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红楼梦》的败笔

《红楼梦》在描写上的败笔也很多。
我随便举一例: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的描写,历来被称为是精彩片段,我却觉得是一个明显的败笔。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




我绞尽脑汁,调动所有的想象,甚至把刘姥姥想象成是赵丽蓉、蔡明、赵本山、潘长江等等,我也连一丝微笑也挤不出来,我真不明白,这个情节怎么就这么可笑,是《红楼梦》作者的水平太低了?还是贾府的人笑点太低了?《红楼梦》类似这样生硬不合情理的情节,我还能举出不少。
楼主 jzchenshuxin  发布于 2017-02-12 05:49:16 +0800 CST  
我个人没少看古代的笑话集,《笑林》、《拊掌录》、《雅谑》、《笑赞》、《笑府》、《广笑府》、《古今笑谭》、《笑林》、 《笑林广记》、《笑得好》,各个朝代都有,令人捧腹大笑的比比皆是,说明古今人笑点没什么不同。《红楼梦》中的笑话,我却一个都乐不起来。包括凤姐讲的这个笑话,你笑得起来吗?可是,《红楼梦》的作者却命令大家都笑起来了。




《第五十四回 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

凤姐儿笑道:“再说一个过正月半的。几个人抬着个房子大的炮仗往城外放去,引了上万的人跟着瞧去。有一个性急的人等不得,便偷着拿香点着了。只听‘噗哧’一声,众人哄然一笑都散了。这抬炮仗的人抱怨卖炮仗的扞的不结实,没等放就散了。”湘云道:“难道他本人没听见响?”凤姐儿道:“这本人原是聋子。”众人听说,一回想,不觉一齐失声都大笑起来。
楼主 jzchenshuxin  发布于 2017-02-12 08:06:52 +0800 CST  
所以,也难为那些拍摄《红楼梦》电视剧的导演和演员们了,明明是索然无味的笑话,却偏偏要做喷饭捧腹,仰天大笑状,既尴尬又肉麻。
楼主 jzchenshuxin  发布于 2017-02-12 08:13:43 +0800 CST  
红楼梦》人物命名是一个败笔。




如果,一个作家写小说,正面主人公名为郝仁(好人),反面主人公名为达怀丹(大坏蛋),漂亮的女性名为梅仁(美人),丑陋的男人叫南侃(难看),你读来感觉如何,一定很不爽吧。是典型的脸谱化,贴标签。一个中学语文老师都会纠正你的,认为这种做法幼稚而愚蠢。怎么到了《红楼梦》作者的笔下,这种方法就变得神乎其神,高不可攀,一干闲人钻研不已,乐此不疲呢。



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儒林外史》诸多作品,已经问世了的情况下,《红楼梦》这种做法值得肯定吗?不是败笔吗?




你可能以为这是个小儿科的问题,你不用不屑一顾,不必自作高明,不用替《红楼梦》作者寻找理由,(我已经替《红楼梦》作者找过上百条理由,却依然无法说服自己。),请真正用你自己的大脑想一想,不要因为大作家犯了基本错误,就认为其中肯定高深莫测。




随便,附上一篇赞美《红楼梦》人名奥秘的文章




《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曹雪芹起名很注意人物的性格化,用字奇,字面广,有的用的是鸟名,有的是花名,有的是宝珠玉器的名字,丰富多彩,富贵高雅。许多人物的名或字,或几个人的名字合起来,都是大有深意的。有的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有的则是对情节发展的某种隐喻,有的概括了人物性格的某些特点,有的是对人物行事为人的绝妙讽刺,有的是人物故事的某种暗示等等。

四大家族的故事一开始是通过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刘姥姥由远及近,从外到里去讲述的,不管贾家还是江南的甄家,这四个人讲述的故事都是“真(甄)假(贾)难⑴(冷)留(刘)”,意味着四大家族一败涂地的悲惨下场。

