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感悟

他们不能真正的尊敬对方,所以在二人相联诗句,说了“山清水秀”连在一处的美好之后,张稍却对张稍却对李定说了这么一番话:“李兄呵,途中保重!上山仔细看虎。假若有些凶险,正是‘明日街头少故人’!”
张稍的这句话看起来说的非常不该,他跟李定互为知己,临别时理应说些吉利话语,或者道:“李兄阿,途中保重,上山仔细看虎,莫要着了凶险”之类的警示之语,可是他的话语却带着诅咒之意,也难怪李定发怒,李定怒道:“你这厮惫懒!好朋友也替得生死,你怎么咒我?我若遇虎遭害,你必遇浪翻江!”李定愤怒的指责张稍不该咒他,并同时咒骂张稍。两者之言,说明山上水中,东土大唐的为佛为道者,皆有自己难以避免的凶险。
道家,讲的是“规律”二字,通过规律二字演化出各种各样的道,就像道家的道符一样,通过各种各样的敕令,来让天地间与各种道相对应的神仙发挥作用,以此来降妖除魔,维护世间的规律。可是李定代表的只是东土大唐的道,这个道只是大道中某一阶段的道,是有局限的。所以在他维护这个规律的时候,难免遇到比他更强大的力量。当他遇到比自己所掌握的道更强大的力量的时候,就可能会为之所害。所以张稍之言着重于老虎之上,老虎是比人强大的力量,一般人遇到老虎都必死无疑,他这么说是突出力量的优势,突出的是法力的重要,咱东土的佛家主要就是讲“法”的,各种各样的“法”,都具备强大的力量,发挥各种各样的作用。所以张稍说李定,你一味的讲你的规律,可是这世间总有一些力量是超越于你这规律之上的,如果你要遇到的话,难免要因此丧身。你可小心了,万一因此而死,明天可就见不到你了。
李定闻言愤怒,也道出了东土佛家的不足。不管你的法力多么强大,却怎么也敌不过大道自然中的力量,你这个渔夫再厉害,遇到巨大的风浪,也会翻江。这就是自然的规律,不是光凭法力的强大可以抗拒的了的,李定告诉张稍,你法力再强也逃不过自然规律。他们两个的互相诅咒,其实还是在突出自己的重要,点出对方的问题都想盖过对方一头。可实际上两者半斤八两,互有缺陷。可是他们又清清楚楚的看到了对方的问题。
李定遇虎,张稍翻江,两人都可能因为自身的缺陷遭受对应的灾害。可是当李定的咒骂说出来之后,张稍却说自己永世不会翻江。他有所倚仗,他能够从长安城里一个卖卦的人,卜算极准。他只要每天拿一尾金色鲤鱼,就可以那里知道哪里翻江,哪里有鱼,知道自己应该在什么地方下网,在什么地方抛钩。他按照这个算命的人的话去做,不但可以多打鱼虾,还可以避免翻江的危险。此中张稍没有说这个卖卦的人叫什么名字。就是说他只知道每天该怎么去做,却不知道告诉他该如何去做的人的真正含义。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3-31 09:33:22 +0800 CST  
两人就此别过,佛道两分。张稍依旧回到他的船上,每天捕鱼为生;李定则回到山中,依旧砍柴打猎。两者各过各的日子,又都觉得自己这日子非常美好。可是令人没想到的是,他们的谈话,被泾河的巡河夜叉给听了去了。
夜叉,或译“药叉”,民间意思是“疾捷鬼”,“能咬鬼”,也有成为护法的夜叉。比如《西游记》中出现的巡河夜叉和巡海夜叉就是作为护法的夜叉,可是不管怎么说,他依旧是个鬼。鬼,在古代指的是人死后的灵魂;就是一个死去的人的残留部分。人和猴子不同,人是可以明礼的念头。可是人虽然具备明礼的条件,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真正明礼的,所以他们也不可能与世长存,自然就会死去。当这些念头死去之后,却依旧会有所残留,就成了鬼。所以我认为鬼代表的是应该逝去,却不能完全逝去的念头的遗留,是鬼念头。
记得东海龙王名叫敖广,东胜神洲有个傲来国,应该就是这个道理。东,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人的本源之处。海者,性海。敖,是出游之意。本源自性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念头,从本源中出来,形成各种各样的姿态,世间众生。敖广者,出游之广也。龙生九子,子子不同,出来的种类繁多,这众生又遍布三界的每一个角落,不可为不广也。“广”者,包罗万象之意。
这些从本源自性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念头,有些具备明礼的条件的,就在东胜神洲傲来国内。傲,是一个人加上一个敖。傲来国就是出游的人来到这里。所以傲来国内有很多的人。他们还没有接触世间的名利,不为名利所扰,所以都生活在阳光之下,都在阳光之下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傲来国之人在阳光下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可是有人就有性,虽然他们生活安逸,却只是他们没有感觉到自己“性”的存在,就如孙悟空那般,是一个“顽空”的状态,既然这种空不是真正的空,所以他们早晚有一天会从傲来国偏离出去,来到花果山,来到南赡部洲,来到西牛贺洲,逐渐去领悟那“诸法空性”。
接着再看夜叉,夜叉是鬼,鬼是本来应该逝去之物,可是他们却没有完全逝去,他们在这世间还有所残留。他们有所残留,却是应该逝去之物,所以这世间已经没有什么东西来支撑他们了,所以传说中夜叉的生活是非常痛苦的。而这些夜叉中,有些夜叉就成了护法,靠守护某些人,某些思想来支撑他们继续存在下去。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3-31 09:37:27 +0800 CST  
泾河的巡河夜叉就是这样,他靠着守护泾河水族而继续存在下去,他的存在就是为了守护泾河水族的。可同样他是个鬼,已经不具备继续成长,明礼条件了。所以守护泾河水族就是这巡河夜叉的全部,不用去考虑什么道理不道理的。他听到张稍之言后,便认为这件事对泾河水族有损,将二人的对话报告给长安八水之主:泾河龙王。
按理说这件事并不算什么大事,你想想一个渔夫再怎么捕捞他又没有现代化的捕鱼设备,也没有对河流造成污染,怎么会把泾河八水的水族都捕尽呢?可是这件事被巡河夜叉添油加醋的一说便成了削弱水族有损龙王威名的大事了,不但巡河夜叉这么认为,就连泾河龙王也为此大发雷霆,要仗剑去取袁守城的性命,幸好有龙子大臣在旁劝住,泾河龙王才没有大兴云雨去长安城斩杀袁守城。
