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孟子(连载)

说孟子19
孟子说:现在侍奉国君的都这样说:“我可以为国君开疆辟土,用战利品装满国家的仓库”,这种情况下,我可以这样下个结论:今天人们说的良臣,就是古代的民贼。国君不向往道义、不致力于求仁,反而去追求富国强兵,这样的国君只是一个富裕的桀而已。
这些人对国君说:“我能为国君邀约其他国家建立联盟,进攻敌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些人就是天下大乱的祸根,现在,人们说的良臣,就是古代的民贼,这些人在国君不向往道义、不致力于求仁的时候,不是向国君推行仁义,而事向国君推销用战争手段去追求国家的强大,这些人不是国君的辅佐之人,而是桀纣这样暴君的辅佐之人,沿着现在的道路走下去,不改变这一切,即使给他天下,他们也守不住一天。
老梁点评:
天子失势。政出诸侯,天下大乱,征战、攻伐必然兴起,如同今天的伊拉克、叙利亚,通篇只能感受到孟老夫子的无奈与愤怒,一个乱世仁人对残暴国君与帮凶的诅咒与厌恶,虽然这样的诅咒与厌恶不能对他们起到哪怕是一一点作用,但透过千年的时光,仁义的光芒依然照耀着我们内心,成为我们在艰难时代,依然在我们头顶闪耀着希望光芒的灿烂星空。
原文: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2-14 21:25:23 +0800 CST  
说孟子20
白圭说:我治水能力超过禹了
孟子说:你错得有点离谱哦,禹治水,是按照水流的趋势来治水,所以,禹是将水引入四海之中,以四海为水的最终归属地来治水的,现在,您却是以邻国为沟壑而行,水不是顺势流向它们的最终归属地—大海,而是逆向反冲,逆向反冲的,人们称之为洚水,这个洚水,其实就是突如其来的的洪水啊,你这样做,就是仁义之人最最厌恶的呀,我的朋友啊,你错得太离谱了啊。
老梁点评:
以邻为壑,是古往今来绝大多数国家在做事时的基本动作,“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就是这种意识赤裸裸的体现,不独国家之间如此,不同宗教之间,甚至同一宗教不同派别之间,常常爆发的血淋淋的教派之战,其实就是在冠冕堂皇下的血腥的党同伐异,往小处说,一个单位之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老板将自己的损失下摊给员工,员工则以废品和磨洋工回报老板,同事之间,也往往不是团队第一,而是斗争为第一要务,这就是人们常常说的“心累”的终极原因,这个不以人的意思为转移,因为这是人性决定的,是人,就会心累,除非不再变人了,倒真是,我们除了生存之战失败者,又何尝看见动物有陷于郁闷而自杀的呢?从这个意义上看,人,有时候真不如动物。
但是,悲哀的是,世上常常是白圭这样的人,容易获得国君,或者说领导的重视,因为这样的方法,往往立竿见影。
原文: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2-15 22:45:30 +0800 CST  
说孟子21
孟子说:不管是理想还是具体的事物,追求就可以得到,不想要了,舍弃就会失去,这样追求来的,是有益的,说明你追求的是本来就是你自己的东西。追求一样东西或者理想虽然有合理的途径、方法,得到得不到却不是由你决定,而是由命运决定的,这种情况下,估计就是你追求的根本就不是你该有的,而是你自身之外的。
老梁点评:
这话看起来有点玄而又玄的感觉的,其实不然,老夫子说清楚了我们到底是该追求什么,不该追求什么,如何判断自己在面对社会上无限诱惑时保持自己内心的本性,是在告诫人们,一定要追寻自己内心的仁义礼智信,而不要过于追求身外之富贵虚名之类的东西,是在敦敦告诫人们,我们需要克己尊礼,需要保持自身高洁与高贵吧,批评今天的人们,如果大家把握不好自己该干啥不该干啥,就会出现大量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亡命的低劣社会垃圾,一些只想自己虚面子,顾不上仁义的里子,只是逆命而为人。
原文: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2-16 22:32:48 +0800 CST  
说孟子22
滕文公问孟子说:我们滕国啊,只是一个在大国虎视下的一个小小的小国啊,竭尽全力伺候那些周围的大国,这个大国关系搞好了,又得罪了那个大国,好不容易搞定了,又冒出新问题,每一个大国一发怒,都可以轻易吃掉我国,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啊,您是个智者,您说说,我们该如何办?
