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孟子(连载)

孟子说:治理国家其实很简单,就是坚决不要得罪那些世家大族,那些世家大族所仰慕的,其实就是我们国家所仰慕的,我们国家所仰慕的,天下人都会仰慕,所以,依靠这些世家大族,我们伟大的,了不起的德政就会像洪水漫堤般充斥四海之内。

老梁点评:

孟老夫子没有治理过一个国家,甚至没有治理过一个公司,他在这里犯了个错误:想当然耳
第一个想当然,就是世家大族德行很好,世家大族德行真好吗?从几千年前的邓通,到大清国的和珅,到最近的周老虎,还有大大小小继续在台上作报告的大老虎、中老虎、小老虎,哪一个掌握了权柄的可以再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不将国有或者人民有的资产转化为自己的私产的愿望?要说在今天的中国,只要有个几个亿,再加上国家都是自己的,生活何虞?何必再去整几十个亿,几百个亿,甚至几千个亿?但它们为啥要不停地整?人性使然,这个是不随着朝代的更替而有丝毫的改变的,只要有人,就有私欲,只要有私欲,又手握国家权柄,就免不了要这样使劲捞,直到家破人亡,或者国破家亡为止。
第二个想当然,是世家大族德行很好,全国人民就会仰慕之。君不见远在俄罗斯,十二月党人为了解放奴隶而发动起义,结果,奴隶们惊慌地说:要是没有主人了,我们做奴隶的咋活呀,对于准备解放自己的十二月党人,坚决举报之。现在的香港“学民思潮”也是如此之鼠辈,所以,既使世家大族德行很好(虽然这是基本不可能的),是不是全国人民就要“仰慕”之了,大可存疑。
第三个想当然,就是德行可以“溢出”,这个更是无稽之谈,且说孟夫子的先辈,孔老夫子曾经曰过:有苗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解释:苗族人造反了,领导人就天天说五讲四美三热爱,于是,苗族人就自觉自愿跑过来跪在金銮殿下臣服了),这个可能吗?对于这个,当时人都不认同,当时就有人说得很直白:有苗不服,则做干戚舞,有苗乃服(解释:苗族人造反了,领导人就聚集军队,举起盾牌和斧头跳舞,我估计就是炫耀武力的阅兵式,于是,只有木棒石斧的苗人就跑来金銮殿下跪下臣服了),同理,宋人是当时世界上生活水平最高,道德水平最高,文化水平最高,文学水平最高,经济水平最高的人,结果,不但没有让周围蛮族“臣服”,反而引来金人,一举消灭之,反过来“臣”了宋,十九世纪末,中国无论在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远远超过倭人,结果不但没有引来倭类臣服,反而引来倭类眼红,一阵大炮,国险破灭。
可见,孟老夫子心很好,但是,一是为政上偷懒,企图依靠那些贪婪的世家大族一举解决问题,治理好国家,二是书生气十足,只有远景,没有具体的政策与方法,自然,他游说于诸侯而一无所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但是,他的理想与执着,才是我们真正值得继承与发扬的伟大遗产,才是我们“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最后,历经艰难,存活下来,发扬光大的精神支柱。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2-05 11:51:00 +0800 CST  
孟子2
(孟子的弟子)万章有一次逮着孟子提问题:老师啊,这个象同学(注意,这个象不是长鼻子的大象,是舜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整天以杀死舜为自己的职业,杀了一次没有杀成,又杀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但是,这个舜当了天子,却把象同学流放了,这个,什么滴意思?
孟子说:你这个娃娃,事情都没有搞清楚就提些奇奇怪怪的问题,舜当了天子,哪里是把象流放了嘛,他明明是把象封为诸侯享福去了,很多人搞不清楚,硬说舜把象同学给流放了。
万章同学死脑筋,继续问:舜登基当上天子,把这个不听话的共工流放到了幽州,把欢兜放逐到了崇山,在三危杀掉了三苗(一说是流放,待考),在羽山杀了鲧,处理了这四个不仁不义的罪人,天下才服舜,由此才维持了天下的稳定,象这个东西真不是东西,要说不仁不义,这个家伙就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的,对这样一个驴锤子,舜不但不处罚他,反而把他封到有庳,有庳这里的人们又有什么罪过呢?要无端受这个驴锤子的统治?这个行为是舜因为象是他弟弟才这么乱整的,还是那些古代的大仁大义的圣人都要这么干的?其他人有这样的罪就诛杀了,要是自己的弟弟不但不杀,反而封为诸侯尽享天下富贵?
孟大爷回答:圣人这东西啊,对自己的亲弟弟,有愤怒不藏起来,说过就了啦,有怨恨也不过夜,过夜就没有了,他这样做,只是想亲自己的弟弟,爱自己的弟弟,如何亲呢?那就利用手里的权利让他身份尊贵吧,如何爱自己的弟弟呢?那就利用手中的权利让他富可敌国吧。舜把象封到有庳,就是让他既富而且贵。况且,自己身为天子,亲弟弟居然只是个老百姓,连政治局常委都没有进去,这还叫爱弟弟亲弟弟吗?