再如宝玉、黛玉、宝钗和妙玉,这是书中的四个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曹雪芹的起名,可谓煞费苦心。钗、黛都和妇女妆扮有关,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封建少女。“宝玉”二字,一分为二,“宝”字和“钗”相连,成了宝钗;“玉”字则和“黛”字相连,成了黛玉。这种设计,在相当程度上,概括了《红楼梦》中的情节:宝玉本钟情于黛玉,结果却与宝钗联姻。妙玉和宝玉,在思想性格上有极其相似之处,故两人都有一个“玉”字,妙玉成了宝玉的一面镜子。

《红楼梦》中的人名大量地使用了谐音。例如甄士隐和贾雨村可以理解成“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类似现代小说或电视剧中出现的“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之类的免责声明。贾政是“假正(经)”,是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而贾宝玉则是“假宝玉”,是一块具有反叛精神的“真顽石”。 贾链的名字则更直接暴露了其本质“假廉”,是个不知廉耻的荒淫之徒。王熙凤是“枉”为(言语、秉性)“犀”利“锋”快的女人。另外,有人将“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的首字理解成“原应叹息”,感叹四人短暂的青春年华,也有人将这四个字理解成“原因探析”,大概是探析封建社会衰败直至灭亡的原因吧!至于上文中提到的“妙玉”是庙中的玉石,表明了她的身份,原是出家人。秦可卿则是“情可钦(亲)” ,冯渊是“逢冤” ,袭人是“戏”子(蒋玉函)的“人”。平儿是“瓶儿(摆设)”,秦钟也是个“情种”,卜世人就是“不是人”,詹光就是“沾光”,地名“青埂峰”则是“情根峰” 等等

《红楼梦》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涵盖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至今无人能超越的丰碑,人名拾趣只触及到一点皮毛而已。 人物名字的谐音
书中很多人物的名字,其谐音都有特殊的含义,或讽刺,或感叹,是为红楼梦的艺术之一。脂砚斋的批文指明了部分的隐意。
甄士隐——真事隐(去)
甄英莲——真应怜
霍启——祸起
贾雨村——假语存
娇杏——侥幸
冯渊——逢冤
秦可卿——情可轻
秦钟——情种
詹光——沾光
卜固修——不顾羞
卜世仁——不是人
石呆子——实呆子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
贾史王薛——假史枉雪
贾化——假话
单聘仁——擅骗人
坠儿——赘儿
靛儿——垫儿
戴权——大权
张有士——张有事
秦业——情孽
贾政、贾敬——假正经
贾琏——假廉
蘅芜苑——恨无缘

贾雨村(假语村)
甄士隐(真事隐)
甄英莲(真应怜)
甄应嘉(真应假)
张友士(张有事)
秦可卿(情可亲)
元迎探惜(原应叹息)
千红一窟(哭)
万艳同杯(悲)
卜世仁(不是人)
葫芦(糊涂)
荔枝(离枝)
玉带林(林黛玉)
圆(缘)
蘅芜院(恨无缘)
青埂(情根)
十里街(势利街)
仁清巷(人情巷)
胡州(胡诌)
贾化(假话)
时飞(实非)
严老爷(炎老爷)
娇杏(侥幸)
霍启(祸起)
封肃(风俗)
张如圭(张如鬼)
冯渊(逢冤)
于老爷(愚老爷)
余信(愚性)
秦钟(情种)
詹光(沾光)
单聘仁(擅骗人)
吴新登(无星戥)
戴良(大量)
钱华(钱花)
秦业(情孽)
戴权(大权)
卜固修(不顾羞)
坠儿(赘儿)
宋嬷嬷(送嬷嬷)
贾蔷(假墙)
楼主 jzchenshuxin  发布于 2017-02-13 03:36:36 +0800 CST  
我真想知道:
有许多人谈起《红楼梦》来,振振有词,眉飞色舞,到底是发自内心地喜爱呢?还是想借此炫耀自己的博学和高品味呢?
楼主 jzchenshuxin  发布于 2017-02-13 04:18:10 +0800 CST  
呵呵,我不敢说是内行,但我也是靠《红楼梦》混碗饭吃,养家糊口,关键是《红楼梦》不过是一部小说而已,现在被一些人搞成了貌似庞大的科学系统,一些人争来争去,自我感觉良好。
楼主 jzchenshuxin  发布于 2017-02-13 09:10:49 +0800 CST  
其实,古人写通俗小说,没有名利需求。有两个目的,一是抒发心中感情,阐明个人观点,二是不甘平庸,展示个人才华。和今天一些人网上匿名发帖是一个道理。所以对《红楼梦》不必过度研究,过度阐释,许多情况下,都是我们自作多情,郢书燕说,《红楼梦》作者未必考虑过这些。