孟子回答道:古代的时候,周王的国家在邠这个地方,野蛮人狄人不断前来骚扰、攻击,大王用皮毛货币送给狄人,还是不行,用美狗好马送给狄人,还是不行,用珠宝玉器送给狄人,还是不行,狄人拿了赠送的东西,照样该骚扰骚扰,该攻击攻击,大王打又打不过,财物宝贝又不可能没完没了送下去,于是,就将属下的长老们召集起来说:
狄人其实不是要我们这些皮毛货币、美犬好马、珠宝玉器,他们最终的目的,是要我们脚下的土地,我听圣人说:君子不把自己所赖以生存的东西拿来害人,我要是再继续坚持再这里呆下去,你们最终都免不了要受狄人的祸害,对你们而言,无非就是换个君主而已,又不是没有君主来管理你们,我准备离开这里了。
周王于是离开了邠,翻越了梁山,在岐山之下建立了新的城邦。
周王走的时候,邠人里面有很多人感慨说:
周王是仁人啊,为了我们不收狄人攻击,将国家都放弃了,这样的君主我们如何能够失去呢?
于是,成群结队的百姓像去集市那样跟随周王去了岐山。但是,也有人说:
我们赖以生存的,无非就是脚下这块世世代代耕耘的土地呀,这哪里是我们自己能够做主,说离开就可以离开的呀,就算是死了,我们也不能离开啊
孟子接着对滕文公说:
尊敬的国君,这个事情需要您自己来决策了,在这两个选项中选择一个。
老梁点评:
面对强敌,要么拼死战斗,让敌人最多得到惨胜的结果,,如阿富汗;要么撒腿便跑,让敌人追不上,如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不管哪种结果,都是国破家亡,死者枕籍,一个字:惨,这就是小国生存的现实,孟夫子没有管理过一个国家,也没有管理过一个公司,但是,基本的道理还是懂的,就是弱国无外交,小国无外交,穷国无外交,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一样,一个公司在市场中倒下了,还有员工愿意跟随老板一起落难,这样的老板才是真老板,才是在利益之外拥有强大人格魅力的真英雄。
三国时的曹操,就是这样一个真英雄,无数次冲在士兵前面杀向敌阵,无数次亲冒矢实以身作则,无数次失败后从不将责任推卸给自己部下,临死时,将一伙小老婆叫来,告诉她们,自己所有钱财都散发给自己的部属完毕了,自己身为皇帝,国家是富裕的,但自己是身无分文的,自己死后,小老婆们得自己做点女红才能养活自己了。这是何等伟大的胸怀,有这样的胸怀,才能从诸雄林立的乱世,杀出一条血路出来,建立一个伟大的帝国,那些对部下怨天尤人,只知道看部下错误,甚至将自己错误推给部下的,只是懦夫而已,他们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逃命或者拼命这二选一而已,只有像曹操这样的,才能在逃跑中仍然保持英雄本色,在无数次逃跑后,依然具有杀回来为自己的人民建立一个稳固国家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人心,周王也是如此,有如“归市“般跟随的人民,才能在狄人的不断攻击中与逃跑、搬迁中,建立八百年的周天下。现代社会的公司也是如此,能不能建立一个老店,关键不在员工而在老板。
原文: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邑於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君请择於斯二者.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2-17 16:06:12 +0800 CST  
说孟子23
孟子对齐宣王说:
大王下面有个大臣,将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而去楚国游历,等到他回来,发现他托付的这个朋友让自己的妻子儿女挨冻受恶,那么,这个人该如何做?
齐宣王很干脆地回答:
与这个驴锤子绝交!
孟子接着问:
长官不能管理好下属,搞得文恬武嬉的,该如何处理呢?
齐宣王回答得更干脆:
处罚他!
孟子接着问:一个国家的国境之内管理不好,该如何办?
