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感悟

应该说李世民接到傅奕承上来的表章的时候是非常愤怒的,对李世民来说这是关乎大唐兴盛以及自己死后命运的真正大事,更是关系到他自己二十年之后的大事,他把如此重要的事交给傅奕去办,足见他对傅奕的器重,按理说这傅奕应该感恩戴德,屁话没有,立刻去办才是。可是傅奕非但不认真去办,反倒第一个上书阻止,甚至在表章的末尾用“实乃夷犯中原,不足为信”的话语来影射李世。你说李世民他能不生气么?所以他看了傅奕的表章之后没用内臣传递,而是直接把傅奕的表章从上面丢下去叫众臣商议,傅奕的表章确实是触动到他的核心利益了,李世民的心中也有鬼啊。
战争中死去的无数生灵、被他在玄武门设计杀害兄弟,被他囚禁尊为太上皇伤心而死的父亲李渊,都是他心中抹不去的冤债。为此他做了很多事情,努力做一个好皇帝,追封建成、元吉二人为王,甚至打破历代皇帝的禁制,冒天下之大不韪,第一个翻看自己在位百年内的史书。他想看看自己在历史上是个什么评价,甚至可能会以此作为威胁让那些写史书的人把自己改得更好些。要知道兵者下策也,如果李世民他真的在他和李建成对帝位的争夺中占尽上峰的话,他又怎么会冒着身败名列以及被后人唾骂千古的危险用计囚禁父皇,杀死建成元吉来抢夺皇位呢?
老人有句话叫做“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李世民做了太多的亏心事了,他心中怎么能不怕呢?被自己在玄武门杀死的建成、元吉,自己的父亲李渊,,已经投降还被自己杀害的洛阳王王世充,自己的亲舅舅窦建德,他们都可能成为李世民夜不能眠的原因,战场上的无数众生,不管该不该杀,这些人该不该死,都可能成为李世民游地府的关键。
这个时候不用真的梦游地府,就是有人把地狱这些事情给他稍微说一说就足以触动他那脆弱的神经,十八层地狱的刑法又有哪个他没犯呢?
李世民心中害怕,尤其是听了佛教的观点之后他迫不及待的想要寻找一种方法好摆脱这些有可能或者已经到来的痛苦和惩罚,所以他必须要做法事为那些已死的亡魂超度,也就是说他之所以一定要为亡灵超度完全是出于自己畏罪避罚的私心。
看到这里可能人会认为我这是瞎说,原因很简单,如果李世民是出于私心,那么傅奕说的就全是对的,如来利用李世民的皇帝身份在东土传教就真的是他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了,这样的话天庭又怎么会从旁帮助李世民,坐视如来进入中原呢?
不要忘了,上天有好生之德,大道有劝善之功。而李世民现在已经认识到自己的罪过,并且试图通过给被害人以补偿等方式来偿还自己的罪过,要扬善抑恶来改正自己。这证明他是一个知罪悔罪并且改罪的人,所以至仁至善天地是不会真的让其毁灭的。天地会给这样的人一个重新回归正途的机会。一个知罪悔罪的人就离大道、离正途不远了,这正是佛门所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虽然不见得真的就立刻成佛,却从此有了一条成佛之路。
李世民为设水陆大会,要选举一名有大德者做坛主。众人都推举了唐玄奘。众人之所以会推举他,是因为他根基又好,德行又高;一方面他是丞相殷开山的外孙子,另一方面也是陈玄奘本人“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陈玄奘本人也是真的有本事,具备从众阇梨中脱颖而出的资本。就这样,唐太宗大喜,赐了陈玄奘一个“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禅都僧纲”的官职,让他排次阇梨班首,开启“水陆大会”。
僧纲。指僧尼之纲维。又做僧官。为便于寺院管理,由政府任命,司掌统领全国僧尼以护持教法之官职,称为僧官。即检校僧尼有无犯戒、失职等情事,并监督寺院诸事物之官职。此中唐太宗让陈玄奘做“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禅都僧纲”,就是说以后他就是大唐朝廷的代表,代表大唐朝廷来决定东土大唐所有僧尼的戒条和行为,是否符合朝廷的标准,并由他来代表大唐朝廷来制定和管理。
随后陈玄奘领旨而出,来到化生寺,聚集多僧,打造禅榻,装修功德,整理音乐,又选得大小明僧共一千二百名,选定本年九月初三日,开启做七七四十九日的“水陆大会”。化生寺,度化众生之意。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05 22:48:38 +0800 CST  
第十二回 玄奘秉承建大会 观音现象化金蝉

初观玄奘

道德经上说“上德无德”,又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可是陈玄奘的济孤榜文开篇便说“至德渺茫,禅宗寂灭”,就是说在现在的东土大唐,上德上善这些学说已经变成飘渺之言,没有人能看到他们的真谛了,就连洁身自好,坚持自己修行的人也几乎没有了,仅仅两句话就把东土大唐的严峻形势道了出来,也将佛门之所以要传经 东土和道家之所以帮助佛门进入中土传教的原因也道了出来。
有句话叫做“道化圣贤佛化愚”,现在的东土大唐没有了上德、中德之人,甚至连下德之人都几乎没有了,那些得道飞升之人自然也就几乎绝迹,道家在东土也就名存实亡了。《道德经》主要阐述的就是大道的规律,道家是大道的规律的代表,主要的职责就是维护大道的规律。现在东土大唐的道在“名、利”之心的作用下,名存实亡,自然起不到约束众生,维护大道规律的作用。所以东土大唐之人活着的时候,难以受到与其罪过对应的惩罚,这使得他们活着的时候基本没有什么畏惧之心,反倒存在着更多的侥幸心理‘自然为所欲为,所犯的过错就更大了。这些过错不断累加起来,都得到死后由地府来裁决,这个逐渐形成并累加起来的罪过无疑是非常非常大的。所以东土大唐的人死后,大多数都要去那地狱之中,受那地狱之苦。
世间作恶的众生,在世间得不到对应的惩罚,到最后都在地府中受苦,这冥冥中也维护了大道的规律。不过这种维护,是一个众生堕落的过程,与天地“至仁、至善”的本旨是不相合的。而且最后到地狱受苦的众多鬼魂,本身也有着不平:“我现在虽然来到这里,可是这能全怪我么?东土大唐的人都这么做,我不这么做行么?你说这么做不对,那我活着的时候,怎么不抓我,惩罚我呢?如果我刚这么做的时候,你们就抓我,惩罚我,明确的告诉不能这么做,我也不至于犯下这么大的罪,要在地狱受这无尽的苦难!”而对那些在东土大唐含冤抱屈的人来说,他们看不到地府的惩罚,看到的只是东土大唐是一个没有法律,没有正义的社会。没有法律,没有正义,所以“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想学好,也不愿意学好了。所以这里面不单是含冤之人是受害者,造孽之人也同样是这种社会的受害者。在这种情况下,道家必须要根据南瞻部洲东土大唐的实际情况找到一个救赎众生的办法,而这个方法必须与大唐众生的实际性格特点相符合才行。不但要救其中的冤,也要救其中的孽。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07 13:24:38 +0800 CST  
东土大唐之人的性格特点,应该就是孙悟空游南瞻部洲所见到的那些“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封侯”的名利之人。他们都想让自己的钱更多些,生活更好些;都想做大官,封妻荫子,使子孙也能享受到自己争取来的福荫;同时,他们都想躲避惩罚,为自己能够躲避惩罚而去求神拜佛。这种贪财、谋福、逃罪的心里,便是东土大唐之人内心中的真实状态,是人的私心。
人都想过的更好,都想从众中脱颖而出,成为高于别人的人。按理说这种思想是没有问题的,人想过好一点,想做大官,又有什么问题呢?所以人的私心的存在是没有问题的。只要是人,就有私心。不过同样是私心,却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一种是因私废公,专指那些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害民害国之人。他们在达成自己目的的时候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这种私心无疑是不好的。还有一些人则是因私而公,同样是为了“名、利”二字,也是以私心为主导,可是他们在谋求自己的利益的同时,他们的行为却能为大众造福,达到两者共赢的状态,这就是私心的好的表现。
现在地府之人,就是针对李世民想要想要逃罪、避罪的心理,让他出于自己的私心,做出对大众有利的事情。这样既可以拯救李世民自己,又可以拯救众生,无疑是件两全其美的事情。李世民之所以会这么做,完全是为了逃避自己的惩罚,可是他的行为却暗合天地至仁至善的本质,符合大道的规律。能使自己重新归于大道之中。
佛门所倡导的积善得福,忏悔脱罪之说,可以对人的私心加以善意的引导,使其归于正途。而且人们一旦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想成为金刚护法的很少,往往都想成为菩萨,甚至有些人想成佛做主,这是南赡部洲之人的基本特点,也是其无尽欲望的真实表现。而要达到这些目的,就不仅仅是多做好事,不断积累德行的问题了,而是必须要了解佛门的真谛才行。这种行为正与天道暗合,使他们不至于彻底沦落,并出于自己的私心和欲望而一步步成长。因此佛门自然成为天庭让南瞻部洲东土大唐之人重新回归大道的首选。
佛门和地狱一上一下,一极乐一极苦,正好从正反两个方面限制并引导了人的思想和行为,令他们因私而公,过得越来越好,境界越来越高。直到最后,真正达成自己的目标,脱离苦海,回归大道,从一个破坏大道规律的人,变成执掌和维护大道规律的圣人。因私而公和因私废公,两者都能成就人的私心,却是完全不同的结果。我们为何不选择好的呢?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07 13:29:17 +0800 CST  
贞观十三年九月初三日,陈玄奘奉李世民之命聚集一千二百高僧在长安城化生寺开演诸品妙经,举行济孤法会,并表达了“大开方便门庭,广运慈悲舟楫,普济苦海群生,脱免沉疴六趣。引归真路,普玩鸿蒙;动止无为,混成纯素。仗此良因,邀赏清都绛阙;乘吾胜会,脱离地狱凡笼。”欲使众生脱恶离苦,同登西天极乐的美好愿望。
同时作为这场法事的主办人,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到场参拜并向唐玄奘及众僧许诺法事办完之后定让众僧福有所归,人人都有重赏。这场法事,唐太宗非常重视,非常诚心,陈玄奘等众僧也都格外卖力,就这样,七七四十九天的“水陆大会”开始了。
“水陆大会”开始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和木叉行者已经来到东土大唐很长一段时间了,却没有见到真正有德行的人。忽然听说唐太宗宣扬善果,选举高僧,举办水陆大会。又看到原来那法师坛主,是江流儿和尚,极乐中降来的佛子,并且还是他引送投胎的长老,十分欢喜,就化作一个疥癞和尚,穿一件破衲衣,将佛赐的宝贝:锦襴异宝袈裟,九环锡杖拿到街上货卖。在宰相萧瑀的引荐下,见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听了化作疥癞和尚的观音之言后,又仔细观察袈裟,发现这袈裟果然是好物,便要买了袈裟、锡杖赐予陈玄奘受用。观音菩萨闻言,抽身就走,分毫不要,因为他这袈裟就要送与陈玄奘的。太宗赐宴,也不接受,依旧回到土地庙中。陈玄奘依旧主持“水陆大会”,只是穿了菩萨袈裟的他,又是一番法象。
就这样,转眼又到了七天正会之期,观世音菩萨“以一七继七七”,要从最开始第一阶段的结果看其后面的结果,因此来看陈玄奘讲的是那一门经法。他来到化生寺中,多宝台边,见到陈玄奘“果然是明智金蝉之像”。
