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眼草木(连载)

0269、中华胡枝子
中华胡枝子,豆科(Fabaceae)胡枝子属(Lespedeza),小灌木。
拉丁名:Lespedeza chinensis G. Don

胡枝子属的植物我大约在2005年就在金华的山上见到,相对来说较早。但认识这种名字里带有“中华”的胡枝子却是比较晚了。
2009年9月12日,在一处草坪上看到有一株胡枝子属的植物比较怪,不像铁扫帚也不像铁马鞭,它的花序在叶腋。
自己查《浙江植物志》电子版,觉得可能是中华胡枝子。12月13日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确证是它。
似乎在金华一带中华胡枝子较为少见,至少对我来说是如此。不过也难说,因为自己去的地方不多,而植物的分布有时又显得毫无规律。

胡枝子这个名字让我困惑了很久,查了一些书,如《救荒本草》、《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释札记》都没有找到答案。在网上搜,也没有。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4-10-29 22:16:31 +0800 CST  
0270、截叶铁扫帚
截叶铁扫帚,豆科(Fabaceae)胡枝子属(Lespedeza),落叶小灌木。
拉丁名:Lespedeza cuneata (Dum. Cours.) G. Don

我认识这种植物是较早了,大约2005年或2006年。那时候刚开始学着认植物不久,可能是在一处公园的草坪上发现了这种形态有趣的植物,很是喜欢,印象深刻。可能是在2006年,自己查书知道了截叶铁扫帚这个名字。
之后,见到的次数多了,就渐渐熟悉了。但是2009年之前,就我所见而言,总是零星的一两株,连个小群落也没有。
仔细看截叶铁扫帚,细细的枝条一根根笔直地或直立或斜升,到了上面,又有许多分枝。枝上满是有3小叶的复叶,叶的形状整齐又可爱。总之,整体的姿态很美,在它们的生境中显得有些卓尔不群。还有一点让我觉得稍感奇特的是,截叶铁扫帚看上去矮小像草,实际它的茎木质,属于小灌木。

2009年7月8日,傍晚时分,在一处有较多截叶铁扫帚的草坪上,发现鸡眼草和截叶铁扫帚的叶子都收拢了,这是以前我不曾注意到的。回头看资料,截叶铁扫帚有别名夜关门,说明早有人注意到它的这一特性了。8月28日,这里的截叶铁扫帚开花了。小小的蝶形花在叶腋,淡黄白色,不起眼。
2010年,发现自己所住小区里一处小路边有一株截叶铁扫帚,这就能经常观察它了。几年过去,没见它繁衍,植株也不见长大。

截叶铁扫帚的名字值得一说。
截叶二字明显是拉丁文种加词意译,意思是叶尖平截。但是根据我手头的资料《拉丁加词释义》,“cuneata”意为:1.楔尖的;2.楔形的。《中国高等植物名称汉拉英词典》中,具体到不同的植物,有将“cuneata”译为“截叶”、“楔叶”都有。
铁扫帚才是原本的中文名,最早见于《救荒本草》。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卷之十二?隰草类》引述各家论述甚为详备,抄录如下:(《<植物名实图考>校释》,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236页。)

铁扫帚
《救荒本草》:铁扫帚生荒野中。就地丛生。一本二三十茎,苗高三四尺。叶似苜蓿叶而细长,又似细叶胡枝子叶亦短小,开小白花。其叶味苦。采嫩苗叶炸熟,换水浸去苦味,油盐调食。
《尔雅正义》:荓,马帚。《注》:似蓍可以为扫彗。《正义》:荓,一名马帚。《夏小正》云:七月荓秀,荓也者,马帚也。《广雅》云:马帚,屈马第也。《管子?地员篇》云:蒌下于荓,《注》似蓍。至扫帚。《正义》、《说文》云蓍,蒿属。生千岁,三百茎。按荓草似蓍,则亦蒿属也。李时珍云:此即蒿草,谓其可为马刷,故名马帚。今河南人谓之铁扫帚。李以荓为铁扫帚,极肖。又云即荔也,殊误。无蒿草之说。

根据上面所说,至少我是看不出荓就是铁扫帚,即使就是,名称从马帚到铁扫帚的转化也是显得突兀。所以名字的来龙去脉还是不甚明了。
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救荒本草》的图谱比较粗糙,甚至有将复叶画成5小叶的错误,但植株的整体形态还是很像铁扫帚。而《植物名实图考》的图谱与《救荒本草》很像,同样是比较粗糙,似乎不是吴其濬一贯的风格。我怀疑吴其濬本人没有见过铁扫帚,画是仿照《救荒本草》画的,如小叶5枚这样的错误也照抄了。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4-11-02 22:54:36 +0800 CST  
0271、美丽胡枝子(附:胡枝子)
美丽胡枝子,豆科(Fabaceae)胡枝子属(Lespedeza),直立落叶灌木。
拉丁名:Lespedeza formosa (Vog.) Koehne

胡枝子,豆科(Fabaceae)胡枝子属(Lespedeza),直立落叶灌木。
拉丁名:Lespedeza bicolor Turcz.

