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约

智力分四种
有人把人的智力分作七八种,智力实际上只有四种:图象的想象力,声音的想象力,逻辑能力,记忆力。数学能力是图象想象力与逻辑能力的结合,当你心算一道数学题的时候,自然会在脑海里出现数字的形象,几何就更不用说。语文能力则是声音想象力,图象想象力,逻辑力的结合。身体动作与协调能力也是图象的想象力。音乐能力中除了音符与动作属于图象想象力之外,“音”的部分就是声音的想象力。表演艺术中如何控制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也需要图像的想象力。(当然音乐和表演之类的艺术想做的好还需要有丰富的情感)。 而人的任何行为几乎都要记忆力的参与,如同电脑做任何事都需要内存参与一样。
所谓逻辑能力分为三个小部分:搜索资料能力,举一反三的模仿,决断能力。搜索资料能力指的当然是搜索大脑里的“资料”,这些资料是工作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存入大脑里的。举一反三的模仿本质上就是模仿,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模仿,是对原有资料的拆解、组装、变形、拓展。决断力就是“搜索”和“模仿”之后做出决定的能力。毫无疑问,本能的决断是最迅速的,但是本能会在大脑中留下太多的条条匡匡,这样一来搜索资料的能力与决断能力就会受限制,搜索决断范围会比教窄,这会造成发散性思维比教差,连带造成创新能力的缺乏,所以要让搜索资料的能力与决断力能比较好的发挥,就要打破成规,打破成规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因为这需要与本能进行对抗,与本能对抗是痛苦的,如同一个苹果放在你面前,你很想吃,却克制自己不去吃,这会很难受很难受。
人在遇到问题的思维过程首先是搜索大脑中与该问题沾得上边的信息,之后大脑对那些信息进行判断决定和模仿。我这里的模仿是推理的意思,或许我把模仿和推理说成一回事大家不太喜欢,不过我觉得模仿和推理本质上是一样的,比如你做数学题,如果有个例题先给你看的话你做类似的题就会很快,这说明一个问题如果大脑中没有相似信息你是很难进行思考的。
人的大脑中总有一些程式在控制着人的思维方向,限制人的思路。那些程式有一些是先天的,有些是后天的。有些人为了摆脱那些思维束缚会滥用一些精神药物,用于破坏大脑的正常工作,使大脑思维进入一种不受控的狂奔状态以获取灵感,比如莎翁,他就吸大麻,但更多人还是采取理智的方式,比如李小龙,他有意识地去摆脱各种思维束缚,使大脑处于一种纯理性的状态,这是李小龙最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

人类的大脑只用了百分之十吗?总是听收音机里的人说“人类的大脑其实只用了百分之十”,不知道它们的这种说法是谁研究出来的?我认为决不可能只用百分之十,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浪费的话,那简直就是人类百万年进化的彻底失败。因为在大自然中,任何生物要得到一点物质都是很不容易的,只有那些利用最少物质能创造出最好效果的生物才能得到最好生存。大脑的功能不单单用于思考,大脑其实是个硬件,里面有很多软件,智力只是大脑的部分功能,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本能软件,此外还有控制身体这这那那的软件。本能有很多是沉睡着的,比如当一个亡命之徒用枪指着你的时候,你的恐惧本能才会被彻底激发,平时却很难发现它的存在。人类大脑应该有不少资源是备用的、应急的:当我思考问题进入状态的时候,心脏砰砰砰地跳得超快,好像跑步时的心跳一样,看来当思考进入状态的时候,大脑的耗氧量是非常大的。大脑在一般状态下是不会开足全部马力工作的,但它必须有高速运转的空间以应对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在事关生死的危险关头,人的思维速度是非常快的。这些或许就是人们会误以为大脑只开发使用百分之十的原因,其实那不是只开发百分之十,而是一般情况下只需要使用百分之十就可以了。人的大脑有备用潜力,但是那是应急用的,大脑总是马力全开的话对机体是个巨大考验,想想自己思考问题进入状态的时候心跳那个快,如同汽车你能开时速三百公里,但是你不能总是开时速三百公里。

