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轶事:古国后裔> 这群人为什么变成了猴子?

@guaerjiakang 2017-09-16 19:40:03
这些真的是奇闻异事。巴蜀文化是区别于中原文化的另一支文明。如果按照文明西来说,我个人认为,它很可能早于中原文明,只是被困于巴蜀,无法东传。而黄河文明则顺黄河东下,迅速扩散到整个华夏地区。
-----------------------------
在这里呢!
楼主 巴山牛_渝  发布于 2017-09-17 20:11:13 +0800 CST  
@吴乾文 2017-09-17 23:31:47
@巴山牛_渝 :本土豪赏1根 鹅毛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我也要打赏 】
-----------------------------
深深一揖!
楼主 巴山牛_渝  发布于 2017-09-18 08:55:03 +0800 CST  
无颜面对沮丧的我,他摊开双手仰望苍天,仿佛竹篱茅舍的吴晓君又回来了,叹着气说道:"我起先并不晓得有这王法,刚一归宗就叫我挑选妃子,爽歪歪的合卺之夜想到了你。你在竹林坳时,每天清晨都撑起洋布伞,还笑言青春期的大男孩都如此,坦言鳏公子的日子不好过,期盼早点尝一尝禁脔......在我眼里,石娲妹妹婀娜多姿美如天仙,贵为公主的身份,配给你算是下嫁。真情实意要拉你一把,让朋友情变成亲情,根本不是要害你。我知道你不信巫,但有信心扭转你的看法,只是没料到你打心眼里不爱石娲妹妹......"

他说到这里咽回了本想说的话,挠了挠蓬乱的头发,咂巴了几下嘴唇,语重心长地又说:"你如果相信巫,肯定会爱石娲妹妹的!"

我到底年轻了,经历的事太少,自以为天衣无缝的伪装,其实破绽百出,早就把心事写在了脸上。被他这番恳切的话说破心事,下意识咧嘴一笑,奈何那笑比哭还难看,哆嗦着嘴唇,讷讷地不知说什么是好。

不待我开口,他又讲起看似没道理,实则管用的祝由术来。

现在回忆起那次交谈,我只记得他曾无数次的啧啧称羡,其他的都因为我如同两豆塞耳,嗤之以鼻不记得了。经过前几年不懈的搜罗,才明白他当年的良苦用心。
楼主 巴山牛_渝  发布于 2017-09-18 18:56:38 +0800 CST  
说句老实话,石宕当年给我说中医就是巫门祝由术,我压根儿不相信。下面写的这些,是我罹患怪病后,为了治病搜罗有关的良方,才晓得的。

巫觋一脉,始于<黄帝阴符经>,国人自古相信人死后有灵魂,所以要"昭孝事祖",用祀礼以通神明。<易经>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这是巫觋早期的正统说法。

"及少昊之衰,九黎乱德,民神杂扰,不可放物,家为巫史,享祀无度,黩齐明而神费蠲,嘉生不祥,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亡相侵黩"。这是孔子主张"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的根源。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不是不相信,而是采用了中庸之道。

孔子主张:先把有限的财富用于尊老爱幼,让活着的人吃饱穿暖,料理好家事后,用富裕的财富再去祭祀鬼神。

客观地说,这话有道理。随着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政、巫逐渐分离后,由"巫"主宰的世界,被拍倒在了历史长河的沙滩上。

主观上讲,巫术能在神秘的环境中预卜未知的事情,从而采取有效的方式禳治,譬如治愈疾病,给人以健康。古人认为疾病是"厉鬼邪魔"附体,巫能判别是什么厉鬼邪魔附体,也能用奏效的法术降鬼驱魔。

卜筮术应该算是最早的祝由术,是商周时期经常用于诊疗活动的巫术,从出土的甲骨文中,不难找到佐证。

除此之外,还有用禁咒治病的。即施行一些巫术前,要配合以语言,如咒枣治疟之术,其方式与敬重鬼神恰恰相反,而是以语言配以"模仿巫术"活动进行,禁咒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对鼓舞病人的勇气,增长信心有一定作用。

这种巫术在现代有一个时髦的名字,叫<医学心理学>,其许多理论与<黄帝内经>如出一辙。黄帝是咱华夏的人文始祖,在氏族部落时期,是理所当然的巫魁,据说什么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祭坛、祭祀、祠庙、占卜,都是他老人家发明的。我揣度:在那个时期,"科学"这个名词,貌似就是每一个人所崇信的"巫术"。

