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感悟

今天就更新到这里了,我对于唐僧取经第七难:“双叉岭上”的理解等到明天再说,希望各位朋友见谅。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18 10:23:15 +0800 CST  
今天就更新到这里了,我对于唐僧取经第七难:“双叉岭上”的理解等到明天再说,希望各位朋友见谅。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18 10:23:26 +0800 CST  
山神

他两个斗了有一个时辰,只见那虎爪慢腰松,被太保举叉平胸刺倒,可怜呵,钢叉尖穿透心肝,霎时间血流满地。揪着耳朵,拖上路来。(原文)
可怜。可惜。
血。血液。血是人和动物体内循环的不透明液体。大多数的血是红色的,人和老虎的血也都是红色的,红色是美好的色彩,所以血代表的是人或动物,或者是妖怪体内所蕴含的美好的性情。到这里会有人问了,阻挡唐僧,可以吞噬一切思想的恐惧中也有着美好的性情么?当然是有的,人的恐惧可以让人不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人知道车可以撞死、撞伤人,所以过马路的时候会小心;这就是恐惧的好处。所以这斑彪身上也有血液流淌,也有着支撑它的美好性情。
一天是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是一天的十二分之一,就是说经过了一个很长时间的斗争之后,那恐惧之虎的攻击开始变弱了,再也难以坚挺的存在下去了,被太保用他的三股钢叉平胸刺倒,在三股钢叉的作用下这恐惧之虎在心中平伏下来。可惜啊!那三股钢叉直接刺穿了这恐惧之虎的要害,转眼间它这能吞噬一切的强大思想里面所蕴含的美好的性情便都流落于尘埃之中。
揪着耳朵,这个意思现在还不太明白,留到以后再说。
拖上路来。我们前面说过,恐惧也有它的好处,可是过分的恐惧,就成了三藏面前的斑彪,令人在苦难面前只知一味的退缩,不敢前行。这就是恐惧的坏处。既然恐惧既有好处,又有坏处,那怎么办呢?刘伯钦将他拖上路来。路是道的意思,就是让这恐惧归于道中,不过分的表现出来。恐惧可以存在,却不能太过强大。这样:既有畏惧之心,又有进取之意。这个时候,恐惧不但不会成为三藏取经路上的阻碍,反倒会让三藏知道自己有不可为,不能为之事,自然就不是三藏取经路上的阻碍了。
好男子!气不连喘,面不改色,对三藏道:“造化!造化!这只山猫,彀长老食用几日。”三藏夸赞不尽,道:“太保真山神也!”(原文)
造化。福气,运气。
好一个坚定的思想!跟凶猛的恐惧一番凶险的竞争,并没有对他造成什么影响。他对三藏道:“运气啊!运气!今天打死了这可以吞噬一切的恐惧之后,足够做你这几天西行路上的食粮与支撑的了。”三藏见状,对刘伯钦夸赞不尽,说:“太保,你真是个山神啊!”到这里,“山神”这个词在《西游记》中第一次出现。我们不防通过刘伯钦这个人的表现,来对《西游记》中山神的含义做个定位。
从书中看,刘伯钦是一个有强大力量的人,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坚定的坚定的念头,他有着自己的武器,可以发出自身的光芒。从他镇山太保的称号来看,他是靠着自己的武力来镇守人身,维持人的思想上的平和的。就是说他靠自己的强大,来将一切不稳定的因素都压制住,以此来维持一个人对一个主导思想的坚持。比如刘伯钦就是靠着自己的武力战胜了阻碍三藏去西天取经的强大的恐惧,使三藏的取经之行能够继续下去。所以山神应是极其强大,能够发出自身的光芒,并以自己的强大力量来维持人神识的稳定的一种思想状态,他通过自己的强大来维持神识的稳定,将所有不同的声音压制住,使所有的思想都为他所维持的那种思想服务。我想这应该就是《西游记》中山神的含义和作用。只是山神这种依靠自己的强大力量来维持的神识稳定,只是表面的稳定,并不能使人的神识真正的平静下来。
伯钦道:“有何本事,敢劳过奖?这个是长老洪福。去来!赶早儿剥了皮,煮些肉,管待你也。”赶早。趁早。(原文)
洪福。大福。
皮。表皮。肉。内在。
煮些肉。煮是把肉放入水中,用火加工成熟。水是心性的意思。火是用木头点燃,木头是神识。煮些肉,指的是通过神识的锻炼,使这恐惧之虎的内在可以食用的部分在心性的作用下,变得成熟可用。
管待。照顾接待。
伯钦见三藏称他为山神,说道:“我有什么本事,怎么敢烦劳你这样的夸赞我呢?我今天将这阻扰你取经的强大的恐惧打死这件事情,其实是借了你这个德高年长之人的大福气,是跟你有着很大的关系的。走吧,趁着这思想才刚死去,余温未散,它这种思想还没有完全消失的时候;赶紧剥开它的外表,分析它的内在表现,将其中可以使用(食用)部分,加工成熟,做为我为你继续西行提供的的食粮支撑。
从书中看,刘伯钦是在三藏遇到问题的时候,“从天而降”的这么一个人,可实际上呢?比如我们每个人遇到三藏那种前有猛虎,后有委蛇,左右毒虫猛兽的情况下,都能有神仙相救么?我们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刘伯钦极其强大,相对于甚至比陈玄奘这个强大的思想还要强大,那么刘伯钦这如此强大的力量是哪来的呢?难道这念头生下来就如此强大么?其实不然,刘伯钦就跟我们每一个人一样,都有一个从诞生到成长壮大的过程,而刘伯钦的强大则应该是来自三藏所代表的取经人的主张。在前面折从落坑一难之中,三藏从太白金星那是认识到,自己去西天取经必须要有坚定的主张才行。坚定的主张可以让人的某种思想变得异常强大,可以抵御住任何思想的影响。前面三藏攀爬双叉岭,又遇毒虫猛兽的时候,就是他坚定的要通过禅门修行去西天取经的主张使他在虎蛇面前兀自不肯退缩。当三藏衬身无地的面对那虎蛇的时候,他每坚持一分钟,他的要去西天取经的主张都在这一分钟成长,直到这要去西天取经的主张真正成长强大起来,有了自己的武器,能发出自身光芒的时候,那些虎蛇毒虫自然无法面对这强大的主张,惊慌退避潜形了。所以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抵御住恐惧之虎的吞噬的,三藏能够在刘伯钦的保护下战胜恐惧之虎,有着他的必然,是他在前面两次磨难中成长的结果。所以这里面刘伯钦说他能够战胜猛虎是托了三藏的洪福,他本身的本事倒是次要的。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19 08:57:10 +0800 CST  
他一只手执着叉,一只手拖着虎,在前引路。三藏牵着马,随后而行。迤逦行过山坡,忽见一座山庄。(原文)
迤逦。渐次,逐渐。
山庄,门前。山门。山门是寺院的正面门楼
刘伯钦一手拿着他的武器,一手抓着那死去的老虎不放松,在前面引导三藏前行。三藏这取经的思想则掌握他的念头,在刘伯钦的引导下前行。就这样,三藏在刘伯钦的引导下,逐渐度过了目前的困难与阻碍。这个时候,三藏忽然看到一个境界出现在面前,三藏发现这里乃是通往真正的修行之路的门户。接着他看到了这门户之前的一番景象。
那门前真个是:
参天古树,漫路荒藤。万壑风尘冷,千崖气象奇。一径野花香袭体,数竿幽竹绿依依。草门楼,篱笆院,堪描堪画;石板桥,白土壁,真乐真稀。秋容萧索,爽气孤高。道旁黄叶落,岭上白云飘,疏林内山禽聒聒,庄门外细犬嘹嘹。(原文)
参天。高悬或高耸欲天空。
古。时代久远的,过去的。
树。像松树代表的心一样,神识的组成部分。
漫。满,遍,到处都是。
路。道。
荒。长满野草,或无人耕种的。
藤。泛指匍匐茎和攀援茎。
荒藤。无人约束治理的阻碍、牵扯。
参天古树,漫路荒藤。在这跨入真正修行门户之前的大道上,有着自古以来便存在着的,可以直通天际的神识部分突出的显露出来,也有无数无人管理的阻碍与牵扯,成为你走在这条路上所必须面对的困难。
壑。深沟,深谷。深沟,深谷,指的是大地上凹陷的部分,所以我认为代指的是人的缺陷。
风尘。比喻纷乱的社会或漂泊江湖的境况。
冷。寂静,不热闹。
崖。高地的边,陡立的山边。
气象。事物的情况,态势。
奇。惊异。
万壑风尘冷,千崖气象奇。那神识深处的缺陷中的纷乱景象,不再纷乱,渐渐的开始变得寂静起来,神识中突出显露出来的部分则表现出令人惊异的新奇姿态。
一径。一条小路。
野花。神识中所表现出的美好的姿态,不过这些姿态虽然美好,却是未经修剪,不完全合乎道理的。
香。美好的气息。
袭。触及。
幽。感觉应该是幽雅的意思,幽静雅致。