这些龙子龙孙虽然劝住了泾河龙王,却并不是劝泾河龙王去除恶意,息了杀心,而是劝泾河龙王探明虚实之后再动手。没办法,他们自己也是泾河水族的一员,也可能会有被那卜卦之人算定了,被张稍网去的那一天。所以他们其实是非常赞同泾河龙王去杀卜卦之人的,可是他们的做法,却是一步步的将泾河龙王送上了斩龙台。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3-31 09:42:51 +0800 CST  
妙算

泾河龙王变作个白衣秀士,来到长安街上,找到那卜算之人。原来此人乃是当朝钦天监台正先生袁天罡的叔父,名叫袁守诚。
袁,本源。守,保持,护卫。诚,真心。
泾河龙王发现,原来这个卜卦之人,是那守护着本源之处的一点真心的人。这个人是袁天罡的叔父。天罡,三十六天罡,对应着天道。就是说这守护着本源之处的一点真心的人,乃是天道之长。所以他能明晓天机,所算皆准。
按理说泾河龙王知道这点之后,就不应该再去找袁守城的麻烦了,毕竟他也是长安八水之主,泾河龙王啊!也应该明晓天意的。壳实则不然,此时的泾河龙王已经被那巡河夜叉和龙子龙孙迷了眼睛,只想着如何保住他的水族,把袁守诚赶出长安了。所以他做了一件最不该做的事情,就是找袁守城打赌。
离了袁守诚,回了龙宫,泾河龙王以为自己定然赢了。自己可是这片地方的龙王啊,是主掌长安附近降雨的大龙神,自己还没接到要下雨的旨意,那袁守诚怎么会知道呢?所以回到龙宫,他说袁守诚是个掉嘴口,讨春的先生,认为自己赢定了。可没想到就在满河水族都认为自己必胜之时,玉帝降下旨意,与袁守诚说的一般无二。泾河龙王见此,唬得魂飞魄散,过了一会儿方才苏醒,对众水族感叹世上真有这般通天彻地之人,真的输与他了。
如果泾河龙王真的认输了,那这件事也就这么过去了,他输的也不过是五十两金子而已,也不会落得斩龙台处斩的地步。可就在这个时候,鲋军师除了条妙计,才使他去了那斩龙台上。这件事其实也怪不得鲋军师,也怪不得泾河的龙子龙孙,更怪不得巡海夜叉。巡海夜叉的任务就是保护泾河水族,所以有可能伤害到泾河水族的事情,他都禀报。龙子龙孙是为了保护自己,免被张稍网钓而去,他们的这种做法虽然自私,可他们也只是普通水族,而不是长安八水的龙王啊!他们和那个只管为泾河龙王出谋划策的鲋军师一样,他们还没到龙王那个境界,不懂其中的道理呢。而泾河龙王,既然是八河都总管,司雨的大龙神,怎么会不知道不能私改天条的道理呢?他为了一己之私,私改天条,所以这事只能怪他自己。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01 08:08:07 +0800 CST  
鲋军师的计策看着虽小,却不知道这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的雨露是上天降下来养育黎民和世间万物的,这些雨露在龙王眼中看着可能不算什么,甚至十尺八尺的雨水在龙王眼中也不过是个数字而已,可是在世间万物眼中这些雨水可就差的很多了。你想想,这些雨水从天而降,在玉帝的旨意下,由龙神负责分配到天地之中,流入江河,每个地方有多少,每个生物能得到多少,都是有着固定的数的,所有众生都倚仗着这些雨水过活。如果这个时候,你给克扣四十八点的话,那么众生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打个比方,一寸范围内的四十八点雨水甚至不够我们人类喝上一口的,却足可以供蚊虫之类的小生物过上一生,晚降一个时辰的雨水,对于长生的龙王来说,一个时辰甚至一年数年的时间都不过是瞬间而已,可是有些小的生物的一生也不过一个时辰,甚至只是瞬间而已,他晚降一个时辰的雨水,这些生物就可能一生甚至数生也见不到雨水,因此而陷入困境甚至灭绝。他因为自己的一点好胜之心,为了保全他自己的眷属,而置天下众生于险境、绝境之中,你说这个泾河龙王他不该斩么?
不过话说回来,泾河龙王身居高位,就算有几十上百个袁守城一起捕鱼也不会抓到他身上吧,他之所以延迟降雨,克扣雨水也是为了他的水族,这也是善啊!谁当家不得为自己的儿孙着想呢?玉帝怎么就不体谅他的苦心而一定要将他处死呢?
其实这种善是小善,是私善,或者应该说是假善。因为他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而违背了世间的规律,克扣了他人的应得之物,致使这世间的其他生物不能正常生活,他虽然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受益了,却令其他众生因此遭殃,所以他这么做不但不是善,而是在作恶了。他所循的不过是一己私情。为了私情而损害公义,怎么可以饶恕呢?玉帝不体谅他善待子孙的心情而一定要将他处斩的原因就在这里了。
你想想这泾河龙王跟世间的某些身居高位贪官不是一样么?他们身居高位,待遇极高,一辈子也不用为荣华富贵发愁,却为自己的儿女子孙做了不应该做的事,克扣本应该给老百姓的财物,而他们一层层克扣下来的一点点财物便是百姓的安身养家之本。
这些人虽然表面荣华,暂时富贵,却为自己埋下了身败的种子,子女儿孙也必定零落,无依无靠,甚至因此受累,这又何必呢?越是身居高位的人,他们的行为对百姓的影响也就越大,所犯的罪过也就越大,泾河龙王因为三寸八点雨水受斩的原因便在这里吧。
读到这里想起 “太上忘情”之说。太上非无情而故忘之,盖因恐其不合规律。然忘情却非无情,忘私情而寻公义,可能就是大道之奥义吧。试想,人人都不徇私情,人人都秉公而为,那么这个世界就处于公平的状态中。上下和合,自然不会背心离德,失身为贼,深受其害。社会处于一个公平、公正的状态中,人的私情反倒都得以保全了。所以“徇私而不得私,忘私而成其私。”这便是太上的高明之处。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01 08:16:05 +0800 CST  
泾河龙王兴云布雨之时,真的晚了一个时辰,克了三寸八点雨露。之后依旧变作白衣秀士模样,撞入袁守诚卦辅之中,砸招牌,砸物件,还要打人。可是当袁守诚点出他的死罪来的时候,他立刻就傻了眼了。身为司雨大龙神的他,又怎么会不知道,违了玉帝的敕旨是犯了死罪的呢?