还有一些属于行为巫术,如祓除、傩舞及竹茢。<周礼 · 女巫>:"掌岁时拔除衅浴"。这种洗浴,在巫术的观念中,认为可除灾灭病,特别是利用春天的桃花水洗涤妇女身上的不洁,名曰洁身洗垢,其目的为驱鬼求育。
楼主 巴山牛_渝  发布于 2017-09-19 18:08:38 +0800 CST  
@guaerjiakang 2017-09-18 23:18:31
看过三星堆的一些资料,总觉得三星堆不属于中原文明,当然现在应该划归中国古文明。
-----------------------------
对头。三星堆是商末周初巴蜀的巫文化无疑,巴蜀不是商、周的属国,是另一种文明。
楼主 巴山牛_渝  发布于 2017-09-19 19:18:53 +0800 CST  
傩舞之风,在周代颇盛,大傩是在腊月前驱逐疫鬼的一种巫术活动,用以驱除疫鬼,故名"打傩",或"驱傩"。

竹茢是用芭茅花(芦苇)绑在竹竿上的扫帚,古人认为它有驱赶厉鬼邪魔及疫病的作用。

源于巫门的祝由术,很早以前就建立了学术体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出许多有名的祝由术士,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只要不带着墨镜看,貌似"巫"也科学 一一

华夏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巫者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

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药酒及汤液。西周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

古老的<黄帝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的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而<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由众多祝由术士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的药学资料而成书。书中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

只不过那时候叫"祝说病由",对祝由术能救死扶伤,"巫"有一套自己的解释。现在的科学在摈弃了"巫"后,至今没捋清其神秘的原理,许多西方国家不允许中医入境,其理由概莫能外----"巫"呗!
楼主 巴山牛_渝  发布于 2017-09-20 19:22:17 +0800 CST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汉代外科医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可以全身麻醉的"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发展到近代,又有了立竿见影的"针刺麻醉",只不过穴位一说,因为拿不出物证,受到一些人的质疑。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

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和<抱朴子>以及<肘后方>。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这也是源于道家炼丹的代表著作,脱不了一个"巫"字。

外科有<刘涓子鬼遗方>,据说是晋代刘涓子在丹阳郊外,巧遇黄父鬼所得,又叫<神仙遗论>,对痈疽、毒疮、妇女乳腺疾病等外科疾患,都有神奇的疗效。

<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另外,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这里说的方书,指的是方术士写的书。方术源于巫,衍于道,孙思邈本人是道士,这是有史可查的。

王焘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当过宰相,父亲是驸马,本人当过司马、太守。因自幼多病,潜心钻研各种医书,他的<外台秘要>,实是集医家之大成,合众"巫"之精髓。

唐代崇尚道教,经济繁荣,促进发展了隐于道门的祝由术。唐王朝率先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纂工作,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被称为中药学的祝由术。

在宋代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浇铸了等身大的针灸铜人两具,供徒弟实习操作。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

明代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温疫等病区分开。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叶天士的<温热论>等专著。

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辞去太医职位后,踏遍山山水水,收集整理巫、道二门和湮轶民间的异草奇花,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集大成者。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可以逆它,甚者从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溃了,就没命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适事为故,恰到好处就好了。以平为期,以和为重,这就是它的一种最高境界。

子思的<中庸>一书中,至关重要的哲学命题是“致中和”这一思想。<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

天地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可以说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与“阴平阳秘”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在这个终级目标下,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名家多数是巫、道二门中人,那时候还没有中医这个名词,他们的正规称呼是术士,如果追根溯源,脱不了一个"巫"字。

楼主 巴山牛_渝  发布于 2017-09-23 22:37:21 +0800 CST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汉代外科医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可以全身麻醉的"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发展到近代,又有了立竿见影的"针刺麻醉",只不过穴位一说,因为拿不出物证,受到一些人的质疑。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

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和<抱朴子>以及<肘后方>。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这也是源于道家炼丹的代表著作,脱不了一个"巫"字。

外科有<刘涓子鬼遗方>,据说是晋代刘涓子在丹阳郊外,巧遇黄父鬼所得,又叫<神仙遗论>,对痈疽、毒疮、妇女乳腺疾病等外科疾患,都有神奇的疗效。

<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另外,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这里说的方书,指的是方术士写的书。方术源于巫,衍于道,孙思邈本人是道士,这是有史可查的。