竹。枝瘦节劲,中通外直,气节冲霄,给人以虚心隐忍,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
一径野花香袭体,数竿幽竹绿依依。三藏走在这条通往真正修行的门户的道路上,发现这条山路虽然不宽,又有荒藤牵绊,可到处都充满了神识中美好的姿态,这些姿态所散发出来的美好气息不断的影响着他;只是这些美好的姿态中充满了野性。又看到一处神识幽静雅致的表现出来,呈现出勃勃生机。
草。心中长草。所以草代表的是各种各样的思想。
草门楼。由各种各样的思想所共同组成的一个门户。
篱笆。又叫栅栏、护栏,是用来保护院子的一种措施,一般由木头、竹子、芦苇、石头等构成。
堪。能,可以,足以。
描。依照原样摹画或重复的画。
草门楼,篱笆院,堪描堪画。这通往真正修行的所在的门户是由无数思想共同汇聚而成的,这个所在有着由各种神识组成的守护。这是一个足可以让人依照它的样子去临摹,去重现它的状态的境界。
石。坚定的想法。
桥。心桥。
土。我认为土也是人的想法,不同于石,石头是极为坚定的想法,而土则是细小的,虽然长久存在却并不非常坚定的想法。
白土。为人广泛认可的长久以来就存在着的想法。
乐。乐土。
稀。少。
石板桥,白土壁,真乐真稀。与这个境界相通的乃是由坚定的想法所构成的心桥;这个境界乃是由那些为人广泛认可的自古以来便存在着的各种想法构筑而成,是真正的乐土,真正世间少有的境界。
萧索。衰败,冷漠。
爽气。清爽的空气。
孤。单独。
秋荣萧索,爽气孤高。这个境界屹立于如深秋般神识清冷的状态之下。在这种状态下,那看起来虽然非常美好却不完全合理的思想、念头,都呈现出衰败的姿态;那令人神识清凉的气息独自呈现出来,表现在神识高处。
道旁黄叶落,岭上白云飘。各处神识的枝叶已经落于尘埃之中,只有主干突出的表现出来,那些为人广泛认可的思想开始浮现在取经人的神识高处。
聒聒。喧扰貌。
细犬。是一种优秀的猎犬。同时犬有看家护院的作用。
嘹。声音响亮。
疏林内山禽聒聒,庄门外细犬嘹嘹。在这枝叶飘落,只有主干突出的显露出来的神识中,人身上的各种不受拘束的念头,非常杂乱的表现出来。可是在这境界之外却有着一只善于捕捉这些杂念的猎犬发出它嘹亮的声音,守护着这个境界。
这个犬到底是代表什么,我们还不清楚,不过在三藏看到的这个境界之中,虽然各种念头不断的发出聒噪的声音,却有一条细犬在守护着它,帮他抵御这些聒噪的声音的侵扰。同时,这是一个可堪照样效法的境界,是一个三藏模仿的榜样。所以在以后一段的修行中,三藏是在模仿刘伯钦所在的境界去修行,争取自己也能成就如此境界。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19 09:01:08 +0800 CST  
还好昨天没把我认为的唐僧取经第七难:“双叉岭上”说出来,今天重新读这段的时候才发现以前想的这一难的“面”太窄了,所以需要等到明天才能把我的看法说出来了。请各位朋友见谅。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19 09:04:55 +0800 CST  
双叉岭上

伯钦到了门首,将死虎掷在地下,叫:“小的们何在?”只见走出三四个家僮,都是怪形恶相之类,上前拖拖拉拉,把只虎扛将进去。(原文)
小的们。众手下,听从他的命令,为他服务的人。
家僮。家童。私家奴仆的统称。
类。很多相似事物的综合。
拖拖拉拉。以拖延为特征的行动、习惯或性格。
扛。两人或两人以上共抬一物。
伯钦来到这庄户的门口,将那被他打死的强大的恐惧丢掷在尘埃之中,叫道:“小的们在哪里呢?”随着他这声叫,就见这庄园里走出三四个只听从他的命令,只为他服务的思想,这些思想是看起来非常奇异,非常凶恶的一类思想。他们走上前来,共同发挥作用,按照刘伯钦的意思将这斑彪扛入屋内。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表现的并不是那么利索,而是拖拖拉拉的,说明他们在将这斑彪往屋里扛的时候,不是那么太乐意,有些抗拒,或者是这件事对他们来说不是那么容易,有些费力。
伯钦吩咐道:“赶早剥了皮,安排将来待客。”(原文)
伯钦此言,说明伯钦虽然能将斑彪杀死,可是剖析这斑彪,剥去其外表,找出这思想的内在,并使其成熟的的这个过程,却是要依靠这三四个人的。
复回头迎接三藏进内。彼此相见。三藏又拜谢伯钦厚恩怜悯救命。伯钦道:“同乡之 人,何劳致谢。”
迎接。走上前接待。
厚恩。称对方对自己的大恩。
怜悯。对肉体或精神上遭受痛苦的人或对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同乡。籍贯相同的人。
吩咐完毕,伯钦迎接三藏进入这属于他的境界之中,接着,两人又在这境界中相见。三藏又拜谢刘伯钦对自己的大恩;拜谢刘伯钦对他这独自走在西行路上,没有任何支撑的取经的思想的同情;拜谢刘伯钦救了性命,使他这去西天取经的思想不至死于恐惧之口的恩情。刘伯钦则对三藏道:“别看我救了你,别看我有自己的武器,能发出自身的光芒;其实我们都是出自同一地方,在同一种思想的主导之下的人,何须烦劳你感谢我呢?”
坐定茶罢。有一老妪,领着一个媳妇,对三藏进礼。伯钦道:“此是家母、山妻。”三藏道:“请令堂上坐,贫僧奉拜。”老妪道:“长老远客,各请自珍,不劳拜罢。”(原文)
进礼。指进呈敬意或礼品
三藏安坐在刘伯钦的屋中,喝过茶,取经人神识清净下来。这个时候,他看到一个老妪,领着一个妇女上前对三藏表示敬意。在刘伯钦的介绍下,三藏得知这两个念头一个是诞生刘伯钦这种坚定思想的思想,另一个则是与刘伯钦这种思想相匹配的思想。三藏本来拜服于刘伯钦这种思想之下,现在看到了刘伯钦这种思想的源头,也要拜服于这种思想之下。可是这老妪则对三藏道:“你这个长时间存在着的品德高尚的思想,是从离我这里很远的境界中来到这里的,是我的客人,而不是我的奴仆,所以你和我一样,都要各自珍重自己的思想观念,请你不要烦劳自己拜服于我的脚下。”
老妪之言,告诉三藏,你这思想能够从遥远的地方来到我这里,就是我尊贵的客人。你的思想也是珍贵的,要珍重自己,不要轻易拜服于别人的脚下。
伯钦道:“母亲呵,他是唐王驾下差往西天见佛求经者。适间在岭头上遇着孩儿,孩儿念一国之人,请他来家歇马,明日送他上路。”老妪闻言,十分欢喜道:“好!好!好!就是请他,不得这般恰好。明日你父亲周忌,就浼长老做些好事,念卷经文,到后日送他去罢。”这刘伯钦,虽是一个杀虎手,镇山的太保,他却有些孝顺之心。闻得母言,就要安排香纸,留住三藏。(原文)
歇马。下马休息。
周忌。周年忌日。
浼。央求,请求。
伯钦道:“母亲呵,你面前的这个坚定的思想,是在东土大唐那‘为解救自己而解救众生的主导思想’之下的,受这主导思想之命,去西天拜见佛祖,求取解救众生的真经的思想。方才在他行走在双叉岭上,进退维谷的时候与我相遇。孩儿念他和我们乃是同一个大境界之中的思想,所以请他到我这里来歇息、休整,等到明天修正好了,再送他去西天取经。”
这刘伯钦,虽然是能够斩杀人身之上的那些可以吞噬一切的强大念头的思想,是能够镇住人身,让人处于平静状态的可以作为正在成长中的未来的主导思想的师父的思想,却同样有着孝顺之心。他听得那来自母亲的声音,就要安排香纸,留住三藏。
说话间,不觉的天色将晚。小的们排开桌凳,拿几盘烂熟虎肉,热腾腾的放在上面。伯钦请三藏权用,再另办饭。三藏合掌当胸道:“善哉!贫僧不瞒太保说,自出娘胎,就做和尚,更不晓得吃荤。”(原文)
权。姑且,暂且。
合掌当胸。此中合掌当胸,应是恭敬虔诚的意思。就是说我对佛信仰是虔诚的,虽然现在饥饿难耐,却也不肯吃荤,不肯做那修行人不该做的事情。
不晓得。不明白,不懂,不清楚。
吃荤。应和吃素对应。中土佛门,从梁武帝时期开始吃素。所以在三藏看来,吃素是一个和尚应该做的事情,吃荤则是一个和尚不该做的事情。所以吃素可以理解为一个修行人应该做的事情,吃荤则是不应该做的事情。
就在他们说话的时候,不知不觉中,天色将晚,取经人又要进入神识昏暗不明的状态中了。这个时候,三藏这取经的思想,需要食粮支撑,以支持他度过神识黑暗不明的状态。也就在这个时候,刘伯钦下面的那三四个家僮排开桌凳,将在神识的作用下,将那恐惧之虎剖析开来,通过心性的锻炼,加工成熟的虎肉端了上来;那虎肉热气腾腾的,散发着属于它的炽烈的气息,被置于台盘之上。伯钦请三藏姑且将这些虎肉当作食粮支撑食用,回头再为三藏准备其他饭食。三藏见刘伯钦要让他以虎肉为食,合掌当胸,表示自己对佛的坚守和志成,对刘伯钦说:“罪过啊!我这个没有任何财富做支撑的出家人不对太保您隐瞒了,自从我这个思想诞生以来,就开始做和尚了,从来都不知道吃荤的。”即使现在我处在饥饿难耐的困境之中,也不能去做自己不该做的事情的。