美丽胡枝子或胡枝子大约是我接触到最早的胡枝子属植物,那是在2005年,自己刚开始认植物。金华北山的尖峰山脚以及周边一带很多,夏末直到整个秋季,它们的花在盛开,惹人注目。
记得当时拍了照片在踏花行和山花论坛两个论坛请教,山花论坛有网友说“查查胡枝子属”,这样就知道了“胡枝子”这个多少显得奇怪的名字。后来,好像大多数人都说这是“美丽胡枝子”,我是一头雾水,不知到底如何区分。那时我对蝶形花、3出复叶这些基本知识都不知道,科、属什么的更没有概念,根本不具备对一些相似植物做出鉴别的能力。

后来对植物多少有些了解,也懂得用检索表查对了,虽然见到胡枝子属的次数很多,可是到现在我要写它们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对美丽胡枝子与胡枝子(可能还有胡枝子属的其他种如大叶胡枝子等),我还不能准确地区分。究其原因,是自己拍的很多照片,由于不知道区分的要点,一些特征部位没有拍到,所以不能在查检索表时提供依据。在我认植物的经历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浙江植物志》美丽胡枝子各论中说:
“本种(美丽胡枝子)在浙江形态多变化,与胡枝子颇多相近之处,但前者(指美丽胡枝子)小叶厚纸质或薄革质;花长1-1.3厘米萼齿卵形或椭圆形,长于或近等长于萼筒,旗瓣通常短于龙骨瓣。这些特征与后者(胡枝子)的区别还是明显的。”

《中国植物志》美丽胡枝子各论中说:
“本种为广布种,我国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及西南各省区均有分布,因此植物形态上变异也较大,近来有人将本种与 L. bicolor Turcz. 从萼的分裂程度、龙骨瓣与旗瓣长短的比例,结合其分布上地形梯度的变化,分成几个地理亚种。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本种由于地理位置不同,从小叶的形状、萼的分裂程度及花的大小虽然确有较大的变化,然而这些变化有连续性,而且有较大程度的交叉、不易区分。不过本种与 L. bicolor Turcz. 在某些特征上还是比较容易区分开的,如后者的花萼浅裂,不超过萼的中部,裂片呈卵形或三角状卵形;花较小,长不超过10毫米,分布可往北延伸到我国的东北直到苏联的西伯利亚。而本种的萼明显深裂,裂片披针形,长为萼筒的2-4倍;花亦较大,长为10-15毫米;分布从我国的华北到西南直至印度。根据以上情况,我们认为作为2个种处理较为合适。”

国志和省志都专门提起,可见区分两者确实比较困难。
下面是自己根据《浙江植物志》胡枝子属分种检索表整理出来美丽胡枝子与胡枝子的异同:
1、直立灌木,植株较高大,通常在1米以上;无闭锁花。
2、小叶片先端圆钝,微凹缺,稀钝尖。
3、总状花序通常长于复叶,稀较短,如叶腋中有2至数个总状花序,则至少有1个长于复叶。花序有明显总花梗。
4、萼齿长于、等于或短于萼筒,上方有2齿连合部分较分离部分长,直到几全部连合。
5、小叶片卵形、倒卵形或是近圆形,稀椭圆形;萼齿卵形、三角状卵形,稀椭圆形,如为椭圆形,则具3脉,先端圆钝、钝尖或短渐尖,花序不下垂。
5.1、小叶片厚纸质或薄革质;花较大,长1-1.3厘米,萼齿卵形或椭圆形,长于或近等长于萼筒……………………………………………………………………………………美丽胡枝子
5.2、小叶片草质或纸质;花较小,长0.9-1厘米,萼齿三角状卵形,短于萼筒,稀与萼筒近等长…………………………………………………………………………………………胡枝子

可是今年胡枝子的花期已经过了,想要认真鉴别,只能等到明年了。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4-11-05 23:27:02 +0800 CST  
0272、铁马鞭
铁马鞭,豆科(Fabaceae)胡枝子属(Lespedez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Lespedeza pilosa (Thunb.) Sieb. et Zucc.