泾河龙王虽然犯了错,可是他并不想死。半请求半威逼着,请袁守诚给他指点一条活路。袁守诚说自己无法救他,却算定他将为人曹魏征所斩,让他去找人主李世民相帮,好全他性命。
人曹。指指点人间事物的人官。天庭在人世间的使者,主要是负责传达天庭旨意和人间的情况。
泾河龙王要被人曹魏征所斩,就是说斩除私情这件事,虽然是上天的敕旨,却需要世间的人来执行。
人的私情虽不可取,可是在凡人眼中却是真真正正的善良,是人都不愿舍去的。我们爱我们的父母,爱我们的爱人,爱我们的孩子,爱我们的亲戚,在我们眼中,同学朋友,邻里同事,甚至很多偶然间见过一次面的人,总是比别人觉得更近一些,怎么能割舍得了呢?甚至你要真的割舍了它,便会有亲人朋友指着你的鼻子骂你“有没有良心?有没有亲情?够不够朋友?”世人都是如此,所以当泾河龙王求到李世民那里的时候,李世民并没有问泾河龙王因何受罪,为什么会被处死的原因,而是直接答应下来,要保全泾河龙王。
李世民想要保全私情,可是这私情到底该怎么保全呢?他并不知道。第二天魏征没来上朝,在家准备斩龙之事。李世民就和谋士徐茂公商议,采纳谋士徐茂公的计策,设棋局施缓兵之计,想要以此拖住人曹魏征,使他不得去那斩龙台,好以此救得泾河龙王的性命。就这样,传旨去叫魏征上朝。
魏征此时,正在府中试慧剑,运元神,准备斩龙之事。见了李世民的旨意后,不知何事,显得非常慌忙。又不能违了人主的旨意,没办法,只好整衣入朝。李世民见魏征来了,自以为得计,先是与魏征连同众臣议论了一下国事,接着便留住魏征,命宫人取过棋局,要以此来救泾河龙王的性命。
只可惜泾河龙王来找李世民的时候已是红日西沉,太阴星上,不单是泾河龙王,就连唐太宗李世民也要随之到达归处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01 08:19:53 +0800 CST  
所以这里面袁守诚这守住本源之处那一点真心、真实的人,他算的乃是无私之曲。而这无私之曲正是他的奥妙所在。而泾河龙王苦心施计,可是他的“妙计”却把自己送到了斩龙台上。妙计实“拙”也。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01 08:25:11 +0800 CST  
第十回 二将军宫门镇鬼 唐太宗地府还魂

游地府

本回开编,作者引用《烂柯经》说来棋中取胜之道,只是棋中之道跟我们通常下围棋是不一样的,下围棋讲究“金角银边草肚皮”,没有从中路开始下子的。所以在我看来它出现在此处更是在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试想泾河龙王若能依道而行,处事中正,瞻前顾后,行事严谨的话,又怎么会听从鲋军师的拙计,以堂堂龙王仙尊的身份低三下四的去找李世民求助呢?
李世民也是一样,他虽然答应了泾河龙王,亲自设棋局真心救他,这计策又是唐朝最负盛名的谋士徐茂公所设,按理说应该是万无一失了。可谁能想到有人敢在跟皇帝下棋的时候睡觉啊?这可是掉脑袋,灭九族的罪名啊!
可是魏征就敢,严格来说不是他敢,而是他在不知不觉的时候就睡着了,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为啥会睡觉,醒了的时候也赶紧磕头求饶。李世民也是一样,他找魏征下棋,就是为了将魏征留在这里。只要把魏征留在这里,不让他上斩龙台也就可以了,至于睡不睡觉,他也不在乎。他怎么能想到魏征能在梦中就把那泾河龙王给斩了呢?
可以说,李世民是真的想要救泾河龙王的,他不但答应了泾河龙王,而且确确实实的这么去做了。按理说,他虽然没做到,可他确实尽力了,泾河龙王死了也赖不着他才是,毕竟天意难违。可是泾河龙王死后,只想着李世民答应救他性命,却没有做到,提着龙头,找他索命。这不得不说是徇私情者的悲剧。
世间之人,尤其是那些在世间居于高位之人,为了自己的子孙,都像泾河龙王那样,想保全自己的子孙,为子孙多谋福利,又处处宠着护着,生怕自己的子孙受到伤害。却不知道,一个人,一个孩子,当他无所倚仗的时候,或许会努力学习,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也不敢做过分的事情。因为他知道,以后都要靠自己,没有太多可以仰仗的东西,自己不去努力的话,一辈子就完了,所以一般穷人之家反倒多出贵子。可是一个有权有势,从小到大都处于高人一等的状态中的孩子,他家有钱,犯了错误家人也会替他摆平,所以他什么也不在乎,也不知道惧怕,自然肯上进的就少,其作为也就没有约束。可是一旦你罩不住他们的时候,他们立刻就完了,想找个饭碗都难,更何况其中还有那恣意妄为,做下天大恶事的呢。当他做出天大恶事的时候,你不也跟着自责自怨,跟着后悔么?就像有个西方童话中说的那样,最开始偷小东西的时候不去管,到后来他因为偷东西被判死刑的时候,他会来咬你的。因为你根本就没有教过他该如何去做人,甚至他的做法都是在你的鼓励下去做的,他不该咬你么?
泾河龙王犯了天条被杀也就算了,不过谁也没想到一直费劲心机要救泾河龙王的李世民也差点因此而死,如果不是观世音菩萨亲自前来,李世民就直接跟着泾河龙王去阴曹地府打官司去了。那时没有魏征的书信,李世民是必死无疑的,可见这种私念是会害死人的,就跟泾河龙王一样,必须斩去,否则害人害己。
李世民也是这样,他是真的想救泾河龙王的,也为之付出了努力。可是泾河龙王还是提着龙头来找他索命。李世民不知道该如何辩解,却又着实有苦难言,他只是拼命的挣扎,想要从泾河龙王的拉扯下挣脱出来,却怎么也做不到。此时的李世民,一方面知道私情被斩,是按照天意而行的,自己不应违背;可另一方面,这私情就真的该被斩除么?自己就真的得做六亲不认的人么?他为此事而忧闷。所以本应逝去的私情并没有完全逝去,而是变成了一个鬼,来自私情的残留在困扰着他。此时的李世民,想要摆脱这种困扰,可是怎么也摆脱不掉,无疑是处在苦难之中,所以观世音菩萨来了,喝退了泾河龙王,暂时救了李世民的性命。那泾河龙王却不肯甘休,直接去阎王那里告状去了。
来自私情的困扰暂且离去,李世民也从梦中醒来,高呼“有鬼”。为了使李世民摆脱泾河龙王的纠缠、困扰,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两人请命把守前门,魏征把守后门。可是他们能够挡住泾河龙王的阴魂,却挡不住李世民的日渐消瘦,最终还是来到了森罗宝殿。不过到这里毛病又出来了,既然十殿阎王把李世民请来地府是因为泾河龙王执意要找他三曹对案,不得已而为之,那李世民来到这里的时候,怎么反倒没了原告了呢?没有原告的三曹对案,这个怎么也说不过去吧!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02 11:36:53 +0800 CST  
李世民来到森罗殿的时候,十殿阎王已经打发泾河龙王去投胎转世了,三曹对案自然无从谈起。其实他们之所以要把李世民请到森罗殿的原因是李世民的寿数到了,应该到他们这里来报到了。生死薄上清清楚楚的写着李世民的寿命是到贞观十三年。十殿阎王应该是清楚李世民的寿命的,所以在他们看到生死薄上写李世民应有三十三年寿命的时候,十分震惊。作为主管世间生死的阎王他们能不知道人君的寿命么?他们让崔判官去取生死薄不过是要借助生死薄来告诉李世民我们并不是无缘无故请你过来的,而是你的寿数到了。他们之所以会在森罗殿外迎接,又与李世民分宾主落座,平等相待,也并非因为李世民有多高的威望或者是他们对李世民有多惧怕,其实李世民比他父亲李渊也差不多,他们之所以这么做这只是因为阎君和人君相待的礼仪。在这个礼仪之中十殿阎王像模像样的问了个李世民没有罪的问题,可是这生死薄一拿上来李世民就该真的死了,也就该归阎王管了。到那时,他也不过是地府中的普通一鬼而已。
十殿阎王拿到生死薄的时候都吃了一惊,不过他们这个吃惊跟崔判官的吃惊可是不一样的,崔判官之所以吃惊是因为他们没料到这个时候竟然就是李世民的死期,而十殿阎王吃惊的则是李世民的寿数怎么变了?那生死薄上李世民的寿数又是怎么变的呢?到这里就又有问题出来了:这个生死薄真的就是掌握在判官手中,他们想怎么改就怎么改么?应该不是。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李世民还是刘全,甚至包括寇家家主在内,阎王在处置他们的时候都是严格按照生死薄上的内容做决定的,并没有私自改动过生死薄,虽然给寇家家主加了二十年寿命,不过那也是他们禀报了地藏王,得到地藏王的同意之后才那么做的,由此可见阎王和判官他们只是生死薄的执行者,而不是生死薄的制定者,如果真的是崔钰私自改动生死薄的话,那必然会惊动生死薄的制定者,崔钰甚至包括阎王在内也都会受到惩罚。所以我觉得这个生死薄虽然掌握在判官手中,却不是谁都能改的,崔判官取生死薄的时候随手拿笔一改,这个时间必然不长,阎王就是再糊涂,难道就真的连新墨和老墨也区分不清么?
