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感悟

行者的问题

菩萨道:“这猴子说话,这等无状!既是熊精偷了你的袈裟,你怎来问我取讨?都是你这个孽猴大胆,将宝贝卖弄,拿与小人看见,你却又行凶,唤风发火,烧了我的留云下院,反来我处放刁!”(原文)
无状。谓行为失检,没有礼貌。没有事实,没有根据。
孽。忤逆,不孝顺。
大胆。胆大妄为,肆无忌惮。
卖弄。炫耀、夸耀或骄傲的显示。
小人。指人格卑下的人。
行。实作,办。
凶。凶狠。凶恶狠毒。
留。停止在某一个地方。
云。神识高处的思想
下院。僧寺的分院。道教宫观的下属宫观。
反。翻转、颠倒。
放刁。耍无赖。
熊。这里还得说一下这个熊精。感觉熊跟猴子一样的地方是,他们都具备直立行走的能力,都是一种看起来是人而实际上不是人的动物。应指这熊罴怪这“去西天取经的欲望”是一种似人非人,它的行为表现似乎与道相合,可是思想本质却并不与道相合的思想。
菩萨道:“你这个不明道理的人说话,这么没有根据,没有礼貌!既然是那能发出日月般光明的似乎合理实际上却不合理念头,用不合道理的手段得到了本属于你们的佛祖法门,你凭什么到我这里来索取呢?明明是你这不肯听从师父教导的不合道理的想法胆大妄为,将宝贵的、能够获得广泛认可的佛祖法门拿出来炫耀,被品格底下的人看到,想要占为己有。你这代表真心的想法,不去约束那参禅悟道的思想,却做下凶狠恶毒的事情,表现出一个念头,令他们的欲望无法控制,把我这真正禅门思想能够在下方境界中停留存在的下方分院给烧毁了。反倒颠倒是非,到我这里来耍无赖!”
行者见菩萨说出这话,知他晓得过去未来之事,慌忙礼拜道:“菩萨,乞恕弟子之罪,果是这般这等。但恨那怪物不肯与我袈裟,师父又要念那话儿咒语,老孙忍不得头疼,故此来拜菩萨。望菩萨慈悲之心,助我去拿那妖精,取衣西进也。”(原文)
那话儿。是明清口语中的常用词语,用于当时不便明说的状态下的隐语。
恨。怨恨。
菩萨一句话,点明了行者的问题所在。如果行者能够静心自守,不去炫耀佛祖法门,那老僧虽然品格低下,却也不会来借佛祖法门去参悟;如果行者内心清净,不去招风助火,那佛祖法门也不会丢失。看来确实不是要人静心自守、神识清净的禅门思想有问题,而是行者这弼马温还控制不了他的念头所导致的。
这一切事情中,虽然老僧有问题,黑怪有问题,可问题的根源还在行者这里。所以行者听了菩萨之言后,已经知道从这禅门思想中能够看到曾经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事情,急忙依照道理拜伏于真正的禅门思想之下,道:“菩萨,您这给人带来快乐和快乐之因,将人从苦难和苦难之因中解救出来的追求大觉的人啊,祈求您饶恕我这在您这‘给人带来快乐和快乐之因,将人从苦难和苦难之因中解救出来的追求大觉的思想’的教导下不断成长的人吧,这件事情的经过和道理果然就像你说的那样,确实是因为我不能控制自己的念头所导致的。只是恨那作怪的思想不肯把佛祖法门还给我,我师父又要念叨‘如意啊!莲花啊!’让那在我心头扎根的根深蒂固的想要如意、想要升华的念头发挥作用,我忍不了这种心头的疼痛的,所以来拜见您这真正的禅门思想,望菩萨以‘给众有情以快乐和快乐因,将诸有情从苦难与苦难因中拔出出来’的慈悲之心,帮我去捉住那个发出日月般光明的令天不平的思想,好取回佛祖法门继续去西天取经。”
前面鹰愁陡涧的时候,行者见到菩萨,直接指责菩萨,说禅门思想有问题,未曾拜伏。这次来到潮音洞中虽然拜伏于菩萨之下,却也不是完全信服,依旧说禅门思想有不妥之处,直到此时,行者在这真正的禅门思想中明明白白的看到了自己的问题之后,方才真的信服,心甘情愿的拜伏于禅门思想之下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9-10 10:11:10 +0800 CST  
菩萨道:“那怪物有许多神通,却也不亚于你。也罢,我看唐僧面上,和你去走一遭。”行者闻言,谢恩再拜。即请菩萨出门,遂同驾祥云,早到黑风山。坠落云头,依路找洞。(原文)
神通。佛教语,梵文的音译。亦作“神通力”、“神力”。谓佛、菩萨、阿罗汉等通过修持禅定所得到的神秘法力。泛指神奇高超的本领。
那这神通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个人认为神通是与神相通,就是与上天的指引,与天道相通,因此获得的神秘法力。就是通过禅门的修行,使自己与天道相通,并因此获得对应的神秘力量。
也罢。算了。
路。道。
菩萨道:“那作怪的思想有许多与天道相合的地方,他与道相合的部分和由其所形成的力量不比你这要去西天取经的真心少。算了,我看在那来自本性之中、欲海之内的‘为解救自己、解救众僧而去西天取经’这在佛家善门中修行的坚定思想的面子上,和你去走一遭,帮你降服那妖怪。”
“也罢”二字,说明熊罴怪和行者是平等的存在,他们都与天道相通,而且彼此间没有高下,菩萨是不应该偏向一头而去打击另一头的。不过因为行者是守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而那怪则阻挡三藏去西天取经,所以看在要去西天取经的份上,那真正的禅门思想也只好站在行者这边,帮着行者去降服那熊罴怪了。
行者听了菩萨之言,感谢菩萨的恩典,再次拜伏于真正的禅门思想之下。随即就请这真正的禅门思想离开了紫竹林、潮音洞;行者这取经的真心和真正的禅门思想一同驾驭着那“把自己真正好的东西拿出来,即使在相斗的过程中也不愿去伤害和杀死对方”的预示着好事情将要发生的思想来到了那不为人广泛认可的思想所形成的阻碍所在,依照道理去找寻那黑风洞的所在。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9-10 10:11:52 +0800 CST  
菩萨和行者

