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书,以及感想——很个人化的读

对于这篇,有读者可能会着眼于人治、法治的角度。
我想说的是,就别拿这些去套用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了。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6-15 04:39:06 +0800 CST  
第十篇 无巧不成书

Robin是个年轻姑娘,住在小镇上,在医院里做护理。她工作,还得照顾她生病的姐姐。
自从她学护理后,她每年都要到临近的市里看戏,莎翁的。这一年六月,她又去,看完,发现钱包丢了。没钱买回程票,也没吃上饭。天色已晚,她沿着剧场一侧的河边漫无目的地走。遇到男子Daniel,正在遛狗,狗冲撞了她。两人交谈起来。他是移民,来自南斯拉夫,是个钟表匠。他借钱给她,还邀她到附近家中——也是他的店铺吃晚饭。
一见钟情。饭后,他送她去车站,吻了她,相约明年这个时候在他店里再见面,他有事要回南斯拉夫,明年这时肯定回来。这一年不必通信;你还得穿这件绿色外套,发型也不许变,他对她说。
日子变得甜蜜,这是她的初恋。
第二年六月,绿外套拿去洗衣店,没有按期洗好;另买了件,颜色略有差异,式样也不对。去市里,天气阴晴不定。先去看戏,《皆大欢喜》,看了一半,出了剧场去赴约。店铺门开着,他在,在修表;看见了她,冷漠,还有敌意,摇摇头,把门关上了。
彻骨的耻辱。(Shame, terrible shame, was what she felt.)
她随即离开店铺,在河边哭泣。回小镇。再也不去那个城市,再也不去看戏。终生未嫁。













四十年后,医院里来了病人,她一眼认出是他——她的初恋情人Daniel。看病历,发现大错特错:病人是他的孪生兄弟,聋哑,神经也不太正常,但经过培训会做修表工作;他已去世。四十年前的那次赴约,见到的不是他,是这位孪生兄弟。

正在读的书:Tricks by Alice Munro

(夜已深,解读先不贴了。)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6-16 14:39:32 +0800 CST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6-16 14:46:34 +0800 CST  
小说末尾,门罗让女主人公作了内心独白,或者叫自省:如果她能从洗衣店按期拿到衣服,提前几天赴约;或者她不去剧院,直接去店铺;或者她在剧院里看完,再去店铺;如果她未在洗手间里整理了一番头发。——这是时间点上的差错。
是啊,我在想:如果Daniel在第一次见面时能提到他有个孪生兄弟;再往前推,如果Robin没丢钱包。巧,不巧。
可是,即使他们第二次真的见了面,没有误解,他们也未必能成眷属。Daniel的孪生兄弟需要他照顾,这个天生的聋哑人对任何闯入者都怀有敌意;Robin有个病弱的姐姐,而她知道,姐姐对她与一外国移民结婚不能接受。而爱情确定无疑,赴约时被拒绝的方式太意外、突兀、无情,狠狠伤害了她,让她感到耻辱,大半生无法释怀。
小说后半部分,Robin发现了真相。这很残酷,她竟然就这样错过了爱情;又令人欣慰,用小说里的话说,她不再有耻辱感。

这篇小说体现了门罗在构思上的极为精巧而又颇为合乎情理之处。门罗在小说开头做了伏笔,女主人公性格内向,整个小镇只有她一个人喜欢去城里看莎士比亚,她不愿在城里碰见熟人,男主人公要回国而不必通信等等,这些铺垫都使得误解——情节中最关键的一环——显得自然、不生硬。
门罗是高明的,效果达到了,读者——起码让我惊呼、唏嘘:命运之手的捉弄!她只是沿着女主人公这条线表述,没去提及男主人公的反应。可我能想见Daniel在Robin“失约”后会是多么失望,甚至与Robin一样感到羞辱。这出爱情悲剧不是因为人物的性格(比如Heathcliff&Catherine),也无法归咎于社会因素(比如围绕林冲的),没有好人坏人之分、或者门第之见,没有迫害,纯粹出于无可言说、难以捉摸的因素。在这个毁灭性的爱情故事中,门罗让我印象深刻的是Robin当时所受的一击,那种耻辱我相信任何读者都能感同身受;而当我完成阅读再回想这一片段时,印象更深。
门罗在小说中说,Shakespeare should have prepared her. Twins are often the reason for mix-ups and disasters in Shakespeare...对于莎剧迷Robin来说,她应该在心理上或者叫在意识上有所准备。同样地,门罗应该让我有所准备。本以为是个平淡故事,尽管我在读到一半时已发现了哪里不对劲,但我没料到门罗的这篇小说如此富有戏剧性。它展示了作家小说才华的多样性,另一种可能。