吃荤,是吃肉。肉是别的动物的身体部分。所以吃荤是将别的思想观念杀死,以此作为自己的食粮支撑。刘伯钦这个山神,就是通过将别的强大的思想杀死、斩除,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强大,和自己存在的必要,以此来获得支撑的。所以三藏此时合掌当胸,是在说,我一念志成,作为一个修行人,作为一个去西天取经的人,是要解救众生的,是要通过解救众生来证明自己,而不是通过杀死众生来证明自己的。
伯钦闻得此说,沉吟了半晌道:“长老,寒家历代以来,不晓得吃素;就是有些竹笋,采些木耳,寻些干菜,做些豆腐,也都是獐鹿虎豹的油煎,却无甚素处。有两眼锅灶,也都是油腻透了,这等奈何?反是我请长老的不是。”(原文)
沉吟。深思。
干菜。干财。干净的财。
豆腐。福。
獐鹿虎豹。獐鹿先不说。虎已经见到了,指的是人的神识中那强大、凶猛的,可以吞噬一切其他思想的念头。豹,虽然没虎那么厉害,却也非常强大,也跟虎一样,是斑皮,代表的也是强大的,好坏参半的思想。
油。这里指的是动物身上提炼出的油。油也是液体,也是心性的代表。
两眼锅灶。按后面刘伯钦母亲将小锅拿下来的描写来看,指的应该是大小两口锅,就是大小两个境界。大境界指的是东土大唐,小境界,指的是东土大唐中属于刘伯钦的这个境界。这两个境界,都可以对可用之物进行锻炼,使食物变得成熟。
刘伯钦闻得三藏之言,仔细思考了半天,方才说道:“您是个品德高尚的思想。可是我们家从古自今,就不明白怎么吃素的;就是有些素食,有些神识各处的干净的成果,有些干净的财富,清净之福,可是在将其锻炼成熟的过程中,也都被各处思想遗留下来的的不清净的性情所浸染了,也不是出家人可以食用的食粮了。我们这里虽然有两个境界,不管是东土大唐的这个大境界,还是为我主导的小境界,都可以做为锻炼神识各处的思想,使之成熟的锅灶。可不管是这大的境界,还是这小的境界,也都在神识各处的思想所提炼出来的并不清洁的心性下给油腻住了,看不到丝毫的干净来。在这种情况下,你让我怎么去给你做那出家人可以食用的成熟的成果呢?我保护你,把你请到我的境界中来,为你提供取经的食粮支撑,本来是好意,可现在反倒好像是我要你破斋破戒,反倒是我的不对了似的。”
三藏道:“太保不必多心,请自受用。我贫僧就是三五日不吃饭,也可忍饿,只是不敢破了斋戒。”(原文)
三五日。三指的是三界。五指的是五行。三五日就是三界之中,五行之内。
刘伯钦之言告诉我们,东土大唐的人,都是靠着战胜、消灭别的思想来获得认可,得到支撑的。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干净可以食用的食粮,就是有一些清净之财,纯洁的福田,也都被各处神识中流露出来的心性给浸透了,不管是身体还是神识,都不干净。就是想给三藏做些素食也没有办法,并弄的好像他故意让三藏破戒似的。三藏则告诉刘伯钦不要多想,他没有怪罪刘伯钦的意思,请刘伯钦自己受用虎肉。至于他这去西天取经的思想,就算在三界之中,五行之内得不到支撑也没有关系,他能忍受住。只是不敢破戒,不敢做自己不该做的事情。
伯钦道:“倘或饿死,却如之何?”三藏道:“感得太保天恩,搭救出虎狼丛里,就是饿死,也强如喂虎。”(原文)
刘伯钦道:“你说你在三界之中,五行之内得不到任何的食粮支撑也不怕,可要是因此饿死了,那该怎么办呢?”三藏答说:“感得太保您如天一般的恩情,把我从虎狼丛中搭救出来。就算现在饿死在这里,也比当时被那恐惧之虎给吞噬掉强多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20 13:05:49 +0800 CST  
伯钦的母亲闻说,叫道:“孩儿不要与长老闲讲,我自有素物,可以管待。”伯钦道:“素物何来?”母亲道:“你莫管我,我自有素的。”叫媳妇将小锅取下,着火烧了油腻,刷了又刷,洗了又洗,却仍安在灶上。先烧半锅滚水别用,却又将山地榆叶子,着水煎作茶汤,然后将些黄粱栗米,煮起饭来,又把些干菜煮熟,盛了两碗,拿出来铺在桌上。老母对着三藏道:“长老请斋,这是老身与儿妇,亲自动手整理的些极洁极净的茶饭。”(原文)
山地榆。指的应该是高山地榆。也是一种中药,也叫猪人参,生长在海拔1200米到2700米的地方,应该算是一种高山植物了。所以这山地榆代表的是在东土大唐这个境界中的高处所存在着的可以治病救人的思想。
山地榆的叶子。需要注意的是,山地榆是根部可用药,这里面煎煮的却是山地榆的叶子。这是在说,东土大唐虽然有可以治病救人的思想,可是这些思想中能够治病救人的部分却还埋在地下,被埋没在尘埃之中呢。可虽然这真正能够治病救人的思想部分被埋在尘埃之中,其在神识各处却也有枝叶延伸。因为这些能够真正治病救人的思想的根源,真正能够治病救人的部分,被尘埃埋没了,现在还提炼不出来,所以现在拿来提炼的是这些能够治病救人的思想在神识中的枝叶部分。
黄粱栗米。一种味道很好的米。同时又有“黄粱美梦”之说。所以这里黄粱粒米,说的应该是东土大唐之人梦想中的美好食粮。
刘伯钦与三藏的声音,传到了刘伯钦的母亲的耳朵里。刘伯钦的母亲听到之后,将一个声音以很高的姿态表现出来。他告诉刘伯钦,不要跟三藏在那里说那些没用的,不解决问题的话了。她这诞生了刘伯钦这种在东土大唐极其强大的坚定思想的思想中,本来就有不用通过杀死众生,使众生受到损伤便能得到的干净食粮。刘伯钦闻言,不知道这素物在哪里,问他母亲这素物是从哪里来的呢?他母亲告诉刘伯钦:“从哪里来的你就别管了,反正我有就算是了。”
接着。伯钦的母亲叫刘伯钦的媳妇,也就是与刘伯钦这强大的思想相匹配的那个思想发挥作用,将小锅取下,在属于他们的那个小的境界中行动起来。她们先是着火烧了油腻。火是欲火,就是欲望。什么样的欲望呢?就是想要得到素食,想要这个小境界清净的欲望。她们通过这种想要小境界清净的欲望,将这个小境界中,那神识各处浸染在这小境界中的心性残留给清除了。之后她们又开始刷这小锅,用她们坚定的要这小境界干净的思想部分对这小境界进行大力量的清除,将这小境界中那些神识各处所遗留在上面的顽固的心性给清除掉;然后再洗,清水去洗,用纯洁的心性对所有这个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污渍进行清洗。
如此这般,数次之后,这属于刘伯钦一家的小境界就被清理干净了。接着,刘伯钦的母亲和妻子,将这被清洗过后的小境界置于灶上,开始用这小境界锻炼那些素食,使其成熟可用了。她们在做素斋之前,先烧了一锅开水,先通过锻炼,使那纯洁的心性变得成熟。作者没说这半锅清水是干什么用的,我们暂时也不知道,只能继续往后看。随后,刘伯钦的母亲和媳妇又将位于东土大唐这境界的高处的那些可以治病救人的思想的枝叶置于这清净的心性之内,再次通过美好的欲望加以锻炼,使这些可以治病救人的思想在神识中的枝叶,在这种锻炼下得以成熟,并将其精华融入那纯洁的心性之内,形成能够使人神识清净、平静的干净可用的茶。可以将这种“茶”作用于人身之上,使人清净、平静下来。之后,他又将东土大唐之人梦想中的美好食粮加工成熟,作为三藏去西天取经的神识支撑。之后她又将那些干净的财富用纯洁的心性加以锻炼,使这些干净的钱财也变成了成熟可用之物。盛了两碗,拿来铺在桌上,用这些二法之中的清净食粮,作为三藏去西天取经的食粮支撑。她对三藏道:“长老,请吃斋饭吧!这是老身我和我儿媳妇亲自动手,整理出来的极其洁净的茶饭。”
刘伯钦的母亲,是生下刘伯钦的人,代表的是东土大唐的思想的源头所在。刘伯钦说没有素食,刘伯钦的母亲却说她自有素食,刘伯钦反问他母亲,素物从何而来。就是说刘伯钦,这东土大唐的人虽然被荤物浸透了,不知道如何去做素食,可是这些东土大唐的思想的源头,其实是有着些干净的,不损害他人利益便能食用的食粮的,只是刘伯钦不知道而已。接着刘伯钦的母亲要刘伯钦的媳妇帮忙。刘伯钦是出自三藏坚定的主张,成为山神的代表,仅次于东北大唐的主导思想的拥有强大力量的人。而三藏的主张是通过禅门的修行去西天取经,所以与刘伯钦这坚定思想相匹配的思想乃是东土大唐的禅门思想。刘伯钦的母亲就是在东土大唐的禅门思想的帮助下,来给唐僧做素食的。刘伯钦的母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洗锅,这两眼锅灶是油腻透了的,她洗的是小锅,是属于自己的这个小境界。这个境界虽小,却是在东土大唐最顶端的一个境界,离开这里,便就离开东土大唐了。她在刘伯钦的媳妇的帮助下,用纯洁的心性将这口锅洗刷干净。就是说你别看这境界肮脏,充满油腻,可只要功夫到了,在纯洁的心性的作用下,照样可以变得清净起来。她煮茶,用的是山地榆的枝叶,是在告诉我们,东土大唐是有着可以治病救人的思想的;别看这些思想被凡尘埋没,可照样有它的枝叶表现出来。她用黄粱栗米煮饭,是说世人梦想中的美好之物,其实都可以加工成熟,作为世人清净的支撑的。他用干菜煮熟,是说这世间的钱财其实也不就是肮脏的,也有干净的钱财,用到正确的所在。这所有的一切食粮,都是出自凡尘之中,二法之内;可是这些食粮,却与我们平常的所见所食,有着天地的区别。刘伯钦的母亲在告诉我们,只要你内心坚定,肯不怕麻烦的用心去做,自然可以让这充满油腻的境界,回归清净。