有些人看了刘心武的电视讲座,或者翻几本所谓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或者看了几本冯其庸、周汝昌等人的书,就自以为是《红楼梦》的内行了,我告诉你吧,对于《红楼梦》来讲,这些附着物,都是冗赘的垃圾,真正的研究是把问题搞清,而不是搞乱。对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一些问题,比如《金瓶梅》作者的问题,《红楼梦》的版本问题,没有必要去浪费精力。因为在创作的当时,作者为了掩盖自己(古代写通俗小说,对作者来说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就有意布置疑云,张冠李戴,胡乱安插,怕的就是有人按图索骥,对号入座,引祸上身。作为后人的我们根本无需自寻烦恼。
楼主 jzchenshuxin  发布于 2017-02-13 09:35:03 +0800 CST  
2015年,曾有一条震惊国人的新闻,在对3000名读者调查统计之后,《红楼梦》高居 “死活读不下去名著排行榜”榜首。3000人的取样基数,具有相当高的代表性,让任何人都不敢轻视这个调查结果。

写一部全国人民爱读的长篇小说,很难,写一部全国人民爱读的名著 ,更难,写一部全国人民“死活读不下去的”名著。难上加难。

为什么3000人都认为《红楼梦 “死活读不下去”,这是因为《红楼梦》小说结构上有致命的败笔。而很多红学家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死不承认。更有甚者,反而为《红楼梦》的败笔大唱赞歌。

我认为,《红楼梦》的开头就是一个大大的败笔。是四大名著中,写作水平最低的。
楼主 jzchenshuxin  发布于 2017-02-15 02:56:15 +0800 CST  
一部长篇小说,线索纷繁,人物众多,如何让读者尽快进入小说情境,是小说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最好的办法是,开门见山,从主要人物入手,从大事件入手。

《三国演义》第一回,刘关张悉数登场,桃园三结义。与黄巾军大战


《水浒传》第一回,一百单八将由来交待清楚,紧接着,史进、鲁智深两员大将闪亮登场,打打杀杀,先声夺人。


《西游记》第一回,石猴出世,孙悟空登场。紧接着,孙悟空拜师学艺,搅得天翻地覆。



看看《红楼梦》第一回,从贾府最不起眼的香菱入手,而且从她的父亲甄士隐入手,再加上人物众多,复杂分散,贾雨村、癞头和尚、跛足道人、空空道人、霍启、封肃……令读者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紧接着,都是家长里短,琐碎不堪的日常琐事。很难调动起来读者的兴趣,没有耐心的读者早就把《红楼梦》扔到一边去了。有些评论家红学家把《红楼梦》的开头吹得神乎其神,分析的头头是道。我说一句真心话,《红楼梦》的开头失败得不能再失败了。



请诸位扪心自问,你第一次看《红楼梦》,就喜欢上这部书了吗,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我认为你十有八九是说假话。因为,红楼梦学会会长冯其庸,二三十岁时看《红楼梦》,死活都不感兴趣,看不下去。至于后来他为什么能专心研究《红楼梦》,待我慢慢再给大家解释。我发现了文学评论研究中一条科学规律。
楼主 jzchenshuxin  发布于 2017-02-15 02:58:27 +0800 CST  
说到红楼梦,尽管不能否认《红楼梦》是一部成就较高的古典小说,但我非常讨厌有些人借此炒作,或以喜读此书而自高身价。所谓读书喜恶,除了文言白话的区别外,往往与个人文化水平关系不大,更多时候和个人性格经历有关,读书的口味,就像吃菜的口味,各有所好,不能强求一律。我们不能因为某人爱吃龙虾海参就说他水平高,也不能因为某人爱吃臭豆腐咸菜,就说他水平低。其实,不喜欢红楼梦的人大有人在,让我随便举几位吧:


1、对红楼梦研究事业有开创之功的胡适,晚年对红楼梦的评价很低,甚至认为其水平与镜花缘不相上下。有人请他写序评论,他丝毫没有热情。
2、谢冰心终其一生不喜欢红楼梦,刘心武似乎曾经对此感到不解
3、钱钟书不喜欢红楼梦,而喜欢西游记,有回忆文章为证
4、红楼梦学会会长冯其庸青年时期读红楼梦,读不进去,后来,中年以后为了赶形势写评论文章,几度细读,才渐入佳境,读出味道。

……
还有许多人,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有一点,如果有人说第一次读红楼梦就爱不释手,我的判断是,要么你有和书中人相似的经历,要么你就是附庸风雅,强作解人。
楼主 jzchenshuxin  发布于 2017-02-15 19:24:14 +0800 CST  
《红楼梦》在港澳台就没有大陆这么火爆,《红楼梦》作品与研究、鲁迅作品与研究的繁荣是在一种病态环境下形成的。
楼主 jzchenshuxin  发布于 2017-02-16 07:35:02 +0800 CST  
《红楼梦》许多人物关系交待不清,糊里糊涂,其实,这就是作者能力有限,在驾驭如此庞大结构作品时,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这明明是《红楼梦》显著的败笔。(我们承认《红楼梦》的作者已经难能可贵了,但是小说摊子铺得太大,他有些顾此失彼了)

如果放在别的小说作品中,会被人骂得狗血喷头,可是,所谓的红学家和《红楼梦》脑残级粉丝们,却下贱得近乎自虐,非要把这笔糊涂帐吹捧得神乎其神,还把它升级为无比深奥的问题,花大气力研究探佚,又是猜想又是探秘。


如,贾琏的生母是谁?贾琏和贾迎春是否为同胞兄妹?贾琮这个人物的来龙去脉为何?……
楼主 jzchenshuxin  发布于 2017-02-26 07:54:08 +0800 CST  
每当我读到《红楼梦》第四回,我都止不住地恶心,原因就是那个护官符太蹩脚了,既没有民间文学通俗活泼,流畅顺口的特点,也没有文人笔触的雅致熨帖,纯属粗制滥造,不伦不类,非驴非马。你也许说这是红楼梦作者有意为之,意图是说民间俗谚的粗劣,其实作为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其中的每个细节都应符合生活真实。请你仔细回忆一下,民间文学几乎所有的顺口溜都非常押韵,比喻精彩,如果不是这样根本无法流传开来。

因此,《红楼梦》第四回的护官符是一大败笔,胡编乱造的痕迹太明显。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楼主 jzchenshuxin  发布于 2017-02-28 13:40:16 +0800 CST  
民间文学几乎所有的顺口溜都非常押韵,比喻精彩,而且说同一事件,往往用同一句式重复,如果不是这样根本无法流传开来。像护官符这种一句一个样式,而且,把阿房宫陵墓与住不下一个史家联系起来,莫名其妙。
楼主 jzchenshuxin  发布于 2017-02-28 14:25:54 +0800 CST  
香菱学诗,历来是被人称颂的片段,可是在我看来,这又是《红楼梦》一个明显的败笔。

从《红楼梦》故事情节中,我们可以推断出,香菱学诗这一段,当时宝玉年龄为十二岁,林黛玉年龄为十一岁。那么你看看下面黛玉说的话,你相信这是一个十一岁孩子的话吗?


”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红楼梦》的作者是不是以为,写诗是跳舞,看看别人怎么跳,自己学着跳几下就会了,我们算算,,十一岁的林黛玉看完王维五律诗一百首,杜甫七律诗一二百首,李白七绝诗一二百首,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应该需要多长时间,最快也得两三年吧,我们先不去苛求林黛玉是否能看完。只是有一点,就令我们无法相信。王维的佛教思想,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放不羁,八九岁的小女孩单纯的贵族家庭经历,能看懂吗?这分明是《红楼梦》作者把一个饱经风霜,博览群书的成年人的诗歌创作体会,硬塞到一个十一岁小女孩口中说出来,不知其他读者读到这里感觉如何,我的感觉是肉麻生硬,鸡皮疙瘩掉了一地。