正行处,只见那山坡前,走出一道人,手拿着一个玻璃盘儿,盘内安着两粒仙丹,往前正走;被行者撞个满怀,掣出棒,就照头一下,打得脑里浆流出,腔中血迸撺。(原文)
山坡。阻碍,要跨越的困难。
玻璃。玻璃的特点是没有颜色,透明。玻璃在明朝也是非常贵重的东西。明朝郑和下西洋,已经开始有干净、透明的玻璃了。透明。彻底。能透过光线的。形容透亮和明白。取一个“明”字。另外玻璃这种物质很容易在外物的打击下破碎。
盘。盛放物品的扁而浅的用具。一般的盘子都是圆形的,我们这里也取圆形的盘子,浅则是不深的意思。虽然浅,可是其中间凹陷的部分,就成了一个“空”的状态,取一个“空”字。
玻璃盘。呈现出圆满姿态的宝贵的空明,只是这空明还非常浅薄,也非常易碎;应该理解为最初的干净、圆满的状态下形成的宝贵的空明,只是这空明还非常浅薄,非常容易破碎。
安着。安放。使物品处于一定位置。
仙。升华。
丹。红色。从后面行者变丹之时“走盘无不定,圆明未有方”的描述可以看出这丹是圆的。
仙丹。在经过一定的锻炼之后,呈现出真正圆满姿态的、美好的、升华的思想。
脑浆。《医林改错》: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脑浆代表的应是思想中的精华部分。
取经人正在用取经的真心和真正的禅门思想相配合,寻找黑风洞的时候,发现有一个虽然不难,却必须要跨越的障碍,这是一个他必须走过的上升阶段。这个障碍中有一个与现在境界相合的道表现出来,这个道承载着一个干净、圆满的状态下形成的宝贵的空明,虽然这空明还非常的浅薄,非常容易破碎,可是在这空明之中,却有着两个经过锻炼之后形成的呈现出真正圆满姿态的、美好的、升华的思想。
这个道也正在不断前行,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可是在这道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却跟那取经的真心发生了整体性的冲撞,行者便将真心表现出来,照着这道的思想就打了下去,在这代表真心的力量下,这道所持的思想的精华流露出来,美好的心性喷涌而出。随着这个改变,这个道就不是原来的那个道了,所以那道人一下就被行者给打死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9-11 19:24:44 +0800 CST  
菩萨大惊道:“你这个猴子,还是这等放泼!他又不曾偷你袈裟,又不与你相识,又无甚冤仇,你怎么就将他打死?”行者道:“菩萨,你认他不得。他是那黑熊精的朋友。他昨日和一个白衣秀士。都在芳草坡前坐讲。后日是黑精的生日,请他们来庆‘佛衣会’。今日他先来拜寿,明日来庆‘佛衣会’。所以我认得。定是今日替那妖去上寿。”菩萨说:“既是这等说来,也罢。”(原文)
惊。害怕,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
放泼。撒泼,蛮不讲理。
冤仇。有宿怨的仇敌。
认。表示同意、承认。
菩萨。追求大觉的人。这里行者称观世音菩萨似有暗示观世音菩萨还没有真正达到大觉境界,自身还是有问题的。跟前面观世音菩萨管他叫“猴子”相对应。暗示观世音菩萨不是所有的人都得救,不是所有的人都要饶恕的。
上寿。谓向人敬酒,祝颂长寿。
也罢。表示只好这样,算了。
行者打死道人这件事情令菩萨感到非常害怕,极为震惊,他对行者说道:“你这个不能够明白道理的猴子,还是这么蛮不讲理!这种道也没有偷你的佛祖法门,你也不知道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道,你和他过去也没有什么冤仇,你怎么就因为他跟你冲撞就把这道给打死了?”
行者闻言道:“菩萨,你也是没有真正步入大觉之境的人,你也有很多不知道的事情。你是不能承认他所代表的那种道的。这种道与那偷了袈裟的发出日月光明的‘去西天取经的欲望’相互认可,这种道昨天和一个为人广泛认可的礼法,都在那重新焕发生机的神识之上端坐于熊罴怪面前,发表自己的言论。那时熊罴怪说后天是他这不为人广泛认可却发出日月般光明的熊罴怪获得重生的日子。请他们两个一齐给熊罴怪庆贺佛法的盛会。今天他是来这里庆贺熊罴怪获得重生的,明天就要一齐享用佛法中的成果了。
因为有这段经历,所以我认得这种道。他一定是为了让那现在占据主导地位的‘去西天取经的欲望’能够长时间存在下去而来的。就因为这个,我才会将他打死”
菩萨道:“既然是这样的话,那把他打死也就算了。”
“也罢”二字,说明菩萨是在一种无可奈何的状态下方才认可行者打死这道士这件事情的。就是说菩萨并不想要将这种道打死,可是行者却已经将他打死了,而且还有他的道理。并且行者明明白白的指出菩萨还未到大觉,他这种慈悲还是有问题的,这个时候,就算菩萨在说什么,行者也不会认同。在代表真心的想法的左右下,取经人也不会在禅门中探寻其中更深的道理的,所以菩萨没有为到底谁对谁错而跟行者继续竞争下去,而是暂时片面的认可了行者的想法。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9-11 19:25:54 +0800 CST  
凌虚子

行者才去把那道人提起来看,却是一只苍狼。旁边那个盘儿底下却有字,刻道:“凌虚子制”。(原文)
苍。灰白色。
狼。野兽的一种,似犬,却比犬凶猛。没有老虎强大,却同样可以吃人。
凌。侵犯、欺辱。逼近。升高、在高空。
虚。《说文》:“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大则空旷,故引申为空虚。丘,土堆,小山。我认为在书中“山”是人身上突出表现出来的思想表现。所以我认为“虚”代表的应是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空”的大的境界。
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小子,还不完全合理,需要成长的人。中国古代士大夫的统称。
凌虚子。说明他这种道是“能够使人获得升华,能够让人达到具备一定程度的“空”的大境界,同时他又在侵犯、欺压这种“空”的,在神识中居于极高位置的与道相合却又不完全合理,需要继续成长的道。”
在真正的禅门思想不再对自己表示异议之后,行者才过去提起那刚刚被他打死的道,他要看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道。行者用真心观察,发现这是一种好坏相间的虽然不是及其强大,却也同样能够吞噬其他思想的道。这是一种能够使人获得升华,让人进入具备一定程度的‘空’的大境界的身居高位的,虽然与道相合却又不完全合理的道,这是一种不成熟,还需要继续成长的道。同时,他这种道虽然能够成就一定程度的空,可同时他又对这种“空”造成侵犯。他发现前面所形成的那种能够透过日月光明的虽然浅显,却呈现出圆满姿态的“空”就是在这种道中修行得到的。
道。我认为是万物运行的规律、规则。老子的《道德经》就是讲道的规律的,不过我认为《道德经》中的道是大道,是不管社会怎么改变都适用的规律和规则,而凌虚子所代表的“道”只是大道的一部分,是与他被打死之前的取经人的修行境界相符合的道。既然如此,我们就试着看看凌虚子代表的到底是什么样的道吧。
从前面黑汉邀请凌虚子和白衣秀士去赴他的“佛衣会”可以看出,黑汉这偷了佛祖法门的妖精需要他这种道的支撑,而凌虚子也愿意为黑汉提供支撑,就是说他是支持黑汉那“要通过参禅悟道的修行方式去西天取经的突出欲望”作为主导的道。可如果他只是对黑汉提供支撑的话,那他应该是条黑狼,而不该是条苍狼。苍是灰白色,就是说他是一种白中带黑并以白色为主的颜色,就是说他不仅仅是为黑汉提供支撑的道。
既然凌虚子不是只为黑汉提供支撑的道,却又同意去给黑汉庆寿,去参加“佛衣会”,那就只能是因为黑汉得了佛祖袈裟,也就是得了佛祖法门的原因。换句话说,佛祖法门在哪种思想中,他就为哪种思想提供支持。而且从前面取经人的修行可以看出,他在每坚持一种思想的时候,都要完全贯彻这种思想,而打击另一种思想。比如他在贯彻禅门静心自守的思想的时候,就要打击那突出的欲望,将所有的思想冻结起来。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9-12 16:10:30 +0800 CST  
佛祖法门在哪里,就代表哪种思想在现一阶段是对的,就可以通过这种思想去西天取经,我就为其提供支持,并打击与此对立的思想。这个规律和规则对取经人来说一直是对的,取经以前所行的也一直都是这种道,所以他是为人广泛认可的道,是一条以白色为主的狼。所以前面在芳草坡前,行者那一棒子不但打不死他,反倒使他获得升华,上升到了神识高处,因为行者也是为了要打死与他对立的思想,来枪佛祖法门的。既然都要消灭对方,占有佛祖法门,那我支持有佛祖法门的那一方有什么不对么?所以行者一棒下来,打不死他,反倒使他这道上升到神识高处。
佛祖法门在哪种思想中,就支持哪种思想,并去消灭与之对立的思想。这种道为取经人修行真正的佛法提供了支撑,使得取经人在这种道的修行和锻炼之下具备了玻璃盘那种呈现出圆满姿态的浅显的空明。并且取经人在这种修行过程中得到了真正的取经的真心和成就圆满姿态的禅门思想,成了盘中的两粒仙丹。那禅门思想的圆满姿态早在蛇盘山鹰愁涧的时候就已经炼成了,而行者这粒“仙丹”则是刚刚炼就的,就在他认识到“熊与猩猩相类,他能做得齐天大圣,那黑怪也能做得”的时候。这个时候,行者就不再是像鹰愁涧时一味的要用武力打死敌人,而是要争取把自己好的东西分享给对方,让那妖怪也跟他一起获得升华了。这个时候,他也就见到了真正的禅门思想,与天地至仁至善的本心相合,所以此时他获得了一个圆满。
按理说行者得到的这个圆满似乎跟凌虚子没啥关系,因为行者得到这个圆满的时候佛祖法门已经在黑怪手里,凌虚子已经准备为黑怪提供来自道的方面的支撑了。可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行者是为了完全贯彻自己的思想,是在他想要消灭熊罴怪,取回袈裟的思想的作用下方才领悟“熊与猩猩相类,都能成仙”的思想,方才能够到达南海落伽山,见到观世音菩萨的,所以行者的圆满也是在这凌虚子的支撑下所形成的。
凌虚子为佛祖法门所在的思想提供支撑,可是我们从前面取经人取经的过程可以看到一点,就是禅门思想在处于主导地位的时候要冻结其他思想,黑怪得到佛祖法门后,他又只去支持黑怪。就是说这是一种只支持占有佛祖法门的思想,而对其他思想进行打压的道。这种道会造成小白龙吞噬白马,火烧殿上明珠的事情,所以这种道又会对其所形成的成果造成破坏,成了“凌虚子”三字另一番意义的表现。
这种只坚定的支持某一种思想的规律是与行者这代表真心的“熊与猩猩相类,凡有九窍者皆可成仙”的想法相冲突的,所以行者与凌虚子发生了全面的冲撞。行者则直接用他那来自真心的力量对这种道发动了攻击,在来自真心的强大力量之下,这种道发生了改变,一方面这种道中为人广泛认可的部分流露出来,就是他还对持有佛祖法门的思想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这种道深处的美好心性也喷涌而出。就是我在支持持有佛祖法门的思想的时候,不再只是去打击别的思想了,而是将别的思想和我所支持的思想平等看待。这个时候,原来的凌虚子就死了,取而代之的是其内部表现出来的更好的道。
寂灭成真。就在这种在欲火的锻炼中不断地逝去和获得新生的过程中,不断地走向更高的境界,走向大觉。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9-12 16:11:23 +0800 CST  
明天连班,停更一天,请见谅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9-12 16:13:02 +0800 CST  
行者献计