王焘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当过宰相,父亲是驸马,本人当过司马、太守。因自幼多病,潜心钻研各种医书,他的<外台秘要>,实是集医家之大成,合众"巫"之精髓。

唐代崇尚道教,经济繁荣,促进发展了隐于道门的祝由术。唐王朝率先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纂工作,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被称为中药学的祝由术。

在宋代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浇铸了等身大的针灸铜人两具,供徒弟实习操作。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

明代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温疫等病区分开。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叶天士的<温热论>等专著。

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辞去太医职位后,踏遍山山水水,收集整理巫、道二门和湮轶民间的异草奇花,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集大成者。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可以逆它,甚者从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溃了,就没命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适事为故,恰到好处就好了。以平为期,以和为重,这就是它的一种最高境界。

子思的<中庸>一书中,至关重要的哲学命题是“致中和”这一思想。<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

天地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可以说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与“阴平阳秘”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在这个终级目标下,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名家多数是巫、道二门中人,那时候还没有中医这个名词,他们的正规称呼是术士,如果追根溯源,脱不了一个"巫"字。

楼主 巴山牛_渝  发布于 2017-09-23 22:37:41 +0800 CST  
为了让我爱上他的石娲妹妹,真情实意留在龙缸过日子,琴瑟和鸣,为石氏王族繁殖后代,刚刚登基的巴王石宕,更是煞费苦心,倾箱倒箧,把他知道的巫术讲给我听。当然了,全都是表不及里,没透露半个字的咒语。

说完了祝由术,他接下来讲的这些巫术就有些匪夷所思了,如巫者祈雨,除了用雷姓人家的涮锅竹刷,人们还会拜祭龙王,拜求不成时,便要使用一些古怪的巫术,逼迫龙王下雨。如抬龙王游街,曝晒龙王,把井水掏干等等。

用巫术把失落的灵魂招回来,称为"招魂术",它不仅限于人自身,也适用于动物、植物。为了祈求丰收为谷神招魂,为牛招魂......等等。小孩病了,往往以为是灵魂失落在村外,妈妈则要拿着小孩的衣服去村外呼喊小孩的名字,为其招魂。

也有为出走多年或客死异乡的长辈招魂的。巫者站在高山上,念动咒语后,望着死者出走的方向,呼唤死者的名字,用麻线佯占死者的灵魂回来。

还有为死去的情人招魂的巫术,如果是饱受相思之苦的男子,就请巫婆来观花或走阴(称为阴差)。女巫用被单蒙上脑袋请神附体,不久她便进入昏迷状态,貌似魂已附体,于是女巫便代表男子的情人,与男子攀谈,倾吐衷情,还往往能说出两人之间的一些私密事情。

我后来才知道,这种巫术古代就有,据班固<汉书>记载:汉武帝刘彻的爱妃李夫人死了,曾经让方术士用招魂术让李夫人的魂魄与汉武帝相见,后人据此发明了皮影戏(当然了,班固写的是鬼魂)。

巴王石宕说,诅咒是最常见的一种巫术,它是借助语言的巫力,达到加害对方的目的。最常见的形式是面对面的诅咒,什么不得好死、千刀万剐等等。更多的是通过诅咒对方的名字达到目的。
楼主 巴山牛_渝  发布于 2017-09-24 16:21:24 +0800 CST  
这几天被人扯到征文红帖打仗去了,没回访各位大大,笨牛拱手了!
楼主 巴山牛_渝  发布于 2017-09-24 16:29:21 +0800 CST  
这种事儿在巴渝城乡司空见惯,对骂的双方都用恶毒的语言指天画地,诅咒对方摊上"咒神"。这种事儿我看到过多次,把这说成巫术,我不相信。

现在想来,难道说人类骨子里就带有惧怕天神的基因?

