无感的林清玄与恶心的董桥



楼主 巷底臭椿  发布于 2019-02-17 13:57:29 +0800 CST  


古貌新颜
楼主 巷底臭椿  发布于 2019-02-18 11:44:51 +0800 CST  
作者:青鸟123454Lv 10 时间:2018-07-02 18:15:34
无原文无真相

王朔:我看金庸

金庸的东西我原来没看过,只知道那是一个住在香港写武侠的浙江人。按我过
去傻傲傻傲的观念,港台作家的东西都是不入流的,他们的作品只有两大宗:言情
和武侠,一个滥情幼稚,一个胡编乱造。尤其是武侠,本是旧小说一种,80年代新
思潮风起云涌,人人惟恐不前卫,看那个有如穿缅裆裤戴瓜皮帽,自己先觉得跌份
。那时我看人是有个尺子的,谁读琼瑶金庸谁就叫没品位,一概看不起。琼瑶是牢
牢钉在低幼的刻度上,她的拥戴者一直没超出中学年龄,说起喜欢的话也是嫩声嫩
气,也就是一帮歌迷捍卫自己的偶像。她是有后来者的,大陆港台大批小女人出道
,把她那一套发扬光大。现在那些玩情调的女人说起琼瑶都撇嘴,全改张爱玲了。

金庸可不一样,读的人越来越多,评价越来越多,有好事者还拉下茅盾添上他
,把他列为七大师之一,两方面发生了一些口角。像每个偏执自大的人一样,我也
对发生在新闻纸上的评论不屑一顾,只重视周围小圈子朋友的判断,并不在乎他们
的社会地位和公众名声。他们中已然有了一些金庸爱好者。有一个人对我说:金庸
小说的文字有一种速度感,这是他读其他作家作品感受不到的。有一个人讲:金庸
的武侠对人物的塑造是有别于旧武侠的,像韦小宝、段誉这等人物在旧武侠中是根
本不可能出现的,近于现代小说中的“反英雄”。更多的人出差带着一套金庸,晚
上睡不着就看,第二天眉飞色舞与同好聊个没完,言谈之中也带出一二武术招数,
俨然两大高手切磋武学,遇到我们这种金庸盲便讪讪笑道:看个热闹,换换脑子。
接着往往也要再三相劝:你也看看你也看看,没那么差。被人劝的次数多了,我也
犹豫,要不就找来看看,万一好呢,也别错过去。第一次读金庸的书,书名字还真
给忘了,很厚的一本书读了一天实在读不下去,不到一半撂下了。那些故事和人物
今天我也想不起来了,只留下一个印象,情节重复,行文口啰嗦,永远是见面就打
架,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偏不说清楚,而且谁也干不掉谁,一到要出人命的时候,就
从天下掉下来一个挡横儿的,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乱的深仇大恨,整个故事情节就
靠这个推动着。这有什么新鲜的?中国那些旧小说,不论是演义还是色情,都是这
个路数,说到底就是个因果报应。初读金庸是一次很糟糕的体验,开始怀疑起那些
原本觉得挺高挺有卤的朋友的眼光,这要是好东西,只能说他们是睁睛瞎了。有时
不经意露出这怀疑,朋友反唇相讥:你才看半本,没有发言权。

再读金庸就是《天龙八部》电视剧播得昏天黑地的时候。无聊的晚上也看了几
眼,尽管很难容忍从服装到道具到场景到打斗动作的糊弄和得过且过,有几天还是
被剧情带着走了。金庸迷们也不满,说比小说差远了。电视剧糟蹋原作是有传统的
,这话我也就信了,看到书店摆着这套书就买了,准备认真学习一下,别老让人说
没看过人家东西就乱说话。

