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普及姐妹篇:民间神奇的极简至易中医外治法传奇(转载)

艾灸养生在现代社会的神奇妙用




1)消除疲劳,改善睡眠

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来自于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加大,更由于种种污染而影响身心,出现郁闷、心烦、急躁易怒、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多梦、口臭、容易疲劳等;男性容易出现阳痿、早泄、前列腺炎;女性容易出现乳腺增生、月经不调等。如今这些现代病的出现,体现出一个“累”字,实际上,中医认为这些都是气血不足或经脉不畅造成的。

艾灸能够消除疲劳,改善睡眠。

人在运动后,常常会出现肌肉酸痛,疲劳等症状,这是因为运动中出现了大量乳酸,而艾灸可以快速地减少乳酸的积累,缓解疲劳的产生。艾灸还能够促进颈项部和头部的气血运行,可以改善由于气血不能上达造成的失眠、健忘。通过实验,治疗疲劳,改善睡眠主要用在三个穴位上:大椎穴、关元穴、足三里穴。用艾灸治疗疲劳已经在运动员身上进行了尝试,效果出奇的好,能让运动能力得到明显加强。与其他疗法相比艾灸更方便。

2)养颜润肤,纤体塑身

人类在20—22岁体内激素分泌水平达到青春颠峰期,之后体内激素的分泌量每10年以15%的速度的下降,女性尤为显著,激素的减少会使皮肤出现暗淡无光、色素长斑、粗糙缺乏弹性、衰老松弛下垂等。

祖国医学认为皮肤疾患主要与肺有关。肺主皮毛,肺又为娇脏,很容易感受外邪,一旦肺的功能受到影响,则人的皮肤和毛发都会受到伤害。养颜美容必须要调理肺脏,只有肺的生理功能正常,才能达到从根本上改善皮肤损美性疾患。艾灸有两千多年历史,是天然和绿色的养生方法。燃烧后的艾叶发出芳香气味,经鼻吸入,通畅气管,泌润心肺,其挥发出来的精油直接作用于表皮,辛温走窜渗透肌肉深层,使气机通调,激发人体正气。通过艾炙,引邪外出,提高健康的功能,加快体内气血运行,促进体内垃圾和毒素的排出。艾灸有针对性地施于有损面部容颜的人体经络特定穴位,还能缓解某些劣质化妆品的副作用,排出铅或一氧化碳废气,维持皮肤的保水、保湿功能,达到调理肌肤养护肌肤的目的,让人感到由内到外的健康和自然美。

据现代生物分析,艾草含有侧柏酮、多种醇、胆碱,蒿淀粉等多种成份,艾草的根、 茎、叶全身都是宝,对皮肤美白、补湿、抗老化、皱纹、改善青春痘、预防酪氨酸酶氧化、预防肌肤敏感等有良好调理功效。

3)消除冷感,改善性功能

艾叶能祛寒、除湿、通经络。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肤肌肉需要依靠气血的温煦、濡润、滋养以维持生机。现代人普遍寒湿重,所以艾叶就成了治病不可缺少的帮手。用艾灸祛除虚寒毒素,进行的全身养护,预防和改善人体内部隐患,达到治标先治本,标本同治的目的。

通过中医艾灸对人体产生温经通脉的作用,达到男、女性生殖器官的养护,激发男性和女性自主雌、雄激素分泌水平,从而达到以下功效:

1 养护卵巢,改善由于雌性激素分泌减少而引起的痛经,月经不调,性冷淡,皮肤粗糙,失眠,记忆力减退,更年期综合症等。

2 子宫附件调养,改善由于妇科炎症,如盆腔炎,宫颈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移位等造成的下腹坠胀,宫寒不孕及性功能下降。

