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眼草木(连载)

@深圳一石 2012-12-04 13:37:23
杏香兔儿分秀气精致。你拍摄的是它的基生叶,还是就这么大?叶脉像山水画,很特别。
晚上会抽点时间看你传过来的《北京植物志》,有些植物我电脑里有图片,而且知道它们在自然里的样子,长在什么地方,花期如何,对照着看,会有很多胡思乱想出来。
-----------------------------
植物志上说杏香兔儿风的叶是“基部假轮生”,长3-10厘米,宽2-6厘米。相对于植株来说是很大。
你在北京,《北京植物志》当然是了解北京植物最好的工具书。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04 23:05:12 +0800 CST  
0097、铁灯兔儿风
铁灯兔儿风,菊科(Compositae)兔儿风属(Ainsliae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Ainsliaea macroclinidioides Hayata
注:《浙江植物志》中文名为铁灯兔儿风;《中国植物志》中文名为灯台兔儿风

2012年5月21日,一个人爬金华北山,看到一种叶形像杏香兔儿风但叶面无光泽的植物抽出了花葶。回家后自己查《浙江植物志》,觉得可能是铁灯兔儿风,因为兔儿风属浙江才2种,这个既然明显不是杏香兔儿风,那么多半就是铁灯兔儿风了。
5月27日,在武义牛头山又见到了这种植物。仔细看植物志状态描述又觉得不太像铁灯兔儿风,因为铁灯的叶是“聚生于茎中部”,我拍到的照片看上似乎都是基生,当时没注意这个特征。这样的情况经常出现,很多植物都回家查植物志时才知道有些鉴别特征自己并没有拍出来,只好等一次机会补拍,可是真到了下次又不见得记得住。有时候想,如果能有可以存放于手机中的植物志电子书就好了,可以在野外随时查阅、鉴定,也能有的放矢地拍出植物的特征部位。
6月20日,又上金华北山,这回总算记住看叶的着生情况,果然都生在茎中部,可以确认是铁灯兔儿风了。
8月14日,在清凉峰保护区徽杭古道,又见到铁灯兔儿风,这时对它已经算是比较熟悉了吧。
到现在为止,我还没见到铁灯兔儿风的花,看照片可真是美呵。查《浙江植物志》,花果期9-11月,也是错过了。

灯台兔儿风这个名字让我想起一首儿歌: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04 23:17:48 +0800 CST  
0098、豚草
豚草,菊科(Compositae)豚草属(Ambrosia),一年生草本。
拉丁名: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inn.

豚草是大名鼎鼎的入侵植物,在某些专家的口中和某些记者的笔下,它们非常可怕,不但危害农作物,破坏生态,而且花粉还会引发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
但是当我于2010年8月30日在金华孝顺镇的一处水塘边第一次亲眼见到它时,只觉得这种叶片细碎分裂的草与蒿属植物有些像,但细长的花序又显得比较奇怪,此外并没有其他特别的感觉。这地方我以前经常来,好像从没见过它。有几年未曾来过这里,现在附近其他植物都还算熟悉,不想多出了这种我不认识的植物。当时凭自己对植物的一点粗浅的了解,感觉可能是菊科的。也许又因为是见过照片,有些印象,隐隐觉得可能是豚草。9月3日,在“自然标本馆-植物挚友”QQ群中请教,原来就是它。
之后又见过它几次,仔细看它,觉得花序比较繁复,对于我这样水平的业余植物爱好者来说,要准确地描述出来实在困难。查《浙江植物志》,才知道它的花序分雌花序、雄花序,两种花序形态不一样,难怪我刚看到它们时觉得花序有些怪。

2011、2012年再到孝顺去,那些豚草稍微多了些,但也没有怎么泛滥。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06 21:46:48 +0800 CST  
豚草的名字我也不知道由来。
光看叶子,是很像蒿属植物。
植株整体的照片都拍得不好,所以没帖。

谢谢少静ABC关注!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09 20:45:39 +0800 CST  
0099、香青
香青,菊科(Compositae)香青属(Anaphalis),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Anaphalis sinica Hance

