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感悟

悟空被金刚琢撞倒之后,爬起来就跑,依旧想要逃命。没想到被二郎神所带的细犬冲上来咬了一口。孙悟空虽然口中不服,却没有力量挣脱,只能束手就擒。被穿了琵琶骨,押往天庭。杨戬这次来花果山捉拿孙悟空可是牵鹰带犬而来的。鹰犬是在田间逐猎的鹰和犬,比喻供人驱使行走的人,也用来形容权贵的爪牙走狗,也用来形容朝廷的捕快衙役,而捕快衙役往往是抓人的时候第一个真正上前套枷锁铁链的,所以孙悟空被二郎神的狗咬了一口,其实是在说就算你是齐天大圣,在违背了大道的规律之后,也要栽跟头,受到捕快衙役的欺凌。这个时候,即使你再有本事,也无法施展,挣扎不脱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3-22 21:17:03 +0800 CST  
且不说杨戬到天庭交割了孙悟空,领了天庭赏赐,高兴回营。只说孙悟空被捉,有一件事情,令我耿耿于怀,不得不说。
杨戬擒拿孙悟空的时候,他的六个兄弟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是出了不少力气的。尤其是最后兄弟七人一起把悟空围住,孙悟空才束手就擒的。可是我们知道孙悟空也有六个兄弟的,也跟孙悟空一起,号称七大圣,可是孙悟空跟天庭交战的时候,他们却一个都没来。尤其是牛魔王,在积雷山的时候孙悟空和猪八戒两个都打不过他,假如他肯过来帮忙的话,杨戬几人怎么能是他们的对手呢?难道孙悟空的这六个兄弟都是酒肉朋友么?
其实这事你还真的错怪牛魔王等人了,不是他们不想来,而是孙悟空没让他们来。我们知道孙悟空在偷了仙丹之后便有所悔悟,知道自己理亏,连天庭的官也不敢再当下去了,只想躲过这场大劫,留得性命,所以他回到花果山之后,是抱着一个能躲一时是一时的想法的,他不想跟天庭争斗,只想在水帘洞中躲过这场灾难。直到李天王布下天罗地网,九曜星君打到铁板桥前他才迫不得已出来接战。在这段时间里他深知自己无礼,并不想与天兵交战,也就没有派人去通知牛魔王等人,牛魔王等人自然也就不会赶来助战了。所以后来花果山前是七圣大战妖猴,而不是七圣战七妖,如果孙悟空真的聚会七魔的话,相信观世音菩萨也不会去通明殿了。
孙悟空从蟠桃园到兜率宫虽然犯下极大过错,可是他后面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孙悟空好的地方,应该说这也是观世音菩萨来到通明殿的原因之一。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3-22 21:22:48 +0800 CST  
观世音菩萨为了孙悟空特意来到通明殿上,也为悟空指引了走出苦海的方法,孙悟空被擒之后,他也同玉帝、老君、王母一同回到灵霄殿中。只是此时的观世音菩萨再也没为孙悟空说过一句话,求过一次情。即使玉帝要将孙悟空刀砍雷劈,他也没有再次站出来过,难道他想救孙悟空这件事情是假的么?
其实观世音菩萨做的已经够了。他举荐二郎显圣真君,让孙悟空真正明白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就胡作为非的道理,又让孙悟空明白了一个圣人,即使只是一个小圣,也是要根据老百姓的所求,为老百姓做事情的。
让孙悟空明白这两个道理就已经够了,毕竟朱陵丹台之上,孙悟空此时走向陵墓的这一刻,也是他锻炼、成长的必然过程。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那些秉承天地至仁、至善之本心的圣人们,又何尝想要真正的去灭杀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种生物呢?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3-22 21:40:32 +0800 CST  
我想这也是须菩提祖师不让悟空报他姓名的原因,要知道孙悟空的罪行虽大,可是与他同样秉承天地至仁、至善之本心的圣人们却都能饶他,只有作为师父的须菩提祖师是绝对不能饶他的。如果在这种情况下须菩提饶悟空不死,那就属于假公济私,纵容门徒犯法了。这个罪名也是大大的,也是一个大觉之人不该做的事情。
可是祖师又料到孙悟空由于礼法修行的不足,再加上法力的强大,必然会犯下大罪,所以才告诉孙悟空犯错之时,不得说出自己的名字,不然的话,则要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到九幽之外,就是为了要保全孙悟空。祖师之语,可见天下为师者的苦心,做弟子的也该体谅,莫要做那些败坏师门,为天下人所唾弃之事。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3-22 21:48:22 +0800 CST  