3 乳腺的养护,预防和调治乳腺增生、乳腺炎及乳腺肿瘤等。

4 改善和调节男性性功能,如遗精、阳痿、不育及前列腺疾患等。

4)提高免疫力,防止衰老

灸疗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代偿能力,从而强壮人体正气。取穴施灸时,艾燃烧产生的红外线可激发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共振效应,同时激发人的经络感传现象,促进经气运行,产生循经感传,为正常细胞、免疫活细胞及能量缺乏的病态细胞输送活化能,同时借助于反馈调节机制,纠正病理状态下能量代谢的紊乱状态,调控人体的免疫力,抑制人体内细胞的衰老。经过对大量的对比研究,艾灸的调理效果比较明显,尤其在对人体的免疫力、抗疲劳、抗衰老以及人体机能的综合调理等方面的更为显著。
楼主 黄财神诸财神之首  发布于 2013-06-01 21:29:00 +0800 CST  
四季人神不宜灸



祖国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保健养生、祛病强身可以取法自然。《内经》中岐伯论述自然规律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这就提示我们,人的生老病死要顺应自然四季交替的变化规律,使用灸法祛病保健更要顺应自然之气。《素问?厥论》提出:“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 季节、天气都对灸法的疗效有影响,灸法应择时而用以晴朗天气,风和日丽施灸为佳。施灸一般以正午以后为宜, 因此时阳气正旺, 正是温阳散寒的好时机。而午前阳气未隆, 灸之则易伤气耗血。

此外,久病易伤阳,冬季之时,本不旺之阳受自然界影响更加虚衰,在此季节阴阳明显失衡,故疾病纷纷在冬季加重或诱发。若反季节在夏季利用“节气灸”防治,则机体可顺应夏季自然界阳气隆盛的影响与激励,并最大限度利用夏季自然界与机体相对阳气充盛之时顺势而治,达到温元阳、化宿疾、平衡阴阳消除病根的目的。因此临床上许多在冬季加重或诱发的慢性疾病,如果能提前在夏季治疗,往往可获特效。

古人正是利用这种理论进行保健养生的。比如,自冬至之日自然界的阳气开始复苏充盛,人体可顺从自然界的阳升之气,借助关元灸来强壮元阳。关元穴又名丹田,具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灸之可使元气充足,虚损可复,故能祛虚劳百损,壮一身之气,两阳相得,其效自倍。

切合自然规律进行治病防病是中医的特色,但是当季节和气候交替变化的某些特殊时段,人体相对于外界处于一种相对薄弱的状态,这时我们应该避之有时,减少不利因素。《太平圣惠方?卷一百》记载的四季人神不宜灸就明确提出:“春在左肋,秋在右肋,夏在脐,冬在腰。又男忌除日,女是破日。”也就是说,在春天不适宜灸治左肋处的穴位,秋季不适宜灸治右肋的穴位,夏季不宜灸治肚脐,冬季不宜灸治腰部穴位。男性在除日不适合艾灸。除日指阴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就是除夕。古人认为除日相当于死日,盖一岁尽处,犹一生尽处。女性破日不适合艾灸。破日是旧历书中的不吉利的日子,认为一年中有些不吉利的日子(根据天干地支经过复杂计算得出),那一天怨气冲天,冤鬼、恶灵因为无法超生,又得不到亲人的供奉,而且怨气又得不到缓解,所以在阴气最盛的时候回到阳间,宣泄自己的怨气。那一天经常是百鬼夜行、鬼怪重生,所以在古时候家里的大人在这一天是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出门的,而且每到这天所有人都关紧门窗,灯火全开的等待天明。

可见,古人不仅可以借助自然之力提高人体的抵抗力,还呼吁要趋避自然对人体不良的影响,适时施灸。
楼主 黄财神诸财神之首  发布于 2013-06-01 21:33:00 +0800 CST  
十二时经脉十二时辰宜灸与不宜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记载:“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施灸不仅要考虑季节气候因素,还要根据一天不同时间的经脉气血盛衰和穴位的开合选择施灸的最佳时机。

那么什么时候,那些部位不宜施灸呢?《太平圣惠方?卷一百》有详细的论述,为了大家阅读方便,现归纳列表如下:

十二时忌不宜灸表

时辰 时间 部位 时辰 时间 部位

子时 23时~1时 踝 午时 11时~13时 胸

丑时 1时~3时 头 未时 13时~15时 腹

寅时 3时~5时 耳 申时 15时~17时 心

卯时 5时~7时 面 酉时 17时~19时 背

辰时 7时~9时 头 戌时 19时~21时 腰

巳时 9时~11时 乳 亥时 21时~23时 股

虽然有很多不宜施灸的时间和部位,但是大家也不要失掉信心,还有很多我们可以适宜灸治的好时机和适宜的经脉,给大家归纳如下:

十二经宜灸时间及宜治疾病表

经脉 经气最旺时辰 时间 宜治疾病

肺经 寅时 3~5时 咳嗽、哮喘、痰多、胸闷、心烦

大肠经 卯时 5~7时 腹泻、便秘、脱肛

胃经 辰时 7~9时 胃痛、腹胀、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结肠炎、慢性胃炎

脾经 巳时 9~11时 腹泻、乏力、消瘦、胸闷、呃逆、腹胀

心经 午时 11~13时 心悸、心痛、惊悸、失眠、自汗、精神系统疾病

小肠经 未时 13~15时 发热、目赤肿痛、肩痛,小便短赤、耳鸣、耳聋

膀胱经 申时 15~17时 同上

肾经 酉时 17~19时 遗精、阳痿、不孕、不育、月经不调、痛经、小便不利、腰痛、遗尿、耳鸣、耳聋

心包经 戌时 19~21时 胸闷、心痛、惊悸、胃痛、呕吐

三焦经 亥时 21~23时 发热、目赤肿痛、咽喉肿痛、耳鸣、耳聋、偏头痛、项强

肝经 丑时 1~3时 眩晕、高血压、视力减退、腹痛、胸胁胀痛、急躁易怒

胆经 子时 23~1时 同上
楼主 黄财神诸财神之首  发布于 2013-06-01 21:37:00 +0800 CST  
遇到意外的急救处理




灸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药物疗法,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但是灸法如应用不当,也可发生意外。如果在施灸过程中出现一些意外情况,也不要惊慌,应该按照正确的方法处理,一般情况下都能够恢复正常。

灸疮的处理

古人认为在体表直接灸治,产生灸疮化脓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称为化脓灸或瘢痕灸,往往认为能够达到神奇的疗效。但是现代人对于化脓灸有一种恐惧心理,怕疼,怕造成严重的后果,实际上对于灸疮大可不必大惊小怪,甚至用抗生素治疗,只要我们认真护理,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对于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的三棱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无菌的一次性注射针抽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并以纱布包敷。如用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局部清洁,并可用敷料保护灸疮,以防污染,待其自然愈合。如处理不当,灸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者,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

对糖尿病.皮肤病.面部穴位及身体虚弱者禁用化脓灸。若灸疮有继发感染,应积极给予抗炎治疗。

晕灸的处理

晕灸是不多见的一种艾灸不良反应,多为轻症,但也有较严重的应引起注意。晕灸产生的诱因很多,比如体质虚弱,精神过于紧张、饥饿、疲劳,过敏体质,心血管疾病,穴位艾灸刺激过强,体位不当,环境和气候等因素。

晕灸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轻者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发凉,摇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扑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双眼上翻,二便失禁。

对于轻度晕灸应迅速停止施灸,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处。抬高双腿,头部放低(不用枕头),静卧片刻即可。如患者仍感不适,给予温热开水或热茶饮服。重度晕灸马上停灸后平卧,如情况紧急,可令其直接卧于地板上,必要时,配合施行人工呼吸,注射强心剂及针刺水沟、涌泉等。

过敏的处理

采用艾灸疗法,有时可以诱使机体出现程度不等的过敏反应。虽然预后一般良好,但有时也可出现较重的证候,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本身具有过敏体质。

临床表现以过敏性皮疹最为常见:局限性(穴位周围区域)的红色小疹,或全身性的风团样丘疹,浑身发热,瘙痒难忍;重者可伴有胸闷,呼吸困难,甚至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象细微。

