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眼草木(连载)

0344、野燕麦
野燕麦,禾本科(Gramineae)燕麦属(Avena),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Avena fatua Linn.

我是先知道燕麦这个名字,再知道野燕麦这种植物。
2005年12月6日,在踏花行论坛请教后知道了野燕麦。在金华一带,野燕麦是常见的野生草本,在公园、野地、绿化带等处都能见到它们。从生长周期来说,它们是一年中较早生长的植物,四月初即见开花,四月中下旬就已经结出颖果了。

让我能认出野燕麦的是它的花序以及小花上长长的芒,只有叶没有花的植株我是认不出的。根据《中国植物志》对野燕麦花序的描述:“圆锥花序开展,金字塔形,长10-25厘米,分枝具棱角,粗糙;小穗长18-25毫米,含2-3小花,其柄弯曲下垂,顶端膨胀”。我觉得这样严谨而枯燥的文字根本体现不出它的生命之美(当然这本来也不是植物志的任务)。自己理想的状况是把植物志的形态描述与实际视觉所见的相互结合起来合成为统一的认知,这可能还需要对植物学知识和植物本身更多的了解吧。

2010年之后,自己就没有专门关于野燕麦的记录了。不是没有看见,是熟悉了之后就有些漠视了,不再去观察,或者观察了也懒得记录,这也是人之常情吧。

《救荒本草》和《本草纲目》都把燕麦和雀麦当成同一种植物(植物志上分成两种,分别属于燕麦属和雀麦属),李时珍解释名称说:“此野麦也。燕雀所食,故名。”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8-07 11:46:23 +0800 CST  
0345、凤尾竹
凤尾竹,禾本科(Gramineae)簕竹属(Bambusa)。
拉丁名:Bambusa multiplex 'Fernleaf' R. A. Young

写到竹子,不由地心慌,相比禾本科的草本,禾本科竹亚科更让我头疼。好像自己除了特征明显的箬竹、凤尾竹、佛肚竹较易辨认,山上那种成片粗壮高大的和另一种相对细矮得多的从外观上很直接地能够区分,其他就分不清了。《浙江植物志》上说:“(竹亚科)浙江有125种,13变种,36变型。”加起来有174种,这个数字实在有点吓人。
不过,自己在对植物感兴趣以前,到山上拔野笋,跟着同事分辩出了那种不能吃的苦竹,记忆中,它的叶子比较那种细矮的竹子要宽一点。

开始学习辩认植物以后,知道竹子也属于禾本科,具体说是禾本科竹亚科,当时感到很意外,大约是从来没想到这方面。想想竹子本来也有些奇异,与树木明显不一样。后来(可能是2007年)看到一种竹子开花,发现确实与禾本科一些草本相像。随着了解稍有深入,觉得科学真是讲道理的。

根据自己的照片和记录,最早是2006年3月27日在金华八咏公园里见到凤尾竹,在它边上还有箬竹。4月27日知道名字。凤尾竹植株低矮,叶片小而多,在同类里显得另类。
后来在其他地方见过多次,但多半不记得地点了。
2008年9月16日,在上海植物园见到许多种竹子,除了凤尾竹和箬竹,其他基本上还是两眼一抹黑。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8-09 09:38:51 +0800 CST  
这个是补写。当时写到天南星科芋时觉得没把握,未写。

0023、野芋
野芋,天南星科(Araceae)芋属(Colocasi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Colocasia esculentum var. antiquorum (Schott) Hubbard et Rehder
注:按FOC修订后的,原《中国植物志》拉丁名:Colocasia antiquorum Schott