行者见了,笑道:“造化!造化!老孙也是便益,菩萨也是省力。这怪叫做不打自招,那怪教他今日了劣。”(原文)
了。完结,结束。
劣。恶,坏。
魔。汉语中本没有“魔”字,翻译佛典时,人们只好借用“磨”字来表示。“魔”的本义是扰乱、破坏、障碍,指一切烦恼、疑惑、迷恋等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
行者见了这道的形态之后,笑着说道:“造化!造化!我也方便了,菩萨你也省力了。这个作怪的道叫做不打自招,自己就把自己的问题暴露出来了。那个熊罴怪教他今天就不再作恶了。”
菩萨说道:“悟空,这教怎么说?”行者道:“菩萨,我悟空有一句话儿,叫做将计就计,不知菩萨可肯依我?”菩萨道:“你说。”行者说道:“菩萨,你看这盘儿中是两粒仙丹,便是我们与那妖魔的贽见;这盘儿后面刻的四个字,说‘凌虚子制’,便是我们与那妖魔的勾头。菩萨若要依得我时,我好替你作个计较,也就不须动得干戈,也不须劳得征战,妖魔眼下遭瘟,佛衣眼下出现;菩萨要不依我时,菩萨往西,我悟空往东,佛衣只当相送,唐三藏只当落空。”(原文)
怎么。犹言干什么。
将计就计。表示利用对方的计策,反过来对付对方。
勾头。拘票。旧时衙门开具的强制人犯有关人员到案的凭证。
瘟。流行性急性传染病。
落空。遭受彻底失败。
菩萨说道:“悟空的心啊!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行者道:“菩萨,我这感悟空明的真心有一句话儿要跟你说,要利用他们的计策反过来对付他们,不知道菩萨肯不肯按照我说的去做。”
菩萨道:“你说吧。”行者说道:“菩萨,你看这初步呈现出圆满姿态的浅显的空明中承载着两个已经获得圆满的美好思想。这两个已经获得圆满的美好的思想便是我们给那使天不平的,成为西天路上的阻碍的“去西天取经的欲望”的见面礼。这初步呈现出圆满姿态的浅显的空明的后面的表现告诉我们,这空明乃是由这‘能够使人获得升华,让人进入具备一定程度的‘空’的大境界的身居高位的,虽然与道相合却又不完全合理’的对持有佛祖法门的思想给予支撑的道中锻炼出来的,这层关系便是我们依照道理拘拿他的凭证。你这真正的禅门思想如果能依我之言去做的话,我好帮你做的算计,也就不用跟他竞争,不用劳动我们去征讨于他,变会使那令天不平的阻碍我们去西天取经的思想立刻便会因为被我的计策所影响而死去,佛祖法门立刻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如果菩萨不肯按照我的方法去做,菩萨你依旧回你的西方去,我这感悟空明的真心依旧回我的本源之处去,佛祖法门就只当我们送给他了,那来自东土大唐的去西天取经的事情也就只当做失败了就罢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9-14 21:25:17 +0800 CST  
菩萨笑道:“这猴熟嘴!”行者道:“不敢,倒是一个计较。”菩萨道:“你这计较怎说?”行者道:“这盘上刻那‘凌虚子制’,想这道人就叫做凌虚子。菩萨,你要依我时,可就变做这个道人,我把这丹吃了一粒,变上一粒,略大些儿。菩萨你就捧了这个盘儿,两颗仙丹,去与那妖上寿,把这丸大些的让与那妖。待那妖一口吞之,老孙便于中取事,他若不肯献出佛衣,老孙将他肚肠,就也织将一件出来。”(原文)
猴。感觉这里应该是取猴子调皮的特点。
调皮。不驯顺,难对付。耍小聪明,耍花招。
熟。熟练。
熟嘴。我认为应该是会耍嘴皮子。
倒是。用来缓和语气。
计较。计策,打算,主张。
菩萨听行者说如果不答应他的话,说道:“你这个爱耍小聪明的难以驯服的猴子就会耍嘴皮子!”行者见菩萨说他,不敢硬抗,说道:“不敢耍嘴皮子,也不敢像菩萨想的那样耍小聪明,这是一个好的计策。”菩萨道:“你这是怎么样一个计策呢?”
行者道:“这呈现出圆满状态的浅显的空明的上面,显示这空明是出自‘能够使人获得升华,让人进入具备一定程度的‘空’的大境界的身居高位的,虽然与道相合却又不完全合理’的道中。这种道持有这个盘子,我想我刚刚打死的那种道就是炼制这空明的道了。菩萨,你要是依着我的意思的话,可以变做这种与现在的思想境界相合的道,我把这道中形成的已经成就圆满状态的思想吃上一粒,然后再以我这代表的真心的想法化作一个呈现出圆满状态的思想。我所化的呈现出圆满状态的思想比我前面所得到的那个圆满姿态要稍微大上一些,是比原来的境界大一些的圆满姿态。到时候菩萨就用双手托着这个呈现出圆满姿态的浅显的空明和这两种呈现出圆满姿态的思想去为那妖怪庆贺重生,祝愿他能长时间的存在下去。把我这真心所化的比原本在这道中锻炼而成的圆满姿态更大的圆满让给那欲望突出表现出来的思想中的主导思想。等到那使天不平的思想在其欲望的作用下将我所形成的圆满吞噬之后,我这代表真心的想法便在他那思想的内部发挥作用。如果那个时候他还是不肯将佛祖法门献给我们的话,我就在他的内部,用我这取经的真心通过他那欲望深处的牵挂相互作用,织就一个佛祖法门出来。”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9-14 21:26:14 +0800 CST  
妖精、菩萨

