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眼草木(连载)

@464529086 2015-07-17 08:47:54
哇噻 今天才知道这有这么大的花的海洋 谢谢楼主
-----------------------------
谢谢看帖!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7-17 21:24:44 +0800 CST  
0331、吊石苣苔
吊石苣苔,苦苣苔科(Gesneriaceae)吊石苣苔属(Lysionotus),小灌木。
拉丁名: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

2012年8月13日,在临安清凉峰十门峡景,第一次看到吊石苣苔,有花,但已经萎了。它的叶子比较怪,锯齿明显,像某种树叶。后来看照片,发现它居然是小灌木。8月16日,在栈岭湾公路边,又见到吊石苣苔,这是第二次看到。幸运的是,这次有正开着的花。
在此之前,自己已经多次见过吊石苣苔的照片,当自己亲眼见到时,有一点小小的欢喜。这种欢喜因自己的关注程度和喜爱而异,比如自己见到金缕梅的花时就觉得它的金色光彩夺目(虽然它在浙江应该算是常见的野生植物),想起来这种差异倒是很有趣的事情。

2013年7月30日,在温州泰顺乌岩岭景区,见到一种像吊石苣苔的植物,有些奇怪,它的叶上有毛,嫩叶毛尤其多,记得吊石苣苔叶无毛,但是边上有一株看上去又是无毛的。所以拿不准到底是不是。

在我见过的苦苣苔科植物中,吊石苣苔显得有些另类,其他的一般都是草本,而它却是小灌木。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7-17 21:32:51 +0800 CST  
0332、长瓣马铃苣苔
长瓣马铃苣苔,苦苣苔科(Gesneriaceae)马铃苣苔属(Oreocharis),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Oreocharis auricula (S. Moore) Clarke

写到苦苣苔科时,对自己拍的植物照片检阅,才发现长瓣马铃苣苔是最早见到的苦苣苔科植物。
2009年5月3日,和朋友到武义牛头山风景区,看到岩壁上有一种自己不认识的植物,一路走去,很多。

2010年9月5日,又去牛头山。看到一种以前未见过花,现在它们的花很多,一般长在山脚比较荫的地方,花葶长长地伸出,花的形状很特别。想起来它们可能就是上次(2009年)来时见过的。
9月6日,在“自然标本馆-植物挚友”QQ群中请教,网友老蒋说可能是绢毛马铃苣苔。

2010年9月17日,上传照片到CFH(中国自然标本馆),陈杉老师鉴定为长瓣马铃苣苔。
查《浙江植物志》,马铃苣苔属属浙江只有绢毛马铃苣苔和大花石上莲。《浙江种子植物检索鉴定手册》则有长瓣马铃苣苔。前者是1993年出版,后者2005年,应该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补充的吧?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7-21 19:11:55 +0800 CST  
@小卦I 2015-07-21 22:30:01
青花瓷兄请教植物的QQ群还不错,记下来,下次有不认识的植物可以问问。

-----------------------------
我加入了好几个植物群,CFH有2个,PBBC有1个,浙江的1个,还有一个山野花开。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7-22 20:34:34 +0800 CST  
0333、西子报春苣苔
西子报春苣苔,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报春苣苔属(Primulin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Primulina xiziae F.Wen, Yue Wang & G.J.Hua

2011年5月18是,我在金华北山看见一种长在崖壁上的植物,以前似乎也见过,模糊地觉得是苦苣苔科的。有的已经长出了花序,大约没几天就能看见花了。
2011年5月22日,在CFH群里请教,网友花果菌说是牛耳朵。查《浙江植物志》,牛耳朵是苦苣苔科(Gesneriaceae)唇柱苣苔属(Chirita)。