种植的芋是很早就认识了。自己学习辨识植物之后,先后多次在山里、野外看到一种极像芋的植物,一般生在水边或林下阴湿处。开始以为就是芋,可能是逸生。见到次数多了,就想这种野生环境下的,可能不会是逸生的芋,那么可能是另一种植物吧。想归想,一直没有认真地去查阅。
2014年,终于想起来查《浙江植物志》,天南星科芋属浙江有3种,分种检索表如下:
1、植株具球形或卵形的块茎;叶片通常长不逾50厘米;佛焰苞绿色或黄色。(2)
2、叶片的后裂片彼此合生1/3~1/2;附属物长约为雄花和中性花部分之半(栽培)……………………………………………………………………………………………1、芋
2、叶片的后裂片彼此合生1/2以上,乃至完全合生;附属物与雄花和中性花部分等长……………………………………………………………………………………………2、野芋
1、植株具圆柱状或倒圆锥形的根状茎;叶片长可达130厘米;佛焰苞白色(栽培)………………………………………………………………………………………3、大野芋

大野芋叶片巨大,特征很明显,好象我没见过。在没有看到佛焰苞时,区分芋和野芋仅能从叶后裂片的合生程度来判断,芋裂得深而野芋裂的浅。比较了一些自己拍的照片,觉得还是没有把握,似乎野生的那种一般也合生1/2左右,完全合生的情况还没见过。

2015年8月8日,在金华安地镇岩头村,看到水边几株像芋的植物长出了黄色花序。回家查《浙江植物志》,这回简单了,“佛焰苞黄色”,当然是野芋。
在记录芋的时候已经提到,芋在中国很少开花。但是《中国植物志》上说野芋“本种也很少开花”,《浙江植物志》没有说很少开花,但是也没有说花期。这次我见到有3株野芋长出了花序,似乎野芋开花挺普遍。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8-11 09:34:08 +0800 CST  
@小卦I 2015-08-11 19:19:03
可能芋开花不起眼,绝对不开花也不可能,竹子都会开花。
-----------------------------
不开花,可能还是气候的原因吧?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8-12 15:08:19 +0800 CST  
0346、菵草
菵草,禾本科(Gramineae)菵草属(Beckmannia),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Beckmannia syzigachne (Steud.) Fern.

写青眼草木到禾本科,发现自己的CFH图库物种中有菵草,一时有些迷惑,想不起来这菵草是哪种植物。到自己的CFH图片库查看,却原来是稻田常见的一种野草。见到它是比较早了,但自己对它一直没有明确的记录。
自己CFH图库的菵草照片共3张,分别是2007年4月20日在金华下新村附近和2009年4月27日在永康倪宅村拍的,3张照片全部由老蒋老师鉴定为菵草。
回想起来,大约是2006年或2005年就见过菵草,好象还曾在踏花行论坛请教过,当时有人给出的答案是西来稗。那之后可能就一直忽视了它,或者回避了,原因还是禾本科比较难认吧。
查对西来稗,并不相符。

我觉得菵草的花序形状比较特殊,查《中国植物志》,如是描述:
“圆锥花序长10-30厘米,分枝稀疏,直立或斜升;小穗扁平,圆形,灰绿色,常含1小花,长约3毫米;颖草质;边缘质薄,白色,背部灰绿色,具淡色的横纹;外稃披针形,具5脉,常具伸出颖外之短尖头;花药黄色,长约1毫米。”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8-12 15:10:34 +0800 CST  
0347、小盼草
小盼草,禾本科(Gramineae)裂冠花属(Chasmanthium),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Chasmanthium latifolium (Michx.) Yates

2008年9月7日,在上海植物园禾本科区初次见到小盼草,当时觉得种子(应该是花序或者小穗)很有特点,让我印象深刻。
可是因为这次上海植物园见到的植物太多,可能整理的时候漏过了,一直没有请教这种禾本科植物。
2011年1月17日,把包括这种植物在内的上海植物园照片上传到CFH(中国自然标本馆)。1月28日,网友duckuly鉴定为小判草。

写青眼草木到小判草,一查才发现资料少得可怜。自己觉得比较靠谱的是老蒋于2010年11月27日的新浪博客:

老蒋草木园(1412)小判草
学名:Chasmanthium latifolium (Michx.) Yates
中文名:小判草
小判草,或叫小盼草,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株高30~50厘米,半常绿,叶直立,紧密丛生,风铃状花穗,花期夏秋季。原产北美,我国引入用作观赏栽培,在杭州还是初次见到。有人说是凌风草属的,但《中国植物志》上记载的凌风草属学名为Briza sp.,属名不一致,有待进一步查考。