菩萨没法,只得也点点头儿。行者笑道:“如何?”(原文)
菩萨没有办法,只好也同意了行者这代表真心的想法。行者见菩提点头了,得意的道:“你看我的这个计策不错吧!”
这里面菩萨是同意了行者的计策,可菩萨是在一种被真心胁迫,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被迫同意行者的意见的,可是行者却自以为得计,说明行者的这个想法是有问题的,可是他却不知道,菩萨也没办法给他讲明。没办法,菩萨也只好“将计就计”,顺着他这代表真心的想法去做,再让他心中的问题一点点表现出来,形成取经人西天路上的阻碍,再让取经人一点点的去战胜这些阻碍,改正这些问题,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明朝著名的心学大师王守仁说:“除山中贼易,除心中魔难”,菩萨现在就是要行者一步步的去除自己那心中之魔。
尔时菩萨乃以广大慈悲,无边法力,亿万化身,以心会意,以意会身,恍惚之间,变做灵虚仙子:(原文)
尔时。佛经里时间用语,印度人写文章不善于纪年,故用尔时表示某个时间。
亿.古指十万,万法的圆满姿态。
以。用、拿。
会。理会。
意。意思;愿望。
身。身体。形态。
化身。佛三身之一,指佛、菩萨为化度众生,在世上现身说法时变化的种种形象。
恍惚。倏忽,瞬息之间。
菩萨答应行者要变做凌虚子那“谁有佛祖法门我就支持谁”的道的时候,于是以其要给无边有情众生以快乐和快乐之因,将无边有情众生从苦难和苦难之因中解救出来的思想,用其禅门法门的无有边际的力量,通过禅门思想在万法中的圆满或不圆满的表现。用心去理会这个意思,用意思去理会自己需要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表现出来。瞬息之间,就变成了那支持黑怪的道。只不过这个凌虚子已经不是以前的凌虚子了,他是灵虚仙子,是凌虚子升华之后的形态;他不再是仅仅支持一方而打击另一方,而是即支持持有佛祖法门的黑怪,同时也支持行者这取经的真心的道。再看此时这灵虚仙子的表现: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9-15 13:13:27 +0800 CST  
鹤氅仙风飒,飘飘欲步虚。苍颜松柏老,秀色古今无。
去去还无往,如如自有珠。总来归一法,只是隔邪躯。(原文)
鹤。在道教中,鹤是长生的象征,因此有仙鹤的说法,而道教的仙人大都是以仙鹤或神鹿为坐骥。中国年长去世的人有驾鹤西游一说。就是说“鹤”可以理解为一种人思想中长期存在着的,可以承载人去西天取经的思想或念头。
氅。指一般外套的大衣。
飒。表示清凉的样子,也可以形容风声。
飘飘。可指飞貌、得意、风吹貌等意思。
鹤氅仙风飒,飘飘欲步虚。这种道的上面笼罩着一个可以承载人去西天取经的大法门,使其在升华的念头的作用下进入神识清净的状态。这使得他呈现出一种升华的姿态,好像要步入那立于凡尘之上的已经有“空”字表现出来的大境界中一般。
苍颜。苍翠之色。
苍翠。指草木等青翠、深绿。是一种焕发着生机的色彩。
松。心中的想法。想要通过禅门修行去西天取经的真心。
柏。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就是有着佛祖法门的“突出表现出来的要通过禅门修行去西天取经”的欲望。
老。很久以前就存在着的。
秀。美好、秀丽。
苍颜松柏老,秀色古今无。这由真正的禅门思想所化的“谁有佛祖法门我就支持谁”的道表现出勃勃生机,心中的想法和神识中的美好念头长久以来便在这道中存在着。此时他们所呈现出来的美好确实从遥远的古代以来一直都没有过的。
去。离开。两个去,分别代表要让行者和要让黑怪离开。
还。仍旧。
往。去。
如如。佛教语。谓诸法皆平等无二的法性理体。
自。自己、自我、本身。
珠。圆满。
去去还无往,如如自有珠。在这段时间里取经人最开始是要让那已经无法发挥实际作用的参禅悟道的思想离开,接着又想让那去西天取经的欲望离开,可是到最后两者都没有离开,并列的存在于取经人的神识中,这种诸法皆平等无二的法性理体本身便有着珍贵的圆满姿态。
总。毕竟、总归。
归。属于。
隔。遮断,隔开。
邪。不正。
躯。躯壳,指有形的身体,肉体。
总来归一法,只是隔邪区。其实这压制人的欲望让人神识清净的禅门思想和那突出表现出来的欲望都属于同一种思想法门,只是因为不正的行为表现将他们隔离开来。
行者看道:“妙啊!妙啊!还是妖精菩萨,还是菩萨妖精?”菩萨笑道:“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原文)
妙。好,美妙。神奇、巧妙、奥妙。
本来。即由本而来。常被用来形容事物先天本有的唯一不变的自然存在的状态。
行者看到菩萨变的灵虚仙子后说道:“这太美妙了!太神奇了!这到底是使天不平的在不断的锻炼下提炼出来的能够发出日月般光明的思想成了追求大觉的思想呢?还是追求大觉的思想成了那经过不断的锻炼下形成的能够发出日月般光明的使天不平的思想了呢?”菩萨笑着对行者道:“感悟诸法空相的人啊!追求大觉的思想和那经过不断锻炼之后形成的能够发出日月光明的使天不平的思想,都在人的一念之间;同样一种思想表现出来,他或许就是追求大觉的状态,或许就是发出日月光明的使天不平的状态,如果论起其的本来状态,其实即没有妖怪,也没有菩萨,这妖怪和菩萨都是不存在的。”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9-15 13:17:59 +0800 CST  
不同