2012年4月17日,在金华北山上又见到牛耳朵。忽然想到苦苣苔科的多种植物似乎总是喜欢生长在岩壁上,难道说在平地上反而缺乏安全感?想想自己有这样的念头也是挺有趣,说来这不过是植物的习性而已。不久后,在北山上另几个地方也发现有牛耳朵,看来在这一带它的分布还挺普遍,有几处手够到着的,摸过它的叶,厚厚肉乎乎的感觉。
可能是在这年5月14日,在某个QQ群里看有网友讨论说浙江省的牛耳朵是误定,应该是一个新种:西子报春苣苔,而我所较为熟悉、指点我很多的网友花果菌就是发现人之一。那么,从此就称它为西子报春苣苔吧,不过心里总有疑惑。查《中国植物志》,报春苣苔属只有报春苣苔一个种。
5月18日,在金华北山的另一个地方,一处山崖凹进去的地方看见一株很大西子报春苣苔,将要开花。奇怪的是,这里就这么孤零零的一株。
5月21日,看到自己经常去的那处岩壁上的西子报春苣苔开花了!开花的都在高处,拍了很多张照片,可是40D加百微还是不够长,低一些的又没有开花,始终没有清晰到让自己满意的。有几朵花谢了,掉在路边的排水沟里,用G12拍了几张,倒是比较清晰。实话说,刚看到西子报春苣苔开花,着实惊喜了一阵,可仔细看它的花,也说不上有多漂亮,倒是花序、苞片等的构造很是复杂而奇异,给我的是美丽之外的另一种欢喜。
8月12日,有幸向浙江农林大学李根有教授当面请教,他肯定地说浙江以前定为牛耳朵的均应是西子报春苣苔。

2014年9月8日,在金华琅琊镇的山上崖壁上见到苦苣苔科的,觉得就是西子报春,如果确认,则是我在金华一带知道的第二个分布地点。
2015年6月6日,再到琅琊镇,看到山崖上西子报春苣苔在开花,能够确认了。

网上关于西子报春苣苔的资料很少,我从网友老蒋的新浪博客找到有关描述:
学名:Primulina xiziae Fang Wen, Yue Wang at G. J. Hua
中文名:西子报春苣苔
西子报春苣苔,苦苣苔科报春苣苔属多年生草本。叶基生,叶片卵状椭圆形或长卵形,先端圆钝,基部楔形下延,全缘,两面被伏毛,边缘具纤毛。聚伞花序,2~8花,花序下具2枚对生大苞片,花冠长约35毫米,被腺毛,淡紫色,二唇形,具深紫色条纹。蒴果细长圆柱形。花期5~6月,果期8~9月。产杭州、金华、衢州等地。《中国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无本种记载,原先被误定为牛耳朵,经学者研究后2011年正名,真正的牛耳朵(Chirita eburnea Hance)浙江不产。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7-22 20:38:32 +0800 CST  
0334、半蒴苣苔
半蒴苣苔,苦苣苔科(Gesneriaceae)半蒴苣苔属(Hemiboe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Hemiboea subcapitata Clarke

2012年11月14日,独自上金华北山。看到一种以前从没见过的植物,已经结果了。它上部的叶和元宝草一样,基部联合,茎穿叶而过。晚上在QQ巡山群请教,网友花果菌说是:降龙草、半蒴苣苔。马上查《浙江植物志》,觉得有疑问:“茎高10-30厘米”,可我见到的最高好像有1米左右吧。又查《浙江种子植物检索鉴定手册》,根据检索表觉得是半蒴苣苔。又问,网友花果菌说:降龙草和半蒴苣苔合并了。也就是说两种并为一种了。
2012年11月24日,翻检自己以前的照片,发现8月16日在临安清凉峰栈岭湾就见到过半蒴苣苔,只是当时见到的叶子残缺,不太好认,大约没留下深的印象,那次见识新植物又多,所以没有记住。
2012年12月20日,又去北山看半蒴苣苔。不知怎么回事,那些半蒴苣苔都倒伏了,一片狼籍。因为对植物志上描述的植株高度有疑问(《中国植物志》说是10-40厘米),特意带了卷尺去量,植株普遍高60厘米以上,最高估计超过1米;叶长近30厘米。总觉得与植物志的描述相差太大了些,可能是新分布或新种?
为此专门发电子邮件向景宁木兰老师请教,他回答:“半蒴苣苔,植株的高度随生境变化较大。志书上记载的高度确实偏小。”

2013年7月,在温州市泰顺县竹里和乌岩岭景区,都看到有半蒴苣苔,还都是成片生长。这次见了一眼就能认出来了。
2013年9月20日,又去金华北山看半蒴苣苔,已经开花了。花筒白色,很长,内外都有细毛。有野蜂钻进去采蜜。

