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感悟

落枷山

行者认得是九老,笑道:“老兄弟们自在哩!”九老道:“大圣当年若存正,不闹天宫,比我们还自在哩。如今好了,闻你归真向西拜佛,如何得暇至此?”行者将那医树求方之事,具陈了一遍。九老也大惊道:“你也忒惹祸!惹祸!我等实是无方。”行者道:“既是无方,我且奉别。”(原文)
自在。安闲自得,身心舒畅。
当年。过去某一时期。
存。保留。
正。合乎法度,端正。
霞。空闲,没有事的时候。
惹祸。招致祸端,招来麻烦,闯祸。
奉别。敬辞。犹“告别”。
行者认得是九老,是完全沉浸在道德中的九处神识,高兴的发出他的声音道:“你们这存在已久已经难以改变的与我相亲近的坚定思想真的是安闲自得,身心舒畅啊!”九处神识道:“您这令人尊崇的代表真心的想法,你当年大闹天宫的时候,假若存有合乎法度、端正的思想,不去大闹天宫,比我们还要安闲自得呢。现在好了,听说你现在回归上天真意,向那神识如水流顺的境界前行,去拜见那觉行圆满的思想,怎么有空有闲来到我们这里呢?”行者就将他那要医治人参果树寻求方法的事情,完全的陈述一遍。九老闻言也大惊道:“你也太招惹祸端了!太能闯祸了!我们这真的没有能够医活人参果树的方法。”行者道:“既然没有方法,我就不再闲叙,暂且离开了。”
前面九老向行者道出了“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而去做不该做的事情”的道理,现在又通过行者大闹天宫的事情告诉行者另一方面的道理,就是:“要存正,不能因为自己的欲望去做不该做的事情。”
行者将那医树求方之事,具陈了一遍。九老也大惊道:“你也忒惹祸!惹祸!我等实是无方。”行者道:“既是无方,那我就暂且离开这里了。”
九老又留他饮琼浆,食碧藕。行者定不肯坐,止立饮了他一杯浆,吃了一块藕,急急离了瀛洲,径往东洋大海。早望见落枷山不远,遂落下云头,直到普陀岩上。见观音菩萨在紫竹林中与诸天大神、木叉、龙女,讲经说法。有诗为证。诗曰:
琼浆。用美玉制成的浆液,亦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浆汁。在中国神话中饮了它可以成仙。此中琼浆来自瀛洲,而瀛洲众生之所以会完全笼罩在道德的性情中,是源自他们要追求道德坚定思想;所以这里面的“琼浆”代表的是由追求道德的思想所产生的完全笼罩于道德之中的浓厚性情。
止。仅,只。个人感觉是最多就做到某个层度就停了下来的意思。
枷。旧时套在罪犯脖子上的刑具,用木板制成。
说法。讲授佛法。
九老又留行者接受他们完全沉浸在道德之中的浓厚性情,接受他们沉浸在道德性情中所产生的财富。行者一定不肯坐在这里,不肯接受这种完全笼罩在道德的性情中的位置。仅仅是以一种暂时停留的状态接受了他一定层度的笼罩在道德中的性情,受用了他一定层度的财富,然后他就赶紧离开了瀛洲,直接来到那本源之处的性海之上。
行者在这里饮了一杯浆,吃了一块藕,就是说他接受了这种完全笼罩在道德性情中的思想状态,却没有如瀛洲九老那样沉醉其中,他的的这种做法正与真正的佛法相合,而且他从瀛洲九老这里得到的“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而不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和“要存正,不能因为自己的欲望去做不该做的事情”正好与禅门“静心自守”的理念相合,行者在道德三岛中探寻之后,竟然殊途同归,再次走到禅门佛法中来,看到“落枷山”就在不远之处。不知是打印错误,还是作者故意用此“枷”字,但是这个“枷”字的出现,就是说此时经过三岛修行的行者,那“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而不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和“要存正,不能因为自己的欲望去做不该做的事情”的这种思想就好像从天而降的枷锁一般,将行者这取经的真心紧紧锁住,使他在其束缚下,不能胡乱而为。
行者见到落枷山,便就落下云头,直接来到其中突出表现出来的思想普遍圆满的其中有空的境界所在。见到观察性海中声音的追求大觉的人在那呈现出出尘姿态的美好情感之中,与三界诸天居于主导地位代表上天指引的思想中高于一般层次的思想、神识中突出表现出来的能够给人指出一条脱离苦海的方法的思想、居于主导地位的以其柔和的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在一起,观音菩萨正在给他们讲解经文,讲授佛法。菩萨讲诉的这段佛法,有诗为证。诗曰:
海主城高瑞气浓,更观奇异事无穷。须知隐约千里外,尽出希微一品中。
四圣授时成正果,六凡听后脱樊笼。少林别有真滋味,花果馨香满树红。
海主。海的主人。本性中的主导思想。作者这里是称观音菩萨为海主,就是说观音菩萨所代表的禅门思想是本性之主,本性中所有的思想都要尊崇禅门静心自守的理念行事。
城高。应该是城墙高的意思。城墙高,外敌则难以入侵。就是说能够抵御性海波涛的影响。
更。更加,越发。
奇异。特别的,突出的,新鲜的,奇特,很新奇。
无穷。没有穷尽,没有限度。
海主城高瑞气浓,更观奇异事无穷。作为本性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禅门思想,其所构筑的境界有着坚定的守护,能够更好的抵御性海的波涛,不为性海波涛所影响或浸没;这使得其境界笼罩在非常浓厚的吉祥之气中。更加可以从中看到很多奇特的,没有见过的事情和道理。
因为行者此时经过道德的修行又回到了禅门的理念之中,所以观音菩萨给他们讲的经、说的法,应该就是行者在五庄观中的磨难和行者求方医树的这个过程和其中的道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11-10 09:32:37 +0800 CST  
十法界

须知。必须知道,应该知道。
隐约。不分明的样子。
希微。《老子》:“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搏。捕捉。
大概意思应该是说:“听到某件东西或某种事物的时候,没有听过他的名字,不知道其特点表现是什么样子的叫‘希’,捕捉到某件东西或某种事物的时候,却依旧不能够知道其具体特点和表现的叫‘微’。”所以这里“希”应是“稀少,罕见”的意思,“微”应是“精妙。隐匿,隐藏”的意思。
一品。个人觉得应该是:“一种”的意思。那么这一种是什么呢?
从行者自瀛洲仙岛得到的道理来看,是和禅门思想殊途同归的“静心自守,对自己进行约束”的思想,可是怎么对自己进行约束呢?前面骊山老母的出现,说明这种禅门静心自守的思想也只是老母的一个女儿,是一种能够承载人的有着其浓厚欲望表现的思想而已。所以这个“一品”指的应该是骊山老母,那能够承载人去西天取经的所有的思想的母亲,而这个思想就是“半程之点,什么思想都不能一味贯彻”的思想。前面行者因为贯彻这种“半程之点,什么思想都不能一味贯彻”的思想,做出了偷盗人参果的事情;行者的做法正好使他进入了一个一味的贯彻骊山老母“半程之点,什么思想都不能一味贯彻”这种思想的思想状态之中。出现问题之后,行者没有意识到自己进入了一个误区,而是改变自己的想法,进入一个完全贯彻道德的思想状态之中,这个时候他就又出现问题了,连人参果树都给推翻了。此中五庄观的磨难都因行者对这“半程之点,什么思想都不能一味贯彻”的思想理解的误区产生的。既不能完全贯彻,又不能不去贯彻,那该怎么办呢?镇元子就在后面第二次捉拿唐僧师徒的时候给取经人讲诉了贯彻思想的“度”这方面的道理,又经过三界中道德方面的修行之后,取经人心中对道德理解又回到了这“半程之点,什么思想都不能一味贯彻”的思想理念之中,所以此中“一品”指的应是骊山老母这“半程之点,什么思想都不能一味贯彻”的思想。
到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出现了,就是行者在瀛洲得到的明明是“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而不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和“要存正,不能因为自己的欲望去做自己不该做的事情”的道理,这个道理明明是和禅门“静心自守”的理念对应的,怎么到这里就变成了“半程之点,什么思想都不能一味贯彻”的思想了呢?
其实这种思想确实是跟禅门“静心自守”的理念相对应,不过禅门“静心自守”的理念到底是守什么呢?守护佛门思想可以叫做“静心自守”,守护道德同样也可以,可是从黄风山和五庄观的故事可以看出,不管是守护哪方面都是歧途。那守什么呢?就只有守护这“半程之点,什么思想都不能一味贯彻”的思想才对,所以骊山老母的这种“半程之点,什么思想都不能一味贯彻”的思想才是这与道德和佛法都相合的“希微一品”之法。
须知隐约千里外,尽出希微一品中。应该知道在那似乎能够感受到,却又不能切实看到、达到的大千世界之外的境界,所有这些境界都出自“半程之点,什么思想都不能一味贯彻”这种本不知道其具体表现,得到之后,也还不能够真正明了贯彻却又与道德、佛法都相合这种思想之中。
四圣。在佛教指的是佛陀的圣弟子,依各人解脱方式和度众愿力的差异,分为声闻、缘觉与菩萨。此三者与佛陀合为四法界,又称四圣。具体含义前面说过。现在简单说下,声闻,大概就如地仙层次,是能够闻听佛法的人。缘觉大概就如天仙层次,是能够按照上天真意去做,并完全达到上天要求的层次,因为他们能够真正的按照上天真意去做,并且完全达到上天的要求,所以他们表现出来就如真正的佛一样,就是辟支迦佛陀境界。菩萨层次除了自觉按照上天真意去做之外,还开始去觉悟他人,并去追求大觉了,他们在贯彻上天真意的时候,开始去探寻其中的道理,比如上天为什么要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要做到这个层度,并已经有一定资格给别人讲诉其中的道理了。佛陀是觉行圆满的境界,就是已经大觉了这个境界。
这四种境界应该是一个从声闻乘到佛陀层的一步步自身境界提高的过程,最低层次是声闻乘,声闻乘也是可以真正感悟到上天真意的地仙层次,就是如蓬莱、瀛洲、方丈仙山上一般仙人的层次。而要想真正感悟上天真意,如鬼仙那样抱着一种思想不放是不行的,所以“半程之点,什么思想都不能一味贯彻”的思想是所有四圣得成正果的根本思想。
授。传授,教。
六凡。佛教名词。三界内的六种凡夫众生。虽同为凡夫,但因善恶业果境地不同,又分为六种,名为六凡,亦称六道。有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关于六凡的解释,在《百度》上看到两种,有些不同。这里只说我自己的理解。
“六凡。佛教名词。三界内的六种凡夫众生。虽同为凡夫,但因善恶业果境地不同,又分为六种,名为六凡,亦称六道。”按此理解,六凡都在三界之中,都是三界之中不同特征的思想的划分。
天道。三界中的天界,跟四梵天的天庭是不一样的,这个天界没有出离凡尘的色彩,而且他们不在声闻乘中,还不到蓬莱、方丈、瀛洲那样的地仙层次,应该是其对应境界中获得升华的偏重于道德方面的小境界的天道。属于鬼仙层面。
人道。三界中各层天的凡人层面,这个层面中的人具备一定的智慧,具备一定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却又不见得能真正的把持住自己,是一个向善、向恶或者就一直作为普通人生活的点上,可以升华,也可能堕落。
阿修罗道。应该是各个层面中的人朝着更高境界修行,并且达到很高境界,却并不注重道德或者是道德方面的修行还不够的境界状态。在修行中达到很高的境界,使得他们拥有很高的力量,不重视道德方面的修行或者是道德方面的修行不够,使他们失去了上升的机会,使他们的力量很容易做出恶事,跟天帝对抗,使他们走向不好的层面。
畜生道。按以前查到的对畜生道的理解是:所有畜生道层面的思想都有着各自不同,又与同类相同的缺陷。
饿鬼道。按前面的理解是:永远吃不饱或得不到足够食粮支撑的思想。
地狱道。应该是因为犯错而在其中承受责罚的思想。
此六凡与四圣同称为十法界。
樊笼。意为关鸟兽的笼子。鸟兽与人不同,是不具备明礼条件的思想;因为他们不能明礼,所以被关在樊笼之中,无法打开那道门,从中超脱出去。举个常见的例子,一只麻雀飞到一个屋中,虽然门大开着,可是麻雀却只知道在其中乱撞,而不知道从那大开的门中出去。明白此理之后,可以医治六凡众生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执着”。去了执着,自然就有从束缚其的樊笼中走出去的机会了。
四圣授时成正果,六凡听后出牢笼。四圣因为得到传授这个思想和这个思想中的奥妙,而成就他们的正中果位。六凡众生闻得这个思想,可以从束缚他们的樊笼中获得解脱。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11-11 08:46:44 +0800 CST  
欲望的接引