当有局部或全身过敏性皮疹者,一般于停止艾灸后几天内自然消退。在此期间宜应用抗组织胺,维生素C等药物,多饮水。如兼发烧,奇痒,口干,烦燥不安等症状时,可适当应用皮质类激素,如强的松,每日服20~30毫克。
楼主 黄财神诸财神之首  发布于 2013-06-01 21:42:00 +0800 CST  
内科病症 感冒




感冒又称伤风,是风邪侵袭人体所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特征。全年均可发病,尤以冬春季多见。还有一种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称为“时行感冒”,实际上是一种病毒性、流行性感冒。

感冒为人体虚弱,外邪侵犯肺卫,卫气不固导致发病。

灸治穴位:

大椎,风池,合谷,膻中

灸法操作:

1. 取俯伏坐位;

2. 取一支清艾条,距皮肤2—3cm点燃,在大椎、风池、合谷三穴行温和灸,每一个穴位约5分钟;

3. 然后取仰卧位,暴露胸部膻中穴;

4. 以上等艾绒,制作成底面直径为2cm,高为锥状艾炷,放在附子饼上,置于膻中穴上点燃,待艾炷燃及一半时点燃另一炷备用,每次灸3壮,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宜。

5. 每日灸治 1 次,直到痊愈。

灸法大义:

治疗感冒一是要恢复卫气的卫外功能,二是要祛散风寒邪气。

艾灸有着天然的温阳实卫、祛风散寒、避秽解毒的功效,及时灸之,则片刻阳气蒸腾、卫气运转,寒气立时消散。督脉主一身之阳气,温灸大椎可通阳散寒;风池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阳维为病苦寒热”,故风池可疏散风邪;手阳明之合谷穴以祛邪
解表、清利头面,膻中穴借附子、艾叶之力益气温阳固本。

保健常识:

1. 艾灸治疗风寒感冒应越早越好。

2. 如果感冒日久,出现喉咙干痛、鼻流黄脓涕、怕热、口渴等症状时就不要灸了。
楼主 黄财神诸财神之首  发布于 2013-06-01 21:46:00 +0800 CST  
咳嗽 哮喘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一般声痰并见,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等。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疾患。临床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为主症。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寒冷季节和气候急剧变化时发病较多。哮喘多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等。

祖国医学认为,肺和肾共同参与人的呼吸活动,“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为气之根。”咳喘的发生主要与肺肾相关。

灸治穴位:

天突,肺俞,列缺,关元。

灸法操作:

1. 先取俯卧位,灸肺俞,再取仰卧位灸天突、关元、列缺;

2. 用艾绒做成底面直径1cm,高1. 5~2cm的圆锥状艾炷,在肺俞、天突、关元穴行隔姜灸,每穴灸治5壮;

3. 在列缺穴用艾条行雀啄灸,每次大约10分钟;

4. 每日1次,10次一个疗程。

灸法大义:

肺俞为肺气输注之处,能调畅肺气,具有清利、化痰、定喘、止咳的作用。手太阴经列缺宣通肺气,祛邪外出。天突为气道之关口,为一切咳喘之效穴。灸关元,培根固本。

保健常识:

1. 饮食有节,忌食辛辣刺激及肥甘厚味。

2. 避风寒,加强锻炼,保证休息。

3. 预防咳喘可坚持“三伏灸”和“三九灸”。
楼主 黄财神诸财神之首  发布于 2013-06-01 21:48:00 +0800 CST  
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反应,慢性咽炎属于中医“喉痹”范畴。

灸治穴位:

涌泉。

灸法操作:

1. 取仰卧位,暴露足心涌泉穴;

2. 将清艾条点燃,对准穴位施行温和灸,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不烫为度,灸治30分钟;

3. 每日1次,10次一个疗程,至症状消失为止。

灸法大义:

涌泉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为人体的最下部,取其上病下治、引导上越之火循经下行之意。悬灸涌泉穴,热力与肾火同气相求,使上越的肾火向下,退回命门,发挥其原有的温煦作用。。艾灸有温阳之效,作用于涌泉穴则有补肾助阳和引火归原两个功效。