2012年5月6日,一个人走金华北山,看到一种我觉得像是鼠麴草的植物,叶子要宽大一些,植株也稍大一点。当时就当成鼠麴之类了,没有太在意。
5月9日,到遂昌高坪看高山杜鹃,在海拔约1100米的山上,也见到了香青。
5月27日,到武义牛头山,又见到这种像鼠麴草的植物,大风兄告诉我这是香青,并说有次在金华北山看到山民采集这个的叶子说是放到枕头里,很香的。摘了片叶闻闻,果然是一种很让人神清所爽的气味,能枕着这样芬芳入睡真是太惬意了。在这之前,我居然连香青的名字都没听说过,可见自己对本地植物的了解也实在是太少。但是一见到之后,就又接连遇上,似乎也算是缘份?

查《浙江植物志》之后,算是对香青稍有了解。浙江只有1种、1 变型,除了香青就是翅茎香青,这倒也容易定到种。据我自己到目前为止看到的3次而言,香青都长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上,《浙江植物志》没有提到生境的海拔高度。

7月30日,在九寨沟看到不少香青属植物,已经开花了。具体的种不知。
8月14日,在徽杭古道,看到香青很多,正开花。那些白色看上去像花瓣的实际上是苞片,中间顶上微黄或黄褐色的才是真正的花(管状花)。我觉得它的花比鼠麴草好看多了,当然这可能又是“物以稀为贵”的例证。
9月6日,金华北山,有香青在开花,不多。

香青这名字浑然天成,好像就应该属于它,要究其来历倒显得多余了。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09 22:40:45 +0800 CST  
@深圳一石 2012-12-09 22:43:26
真的能枕着香青入睡吗:)
第一次见。
-----------------------------
应该可以的吧。
回忆起小时候家里有个枕头就是装了某种香草,有一股药味。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10 23:07:21 +0800 CST  
@yaoyao971701 2012-12-10 09:14:36
我也是今年第一次见香青属的童鞋,之前只在图鉴上看到过铃铃香青,觉得花也好看,名也悦耳,心里就很是喜欢了。我见到的大概是珠光香青,她的好看完全在于膜质的苞片,我觉得最好看的要数尼泊尔香青了。
-----------------------------
你的珠光香青很好看。
我是在你的帖里才知道它的苞片和管状花。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10 23:08:49 +0800 CST  
@墨酣 2012-12-10 11:58:54
一样的雨露阳光,它偏分有段奇香。
-----------------------------
有时候我也对植物的气味百思不解。如香青、蒿属的几种植物、兰香草、石荠苎属、细辛属,这种种好闻的气味该是如何复杂的工序才能产生呢?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10 23:11:41 +0800 CST  
@林泠烟 2012-12-10 12:42:51
豚草第一张图真的很像艾草,我老分不清
-----------------------------
是像呵。不过艾草我还不能很确定,只好笼统地说蒿属植物了。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10 23:13:13 +0800 CST  
这个是插队的,本来应该在五加科那里。

0100、中华常春藤(附:洋常春藤)
中华常春藤,五加科(Araliaceae)常春藤属(Hedera),常绿攀援木质藤本。
拉丁名:Hedera nepalensis K.Koch var.sinensis (Tobl.) Rehd.

洋常春藤,五加科(Araliaceae)常春藤属(Hedera),常绿攀援木质藤本。
拉丁名:Hedera helix Linn.

注:《中国植物志》中,Hedera nepalensis K.Koch var.sinensis (Tobl.) Rehd.中文名就是常春藤,而把Hedera helix Linn.称为洋常藤;《浙江植物志》中前者中文名是中华常春藤,后者就叫常春藤。为了便于区别,我把它们分别叫做中华常春藤和洋常春藤。