行者心下顿悟,转身却就变做一粒仙丹:(原文)
行者听了菩萨之言之后,顿然领悟菩萨之意,随之发生一个转变:“原来菩萨、妖精都只是人的一种思想,既不是只是使天不平,阻碍人去西天取经的妖怪;也不只是能够给人快乐和快乐之因,将人从苦难和苦难之因中拔救出来的菩萨。只是看你如何领悟,如何运用。”随着这个转变,行者成就了他这代表真心的想法升华之后的美好而圆满的姿态:
走盘无不定,圆明未有方。三三勾漏合,六六少翁商。
瓦砾黄金焰,牟尼白昼光。外边铅与汞,未许易论量。(原文)
走。(车、船)等运动、移动、挪动。
走盘。走盘珠。珍珠形态以正圆形为最好,古时候把天然正圆形的珍珠称为走盘珠。
不定。不稳定,不安定。
圆明。个人感觉是圆满、光明。
方。感觉应是棱角的意思。
走盘无不定,圆明未有方。此时行者这代表真心的想法呈现出一种真正圆满的姿态,没有一点不稳定和不安定的因素表现出来。他呈现出这散发着真正光明的圆满姿态,没有一点不圆满的地方。
三三和六六。《西游记》中有个三街六市,最开始出现在傲来国中,指的是人神识世界的三街六市。三街指的是六根、六识和六尘,六市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欲。人的六根、六尘和六识都有各自的欲望,就形成了三街六市。
三三指的是行者心中对道的认识,既有黑怪那突出表现出来的“去西天取经的欲望”,也有菩萨那禅门思想中的神识清净和约束自己、约束别人的思想表现,两种思想共同在行者取经的真心中存在着,成为行者心中判断事物的两个方面。他们的六根、六尘、六识就形成了两个三,也就是三三。
两个三放在一起,是两方面的六根、六尘、六识共同发挥作用作用的意思。六六也是两方面的欲望共同发挥作用的表现。
勾。用灰、水泥等涂抹砖石建筑物的缝。
漏。孔穴、孔隙、漏洞。
合。闭,合拢。
翁商。翁商舞。说的是一个只有一个瓮的贫穷商人,他白天在大街上叫卖,没有卖得掉,晚上没钱住旅馆,就住在瓮中。他蜷缩在瓮中开始苦心算计:把这只瓮卖掉,赚到的钱可以买两只瓮。把两只瓮卖掉可以买四只瓮,四只瓮卖掉又可以买八只瓮,转买转卖间可得倍利无穷。他越想越高兴,不禁在瓮中手舞足蹈起来,一不小心,竟把自己唯一的瓮给踏破了。所以我觉得这里的翁商是指不切实际的幻想。
三三勾漏合,六六少翁商。来自本身欲望和限制欲望的禅门思想这两方面的六根、六识和六尘相互作用,将这圆满姿态中的漏洞和缝隙相互弥补。两种欲望相互作用,使人少了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牟尼。寂静。
白昼。在白天,在光天化日之下。
瓦砾黄金焰,牟尼白昼光。那些已经破碎的坚定思想发出好像真意一般贵重的突出欲望。让神识清净的思想在神识明白的状态下依旧能够表现出它的光辉。
铅。一种很重的金属,感觉代表的是人神识中真正坚定的念头。
汞。液体金属。感觉代表的是人心性中真正坚定的部分。
未。不,不曾,没有。
许。允许。
论。分析、分辨事物的道理。
量。估计,衡量。
外边铅与汞,未许易论量。在这已经破碎的坚定思想和给人神识带来清净的思想之外是人神识中的坚定念头和心性中的坚定部分,还不能够真正的让我们轻易的分辨出其中的道理,不知道该怎么样估计和衡量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行者变了那颗丹,终是略大些。菩萨认定,拿了那个玻璃盘儿,径到妖洞门口,看时,(原文)
行者听了菩萨之言,心下顿悟,所以这取经的真心形成一个圆满姿态,终究是比在曾经的道中形成的圆满姿态要略微大上一些,不过大的也是有限。不管怎样,行者变得仙丹还是比原来的那颗大了些。菩萨认定了哪种圆满姿态是行者所化之后,便拿着那呈现出圆满姿态的浅显的空明直接来到那黑风洞口,这时他又观看了这洞口的景致。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9-16 20:36:07 +0800 CST  
但见:
崖深岫险,云生岭上。柏苍松翠,风飒林间。崖深岫险,果是妖邪出没人烟少;柏苍松翠,也可仙真修隐道情多。山有涧,涧有泉,潺潺流水咽鸣琴,便堪洗耳;崖有鹿,林有鹤,幽幽仙籁动间岑,亦可赏心。这是妖仙有分降菩提,弘誓无边垂恻隐。(原文)
崖。山石或山地陡立的侧面。
岫。山。
崖深岫险,云生岭上。这是一个非常险峻的境界,稍不注意就会掉入无尽的深渊;这又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它的高处都已经耸入云霄,进入更高的境界中。
柏苍松翠,风飒林间。欲望突出表现出来的思想和要压制欲望思想共同表现出来,都焕发这生机,念头在神识中吹过对神识造成影响。
出没。出现或隐没。
情。情怀、情操。
崖深岫险,果是妖邪出没人烟少;柏苍松翠,也可仙真修隐道情多。这非常高,又非常险峻的境界,果然是使天不平的不正的思想出现或隐没的地方,其中与道相合的思想非常稀少。那欲望突出表现出来的思想和禅门要压制欲望使神识清净的思想共同表现出来,也可以让这里成为升华的思想、神识各处的真意、修行的思想和那令人难以发觉的隐藏其中的向道的思想非常多的所在。
泉。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咽。咽喉。口腔的深处。
琴。美好的声音。
幽幽。轻微、微弱貌。
岑。小而高的山。
赏心。心意欢悦。
山有涧,涧有泉,潺潺流水咽鸣琴,便堪洗耳;崖有鹿,林有鹤,幽幽仙籁动间岑,亦可赏心。在这个境界中的人的身上有心性在流淌,这心性在人身上形成的河流中有着人身深处涌现出来的心性暗藏其中。这两种心性夹杂在一起将那欲望的深处所发出的美好声音表现出来,可以用这种声音清洗人耳朵上的尘埃,免受杂音的干扰。那陡峭的境界之上有一种神识,那神识汇聚的所在有着为人认可的出尘的思想,那来自自然界的声音轻轻表现出来,令已经达到小而高的境界的取经人为之所动。
分。缘分。
降。落下
菩提。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然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弘誓。谓佛菩萨弘大之誓也。
垂。垂挂。
恻隐。意思是对苦难的人表示同情,心中不忍。
这是妖仙又分降菩提,弘誓无边垂恻隐。这是那使天不平的升华的思想有这个缘分从神识高处落下来,归于觉悟和智慧之中,也是观世音菩萨的弘大誓愿表现在凡尘之中的对苦难中的人的同情和不忍心他们遭受苦难的表现。
“妖仙又分降菩提”说的是熊罴怪,他在作怪的时候,一直处在人的神识高处,一直处在一种发出他的光明的“我是升华的、最好的思想”的状态,如果他不从这种状态中回归,不肯接受束缚的话,他就一直在这种状态中沉睡着;直到他回到正常状态之后,方才能够觉醒。而这黑怪是盗取佛祖袈裟,犯了大错的思想,菩萨却要将他留下来,给他一条皈正的路,不肯打死,这正是菩萨慈悲和不忍众生受苦的思想在下界的突出表现。
这是行者第二次看这黑风洞了,前后两次行者在这黑风洞前看到的景致并不一样。这说明面对同样的东西,人的思想观念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也不相同。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9-16 20:39:14 +0800 CST  
不为欲望左右