这套书是7本,捏着鼻子看完了第一本,第二本怎么努也看不动了,一道菜的
好坏不必全吃完才能说吧?我得说这金庸师傅做的饭以我的口味论都算是没熟,而
且选料不新鲜,什么什么都透着一股子搁坏了哈喇味儿。除了他,我没见一个人敢
这么跟自己对付的,上一本怎么,下一本还这么写,想必是用了心,写小说能犯的
臭全犯到了。什么速度感,就是无一句不是现成的套话,三言两语就开打,用密集
的动作性场面使你忽略文字,或者说文字通通作废,只起一个临摹画面的作用。他
是真好意思从别人的作品中拿人物,一个段誉为何不叫贾宝玉?若说老金还有什么
创意,那就是把这情种活活写讨厌了,见一女的就是妹妹,一张嘴就惹祸。幸亏他
前边还有个《水浒》,可以让他按着一百单八将的性格往他笔下那些妖魔鬼怪身上
贴标签。这老金也是一根筋,按图索骥,开场人物是什么脾气,以后永远都那样,
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正的邪的最后一齐皈依佛门,认识上有一提高,这是人物吗
?这是画片。

就《天龙八部》说,老金从语言到立意基本没脱旧白话小说的俗套。老金大约
也是无奈,无论是浙江话还是广东话都入不了文字,只好使死文字做文章,这就限
制了他的语言资源,说是白话文,其实等同于文言文。按说浙江人尽是河南人,广
东话也通古汉语,不至于文字上一无可为。

中国旧小说大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以道德的名义杀人,在弘法的幌子
下诲淫诲盗,这在金庸的小说中也看得很明显。金庸笔下的侠与其说是武术家不如
说是罪犯,每一门派即为一伙匪帮。他们为私人恩怨互相仇杀倒也罢了,最不能忍
受的是给他们暴行戴上大帽子,好像私刑杀人这种事也有正义非正义之分,为了正
义哪怕血流成河。金先生大约是纯为娱乐大众写的这类读物,若要你负起教化民众
的大任你一定不肯,那又何必往一些角色脸上苦苦贴金?以你笔下那些人的小心眼
儿,不扯千秋大义家国之恨他们也打得起来。可能是我不懂,渴望正义也是大众娱
乐的目的之一,但我觉得,扯淡就是扯淡,非要扯出个大原则,最恶心。

我不相信金庸笔下的那些人物在人类中真实存在过,我指的是这些人物身上的
人性那一部分。什么小说,通俗的、纯的都是人类自身的写照,荒诞也是因为人的
荒诞在先,总要源自人体的一部分真实,也许是梦魇,也许是幻想,也许是病态,
可能费解,但决不是空穴来风。只有一种小说跟这都不挨边,那就是坏小说,面儿
上看着别提多实了,骨子里完全是牵线术,跟著作者的主观意图跑,什么不合理的
事只要情节需要就硬干,说起来有名有姓,可一点人味儿没有。

我一直生活在中国人之间,我也不认为中国人有什么特别的人种气质和超于世
界各国人民的爱恨情仇,都是人,至多有一些风俗习惯的讲究。在金庸小说中我确
实看到了一些跟我们不一样的人,那么狭隘,粗野,视听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严重
障碍,差不多都不可理喻,无法无天,精神世界几乎没有容量,只能认知眼前的一
丁点儿人和事,所有行动近乎简单的条件反射,一句话,我认不出他们是谁。读他
的书我没有产生任何有关人、人群的联想,有如在看一堆机器人作业,边读边问自
己:这可能吗?这哥们儿写东西也太不过脑子了!一个那么大岁数的人,混了一辈
子,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莫非写武侠就可以这么乱来?