人类大脑细胞的功能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灵活的转变,这使大脑细胞的功能得到充分利用。我们这里的人总是说瞎子很“定”(心里很清醒的意思)。我认为这是因为瞎子的大脑不用处理眼睛的图片信息,有更多大脑细胞可以去做别的事,所以瞎子会比较聪明,因为瞎子聪明,所以显得心里清醒。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耳朵背(半聋不聋)的人,之所以反应会比较慢,是因为耳蜗不好,所以大脑需要分出一部分脑细胞帮助耳朵处理声音信息,所以耳朵背的人反应会比较慢。但在我看来不仅如此,由于大脑分出一部脑细胞去处理本来由耳朵处理的事,所以耳朵背会导致智力在某种程度的降低。

内向的人由于本能的减少,所以多出了一些脑细胞去做其他事,这就是为什么技术工人容易生出内向的孩子,因为他们的父母就是那样的人,虽然他们的父母由于后天的因素而看不出内向。从这个角度看的话,这个世界或许就是这么奇特:所有需要图像想象力和声音想象力的领域都需要我们,比如音乐,设计……我们失去本能的指引却又得到其他能力,所以我们如同水中的物体,不是沉在底就是浮在顶,我们是两级分化严重的人群。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1-25 16:07:13 +0800 CST  
为什么儿童的“理解”能力差,为什么儿童对时间的感觉比较漫长,并且记忆力强

儿童理解能力和图象的分辨能力比较差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儿童爱看动画片?因为动画的图画线条比较简单,儿童比较容易分辨那些图画里的人物。三维立体的真人对于小孩子来说比较复杂,分辨难度大,会让儿童心生压力,如同让你做一件你不会做的事,刚开始的时候难免会有畏难情绪,会有压力。

小时候看外国电影,那些演员都是白人,在我看来他们每个人长的都差不多,分辨不出他们长相的区别,后来看多了才看得出他们之间长相的区别。还有个例子:在自己特别小的时候,到地里和小伙伴挖野生番石榴树苗,自己无法分辨树苗和木科杂草,即使大一些的小伙伴拿两片叶子对比给我看,我也看不出区别……这说明小孩子外部信息接收得比教少,只能分辨大致轮廓,而无法分辨细致,如同大家现在无法分辨市场上的同一种鸭子的脸部长像的区别一样(你会觉得它们都长的一个样),一种事物刚开注意的时候只能分辨大致轮廓。小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不久,吸收进大脑的图像少,所吸收的都是些大致轮廓,所以他们图象的分辨能力是很差的。动画线条越简单,越有利于小孩子理解(当然,小孩子也有分年龄层)。《喜洋洋与灰太狼》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它足够简单,不论画面还是故事情节。现在的动画片画面越来越复杂,甚至出现立体动画片,有人居然还认为立体动画是趋势。在我看来立体动画是无法讨太小的孩子的欢心的,或许他们是拍给大人看的吧?如同安徒生童话一样,是写给大人看的。 大家都看过天线宝宝,在我们大人看来,天线宝宝的故事内容根本就是“无内容”,但两三岁的小孩子很喜欢看,因为在大人看来“无内容”的天线宝宝是非常有内容的:简单的布景,简单的人物,简单的故事情节,在儿童看来这已经是非常丰富的内容了,再复杂他们就难以理解,如同还没学会数123的孩子是不会算加减乘除的。这种现象在大人中也会出现,《大话西游》票房为什么会遭遇滑铁卢?因为故事情节比较复杂(绕的弯确实多),要多看几遍才能理解,所以在大家多看几遍之后才把它视为“经典”。
现在回想起自己很小的时候,为什么自己很小的时候喜欢直发,不喜欢卷发、烫发,就是因为卷发、烫发“太复杂”。在长大之后又为什么觉得卷发比直发好看?这是因为直发对于大人而言“太简单”,这和大人都不喜欢看天线宝宝一样,因为天线宝宝简单到“无内容”。
儿童降生到人世间,他们为了更快的适应这个世界,所以必须大量地接收信息并学习,所以小孩子有比大人强得多的记忆力与好奇心。而记忆力越强,时间的感觉越漫长,人越长大记忆力越差,所以人越长大越觉得时间过得快,一下子又过年了。 人为什么年龄越大越觉得时间过的快?我认为时间的感觉是由日常生活中存入大脑中的信息量多少决定的。日常生活中存入大脑中的细节越多就越觉得时间过的慢。
人的儿童时期之所以觉得时间漫长就是因为人的儿童时期记性好,是大量吸收信息的时期。在我小的时候总能清晰地回忆昨天生活中的细节,但在长大后就不行了,生活的回忆不再那么清晰了。
存在大脑中的一件件大大小小的事情就是一段段的时间片段,存在大脑中的时间片段越长,时间的感觉就越长。有什么可以证明我这个观点呢?当你刚进入一个新环境的时候会感觉时间过的很慢,因为进入新环境时大脑会比较详细地记录信息,这样有利于你尽快认知新环境进而适应新环境,因此你会觉很时间很慢。一段时间内记住的东西越多,越觉得时间长,日子过的慢。如同你骑单车或步行一条很长的没有走过或者是很久没有走过的路的时候,你会觉得那条路很漫长,当你在三天内重走那条路的时候你会觉得那条路变短了,如果过两三个月再走那条路,你会感觉那条路又变长了!但其实那条路一直都是那样长的,不信你们试试! 有些人可能会问: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与不喜欢做的事为什么会觉得时间过的不一样快?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的时候才是想的最多,记录的信息内容最多,印象最深刻,甚至最刻骨铭心的,所以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的时候会感觉时间过的慢。如同《决不妥协,一个台湾人在南非的枪战经验总结》讲到的,在那事关生死的时刻,一秒钟的感觉等于平时的三秒钟。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1-25 17:15:50 +0800 CST  
儿童时期是大量吸收外界信息的时期

