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书中自有脑白金》

之前写过一个北京皇家园林的小帖子,在架子上看到了这本写颐和园的书《北京名片颐和园》,就拿回来,想看看他人眼中,笔下的颐和园是个什么样子?
翻着翻着,书中有张图片吸引了我:这是一张透过昆明湖畔铜牛的两只弯曲的牛角来观看佛香阁的照片。

静卧在十七孔桥边昆明湖畔的铜牛,它一动不的近观昆明湖水,远眺佛香阁楼,一观一眺就是二百余年。在这二百多年中,这头铜牛是颐和园内为数不多的,虽遭受两次劫难的,但完好如初的历史文物。

看着这张照片,仿佛提示我们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观看佛香阁,来回味颐和园。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6-01-04 14:06:09 +0800 CST  
自清朝建立,在北京城的西北面先后建成了“三山五园”的皇家园林群。时过境迁,其中一园已“不见踪迹”,一园已“移作他用”,一园只“留下残迹”,另一园的残址也是“处处可见”,唯独颐和园“风光依旧”。
这里有它的偶然性,更有它的必然性。

说起北京皇家园林,一般人常说到“三山五园”,而本人认为还是叫“五园三山”更为贴切,因为这里讲的是“园林”,“三山”是含在“五园”之中的。
“五园三山”按建造先后是指:畅春园,静明园(园内含玉泉山),圆明园,静宜园(园内含香山),清漪园(园内含万寿山)。

“五园”中最早建的是“畅春园”。
畅春园始建于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
畅春园原址位于北京大学之东。此处原是明万历皇帝外公李伟的“清华园”和明朝官员沈万钟的“勺园”。
自畅春园建成后,康熙将畅春园当作自己的离宫,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在此居住办公,最后还死在畅春园。
乾隆当皇帝后,让其生母崇庆皇太后住在畅春园,一住就是42年。
到道光年间,国力衰败逐渐放弃了对畅春园的管理,畅春园慢渐破败。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连着将畅春园一同烧毁。
畅春园园址现为北京大学的校舍区。

“五园”中第二个建造的是“静明园”。
静明园始建于康熙年间,初建时叫“澄心园”,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扩建后改名叫静宜园,为康熙帝的行宫。
静明园内有座山叫“ 玉泉山”,山顶有一宝塔叫玉峰塔,故玉泉山又被叫成“塔山”。园内75公顷的面积中有13公顷的水域。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静明园也未幸免于难。
静明园园址现为中央军委所在地,不对外开放。

“五园”中第三个建造的是“圆明园”。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圆明园建成后,康熙将该园赐给他的四子胤禛,后胤禛当上雍正皇帝后,就将圆明园当作自己的离宫。
后他的四子历弘当上乾隆皇帝后,又在圆明园的东面先后再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三园合在一起也就是后人常说的“圆明三园”。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打到圆明园,先是进行大肆抢掠,然后一把大火将圆明园烧了个干干净净。
圆明园园址现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五园”中第四个建造的是“静宜园”。
静宜园始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
静宜园内有座山叫“香山”,静宜园是依香山的东坡而建,所以静宜园实际就是一座“山地园林”。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也跑到静宜园来,将静宜园的殿堂寺亭一同烧毁。
静宜园现改名并辟为“香山公园”。

“五园”中最后一个建造的是“清漪园”。
清漪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历时15年,于1764年建成。
清漪园内北有“万寿山”,南有“昆明湖”,有山有水,是最理想的建园佳地。清漪园面积达290公顷,其中水域面积有220公顷。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先火烧了圆明园,后又来到清漪园,进行大肆抢掠,然后火烧清漪园,将大部分建筑烧的一干二净。
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动用海军经费,由样式雷的第七代传人雷廷昌主持重建,建后改叫“颐和园”,作为自己颐养天年的“夏宫”。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再次遭“八国联军”的抢掠,园内珍奇宝物被劫掠一空。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颐和园进行二次修复。慈禧太后又回到颐和园消夏,享乐并把持朝政。
颐和园现为国内最著名的皇家园林,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6-01-04 14:07:25 +0800 CST  
乾隆九年 (1744年),在圆明园之东北又扩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之后,这样,在京城的西北共有四座皇家园林,乾隆帝来往于四座园林之间,心满意足,随亲书《圆明园后记》,赞赏四园为“天宝地灵之区,帝王游豫之地,无以逾此”,并且诏告天下:“后世子孙必不舍此而重费民力以创建苑囿。”言之意下,这四座园林以足够我皇家子孙享用,从此以后,皇子皇孙们别耗费国家钱财再建园林。