"有一种邪巫术,目的是挑拨别人夫妻关系,自己好插足。做法是从那夫妻家祖坟的篱笆上取二片竹,刻上有关的咒语,然后放在对方的房前屋后,三天内就会夫妻失和。"这是他撇着嘴说的。咂巴了几下嘴,又眉飞色舞地说,

"还有一种蒸猫诅咒,失窃者发现某人偷了自己的财物又拒不承认,失窃者千方百计打听到盗贼的姓名和生辰八字,将其写在纸上,与一只猫一起放在蒸笼内蒸煮,猫在笼中挣扎惨叫,失窃者便诅咒盗贼也象猫一样,不得好死。"

现在回忆,他当时也曾提到过驱鬼术,说这种巫术是对鬼施行的一种攻击性巫术。其实这种巫术如今在生产、建房、、驾车、治病、丧葬中经常使用。这本来是古代巫者最主要的工作,为现实忌,现在都由一些被恭维的易学大师来干,其实还是巫的那一套。

巫门的驱鬼术,许多都被后来的道教继承下来,连符、杖(道改为剑)、印、镜的巫门法器,也成了道士的主要驱鬼工具。如人们对凶死者最为畏惧,哪怕是自己的亲人,送葬时都要用驱鬼术举行复杂的仪式 一一 走弯弯曲曲的路,让凶死者的灵魂迷途难返,下葬时还要以巨石压尸,或以铜钉镇尸,目的是让凶死者的灵魂永远不能返回家园,怕鬼魂扰乱家人。

还有一种消极的巫术叫"避邪术",避邪物一般装饰在建筑物或交通工具以及生产工具上,也有佩戴在身上的。信奉这些的人们,根本没意识到这是在做巫事一一

贴门神挂桃符甚至贴春联,都是镇宅,鬼会见而生畏。在门楣上挂刀、剑、锯、羊角等也可避邪。猎户在家里悬挂野兽的头骨,是为避邪;渔樵在门上挂米筛和渔网,认为米筛象征眼睛多,能识破鬼的行踪,鱼网则是捉鬼的工具,鬼见了会避而远之。
楼主 巴山牛_渝  发布于 2017-09-25 16:44:35 +0800 CST  
图腾也是一种避邪物,比如巴人在门上画老虎。其他民族的纹身,以及什么护身符、门神、镇宅宝等等,都是避邪物。

石宕说,语言禁忌本来是消极巫术,如果发展到极点,达到灵物崇拜程度,也可以形成咒语。咒是口头语言禁忌,平时禁止使用,一经使用,它就具有超自然的力量,会致对方于死命,咒语的文字表现形式是符箓。

符是一种奇特的图画,充当文字符号,代替语言的力量,用来作避邪镇妖之用。人死后请道士念经超度亡灵,要在房屋四壁上贴符;盖房上梁时,在房梁上贴符;孩子生病时,到寺庙里求符;这些都源于巫。

巫术是一种神秘的力量,利用仪式、咒语,或者其他手段来达到目的,借助超自然的力量,精灵或者恶魔的力量来达到目的。按他的说法,巫无处不在,潜移默化中,早就根植在人们的头脑里,左右着人们的言行。

说到这里,他笑着调侃道:"简单的咒术是不需要什么力量的,人人都可以使用,而且不会有什么害处。不过效果就可想而知,是大不到哪里去的,也没有特别神奇的地方,玩玩呗。" 随后,他又言之凿凿地说,

"但是如果高深起来的话,就确实需要巫力了,没有巫力的话,可能从一开始就无法使用,也就谈不到其他了。如果巫者可以借用的能量越强,咒语的巫力就越大。"

他说,如果两个人同时使用巫术,谁巫力强谁就成功。还特别提到诅咒术,说诅咒术如果成功,会记入因果,施术的巫者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如果失败,还会以巫力的三倍反弹,搞不好仇人没死,巫者本人会先跨进鬼门关。所以没到准备两败俱伤的时候,别用着玩似的瞎闹,最好是这辈子都别碰。
楼主 巴山牛_渝  发布于 2017-09-26 21:33:51 +0800 CST  
可惜,我当时没明白他这番话的用心良苦,是有所指的。心事重重中,全当成是说客的胡言乱语。记得他还似笑非笑的瞅着我,意味深长地说过这样的话:

"据先王讲,确实有人在不知道厉害的情况下乱用一气,结果目的没达到,自己落得很悲惨。几乎所有巫术都有副作用,巫者称为“反噬”或者“逆风”。如果使用巫术失败,又没有解咒术护体,简单的巫术还好,如果是什么深奥的巫术,施术的巫者肯定会魂飞魄散" !他舔了舔干燥的嘴皮子,"即便侥幸成功,巫力也会有一定的反噬,只不过你暂时察觉不到而已,如果在不自省的情况下一意孤行,只会早日去喝孟婆汤!"