虽然小孩子的图像分辨能力不强,不喜欢复杂的图像,但是儿童时期是大量吸收外界信息的时期,所以小孩子特别爱看动画片,小孩子也比大人更加喜欢玩游戏,因为游戏有大量信息(包括图像、情节等等)。儿童大量吸收外界信息的年龄特征是为了迅速接收外界信息之后能够更加快地认知这个世界并更加快地适应这个世界,可是儿童的这个大量吸收信息的本性却让他们被游戏给吸引去了。
如同刚出生的小鸭子会把出世后第一眼看到的动物当作妈妈,人类也会把少年儿童时期看到的世界当作这个世界,这也就是为什么少年儿童容易接受新事物。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1-25 17:19:12 +0800 CST  
人类大脑通过图像对比的方式识别图像


人类的大脑应该有这样的功能:当看到一个图像的时候,就会在大脑中搜索出一些比较相似的图像进行比较,这样一来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对比出所看到的图像的细节,这就是为什么我在电视上看白人的时候觉得他们长的都一个样,看久了才分辨出它们的区别,因为之前没见过,大脑里没有类似图片,所以无法一下子对比出细节。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1-25 18:26:54 +0800 CST  
最近眼睛很疼,睡觉去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1-25 22:23:13 +0800 CST  
科学家教大家如何科学地识别真假纸币

