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玄异与心性认知----浅见杂谈


80 算计

常人之心,往往喜欢算计。算计自己的得失,谋划怎样才能获取得更多。红楼梦中说,"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世上多少聪明人,参不透这句话。功名利禄算计无穷, 最后无非一抔黄土。

很多人步入修行问道之路,也常常忘不了俗心算计,总盘算着自己付出了什么,又能得到什么?须知,“道”喜质朴纯真,不喜机巧算计。人生也就三万来天, 如果要算计, 不如算计一下还有多少时间。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楼主 dunyu  发布于 2020-08-01 18:04:33 +0800 CST  

81 人天交争

人活在世上,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世俗价值体系和一些约定俗成的观念的影响,诸如升职发财,事业成功,家庭美满等等。但在走向“天人合一”的修行道路上,如果一个修行者顽固的保留你对事物的那种约定俗成的看法而不愿意改变的话,则会不可避免地进入一种“人天交争”的状态,因为“天(道)”本身是并没有任何人为的观念,它只会按照自我的规律性不断的对人提出能够“符合于它”的心性认知和功德修为的要求。实际上,如果深入的研究佛家或道家修行体系,里面很多深层次的东西都是颠覆常俗认知的。可以说,这种“人天交争”会一直贯穿着整个修行过程的始终,而如果修持者不能够放下既有观念的束缚,则会很容易走回到原有的习惯性道路上去,从而止步于某一个修行层次上。
楼主 dunyu  发布于 2020-08-03 15:46:52 +0800 CST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己之浅见拙识,本不欲示人,更无吸引众人围观跟随之意。不过冀抛砖引璞玉,希望为师门引荐贤人佳士,同修共演,不负此千古难遇之道法传世机缘也!

因贴数已至九九,后贴则不再以知见撰文为主且不再排序,只随心录古人诗词故事等,期读者有契于心。
楼主 dunyu  发布于 2020-08-08 21:35:38 +0800 CST  
述怀------马钰

利名场上没萦牵。人我丛中绝焰烟。举意游山山岭上,兴心乐水水云边。往来飘逸孤如鹤,去住安闲静似蝉。据此逍遥能有几,从教人道活神仙
楼主 dunyu  发布于 2020-08-08 21:38:50 +0800 CST  

抱一而游心于恬淡,静息而虚凝于虚无
楼主 dunyu  发布于 2020-09-07 22:41:02 +0800 CST  

从来只有活人死,己死谁为受死身。

-----此句源自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著名思想家,对佛学,道家修炼亦有深入研究)的《梦授鹧鸪天》词十首。其序云“无师之师,其唯梦乎?无梦而梦,非师而谁?”自觉“梦授余多矣!”。梦中有所玄异感知经历,其实为某种高阶信息在大脑中的投射而成梦,自古之修炼者,有此经历者不鲜见。佛教东传,白马驮经,传说亦因于汉明帝之梦神人。
楼主 dunyu  发布于 2020-09-07 23:24:49 +0800 CST  
一般市面所说的丹道之修,常常说到通周天、结丹等修炼步骤,其修炼重点,更关注于这个肉身之上,所开发的超常功能,也往往是基于肉身的功能表相,如透视遥测,意念致动等等。然而,更高级的修持方法,往往更关注于“非肉身”的修炼层面,古云非丹之途(或云虚幻丹法等),其所研究范畴,已经远远超出肉身这张皮所包裹的范围,而进入到身外炁场与外宇宙空间的交参状态,进入到法身法相的多维度时空存在状态的研究中去。处在这一层次的功修者,虽然可能并不具备基于肉身的粗浅表相功能,但修持者所能照察的范围以及功修产生的物理作用的范围,往往对应了极为广阔的地理区域乃至延伸到不同维度的时空存在之中。
楼主 dunyu  发布于 2020-09-09 22:00:12 +0800 CST  
从高师眼里看你,并不是看你这个人个子高矮,多胖多瘦,模样好不好看,而是看你身外那套炁场究竟是怎样,因为那个才是本质的你。就如同有些佛家书画,那个菩萨的画像之上,身外灿然金光,顶上日轮高悬,就是分布有序,且品质极高的身外炁场组成状态的一种。