万章继续问:既然是给他富贵,封他为诸侯,为啥居然有人在微博啦微信之类的自媒体上说舜是把象给流放了呢?
孟大爷说:舜是圣人,晓得这个驴干不了诸侯这活儿,所以啊,你看舜多伟大,虽然,象被封为有庳的诸侯,但他不能直接统治下面的老百姓,而是由天子直接派官吏来管理下面,缴纳赋税,所以,一些不明真相的极少数极少数人就乱传这个象被流放了,你老党员了,不要把自己等同于人民群众,要有觉悟,舜,圣人啊,这样做了,既给了弟弟富贵,又不让他祸乱百姓。即使象以前一直以杀掉自己为职业,舜还是很爱他这个弟弟,自己当了天子,封了弟弟后,还常常召见弟弟进宫叙旧,古书上说:等不到诸侯朝贡的时候,就找些政务方面的理由,派飞机把有庳的国君接进京召见,说的就是这件事情啊。
老梁点评:
突然想到,和珅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周老虎一人得道,相关人员全体升天的景象,感情和珅啦,周老虎啦,等等等等大小贪官都是如同舜一样的圣人啊?感情咱老百姓只配被象之类变态者、杀兄者的统治啊?
原文:
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
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
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於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风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
曰:“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
“敢问‘或曰放’者,何谓也?”
曰:“象不得有为於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虽然,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此之谓也。”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2-05 17:50:50 +0800 CST  
说孟子3
公孙丑问:道德甚好的君子为啥都不肯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个,什么的意思?难道怕自己崇高的道德反而要把自己的孩子教坏吗?如果连自己的孩子都没有信心教育好,他们如何去教育好社会上的人呢?
孟子回答道:从人自身的情感上看,自己教育自己的孩子是行不通的。
教育孩子,肯定是要给他讲很多大道理,站在君子的高度,总会产生“我都知道这个道理,我儿子也该知道这个道理”的念头,有了这个念头再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想法虽然好,结果就未必佳了,须知孩子是贪玩的,认知也是不能一下子就达到君子这个认知高度的,眼瞧着孩子不肯听,听不懂,做家长的多半要冒火,家长一冒火,孩子就要逆反,孩子一逆反,效果就反过来了,孩子就会咬牙切齿地想:你倒是教我要走正路,要按规矩行事,要爱人爱世界,结果呢,我就这一点点没有理解到嘛,就要冒火,看嘛,你的大道理也不过就是道貌岸然而已。
这样,反而伤害了父子之间的感情,父子感情受伤了,这个父子亲密无间的关系也就完蛋了,所以啊,古人咋解决这个问题的呢?那就是易子而教,易子而教就没有这个问题了,父子之间不能因为有良好的愿望而互相责备,要是仅仅有良好的愿望而这样相互责备,父子就离心离德了,父子离心离德了,这是一个家庭最大的不祥之兆啊。
老梁点评:我们常常犯的错误,就是常常高估了自己的智商及能力,低估了孩子的智商及能力,结果,就把天真烂漫,聪明伶俐的孩子给教傻了,或者,给教得父子之间如同仇人一样,既不能沟通,更没有笑脸,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内心的星空,做家长的,就是要保护好孩子内心灿烂的星空,让他顺着自己的优势去发展,而不是按长辈的愿望,强按牛头去喝水,孩子能学习,爱学习,就让他好好学习,甚至卖了房子也要供孩子去学习,孩子如过果心思不在学习上,就不要去勉强他,顺着孩子的优势,或者音乐,或者绘画,或者厨师,或者生意,或者政治,总之,做家长的,要学会因势利导,才能既培养了自己的孩子,最后,和自己的孩子还是好朋友。
不仅学习,其实,就是谈恋爱,选媳妇,找工作,做父母的,都不要去干涉,干涉也是白搭,还伤父子感情,不如由他自己去选择,自己承担后果,孩子还觉得这个当爹的通情达理。
原文: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父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详莫大焉。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2-05 17:52:03 +0800 CST  
说孟子4
齐宣王问孟子关于卿大夫的事情
孟子反问:
大王是问什么身份的卿大夫呢?
齐宣王很奇怪:
俺登基以来,看见的卿大夫就是卿大夫,难道还有这样的卿大夫,那样的卿大夫吗?
孟子回答:
当然,卿大夫身份的区别就在于既有与王同姓同宗的卿大夫,也有异姓的卿大夫。
齐宣王就顺嘴问下去:
哦,当了这么久的王,不晓得天天跟着俺混的卿大夫,居然还有身份的不同,涨姿势了,那俺今天就虚俺的前席,请教一下夫子,就问问这个同姓同宗的卿大夫倒是咋回事呢?