在很长时间段内,我把中华常春藤和洋常春藤搞混了。
追溯起来,我是先在公园里见到原产欧洲的洋常春藤,后在山上见到土生土长的中华常春藤。当我在2005年11月16日知道“常春藤”这个名字后,粗粗看了些资料,未加区别,一概以为都是中华常春藤了。究其因,虽然与《中国植物志》与《浙江植物志》里的中文名不统一有关,更与网上资料的不靠谱有关,但说到底是自己没有细察。
2010年5月21日,和几位朋友到当时尚未蓄水的汤溪九峰水库边山上,看到山路旁的石壁上爬满了明显是人工种植的洋常春藤,却脱口而出:“中华常春藤”。现在想起这事让我常常觉得惭愧,也给我提醒:细察明辩不是那么容易的,更非仰俯之间就能做到。
金华婺州公园里有很多洋常春藤,有几处铺满地面,很有气势。有些则攀爬在樟树上,整根树干上都是叶子,看上去很美。2011年5月10日,我婺州公园看到洋常春藤的叶上落着很多的枯萎的樟树花,景象有些奇异。
其他地方也经常能见到洋常春藤,大多是附在树上、假山、岩石上,感觉它与石头搭配的视觉效果很不错。洋常春藤还有一些变种:斑叶常春藤即叶面有斑纹的,金边常春藤即叶缘黄白色的。

野生的中华常春藤,金华北山上有很多,常常攀爬在大树上。如前所述,我以为这和公园里常见的一样,反正都是中华常春藤,只是一种野生、一种栽培。并没有太多的留意。
2012年5月6日,我金华北山上看到一种灌木,叶形比较怪,叶面油光亮绿。回家后向人请教,才知道这居然是中华常春藤能育枝上的叶。查《浙江植物志》和《中国植物志》,原来常春藤的枝分不育枝和能育枝两种(以前知道薜荔是这样),枝上叶型不一样,我常见到的是不育枝。同时,也知道了常春藤和中华常春藤是同属的两种植物,而中华常春藤是尼泊尔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 K.Koch)的变种。
综合《中国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的描述,洋常春藤与中华常春藤的区别,在于洋常春藤植株的幼嫩部分具灰色星状毛;中华常春藤植株的幼嫩部分具锈色鳞片。而我自己更直观的感受是中华常春藤的叶子似乎不如洋常春藤那么厚,形状也有些区别,好像中华常春藤长宽比稍大一些,洋常春藤好像长宽接近。
2012年10月27日,在踏花行论坛看到一位网友“csq痴花迷草”的帖《谁曾见过常春藤的花帮我饱饱眼福》,求常春藤花的图片,说是关注几年了没见到,连度娘都找不到。这倒勾起了我对北山上常春藤能育枝的关注,想着近期上山去看一看。10月29日,有人找到了中华常春藤的图片。
2012年11月14日,一个人走金华北山。刚从那条熟悉的小路上去,就看到了中华常春藤的花,顿时感觉眼前一亮,它的能育叶仿佛也绿光熠熠。它的花其实也没什么特别,和五加、八角金盘的花都有些像,一根总花梗上伸出若干小花梗形成头状花序。花瓣5枚,反折;花盘大大的,中间有一根尖尖的花柱;雄蕊5枚,花药较大,有纵向裂纹。不久,又在附近的一棵大树上见到了中华常春藤的花。我想其实它的花也不是特别稀罕吧,只是开花在深秋初冬,见到的机会少。
但是至今我还未见过洋常春藤的花,想起来在公园见到的常春藤似乎只有一种叶型,全都是不育枝,不知是我观察有误呢还是确实如此?

很喜欢常春藤这个名字,虽然常绿的藤本很多,可是大约是先入为主吧,总感觉只有它配得上这个名字。


中华常春藤-能育枝


中华常春藤-花


中华常春藤-不育枝


洋常春藤叶上干枯的樟树花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10 23:19:44 +0800 CST  
@墨酣 2012-12-11 12:13:25
没看错的话,上面的中华常春藤是三种叶子。
-----------------------------
第三种叶可能是凹叶景天的叶子。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11 23:19:59 +0800 CST  
@大风700 2012-12-11 16:19:06
读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我不清楚小说中提到的常春藤是哪一种植物,查植物志,常春藤属是常绿攀援灌木。怎么可能一到了11月叶子就一片一片的“差不多全吹落了”?
-----------------------------
大风兄?
我觉得可能是翻译的问题吧。
梭罗《野果》的译者居然说:“拿起这本书,再拿起一只篮子,走,和梭罗去采野果。”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11 23:22:33 +0800 CST  
0101、牛蒡
牛蒡,菊科(Compositae)牛蒡属Arctium(Arctium),二年生草本。
拉丁名:Arctium lappa Linn.
别 名:恶实、大力子