齐宣王说道:
啊,今天这个天气啊,哈哈,很不错嘛
老梁点评: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仿佛是一个个雪亮的手电筒,把别人照的无处遁行,却恰恰照不见自己,但是,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就是说,凡是能批判自己的,都有可能是超越凡人的贵人,对照自己生活中的人,很轻易就可以知道谁值得尊敬,谁只是凡夫俗子了。
原文: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2-18 13:01:28 +0800 CST  
说孟子24
齐宣王问孟子:俺(山东人说我不是我,是俺)听说周文王围猎的猎场方圆有七十里,有这个事情么?
孟子回答:古代的典籍上是这么记载的。
齐宣王问:要是周文王的猎场居然方圆有七十里,岂不是太大了吗?
孟子说:不哦,老百姓都认为周文王的猎场太小了。
齐宣王问:奶奶个熊,俺的猎场方圆才四十里,老百姓就认为俺的猎场太大了,这些刁民,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周文王的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砍柴的老百姓可以进去割草砍柴,逮鸟打猎也可以去,周文王在里面做什么事情,老百姓也可以去同样做什么事情,老百姓认为这个猎场小了,不是很正常的吗?我刚来贵国,首先就是问贵国的风俗,尤其是禁忌、不能做的事情我才敢进入贵国,我来的的时候,听说贵国首都郊外有一个您的猎场,方圆四十里,有老百姓敢进去杀一只麋鹿,则是如同犯下了杀人这样的大罪,则您这个猎场,仿佛是贵国国家中心的一个陷阱,老百姓认为这个四十里方圆的猎场太大,不是很正常的吗?
老梁点评:
管理一个公司也是这个道理,老板不能天天给员工讲“正能量”,老板所作所为,其实大家都看得见的,而不仅仅是听得见。老板随随便便一顿饭吃掉几千元上万元甚至更多,却要求员工洁己奉公,这个就勉强人了,老板玩几百万的车,却不肯补贴员工100元车费,这个就更过分了,一个老板,要做百年企业,还是只是一个爆发富,只需要看看他的行为,而不是听他华丽丽的语言。
齐宣王所作所为,其实就是现在的拉美化。拉美化就是在经历了初期的高速增长后,随着财富的高度集中,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社会呈现严重的贫富分化,最直观的,就是在山顶几间别墅下面,是整个城市陷入贫民区的汪洋大海,最后,社会崩塌,陷入长期的拉锯和动乱,受伤害的,不仅仅是老百姓,也包括这些财富的聚敛者,整个社会没有成功者。
古时有齐宣王,现实有拉丁美洲,殷鉴不远,当深深戒惧之。
原文: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2-19 18:16:19 +0800 CST  
说孟子25
孟子说:凭借实力,借助仁义的,可以称霸于天下,凡称霸天下的,必然是大国。凭借高尚的道德,施行仁政者,可以称王,称王呢,就不一定是大国了,商汤称王所凭借的,不过是七十里的疆域,周文王凭借的,不过是百来里的疆域。凭借力量使人臣服的只是身体或者口头上的臣服,而不是心里面也臣服于你,他臣服于你,只是他现在的力量比不过你,没有其他选择而已。凭借高尚的道德使人臣服,臣服者才是内心真正的臣服,比如,跟随孔子的七十二贤人,就是真正的认同孔子的学识才坚定不移跟随孔子的。《诗经》上说:“自西向东,自南向北,没有不臣服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老梁点评:
孟子其实很清醒,他深深地知道,一个大国是可以在纷争不已的时代,通过变革,实现富国强兵来最终实现称霸这一目标的,但是,他也深知,每一个霸主的兴起,其实都是靠实力,通过杀人盈野来实现的,所以,他不无伤感地告诫这些大国君主,人生其实还有一个比称霸更伟大的目标,就是称王,而要实现称王,则不能通过拼实力,攻伐征战来实现,古往今来,凡称王者,只能通过行仁义来实现,可是,这个说法有说服力吗?这些高高在上的,对霸业充满期待的君主们愿意吗?我们知道,孔夫子号称“文圣”,其实都是在死后很多很多年,才被皇帝封的,谁愿意死后为圣为帝?估计没有一个大国的君子愿意吧?还是现实的通过征战攻伐、合众连横来实现霸业更实在吧?这就是无比悲哀与残酷的现实。
什么是圣人?圣人就是看见了社会的黑暗与问题,明知凭借自己一己之力无法解决而坚持下去,在黑暗中给社会带来一点点希望火种的人
原文: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2-20 22:32:45 +0800 CST  
说孟子26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方圆仅仅三里的小城,加上七里的外城,不可谓不小了吧?被敌人团团围住攻打而没有被攻破。敌人能够把城市包围起来攻打,肯定不仅是军队数量上占了绝对优势,而且是占据了天时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攻打半天没有打下来,这就是只占天时而没有地利了。
城池并不是不高大坚固,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并不是不锋利,盾牌铠甲并不是不坚固,贮藏的粮食并不是不够,结果,敌人一来,满城军民一哄而散,四下星散,这就是地利不如人和了。
所以,我们说,不能仅仅依靠领导们画出来的国境线管理人民,建设牢固的国防不能仅仅凭借山川地形之险峻,扬威天下不能只靠先进的武器。
这个世界的真理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失去了道义,就算是你的亲戚,也要背叛你而去,你凭借的是道德与仁义,整个天下都会归顺于你。凭借天下归顺之势,攻伐那些悖逆道德仁义、连亲戚都背叛的恶人,会是什么结果呢?