少林。关于“少林”的含义,只查到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如果以此做解的话,此中“少林”的意思应该是说佛法在东土传播,并与东土的思想想融合形成的与原来真正来到东土之前不一样,却又与真正佛法相合的禅门思想。
别。另外。
滋味。比喻某种感受。
馨香。散播很远的香气。芳香馥郁貌。
少林别有真滋味,花果馨香满树红。佛家思想与东方文化相互作用形成的与真正佛法相合的禅门思想跟原来的佛法不同,另外有一番与上天真意相合的感受;使得人身上呈现出来的美好姿态和成果都发出影响深远而浓郁的美好气息,使整个人都呈现出美好的状态。
那菩萨早已看见行者来到,即命守山大神去迎。那大神出林来,叫声:“孙悟空,那里去?”行者抬头喝道:“你这个熊罴!我是你叫的悟空!当初不是老孙饶了你,你已此做了黑风山的尸鬼矣。今日跟了菩萨,受了善果,居此仙山,常听法教,你叫不得我一声‘老爷’?”那黑熊真个得了正果,在菩萨处镇守普陀,称为大神,是也亏了行者。他只得陪笑道:“大圣,古人云:‘君子不念旧恶’。只管提他怎的!菩萨着我来迎你哩。”(原文)
罴。熊的一种,也叫棕熊、马熊,个人认为这里是马熊的意思,代表:可以承载人到达某处的强大欲望。作者称黑熊精为熊罴怪,或许是在告诉我们欲望也可以如马儿一样,是能够承载人到达某处的。
尸。尸体。人或动物死后的身体。跟活的生物的区别是“有其形而无其质”,有一个形态却没有了这个形态本应有的智慧和行为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其外表形态还在,却已经没有生命力了。
鬼。鬼念头。参考鬼仙,是一种一直只保持一种思想、观点的状态。
尸鬼。有着去西天取经的欲望的形态,却已经没有其实质的,一直只保持一种思想观点的已经死于这种思想和观点之中的状态。
老爷。仆人对男主人的尊称。
君子不念旧恶。一句谚语,意思是有道德的人不会怀记旧恨。
那观音菩萨早已看见在取经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取经的真心来到他这落伽山上,立刻命令守护他这“真正人的力量和欲望落于本源性海之中,对本源性海众生加以束缚的境界”的在一般层面众神之上的代表上天指引的思想去迎接行者。那大神从呈现出吉祥色彩,有着升华之气的情感之林中表现出来,朝着行者高声发出他的声音道:“以婴儿般纯洁的姿态感悟什么是‘空’的代表真心的想法,你要到什么地方去?”其中“那里去”一词似乎在评书和一些古典小说里看到过。比如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交手的时候,常常会说:“你‘那里去!’或‘那里走!’看招!”有要对方留在这里,不要想着往别的地方走的意思。行者因为道德的不足而推翻了人参果树,所以他一直是想通过道德方面的修行来寻求医活人参果树的方法,而此处乃是观音菩萨的佛门境界,所以行者虽然来到这落伽山上,却并没有直接去紫竹林中去见观音菩萨。守山大神这一声喊,似乎在告诉行者:“你不要想着往别的地方走了,此处虽是佛门境界,却是你要找的能医活人参果树的地方。你是要以婴儿般纯洁的姿态去感悟什么是真正的‘空’的,你要悟的就是‘空’,又为什么非要分什么佛与道呢?”
行者抬头,将他这代表真心的想法表现出来,高声发出他的声音道:“你这可以承载人到达某处的突出表现出来的像熊一样强大而难以驯服的欲望!我这‘悟空’的,名字可是你叫的么!当初如果不是我这去西天取经的真心饶了你这去西天取经的欲望方面的表现,让你这去西天取经的欲望能够存在下来,你现在已经和那所有欲望突出表现出来的念头一样,成了虽然有着去西天取经的欲望的形态,却已经没有了其实质,已经死在曾经那一种思想和欲望之中了。你现在跟了能够自己觉悟,并能够使他人觉悟的观音菩萨,接受了他善中的果位,居住在这人身上突出表现出来的升华的思想汇聚的境界之中,常常听闻佛法的教导,这都是我这取经的真心的缘故,都是我这取经的真心的作用下的结果。算来我才是你的主人,你就不能称我一声‘老爷’?怎么还直呼我的姓名,把我这取经的真心作为你这取经的欲望之下的想法呢?”
行者之言是说欲望应在代表真心的想法之下,跟着代表真心的想法走,而不是由欲望左右自己的想法,行者前面之所以会偷吃人参果主要是被欲望所左右了,所以行者让熊罴怪称他为老爷,确立他这代表真心的想法高于欲望层面的结构。
取经人虽然因为突出表现出来的欲望做出了盗吃人参果的事情,可是随着他在道德层面的修行,走过蓬莱、方丈、瀛洲三岛,使得自己不会因为对欲望方面的追求而违反上天真意的状态之中,所以他在这个过程中就已经修成正果,在菩萨这里负责镇守这些普遍圆满的思想,称作包含众多来自上天指引的代表上天指引的思想的位于一般神之上的神,这也是多亏了行者这取经的真心的缘故。因此他这取经的欲望虽然成了正果,在听了行者之言后,也不敢再居行者之上,直呼行者姓名,却也没有认可自己这欲望要在行者那代表真心的想法之下的位置,只是承认自己居于行者之上是不对的,陪笑道:“有个自古以来便存在的道理:‘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怀记旧仇的’,我虽然作恶,不过那是以前的事情了,你还提他做什么呢?观音菩萨命令我这取经的欲望来迎接你去见他呢。”
行者离开五庄观时,说要在三界层面的道德门中寻求,可是现在他却来到了佛门之中,这是与他开始离开五庄观时的想法相违背的。所以行者来到落伽山上,却没有立刻去见菩萨。可只要他想去西天取经,就得医活人参果树,不管哪里,只要有能够医活人参果树的方法就行。所以在行者落在落伽山上,却没有立刻去见观音菩萨的时候,那已经成就正果的去西天取经的欲望表现出来,,通过他这取经的欲望促使身在苦难之中,不知是不是该去见观音菩萨的行者去见观音菩萨,起到了一个接引的作用。可见,并不是所有的时候,人的欲望都要尊崇于代表真心的想法的,人代表真心的想法也要随着其真正的欲望而改变。可以看出来,两者之间没有谁高谁低,关键看特定的时候,哪个是对的,两者之间是可以互相促进,走向好的方面的。偏向于任何一方都是错的,这也正符合骊山老母“半程之点,什么思想都不能一味贯彻”的思想。或许这个“半程之点”应该叫做“半圆之点”才更准确,就如钟表上的六和十二,转不到的话不行,过了就又转回去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11-13 09:39:09 +0800 CST  
求助菩萨

这行者就端肃尊诚,与大神到了紫竹林里,参拜菩萨。菩萨道:“悟空,唐僧行到何处也?”行者道:“行到西牛贺洲万寿山了。”菩萨道:“那万寿山有座五庄观,镇元大仙,你曾会他么?”行者顿首道:“因是在五庄观,弟子不识镇元大仙,毁伤了他的人参果树,冲撞了他,他就困滞了我师父,不得前进。”(原文)
端肃。端正严肃。
尊。尊敬。
诚。虔诚。
参拜。进见尊长或敬重的人。
顿首。磕头。
识。认得。
毁。毁坏,破坏。
困。困顿,不随顺,犹囚困。
行者听到来自取经的欲望方面的声音,便端正严肃,以尊敬虔诚的姿态,同他那已经在一般上天指引之上的取经的欲望一直来到呈现出吉祥气息的升华的情感之中,以面见尊长的礼仪拜在菩萨面前。菩萨道:“参悟、感悟什么是真正的空的取经的真心,唐朝去西天取经的佛门修行人现在走到什么地方了?”行者道:“行到那神识如水流顺的大境界中那所有思想都能够长时间存在的境界中了。”菩萨道:“那所有思想都能长时间存在的境界中有处五处神识都处在庄严之中的在道德中修行的境界,那五处神识尽皆庄严的道家境界中有个可以为人之师的能够镇守最开始与上天真意相合的思想的大觉境界的道家升华的思想,你曾与他相见么?”行者磕头道:“因为是在那五处神识尽皆庄严的道德境界之中,我这遵从您的教导修行的取经的真心不能够认识什么是真正的道德,毁坏了他的人参果树,使那已经开始高于三千大千世界又在道德中修行成就的人身受到伤害,因此与他相冲撞,冒犯了他。他就把我师父囚困在他那五处神识尽皆庄严的道德境界之中,使我师父因为性情的关系滞留其中,不能继续朝西天前行。
那菩萨情知,怪道:”你这泼猴,不知好歹!他那人参果树,乃开天辟地的灵根;镇元子乃地仙之祖,我也让他三分;你怎么就打伤他树!”行者再拜道:“弟子实是不知。那一日,他不在家,只有两个仙童,侯待我等。是猪悟能晓得他有果子,要一个尝新,弟子委偷了他三个,兄弟们分吃了。那童子知觉,骂我等无已,是弟子发怒,遂将他树推倒。他次日回来赶上,将我等一袖子笼去,绳绑鞭抽,拷打了一日。我等当夜走脱,又被他赶上,依然笼了。三番两次,其实难逃,已允了与他医树。却才自海上求方,遍游三岛,众神仙都没有本事。弟子因此志心朝礼,特拜告菩萨。伏望慈悯,俯赐一方,以救唐僧早早西去。”(原文)
不知好歹。不知道是非轻重。
侯。等候。
待。招待。
晓得。知晓,知道,了解。
尝新。吃应时的新鲜食品。
委。确实。
无已。无止境,无了时。
发怒。指因愤怒而表现出粗暴的声色举动。
其实。实际情况;实际上,事实上。实在确实。
允。应允。
遍。全面,到处。
志心。专心,诚心。
朝礼。参拜,朝拜。
那菩萨情知事情的经过,责怪行者道:“你这个蛮横不讲道理的看似与道相合其实并非真正与道相合的取经的真心,不知道是非轻重!他那人参果树,乃是开辟天地的与大道本源相合的根本;那能够镇守最开始与上天真意相合的思想的道德,乃是所有能够感悟上天真意的思想的始祖,所有能够感悟上天真意的思想都因道德而来,就连我这真正的慈悲,真正的禅门思想,我这与真正佛法相合的禅门思想也要让他三分,不能过分与之竞争;你怎么就敢用你的力量打伤了他的人参果树!”菩萨之言是说,即使在他这一层面也要礼让道德,不能凌驾道德之上,不能与真正道德相冲突。
行者再次礼拜,表示认可菩萨所说之言,说道:“我这在您的教导下修行的取经的真心真的是不知道您所说事情的。那一天,镇元子那真正的道德不在属于他的境界之中,我们刚到五庄观的时候并没有见到真正的道德。只有两个在他那道德中修行的虽然已经在道德中获得升华却还不能真正明礼的思想在五庄观中,等候招待我们。是参悟、感悟自身能力的取经的真情了解到他那里有成果,想要得到与当时修行对应的成果,我这遵循您的教导的取经的真心确实是通过他们难以察觉的方法用不和道理的手段偷了他三个人参果,我们这取经的真心、真情和真志分吃了。那童子知道之后,没完没了的用不好的语言斥责我们,是弟子因为恼他不停的骂我们所以做出了粗暴的事情,便将他那可以感悟到上天真意的人身给推倒了。第二天,当取经人重新明白过来的时候,那真正的道德回到五庄观中,追上我们,将我们师徒都用他那与真正佛法相合的道德方面的延伸装在他那道德的笼子里面,通过他那道德的延伸来抽打我们,在整个这神识明白的阶段拷打我这代表真心的想法的过错。我们这去西天取经的思想,在当夜对应的神识黑暗不明的阶段又逃走了,从他那道德的约束中逃脱出去,结果又被他赶上,依然装在他那道德的笼中。就这样,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走脱,始终都在凡尘思想的范畴中,都不是真正的佛法,事实上确实是难以从道德中逃脱出去。现在已经应允了他给他医树。这样我才来到性海之上寻求医树之方,我把三界中的道德门户整个走了一遍,众多在道德中升华的思想都没有医活人参果树的本领。弟子真心诚意的来这里拜见您,特来拜见告知菩萨。我这取经的真心俯伏在您面前,以不敢有一点点与您那真正禅门思想相违背的姿态乞求您的慈悲怜悯,弯下身子赐予我这在您之下的取经的真心一个医树之方,以便救得唐僧,早早的离开那五处神识尽皆庄严的道德境界,去西天拜佛求经。”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11-14 19:39:07 +0800 CST  
明天停更一天,请各位朋友见谅。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11-14 19:39:36 +0800 CST  
甘露水

