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手贴

方方的《软埋》

一口气看完,看完不想再看的书。悬疑小说加上民族集体失忆(被动与主动)的总结就够了吗?
带给我的震撼力不如野夫的《江上的母亲》,因为是以血记。
禁了就禁了吧,其实写得真没多好,当代作家的总结能力太弱了。也不一定非得总结,但可以去发现,发现力也弱,令人所得甚微。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3-11 23:27:01 +0800 CST  
说到发现力,科塔萨尔太好看了,我爱《南方高速》。他就是那种能看到别人没看到的东西的人,不管是内容、故事形式、社会风貌,还是叙事技巧,齐活!
今天下雨,看窗上的雨滴,又想起科塔萨尔,看过他的雨滴后,无论如何再也写不出雨滴了。

《雨滴的粉身碎骨》
我不知道,你看,雨下得非常可怕。一直在下雨,外面雨势厚重,一片昏暗,这里,硕大的雨滴凝结起来,硬邦邦地敲打着阳台,发出“啪啪”的声响如同耳光,它们前赴后继地将彼此撞碎,真让人厌烦。此刻,窗框上面出现了一颗小雨滴;它在空中颤抖,天空把它撕扯成万千束暗淡的光芒,它不断变大,摇晃着,马上就要落下,但它没有落下,还没有落下。它伸出所有的指甲将自己紧紧抓牢,它不想落下,你会看见它的肚子渐渐鼓起,它咬住所有的牙齿将自己紧紧抓牢;现在,它已经是一颗壮丽地悬空着的大雨滴了,突然,“簌”,落下,“啪”,烟消云散,不复存在,大理石上的一点黏液。
但是,也有一些自杀的雨滴,很快投降的雨滴,它们在窗框上出现,也就从那里直直落下;我觉得我看见了跳跃的颤抖,细小的腿儿相互分离,在那跌落与毁灭的虚无中神志不清的尖叫。悲惨的雨滴,无辜的圆形雨滴。再见雨滴。再见。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3-11 23:30:52 +0800 CST  
学顾湘画了几张小猫,好爱好爱它们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3-15 16:09:59 +0800 CST  
寒假必读书之一《傅雷家书》,儿子边看边吐槽,很多不认同。我私下里以为他要写一篇全面唱赞歌的读后感,没想到老师干脆允许孩子们提出置疑,她说:"我是相信,质疑的前提是思考,思考才是读书最本质的方式和最根本的目的,考试与成绩其实都不是。"
我喜欢孩子们写的这些不认同,因为不是怼人,而是心声,虽然字都挺烂的。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3-15 16:21:29 +0800 CST  
走鬼

天桥走鬼从不抬头看人,
那个大叔除外
从阶梯爬上来迎接我的是
他的笑容可掬
水灵灵的小葱装进红塑料袋
袋子打上蝴蝶结
喏喏,把手指伸这个洞里

他把我手上的试卷卷好放进另一个塑料袋
再打个蝴蝶结
我左右手都被困于蝶翼
我用胳膊肘使劲挤裤袋里一枚硬币
他橘皮一样的手在我身前迅速抓住
就只一瞬间,他黑黄的指甲在我手背上划了一下
我一哆嗦
这短短一瞬的反感彻底击溃了善意
这一瞬间我希望他死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3-16 23:01:03 +0800 CST  


儿子这张画,有人说象母鸡抱蛋,我呢,以为只是色彩实验,问他,说是夏天从树下望天,眼前感觉是由绿到黑,最后是一圈白光⋯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在电影里,维米尔是朱丽叶的色彩启蒙老师,教会她“看”的那个人。他问:你看天上的云是什么颜色?
女孩凝望着天际的云絮,迟疑地说:“白色?”,她再看,又说“不,有蓝色、黄色、灰色……有很多颜色。”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3-16 23:14:19 +0800 CST  
deadline

项目申报的最后一天。
觉得非干不可的事太强大了要准备得妥妥的,要先睡好才行,睡前要看本书才行,看书前要上网才行,上有用的网站前要先瞄几眼没用的才行,上网前要赖够床听够歌才行,从床上起来通常都饿得不行,吃饱了就开始准备上网,之后往下推,推到睡觉这一环。。。。。当你有一堆事要做的时候,感觉反而是在作死。

而通常很闲很闲的时候打游戏上网甚至读书都变得分外无聊。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3-18 01:00:19 +0800 CST  
15年的画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3-18 16:21:02 +0800 CST  
他更喜欢线条画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3-18 16:23:42 +0800 CST  
最近的两张破纸片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3-18 18:59:13 +0800 CST  