2014年8月13日,又在北山见到半蒴苣苔在开花。
写到半蒴苣苔,又查了资料。在“中国植物志全文电子版”网站,半蒴苣苔条目中见到注有“FOC已修订”。FOC是《Flora of china》缩写,即《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此书不是《中国植物志》翻译成英文,而是单独用英文写的。

《浙江植物志》记载浙江苦苣苔科有9属16种,按我现在所知,这里而少了报春苣苔属,而唇柱苣苔属多记了一种(牛耳朵)。我目前见到的有8属8种,大约认识了浙江所产的一半。
但是我到现在也没明白“苦苣苔”这一称呼到底是什么意思。《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这些古籍上没有苦苣苔这个名字,网上资料一般说是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专著《中国苦苣苔科植物》也没有提到苦苣苔名称的来历。
从字面分析,“苣”的本义是“束葦燒”,“苔”的本义是指苔藓。或者苔是“薹”字,则薹是指薹菜、薹草、蒜或韭菜等的花茎,感觉还就是花茎的解释稍微粘点边。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7-23 14:57:19 +0800 CST  
0335、银杏
银杏,银杏科(Ginkgoaceae)银杏属(Ginkgo),落叶乔木。
拉丁名:Ginkgo biloba Linn.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7-24 22:17:54 +0800 CST  
银杏的两张照片说明一下:
第一张:雄花,柔荑花序。掉落在地上拿回家拍的。
第三张:雌花,没有拍清楚。银杏的雌花根本不像花。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7-28 10:47:13 +0800 CST  
0336、芒萁
芒萁,里白科(Gleicheniaceae)芒萁属(Dicranopteris),多年陆生草本。
拉丁名:Dicranopteris dichotoma (Thunb.) Bernh.
注:《浙江植物志》的拉丁名为:Dicranopteris pedata(Houtt.)Nakaike,FOC也修订为相同的拉丁名。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7-28 11:10:24 +0800 CST  
0337、里白
里白,里白科(Gleicheniaceae)里白属(Diplopterygium),多年陆生草本。
拉丁名:Diplopterygium glaucum (Thunb. ex Houtt.) Nakai
注:拉丁名按FOC,《中国植物志》拉丁名为:Hicriopteris glaucum (Thunb. ) Ching

最初大概是2007年5月23日在金华安地镇四顾屏看到里白。当时先看到零星的几株,觉得有些像芒萁,但可以肯定不是,和其他常见的蕨类如狗脊比,差异则更大。后来又看到了较大的一片,似乎它们喜欢生长在稍阴湿的地方。
6月初,知道这种植物是里白(没有详细记录)。
2007年6月9日,又去四顾屏。不久前拍到了芒萁的孢子,又想里白也该有孢子吧,找了几株才长着。里白的孢子和芒萁的很相像,却又不太一样,似乎每一团(孢子囊群)中的个数要少些。相比见到芒萁孢子的喜悦,见到里白孢子的喜悦程度要弱得多。
回家查《中国植物志》电子版,对比里白和芒萁孢子的情况:
里白:孢子囊群圆形,中生,生于上侧小脉上,由3-4个孢子囊组成;
芒萁:孢子囊群圆形,一列,着生于基部上侧或上下两侧小脉的弯弓处,由5-8个孢子囊组成。
再对照照片数数,果然是这样。

不久后,从网上的《浙江植物志》PDF电子版中知道,浙江里白属有3种:中华里白、里白、光里白。这下又让我糊涂了,分不清自己见过的到底是哪一种。
之后,在金华附近各处山上见过里白属植物多次,说不清是什么原因,在蕨类植物里,自己对里白属植物有一种偏爱。见到的次数是多了,但在一段时间内,也就止于脸儿熟,没有对它们有进一步了解。