电视上介绍多种辨别真假钞票的方法,比如看水印,看印刷质量,手摸,听声音……电视上介绍的这些都是完全正确的废话,真正能够有效辨别真假钞的方法应该是:平时有事没事对纸币多看,多摸,多弹……让纸币的形象非常清晰地印在脑海里,这样当上手一张假币的时候,那个区别就会感觉非常明显了。如果我们没有把纸币的形像先“清晰”地印在脑海中,那么假钱和真钱就感觉差不多。这如同双胞胎,只有天天接触他们的父母才能清晰地区分他们,因为看的多了才能进行细微的区别,外人只能分辨“大致轮廓”,无法细致区分。
容易收到假钱的往往是钱接触得少的人,比如农村妇女和刚踏出社会的人,当然也包括年老眼花记忆力差的老年人。我刚踏出社会摆地摊的时候收了一些假钱,可是即使我把真钱和假钱放一起对照我也无法区分,后来钱看多了,才发现那张假钱的图案印刷得确实非常之差,但之前却没感觉那张假钱的印刷居然那么差。
当我们要从事一些需要有效辨别真假钱的工作之时,我们就要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对真钱多看,多摸,多弹……这是工作之前和工作初期的准备和必备训练,比如我们做点小生意就必须有意地进行这种训练。
人类的大脑对事物的记忆都是先记忆大致“轮廓”,之后再逐步深入记录细致内容,我再举一个例子:
我从事钳工工作,做这一行经常得看图纸,我发现很多图纸接触得少的朋友即使一个数明明就记在旁边,他也看不到,还是得跑去问画图的师傅。这是因为图纸看得少,当我们看图纸的时候人的大脑正忙着记录大致“轮廓”,一些“细节”即使眼睛明明看到了也不会引起大脑的注意。所以我们想要学看图纸就要对图纸多翻多看,把图纸的形象印入脑中,在这个基础上看图就容易了。

其实不论做什么事都是这样的,把物体的结构、环境(当然,人不能直接看,心里留意就行),里里外外方方面面都印在脑海中,这样在运作过程中大脑就不会因为“环境”不熟悉而分出部分脑细胞去关注“环境”,这样操作自然而然就会比较顺利。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1-25 22:24:13 +0800 CST  
看似并不有趣,想想其实挺有趣的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1-26 12:20:02 +0800 CST  
为什么会有读书无用论