时间在小说中的作用。
莫泊桑在《项链》里让女主人公多年之后发现了真相:项链是假的;而她在真相揭晓之前,辛苦劳作多年,以偿还她欠下的虚荣之债。托尔斯泰在《上帝看见真相,但是等等》(此贴第二篇)里设计的情节是,二十六年后,真凶现身,忏悔认罪。这篇小说,门罗也是依靠时间这一因素来揭开谜语,四十年之后,孪生兄弟出现,原来......
(插一句:在我看来,门罗的这篇不及莫泊桑的《项链》,后者偶然中寓含着必然,人性的某一面以及所招致的人生遭遇。门罗这篇达不到此高度,只是想表达人生的偶然、荒诞。问题是,人生真的如此偶然吗?关于托尔斯泰的,我已在帖子里谈过看法。)

时间,不仅仅是小说家们发展故事情节所凭据的一种文学技巧。
时间让树木老去,改变容颜。
时间能解开误会,能揭穿把戏。
真相在时间里水落石出。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6-17 08:00:41 +0800 CST  
第十篇的解读有点长,违背了我三言两语的原则。
“天涯”没有重新编辑的功能哈。第十篇梗概最后一段写得太简,不是很清楚,昨天晚上脑子稀里糊涂的,又写了些解读,想到了时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等等。匆就,没有捻须斟酌哈。

挑选解读作品的标准:一、精品;二、不常见,未流行开来的;三、本人感兴趣的。有些作品符合前二者,但我不喜,也不在这个帖子的范围之内。
想挑Paul Celan 和Emily Dickinson的诗歌各一篇翻译解读,但又担心,他们的诗歌是不是太流行了,而让读者失去胃口。

人在大洋彼岸的隅见,但敝帚自珍是不是。再重复一次,著作包括故事梗概和诗歌翻译及其解读的知识产权(主要是其中的创意)归本人所有,可以转载、引用或以其他方式无偿使用,使用时务请注明作者、出处等。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6-17 09:59:57 +0800 CST  
@吕家严 2018-06-17 22:00:00
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喜欢看旷野兄比较长的解读。比较长的解读相对而言可对小说解说透彻、清晰些。就我所看的门罗小说,精读《快乐影子之舞》,粗读《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逃离》,不知汉译本和兄所读英译本是否一样。门罗在写作手法中最大的特色,是在叙述的过程中进行时空的转换,而非简单的人物在时间(岁月变迁)中的变化。我对莫泊桑研读不多,《项链》读过。我个人认为门罗和莫泊桑风格迥异,且个人认为门罗在莫泊桑......
-----------------------------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只对人物的理解上。
时间在小说中的功能是个很大的话题。

读英语原文,比起译文,能更贴近原意,包括在时态的理解上能更清晰一些。
“雾一早消散,我在花园里干活。”这句中文能看出时态吗?
而“Fog lifted early, I worked in the garden.”很明显,风景与人的行为发生在过去。所以这首诗的第一句应译为“那天,如此幸福”,凡是译作“这一天”的,都是错误的——这不是译法的不同,这关于对与错。诗人在写作时,描述的是过去的某一天所看到的、心情等。

门罗的小说易读。
当代英文作家中,Saul Bellow 的难读一些,所谓的用典太多,作家随手拈来,需要读者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去理解。
非当代的,《呼啸山庄》难读一些,比起《简爱》和狄更斯的。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6-18 09:53:47 +0800 CST  
图书馆。读了遍Too much happiness,还找到了中文版本,译作《幸福过了头》。译成“幸福太多了”或者“太多的幸福”更好一些,这是句口语,女主人公Sophia临终前的一句话,唯一的一句。有反讽的意味。从法国回瑞典一路上,女主人公走得累,门罗写得也累,映射女主人公奔波的一生:冲破家庭阻拦;找不到与其才华相匹配的位置;爱情上的不自信、渴望与未得到...
细细读了一遍,附带着读了Wenlock Edge。

在Wenlock Edge这篇中,门罗又提到了耻辱。
Tricks,Robin洗刷耻辱靠的是真相的揭开。假设一下,如果没有这个真相,即使Robin嫁得好,生活幸福,但耻辱感(你也可以叫创伤,trauma)会伴随她终生。门罗在此篇提出了“受辱”这一问题,并提供了一个相对释然的答案。
Wenlock Edge,女主人公(想不起名字了)也觉耻辱,在赴宴以后。女主人公摆脱耻辱的办法是写了封信,暴露Nina行踪来报复她。
——作家在生活中有过受辱的经历,难以释怀?