他不知不觉已经单身一年半了,说是不知不觉,但每一天也不是很容易过去。
好像每天的差别,都不大,从一个面馆到另一个,看会儿窗外的男男女女,日头偏西就抬腿回家;好像每天,都没什么差别,除了方便面的口味,蓝色海鲜或者红色番茄,水落到火上滋滋地笑啊,毫无意外地又忘记加蛋;好像,每天越来越没什么差别,要么想再见一面,要么想有个想再见一面的人。
“谁会心疼我呢?”他问自己道。
“只有母亲吧。”这个答复使注视着自己的他快哭了。

杏子
那种气味和熟透的杏子差不多。他不停打着嗝,咂着嘴里的气味。说是这种胃病会引起口气,居然也不太难闻的样子,不知道跟他接吻的人会有什么感觉呢?
全世界都是这个味道才好呢!他恶毒地想着。


蜕皮
咬生煎包她不很熟练,汤水溅了满头满脸,对面坐的一对老夫妇笑吟吟看着她,并没有递纸巾给她,她也没有回以微笑自嘲,手上有油就不想拿包里的纸巾,以免扩大损失。用手拂拂脸就继续吃了。
回家路上摸到头发有一缕硬硬的,像上了发胶一样。洗澡前脱衣服:围巾,外套,秋衣,内衣,外裤,内裤,袜子。脱下来之后,她很好奇地看着那一大堆衣服,它们居然有那么一大堆!衣服层层叠叠,堆成一座山坡的样子,仔细辨认,很容易能看出这座山哪里是袜子,哪里是内衣,她就那样光溜溜抱着身体,看着这堆蜕下的皮,看了很长时间。

摔跤
春天最潮湿的时候,这个城市喜欢开红木棉,木棉花掉到地上的时候会发出“嘭”的一声。有一次,一朵木棉就这样摔在她面前,为避免踩上它硕大坚固的花朵,她也结实地摔在地上,路太湿滑了,不是这个理由,她也会摔跤的。

倦怠
他同一个年轻的朋友在春天的植物园行走。
“你们人有旺盛的生活欲吧?”
“嗯嗯。。。可是你也。。。”
“可是我没有了,只是有创作欲罢了。”
这是他的真情。说实在的,他不知不觉间已对生活失去了兴趣。
“创作欲也是生活欲吧。”
他没有回答。他记得植物园以前有个蕨类植物区,现在被加了棚子开始收费,叫作热带温室。他想象着一棵巨大的史前蕨类,在酝酿着一场雨的天空下一直不断地蔓延开来。

那个小孩
过年了,开春了,那个小孩儿说他喜欢开春的“开”字,也喜欢入冬的“入”字。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3-19 23:59:46 +0800 CST  
选修课上,又有学生谈到林夕的歌。讲这个自认“比徐志摩强些,比余光中差些”的词人生平点滴,他在港式音乐中的地位,以及例举那些千万次击中情人心的佳句,最后分享一首他写的陈奕迅唱的并不太好听的歌,只为词中有一句:感谢世上有歌,给我们安慰。
这并非第一次有学生在课堂上介绍林夕,而且,每一次都会引发满室共鸣。
我的收藏夹里,最多的也是他的歌。
情歌无疑是流行音乐的大宗,上个世纪40年代有学者把当时的美国流行歌曲分成三大类:恋爱中的情歌、受到挫折的情歌以及表达性欲的情歌。研究流行音乐的专家Simon Frith曾把流行音乐定义为一种感伤音乐,原因就是不管个别歌曲的主题是什么,它们几乎都是失落的。失落的人遇到失落的歌,于是,我们以为遇见了自己。
梁文道曾说,一个疑问是,为什么一首不是我们自己创作甚至不是我们自己演唱的歌,却能够传达自己的心意呢?尤其是,流行音乐甚至不是个人化的艺术,它更是一环扣一环地各种工艺的无名组合。它呈现的并非独一无二的个人体验,我们又怎能把自己的特殊感情套入模式之中呢?
他的回答是,流行歌曲通常需要足够抽象足够普遍,使得每个人都能轻易代入,同时它还得有个人化或拟个人化的腔调,令听者代入之余还觉得它是独一无二的,不只恰到好处地传达了自己的感情,且似根本为己而设为己而造。
歌是一种集体的情感形式,再讨厌它的高雅听众在热恋或者失意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沉浸其中。因为它们无处不在,你不用刻意去听,它自然会在商场、餐厅和车子里渗透飘荡,变成了你的声音环境。
诗,让我们在黑暗中行走。
歌,让我们在失意时被唱信。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3-20 00:28:53 +0800 CST  
阿姆斯特朗《神话简史》

“重述神话”书系中唯一让我读了又读可以作为重要参考书的一本。书并不厚,以10几万字描述了上万年的神话史,需要极强的洞察力和总结力,她如此才华横溢,深思熟虑,长于删繁就简,这项工程乞今为止还无人能及。