真性显露
富贵功名,前缘分定,为人切莫欺心。正大光明,忠良善果弥深。些些狂妄天加谴,眼前不遇待时临。问东君因甚,如今祸害相侵。只为心高图罔极,不分上下乱规箴。
吴承恩用这首词道出孙悟空落得如此下场皆是因为狂妄欺心所致。可是孙悟空虽然被绑到了斩妖台下,大力鬼王还是杀不了这齐天大圣,只得向玉帝启奏:“万岁,这大圣不知是何处之法,臣等用刀砍斧剁,雷打火烧,一毫不能伤损,却如之何?”玉帝闻言之后,也不知该如何是好。
老君见状,上前启奏说:“那猴吃了蟠桃,饮了御酒,又盗了仙丹,这些来自天界的珍贵之物被他锻炼在一起,发挥作用,所以你没有办法很快的将他杀死,还是把他交给我,让我用文武之火来锻炼他,等把我的那些丹药从新炼出来的时候,他自然也就死了。”就这样,玉帝将孙悟空交给了太上老君。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3-23 19:46:40 +0800 CST  
老君给孙悟空摘掉肩头的勾刀,丢在八卦炉中煅烧,幸好齐天大圣躲在巽地之中才没被老君的文武之火化为灰烬,这巽地真是风水宝地,不但救了孙悟空一条性命,还成全了悟空练成火眼金睛。
可是要我说这巽地非但不是什么风水宝地,甚至是险恶之地,孙悟空在这巽地之中失去了天庭给他的最后一次机会。这个还要从文武之火和巽地说起,只有搞清楚文武之火和巽地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才能明白悟空在八卦炉中到底做了些什么。
老君使用文武之火锻炼孙悟空的,一文一武,刚柔并济。不过到底是怎么个刚柔并济呢?我们不妨举一个常见的例子。小时候我们都犯过错误,当我们的错误被父母发现的时候必然会严加责备,让我们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不会再犯。可是我们往往会有逆反心理,死不认错,这个时候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就会出来把你救出来叫到他们边上,一边对你进行安抚一边又委婉的指出你的错误,并说爸爸妈妈打你也是为了你好,你这么做是不对的,往往一个在父母面前不愿承认错误的孩子,这个时候在爷爷奶奶面前就要流鼻涕,表示自己知错了,而这个至亲的老者就是老君,他帮悟空卸掉了勾刀,苦口婆心的教导指望悟空能改正错误,直到他认为悟空真正悔悟了,才肯把悟空放出来,假如说悟空真的在老君刚柔并济的说教之下,真心悔过改正的话,那个为妖作怪的齐天大圣不就死掉了么?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3-23 19:54:17 +0800 CST  
事情跟我们想的并不一样,孙悟空在老君的丹炉中,一直躲在巽地,并未被老君的文武之火“炼化”。
巽地,我们前面在傲来国中说过,巽是风的代表,风是念头的意思。就是说孙悟空一直躲在一个念头里,并没有领悟老君的苦心。就如我们犯了错误,被父母责罚,又被爷爷奶奶叫过去说教。这个时候,有一部分孩子理解了长辈的意思,知道自己错了表示悔悟,可是还有一部分孩子坚定的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不管你怎么说,说什么,他最多不过是口头上答应,可是在心里却是坚决不服输的。孙悟空就像一个这样的孩子,他一直躲在一个自己念头里,不管老君怎么给他讲道理,怎么给他阐述其中的利害关系,对他都没有作用。不过不管怎样,他口头上是认错了,爷爷奶奶自然也就认为孩子懂事了,也就不会再深说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3-23 19:58:45 +0800 CST  
孙悟空把老君的教导当做耳边风,并没有真正的听进去,他只是想离开老君然后去找玉帝报仇,所以他从八卦炉中出来之后就踢倒了八卦炉,还把老君也给捽倒了,打向灵霄殿。不过当他打到通明殿的时候,被灵霄殿外执殿的佑圣真君佐使王灵官给挡在那里,佑圣真君又调来三十六员雷将,将悟空团团围困,孙悟空也就一直没有能够冲到灵霄殿内。
孙悟空打不进灵霄殿,却也不怕王灵官和三十六员雷将,两边打个旗鼓相当,谁也无法获胜。两者间的斗争惊动了玉皇大帝,便传旨着游奕灵官和翊圣真君去西天请佛老来降服孙悟空。二圣到了西天,见了如来,说了孙悟空大乱天宫的事情,如来便让众菩萨稳坐法堂,自己带着阿难和迦叶二尊者来到通明殿内。