保健常识:

1. 忌烟、酒以及进食酸辣等刺激性食物。

2. 避免咽喉过度疲劳。
楼主 黄财神诸财神之首  发布于 2013-06-01 21:49:00 +0800 CST  
冠心病(心悸、心绞痛)




心悸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即心脏频率、节律发生异常。多伴有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心绞痛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所引起以胸痛为突出表现的综合征。典型的心绞痛为突然发作的胸骨下部后方或心前区压榨性、闷胀性或窒息性疼痛,可放射到左肩臂、左上肢前内侧及无名指和小指(沿心包经和心经)。疼痛一般持续5~1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伴有面色苍白、表情焦虑、出汗和恐惧感。多因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等因素诱发。

心悸、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认为胸阳不振,心脉痹阻为实;气血阴阳亏虚,心脉失养为虚,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灸治穴位:

膻中,内关,至阳。

灸法操作:

1.取卧位,暴露操作部位;

2.用1 g艾绒做成底部直径为20 mm的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直接无疤痕灸,至患者感觉灼热而不能忍受时更换新的艾炷。每穴灸5 壮,约30 m in。

3.照此操作,隔日1次,10 次为1 个疗程。一般连续灸治2个疗程。

灸法大义:

内病外治是中医整体观念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膻中穴既是八会穴,又是心包的募穴,具有理气活血,宽胸利膈的功效,艾灸膻中穴能调养气血,温补心脉,解阴乘阳位之疾;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及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善治心胸疾病,艾灸可调理心气,活血通络;督脉属阳,统领一身之阳气,有补阳、温阳、通阳之功,灸督脉之至阳,振奋心阳,散寒化浊,温通血脉。三穴合用,由外及内,标本兼治。

保健常识:

1.防治结合,正确用药。

2.避风寒、劳累、情绪激动。

3.适当锻炼,艾灸持之以恒。
楼主 黄财神诸财神之首  发布于 2013-06-01 21:50:00 +0800 CST  
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脘腹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困倦乏力,形体瘦弱,饮食无味或食积不下,胃肠动力学障碍是消化不良基本发病机制。

灸治穴位:

中脘,神阙。

灸法操作:

1. 取仰卧位;

2. 在中脘和神厥穴各切厚约2分许的生姜1片,在中心处回针穿刺数孔,上置大艾炷点燃,直到局部皮肤潮红,胃脘部无胀闷感为度;

3. 每日一次。

灸法大义:

中脘为胃的募穴,灸中脘和神厥可以增强胃肠蠕动,胃肠活动加强,平滑肌张力增加,胃腔内刺激增加,使胃动素释放增加。胃动素有调节胃动力、促进胃排空肠道蠕动等作用。

保健常识:

1. 明确原发病,排除如肿瘤,溃疡等易造成消化不良表现的原发病。

2. 合理、科学膳食。

3. 保持乐观开朗心态。
楼主 黄财神诸财神之首  发布于 2013-06-01 21:52:00 +0800 CST  
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反复性发作性疼痛为主的症状。常伴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胃痛多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粘膜脱垂等病。

灸治穴位:

中脘,足三里,内关。

灸法操作:

1. 取仰卧位;

2. 用点燃的艾条在穴位上进行温和灸,每穴5分钟,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不烫为度;

3. 每日1次,10次一个疗程,至缓解为止。

灸法大义:

急则治其标,治疗胃脘痛止痛是关键。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下合穴,“合治内腑”,可疏调胃腑气机,和胃止痛。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健运中州,调理气机。内关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保健常识:

1. 平时注意饮食规律,忌食刺激食物。

2. 注意鉴别腹部外科疾病,如溃疡出血,穿孔,胆石症等。
楼主 黄财神诸财神之首  发布于 2013-06-01 21:53:00 +0800 CST  
慢性腹痛





腹痛一般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症状而言,可见于多种脏腑疾患。慢性腹痛临床多见于肠激惹综合症,慢性结肠炎,慢性盆腔炎,消化道溃疡,胆石症等疾病。