本想到中央公园慢跑,然后买菜做点好吃的,菜单都已拟好:红烧蹄髈,蚝油油麦菜,糙米饭,一角蛋糕,冰箱里车厘子还有一磅...
阅读门罗占据了我一下午的时间,就像,Sophia男友躯体庞大得不仅占据了室内空间,还占据了Sophia的心(大意如此,忘了具体表述了)。
昏昏欲睡,最后还是睡着了,书是最好的安眠药。不知睡了多久,书胡乱扔在旁边座椅上...整理了书,放回原处,离开。华人市场已关门。有杯咖啡就可以了。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6-18 14:04:41 +0800 CST  
第十篇门罗是临时起意写的。
还有几篇初稿,对《世说新语》中一个母亲教子故事的解读,主题关于知止知足;对《俄狄浦斯王》的解读:人与命运的较量,胜算几何;对莫言某篇的解读,中国传统文学在文人雅士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憩园与戏台;Newyorker 中的一个短篇,人们逃避无聊、代价以及无聊的无可逃避;Corona,Paul Celan,我喜爱的诗;...
想着修订一下。

忽然索然。
天太热了,而我还要揾食。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6-19 04:16:37 +0800 CST  
眼睛模糊得厉害。
到公园跑步,忘记带毛巾,拐到一元店去买吧。
看标签,2元。cashier 扫了,看屏幕,2.5元。给5元,找我2.2元。
问:two fifty or eighty?
Two eighty, totally.
再仔细看价格标签,的确是2.5元而不是我开始看到的2元。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6-19 13:16:22 +0800 CST  
其实也不怪我哈,看这标签。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6-19 13:22:16 +0800 CST  
精读完Tricks之后,粗读了遍Runaway,因为书在手边。
照例是小镇背景,现代文学一个常见的主题——和我要解读的Newyorker中的那个短篇主题相似。
山羊对女主人公的生活是个类比,同时还参与了故事;结尾,山羊在重现后又消失不见,这是门罗和读者玩了个游戏(game),很有意思。这篇小说如果没有“山羊”这一意象,会失色不少。
本篇故事性不强。与Tricks相似的是,女主人公都有大段的内心独白,富有思辨色彩,我很欣赏门罗的这一点。她不仅仅让故事本身说话,还督促(urge)读者去思考生活及其意义等,从哲学这一层面。这一点在中国当代作家中不常见(我有时把这等同于作家的弱点:不善思辨)。
可能会解读,在下一篇里。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6-22 11:12:56 +0800 CST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6-22 11:21:28 +0800 CST  
写完了《逃离》梗概与解读。
因我读的是原版,在我上网查阅中文版的时候,还是有几篇相关书评跳了出来。打开一篇看了看,拉拉杂杂说了好多。
契诃夫式的,好吧。好像门罗说过不喜欢被贴标签;
逃离平庸琐碎的生活,好像是这样;
门罗作品缺乏戏剧性元素,这是胡说。且不说出自同一本书的tricks——戏剧性十足,就是《逃离》这一篇,也有着戏剧性元素,譬如山羊在雾中的出现,以及山羊被丈夫杀死、妻子的反应;
评论很聪明地避开了对山羊的解读。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6-23 06:58:41 +0800 CST  
这样的评论很小资。
门罗有过这样的生活,她不陌生这样的生活、以及体现在生活中的心态。她思想的高度是小资心态远远不能企及的。
《逃离》与其说是逃避凡庸生活,倒不如说是一个女性从女孩子到女人的必要的成长过程,背景是小镇,但这个过程适用于其他地方,适用于一切人——她写的是些常人,透出的是常理。人生像条河,不仅仅有细流的低吟浅唱,还有泥沙俱下,理解洞察别人、自己和这个世界,对其尽量有个合理的解释。
门罗作品让我思考人生,重新审视生活。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6-23 07:25:40 +0800 CST  
在写作技巧上,“山羊”这一意象是柄双刃剑:加深了故事寓意。如果没有“山羊”,这不是篇好的小说;同时,暴露了作者构思痕迹。“山羊”重现那一幕生硬不自然,尽管门罗竭力做了弥补。


梗概与解读就不贴了。相信小说很多人读过,而我的这几段评论,读懂的人自然会知道我的解读会说什么。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6-23 07:34:48 +0800 CST  
在我解读草稿里,还有一些,解读《孔乙己》的:难以脱掉的长衫;莫泊桑《项链》:人性的弱点及克服;《桃花源记》;《前赤壁赋》;杜甫与陶渊明诗歌比较,秋日里的呼喊与恬淡:中国文人的两种典型心态;《百年孤独》;...