另外,百度百科里有关于名称的由来:
“黄褐色的小穗摸样让人联想起日本古时货币的名称:小判,故得此名。”
不知确否。反正不管是“小判”还是“小盼”,我都觉得有味道。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8-13 16:33:21 +0800 CST  
@墨酣 2015-08-13 19:32:53
点赞。
-----------------------------
谢谢!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8-14 21:51:58 +0800 CST  
0348、薏苡(附:薏米)
薏苡,禾本科(Gramineae)薏苡属(Coix),一年生粗壮草本。
拉丁名:Coix lacryma-jobi Linn.

薏米,禾本科(Gramineae)薏苡属(Coix),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Coix lacryma-jobi var. ma-yuen (Rom. Caill.) Stapf
注:拉丁名按FOC,《中国植物志》原拉丁名为:Coix chinensis Tod.

有一段时间,到了夏天我经常喝米仁汤,很喜欢那种粘滑浓郁的味道。
学习辨识植物之后,知道了米仁比较正规的名字是薏苡。
根据自己的记录和照片,2008年8月29日在金华下新村附近的田野里第一次见到薏苡,2008年9月6日在上海共青森林公园见到薏苡开花结果。后来应该见过多次,但都没有记录。

写青眼草木到薏苡,查《中国植物志》薏苡形态描述。看到:
“本种为念佛穿珠用的菩提珠子,总苞坚硬,美观,按压不破,有白、灰、蓝紫等各色,有光泽而平滑,基端之孔大,易于穿线成串,工艺价值大,但颖果小,质硬,淀粉少,遇碘成蓝色,不能食用。”
这里说的薏苡肯定不是那种能吃的米仁了。那么,能吃的那种又是什么呢?“薏米”的描述中说:
“颖果又称苡仁,味甘淡微甜,营养丰富,含碳水化合物52%-80%,蛋白质13%-17%,脂肪4%-7%,油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中亚麻油酸占34%,并有特殊的薏仁酯;磨粉面食,为价值很高的保健食品。米仁入药有健脾、利尿、清热、镇咳之效。叶与根均作药用。秆叶为家畜的优良饲料。”
原来按植物志的说法薏米才是我所熟悉的米。
但仔细想想,总觉得有些不对劲。
《本草纲目》说:“薏苡,人多种之。二、三月宿根自生。叶如初生芭茅。五、六月抽茎开花结实。有二种:一种粘牙者,尖而壳薄,即薏苡也。其米白色如糯米,可作粥饭及磨面食,亦可同米酿酒。一种圆而壳浓坚硬者,即菩提子也。其米少,即粳(米感)也。但可穿作念经数珠,故人亦呼为念珠云。其根并白色,大如匙柄,(纟乚)结而味甘也。”
《植物名实图考》说:“薏苡仁,《本经》上品。江西、湖南所产颇多。北地出一种草子,即《图经》所云小儿以线穿如贯珠为戏者,盖雷敩所谓(米感)米也,与薏苡仁相似,不可食。”
两者都是把可食的这种径直称为薏苡,而将另一种称为菩提子、念珠、(米感)米。
《中国植物志》编写者硬生生把薏苡这个名字给了不可食的那种,而将可食的这种命名为薏米,不知依据何在?