如来到了通明殿内,止住了干戈,劝孙悟空趁早皈依,否则恐怕糟了毒手,可惜了本来面目。孙悟空则说自己有七十二番变化,一纵十万八千里,法力高强,怎么就做不得天位呢?可见孙悟空还是执着于法力,执着于自己能够打遍天庭却无人能够降服他的荣耀之中呢。虽然前面二郎神曾经把他给捉了,不过那是七个打一个,还有老君助阵,要是单打独斗,那个不算。
如来见悟空说自己法力无边,便针对悟空的这点自傲,设了一计,与悟空一赌胜负。孙悟空对自己的法力极为自傲,自然应允,不想自己一向自负的法力,却连人家的手掌心都翻不过去,到最后被人家手掌轻轻一番,便压在了五行山下。可见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孙悟空的那点法力在人家如来佛祖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众雷神和阿难、迦叶二尊者见到孙悟空今日的下场之后,都一个个合掌称扬,为孙悟空这个曾经立志修行,却因为自己的欺天妄为而落得如此下场,发出无尽的叹息。
如来镇压了孙悟空,要转身回归西天,却为玉帝派出天蓬、佑圣真君二人留住,宴请留谢。在这期间,所有的道教先、圣,都对如来佛祖表示出足够的敬重,感谢如来佛祖降服孙悟空,重安天庭,所以如来将此次盛会称作安天大会。
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还想挣扎出来。如来闻知,叫阿难拿着一张帖子,上有六个金字:“唵、嘛、呢、叭、咪、吽。”贴在五行山上。就这一张小小的帖子,使得孙悟空再也无法从五行山下挣脱出来,这一压就是整整五百年。这六个字,被称作“六字大明咒”。字面意思是很简单,就是如意啊!莲花啊!如来为什么要用六字大明咒,而且这六字大明咒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作用?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还无法解答。需要等到后面按照故事进展,按照另一种思路第二次感悟《西游记》这一至八回的时候再去论述。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3-23 20:35:08 +0800 CST  
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他大闹天宫的事情就算结束了。接下来的他,要在五行山下受尽苦楚,五百年不得翻身,这对孙悟空乃至任何一个人都无疑是巨大的苦难。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孙悟空在如来佛祖面前说出的“因在凡间嫌地窄,立心端要住瑶天。凌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这段话可以看出,现在的孙悟空已经不再是以前自认为“无姓”的美猴王了,现在的他开始认为“强者为尊”,已经想要坐玉帝的位置,要坐那凌霄宝殿了;他的“性”已经从他不愿做“弼马温”,要做“齐天大圣”开始,一点点的到现在极为突出的显露出来了。
就是说,经过这一段天庭的经历,已经把孙悟空的“顽空”状态打破了,让孙悟空的“性”突出的显露出来,此时的孙悟空已经不再是一个自认为“无姓”的孙悟空,他已经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自己的“性”了。很多东西就是这样,当其并不显露出来的时候,你不会察觉到它的存在,自然也就不会觉得它有问题,自然也谈不上改正。可一旦其突出的显露出来,其问题也会一点点显露出来,当你身受其苦或深受其苦的时候,就会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想要克服、改正这些问题了。所以对孙悟空来说,虽然他要因为自己的“性”在五行山下受五百年的苦难。可是从长远来说,这“性”的显露正是他走向大觉,做一个真正的“齐天大圣”开始。
五百年的时间虽长,可是五百年后,当他认识到自己的过错,罪满之时,天地众神圣便又给了孙悟空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而给他这机会的主导之人,便是当初将他压在五行山下的如来佛祖。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3-23 20:52:36 +0800 CST  
苏武慢

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毛吞大海,芥纳须弥,金色头陀微笑。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谁听得绝想崖前,无阴树下,杜宇一声春晓?曹溪路险,鹫岭云深,此处故人音杳。千丈冰崖,五叶莲开,古殿帘垂香袅。那时节,识破源流,便见龙王三宝。