菩萨道:“你怎么不早来见我,却往岛上去寻找?”行者闻得此言,心中暗喜道:“造化了!造化了!菩萨一定有方也!”他又上前恳求。(原文)
菩萨道:“既然你承认是我的弟子,在五庄观遇阻,怎么不早点来求我,怎么却往屹立于性海之上的道德门中去寻找呢?”行者听到菩萨之言,心中暗喜道:“造化了!造化了!菩萨一定有医树的方法!”想到这里,行者便又进一步恳求菩萨,求菩萨赐方。
这里行者没有回答观音菩萨问他为什么没有来这里求他,而是去海岛寻方的问题,只是更进一步的去恳求菩萨,求菩萨赐方。说明行者有意的回避了菩萨的这个问题,说明这是一个行者不好回答的问题。要知道,从黄风怪取经人认识到“三十”这个点,到四圣试禅心八戒受了一夜的苦,行者是真正明白了完全以一种思想为主的问题。所以对于当时的他来说,不管你是禅门思想也好,是其他思想也罢,都不过是取经过程的一段路,走过去就走过去了,没有回头的道理,一旦回头,沉浸其中,自然就要落入其中的磨难之中。行者只去道德中寻找医树之方,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可是在菩萨面前,他是没有办法说出“我不能过分沉浸在你这禅门思想之中”的道理的,也就只能回避不提了。
菩萨道:“我这净瓶底的‘甘露水’,善治得仙树灵苗。”行者道:“可曾经验过么?”菩萨道:“经验过的。”行者问:“有何经验?”(原文)
净瓶。指以陶或金属等制造,用以容水的器具,为比丘十八物之一,用以盛水或洗濯,又称水瓶或澡瓶。
首先瓶子是中空之物,代表的是一种“空”,这种空来自观世音菩萨,就是来自真正禅门思想的一种“空”,瓶子是一种主要呈细长形态的器物,而且此中叫“净瓶”,就是有着他的深度的用以承载纯洁的性情的空。其中纯洁的性情可以为人提供饮水,人们可以从这种清净的性情中得到性情的滋润,同样也可以用这清净的性情洗濯身上的尘埃。
甘。甜。与“苦”相对。
露。俗称露水。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结成的小水珠。
甘露水。在神识清净的状态下形成的甜美的、未染尘埃的性情。
此中甘露水在菩萨净瓶底部,就是说在禅门思想所形成的有着其很高的深度的“空”所形成的清净的性情中,在其极深层次才有这种在神识清净的状态下形成的虽然还在凡尘之中,却已经高过凡尘一般层面的甜美的、未染尘埃的性情。.
苗。初生的种子植物,有时专指某些蔬菜的嫩茎或嫩叶。
经验。校验,验证。
菩萨道:“在我禅门修行中所形成的有着很高层度的‘空’的深处,有着在神识清净的状态下形成的虽然出自凡尘中,却又已经在一定层度上离开凡尘的甜美、未染尘埃的性情,善于治疗曾经得到过升华的已经达到很高境界的众生和与大道本源相合的才出生不久,不能够很好保护自己思想。”行者道:“可曾验证过么?”菩萨道:“验证过的。”行者道:“你在什么地方验证过呢?”
菩萨道:“当年太上老君曾与我赌胜:他把我的杨柳枝拔去,放在炼丹炉里,炙得焦干,送来还我。是我拿了插在瓶中,一昼夜,复得青枝绿叶,与旧相同。”
焦干。焦脆干燥,没有一点水分。老君炉中自然是火,也就是欲火。不过这个欲火跟镇元子的油锅不一样,镇元子代表的就是道德,真正的道德,他的油锅是道德的油锅。老君虽然写的是《道德经》,不过“太上老君”的名号说明他是立于大道之上的古老君主,他的炉乃是整个大道中各种各样的道,各种各样的欲望,这些欲望都如一条条火焰一样烘烤焚烧着其中的众生,有的众生可以经过某一阶段的锻炼,从中走出去;有些则在这欲火焚身的状态下完全被这欲火左右。
当人完全被某种欲望所左右的时候,就进入一种只知道一种思想,只能听进一种声音的亢奋状态,其他任何声音他都听不见,成为一种从内到外都是深深的欲望的体现而变质的状态中。这个时候的这个众生就失去了性情的滋润,变得焦干了。
而这种众生,一旦从他那欲火焚身,浑身难以忍受出来的话,那他就又是一个平常的众生,甚至很容易就会认识到当时的自己有多可怕,甚至连他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曾经要做或做过那样的事情。可是怎么让人从这种浑身燥热难耐的状态中走出来呢?禅门思想便可以在其中发挥作用。禅门思想所形成的“空”中的深处,有着能够让人神识重新回归清亮、清净状态的性情,让人从欲火焚身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所以菩萨说他的净瓶中的“甘露水”能够让那杨柳枝变回原样。
菩萨道:“当年那位于大道之上的令人尊敬的最高统治者跟我这禅门思想比,看谁的思想更好一些:他用他高于大道之上的力量将属于我这禅门思想的情感中随着念头不断摇摆的枝条从我这禅门思想所形成的空中拿到他的丹炉中去进行锻炼。那思想在欲火的锻炼下成了完全被其中欲望所左右,从内到外都呈现出那种欲望的浓厚的色彩并因之完全变质的,得不到一点点性情滋润的状态,然后又将这完全被欲望左右的情感的枝条拿来还我。是我这禅门思想将这完全被欲望烧的焦干的思想置于我这禅门思想的‘空’中,利用其中能够让人回归清净、清亮状态的甜美的,虽然出自凡尘却又在一定层度上出离凡尘性情对其发挥作用,如此经过了一个神识明白和神识再次进入黑暗不明的过程之后,这个人就又重新明白过来,回归原来未被欲望之火焚烧之时一样的状态中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11-16 11:47:34 +0800 CST  
菩萨来了

行者笑道:“真造化了!真造化了!烘焦了的尚能医活,况此推倒的,有何难哉!”菩萨吩咐大众:“看守林中,我去去来。”遂手托净瓶,白鹦哥前边巧啭,孙大圣随后相从。有诗为证。诗曰:(原文)
啭。鸟婉转的叫。
行者听说连被欲火烧烤焦干的思想都能救活,高兴的道:“这真是幸运啊!真是福分啊!连在欲火的烘烤下完全失去性情的滋润的思想都能医治的活,何况只是被大力量推倒,还没有完全失去性情的滋润的,医活那人参果树有什么困难!”
当行者的这个声音发出来的时候,就是行者决定重新采用禅门思想理念的时候,所以当行者这个声音发出来之后,菩萨便吩咐大众:“你们要守护好这呈现出吉祥色彩的升华的情感境界,我去去就回来。”菩萨此言,说明他知道此去之后,这紫竹林中会有问题,同时也说明,他此去,并不是完全就在取经人那边成为取经人所采用的修行思想了,而只是在一个阶段起作用,他只是在五庄观中出现一下就应该回来,而不应该长久留在取经人那里的。
就这样菩萨以他禅门思想的力量承载着他的“空”和那“空”中的“甘露水”也朝着五庄观而来,那来自这禅门思想的虽然还不真正与道相合,却已经发出与道相合的声音的为人广泛认可的“利用禅门思想所形成的神识清凉的状态来医活被来自真心的偏向于道德方面的强大力量推倒的人参果树”的念头在真正禅门思想之前巧妙的发出他婉转的声音,将真正的禅门思想引入那五处神识尽皆庄严的道德境界之中,在这真正禅门思想后面跟随这禅门思想表现出来的乃是取经人那取经的真心。有诗可以做证明。诗曰:
玉毫金象世难论,正是慈悲救苦尊。过去劫逢无垢佛,至今成得有为身。
几生欲海澄清浪,一片心田绝点尘。甘露久经真妙法,管教宝树永长春。
玉毫。佛眉间的白毫,佛教谓其有巨大神力。个人认为《西游记》中眼睛代表的观点,眉毛是在观点之上突出表现出来的念头。任何一种思想都分为左右两个方面,其观点上的念头也是两个方面,玉毫在其中间,就是在这两种观点居中不偏不倚的地方。一种思想,不管是偏向于左,还是偏向于右,就都不是其思想真正的表现了,只有不偏不倚,该怎么是怎么,才是其思想的真正体现。也就是说玉毫是佛,也就是觉行圆满的思想其观点的真正体现,自然有着巨大的神力。
象。形状,样子,景象。
论。分析和说明道理。
正是。就是,恰是。
尊。地位或辈分高。敬重,尊崇。
玉毫金象世难论,正是慈悲救苦尊。他有着那觉行圆满的思想才拥有的思想的真正表现和由神识真意所构成的形象,世间众生是难以分析和说明其道理的。而这令人难以分析和说明其道理的崇高的思想,正是给众生以快乐和快乐之因,将众生从苦难和苦难之因中拔救出来的解救苦海众生的令人敬重、尊崇的有着极高地位的思想。
过去。世间词。现在以前的时期。
劫。灾难,大难。
无垢佛。没查到具体资料,个人认为是指以追求并已经达到没有尘埃,不受污染的思想为主的觉行圆满的思想。
有为。道家哲学。有所作为,或有所持。
身。自己,本身。
过去劫逢无垢佛,至今成得有为身。在以前曾经出现过的大灾难的过程中遇到了追求并已经达到了没有尘埃,不受污染的思想为主的觉行圆满的思想,使得观音菩萨到现在成就了与达到相合的有所作为并有所倚仗的本身。
几。几次。
生。产生,发生。诞生。
心田。指人的内心。
澄清。使浑浊变得清明。
一片。整片,整体。
绝。断绝,丧失。
几生欲海澄清浪,一片心田绝点尘。几次在欲海之中生成使被欲望搅浑的“性”变得清明的波浪,整个内心之中完全没有一点点的尘埃。
妙。好,美妙。神奇;巧妙;奥妙。
春。推也——《说文解字》。也既有“春阳抚照,万物滋荣”之意,故又可延伸至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等意。
甘露久经真妙法,管教宝树永长春。来自禅门思想所形成的空的深处的甜美而清凉、干净的性情,是久经证实的真正美好,充满奥妙的法门,包管能够使得那宝贵的人身永远长时间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却说那观里大仙与三老正然清话,忽见孙大圣按落云头,叫道:“菩萨来了!快接!快接!”慌得那三星与镇元子共三藏师徒,一齐迎出宝殿。(原文)
清话。高雅不俗的言谈。
慌。急忙,忙乱。
陪了话。陪话。赔不是,赔礼道歉。
作礼。举手施礼,行礼。
上坐。亦作“上座”,坐于上位。
却说那五处神识尽皆庄严的道德境界之中,大仙那真正的道德正与作为欲望主导的福、禄、寿三星在那里进行高雅不俗的言谈,说明人的欲望其实和道德之间并没有真正冲突的,可以在以道德为主的状态下互相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单没有真正的冲突,甚至可以在欲望于禅门中修行得成正果之后,两方面共同作用,还可以将人带入高雅的境界中。比如人没饭吃的时候想要吃饱饭,吃饱饭就想吃好点、穿好点,想要住好点,想要生活舒适,有娱乐活动,这些都是人们的欲望表现,而这些一层层的欲望表现如果在合乎道德的情况下去实现的话,就会将人带入更加美好舒适的生活之中,而不用担惊受怕,惴惴不安,可以安然的享受这些美好生活,不就是欲望与道德共同作用的美好状态么?所以对欲望的追求应该建立在合乎道德的层面才是。
在这道德与欲望清话之时,也就是说在道德和欲望之间的相处进入高雅的境界的时候,也就是既合乎道德,又满足欲望的时候,他们忽然看到那如婴儿般不断成长的代表真心的崇高的思想控制着他所采用的念头落在了五处神识尽皆庄严的道德境界之中,孙大圣高声发出他的声音道:“那能够自觉、觉他的追求大觉的禅门思想来了!快来迎接!快来迎接!”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11-17 11:53:07 +0800 CST  
入园