他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是存在神的,只有通过特殊的语言、特殊的地点与特殊的环境才可以与神沟通,久而久之,咒语就成了与神沟通的工具。

"巫术就是通过咒语与神订立契约,可以使用这个神的能量。由于平时是不可以与神沟通的,所以要再念一次咒语,只要可以达到神把能量传给你的强度就可以了。

"在第一次与神沟通的时候,咒语威力最大,正所谓熟能生巧,以后每当念动咒语,神便将能量传给你,咒语念得越长越多,能量的威力越大。如果需要更强大的能量,那就得使用'禁咒'。

禁咒就是咒语最大化,譬如'血咒',巫者将他的七魄逼出体外,依附在被诅咒者身上,中了这种咒能有好下场?当然了,施展这种禁咒,巫者会在施咒后当即死亡!"

什么是"血咒"?听起来挺吓人的!这世上真有吗?
楼主 巴山牛_渝  发布于 2017-09-27 18:08:38 +0800 CST  
龙套楼公告:

上面刚贴完第26章,本书从42章开始,就在天涯文学上架了,现在已经更新到80章20万余字。故事即将有大的逆转,正在构思中。现开设龙套楼招募正、反派男女龙套,请愿意跑龙套的读友发站内短信,要求如下:

1、报上您的姓名、性别和正、反脚色及符合情节的小要求,付费粉丝榜上显出你的马甲后,第三天,将会有用您姓名出现的脚色,付费粉丝榜排名越高,会让您充当的脚色随猪脚经常露面,还会让您的脚色说上几句。

2、您如果能呼朋引伴10位付费看本书已发的收费章节(需事先把马甲告诉我),且先后冲上第六位粉丝,我将用你掀起一个小高潮,也可以视马甲数前后类推,增减出场次数或会话。

3、楼主我如果有难必须站台,给我雄起的在书中会多些露面机会,这书中的官帽不多,大款、巫师、帅哥、美女脚色任您挑,爽歪歪的活甚至壮烈牺牲由您选。

试想一下,万一这书火了呢?当您看到用您真名出现的脚色,在屏幕上或纸上出现时,说不定会怎样欢呼雀跃呢!

朋友们,赶快行动吧!

本书链接:http://book.tianya.cn/book/88044.aspx
楼主 巴山牛_渝  发布于 2017-09-28 06:49:35 +0800 CST  
第27章 桃花源与翠竹源之异同

巴王石宕用吴晓君的口吻,填鸭似地给我上了一堂有关"巫"的大课,除了"血咒"二字留在心中,还有就是石娲在养"天蛇蛊"。其他的我都是左耳进右耳出,哪听哪丢。怎么说呢?为了表示对君王的尊敬,我自喻一条犟牛,他姑且算是对牛弹琴吧。

早就过了午宴时间,虽然两人都饿得"咕、咕"叫,谁都没心思回所谓的王宫吃饭,而这顿饭还是新王登基后,王族成员都要参加的盛宴。

也许是吮到鸡肋的味道,石宕面露愠容地站了起来,不知是有意还是疏忽,他把古剑遗留在了河堤上。我伏身拾起剑来,恭恭敬敬用双手捧还给了他。

石宕提着剑扭头回走,绷着脸儿一言不发。我心中暗笑:"我就是个花岗石脑袋,想洗脑?门儿都没有!我现在不怕死了,有驸马公主互相殉葬的护身符,蝼蚁尚且偷生,我逃走时即便被逮住,你王室凋零,臣民稀少,杀我就是杀石娲,兄妹俩敢害我?嘿嘿,爷们儿怕个逑!"

至于所谓的巫术,因为不相信,直接忽略不计。

往回走的途中,在我的恳求下,石宕被迫点头恩准:我今后可以陪同他或公主在缸底巡视,同时驳回了我到森林里参加狩猎的请求。

我窥察到一线逃离龙缸的希望,不惟是石宕同意了我的部分请求,而是发现了从暗河逃走的可能 一一 吞噬溪流的那个山洞,出口应该在桃园峡那个又大又深,"叽里咕噜"冒着水泡的深潭!