磨砖作镜。是一则典故。马祖道一禅师,幼年在罗汉寺出家。开元时,来到南岳山,在 一个草庵里修行禅定。南岳波诺寺的怀让禅师看到道一天天关起门来用功,不知他的功夫用的是否正确,就来敲道一的门。听见里面并无回答,就加大力量,把门敲的山响,道一忍受不了吵闹,把门打开了。怀让禅师问道:“大师天天枯坐在这里,如果不修止观功夫,怎么能够成佛呢?”道一禅师没有听懂怀让禅师的意思,反而觉得厌烦,就又关起门来坐禅。怀让禅师于是想了个办法,拿起一块砖头,来到道一禅师的草庵前在石头上磨了起来。一连磨了好多天,声音刺耳。马祖静不下心来,开了庵门,看见是那天敲门的和尚在磨砖,非常不高兴,就问道:“你这是在做什么?”怀让禅师说:“我想磨面镜子。”道一禅师说:“磨砖怎么能做镜子呢?”怀让禅师说:“是啊!既然磨砖不能坐镜子,那么一味的枯坐就能成佛么?”马祖豁然开悟,投在怀让禅师门下,终于成了禅宗的一代宗师。
此中“磨砖作镜”是说那些禅修之人,大多只像道一禅师那样,只知道一味的枯燥的坐禅,或一味的在某一方面下功夫,到头来白费力气。
积雪为粮。应从马祖坐禅说起。坐禅指的是闭目端坐,凝志静修,达到了悟自心,本来清净的境界。这个时候,你的思想非常纯洁,而且非常清凉,感觉不到丝毫的火气。此时你的神识状态,就像那洁白而清凉的白雪一样。坐禅的人,想要以修行得来的这个成果做支撑,最终成佛。可是雪就是雪,虽然清净纯洁,却不坚实,稍微有点热量加之其上,它就化了。就像草庵中的道一禅师那样,平常的时候他都能坐得住,自己也觉得自己得到了真正的清净。可是当怀让禅师把门敲的山响和在他庵前磨砖的时候,他就忍不住了,他的枯禅也做不下去了。这个雪说的就是那看似凝结的清凉状态,转眼间就化成了性海之水,无法真正稳定的存在下去。这种通过坐禅得来的清净之态,自然也做不得支撑其成佛的食粮。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3-24 19:59:53 +0800 CST  
杜宇。为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号曰望帝。后因鳖灵治水有功,让位于鳖灵,号为开明。杜宇退位后隐居西山,传说死后化作鹃鸟。每年耕种时节,子鹃鸟鸣。蜀人闻之曰:“我望帝魂也”,因呼鹃鸟为杜鹃。此中应是以杜鹃鸟鸣暗示新的春天,新的耕种时节的开始。
曹溪。为六祖慧能为躲避恶人而隐藏之所。
鹫岭,是如来得道之处。
故人。老朋友。
杳。高深,高远。
冰。水冻结成冰。虽然和雪都是水凝之物,可是其状态却无疑要比雪结实的多,而且更耐热。千丈冰崖,更是亘古难以融化之物。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意为美好的出尘之象。
香。香气,美好的气息。
袅。柔弱、缭绕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3-24 20:14:13 +0800 CST  
这首词的大概意思应该是:古往今来,通过参禅来修道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可惜大多都是白费功夫,直到老死也一无所得。这些人大多是通过坐禅来进行修行,或者平生只专注于一种禅法的修行,并通过这种修行得来的清净来作为支撑其成佛的食粮。不过这种修行得来的清净状态,看起来虽然纯洁清凉,也形成了一种看似稳固的姿态,可实际上却是极不稳固的,只要有一点点的热气作用于其上,它便融化了。就像一心坐禅的道一禅师怎么也抵御不住激烈的敲门声和刺耳的磨砖声一样,这种清净是不稳定的。类似这样的修行方式也不知道使多少人执迷于此,而空费了青春、岁月。
那到底怎么做才是对的呢?要知道毛吞大海,芥纳须弥。极小的事物能令极大的事物发生改变,极小的事物中却包含着极大的道理。所以凡事应从小处着手,一步步积累下去,以至大成。当你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你就领悟了佛陀的真谛。如果你能领悟、明白这个道理的话,你就可以超脱于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乘之外,进入佛的境界。可如果你不能明白这个道理的话,那么你就只能依旧在湿生、卵生、胎生、化生的状态中不断生化,在六道中不断轮回。
“道可道,非常道。”道不是永恒不变的,当你处在完成了一个修行的阶段,要进入新的修行阶段的时间点上。在那旧的道理已经逝去,新的道理才刚刚孕育,整个世间都处在黑暗状态的时候,有谁能够听到那象征着新的开始,新的光明的声音呢?谁能够感受到那预示着新阶段的一点刚刚诞生的一点阳气呢?