牛蒡也是我早就知道(看到过介绍、见过照片,并留下深刻印象)但很晚才亲眼见到的植物。
最初是在那本《浙江省金华地区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P606)上看到,说是“生于山野草丛中,亦见栽培。”不久后见到它的花序照片,很是霸道的感觉。后来,见到照片实在是多,自己觉得上山也不算少了,可是许多年来愣是没见到它。
2012年4月30日,和大风兄爬金华北山,大约在海拔800多米的地方,看到了牛蒡,一路上有不少。此时,它还只有基生叶,叶片很大,粗一看倒觉得可能是种植的蔬菜。
之后,在北山上多次见到牛蒡,都是在海拔相对较高的地方。5月27日,在武义牛头山上也是在海拔较高处才见到。
9月6日,又上北山,看到牛蒡快要开花了。现在,它的植株已经长得很高,最高的超过2米。这么高的草本植物,我见过的好像博落回和它有一拼。
之后没有再上到北山较高处,今年终究还是错过了牛蒡的花期,只能等到明年了。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11 23:27:51 +0800 CST  
上面说的都是芳香植物,还有其他一些对人来说气味比较怪恶的植物,如鸡矢藤、鱼腥草。我个人还受不了女贞属植物的花的气息。
恐怕也不能完全按人的标准来衡量。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12 22:10:36 +0800 CST  
0102、奇蒿
奇蒿,菊科(Compositae)蒿属(Artemisi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Artemisia anomala S.Moore
别 名:刘寄奴、六月霜

2008年6月20日,在金华北山上,我看见一种将要看花的植物,怀疑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奇蒿。回家一查,果然是它。8月2日,再到北山,发现它们已普遍开花了。

奇蒿又名刘寄奴、六月霜。六月霜很容易理解,是说它夏天开细碎的白花。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刘寄奴这个名称的由来,居然有正史的记载,《本草纲目》云:
“按李延寿《南史》云:宋高祖刘裕,小字寄奴。微时伐荻新洲,遇一大蛇,射之。明日往,闻杵臼声。寻之,见童子数人皆青衣,于榛林中捣药。问其故。答曰:我主为刘寄奴所射,今合药敷之。裕曰:神何不杀之?曰:寄奴王者,不可杀也。裕叱之,童子皆散,乃收药而反。每遇金疮敷之即愈。人因称此草为刘寄奴草。郑樵《通志》云:江南人因汉时谓刘为卯金刀,乃呼刘为金。是以又有金寄奴之名。”
《南史》我没有看过,不知是否确实有这样的记载。

总的来说我见到它的次数并不算多,主要是因为它的花期正是我们这边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专程为了它去爬一趟山实在吃不消。
有段时间,我还把它和菊科泽兰属的植物搞混了。经过查资料、看实物,终于能从花序和花朵上区分它们了。
后来又见过几次奇蒿,却始终没有拍到自己满意的照片。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12 22:20:55 +0800 CST  
0103、猪毛蒿(附:茵陈蒿)
猪毛蒿,菊科(Compositae)蒿属(Artemisi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

茵陈蒿,菊科(Compositae)蒿属(Artemisia),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以猪毛蒿为标题对我来说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尽管我非常想用茵陈蒿做标题,可是当我有把握区分这两种非常接近的植物时,看来看去,我拍到的只有猪毛蒿。
有一段时间,我把猪毛蒿当成茵陈蒿了。究其原因,有多方面,首先我早期用来做为辩认本地植物依据的《浙江省金华地区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就只有茵陈蒿,并且形态描述没有提到关键点。另外一个我觉得比较有趣的原因是心理因素,可能与名称有关,心里总觉得“茵陈蒿”这个名字好、有味道,而“猪毛蒿”则太那个了一点,所以就隐隐希望自己见到的是茵陈蒿。