我认识铁马鞭的过程有些曲折。
大约是之前在踏花行或其他论坛或网上看到过铁马鞭的照片,多少有些印象。所以当2009年5月9日在单位的场地上看到一种矮小、三出复叶的豆科草本植物时,觉得可能是铁马鞭。5月21日,自己查一些资料,又在网上查询,觉得前些天认为可能是铁马鞭植物更可能是胡枝子之类,铁马鞭应该是单位附近也有的另一种。查《浙江植物志》电子版,居然铁马鞭也是胡枝子属。6月19日,又见到一种自己认为是胡枝子属的植物,也觉得有些像铁马鞭。
2009年10月10日,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一些不认识的植物时,才知道6月19日见到的那种是假地豆,而真正的铁马鞭自己在7月11日拍到过(但是没有记录)。至于自己5月9日见到的那种,并不是铁马鞭。

真正认识了铁马鞭之后才知道,其实它还是比较容易辩认的。首先它是匍匐草本,基本是平卧于地面。其次它的小叶近乎圆形,也就是长和宽差不多(长度稍大于宽度)。再次是浑身是毛,茎、叶的两面都是毛。还有就是它的花序很短,看上去花就在叶腋,这一点和胡枝子属其他一些有明显较长花梗的种区别明显,而两样花梗短的截叶铁扫帚、中华胡枝子与它在形态上的差别也较明显。

铁马鞭这个名字令人生疑,按我的理解,名字中有个铁字,一般总是某些部位或者是颜色或者是质地与铁有相似之处。实在不知这样一种植物怎么和铁扯得上关系,还有马鞭二字似乎也无着落。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4-11-06 21:11:58 +0800 CST  
0273、细梗胡枝子
细梗胡枝子,豆科(Fabaceae)胡枝子属(Lespedeza),落叶小灌木。
拉丁名:Lespedeza virgata (Thunb.) DC.

2009年5月9日在单位的场地上看到一种矮小、三出复叶的豆科草本植物时,觉得可能是铁马鞭。5月21日,自己查了资料后觉得更可能是胡枝子之类。可是查《浙江植物志》电子版,居然铁马鞭也是胡枝子属。
2009年7月2日,我看到这种植物开花了,它的花白中略带黄色,上方两片相对较大的花瓣(旗瓣)中下部有红紫色的斑纹。它的花期一直持续到8月底9月初。
2009年10月10日,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一些不认识的植物时,认识了假地豆、铁马鞭,但不知怎么的还是将5月9日拍到的那种认为是铁马鞭了。
2010年12月,将照片上传到CFH(中国自然标本馆)网站,自己鉴定为铁马鞭。
直到2014年11月6日,写“青眼草木”到了细枝胡枝子,到CFH(中国自然标本馆)查对照片,才发现这种自己鉴定为铁马鞭的植物,网友jiang-h已经在2011年10月4日更正为细梗胡枝子。
查对《浙江植物志》,觉得确是细梗胡枝子。以自己现有的植物知识来看,细梗胡枝子与铁马鞭区别明显,并不难辨别,可是不知怎么地我偏偏就将两者弄混了,糊里糊涂了这么多年。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4-11-07 19:37:37 +0800 CST  
0274、大叶胡枝子
大叶胡枝子,豆科(Fabaceae)胡枝子属(Lespedeza),直立落叶灌木。
拉丁名:Lespedeza davidii Franch.

2013年9月20日,和大风兄一起走北山时,在鹿田村附近看到一种胡枝子属植物在开花,感觉它与自己最常见的胡枝子属不太像。9月22日,在巡山群请教,网友阿香说可能是大叶胡枝子。
2014年11月7日,写“青眼草木”到豆科胡枝子属,想起来还有这一种,找出照片来看,对照《浙江植物志》,应该是大叶胡枝子。
回想起来,这种胡枝子在金华的山上也不少。根据《浙江植物志》描述和自己观察所见,大叶胡枝子的特征是:叶大;总花梗短(相对于胡枝子和美丽胡枝子而言);花萼深裂;枝叶均多毛。另外《浙江植物志》上说大叶胡枝子“老枝具木栓翅”,之前自己并不知道,当然也没有拍下这一特征。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4-11-13 13:20:17 +0800 CST  
0275、杭子梢
杭子梢,豆科(Fabaceae)杭子梢属(Campylotropis),落叶小灌木。
拉丁名:Campylotropis macrocarpa (Bunge) Rehd.

杭子梢的“杭”字应是上艹下杭,读音为“抗”。因为打不出这个字,只能用杭代替。
刘夙《<中国植物志>植物中文普通名的订正和读音的统一》一文中说:
[艹/杭]:[艹/杭]子梢属Campylotropis(豆科)中的“[艹/杭]”字很显然是后起字,其本字和本义待考。这个字《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现汉》)和《中华大字典》均未收入,其读音莫衷一是,即使不考虑声调,也有hang和kang两种念法。但在植物学界,以念kang为多,如《总汇》和傅立国主编的《中国高等植物》中均将此字按kang的读音编入音序检索表。查《现汉》,以“亢”为偏旁而音节为kang的字中,大多数读去声,仅“闶”和“忼”两字读阴平,且前者只出现在方言词汇中,后者是“慷”的异体字。故笔者建议[艹/杭]字读kang4。[艹/杭]子梢属在我国广布,此字不宜废除,但可惜的是GB18030字库仍未收录。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4-11-16 11:40:42 +0800 CST  
0276、银合欢
银合欢,豆科(Fabaceae)银合欢属(Leucaena),常绿灌木或乔木。
拉丁名:Leucaena leucocephala (Lam.) de Wit