师门所谓心法引带,那些加在学员身上的精微物质,普通人并不能完全看到(虽然从学的人可能从侧面有所感知,比如身上有气机的感应,眼前见到一些波光景象等)。假设普通人能够看到那些加持在自身上的精微物质,是如此真实的涤荡陶冶了你这个人身外原来那套简陋灰暗的气场,让你从内到外焕然一心,同时也能深刻的了解到这些精微物质和有序的身外炁场对自身生命和命运的影响,恐怕借两条腿都跑过来了。

很遗憾的是,常人”肉眼凡胎“看不到这些,只能以自身的感觉,情绪,常俗之理念为依据去取舍。很多人都知道修行炼心,提升性灵很重要,但却真的需要一双慧眼需要一点慧心。举个可能不恰当的例子,就像炒股,等到大家都去炒股的时候,炒股也就不赚钱了。等所有人都去寺庙里拜佛的时候,在佛看来,底下的人就是呜呜嚷嚷一大片,还能分清个数吗,所以人家那个真东西早就走了,留下石头的佛像供世人寻求一点心安而已。我曾说,踏遍铁鞋无觅,此处气息方兴。当你在古道家之心法普传,气息方兴的时候,你来了,人还比较少,而机会却比较多,粥多而僧少。淡然的迈过那道身外俗物的门槛,你就进来了,从此还你一个崭新人生,从此走上一条勃勃向上的生命之路,也从此走进了一个干净、温暖而富有生机的如桃花源一般的所在。
楼主 dunyu  发布于 2020-09-12 22:36:53 +0800 CST  
西江月
刘辰翁

曾与回翁把手,自宜老子如龙。怀胎不敢问春冬。等待鞭鸾笞凤。
昨夜又迟黄石,今朝重叩鸿濛。碧桃花下醉相逢。说尽鹏游蝶梦。
楼主 dunyu  发布于 2020-09-12 22:37:11 +0800 CST  
《西江月》
刘辰翁
玉帐传心如镜,青龙绕指成轮。尘中多少白头人。乾里寻壬难认。
世事说来都了,鬼神见也须瞋。迷槎问我是何津。向道先生昼困。
楼主 dunyu  发布于 2020-09-12 22:48:44 +0800 CST  
大家修行锻炼,无外乎也是为了获得“修行之好”。当然,修行之“好”与世俗之“好”并不完全相同。但无论是求功求道也好,求得性灵的提升和完善也好,求自我的救赎也好,求命途的平安也好,哪怕你只是求世俗的提升也好,我都想说,不要抱着某种机会主义的心态和投机侥幸的心理,不要指望着天上掉馅饼,而应以诚恳的态度去求学,真正的来一方有德之地去陶冶和净化,切实的提高自我的心性和德行。天下并没有什么捷径。师门提供的也不是捷径,而是“直径”,就是不让你走弯路了,不必要再自己盲修瞎练去拿生命作实验了,而是直接把那套有序化的精微物质的炁场传递给你,你只需要守住心性,身心自然的就会得到净化和陶冶,命途也自然的能够实现平安顺随,生命如流水日新,也能体会到修持中种种神奇的,不可思议的妙处。因为师门教学是真实的心法引带加持,存在着由老师到学员的精微物质的传递以及其他丰富而真切的物理作用,并非单纯的指导学员静坐冥想等自修方法,所以效果要远比一般的静坐冥想等自修法门要好得多。但这里面也需要大家注意一个问题,并不存在某种万能的机会主义的方法,能让一个品性低劣的人获得超出于其德行的资财和地位等。师门心法传授,虽然弱化了身体动作方面的苦修,从物质层面给了从学者直接的引带和传递,但仍然需要从学者切实提高自我的心性水平和修正自我的德行,才能够真实而稳定的改善自我的命运。否则就算给你东西了,把那些珍贵的精微功力物质加在你的身上,你也可能把他消耗在某些不适当的方面,甚至去为恶行而伤德。
楼主 dunyu  发布于 2020-09-15 21:20:57 +0800 CST  
火候