2013年7月27日,在温州文成铜铃山度假村,有很多里白,看到它的羽片分叉处有新的羽片长出来,娇小可爱。这点以前还没有注意到。查植物志,先在《中国植物志》里白条下没找到相关描述。在《浙江植物志》有说:“叶柄顶端有1个密被棕色鳞片的大顶芽,不断发育形成新羽片,羽片1至多对”。后来在《中国植物志》里白属描述里看到:“叶远生,有长柄,主轴粗壮,单一,不为二叉分枝,仅由其顶芽一次或多次地生出一对二叉的、长大的二回羽状的羽片”。实话说,硬着头皮啃完专业描述,收获还是挺大的。
2013年7月28日,在温州泰顺县黄桥看到了中华里白,它的特点就是多毛。
2013年7月30日,跟着几位专家泰顺县乌岩岭景区。同行的Ting告诉我,光里白的分枝夹角和羽片夹角都是锐角,叶面光亮。里白则都是直角。听说之后再去观察,就一目了然了。本来这些特征《浙江植物志》的描述里也有,但自己查阅时并没有注意到或者记住,有人指点和自己琢磨的效果确实是不一样。
2013年8月22日,浙江省里白属3种,到目前为止我算是都见过了。
虽然找了一些资料,到现在还是没有搞清楚里白这个名称的来历(见“芒萁”篇),只是觉得这个名字挺有味道。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7-29 16:24:50 +0800 CST  
0338、光里白
光里白,里白科(Gleicheniaceae)里白属(Diplopterygium),多年陆生草本。
拉丁名:Diplopterygium laevissimum (Christ) Nakai
注:拉丁名按FOC,《中国植物志》拉丁名为:Hicriopteris laevissima (Christ) Ching

到目前为止,我只在见过光里白一次,那是2013年7月30日,在温州泰顺乌岩岭景区。当时是同行的一位专家告诉我,还说了与里白的差别:光里白分枝夹角和羽片夹角都是锐角,叶面光亮;里白分枝夹角和羽片夹角都是直角。
之前也看到过光里白的照片,只觉得与里白很像,差别则说不出来。而一经指点,则一目了然。所以有老师和没有老师确实是不一样的。回头想想,自己以前也见过光里白也说不定,只是因为不知道区分,见了也不知道是它。
至此,《浙江植物志》所载的3种里白属植物自己都见到了。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7-30 19:01:56 +0800 CST  
@沈夜来 2015-07-30 15:41:12
撞见村里人的感觉,大概就是我这样的植物盲的乐趣了吧。
-----------------------------
问好!
我也不是专家,只是业余爱好者。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7-31 16:23:35 +0800 CST  
0339、中华里白
中华里白,里白科(Gleicheniaceae)里白属(Diplopterygium),多年陆生草本。
拉丁名:Diplopterygium chinense (Rosenstock) De Vol
注:拉丁名按FOC,《中国植物志》的拉丁名是:Hicriopteris chinensis (Ros.) Ching

2013年7月28日,在温州泰顺县司前镇黄桥,见到一种极像里白的植物(自己是当成里白了),同行的寻雨老师说是中华里白,并告诉说它的特征是多毛。看了,确实如此。

到目前为止,我只见过中华里白一次。1993年出版的《浙江植物志》第一卷上说:“产庆元、瑞安、泰顺、平阳、苍南。生于林中,海拔100-400米。分布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族。越南北部也产。浙江新记录。”也就是之前没有在浙江发现记录过。从分布地域来看,目前只发现在浙南地区有。
由此想到植物志记录的植物的分布区域、种类、花果期乃至植物形态等等,肯定是有遗漏和出入。这里面牵涉很多,人力、物力、财力、交通条件、器材、参加人员的水平等等等等,都制约着植物志的水平。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7-31 16:24:43 +0800 CST  
0340、看麦娘(附说:禾本科)
看麦娘,禾本科(Gramineae)看麦娘属(Alopecurus),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Alopecurus aequalis Sobol

写到禾本科了,不由地心慌,因为禾本科对我来说太难(一些专家也说难)。原因是禾本科数量多,而且不容易区分。《中国植物志》说:“(禾本科)已知约有700属,近10000种;国产200余属,1500种以上。”《浙江植物志》则说:“约600余属,6000余种,广布于全世界各地;我国约190属,800余种;浙江有116属,297种,1亚种,39变种,37变型。”不知道为什么两者在数量描述差别为何这么大,反正禾本科数量很大就是了。浙江的297种,我有把握认出的大概还不到十分之一吧。
总之,禾本科数量大、分布广,以至于有时候泛称的“草”就是指它们。另外,大多数粮食作物如稻、麦、玉米、粟等,都属于禾本科。
在我学习认识植物之前,根本不知道各种竹子也属于禾本科。开始学习了一点植物知识,知道竹子属于禾本科以后,仍是觉得非常奇怪,之前总是觉得禾本科嘛,就是那些弱小的、叶长条形的草。