我只见过银合欢一次,那是2008年9月7日,在上海植物园的温室里,它看上去有些像合欢或山合欢,因为挂着牌子,知道了它。严格说来,还不能算我真正认识银合欢了。

豆科植物中,以合欢命名的植物有:合欢、金合欢、银合欢、大合欢,真有些欢天喜地的感觉。银合欢这个名字,我猜想大约是因为它的花白色。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4-11-17 21:48:23 +0800 CST  
0277、天蓝苜蓿
天蓝苜蓿,豆科(Fabaceae)苜蓿属(Medicago),越年生草本植物。
拉丁名:Medicago lupulina Linn.

按某种分类方法(不是植物学的分类),天蓝苜蓿属于杂草。例如我在网上收集的一则资料就是这么说的:
“属豆科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杂草。在上海均见于近几年发展的暖地型草坪之中,该种是随草坪由江、浙两地带入。”(资料好像是在当时的“上海杂草网”收集的,现在这个网站已经打不开了)
而在《全国中草药汇编》里,天蓝苜蓿是草药:
“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舒筋活络。用于黄疸型肝炎,便血,痔疮出血,白血病,坐骨神经痛,风湿骨痛,腰肌劳损。外用治蛇咬伤。”
还有资料说它是优良牧草。
而我,只是把它当成一种植物,这也是不同的观察角度。

根据自己的记录,2006年4月17日,我在踏花行论坛请教后知道天蓝苜蓿。按此推算,我最早见到它,大约是在2005年,可能更早一些。
在金华一带,天蓝苜蓿分布很广,草坪上、野地里,几乎随处都能看到它们。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与确如波斯婆婆纳、繁缕、球序卷耳等等属于“常见杂草”。
每年2月初,还是春寒料峭的时候,天蓝苜蓿就开始出芽生长,在地上铺就或大或小的绿茵。3月,就能看到它们的小黄花了,花期持续到5月。这些如圆球一样的小黄花由许多更小的蝶形花组成,细看(把照片放大了看),精致而美丽。5月底,能看到果实了,果实的形状有些怪,开始绿色,后来变成黑褐色。

本以为自己认识的天蓝苜蓿很明确,没有一点问题。可是2014年11月16日写“青眼草木”到了天蓝苜蓿,查《浙江植物志》苜蓿属分种检索表时,发现了问题。检索表如下:

1、多年生草本;茎直立;花紫色;荚果1-3回旋卷,无刺…………………………1、紫苜蓿
1、一、二年生草本;茎铺散;花黄色;荚果2-5回旋卷,有刺;或弯曲成肾形,无刺。
2、花10-15朵成短总状花序;荚果弯曲成肾形,无刺…………………………2、天蓝苜蓿
2、花1-8朵成头状的总状花序;荚果旋卷,有刺。
3、茎、叶近无毛;托叶边缘具锯齿………………………………………………3、南苜蓿
3、茎、叶被毛;托叶近全缘………………………………………………………4、小苜蓿

根据检索表,回想自己看到和拍到的,至少有些照片的荚果是“荚果旋卷,有刺”的,那么就不是天蓝苜蓿了,而可能是南苜蓿或小苜蓿。想起来以前也有人提到过南苜蓿,自己以为是天蓝苜蓿的别称了。至于小苜蓿,不记得是否有人说起过。
再仔细核对自己的照片。花有10朵以上的,也有8朵以下的;叶一般都有毛;荚果旋卷几圈看不清,有些有刺,也有无刺肾形。由此看来,我见到似乎是有天蓝苜蓿,也有小苜蓿。而南苜蓿,“茎、叶近无毛”,与我拍到的不符。比较遗憾的是,因为之前不知道,很少拍托叶,这也是特征部位。
回头想想,“认识”开蓝苜蓿以后,就没有再深究了,没有进一步了解细微的差异。俯察品类之盛,说说容易,做起来很难。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4-11-18 22:39:51 +0800 CST  
0278、小苜蓿
小苜蓿,豆科(Fabaceae)苜蓿属(Medicago),越年生草本植物。
拉丁名:Medicago minima (Linn.) Grufb.