明智。指通达事理,有远见。
金。真,宝贵,贵重。所谓真金不怕火炼,是能够经受住锻炼而不改变的稳定状态。
蝉。蝉。知了的幼虫,在地下数年方能最终长成,羽化飞升,离开黑暗来到阳光之下。
像。形象,容貌。
观世音菩萨看到的陈玄奘,果然是通达事理的真正可以从黑暗中超脱出来的之人的样子。诗曰:
万象澄明绝点埃,大典玄奘坐高台。超生孤魂暗中到,听法高流市上来。
施物应机心路远,出生随意藏门开。对看讲出无量法,老幼人人放喜怀。
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这里指的是化生寺中的景象。
澄。水静而清。
明。光明,亮。
绝。断,断绝。
埃。尘埃。
高流。才识出众的人物。
万象澄明绝点埃,大典玄奘坐高台。超生孤魂暗中到,听法高流市上来。这化生寺中的一切都呈现出清净、光明的状态。这化生寺虽然在凡尘之中,可是所有的尘埃都被断绝在外了。在这“水陆大会”澄明的大典上,原来是玄奘坐在那高台处讲法。在玄奘讲法的过程中,那些想要投胎转世却不得投胎转世的孤魂野鬼都在世人无法察觉的状态中来到了大典之中,那些才识出众的人物也都来到这里听法。
施。给予。
应机。顺应时机,随机应变。
心路。心意、思想。
出生。泛指一切生命的产生。
随意。随便。任凭自己的意思。
藏。道教、佛教经典的总称。
无量。难以计算,数量极多。
施物应机心路远,出生随意藏门开。对看讲出无量法,老幼人人放喜怀。(玄奘在讲法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人,给予他们不同的东西,这里面蕴含着极深的心意和远大的思想。(玄奘在讲法的过程中,所给予不同的人的不同的法)这些法的产生都非常自然,不用特意去寻找,也没有卡壳的时候,完全是根据人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想法,佛门的经典完全为其打开,随其所用。玄奘跟你面对这面,看着你的真实状态,给你讲出不可通过数字来计算的法理;这种做法使得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放开了欢喜的怀抱。
施物应机,应出自《论语》: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其何之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问:“听懂一个道理之后,马上就去做么?就言行合一去实践么?”孔子告诉子路说:“你还有父母兄长在,责任未了,处事要谨慎小心,怎么可以听了就去做。”
另外一个同学冉有也向孔子问了同样的问题,说:“听你讲了这些道理,我要立刻去实行么?”孔子说:“当然,你听了就要做到,就要实践。”
公西华听到后,觉得奇怪了,就跑来问孔子:“子路和冉有问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你给的答案却不一样呢?我对此感到困惑,敢问老师这里面的道理。”
孔子说:“冉有的个性,什么事都会退缩,不敢急进。所以我告诉他,懂了的学问,就要去做,去实践,去力行。子路则不同,他勇敢,‘兼人’——生命力非常强。他这个人的生命力超过一般人。太勇猛,太前进,所以把他拉后一点,谦退一点。”(摘自《南怀瑾老师。孔子应机施教的教育法》)
这段话阐述的是孔子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教育方法,玄奘施物应机来讲法的道理跟这段“应机施教”是相同的。比如来超生的孤魂和听法的高流,他们所需要的经法是不一样的,所以玄奘给他们讲的经法也不一样。玄奘能够随心所欲的从佛门的经典中拿出对应的法,给对应的人来讲,使得他们都能够得到自己想要获得的东西。由此可见,玄奘对佛法的掌握,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这个由他所主导的“水陆大会”,是非常合乎道理的。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07 13:46:27 +0800 CST  
大乘和小乘

因游法界讲堂中,逢见相知不俗同。尽说目前千万事,又谈尘劫许多功。
法云容曳舒群岳,教网张罗满太空。检点人生归善念,纷纷天雨落花红。(原文)
法界。佛教、道教语。法,泛指宇宙万有一切事物,包括世出世间法,通常解释为“轨持”,即一切不同的万事万物皆能保持各自的特性,互不相紊,并按自身的规则,能让人们理解是什么事物。界,含有种族、分齐的意思,即分门别类的不同事物各守其不同的界限。比如佛教就有十法界之说。分别指地狱法界、恶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天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法界。就是通过众生各自的特性和规则,将他们进行划分。每一法界都有其特性和特定的规则的限制。这些特性和 规则,就是法;其限制便是界。当你超出这个限制的时候,那你就将要脱离这个界,来到所对应的界中去。
讲堂。旧指佛教讲经说法的殿堂。
相知。互相了解,知心。
俗同。与该界一般的人相同。
目前。现在,此刻,就是到现在为止的意思。
尘劫。尘世间的劫难。
功。成绩。成效。
因游法界讲堂中,逢见相知不俗同。尽说目前万千事,又谈尘劫许多功。(观世音菩萨)因为行走来到了东土大唐这个法界的讲经说法的地方,遇到了之心之人,这个知心之人与这法界中的别的人是不一样的。他在讲法的时候,把自古以来到现在发生的所有的事情都给讲明白了,又开始讲述从古到今的所有这些劫难都有什么样的作用。
法。这个法应单指佛法。
云。云彩。
法云。是佛教语,佛法如云,能覆盖一切。
容曳。起伏行进貌。
舒。展开。
教。教化。
检点。查看符合与否;注意约束。
人生。人一生中的活动。
法云容曳舒群岳,教网张罗满太空。检点人生归善念,纷纷天雨落花红。佛法就像天上的云彩一样,舒展开来,将大地给笼罩住。佛法的教化就好像一张网一样在天地间张开罗列出来,遍布这法界的一切空间。人们开始以佛法为主查看自己的生活、行动符合不符合佛法的规定,开始以佛法约束自己,让自己的思想、行为都归于善念之中。这佛法就好像来自天界的雨露一样,滋润世间的人像花儿一样表现出美好的姿态,展现出美好的色彩,散发出美好的气息。
那法师在台上,念一会《受生度亡经》,谈一会《安邦天宝篆》,又宣一会《劝修功卷》。(原文)
法师。是一种学位称号,指可以驱使某种神秘力量的人。要通达法理,能为人说法的才能称作法师。在佛教中,凡能演讲佛经的出家比丘称作法师。
作者在此中称玄奘为法师,是说他可以演讲佛法,又可以驱使某种神秘的力量,使得那孤魂可以超生,国家可以安定,让人能够进取。可是我查了一下,发现《受生度亡经》、《安邦天宝篆》和《劝修功卷》都不是佛教的经文。既然不是佛教的经文,那作者为什么把它们写在这里呢?这个应该与作者对佛教的了解没什么关系。即使真不了解的话,也可以像我这样,查《百度》。那个时候虽然没有《百度》,不过找个书店,找个和尚,找个寺庙,看看都有什么样的经书,经书都是什么名还能做到的。所以这里面作者所提到的这三部“经”,必然有其特殊的含义。我们不防从字面上分析一下。
受。得到。
《受生度亡经》应是讲述如何得到生命,超度亡魂的“经文”。这个“经文”与崔判官要李世民做“水陆道场”超生枉死城众孤魂的愿望相同,主要满足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想要超度枉死城众孤魂的愿望。
安邦。安邦定国,使国家安定。
篆。铭刻,牢记在心。
《安邦天宝篆》应是讲述要将如何安邦定国的“经文”。这个“经文”与崔判官说的“普谕世人为善,管教你后代绵长,江山永固”之言,主要是劝人为善,满足李世民江山永固的愿望的。
《劝修功卷》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劝你多修持,多修持上面两部“经文”,多积累善功。
就是说这三部“经文”虽然打着佛经的旗号,由玄奘在水陆大会上开讲的,其实却都不是真正的佛经。虽然不是真正的佛经,可是它们都有教人勤加行善、劝善的功效,在一定程度上与佛门的思想相合。虽然它们都教人勤加行善、劝善,却都是处于帝王,出于统治阶级利益出发的,并不符合佛门“众生平等”的思想,所以又并非真正的佛教经典。陈玄奘讲述这三部“佛经”,就是说他所讲述的佛教经文,都处于是是而非的状态之中。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08 11:27:38 +0800 CST  
这菩萨近前来,拍着宝台,厉声高叫道:“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佛法’,可会谈‘大乘’么?”玄奘闻言,心中大喜,翻身跳下台来,对菩萨起手道:“老师父,弟子失瞻,多罪。见前的盖众僧人,都讲的是‘小乘教法’,却不知‘大乘教法’如何。”菩萨道:“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原文)
厉声高叫。声音严厉的大声呼喊。我认为代表一种振聋发聩的声音。
失瞻。失于瞻仰拜候。
浑。混杂。
和。柔和。
光。光芒。
浑俗和光。与尘世相混杂,发出并不强大的柔和的光芒。
无来无去,既没有来的时候,也没有走的时候;应该是一种与自然同在的状态。
菩萨听了玄奘所讲的经文,知道玄奘虽然有了金蝉之像,可是所讲之法,都在“小乘佛法”的范围之内。便走到玄奘面前,用手拍着宝台,厉声高叫,先说玄奘所讲的经法都在小乘佛教的局限之中,问他会不会说“大乘佛教”。
《妙法莲华经》中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佛自住大乘,于其所得法,定慧庄严力,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
这段经文的大概意思是说:十方佛土中,其实只有一乘佛法。其余的都是佛为了引导众生,给以的假名字。所有的佛出世,都是遵循大乘佛法,其余的二乘佛法则都是假的。佛不会以小乘佛法来普渡众生的。佛自住于大乘之中,以其在大乘之中所得的法,来普渡众生,来见证无上之道。大乘佛法乃是一个平等、公平之法。
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其实佛法只是一乘,只有大乘佛法,别的小乘和中乘都是出于佛的智慧,为引导众生而给的假名字。所以书中玄奘所讲的经文都不在正统佛经之中,就是为了体现小乘佛法的这种似是而非的状态。大乘佛法乃是平等、公平之法。小乘就像玄奘念的那三部经文和这“水陆法会”一般,虽然看着是给众生念的,是为了超度孤魂;可实际上这一切的出发点只是为了给李世民消灾、脱罪。所以两者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的本质是不一样的,可是小乘佛法也有它的作用。比如陈玄奘报仇归本的时候,他就是为了找到自己的父母是谁,就是为了使自己不是那个酒肉和尚所说的连父母都不识的孽畜,才找到殷温娇,找回张氏;李世民也是一样,他为了自己能够避罪,为了自己的朝代能江山永固,而做“水陆大会”,就是说人出于对自己的私心,可以做出有利于公义之事。这就是小乘佛法的作用。如果陈玄奘没有在小乘佛法中的修行中脱颖而出,又怎么能被观世音菩萨看中,选作取经人呢?所以这大乘和小乘之说,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而不是对错的问题,否则佛陀也就不用假与它名字来引导众生了。
当玄奘听说“大乘”二字的时候,心中大喜,直接跳下讲台,对菩萨起手施礼道:“老师父,弟子失于瞻仰拜候,礼数不周,多多得罪。现在我们这里所有的僧人,讲的都是‘小乘教法’,不知道‘大乘教法’是什么样的一种教法呢?”