我游泳不赖,也有一定的潜水功夫,可以在水下憋个三分钟左右,当我看到那株奇形怪状的虬松屹立在龙缸上,虽然不似在桃园峡中看到的模样,我知道就是那一棵。根据太阳的方位,我也能判定个八九不离十,这龙缸靠近潭獐峡一侧,是薄薄的一层,厚度只有100米左右。

心花怒放之际,我免不了得意忘形,沾沾自喜中,二筒梭巡着夹岸的翠竹,不知不觉中停下了脚步,摇头晃脑地咏叹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来一一
楼主 巴山牛_渝  发布于 2017-09-28 16:43:08 +0800 CST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这种雅人高致的妙文,石宕是听不懂的,当我被他清洗喉咙的声音唤醒,才发现他站在几步开外,正用手指头搓捏着嘴唇,狐疑地打量着我。

我顿悟失态了,平日里经常暗叱别人是癞皮狗长毛,我不也是一样吗?忙不迭合上鸟嘴紧赶几步,指着翠生生的修竹,笑呵呵地说:

"陛下这王城所在的龙缸,有秦时代就开始经营了,与那世人神往的桃花源是同时代形成的,有殊途同归之妙,何不正名为翠竹源呢?"

石宕不晓得桃花源的事儿,要我给他详细说来听听。我正待开口,瞅见石娲和郑氏远远地迎了过来,率性等她们到了身边,才把桃花源里美如仙境的生活从头说起,娓娓道来。

我绘声绘色的讲着桃花源神仙般的生活,石娲搂着我的胳膊,不停地用眼睛在哥嫂的脸上扫描,看到他们都被故事吸引,又用一种充满了自豪感的目光,含情脉脉地望着我,把我搂得更紧了。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正聚精会神听故事的郑王妃,在露出羡慕神态的同时,不停的用手揪着木耳似的畸形耳朵,还时不时揉一下股沟。我心里暗笑:看来这贵为王妃的舅母子,不但长了两只畸形耳,肯定还藏了一条尾巴。

当然了,比起她那些豁嘴兔唇、疤瘌眼儿、朝天鼻孔的臣民,她也算是除了石娲之外的大美女了。如果在这群人中选美,石娲公主无疑会折桂,是当之无愧的花魁娘子。

故事讲完,石娲啧啧称羡,我来了大半年,对她的"猴语"几乎都能听懂,她羡慕同样遭受秦国战乱的人们,问:"为什么一样的遭遇,生活却有天渊之别呢?"

石宕没开腔,仿佛在低头研究自己的六指头,郑氏用"猴语"轻声问他:"君王耶,这桃花源是驸马瞎编的吧?"
楼主 巴山牛_渝  发布于 2017-09-29 20:07:13 +0800 CST  
此言一出,我和石娲都是一颤,欺君死罪也!石宕并没说别的,只回了一句:"孤与宁驸马在竹林坳生活时,依稀记得他曾说过一嘴这桃花源,还背过几句啥摘菊花的事儿,说是啥诗......" 他在思索中抬起眼瞅着我又说,"现在看来,一定是那姓陶的老头在瞎诌,说得活灵活现,其实根本不可能!"

此话一出,石娲就不依不饶她嫂子郑王妃了,非要郑氏给我陪礼道歉,还要保证,今后不得再无端猜疑驸马说假话欺君。

郑氏虽然出身平民,毕竟是石娲的嫂子当今的王妃,两个女人于是乎"叽叽喳喳"争执了起来。因为都是在讲道理,争论的是桃花源的生活可不可能,并没牵涉到我,石宕也没制止。

不知是被情所困还是愚蠢,石娲只是一再强调,她的驸马是巴国顶天立地的智者,学富五车的大才子。碍于巴王表了态,她也不敢说桃花源真有其事。

我暗自揣想着,郑王妃比我聪明多了,第一次听到桃花源,就发现了破绽!

我从第一次读<桃花源记>到可以不假思索的随口咏叹,虽然知道这是靖节先生杜撰的乌托邦,却从没怀疑过其中有一个巨大的漏洞一一动植物的繁殖问题。

按其所述,桃花源与世隔绝数百年,能不被外人发现,地方肯定不大,也养活不了多少人。几百年过去了,无论是人,还是养的六畜,肯定早就是近亲繁殖了。而且,五谷杂粮也忌近亲繁殖,要么不发芽,要么不结籽。

郑王妃说,这龙缸当初也有家养的六畜,从明末清初最后一次退入森林后,这才三百多年,六畜早就绝了种,就连抓来的野兔,几代过后也不能繁殖了。而人呢?不但存活的极少,活着的也全有这样那样的缺陷。

她说:"按驸马的说法,桃花源的人与世隔绝了五百多年,不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也活得好好的,这怎么可能呢?"