这里阎王虽然惊讶万分,却没有追查生死薄上李世民寿命为什么发生变化,是谁私自改了生死薄,依旧按照生死薄上李世民的寿命让人把李世民送回阳间。就是说他们虽然为生死薄上李世民的寿命发生变化而感到惊讶,却又完全遵照生死薄上的寿数去执行。既然这样,那只能说崔判官私改生死薄的举动是暗合天意了。就是说,这二十年的寿命看着是崔判官徇私给加上去的,实际上却是玉帝要加给李世民的,只是假崔判官之手而已。就像那魏征梦中斩龙的事情一样,这种巧合是冥冥之中已经注定了的。
到这里很多读者可能会说:“怎么的,到这里解释不通了,就编出个词来蒙混过关么?怎么泾河龙王私改雨水不是暗合天数,而崔钰改了李世民的寿命就是暗合天数了呢?这就是胜者王侯败则贼吧,李世民之所以暗合天数就因为他活下来罢了,这不是瞎说嘛!你的那些东西也不过是凭空臆测,说不明白就想办法自圆其说而已。”其实这一切发生在这里并不奇怪,李世民可以说活了下来,也可以说死了,因为这一切都发生在太宗十三年。
十三是乃是贞下起元之时,暗示着旧的一天的过去,新的一天的开始。唐太宗李世民在这里,即死了,又活了。因为以前的那个李世民死去了,一个新的李世民则从此诞生了。泾河龙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死于斩龙台上,又被十殿阎王安排去投胎,这不也是他的一个新的开始么?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02 11:38:41 +0800 CST  
游地府二

世民在阴朝地府确实得到了二十年的寿命,可是这二十年的寿命不是白得的,首先他答应给十殿阎王送南瓜,说来也怪,这地府冬瓜西瓜都有,为什么偏偏没有南瓜呢?其实这是书中有所暗指,瓜者果也,十殿阎王是在说他没有得到南赡部洲之果。
记得前面美猴王在东胜神洲,群猴以百果筵相送,送他去寻仙山,寻找长生不老之方。在西牛贺洲得祖师传授,吃了七次饱桃。唯有南赡部洲,因他不喜,一带而过,没有提吃果之事。就是说这孙悟空虽在南赡部洲呆了十年,却并未得到南赡部洲之果。至于为什么要在讲李世民的时候,将孙悟空呢?这个以后咱慢慢再看。不过阎王的这个举动告诉我们,欲海之中也有果位,而且是不可或缺的。
紧接着阎王安排崔判官、朱太尉送李世民还阳,可是阎王又没有让二人把李世民直接送回阳间,而是让两人陪着他沿着黄泉路,过那奈何桥游地府转回阳间,在地府游逛一圈,又有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拦截,这一切虽然看似平常,可是对李世民的触动应该是相当大的。
李世民在来到阴朝地府的时候,第一个见到的便是他的父亲李渊及李建成、李元吉兄弟,这几人在阳间虽然贵为皇帝、太子和王爷,可是到了阴间也不过就是区区一鬼而已,他们在人间的地位、权利甚至是荣华富贵都已荡然无存,还要在判官和鬼吏的管辖之下。鬼吏一现,他们就是有天大的冤仇也只能乖乖的跑了。李世民他不是傻子,见了这一切之后难道就不会想一想自己若是真的做鬼之时会是什么样子么?到那时,他不过是区区一鬼,还指望有鬼吏时时保护他么?
森罗殿后李世民跟着崔判官、朱太尉来到背阴山,这背阴山可畏是穷山恶水,上面的百姓都在洞中居住,缺衣少食,饿极之时只有相对而泣,可见这背阴山实实在在的不是什么旅游的好地方,你想想,阎王招待人君旅游为何不让他游山玩水,而让非要让他看这些在我们看来非常阴暗,非常不平等的地方呢?这还不算什么,不管怎么说阴山上住的阴魂还是没什么大罪的,算是地府的好地方了。虽然衣食不周,却不由受那些皮肉之苦。而背阴山之后便是十八层地狱,那里的鬼魂就不只是缺衣少食那么简单了,那里一处处刀山火海,利刃油锅,皆是酷刑之地,苦难之都,凡是不忠不孝伤天理,贪财忘义损阴德之人都在这里受苦。连李世民这个刀尖上定天下、得天下的马上皇帝也心中惊惨,足见其刑罚之酷。
背阴。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亦指阳光照不到。
背阴山,就没有阳光之山。见不到阳光的地方,没有生机,自然是穷、恶之地。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03 11:26:20 +0800 CST  
好不容易熬过了十八层地狱地狱,前面就是奈何恶水,血盆苦界,朱、崔二人虽然引着李世民从金桥而过,可是唐太宗也看到了银桥和奈何桥上的阴魂,三者之间甚至不用比,只要看上一眼就知道哪好哪坏了。
按理说过了十八层地狱之后,凡人的罪过也就应该赎清了,也应该去投胎转世了,即使走奈何桥的阴魂生前没有福报,也不至于把这奈何桥弄到三根指头那么粗,让人一不小心就掉下去吧,何况上天有好生之德,你阎王老子这么弄不是违背了上天至仁、至善之心么?