我认为金庸很不高明地虚构了一群中国人的形象,这群人通过他的电影电视剧
的广泛播映,于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中国人的真实形象,给了世界一个很大的误会,
以为这就是中国人本来的面目。都说张艺谋的电影歪曲了中国人的形象,我看真正
子虚乌有的是金庸,会些拳脚,有意见就把人往死里打,这不是热血男儿,也与浩
然正气无关,这是野生动物。

我尽最大善意理解这件事也只能想到:金庸能卖,全在于大伙活得太累,很多
人活得还有些窝囊,所以愿意暂时停停脑子,做一把文字头部按摩。再一条,中国
小说的通俗部确实太不发达,除了老金的武侠,其他悬疑、科幻、恐怖、言情都不
值一提。通俗小说还应该说是小说家族的主食,馒头米饭那一类,顿顿得吃。金庸
可算是“金馒头”了,一蒸一屉,十四屉,饭量再大也能混个饱。

这些年来,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金庸小说,可说是四大俗。并
不是我不俗,只是不是这么个俗法。我们有过自己的趣味,也有四大支柱:新时期
文学,摇滚,北京电影学院的几代师生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十年。创作现在都萎
缩了,在流行趣味上可说是全盘沦陷。这个问题出在哪儿,我不知道。也许在中国
旧的、天真的、自我神话的东西就是比别的什么都有生命力。

中国资产阶级所能产生的艺术基本上都是腐朽的,他们可以学习最新的,但精
神世界永远浸泡、沉醉在过去的繁华旧梦之中。上述四大俗天天都在证明这一点。
我们自己的那些艺术家呢,莫非他们也在努力证明他们都是短命的?有时,我真不
知道该不该相信进化论。

金庸首次书面回应王朔批评


一、王朔先生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我看金庸》一文,是对我小说的第一篇猛烈攻击。我第一个反应是佛家的教导:必须“八风不动”,佛家的所谓“八风”,是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逆一共八件事,顺利成功是利,失败是衰,别人背后诽谤是毁、背后赞美是誉,当面赞美是称,当面訾骂攻击是讥,痛苦是苦,快乐是乐。佛家教导说,应当修养到遇八风中任何一风时情绪都不为所动,这是很高的修养,我当然做不到。随即想到孟子的两句话,“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有时会得到意料不到的赞扬,有时会遭到过于苛求的诋毁。)那是人生中的常事,不足为奇。(“人们随随便便,那是他的品格、个性,不必重视,不值得去责备他。”这是俞曲园的解释,近代人认为解得胜过朱熹),我写小说之后,有过不虞之誉,例如北师大王一川教授他们编《二十世纪小说选》,把我名列第四,那是我万万不敢当的。又如严家炎教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讲《金庸小说研究》以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举行《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国际会议,都令我感到汗颜。王朔先生的批评,或许要求得太多了些,是我能力做不到的,限于才力,那是无可奈何的了。

二、“四大俗”之称,闻之深自惭愧。香港歌星四大天王、成龙先生、琼瑶女士,我都认识,不意居然与之并列。不称之为“四大寇”或“四大毒”,王朔先生已是笔下留情。

三、我与王朔先生从未见过面。将来如到北京耽一段时候,希望能通过朋友介绍而和他相识。几年前在北京大学作一次学术演讲(讲中国文学时,有一位同学提问:“金庸先生,你对王朔小说的评价怎样?”我回答说:“王朔的小说我看过的不多,我觉得他行文和小说中的对话风趣幽默,反映了一部分大都市中青年的心理和苦闷。”我的评价是正面的。

四、王朔先生说他买了一部七册本的《天龙八部》,只看了一册就看不下去了。香港版、台湾版和内地三联书店版的《天龙八部》都只有五册本一种,不知他买的七册本是什么地方出版的。我很感谢许多读者对我小说的喜爱与热情。他们已经待我太好了,也就是说,上天已经待我太好了。既享受了这么多幸福。偶然给人骂几句,命中该有,不会不开心的。

金庸(写于 1999年11月4日)
楼主 巷底臭椿  发布于 2019-02-19 08:36:11 +0800 CST  


金庸的字
楼主 巷底臭椿  发布于 2019-02-19 08:43:05 +0800 CST  
《离娄上》廿二章: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