小苜蓿是自己在写“青眼草木”到天蓝苜蓿时的“意外发现”。
本以为自己认识的天蓝苜蓿很明确,没有一点问题。可是2014年11月16日写“青眼草木”到了天蓝苜蓿,查《浙江植物志》苜蓿属分种检索表时,发现了问题。检索表如下:

1、多年生草本;茎直立;花紫色;荚果1-3回旋卷,无刺…………………………1、紫苜蓿
1、一、二年生草本;茎铺散;花黄色;荚果2-5回旋卷,有刺;或弯曲成肾形,无刺。
2、花10-15朵成短总状花序;荚果弯曲成肾形,无刺…………………………2、天蓝苜蓿
2、花1-8朵成头状的总状花序;荚果旋卷,有刺。
3、茎、叶近无毛;托叶边缘具锯齿………………………………………………3、南苜蓿
3、茎、叶被毛;托叶近全缘………………………………………………………4、小苜蓿

由检索表可知,小苜蓿与天蓝苜蓿较明显的区别是:
天蓝苜蓿:花序上花较多;荚果弯曲成肾形,无刺。
小苜蓿:花序上花较少;荚果旋卷,有刺。

核对自己的照片,花有10朵以上的,也有8朵以下的;叶一般都有毛;荚果旋卷几圈看不清,有些有刺,也有无刺肾形。由此看来,我见到似乎是有天蓝苜蓿,也有小苜蓿。而南苜蓿,“茎、叶近无毛”,与我拍到的不符。
查拍到小苜蓿照片的日期,是2007年4月11日,地点是金华市婺城区姜山头村(或黄村)附近。
但是因为之前自己一直把天蓝苜蓿和小苜蓿混为一种了,也就没有仔细观察,可能另外的地方见到过也不一定。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4-11-21 21:49:21 +0800 CST  
0279、紫苜蓿
紫苜蓿,豆科(Fabaceae)苜蓿属(Medicago),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Medicago sativa Linn.

我可能只见过一次紫苜蓿,那是2007年4月26日,在新安江百草园的山坡上。3出复叶,紫色的蝶形花,当时自己并不能判断到具体的属和种,只知道是豆科,还以为是草木樨之类。
2011年1月27日,将照片上传到CFH(中国自然标本馆)。4月10日,网友老蒋鉴定为紫苜蓿。
当写“青眼草木”到苜蓿属紫苜蓿时,找出照片来看,觉得应该是紫苜蓿吧。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4-11-23 22:41:08 +0800 CST  
0280、含羞草
含羞草,豆科(Fabaceae)含羞草属(Mimosa),亚灌木状草本。
拉丁名:Mimosa pudica Linn.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4-11-24 22:34:53 +0800 CST  
0281、常春油麻藤
常春油麻藤,豆科(Fabaceae)油麻藤属(Mucuna),常绿木质藤本。
拉丁名:Mucuna sempervirens Hemsl.

2008年9月6日,我去上海共青森林公园。大门刚进去的“公园简介”墙上爬满了一种藤,它的叶是三出复叶,整个叶型给我滑头滑脑的感觉,而且叶面有光泽。刚巧墙上的图片里有这种藤,叫做常青油麻藤。后来在公园内一处水泥的葡萄架上爬满了常春油麻藤,它们的茎叶有许多蚜虫和瓢虫。9月7日,在上海植物园,又见到了常春油麻藤。
那以后,记得似乎在野外山上还有几次见到过常春油麻藤,可能还见过它的花,可是找不到记录。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4-11-26 09:26:23 +0800 CST  
0282、豌豆
豌豆,豆科(Fabaceae)豌豆属(Pisum),一年生缠绕草本。
拉丁名:Pisum sativum Linn.

豌豆在金华方言里叫做“蚕豆”,而普通话所说的蚕豆,金华话则叫做“佛豆”。
记不清我最初是什么时候看到种在地里的豌豆,反正当我开始学习认植物时,已经认识它了。
在金华,豌豆好像一般在1月或更早(元旦前,即上下年)即下种,也有稍晚一些的。所以季节上还是冬季,天寒地冻,豌豆已经在生长了。3月,刚刚有些春意,就能看到它们开花。4月,是豌豆的盛花期。5月初,最早的豌豆上市。
豌豆叶一般有4枚或6枚(术语叫偶数羽状复叶),不像一般植物叶的绿色,而是绿中带白还多少有一点蓝色的意味,那是因为它通体有一层粉霜缘故。叶轴的顶端形成卷须,它们张开伸展的姿态非常美妙,似乎在探索,又像是在申诉。我见到的豌豆花有白色和紫红色,白色居多。白是全白,而所谓紫红色,其实是花中间较小的翼瓣全部是紫红,大的旗瓣淡粉红,上面有条纹。要说好看,当然是紫红色。在豌豆的花季,众多白色的花常常让我误以为是菜粉蝶在飞舞。豌豆还有一个特点是托叶很大(托叶就是叶柄处像叶一样的东西)。

写“青眼草木”到豌豆时,又查了些资料。
《中国植物志》上说:“花期6-7月,果期7-9月。”这显然与我看到的相差太远。《浙江植物志》说:“花果期4-5月。”大致差不多吧。
浙志还说:“浙江通常栽培为硬荚类型,荚硬纤维多,仅种子供食用;目前引进软荚类型,荚软而脆,常连荚作蔬菜用。”
这让我想起自己所看到的豌豆,应该都是属于栽培品种。而所谓“软荚类型”,就是现在市场上所说的荷兰豆。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4-11-28 21:30:39 +0800 CST  
@小卦I 2014-11-29 23:00:45
长春油麻藤在我们这儿较多见,山上只有这一种,开紫黑色的花,我在网上还看见过很多不同颜色的同类型花,广东分布很多,百度禾雀花就是。
-----------------------------
想起来可能在杭州植物园的药草园里面有很大的常春油麻藤,还有文字说明,绞杀什么的。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4-11-30 22:51:20 +0800 CST  
0283、葛
葛,豆科(Fabaceae)葛属(Pueraria),多年生落叶缠绕木质藤本。
拉丁名: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