孟子答:
王有大错,同姓卿大夫有劝谏的权利和义务,如果卿大夫反复劝谏,王都不听,则同姓卿大夫有权换一个听劝谏的王来代替这个弥顽不化的坏王。
齐宣王脸色一下就变了。
孟子看见情形不对,马上说:
大王不要觉得有什么,我就是一个客卿,又不是你的同姓卿大夫,是大王要问我的,我知道,自然不敢不按照实际情况讲给大王您听。
齐宣王听见孟大爷这么说,脸色才恢复正常,稳定了情绪后,再认真地问道:
同姓卿大夫是这样,那么,你再给俺讲讲这个异姓卿大夫是咋么子回事。
孟子回答:
异姓卿大夫就不一样了,和大王没有血缘关系,王有错则劝谏,王有大错则反复劝谏,劝谏半天不听,则挂印弃官,拂袖而去,离开这个国家了。
老梁点评:看来,理解太史公的大数据了:春秋之中,弑君者三十六。左看看右看看,还是自己的亲戚对王位的威胁最大啊。于权力掌握者而言,维系权力与忠诚的,绝对不是血缘,而是利益,这个也是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社会原因之一,像赵武灵王被杀,就是早期的坑爹之事吧,康熙皇帝废太子,则是“坑子”了,至于李刚,李双江的儿,则是现代版的“坑爹”了,绵绵数千年,坑爹坑子之事,一出接一出,大戏从来就没有断绝。
原文:
齐宣王问卿。
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
王曰:“卿不同乎?”
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
王曰:“请问贵戚之卿。”
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王勃然变乎色。
曰: “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
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
曰:‘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2-05 17:53:13 +0800 CST  
说孟子5
周霄问孟子:
古代的君子们愿意出来当官吗?
孟子回答道:
当然,史上记载说,孔二大爷要是三个月没有当官,没有一个君主可以聊聊治国之道,就显得坐立不安,惶惶然的,离开现在居住国家外出,必然带上赠送、拜见其他国家君主的礼物,以便与与这些君主见面、沟通、入仕。另外,公明仪说过,古代的君子三个月没有找到可以效力的君主出仕,就悲伤得像死了家人一样。
周霄很吃惊:
才三个月没有出仕就这幅熊样子,这些君子不觉得想当官想得太着急了吗?这个这个,还是君子之象吗?
孟子回答: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作为一个君子,一个士人,失去自己在朝堂上的位子,犹如诸侯失去自己的国家。《礼》就说过:诸侯亲自耕作,将耕作后的收获作为祭品,诸侯的夫人亲自养蚕、缫丝、织布用来制作祭服,祭祀用的牲畜不完美,祭祀用的食品不洁净,祭祀用的礼服不完备,是不敢开展祭祀活动的。现在你理解了吧?士人没有土地,如果不出仕,就不能准备完备的牺牲、器皿、礼服,不仅不能祭祀,还不能宴请宾客,这样的生活,还不足以让士人惶惶然吗?
周霄有点理解了,继续问:
那么,出门就带上给其他君主的礼物,是什么滴意思?
孟子回答:
士人出仕,就好像农夫出门去耕作,你见过农夫出门耕作不带农具的吗?
周霄又问:
咱晋国也是个适合出仕的国家,咱就从来没有听说出仕的心情有如此急迫的,但是,还有个问题就有点搞不懂了,既然出仕这么急,君子们怎么又特别难于入仕呢?这个滴,什么的原因?
孟子回答:
这个男人哪,生下来懂事,就想有个老婆有个家,女孩子呢,生下来一懂事就想嫁个好男人,做父母的,内心大概也是这样想的,但是,不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钻墙洞去见面,就翻墙去做XXX,则父母、全国人民都会轻看这个人,觉得这个人轻贱。古代的君子从来都急着入仕,但有不愿意走歪门邪道去入仕,所以,既急着入仕,有不容易入仕,就是这个道理,走歪门邪道入仕,和钻洞翻墙的人有什么区别?
老梁点评:
孟老夫子还是说了老实话,当官可以有经济能力祭祀是一个方面,可以大宴宾客,则是另一个方面。春秋之后,礼崩乐坏,士人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生活来源,如何保障自己的生活水平,恐怕“入仕”是一条捷径了,既要入仕,还要在入不了仕,惶惶然时,保持自己的颜面,令人感慨,对比现在普遍为了“入仕”而不扯手段者,这种入仕,还是让人感觉到了一丝久违的暖意。
原文
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
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
“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
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
“出疆必载质,何也?”
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
曰:“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
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2-05 21:45:51 +0800 CST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2-05 21:57:37 +0800 CST  
说孟子6
孟子说:
没有什么不是由命运决定的,如果不是倒行逆施,而是顺势而为,就会按命运的安排,走完正常的一生,所以,知道天命的人啊,不随随便便跑到高耸的岩石下面,或者高墙下面,避免被上面滚落的石头或者意外掉落的砖石给砸死。走完了人生命运安排的路而死,是正常的、本来就该这样的命运,逆流而为,死在监狱的,其实不是他们的本来命运。
老梁点评:
孟大爷说了一个悖论,按他的计划,只要老老实实,就会是正常命运,问题是,对于有些人而言,如比干,如果他不去死谏纣王,最后在家正常死亡是命运,还是死谏纣王,死于刑律算正常死亡?孟大爷已经讲不清了,其实,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什么东西叫命运,我们出生、努力向上奋斗,就是命运,至于结果,很多时候不是我们能掌控的,也不是我们能过多考虑的,倒是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是一个很好的人生经验,危墙也罢,选择朋友也罢,选择职业也罢,一定要有前瞻性的眼光,选择错误,跟错对象,才是真正的不能挽回的错误,如同李白,这么伟大的诗人,政治上居然如此低能,居然跟错了主人,跟着永王混,最后,永远失去了实现政治理想与政治抱负的机会,郁郁而终。依俺看来,你的眼光,才是决定你的命运的东西。
原文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1]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2-05 22:57:38 +0800 CST  
说孟子7
王子垫问孟子:
士,是什么人?平常看见所谓的士,好像也没有做什么事,我怎么感觉不到士有多重要呢?