传说中,凡人死了重新投胎转世的时候,要喝孟婆汤,上奈何桥。奈何桥是大家都知道的,怎么这里又弄出个金桥银桥的说法呢?这种说法是出现在西游记之前还是作者有意加上的?如果是作者有意加上的,那这金桥银桥的出现必然有其特殊的含义。
其实要我说走在这三座桥上的阴魂虽然命运不同,可是这三道桥梁并不是地府所设,而桥的宽窄其实就是我们人生路途的宽阔,走哪座桥也不是阎王说的算,而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作为凡人,谁不想过“刮风有处躲,下雨好存身,风霜全不见,雷声永不闻”的安逸生活呢?可是凡人大多都是性海之人,被“贪嗔痴”三毒影响着,有着七情六欲,这使得我们非常容易犯错。无论犯了哪条,都可能让我们走上错路,让人落入痛苦之中。我在前面的感悟中说过我的看法。人和动物的不同,不是因为我们披着一张人皮,而是 因为我们是有爱,有良心,有道德,有法制的,我们是具备明礼的条件的;而动物,即使终其一生也难以达到一个正常孩童的标准。作为人,我们要受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和限制的,我们有不该做的事和绝对不能做的事情,这道德和法制就像我们脚下的桥梁,虽然可以承载众生,却有着极高的限制,稍一偏离便掉入那地狱苦海中去了。
就像一个不犯法的人,他永远不会担心有牢狱之灾,不犯错就不会受到他人的指责,善待众生就不会有飞来横祸。他们所行之路,就像那走在银桥上面的人,道路相对宽阔,落入血池的危险就很小。
同样那些贪官污吏虽然也可以过得荣华富贵,甚至暂时得到别人所得不到的满足,可是他们就真的有一天过得安稳么?他们就不担心惧怕警察找上们来?就不怕自己及家人被匪徒绑票索财?就不怕被他残害的人来找他复仇?当他们做的亏心事越来越多的时候,他们脚下的道路自然也就越来越窄了,不但自己走的要小心谨慎,还要防备那血池中的恶鬼把他拽下去。
即使一般人也是一样,谁也保不准谁就因为一时愤怒,一时差念就走了歪道,招来牢狱之灾甚至是杀身之祸,这不就跟走在奈何桥上的人一样,他们虽在血池之上,却是担惊受怕,时时刻刻都有落入血池的可能,到那时即使他们中有无限的痛苦悔恨,不甘不平又能怎么办呢?
奈何奈何,人生便如一条黄泉路,一旦走过便要承受它所给你带来的一切。慎之又慎,尚不能无虑,何况肆意而为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03 11:28:14 +0800 CST  
走在银桥上的阴魂比走在奈何桥上的阴魂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可他们也只是忠孝贤良,公平正大而已,也就是说他们在世的时候只是按照道德和法律行事,做好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他们没做贪赃枉法的事,也就不用担心警察找上门来;他们光明正大,就不会因为一念之差走了歪道,所以他们前路平坦,无忧无虑,有幛幡接引,一般没有掉入血池的危险。
可是这些阴魂也只能走在银桥之上,想上金桥似乎还缺点什么,那到底什么样的人能上金桥呢?
我们可以看出,走奈何桥,掉入奈何水中的都是一些偏离道德和法律之外的做了孽的恶魂,也就是说他们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了伤害,违背了世间的规律的。走银桥的人光明正大他们遵守法律道德,没有对别人造成伤害,可是他们也没有对世人有所付出,两座桥梁这么一对比,我想走金桥的人一定是对世人有极大贡献,为世人造福的阴魂。
李世民走在金桥之上,可是他够不够资格走在金桥上呢?或许他以前够,他出生富贵之家又当了皇帝,他以前一定是够资格走上金桥的,可是现在呢?他就真的不想想如果没有魏征帮忙,他今日还能走在这座桥上么?就光那索命的建成、元吉,和被他囚禁忧郁而死的父亲李渊,他又该如何应对呢?如果他真的像历史上说的那么好的话,又何必打破一直以来皇帝的禁制,要亲自观看自己在位时期的史书呢?如果他真的比李建成强上很多,李渊也有意将皇位传给他的话,他又何必行那险之又险的事情,去背那杀兄囚父的千古骂名呢?
李世民随着崔判官,朱太尉过了奈何恶水,在枉死城前被一群拖腰折臂,有足无头的鬼魅拦住道路,都叫“李世民来了,还我命来!”慌得李世民躲到崔判官身后直叫救命,可惜他没想到这个能召唤鬼吏把建成元吉喝退的崔判官竟表示无能为力,除非他肯出些钱财散给枉死城的众多鬼魂,李世民虽然在阳间贵为人主,可是在这阴曹也却一贫如洗,身上连个钢镚都没有,可见这李世民在世时也没积多少阴德啊,无奈之下,李世民只好通过崔判官二人从中作保借了一库钱钞分发给这些恶鬼。
我们老人有句话叫做“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现在也有一句话叫做“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李世民虽然借了一库金银散与枉死城中的恶鬼,可是他的债真的还清了么?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03 11:29:50 +0800 CST  
第十一回 还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萧瑀正空门

明心见性(见性明心)

书中崔判官在把钱钞发与众鬼的时候特意吩咐众鬼:“他的阳寿还早哩,我领了十王钧语,送他回阳,教他到阳间做一个水陆大会,度汝等超生,再休生事。”这句话向众鬼魂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说李世民还没到死期,等以后他真的死了的时候,才是你们报仇的时候。另一个意思是说你们放他回去对你们是有好处的,崔判官的这段话可以说是软硬兼施,众鬼才放李世民回阳。也就是说李世民虽然借了一库钱钞给枉死城的众多冤魂,可是他的债并没有还清,这一库钱钞只是他向众鬼魂买个路罢了。
我想枉死城才是李世民真的感到恐惧的时候,前面李世民游了地府,见识了阴山、十八层地狱地狱和奈何桥的种种惨状,他心中虽然也觉得凄惨,不过这些事到底跟自己没有关系,他身边有能召唤鬼吏的崔判官,阎王又明确告诉他他还有二十年的阳寿,他还怕什么呢?
可是现在,李世民孤身一人,无兵无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虽勇,都在阳间,而索命的恶鬼却就在眼前。这些鬼魂还是不归地府管束的,还都跟他有仇,都是在跟他李家,跟他李世民争夺皇位的战乱中被杀的。连自己一直视作靠山的崔判官都表示无能为力,你说他能不害怕么?