还有,一个幼年被拐,十二三岁又被转手倒卖的香菱,先不说她何时学会认字,她看了几天诗歌,竟然摇身变为一个诗歌鉴赏家,品评起来,头头是道,简直能赶上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水平,你信吗?反正我不信。
楼主 jzchenshuxin  发布于 2017-03-01 02:33:28 +0800 CST  
我发现,每当我说出比较有说服力的,能证明《红楼梦》有真实败笔的时候,那些拼命为《红楼梦》辩护的人们马上哑口无言,尴尬无比,别着急,我还能找出许多《红楼梦》的败笔,让这些人看看,你们为之沉迷的《红楼梦》的真实面貌。
楼主 jzchenshuxin  发布于 2017-03-01 19:37:42 +0800 CST  
请闲闲书话中的高手解释一下,十一岁的林黛玉为什么有如此高深的写作感悟,从幼年就被拐卖、被转卖的香菱为什么有如此高超的艺术评论水平
楼主 jzchenshuxin  发布于 2017-03-02 07:00:49 +0800 CST  
《红楼梦》在小说人物安排方面也有许多败笔,有的人有头无尾,如媚人、绮霰、紫绡……有的虎头蛇尾,如贾琮、茜雪、李奶奶……有的莫名其妙,如薛宝琴、甄宝玉……如果一部小说出现这么多人物安排的漏洞,恐怕不是什么含有深意,只能解释为作者思维的模糊和写作能力的不足,摊子铺得太大,缺乏全盘考虑,改了十年还改成这样,说明《红楼梦》作者的水平并非如一干红学家吹嘘的那么高。

我毫不否认,《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杰作,很多片段具有高超的写作艺术,但不容忽视的是:这部杰作的漏洞和败笔也同样很多,我呼吁早日把《红楼梦》请下神坛,作为普通小说来欣赏、研究、批评。我想劝劝那些痴迷红楼梦的人,醒醒吧,这就是一部虚构得不算十分高明的小说而已。
楼主 jzchenshuxin  发布于 2017-03-03 09:21:06 +0800 CST  
我是在阅读大量明清小说基础上,对《红楼梦》阐述自己的看法,我对主人公的年龄的判断,也是经过细读文本,上下推敲,反复论证得出的结论,而且和主流红学家的研究成果是一致的。我是在这个前提下,对《红楼梦》进行质疑的。


《红楼梦》作者的创作思想是混乱的,艺术上也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这都是需要读者和研究者清醒认识的。《红楼梦》的一开篇就已经露出了这种混乱矛盾的端倪。作者一边说“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满纸荒唐言”、为自己的信手乱写,漏洞百出的情节,寻找借口,一边又声言“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故弄玄虚,表明自己所写都是真事,借此来吸引偷窥者的好奇。

其实,这就涉及到了中国古代小说最基本的两个观念:“虚”与“实”的问题,四大名著中,《水浒传》虚实相生,《三国演义》七实三虚,《西游记》整体虚构,应该说,虚实关系处理的比较得体。而《红楼梦》的虚实关系处理是最失败的,严重影响了审美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红楼梦》就每个片段来看,大部分段落艺术水平很高,就整体结构来看,艺术水平很低,我把《红楼梦》比喻成是片金碎锦,分别来看,熠熠生辉,连起来看,惨不忍睹。我有一个推测,作者写到八十回时已经被自己铺陈的庞大结构搞得精疲力尽,捉襟见肘,头昏眼花,难以为继,只好半途而废,至于后四十回,是作者残稿连缀,还是后人续写,还需斟酌研究,鄙人暂时不敢断言。
楼主 jzchenshuxin  发布于 2017-03-15 07:08:39 +0800 CST  
我很想知道,那些拼命维护《红楼梦》顶峰形象的人,到底有几人真正看懂了《红楼梦》,他们是否发自内心地真心喜欢《红楼梦》?
楼主 jzchenshuxin  发布于 2017-03-15 13:19:28 +0800 CST  

楼主:jzchenshuxin

字数:796

发表时间:2017-02-06 05:0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02 23:37:13 +0800 CST

评论数:40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