但仅过六年,乾隆帝又动心思,想在静明园之东,圆明园之西的瓮山西湖之地再建一园林,这是为什么?

乾隆皇帝既勤于朝政,也十分享受生活,在游于四座园林之时,也发现这四座园林虽各有其特色,但其先天不足也是非常明显的:畅春园是无山少水,为原私家园林所限;静宜园是有山无水,实为山地园林;圆明园是有水无山,憾为平地园林;而静明园虽有山有水,但是山狭水窄,缺少皇家园林应有的大气。

在往来于四座园林之时,乾隆帝忽然发现有其间这样一处有山有水的好地方,这山叫瓮山,山前的水泊叫西湖,此处的山水分布是如此的协调:瓮山东西延伸坐北面南,山势高矮适中,绿树遮荫拾阶而上,让游人有登山之兴,又不会产生疲累之感;西湖自山脚向南漫展,水域宽阔,既可在湖中游船荡桨,又能漫步于堤桥之上,让游人有赏水之乐,又不会产生厌烦之情。此处真乃修园建林的绝佳之地,若在此处修建园林,定能弥补这四座园林的不足之处,成为一座有蕴山含水,山水相眏的绝佳园林。

因几年前已向众臣天下发过话了,有这四座园林已足矣,从今以后就不要再浪费国家钱财再建园林了。“天子一言九鼎”,乾隆要想再建园林,总得找个合适的理由呀。
“欲攻其事,何愁无由”,这理由很容易就找到:其一是“治水”,疏通水道,扩挖瓮池,可用于蓄水、灌溉、养殖、泄洪等,利国利民。其二是为母祝寿,汉人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乾隆皇帝是个大孝子,修个园子为母祝寿,为子尽个孝心,谁能说出什么来。

要在此处修山筑水,原有的山名和水名太土气了,也该换换了,乾隆皇帝一道御旨:瓮山改叫“万寿山”,西湖改叫“昆明湖”。

万事已备,下面就看乾隆皇帝如何在此山水之间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乾隆皇帝是一有名的“才子皇帝”,多才多艺,爱趣广泛,在建修清漪园时,他是怎样想的,如何构思,我不得而知。但是从乾隆帝历经15年建好的颐和园,我们还是能够看出他的一些巧妙用心。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6-01-04 14:08:12 +0800 CST  
有人是这样点评颐和园的,颐和园是“展皇家园林之气派,现北方园林之豪野,吸江南园林之秀雅,纳西洋园林之元素。”
那我们就来一一感受吧。

先目睹“展皇家园林之气派”:
一进东宫门,就能看到庄严雄伟的勤政殿(现叫仁寿殿),它告诉世人皇帝在休闲之时不忘勤政;再看园内东西各有一城关文昌阁和宿云檐,它表明这是皇家圣地闲人莫入;在万寿山南坡正中,是金壁辉煌的排云殿和佛香阁,他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尊严;昆明湖内有三座小岛——南湖岛、藻鉴堂和治镜阁,他象征着东海三仙岛——蓬莱、方丈和瀛洲,寓意吾皇长生不老;山后有暗红色的的四大部洲建筑群,寄望于佛法护佑;在园内的西北方是耕织园景区,表达了皇帝重视农桑的立国之本。

再体检“现北方园林之豪野”:
万寿山山不高坡不陡,极适宜漫步游玩。站在佛香阁前举目前望,前面是开阔的湖面,右边有西堤,湖中有南湖岛,长达150米的十七孔桥如同白练一样使仙岛与人间相连。后山是曲径通幽,青山野趣,散布着亭廊阁楼,使人留恋忘返。