走到洞口,只见守洞小妖,都有些认得道:“凌虚仙长来了。”一边传报,一边接引。那妖早已迎出二门道:“凌虚,有劳仙驾珍顾,蓬荜生辉。”(原文)
有些。有一部分。
有劳。客套话,用于拜托或答谢别人代自己做某事。
仙长。用为对道士的敬称。
珍。宝贵的、贵重的。
顾。眷恋、顾及。
蓬荜。蓬荜编蓬草、荆竹为门,指穷人住的地方。穷人,没什么财富,没什么能够获得广泛认可的东西。
按理说这凌虚子以前也是黑风洞中的常客,众小妖理应都认得才对。这里说有些认得,就是说他们认得灵虚仙子这种道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他们认不得的。他们都道:“能让人成就一定层度的空”的道来到我们这里了。这“凌虚子”也是黑风洞中的常客,也没等里面吩咐,就一边往里通报,一边就引导着“凌虚子”向洞内走去。可是灵虚仙子并未走到黑风洞的内部,只走到二门前,连二门都没进就与黑怪迎面相见了。
菩萨所化的凌虚仙子虽然也是对持有佛祖法门的思想提供支撑的规则,可现在的这个道已经不仅仅是为持有佛祖法门的思想提供支撑而去打击另一种思想的规则了,他是“熊与猩猩并重”的规则,这跟熊罴怪这完全要以“去西天取经的欲望”为主的思想是相冲突的,所以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这些欲望突出表现出来的思想的深处,还在二门之外便与来迎接他的熊罴怪迎面相遇了,两者的对立在这“欲望突出表现出来的思想”的浅层部分就表现出来。熊罴怪道:“能够让人达到一定程度的空的境界的道,非常感谢您能以宝贵升华的姿态眷顾我,您的到来令我这没有什么能够获得广泛认可的思想境界开始发出光辉。”
菩萨不答,连忙拿丹盘道:“大王,且见小道鄙意。”觑定一粒大的,推与那妖道:“愿大王千寿。”那妖亦推一粒,递与菩萨道:“愿与凌虚子同之。”(原文)
觑定。瞄准、看准。
推。推崇。
从前面黑怪的话中可以看出,他非常重视凌虚子的到来,因为凌虚子的到来,意味着他得到道理方面的支撑,得到道理方面的支撑,方才能够令他这不为人广泛认可的思想散发出他的光明,方才能够真正的居于主导地位。可是他说完话后,菩萨却没有直接答话,没说自己对黑怪有多么敬仰之类的言语,只是直接将丹盘拿出来,口称大王,只是承认熊罴怪这突出“去西天取经的欲望”确实居于主导地位,说道:“大王,我确实是要为您服务的,且看我这位于您之下的道献给您的一点小小的敬意。”
菩萨看准那粒大的仙丹,将他所推崇的行者那“熊与猩猩相同”的思想所形成的美好的圆满姿态推与那使天不平的思想道:“愿以这形成圆满的美好思想祝大王能在大千世界中永远存在下去,愿你这‘去西天取经的欲望’永远在这大千世界中居于主导地位。”熊罴怪亦将他所推崇的形成圆满姿态的禅门思想递与菩萨,要菩萨接受这呈现出圆满姿态的禅门思想道:“我愿意与你共同享受这一切。”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9-17 15:13:31 +0800 CST  
让毕,那妖才待要咽,那药顺口儿一直滚下。现了本相,理起四平,那妖滚倒在地。(原文)
理。整理,使整齐。
平。平和。
礼让完毕,那使天不平的思想就想要将由取经的真心所形成的圆满吃到肚中,可是没等他真的吃掉那仙丹,行者这仙丹就顺着他的欲望一滚而下,直接到了他这欲望突出表现出来的念头的内部。这里面那妖要咽掉仙丹,是说他是将这仙丹当死物对待的,将行者这取经的真心形成的圆满姿态完全当做自己的支撑。而行者顺着他的欲望一滚而下,则是说行者这取经的真心并没有死,并没有被那妖吞噬,而是顺着他的欲望以一种无法阻挡的状态直接进入了那使天不平的思想的内部。这里面作者将这仙丹称作“药”,药是用来治病救人的,就是说行者所形成的圆满姿态能够治疗熊罴怪身上的问题。
进入熊罴怪的内部之后,行者开始现出他这想法的“熊与猩猩相类,凡有九窍者皆可成仙”的本来面目,行者开始通过他这代表真心的想法在这“去西天取经的欲望”的内部发挥作用,对这“去西天取经的欲望”的发生、成长、结果和归属演变四个过程加以整理,使其回到平和下来。那使天不平的思想就已经在行者这代表真心的想法使发生、成长、结果和归属演变这四个过程归于平和的过程中发生转变,这“去西天取经的欲望”倒了下去。
菩萨现象,问妖取了佛衣,行者早已从鼻孔中出去。菩萨又怕那妖无礼,却把一个箍儿,丢在那妖头上。(原文)
无礼。不循礼法、没有礼貌。
鼻孔。六贼中有个“鼻嗅爱”,代表这妖所爱的思想所形成的通道。这妖是欲望突出表现出来的念头。他的欲望不管是坚持禅门思想还是不坚持禅门思想,他所爱的思想都是去西天取经。而只要想去西天取经,就要有取经的真心,所以熊罴怪吞噬不了行者。行者透过他的所爱形成的道,从他的思想观念中走了出来,重新立于在这使天不平的思想面前。
这个时候,观世音菩萨现了他真正禅门思想的本相,向那使天不平的“去西天取经的欲望”中取了佛祖法门。在菩萨取回佛祖法门的时候,行者则早已透过这使天不平的思想所爱的通道从这使天不平的思想中脱离出来,行者这取经的真心重新表现在真正的禅门思想和“去西天取经的欲望”面前。
行者将这妖怪的思想内部理平了,按理说这妖怪就不会作怪了。可这只是行者这取经的真心发挥作用的状态下,如果没有行者这取经的真心在内部发挥作用,那这妖怪还会为了贯彻他这去西天取经的欲望方面的思想而作怪的。可是这个时候,观世音菩萨这真正的禅门思想已经让那 “如意啊!升华啊!”的思想在这使天不平的“去西天取经的欲望”上扎了根,将其思想部分紧紧束缚住了。
佛祖给观世音菩萨两个紧箍咒儿,一个戴在行者头上,一个戴在这妖怪头上。看来要想去西天取经,虽然去不能消灭自己的欲望,却要管住自己的欲望才行;而不是为欲望所左右。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9-17 15:15:10 +0800 CST  
后山