所以说,凭借道德与仁义的君子不主张用战争解决问题,但是,一旦对邪恶发动征伐,必然胜利。
老梁点评:
在周围都是蛮夷之时,华夏族自夏自商自周,基本都是君子之地,仁义之战,即发生华夏族之间的战争,几乎都是君子之战,充满着温情与道义,如果有时间读读《左传》,里面对战争的描写,如齐晋峖之战以及类似的战争,基本就是这样的,但是,随着蛮族的兴起,华夏族内部的礼崩乐坏,整个情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杀人盈野之类的事情层出不穷,到后来,基本就是比兵革利、比兵士狠、比杀人多了,到最后一个君子宋襄公战死后,谁君子谁先死就成了规则。
很幸运,孟子没有活到两宋灭亡,华夏族在野蛮人弓马弯刀冲击下,一亡于胡,次亡于金,再亡于元,后亡于清,亡于胡、金,衣冠尚可以南渡,亡于元、清,汉人自此绝矣。
所以,衣冠礼仪,只能用之于华夏族,对野蛮族,当比它们更野蛮之兵革,才能避免晋、两宋、明之惨剧再来,以仁义之名,行野蛮之事,才能避免“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的人间地狱再现。
感谢我们的军人,五十年代击退美军韩军英军意大利军土耳其军菲律宾军。。。。。十六国军于朝鲜,六十年代初,击败印度于藏南,六十年代末,击退俄罗斯人于黑龙江,七十年代初,击败南越于南海,获得了南海的立足点,七十年代末,击败北越于越北,肢解了威胁我们南方的“印支联邦”,六十余年间,再没有任何一个外国军队在我们的土地上进行过一场战争。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2-25 08:35:15 +0800 CST  
说孟子27
孟子作为齐国的卿,代表齐国,到滕国去吊丧,齐王派盖邑大夫王驩为副使,一同出使滕国。一路上,孟子与王驩早晚都相见,但是,在往返于齐国与滕国这么漫长的道路上,孟子却不和王驩说一句关于这次出使的公事
公孙丑很奇怪,就问孟子:
作为齐国的卿,职位不算低了,自齐国到滕国,往返的路途也不近呢,您往返都不和他说这次你们出使滕国的事情,这个,什么滴意思?
孟子回答:
他一路上什么都自己定了,我又说什么呢?
老梁点评:
孟子,作为圣人,有目共睹,于是,齐王招聘其为卿,其实,只是起个装点门面的作用,作为副使,王驩若没有明白齐王这个意思,岂敢一路之上,独断专行?
文人,当有夫子的悲悯之心,但也要有下马挥毫,上马提刀,既能治国,也能治人的精神与能力,否则,就是一个装点“盛世”的花瓶而已。
原文:
孟子为卿於齐,出吊於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王驩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2-25 20:20:39 +0800 CST  
说孟子28
孟子没有获得齐国国君的招聘,离开了齐国,充虞陪孟子走到半路,问孟子:
您脸色这么难看,很不高兴的样子,您前几天还在说:君子遇不如用之事,不怨天,不尤人,你在齐国不顺了,咋就做脸做色的呢?