这是一个属于东土大唐的最顶端的小的境界,是一个属于刘伯钦一家的小境界,所以刘伯钦的母亲和他的妻子虽然费力,却可以将其清洗干净。可是对于东土大唐呢?小锅可以洗,大国又该怎么去洗呢?这就不是简单的通过少部分人的清洗能够做到的事情了,所以如来佛祖才要传经东土,三藏才要去西天拜佛求经。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这世间的钱财怎么能干净,又怎么能锻炼成熟呢?我觉得,人的钱财来得正,自然就干干净净。可就算钱财来的干干净净,却不往正道上用,那也不干净。所以钱来的正,用的正,自然就是一个成熟的表现。记得清朝袁牧有首诗:“人生薪水寻常事,奈何烦君我亦愁。解用何尝非俊物,不谈未必定清流。”人生的钱财本来就是寻常之事,只要来得正,用得正,又何必非要避而不谈呢?
所以这世间的很多东西,不见得是其本身不净,而是我们用的不对。“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这个问题关键还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
唐僧取经第七难:“双叉岭上”应在这里。说的是人因为自己的失误落入坑中之后,虽然仰仗着来自上天的指引从坑中走了出来,可是他却已经失去了自己的追随者,只是独自一人孤单的走在这条艰难的向上的道路上,道路的艰难使他寸步难行,这个时候,那强大恐惧又会表现出来。在这孤立无援,衬身无地的状态下,你是继续坚持呢?还是就此退缩呢?虽然有那坚定的主张帮你战胜恐惧,可是在这自古以来便被污垢油腻住的东土大唐,没有一点清净的食粮作为你继续西行的支撑,你是坚守戒律,不做自己不该做的事情呢?还是就此破戒,为了存在下去而做自己不该做的事情呢?这都是三藏在这双叉岭上遇到的岔路口,只有战胜恐惧,坚守戒律,不管多困难的状态下依旧不做自己不该做的事情,方才能在本源之念和东土大唐的禅门思想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想要干净的欲火和干净心性的共同作用,成就一个属于自己的干净的小境界,能够在这这个小境界中将那些干净的成果、食粮等加工成熟,作为自己的食粮支撑。
到那时,你会发现,原来这看起来异常污浊的所在,也是可以重新变得干净的,虽然不像洗刷自己那么容易,却还是有机会做到的。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20 13:10:43 +0800 CST  
养点什么

三藏下来谢了,方才上坐。那伯钦另设一处,铺排些没盐没酱的老虎肉、香獐肉、蟒蛇肉、狐狸肉、兔肉。点剁鹿肉干巴,满盘满碗的,陪着三藏吃斋。(原文)
盐、酱。最简单的调味品。
老虎。神识中最强大的,可以吞噬一切思想的凶猛的思想。
香獐。原麝,可以分泌麝香。这里指的应该是散发着美好气息的思想。
蟒蛇。我觉得蟒蛇代表的是人身体上的想法,也就是人心中的想法。既可以隐藏在人的身体之内,也可以表现出来。蟒蛇是一种个头很大的蛇,所以它代表的是人心中强大的思想。
狐狸。狐狸似乎是狡猾的代名词。狡黠的思想。
兔。也很狡猾,所谓“狡兔三巢”。不过他们的狡猾是为了生存下去。所以兔子代 表的是为了存在下去,不断的改变自己的位置,寻找依附和庇护的思想。
点剁。剁成碎块。
鹿。暂时先不解,后面再说。
干巴。因失水而收缩变硬。
三藏本在端坐,在没有任何支撑的状态下,坚守着自己的戒律。见刘伯钦母亲和妻子真的端上干净素斋,这些素斋的分量,就不是素斋本身那么简单的事情了。他走下坐来,很郑重的对刘伯钦的母亲和妻子表示感谢。之后,方才上坐,准备要受用这些干净素斋。这个时候,他看到刘伯钦在他旁边,另外设了一张桌子,以一些神识中可以吞噬一切的强大思想、散发着美好气息的思想、人心中强大的思想、狡黠的思想和一些为了存在下去,不断的改变自己,以寻找依附和庇护的思想。还有一些细小的某种思想中没有心性滋润的思想,这些思想被铺排在桌案上,可是却连一点调合都没有。它们各自散发着自己浓烈的气息,没滋没味。虽然没滋没味,不过这些思想的数量非常的多,不管是居中的台盘之内,还是盛饭的碗中,到处都布满了这种思想。刘伯钦就这样,陪着三藏吃斋。
方坐下,心欲举箸,只见三藏合掌诵经,唬得个伯钦不敢动箸,急起身立在旁边。(原文)
刘伯钦见三藏坐了,自己也坐到桌前。他刚想着拿起筷子,要吃那些大肉,却见三藏在那里合掌诵经呢。把他吓得够呛,也不敢拿筷子吃肉了,赶紧起身,站在桌旁。他的这个举动,说明刘伯钦这东土大唐之人,虽然每日以荤肉为食物,从不晓得吃素,可是在他们心中,对神佛也是非常敬重的,生怕自己的举动得罪神佛,被神佛怪罪。
三藏念数句,却教“请斋”。伯钦道:“你是个念短头经的和尚?”(原文)
短头经。应该是指经文很段,部头很小的经卷。这里应是指三藏做事没有长劲,只做一会儿就不做了,暗指三藏的取经之行也坚持不了多久,用不了多久就要退缩的意思。
伯钦见三藏念经,赶紧站起,以示自己对神佛的尊重。可是他没想到的是三藏就念了几句就不念了,他于是认为三藏是个念短头经的和尚,对三藏道:“哎呀,我们这么辛苦为你准备素斋,可没想到你原来是个做事没长劲的人啊!看来你去西天取经的劲头也维持不了多久的。”
三藏道:“此非是经,乃是一卷揭斋之咒。”(原文)
揭斋之咒。供养咒。是佛门出家人在吃斋之前要念的一段咒语。汉文供养咒是: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当供养,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简单的供养咒是: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大概意思都一样,就是以我面前的斋饭供养佛法僧,和一切法界有情众生。
三藏见刘伯钦说他是念短头经的和尚,以“此非是经”作答,是说我念的不是经,所以我也不是念短头经的和尚,我必然有始有终,不会半途而废的。接着他说这乃是一卷揭斋之咒,是佛门出家人在吃斋饭之前要念的一段咒语,是在告诉刘伯钦,你们这碗斋饭是给我了,可是这斋饭在给我的同时,也给了佛法僧,给了法界的一切众生。我不会独自受用这些干净的食粮的,我会让法界的一切众生跟我一同受用这些干净的食粮。
伯钦道:“你们出家人,偏有许多计较,吃饭便也念诵念诵。”(原文)
出家人。离开家修行的人。
计较。讲究。
念诵。原为佛教语,谓心念口诵佛名及经咒。谓因惦记而提及。
伯钦道:“你们这些离开家修行的人,连家都不要了,却偏偏有这么多的讲究,连吃饭的时候,也要惦记你们的信仰。三藏口念揭斋之咒,是说他在受用这些干净食粮的时候,不忘他那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本念。是说我现在能吃到干净的食粮了,我也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吃到干净的食粮,。所以伯钦这句话一方面是突出三藏不管到什么时候都没有忘记众生,另一方面则是说伯钦对他的这种做法并不是那么认同,认为这是一件多余的事情——你连家都不要了,咋还偏偏惦记着那些跟你不相干的人呢?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21 16:00:05 +0800 CST  
吃了斋饭,收了盘碗,渐渐天晚,伯钦引着三藏出中宅,到后边走走,穿过夹道,有一座草亭。推开门,入到里面,只见那四壁上挂几张强弓硬弩,插几壶箭,过梁上搭两块血腥的虎皮;墙根头插着许多枪刀叉棒,正中间设两张坐器。三藏见这般凶险腌脏,不敢久坐。(原文)
夹道。两侧有墙壁等的狭窄小道。
草亭。个人觉得指的应该是茅草亭。用草构筑出来的建筑,虽然能够遮风挡雨,却明显不够结实,无法承受暴风骤雨的吹打。
过梁。表示放在门、窗或预留洞口等洞口上有一根横梁,为了支撑洞口上部砌体所传来的各种荷载。
凶险。凶狠险恶。
腌。不干净。