薏苡这个名字看着就很有味道,似乎回味无穷。然而,我并没有找到命名的来历。李时珍直接就说:“薏苡名义未详。”我喜欢这样的的态度。

薏苡明珠的典故这里不再重复叙述,但伏波将军马援的名字却确实因为薏米而流传下来并且将流传下去。《中国植物志》上薏米的拉丁名是:Coix chinensis Tod.,直译就是中国薏苡(或中华薏苡),但又记录了《台湾植物志》的拉丁名是:Coix ma-yuen Roman.,中文名马圆薏苡,“马圆”即“ma-yuen”音译,实际应为“马援”。FOC将薏米的拉丁名修订为:Coix lacryma-jobi var. ma-yuen (Rom. Caill.) Stapf,从而使马援将军的名字与这种植物共存。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把薏米当作薏苡的变种(var.),而以前是当作另一个种,直译就是马援薏苡。这其中的考量我觉得颇为有趣。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8-14 21:58:28 +0800 CST  
0349、蒲苇(附:矮蒲苇)
蒲苇,禾本科(Gramineae)蒲苇属(Cortaderia),多年生高大草本。
拉丁名:Cortaderia selloana

矮蒲苇,禾本科(Gramineae)蒲苇属(Cortaderi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Cortaderia selloana 'Pumila'

2008年9月7日,在上海植物园一处有很多禾本科植物的地方,有一种花序银白色特别惹人注目。11月16日,在原生植物论坛里请教,网友见血封喉说是矮浦苇。因为特点鲜明,印象深刻,就记住了它。

2011年,将自己拍的照片上传到CFH(中国自然标本馆),网友老蒋和duckuly却鉴定为浦苇。

写青眼草木到浦苇,查相关资料。《中国植物志》只有浦苇一种,原产南美洲,引入栽培。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原来感觉浦苇这外名字很中国化,还以为是土生土长的,没想到却是外来的。CFH植物数据库有矮浦苇,但却还没有形态描述。根据拉丁名中的'Pumila'来看,矮浦苇是浦苇的栽培品种。在网上找到矮浦苇的形态描述:
“多年生草本,株高120cm,叶聚生于基部,长而狭,边有细齿,圆锥花序大,羽毛状,银白色。喜光,耐寒,要求土壤排水良好。国外著名的观赏草。茎丛生,雌雄异株。叶多聚生于基部,极狭,长约1m,宽约2cm,下垂,边缘具细齿,呈灰绿色,被短毛。圆锥花序大,雌花穗银白色,具光泽,小穗轴节处密生绢丝状毛,小穗由2-3花组成。雄穗为宽塔形,疏弱。花期9-10月。”

《中国植物志》浦苇形态描述如下:
“多年生,雌雄异株。秆高大粗壮,丛生,高2-3米。叶舌为一圈密生柔毛,毛长2-4毫米;叶片质硬,狭窄,簇生于秆基,长达1-3米,边缘具锯齿状粗糙。圆锥花序大型稠密,长50-100厘米,银白色至粉红色;雌花序较宽大,雄花序较狭窄;小穗含2-3小花,雌小穗具丝状柔毛,雄小穗无毛;颖质薄,细长,白色,外稃顶端延伸成长而细弱之芒。”

看来看去,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植株的高度。回想起来,自己看到的似乎有高有矮。这么说来,我见到的有两种。

另外,《中国植物志》说浦苇属雌雄异株,这是我以前不知道的。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8-15 19:37:29 +0800 CST  
@墨酣 2015-08-16 07:43:04
(^_^)
-----------------------------
问好!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8-16 16:34:48 +0800 CST  
0350、橘草
橘草,禾本科(Gramineae)香茅属(Cymbopogon),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Cymbopogon goeringii (Steud.) A. Camus

2005年9月6日,我刚开始学习辨识植物不久,就在金华罗店镇的山上见到几种平地上没有的禾本科植物。10月11日,在踏花行论坛请教后知道其中一种是黄背草,可能当时自己的拿来请教的照片有混杂着另外的禾本科植物(包括橘草)的照片,导致自己产生了认识的错误。
之后多次上山,经常见到自己以为是黄背草的植物,大多是匆匆一瞥,更没有细究。似乎贫瘠的山坡上比较多。
2009年,在倪宅村的山上多次见到一种禾本科,想起来就是之前在金华的山上也常见。12月13日,因为自己拍的植物照片有所积累,也想弄清楚一些积压未解的植物,又在之江草木论坛发帖请教。大约是自己的照片没有体现出足够的特征部位吧,景宁木兰老师回帖说:“我来猜一下:橘草。”
2010年12月,上传照片到CFH(中国自然标本馆),定为橘草。