要说这些鬼魂虽然都是跟李世民争夺皇位在战乱中被杀的,可是争夺皇位本来就是你死我活的事,这过错真的全在李世民身上么?应该说,这并非全是李世民的过错;可是这些恶鬼又确确实实的是因为跟他李家争夺天下而死的。虽然此中的过错并非全在李世民身上,可这些人毕竟都是他杀的,他这个恶因还是种下了。
这些枉死城中的恶鬼中的大部分都是死在他父亲李渊争天下的时候吧,可是却都因李世民而死。当时的李世民是为了他自己么?确实为了他自己,可也为了他李家的江山,因为当时还不好说他和李建成谁能继承皇位呢。所以他或直接或间接的杀死这些恶鬼的时候,李世民确实是为了李家,为了他李世民的私情。看到这些恶鬼,就等于看到了那私情的可怕。
观世音菩萨喝退了泾河龙王的鬼魂,使李世民暂时摆脱了本应消逝的私情的残留的纠缠,现在又通过这枉死城的众鬼魂,将私情的可怕明明白白的展现在李世民面前,使他充分认识到私情的坏处,帮他真正摆脱了泾河龙王鬼魂的困扰。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04 17:28:25 +0800 CST  
诗曰:
百岁光阴似水流,一生事业等浮沤。昨朝面上桃花色,今日头边雪片浮。
白蚁阵残方是幻,子规声切想回头。古来阴骘能延寿,善不求怜天自周。
浮沤。水面上的泡沫。
白蚁阵。应是满头白发。可是到老的时候,连这白发也不周全了。
子规。又叫子鹃,杜鹃,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鸣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所以叫杜鹃啼归,简称子规。
阴骘。阴德。
百岁的光阴就如流水一般,一刻不停的流向归处。人一生的事业也像那水面上的泡沫一样,随时都可能破灭。昨天早上面上还很红润,很有生气呢;可是今天就发现有了白头发了。
等到连白头发都不全的时候,才发现这一切都是幻觉,只有当催着你“回家”的声音急切的表现出来的时候,你才想着要回头(可是那时候已经晚了)。自古以来阴德就能令你的寿命长久,行善之人不用求人怜悯,上天自然会周全你的。
时光易逝,人生如梦。莫要临了之时再去悔悟,要知道阴德能使寿命延迟,行善之人老天自会周全。所以人生在世,要以积德行善为主。莫要徇私枉法,为私情、私利做下恶因,使自己落得泾河龙王和李世民的地步。
此时,泾河龙王的鬼魂投胎去了,将会获得新生。李世民也过了枉死城,来到“六道轮回”之所,也要重入轮回之中了。在这里,他见到众阴魂都有自己的去处,只是有的升仙腾云,有的却依旧在地府做鬼,李世民见是见到了,却不明白这里面的道理。崔判官道:“陛下明心见性,是必记了,传与阳间人知。这唤做‘六道轮回’:行善的,升化仙道;尽忠的,超生贵道;行孝的,再生福道;公平的,还生人道;积德的,转生富道;恶毒的,沉沦鬼道。”
明心见性,明白自己心中的真正想法,见到自己的性的真实状态。在地府中走了一圈之后,李世民的想法就是我不想死,我不想被恶鬼索债,我不想遭受地府中的酷刑,我想超生到好的地方去,这才是他心中真正的想法。现在的他已经明白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了。他在知道自己心中的真正想法之后,也就看到了自己的性的真实状态了。以前他杀多少人,使多少人遭受磨难,他都不是很在乎,因为大家都那样,都要争着当皇帝。既然这样,那我杀你,你杀我,又有什么呢?即使杀死自己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时候也是这样,我不杀你们,你们迟早会杀我的,所以他并不愧疚。可是现在明白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和那些地府中的苦难和那行善作恶之人的所行之路和所得之果的区别之后,他就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了,这个时候他才看到自己的“性”的真实状态,所以此时的李世民也“明心见性”了。就像花果山水帘洞中的美猴王一样,此时的李世民也开悟了,也具备一个修行人的资格了。
美猴王和李世民都是开悟,不过两者的开悟是有根本的区别的。美猴王是在一种心性极其淡薄的状态下开悟的,是一种基本没有欲望的状态。而李世民则是在明白前后因果区别之后,方才开悟的,是在一种极其强烈的想要逃避自己将要受到的惩罚的欲望之下开悟的。两者异曲同工,都将人引向同一条道路。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04 17:44:38 +0800 CST  
地府中,李世民见到了自己的性,认识到自己的性是有问题的,意识到自己现在虽然加了二十年的寿命,可二十年之后,他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就要刑罚加身,要受地狱之苦了。可是他又不想遭受这些苦难,向往美好的地方。那该怎么办呢?自然要行善,做好事了。崔判官让他把地府之事传与世间,就是要他做的第一个好事。因为世间知道了地府的状态后,出于对美好的向往和对刑法的恐惧,自然会有很多人愿意弃恶从善的。尤其是从皇帝嘴里说出来的,所谓君无戏言,自然更加令人信服。这是李世民改过向善的第一步,是李世民力所能及,而且做出来非常有效果的一件好事,有扬善避恶之功。这件事看似简单,作用却是很大的。
唐王听说,点头叹曰:
“善哉真善哉!作善果无灾!
善心常切切,善道大开开。
莫教兴恶念,是必少刁乖。
休言不报应,神鬼有安排。”
哉。是语气助词,没有实际含义,却有一个语气加强的意思。
切切。急切,急迫。
刁乖,奸猾。
善啊!这是真正的善啊!行善之人果然没有灾难加身!常有急切的向善之心,那善道之门必然为你打开。不要让你心生恶念,一定要少些奸猾的思想。不要说善恶没有报应,老天自有他的安排。
唐太宗吟罢此诗歌,说明他对善有了真正的认识了,可以重回阳间了。崔判官直将李世民送到“超生贵道门”,告诉唐王,这里就是回到阳间的地方,他送到这里就不能送了,只能着朱太尉再送一程。唐王称谢,崔判官又嘱咐李世民回去之后一定要做个水陆大会,超度那些无主的冤魂。并告诉李世民,只有阴间没有了含冤负屈之鬼,阳间才能享乐太平盛世。所以回到阳间,所有不善的地方都要一一改过,并教育天下之人为善。如果肯这样做的话,那必然后代绵长,江山永固。换句话说,如果只是在口头上说“扬善避恶”,只做些水陆大会的表面文章,却不肯真正改变那些原已制定的错误的政策,那是没有用的。要知行合一,表里一体才行;要肯承认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错误,要肯痛改前非才行。
崔判官名叫崔玨。崔,是“催”的同音字,应该是催促之意。玨。首先“玨”是“决”的同音字,崔玨,就是催着李世民做出决定。那么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呢?