为什么会有读书无用论?这当然是因为读书的确有它明显的无用之处,所以才会有读书无用论的盛行。读书为什么会“没用”?这直接证明了很多人生道理没有被我们所发现。很多本来应该写上书本的道理因为没有被我们所发现而没有被写上书本。这样一来大家通过读书获得的知识也就是残缺的,所以读书才会显得无用。人类对自己的确还缺乏研究。大家应该反思书本传授给孩子的知识到底缺少了什么,而不是一味地否定读书无用论。
为什么会有读书无用论?主要还是因为课本没有教给大家生活中的知识。
我们每个人所处的环境都是不同的,我们每个人身边的人也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课本不可能教给大家所有的生活知识,这不是书本的错,但是书本没有教给大家如何吸收生活知识的方法,这就是书本的错。我们该如何吸收生活中的知识呢?主要渠道就是听别人聊天。老百姓的聊天内容很庞杂,大多数是自己生活圈附近的信息,我们能从这些信息中了解到离自己生活很近的各种信息:比如那个地带小混混冲突比较激烈需要绕道走,比如近期附近的一些治安情况,比如谁谁谁的品性如何,比如最近谁谁谁如何被骗………社会上流传的信息难免以讹传讹,但是这如同不能因为汽车会出车祸而否定汽车的作用一样,多吸收生活中的知识有利于规避危险,避免走弯路。多听别人说话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好处就是加强自己的表达能力,听多了自然就能学到很多口语表达的方式,可以避免词不达意说傻话的情况(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日常口语比书面语言更加重要)。
为什么很多妇女走在路上遇见熟人了能聊到忘记吃饭,这就是“道听途说”的本性。听别人聊天相对而言是一种单向接受信息的过程,而道听途说则是一种相互交流信息的过程,这如同蚂蚁的交头接耳,这是一种交换信息的方式。道听途说的行为虽然容易造成以讹传讹等不良后果,但却能使人消息灵通,是有利于生存的。至于传来传去的那些信息,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垃圾,哪些是有害的,则由各人去辨别,必竟动物世界都没那么单纯,何况人类社会。
听别人谈话可以获得包罗万像的信息,听不同的人说话可以获得不同的信息。人生才短短几十年,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吸收知识,我们要珍惜每次听别人谈话的机会,要带着学知识的目的性去听,去提问。
生活知识是很重要的,在无意中甚至会关系到生死,比如出门不懂得招呼结伴同行,遭遇危险的几率就会大很多。
交朋友也是一个重要很重要的生活知识,交朋友的过程是打造出一个团队的过程,团队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说到交朋友就不得不说到如何物色朋友,如何“看人”。“看人”的最最基本原则就是:看人品,看为人。人品、为人差的人道德标准低,他们框框骗骗、偷东西、威胁恐吓……他们自己不会觉得不道德,因为他们的道德标准线整体比较低(和他们讲仁义道德、讲良心谴责是很愚蠢的,在他们看来,你不让他们坑,你才没人性)。一个人会偷东西,那他必然具备爱说假话、骗钱、出卖人、吹牛等等劣质,千万不要以为他只会偷东西,其他的还好,更加不要以为他偷的是别人的东西,他不会偷你的。观察人品、为人是辨别一个朋友能够交到什么程度的最基本判断标准,可是书本连这样最基本的道理都没们归纳出来告诉大家,这难道不是书本的失职吗?人生短短几十年,多走几次弯路就要浪费多少时间?想起以前读过的书,感觉有些内容废话多于实际,写书的人自己都没知识,他们怎么可能教给我们知识呢?我现在所拥有的知识都是在长期被骗的过程中积累的。在被骗之后才获得这些知识,这样已经有些迟了,人生已经浪费了不少。如果要等到被坑被骗之后才看出某个人不应该交往到这种深层次的时候已经太迟了,被骗钱是小事,重要的是浪费了大量时间和表情。书上教导我们“凡事要多往好处想”,这话明显违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对待人品好的人当然要多往好处想,对待人品差的人就应该多往坏处想。书本如果存在太多的误导的话,读书当然就无用甚至有害。
交朋友除了一些大标准之外还有小技巧,书本不会教给我们如何通过一些细节去评判一个人能交往到哪个层次,所以我只能在被匡骗的过程中去总结经验,比如看对方会不会“不好意思”,例子:某人向你借钱,你拒绝了,对方会不好意思的话,就说明对方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把你当朋友的,你在他心中还是有一定份量的,如果对方是生气,那就不好说了。
书本还一刀切地告诉大家要守信用,不说假话,结果害死了好人,造福了坏人。对人品好的朋友当然应该守信用不说假话,这是对朋友的尊重、是相互交往的诚意表达,可是对那些还不熟悉的朋友(不熟就不了解人品为人如何),甚至人品差的朋友有必要守信用、说真话吗?由于工作等原因,我们难免需要和人品差的朋友接触。人品差的朋友往往具备强人所难的劣质,他们要求你“帮”什么忙的时候总是七劝八劝,这时候如果定力不足或者守信用,就有可能铸成大错,这是非常需要警惕的。书本单纯地教导大家守信用,把一些听话的孩子带进一条思想的死胡同,这不是帮着坏人坑好人吗?这是思维僵化的一种表现,还有另外一个思维僵化的例子就是:书本有正面教材,却没有反面教材,这导致大家在接触到反面教材之后反而对正面教材甚至书本产生怀疑。哪里都有好人和坏人,有好警察也有坏警察,不应该只说好警察,应该也说一下坏警察。
很多孩子只顾吸收书本上的知识,而忽略对生活知识的吸收,结果导致生活中总是出现挫折,当遇到挫折的时候难免就会报怨读书无用。那些写书的人自己都没知识又怎么可能教给我们知识?我这一类人由于缺乏先天本能的指引,所以后天所接触到的信息对于我们来说极其重要,读书无用伤害最大的是我们。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1-26 12:49:01 +0800 CST  
来自星星的孩子
主流的观点都认为小孩子因为还没有被社会污染所以纯真无邪。我想说:来自星星的孩子确实是这样的。只有我们开玩笑的时候才会拿自己开刷,我们不会“觉得”那样会被人看不起,我们并不“知道”别人看到你“势头”比较弱就会对你态度发生变化。反观别人天生就懂得应该吹一吹,而不是拿自己开刷,这如同动物世界中狼群里的狼一样,它们天生就具备维护自己“等级地位”的本性,它们不会做傻事降低自己的“等级地位”与“高大上的完美形象”。是的,我们之所以难以适应地球就是因为很多别人不需要学的东西我们需要学,别人不需要后天的污染,而我们却需要后天的污染。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1-26 13:30:48 +0800 CST  
《星约》