写青眼草木到橘草,在CFH核对了一些照片,又在QQ巡山群里请教,网友阿香说橘草应该没问题。总算能区分橘草和黄背草了。
橘草花序很特殊,我觉得有一种奇异之美。《浙江植物志》上说是“具佛焰苞之孪生总状花序组成的假圆锥花序”。
禾本科的花有佛焰苞、孪生总状花序、假圆锥花序,这些对我来说都是新的知识。
植物志上还说有橘草香味,之前因为不知道,所以还没有闻过。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8-16 18:12:56 +0800 CST  
0351、狗牙根
狗牙根,禾本科(Gramineae)狗牙根属(Cynodon),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Cynodon dactylon (Linn.) Pers.

狗牙根是很常见的杂草,几乎和狗尾草一样普遍,所以认识它是很早了。狗牙根的茎在嫩的时候可以拔来嚼着,有淡淡的甜味,但味道不如白茅根。
至于知道它的名字,则是在2005年自己刚开始学习辨识植物不久。一种从小就熟悉的草,忽然能叫出名字了,有些欣喜。
2006年的一天,在天涯社区闲闲书话看到同样喜欢植物的网友害虫帖出了狗牙根的花序,一看之下,有些像牛筋草的花(还有一种马唐的花也这样),很不以为然,觉得恐怕是帖错了,好像狗牙根不是这样的花吧?
同年秋天(10月),自己在金华姜山头330国道边的公园里看到了狗牙根的花,果然如网友害虫所帖的。这也说明自己虽然早就认识狗牙根,但实在了解很少。仔细看狗牙根的花序,竟有梦幻般的美!不夸张地说,我就是从狗牙根才开始领略到禾本科精微美妙的魅力。这个经历也让我知道自己对植物的了解实在还很少。
从生性来说,狗牙根的显著特点就是生命力特别顽强,有介绍说:“它既喜湿润,又耐干旱,耐盐碱,生长势又强,是杂草中的强者”。它的茎有些象藤蔓在地上横走,又有些像甘蔗那样一节一节的,每一节都能生根,而且根比较深,很难完全拔尽。从小学就有一直到高中的劳动课,拔杂草时最怕拔到这种草和白茅了(这也是我对它印象深刻的原因之一)。
拟人化地想想,狗牙根的生命力倒真是值得人赞叹和学习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强,生活的要求不高,而且处处能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按时下流行语来说就是接地气、草根)。不光是狗牙根,大多数被人目为杂草、害草的野草如狗尾草、革命草等等都有适应力强、繁殖能力强等特点,所以它们除之不尽,总能存活下去。

《中国植物志》狗牙根各论中的一段话我读来觉得有趣:
“广布于我国黄河以南各省,近年北京附近已有栽培;多生长于村庄附近、道旁河岸、荒地山坡,其根茎蔓延力很强,广铺地面,为良好的固堤保土植物,常用以铺建草坪或球场;唯生长于果园或耕地时,则为难除灭的有害杂草。”
也就是说,从人类的视角看,有益或有害也是因地点而异。
在网上还看到资料说有些地方人工栽培狗牙根做为草坪的,这倒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尤其对于像这样爱心泛滥的业余植物爱好者来说,更是觉得欣慰。

没有找到狗牙根这个名字确切来历,我猜可能就从它的茎每节都会生根这个特征而来吧?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8-17 22:21:19 +0800 CST  
@真希望快乐 2015-08-18 09:44:25
在这里让我学到了好多植物的学名。谢谢!
-----------------------------
不客气。其实应该感谢你看帖:-)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8-18 20:39:35 +0800 CST  
0352、牛筋草(附:穇子)
牛筋草,禾本科(Gramineae)穇属(Eleusine),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Eleusine indica (L.) Gaertn.
别 名:蟋蟀草、油葫芦草、官司草、牛顿草

穇子,禾本科(Gramineae)穇属(Eleusine),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Eleusine coracana (L.) Gaertn.