灸治穴位:

阿是穴,中脘,关元,足三里。

灸法操作:

1. 取仰卧位;

2. 用艾条温和灸,距离皮肤1~2 cm,每次20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3. 每日1 次,10天为一疗程,2 个疗程中间休息3天。

灸法大义:

以局部取穴施灸为主,远端取穴为辅。关元穴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有补精、益血、扶正之功,为强壮要穴;足三里既是主治腹部疾病的要穴,又是强壮穴;中脘位于腹部中部,统率中州,为腑会;止痛必用阿是穴,诸穴配用,温通经络,行气活血,能够治愈多年顽固性腹痛。

保健常识:

1. 慢性腹痛不要忽视,应排除危险因素导致的腹痛。

2. 积极治疗原发病。
楼主 黄财神诸财神之首  发布于 2013-06-01 21:54:00 +0800 CST  
腹泻



泄泻又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泻出如水样。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多见,临床可分为急性泄泻和慢性泄泻两类。泄泻多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过敏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尤其是小儿由于脾胃功能发育还不健全,容易出现小儿腹泻,影响小儿的发育。

祖国医学认为泄泻有五,乃脾虚、肾虚、湿寒、湿热、食积也。

灸治穴位:

神阙(肚脐),天枢,足三里。

灸法操作:

1. 取仰卧位,暴露脐部。取纯净干燥的细白盐适量,可炒至

温热,纳入脐中,使与脐平。用大艾壮5壮灸肚脐,大约20分钟;

2. 用艾条温和灸天枢和足三里,每穴大约10分钟,至皮肤出

现红晕发热。

3. 急性腹泻可每日2次,慢性腹泻每日1次,一般10次一个

疗程,直到腹泻停止。

灸法大义:

张景岳云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本病无论虚实,皆不

可攻伐太过,应以扶正为主,攻邪为辅。从经络理论来看,脐与脾、胃、肾和大肠相通,为精、神、气、血往来之枢要,灸神阙穴可通过经络刺激内脏,起到温经散寒、健脾止泻的作用。天枢为大肠募穴,能调理肠胃气机。足三里健脾益胃,“肚腹三里留”,是治疗肠胃疾病的效穴。

保健常识:

1.对严重失水或由恶性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则应采用综合性治疗。

2.注意饮食有节。
楼主 黄财神诸财神之首  发布于 2013-06-01 21:57:00 +0800 CST  
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次数减少和排出干硬便,排便习惯改变,坚涩难下,常常数日一行。便秘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便秘的原因多为肠道津液干涸,传导失司所致。李东垣说:“津液不足故大便燥结”。

灸治穴位:

天枢,支沟,足三里,上巨虚。

灸法操作:

1. 取仰卧位,暴露施灸部位;

2. 用艾绒做成底面直径1cm,高1. 5~2cm的圆锥状艾炷,点燃灸双侧天枢穴,各灸5壮,约20分钟;

3. 用艾条回旋灸灸上肢和下肢支沟、足三里和上巨虚,每穴7分钟;

4. 每日1次,10次一个疗程。

灸法大义:

应用中医“合治内腑”及“俞募配次”的理论,选用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足三里,配大肠经的募穴天枢,以疏通腑气;又用支沟宣通三焦气机,三焦气顺,则腑气通调,腑气通,则大肠的传导功能自可复常。

保健常识:

1. 保持良好排便习惯。

2. 多吃富含纤维的食品,如燕麦,芹菜,玉米等水果蔬菜。

3. 加强锻炼。
楼主 黄财神诸财神之首  发布于 2013-06-01 21:58:00 +0800 CST  
脱肛





脱肛又称直肠脱垂,是指直肠下端脱出肛门之外,常见于老人、小儿和多产的妇女。直肠脱垂病机虚者较多,中气不足,固摄失司,气虚下陷,而致脱肛。

灸治穴位:

关元

灸法操作:

1. 取仰卧位,暴露施灸部位;

2. 点燃艾条放入灸盒中,对准关元穴,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略有灼热感为度,保持局部温热持续性刺激。每次施灸60分钟,每日1—2次, 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灸法大义:

关元为元阴元阳出入之要穴,无论阴虚阳虚,或阴阳失调,皆可强壮关元之真气。真气充沛,关门固摄,脱肛自然得以回纳。

保健常识:

1. 养成良好排便习惯。

2. 注意保持肛门卫生。

3. 加强提肛锻炼。
楼主 黄财神诸财神之首  发布于 2013-06-01 21:59:00 +0800 CST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甲状腺处于持续高功能状态,合成和释放过多的甲状腺素,致机体神经、心血管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内分泌疾病的总称。以颈部甲状腺肿大为特征,俗称“大脖子病”,同时伴有凸眼,心悸,乏力,多汗,消瘦等症状,以女性多见,且多在20~40 岁之间。

灸治穴位:

大椎,肺俞,风池。

灸法操作:

1. 取坐位或俯卧位;

2. 将清艾条点燃,对准穴位施行温和灸,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不烫为度,每穴灸治10分钟;

3. 隔日一次,10次一个疗程,施灸2个疗程后休息3—5天。

灸法大义:

西医治疗本病主要采用抗甲状腺药物、放射性碘及手术治疗,虽可控制病情,但用药时间较长,不良反应较大,容易复发,且易造成甲状腺功能减退,使病情更为复杂。艾灸以背部太阳经及督脉经穴为主,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太阳为“巨阳”,灸之可从阳引阴,阳生阴长,扶阳济阴,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本法疗程短,见效快,不良反应小,复发率低。甲亢属中医“瘿病”范畴,多为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所引起,选用风池穴,清泻肝胆郁滞,软坚散结。

保健常识:

1. 生活中注意补充适量的碘。

2. 调畅心理,树立信心,保持乐观。

3. 密切观察病情,中西结合,尽早治疗。
楼主 黄财神诸财神之首  发布于 2013-06-01 22:00:00 +0800 CST  
糖尿病





糖尿病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病证。中医认为其发病原因多为五志过极,或恣情纵欲,饮食失调,致肺、脾、胃三脏阴虚燥热,热灼津液,气血瘀滞。现代医学认为主要是胰腺的微循环发生障碍,进而胰岛功能减退或丧失。

灸治穴位:

胃脘下俞:经外奇穴,位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上,在第8 胸椎棘突下旁开寸,左右2 穴。

春夏灸气海穴,秋冬灸关元穴。

灸法操作:

1. 先俯卧位,后仰卧位;

2. 艾条温和灸(或灸盒灸),距皮肤25 mm左右,每穴持续灸20分钟;

3. 隔日灸1次,可长期施灸。

灸法大义:

《千金翼方》载:“消渴咽喉干,灸胃管下俞三穴各百壮”。胃脘下俞穴主要由T8 神经分布,支配胰腺的传入神经也主要是T8,说明胃脘下俞穴与胰腺的神经分布有着高度的对应性。艾灸胃脘下俞可以明显改善胰岛的形态功能。灸气海、关元,通调任脉,补气固本。

保健常识:

1. 低糖低脂饮食。

2. 密切观察血糖,预防并发症。

3. 防治结合,中西结合。
楼主 黄财神诸财神之首  发布于 2013-06-01 22:05:00 +0800 CST  
头痛



头痛是患者自觉头部疼痛的一类病证,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手、足三阳经和足厥阴肝经均上头面,督脉直接与脑府相联系,当经脉气血不通或气血不足,脑髓失养,均会造成头痛。按照头痛的部位辨证归经,前额痛为阳明头痛,侧头痛为少阳头痛,后枕痛为太阳头痛,巅顶痛为厥阴头痛。

西医学的高血压、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紧张性头痛、感染性发热、脑外伤及五官科等病中都会表现出明显的头痛。

灸治穴位:

百会,风池,合谷

灸法操作:

1.取俯伏坐位;

2.取一支清艾条,距皮肤2—3cm点燃,在百会、风池、合谷三

穴行温和灸,每一个穴位约10分钟;(灸百会时注意防治损

伤头发)