玨,同“珏”。是两块玉合在一起的意思。玉是纯洁贵重之物,在这里指的应是善。两块玉,一者知,一者行。就是说要在知行两方面共同表现出“善”字。就是说崔判官崔玨,随着李世民游地府,让李世民看到那地府的苦楚、自身的罪业和轮回的区别,就是催着李世民做出在思想和行为两方面都向善、扬善的决定。
朱太尉。没提他的名字。只从姓上来分析。朱,红色,美好的色彩,这是一个美好的想法和念头。李世民想要躲避地府的惩罚,要往好处投胎,便是他这美好的想法。此中来到“超生贵道门”的时候,那催着李世民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的崔判官就消逝了,不过朱太尉这美好的想法依旧追随着他,陪他走过“超生贵道门”,这个美好的想法陪着他步入新生。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04 17:51:20 +0800 CST  
言而有信

李世民回到阳间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按阎王和崔判官的叮嘱在朝堂上把自己游地府的经历对着满朝文武细说了一遍,连自己遇到父亲兄弟并被枉死城众冤魂索命的事也没有隐瞒,这很不容易,说明他现在不再是个瞒过是非之人了。他的这些话在现在人看来是封建迷信,可是在当时却大不一样。自古道“君无戏言”,这些话出自皇帝之口并编行天下,你可以想象其影响力有多大。
这里面李渊和建成元吉之事说明即使你在阳间有皇王之贵,到了阴间也不过是普通一员,你的权势是带不到阴间去的。泾河龙王之事说明即使天神也要为其所犯下的罪过受到惩罚。阴山、十八层地狱和枉死城之事将对世人起到多大的震慑作用?而李世民的这段经历更说明即使贵为皇帝也要偿还他所犯下的过错,更何况普通人了。
这些故事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令南瞻部洲东土大唐的无数人想为而不敢为,其作用显露出来。不过这件事说到底不过是李世民重回阳间的一个附加条件,李世民在此之上还做了三件事:大赦天下、抚恤孤寡、放彩女出宫,虽然将天下有罪之人一概释放这件事做得到底对不对不好说,不过在古代认为这三件事都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也是李世民立心向善的一个标志。而李世民紧接着颁出的御制榜文则向整个南瞻部洲东土大唐之人道明了为人处事的道理。
“乾坤浩大,日月照见分明;宇宙宽宏,天地不容奸党;使心用术,果报只在今生;善布浅求,获福休言后世。千般巧计,不如本分为人;万种强徒,怎似随缘节俭。心行慈善,何须努力看经?意欲损人,空读如来一藏。”
李世民回到阳间,做了几件善事,颁布两篇榜文,一奖一惩,一张一弛,向世人讲述了度恶为善的道理,无疑是李世民做的一件大好事,不过这个时候的李世民就是大善人李世民了么?
不是,这三件事虽然在老百姓看来极大,甚至天下除了皇帝之外没有谁有这么做的权利,可是在李世民身上就是一句话的事,再容易不过了。就像殷温娇给众僧送一百双僧鞋一般,只是动动嘴而已,具体事情自然有他下面的人去做。如果这就行了的话,那么这“善”也未免太过简单了。
李世民能这么做只能证明他比别的皇帝强点,比以前的他也强了很多,也证明这个囚父杀兄之人有了向善的愿望并为此付出行动,不过此时的他离真正的善人,离他想要脱离地府之灾的愿望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别忘了,李世民还有很多债没还,这些债不还他的大唐就不得安宁,李世民二十年后也还要接受地府的惩罚,还要到阴间去偿还他的冤债,为了不去地狱受苦,李世民接下来做的事情给地府送南瓜和还债。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05 20:46:15 +0800 CST  
李世民能这么做只能证明他比别的皇帝强点,比以前的他也强了很多,也证明这个囚父杀兄之人有了向善的愿望并为此付出行动,不过此时的他离真正的善人,离他想要脱离地府之灾的愿望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别忘了,李世民还有很多债没还,这些债不还他的大唐就不得安宁,李世民二十年后也还要接受地府的惩罚,还要到阴间去偿还他的冤债,为了不去地狱受苦,李世民接下来做的事情给地府送南瓜和还债。
给地府送南瓜的人叫刘全,是自己主动接皇榜,做这件必死之事的。
刘,是“流”的谐音。
全,整个,遍。
刘全者,流落红尘的全部的人。
刘全本应是家财万贯,有登仙之寿的人。却因为自己的一念之差,落到了妻死家破,连自己也要身死的地步。就是说所有流落红尘的人,本来都有着无数的财富,并最终可以成为神仙的。可是都因为自己的一念之差而犯下大错,悔恨无及,落到连自己也要去死的地步。就如那洪江之上的陈光蕊一般。
他夫妻死而未死,表面上看这段故事向世人说明生死有命,富贵由天的道理。可是刘全夫妇虽有登仙之寿,在刘全进南瓜之前阎王为何不去查李翠莲的阳寿呢?枉死城中那么多冤魂的寿数就到了么?如果他们的寿数到了又凭什么向李世民讨命,何来李世民还债一说?所以刘全夫妻得以还阳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他生了悔过之心,愿意牺牲自己去为大家做一些他能做的事情,否则刘全夫妻不过是枉死城中新添的一对冤魂而已。
跟刘全相比,相良夫妇在阳间只是靠卖水为生的下等人,说明他们前世积累的福报比刘全差的可太多了,衣食上的简陋说明他们前生的福报仅仅是让他们在今生刚刚有了做人的资格,可是谁能想到就这么一个衣刚保暖,食刚果腹的卖水人在阴间竟然是连李世民都要跟他借债的大财主呢?可以说这些都是他今生积累的表现。需要注意的是,他的这些积累也不仅仅是存在阴间只到阴间才能受用的一库库无用的纸钱,他的福报也不是非要等到来世才能享用,只要时候到了自然就有人来改变他的生活状况了。这不,崔判官就安排李世民让尉迟公给他送钱来了。
出身贫苦的相良见到尉迟公带来的满满一库的真金白银说什么也不肯接受,这是非常难得的,这世间有几人能禁得住如此之多的金银财宝的诱惑呢?足见相良是个善良知命的贤者,可是他不肯接受这些金银只是更加证明他道德的高尚,却没有谁能把这些属于他的金银当真赖了去,到最后尉迟公用这些金银盖了相国寺,供奉起相公相婆的生祠,这些钱财也变为他世世代代享用之物了。
“相”者“向”也;良,是良善的意思。相良,向往良善之人。相良的事情告诉我们,只要一心向往良善,即使本该贫困一生,也会有苦尽甘来之时。
一个刘全,一个相良。一个本该富贵荣华,有登仙之寿的人却差点闹得家破人亡;一个本来刚够糊口的人,却因为向往良善而在冥冥中给自己积累了无数的财富。可见命虽有定,却不是一成不变的;甚至在某些时候,会发生令人无法预料或无法接受的改变。
这两件事对李世民的触动是巨大的。刘全的事情告诉他,别看你现在是一国之君,说不定哪天就会落得个国破身亡。相良夫妻的事更是明明白白的告诉李世民一个道理:你在阳间的富贵尊荣到阴间是不算数的,只有一心向往良善,才能使自己永远走在金桥之上,永远的享受荣华富贵。你现在还给相良的一库金银仅仅是他给枉死城众阴魂的买路钱,并不能解脱他和枉死城众生的怨结。要想死后不去十八层地狱地狱,不去枉死城,不去阴山,就还得做好人,还得行善积德,最主要的还得给枉死城众多亡魂超度,让那因你而死的冤魂都得到解脱才行。所以李世民接下来开始准备设法会超度枉死城的众多孤魂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05 21:52:28 +0800 CST  