天空之神
最早的神话内容大多跟天有关,看来似乎天是最早赋予人类神性概念的对象。天的无穷与浩渺与人类卑微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天的凝视中,他们获得了一种宗教体验。天的本性就具有超验性,它本身就是令人颤栗的神秘和令人向往的敬畏。在旧石器时代之后,天作为神圣的象征仍然持续了相当漫长的时日。不过,它太过超验,让人们无法参与其中的神性,让它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最终淡出人类的意识。人们试图把天进行人格化,讲述至高神的神话,几乎每个万神殿都供奉着一位天空之神,但他不能以任何形象来代表,也不用设神坛和祭司,因为他太高高在上,无需人类敬拜。越来越在诸神谱系中边缘化,而像因陀罗,恩里尔,巴力神这类更具生命力和吸引力,更易接受的敬拜偶像则大行其道。希腊神话中乌拉诺斯被小儿子克洛诺斯阄割,以一种可怕的方式解释了这些天空之神的去势与解职,他们因为太过远离人类的日常生活而退到外围。天空之神的命运也提醒我们注意到另一个常见的误解。人们通常假设,早期神话提供了前科学时代关于宇宙起源的信息。关于天空之神的神话的确代表了这类思想探索的结果,但它本身却是一个失败,因为它根本不能触及到人类的日常生活,既没有帮助他们了解人性,也没能帮他们解决问题。一个神话的成败并不以给出多少事实为凭据,最重要的是它能否指导人们的言行举止,它的真理价值必须要在实践中得以揭示,仪式性或伦理性的。如果它被视为纯粹理性的假说,那么,它将离人类日渐遥远,而且变得越来越难以置信。
人们不是在创造神话,而是在体验神话。如果不能,则神话已死。

贪酷女神
狩猎时代尽管打猎是男性的专利,但最强大的猎手却是女猎人。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虽是处女神,却是生命的源泉,如果狩猎仪式遭到亵渎,她将严厉地要求宰杀牲口和流血献祭,这一点令她名声受到很大损害。这一时期的雕像以分娩或有孕女神为主,卡塔哈尤克的女神们永不间断地繁衍生息,而她的伴侣——公牛却必须死去。旧石器时代的女神通常被塑造成贪婪与残暴的,在一个男性占有绝对优势的社会,女神为何如此令人生畏,也许这来源于人们潜意识里对女性的憎恨。猎人们为了保护他们的女人孩子而冒着生命危险,随着狩猎引起的负罪感和心理焦虑,很可能会形成一位强大的女性形象,她索求无度嗜血成性。猎人们已经意识到,女性才能充当生命源泉,确保种族延续,而他们不过是些牺牲品。女性因此成为生命本身令人敬畏的偶像,而这一生命要求男人和动物不断地为之献祭。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3-26 16:41:49 +0800 CST  
死而复生
新石器时代农耕神话则因对农作物的种植而产生了死而复生的神话。农业种植促使人们注意到四季的更替,植物在春夏生长,在秋冬枯萎,看起来归于死寂,却又在春天重生,死亡与生命的交替影响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所以农耕神话中的神,都要经过死亡(特别是身体的破碎),然后重生后获得更大的力量。这样的生死转换启示有助于人们接受必死的命运,获得成长和改变的勇气,最后步入生命下一阶段。此外,大地的丰产和耕作也使得人们对性行为的推崇,觉得这样能促进大地的丰收。当然,这种泛性的行为和崇拜仪式在后来,尤其是一神教信仰的地方遭到严厉的禁止。

城市的隐喻
到了早期文明,人类对自己的能力有了信心,城市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是对神的崇拜。但城市文化的残酷:各个城市相互之间的战争使得城市一次次被摧毁和重建,使得人类产生疑虑,认为诸神开始隐退离开人类。犹太人对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的厌恶,更加深他们对创世纪中巴别塔神话的认同。城市在信仰中其实成为变乱的原因。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3-26 16:45:01 +0800 CST  
轴心时代