又快到十一假期了,有些朋友在寻找看哪里有禅修班,希望趁着假期在明山古刹之中修行锻炼,陶冶身心。 很多参加过禅修的人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禅修的那几天,整个的身心状态都是很不错的,但一回到现实生活中,在世俗的干扰和影响之下,那个清净的身心状态很容易失去,又重新回到世俗扰攘之中了。

修行,其实有一个“火候”的问题。当然一般道家修炼更多的涉及这个词汇,佛家比较少说,但道理是相同的。过去修炼有“文火”“武火”之说,就是以人身为鼎器进行修炼,就像做菜煲汤一样,有时需要用文火,有时需要用武火,有时还需要息火静养一段时间,经过这样一段或缓或急的比较长时间的烹炼,才能使得修行者无论在功力水平上,还是心性水平上,都有一个稳定的提高,达到了一定的“火候”,这样,即使你这时候离开老师,进行自修,独自去面对世俗和生活上的干扰,有这样一个稳定的根基在,也能够将自己的修行水平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所以为什么师门古道家的心法教学,要设置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两年)呢,就是要通过一个较长时间的心法涵养和陶冶,使得从学者的心性水平和功力水平都有一个稳定的根基,达到该有的“火候”。
楼主 dunyu  发布于 2020-09-19 09:50:52 +0800 CST  
淡乎无味

发现自己写的文字大都平淡而没有什么味道,看起来应该会很枯燥吧,所以十分感谢有人能读这些帖子。我想这可能和我从事的专业是理科有一定关系,习惯于这种论文形式的表达了。从我的角度,是试图描述一些修行领域普遍适用的一般道理,期望能有助于朋友们在修行中的探索,参研,寻师,择法等等。然而,这里面需要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是世间之道理,皆具备“二律背反”的特性。当我能说出某个命题一个方面的道理的时候,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和它相背反的道理亦同时成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很多网络上经常的争辩并没有什么意思。比如我说,修行须“远俗”,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我要在”尘世炼心“,其实也并没有错。只不过这两个方面的道理分别适合于不同的人而已。第二呢,正如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修行之中有真意的东西,往往是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当然也远远超出我个人的水平所可以去说。所以我的帖子经常也只是绕着说一些周边的外围的东西,顾左右而言他,期望以自己之管窥蠡测,作为"引玉之砖",接引真正的可堪造就的璞玉,加入到古修行的研究中来。
楼主 dunyu  发布于 2020-09-19 22:47:45 +0800 CST  
修行不要等