三回味“吸江南园林之秀雅”:
在修建清漪园的15年期间,乾隆皇帝曾于1751年,1757年和1762年三下江南。乾隆十分钟情和喜爱江南园林的秀美风光景色,每次都让宫庭画师同行,并将苏杭无扬的美丽风景一一画记,力图使它们长留于清漪园内。昆明湖西岸的西堤及堤上六桥就是借仿了杭州西湖的苏堤六桥;万寿山东麓脚下的惠山园(现名谐趣园),几乎就是将无锡惠山的寄畅园造就成清漪园内的园中园;万寿山后的苏州街,是为了讨老娘高兴,将苏州的江南街市移至清漪园内。

最后瞧一眼“纳西洋园林之元素”:
在万寿山西麓山脚下,停靠在湖边的一条石船,名叫石舫。在西洋园林中是有较多的是石雕艺术品,从这仅有的一座石船,表明乾隆皇帝已开始接受西洋的文化文明。

经过15年的精心建造,园子建成了。园内的山叫万寿山,水叫昆明湖,那这个园子也该起个好听的名字吧。乾隆皇帝有诗句“山称万寿水清漪,便以园名颇觉宜”,那此就叫成“清漪园”了。

这里顺便提一句,乾隆皇帝违背初意,建造了清漪园,理由冠冕堂皇,一是修水利,二是给母亲祝寿,不是用于自己享受。所以后来他再次对臣下明示,每次来清漪园都要“逮午而返”,意指在午后要离开清漪园返回。已食言一次,做为皇帝是不能再次“食言”的,果真,自清漪园建成之后,乾隆帝来过清漪园不知多少次,但他确实没在清漪园留宿过一晚上,都是在日落前离园回宫。
虽然乾隆多么的想在“夕佳楼”目送夕阳晚霞,也非常想在“望蟾阁”眼望中秋明月。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6-01-04 14:09:28 +0800 CST  
二十五. 读《活着•张艺谋》 王斌著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6-01-11 10:39:18 +0800 CST  
有道是:有心裁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活着”。

1992年底,张艺谋原本想着将王朔的小说《我是你爸爸》搬上银幕。有人劝张艺谋,王朔这人痞,他的小说更痞,别粘惹他。张艺谋说,就这本小说来说还真有点意思,张艺谋想拍,而且连男主角都定好了,就是姜文。让王斌(本书作者)帮着联系姜文,可能是姜文对该剧不太感兴趣,就找个借口,说是接片太多没时间,婉言谢绝了。张艺谋原定该剧的主角非姜文莫属,若姜文不接活,张艺谋也就只好放弃了该剧。

见是机会,王斌就势向张艺谋推荐余华的《河边的错误》,张艺谋原本看不太上,但架不住王斌极力向荐,就说先与余华见个面,聊聊,并让王斌再拿来余华的其他作品看看。王斌见到余华后,要了他的全部作品,余华说还一部小说《活着》,“收获”杂志已排好版了,年底就发行,你也顺便带过去,但这两天就要还给我,我就这一稿,还要用。
第二天,三人见面,原本是要谈《河边的错误》及改编事宜,可是张艺谋却将话题转到《活着》来了,交谈之间,王斌发现张艺谋时不时的“走神”了,两眼直楞楞的看着窗外的街道,有时还流露出忍不住的含笑。因和张艺谋太熟了,王斌问张怎么回事。
张艺谋直言相道,昨晚连夜将《活着》看完,认为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作品,就动了心思。刚才看着窗外的街道,我就在想剧中的场景小镇的街道该是什么样式,想着葛优看着龙二被枪毙时,吓得魂飞魄散,尿水顺着裤腿流出来,再给个镜头,让人看着葛优那被吓的本就是怪怪的脸,我自己都觉得好笑。
这让王斌立码感到张艺谋是要放弃《河边的错误》,而拿起《活着》,这真是大出王斌所料。而后张艺谋的后话更让王斌感到惊奇,这是一个好故事,好题材,我若不把握时机,小说一发表,让别人抢去,我会后悔死的。
也就是在几分钟之内,张艺谋就决定要拍《活着》。并当时就定下女主角是巩俐,男主角非葛优莫属。这让王斌感到意外,而让余华觉得荣幸,因为二者都是余华的作品,由知名大导演张艺谋用他的作品拍成电影,对每一个文学作者来说都是难得荣誉。
那天是1992年11 月11日。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6-01-11 10:40:11 +0800 CST  
张艺谋为何一眼就看上了《活着》,就认准了《活着》呢?
张艺谋讲到,当他看到书名《活着》的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当年在西影,在大门口看到一个布告,里面有几个被枪毙的人名,其中一个就是和自己拍片的伙伴。现在他早已命归九泉,而自己还“活着”。
《活着》会给人一种人生的感慨,会使人彻悟到人生的一些东西。
“活着”是第一个平常人最基本的要求和追求。