孟子回答:
此一时彼一时,这个天下啊,五百年间,必然有一位王者带领天下走向兴旺,期间,必然有作用非同一般的贤人辅佐,但是,自从周王朝建立以来,都整整七百年了,按时间计算,已经过了五百年了,以时间论事,也该有一个千古不二的圣贤出现了,现在看来,老天爷是安了心不想出个王者带领大家走向复兴啊,要是老天爷真打算让一位圣王实现天下大治,当今天下,能辅佐这个圣王的,舍我其谁啊?
我又何必不高兴呢?
老梁点评:
学得圣贤书,货与帝王家,这就是知识分子,你看,什么是帝王?刘备就是在编草鞋卖,考虑的是,如何纠集一班英雄打天下,诸葛亮富甲一方,却高卧于隆中,等创业之英主来招聘自己。这,就是打工与创业者的不同之处
打工需要技术、知识与经验,而创业需要的,不是这些,而是眼界、胆识与决心。
很多大学生看不起那些没有什么文凭的老板:这个家伙,小学木有毕业,凭什么当大老板,其实,这是学生们书读多了,老板要的不是文凭,而是胆识,有胆识,就会在一次次失败后,翻身起来,又一次次干下去,直到成功,当然,眼界很重要,没有眼界,干一百年也是个傻子,打工,不需要胆识,只需要看条件,合乎你的目标就去干,如此而已。其实,老板们只是没有文凭而已,老板们有社会经验、敏锐的观察、天然洞悉与抓住机会的本能、学习他人长处的习惯。
话又说回来,一个社会,有圣王、有贤人、有庸才、有循吏,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可惜,孟子生不逢时,脸色当然要“不豫”了,怀才不遇,明珠暗投,这就是现实吧。悲哉,孟子!
原文: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年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2-26 22:14:00 +0800 CST  
说孟子29
孟子离开齐国,在休这个地方短暂停留,公孙丑跑去问孟子:
您当了官,入了仕,却不接受国君给的俸禄,这个,是古代留下来的要求么?
孟子回答:
不是这个意思,前段时间,我到崇这个地方,拜见了齐王,一见面,我就感觉这个驴不是个值得我辅佐的贤王,离开王宫时,我就有了离开齐国的意思了,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都没有改变我的这个初衷,所以,我就不拿齐王给我的俸禄,要是当时就拿了这个俸禄,跟着,齐国就要与其他国家爆发战争,这个时候再说走,就不好开口说了,长久留在齐国,不是我的意愿啊。
老梁点评:
看来,这个齐王也是个“望之不似人君”的君,孟夫子一见面,就决定离开,为了干干净净的离开,连工资都不要了。我不是考据专家,也没有兴趣来考据这个齐王是谁,但是,孟子的行为,还是有大智慧的,一般人,也就最多做到乱国不入,危邦不居,而且多半是这个国家已经成为乱国或者危邦的情况下,才有这个意识,而孟子作为贤者,一见国君的面,就知道这个国家虽然表面还是盛世、还在歌舞升平,但很快就要因为这个国君的原因而进入战乱阶段,到时候,昆岗烈焰,玉石俱焚,哪里还跑得掉哦,既然看出来了,那就还是早点溜吧。看来,孟子这次入齐,在孟子的历史中是件大事呢。
我们现在没有条件选择国君,也没有国君供我们选择,但是,我们依然有很多时候是要面临选择的,选择公司,选择合作伙伴,选择老板,选择下属,选择朋友,都是需要大智慧,就是这个意思,不要被你的选择拖下水,才是关键。不怕狼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战友,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
孟子去齐,居休,公孙丑问: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曰:非也。于崇,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继而有师命,不可以请。久于齐,非我志也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2-27 22:58:47 +0800 CST  
说孟子30
孟子离开齐国,路上住宿在昼这个地方,有个人打算帮齐王去劝说孟子留下辅佐齐王,他恭恭敬敬坐在孟子前面,说了很多,孟子没有搭理他,而且居然斜靠着面前的小几几乎睡着了。这个说客很不高兴,对孟子说:
我是很重视咱们的这才见面的,为了见您,我昨晚认认真真净了身,然后才敢来见您,给您说这些,却不料您居然在我说话时睡着了,我真不敢来见您了,对不起,拜拜吧您
说完,站起来就要走,这个时候,孟子却突然坐起来,对这个说客大声说:
你坐下来,我给你说几句话,当年,鲁繆公对子思如此尊重,要是没有人随时随地在子思旁边侍候,就担心子思就会不安而离去,泄柳、申详这两个人,如果没有贤人在鲁繆公身旁,就担心国君听不见好的劝谏而不安,你说了很多为我考虑的问题,你知道鲁繆公事如何对待子思的吗?你不去劝谏齐王,而跑来劝说我,到底是我对你不礼貌,还是你对我不礼貌?