很多人对身心修行完善自我很感兴趣,却总是被世俗所累,总觉着工作啊,情感啊,家庭啊,孩子啊很多事都很牵扯自己,觉着修行不是急事,可以等以后有空闲了,有条件了再修,先把世俗的事情安排妥帖了再说。
我倒是觉着,修行不要等,越早开始越好。人的生活总是在不断变动的,你打算好的事情,很可能会由于各种意外就不能完成了,今年条件还不够,明年就一定够了吗,可能各种条件差的更多,19年初的时候谁会预想到20年是这个样子? 注意对现在世界时局的主流判断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意味着变动,调整,甚至混乱。对于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个人来说,也不得不去面对未来很多不可预测的变化,包括个人生活,经济,就业等等。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特别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个体生命力的高峰已经过去,沿着自我已经习惯的人生轨迹,在充满变动的未来中,其实是脆弱的,也是无助的。而加入古修行之中,相当于在你人生的曲线之中,无形之中增加了趋向变好的势能。其道理也很简单,首先古修行的道场本身就对人有很好的护佑作用,帮人挡住那些不良的信息,另外更重要的是,你自我通过修行锻炼,使得身外炁场更加有序,对外界无形信息会有一个更好的应对,有些时候莫名其妙的很多事情就得到了解决。就像有一位年轻的同修,硕士毕业,今年的就业形式本身不太好,她反正心态挺好,整天乐呵呵的,想着实在不行就回家呗,结果等到最后突然本学院有一个留校的名额,就给她了,往年很多博士都很难留校的,虽然是基础的教学辅助岗位但是对于女生来说也很不错。这些也可以说是修行带给人的“好”,修行之好和世俗之好不同,世俗观念以你不断的升迁,发财为好。而修行之好,是让你内在更健康,生活更顺遂平安,以此为好。还有一位同修以前是单位的中层岗位,虽然收入很多,但是工作非常累经常出差也难以照顾家庭,更别说修行了,入门修行之后有一天突然就有了一个调动岗位的机会,现在收入下降了一些,但是工作不那么累了,空闲时间很多,生活也更健康了。这里面有一个视角的问题,很多事情从人的世俗观念来看,和从天道的角度来看并不一样。从天道的角度来看,他不认为过度的透支自我的生命而去追求金钱官位等外物是一种好。

所以,我是真的觉着,应该尽早开始修行的脚步。给当下的自己,一个全新的可能;给未来的自己,一个更好的期待。
楼主 dunyu  发布于 2020-09-22 22:42:49 +0800 CST  
高层次的功修,像是让你进了一个满是精美的瓷器,雅致的艺术品的那样一个美妙殿堂。身处妙境自然有其乐,但是你一定要修心,如果不修心,就如同一个莽汉闯进去一样,把那些精美的瓷器撞得七零八落,象顽皮的孩子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只有把自己的心,修得干净脱俗,清除妄念,才能很好的实现与之共存。过去修炼高级物质常说要炼“炁”,一个“炁”字,下面四个点,本身就说明炁是一种弥散态的物质,易于飘散,需要精心呵护。作为普通人,你那个妄念一多,脑思维频繁运动,很容易就让那个珍贵的先天之炁跑掉。所以功修往往说要重心性,甚至都不是一个一般所说道德的问题,而是一个技术的问题(包括严新在内不少修行高师都说过类似的话),就是作为修炼的一种技术性要求,如果你的心性不够清净,你的身上就不能实现“炁”的稳定有序的存在。
楼主 dunyu  发布于 2020-09-29 22:47:03 +0800 CST  
修行是否要度人?
度化他人是一种很好的功德,有助于自己的修行进阶。很多时候,如果没有度人的功德,修行甚至会止步于某一个阶段。当然首要的条件,是自己先修到一个比较好的心性以及修炼状态,这样才能给周围人以正向的引导,才谈得上度人,否则相当于不具备度人的资格和能力。当一个人的修行水平还不够的时候,不能够影响他人、引领度化他人是很正常的。另外也需要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度化的,就是佛祖现身,有些人该不信还是不信,该迷恋世俗还是迷恋世俗。人各有志,不得不承认修行在目前的社会是小众爱好。
楼主 dunyu  发布于 2020-10-04 19:41:35 +0800 CST  
福德与功德
德有福德和功德之分。记不记得梁武帝见达摩的那个佛家历史上很有名的典故?梁武帝问达摩,说我一辈子造寺济僧无数,可有功德?达摩说,无有功德,这些只是有漏之因,人天小果,真正的功德,并非世间有为之法可以获得。我们一般说的做善事,助人等等,属于“福德”范畴,也即是给自己未来积累一些人间福份。而真正的“功德”,是某种“无为”状态下的“无相”布施,其“德”不可思量,或者说是有无量功德的,也就是说你没有办法去度量这个德到底有多大。所以,真正的“功德”并不是一个普通人随随便便就可以积累的,而是修行进入很高层次的人才可以做到的。从佛家的角度,是要进入智慧圆融无碍,寂灭无相的层次才可以;从道家的说法,是要进入某种“合道”的修持层次之后才行,所以按照道家的概念来说,“道”与“德”并不可截然分开,合于道且行于道,方有其德。
楼主 dunyu  发布于 2020-10-08 16:42:31 +0800 CST  
实虚两相