牛筋草是金华一带常见的杂草,所以认识它也是较早(可能1970年代就认识了),那时我们叫它蟋蟀草。
知道牛筋草这个称呼则是在2005年6月28日,可能是自己在“上海杂草网”上查到名字。牛筋草的花序有些象小时候看的战斗影片中步话机的天线(按术语来说叫做“穗状花序数个指状着生于秆顶”),记得那时我们常常拔下来插在背后,模仿着《英雄儿女》中王成的样子,大声地喊:向我开炮!向我开炮!
牛筋草的茎特别的坚韧,它的名字可能就由此而来?扁平的茎从基部长出往往斜着向上,再往上才垂直生长。根向下长得很深,轻易拔不出来。要拔除或者拉断它都很费力,当然具备施瓦辛格那样体格的人除外。所以前面说小时拔下穗来玩,往往要费很大的劲。这几个特点,使得它很容易辨别。
自己印象中,牛筋草一般都是零星生长,最多也就一丛,不像狗尾草那样经常成片生长。这个现象我觉得有点奇怪,因为牛筋草从个体来看是如此强健,而群落的发展好象很一般。或者这也是大自然的奇妙平衡吧?

因为牛筋草,顺带知道了穇子。原以为穇子肯定也是野生植物,不想查《中国植物志》却是栽培的。这让我感到奇怪,于是又查了些书。
《救荒本草》:“生水田中及下湿地内。苗叶似稻,但差短。梢头结穗,仿佛稗子穗。其子如黍粒大,茶褐色。味甘。”
但是看图却不像现在的穇属,花序明显对不上,倒是接近稗属。
《本草纲目》:“?子,山东、河南亦五月种之。苗如茭黍,八、九月抽茎,有三棱,如水中藨草之茎。开细花,簇簇结穗如粟穗,而分数歧,如鹰爪之状。内有细子如黍粒而细,赤色。其稃甚薄,其味粗涩。”
从描述来看,像是穇属。
《植物名实图考》描述除了全文引述《救荒本草》,另引《广群芳谱》的描述:
“苗叶似谷,至顶抽茎,有三棱,开细花簇簇,结穗分数歧,如鹰爪之状,形容极肖。”
图谱很精细,明显有数条穗状花序呈指状着生秆顶的特征,应该是比较准确的穇属。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8-18 20:42:22 +0800 CST  
0353、大麦
大麦,禾本科(Gramineae)大麦属(Hordeum),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Hordeum vulgare Linn.

很早我就认识了大麦和小麦。忘记了是谁我大、小麦的区别:有芒的是大麦、无芒的是小麦。
所以大小麦说起来是自己学习辨识植物之前就认识的植物,不过后来也没有进一步的了解,只是查了植物志,知道大麦小麦在植物分类上分别是禾本科的大麦属和小麦属,也就是它们的亲缘关系相对来说并不是很接近。
写青眼草木到大麦,才发觉按自己目前的水平,对大麦、小麦还真不容易分辨。最明显的就是芒的问题,查植物志知道有些小麦也有芒,那就不能单纯以有芒无芒来区分了。但是本来我早就知道的有芒无芒的区别其实也不算错,只是在一时一地是对的。

自己查阅、收集了一些资料,整理出一个算不上全面的大麦、小麦区别表:
大 麦 小 麦
叶 黄绿 绿
芒 细而长(几与麦穗等长) 粗而短
芒着生位置 外颖顶端 外颖背部顶端稍下
麦穗 成熟期头略向下低 成熟期歪头而不低头
穗轴上小穗数 3 1
种子(颖果) 两头较尖、较细长 两头较园、较粗短
外壳(稃) 很难剥下 容易剥下(甚至自行分离)
成熟期 先成熟 后成熟
产量 低 高
用途 啤酒的原料,或作饲料 主要加工面粉

现在自己并没有把握辩认大麦和小麦,但根据这个表,再看到了辨认起来应该没有问题了吧,尤其是有花序时。

从植物志里还知道,著名的青稞是大麦的变种。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8-19 21:23:54 +0800 CST  
哈,表格乱了。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8-21 10:15:44 +0800 CST  
0354、小麦
小麦,禾本科(Gramineae)小麦属(Triticum),一年或越年生草本。
拉丁名:Triticum aestivum Linn.