听行者说观音菩萨来了,本已叙好座位分别居于主次的镇元子和三星、三藏师徒都不能再端坐在他们的位置上了,一齐从他们宝贵的境界中出来迎接菩萨。这里面在描述三方慌忙迎出宝殿的时候,并没有按以前的顺序从镇元子到三藏师徒或者从三藏师徒到镇元子,而是一个三星,镇元子和三藏师徒这样一个顺序,这个顺序应该是从三者的慌乱层度来排的先后。听到菩萨到来的时候,最慌乱的是三星这欲望方面的代表,因为菩萨的禅门思想对约束欲望方面有着非常有效的作用。然后是镇元子,他也慌忙离开自己的主位,说明镇元子这道德虽然居于主位,可是也得尊重那真正的禅门思想的,或许也不能在禅门思想面前,永远端坐主位不动。最平稳的反倒是三藏师徒,或许是因为他们在禅门思想中修行过,本来就认可禅门思想;或许是三藏师徒对道德、禅门思想和欲望都非常认可,谁居于主导他们不太在意的原因。
菩萨才住了祥云,先与镇元子陪了话,后与三星作礼。礼毕上坐,那阶前,行者引唐僧、八戒、沙僧都拜了。那观中诸仙,也来拜见。(原文)
菩萨见镇元子、三星、三藏师徒等都来迎接他,都对他这禅门思想非常敬重,这才在众人表现出应有尊重的情况下停住了他那给人带来吉祥之气的念头,来到五庄观中。
菩萨来到五庄观中,先与镇元子赔礼道歉,意思是说这件事情确实是他这禅门思想的问题,因为行者前面偷人参果时确实是按照四圣试禅心的时候,骊山老母以他这禅门思想的形态表现出来教给三藏的道理去做的,所以这里面他这禅门思想确实是有问题的。接着与三星举手施礼,表示他这约束人欲望方面的禅门思想对欲望方面的尊重。
菩萨与镇元子和三星作礼之后,坐于上位之上,这个时候,那台阶前面还没有上升到能跟菩萨立于同样境界的境界所在,行者那取经的真心引导着唐僧那取经的坚定念头、八戒那取经的真情、和沙僧都拜了观音菩萨,那五庄观中在道德门中修行的众多仙人,也都来拜见观音菩萨;这个举动说明在取经的真心的引导下,取经人五处神识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和还在道德门中的普通思想,在这个时候都拜倒在观音菩萨面前,在取经人神识中确立了一个以观音菩萨禅门思想为主的思想状态。
行者道:“大仙不必迟疑,趁早儿陈设香案,请菩萨替你治那甚么果树去。”大仙躬身谢菩萨道:“小可的勾当,怎么敢劳菩萨下降?”菩萨道:“唐僧乃我之弟子,孙悟空冲撞了先生,理当赔偿宝树。”三老道:“既如此,不须谦讲了。请菩萨都到园中去看看。”(原文)
迟疑。指犹豫,拿不定主意。
香案。用来供奉神位,摆放香烛贡品来供奉神灵、牌位等的长方形桌子,常放置于寺庙,家庭供奉神灵,牌位前。
趁早。及早,赶早。
替。为,给。
躬身。古代一种鞠躬的礼节。把腰弯到膝盖处,表示对他人的尊重。
小可。对自己的谦称。
在取经人重新确立以禅门思想为主导的思想状态之后,行者这取经的真心对镇元子发出他的声音道:“现在重新确立了禅门思想的主导地位来处理医治人参果树这件事情,你这真正的道德也就不要再犹豫,不要再拿不定主意到底是不是要以禅门思想为主导了。赶早将属于你这道德中散发美好气息的思想和成果呈现出来,请菩萨那真正的禅门思想为你医治那能够结出与上天真意相合的成果的人身去。”
在行者这取经的真心的作用下,大仙躬身表示对观音菩萨禅门思想的尊重,谦虚的感谢菩萨道:“小可的这件事情,怎么敢劳烦菩萨从更高层次向下降临到我这较低层次的境界中呢?”菩萨道:“那唐朝来的去西天取经的佛门修行人,乃是我的弟子,是在我这禅门思想的教导下不断成长的。那以婴儿般的姿态在取经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取经的真心冒犯、触犯了您这令人尊敬的可以为人之师的道德,依照道理自然应该赔偿那属于你的宝贵的人身。”话说到这里,福、禄、寿三老,也就是人的欲望突出的表现出来,道:“既然是这样,都不需要谦虚的谈论这件事情了。请菩萨到能够生长出道德的财富与成果的境界中去看看吧。”
那大仙即命设具香案,打扫后园,请菩萨先行,三老随后。三藏师徒与本观众仙,都到园内观看时,那棵树倒在地下,土开根现,叶落枝枯。(原文)
手。前面认为“手”代表的是“法门”,现在觉得是不对的,因为衣服代表的是法门,“手”代表的应该是“力量”。
符字。道士所画的一种图形或线条,声称能够驱使鬼神,给人带来祸福。
起死回生。使死人复活,多形容医树或技术高明,也比喻把处于毁灭境地的事物挽救回来。
度。计量长短。
但。只。
揣。放在衣服里。古同“团”,聚集的样子。小而浅的积水坑。
汪。水深而广。(液体)聚集。
那大仙立刻命人将他这道德境界中的成果和美好气息表现出来,打扫他那道德深处的境界,清除那以道德为主来耕种并产生成果和财富的境界中的尘埃,之后请菩萨那真正的禅门思想作为主导,和他一齐来到他这道德境界的内部境界之中,三星的位置次于菩萨和大仙,三藏师徒的位置更低一些,五庄观众仙跟在最后,都进了五庄观的果园之中,观看和观察菩萨是怎么医活人参果树的。这个时候,就见那已经成就高于大千世界的境界,能够结出与上天真意相合之果的道德中的人身,现在他的根源已经与大地完全脱离了,已经完全脱离了地仙的层次,完全不能感悟上天真意,产生与上天真意相合的思想了,由其所产生的处于陪衬地位的思想完全落于尘埃之中,其所产生的思想枝桠也都失去了性情的滋润而进入死亡的状态。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11-18 13:04:52 +0800 CST  
医树

菩萨叫:“悟空,伸手来。”那行者将左手伸开。菩萨将杨柳枝,蘸出瓶中甘露,把行者手心里画了一道起死回生的符字,教他放在树根之下,但看出水为度。那行者捏着拳头,往那树根底下揣着;须臾,有清泉一汪。(原文)
菩萨叫:“感悟什么是真正的‘空’的想法,将你那感悟什么是真正的‘空’的力量表现出来。”那行者便将左手伸出来。我们知道一般人都是以右手为主,左手为辅的状态,所以按照习惯也是应该伸出右手,这里面行者伸出左手应该是有其含义的。
前面在流沙河的时候,我们说“左”是一种激进的思想状态。行者伸出左手,就是将他这代表真心的力量以一种激进的“要采用禅门思想使神识回归清净”的状态表现出来。菩萨便将在他那禅门思想中的情感的分枝表现出来,用这种完全在禅门的浸泡下成就的情感分枝,将那禅门思想所形成的“空”中深处的“甘露水”取了出来。这情感分枝,应该就如观音禅院众僧一样,不管人们在什么样一种思想理念下,都有很多人愿意在禅门中进行修行的;而且经过这么长时间的修行之后,此中众僧跟观音禅院众僧想比,境界也有很大提高了。
之后,菩萨先将这能够让人回归清净的性情作用在行者这代表真心的力量之上,让行者这代表真心的想法先进入清净的状态之中,这使得禅门思想在行者这取经的真心之上以一种与道相合的状态表现出来,这是一种能够使死人复活,能够把处于毁灭境地的事物挽救回来的与道相合的力量。
菩萨叫行者将这在禅门思想的作用下形成的能够使死人复活的清净之力通过他那取经的真心,置于那人参果树的根源之处,使那已经开始高于三千大千世界的在五处神识尽皆庄严的道德中成就的能够感受上天真意的“人身”,在行者这取经的真心的作用下,从根源之处感受到这股能够让人获得清净的性情,只看其中表现出来的性情作为计量标准。既不能力量不够,使那能够让人获得清净的性情无法表现出来;也不能过于着力,一旦过于执着于禅门思想之上,那禅门思想给人带来的就不是清净了,而是过分的力量所带来的欲火。
那行者捏着拳头,将他那代表真心的想法的力量凝聚于禅门思想之上,朝着那人参果树的根源之处的下面,让这禅门思想于人难以察觉的状态中,在那人身之树的根源处凝聚力量,发挥作用;没有多长时间,这根源之处便有清净的性情从人身上涌现出来。没过多久,这股在真心的力量下涌现出来的能够给人带来清净的由禅门思想所形成的性情,已经在取经人思想的根源处形成了一个“空”的境界,并聚集在这取经人本源之处的“空”中,这个由禅门思想和取经的真心共同发挥作用所形成的能够让神识获得清净的性情和容纳这性情的“空”,虽然看起来很小,很浅薄,其实内部有着深广无边的道理。
菩萨道:“那个水不许犯五行之器,须用玉瓢舀出,扶起树来,从头浇下,自然根皮相合,叶长芽生,枝青果出。(原文)
犯。遭遇,顶着,冒着。
五行之器。已经成器,有着自身功用,却还在凡尘思想的范畴中,没有从中超脱出来的思想。取经人修行到这里,所有的思想都已成器,却并不是所有的思想都从凡尘中超脱出来的。
瓢。就是用葫芦干壳做成的勺,用锯子锯开后得到的两半,一般用来舀水。一般瓢要比后面的茶盏、酒杯大些,代表的是“大境界的空。”
根。根源。
皮。外表。
相合。彼此一致;相符。
根皮相符。就是思想的最初愿望和其真正表现相符合,相一致。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有各自美好的愿望,也都想做出各自美好的事情,可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就真的能做出美好的事情么?其实不见得的,很多人都会因为自身的这个美好愿望进入执着或者其他方面的问题之中,不但不能与其根本愿望相符合,甚至完全与之违背。所以这里面“根皮相符”四字,看起来很容易,其实是相当的难的。
菩萨见这性情表现出来,发出他的声音道:“这种性情不能够与那虽然已经成器,却还在凡尘中没有从凡尘中脱离的思想相遇,需要用那纯洁、珍贵、无法用价值衡量的大境界的‘空’来承载,并发挥作用。要通过力量将那已经被强大力量推倒的人身扶持起来,然后从其神识之处用这性情对其发挥作用,让其重新回归清净,自然其根源和表现完全相符合,那个时候,自然就重新有了生机,处于陪衬地位的普通思想都开始重新成长起来,也有很多才刚刚产生出的处于萌芽状态的思想,其思想的分枝开始焕发生机,代表上天真意的成果开始表现出来。”
行者道:“小道士们,快取玉瓢来。”镇元子道:“贫道荒山,没有玉瓢,只有玉茶盏、玉酒杯,可用得么?”菩萨道:“但是玉器,可舀得水的便罢,取将来看。”(原文)
茶盏。是饮茶的用具。现代人多称为茶杯或茶盏。它的基本器型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比饭碗小,比酒杯大。
酒杯。用来饮酒的器具。一般比茶盏小。
看。料理,准备。
行者闻言,道:“在道德中修行的处在小境界中的思想们,快去把你们那如玉般纯洁、珍贵、无法用价值衡量的大境界的‘空’表现出来。”镇元子闻言道:“我这品德和智慧都不够的在道德境界,现在还是未经充分开垦的境界,没有那如玉般纯洁、珍贵、无法用价值衡量的大境界的‘空’,只有中等境界或小境界的如玉般纯洁、珍贵、无法用价值衡量的‘空’,可以用么?”大仙的意思是说,他这道德境界虽好,可是就如之前那观音禅院一般,还没有真正经过开发呢,所以还没有大境界的如玉般纯洁的‘空’。
菩萨道:“但只要是纯洁的,不在五行范畴之中的能够承载性情的‘空’就行,将这些成器的思想都呈现出来,准备在救活人参果树的时候发挥他们的作用。”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11-19 11:00:18 +0800 CST  
补偿

大仙既命小童子取出有二三十个茶盏,四五十个酒盏,却将那根下清泉舀出。行者、八戒、沙僧,扛起树来,扶得周正,拥上土,将玉器内甘泉,一瓯瓯捧与菩萨。菩萨将杨柳枝细细洒上,口中又念着经咒。不多时,洒净那舀出之水,只见那树果然依旧青枝绿叶阴森,上有二十三个人参果。(原文)
周正。平整,端正。
瓯。小盆,杯子。
大仙这道德虽在大觉境界,可是取经人来到的这个五庄观的境界,也就是取经人现在的境界,是一个还未真正开垦的道德境界,所以还没有玉瓢,只有些小的纯洁珍贵之器。大仙便命在他这道德中修行的还不能真正明礼的思想取出并非真正佛法的三界中已经达到自身圆满境界的“空”和神识发展四个阶段五行中更小一些圆满境界的“空”来。五庄观中众多以道德为主导来修行的思想,便用他们的这些还没有达到大境界的空,将在取经的真心的作用下,通过禅门思想发挥作用,在那人身的根源处所产生的能够让人获得清净的性情承载于他们的空中。这个时候,行者兄弟则通过他们那取经的真心、真情和真志的力量来扶起那个人身,使本已被推倒的人身在行者兄弟那取经的真心、真情和真志的作用下重新树立起来,使其重新回归平静端正的状态之中,然后用坚定的思想将其簇拥起来,使其重新呈现出坚定的姿态。
这个时候,五庄观众小仙,便将他们那纯洁的空中所承载的来自禅门思想的清净性情,一点点的恭敬的成仙在真正的禅门思想面前,菩萨用一直在他这道德中的情感的分枝发挥作用,将这能够让人回归清净的性情细细的作用在人身上,通过特殊的方式让这能够让人获得清净的性情发挥作用。没有多少时间,那从本源处产生出来的性情便完全作用在那人身之上,就见那人身之树果然跟以前一样所产生的分枝和其上普通思想都散发着勃勃生机,能够给人带来清净的状态之中,那上面跟以前一样有着并非真正佛法的三界中的人身之果。
这里面只有二十三个人参果,是并非真正佛法的圆满形成的三界中的人身之果。那镇元大仙又是与世同君,又是三清的朋友,四帝的故人的,怎么这里只是个并非真正佛法的圆满结成的三界中的人身之果呢?因为这就是取经人之前的真正境界状态,那人参果树也就是取经人。就如菩萨所说,医活之后和医活之前是一样的,只是这个人重新活了过来而已。
镇元子呢,他代表的是真正的道德,是已经大觉的与世同存的君主,可是他的境界并不能改变取经人的境界,就连行者求医也只是他给取经人安排的道德油锅中的锻炼的最开始的一个步奏,所以当他对菩萨说他这荒山中没有玉瓢的时候,其实是在说取经人身上的道德方面的修行还远远不够,还需要继续才行。
镇元子在确定要以观音菩萨为主来医人参果树的时候,大觉身份的他竟然躬身去谢菩萨,之后去医人参果树的时候,又是菩萨走在最前,说明镇元子的位置跟菩萨差不多,而且他的道德油锅只能让人进入“广”字这个境界之中,那镇元子的境界是不是跟菩萨一样都在须菩提祖师十二辈弟子中“大”这个境界之中呢?同样,道德是道家的主要思想,禅门是佛家的主要思想,两者之间是处在平等的位置之上。道德是所有思想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三清是道德的朋友,四帝与道德有旧,九曜星君只能遵从道德行事,地仙层次的则只能偶尔与真正的道德相见。可是道德本身却因为和观音菩萨一样只是一种思想的代表的原因,只能达到“大”字的境界之中,那“道德”和“禅门”又形成了一道无形的思想墙壁,使他们无法进入真正广袤无边的境界之中。这个境界或许就如三十三到三十六层天这个境界,虽然已经入圣,却还无法从老君的丹炉中真正出去。或者是在告诉我们,不管一个人身份多高,地位多重,都得放下身态,按照正确的道理去做才行。
这只是读到这里的一个猜测,对不对不好说,不过既然是感悟之言,自然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了。然后我们接着往下看。
清风、明月二童子道:“前日不见了果子时,颠倒只数得二十二个;今日回生,怎么又多了一个?”行者道:“‘日久见人心。’前日老孙只偷了三个,那一个落下地来,土地说这宝贝遇土而入,八戒只嚷我打了偏手,故走了风信,只缠到如今,才见明白。”(原文)
颠倒。回旋翻转;翻来覆去。
日久见人心。日子长了,就可以见到一个人的为人怎样。
嚷。吵闹。
打偏手。私自做手脚,占便宜。
明白。清白;光明。
清风、明月见到那二十三个果子,发出他们的声音道:“前天不见了果子的时候,我们从各个角度,翻来覆去的数,也只有二十二个;今日这果树回生,怎么又多了一个呢?”行者道:“‘日子长了,才能看到一个人的为人怎样。’你们前面说我偷了四个人参果,八戒则说我多吃了一个人参果,现在看到是怎么回事了把。前天我这存在已久却还不能真正明礼的思想只偷了三个,那一个落下地来,徒弟说这宝贵的财富遇到坚定的念头就进入那坚定的念头中去了。八戒那情感中只是吵闹着说我私自做了手脚,占了便宜。因此从念头上走露了信息,只纠缠到现在,才看到我是清白的。”
这里面行者最开始虽然只偷了三个人参果,可他确实打下来了四个来,只是其中一个落到土里去了,所以清风、明月怎么数都少一个,“少”者“缺”也,就是说行者偷盗人参果的这种偷盗的举动,造成人身有“缺”,可是行者没有意识到,取经人也怎么都不知道这是怎么造成的。在行者要逃出五庄观和他游历海岛仙山寻求医方的时候,他开始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原因和自己的问题,当观音菩萨来时说“理应赔偿”时,行者就发自真心的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要做出补偿了,因为菩萨是他“请”来的啊!而现在,在行者的努力下,终于救活了人参果树,他虽然曾经造成人身有失,可是他也真正补偿了,所以这因为他这代表真心的想法所导致的人身的缺陷现在也弥补了,那人身之果自然也就回到了本应有的“并非真正佛法的圆满的三界中的成果”之数中,没有了行者造成的缺陷了,行者也通过他的努力重新树立起了真正的人身,弥补了自己的过错。
做错了事要补偿,而且要发自真心的真正有效,能挽回自己错误的补偿,这或许也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11-20 13:35:45 +0800 CST  
人身难活