老梁点评:
打天下不能靠项羽那样的个人英雄,而必须靠一个团队,团队中每一个人,分工虽然不同,但都有其重要性,简单说,老板固然重要,但是,要是老板缺乏尊重团队成员的精神,这个团队要么留下来的都是马屁精,要么,有本事的团队成员会一走了之,说到底,团队成员离去,不去责怪老板不会留人,而去责怪受了委屈而不得不离开的团队成员,显然就个说客是个不知重点,不知道责任所在,更解决不了团队面临问题的瞎忙乎人了,也就无怪乎孟子隐几而眠,不把这个说客放在眼里了。
孟子的离去,真是一件大事情,说明齐王的团队凝聚力没有了,虽然孟子不是开疆拓土的重臣,但是,一个贤者都留不住,这个齐国,从这点看,早已经没有了争霸天下的信心、决心与毅力了,最后,亡于秦,也是自己的宿命了。
原文:
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客不悦曰:“弟子齐宿而后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 曰:“坐!我明语子。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子为长者虑,而不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2-28 21:20:31 +0800 CST  
说孟子31
孟子说:古代夏商周三个圣人获得天下,凭借的是仁义,他们的后代因为失去了仁义而失去天下,国家的兴盛衰亡,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天子不行仁义,则保不住四海之内的安宁,诸侯不行仁义,则保不住自己的江山社稷,卿大夫不行仁义,则保不住自己的宗庙,普通老百姓要是不行仁义,则连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保不住,现在人们,只是厌恶死亡,却喜欢做些不仁不义的事情,这个和讨厌醉酒却天天强迫自己喝酒的愚蠢行为有什么分别?
老梁点评:
仁义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仁义却万万不能,一个礼崩乐坏,道德沦丧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社会。但是,正如林语堂先生在1935年说的那样:凡是提倡以德治国的政府,无一例外,都是烂透了的政府(原文不记得了,大意如此),回顾历史,我们发现,真是伤心,这句话至少在今天看来,它居然是屡试不爽居然是真理。
但是,仁义来源于哪里?肯定不是来源于圣人的呼吁,圣人的呼吁,顶多是良心的光辉在星空闪耀,但是,没有法制,也就只剩天空的星星在闪耀了。
原文: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3-02 10:38:51 +0800 CST  
说孟子32
孟子说:珍爱他人而得不到回报,那就要反问自己,这个珍爱他人是不是有私心,是不是以仁义为目的。管理人民而得不到相应的回应,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明智地行使了管理的责任在进行这些活动。以礼待人却没有得到同样的礼节回应,就要反思自己的礼节是不是到位了,做事情没有达到目的的,都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正确的,如果自己所作所为都是正确的,那么,天下的人都会向你归心。
《诗经》说:永远按照自然规律来行事,自己的福气是自己的行为带来的。
老梁点评:
失败者都是怨天尤人之辈,成功者都是先管好了自己的。
自己花天酒地,就不要让别人清正廉洁,自己胆小怯懦,就不要说人家临阵脱逃,要明白,福份或者灾祸,其实都是自己的行为带来的,怨不得别人。
懂得不怨天,不尤人,就是成熟的标志,不然,就算活到九十岁,也还算没有长醒的昏人。
原文: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3-03 23:14:48 +0800 CST  
说孟子33
孟子说:一把就可以握住的小小的桐树、梓树,要是人们想要它们生长成材,都知道要爱惜它们,好好养护它们,但是,到了自己身上,却不知道如何养护自己的身体了,难道是人们爱惜自己的身体还不如爱惜一颗小树吗?不是这样的,是因为太熟视无睹了而没有在这方面动脑筋而已。
老梁点评:
孟老夫子这段话是在说人内心的仁,不过,以他的年龄与人生经验看,这个倒真像是一个养生劝告。