接下来是轴心时期,也就是四大文明的哲学突破时期。这一时期的人们已经不能再像他们远古的祖先那样轻而易举地获得神圣体验了。在部分早期城邦居民的意识形态里,诸神已经开始退场了。人神之间,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出现。人类再也不可能相信人神同性,更不可能相信人神同源。早期希伯莱神话曾经创造过一位平易近人的神,他像朋友似地跟亚伯拉罕吃饭聊天,但到了轴心时代,这同一位神却变得天威难测,令人颤栗。中国的儒家思想敬鬼神而远之,更强调人间秩序的建立,神进入人世。中国最重要的神话仪式是祖先崇拜,祭祀长逝而去的祖宗和先人能为社会提供一种理想化的社会秩序范本。中国是唯一一个天空之神不隐退的族群,实际上“天”在儒、道、墨家都有不同的阐释。在儒家的影响下,天命成为政治的最高阶。印度的梵要求在仪式中去体验超验。以色列则信奉唯一真神,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耶和华造物是很高超的,不必经过死亡碎尸的痛苦。但是,在以赛亚书中,以赛亚不自觉地又吸收了他所痛恨的异教神话因素。最特别的是希腊的理性主义,但是他们的理性主义其实和神话有内在的相似,譬如世界由元素组成在之前的创世神话中已有所表达。此外,古希腊的悲剧再现神话,通过怜悯和共鸣促使观众体验神话利于人发展同情的能力。这虽遭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反对,但他们也不可避免的使用神话并将其视为原始理性的先驱。
这一时期人类文明走向自省,转为内心。当然这一时期的哲学影响相当大,延续至今。
后轴心时期则在于历史与神话的关系。宗教开始要求历史事件的神话,然而神话是“一度发生的事件就是永久发生之事”,必须不断重演,以历史改造神话,只能让它成为偶然事件,不能加强信仰。

无以自慰的现代
然后,人类最辉煌也是最败坏的时期来临,这就是西方大转折时期,也就是现代社会的来临,神话已死,工业革命使得人们忽视精神,转向对物质的贪婪索取。宗教改革也顺应潮流,简单化仪式,将集体的崇拜转为个人的读经。这样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慌,包括马丁路德这样的宗教改革家也如此。对理性的推崇反而促进了非理性的蔓延,女巫大清洗就是一种集体性的理性崩溃。尤其是神话的退位造成怜悯心的缺少,理性的计算驱赶了非理性的情感,这在战争中促成了种族的清洗和前所未有的残酷。人类再怎样的理性,科学再如何的发达,也不能遏制人性中对死亡的恐惧,对非理性的放逐只能使非理性以扭曲的形式表达,于是,现代病蔓延。以往的世界将来世视为生存另一转化模式,但现在逻各斯和密索斯之间的联系断裂以及历史思维模式限制了人类的想象力和自我安慰能力,人类信仰危机造成各种困境。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3-26 17:06:41 +0800 CST  
艺术家和小说家是当代神话的创造者

《荒原》薮集了大量已逝的神话,预言了西方文明的精神解体。神话的洞察力将成为拯救我们的一种力量,尽管目前它只是一种碎片——“我将用碎片支撑我的废墟”,艾略特这样总结陈词。《荒原》本身是一个预言,作家和艺术家比宗教领袖更为急迫地走进了荒原的精神真空,努力把古老的神话智慧作为对人类的献礼。揭示本质的隐喻文本成为现代神话,乔伊斯,博尔赫斯,格拉斯,卡尔维诺,拉什迪,将超自然与现实融合在一起,将日常理性和梦幻的神话逻辑并置起来,《1984》就像既往的伟大神话一样,已经深深烙印到集体意识之中。其意象已进入日常用语,哪怕没读过这本小说的也照用不误。
在前现代社会,人们很少用逻各斯的形而上观点来看待神性,却乐于借助它理解人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代小说像古代神话一样,都不过是试图解决人类生活中同样模棱两可,难以解决的困境,它们都同样让我们意识到自身的处境。小说家和艺术家们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远古的神话制造者。任何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它们都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它将以它的转化功能,帮助我们穿过生命的痛苦之旅,从人生的一个阶段抵达另一个阶段,从心灵的一个层次转向另一个层次。如果宗教不能再以神话知识来指引人类,那么,艺术家和小说家或许能够以他们的洞见接过这一神圣职责,为这个失落迷惘,遍体鳞伤的世界带来一束新的光芒。
(这个观点我喜欢,当然好的神话是不断能重复体验的神话,好的小说也一样,是一种种超验之物,与它相遇意味着一个结果,那就是改变你的生活。这样的小说的确是伟大的神话,可惜太少了,但本来就不该是多的。)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3-26 17:30:33 +0800 CST  
我是多么热爱神话课啊,备课,上课,修正,如痴如醉。当你仍然身处神话当中时,神话尚不能被称为神话,它只是迷离的幻影,模糊的暗吼,无尽的黑暗;神话之所以成为神话,是因为一切都已成为了过去,在你开始向自己或他人讲述的一刻成形。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3-26 17:34:18 +0800 CST  
发生什么事了,为什么我发的神话史的笔记全都被删了!!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3-27 00:03:32 +0800 CST  
不可思议比生气还多。
为啥啊,看来以后要留底稿,现写的那两节连渣也没了,好吧,毕竟写过,整理过。。。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3-27 00:06:35 +0800 CST  
除了惊叹号啥表情符号也用不了,只能来个国色天香的愤怒!
。。。。

​​​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3-27 00:36:08 +0800 CST  

楼主:ty_郭小米215

字数:164129

发表时间:2018-04-03 08:00:3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24 18:53:32 +0800 CST

评论数:226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