菩萨道:“我方才不用五行之器者,知道此物与五行相畏故耳。”那大仙十分欢喜,急令取金击子来,把果子敲下十个,请菩萨坐了上面正席,三老左席,唐僧右席,镇元子前席相陪,各食了一个。有诗为证。诗曰:(原文)
行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换回了自己的清白之身,由行者请来的观音菩萨也发出了他的声音,菩萨道:“我刚才之所以不用还在五行凡尘范畴内的成器的思想的原因,就是因为知道这人身之果与凡尘五行相抵触的原因。所以我纯洁的性情,要用纯洁的思想来承载,不管是境界高低,得到圆满的大小,只要纯洁不沾染凡尘气息便是可用,否则的话,一旦沾染尘埃,那从污垢佛那里学得的纯洁的性情会跟你那人参果一样失去其功效。”
人参果树医活了,原本迟疑要不要观音菩萨以五庄观主导思想的身份给他医树的大仙也非常欢喜,而菩萨医树用的则是大仙这道德中的玉器。这就告诉我们,并不是自己的地盘就非得自己做主的,什么思想能在特定的使其发挥作用,就应该以什么思想为主。不要有门派之分,就如须菩提祖师讲法时那样“说一会儿道,讲一会儿禅,三家配合本如然”,抛却门派的偏见,抛却地盘的俗念,在特定时期采用特定思想,或将其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发挥各自的长处,方才能够真正的判断和解决问题。
那大仙非常的欢喜,赶紧令门下小仙取金击子来,通过神识真意发挥作用,将那能够使人的得到真正人身的成果敲打下十个来,所有五庄观众人共同得到了一个与真正佛法相合的人身,并共同成就了一个与真正佛法相合的圆满的人身。
镇元子请菩萨坐在上面正席,以能给神识带来清净的禅门思想作为主导;到任何时候,都要通过禅门思想保持神识的清净,并在这种神识清净的状态下做出判断。福、禄、寿三星坐了左席,以欲望方面的追求作为激进的力量;在神识清净的时候,有什么愿望,需要做什么,就成了人的欲望,通过欲望的力量去追求,以达成这个愿望。唐僧师徒坐在右席,以取经的坚定念头及取经的真心、真情、真志作为懈怠之时的敦促;一旦在追求欲望的时候,因为得到欲望觉得满足而不思进取,或者是被欲望左右了,就通过取经的坚定念头来让这欲望平缓下来,纠正或强迫改正其问题,避免因为欲火过盛而造成如推倒人参果树或如观音禅院众生火烧禅堂的事情发生。镇元子在前席相陪,就是让道德突出表现出来,作为所有禅门思想、欲望和去西天取经的念头的陪衬,不管后面以哪个为主,都必须要符合道德才行。有诗作为证明。诗曰:
万寿山中古洞天,人参一熟九千年。灵根现出芽枝损,甘露滋生果叶全。
三老喜逢皆旧契,四僧幸遇是前缘。自今会服人参果,尽是长生不老仙。(原文)
万寿山中古洞天,人身一熟九千年。人身上突出表现出来的所有思想都能够长时间存在的境界中那古老的能够洞察天机的所在,其中的能够让人获得真正人身的成果需要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千大千世界中开花、结果、成熟。
灵根现出芽枝损,甘露滋生果叶全。那能够产生出这人参果的已经开始高于三千大千世界的这个人的根本从大道的本源之处脱离出来,暴露在那某一阶段能够给人带来真正来自上天的光明的思想之下,直接承受着这种思想的光芒和欲望的烘烤,使得其所产生的还处在萌芽状态的思想和其所产生的枝桠都在这种状态中受到损伤。那能够让神识重新回归清净的来自禅门的在一定层度上从脱离凡尘思想影响的纯洁而甜美的性情令这本已被大力量推倒的人身重新焕发生机,其成果和处于辅助地位的思想都完全,没有一点损伤的保留下来。
旧契。旧交。
服。饮用或吞食药物。
三老喜逢皆旧契,四僧幸遇是前缘。福、禄、寿三星这人的欲望方面重新回归道德之中,这欲望和道德以前就是好友,只是因为落入凡尘之中,所以欲望的追求才偏离了道德。四僧幸运的遇到了道德乃是他们以前的缘分,因为他们本身都是那散发着美好气息的高洁、典雅的思想中的一员,本就是互相敬重的。
自今会服人参果,尽是长生不老仙。直到今天凡事知道如何受用那能够治病救人的人身之果的人,全都成了长生不老的升华的思想。
此时菩萨与三老各吃了一个。唐僧始知是仙家宝贝,也吃了一个。悟空三人,亦各吃一个。镇元子陪了一个。本观仙众分吃了一个。行者才谢了菩萨回上普陀岩,送三星径转蓬莱岛。镇元子却又安排蔬酒,与行者结为兄弟。这才是不打不成相识,两家合了一家。师徒四众,喜喜欢欢,天晚歇了。那长老才是:(原文)
不打不相识。指经过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的结交、相处。
喜欢。喜爱,愉快。
此时菩萨与三老各吃了一个人参果,他们都因为归于道德的原因,获得了一个人身之果。三藏看到了,方才开始知道并认可这果然是道德门中的宝贵财富,也吃了一个;他对人参果看法的转变,使他获得了一个真正人身。悟空三人,也都各自吃了一个,从这医活人参果树的过程中再次得到一个与上天真意相合的成果。镇元子陪吃了一个,他这道德也因为要在菩萨、三星和三藏师徒的原因,因为能够帮助人使各方面步入合理的状态中而得到了一个真正的人身。那观音禅院的众仙共同得到了一个与真正佛法相合的人身。
到这里,十个人参果就分完了,唯独没有龙马的。按理说龙马驮着三藏去西天取经,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怎么就偏偏没有他的人参果呢?其实观音禅院众仙吃的人参果,就是龙马吃的了,因为这些在道德中修行之后成长起来的思想,不管哪一个,都有可能成为在取经人西行的过程的某一阶段承载三藏去西天取经的主导思想。所以观音禅院众仙吃了,就是龙马吃了。
各自得到受用了人参果之后 行者这才谢过菩萨,菩萨回归那所有思想都普遍圆满的坚定而中间有“空”的境界之中,又将三星送回蓬莱仙境。镇元子则又安排他这道德中合乎道理的财富和有着道德气息的性情,以此跟行者结为兄弟。因为经此一难之后,行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救活了人参果树,也初步具备了镇守最开始与上天真意相合的思想的能力,所以镇元子跟他结为兄弟,是对他的认可,承认他这取经的真心已经可以像他一样镇守那最开始与上天真意相合的思想了。这才是没有经过交手,不能够互相真正的认识对方,经过交手之后,方才真正了解对方,成为好朋友。从这个时候开始,镇元子那取经的真心和行者那道德就好像是一个人似的,道德方面开始表现出取经的真心,引导和帮助取经人去西天取经;行者那取经的真心则处处考虑道德方面的因素,稍有一点与道德不合的表现,他也不肯去做。师徒四众都在这道德之中,都特别的喜爱这道德,特别愉快的在这道德中修行,直到取经人的神识重新进入黑暗不明的状态,这一阶段将要过去的时候,他们又在这道德中休整,为新的修行做准备。到这唐僧将要走入新的阶段的时候,那长老才是:
有缘吃得草还丹,长寿苦捱妖怪难。
苦。五味之一,与甜和甘相对,像胆汁或黄连的滋味。感觉难受的:指人感觉难受,劳累,艰辛。为某种事所苦。有耐心的,尽力的。使受苦。
捱。心焦的等待;熬。遭受。慢慢行进,拖延。
难。灾祸,困苦。
有机缘得到并受用那念头回归上天真意的在不断锻炼中得到的美好的圆满;可是已经得到长生的他却并不能够实现他那如意与莲花的完美融合,他自身还有很多问题,所以他这之后的取经之路并不甘甜,而是非常的苦;令他感觉难受,承受着其中的艰辛,在其中受着煎熬,并尽力从中走出去。他在这受苦的过程中心焦且缓慢的前行,承受着那使天不平的作怪的思想给他带来的灾祸和困苦。他的路还有很远。
毕竟到明日如何作别,且听下回分解。
毕竟到明天,到下一个阶段开始的时候,三藏一行怎么和镇元子分别,怎么离开五庄观呢?且听在下一回中分析解说。
唐僧取经第十九难:“难活人身”应在这里,说的是取经人在大力量在大力量推倒人参果树之后,却难以将其医活。这个时候,需要以真心进入道德的修行门中,使欲望归于道德,并要抛却门户的偏见,以取经的真心的力量用禅门思想发挥作用,得到禅门中令人神识清净的性情,让人重新回到清净的状态之中,如此方能医活那真正的人身。其中具体,难以概述,还要看整个故事的过程。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11-21 09:09:42 +0800 CST  
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架空真心