孟子回答:
我们不能用普通人的眼界来看待士,士,是心智高洁,思想高尚的一类人。
王子垫又问:
什么是心智高洁,思想高尚呢?
孟子回答:
说起来复杂,其实也简单,就是充满仁义之心而已,杀死无罪的,不是仁,不该自己的而去贪恋、获取了,不是义。心居于何处?内心永远向着仁。自己行事途径是什么?是义啊。心中有仁,行事又义,成为一个心智高洁,思想高尚的伟大人物的一切条件都具备了啊。
老梁点评:
我们在商品经济的洪流下,太注重具体的成就了,官员就是升迁之途径,要快,要高,普通百姓就是要发财,要多,要快。无论官员还是百姓,得志之后,要炫耀,要和自己曾经的阶级尽快区隔,官员要警车开道,商人要戴百万的表,但对身边其他阶级的痛苦可以视而不见,对其他阶级的哀鸿可以充耳不闻,冷血之极,让人惊骇。所有这些,都是这个心理的具体体现,我们太多形而下了,反而让我们曾经的君子,我们的坚守自己信念的“士”无处安身,也使我们百姓勤劳而不富裕,官员位高而不受尊敬,在海外整个就是一个得意洋洋的爆发富形象,一个不注重精神追求,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关注形而下的民族,就算升官了,就算富裕了,也还只是衣冠而禽兽而已,不值得尊重。
原文: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
孟子曰:“尚志。”
曰:“何谓尚志?”
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2-06 08:22:49 +0800 CST  
说孟子8
孟子说:
说一些浅显的话,就能让听者明白大道理的人,是很善于说话讲道理的人。日常生活中奉行简单的行为而让人感觉出他心存高远的人,是很好地将真理融入生活与行动中去了的人。君子就是这样,说话很普通,却能让听众感觉到自然规律与社会法则的存在。君子,就是了解自己,奉行修自己之身而使天下太平。
孟子接着说:现在人们的问题和常犯的错误是什么呢?放任自己的田地荒芜而去耕耘别人的田地,要求别人都背负重物而自己背负的越轻越好。
老梁点评:
见惯了官话、套话,再看孟夫子的话,觉得豁然开朗,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凡人,什么是蠢货,什么是虚伪,一目了然,估计老毛说:对别人马列主义,对自己个人主义,也来源于此吧
什么是君子?不是坐在礼堂最高处讲大道理的,不是自己贪得无厌而天天要求我们清正廉洁的,不是自己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却不准百姓看一眼的,而是表里一致的人,虽然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但正是有了这样的人,这样的君子存在,我们民族才能在艰难困苦中虽然踉跄不已,却仍然坚持下来,没有被蛮族同化、被猃狁杀绝。
原文: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2-06 11:12:25 +0800 CST  
说孟子8
孟子说:
说一些浅显的话,就能让听者明白大道理的人,是很善于说话讲道理的人。日常生活中奉行简单的行为而让人感觉出他心存高远的人,是很好地将真理融入生活与行动中去了的人。君子就是这样,说话很普通,却能让听众感觉到自然规律与社会法则的存在。君子,就是了解自己,奉行修自己之身而使天下太平。
孟子接着说:现在人们的问题和常犯的错误是什么呢?放任自己的田地荒芜而去耕耘别人的田地,要求别人都背负重物而自己背负的越轻越好。
老梁点评:
见惯了官话、套话,再看孟夫子的话,觉得豁然开朗,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凡人,什么是蠢货,什么是虚伪,一目了然,估计老毛说:对别人马列主义,对自己个人主义,也来源于此吧
什么是君子?不是坐在礼堂最高处讲大道理的,不是自己贪得无厌而天天要求我们清正廉洁的,不是自己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却不准百姓看一眼的,而是表里一致的人,虽然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但正是有了这样的人,这样的君子存在,我们民族才能在艰难困苦中虽然踉跄不已,却仍然坚持下来,没有被蛮族同化、被猃狁杀绝。
原文: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2-06 21:11:34 +0800 CST  
说孟子9
子产在郑国执政的时候,用自己的豪华轿车在河边免费将那些想过河而过不去的人渡河,得到了人们的交口称赞。
孟子说:这个子产,只知道玩点小恩小惠,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为一个国家执政者,究竟该做些什么。假如能安排一点点人力物力,在十一月枯水季节,先暂时为过往民众搭一个便桥,同时开工建永久性大桥,以这几条河流的情况看,到十二月,永久性大桥就可以建成通车,广大人民群众过河也就不会如此艰难了。如果一个执政者能把国家政务都处理好,即使他出门让老百姓避道都没有关系,怎么想起自己跑河边去干那一个一个把人载过河去的事情呢?自己的本份就不是一个船夫嘛,所以啊,治理国家的执政者,跑去做这些秀,或者企图使全国每一个人都满意,那就会使自己整天忙于这类流于表面的小事情,不重要的事情,连治理国家的时间也没有了,如何能说自己是合格、称职的呢?