脏。不干净。
腌、脏都是不干净的意思,不过我觉得腌脏代表的应该不是一般的不干净,而是散发着血腥气味的不干净;比如两张老虎皮,弓箭和刀枪上面都会有血腥和血腥的残留,指的就是由这些所表现出来的不干净。
吃了斋饭,收了盘碗。从刘伯钦所在的境界中得到了食粮支撑之后,他今天这一阶段的修行就要结束了。在他这段修行将要结束却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刘伯钦引着三藏从待客的正房中出来,领三藏到后边走走。正房是待客的地方,后边是后院,也就是刘伯钦所主导的境界的深处,是刘伯钦所主导的境界的真实表现。就是说,刘伯钦要引着三藏看看这境界的真实状态。
三藏发现,通往刘伯钦这境界之内的乃是一条狭窄的小道。这确实是一条道,不过这条道并不宽阔,道的两旁都有高墙阻挡,限制着走这条路的人只能在这条道中前进;这高墙虽然能保护走在这条道中的人,却也使走在这条道上的人看不到这条道外面的世界,将其局限在这条道内。这条道通向一个地方,这里有一个很多思想汇聚在一起所组成的建筑,虽然能够遮风挡雨,却经受不住暴风骤雨的吹打。
打开这一境界的门户,进入刘伯钦所主导的境界的深处的这一境界之中,三藏发现这境界的四壁都可以遮挡风雨,而且有几个非常强大的“弓弩”,都可以各自发出各种光芒。在进出这一境界的门户所在,是靠着两个呈现出看起来非常美好,却又散发着令人难以忍受的气息的可怕的、可以吞噬一切的思想来承受其本身和来自外界的各种压力的。这一境界之中,有很多尖锐的武器,有很多道,有很多叉子和棒子。在其中正的位置上有两张坐器,有两个居于主导地位的位置,共同主宰。
这个境界的状态我们只看出个大概,很多东西现在即无法解释,也看不明白。不过这个境界显然是以弓箭和武器为主,还有两张散发着不好气味而又可怕的老虎皮,所以三藏觉得这里面血腥味非常重,非常不干净,没有在这里做过多的停留,就离开了这个境界,直接来到草亭之外。
又往后再行,是一座大园子,却看不尽那丛丛菊蕊堆黄,树树枫杨挂赤;又见呼的一声,跑出十来只肥鹿,一大阵黄獐,见了人,呢呢痴痴,更不恐惧。(原文)
大园子。是一个大的境界,而且这个境界有别于前面的中房、草亭这种纯人工建筑,是一个只用篱笆简单围起来的与自然基本相同的境界。
菊。菊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有清寒傲雪的品格。黄代表的是代表真意的颜色。菊蕊堆黄,说的是人神识中那些代表各处真意的,能够忍受严酷环境的思想。
枫。枫字的结构是木风,可以理解是木中之风。木是神识,风是念头,枫树代表的是神识中的念头。
杨。杨树。还看不出来杨树代表什么,先不解。
赤。红色,美好的色彩。
呼。常用来形容迅疾,风声等。
肥。吃的很好,很胖的意思。
呢呢痴痴。没查到具体含义,感觉是看到人之后,不像一般野生动物那样直接跑了,而是在那呆呆的看着人的意思。呆呆的看着,似乎在你观察它的同时,它也在观察着你。
出了草亭,再往后面走,又是一个大境界,这个境界跟前面的境界不同,人工雕琢的痕迹很少,到处都充满了自然的气息。这里有着数不尽的能够在严酷的环境中表现出美好姿态、散发出美好气息的神识各处真正的思想、念头;神识中的念头和另一处神识部分都呈现出美好的色彩。这个时候,就听到一个声音,好像是一个念头表现出来的声音似的。随着这个声音表现出来,三藏看到了一群吃的很好,很胖的鹿和一群黄色的獐子跑了出来。它们见到刘伯钦和三藏的时候,在三藏观察这些鹿和黄獐的时候,似乎这些肥鹿和黄獐也在观察着三藏,对刘伯钦和三藏的出现,没有感到丝毫的恐惧。
三藏道:“这獐鹿想是太保家养了的?”伯钦道:“似你那长安城中人家,有钱的集财宝,有庄的集聚稻梁,似我们这打猎的,只得聚养些野兽,备天阴耳。”他两个说话闲行,不觉黄昏,复转前宅安歇。
天阴。天色阴沉。这里指的是天气不好,下雨下雪,没法出去打猎的时候。
三藏见到獐鹿群后,对刘伯钦道:“这些獐鹿是太保家养的么?”刘伯钦道:“是啊,我养这些獐鹿就跟你们长安城那境界中的人一样,有钱的人就聚集些财宝,有田地的就聚集些粮食,以备急需的时候使用。像我这样以打猎为生的人,也就只能聚养一些野兽,以备天气不好,不能出外打猎的时候食用。”刘伯钦和三藏就这样一边走一边聊,不知不觉间天就要黑了,便又回到前面由人工构建的境界中安歇去了。三藏和刘伯钦的对话也就写到这里,不过对三藏却有很大的启示。似刘伯钦这样强大的猎人还需要养些獐鹿,以备不时之需;三藏这出门在外,不知道路在何方的人,是不是也该养点什么,以备找不到客栈人家,难以得到食粮支撑的时候呢?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21 16:03:42 +0800 CST  
补充一下。在刘伯钦说了那句“你们出家人,偏有许多计较,吃饭便也念诵念诵。”之后,三藏没有回答。其意思应是说:“这件事我不能跟你争论,也不能强说什么,我只能去做,只能用我的行动来证明。”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21 16:27:11 +0800 CST  
佛事

次早,那合家老小都起来,就整素斋,管待长老,请开启念经。这长老净了手,同太保家堂前拈了香,拜了家堂。三藏方敲响木鱼,先念了净口业真言,又念了净身心的神咒,然后开度亡经一卷。(原文)
洗手。把手洗干净。告诉我们作佛事的前提是手必须干净。怎么干净呢?不做恶事,不做亏心事,不做贪赃枉法之事,不做损人利己之事等,反正昧良心的事就不能做。以前做过怎么办呢?估计凡尘之人就没有没做过的,那就要金盆洗手,痛改前非。
拈香。一般在家祭时都是亲属,往往要拿香拜往生者。但公祭时因为来的人士可能只是朋友或邻居等,并无亲属关系,往生者不能受用香拜,所以以拈香的方式进行。
口业。恶业的一种,佛教以身、口、意为三业。手干净了还要口干净才行。口是欲望的代表,就是说洗了手之后,欲望还得纯洁。
净身心的神咒。身心都要清净才可。身与心,佛教语,为有情的正报,在五蕴之中,色蕴是身,受想行识是心。就是说做佛事的时候,人的身心五蕴都要干净才行。
《度亡经》。藏文,即《西藏度亡经》。作者为八世纪印度高僧莲花生大师,该书依照佛教义理介绍了人离世后处于中阴阶段的演变情形。该阶段是49天,然后开始下一期生命。如果有正确方法的引导,灵魂在此期间可以得到解脱,出离轮回。三藏在这里念《度亡经》,就是对刘伯钦父亲的亡魂加以正确的引导的意思。
荐亡疏。没有查到具体含义,不过在网上查到一个清手抄本《荐王疏式》,为佛家为亡者做佛事超度的仪式、祭文、对联等文章。疏,指的应该是文疏,疏文。从狭义上讲,疏文是各种法会、法事上,凡人乞求神仙的文函,是沟通仙凡之间的桥梁。所以这个荐亡疏,应该是由三藏所做,由三藏替刘伯钦的亡父向上天沟通,为刘伯钦的父亲向上天做乞求的这么一个文疏。
《金刚经》。应取金刚不坏之意,就是死而不朽之意,虽然人死了,可是精神永远不朽,永远存在下去。怎么死而不朽呢?《金刚经》第二品中说:“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稀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诸诸菩萨,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之后,佛告须菩提如何如何,就是说《金刚经》讲的主要是告诉诸菩萨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的道理。我觉得大概意思是说,此经名为“金刚”经,要达到金刚不坏之身,可是怎么达到金刚不坏之身呢?要想达到金阳不坏之身,那人应该怎么停留停留?又该怎么降服自己的内心呢(这里面只是我觉得,不带表真正的佛经意思,只是我自己的理解)?之后通过如来和长老须菩提的对话,讲述其中的道理。这里面《金刚经》的出现,跟前面《度亡经》应该是对应的。《度亡经》是对刘伯钦父亲的亡魂加以正确的引导,那么怎么加以引导?让其父亲的亡魂到底该怎么去做呢?怎么降服其内心世界呢?就是按《金刚经》中的道理加以引导,以成就金刚不坏的不朽的状态。(我引的是《金刚经》第二品的原文。在网上查,这部分原文中,有一个和现在很多《金刚经》版本不同的地方,就是“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的“应云何住”,有“应云何住”和“云何应住”两种说法,我取的是前一种)