当你感受到这点阳气之后,在你躲避危险,保存这点阳气的时候,直到最终得道的过程中,都是充满了艰险的;你又能否度过这坚守的阶段?因为你一直在从感受到得道的过程中,一直在坚守这点新生的阳气,所以这点阳气就成了位于你神识高处的思想,你的所做所为都在遵循和守护这种思想。而那传说中如来得道的地方,便在这种思想的深处。
在这个地方,你能听到那很久很久以前的老朋友的高深、高远声音。在这不断完成,又不断进入新的修行阶段,领悟新的道的过程中。那一个个在修行得来的道,就好像一颗颗雪花一样,汇聚在一起,凝结在一处,越来越坚实,越来越能抵御“火”的影响,形成一个亘古难以融化的状态,在这种真正清净、清凉的状态下,那超凡脱俗的美好姿态就开始显露出来。这时,那早已存在着的伟大建筑,就已经浮现在你的眼前。虽然还有一层帘子挡在那里,使你看不到殿堂之内的样子,可是你已经隐约的能够感受到那缭绕在古殿之上的美好气息。
到那个时候,你将认识到性海的本源之态,看到那本性之中的三个宝物。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3-24 20:32:58 +0800 CST  
记得孙悟空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须菩提祖师开坛讲法的时候,有一句:“说一会儿道,讲一会儿禅,三教配合本如然。”从孙悟空被祖师逐出斜月三星洞之后,作者一直在给我们讲道,孙悟空由于对“礼”字的缺乏,执着于法力,一步步做下背理犯法之事,最后终于与大道的规律相碰撞,被擒上天庭,又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可是我们细看,孙悟空这一步步的过程,是孙悟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么?不是的,只是孙悟空控制不住自己,所以这时就涉及到禅门的修行了。禅门的教义中,有一点就是让人静心自守,抵御各种思想的干扰和影响,使人神识清净的。所以作者在此回开头就写了他对禅门思想的看法。
从这首《苏武慢》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古往今来那么多的禅修之人到头来都虚度光阴,脱不了生死之苦,并不是因为禅门教义本身的问题,而是修行之人的方法错了,是他们的功夫用错了地方的缘故。应该从小处着手,以至大成,逐渐完成从一天到另一天的过度,完成从个时辰到一会的演变,这样才是禅门真正的修行方式。而做到这点的关键就是,在旧的一天逝去的时候,你能不能听到那预示着新的开始的声音,并且这个过程是充满着艰险,而且非常的困难的。
同样,我们从这首《苏武慢》的下半阕可以看出,当你通过这种禅门的修行,修行到“千丈高崖,五叶莲开”的时候,你也并未真的超凡入圣,甚至你连那古老的雄伟建筑里面的样子都还没有看到呢,你只是隐隐约约的看到了这建筑的轮廓和感受到了这建筑所散发出的美好气息而已。换句话说,你通过这种禅门修行,并不能达到真正的大觉状态。这种修行只是全部修行的一部分,也只是《西游记》中的一段而已。至于它是从哪到哪的一段,我们还得慢慢的看。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3-24 20:39:59 +0800 CST  
如来的深意

无数的禅门中人,因为功夫下在了错处,弄得个到头虚老。我们的孙悟空又何尝不是因为功夫下在了错处,而被压在五行山下的呢?忽视了“礼”字的学习,一心沉迷于 法力中的他,被佛祖压在五行山下,身败名裂,着实令人叹息。
就这样,时间流逝,五百年的时间慢慢的过去了。有一天,如来佛祖,唤聚诸佛、阿罗、揭谛、菩萨、金刚、比丘僧、比丘尼等,拿出一宝盆,里面有百样奇花,千般异果,要给众人开“盂兰盆”会。大众感激,纷纷献诗称谢。谢毕,请如来明示根本,指引源流。在如来给众人明示根本,指引源流的时候,忽然话锋一转,来到四大部洲。如来说四大部洲之中,其他三洲还好,唯南赡部洲之人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是口舌凶场,是非恶海。他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有谈天、说地、度鬼之功效。乃是修真之经,正善之门,想要传到南赡部洲。可是他又怕南赡部洲的人愚蠢,毁谤他的真经,因此想要派人去东土大唐,寻找一个善信之人,前来取经。这个时候,观世音菩萨应声而出,表示愿去东土寻找取经之人。
如来见观世音菩萨愿去东土寻找取经人,非常高兴,叮嘱菩萨不可在高处行走,要半云半雾,一边探查道路,一边找几个法力高强的妖怪取经人做徒弟。接着如来又赐予观音锦斓袈裟一领,九环锡杖一根,并给了他三个金箍,用来禁锢那神通广大却又听话的妖魔,给取经人做徒弟。
此中如来聚众之时,先谈的是孙悟空,此时又说要收“神通广大”的妖魔给取经人做徒弟,已经暗示菩萨要将孙悟空放出,给取经人做徒弟,保着取经人来西天取经了。就这样,菩萨带着惠岸行者,下了灵山,要去南赡部洲寻找取经之人。
菩萨下了灵山,才到灵山脚下,就遇到了金顶大仙。金顶大仙在观门口将菩萨接住,问菩萨取经人几时能够到达,菩萨说只二三年的时间,或许就能来到这里。我们知道东土大唐到,灵山脚下有十万八千里路,而三年时间也正好是一千零八九十天,也就是说在观世音菩萨看来取经人只要一天走一百里路就可以到达灵山了了,如果取经人勤快些的话甚至两年左右就能到达。这说明观世音菩萨并不认为取经人来到灵山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只是要受些旅途的劳苦而已。这是菩萨自身的一个缺陷,所以如来佛祖特意嘱咐观世音菩萨在去东土的时候,不许在霄汉中行走,而是要半云半雾的来到东土。这个安排极有深意。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3-25 20:05:31 +0800 CST  
要知道,一个长时间身居高位的人和一个平民百姓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思考问题的立足点也不一样。长时间身居高位的人很难理解普通百姓的想法,也不可能真正站在百姓的层面上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种做法本身就脱离了事情的根本,所以陆游有句话叫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你不身入其中,又怎么能知道其中之人的真实情况和思想观点,以及他们这种思想观点到底是怎么产生并如何演变的呢?