你看福贵因嗜赌,所有的家产都赌输被龙二弄走了,老婆家珍也不要他了,只好向龙二借了个皮影箱子,走村串街演皮影谋生,是为了“活着”;被抓壮丁,当了蒋兵,后逃回家乡,女儿凤霞将他带回家中,媳妇家珍接纳了他又一起生活,是为了“活着”;区长春生疲劳开车,无意中撞墙将儿子有庆砸死,福贵两口子悲痛欲绝,埋了儿子,还得照样“活着”;女儿凤霞生了个孙子叫馒头后,还没高兴过劲,没想到产后大出血,抢救无效而死去,老两口只好带着孙子馒头,还得继续“活着”。
这是福贵家珍的一家的命运,这也是中国千万个悲惨家庭的一个缩影。他们都是这样的“活着”过来了。

张艺谋大学毕业后,投入电影行业,虽然获奖数十,事业辉煌,但也有“坎”的时候。这不,这部《活着》的片子,历经一年的辛辛苦苦,拍出来了,在北太平庄新影礼堂先试演一场。没想到的是,请来作家学者的观后感是出奇的一致:“没有文学性”,“这么糟糕”,“太让人失望”,“整个一部垃圾片”等等。面对如此令人沮丧的消息传来,张艺谋没有失去信心,还得“活着”下去;不料,让人更坏的消息又传来了,《活着》在送审时被“无情”的毙了,胎死腹中,《活着》死了,张艺谋还得“活着”下去;接着是台湾制片方将《活着》送到法国参加戛纳电影节,作为该片的导演本应去戛纳,但“上面”明令张艺谋不能离境,他只好在国内静听消息,只能这样的“活着”等着;不久,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活着》在戛纳电影节上出人意料的一举拿下两个大奖,让张艺谋兴奋不已,这样的“活着”真好。

张艺谋在谈到中国普通老百姓“活着”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苟且”的活着,这就是福贵一家人的“活着”;还有一种是“抱有希望”的活着,这就是希望着“鸡养大了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养大了变成牛”。张艺谋们就是这样的“活着”:1985年,由张艺谋摄影的《黄土地》获得了第五届金鸡奖的“最佳摄影奖”,“这是一只鸡”;1988年,由张艺谋主演的《老井》获得第十一届百花奖的“最佳男主角奖”,“鸡变成了鹅”;1988年,由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获得第三十八届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鹅变成了羊”;1994年,由张艺谋导演的《活着》获得第四十七届法国戛纳电影节“评委大奖”和“最佳男主角奖(葛优)”,“羊变成了牛”。

但不论是那种活法,你都得“活着”!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6-01-11 10:41:10 +0800 CST  