记得曾听一位高师说过,“功法之要,不过虚尔。”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修功研法的人,作为高层次功修的要诀,你并不是去研究那些实实在在的物质,而是去研究在普通人看来似乎是虚幻不实的那些存在。或者说得更准确一点,你是站位于实物质时空之中,而去研究那个虚物质的存在。相对于实物质存在来说,虚物质同样有着复杂的存在状态和极为丰富的物理运动,同时,也会反过来影响和干预实物质的存在状态。举一个好像在修行调病领域比较常见的例子,就是假设某一个人有一种很严重的疾病,那去医院诊断,可能是什么什么疾病,但在具有眼功的修持者看来呢,他看到是你这个人身外有一个什么什么东西,正常人没有,就你有,那在你身上就表现为“疾病”态,那假设这个修持者具备一定的功力水平的话,他把你身外那个东西拿下来了,或者采取什么办法把他消除掉了,那么这个得病的人,逐渐的也就慢慢的好转了,对应在肉身上的疾病也就消除了。当然,这里并不是在宣传“附体”之类的封建迷信,而只是作为一种实虚两种物质的存在组态和物理相互作用,从人身角度给出的一个例子。就对虚物质存在态的研究来说,它虽然尚未被现代物理学理论触及,但又是为功修界所熟知的一件事情。如何修炼和调控虚物质存在,本身是一个极为宏大的研究课题,也对应能解决对于人类整体来说很多大事情,对人身疾病的调整并不是高层次功修的主旨研究目标,而只是一种顺带的副产品或者说雕虫小技。
楼主 dunyu  发布于 2020-10-13 11:08:18 +0800 CST  
重阳师父百端诱化,予终有攀缘爱念。忽一夜,梦立于中庭,自叹曰:“我性命有如一只细磁碗,失手百碎。”言未讫,从空碗坠,惊哭觉来。师翌日乃曰:“汝昨晚惊惧。”方才省悟。——《马钰文集》
楼主 dunyu  发布于 2020-10-24 21:13:58 +0800 CST  

执大象,天下往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这是道德经中的一句话, 这里的"大”,是指“道”,老子说“域中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道”排在首,以“大”来指称。

“执大象,天下往”,是说,当你秉持着那个和大道相沟通的东西(大道之具象)的时候,天下的众生含灵,熙熙攘攘的都会想要向着你这个地方归往,因为他们知道这里好,是生化万物的本源,是家园,是长生久存之地,是涵养根本之所。然后众生含灵来了之后,你也不用怕,并不会象现实中人群一聚集就会发生种种事端,他们来了也都很守规矩,遵守大道的规范,在那儿按着某种陈列排好队,既不会伤害到你,也不会互相伤害,所以说“往而不害,安平泰”。

老子这句话是修行的大宗师,对于合道状态下感受的一般描述。当然,这里面的“天下往”,并不是说众生的实体都来了,而是对应众生的灵性(是一种“虚相”,如佛祖所说,众生法相)。众生的灵性,往往要比实体更聪明一些也更敏锐一些,肉身实体则容易被五欲所迷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就像西游记里面的比喻,唐僧,这个正在孜孜以求修行的人,是“肉眼凡胎”的,相反,孙悟空(代表“心猿”“性灵”)则是火眼金睛的,其实也是知道怎么才能去如来佛祖那里的。
楼主 dunyu  发布于 2020-10-26 12:50:33 +0800 CST  

楼主:dunyu

字数:38782

发表时间:2020-02-15 01:05:3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06 20:40:24 +0800 CST

评论数:20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