听着姑嫂俩的争执,我不由得面带赧颜,幸亏石娲正在指手画脚,没发现这些,又亏得石宕及时地轻哼了一声,转身负手朝被称为王宫的洞穴走去,才结束了这场口水仗。
楼主 巴山牛_渝  发布于 2017-09-30 15:57:52 +0800 CST  
@巴山牛_渝 2017-07-16 22:20:31
2007年7月17日那个闷热的晌午,进入6公里长的地缝峡那一刻,这支38人的庞大驴友队伍,充满了惊喜。
酷暑纳清凉、幽谷伴溪行。48个潭等于48个天然游泳池,完全陶醉于清凉山水的驴友们,纷纷放下背包,换上各式各样的泳装。
原本紧凑的队型,在相互嬉闹间,被狭长的地形拉伸、散开,成了绵延数十米的懒散队伍。拍照留影、互相嬉闹、比赛潜水,幽静的峡谷因他们的到来而充满了笑声。
一片欢快祥和中,走走停停的......
-----------------------------
@姚看江湖 2017-09-30 08:50:24
顶起,顶起,好贴勿沉!!!!
-----------------------------
拱手一揖!
楼主 巴山牛_渝  发布于 2017-09-30 16:13:40 +0800 CST  
第28章 化蛟成龙的"天蛇蛊"

四个人的王族盛宴,人数上说来寒碜,倒确实算得上钟鸣鼎食,炊具、食具、酒具全是用青铜铸造,上面的符号和虎形图案古朴端庄,百看不厌。仆妇在角落里轻击铜磬,时而清爽时而雄浑,可惜是在洞穴中,不然大可称为余音绕梁。

没有真正的酒水,铜樽里斟的是一种用楮实子鲜果发酵,略带酒味的饮料,喝起来酸甜爽口,据称有利尿明目和消食解胀的功效。楮实子是构叶树的果实,这种树在巴渝大地上随处可见。

食材一如既往,全是各种兽肉和晒干后储存的野生菌菇类,新鲜的时令蔬菜也有几种。难得一见的是多了猴头菇,见我心仪这山珍和饮料,石娲就不停地在鼎里给我捞、替我往樽中倒。

说说笑笑中直到夜幕降临,四个人才打着饱嗝儿,结束了这场登基盛宴,回到了各自的寝宫。

我不善饮酒,多贪了几樽爽口的饮料,居然略带几分酒意,正所谓酒壮怂人胆,刚刚躺下来,我就问石娲,什么是"天蛇蛊",为什么从没给我提起过呢?

正准备练习马术的公主一愣,当即翻身下来,努着嘴儿嘟囔着说:"说什么说呀,那戾物我看见也恶心,这时候提这事,多败兴啊......"

我认为她是有意推辞,不等她说完,就拥着她用嘴唇封了她的口,舌头在她嘴里一阵乱搅,撩拨得她小声哼唧,浑身乱颤,双手揪扯着要我欺负她,哼儿哈儿地表示:既然我可以在缸底自由活动了,她明天就带我去看天蛇。

第二天吃过早饭,石娲带我拜过图腾,径直朝葬有石氏王族历代先祖的墓地走去,我打量着荒芜苍凉的这片王陵,看到的全是枯败焦黄的残叶,哪里有一丁点儿王者的气象。

到了最里边的缸壁下,潮湿的泥土全部呈现出大小不一的泥蛋状,有的似鹅卵,有的象蚂蚁蛋。遍地的泥蛋中,还有数条光滑的沟渎通向岩壁下的孔洞,沟壁洞沿上残留着一层黏黏的浓液,发出刺鼻的腥臭味,嗅之十分恶心。

石娲站在泥蛋旁边,撮口疾呼,在清脆犀利的呖呖声中,几条大大小小的戾物,从洞中悄无声息地爬了出来,蠕动的身躯上黑红相间的纵纹,令我怵目惊心,扑面而来的腥臭味,让我干呕连连。

正待拔腿远遁,石娲一把扯住我,叮嘱我站好别动,贸然奔跑,十分危险!听见她又是一阵婉转悠扬的莺呖,几条蛇形的戾物全部螺旋盘身,又隐入了栖身的孔洞里。
楼主 巴山牛_渝  发布于 2017-10-03 18:05:56 +0800 CST  
石娲说,这就是天蛇,而天蛇蛊不用养,她只负责照看这些国之重器。