老梁点评:
没有能力治理国家,或者根本就不想治理国家,只想做秀给人看的人,就喜欢玩这一套大众看得见的虚东西,看见救援等来了让一边去呀,一件羽绒服穿十几年呀。其实,这些东西不是不重要,而是相对于什么层级的人重要,渡河不方便,往小处说,就是乡镇领导调查情况,向县一级领导申请费用,招标,或者自己带领本乡群众干起来就可以了的事情,何必劳整个郑国执政者大驾呢?政府的事情多了去了,内政,外交,国防,经济。
突然想起来一个宝贝,千载难逢的宝贝啊,也是郑国的执政者,泪流满面对电视机镜头说:房价太高,人民住不上房,我着急啊,我一定要调整房价啊,结果,八年八调,成都的房价从三千多调整到了一万多,郑国国都的房价则从四千多调整到了六七万,整个郑国房价从平均两三千调整到了平均一万多,这种东西,惯于作秀,惯于骗人,要么就是居心不良,和利益集团勾结起来,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欺骗郑国人民,要么就是只是一个乡镇领导的水平,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或者某个小集体的平衡下,尸位素餐上去了,既不知道如何做好一个执政者,又不肯像一个士一样承担责任,或卸任,或自杀,而是贪恋权利,耍赖作秀,此类东西,人都算不上,乃是国之蠡贼也。
不知现在这种选拔条件下,还有多少“子产”在上面混。
原文: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2-07 00:13:35 +0800 CST  
说孟子10
邹国与鲁国发生战斗,或者说是械斗吧,邹穆公问孟子:
这次械斗,奶奶的,一打起来,老百姓跑了个干干净净,净剩下政府公务员在前面打,结果是我的政府公务员给鲁国打死了三十三个,靠,而老百姓一个都没有死,全TM的跑了,寡人这个恨啊,寡人想,把这些临阵脱逃的老百姓统统杀了,全国老百姓都跑了,杀不胜杀,不杀吧,寡人恨这些刁民,眼睁睁看着他们的长官被鲁国人打得抱头鼠窜而居然个个见死不救,孟夫子,你给我说说,我该如何办可以收拾这些刁民?
孟子回答道:
前几年你们国家遭灾了,国内老百姓饿得无法,老弱幼儿辗转篝壑乞食而不得,壮年有点力气的,则远走他国,据我所知,至少几千人啊。但是呢,你是知道的,当时,你仓库里面粮食是满的,府库里面各种货物也是充盈的,这种情况下,你的这些公务员却不告诉你,这说明这些替你工作的公务员们对上轻漫,对下残忍,圣人曾子曾经说过:“你要切切警惕啊,今天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明天就会如何对待你”,今天你遇见这个情况,不过是你的人民对你的公务员们过去如何对待他们的同等回报罢了,假如你是一直以来都对你的人民施行仁政的话,你的人民一定会爱护你这个君主,更愿意在官员们的带领下为国家死战到底。
老梁点评:
前苏联解体时,一些布尔什维克冲上街头,高呼口号,要人民群众像十月革命时一样,抛头颅洒热血,起来来保卫苏维埃政权,结果如何?人民群众对这些家伙嗤之以鼻,留给他们的,只有口水和呵斥。为什么苏共在仅仅只有几万党员时,可以在强敌环视的险恶环境下,同仇敌忾,建立强大的政权?为什么在拥有上千万党员的情况,瞬间坍塌,下失去国家?很简单,苏共早早就抛弃了人民,成为了一个跟普通人民群众毫无关系的特权阶级,简单一句话,刁民是邹穆公和他自己的那伙官员给逼出来的,那三十三个邹穆公的公务员也是百姓故意留给鲁国人打死的。同样,2014年初,在乌克兰“革命”后,成功上位的逗比们几乎立刻就开始肆无忌惮地欺压世世代代居住在克里米亚的俄罗斯族人,这种欺压造成克里米亚迅速出现了大量俄军“带路党”,最终,由这帮“革命”成功的逗比,自己亲手葬送了乌克兰自己的土地、人民、国家的统一与尊严,留下永远的伤疤与疼痛。
秦人不暇自哀而使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复使后人复哀之。
原文:
邹与鲁閧。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2-07 09:31:47 +0800 CST  
说孟子11
孟子对齐宣王说道:
国君如果视臣下为手足,则臣下视国君为腹心,国君把臣下当成犬呀牛呀马呀之类的,则臣把国君当成普通国人,国君如何视臣下如同土木草石,则臣下视国君如同敌寇、仇人。
老梁点评:
孟老夫子有迂腐之处,企图在以征战、攻伐为基调的时代推行仁义,但是,正因为内心充满仁义,才可能对那些不可一世的君主说出这个两千多年后看,仍然振聋发聩、震烁天下的话。要知道,打破封闭的社会阶层,不再以出身论身份,而是以能力论身份,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前提。前苏联的崩溃,很大程度上源于领导阶级的固化,而打破阶级流动层级限制最彻底的,就是秦国,这个也是秦国最终一统天下的强大社会基础,只要自己内心足够强大的,才有胆识、能力与气魄,对君王说出这样犹如惊雷横空的话。壮哉,夫子。
原文: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2-07 18:25:24 +0800 CST  
说孟子12
齐宣王问孟子:
礼法规定,国君翘辫子后,大臣有义务为国君服丧,问题是,现在很多大臣在国君去世后,不按这个礼法规定,认认真真给国君服丧,我身体也不大好了,如何让大臣们在国君死后,认认真真按礼法规定,为国君服丧呢?