《观音经》。是观音信仰的一部重要经典。从百度上查,《观音经》就是《妙法莲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意是佛在给无尽意菩萨讲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叫观世音菩萨,告诉无尽意菩萨,为什么要供养观世音菩萨。从最直观的视角来看,观世音代表的就是慈悲,真正的慈悲,大慈大悲;所以当你发自内心的请求他的时候,他会救助你。
观世音菩萨在东土佛教的信仰中,远超其他文殊、普贤、地藏王、大势至等菩萨,在中土佛教信仰中,处于仅次于如来佛祖的位置。而东土佛教是以禅门教义为主的,所以观世音菩萨在《西游记》中也是禅门思想的代表。这是我对观世音菩萨的理解,同时这个理解也会在以后的故事中常常遇到。
郎。声音清楚、响亮。
高调。高声吟唱。
三藏在前面刘伯钦的母亲和妻子刷锅的过程中,认识到要干净的道理。所以第二天早上,刘伯钦合家大小都起来整顿素斋,管待三藏这个德高之人,请三藏开启正事念经的部洲的时候。三藏先净了手,告诉我们作佛事的前提是手必须干净。在刘伯钦家堂前拈了香,拜了刘伯钦的家堂。拜了刘伯钦的家堂之后,三藏这才开始敲响木鱼,开始正式进入讲经的过程。他先念了净口业真言,又念了净身心的咒,让口、身、心都处于清净的状态。等到这些都干净之后,他才开始真正的为刘伯钦的父亲做起佛事。
他开始念了《度亡经》中的一卷,开始对刘伯钦父亲的亡魂加以正确的引导。引导之后,刘伯钦又请三藏代表他跟上天沟通,向上天祈求,让他的父亲不在地狱受苦,去一个好地方。给刘伯钦父亲的亡魂讲解该如何去做,该如何降伏自己的内心世界。接着又讲《观音经》,告诉刘伯钦父亲的亡魂该恭敬供养观世音菩萨,该敬奉禅门教义,以此使自己从磨难加身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三藏在讲完《金刚经》之后,又讲《观音经》,就是说要住怎么去住?就是要住于观音所代表的禅门思想之内。
三藏在讲解这些道理的时候,说的非常清楚,音量非常高,非常有底气,说的非常有道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22 10:35:52 +0800 CST  
诵毕,吃了午斋,又念《法华经》、《弥陀经》。各颂几卷,及谈苾蒭洗业的故事,早又天晚。献过了种种香火,化了众神纸马,烧了荐亡文疏,佛事已毕,又各安寝。(原文)
《法华经》。又称《妙法莲华经》。华:美丽而有光彩的;开花。所以《法华经》讲的应该是如何让法开花,呈现出美好的姿态,散发出美好的气息,发出自身的光芒的佛教经典。那么发出什么样的光芒,呈现出什么样的美好姿态呢?就在一个“莲”字之上,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虽然出自凡尘性海,却从凡尘中脱颖而出,超然于凡尘之上的美好姿态和光彩。
《弥陀经》。《阿弥陀经》,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是释加牟尼佛在憍萨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首先详细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报世界和正报世界的种种殊胜,令众生起信心,信仰念佛净土法门。
《孔雀经》。为唐朝不空所译《佛母孔雀大明王经》之注释书,全书对各语解释精粗差别极其显著。孔雀是凡尘中最美丽的鸟,代表的是凡尘中最美好的思想;她是佛母,就是说,佛那种超出凡尘之外的思想也是从凡尘中的美好思想中而生的。此中三藏讲的是《孔雀经》,而不是《佛母孔雀大明王经》,就是说,他讲的乃是东土大唐的人对佛教思想的理解。有的地方理解的很好,有的地方理解的则不好,只讲了一卷,是说他对《佛母孔雀大明王经》的理解,只踏出了第一步,只理解了很小的一部分。孔雀即使再美丽,依旧是凡鸟,依旧不能超出于凡尘思想之上,它不但美好,而且束缚着你。所以佛祖在孔雀的腹中,需要剖开它的脊背,方能跨上灵山;《封神演义》中,武王伐纣入五关的第一关便是金鸡岭上的孔宣,必须战胜这些凡尘美好思想的束缚,才能听到那预示着真正光明的声音,继续前行。
苾蒭洗业的故事没有查到。不过个人觉得很可能与莎底苾蒭尊者有关的故事。据说释加牟尼佛在祇树给孤独园的时候,莎底苾蒭尊者才刚刚出家,因为本身没有什么特长,就被安排为烧火做饭的小僧。他干活挺勤快,可是对修持佛法却没有什么兴趣,很多事情只是应付一下而已。有一次,为了给师兄们烧水沐浴,他去劈材,忽然从腐朽的见树穴中钻出一条黑色大蛇,在他腿上狠狠的咬了一口。这是一种很厉害的蛇,毒性很大,他很快昏厥过去,尊者阿难见状,赶紧跑到佛祖那里请求解救方法。佛祖说:“我有一卷咒语叫大孔雀明王咒,很有威力,可以灭除世间的见一切苦难,并能使病人消除恐惧和烦恼,现在我将咒语传授给你,去解救他吧。”阿难得了咒语,为莎底苾蒭尊者念咒消灾,并告诉他,是佛法的慈悲心挽救了他的性命。随后又训诫他说:“你今天遇到的灾难,也是平常不尽心修持造成的,从此过后,你要多多检点自己的行为。”莎底听后,满面羞惭。从此之后,开始勤奋修行,精修佛法,虽然平时的杂活占用很多时间,可他还是利用别人休息的时间把功课补上,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悟出了高深的佛法,得成罗汉正果。
这里三藏谈及苾蒭洗业的故事,是在告诉我们,要通过今天的努力,克服日常的困难,来弥补以前修行的不足,以此领悟真正的佛法,成就“会元”之功,得成正果。
纸马。纸,烧纸,给死人送钱。马。思想;代表的是三藏给刘伯钦的父亲送上的这些思想,便是他能够获得广泛认可的财富,可以帮助他走向新生。
诵了《度亡经》、《金刚经》、《观音经》之后,三藏应是从中感悟到了一定的道理,所以又得到了一些成果支撑,吃了午斋。吃了午斋之后,他又念了《法华经》,讲述如何让观音所代表的禅门思想从众多思想中脱颖而出,呈现出出于凡尘之外的美好姿态与气息,发出其光芒。之后,三藏又介绍了超出于凡尘之上的境界的种种好处,和修行、坚持正道的种种好处,以坚定刘伯钦父亲亡魂的信心。之后他又诵了《孔雀经》,他对这些能超出于凡尘的经典的领悟,其实还在东土大唐的思想范畴之内,他对佛教经典的领悟,其实才走出了第一步,只能理解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三藏于这些经典中,只是各诵几卷,只讲了其中的某些部分,说明他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却也有些领悟了。已经比他在长安高台讲法之时所讲的《受生度亡经》、《安邦天宝篆》和《劝修功卷》强了很多,毕竟这些都已经是真正的佛门教义了。虽然他只是踏出了第一步,可毕竟是踏出了这一步。
三藏虽然踏出了通往真正佛门修行的第一步,可毕竟还在凡尘之中,还有很多的不足,所以必须要通过以后的努力,来弥补以前的不足,战胜因为自身不足所带来的灾难。
做完这些之后,在不知不觉中,三藏这一阶段的修行就又要结束了。这个时候,他将这种种美好的思想和欲望敬献天地,他今天所讲的这些道理,所阐述的这些思想,便是他给刘伯钦的父亲送去的,能够在冥冥之中得到广泛认可的财富,就如一匹马一样,可以承载他步入新生。之后又烧了荐亡文殊,向天地神灵传达了他美好的愿望。这个时候佛事就做完了,三藏今天的修行也就停了下来,安稳的入睡,以备明天的修行。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22 10:38:11 +0800 CST  
补充一下,前面在说“口”净的时候,我只是将其说在欲望方面。其实还有言语方面。这个言语方面的干净也不是只说好话,不说别人的坏话那么简单,而是要说实话,自己怎么看就怎么说,即不夸大,也不故意隐瞒、避讳。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22 11:12:29 +0800 CST  
托梦

却说那刘伯钦的父亲之灵,超荐得脱沉沦,鬼魂儿早来到东家宅内,托一梦与合宅长幼道:“我在阴司里苦难难脱,日久不得超生。今幸得圣僧,念了经卷,消了我的罪业,阎王差人送我上中华富地,长老人家托生去了。你们可好生谢送长老,不要怠慢。我去也。”(原文)
超荐。超度。
沉沦。沉:沉没。沦:沦落。沉没沦落。
刘伯钦代表的是山神,是通过其强大力量来维持某一个境界的平静的思想表现,是产生于要维持某一境界的平静的这种思想之中的。所以刘伯钦的父亲应是那“要维持境界平静”的思想。