菩萨道:“你这小乘教法,不能度亡者超升的”。这个“超升”,和前面玄奘讲经之时的“超生孤魂”不一样。超生孤魂,是让孤魂投胎转世,重入六道的意思。就是说这些孤魂虽然投胎转世了,却依旧只能在六道中轮转。菩萨的“超升”,则有“升华”之意,就是让死去的人升华,到达更高的层面。一个在六道中轮转,一个则到达更高的层面,所以菩萨口中的大乘佛法无疑要更好一些。
接着观世音菩萨又说。你这“小乘教法”所能做到的只是混杂在俗尘之中,发出一些柔和的光芒而已;即不能像太阳那样照亮世间,也不能像月亮那样给黑暗中的人以光明。而我这里的大乘佛法三藏却能够让死去的人到达更高的层面,度化那些在苦难中的人脱离苦海;能让人拥有无穷无尽的寿命;能让人步入与自然同在的“无来无去”的境界之中。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08 11:35:17 +0800 CST  
今天开始,除了几个特殊的要留到以后再说的地方,剩下的要一字一句的说出我的理解和看法,以此来看《西游记》的具体含义。对不对我不清楚,我只是如实道出我自己的看法而已。请朋友们不要盲看盲信,要保持自己的分析事物的能力,以免被我所误导了。
谢谢大家观看。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08 11:41:19 +0800 CST  
昨天“浑俗和光”的意思解的不对,应该是:与世俗相混杂,发出参杂着尘凡中的思想的光芒。就是说这些世俗教派虽然本身发出一定程度的光明,却都与尘世的思想参杂其中,并不纯净。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09 19:30:22 +0800 CST  
菩萨讲法

正讲处,有那司香巡堂官急奏唐王道:“法师正讲谈妙法,被两个疥癞游僧,扯下来乱说胡话。”王令擒来,只见许多人将二僧推拥进后法堂。见了太宗,那僧人手也不起,拜也不拜,仰面道:“陛下问我何事?”(原文)
就在观世音菩萨给玄奘讲小乘佛法的局限和大乘佛法的作用的时候,那负责司香的堂官已经急急忙忙的把这件事奏报唐王,说玄奘法师在讲谈妙法的时候,被两个疥癞游僧,不合道理的给扯下来讲坛,对他乱说些不合道理的话。李世民便命人将这两个疥癞游僧擒来。就见很多人将两个僧人推拥到了后面法堂之中。那两个疥癞僧人见了李世民,也不答礼,也不跪拜,只是仰面道:“陛下,你因为什么把我抓到这里问罪呢?”
同样,我们从这司香堂官的身上也可以看出,三藏所讲的经法与他们的思想相符合,而观音菩萨所说的经法,他们则并不认同。
唐王却认得他,道:“你是前日送袈裟的和尚?”菩萨道:“正是。”太宗道:“你既来此处听讲,只该吃些斋便了,为何与我法师乱讲,扰乱经堂,误我佛事?”(原文)
误。妨害。
唐王认得被带进来的两个和尚便是前日送他袈裟的和尚,一则得过他们的好处,二则可能也认为这两个和尚不一般,所以没有对这两个疥癞和尚太过无礼,只是指责他们既然也来这里听讲,只应该在这里吃点斋饭也就是了,因为什么缘由,要与我派去讲法的法师乱讲,搅乱经堂,妨害我办佛事呢?
菩萨道:“你那法师讲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原文)
三藏。是集结了佛陀说法四十五年的教义,包括论藏、经藏和律藏。佛教的三藏经典是由亲耳听佛陀言说的阿罗汉们所积结的。其中律藏记录了比库和比库尼生活的戒律;经藏主要收录了佛陀在各种场合所讲述的教义;论藏包含了所有佛教高深的哲理。
寿身。长寿之身。
坏。变得不好或有害;毁坏。
菩萨答道:“(不是我搅乱经堂,妨害你办佛事)而是因为你派去讲法的那个法师,说的都是小乘教法,不能真正的让亡者到达更高的层面。我这里有大乘佛法三藏,有佛陀的戒律、教义和佛陀高深的哲理。可以度化身在苦难中的人,使他们脱离苦海,可以让他们获得长生,使他们的身体永远不会变得不好或毁坏。”
太宗正色喜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处?”菩萨道:“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原文)
冤。冤仇。
结。条状物打成的疙瘩。
无妄之灾。意想不到,平白无故受到的灾祸和灾难。
太宗闻言,态度严肃起来,又非常欢喜,问菩萨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什么地方呢?”菩萨道:“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这大乘佛法三藏能够解开无数冤仇凝结成的疙瘩,能够消除人意想不到的灾祸和灾难。”
太宗道:“你可记得么?”菩萨道:“我记得。”太宗大喜道:“教法师引去,请上台开讲。”(原文)
唐太宗听说大乘佛法的作用,便问菩萨可记得大乘佛法的内容么?菩萨说他记得。唐太宗便让陈玄奘离开高台,让面前这个疥癞和尚,上台开讲。
那菩萨带了木叉,飞上高台……(原文)
玄奘被引下高台,菩萨带着木叉飞上高台。就是说:这个时候,这“水陆大会”就由观世音菩萨开讲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09 19:37:12 +0800 CST  
那菩萨带了木叉,飞上高台,遂踏祥云,直至九霄,现出救苦原身,托了净瓶杨柳。左边是木叉惠岸,执着棍,抖擞精神。喜的个唐王朝天礼拜,众文武跪地焚香,满寺中僧尼道俗、士人工贾,无一人不拜祷道:“好菩萨!好菩萨!”(原文)
观世音菩萨带着木叉飞上高台,这水陆大会就由他开讲了。可是菩萨上了高台之后,什么也没讲,而是直接脚踏祥云,飞到九重天上,现出他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的原身,手中托着杨柳。站在他左边的木叉惠岸,也是拿着他的浑铁棍,抖擞精神。
观世音菩萨飞上高台,脚踏祥云直至九霄之上的举动,是有他的特殊用意的。他就是为了展现他的法力,表现出他的高贵,这样才能让李世民和来到“水陆大会”的所有人都信服他。要知道他讲的东西跟东土大唐的佛法是不一样的,甚至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他讲的这个东西很难获得认可。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菩萨真的将大乘佛法讲出来,又有几人能够相信一个“疥癞”和尚讲的是能够“度亡者升天,难人脱苦”的真经呢?所以他必须表现出自己的高贵和自己的法力才行。
果然众人见到观世音菩萨立在九霄之上的原身之后,从太宗天子,到市井小民,各行各业,僧俗人等,都拜服于地。都在赞叹:“好个观世音菩萨!好个观世音菩萨!”果然是有法力的,有力量的,那大乘佛法果然是有的!东土大唐之人大多信力而不信礼,所以在他们看到菩萨和木叉行者腾云而起,表现出自己的美好姿态和力量的时候,都拜伏于观世音菩萨的脚下,因为菩萨所表现出的法力认同了大乘佛法的作用。
有调为证,但见那:
瑞霭散缤纷,祥光护法身。九霄华汉里,现出女真人。那菩萨,头上戴一顶:金叶纽,翠花铺,放金光,生锐气的垂珠璎珞;身上穿一领:淡淡色,浅浅妆,盘金龙,飞彩凤的结素蓝袍;胸前挂一面:对月明,舞清风,杂宝珠,攒翠玉的砌香环佩;腰间系一条:冰蚕丝,织金边,登彩云,促瑶海的锦绣绒裙;面前又一领飞东洋,游普世,感恩行孝,黄毛红嘴白鹦哥;手内托着一个施恩济世的宝瓶,瓶内插着一支洒青霄,撒大恶,扫开残雾垂杨柳。玉环穿绣扣,金莲足下深。三天许出入,这才是救苦救难观世音。
喜的个唐太宗,忘了江山;爱的那文武官,失却朝礼;盖众多人,都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唐太宗即传旨,教巧手丹青,描下菩萨真象。旨意一声,选出个图神写圣远见高明的吴道子——此人后图功臣于凌烟阁者。——当时展开妙笔,图写真形。那菩萨祥云渐远,霎时间不见了金光。只见那半空中,滴溜溜落下一张简帖,上有几句颂子,写得明白。颂曰:
礼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万八千里,大乘进殷勤。此经回上国,能超鬼出群。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原文)
瑞霭。吉祥的云气。
缤纷。繁多而杂乱。
真人。指古代道家洞悉宇宙和人生本源,真真正正觉醒、觉悟的人。
南无。赞美,赞颂的意思。
进。承上,奉上。
殷勤。礼物。
上国。诸侯或番邦对中央或中心大国的称呼。
出群。出群的表意,意指出类拔萃:品行、才干大大高于同类而拔尖。
正果。我的理解是正中之果。佛有因果之说。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正果者就是正道中得到的果报。
金身。金身不坏,不坏之身。
观世音菩萨现出真身,吉祥的运气从天空散落下来,非常的繁盛。整个观世音菩萨都被祥光笼罩并守护着。九霄之上的华夏天空之中,现出了一个洞悉宇宙和人生本源,真真正正觉醒、觉悟的女子(后面的衣装打扮就先不解了,等以后再说)。唐王李世民见到大慈大悲灵感观世音菩萨,喜的他这个以江山社稷为重的皇帝都把他的江山给忘了,拜伏于地;那众文武大臣也因此忘了他们本是唐王李世民的臣子,拜伏于观世音菩萨脚下。他们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只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只顾着赞美观世音菩萨。
接着,唐太宗传旨,教吴道子画了观世音菩萨现出原身的图写真行。不过观世音菩萨现出原身之后,却并未开讲大乘佛法,而是架着祥云转眼间就不见了。接着,半空中落下一张简帖,上面有几句颂子,大意是:以礼上告大唐的君主,在西方的世界中有美好的文字。那里离这里有十万八千里的路程,是大乘佛法奉与你的礼物。这来自大乘佛法的经文回到你这居于所有国家中心的国土之中,能超升这里的鬼,让他们的品行和才干都得到极大的提升。如果有肯去取经的人,可以在那里求得正道中的果报和不坏之身。