2005年夏,我在单位看到北面的围墙上从外面爬进来许多藤蔓,开紫色的花,花好看,但气味并不太好闻。一位同事告诉我说他山里的亲戚说这是葛,根磨成粉可以吃的。我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葛。
葛的生长速度极快,单位里的场地已经爬了不少了。在网上看到有种夸张的说法:“如果你种葛藤,栽上就得赶快转身跑,要不葛藤就会追上来抓住你不放了。”
在网上还看到一则资料说:
“1876年,在美国费城举行了国庆100周年世博会,日本团带去了原产于中国的葛藤,并如数家珍般介绍它:葛藤的根可制葛粉并能入药,藤可编筐篮,叶作饲料,花能酿蜜等等,使葛藤一下子在美国风行起来。土壤学家见葛藤有旺盛的生命力,便决定将它迁居到美国南部,以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因为葛藤的根可以固定土壤,还可供大量牧草。很快,葛藤在美国南部像救星般受到欢迎。半个多世纪后,高速生长繁殖的葛藤侵占了几千万公顷土地,使其他植物干枯而死,当年被当做救星的葛藤一下子变成了恶魔。”
原来原产中国的葛居然在美国也有这么狂野、风光的时刻,这让我有种莫名其妙的兴奋。说起来象原产巴西现在中国随处可见泛滥成灾的革命草(喜旱莲子草),还有前几年媒体说得非常恐怖的加拿大一枝黄花,以及水葫芦、豚草、一年蓬等等外来入侵植物,一个物种在原产地之外的地区疯狂扩张,这中间有地理、气候、天敌等等因素在起作用。

2007年7月11日,在金华北山看到一处野地里满是野葛,蔓延在地上,爬在大树上甚至是电线杆上。它那种茂盛、扩张、弥漫的形态总让我想起《诗经?周南?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就是那种感觉,“施于中谷”,蔓延成一片,让我恍恍忽忽觉得回到了两千多年前,而葛藤仿佛是爬行在时间的山谷中。

2008年08月01日,我在金西开发区看到丘陵上的植物(马尾松、杉木等)上爬满了葛藤,完全笼罩了下面的植物,那种气势,比在北山上看到的更强烈。葛的侵略性让我觉得多少有些恐怖,还好它们也不总是这样。

后来多次见到葛(或称野葛或称葛藤),注意到它的茎上布满黄色的毛;三出复叶,小叶的形状有变化,有的全缘,有的分裂;总状花序常常直立,顶端略弯。总之算是比较熟悉了,觉得这个种就是葛总没有问题吧,所以也就没有去深入了解。对我来说,这样觉得习以为常,而实际上缺乏了解的情形还有很多。

2014年11月13日,写青眼草木,发现自己CFH植物名录葛属只有“葛麻姆”这一种,想不起来这个名字带点外语味道的是什么东西。查《浙江植物志》,葛属只有野葛和三裂叶野葛2种;查《中国植物志》,有葛麻姆;再查《浙江种子植物检索鉴定手册》,居然也有葛麻姆。葛麻姆(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 var. montana)是葛(Pueraria lobata)的变种。
自己印象中见到的葛小叶3裂的似乎比较多,那么是不是三裂叶野葛呢?《浙江植物志》说:“本种(三裂叶野葛)与上种(野葛、葛藤)的主要区别在于:托叶基生;荚果线状圆柱形,无毛或稍被毛。”这些是自己不曾注意到的。至于叶是不是3裂,倒不是主要的区别依据。
2014年11月16日,登金华尖峰山,想看看葛藤的托叶情况,不料它们已基本落叶,托叶更看不出来,荚果也没找到。那么又只有等到明年了。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4-11-30 23:32:34 +0800 CST  
0284、鹿藿
鹿藿,豆科(Fabaceae)鹿藿属(Rhynchosia),缠绕草质藤本。
拉丁名:Rhynchosia volubilis Lour.