赵岐:“人之轻易其言,不得失言之咎责也。一说人之轻易不肯谏正君者,以其不在言责之位者也。”
朱熹《集注》:“人之所以轻易其言者,以其未遭失言之责故耳。”
杨伯峻《译注》:“俞樾《孟子平议》云:‘无责耳矣,乃言其不足责也。孔子称君子“欲讷于言”,又曰,“仁者其言也讱”,若轻易其言,则无以入德矣,故以不足责绝之也。’案赵岐及朱熹解此句都不好,惟此说尚差强人意,姑从之。”
楼主 巷底臭椿  发布于 2019-02-19 09:11:58 +0800 CST  
一、王朔先生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我看金庸》一文,是对我小说的第一篇猛烈攻击。我第一个反应是佛家的教导:必须“八风不动”,佛家的所谓“八风”,是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逆一共八件事,顺利成功是利,失败是衰,别人背后诽谤是毁、背后赞美是誉,当面赞美是称,当面訾骂攻击是讥,痛苦是苦,快乐是乐。佛家教导说,应当修养到遇八风中任何一风时情绪都不为所动,这是很高的修养,我当然做不到。


----
关于这个八风不动,立刻就想到“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的笑话,金庸承认自己做不到,还如此详实地转述,是为了弘扬佛法吗
楼主 巷底臭椿  发布于 2019-02-19 09:55:16 +0800 CST  
一、.......随即想到孟子的两句话,“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有时会得到意料不到的赞扬,有时会遭到过于苛求的诋毁。)那是人生中的常事,不足为奇。(“人们随随便便,那是他的品格、个性,不必重视,不值得去责备他。”这是俞曲园的解释,近代人认为解得胜过朱熹)

----
再来两句孟子,“近代人认为解得胜过朱熹”或指杨伯峻
俞樾原话:无责耳矣,乃言其不足责也。孔子称君子“欲讷于言”,又曰,“仁者其言也讱”,若轻易其言,则无以入德矣,故以不足责绝之也。
又不知道金庸引这一段为何,若照做,就“以不足责绝之”吧,不回应即可

为八风所动又从而责之,是不是有点说嘴打嘴的意思
楼主 巷底臭椿  发布于 2019-02-19 10:08:08 +0800 CST  
一、......我写小说之后,有过不虞之誉,例如北师大王一川教授他们编《二十世纪小说选》,把我名列第四,那是我万万不敢当的。又如严家炎教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讲《金庸小说研究》以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举行《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国际会议,都令我感到汗颜。王朔先生的批评,或许要求得太多了些,是我能力做不到的,限于才力,那是无可奈何的了。

----
这几行是冲着“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而发,不虞之誉落实到两个教授头上,求全之毁,不言而喻
楼主 巷底臭椿  发布于 2019-02-19 10:10:45 +0800 CST  
二、“四大俗”之称,闻之深自惭愧。香港歌星四大天王、成龙先生、琼瑶女士,我都认识,不意居然与之并列。不称之为“四大寇”或“四大毒”,王朔先生已是笔下留情。

三、我与王朔先生从未见过面。将来如到北京耽一段时候,希望能通过朋友介绍而和他相识。几年前在北京大学作一次学术演讲(讲中国文学时,有一位同学提问:“金庸先生,你对王朔小说的评价怎样?”我回答说:“王朔的小说我看过的不多,我觉得他行文和小说中的对话风趣幽默,反映了一部分大都市中青年的心理和苦闷。”我的评价是正面的。


----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王朔的批评是在谈文学,金庸这两条跟文学批评没有任何关系了
难道文学批评是拉关系吗,你说我好,我就得说你好
楼主 巷底臭椿  发布于 2019-02-19 10:18:30 +0800 CST  
四、王朔先生说他买了一部七册本的《天龙八部》,只看了一册就看不下去了。香港版、台湾版和内地三联书店版的《天龙八部》都只有五册本一种,不知他买的七册本是什么地方出版的。我很感谢许多读者对我小说的喜爱与热情。他们已经待我太好了,也就是说,上天已经待我太好了。既享受了这么多幸福。偶然给人骂几句,命中该有,不会不开心的。