2007年4月28日,我在建德市(新安江)的公路边看到一种叶子像针一样的植物,当时对它一无所知,只觉得非常新奇。在我的印象里,叶子这样的,除了马尾松、雪松、五针松等松科植物外,好象只有伞形花细叶芹有些接近。
6月18日,在原生植物论坛(之江草木论坛的前身)请教后知道是猪毛蒿。
之后似乎有一段时间没见过它。

2009年3月19日,早春,我在永康倪宅的山上看到一种植物黑褐色枯死的茎和叶还残留着,乱糟糟,没有生气,但在根部,有淡绿色而毛茸茸的新叶长出来。一时间有些感动,又似乎有所会心。仔细看,它的叶片细碎分裂,有些象野菊花的叶,但裂片更细。摘一点叶闻闻,有一股好闻的芳香气息。这一带这种植物较多,一丛丛的,一般都生长于干燥的山脊上。4月12日,又上山,坐在岩石上休息,看到这种植物已经长出茎来,一个词突然冒了出来:“因陈袭旧”,突然想到:这会不会是茵陈蒿?
之后长时间地跟踪观察它们,4月末,我看到它的茎渐渐伸长,茎上的叶和基生叶完全不一样,是一根一根的针状。查了些资料,越来越觉得像是茵陈蒿。所谓茵陈,其实就是“因陈”,新的从旧的里面生长出来,写成“茵”,感觉更有味道些。
7月9日,在整理照片时发现,这种自己认为是茵陈蒿的东西,也有可能是猪毛蒿。
9月4日,这种植物已长出花序,但还未开花。
10月10日,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景宁木兰老师说是是猪毛蒿。自己查《浙江植物志》,茵陈蒿与猪毛蒿的区别:叶裂片先端钝的是茵陈蒿,叶裂片先端急尖的是猪毛蒿。但自己拍的照片没有这个细节,所以自己还是分不清楚。
10月3日,它们开花了,花很小,也看不出什么。
10月21日,花期已经过了。

2010年,在金华北山上也见到了这种植物,自己觉得似乎与在永康倪宅见到不太一样,只是感觉,没有确切的依据。可是在拍它们的照片时又忘了茵陈蒿与猪毛蒿的区别要点,又错过了辨别它们的机会。更让我郁闷的是,2011年,见了它们,同样重复了去年的情况。不过到这时也淡定了些,反正菊科蒿属是确定的,就看具体是猪毛蒿还是茵陈蒿,总不可能是滨蒿。

2012年11月5日,陪L和Y先生到永康倪宅找杭州荠苎。Y先生是2007年的老海龟,说起植物都直接说拉丁名的。自己以为是茵陈蒿的那种,Y先生看了一眼就说是猪毛蒿,颇让我纳闷。当时愣神忘了问为什么,可想来另外有明显的区别特征,不可能是根据茎生叶裂片的先端形状,因为那可不是一眼就能看出而必须用放大镜才能看清。带着疑问,回家查《浙江植物志》蒿属检索表:
茵陈蒿:茎或小枝黄色或褐黄色;茎生叶裂片先端钝。
猪毛蒿:茎或小枝红褐色或紫色;茎生叶裂片先端急尖。
原来如此,茎和小枝的颜色!总算是搞明白了。再查看自己拍过的照片,果然全部是猪蒿。但是网上猪毛蒿和茵陈蒿的图片很不靠谱,包括中国自然标本馆(CFH)的。
审视自己认识猪毛蒿的整个过程,其实走了不少弯路,其中最重要原因的是没有认真看《浙江植物志》中的分种检索表和各论形态描述,居然漏过了茎和小枝颜色这明显特征。