却说三藏师徒,次日天明,收拾前进。那镇元子与行者结为兄弟,两人情投意合,决不肯放;又安排管待,一连住了五六日。(原文)
情投意合。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意见一致,彼此很合得来。
却说三藏师徒,第二天在取经人重新明白过来的时候,收拾行囊继续去西天取经。那道德与行者那取经的真心结为兄弟,这取经的真心和那道德相互认可,意见一致,那道德既不放行者那取经的真心离开他这道德之中,行者这取经的真心也不肯放弃道德走入新的修行之中;镇元子又再次安排道德中的食粮成果,管待三藏师徒四众。就这样,取经人一直住在以色蕴为主的五蕴和欲望所向的道德之中。
那长老自服了草还丹,真似脱胎换骨,神爽体健。他取经心重,那里肯淹留,无已,遂行。(原文)
脱。脱离。
胎。人或动物母体内的幼体。
换。变易,改变。
顾。人或动物内在的坚定支撑。
脱胎换骨。前面流沙河时,行者说三藏肉骨凡胎,还没从孕育他的三界凡尘的思想范畴中脱离出来,看到人参果的时候,是个三朝未满的婴儿,还没有洗去孕育过程中的尘埃。现在脱胎换骨,个人认为是脱离了他原来孕育他的三界的思想范畴,改变了他内在的思想支撑。这里面有个“好似”二字,就是好像脱胎换骨了,其实虽然有了改变,却还没有脱胎换骨呢。
爽。明亮,清亮。
健。强健。
无已。不得已。
那长老自从服用了在锻炼过程中得到的念头回归上天真意的美好的圆满之后,真的好像是从原来孕育的凡尘思想中脱离出来,改变了其内在坚定支撑一般,他的头脑是清亮的,其表现也是强健有力的。他想要去西天取经的心思非常的重,怎么肯被性情左右继续留在道德中呢?因为他“神清”,所以他知道现在该走入新的阶段,继续留在道德中是不对的;因为他体健,所以他能够战胜他那“要留在道德中的代表取经的真心,实际却是为性情左右的想法”从道德中走出去。就这样,行者这取经的真心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跟着三藏离开了五庄观,离开了道德境界的修行滞留,继续朝西方前进,去西天取经。
师徒别了上路,早见一座高山。三藏道:“徒弟,前面有山险峻,恐马不能前,大家须仔细仔细。”行者道:“师父放心,我等自然理会。”好猴王,他在那马前,横担着棒,剖开山路,上了高崖。看不尽:(原文)
险峻。(山势)高而险。
仔细。周密;细致;细心。小心;当心。
放心。心绪安定,没有忧虑和牵挂。
自然。表示理所当然。
理会。懂得;领会。注意(多用于否定式)。
横。使物体横向。假借为“犷”,横暴,放纵。横行。
担。用肩膀挑。
剖。破开。
金箍棒代表的是人的真心,本来行者这代表真心的想法是由金箍棒提供力量的,金箍棒是行者这代表真心的想法的力量来源和支撑,行者这想法则是取经人真心的体现。可是现在行者去横担起金箍棒,就是说行者这代表真心的想法的力量,把真心给架空了;行者通过他的力量把真心架空,将真心置于脑后,将自己的想法突出的表现出来。从他前面与镇元子情投意合,不肯离开道德境界的做法来看,他的这个想法就是“要以道德为主进行修行”的想法。
在道德中滞留了五六日之后,三藏师徒辞别了镇元子,离开他道德门中重新走上西行之路,早已看到一座在人身上突出表现出来的很高的境界。三藏道:“追随我修行,在我的教导下成长的取经的真心、真情和真志,前面有在人身上突出表现出来的境界既非常的高大,又非常的危险,恐怕那承载我的主导思想,不能够攀登如此高险的境界,会被阻碍在这境界之中,大家都需要细心、周密些,要小心当心才行。”
行者道:“师父放心,不要有忧虑和牵挂,你说的这些我们当然都懂,理所当然的会注意这里面的危险。”行者说完,将被他用自己的力量架空,置于脑后的取经的真心表现出来,通过自己的力量操控着代表真心的力量蛮横的表现出来,破开这境界中的阻碍,登上了那高而险峻的境界。需要注意的时候,这个时候,行者代表的已经不是取经的真心了,他只是用他的力量在操纵真心,让真心和来自真心的力量成为他的工具,为他做事情。从行者不愿与镇元子相别,是在不情愿中离开五庄观的这件事情上来看,行者应用的依旧是道德的力量。就是说不管前面遇到什么思想,什么样的阻碍,他都蛮横的让他所认可的道德的力量以取经的真心的形式表现出来,不是解决其中的问题,而是用蛮横的力量清除这阻碍。这个时候取经人看到这山上的景致,也就是取经人此时的真实状态:
峰岩重迭,涧壑湾环。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无数獐(犬巴)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道旁荆棘牵漫,岭上松楠秀丽。薜萝满目,芳草连天。影落沧溟北,云开斗柄南。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
峰。山突出的尖顶。
重迭。亦作“重叠”。一层层堆叠。
环。圆圈形的东西。
峰嵒重迭,涧壑湾环。在这个境界中,那突出而尖锐的却又其中有“空”的境界一层层的表现出来,非常的多,又层次分明。那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情感涧流和人身深处的情感都呈现出弯曲眷恋,对其所爱惜的事物恋恋不舍,不断的在一层层的转圈子的状态。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11-22 20:54:50 +0800 CST  
明天停更一天,请各位朋友见谅。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11-22 22:01:06 +0800 CST  
病态

阵。古代交战时布置的战斗队列。
群。聚在一起的人或物。
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那强大凶猛可以吞噬一切的念头和凶恶伤人的念头一群群的以要战斗的姿态表现出来,行使着他们的道;大大小小的情感表现互相聚集在一起行使着他们的道。
无数。难以计数,形容极多。
獐。又称土麝、香獐,是小型鹿科动物之一。
(犬巴)。同“豝”。从巴,巴亦声。“巴”意为“附着”。“豕”与“巴”合起来,意为“附着于母猪的小猪”或“因为肥胖而附着于地面爬行的大猪或母猪”。
钻。用尖的物体在另一物体上转动,造成窟窿。穿过,进入。
簇簇。一丛丛,一堆堆。纵列成行貌。衣衫鲜明整洁貌。
丛丛。形容人或物聚集的样子。
无数獐(犬巴)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极多的散发着美好气息的情感思想和因为过于强大或弱小而无法从凡尘范畴中脱离出来的情感思想一群群的尖锐的表现出来,整个这个境界中的狡黠的思想和为了生存不断变换自己的位置的思想一群群的聚在一起。
尺。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代表的是小圆满的境界高度。
蟒。蟒蛇。腹部贴地行走,有夜行性和杂食性的特点,吞食猎物。
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看起来很强大,其实只是在大千世界的小圆满境界中的靠吞噬其他思想而生的思想;看起来不是那么强大却影响深远的万法中达成大圆满境界的思想,都在这个境界中表现出来。那还在小圆满境界的思想为自己不能得到真正升华而表现出将人笼罩其中的哀愁的气息;那达成万法中大圆满姿态的在神识中有很大影响的思想则从其内部表现出作怪的念头。
荆棘。是一种植物,它原来是指两种植物:荆和棘。棘与荆在野外常混生,因此就产生“荆棘”。荆,荆条,无刺;棘,酸枣,有刺。两者常丛生为丛莽。也泛指丛生于山野间的带刺小灌木。荆棘丛生最易阻塞道路,又借喻作艰险处境或者纷乱局面。
牵。牵制。
漫。到处都是,遍。广阔,长。不受约束,随便。
楠。木南,代表的应是欲望中的思想。
秀丽。清秀优雅,美丽脱俗。
道旁荆棘牵漫,岭上松楠秀丽。那位于大道之旁,不在真正道中的地方,有着很多看似是一种思想,其实是两种思想表现和在一起所形成的思想表现,其上有刺,尖锐而突出,让人难以处置。他们不受约束,到处都是。与此同时,这其上有道的境界中来自心中的想法和欲望中的思想也都呈现出清秀优雅,美丽脱俗的姿态。
薜萝。薜荔和女萝。两者皆野生植物,常攀援于山野林木或屋壁之上。后借以指隐者或高士的衣服。借指隐者或高士的住所。
薜萝满目,芳草连天。那借助于其当前资本不住的向更高层次攀登的思想到处都是,这些散发着美好气息的念头接连着更高的境界层次。
影。不真切的形象或印象。跟前面蓬莱山时“瑶台影蘸天心冷”
沧溟。苍天,大海。
北。是事物归属衍化的方位。
云。云彩。云彩的特点是能够遮挡阳光,有句话叫做“云开雾散”,“云开”应该是真正阳光照射进来的方向。
南。南方,欲望之中。
影落沧溟北,云开斗柄南。来自上天的并不真实的思想落在那神识归属与衍化的方位,这个影像就化作来自上天的能给世间带来真正指引的思想,在道德于凡尘中的延伸之中以世间众生的欲望的方式表现出来。
万古。犹万代,万世。形容经历的年代久远。
常。不变的,固定的。
含。藏在里面,包含。
元。开始。
凛冽。形容态度严肃,令人敬畏。
寒。畏惧,害怕。
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在久远的历史年代中,这境界永恒不变的包含着这个域最开始诞生之时便有的能量,令人尊敬又不会改变。这里有大千世界中突出表现出来的尖锐思想,这些思想呈现出使人不能触犯,令人敬畏的姿态,而那来自上天的能够在特定时期给人带来来自上天的光明的思想便是从这“千峰”中来,所以使得那来自上天的在特定时期能够给人带来光明的思想所发出的光明也是令人畏惧、害怕的。
可以看出这个境界中充满了取经人路上的阻碍和不合道理的思想,又又有很多美好的思想,同时有着很多想要向上攀登,登上更高层境界的思想;与这“域”诞生之时同时表现出来的那股能量,便在这个境界之中。
那长老马上心惊,孙大圣布施手段,舞着铁棒,哮吼一声,唬得那狼虫颠窜,虎豹奔逃。(原文)
心惊。形容十分恐惧不安,心里非常害怕,有时表示预感有灾祸临身的恐惧心情。
布。公布,颁布。
施。施行。
手段。本领,技巧。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指待人处事所用的不正当的方法。
哮吼。是一种病症的名称。《医宗金鉴》卷四十一:“呼吸气出急促者,谓之喘急;若喉咙中有声响者,谓之哮吼。”
哮吼。野兽吼叫。、
唬。同“吓”。
虫。古代泛指所有的动物。
颠。挑起来跑,跑。
窜。逃跑,乱跑。
豹。豹猛兽,特点是黑黄参半,就是神识和真意共同表现出来的凶猛念头。
奔逃。快速逃跑。
那年长德高的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看到这境界的表现,正驾驭着主导思想朝西方前行的三藏感到十分恐惧不安,觉得好像马上就有灾祸来临似的。那还像婴儿一般需要不断成长的与三藏处于平等地位的取经的真心则公布并施行他的方法和措施,因为他已经在过于认可道德的情况下将真心置于脑后,使真心成为他的工具了,所以他所施展的不过是他的技巧而已,是不正当的方法。
行者用他不正当的方法将来自真心的力量施展开来,一股发自其欲望深处的,并由于欲望深处的问题而变得有问题的如野兽般的猛烈的声音,随着他这力量的展开,表现出来。吓得那些凶狠的思想和所有的思想都无法平静的行使他的道,为了躲避行者表现出来的来自真心的力量,胡乱的奔逃;那可以吞噬一切凶猛思想,和神识真意与欲望参半的凶猛思想也都快速的逃离开来,不敢与行者那来自真心的力量相抵触。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11-24 08:43:28 +0800 CST  
指责

师徒们入此山,正行到嵯峨之处,三藏道:“悟空,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那里化些斋吃。”行者陪笑道:“师父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那里寻斋?”(原文)
嵯峨。坎坷不平。
陪笑。以笑脸对人,使人息怒或愉快。
聪。察也。——《说文》。
察。分辨。
明。明白。
不快。(心情)不愉快。
看罢山景,虽然三藏在马上心惊,感觉有灾难将要来临,可为了去西天取经,还是与行者兄弟走入这境界之中,在这境界中不断向上攀登。这个过程中,由于行者是操纵着来自真心的力量将所有的阻碍都吓跑、荡平的,而不是真正解决其中的问题,所以越走三藏师徒脚底下的道路就越坎坷,三藏在马上也就越加难以前行。这个时候,三藏就想要得到一些食粮成果,作为他继续这么走下去的食粮支撑了。三藏道:“参悟、感悟什么是真正的‘空’的取经的真心,我走了这一天,肚子饿了,我的思想的内在部分已经难以支撑下去了,想要得到些食粮成果作为支撑我继续这么走下去的动力,你去什么地方给我化些合乎道理的食粮成果吧。”
那在取经过程中不断成长的取经的真心,听到三藏之言,陪着笑脸想要平息三藏想要他去化斋这件事情,道:“师父,您虽是教导我们成长的取经的坚定念头,却实在是不能明白的分辨事物啊。现在我们处在半山之中,既没有真正到达目前的这个境界的高处,不能见到这个境界高处那些合乎道理的思想,又已经从前面的境界中走出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前面连个与道相合的不能为这境界众人普遍接受的小境界都没有,我们身后也没有可以通过我们的修行所得换取食粮支撑的地方,就是我们有财富也没有地方去通过这些财富去换取食粮成果啊,你教我去什么地方给你寻求合乎道理的食粮支撑呢?”
三藏心中不快,口里骂道:“你这猴子!想你在两届山,被如来压在石匣之内,口能言,足不能行;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做了我的徒弟。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行者道:“弟子亦殷勤,何尝懒惰?”三藏道:“你既殷勤,何不化斋我吃?我肚饥怎行?况此地山岚瘴气,怎么得上雷音?”行者道:“师父休怪,少要言语,我知你尊性高傲,十分违慢了你,便要念那话儿咒。你下马稳坐,等我寻那里有人家处化斋去。”(原文)
匣。收藏东西的器具,通常指小型的,盖可以开合。行者当时在五行山下,是被压在石匣之中的。就是说他被一些坚定的念头承载着,这些念头可以把这匣子抽出来,盖子打开,让行者这代表真心的想法表现出来,然后回过头来,他又被盖上盖子,给放回去了,没有办法从中超脱出来,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手、口、身心不干净的原因造成的。
长久的岁月中,总会有代表真心的想法表现出来的,这就是石匣被打开的时候;可是由于东土大唐的人手、口、身心不干净,再好的想法也因此染尘,并因之变质了,所以石匣不断被打开,又不断被关闭,行者这代表真心的想法却怎么也无法从中出来。现在三藏重提此事,就是说行者在过于留恋道德,使得那真心成为他的工具的时候,他这代表真心的想法已经不干净了。
亏。多亏。
努力。尽量使出力气来做事。努力指用尽力气去做事情,后来指做事情的积极态度。
懒惰。意思是偷懒;不喜欢费体力或脑力。
岚。山里的雾气。
瘴。瘴气,指南方山林间能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气体,多指热带原始深林里动植物腐烂后生成的毒气。
这里面三藏又看到这山中的瘴气了,那为什么这山中会有瘴气呢?不要忘了,前面行者控制着代表真心的力量,将所有前路的阻碍都给清除、吓跑了,这些思想是被行者的力量给打死的,他们的问题和欲望并没有真正解决和实现,是行者那想法所形成的林将他们遮挡住了,使他们不能见到真正阳光,使他们的欲望郁结在一起,而不是消失掉,所以就形成了这山中的瘴气。
殷勤。热情周到。
尊。地位或辈分高。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极其骄傲。
违慢。违抗怠慢。
三藏见行者虽然笑脸相陪,却并不肯真的去给他化斋,心中不高兴了,其欲望中开始有认为行者不好的声音表现出来,并用这不好的声音斥责行者道:“你其实还是个看似合乎道理,其实并不真正合乎道理的代表真心的想法!想当初你在东土大唐那手、口、身心不干净的境界和西方手、口、身心干净的境界中间,那在人身上突出表现出来的这两种状态明确区分开来的境界之中的时候,你就因为自身手、口、身心不干净而被如来佛祖压在那五行凡尘之下的坚定念头之中,那时的你因为手、口、身心不净,虽然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却无法真正行使自己的道;也是多亏了我这手、口、身心都干净的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把你从那石匣中救了出来,避免你因为长时间的在那种状态下生活而使你这代表真心的想法逝去,将我那手、口、身心干净的理念施加你这代表真心的想法的思想之上,让你接受佛门的戒律,不去做那不干净的事情,就这样让你做了追随我修行,在我的教导下不断成长的人。我解救了你,让你追随我修行,你怎么却不肯积极、尽力的辅佐我去西天取经,老是怀有懒惰之心,在取经的过程中不愿意不愿意动用体力或脑力呢?”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11-25 21:31:20 +0800 CST  
行者的想法