虽然观世音菩萨是很亲民的,百姓有什么危难险阻他都愿意帮忙,可那对他来说也不过是一个法术过去就可以了,甚至根本就不用他出手,只要惠岸行者或是善财龙女稍微活动一下也就可以了。对于观世音菩萨来说,他可能知道这些对他来说易如反掌的事情,对普通的人来说非常苦难;不过到底有多难,到底难在什么地方,他却不见得真正清楚。就因为这个原因,他才会认为取经人只用二三年就能到达西天,取得真经。对他来说,路上虽有妖怪,可也有本领高强的弟子护持啊,更何况还有佛祖赐予的宝物呢,就算碰上妖怪也不算个事。这就是身在不同位置的人,对事物的不同看法。
同样,从西天灵山大雷音寺到南赡部洲,路途虽远,甚至无数人历经无数岁月都无法到达,可对观音菩萨却不是个事,几乎转眼就能到达。可如果他这么做的话,别说探查路径,帮取经人寻找徒弟了,那些妖怪甚至连发现都发现不了他的,他也自然不会知道谁强谁弱,也不会知道这些妖怪出自何处,要如何降服。自然不知道从东土大唐到西天大雷音寺要经过什么样的苦难,需要走的是什么样的道路了。如果这样的话,对于去西天取经的取经人来说,一切都得他自己去探索,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自己境界和局限性的问题,他很难找到降服妖怪的办法和突破口;观音菩萨又由于自己境界太高,难以理解来自东土大唐的取经人的真实状况,不能给予取经人真正的相对于取经人当时那个层面的有益帮助。这无疑会加大取经人取经的难度,使取经人在取经的过程中更加困惑,甚至失去信心,令佛祖想要传经东土的善举功亏一篑。佛祖让观世音菩萨在半云半雾中行走,将一路上的山水都看上一遍,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要菩萨了解这取经之路的艰难、阻碍,在必要时候给予取经人适当的帮助和指引。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3-25 20:07:24 +0800 CST  
同样,我们从这段话中也可以看出,如来佛祖是一定要把真经传到东土的,因为他想拯救南赡部洲的众生。可是他却不愿意直接让人将真经送到东土。如来亲口说出了这里面的道理,乃是怕东土众生愚蠢,毁谤真经,所以才这么做的。这就像我们一样,白来的东西我们难以知道他的珍贵,更不会去守护、珍惜。只有费劲辛苦,历尽艰险得到的东西,我们才会知道它的珍贵,去珍惜它、守护它。所以佛祖不是不肯将真经直接传到东土,而是他就算真的将真经直接传到东土,也根本不会受到重视,不会有人将它当作真经看待的。这正是:
万里相寻意不信,却云谁得意难全。求人忽若浑如此,是我平生岂偶然。
传道有方成妄语,说明无信也虚传。愿倾肝胆寻相识,料想前头必有缘。
我从万里之外,来到这里寻找你,给你诉说真经的含义,可是你的心中并不相信;你只说谁能得到真正的完美呢?因为所有的事情都不能十全十美的。我求着人去信我的真经,可是却遇到了这样不明事理的事情,这件事情的发生又怎么会是偶然现象呢?