菩萨上了高台,按理说就该他来给“水陆大会”上的众生讲法了,可是他却一句未讲,只是显露真身之后便驾云而去了。其实不是他不给众生讲法,而是他讲的法,都在取经人西行取经的过程中。在整个唐僧取经的过程,观世音菩萨一直从旁协助,帮着唐僧师徒排忧解难,给唐僧师徒指点迷津。唐僧取经的过程,我觉得其实就是观世音菩萨讲法的过程。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09 19:47:24 +0800 CST  
太宗见了颂子,即命众僧:“且收胜会,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经’来,再秉丹诚,重修善果。”众官无不遵依。(原文)
丹。红色。
秉。应该是秉承,承接的意思。
太宗见了颂子,即刻命令众僧,暂时收了这七七四十九日的“水陆大会”,等他差人取得“大乘经”回来,再继续表达他的赤诚之意。众官听了唐太宗之言,没有一个反对的。
当时在寺中问曰:“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问不了,旁边闪过法师,帝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唐王大喜,上前将御手扶起道:“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玄奘顿首谢恩。唐王果是十分贤德,就去那寺里佛前,与玄奘拜了四拜,口称“御弟圣僧”。玄奘感谢不尽道:“陛下,贫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顾如此?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随在佛前拈香,以此为誓。唐王甚喜,即命回銮,待选良利日辰,发牒出行,遂此驾回各散。(原文)
沉沦。释意为陷入、沉溺;也用以比喻潜心于某一方面的事物中无法自拔。
收了“水陆大会”之后,李世民就在寺中问众僧人,谁愿意领他的旨意去西天拜佛求经。只见陈玄奘从众中闪出,上前施礼,说他愿效犬马之劳,提李世民去西天求取真经。李世民闻言大喜。表示如果陈玄奘真能帮他去西天取回真经,情愿与他拜为兄弟。陈玄奘顿首谢恩。唐王李世民果然是十分贤德之人,就在化生寺的佛前,与玄奘拜了四拜,称陈玄奘为“御弟圣僧”。从此以后,陈玄奘的身份就不再是简单的陈玄奘了,他这在禅门中成长壮大的善念,在外面就成了东土大唐的君主,李世民的代表。
陈玄奘感激不尽,发誓自己一定要取回真经,如果不能真经的话,就算死在外面也不敢再回东土大唐,永远堕落于其中的某一方面,承受其中的痛苦。李世民闻言也甚高兴,乘銮回宫,只等良辰吉日,发放通关文牒,起身去西天取经。
玄奘亦回洪福寺里。那本寺多僧与几个徒弟,早闻取经之事,都来相见,因问:“发誓愿上西天,实否?”玄奘道:“是实。”他徒弟道:“师父呵,尝闻人言,西天路远,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无回,难保身命。”玄奘道:“我已发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又道:“徒弟们,我去之后,或三二年,或五七年,但看那山门里松枝头向东,我即回来;不然,断不回矣。”众徒将此言切切而记。(原文)
渺渺茫茫。模糊,不清楚。
玄奘回到洪福寺中,有那本寺的众多和尚和自己的几个徒弟,都听说了他要去西天取经的事,都来问他这事是不是真的。玄奘说是真的。他的徒弟就说了:“师父呵,我曾经听人说过,从这里到西天路途遥远,更是有很多吃人的猛兽和妖魔;只怕你有去无回,难以保全自己的身体和性命啊!”玄奘说:“我已经发了弘大的誓愿了,说我如果不能取到真经,就永远堕落于沉沦地狱之中,没有办法更改了。我之所以发下这么大的誓愿,大概是因为我受唐王的恩待和宠爱,不得不以此尽忠报国的缘故吧。说实话,我对去西天的这件事情也感到非常模糊,不清楚自己到底能不能取得真经。是吉是凶,真的不好说。”又告诉他的徒弟们,他去之后,或者是三二年,或者是五七年,见山门里松枝向东,他就回来了,否则的话,他断然不会回来的。
这番话可以看出,玄奘之所以要去西天取经,也是出于无奈。他是“水陆法会”的主讲,如果他不主动请缨去西天取经的话,势必会被人瞧不起的。自己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便一落千丈了。后来,李世民又与他结拜兄弟,他自然更要发下誓言了,皇帝的干弟弟是那么好当的么?这一切都是迫不得已啊!他心中对这件事其实是感觉非常迷茫的,认为此事吉凶难料。可是随后他又说出松枝向东之言。我们前面说过,我认为松是心的代表。松枝是松树的枝桠,就是心中的想法。松枝向东,根在西边。就是说当他心中的想法全是自西方而来,来到东土的时候,他也就从西天取经回来了。如果做不到这点的话,他是断然不会回来的。
心中所有的想法都从西方而来,就是说他一定要到西天去取得真经才行。此语说明玄奘虽在祸福难料的迷茫中,他对取经的态度依旧是坚定的。三二年,五七年。时间或长或短,过程或易或艰,他的取经之心是无比坚定的。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10 20:59:02 +0800 CST  
次早,太宗设朝,聚集文武,写了取经文牒,用了通行宝印。有钦天监奏曰:“今日是人专吉星,堪宜出行远路。”唐王大喜。又见黄门官奏道:“御弟法师朝门外候旨。”随即宣上宝殿道:“御弟,今日是出行吉日。这是通关文牒。朕又有一个紫金钵盂,送你途中化斋用。再选两个长行的从者,又银(马蜀)的马一匹,送为远行脚力。你可就此行程。”(原文)
人专。据说煞贡、直星、人专乃最吉之三星,遇其一星值日,用之可获吉。
第二天早上,太宗设朝,就写了取经文牒,用了通行宝印,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这个时候,钦天监的人启奏道:“今天是人专星值日的时候,在今天出发去取经,适合出发去遥远的地方,应该在今天出发。”
说来也巧,头一天观世音菩萨现身,李世民决定派人去西天取经,陈玄奘领了取经的差事;第二天就是人专吉星当值的日子,是个出发去取经的好日子。其实这里面的道理不仅仅是一个“巧”字能解释的了的。前面观世音菩萨要去看水陆法会和陈玄奘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今日是水陆正会,以一七看七七,可矣了。”观世音菩萨去看“水陆大会”的时候,正好是“水陆大会”举办的第七天;而水陆大会要办七七四十九天,就是要办七个七天。水陆大会要办七个七天,观世音菩萨选在第七天,就是说正好是水陆大会的第一个阶段结束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水陆大会上已经隔绝了世俗的尘埃,已经有超生的孤魂和听法的高流前来。可是陈玄奘所讲的经法虽然能让那些孤魂得到超生,却不能让他们超升;使得他们不管怎么超生,都只能在六道中轮转往复,难以从中走出去;也就是说不管他们怎么超生,都不能真正的超脱苦海。对那些高流也是一样,玄奘能让这些高流不断的转生,却不能让他们真正的升华,结果转来转去,依旧在一个地方转圈,结果都是徒劳。
我们再看唐太宗李世民,游了地府之后的他是真的想要超度无主的冤魂,让阴司里无抱怨之声的;陈玄奘也是真的尽心竭力了。可是他们却真的做不到,毫无疑问,他们处于苦难之中,所以观世音菩萨现出原身,要解救他们,给他们指引了一条道路,让他们去西天取经。所以去西天取经,是水陆大会第一阶段结束后,接下来的过程,是第二个七天的开始。水陆大会要办七七四十九天,中间是不应该有间隔的,所以第二个七天一开始,便是出行的好日子。也说明该做的事情就要去做,不管哪天都是好日子。
唐王大喜。又见黄门官奏道:“御弟法师朝门外候旨。”随即宣上宝殿道:“御弟,今日是出行吉日。这是通关文牒。朕又有一个紫金钵盂,送你途中化斋用。再选两个长行的从者,又银(马蜀)的马一匹,送为远行脚力。你可就此行程。”(原文)
唐太宗闻言大喜。这个时候,又有黄门官奏道,说御弟法师就在朝门外等候出行的旨意呢。便将玄奘宣上宝殿,说道:“御弟,今天是出行的吉日,这里是通关文牒。我还有一个紫金钵盂,送给你中途化斋使用。再给你选两个擅长走远路的人做你的随从,让他们协助你去西天取经。还有一匹银(马蜀)的马一匹,送给你做远行的脚力,你可就此启程,去西天取经。”
我们在前面引出念出为人的理念,又有心猿意马的概念,所以在解读的过程中常将书中的人作为一个念头来讲解,猴子作为一个想法来讲解,马作为意来讲解。李世民是东土大唐的君王,是东土大唐的人主,就是说他是东土大唐这一方世界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念头。玄奘是李世民的御弟,在一定程度上是李世民的代表,就是说他是在取经的过程中的主念的代表。
关:关口,难关。通关文牒,就是我来到一个关口,到了一个难关,我就要在这里 盖章,证明我到这里了,并且得到了这里的人的认可,度过了这个难关。唐太宗在通关 文牒上盖了第一个通行宝印,是说这取经是经过东土大唐的君主的许可,陈玄奘取经是代表着东土大唐的君主,以东土大唐这个地方,这个境界为初始点的取经过程。
紫金钵盂。钵盂,多用于佛教徒化斋用的盛饭的食器。作为玄奘沿途化斋之用。这个钵盂来自人主李世民,就是说这个钵盂是来自东土大唐居于主导地位的念头的。因为李世民是东土大唐居于主导地位的念头,所以到各个地方都能得到支撑和支持,东土大唐的所有地方人等,都会将最好的食物供给李世民,所以这个钵盂是紫金钵盂,在东土大唐的任何地方都能化到斋饭的。而在东土大唐之外,陈玄奘则代表着东土大唐的李世民,来自东土大唐的人主,在那里化缘,获得取经的支撑。
银。白色。(马蜀)这个字念什么我没有查到,不过从字面结构上看的话,这是来自蜀地的马。李白曾经在他的诗中说道:“噫吁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自古以来便是最难走的,就是说这个马是能够适应艰难的环境,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下前行的意。这匹马是李世民给的,是白色的,就是来东土大唐之人的主念之下的一种纯洁的,能够适用于艰难的环境的意。意,心思。就是要陈玄奘驾驭着来自东土大唐的“纯洁的,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下前行”的思想去西天取经。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10 21:02:51 +0800 CST  