明天有事,今天提前打出来。写的不好,语文基础太差,有人天天来看已经很满足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05 21:55:02 +0800 CST  
傅奕的坚持

李世民下旨着各地官员推选有道高僧到长安做会,让太史丞傅奕从中选举真正的高僧,修建佛事,谁想到这傅奕闻旨之后竟然第一个上书阻止此事,傅奕在给李世民的表章中写到:
“西域之法,无君臣父子,以三涂六道,蒙诱愚蠢;追既往之罪,窥将来之福;口诵梵言,以图偷免;且生死寿夭,本诸自然;刑德祸福,系之人主。今闻俗徒娇托,皆云由佛。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长久。至汉明帝始立胡神,然维西域桑门,自传其教。实乃夷犯中国,不足为信。”
这篇表章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佛教没有君臣父子这样的礼仪,用三途六道的说法来蒙骗大众,它以追溯人们前世的罪孽,赐予你将来的福份来招收信徒,而大众之所以信佛念佛,也不过是希望以此免去以前犯的罪,获得将来的福分而已。但生老病死之事,本就是源自自然规律,刑德威罚这些事情是由人自己的行为所主导的,可是他们却把这些事情说成是源自佛的左右,他们这是在糊弄人啊。上古五帝三王的时候是没有佛法的,可是皇帝清明,臣子忠义。所以这些朝代年祚长久,难道这也是佛的功劳么?另外,佛教在汉明帝的时候才开始在中国流传,也只是西域人才有此信仰,(您现在要利用国家机器来宣传佛教)这是蛮夷对中国宗教方面的侵略,不要相信他啊。”
书中对傅奕这篇表章的描述是“上书止浮图”,浮图在佛教中是功德的意思,所以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说傅奕上书来阻止李世民做这件好事,傅奕为什么要这么做?难道他是魔王?是妖怪?就是想要阻止人们登上西方极乐,阻止世人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么?
不是这样的。我们且不谈这篇表章对与不对,傅奕承上这篇表章的时候正是李世民才游地府,一心准备超度亡魂以消除自己的罪孽的时候,可以说上至皇帝太后,满朝大臣,下至黎民百姓都认为这件事是应该做的,在这种情况下傅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向李世民承上这样一篇表章,足见其内心的坚贞。
要知道大臣的作用,尤其是一定级别以上的大臣,他们并不是简单的听从皇帝的命令,而是在皇帝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起到辅佐的作用,他们要根据自己的学识和观点对某些事情提出看法供皇帝参考甚至不惜性命阻止皇帝错误的想法和行为,如果大臣只是去听从皇帝的命令的话,那也不用什么乡试会试,也不用举荐孝廉,随便叫个人就可以当大臣了,所谓万夫诺诺不如一夫鄂鄂,就是这个道理,毫无疑问,傅奕做到了这点,其思想品质令人敬佩万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05 22:01:39 +0800 CST  
不过一切事情都是这样,有赞同的就有反对的,有反对的就有赞同的,这很正常,梁武帝的子孙萧瑀就代表了赞同者的意见,他说:“佛法兴自屡朝,弘善遏恶,冥助国家,理无废弃。佛,圣人也。非圣者无法,请置严刑。”
萧瑀的这番话说的很堂皇,不过仔细追究起来却没有什么道理,可能在现在看来这番话很有道理,不过在唐朝初年的时候萧瑀的这番话是没有根据的,首先“佛法兴自屡朝”到底是兴在什么时候?是梁武帝么?可是梁武帝作为皇帝来说实在是乏善可陈,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尤其是既然佛法冥助国家,那一向信佛的梁武帝怎么就灭国了呢?而且李世民的父亲李渊也是非常反对佛教的,所以萧瑀的这段话没有实据,并没有把不废佛的道理说出来,既然佛教在中国没有什么可以宣传的,凭什么说佛是圣人呢?后面请置严刑的说法就更谈不上了。
萧瑀的几句夸夸之谈自然难不倒傅奕,他与萧瑀辩论,说礼字的根本在于侍奉亲人与君主的,但佛陀违背了这个道理,他让你丢下亲人出家,以匹夫之身跟君主抗衡,以轮回转世的说法违背亲人之间的关系,你萧瑀并不是他们国家的人,却要遵循他们这种违背亲情的宗教,这才是非议孝道,不认祖宗的行为。
萧瑀听了傅奕之言不再跟他争论,只是合掌道:“地狱之设,正为是人。”他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合掌在佛门中有两个意思,一是用以表示慈悲,那他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傅奕,你错了,我们佛家并不是不遵循礼数孝道的,地狱就是为你说的那些人准备的啊”。而合掌的另一个意思就是表示自己对佛的信仰,那他的这段话的意思就应该是:“地狱就是为你们这些不信佛的人准备的”。不管萧瑀是哪个意思,傅奕在这场辩论中明显占据上风,所以李世民又招太仆卿张道源、中书令张士衡上殿。
太仆卿张道源、中书令张士衡对李世民说:“佛在清净仁恕,果正佛空。周武帝以三教分次;大慧禅师有赞幽远,历众供养而无不显;五祖投胎,达摩观象。自古以来,皆云三教至尊不可毁,不可废。伏乞殿下圣鉴明裁。”
显然他们也是赞成李世民选举高僧,修建佛事的举动的,可是他们的言词似乎更说不过去,他们举的例子里面除了周武帝三教分次这件事情之外,其余的都发生在李世民之后,他们二人又如何知道,况且北周武帝虽然将三教分次,也只是将佛教勉强排在最后,更在三教分次之后的第二年便动用国家力量进行毁佛,所以三教至尊皆不可毁,不可废的说法在当时是说不过去的。
到这里就有个问题出现了。吴承恩大师级别的人物,对历史典故和宗教研究都有极高的造诣,为什么在这里会出现如此明显的问题呢?
其实这也怪不得吴承恩,似乎佛门在唐朝之前确实乏善可陈,而萧瑀等人的举动更说明一点,就是众大臣虽然对佛门的了解并不多,对佛门的教义也只有模糊的概念,可是他们却大都支持李世民的举动,至于他们为什么支持李世民的举动,我想大概都是因为李世民是皇帝的缘故。
傅奕孤掌难鸣,只得败下阵来,李世民见到这种情况非常高兴,赶紧下旨不许天下人再诋毁佛教,并为此设了断臂的刑法,到此他的目的终于达到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4-05 22:29:46 +0800 CST  

楼主:炉中人

字数:1688629

发表时间:2018-03-02 06:53: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24 12:40:46 +0800 CST

评论数:156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