当然这都是耳熟能详的名篇,有不少人解读过。
但我的解读在深度上、视角上是不同的,同前面几篇一样,是带有个人色彩的解读,总结了我这些年的阅读和感想。

没几个人看,反馈更是寥寥。
就这样了。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6-23 12:52:01 +0800 CST  
为了丰满《逃离》的解读,又去图书馆读了门罗的另一篇《爱的进程》,此前读过,有点印象。
果然有所裨益,对前者的解读来说。
读到此处:
母亲在少女时代去教会,进行“得救”仪式,一老人大声祷告:主啊,穿过屋顶下来吧,踩坏的瓦我来赔!
图书馆里人很少,所以我捧着书放心地笑了起来。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6-23 13:48:42 +0800 CST  
第十一篇:生活的混沌

Carla 和丈夫Clark有家马场,饲养马匹,教人骑马。这个夏天生意不好,雨下个不停,小路泥泞,马场跑道和房顶也坏了。
丈夫脾气不好。
还让她烦心的,他们饲养了一只小巧的母山羊,Flora,不见了。她和这只山羊有着姐妹般的情谊(comradeship)。

Sylvia 在大学教植物学,她刚故去的丈夫是个诗人。Carla在她家做清洁,赚钱贴补家用。Sylvia 喜爱Carla,喜爱Carla年轻、活力。她刚从希腊旅游回来,又让Carla来打扫,还给Carla带了礼物。
Carla闷闷不乐,告诉Sylvia山羊走丢了,哭了起来;其实是受不了丈夫,想离开他,但是没有钱。
Sylvia 建议Carla去Toronto,住她朋友家,再找份马场工作。

这不是Carla第一次离家出走。她父母不同意她和Clark交往,想让她读大学。她鄙视父母那种中产生活,不顾一切离家,只留下一张字条:“我需要过真正的生活。我不指望你们的理解。”(I have always felt the need of a more authentic kind of life. I know I cannot expect you to understand this.)
去Toronto巴士刚开不久,她后悔了。她出走是为了找回自己,就像人们常说的,掌控自己的人生;而前景呢,她在那里找到工作,乘公车从一地到另一地,吃饭、睡觉,但她的心不在那里。她逃走是为了避开丈夫。但是她仍然爱他,谁会填补他的位置,其他人、别的事怎么能有令她爱怨交加的乐趣?
下车,打电话给丈夫接她回家。

Clark 上门警告Sylvia别管闲事,Carla也不会再来打扫。在他们说话的时候,起了团雾;裹挟着雾气,那只白色山羊Flora奇迹般地出现了。

夫妻和好如初。天气好转,马场生意繁忙。
Carla 对山羊的重现并不知情。她接到Sylvia的信,里面提到了此事。她烧掉信,觉得肺里像扎了根血淋淋的针,让她不敢呼吸。
秋天来临,她已习惯了那种刺痛。傍晚,散步,经常的路线。她走向那棵枯死的橡树,秃鹫们夏天时曾在那里举行过一场宴会。树下,她找到了一个小巧的头盖骨,还带着些碎皮,上面血枯干了。
或许什么也没发生。丈夫把它放生了,免得它在身边,让他们想起出走这事。
Carla不再去那个地方散步。她还想去,念头再强,她抵得住。

正在读的书,《逃离》(Runaway)by Alice Munro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6-26 11:32:53 +0800 CST  
趁最近没工作,有时间,把存货整理一下贴出来。


下一篇可能解读Paul Celan的Corona.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6-26 11:37:21 +0800 CST  
从英文阅读中总结出一篇故事梗概并不容易。我相信这篇梗概契合门罗原文,做到了原汁原味。
楼主 深秋的旷野  发布于 2018-06-26 12:41:47 +0800 CST  

楼主:深秋的旷野

字数:222331

发表时间:2018-06-07 19:00:1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24 20:34:13 +0800 CST

评论数:389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