相对来说,禾本科其中有一些还是比较容易辨认,比如我常见的狗尾草、看麦娘、牛筋草、早熟禾等等。
按说看麦娘是常见的野生植物,可我见到看麦娘属植物比较晚了,在2007年才有明确记录。或许是刚开始认植物时没有注意到这种不太起眼的小草吧。
认识了看麦娘之后,又知道浙江还有一种日本看麦娘,这又让我困惑了很长时间。我不知道专家是否在未开花时能否区分看麦娘与日本看麦娘,反正我是分不出来。在网上看了很多照片(主要是在CFH,但即使是CFH这样专业的地方,很多图片也不靠谱,更不要说其他来源了),自己又查《中国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整理了看麦娘与日本看麦娘的区别。

圆锥花序较瘦小,小穗长2-3毫米;芒长2-3毫米,隐藏或稍外露;花药长0.5-0.8毫米,橙黄色。……………………………………………………………………………看麦娘
圆锥花序较粗大,小穗长5-6毫米;芒长8-12毫米,显著外露;花药长约1毫米,灰白色。…………………………………………………………………………………日本看麦娘

其中一些术语需要弄清楚:小穗是指排列于小穗轴上的1至多数小花;芒是指颖、外稃或内稃的脉所延伸形成的针状物。圆锥花序的大小只是相对而言,小穗长度也只是大概。比较明显的区别是芒长和花药的颜色。

看麦娘这个名字很有趣,从字面理解,大约是指这种草在麦地里较多且伴随着一起生长吧(当然相对麦子来说它是有害的杂草),加了个“娘”,则透露着温情。根据《中国植物志》,这个名字来自《救荒本草》,但我在《救荒本草》中没找到,《本草纲目》和《植物名实图考》中也没有。在网上找资料,找到清人顾景星《野菜赞》有记录:
看麦娘高下二种,在麦田中,稂稗类也。一名草子,似燕麦,子如雕胡。尔雅谓之皇守田稂,亦名守田。俗名宿田翁。
有看麦娘,翘生陇上。众麦低头,此草卬望。布谷飞鸣,妇姑凄怆。谁当获者,腰镰而往。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8-01 20:04:42 +0800 CST  
0341、日本看麦娘
日本看麦娘,禾本科(Gramineae)看麦娘属(Alopecurus),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Alopecurus japonicus Steud.

写了看麦娘,包括它与日本看麦娘的区别,在这里就写不出其他的文字了。想来想去,还是列出它与看麦娘的区别:
圆锥花序较粗大,小穗长5-6毫米;芒长8-12毫米,显著外露;花药长约1毫米,灰白色。……………………………………………………………………………………日本看麦娘
圆锥花序较瘦小,小穗长2-3毫米;芒长2-3毫米,隐藏或稍外露;花药长0.5-0.8毫米,橙黄色。…………………………………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8-02 20:13:14 +0800 CST  
@小卦I 2015-08-01 21:51:14
禾本科是个大坑,跟着青花瓷兄慢慢学习,竹子,甘蔗,水稻,小麦,等等,
-----------------------------
禾本科确实是大坑,我知道的也很少。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8-04 20:20:30 +0800 CST  
@深圳一石 2015-08-01 22:08:21
禾本科,伞形科,一般都绕着走。
-----------------------------
我是硬着头皮去了解:-)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8-04 20:29:33 +0800 CST  
0342、荩草
荩草,禾本科(Gramineae)荩草属(Arthraxon),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Arthraxon hispidus (Thunb.) Makino

忘了具体时间,大约是2006年或2007年初,在网上先后看到荩草和求米草的照片,这两种植物简直让我分不出来。它们有个共同的特征是叶面起伏不平如波浪,这与我见到的其他禾本科植物的叶面有明显的区别。
2007年4月28日,在新安江百草园山脚见到一种草,自己觉得是荩草或求米草。在当时的原生植物论坛发帖请教,网友生物痴痴说是荩草,并说:“建议网上查查两者的区别,这样对记忆会有帮助的。”当时似乎上网查过,可是内容忘了。