行者道:“我这在您的教导下成长的取经的真心也是热情周到的辅佐你去西天取经的,否则的话,为啥要在前面持棒开路呢,我什么时候懒惰过呢?”三藏道:“既然你热情周到的辅佐我去西天取经,为什么就不肯帮我去化些合乎道理的食粮成果让我受用,作为我去西天取经的食粮支撑呢?我现在腹中饥饿,没有了内在的食粮支撑,你让我怎么继续走下去呢?况且这个境界中都是那‘将人笼罩其中,使人处在迷茫之中,看不清方向’的能量和‘因为真正来自上天的光明被神识大的方面的思想遮挡而无法让自己的欲望得到实现而死亡,却又因为神识的遮挡郁结其中的对人有害’的能量,这让我怎么能到达那能够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的佛门境界之中呢?”
行者道:“师父你不要怪罪我,少发出些你的声音。我知道你地位和辈分高,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的。我要是特别违抗怠慢了你的话,你就要用那如意与莲花能不能同时获得的咒语来使我心头痛苦难忍了。你先从马上下来,不要继续往前走,就端坐在这里,等我寻找一下这附近与道相合的境界所在,去给你化些干净、可以食用的食粮成果来。”
三藏话中,已经开始表现出对行者操纵来自真心的力量,对前路的阻碍只知一味的打消、吓跑的不满,认为行者的做法是有问题的。可是行者却以三藏“尊性高傲”作答,而且没有跟三藏说明他心中是怎么想的,就是说他并不认为自己的做法有问题,只是认为三藏没有经过寻求医方的过程,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他只是不愿意十分违慢三藏罢了。这个时候,取经人进入一种三藏认为行者有问题,行者也认为三藏有问题的互相都对对方不认可的状态之中。
行者将身一纵,跳上云端里,手搭凉蓬,睁眼观看。可怜西方路甚是寂寞,更无庄堡人家;正是多逢树木,少见人烟去处。看多时,只见正南上有一座高山,那山向阳处,有一片鲜红的点子。行者按下云头道:“师父,有吃的了。”那长老问甚东西。行者道:“这里没人家化饭,那南山有一片红的,想必是熟透了的山桃,我去摘几个来你充饥。”三藏喜道:“出家人若有桃子吃,就为上分了!快去。”行者取了钵盂,纵起祥光,你看他筋斗幌幌,冷气嗖嗖,须臾间,奔南山摘桃不题。(原文)
可怜。可惜。
甚是。极为,很是。
寂寞。空虚无物。
堡。堡垒。有着坚定守护的境界。
人烟。住户的炊烟,亦广泛借指人家。
鲜红。形容颜色红而鲜艳。
鲜艳。鲜明而美丽。
点。本意是斑点。
点子。个人认为是很小的成果。
想必是。表示偏于肯定的判断。
熟透,表示食物的成熟度很深。
分。缘分,命运,机遇。如:分福(福分);分缘(缘分)
行者发挥他的力量,猛的表现在神识高处,将他这代表真心的想法拔高到一个远高于目前境界,却没有从取经人目前境界中脱离出去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他以自己的力量给自己营造了一个清凉的境界状态,然后将他的观点表现出来,用他的观点去观察这个境界。可惜的是那朝着神识如水流顺的境界前行的路途之上真的是空虚无物,再没有一个与道相合的较大的有着坚定守护的境界;那里真的是多多的遇到的都是神识中的表现,却基本见不到与道相合的思想的所在。行者看了挺长时间,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之后,就见其正的欲望方面在人身上突出表现出来的境界中,朝向这一阶段真正能给人带来来自上天的光明的思想的所在,有一些鲜明而美丽的,看起来很好的小的成果表现出来。看到这些鲜红的点子之后,行者按下云头,将他这代表真心的想法从刻意拔高的状态回到正常境界之中,发出他的声音道:“师父,有支撑我们去西天取经的食粮成果了。”那年长德高的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问是什么样的食粮成果。行者道:“这里没有与道相合的思想境界去化取成熟的食粮支撑,在其突出表现出来的欲望之中有一片看起来非常美好的东西,我觉得那一定是完全成熟的山野中野性未除的心果,我去摘几个来作为你去西天取经的内在支撑。”
三藏闻言非常高兴,发出他的声音道:“我们这些没有自己的固定境界的思想,如果是能够受用一些心中的成果,就是上等的福分了!你快去帮我把这心果摘来我吃。”
行者取了钵盂,纵起祥光,你看他筋斗幌幌,冷气嗖嗖,须臾间,奔南山摘桃不题。(原文)
钵盂。盛饭菜的食器。
幌。幌子。也叫望子。旧时挂在店铺门外高处,表明店铺性质的标志。比喻为了掩盖真实意图而假借的名义。
冷气。寒冷的气流。
飕。形容迅速通过的声音。
冷飕飕。寒意甚浓,形容很冷。
听了三藏吩咐,行者将可以承载食粮成果的“空”表现出来,将他这代表真心的想法向前、向上呈跳跃式的姿态表现出来,形成一道散发着吉祥的光芒的念头,这个念头就是“去‘欲望的正的方向,并朝向在这一阶段中能给人带来真正光明的思想’的境界所在,去寻求其中的心果作为食粮支撑”的念头,因为是欲望中正的方面,并朝向能够给世间带来真正来自上天光明的思想,所以是散发着吉祥气息的思想。
你看行者这在取经过程中不断成长的代表真心的想法,此时以一种跳跃式的姿态表现出来,开始贯彻他那“去与这一阶段来自上天的光明相对应的欲望的正的方面寻取心果”的思想。行者的这种思想表现,与真正的佛法不合,只是他的一个幌子,将他真实的想法掩盖其中。而行者行使这种思想的时候,给人带来一股充满寒意的气息。就在这样一种状态之中,转眼之间,就朝着那突出表现出来的欲望的所在去摘取心果去了,我们不去题他。
可以看出,行者的这个想法,既能给人带来吉祥,又有着他的问题,那么这想法的问题到底在哪呢?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11-26 14:53:37 +0800 CST  
一块肉

却说常言有云:“山高必有怪,岭竣却生精。”果然这山上有一个妖精。孙大圣去时,惊动那怪。(原文)
惊动。举动影响别人。
却说有一个通常的道理是这么说的:“突出表现出来的高高的境界必然有作怪的思想;顶上有道的高而险的境界必然有经过锻炼的思想存在其中。”果然如这句话所说,取经人现在所在的这个在神识中突出表现出来的境界中也有一个经过锻炼而成的使天不平的思想。那如婴儿般成长的取经的真心离开三藏去那欲望的正的方向上摘取心果的时候,行者这个举动使这个经过锻炼而成的使天不平的思想受到影响,并因此表现出来。就是说这妖精的出现是因为行者要去那欲望的正处,朝向阳光的地方摘取心果的举动所导致的。
他在云端里,踏着阴风,看见长老坐在地下,就不胜喜道:“造化!造化!几年家人都讲东土的唐和尚取‘大乘’,他本身金蝉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体。有人吃他一块肉,长寿长生。真个今日到了。”(原文)
阴风。俗称鬼魅出现,有风随行,称为阴风。字面理解是:应该隐藏,不应该显露出来的念头。
不胜。承担不了,不能忍受。
本身。原身。
原。最初的,开始的。
原体。最初的,开始的本体。
这妖精在云端里。前面行者是驾着筋斗云去摘取心果的,这妖怪出现在云端里,就是说这妖产生于行者驾着筋斗云去欲望的正的方向摘取心果的过程,是行者去欲望的正的方向摘取心果这种思想举动的一个方面。他踏着阴风,是说这经过锻炼的作怪的思想驾驭的是一种已经逝去的,已经不应该突出表现出来的念头。
这念头看到三藏这年长德高的思想端坐在地上,于尘埃中突出表现出其端正的姿态,就控制不住自己欢喜的念头,高兴的发出声音道:“这真是大运气啊!真是上天赐予我的大福分啊!最近这几个大阶段大家都在说本源之处唐朝那个大境界中的佛门修行人要去取那“大乘平等”的法门,他的本源之身乃是发自神识真意的能够从凡尘中超脱出去的念头,是在世间修行达到圆满阶段却没有改变其最初思想和真正贯彻其最初思想的本体。因为他这种直到如今没有改变其根本的思想状态,所以如果能够吞噬到这思想的某处实质部分,将这处实质化作为自己所主导的部分的话,那自己这种思想就可以长时间的存在下去,能够永远的存在下去。今天他真的到达这属于我的境界之中了。”
可以看出,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的这种说法是在五庄观之后,由这妖精说出来的,而从妖精之言可以看出,吃唐僧肉之所以可以长生不老,是因为唐僧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不但是表面上没有改变那么简单,而是本质上都没有改变,而且一直按照他的这“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真的去做的原因。那么吃到唐僧一块肉就可以长生不老,这个“一块”就是他身上的某一块肉么?假如那样的话,所有的妖怪就也不用都要杀死三藏了,随便在他身上割一小块肉就行了。那这一块肉指的是什么呢?比如取经人走到了某个阶段,到达某个境界,他就认为这个境界好,想要留在这个境界中,不想走出来了,或者是怎么也走不出来等,大概这种情况其中对应的妖怪就吃了唐僧的“一块肉”,这个“一块肉”指的应该是对应的境界阶段,三藏永远留在他这个境界之中,永远以这个境界中的思想为主,那这个思想,也就是这个阻碍三藏去西天取经的妖怪自然也就长寿长生了。
那妖精上前就要拿他,只见长老左右手下有两员大将护持,不敢拢身。他说两员大将是谁?说是八戒、沙僧。八戒、沙僧虽没甚大本事,然八戒是天蓬元帅,沙僧是卷帘大将。他的威气尚不曾泄,故不敢拢身。妖精说:“等我且戏他戏,看怎么说。”(原文)
大将。泛指高级将领。古代的武将一般都是凭自身武力去做事情的,所以个人认为这里是指有着自身强大力量,通过自己力量发挥作用的人。
护持。保护维持。
拢身。近身。
威。表现出来的能压服人的力量或使人敬畏的态度。
戏。戏弄。
戏弄。玩耍,逗引。
那在锻炼过程中形成的使天不平的有着自身精华所在的思想见到三藏,立刻就要上前去抓唐僧,只见那年长德高的去西天取经的坚定思想在其激进和懈怠两个方面有着两个凭借自身力量发挥作用的强大思想在保护维持着三藏那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所以不敢近身。这妖精说的两员大将是谁?他说的是八戒和沙僧二人。八戒这取经的真情和沙僧那取经的志气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本领,然而八戒是人神识中普通层面思想的主导思想,沙僧是能够以其力量让真正的圣念表现出来的有着强大力量的志气,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能够压服人的力量现在还没有外泄,呈现出一个稳定无亏的状态,所以这妖精才不敢近前的。这妖精发出他的声音道:“他有两个大将守护,我不能近身,既然这样,我且去逗引他一番,看看具体情况再说。”
此时三藏虽然没有食粮支撑,却端坐于这个境界之中,边上有真情和真志护持,那妖精也不敢乱动。或许从可以看出,当人身上没有缺失的时候,就是妖精也动不了你,可是妖精会通过自己的一些做法,来让人身上缺失显露出来,然后再从中下手,而这个过程一般都是将人的喜好、愿望或缺陷作为突破口的。就如前面三藏师徒在黄风岭上看到的“至晚巴山寻穴虎”,在人神识黑暗不明的时候,来到人突出表现出来的境界之中,寻找人的缺陷,然后通过这缺陷进入人所在的境界之中,吞噬人,将这本属于人的境界变成它的家。”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11-27 10:05:52 +0800 CST  
诱惑