孟子回答:
臣子的进谏和意见国君听从,国君的恩惠除了近臣,还下达到基层普通人身上,大臣如果与国君不和,或者其他原因要离开这个国家,国君派人一路服侍大臣,直到离开本国,并且在这个大臣离开本国国境前,就先派人去这个大臣要去的地方,安排好他的住所和生活,等这个大臣离开三年了还不肯回国,才将以前赐给他的房子、禄田收回来,这就是以前人们常常说的“三有礼”啊,如果国君这样对待臣子,则臣子没有不按照礼法规定给国君服丧的。
现在一些做国君的,下面大臣的劝谏不听,说道理也不听,国君的恩惠只到达自己的亲信而不肯向下惠泽民众,大臣和国君有过节要离开,国君往往把这个人抓起来,如果这个人出国走了,国君还要专门派人到他避难的地方去为难他,而且,这个人今天刚走,今天就把人家的禄田、房屋给没收了,这样的君臣关系和仇敌有什么区别?你听说谁肯为仇敌服丧的吗?
老梁点评:
你是如何对人的,人将如何对你,这个就是与人相处的道理,国君大臣之间如此,父亲儿子之间如此,老板与员工之间如此,同事朋友之间亦是如此,强势者不会永远强势,弱势者也不会永远弱势,所以,“仲尼不为己甚者”,这就是大智慧。
原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2-07 23:40:05 +0800 CST  
说孟子13
孟子说:没有什么是智者所不知道的,但智者总是能抓住当前最紧急的事情进行处理;没有什么不是仁者所爱的,但真正的仁者只把亲近贤者作为最主要的事情进行处置;以尧舜那样的天下最智慧的人,也不会急着将自己的智慧遍播天下以希望提升所有人的智慧,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以尧舜这样的仁者,也不是急着先将自己的仁爱之心向全社会推行,而是先向社会上的贤者推行,因为他们知道,最主要的是一定要先紧紧抓住社会上的贤者,向他们推行了自己的仁爱之爱,然后,这些贤者再向整个社会去推行仁爱,只有这样,仁爱大义才可以成功推行到全社会。
现在,社会上的人,连按礼法给父母服丧三年都不肯做,却纠结于穿缌麻衣服(服三个月丧),或者讲求服小功(服丧期五个月),就如同吃饭时不讲究礼法,将吃不了的饭倒回去,吸里呼噜很粗鲁地大声喝汤,却去讲究吃肉时该不该用牙咬断肉,这实在就是拘泥于小节而不识大体的蠢货。
老梁点评:
孟夫子这段话既是哲学家说哲学道理的,其实也是管理学家说管理学精髓。
凡是均有轻重缓急,智者知道孰为轻孰为重,知道当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更知道该指挥谁安排谁,知道该由谁去指挥其他人安排其他人,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谁都想指挥谁都想自己亲自管理,就好像几万人的部队,上面只有总司令,下面只有班长,中间不设排长连长营长团中师长军长等等等等职位,由总司令直接指挥班长一样,这个可能吗?根本不可能。
政治上的蠢货典型如马英九,不是先保住蓝营基本盘,在腐蚀绿营外围盘,增加实力后,再挖绿营基本盘的墙角,步步为营,而是既想刀切豆腐两面光,既要讨好蓝,又想讨好绿,结果,两边谁也没有讨好到,倒是谁都得罪完,连40%的蓝营基本盘也丢掉大半,执政几年,只剩下区区15%的支持率,看起来如此可怜可恨。很多老板也是这样,投资1亿元要熬更守夜来考虑,给员工花50元钱买个中秋月饼也要亲自考核、选定,经理副总的都只是个摆设,既不肯下发一点点权利,让渡一点点利益,也不肯相信一个中层干部,最后怎么样?最后一定是员工还有周末,老板自己既没有周末,也没有节假日休息休息,早上天不亮就起来,泡杯俨茶蜷缩在沙发里考虑今天一天的问题,晚上夜半更深不敢休息,端杯浓茶坐花园把一天的大小事情过一遍过两遍反反复复思考、算计,最后,员工,包括经理们都没有权利,当然也就没有责任,既然没有责任,在找到去处之前,那就混日子混工资吧,老板呢?自己累死了,企业呢?企业给老板自己拖死了,死时还恨员工烂泥扶不上墙,其实,就是典型的不知轻重缓急,不知用人信人,怨谁?谁也怨不着。
原文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緦、小功之察;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2-08 22:55:27 +0800 CST  
说孟子14
孟子说:人的精气神深藏于内心,如何观察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呢?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了更好的了。内心有恶念,眼睛是不能掩盖的,内心充满正气,则他的眼睛必然明亮端正,再听他说话,观察他的眼睛,他内心真实的思想能躲到哪里去呢?