玄奘大喜,即便谢了恩,领了物事,更无留滞之意。唐王排驾,与多官送至关外。只见那洪福寺僧与诸徒将玄奘的冬夏衣服,俱送在关外相等。(原文)
玄奘见唐王赐钵赠马,大喜过望,李世民给予他的支持是他当初所没有想到的。谢了恩,将这些东西领了过来,玄奘也受到了鼓舞,再也不想取经的事情受到耽搁,就要离开长安,去西天取经。唐王李世民排驾,和众多官员将玄奘送至关外。就见洪福寺的和尚和他的众徒弟将玄奘的冬夏衣服都在关外在那里等着他呢。
洪福寺的和尚。在洪江中跟陈玄奘一样的得到人主的认可,享受红尘中的福寿的修行人,一样的修行的思想。
众徒弟。是陈玄奘的徒弟。在陈玄奘这“在修行中成长壮大的道中的善念”的教诲下不断成长的思想。
寒暑。严寒和酷暑,代表严酷的环境。
衣服。《六祖坛经。自叙品第一》中有这么一句话: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眉‘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慧能曰:“不敢”。所以我认为“衣”是法的代表。
酒。是水和粮食或水果等共同酿造出来的。液体是性的意思。就是说酒是心性和成果经过一番磨炼后融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成熟的心性。
这些衣服都是洪福寺的和尚和陈玄奘的徒弟拿给陈玄奘的,他们都是东土大唐洪福寺中的和尚。就是说他们将受到东土大唐之人敬仰的的法门都拿了出来,用以给陈玄奘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抵御严酷环境的影响。
唐王见了,先教收拾行囊、马匹,然后着宫人执壶酌酒。太宗俱爵,又问曰:“御弟雅号甚称?”玄奘道:“贫僧出家人,未敢称号。”太宗道:“当时菩萨说,西天有经三藏。御弟可指经取号,号做‘三藏’何如?”(原文)
李世民见了来自佛门中的修行的思想,将他们的法门都拿了出来,准备给陈玄奘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抵御严酷的环境之后,便教人帮陈玄奘整理行囊、马匹,先将这些法门和思想都整理一番,不至于太过混乱。整理之后,唐太宗又叫宫人执壶酌酒,唐太宗捧着觉,将属于南赡部洲东土大唐的人的心性和成果共同酿造而成的成熟的心性拿了出来,给陈玄奘敬酒,要陈玄奘接受这南赡部洲东土大唐之人的这些心性。唐太宗在敬酒的时候,问陈玄奘雅号是什么,当他得知陈玄奘没有号的时候,便指经取号,赐号“三藏”。三藏指的是律、经、论。就是说,从此以后,陈玄奘便是东土大唐的人的戒律、经文和高深的思想的代表了;要以陈玄奘为准绳,来确立东土大唐的一切标准。
玄奘又谢恩,接了御酒道:“陛下,酒乃僧家第一戒,贫僧自为人,不会饮酒。”太宗道:“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只饮此一杯,以尽朕奉饯之意。”(原文)
素酒。酒是成熟的心性的代表。素酒,代表的应是纯洁的心性。来自南赡部洲东土大唐的纯洁的心性。
尽。力求达到最大限度。
奉。恭敬的用手捧着。
饯。饯行,设酒送行。
玄奘得太宗赐号三藏,又谢了恩。将唐太宗敬的酒接在手中。可是他接了酒之后,却没有喝。而是说:“陛下,我这在修行中的人最要避免的就是被‘性’所影响的。我这个在修行中成长起来的念头,自从诞生之后,便要避免为性所影响。所以这心性我是不能接受的。”太宗就说了:“你今天要去西天取经的这件事情,跟其他事情是不一样的。我奉敬给你的这些心性,都是南赡部洲东土大唐中纯洁的心性,并非肮脏之物。你只将这些纯洁的心性接受了吧,我只想你接受这些纯洁的心性,以表达我尽最大力量来恭敬的送你去西天取经的心思。
三藏不敢不受。接了酒,方待要饮,只见太宗低头,将御指拾一撮土,弹入酒中。三藏不解其意。太宗笑道:“御弟呵,这一去,到西天,几时可回?”三藏道:“只在三年,径回上国。”太宗道:“日久年深,山遥路远,御弟可进此酒: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三藏方悟捻土之意,复谢恩饮尽,辞谢出关而去。唐王驾回。(原文)
毕竟不知此去何如,且听下回分解。
上国。在某种场合对祖国的尊称
三藏听了唐太宗之言,不敢不受这素酒。这个时候,唐太宗低头,用他的手拾了一撮土,弹入酒中。三藏不明白唐太宗的意思。唐太宗笑着说道:“御弟啊,你这一去,要多久才能回来呢?”唐三藏道:“只要三年时间,我就会回到我的祖国。”唐太宗就说了:“你这一去,就要三年时间,日久年深,路途艰险又遥远。御弟啊!你可喝了这杯带有故乡之土的酒:宁可留恋故乡的这一捻微不足道的土,也不要爱慕他乡的万两黄金。不要因为他乡之富贵,而忘了乡土之情,忘了故乡的人啊!”
陈玄奘闻言,方才领悟了唐太宗捻土之意,将带土之酒,一饮而尽。接受了来自南赡部洲东土大唐的纯洁的心性,表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了故土之情。就这样陈玄奘辞谢唐太宗,出关而去,唐王则依旧回到长安宫中。西天取经的故事也就开始了。
此时的陈玄奘,本来是一个完全依照禅门教义修行成长的思想,他的思想完全是东土大唐正宗的禅门思想。可是在成为李世民的御弟之后,他又接受了来自禅门之外的东土大唐之人所有的纯洁的心性,和来自东土大唐的那些纯洁而且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下不断前进的思想。所以此时的陈玄奘作为一个取经人,他的思想中并不是完全的禅门教义的,还有那世俗中纯洁的思想和心性。就这样,他肩负着重担踏上了取经的行程。
西天取经的故事是从南赡部洲东土大唐开始的。南赡部洲为欲望之海,东土大唐为本性之中。就是说唐僧取经的这件事情是从本性之中,欲海之内开始的。由于这性和欲,陈玄奘开始走向了一条解救众生,感悟诸法空性的道路。
不知道他这一去到底要经历些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下回再看。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10 21:06:51 +0800 CST  
银。白色。(马蜀)这个字念什么我没有查到,不过从字面结构上看的话,这是来自蜀地的马。李白曾经在他的诗中说道:“噫吁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自古以来便是最难走的,就是说这个马是能够适应艰难的环境,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下前行的意。这匹马是李世民给的,是白色的。
白。我们引常说的黑白两道来说,白指的应是世人愿意接受的,觉得是正统的,占据主导地位的,与这个境界中的人的思想道德相合的思想。意,心思。就是要陈玄奘驾驭着来自东土大唐的“那些东土大唐之人认为是美好的、正确的、他们所愿意接受并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下前行”的思想去西天取经。
(有些东西写了很长时间,结果后面再理解的时候,就觉得有问题了,可是回头改的时候又忽然忘记,所以不得不改掉一些前面认为正确的东西,请各位朋友谅解。在读《西游记》的时候,虽然不见得对,不过有很多的理解前面只是个轮廓,后面则忽然有所启发变得具体了些,所以前后的理解有的时候会有变化。)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10 21:30:21 +0800 CST  
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

出城逢虎

诗曰:
大有唐王降敕封,钦差玄奘问禅宗。坚心磨琢寻龙穴,着意修持上鹫峰。
边界远游多少国,云山前度万千重。自今别驾投西去,秉教迦持悟大空。(原文)
大有。大有卦。是《易经》六十四卦的第十四卦。火天大有,顺天依时,属上上卦。此中是说唐王取经乃是顺天依时之事。
敕封。皇帝颁诏书封赐臣僚爵号。
钦差。由皇帝亲自派遣,代表皇帝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
问。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情请人解答。
禅宗。又名佛心宗。教我别传,又不离汉传佛教,是中国化了的佛教。
大有唐王降赦封,钦差玄奘问禅宗。唐王顺天依时,降下他的诏书,封陈玄奘为御弟,让陈玄奘作为他的代表去西天取经;陈玄奘就如钦差大臣一般成了李世民的代表,开始在佛门禅宗的经典中去寻求解决自己不知道和不明白的事情。
就是说陈玄奘取经的第一步是在东土大唐的禅门中寻求一些问题的答案的。他之所以会这么做,跟他在金山寺的修行有很大的关系。这里的金山寺虽然坐落于洪江之上的金山上,却跟现实中江苏镇江的金山寺有很大的的关系。江苏镇江的金山寺也是立于扬子江中,直到1903年左右方才与陆地连成一片,是禅门正宗。所以我认为洪江之上的金山寺,代表的应是红尘中的禅门思想,也就是东土大唐的禅门思想。陈玄奘在金山寺中修行了十八年,方才在众阇梨之中脱颖而出,成为水陆大会的主讲,所以陈玄奘最了解的应是东土大唐的禅门经典。他想要去西天取经,还得向东土大唐禅门之中寻求答案。
坚心。坚定的心志。
磨琢。琢磨;思考、研究。
龙。在中国的传说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即是天子的代表,也有鲤鱼跃龙门的升华之意。《西游记》中四海皆有龙王。四海为性海,海中有鱼、虾、蟹等代表的是性海中的各种各样的念头。在这些念头中有的极其强大,有的则十分弱小;有的很普通,有的则有升华之意,所以这些鱼也以各种各样的姿态呈现出来。就像我们的思想一样,有些念头在头脑稍现即逝,一飞而过,留不下什么痕迹;有些思想则萦绕在心头,永远不会离去。这些萦绕在心头,永远不会离去的思想,可以说是非常强大的,我在《西游记》中,将这些思想视作龙。一个念头可以变做龙,所以有鲤鱼跃龙门之说。而且这些“龙”中,也都不是固定的,它们也有强有弱,有对有错;这些龙中也有王者,就是龙王:人心头或神识中长期萦绕不去的各种想法之王。