那妖起来,提枪要刺,行者、菩萨早已起在空中,菩萨将真言念起。那怪依旧头疼,丢了枪,满地乱滚。半空中笑倒个美猴王,平地下滚坏个黑熊怪。(原文)
无礼。不循礼法、没有礼貌。
半空中。半升华的状态。
有行者这代表真心的想法在妖怪腹中发挥作用的时候,这妖怪便滚倒在地。可是当行者从妖怪腹中出来,不再通过其代表真心的想法对这“要去西天取经的欲望”加以影响的时候之后,那“要去西天取经的欲望”就会再次表现出来,依旧要寻找行者和菩萨的问题所在对行者和菩萨进行攻击。这是人思想反复性的表现。
可这个时候,那真正的禅门思想和此时代表真心的“熊与猩猩相类”的思想已经上升到神识高处,成了立于空中,他无法企及的思想。而且他又为那“如意啊!莲花啊!”的思想所束缚,只要他想攻击行者和菩萨,便触动了他那“如意啊!莲花啊!”的想要如意、想要升华的思想,使他难以忍受。在这难以忍受的状态下,他已经没有了自己的武器,不再能够对行者和菩萨发动攻击,他这“去西天取经的欲望”不住的在凡尘中来回转变。可是不管怎么转变,依旧不能实现如意与莲花的结合,无法摆脱因此而带来的痛苦。
看到这种情况之后,使行者这看似升华却还没有真正升华的,看似已经明白了“熊与猩猩相类”却还没有真正明白其中道理的代表真心的想法在欢喜中倒掉了。也使得那熊罴怪在这种在痛苦中不断来回转变的状态下受到了损伤。
就是说,在熊罴怪不断来回痛苦的转变的过程中,行者身上的问题又表现出来,看似升华的他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升华。那么问题在哪呢?我想既然是两者相类,那自然应该是处在平等的、应该以看待自己的姿态看待熊罴怪,可是他现在看熊罴怪头疼难忍的时候,却觉得异常的欢喜,所以在他欢喜的时候,他的问题表现出来,说明他还没有真正的领悟那“熊与猩猩相类”的思想理念。不过在取经人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之前,问题总是有的,如果没有问题那就不用去西天取经了。取经人去西天取经不就是不断地找到问题,并战胜之的过程么?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9-18 10:30:10 +0800 CST  
菩萨道:“孽畜!你如今可皈依么?”那怪满口道:“心愿皈依,只望饶命!”行者道:“恐耽搁了工夫。”意欲就打。菩萨道:“休伤他命。我有用处他哩。”行者道:“这样怪物,不打死他,反留他在何处用哩?”菩萨道:“我那落伽山后,无人看管,我要带他去做个守山大神。”(原文)
皈。同“归”。回转,返回。
依。依从。
皈依。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再错误的路上回转,依从佛门的教导。
满口。指口气肯定,没有保留。
菩萨道:“造孽的畜生!你现在可愿意回头,依从佛法的教导么?”那作怪的念头闻言,丝毫没有保留的发出他的声音道:“我心中愿意皈依,愿意遵从佛法的教导,只希望能够绕过我的性命,让我这“去西天取经的欲望”继续存在下去。”
按理说菩萨慈悲,给了熊罴怪一条生路,熊罴怪也表示愿意皈依,愿意从错误的路上回转,遵从佛法的教导了。可是行者却怕因为这熊罴怪的皈依耽误了他们修行,想要直接将熊罴怪打死。这说明行者前面的转变其实只是为了拿回佛祖法门,而不是真正的领悟了佛门平等的真谛,所以在他拿回佛祖法门之后,就要将这欲望突出表现出来的状态给棒杀掉,就把原来“熊与猩猩相类”的道理给忘了。这就是行者的不足之处,也是行者前面在“半空中”,并未完全升华的表现。
行者虽然想要将熊罴怪打死,却被真正的禅门思想给阻止了,菩萨道:“你不要将这种念头消灭掉。我留下他还有用呢。”行者道:“这样一个作怪的念头,不将他打消掉,反倒将他留下来,能让他在什么地方发挥作用呢?”
菩萨道:“我那落伽山后,无人看管,我要带他去做个守山大神。”
落伽山是真正人的力量和欲望降落于欲海之上的表现,就是说落伽山还是一个三界中的境界,是凡尘中的境界所在。而凡尘中的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就是禅门思想也不例外。落伽山后就是与落伽山前相对的方面,就如里社祠和观音禅院一样,前面在里社祠中,取经人通过对禅门的参悟明白了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的道理,得到了驾驭龙马的鞍辔,这都是落伽山的前山,是他美好的表现,可是在里社祠后,取经人走了两个月都没见到真正来自西方的思想,说明这参禅悟道的修行方式已经没用,可是取经人思想中那通过参禅悟道去西天取经的思想还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因此引发了观音禅院的那场大火,这就是落伽山的后山,是禅门思想的问题所在。那如何避免这场大火呢?这时就需要这熊罴怪发挥作用了。
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了:“明明是这熊罴怪趁着那冲天欲火盗走了佛祖法门,怎么他还能在这种冲天欲火中发挥作用,守护这后山呢?”不要忘了,盗走佛祖袈裟的是不受约束,没有形成圆满姿态的熊罴怪,假如他接受真正禅门思想的约束就是另一种表现了。前面他不受真正禅门思想约束的时候,是自己占据主导地位,他分辨不出自己的行为到底对不对,只要满足自己的欲望就行。可是在受到禅门思想的约束之后,他虽然还是欲望的突出表现,可是来自真正禅门思想的约束会让他去参真正的禅,悟真正的道。真正的禅门思想会约束他不做自己不该做的事情,也能约束类似观音禅院老僧那种思想不再做借去袈裟,火烧禅堂的事情。如果他达到圆满之后,那就能够在神识清净的状态下做出正确的判断,从欲望上对类似老僧要火烧禅堂之类的举动加以制止,告诉老僧:“我们要去西天取经,就不能这么做,不能为了自己的地位、俸禄等去做不该做的事情,就得把佛祖袈裟还给三藏师徒才行。”自然就可以守护落伽山的后山,做他的守山大神了。
同样是“去西天取经的欲望”,既可以打开这个后门,也可以守护这个后门。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种思想在接受正确的约束和不接受正确的约束;在达到圆满和未达到圆满的时候,他们的表现是不同的,作用也是不同的。神识清净、约束自己、约束别人,禅门思想的这三个作用充分表现出来,让一个作怪的妖魔皈正,走上升华之路。
还是那句话,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手、口、身心干净的基础上的,人的手、口、身心不干净,就无法真正做到神识的清净,也没有办法真正毫无夹带的贯彻思想,按照正确的思想严格约束自己,约束不了自己自然也就不能真正约束别人的。自然就都不成立了。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9-18 10:32:46 +0800 CST  
收怪