老梁点评:
孟老夫子犯了经验主义的通病,以一个君子撒谎时的心态来推测小人胸藏险恶的心态,这个也是古今中外对人物脸谱化描述的理论根据,凡正方必然是浓眉大眼,身高体健之人,凡邪恶之人,必是畏畏缩缩,獐头鼠目。其实,现实中,哪里有这么脸谱化的人物?真理往往是不好听、不好看的,而骗子满嘴跑火车,骗到最后,连自己都信了自己的谎言的,他们再骗你时,往往对你瞪着一对真诚的大眼,由不得你不信他的鬼话,看看那些在台上冠冕堂皇教育我们要“有德”,要“清正廉洁”,你看着他们真诚、高大上的双眼,由不得你不信啊。所以,现在我们常常说,看其色,听其言,还要观其行才能小心翼翼做结论,而且这个结论都还只是理论上的结论,要有最终的结论,还要在现实世界中长期了解、长期观察才行。
原文: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2-09 21:55:32 +0800 CST  
说孟子15
孟子说:不要责怪君主不明智,不能纳我的谏,你们想想,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种地里,晒一天,冻十天,你看看它能不能生长?肯定没有能够正常生长的。我现在见到君主的时间很少啊,我一旦退出宫廷,那些冻君主的“寒冬”就出现了,我即使刚才给君主讲道理已经讲得君主动心了,又有什么用呢?
老梁点评:
孟老夫子这里讲了几个问题,一是对自己不能说服国君采纳自己意见的哀叹,二是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毕竟,如果不能很好地解释好这个事实,如何让眼巴巴望着自己的弟子们再相信自己的学识与政见?三是将国君不纳谏的原因归结于“小人”,这个倒是很简单很有效的办法,实行不了,就一推二六五,反正自己说的都对,小人害自己的道理不能推行,这倒有点懒政了。其实,认为国君不采纳某一个意见,是因为“小人”作祟,这要么是低估了国君的智商,要么是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关键,至少,只要不是如北齐废帝高洋那样的精神病患者,大多数国君还是能够从国际国内形式中做出基本准确判断的,而圣人不会这样考量问题,圣人只会从哲学高度看待现实,自然,对君主而言,几百年历史的大趋势与现实生存危机相比,自然是现实生存危机更重要了。
我们或者可以这样说,到孟子这个时代,已经不是礼崩乐坏,而是无礼无乐,整个社会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了,再想说服君主用三皇五帝的道德来治理国家,已经是痴人说梦了,这个时代,已经是一个讲阴谋,讲攻战的混乱时代,需要的,已经不再是诸子百家的思想、思辨,而是兵、法、刑诸家的计谋。这既是时代的进步,也是时代的悲哀。
原文: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2-10 11:25:34 +0800 CST  
说孟子16
孟子说:仁,是人内心深处的善心,义,是人的行为准则,舍弃了做人的准则而不去找回来,放弃了内心的善心而不知道去追寻回来,真是悲哀啊。假如一个人的鸡呀狗呀走丢了,一定会急着去寻找,而内心的善与行事准则丢了,却不知道去找回来。
人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没有其他的内容,就是寻找自己丢弃的善心与做人的准则而已
老梁点评:
东方人说,人之初,性本善,,故,以善教化,使之向善而为,最终,成为一个善人。西方人说,人之初,性本恶,故当以法律、规则约束之,使之不能为恶,最终为善。
不管东方西方,最终目的都是使人或主动行善,如中国,或被动行善,如西方,因此,发掘善,才是教育的根本,我们现在的教育,都在教育不要吃亏,自己不能吃一点点亏,孩子也不能吃一点点亏,吃了亏要弄回来,完全是一派涙气冲斗牛的可怕景象,这样的教育,基本也就是准备毁了自己,也要毁了孩子,更是要毁了这个社会的节奏。
其实,善,不代表软弱,善,是一种自信,一种大气,代表对未来的信心、把握与掌控,那些唯恐自己或者孩子吃亏的人,其实在内心深处,才是一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恐惧与不安,才是一定被现实和未来的挫折感所笼罩,往小处看,大家一窝蜂在公交车上抢座位,往大处看,“老爷”带上家丁,打上学校去给“少爷”张目,均是如此之心态。
但是,为什么整个社会,无论是底层的,中层的,还是已经爬到上层的,都如此涙气满腔,暴虐满怀呢?这个,才是值得深思的。
原文: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2-10 23:15:17 +0800 CST  
说孟子17
孟子说:伯夷居住在北海之滨躲避商纣王的暴政,听说周文王(当时还只是伯爵爵位的西伯)兴盛后很高兴,说:我可以回去了,我听说西伯对老人很好啊,凡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他都要倾国家之力来奉养。姜太公为躲避商纣王的暴政,躲在东海之滨,他听说西伯兴盛起来后,高兴地说:我大概可以回家去了吧?我听说西伯对老人很好啊,凡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他都要倾国家之力来奉养。
这两个老人,是当时天下最有威望的老人了,他们两个都被西伯感召归来了,这说明天下的父母都归附与西伯了呀,天下的父母都归附了西伯,他们的孩子们还能去哪里呢?