龙穴。龙的概念有了,龙穴就是龙的巢穴。是这些龙孕育、孵化、成长起来的地方,是这些龙的源头所在。
着意。着力,刻意,精心,仔细。
修持。持戒修行。
上。去。同时有从低处往高处走的意思。
鹫峰。鹫岭。如来得道的所在。因为从东土大唐往大西天雷音寺,是一个从低处往高处走的过程,所以这里面用峰,佛门的修行之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坚心磨琢寻龙穴,着意修持上鹫峰。他以坚定心志思考、研究禅门教义,以此来寻找心中那些一直存在着的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的源头所在,要通过着力于禅门的修行最终觉悟,达到佛门中人修行的最高境界。
边界。划分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的界线。
在阐述这个界线的时候,我们还要引入另一个概念,就是国家。从《西游记》来看,东土大唐是个国家,后面的宝象国也是一个国家。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之间的人和礼,以及这些人的特点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些国家看作一种境界。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境界和另一个境界的差别。这些国家,都是大境界的代表,就是说这些境界是一个大范围的概念,在其中还可以分成很多小的境界,这些境界就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地方,比如车迟国有国都,有通天河,可能还有通天河后的金兜山,之后才到女儿国。一个大境界是由很多小境界汇聚成的,小境界各有各的特点,却又有他们的共同的主要表现,所以都在特定的大境界之中。
有了国界的划分,我们就知道边界的含义了。边界就是在一个境界和另一个境界接壤的所在,来看两个境界的不同。就这样一点点的往前走,走过不知多少境界。
云山。高入云头的山。山是很难爬的,是平坦道路上的阻碍。高入云头的山,更加难以逾越。
秉。保持,坚持。
迦持。佛教语,指佛教戒律。
边界远游多少国,云山前度万千重。自今别驾投西去,秉教迦持悟大空。在区分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的界线中不断向前行进,不知道要走过多少境界;克服一个又一个的无数难以逾越的阻碍前行。自从今日离别了唐王走上西天取经的道路,一直坚持着东土大唐的禅门戒律去领悟大境界的“空”的含义。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11 13:20:21 +0800 CST  
却说三藏自贞观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蒙唐王与多官送出长安关外。一二日马不停蹄,早至法门寺。(原文)
贞观十三年,随着三藏去西天取经,东土大唐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开始。
九月是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是说他的这个新的开始是建立在前面收获的成果之上的。他的取经是在七七四十九天的水陆大会的第二个七天的开始,第一个七天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的结果了,“万象澄明绝点埃,老幼人人放喜怀”,菩萨登上高台讲法,给他指出大乘佛教之说,就是他这一阶段的结果,现在他取经的过程,是他前面七天水陆大会的继续,他在前面七天水陆大会的结果之上,继续前行。
望,月圆为望。三藏是在望前三日去西天取经的,暗示着他的水陆大会还没有得到一个圆满呢,离水陆大会最初的圆满还有一个过程。这个三日是跟后面的一二日相对应的,一二日马不停蹄到了法门寺,第二天晚上就出事情了。
一二日。取经最开始的一两天,最初的那一小段时间。
马不停蹄。不停顿的往前走。
法门。佛教用语,原指修行入道的门径。
贞观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陈玄奘蒙唐王和大唐多官送出长安关外,开始了他的取经之路。这是他的一个新的开始,在他离开长安西行的最开始的这一小段时间中,他非常的积极,驾驭着那来自东土大唐的能够在艰难环境下不断前行的为东土大唐之人所广泛接受的思想不停顿的往前走。他在这种努力中,找到了从东土大唐入道的门户所在。“大有唐王降敕封,钦差玄奘问禅宗。坚心磨琢寻龙穴,着意修持上鹫峰。”可以看出,他入道的门径是在他的不断努力之下,从东土大唐的禅门教义中找到的。不管是 金山寺、化生寺,还是洪福寺,他们都是东土大唐的寺院,他们的思想观念还都在东土大唐的思想观念的范围之内;可是当陈玄奘来到法门寺的时候,他就来到了由东土大唐的修行观念进入道中的节点所在。
本寺主持上房长老,带领众僧有五百余人,两边罗列,接至里面,相见献茶。茶罢进斋,斋后不觉天晚。(原文)
上房。正房。
长老。德长年高之人。
茶。茶水。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天晚。天黑了。天有黑天、白天。我的理解是黑天就是人神识不明的时候,白天就是人明白的时候。
三藏是唐王御弟,所以当他来到法门寺的时候,法门寺中正房的长老带领着法门寺众僧五百余人出来迎接,将陈玄奘接到寺中。相见之后,献上茶来。这茶献上之后,对陈玄奘就起了作用了。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最开始都是非常坚定而且非常努力的,所以最初阶段,他往往非常卖力。可是当这段时间过去之后,当他平静下来之后,那他的想法还是不是最开始的那个想法呢?那就不好说了。所以当陈玄奘喝了茶,神识清净下来之后,法门寺众僧又将斋饭奉上:“我再给你点吃的,让你获得一定的支撑,你不用那么努力,也不用那么卖命,不用承担那谁也不知道的危险,就可以获得还算不错的待遇的时候,你还会那么拼命向前么?”所以当陈玄奘进过斋饭之后,那天就不知不觉的黑了起来,陈玄奘进入了神识黑暗不明的状态之中。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11 13:26:05 +0800 CST  
正是那:
影动星河近,月明无点尘。雁声鸣远汉,砧韵响西邻。
归鸟栖枯树,禅僧讲梵音。蒲团一榻上,坐到夜将分。(原文)
影。人的影子。物体挡住光线时所形成的四周有光,中间无光的形象。人只要在光芒的照耀下都有影子。是每个人在光芒的照射下的黑暗的图像。所以我将影理解为人在光芒的照耀下,表现出来的,自身的阴暗之处。
人站在那里,很难发现自己的影子在动的,只有当人站得很高很高,与天上的星月足够近的时候,月亮的位置的变化所造成的影子的变化,才能明显的表现出来;或者是你的心足够静,这样通过较长时间的仔细观察,才能够发现影子在动。陈玄奘所处的位置自然不够高,所以他的心是足够的静的;由于他的心足够的静,所以他发现了自己身上的阴暗之处在动。而当他发现自己身上的阴暗之处在动的时候,就好像他的境界已经很高很高一样,他离那星河的距离也就很近很近的了。而他这极高的境界,便是来自于他在东土大唐的禅门的修行过程中,对东土大唐那些成熟的心性和能够忍耐艰苦环境的让人愿意接受的思想的琢磨。
影动星河近,月明无点尘。由于陈玄奘对东土大唐的禅门思想的坚心磨琢,他发现自己身上的阴暗之处在动;虽然这些阴暗之处在动,可是来自天界的那一轮柔和的光明却一直在照耀着他,照耀着他这在黑暗中前行的人。这柔和的光明之上,没有一点点的尘埃。
这轮明月其实也还是来自他禅门的修行,禅门修行的清心寡欲的状态,让他神识清净;就跟喝茶一样。所以唐三藏喝了茶之后,即感觉到了前路的危险,感觉到了自己身上的阴暗之处在动,同时也感觉到了那来自天界的柔和的光芒的照耀。他在这些思想的共同影响之下。
雁。侯鸟。春秋在南北方迁徙。我们前面讲念头的时候,说有一种念头,在头脑中一闪一过,就消失了,就像鸟儿一样,唿的一下在你的眼前飞起,对你造成一定的影响,转眼间就又不知道落到什么地方去了。所以我认为书中的鸟,就是这种念头的代表。结合雁的习性,这里面的雁代表的就是一种“一会儿南,一会儿北,一会儿这样,一会儿又那样”的念头。
远。此中的远和星河近是相对应的。此时的唐三藏
汉。汉族,汉朝,东土大唐的人和地方。
砧。捣衣声。
西邻。西方。
雁声鸣远汉,砧韵响西邻。三藏现在被两种声音影响着,一会这样想,一会儿又那样想。来自东土大唐的思想和念头不断的在脑海中发出它的声音,那来自西方的声音也在不断的敲打着他。
归鸟。想要回家的念头,想要往回走的念头。
栖。鸟禽歇宿。
枯树。凋枯之树。
梵音。佛的声音。
归鸟栖枯树,禅僧讲梵音。想要回家的念头渐渐的安静下来,渐渐的枯竭了。三藏开始遵循佛的教诲,遵循来自西方的声音。
夜将分。子半之时。
蒲团一榻上,坐到夜将分。三藏在这两种思想的影响下,通过坐禅来获得神识的清净,以此抵御住了那想要退缩的念头,迎来了一个新的开始。
众僧们灯下议论佛门定旨,上西天取经的原由。有的说水远山高,有的说路多虎豹;有的说峻岭陡崖难度,有的说毒魔恶怪难降。三藏箝口不言,但以手指心,点头几度。众僧莫解其意,合掌请问道:“法师指心点头者,何也?”三藏答曰:“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我弟子曾在化生寺对佛设下洪誓大愿,不由我不尽此心。这一去,定要到西天,见佛求经,使我们法轮回转,愿圣主皇图永固。”(原文)
灯。在黑暗中能给人带来一定层度的光明。却有别于日月之光,这种光明能给黑暗中的人带来一定的光明,却并非来自天界,来自上天的指引,而是来自世间,甚至来自于人的自身。比如禅门修行能让人神识清静。这种清静的状态就如喝了茶一样的三藏一样,虽然他那强烈的取经的思想平静下来,他身上的阴暗之处开始动了起来。可是他并没有被这些思想所左右,他的神识一直头脑一直是平静的,所以他能平静的看待这些思想的表现,做出自己的决定。所以这灯是来自三藏在禅门中的修行的。
定。不动的,不变的。
旨。意图,宗旨。
原由。缘由,缘故,来由。
箝。衔于马口以制马的器物,夹住,紧闭。