不知怎的,我特别的看好书中的一幅画图:
《活着》中的女主角巩俐拿着剧本在开心的说着笑话,而身旁的那位“老农”,缩坐在一旁,认真的,全神贯注的琢磨着剧本,他就是男主角葛优。
一位是巩俐,一个是葛优;女的是家珍,男的是福贵;左边是“一朶鲜花”,右边是“一堆牛粪”。
让谁都没想到的是,就是这堆“牛糞”,插着这枝“鲜花”,飞到了法国东南地中海滨的戛纳小城。还是“这堆牛粪”,在电影节上,登上主席台,在全场洋人的关注和掌声之下,捧回了让国内无数演员为之倾倒的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6-01-11 10:42:18 +0800 CST  
二十六. 读《沉浮庄则栋》 鲁光著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6-01-18 10:56:21 +0800 CST  
四十五,光棍苦,粗茶淡饭没人煮。
光棍苦,四十五,升沉起伏灌糊涂。
四十五,光棍苦,裤子破了贴胶布。
光棍苦,四十五,人逢节喜我心堵。

1984年,庄则栋在文革中的事,上面有了个了断了。
1985年,庄则栋与他的前妻钢琴家鲍惠荞离婚了。
至此,庄则栋开始了孤独一人的生活。
这几句庄则栋自写自嘲的打油诗,就是庄则栋当时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虽然没人给煮饭,虽然穿着贴着胶布的裤子,但庄则栋到底还是“活着”了。

想想他的乒乓前辈傅其芳、姜永宁和容国团,这三人号称中国乒坛的“三英”,在文革之初的1968年,在不足三个月的时间先后自杀而去。
傅其芳从香港回到祖国,是中国乒乓球团体冠军和单打三国冠的主要功臣,因无法“交待”造反派强加的莫须有的罪名,而被不断的侮辱殴打,而上吊自杀。
姜永宁从小家境贫困,但打球的天份很高,在香港很有名气,受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之邀,放弃香港优厚的待遇,回国投入乒乓事业,并立下大功。文革中因一张照片就被打成“日本特务”,没法交待造反派的问题,而被打的“死去活来”,走投无路而上吊自杀。
容国团是新中国第一个乒乓世界冠军,因也是来自香港,看到了傅其芳和姜永宁因“香港问题”怎么也说不清,想到下一个就该轮到自己了,刚过而立之年的他,也在龙潭湖的一片树林中上吊而死。
文革岁月,那是一段不讲道理的时期。
这些来自香港的,在事业上兢兢业业,但在政治上“单纯幼稚”的乒乓精英,只能用这种无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清白。他们就这样早早的,令人痛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文革之后,庄则栋从一“部级领导”一下被摔到“阶下之囚”。
在“专案组”,他认真老实的交待了自己的“罪行”。其闭门思过中,他深感自己跟四人帮走得太近,“坏事”也干了不少。他悔恨,他悲观,他不能自拔,一时思想不开,就想到他的前辈傅、姜、容,想用“自杀而一死了之”,幸亏当时发现及时,没有死成,庄则栋还是“活着”。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6-01-18 10:57:06 +0800 CST  
“活着”是辛苦的:光棍苦,吃饭没人煮,裤子贴胶布,过节心中堵。
“活着”就有希望:
1987年,作为庄则栋的铁杆粉丝,日本女人佐佐木敦子毅然放弃了日本国籍,放弃了在日本的高薪职务,在庄则栋落难之时,来到北京,并“经邓小平的批准”,与庄则栋结婚了。庄则栋不再是“光棍”了,又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
后来,庄则栋除了专注自己的乒乓球事业,还添加了新的爱好,拜书画大家范曾等为师,倾心书法,而练得一笔不错的“庄体”,受人敬慕。
庄则栋在文革当了大官之时,曾得罪了许多昔日的乒乓战友,大家都避他而远之。
再后来,在朋友的规劝之下,他借“庄则栋北京乒乓球俱乐部”揭幕之际,向昔日的战友写了一封书信,信中真诚的向他们承认了自己在文革所犯的错误,对战友造成了伤害,希望将之前的隔阂留在上一世纪。
“书信一封泯恩仇”,在揭幕会,前国际乒联主席徐寅生,前体育局长李富荣等昔日同站在一领奖台的战友,不计前嫌,纷纷前来祝贺。
作为我们这一代人,看着书中张张他们真诚握手的照片,让人感到十分的欣慰。