在写大麦的时候已经提到,自己小时候就知道大麦小麦的区别,即大麦有芒,小麦无芒。还知道小麦拿来磨面粉的,大麦喂猪。好像小学时的农忙假还去农村帮农民捡过麦穗。
那时候经常到农村去玩,所以还知道大小麦是种在干的地里,水稻则种在水田里。每年大约刚则算是进入春季,小麦就已经从地里抽出来了,看上去和一般的野草差不多。
稍大的时候,从妈妈那里知道老家山东方言的一个词“麦秋”,指麦收季节。后来在《聊斋志异》中看到有“麦秋旋里”,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之前对小麦的了解也就这么多。据自己所见,金华一带似乎以前种小麦较多,现在少了。不像水稻,一直都是普遍种植。不过,个人的所见范围很是有限,记忆力也不是那么靠得住,所以这也不一定是正确的结论。

写青眼草木到大麦,连带着也查小麦的资料,算是增加了一些了解吧。对我来说有些意外的一点是:有些小麦也有芒。为此自己弄了个大小麦区别表,算是部分厘清了两者的差异吧。
在《中国植物志》里,小麦的正式名称是普通小麦,“我国南北各地广为栽培,品种很多,性状均有所不同。”所以这其实包含了很多的栽培品种。


《说文解字》说“麦”:
“芒穀,秋穜厚薶,故謂之麥。麥,金也。金王而生,火王而死。从來,有穗者;从夊。”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从來。有穗者也。有穗猶有芒也。有芒故从來。來象芒朿也。从夊。夊,行遟曳夊夊也。从夊者,象其行來之狀。”
再看《说文解字》说“来”:
“周所受瑞麥來麰。一來二縫,象芒朿之形。天所來也,故爲行來之來。”
内容丰富而有趣,其中说麦是老天送来的,可见麦子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8-21 10:17:49 +0800 CST  
@小卦I 2015-08-21 21:24:28
没见过,这么说南方也可以种小麦。
-----------------------------
南方可以种,但问题就是排水。我小时候见到挺多的,现在似乎少了。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8-22 16:46:06 +0800 CST  
0355、白茅(附:大白茅)
白茅,禾本科(Gramineae)白茅属(Imperat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Imperata cylindrica (L.) Beauv.

大白茅,禾本科(Gramineae)白茅属(Imperat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Imperata cylindrica(L.)Beauv.var.major(Nees)C.E.Hubb
注:中文名按FOC,《中国植物志》中文名:丝茅,拉丁名:Imperata koenigii (Retz.) Beauv.。

白茅是金华一带极多见极平常的植物,特点又鲜明,所以很早就认识了,那时管它叫茅草。听比我大些的孩子说白茅的穗是的白毛能止血,那时也不知道害怕,什么都敢试试,不小心弄破了手或脚,就真的弄来放在伤口上,忘记了有没有效果。
白茅白色的根长长的,在地下横走,还有像小型竹笋一样的东西。拔出根来嚼一嚼,有淡淡的甜味,略带一点泥土的腥味。
也正因为白茅的根系发达且在地下横走,所以做为杂草的它很难根除,往往是只拔断露出地面的茎,根却留在泥土里,想要把根除尽则要费很多时间和气力。所以每次除草后不久,白茅慢慢地又能像竹笋一样抽出来,继续生长。

自己学习植物以后,在荒地上经常看到白茅,除了那标志性的白毛,还注意到它们也有花(这时自己已经知道禾本科植物也有花,只是花与一般所知的花差别比较大)。为了对白茅有多一些了解,在网上查阅收集了一些资料。又查《中国植物志》,白茅拉丁名是Imperata cylindrica (L.) Beauv.,而《浙江植物志》看到白茅后有括号注明是变种,拉丁名:Imperata cylindrica(L.)Beauv.var.major(Nees)C.E.Hubb。这让我很是困惑,不过也没有深究。