灸法大义:

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功长祛风活血、通络止痛;百会疏通头部经络气血;合谷善治头面,疏风止痛。上下远近相配,共奏止痛之功。

保健常识:

1.头痛原因复杂,应查明病因,特别是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

2.调畅情志,忌烟酒辛辣。

3.注意锻炼,保障睡眠。
楼主 黄财神诸财神之首  发布于 2013-06-01 22:06:00 +0800 CST  
眩晕


眩晕是自觉头晕眼花、视物旋转动摇的一种症状。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以致不能站立,甚者多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等症状。

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以及某些脑部疾患等均可表现为眩晕。

灸治穴位:

百会

灸法操作:

1. 取俯伏位,双手放于桌面上;

2. 将清艾条点燃,对准穴位施行温和灸,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不烫为度,灸治30分钟;

3.每日1次,10次一个疗程,至眩晕消失为止。

灸法大义:

百会穴是百脉朝会之穴,有输出输入、宣通气血的功能。百会为督脉穴,督脉通髓海,灸百会有通督醒脑之效,可疏通经络,清窍除眩。重灸百会穴有加强升阳补虚,升清阳醒神之功。百会穴具有祛风潜阳,补髓益血,升清降浊之功能,消降眩晕的多种作用,所以为治眩晕的要穴。

保健常识:

1. 积极治疗原发病。

2. 应少食肥腻之品。
楼主 黄财神诸财神之首  发布于 2013-06-01 22:08:00 +0800 CST  
失眠



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不深,严重者彻夜不眠为特征的病证。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紧张,思想压力加大,不良生活习惯,外界精神刺激,饮食不节等因素造成失眠随之增多。

失眠属于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严重者属于神经官能症范畴。失眠日久可以造成人体各种损害,应该调治并举。

灸治穴位:

涌泉,神门,百会

灸法操作:

1. 用温热水泡脚10分钟;

2. 取仰卧位;

3. 将清艾条点燃,对准穴位施行温和灸,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不烫为度,每穴各灸10分钟;

4. 每日1次,10次为1 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

灸法大义:

涌泉穴,又名地冲,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灸之可滋阴降火、宁心安神,有引火归元之妙。百会是督脉经穴,位于巅顶,督脉“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故百会能安神定志、醒脑益智。上取百会,下取涌泉,一阳一阴,以艾温通,使任督协调、髓生脑健、心神内守、阴阳平衡、寐寤有序。心藏神,神门为心经原穴,灸之使神有所藏,不眠自愈。

保健常识:

1.起居有节,精神放松。

2.适度锻炼,避免刺激性食物。
楼主 黄财神诸财神之首  发布于 2013-06-01 22:09:00 +0800 CST  
面瘫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证,中医称为口眼喎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多见。

灸治穴位:

翳风,颊车,阳白,合谷。

灸法操作:

1. 取仰卧位;

2. 用清艾条点燃悬灸, 距穴位2~ 3cm , 往复做雀啄灸, 直至局部皮肤温热, 潮红为度,大约每个穴位5分钟;

3. 每日1次,10次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灸法大义:

翳风穴深部即是面神经出茎乳孔处,艾条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和艾叶之温经通脉的功能,不断地透达到深部的病所,起到温补气血、活血逐痹的治疗目的。灸合谷,颊车祛除阳明、太阳筋络之邪气,祛风通络,阳白善解少阳之气,三穴合用,散风牵正。

保健常识:

1. 面部应避免风寒,必要时应戴口罩、眼罩。

2. 因眼睑闭合不全,灰尘容易侵入,每日点眼药水2~3次,以预防感染。

3. 饮食宜清淡,保证睡眠。

4. 加强局部咀嚼锻炼,如嚼口香糖等。
楼主 黄财神诸财神之首  发布于 2013-06-01 22:10:00 +0800 CST  

楼主:黄财神诸财神之首

字数:64793

发表时间:2013-05-31 02:50:3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8-20 18:35:02 +0800 CST

评论数:1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