弟子。门徒。
不由。不容。
法轮。可以译做正法之轮。轮是佛教词汇,谓佛说法,圆通无碍,运转不息,能摧破众生的烦恼。释迦摩尼佛成道之初,三度宣讲苦、集、灭、道四谛。
吃了斋,天黑下来之后,三藏的头脑中就像有一个雁子在那里飞一样,一会儿想要回长安,不去西天取经了;一会儿又要去西天取经。他的念头一会儿在这边,一会儿在那边,拿不定主意。而他的这种状态跟他来到法门寺喝茶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人在最开始拿定一个主意的时候,他就认定要那么去做,什么都影响不到他,这就是唐僧最开始马不停蹄的离开长安,来到法门寺的状态。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过了最初的那段过于激进的状态之后,他就开始渐渐平静下来了。这个时候来自外界和自身的一些其他声音就开始对他造成影响了,他自身的阴暗之处也开始逐渐显露出来,所以法门寺众僧的声音便表现在三藏耳中。
吃了斋后,众僧本来是在谈论佛门不变的宗旨,谈论之所以要去西天取经的缘由的。可是谈着谈着,取经的困难便突出的表现了出来。一会儿这个说西天离这里太远了,你怎么去啊?那个就说,道上都是狼虫虎豹,多危险啊!另一个也接茬说,取经路上有很多根本就攀爬不上去的悬崖峭壁,你怎么翻越啊?更重要的是,那取经之路上有很多的毒魔恶怪,万一落到他们手里怎么办?当这些声音都传到三藏的耳朵里的时候,三藏自然就对取经的事情开始动摇了。
动摇归动摇,不过还好有一盏灯在那亮着,三藏在东土大唐的禅门中的修行给他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光明。所以他能够在这些声音中把持住自己,紧闭着嘴,不说话。只是以手指心,又点头几度。道路遥远,充满危险和困难,你们说的确实对,我也点头同意你们的看法。可是你们说的这些困难、磨难,其实都在我的心中,都是随着我的心在变化的。这些魔难随着我的心而产生,又随着我的心而寂灭。我这个佛门中的门徒曾经在化生寺对着佛发下洪大的誓愿,所以我没有任何不去西天取经的借口了。如果我不去的话,那么我就不够资格做一个佛门中人了。所以我这一去,不管道上有什么魔难,一定要到达西天,见到佛祖,求得真经。使得法轮回转,以使我圣主皇图永固。
法轮,本是佛得道之后才具备的,在说法之时能够圆通无碍,运转不息,能摧破众生的烦恼的境界。而东土大唐,则是才从东胜神洲出来,一种本性之中,欲海之内的初始状态。通过求得得道之后的境界,来反哺于众生初始的状态,所以叫法轮回转。通过这种境界,他要达到的是唐朝能够永远存在下去的状态。就是说,他想要求得真经,使得法轮回转,可是他的目的却是让唐朝能够永远的存在下去,这里面就有问题了。
记得我们前面解大乘法的时候,引用过《法华经》的一段:“佛自住大乘,于其所得法,定慧庄严力,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佛自住于大乘之中,大乘是平等之法,就是说佛只在众生平等的思想境界之中。在众生平等的思想境界中去悟道,并将从中得到的法和庄严的力量,度化众生。就是说佛只在众生平等的理念中存在,而三藏去取经,却主要是为了大唐的延续,主要为了李世民,他立意就错了。这种错在以后会表现出来,可是现在法门寺的众生和陈玄奘还都看不出来。因为他们学的就是东土大唐的禅门教义和佛教思想啊。
众僧闻得此言,人人称羡,个个宣扬,都叫一声“忠心赤胆大阐法师!”夸赞不尽,请师入榻安眠。(原文)
阐。讲明白。
法师。在佛门中精通经藏的人被称为法师。
三藏以手点心,点出魔由心生,亦由心灭,点出人心是战胜魔难的关键,人心是入道的门户。所以法门寺众僧听了三藏之言后,人人都颂扬羡慕他,人人都赞扬他,都说他是一个真正有忠心、有胆量的能把大的道理阐述明白的精通佛门经藏的法师。众僧不断的称赞他,在这种不断的称赞声中,请三藏入榻休息。杂音没了,三藏得以在法门寺中获得了入道的资格。
唐僧取经第五难,西出长安第一难:“出城遇虎”就在这里。说的是陈玄奘经过一番艰难探索之后,好不容易找到了东土大唐的禅宗进入道中的门径。可是冷静下来的他开始意识到去西天取经的艰难和危险。这艰难和危险令他的信心动摇,产生恐惧,这恐惧又使他产生了退缩之意,就像一只老虎那样要吞噬他去西天取经的思想。还好经过东土大唐的禅门修行的他,认识到这些魔难都出自一心,最终也将因心而灭,使他最终抵御住了恐惧的影响,得以继续西行。假如三藏就此退缩的话,那么三藏去西天取经的念头就被这恐惧之虎一口吞噬掉了,他就不能去西天取经了,虽然本身没死,可他那去西天取经的心思已经死了,他也就只能生活在东土大唐的思想观念中了。
此中的虎并不是真正的老虎,而是在无法预料的困难和危险面前产生的恐惧之心。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11 13:53:58 +0800 CST  
初离法门寺

早又是竹敲残月落,鸡唱晓云生。那众僧起来,收拾茶水早斋。玄奘遂穿了袈裟,上正殿,佛前礼拜,道:“弟子陈玄奘,前往西天取经,但肉眼愚迷,不识活佛真形,今愿立誓:路中逢庙烧香,遇佛拜佛,遇塔扫塔。但愿我佛慈悲,早现丈六金身,赐真经,传东土。”祝罢,回方丈进斋。(原文)
愚迷。愚昧迷惘之人。
庙。佛门出家人修行的所在。
烧香。敬神礼佛的一种仪式,礼拜时把香点着插在香炉中,表示诚敬。
拜。跪拜。表示臣服,高度的忠诚和尊敬。
塔。形高而顶尖的佛教建筑物,一般用以藏舍利、经卷等。
舍利。在佛教中,僧人死后遗留的头发、骨骼、骨灰等都称为舍利;在火化后所产生的结晶体,成为舍利子或坚固子。可以理解为此中佛法的精华所在。
扫。清扫,扫去尘埃。
方丈。寺院主持之居室。
主持。语义为“安住之,维持之”。原意指代佛传法,续佛慧命之人。后乃被指各寺院的主持者,长老等。由于此中法门寺的长老是住在上房之中的,所以这里面还是说三藏成了法门寺的主持者。
竹敲残月落,竹子敲打在一起,是有声音的,这说明唐僧虽然入榻睡觉了,可是躺在榻上的他并不清静。而且这种不清净一直延续到天晓鸡叫之时,换句话说,他这一晚上基本没睡。这说明三藏虽然以手指心,抵住了恐惧退缩之意的侵袭,可是这恐怖退缩之意还是对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他不能安眠。直到天亮了,众僧都起来收服茶水斋饭的时候,他也不再装睡,也跟着穿上袈裟起床了。之后,他来到法门寺的正殿之上,在佛前礼拜道:“弟子陈玄奘,前往西天求取真经。不过我是肉眼凡胎,是愚昧迷惘之人,不知道,不认识佛陀的真正形象。我今天愿意立下誓言。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遇到庙宇就烧香,尊敬这一方佛法。见到佛就臣服于这佛之下,高度的忠诚和尊敬他。同时还要扫除这里佛法的精华所在和经典之上的尘埃。希望我佛慈悲,早点现出丈六金身,将真经赐我,传于东土。”
三藏的这个表现,说明他虽然以手指心,抵住了恐惧退缩之意的侵袭,可是他也认识到法门寺众僧说的困难都是事实,自己确实是肉眼凡胎,就是佛陀出现在面前也不认识。那怎么办呢?他决定只要遇到庙,就真正的尊敬,尊敬这一方佛法。遇到佛像,就拜服其下,高度的忠诚和尊敬之。同时他又要扫除其中的尘埃,使这些佛陀的精华和经典归于本来面目。他要通过这种方式到达西天,取得真经。
一夜不得安眠,三藏决定了他去西天取经的方法,他找到了去西天取经的具体法门。他也就安心了,回到方丈去吃早斋,以这法门作为他去西天取经的食粮,支撑他继续向西行进。
前面三藏来到法门寺的时候,迎接他的是上方长老和众僧,就是说在他来之前,法门寺是没有主持的。现在玄奘回方丈进斋,就是说他已经成了这法门寺的主持,代表佛在法门寺中传法,延续佛的慧命。法门寺的法门,开始由他来主持、主导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12 20:25:23 +0800 CST  
斋毕,那二从者整顿了鞍马,促趱行程。三藏出了山门,辞别众僧。众僧不忍分别,直送有十里之遥,噙泪而反。三藏遂直西前进。正直那季秋天气。(原文)
促趱。催促赶路。
季秋。秋季的最后一个月。马上就要到冬天了。这个时候,天开始渐渐变冷了。一直以来,三藏都是在东土大唐的禅门修行中去西天取经的,禅门思想有让人神识清净的作用。所以当他在法门寺众僧的帮助下得到了这个禅门中的圆满之后,他的神识就开始清净下来。
吃了斋,得到了法门寺的成果支撑之后。那两个从者准备好了鞍马,催促着唐僧驾驭这来自东土大唐的为东土东土大唐之人所广泛认可的思想观念继续去西天取经。在这催促声中,三藏离开法门寺,辞别众僧,继续踏上西天取经的路程。那众僧不忍就此和三藏分别,送了唐僧十里路。十是个圆满之意。就是说法门寺众僧帮扶着三藏,出了法门寺继续西行,直到他这一阶段的修行达到了一个圆满,才不得不辞别三藏,回到庙中。剩下的事情,就又该三藏法师自己去探索了。三藏没有杂念,径直向西行去,要去西天取经。这个时候,他的神识已经随着他的修行得到一个圆满而渐渐的清净下来。
但见:
数村木落芦花碎,几树枫杨红叶坠。路途烟雨故人稀,黄菊丽,山骨细,水寒荷破人憔悴。白蘋红蓼霜天雪,落霞孤鹜长空坠。依稀黯淡野云飞,玄鸟去,宾鸿至,嘹嘹呖呖声宵碎。(原文)
村。村庄。跟城市不一样,村庄是一个小地方,代表的是一个小的境界。而且乡村跟城市还有不同,村野,城市相对来说规矩多一些,更文明一些,而农村的野性则要多一些。
芦花。中药名,芦苇的花。秋后采收。
本来芦花没什么特别的,可是芦花是一种中药,这就非常值得思考了。三藏去西天取经为什么?为了拯救唐太宗李世民,他要解救唐太宗李世民,就必须要解救枉死城众生,就是说他是为了解救李世民和枉死城众生才去西天取经的。那他拿什么去解救呢?拿他取回来的真经。我们拿什么治病救人呢?用药材。所以这里面中药的出现,代表的是他在取经路上得到的能够治病救人的经典,这些经典不见得是真经,可是却能发挥特定的作用,治愈特定的人群。《西游记》中很多用中药写出来的诗歌,大概都是这个意思。
此中芦花,是一种秋天采收的药材。这个药材正好对应了前面那十里路程中,三藏走出法门寺后,在东土大唐的禅门中的坚心琢磨所得的可以治病救人的思想。
碎。完整的东西破坏成零片或零块。
枫杨。别名白杨,大叶柳,大叶头杨树等。不耐寒。树皮有祛风止痛,杀虫,敛疮等功效。同时枫是风的谐音,是树木中念头的代表。枫杨代表着一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治病救人的念头,可是这种念头却经受不住寒冷的冬季。对应的也是三藏在东土大唐的禅门中坚心琢磨所得的治病救人的思想。