再后来,身体一直棒棒的庄则栋,终于也遇到了病魔癌症,从2006年发现直到2013年逝去,化费了昂贵的治疗费,国家都给解决了。原因很简单,庄则栋的一生,犯过很严重的错误,但大家都认可他是一个犯过错误的好人。人民更不会忘记,庄则栋给国家带来过巨大的荣誉,还为中国的外交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庄则栋是有功于我们国家的。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6-01-18 10:57:52 +0800 CST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6-01-18 10:59:08 +0800 CST  
二十七. 读《达芬奇画传》 蒋可编著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6-01-25 11:06:54 +0800 CST  
我不懂绘画,也不会看画。一幅好画名画摆在眼前,我是看不出它好在那里,名在何处。但在书中看行家评画还是有点意思的。

在看《徐悲鸿传》时,徐悲鸿在教他的学生作画时,讲了许多的绘画的要领和技巧,而且多是“举例说明”。一日,他拿出了绘画大师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问他的学生,画中的13个人物中,正中的是耶稣,另12 个人中有一个是叛徒犹大,你们谁能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看出找到哪一个是犹大?学生们看了一会,纷纷都说看不出来。
徐悲鸿讲到,达芬奇在他的绘画中非常强调的就是要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活动,以达到画中的人物之间的某种交流,还有就是能做到观画者与画中的人物产生的某种交流。

在这个晚餐上,坐在正中的耶稣异常平静略有悲伤的对他的12个弟子说:你们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你们想想,当耶稣说出这句“震惊人心”的话后,在场正常人的动作或神态会是什么样子?而他们当中的叛徒会有什么动作或有什么神态?
正常人的应当是,或身子前倾双眼吃惊的望着耶稣,好似在问到真有此事?或两三人之间在相互议到,这人会是谁?若是“心有有鬼”的那个人,则应当是惊吓的身体略略后仰,两眼会直直的盯着耶稣,看看耶稣能说出自己的名字来吗。由于内心的恐惧和紧张,他拿着钱袋子的右手会不由自主的握的更紧。
按着徐悲鸿的对该画的分析,我很容易就找到了那个犹大。他确实与其他11个人有异常之处。这就是达芬奇绘画的高明之处。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6-01-25 11:08:28 +0800 CST  
通过名人指点欣赏了达芬奇的这幅《最后的晚餐》,忽然对达芬奇的其他藏画也有了一点兴趣。在巴黎卢浮宫亲眼看到过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之画,记得当时地导说,这幅画中最大的看点就是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这微笑神秘在何处,我们是凡夫俗子肯定是看不出来的,但经行家的指点,也可能会略领会出一二来吧。在人物传记的架子上看到了这本《达芬奇画传》,毫不犹豫的就放入袋中。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6-01-25 11:09:39 +0800 CST  

刚刚打开书不久,就被书中的这幅画吸引住了,不,应当是被这幅画的介绍有所吸引,达芬奇的这幅画叫《基督受洗》。
达芬奇一生留下的传世之作颇多,但最负盛名的画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与其相比,《基督受洗》本应不算什么。但这是幅却是达芬奇出师成名的第一幅画,在这整幅画中,达芬奇只留下了很少的笔墨,但就是这少量的笔墨却让他的老师从此放下了画笔,不好意思再画画了,这也正是我关注之处。