到这个时候,我传道有方的这句话就成了妄语,就算我把这真经一点点的给你说明,讲述其中的道理,可是没有人肯相信的话,我做的一切也是没有用处的。我愿意倾尽肝胆,去寻找识得这经书的珍贵的人,我想前面一定会遇到这样的有缘之人的。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3-25 20:09:32 +0800 CST  
观世音菩萨半云半雾向东土行去,惠岸行者变作一个降魔的大力士跟随。正走着,忽然看见前面有弱水三千,知道到了流沙河界。“这流沙河界,弱水三千。连鹅毛都飘不起来,取经人浊骨凡胎,又该如何得过呢?”观世音菩萨遇到了一个大难题,陷入沉思之中,佛祖让他在半云半雾中往东土而行的作用也就显露出来。不想就在他沉思之时,一个妖怪从水波里跳了出来。这妖魔手持一根宝杖,跳上岸后,直接就来抓观世音菩萨。这边有惠岸行者掣混铁棒挡住,两人就这样在流沙河畔打了起来。那妖怪和惠岸行者打了几十个回合,不分胜负。那怪物得知来人乃是观世音菩萨,收了铁棒,被惠岸行者抓到观世音菩萨面前,一番言语之后,表示愿意皈依,给取经人做个徒弟,保护取经人西行取经。
菩萨和惠岸行者离了三千弱水,又行了多时,来到一座高山面前,见山上有恶气遮漫,不能步上,就要驾云而过。不想这里面又闪出一个妖精,要吃菩萨。也是一番较量之后,那妖怪闻说是观世音菩萨到此,便拜倒于地,表示愿意皈依,也做取经人徒弟,保护取经人西行。
三千弱水和恶气之山,菩萨都认为凡人无法过去。可是那鹅毛都浮不起来的弱水中,竟然能有妖怪跳出来;恶气遮漫的高山之上,也有妖怪闪出来。说明三千大千世界的任何险恶之处,都是有着属于他的生命的。而这些生命又未尝没有一颗向善之心,只是因为自己犯了错误,要被惩罚,才落得为妖作怪的。一旦有人肯解救他们,使他们从苦难中超脱出来,他们还是愿意改过自新,立心向善的。
不管你是个甚么样的人,你心中的那一点善念都是存在着的。这或许是我们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众生的一个共同特点。观世音菩萨的到来,便唤醒了沙悟净和猪悟能心中的那点善念,使他们一点点的从妖怪中脱离出来,走上了一条回归之路。那你说八戒和沙僧他们两个到底犯了什么罪呢?难道打破个琉璃盏就要被贬下界来么?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到唐僧收服他们的时候,慢慢再说。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3-25 20:12:36 +0800 CST  
接着,菩萨又救了小白龙,让他给取经人做个脚力,之后便来到了五行山所在。菩萨知道此处镇压的乃是搅乱蟠桃会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便上得山来,观看帖子,见了六字真言之后,叹息不已,作一首诗,诗曰:
“堪叹妖猴不奉公,当年狂妄逞英雄。欺心搅乱蟠桃会,大胆私行兜率宫。
十万军中无敌手,九重天上有威风。自遭我佛如来困。何日舒伸再显功。”
让人叹息的是这个曾经为了长生而修行的孙悟空不肯奉公守法。在曾经的那段时间他倚仗着自己的法力非常狂妄。他做了搅乱蟠桃会的昧心之事,又胆大妄为的私自跑到兜率宫里偷了仙丹。
他的能力非常的强,十万天兵天将都降服不了他。九重天上都有着他的威名。可是自从他为我佛如来给困到五行山下之后,什么时候才能够从这种被压制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再次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并以此建功立业呢?
菩萨的这句话是说给孙悟空听的,果然孙悟空听了之后,在山根下高叫道:“是那个在山上吟诗,揭我的短哩?”揭短是揭露短处的意思。就是说五百年后的今天,孙悟空也知道自己五百年前的所作所为是不对的。
菩萨闻言,知道孙悟空已经承认了自己的过错,便下得山来,来到五行山下见孙悟空。孙悟空睁开火眼金睛,认得是观世音菩萨。一来感谢菩萨的看顾,二则想要菩萨救他一救。菩萨说孙悟空罪业弥深,想要把他救出来,却又怕孙悟空再生祸端,到时候反倒不是什么好事了。
大圣道:“我已知悔了。但愿大慈悲指条门路,情愿修行。”从这两句话来看孙悟空在这五行山下呆了五百年,确实是仔细反省了一番,确实知道自己犯错了,所以他才会这么说,如果要是他继续当他想吃就吃、想睡就睡的逍遥自在的齐天大圣的话,我想他永远也不会有这种想法的。
悟空的悔悟是真心的,所以当悟空趴在五行山下说出:“我已知悔了,但愿大慈悲指条门路,情愿修行。”的时候,观世音菩萨满心欢喜,作者更是不惜笔墨赋诗一首:“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足可道出知错悔悟之心的重要与珍贵。