我们知道,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通过武力来维持的平静,都是一个表面的平静,其内部波涛汹涌,随时都有覆舟的危险。任何一种通过强大的精神力量维持的平静,都是一种表面的平静,谁也不好说什么时候那被压制的思想就会忽然显现出来,搅扰你神识的平静。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强大的力量来维持的平静其实并不平静,可这种并不平静的状态又被表面的平静所掩盖住了,让人不愿意看到或者不愿意承认这种并不平静的状态的存在和表现。所以这个时候,刘伯钦的父亲,也就是那“要维持神识平静”的思想反倒被压在了他的儿子刘伯钦通过强大力量维持的表面平静之下,无法真正的实现,自然在沉沦中受苦。
直到现在,三藏办了佛事之后,在三藏办佛事这个过程之中,从最开始的净手,让自己的手干净开始,到最后谈及苾蒭洗业的故事为止,那“要维持境界平静”的思想开始真正找到了如何真正使神识获得平静的办法,因此他这种思想得以重生。重新回到人神识的中心地位,处于一个居于高上位置,能够得到充足供养的状态之下,刘伯钦的父亲也就开始从沉沦中超脱出来了。可是这种超脱,只是一个有限的超生,他虽然超生于中华富地,长者人家,却还在凡尘之内,三藏也才能讲一卷《孔雀经》,这一切的一切,还只是刚刚开始。虽然只是开始,却也有足够的资本从东土大唐走出去了。
刘伯钦的亡父告诉刘伯钦,要好好的送三藏离开这里,而不是阻拦,不要成为三藏去西天取经的障碍。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23 14:27:01 +0800 CST  
万法庄严端有意,荐亡离苦出沉沦。(原文)
庄严。佛家语。佛家对表象事物,或心理行为的道德意义上的修饰、加强,称为庄严。什么叫庄严?我个人认为不是把一个教、一个佛、一个神仙高高的供在上面,谁也不得侵犯,谁都不能提反对意见,一旦提出反对意见和与自己的想法不同的思想,便以神的名义将其打入魔鬼的行列,我认为这不是庄严。我认为庄严是一个教、一个佛、一个神仙的干净的状态。
端。确实,果真。
有意。有他的意义。
所有的法门都要手干净、言语干净、身心干净才是其真正的修饰与加强,这里面果真有他的意义。可以通过这种状态举荐那些已经逝去的亡者,令他们脱离苦海,从无尽的沉沦中走出来。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23 14:29:03 +0800 CST  
那合家儿梦醒,又早太阳东上。(原文)
刘伯钦父亲的亡魂终于从沉沦中脱离出来,刘伯钦全家在冥冥中都感受到了这一点,感受到这点之后,他们从沉睡和梦想中觉悟过来。那真正能给世人带来光明的太阳,便在此时升起了。
伯钦的娘子道:“太保,我今夜梦见公公来家,说他在阴司苦难难脱,日久不得超生。今幸得圣僧念了经卷,消了他的罪业,阎王差人送他上中华富地,长者人家托生去,教我们好生谢那长老,不得怠慢。他说罢,径出门,徉徜去了。我们叫他不应,留他不住,醒来却是一梦。”(原文)
徉徜。安闲自在的行走。
此番话中,刘伯钦的娘子先是说了他梦中的经过,这里面没啥太多需要说的。径出门,说明他走的时候没有任何留恋。徉徜二字,说明他走的非常安闲自在,没有任何痛苦。叫他不应,说明他现在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他了。留他不住,说明他已经不属于这里了。觉醒之后,却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在梦境之中啊。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23 14:31:39 +0800 CST  
伯钦道:“我也是那等一梦,与你一般。我们起去对母亲说去。”他两口子正欲去说,只见老母叫道:“伯钦孩儿,你来,我与你说话。”二人至前,老母坐在床道:“儿呵,我今夜得了个喜梦,梦见你父亲来家,说,多亏了长老超度,已消了罪业,上中华富地,长者家去托生。”夫妻们俱呵呵大笑道:“我与媳妇皆有此梦,正来告禀,不期母亲呼唤,也是此梦。”遂叫一家大小起来,安排谢意,替他收拾马匹,都至前拜谢,道:“多谢长老超荐我亡父脱难超生,报答不尽!”(原文)
安排。安置处理。
伯钦和娘子两口正欲找他母亲去说梦中之事,就见他母亲叫他,说的亦是托梦之事。他母亲直接说这是一个喜梦,是一个美好的预兆。刘伯钦夫妻闻言,俱都呵呵大笑,他们母亲在冥冥中的感觉,验证了他们的感觉;他们的感觉也验证了母亲之言。他们发现这一切原来不是梦,而是真实的事情。他们的欢喜之情非常高昂的表现出来。
之后,先从梦中觉醒的他们,便开始去唤醒原本为他们所服务的人,并与他们一起安排处理向三藏表示感谢的事情,替三藏收拾马匹。刘伯钦一家替三藏收拾马匹,非常值得深思。
双叉岭的时候,太白金星拿手中的柱杖一指,告诉三藏,你主张所指的地方,便是承载你去西天取经的思想。这种坚定的主张,在三藏往双叉岭上攀登的过程中逐渐成长,最终化作刘伯钦,把三藏从虎狼围绕的状态下拯救出来,并斩除了那倍加强大的恐惧,使得恐惧归于道中。按理说,他的这个主张,他的这通过禅门修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主张是好的,可刘伯钦却是靠着那坚定主张形成的强大力量捕食山中猎物为生的,乃是靠其强大的力量来维持这一片地方的稳定的。通过力量来维持的稳定,这里面难免就会有一些不干净的地方,这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当他们意识到作佛事必须要手、口、身心都干净的时候,他们开始整理自己的这种思想和行为,当他们把自己整理干净的时候,那承载着三藏去西天取经的坚定的主张也就干净了。
之后的所有路程,都是建立在手、口、身心干净的基础上的。就是路上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妖怪也都是干净的。作为一个读者,我的看法不见得对,即使有对的,在失去了这一基础之后,我的所有看法也都是不成立的。
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了,你说从此以后,每个妖怪都是干净的,那么怎么肮脏的东土大唐没有什么妖怪,反倒是东土大堂之后的取经路上的妖怪那么多呢?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你在这个境界中生活,这个境界中的人都是这样,自然感觉不到其问题所在,也就没有妖怪了,而当你从这个境界中走出去,走向更高层次的时候,你的这些问题自然会一个个表现出来,成为你跨入更高层次的阻碍,也就是那一个个的妖怪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23 14:40:24 +0800 CST  
刘伯钦的父亲

昨天我只说刘伯钦这通过强大的力量来维持思想平静的思想来自想要神识清静的思想。这个过程说的并不清楚,这里重新补充一下。
应该说,三藏才从长安出来的时候,他代表的是东土大唐的人主李世民;有在这主导思想的作用下来自二法中的支持者;有来自东土大唐众多在佛门中修行,并且为人主所认可的法门;又有能够忍耐艰难的环境,能在艰苦状态下不断前行的为人广泛认可的思想共同承载他去西天取经,所以在他最开始的这段取经过程中,他的神识是平静的,他只需要在他们的支持下不断的在禅门中去探索就行了。
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三藏来到法门寺的时候,经过禅门的修行,三藏终于入道了,三藏也要从长安城的范围走出去了,要到一个完全未知的境界中,一个到处都是危险的道路中行走,他这个时候恐惧开始表现出来,三藏的神识也就不清静了,这恐惧还有伴随着这恐惧产生的其他的思想开始对三藏的修行产生干扰。可是不管怎样,三藏还是能够抵御这种干扰继续向前。
再之后,三藏在未知的道路中错判了时间,产生了失误,使自己落入坑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虽然在太白金星的指引下,以自己的鉴定主张从坑中走了出来,可是前路的艰难和失去了相助之人都使他的这段行程变得越来越艰难,那可以吞噬一切的恐惧再次以倍加强大的姿态显露出来,其他的思想也以非常强大的思想显露出来,使得三藏这神识不但不能情景,甚至开始阻碍他的取经之行,使他的取经之行毁于一旦了。