要是现在有一个诸侯能够像文王那样行仁政,七年之内,必然称王于天下了。
老梁点评:
孟老夫子很可爱,对自己理想的认同高于一切,这话对于那些想称王天下的诸侯还是有吸引力的,不过,我们在早就知道,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在攻战能力即为诸侯生存能力的时代,空口谈圣人之道而称霸天下,不要说诸侯,就是小孩子都知道这话只是个美丽的肥皂泡泡,况且,孟老夫子在推销自己理论的时候,很聪明地只说了半句话,剩下半句他忍住了没有说:伯夷回家路上遇见了周文王进攻商朝的大军,他上去拽住了文王的马头,不让文王的军队继续向商都朝歌前进,他认为,即使纣王有问题,老天会惩罚他,轮不到你这个小小的伯爵以下犯上来进攻,颠覆王朝更是不可想象的,以至于惹得文王动了杀心,要不是同为老人的姜太公劝解,接下来的事情就不知道会发展成啥了,而且,在纣王被杀,商灭亡后,伯夷拒食周粟,在首阳山绝食自杀了,看得出,对这个“圣人”意见很大很大的。
所谓可以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得天下,由诸侯而称王,只能是阴谋与攻战,而得了天下为王了呢,自然要摇摇摆摆出来做圣人事了,孟夫子只是把这个顺序搞反了,要人先当圣人后得天下,无怪乎他总是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总是被诸侯们哄骗。
迂腐吗?其实不是,在一个没有法律,军阀们可以随时杀人盈野的时代,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呼吁手握国柄者行仁政,这本身就是伟大的圣人,没有悲天悯人的善心,是不可能做到的,就凭这点,孟夫子就值得我们永远尊重。想象一下,在今天的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一个无钱无权的老人,赤了脚,披件布衫,不为自己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整日奔走于杀人如麻的军阀之间,呼吁要行王道,不要再杀人,该是要有何等伟大的良心,何等悲壮的情怀才做得到啊。
向我们伟大的先人孟夫子致敬
原文: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2-12 11:07:09 +0800 CST  
说孟子18
孟子说:一般人不要过于指谪国君的错误,政治上的事情,也不要过于非议、批评,只有道德高尚的君子,才能过说服国君改变内心错误,从而使之均衡施政。国君仁,这个国家没有不行仁事的,国君义,全国没有谁不义的,国君正,这个国家没有人不是正人君子,君子只需要匡扶国君行仁义事,这个国家就大事可定了。
老梁点评:
君主专制,国君乾纲独断,搞定一个国君,几乎就是搞定了一个国家,这几乎是每一个人的共识,问题是,你用什么来搞定国君?国君凭什么听你的?搞定国君,真就可以搞定一个国家吗?
要知道,国君可不是宫廷外老百姓想象的那样,整体锦衣玉食,“有本上奏,无本退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整天忙于和妃子们打情骂俏,生活过的惬意而舒适,其实,真正的国君过得很苦很苦的,国君,不仅要和国内外的阶级敌人斗,还要和自己的亲人、儿子斗,还要和宫廷外庞大的官僚集团斗,和宫廷内阴森恐怖的太监集团斗,和自己繁殖起来的地下特务机构斗,斗不过其中随便一个团伙,国君都性命堪忧,君不见一代雄主赵武灵王,居然被自己儿子饿死,一代霸主齐桓公,居然被自己宠臣饿死,一代英武帝王梁武帝,被自己亲侄子饿死。至于其他死于亲人、宠臣、外戚、内监、政敌、大臣、异族的皇帝,多不胜数。历史之中,死于非命之帝王,差不多占死皇帝的一半,剩下的,也活得心累身累,以短命为主,少有活过平民百姓平均寿命的。
可见,说搞定一个皇帝,或者国君吧,就能搞定一个国家,难乎其难。
皇帝,或者国君,其实只是一个代言人,背后的势力,才是真正的力量,只是,孟夫子没有能力用不同的利益诉求去搞定一个国家内部的所有势力,然后,再由他们协调起来,共同去行仁政了,孟夫子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只有紧紧抓住主要矛盾,搞定君主,搞定这个形象代言人,赶紧推行仁政,能推一点是一点,不能让天下人受惠于仁政,也要让一国之人受惠仁政,不能让一国之人受惠仁政,也要让尽可能多的人受惠仁政,从这点上看,其实,孟夫子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让学生与后来的理想主义者集中精力去搞定国君的,也难为这个老夫子悲悯人生,推行仁政的艰难了。
原文:
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楼主 树洞里面的熊  发布于 2015-02-13 22:00:43 +0800 CST  

楼主:树洞里面的熊

字数:100039

发表时间:2015-02-05 19:5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29 06:11:22 +0800 CST

评论数:18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