按她的说法,这墓地肥沃,养的蚯蚓肥大,天蛇以蚯蚓为食,沐浴在日精月华下自然天成,祖先的英灵栖息在这里,天长日久会依附在天蛇身上,从而化蛟成龙,一但修成正果,神力无限,可助我们重回枳城。

这就有点自相矛盾了,不是说先王伉俪到天上成了神仙,享福去了吗?咋个又附体在这种又丑又臭的戾物身上了?诓骗我呢,还是吓唬我?

见我懵懂,她解释说,人有三魂七魄,三魂分为胎光(天魂)、爽灵(地魂)、幽精(人魂),七魄有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

所谓的人死,指三寸气断后,爽灵脱离人体进入冥府,世人唤作拘魂锁灵,又叫灵魂摆渡,入仙界者在冥界转籍,良善者等待轮回。

皮囊葬入坟茔后,幽精守护着尸骸,不离不弃直到地老天荒,它们徘徊于墓地被人看到,称之为鬼影。

而胎光上升于天,有德行的进入仙境为神为仙,作恶多端的不等到达天门外,早就化为无形,融入到蓝天白云中,永世不得轮回。这种人的爽灵也无一例外,全被锁在十八层地狱中。

她说,胎光和爽灵如同天地永恒,不论贫穷富贵,生生世世都跟随着你,而幽精和七魄只守护你一生。当你的胎光和爽灵伴随你再次降生,会有新的幽精和七魄生成。

按她的说法,人的生生世世,贫贱富贵、从文从武乃至性格胆量,都不会与前世雷同,这些都和幽精、七魄有关,因为幽精是人的骨肉躯体,七魄是位于身体七个部位的血液。

人死后,幽精和七魄并不会消散,一直守在皮囊里,随着尸骨化为腐泥,如果泥土上有花草树木,它们会依附其上,幻化成各种各样的精灵。"芭"为石,这里葬的全是王族的历代祖先,一丛芭茅就是一对精灵,在暗中护卫我们活着的后裔。

蚯蚓以腐泥为食,不可避免会沾染上幽冥之物,天蛇以蚯蚓裹腹,经大地和日月星辰包孕,再造成蛊,化为王灵之蛟,有掀波鼓浪的神威,排山倒海的力量!

我不懂什么三魂七魄,但懂一些动植物知识,认为她这番话是真真假假,吓唬我的占多数。譬如天蛇,只是一种蛭类涡虫,如同寻常的蚂蟥一般,只不过蚂蟥叫水蛭罢了。

天蛇也叫笄蛭,俗称“土蛊”,体长20-30厘米,最长可达2米。体黄色,身上有五条黑色纵纹,头部作扇状。生活于树根旁或墙脚下阴湿的土壤中.

天蛇是一种比较低等的陆生扁形动物,它头部呈扇形,身体扁平不分节,左右对称。以土壤中的小动物和有机物为食,有个外号叫蚯蚓杀手。它用皮肤呼吸,靠身体上细微的纤毛运动,运动很缓慢。

这种戾物是雌雄同体的一种动物,雌雄同体是一种比较低等的动物特征,指一种动物兼有雌雄两种性器官。有意思的是,这种动物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如被切成两半,这两半均可再生出失去的另一半,形成两个新的完整的个体。

天蛇有剧毒,毒性强于普通毒蛇。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二>曾记载:“一吏为虫所毒,举身溃烂,有一医言能治,呼吏视之,曰:‘此为天蛇所螫。’"

我至今回忆起来,确实误会了石娲,她没存诓我的心思,如果不是自以为是,我早就发现了端倪 一一

天蛇是雌雄同体,石氏的坟墓全部是夫妻合葬,这不会是巧合吧?

再说了,现身的几条天蛇中,最大的一条长达丈余,屙的粪似鹅蛋,身子肥滚滚的粗逾水桶,而它们都听从石娲的号令。

这一切都透着诡异,我为啥就不过过脑子呢?
楼主 巴山牛_渝  发布于 2017-10-04 15:33:17 +0800 CST  

楼主:巴山牛_渝

字数:109622

发表时间:2017-07-17 06:10:1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1-12 12:33:01 +0800 CST

评论数:84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