2011年11月2日,我住在金华北山双龙工人疗养院。下午到山上走走,看到一种豆科植物,藤本,3出复叶,让我觉得奇特的是荚果橙红色,觉得很是新鲜。11月3日,回家在中国自然标本馆QQ群里请教,有网友说可能是鹿藿,自己查查觉得像,但没把握。11月8日,在之江草木发帖请教,自己定为鹿藿,居然没有异议,那么可以肯定是鹿藿了吧。
回想起来,看到鹿藿的那条路自己走得比较多,以前应该看到过吧,可能无花无果的时候就忽略了。据《浙江植物志》说,花期7-9月,正是金华最炎热的时候,我上山也少。11月见到它的果,多少算是意外吧。

据我所知,叫做鹿藿的植物还有野大豆、葛藤。
藿就是指豆叶(广义)。《广雅?释草》云:“豆角谓之荚,其叶谓之藿。”那么鹿藿就是鹿喜欢吃的豆叶,而豆在概念在古代大约比较宽泛。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4-12-02 10:48:55 +0800 CST  
0285、香花槐
香花槐,豆科(Fabaceae)刺槐属(Robinia),落叶乔木。
拉丁名:Robinia 'Idaho'

2008年4月15日,我在澧浦镇一家小饭店的外面见到一种豆科蝶形花亚科的植物,叶像槐树,可是开紫红色的花。似乎之前在网友老蒋的帖里看到过,所以有些印象。
2008年8月26日,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后确认是香花槐。
在网上查资料,香花槐原产西班牙,近些年做为绿化植物引入。

2009年4月17日,在金华八一南街与环城南路交叉口的绿化带里又见到了香花槐。后来发现环城南路上有一段经绿化带里种的都是这个。
2010年5月,发现二环东路有一段路的隔离带里种着香花槐。
由此看来,近些年金华引入香花槐也不少。

写到香花槐时,发现有些尴尬。可能因为它是比较新的引进栽培植物,《中国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都没有记载。网上的资料又不太靠谱,自己觉得比较可信的网站,PPBC(中国植物图像库)和中国在线植物志也查不到。只有CFH(中国自然博物馆)算是有条目,但也没有详细的记录。
香花槐的拉丁名让我茫然,自己的CFH名录中是:Robinia 'Idaho',可是CFH物种详细信息页上是:Robinia × ambigua 'Idahoensis'。我只知道这个×是表示杂交。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4-12-06 10:40:08 +0800 CST  
0286、刺槐
刺槐,豆科(Fabaceae)刺槐属(Robinia),落叶乔木。
拉丁名:Robinia pseudoacacia Linn.

2009年4月27日,我在永康市花街镇倪宅村的一条田间小路边,看到一种开着白色蝶形花的植物,花期已经有些过了。当时自己想当然地以为是槐树。
不久之后,在之江草木论坛看到网友国道帖出刺槐的照片,和我见到的很像。
2009年5月10日,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网友阿香说是刺槐。
自己回头再查《浙江植物志》,刺槐与槐树最明显的区别是:刺槐花期4-5月,槐树花期7-8月。

说来有些奇怪,我好象只在倪宅那里见过刺槐,按说这东西在浙江比较普遍,是自己没有遇到还是遇到了视而不见?
自己知道刺槐之后也没有对它有进一步的了解,比如刺槐与槐树除花期之外的诸如形态等方面的其他区别。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4-12-08 10:15:18 +0800 CST  
0287、决明
决明,豆科(Leguminosae)决明属(Cassia),一年生亚灌木状草本。
拉丁名:Cassia tora Linn.

决明属植物,我最早是在2005年认识了伞房决明,它们的花蕊有些特殊(在我看来有些像象牙),让我印象深刻。决明这个名字让我觉得很有味道,虽然并不了解它的全部含义。
2006年7月,我在金华解放西路一处商店门口的花坛里见到一种豆科植物,羽状复叶,小叶有6片,叶面嫩绿,有毛。感觉与花生多少有些像,但是叶子要大很多,而且花生的小叶一般4枚居多。
那时候对不认识的植物充满好奇,加之离家又近,所以经常去看看它,拍了很多照片。
2006年8月18日,我见到它们开花了,鲜黄色。
2006年9月13日,在踏花行论坛浏览,偶然从一个帖里认出了“草决明”,就是我见到的这种。那时我还没有接触到《中国植物志》电子版,在网查了些资料,就认定它叫“草决明”了。
根据资料,我注意到草决明的两小叶间有腺体。类似这种细微之处,如果不是有详细的描述,我往往会视而不见。
2006年9月29日,意外地在金华婺城区罗店镇一处农家门口的路边看到草决明。
2006年10月2日晚上,我发现它的叶子居然两两相对合了起来,形态很是奇特,让我觉得很神奇。

2007年,有了《中国植物志》电子版(网站),自己根据其内容,确认我见到这种是决明(Cassia tora Linn.)。所谓电子版,是一个个网页,显示PDF格式的《中国植物志》页面,比起网上让人真假难辩错误百出的各种资料(其中当然也有正确的、有用的资料),至少正确性和权威性有了保证。不久后,又有了《浙江植物志》电子版。当时为了收集资料,自己把需要的网页一个个另存为PDF文件,时间一长,倒也积累了一些,大约有几百个吧。2010年,在新浪知识共享下载了全套80卷126册《中国植物志》电子书。2011年,有了汪远制作的可检索的各种植物志合订本,包括《中国植物志》、《浙江植物志》等等。这些是后话。