----
享受不虞之誉的幸福,就得承受求全之毁的折磨,佛法是如此啊,虽然说“偶然给人骂几句,命中该有,不会不开心的。”
这里没有明言,也已把王朔的批评定性为骂了,这是含沙射影之术,做报纸的人是深通这一手法的
楼主 巷底臭椿  发布于 2019-02-19 10:30:42 +0800 CST  
作者:巷底臭椿1Lv 12 时间:2016-03-16 14:04:28



我对武侠素不感冒,从小到大买过一些书,从来没想到过买武侠,这算是一个纪录。
小时候在破烂杂志上看过几回连载的《射雕英雄传》,后来哥哥借阅的《天龙八部》《绝代双骄》《倚天屠龙记》我趁哥哥不在的时候也一一给看了,当时有瘾,找不到书的时候便疑心哥哥把它给藏起来了,这应该是上小学时候的事,初中时期看过几本《陆小凤》,此后就没有看武侠的意思了,就连电视剧也是觉得小儿时看到的那几集好,有一回重播老版《射雕》,看到老毒物被冻在冰里,觉得没什么意思,因为小时候没看过那一集。
从前,武侠上不了台面,几乎跟黄书并列,给小儿看武侠添了一点犯禁的乐趣,而今,武侠登了大雅之堂,那堂也早已经不雅,我觉得天下最无趣的事就是几个成年人在那儿谈武侠,比讲牌经还要不可耐。
国人应该有智慧用一部反武侠来结束武侠,就象西方用一部《堂·吉诃德》来结束骑士小说那样,让人痴迷于武侠时觉得出其中的可笑,可惜到现在也没见到这样的书,这部书不可能由我这种不曾沉迷于武侠的人来写,而世人一醉再醉,以至于玄幻盗墓,语云: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叫亦痴也,权作一声鸦鸣。
祝金老头高寿,让武侠去死。
3/16


楼主 巷底臭椿  发布于 2019-02-21 08:13:11 +0800 CST  
作者:巷底臭椿1Lv 12 时间:2018-11-22 16:18:15
饶宗颐先生借用苏东坡的话,四句话,十六个字,高度评价金庸小说:“身如芭蕉,心如莲花。百节疏通,万窍玲珑。”这评价,可不是一般的高了。
很可惜,香港文化界的两大重镇,饶宗颐与金庸,都去世了,都在今年逝世。饶先生是今年年初逝世的。一年之内,迭坠双星。
金庸安葬于大屿山宝莲禅寺海会灵塔。安葬当日,宝莲寺祭坛的横幅上,写着“查公良镛荼毗大典”,两旁挂着挽联,写着:“身如芭蕉心如莲花哲人远去 百节疏通万窍玲珑天笔回归。”用的就是饶宗颐先生用过的十六字。


----
身如芭蕉是佛经里常见的比喻
维摩经云: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
这个比喻挽逝者很得体,讲活人呢更通脱:)
举报 | 29楼 | 点赞(3个赞,53.33分) | 打赏 | 回复 | 评论(2)
巷底臭椿: 举报 2018-11-22 16:28:37 评论

用来评价小说,可能是空洞无物的意思吧












作者:巷底臭椿1Lv 12 时间:2018-11-23 11:56:24




东坡题跋一则

“身如芭蕉,心如莲花,百节疏通,万窍玲珑,来时一,去时八万四千,此意出楞严,世未有知之者也,元符三年九月二十日书赠都峤邵道士。”