写青眼草木到了自己觉得颇为熟悉的白茅,上述的问题又出现了。结合《浙江植物志》、《中国植物志》网页版、《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Flora of China)的内容,浙江的都是Imperata cylindrica(L.)Beauv.var.major(Nees)C.E.Hubb,现在的中文名叫大白茅,《中国植物志》的中文名是丝茅。
细究起来,我觉得《中国植物志》的编写者有些霸道了。古人也许并没有细分白茅和丝茅两种非常接近的植物(有细分多种的也有混而为一的),中志编写者硬邦邦地把白茅这个名字安在相对而言分布并不普遍的Imperata cylindrica (L.) Beauv.上,又强行指定Imperata cylindrica(L.)Beauv.var.major(Nees)C.E.Hubb这可能可能之前更多被称为白茅的植物的中文名是丝茅(好像来自《本草纲目》),不知是出于怎么的考虑。

《中国植物志》禾本科白茅属分种检索表中列出白茅和丝茅的区别如下:
丝茅:小穗长2.5-3.5(-4)毫米;花药长2-3毫米;秆节裸露,具长髭毛;圆锥花序较稀疏细弱,宽1-2厘米。
白茅:小穗长4.5-5(-6)毫米;花药长3-4毫米,秆节无毛,常为叶鞘所包;圆锥花序较稠密,粗壮,宽约2.5厘米。
说实话,我觉得这些区别非常细微,实在不容易区分。没有两者放在一起比较,我还是分辨不出来。自己根据《中国植物志》的形态描述,整理了一个对照表,发现叶片的长度是一个明显的区别点(大白茅的叶片长得多)。
《中国植物志》中对丝茅叶鞘和叶片的描述如下:
“叶鞘无毛或上部及边缘具柔毛,鞘口具疣基柔毛,鞘常麇集于秆基,老时破碎呈纤维状;叶舌干膜质,长约1毫米,顶端具细纤毛;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40厘米,宽2-8毫米,顶端渐尖,中脉在下面明显隆起并渐向基部增粗或成柄,边缘粗糙,上面被细柔毛”。
并没有说有锯齿,这与自己的记忆有出入。拿了放大镜看,似乎真的没有锯齿,只有间隔较大的一个一个的突起。用手摸,则是感觉有锯齿一般。
而且白茅的叶鞘与叶片之间并没有像之前记录的禾本科植物那样有一个明显的反折(角度或大或小),而是直的连在一起,但是两者的分界仍是明显。叶鞘部分是抱茎的形状,叶片部分则是先以叶柄伸出去渐渐展宽。这些,都是以前没有注意到的。
至于那醒目的白毛,《中国植物志》说是:“小穗基部围以丝状柔毛”,自己原来还以为是和菊科植物种子的冠毛差不多的东西。

关于茅这个名字,李时珍说得很明白:“茅叶如矛,故谓之茅。”确实,白茅叶片的顶端慢慢地收缩最终成一个细长尖头(术语叫渐尖),非常尖锐的感觉。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8-22 16:52:44 +0800 CST  
0356、鸭嘴草
鸭嘴草,禾本科(Gramineae)鸭嘴草属(Ischaemum),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Ischaemum aristatum var. glaucum (Honda) T.

2012年8月14日,在清凉峰徽杭古道看到一种禾本科植物,它的花序有明显的节,是我以前没见的。9月3日,在之江草木论坛发帖请教清凉峰植物,喜子老师说是鸭嘴草。说实话当时没记住。

写青眼草木到鸭嘴草,查看自己拍的照片,才唤起了些许记忆,似乎它的花序与一些草坪草有些像。查《浙江植物志》
但是感觉自己下次再见到也没有把握能认出来。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8-24 21:24:05 +0800 CST  

楼主:青花瓷

字数:683

发表时间:2012-07-12 07:3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22 13:17:13 +0800 CST

评论数:243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