行者笑道:“诚然是个救苦慈尊,一灵不损。若是老孙有这样咒语,就念上他娘千遍!这回儿就有许多黑熊,都教他了账!”(原文)
诚然。果真,实在。
娘。母亲。
了账。完结账目,比喻事情完结。
在取经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取经的真心在看到真正禅门思想的作为后,笑着对菩萨说:“果真是个拯救人脱离苦难的慈悲的令人敬重的菩萨,不去损害任何一个有着自己与道相合部分的生灵。如果是我这虽然存在已久却还不完全明理,还需要继续成长的想法能够使他头疼难忍的咒语的话,就在这大千世界中诞生这种思想的源头所在来施展,现在就是有许许多多的这样的思想,也都叫他们在这里清算自己的过错,让他们死在这里。”
却说那怪苏醒多时,公道难禁疼痛,只得跪在底下哀告道:“但饶性命,愿皈正果。”(原文)
苏醒。昏迷后醒过来。意思是指熊罴怪从神识昏暗不明的状态下重新觉悟了。
公道。公正的道理。
哀告。苦苦央告。
却说这个时候,那熊罴怪已经从他一味的想要占有佛祖法门,一味的想要通过参禅悟道的修行方式去西天取经的昏庸状态中觉醒了很长时间了。在他处于昏庸状态的时候,他并不感觉自己的问题,也不觉得痛苦。可是在他重新觉醒之后,那公正的道理就表现出来,令他难以禁止,这个时候他就觉得痛苦了。一方面他想要继续占有佛祖法门,按照自己的欲望去西天取经,另一方面他又认识到这种做法是错的,要他坚持正确的道理。两方面的冲突造成现在即使菩萨不念真言,他也无法从这种痛苦中解脱出来。无奈之下,他只好跪倒在菩萨面前,表示自己愿意完全拜伏于禅门思想之下,苦苦央求菩萨道:“只要你饶了我的性命,让我这欲望继续存在下去,我愿意返回正道中去,求取正中的果位。”
菩萨方坠落祥光,又与他摩顶受戒,教他持了长枪,跟随左右。那黑熊才一片野心今日定,无穷顽性此时收。(原文)
摩。抚摸。
顶。头顶。
受戒。受训诫。
定。平定。
无穷。无尽、无限。
顽。不容易开导或制伏;固执。
前面行者虽然领悟到了“熊与猩猩相类”的道理,可是在他请来真正的禅门思想,得回佛祖法门之后,却想要将熊罴怪棒杀掉。假如没有菩萨的阻拦,行者这一棒子真的打下去之后,那他就又回到了以前的“凌虚子”那种为了坚持某一种思想而去消灭与之相对的思想的规则中了,那样的话,现在的“灵虚仙子”和现在行者所领悟到的两者平等的理念就都在他自己这一棒子中被打到观音禅院之前以参禅悟道为主导的修行理念之中了。如果那样的话,他是打不死熊罴怪的,因为他依旧被自己的欲望所控制着。所以行者想要打那在地上打滚的熊罴怪,和观世音菩萨止住他救回熊罴怪的过程,其实就是熊罴怪疼的满地打滚的过程,也是行者满地打滚的过程。直到行者认同了菩萨的慈悲,认识道自己不应该为了事物的一方面而去打压事物的另一方面的时候,他就明白过来了,熊罴怪也明白了这个道理。直到这个时候,那真正的禅门思想方才从他渴望而不可及的神识高处的散发这吉祥的光芒的状态中降落到他的面前。这真正的禅门思想开始轻轻的作用于熊罴怪这“去西天取经的欲望”之上,让他开始接受真正禅门思想的约束,叫他继续持了黒缨抢以一针见血的方式寻找禅门思想的问题所在,守护落伽山的后山。到这个时候,熊罴怪这“去西天取经的欲望”的野性才平定下来,他无穷的不容易开导的固执的秉性从今天开始收敛。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9-19 11:44:12 +0800 CST  
菩萨吩咐道:“悟空,你回去罢。好生伏侍唐僧,休懈怠生事。” (原文)
懈怠。松懈懒散。梵语。又做怠。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为“勤”之对称,即指懒惰之状态。除意谓不积极修善行之精神作用外,并有积极行恶的含义。取经人此次遭遇的这番磨难,是由于行者怂恿三藏拿出佛祖袈裟,并怂恿三藏将佛祖法门借与老僧去参悟所引起的。而他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参禅悟道的思想在三藏和老僧在为菩萨的竞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得行者对参禅悟道的思想的戒备松懈了。所以菩萨才会以此告诫行者,告诫行者不要再因为自己的松懈而成为恶行的推动者。
拿回袈裟,收了熊罴怪。菩萨吩咐道:“感悟空明的真心,你回去罢。不要在这突出表现出来的欲望中久留了,回到那参禅悟道的境界中去吧。你要好好儿的照料来自本源之处的在佛门中修行的思想,不要因为自己的松懈懒散而成为恶行的推动者。”
行者道:“深感菩萨远来,弟子还当回送回送。”菩萨道:“免送。”行者才捧着袈裟,叩头而别。菩萨亦带了熊罴,径回大海。(原文)
感。感激。
见菩萨要他这就回到三藏身边,行者道:“我深深的感到您这真正的禅门思想能来到这里,帮我度过了这场磨难,还是应该回礼,送您回去的。”菩萨道:“不用你送了。”
菩萨是从欲海之上的落伽山来的,行者要回送菩萨,就是要跟着菩萨回到那欲海之上,或是直接跟着菩萨到那落伽山上,直接用他那代表真心的想法去感悟那位于落伽山上的真正人的力量和欲望。菩萨不让他送,就是告诉他现在先不用去感悟那真正人的力量和欲望,只要保护好三藏就行了。就这样行者以恭敬的姿态捧着佛祖法门,拜伏于真正的禅门思想之下,又从这真正的禅门思想中离开了。菩萨则带着熊罴怪,直接回归欲海。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9-19 11:45:37 +0800 CST  
失却袈裟

有诗为证。诗曰:
祥光霭霭凝金象,万道缤纷实可夸。普济世人垂悯恤,遍观法界现金莲。
今来多为传经意,此去原无落点瑕。降怪成真归大海,空门复得锦袈裟。(原文)
祥光。祥瑞之光。
霭霭。犹蔼蔼,茂盛貌。
凝。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象。形状、样子。
缤纷。繁多而杂乱。
实。实在,真实。
可。值得。
夸。用话奖励,赞扬。
祥光霭霭凝金象,万道缤纷实可夸。(观世音菩萨是)无数蓬勃的散发着吉祥的光芒的思想凝聚成的神识真意的表现;构成菩萨真相的那虽然杂乱却散发着光明的万法是真正值得夸赞的。
普。普遍,全面。
济。过河。救济。
垂。垂挂。意思是观世音菩萨的真正慈悲和真正禅门思想从其本身所在的三界之外的地方,在三界之内的各个境界中表现出来,可是这真正的慈悲和真正的禅门思想虽然在三界中表现出来,却并没有流落凡尘,没有掉落凡尘思想之中。
悯。怜悯。
恤。有救济,对别人表示同情的意思。
遍。全面,到处。
观。看,查看。
法界。佛教道教术语,泛指宇宙万有一切事物。包括世出世间法,通常释为“轨持”。即一切不同的万事万物都能保持各自不同的特性,互不相紊和,并按自身的规则,能让人理解是什么事物。界,含有种族,分齐的意思,即分门别类的不同事物各守其不同界限。
普济世人垂悯恤,遍观法界现金莲。他普遍、全面的救济和度化世人,让他的怜悯和对世人的同情在各个境界中表现出来。他全面观察所有法界的一切众生,并在所有这些法界中呈现出真正从凡尘中超脱出来的美好姿态。
瑕。玉上面的斑点,比喻缺点。
今来多为传经意,此去原无落点瑕。他今天来到这里更多的是因为他要传播真经的思想,他来到凡尘之中,现在又要离开这里,在这来到和离开凡尘的过程中,他原来一点都没有沾染凡尘的气息,他的身上没有因此而有一点点的缺陷。
成真。其现实与自己的想法达成一致。
空门。佛寺。冷落的门庭。
大海。海纳百川。大海是由无数滴水构成的,这无数滴水,就是无数个念头,就是无数个法门。菩萨是由这无数滴水构成的,还要回到那无数的水中。须菩提祖师十二辈弟子,真如性海,颖悟圆觉。现在的行者已经从菩萨身上看到了“海”字的表现。
降怪成真归大海,空门复得锦袈裟。他降服作怪的思想,让这作怪的思想的能够真正达成自己的愿望,到心性之中。那讲求神识清净的佛门中的修行人重新得回了由美好而珍贵的法门织就而成的佛祖法门。
毕竟不知向后事情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通过这番对菩萨的描写可以看出,观世音菩萨的真象乃是无数散发着吉祥的光芒的,值得夸赞的万法构筑而成。他看到由万法凝聚成的观世音菩萨依旧还要回到万法中去。那万法是菩萨金象的组成,也是菩萨的归宿。行者在这里看到了海纳百川的道理,虽然他还没有达到那个境界,可是“熊与猩猩相类”和“大抵世间之物,凡有九窍者,皆可修行成仙”的认识让他有了走向更高层次的可能。
虽然如此,我们毕竟不知道之后的三藏和行者要经历什么样的事情,且听我们在下一回在分析解读吧。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8-09-20 13:15:31 +0800 CST  

楼主:炉中人

字数:1688629

发表时间:2018-03-02 06:53: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24 12:40:46 +0800 CST

评论数:156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