八戒道:“师父,你与沙僧坐着,等老猪去看看来。”那呆子放下钉耙,整整直裰,摇摇摆摆,充做个斯文气象,一直的觌面相迎。真个是远看未实,近看分明,那女子生得:(原文)
充。冒充。
斯文。很有涵养,文质彬彬,有礼貌,有教养,又优雅,懂得尊重人的意思。
气象。气概,气派。
觌面。当面;迎面;见面。
生。个人认为是:生长。生成长就。
听见师父叫他,八戒这取经的真情先发出他的声音道:“师父,你和沙僧现在这里坐着,不要改变你们平稳的姿态,等我这难以改变的欲望非常坚定而突出的表现出来的取经的真情去看一看那个思想再说。”说着,那八戒放下钉耙,丢下了他取经的真情,整理了一下他的思想法门,在一个不断摇摆的状态下,假装成一个有涵养、有礼貌的人气派,一直朝着那思想走去,在与这思想在思想与思想直接正面相见的状态下,迎着那思想走了过去。
八戒装作斯文气象,说明他这情感本身是在一个既想要这样,又想要那样,在其中摇摆不定。可是他却将这种自己不能在两方面抉择的状态,以自己并不执着于某种思想的形态表现出来,这样看起来就符合道理。不过同样的表现,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他是“充作”个斯文模样。在这种不断要白的状态中,八戒觌面走到那女子面前,这真是从远处看不到真实的状态,走近了就能够看清楚了。那个思想生成长就得:
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原文)
肌。引申指皮肤。皮肤是人身体最外一层,个人认为代表的是本体的外在表现。
冰肌。典故名,典出《庄子集释》卷一上《内篇。逍遥游》。“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皮肤润白像冰雪,体态柔美如处女。形容女子的肌肤纯洁净白。
藏。隐藏,潜匿。
衫。古代指无袖头的开衩上衣。
酥胸。指洁白润泽的胸脯。元王实甫《西厢记》:“春意透酥胸”。《宣和遗事》前集:“衫儿低下语喧呼,门儿里《箫韶》盈耳,一箇粉颈酥胸,天子观之私喜。”明施耐庵《水浒》第二十四回《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不忿闹茶肆》:那妇人酥胸微露,云鬟半亸,脸上堆出笑容说道:“我听得一个闲人说道:叔叔在县南东街上养了个唱的。”可以看出,在古代作品中,女子酥胸半露,一般代表的都是直接的诱惑。
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她这思想的本体表现是纯洁而清净的外表下藏匿着如玉般纯洁、可贵的坚定的思想支撑。这种思想的力量没有任何遮掩的完全表现出来,呈现出一种充满诱惑的姿态。就是说这女子将自己的力量,将自己的好表现出来,就是要来诱惑三藏师徒的。一旦三藏认可了她的美好,那她身边的守护自然就形同虚设了。
积。积累,聚集。
翠黛。黑绿色。
杏眼。又称杏仁眼,如杏子形状的眼睛。眦角较钝圆,黑眼珠及眼白露出较多。这里应是说欲望和禅门思想都非常多的从其观点中表现出来。
闪。闪现。
银。金银在古代都很贵重,都是货币。我觉得“金”代表的是神识真意,“银”代表的是贵重的,为人广泛认可的财富。
星。天上的星星。或天上的星星一样的光芒。
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她观点之上的念头如柳枝一般呈现出柔软而左右摇摆的姿态,使得她观点之上左右两方面的念头都聚集着呈现出勃勃生机的欲望。欲望和限制欲望的产生思想都非常多的从她的观点中表现出来。她的观点虽然并非神识真意,却也是较为贵重的为人广泛认可的思想,好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样在黑暗中发出她的光明,给走在黑暗中的众生带来属于她的光明。
容仪。容貌仪表。
俏。相貌美好,漂亮。
天然。指事物不加修饰的本色。
性格。性情品格。
清。洁净,清澄。
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他的思想呈现出在中能够给人带来一定层度的纯洁的光明的姿态,其思想表现是非常美好的。这思想不加修饰,不去刻意打扮,不去刻意美化自己,呈现出来的性情品格就是洁净,清澄的。
燕。燕子。燕子的特点是背部是黑色的,腹部是白色的。代表的是被欲望笼罩下的纯洁的思想。这思想本是纯洁的,却被深深的欲望笼罩着,所以她从开始表现出来的时候,就是在不断摇摆,内心不断斗争的状态中。
莺。鸟,身体小,多为墨绿或暗绿色,嘴短而尖,叫的声音清脆。
清脆。声音清亮好听。
啭。指鸟婉转的叫。
婉转。温和而曲折。
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她这思想的本体就好像是那本质纯洁却笼罩在深深的欲望之下的念头隐藏在不断摇摆的情感之中;她所发出的声音非常的清凉好听,委婉而清楚的将自己的思想在神识中表现出来。
半。二分之一,一半。
放。开放。
海。性海。
棠。从尚,亦尚声。“尚”意为“摊开”、“展平”。“木”于“尚”联合起来表示“一种树冠开展、枝叶开张的木本植物”。这里棠或许是指“思想展开状态”。
海棠。一种花,有红白两种。果实略成圆形。
芍药。别名别离草,花中宰相。代表的是在辅佐主念,也就是辅佐三藏那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的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美好思想。
弄。用手把玩,玩弄。
春晴。古诗,描写了雨过天晴后花园的衰败情态,表达了自己的惜春之情。这里应是指对某种思想的惋惜。这种思想可能指的就是驾驭着阴风而来这妖精自己。或者这妖精也是如《春晴》作者,弃官归隐的王驾一样,曾经也是取经人取经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思想中的一员。
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才开放了一半,并没有完全盛开的性海中纯洁而美好的思想,将她的思想完全展开以此将那才刚刚表现出来的在这一阶段能给世间带来真正来自上天光明的思想装在她的笼中。她这在取经人取经过程中居于非常重要且高贵地位,才刚刚表现出其真正美好姿态的便就从这位置上离开的思想,开始表现出因为不能再居于朝堂之上,失去往日的荣光,而产生的对自己的惋惜之情。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11-29 14:41:12 +0800 CST  
菩萨妖精

那呆子见他生得俊俏,呆子就动了凡心,忍不住胡言乱语。叫声:“女菩萨,往那里去?手里提着是什么东西?——分明是个妖怪,他却不能认得。(原文)
俊俏。漂亮;美丽;容貌俊秀俏丽。
凡心。世俗的情思。
胡言乱语。指没有根据,不符合实际的瞎说,或说胡话。
胡话。神智不清时说的话。
那头脑迟钝,不能够真正分辨事物的取经的真情见这女子生得美丽,特别为他所认可,他这个怎么想便怎么表现出来的取经的真情就动了他凡尘的情思,开始喜欢并想要得到这个美丽的思想了。他控制不住自己喜欢并想要得到这个美丽的思想的欲望,被这情思搅得神志不清,并因此发出他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声音道:“能够自觉、觉他的追求大觉的思想,你要去什么地方?你手里提的是什么东西?”——分明是个使天不平的作怪的思想,八戒这取经的真情却无法分辨出来。
可以看出,在八戒眼中,面前的女子不但是个人,而且还是个能够自觉、觉他的追求大觉的思想,是能够在取经人去西天取经的过程中给予帮助的思想,在八戒这取经人的情感之中,他认为这个思想是非常的高贵的。而且取经人的情感中特别关心这女子手里提的是什么东西,特别希望从这思想之中得到一些食粮支撑。
那女子连声答应道:“长老,我这青礶里是香米饭,绿瓶里是炒面筋。特来此处无他故,因还誓愿要斋僧。”(原文)
连声。一声紧接一声。
答应。应声回答。
“连声”二字,说明这妖精对八戒与她搭话这件事情非常的高兴。在古代,作为女子是不应主动去与别人,尤其是别的男人说话的,而她作为一种思想,要是刻意去接近三藏的话,就会被取经人怀疑,那在边上护持着三藏的八戒和沙僧就会警觉到其中的问题,会对她加以提防,甚至会要消灭她的。可是就这么走过去,那就说明她没有能够达到要戏一戏三藏的目的,如天上飞过去的鸟儿一般,除了叫两声之外,没有任何作用,所以唐僧这边有人上来搭话,对她来说是最好的。既符合道理,同时又说明三藏那边没有看出她的问题。这妖精一声接着一声的回答,她非常的渴望三藏那边有人上来与她搭话,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
炒。一种烹饪方法。把食物放在锅里加热并不断翻动使熟,一般先要放少量的食油。
面筋。将面加入适量水、少许食盐,搅匀上劲,形成面团,稍后用清水反复搓洗,把面团中的淀粉和其他杂质全部洗掉,剩下的即是面筋。代表的应是人身上细小的成果在性情的力量下形成,并且在纯洁的性情的洗刷过程中去掉其中杂质的大的食粮成果。
炒面筋。通常做法肯定是加食油的。前面镇元子则要用他那“道德的油锅”来炸三藏师徒,所以这里面的炒面筋代表的应该是人身上细小的成果在性情的作用下形成大的成果并去除其杂质之后,又在道德的锻炼下使其成熟的食粮成果。
特。专为某事。
还。回头,回顾。因为还愿通常是在许愿成功后进行的,所以感觉“还愿”的“还”有“回头,回顾”的意思,自己的愿望达成了,不忘帮自己达成这个愿望的人,回来看看,不忘他的好,并表示感谢。
誓愿。表示决心时许下的心愿。
斋僧。谓以斋食施给僧人。
那个思想见八戒问,不断的回答八戒的问话道:“年长德高的思想,这属于我的欲望突出表现出来的坚定思想所构成‘空’中,乃是在我这思想中锻炼成熟的散发着美好气息的性情中所结成的纯洁的食粮;我这焕发着生机的“空”中,乃是由人身上各种各样小的成果在纯洁的性情的作用下,并在我这思想的力量之下形成一个大的食粮成果之后,洗去其中的杂质,在道德中锻炼成熟的食粮成果。我特意来到这里没有别的原因,单只是为了我曾经的心愿得到满足而表示感谢,将属于我的合乎道理的食粮成果施给佛门中的修行人,让这佛门中的修行人以来自我的食粮成果作为他们的食粮支撑。”
可以看出,妖精所代表的这种思想曾经从三藏的修行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好处,加上她曾经是以宰相身份出现在取经人的神识中,并且有着她的“磁瓶”,还是能够在黑暗中给人带来一定层度纯洁的光明的来自上天的思想,所以这个思想应该是“禅门思想”。
前面五庄观中,观音菩萨医活人参果树之后,就重新回他的落伽山去了,禅门思想不应该作为取经人取经过程中的主要思想;按理说她应该随着菩萨离开五庄观逝去的,不应该再表现出来,而是要隐而不显,归于冥冥之中;所以她是驾着阴风出现的,是一个鬼念头。而取经人在道德中淹留五六日之后,也从五庄观中离开了,所以道德也不应该作为取经人现在取经过程中的主要思想,取经人做的是通过禅门思想保持自己的清净,然后通过欲望方面的所向来去追求,以此不断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断向上前行;是一种以实现自己真正欲望为主的修行过程。
可是在这个阶段,行者,也就是取经人的心中,他的欲望是镇元子所代表的道德,所以他在这个过程中架空真心,只是让那来自真心的力量成了他的工具,开始贯彻道德,并且在三藏让他去寻求食粮支撑的时候,他选择去“欲望的正的方面”寻找心果,道德正好就是欲望正的方面,所以行者是去他欲望正的方面的道德中去寻求成果的,虽然这些成果对于目前的取经人来说,都只是一些小的心果而已,不过行者确实是这么做的。
那同样是欲望的正的方面,三藏的看法则与行者不同,三藏看到的是观音菩萨医树的过程,并且他也是看到菩萨和三星都吃了人参果后他才肯吃的,就是说他欲望的正的方面是“禅门思想”。行者要去欲望的正的方面寻求食粮支撑,三藏自然也往欲望的正的方面走,所以这妖精是在行者的惊动下表现出来的,跟行者一样出现在云中,她是行者这“去欲望的正的方面寻找心果”的另一方面的表现。这里,三藏认为这妖精是个人,八戒则称之为“女菩萨”,说明在去“欲望的正处”寻找食粮成果的过程中,取经人那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和情感中,都认为禅门思想是非常美好的。可是现在,因为与大道不合,前面还在医活人生果树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菩萨却已经成了妖怪了,只是三藏和八戒不能认得。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11-30 12:57:30 +0800 CST  
明天停更一天,请各位朋友见谅。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11-30 13:01:20 +0800 CST  

楼主:炉中人

字数:1688629

发表时间:2018-03-02 06:53: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24 12:40:46 +0800 CST

评论数:156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