根据自己的经历,我很怀疑古人就能把两种形态如此接近的植物分得一清二楚,很可能是当成同一种植物的吧?果然,《中国植物志》茵陈蒿各论中说:“古本草书如《神农本草经》及《本草纲目》等记载: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等。但据作者考察与考证:药用茵陈除为本种外,还有其近缘种猪毛蒿,其嫩功与幼叶亦称茵陈,并入药。”《浙江植物志》猪毛蒿各论中则说:“我国中药茵陈大多是本种的根出叶。”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15 21:55:43 +0800 CST  
@小卦 2012-12-16 10:29:17
看来这个茵陈蒿和猪毛蒿真不好分啊,不过经青花瓷兄这么一对比就清楚多了,还有,我感觉除了茎的颜色茵陈蒿的花序可能也和猪毛蒿有些不同,同属不同种么,如果完全一样也说不过去。
-----------------------------
按照植物志的区分,我见到的全都是猪毛蒿。但是我看了CFH中的很多照片,觉得还是分不清楚,而那些照片提供者中有多位是我所信服的。所以说到底还是存疑。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16 22:28:57 +0800 CST  
@墨酣 2012-12-16 18:39:15
可上面四张图各不相同,哪种是说的“猪蒿”呢?
-----------------------------
按《中国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的描述,我所拍到的全是猪毛蒿。上面的照片我是按拍摄的时间顺序发的,如果按生长的顺序:
第二张:基生叶刚长出来;即刚刚“因陈”。
第三张:茎生叶长出来了。
第一张:植物生长,茎生叶上的白毛褪去。
第四、五张:开花了。花没拍清楚。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16 22:33:50 +0800 CST  
0104、三脉紫菀(附:微糙三脉紫菀等)
三脉紫菀,菊科(Compositae)紫菀属(Aster),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Aster ageratoides Turcz.
别 名:三脉叶马兰

微糙三脉紫菀,拉丁名:Aster ageratoides Turcz. Var. scaberulus (Miq.) Ling

琴叶紫菀,拉丁名:Aster panduratus Nees ex Walp.

陀螺紫菀,拉丁名:Aster turbinatus S. Moore

每年深秋到初冬,金华一带的山上有很多白色微带紫色的花,在这少花的季节昭告它们的普遍存在。与它们交相辉映的,是黄色的野菊花、千里光和黄瓜菜。
但这种白花我一直没有确定是什么,大致总是三脉紫菀或它的变种微糙三脉紫菀,笼统地称为三脉紫菀也不算错吧。按《浙江植物志》中分布及花期的描述,微糙三脉紫菀的可能性大一些。
所谓“三脉”的意思是它的叶上有3条主脉,稍显特殊的是它是离基3出脉,而不是基出3脉。
不知为什么,《中国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没有提到缘花(舌状花)和盘花(管状花)的数目,而据我观察,三脉紫菀的这两种花的数目相对其他一些菊科植物来说要少一些。

《浙江植物志》说紫菀属浙江有6种1变种,除了上述1种1变种,我还见到过几种。外来户钻形紫菀牲明显,容易辩认,也见得最多。琴叶紫菀似乎只在一个地方见到过,是景宁木兰老师指点我认识的,自己没把握能辩认出来。陀螺紫菀则可能是在2012年9月6日刚在金华北山见过,它有多数头状花序单生叶腋,顶部有3个头状花序,比较有特点,自己查《浙江植物志》认出来了。


微糙三脉紫菀


微糙三脉紫菀


琴叶紫菀


琴叶紫菀


陀螺紫菀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16 22:57:42 +0800 CST  
@深圳一石 2012-12-17 14:00:29
三脉紫菀北京野地里到处都是。
但在这里又细分,知道了很多。图片上看得清楚,一到野外,菊科的这些小花,看着看着就晕了。
-----------------------------
菊科是植物里最大的科,专家都头疼。
我写到菊科更是头疼,很多自己原以为知道的东西一查才发现其实并不了解。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2-12-17 22:07:06 +0800 CST  

楼主:青花瓷

字数:683

发表时间:2012-07-12 07:3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22 13:17:13 +0800 CST

评论数:243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