那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人都有一种特点,就是在极端危险、困难的环境下能够爆发一种以前不具备的力量,超越自己现在的境界,获得一种短暂的升华。三藏就是这样,在衬身无地的状态下,他那成长起来的坚定的主张,忽然表现出来,吓退了猛虎毒虫。可以说刘伯钦的出现,并不是他当时应有的境界,而是一个出于自身爆发状态中的境界提升。而三藏之所以会在此时短暂的提升自己的境界,以来自坚定主张形成的强大力量驱散猛虎,就是为了要祛除这些毒虫猛兽的干扰,让神识平静下来,以一个清静的姿态去贯彻他的主张,所以刘伯钦的父亲是那“要神识平静”的思想。
刘伯钦这种“通过来自坚定主张的强大力量来维持神识平静”的思想表现虽然能够维持神识表面的平静,可是在这表面的平静之下,却是暗流涌动,所以刘伯钦的父亲反倒被刘伯钦压制了,不能实现真的神识的平静,所以他的父亲死了,在冥冥之中受苦。
刘伯钦的父亲告诉刘伯钦要“好生谢送长老”也是出于这个道理。因为刘伯钦是要通过强大力量来维持这个境界稳定的山神,所以任何与这个境界不相合的思想,他都要用自己的力量给打压下去,而三藏想要走出东土大唐,就必须要突破东土大唐的一些思想观念才行。所以虽然他们现在看起来很好,可是一旦三藏要从东土大唐走出去的时候,刘伯钦就是他最大的阻碍与敌人。本来这种敌对关系是无可避免的,可是由于刘伯钦一家发现原来三藏的作为真的能在冥冥中产生作用,真正能够解救他的父亲的时候,他的思想也开始在这冥冥中的作用下发生改变,他不但不去限制三藏去突破这种境界的束缚,而是要给三藏提供一些支持和动力,以帮助三藏突破这种来自现有思想境界的束缚。他呼唤他的家童觉醒,一起整理马匹、行李的做法,就是他相助三藏的表现。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24 11:16:35 +0800 CST  
刘伯钦一家将三藏的马匹收拾干净之后,这才去见三藏,以一个干净的姿态向三藏拜谢,说三藏对他们的恩情是他们永远都报答不完的。
三藏道:“贫僧有何能处,敢劳致谢?”伯钦把三口儿梦话,对三藏陈诉一遍,三藏也喜。早供给了素斋,又俱白银一两为谢。三藏分文不受。一家儿又恳恳拜央,三藏毕竟分文未受。但道:“是你肯发慈悲送我一程,足感至爱。”
贫。缺乏,不足。
敢。自言冒昧。
钱财。我理解为“为人广泛认可的财富。”
一两。二是二法,不是佛法。一两代表的就是不二法门,就是佛法了。
见刘伯钦一家前来拜谢,三藏道:“我这个有缺陷的修行人,又有什么本事,怎么敢冒昧的劳动你们特意来拜谢我呢?”待听了刘伯钦三口儿的叙述之后,方才也跟着高兴起来。三藏的这个反应,道出了他此时的真正状态。通过“三藏也喜”这四个字可以看出,三藏在刘伯钦三口儿讲述梦中之事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佛事能起到什么作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佛事真的能超度刘伯钦父亲的亡魂。他只是按照自己从刘伯钦得母亲那里得到的启示去做而已。直到刘伯钦说完梦中之事之后,三藏也高兴起来了,一方面他是为自己的作为原来真的能够在冥冥中发生作用而高兴,另一方面则是他发现原来自己在这段修行的过程中的所学、所悟真的管用啊!
三藏的发现,给他的修行提供了动力,他的作为,得到了刘伯钦一家的认可;他也在刘伯钦这里获得了新的食粮支撑。这个时候,刘伯钦又将这东土大唐中为人广泛认可的财富送与三藏,以示感谢。,三藏分文不受,表示自己不受世间钱财,刘伯钦一家都恳恳拜求、央求三藏接受这一两白银,要求三藏接受东土大唐与佛法相合的为人广泛认可的财富。三藏毕竟还是没有接受。就是说,三藏连东土大唐中与佛法相合的为人广泛认可的财富都没有接受。他只是说道:“如果你们真的要感谢我的话,那就发发慈悲,送我一程,送我离开这东土大唐的思想范畴之外。如果你们肯这么做的话,就足以感受到你们对我无以伦比的厚爱了。”
记得前面他接受了李世民的白(马蜀)马,也喝了李世民敬给他的素酒,可是现在他却不肯接受刘伯钦赠与他的这即与佛法相合,又为东土大唐之人所广泛认可的财富。这个举动似乎说明了三藏此时的心理状态。认识到手净、口净、身心清静的三藏,已经知道东土大唐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不净了,尤其这银钱之物又是最不干净的,所以干净的三藏才不肯要这一两银子,哪怕这些财富是与佛法相合的他也不肯要。只希望在刘伯钦的保护下走过这一段路程,从这不干净的东土大唐中走出去。
那么三藏不要这一两银子的做法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呢?我们暂时还看不清楚,且留到以后再说。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24 11:19:35 +0800 CST  
粗面

伯钦与母亲无奈,急做了些粗面烧饼干粮,叫伯钦远送。三藏欢喜收纳。太保领了母命,又唤两三个家僮,各带捕猎的器械,同上大路。(原文)
面。粮食磨成的粉。代表的是细小的成果。
粗面。加工得并不精细的面,面是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是说这些成果虽然为他们所认可,却细小而粗糙。前面三藏才到刘伯钦家的时候,刘伯钦只说有些竹笋、木耳、干菜、豆腐之类,从没说过家里还有面;刘伯钦陪三藏吃饭的时候,他的桌上也只是些肉类,没有一点米、面等主食。所以这“面”不是他“家里”固有的,而是在三藏来到刘伯钦家后才有的。三藏在刘伯钦家呆的第一天,是刘伯钦的母亲拿干菜、豆腐之类的供给三藏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家没有粗面。第二天是三藏给刘伯钦父亲超度的时候,也未提到粗面,所以最可能的是,这粗面来自三藏到刘伯钦家的第三天,最可能的时间,应该是托梦过后,刘伯钦合家老小为三藏整理马匹的时候。
刘伯钦一家为三藏整理马匹,怎么整理呢?他们用东土大唐之人的观念去整理自己的念头,这个念头无非是净手、净口、净身心这几个步骤,至于高深的佛理,相信他们还不如三藏呢。可是就在他们净手、净口、净身心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就开始变得纯洁了,无数细小干净或相对干净的成果就开始表现出来,由于境界的原因,他们虽然还不能磨练出这些细小的成果的精华,却可以将这些成果初步磨练出来,并经过锻炼成熟,以为己用。这个过程就跟刘伯钦家本没有黄粱米饭,却在刘伯钦的母亲和他的娘子洗刷小锅的过程中得到了真正的梦想中美好的食粮一样,都是一个过程作用的结果。
这个过程在书中就是一个刷锅的过程,就是一个整理马匹的过程,可是这里面三藏的一天,或许就是那十二会构成的一元,而与其对应的一个个过程,则可能是十二个时辰的一天,或者是无数个一天构成了其中的一个阶段,这里面每一个看起来非常非常小的事情,都可能是现实中非常非常大的阶段。我的这种理解不见得对,可是这种表现在我对后面《西游记》的理解中,也会经常用到。
烧饼。烤熟的小面饼。烤,用火烤。
不尽。未完,无尽。
三藏怎么也不肯收那一两白银,伯钦和他的母亲没有办法,只好将那些在清理自己的念头的过程中得来的虽然虽然为他们广泛认可,却不能真正提炼出其中精髓的细小成果加以锻炼,使其成为能够供给三藏继续西行的食粮。三藏欢喜受用,他后面的修行,便建立在这些粗制、细小、却又干净且为东土大唐的人广泛认可的成果之上。之后,刘伯钦便按照他母亲的教导,不去阻碍三藏西行,而是叫两三个家僮,拿着他们的武器,保护着三藏,一同走上去西天取经的大道。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25 10:06:54 +0800 CST  

楼主:炉中人

字数:1688629

发表时间:2018-03-02 06:53: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24 12:40:46 +0800 CST

评论数:156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