芭蕉和莲花是佛家常用比喻,芭蕉,其叶层出不穷而除去叶子中无一物,喻空,喻无常,莲花则喻不染著。
从文句上看,苏大胡子可能是在开玩笑,因为他不可能不知道佛家的芭蕉莲花是在说什么。
“百节疏通”承“身如芭蕉”,芭蕉并没有什么节,疏通到没有,可见其疏通了。“万窍玲珑”承“心如莲花”,心和莲都是有窍的,这里说万窍,若是算上每一毛孔,则还说少了呢。
“来时一”,人生皆始于婴儿。“去时八万四千”,八万四千尘劳也罢,八万四千法门也罢,都是万千造作同归于尽。
“此意出楞严,世未有知之者也”,《楞严经》在宋时是难得一见的书么,何况《楞严经》也不可能说“百节疏通,万窍玲珑”这样着相的法,所以我觉得苏大胡子是在这里和邵道士开玩笑,道士与和尚隔教,拿定他不读楞严也是可以有的。
“身如芭蕉,心如莲花,百节疏通,万窍玲珑”,如果不考虑两个比喻的佛家背景,这倒可以是对文艺的大赞:元气淋漓,心手相应,是第一等境界。以我所见,鲁公草稿,东坡闲文,天池泼墨皆可以当之。
昨日偶见有挽金庸先生联用此典:“身如芭蕉心如莲花哲人远去,百节疏通万窍玲珑天笔回归。”且不说它成不成个对子,挽联是可以这样开玩笑么,不知道是真是假。 这倒让我想起小时候村里有户人家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贴在大门上的事了:)
楼主 巷底臭椿  发布于 2019-02-21 08:14:32 +0800 CST  
作者:素心人语5Lv 15 时间:2018-11-04 20:20:06
更多的话也不必说,借董先生字字着力的评价:
董桥悼金庸
“金庸先生是當代中國文化界獨一無二的風雲人物,
也許也是中國歷史上靠一枝筆成功影響幾代人的稀有傳媒人物。
他創辦的報匯一紙風行,統領一九四九年之後兩岸三地憂國憂民的思想潮流,朝野注目。
他創作的武俠小說風靡讀書界,傾倒數代人,讓他的廣大讀者或深或淺消受了中國文學的薰陶。
金庸先生的成就不是奇蹟,是他的用功他的博學和他的毅力的成績。
我跟隨他做事十數年,領受他的教導也目睹他的行止,
在時局風湧雲起的時刻,他的政論始終抱持知識人的良知和傳媒人的天職,不亢不卑,字字入骨。
金庸先生一生讀書,晚年還去英國讀博士,那是他的抱負他的心願。
其實、金庸坐在那裡不說一句話依然是金庸,不必任何光環的護持。”

(上世紀80年代初,查良鏞邀請董橋出掌《明報月刊》,董橋後來轉任《明報》總編輯。)
楼主 巷底臭椿  发布于 2019-02-21 08:58:27 +0800 CST  


每见书话捧董桥金庸辈的臭脚而亵渎经典,便觉斯文挡地,这两种行为可以说一脉相承,审美出了问题,也就不知其丑了,书架上敢放这两位的书的人以后请离我十丈

舒愤懑就到此吧:)
楼主 巷底臭椿  发布于 2019-02-21 09:53:39 +0800 CST  


楼主 巷底臭椿  发布于 2019-02-21 10:49:52 +0800 CST  
@东化村 2019-02-21 16:03:24
六神磊磊谈金庸,还上了新一期《新华文摘》,可见元首如果有空闲,也会搂一眼的。
除了题目外,楼主好像也越说越像假道学了。
-----------------------------


我在书话因为读过几部古籍被人说假道学也不是一回两回了,这一次有点不同以往,使用了“好像”二字
给人扣帽子而用“好像”,跟“莫须有”有什么分别呢,正可谓不知其丑了
楼主 巷底臭椿  发布于 2019-02-22 09:21:01 +0800 CST  


楼主 巷底臭椿  发布于 2019-02-22 09:25:55 +0800 CST  
举两个栗子



楼主 巷底臭椿  发布于 2019-02-22 12:23:15 +0800 CST  


楼主 巷底臭椿  发布于 2019-02-22 12:34:18 +0800 CST  



《汉典》不错,推荐一下http://www.zdic.net/
楼主 巷底臭椿  发布于 2019-02-22 12:39:42 +0800 CST  

楼主:巷底臭椿

字数:74612

发表时间:2019-01-28 20:59:2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8-06 12:13:53 +0800 CST

评论数:81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