2007年9月7日,我在解放西路通往双龙大桥菜场的路边看到有一处有不少的决明,有一丛还比较高大,大约有1.5米以上,已经开花了。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这么多这么高大的决明,现在对它感觉已不是那么新奇了。
之后见到决明次数和地点就很多了。

决明这个名字来自于“清肝明目”功效,“明”容易懂,但“决”字怎么解释我还是不明白,反正就觉得名字取得实在是好。类似的,远志、益智、厚朴、当归之类的名字都让我着迷,念叨着觉得意味无穷。

决明的拉丁名让我头疼:
《中国植物志》是:决明 Cassia tora Linn.
《浙江植物志》是:决明(钝叶决明)Cassia obtusifolia Linn.,但是在《浙江种子植物检索鉴定手册》已经改为C. tora Linn.,但有加括号的(C. obtusifolia Linn.)。
而CFH(中国自然标本馆)则是:决明 Senna tora (L.) Roxb.,另有钝叶决明(Senna obtusifolia (L.)H.S.Irwin & Barneby)。属名与中志和浙志不一样。
按自己的惯例,还是按《中国植物志》。

古籍中的有关决明的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得比较明白:
“此马蹄决明也,以明目之功而名。又有草决明、石决明,皆同功者。草决明即青葙子,陶氏所谓萋蒿是也。决明有二种:一种马蹄决明,茎高三、四尺,叶大于苜蓿,而本小末奓,昼开夜合,两两相结角如初生细豇豆,长五、六寸。角中子数十粒,参差相连,状如马蹄,青绿色,入眼目药最良。一种茳芒决明,《救荒本草》所谓山扁豆是也。苗茎似马蹄决明,但叶之本小末尖,正似槐叶,夜亦不合。秋开深黄花五出,结角大如小指,长二寸许。角中子成数列,状如黄葵子而扁,其色褐,味甘滑。二种苗叶皆可作酒曲,俗呼为独占缸。但茳芒嫩苗及花与角子,皆可瀹茹及点茶食,而马蹄决明苗角皆韧苦,不可食也。苏颂言薢茩即决明,殊不类,恐别一物也。”

其中马蹄决明的描述很像是决明,特别是“叶大于苜蓿,而本小末奓,昼开夜合”,正是决明的特征。

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的描述则让我迷惑:
“决明,《本经》上品。《尔雅》:薢茩,芵光。有茳芒、马蹄二种。茳芒决明,《救荒本草》谓之山扁豆角,豆可食。马蹄决明,《救荒本草》谓之望江南,叶可食。今京师花圃犹呼为望江南,栽莳盆中也。杜老《秋雨叹》一诗而决明入诗简矣。东坡云:蜀人但食其花,颖州并食其叶。山谷亦云:缥叶资芼羹。则当列蔬谱。而北地少茶,多摘以为饮。《山居录》谓久食无不中风者。李时珍以为不可信。余谓农皇定谷蔬品,皆取人可常食者。华实之毛,充腹者多矣,久则为患,故不植也。决明味苦、寒。调以五味,尚可相剂。若以泡茶,则祛风者即能引风。观其同水银、轻粉,能治癣疮蔓延,则其力亦劲。《广雅》谓之羊踯躅,恐有漏简,不应有此误也。”

很奇怪的是没有形态描述。看图谱,则粗陋得可疑(《植物名实图考》的图谱大多比较精细,少数粗陋),不像是决明,也不是望江南。最明显的是居然全部画成奇数复叶,我觉得应该是另一种植物。

读本草古籍,让我觉得很可笑的一点,基本都要说“《本经》上(中、下)品”,仿佛托名于神农(炎帝)的《神农本草经》的论断就是千秋不变的金科玉律,或者言必称《本经》成了后起本草书的体例?且不说其分上中下三品是否合理,在我看来,《神农本草经》固然有其时代上的伟大之处,然区区365种(为了合周天数)药物,其中植物仅有252种,实在太少了一点。《本草经集注》的药物翻了倍,也不过730种而已.

细看《中国植物志》,有一段话:“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区普遍分布。生于山坡、旷野及河滩沙地上。原产美洲热带地区,现全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这样就出现问题了:如果说《中国植物志》说的没有错,而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是在1498年8月,那么原产美洲热带地区的决明是什么时候流传到中国的呢?李时珍(1518年-1593年)见到的是决明可能还勉强说得过去。而《尔雅》所说“芵光”,《神农本草经》所说决明,又是指什么?总不至于编出神话说在东汉或更早的战国就有人到美洲把决明带回到中国来吧?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4-12-12 19:01:16 +0800 CST  

楼主:青花瓷

字数:683

发表时间:2012-07-12 07:3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22 13:17:13 +0800 CST

评论数:243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