这幅画是达芬奇的老师委罗基奥大师受教团订制而画的,画中共有4个人物,正中的是耶稣,他正在接受犹太先知约翰的洗礼,在他们的左侧跪着两个小天使。这幅画基本上都是由委罗基奥大师画成,只是最左边的一个小天使老师让达芬奇来画成。
达芬奇画完这个小天使,委罗基奥前来看后,大吃一惊:这个小天使微抬着头,双眼全神贯注的看着约翰,看着他正在给耶稣洗礼,她看着约翰庄重的面孔,她知道约翰正在干一件庄严的事情,她的眼光里流露出一种迷惑,她的目光好似告诉观者她还不明白这件事情的重要意义。
委罗基奥双眼停留在这个小天使上,他感到惊讶,他感到自愧不如,他感到青胜于蓝了,他不由的对自己说:我该放下画笔,去拿雕刻刀了。后来,委罗基奥果然永久的放下了画笔,专门从事雕塑事业了。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6-01-25 11:10:40 +0800 CST  
看了这个介绍,使我不由的想到“张大千此生永不画马”和“李白在黄鹤楼撂笔而去”的两个故事。
徐悲鸿和张大千都是我国近代的绘画大师泰斗,二人互为挚友。一日,张大千来京,徐悲鸿请张大千为北平艺专作一幅菊画,画中,徐悲鸿边看边连连赞口不绝。张大千听后对徐悲鸿说到,悲鸿兄,十几年前自我看到你画的马后,我此生就再也不敢画马了。你采西方解剖学之博长,扬中华用笔之精华,再加上你悲鸿兄的特有精神,我再画马就自愧不如。
诗仙李白前来黄鹤楼一游,远观黄鹤楼的壮观,登楼后极目四望,美景胜过美酒,不由的诗兴即起,欲提笔赋诗。在构思之中,忽看到楼中有崔颢的题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连声称道“好诗!妙诗!”李白在赞美崔颢的妙诗之后,心中略感遗憾,自己迟来一步,再写黄鹤楼,崔颢诗后再无诗,便做“打油诗”一首:“左拳捶碎黄鹤楼,右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随撂笔而去。
“崔颢题诗,李白撂笔”,文人惺惺相惜,一时传为佳话。后人为怀念“李白撂笔”之举,特在黄鹤楼东的坡下建一小亭,名“撂笔亭”。

委罗基奥和张大千都是画界泰斗,李白更是诗仙一人,当他们发现与他人相比,在某方面自愧不如时,或从此放下画笔,或永不再画马,或撂笔而去,这是他们自我评价的能力,更是他们的大家风范。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6-01-25 11:12:24 +0800 CST  
二十八. 读《护航亚丁湾沉思录》 柏子/靳航著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6-02-01 10:58:38 +0800 CST  
一位见多识广的年青网友在聊到中国海军在亚丁湾护航时,他是这样写到:“中国海军纯属作秀,再多的人,再厉害的武器也没用,由2008起中国海军有没有攻击,杀死甚至逮捕过一名海盗?大家有目共睹。”

一位孤陋寡闻的耆者在读了《护航亚丁湾沉思录》后,他看到的中国海军在亚丁湾的护航是另一幅画面。

从2008年,为响应联合国的号召,有许多国家的海军开始在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为商船进行护航。
各国海军为商船进行护航有两种模式:
一是以美国海军为首的多国联队采用的“国际推荐航运走廊”方式。多国联队共有30余只舰船,他们将所管的航运走廊划为十几个区域,每只舰艇负责一个区域,一个区域长是60海里,宽是20海里。
二是中国海军采用的“编队护航”方式。从A点到B点之间以编队方式进行,A点的是依海上风浪的季节而变化的,风浪小的季节AB间的距离是608海里,风浪大的季节是433海里。(主要是随海盗的活动规律而变化的。)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6-02-01 10:59:54 +0800 CST  
航运走廊的方式实际上是区域巡航,一只军舰在所管的区域或停留,或游弋,没有情况自由自在,出现了海盗袭船就往事发地点赶。区域巡航的方式很适于欧美这种自由兵的方式。

编队护航的方式是,需要提供护航的商船在“水星网”上提出申请,在A点或B点停泊等待。中国护航舰队到后,根据商船的多少,按2列或3列形成编队的形式一同出发前往B点或A点。中国护航军舰会航行在适当的位置,随队护航同行。编队护航的方式比较辛苦,既要组织编队,又要往返航行。欧美大兵是不喜欢干这种麻烦的事。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6-02-01 11:00:56 +0800 CST  

楼主:耆者gdf

字数:968246

发表时间:2015-06-22 23:3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5-28 10:31:28 +0800 CST

评论数:632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