2009年9月12日,在永康倪宅村附近,见到一种自己认为是荩草的。连续多天观察它,9月27日,见到它抽出了穗。这之前自己已经见过求米草的花序,可是时间一长又忘了具体的样子,所以仍然不能肯定是荩草还是求米草。
2009年12月13日,在之江草木论坛,又发帖问这种让我分不清的小草。网友国道说:“是荩草,荩草和求米草有个明显的不同:荩草的叶缘有明显的纤毛,而求米草没有。”景宁木兰老师也说是荩草。

2013年7月26日,在温州文成铜铃山,向黄山梅老师请教一种禾本科植物,说是荩草。又问与求米草的区别,说是求米草叶线形,基部不抱茎。
2013年7月28日,在泰顺黄桥,看到山上的一种草本像是荩草,但叶墨绿色,叶背紫色。请教同行的马老师,才知道是荩草。在山上,又听叶、马、张三位老师说起,荩草因生境不同变异很大,生长在林下的叶面常呈墨绿色叶背紫红色。

2014年两次看到荩草。第一次是7月8日在朱家埠新安江林场,又忘了区别了。第二次是10月7日在金华新狮街道,这次根据叶基部抱茎的特征认定是荩草。

2015年7月31日,写“青眼草木”到荩草,有心要好好区别荩草、求米草,自己整理了荩草与求米草区别对照表:
荩草 求米草
叶鞘 短于节间,生短硬疣毛 短于或上部者长于节间,密被疣基毛
叶舌 膜质,边缘具纤毛 膜质,短小
叶基 心形,抱茎,除下部边缘生疣基毛外余均无毛 略圆形而稍不对称,通常具细毛
叶形 卵状披针形 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
花序 总状花序,2-10枚呈指状排列或簇生于秆顶 圆锥花序,主轴密被疣基长刺柔毛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8-04 20:31:46 +0800 CST  
0343、芦竹(附:花叶芦竹)
芦竹,禾本科(Gramineae)芦竹属(Arundo),多年生高大草本。
拉丁名:Arundo donax L.

花叶芦竹,禾本科(Gramineae)芦竹属(Arundo),多年生高大草本。
拉丁名:Arundo donax var. versiocolor Stokes

最早见到芦竹大概应该是2006年或2007年,但当时对植物尤其对禾本科植物缺乏了解和概念,对高大的草本如芒、五节芒、荻、芦苇等等都分不清楚。其中,有一种让我印象深刻,它特别高大,一般有2-3米,沿茎一路有叶长出(这个与其他几种叶在基部丛生的明显不一样),秋天时植株顶上有大浓密的花序。有一段时间,我还以为这种禾本科植物就是著名的芦苇。

2009年9月14日,在家整理前些日子的照片,查本地常见的那种高大的禾本科植物,以前以为是芦苇。但查《中国植物志》电子版的图片库,明显不是芦苇,叶和花序都不一样。翻《浙江种子植物检索鉴定手册》,也是巧了,从禾本科禾亚科分种检索表“高大如芦苇状的禾草……”芦苇属往下看,一下子看到“叶散生杆上”,对应的是芦竹属。再查《中国植物志》电子版图片库,基本上可以肯定是芦竹。以前自己对芒、荻、芦苇等一向分不清,前些日子终于知道常见的一种是五节芒,现在又知道了芦竹,总是这样一点一点地了解吧。

芦竹在金华一带算常见,一般长在水边,一丛一从的,但我所见到的数量也似乎并不太多,总是零星的几株,最多也就几十株的一小片,还没有见到成片蔓延如芦苇荡那样的。
2010年,发现小区里的水渠边有种着芦竹,这样就能经常去看看它了。
2013年2月25日,在金华梅园里看到水边有不少芦竹。

写到芦竹时,翻检照片,发现居然2007年6月28日在杭州柳浪闻莺一带见过花叶芦竹。花叶芦竹是芦竹的变种(《中国植物志》里叫变叶芦竹),《浙江植物志》说:“与原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叶片上有黄白色宽狭不等的长条纹。杭州等地有栽培。供观赏。”这个就不单独列为一种了。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8-05 20:45:39 +0800 CST  
@真希望快乐 2015-08-06 11:24:00
又来一饱眼福!禾本科的植物同样好看。
-----------------------------
谢谢!确实,禾本科植物仔细看也自有其精妙的生命之美。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5-08-07 11:15:33 +0800 CST  

楼主:青花瓷

字数:683

发表时间:2012-07-12 07:3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22 13:17:13 +0800 CST

评论数:243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