我们有时候真是管不住自己的一切,嘴,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一般都管不好,要熬夜,要喝酒,要抽烟,要暴饮暴食,很多时候,是哪样对自己身体不好就哪样整,好像跟自己有仇一样。
工作上也是,老板把钱捏得紧紧的,生怕下面的员工多赚一分走,结果呢?自己每天累得半死,皮泡脸肿高血压,舌头都发黑了,还在坚持上班,像王均瑶那样,年纪轻轻就成了首富,年纪轻轻就化为了一缕青烟。员工呢,也好不到哪里去,工作起来无精打采,一下班,一身的劲,要喝酒,喝到烂醉如泥,要打牌,一坐十来个小时,二十来岁的人,整天腰酸背痛,像个老头或者老太太,人的不智,到了如此地步。
养生,不仅是老年人的事情,年轻人更要学会养生,至少,衣服脏了咱知道洗,衣服皱了咱知道熨,身体坏了,咱还要继续熬夜喝酒打牌整下去,真是跟自己有仇啊。
在人均寿命只有三四十的古代,孟子活到了八十四岁,不是没有道理的,要是在今天大家都像他这样养生,都活健健康康活这么久,甚至更长,社保局都要被他给气死。
原文: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於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3-04 22:13:36 +0800 CST  
说孟子34
孟子说:天下大乱,等待一个像周文王一样的英雄明主出世再跟着一起干的,是一般的普通人。假如是真正的豪杰,虽然不是像周文王这样的英雄明主,但是,他们是不会等待明主出世,就要挺身而出为解救天下苍生而忘我奋斗的。
老梁点评:
出乎意料之外,孟老夫子居然也有“金刚怒目”的时候。
想一想也不奇怪,孟老夫子其实不是一个书蠹,而是一个积极参与社会的人文主义者,一个看见世道黑暗而不准备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士,一个真正的“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英雄,看惯了秋月春风,经过了几十载人生浮沉,人生的目标依然没有改变。
孟老夫子一定知道,如果没有周文王,就不救人民于水火了?显然不是,从这个意义上看,孟老夫子一生,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生,是悲悯百姓生活的一生,他这种精神,就是我们知识分子中最伟大的人文主义精神之所在,有了这种精神,不管现实多么黑暗,我们都始终有一个伟大的目标照耀着我们的内心,指引着我们民族在野蛮人的弯刀、弓箭前,始终高昂着高贵的头颅,我们曾经被灭国,但我们的精神却始终不曾被野蛮人真正征服过,这才是我们需要继承的民族精神中最最珍贵的核心价值。
原文: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尤兴。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3-05 23:10:15 +0800 CST  
说孟子35
孟子说:古代的圣贤君主内心惦记着以仁义而行事,常常忘记了自己还可以凭借权利行事。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都是以仁义为标准行事,结果,完全不用凭借权利就可以推行自己的主张与办法,所以,那个时代,君主要是不极尽恭谨,是不能随随便便就见到贤者的,见面都如此难,何况让这些贤者成为自己的臣下呢?
老梁点评:
中国放开单独二胎政策后,新西兰人民欢欣鼓舞,觉得这将是中国人口一次巨大的增长将要来临,新西兰人民只有养好奶牛,使劲卖牛奶给中国人民,农场主们都可以人尽发财了。惜乎,这个政策千呼万唤出来后,没有入预期的那样,带来又一个婴儿潮,反而冷冷清清,在中国社会波澜不惊,没有什么反响。
为什么?很简单,一是人的观念,很少有人再将孩子视作是生命的唯一了,要泡吧,要旅行,孩子显然是羁绊,另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经济的压力,再养一个?别逗了,您哪。
这个时候,我们真真切切看到了经济基础决定一切的血腥资本主义时代,每一个人都在经济规律压迫下,且累且活,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资本那无处不在的蛮横与气势。
同样,我们就能理解孟子的无奈与悲凉了,一如今天,如果你考虑生存,很遗憾,你就不能考虑只去“行仁义事”,你得看领导、老板、上司的脸色。如果你不考虑生存,很遗憾,你真不能生存了。
时代已经让你我已经失去了与老板议定自身价格的能力了,何来君主恭恭敬敬来拜见你这一说呢?