就这样,菩萨离开五行山,继续向南,来到南赡部洲东土大唐。他来到长安城内,住在土地庙中,开始暗中寻找取经之人。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3-25 20:32:32 +0800 CST  
附录 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

十三

太宗十三年发生的事太多了,唐僧的父亲陈光蕊在太宗十三年赴京赶考,做了官,娶了妻又遭了难,唐僧在这年报了仇,讲了经,又去取经,这一切都发生在太宗十三年。这些事情即复杂又相互冲突,让人说不明白,甚至有人怀疑这附录不是吴承恩写的,而是后人加上去的。是啊,陈光蕊在太宗十三年才娶了唐僧他娘,唐僧十八岁的时候才认了亲娘,怎么可能又在太宗十三年去取经呢?其实书中这一切看着冲突,却一点都不奇怪,因为这一切都发生在太宗十三年。要想明白“十三”这个词的含义却还要从“十二”说起。
“十二”这个词就很好理解了,《西游记》开篇便说出会元之功,点明一元十二会,一日十二个时辰,一元之中要经过从子会到亥会的十二会,一日之中要经过从子时道亥时的十二个时辰。这中间的过度都是十二,亥时过后又是子时,亥会过后又是子会,万物如此轮转不息。在这十二个时辰中,子时是一天的第一个时辰,转一圈到了亥时,则是一天的第十二个时辰,再到子时的时候,就是从第一个时辰开始的第十三个时辰了。所以从前一个子时到后一个子时的这个时间段,就是十三了,代表着旧的一天的过去和新的一天的开始。因此这一切都被作者安排在太宗十三年,乃是作者有意为之,代表着一个又一个的新的开始。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看附录中的故事了。而想要明白这个故事中的含义,我们还要从陈光蕊的姓名说起。
唐僧的父亲姓陈名萼,表字光蕊,“陈”字是是一个耳刀加个“东”字,乃东边之耳。“耳”是“尔”的同音字,“尔”是“你”的意思。就是说“陈”字代表着东方的你。“萼”是形声字,是花朵盛开的意思。光,光明。蕊,在这里应该是花苞的意思。花苞,花没开时包着花骨朵的小叶片。陈萼陈光蕊的意思是说“东方的你是一朵必然盛开的花,只是现在虽然散发着光明,却还没有真正开放。”就是说陈光蕊不是别人,而是生活在东方的你,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东方的你,是一支必然盛开的花朵,是一朵散发着光明的花苞,虽然还未真正开放,却必然会真正表现出我们的美好姿态和美好气息。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3-26 19:00:09 +0800 CST  
陈光蕊虽然还未真正开放,却已经表现出自己的美好姿态,发出自身的光芒。所以他进京赴试便中了状元,奉旨跨马游街,并因此娶了丞相之女殷温娇,选了江州州主,可谓是荣耀已极。
被封江州州主之后,陈光蕊带着妻子殷温娇回家接取老母张氏,一同去江州赴任。不想走到万花店的时候,张氏在万花店的刘小二家病倒了难以继续前行。我们知道,陈光蕊乃是一支花,而这万花店,则是万花汇聚之所,就是我们这花花世界。
刘小二家,“刘”者“留”也。“小二”二字还得以后再说,就是说陈光蕊一家被留在了花花世界。而他们被留在花花世界的原因,是他的母亲张氏病倒了,难以前行。所以张氏想要陈光蕊留下来,照顾她两天,等她病好了,再去江州赴任。
陈光蕊受封江州州主,是朝廷命官。官员是从百姓中产生的,所有的官员在为官之前,也都是百姓,都是普通民众,官是在百姓中长大的,所以民为官之母。病者毛病也。就是说陈光蕊在去江州赴任的时候,本来想带着生他、养他的百姓一起去的。可是在他们来到百花店中的时候,这些百姓,这些普通人都表现出了自己问题,导致他们不能前行,只能留在这百花店中。这个时候,张氏,也就是普通百姓,想要她的儿子,江州州主留下来照顾他几天,等她的病好了,毛病没了,再一起去江州赴任。百姓生养了官员,自然也想跟着官员享福的。
陈光蕊听了母亲的话,便与母亲张氏一起留在了万花店。在百姓的扶养下长大成人的他,开始回馈百姓,照顾百姓。他给母亲张氏买鱼,说明他最开始对百姓还是很好的;他见鱼目斩眼,便认为这鱼与众不同,将鱼给放了,就是说他也明白一些道理。就这样,转眼间三天时间就过去了。陈光蕊却因为朝廷钦限紧急,不想再呆了,而母亲张氏的病还没好,不能继续前行,否则怕有更多的问题。就这样,在张氏的建议下,陈光蕊和妻子自己去江州赴任,说好到任之后再接张氏同到江州。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3-26 19:09:17 +0800 CST  

楼主:炉中人

字数:1688629

发表时间:2018-03-02 06:53: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24 12:40:46 +0800 CST

评论数:156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