红。美好的色彩。
数村木落芦花碎,几树枫杨红叶坠。三藏通过在东土大唐的禅门思想中的艰辛磨琢,找到入道的门户并在其中得到一些圆满之后,他的神识开始清净下来。神识清净下来的他发现自己在这一阶段的努力就像那秋天采取的芦花一样,得到了一些成果,得到了一些能够治病救人的思想。并且通过这些思想继续前行。不过他秉承这种思想继续前行的时候,只通过了一些小的境界,这些境界也不完全与道理相合。这个时候,他前面得到的那些能够治病救人的思想的形象就开始破碎了。这些思想经受不住这清净神识的验证,其姿态也不是那么美好了。
烟雨。像雾一样的细雨。雨,滋润万物,让万物得以生长。雾,则能够阻挡人的视线,使光线不明,看不清道路。迷茫的意思。
黄菊。是能够耐寒的一种花。同时也可药用。代表的是一种能够经受住严酷环境的思想。
故人。旧交,老朋友。
山骨。山中的石头。我觉得山在这个时候代表的是人。是取经人,是三藏。就如花果山。花果山,开花结果之山,属木,是五行中唯一一个可以成长属性。它代表的就是一个人,一个从东胜神洲,本源之处,刚刚来到性海之中的人。山中的猴子,则是他的想法,那些狼虫虎豹等,则是他的其他一些思想。所以我认为山在《西游记》中有阻碍的意思,也代表着人。石头,土中坚定的部分。山大部分的组成都是土,石头是山中的坚定部分,所以山骨指的是人身上的坚定的想法。
寒。冷。
水寒。心性开始变得越来越清凉,呈现出越来越清冷的姿态。
荷。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超脱于凡尘性海之上的美好姿态。
破。破碎。
憔悴。黄瘦,寿损。瘦弱无力,脸上难看的样子。
路途烟雨故人稀,黄菊丽,山骨细,水寒荷破人憔悴。三藏走在这条通过禅门修行去西天取经的路上,他的神识开始变得越来越清净。在这种神识清净的状态下,他收获了一些能够治病救人的思想,可是这些思想又随着他越来越清净的神识破碎了,他发现这些思想都不是真正能够治病救人的真经。这个时候,不断收获能够治病救人的思想的状态和这些思想一个个破灭的状态,使得他的神识即受到滋润又充满迷茫,现在已经很少有曾经的与他这要去西天取经的思想相知的思想出现了;只有那能经受住这清冷神识考验的思想依旧表现出它美好的姿态。这些能够经受住清冷神识的考验的思想,就是那取经人身上的坚定的支撑,可是这支撑又显得那么细小无力,难以经受住考验。在这越来越清冷的心性的作用之下,原来那有着出尘之态的美好的形象也都破碎了。这使得走在取经路上的取经人显得瘦弱无力,难以继续坚持下去了。
蘋。多年生水生蕨类植物,茎横卧在浅水的泥中,叶柄长,顶端集生四片小叶,全草可入药,亦可做猪饲料。
蓼。一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或粉红色,全草可用药。
霜天。寒冷的天。我在《西游记》中,认为人的神识部分为天。
雪。从混合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
霜天雪。清冷的神识中表现出来的清冷的心性所凝结的结晶。
落霞。落日时的霞光。代表一天将要过去却还未过去的时候,那在这一段时间内能够给世人带来真正光明却马上就要落下的思想在凡尘中表现出来的美好色彩。预示着三藏这一阶段的修行将要结束了。
孤。孤单。是说三藏这取经的思想开始变得没有支撑,没有伙伴了。
骛。野鸭。
长空。辽阔的天空。代表取经人的神识。
白蘋红蓼霜天雪,落霞孤鹜长空坠。在这种情况下,取经人心性中久已存在的,得到广泛认可的,可以治病救人的思想和在某一段时期存在的,呈现出美好色彩的,能够治病救人的思想都在那清冷的神识于心性中形成的已经具备其形态的清冷的心性的作用下凋零了,都无法经受这清冷的神识和清冷的心性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原本来自上天的能够真正给人带来光明的思想在凡尘中形成的美好表现与那想要振翅高飞去西天取经的孤单的思想都要在神识中坠落了。
依稀。含糊不清的,不明确的。
黯淡。阴沉、昏暗。
野。不受道理拘束的。
云。神识高处的思想。
玄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
宾。客人。
鸿。鸿雁。我认为在这里代表鸿图。宏大的基业,多指王业帝位。
嘹呖。形容声音响亮凄清。嘹嘹呖呖,倍加响亮凄清。
宵。夜。
碎。说话唠叨。
依稀黯淡野云飞,玄鸟去,宾鸿至,嘹嘹呖呖声宵碎。这个时候,取经人的神识中开始呈现出模糊不清的,不明确的状态,他已经不能明确的知道自己到底该怎么去做了,他开始进入神识昏暗不明的状态中,那不受拘束的思想开始不断的在神识高处飘过。那与天道相合的思想离开了,“想要让自己这去西天取经的思想依旧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出现在了这本属于那与天道相合的思想的地方,发出了他响亮而又凄凉、清冷的声音,在这神识黑暗不明的状态下不断的表现出来。
师徒们行了数日,到了巩州城。早有巩州合署官吏人等,迎接入城。安歇了一夜,次早出城前去。(原文)
巩。使坚固。
这是三藏走出法门寺之后的这段路的真实状态。他走出法门寺之后,他的禅门修行开始得到了一个圆满,他的神识也越来越清净了。可是随着他神识的清净,他却发现自己所得到的这些能够治病救人的思想都经受不住清冷神识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他所获得的支撑就变得越来越少了,甚至变成了孤家寡人,就好像一只不能完全与道理相合,也不能真正展翅高飞的只能发出难以让人赞美的高高的声音的野鸭子一般;要与那即将结束的这段修行同时落下似的。这个时候,原本属于他的与天道相合的思想离去了,一种想要振作他的宏图大业,要使这去西天取经的思想继续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表现出来,在取经人的神识中不断的发出响亮而又凄凉的声音。在这种状态下,三藏又走了几天,坚持了一段时间,最后来到了巩州城。在合署官吏人等的帮助下重新巩固自己去西天取经的思想,使这种思想重新变得坚定起来。在满城官吏人等的帮助下,使自己安定下来,度过了头脑黑暗不明的状态,第二天一早,继续向西前行,去西天拜佛求经。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12 22:55:43 +0800 CST  


两三日,又至河州卫。此乃是大唐的山河边界。早有镇边的总兵与本处僧道,闻得是钦差御弟法师,上西方见佛,无不恭敬;接至里面供给了,着僧纲请往福源寺安歇。本寺僧人,一一参见,安排晚斋。斋毕,吩咐二从者饱喂马匹,天不明就行。及鸡方鸣,随唤从者,却又惊动寺僧,整治茶汤斋供。斋罢,出离边界。(原文)
两三日。两,二。六祖《坛经》中有这么一段话: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谓(慧能)曰:“为是二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佛法是不二之法?”所以这个二,指的是二法,并非真正的佛法,至于其中的道理,我们先不说,只知道其含义就行了。三。三界。孙悟空常有一句话:“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是天地人 三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两三日。代表着二法之中,三界之内。
河州。相传河州是大禹治水的极地。也就是东土大唐的山河边界了。
镇边总兵,率兵抵御外来的侵掠的将领。
福。一切顺利,幸运。
福源寺。福的源头所在。这里是东土大唐的西部边界所在,却是福的源头所在。就是说从东土大唐沿着大道走出去,才是一切顺利,幸运的世界的源头所在。
三藏从巩州城出来之后,依旧走在二法之中,三界之内。来到了河州卫。这里是大禹治水的源头所在,也是东土大唐的边界。这里有率兵抵御外来侵略的强大的将军,也又在此地的修行人和维护此间规律的人。他们听说三藏是直接奉唐王旨意去西天取经的可以代表唐太宗李世民的有力量的人,是要去西天见佛祖的人。不管是出于僧俗两个方面,没有一个不恭敬的。把三藏接到里面提供三藏去西天取经的一切物资,为三藏去西天取经提供支撑。当他来到河州卫的时候,就是到了离开东土大唐的时候,这里虽然是东土大唐的边界,却从此走向了一切顺利,幸运的道路。是“福”的源头所在。三藏在这里吃了斋饭,喂饱了马匹。准备第二天天还不明的时候就起早赶路。果然,第二天鸡刚鸣叫的时候,他就唤醒从者,要起身赶路了。不想他的举动还是惊动了福源寺的众僧,给他正直斋饭。斋毕,他离开河州卫,初次踏从东土大唐这一境界中走出去的路程。
这长老心忙,太起早了。原来此时秋深时节,鸡鸣得早,只好有四更天气。(原文)
长老。这个长老跟前面法门寺中的长老意思不一样。是佛教对释迦上首弟子的尊称。如长老舍利弗,长老须菩提。这里面说三藏是长老,是说三藏乃是真正的令人尊敬的释迦弟子。
心忙。心急。
“子时得阳气,丑则鸡鸣。”三藏这个令人尊敬的释迦弟子取经的心太急切了。他起身的时候,是他前一个阶段过去之后,才刚刚能够感受到那一点新生的思想的时候。只是他在这一阶段的禅门修行中所形成的神识清凉的状态,使他比平常更容易感受到那一点阳气的产生。可是这点阳气虽然产生了,其中的道理和光明却还没有开始显露出来,三藏也还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呢。所以他起身的时候,只有四更天气,离天亮还差着一个阶段,他的神识依旧在黑暗不明的状态之中。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13 13:09:58 +0800 CST  

楼主:炉中人

字数:1688629

发表时间:2018-03-02 06:53: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24 12:40:46 +0800 CST

评论数:156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