原文: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则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3-06 19:37:30 +0800 CST  
说孟子36
孟子说:为了追求大家共同的利益而让百姓全体都来服劳役,即使大家都很辛苦,其实也不会有怨言。为了整个国家与人民的生存而参与战争,即使老百姓被杀死了,也不会怨恨这个让他丧生的人。
老梁点评:
其实,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很多时候,只是畏于权势而保持了沉默,时间久了,当权者往往会忘记这一点,以为大家的沉默要么是傻,要么是对这些愚蠢政策的认同,而这,往往就是王朝更替与天下大乱、“天街踏尽公卿骨”可悲现实的开始。
我们有时候看那些亡国之君,很多是类似于晋惠帝之类的怪胎,就是统治的时间久了,人民的怨恨在累积,统治者的权力在上升而智商在下降造成的。
孟子说得很直白了,只要是为了百姓,百姓就算为之死亡,都是愿意的,惜乎,没有几个君主懂得这点了。仁政,不是不杀人,而是杀什么人,为什么杀人,杀人的目的是什么。
原文: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老不怨,以生道杀民,民虽死不怨杀者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3-07 22:07:17 +0800 CST  
说孟子37
孟子说:五谷,是我们所有种植的农作物里面最美好的,但是,如果没有成熟,就还比不上稗子。仁义,也是一样,在于使之成熟,让人们内心本来就存在的仁义成熟并发挥作用。
老梁点评:
西方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故,要用律法约束之,东方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故,只要引导出人们内心的善,就不会为恶。
性本善也罢,性本恶也罢,最终都要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凡是在社会生活中表现成恶的人,东方也罢,西方也罢,都会认为这个人不是正常的人,而只是一个人间的“稗子”而已,都是容不得的,西方要在教会牧师神父的安排下,被除却教籍,东方要在族长威严下,要被除却家谱,都是最厉害的处罚。
到底人性恶还是善?这个问题犹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不会有结果的,只是,争论不是目的,让满社会的人,统统向善才是目的,不向善者呢?孟子说:不如稗子。
孟子没有手握法锤和五色棍,就只能诅咒“稗子”们了。
但是,呼唤人民内心的仁,则是孟老夫子生命中唯一的主线。
向孑孓独行的孟子致敬
原文: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即。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3-08 23:46:44 +0800 CST  
说孟子38
孟子说:伯夷这个古代的圣人啊,对人的要求很高很高的,达不到他心目中仁义标准的君主,不去做臣子侍候这样的国君;达不到他认为为人处世够仁义标准的人,他没有兴趣跟他做朋友。朝堂上要是有恶人、坏人,他就不去这样的朝堂,不和恶人说话。他认为,站在有恶人的朝堂上,与恶人交谈,犹如衣冠整齐而跑到烂泥塘里面打滚一样,是不能接受的。
老梁点评: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实用主义的教育,都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教育,一个人兜子里面的钱,决定他的社会地位与尊贵,由此,至于这个钱是如何来的,反而没有人去探究了,于是,我们为了钱,可以做假货,可以在挣到钱之前,不要尊严,不要脸面,殊不知我们的先辈是如此的高贵与充满尊严、自尊地生活。
决定一个人社会地位高低的,固然有身份、地位、金钱,但内心的高贵、高洁、高雅,才是一个人真正高贵,让后人仰视的原因。
我们现在的文化中,庸俗文化已经将汉文化的精粹驱逐的很远了,现在的庸俗文化太注重形而下了,太注重具体的物质世界了,而忽略了最重要的精神世界,具有完整的精神世界,才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与动物区隔的最重要的地方,如果没有精神世界,就纯粹的动物性来看,我们和黑猩猩在DNA上的差别不到1%,我们与河马的区别也不过就是三百万年吧。
记住,你要是有了高贵的精神世界,你就是一个大写的人,是一个高贵的人,这也是韩信在流浪乞讨时,任然腰悬宝剑的原因,也是李白“仗剑去国”的精神原因。
原文: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3-10 09:59:12 +0800 CST  

楼主:树洞里面的熊

字数:100039

发表时间:2015-02-05 19:5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29 06:11:22 +0800 CST

评论数:18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