如果你觉得我的研究确实可以给你带来一些益处,就请传播,知识的积累非常不容易,有些人也确实需要这些知识,分享传播出去才能落在他们手里发挥知识的作用。觉得我的研究让你受益了就请传播,这可以看做是你我之间的一种交换、一份契约,这是《星星之间的约定》。我希望我所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这些知识,还有加强后天学习的主观意识和越是遭遇困难越是热血沸腾的主观斗志。我之所以研究这些知识就是希望我的同类不用走我所走过的弯路,命途可以顺利一些,知识只有代代积累,后人才有可能比前人高。我一直都是这么乐观地认为:只要我的研究能够帮助到别人,那么别人一定会反过来协助我,虽然我的这种想法和“好人有好报”一样是可笑的唯心主义,但我就是一直乐观地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会有很多像我一样可笑的人,而且他们和我一样不怕邪恶的嘲笑。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1-26 18:28:11 +0800 CST  
@玉林风行 50楼 2016-01-26 14:33
写得很棒,一定要顶!
-----------------------------
感谢唯一的回帖,我知道我写的是给少数人看的,所以即使没人回帖,我也会坚持下去。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1-26 18:30:03 +0800 CST  

一些评判标准
交朋友一定要看人品,这是多么简单的大道理啊,却总是被我们所无视。为什么人品差的人道德标准线会整体比较低呢?这是因为偷,骗,拐,抢,浪费,吹牛,撒谎,不守信用,好吃懒做,恐吓勒索,吃喝嫖赌、强人所难……这些劣质虽然是形态各异,但都出自同一种心理,这种心理就一个字:“私”。也就是说人的所有劣质是相通的,只要观察到某人有一个劣质表现,那么它必然具备所有的劣质,它的所有行为我们都应该往坏处想。
一个人的可信度(包括所说的话可信度)有多高直接与人品、为人挂钩,这是一个判断的关键依据,而另外一个关键的判断依据就是那些友好信号与不友好信号。由于人的本性把真诚与欺骗毫不矛盾地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们无从判断一个人的不友好信号是否是无意的,所以通常情况下只能依据上面所说的依据进行机械式的判断,一般人都是如此判断的,你无意传递出一个不友好信号,人家可不会觉得那是无意的,人类进化出这种机械式的判断是有它的道理的。

你帮助了别人,别人有“应酬”你,就表示对方有把你当朋友,反之亦然,这是千古流传下来的交朋友方式:某人对你施以“礼”,你也回以“礼”,这就表示双方有交朋友的意愿。有去有来才是“礼尚往来”,有去无来就说明对方心里没把你当朋友,或者说份量非常轻,说难听了和你交朋友就是为了占便宜,大家不要单纯地以为这只是斤斤计较的利益问题,这实际上是对方是否真诚交友的诚意问题。
大多数动物为了生存会结盟(拉帮结派),说好听一点就是交朋友,而为了自身的生存为了自身的利益,群体内部也会有利益争夺、有利益冲突。人类也一样,某些人交朋友与坑朋友同时进行的,一个人肯和你交朋友并不代表他不会坑你,一个人的坑人系数直接与人品挂钩,所以还是得注意看人品和为人,然后自己在心里把朋友划分三六九等,每个等级交往的层次自己把握。自己工作太忙的话,择友要求就要高一些,因为交朋友是非常浪费时间的事情。血缘越远越要注意对方的人品和为人,因为血缘越远,坑人系数越高,这是人类本性使然,属于自然规律。朋友虽然统称为朋友,但是朋友三六九等各式各样,千万不要听书上说:“朋友总有缺点,人无完人…”,对于那些人品差、坑人系数高的人就应该划入朋友中的次品,甚至踢出去。
那些总是说一些话想打消别人疑虑的人,那些标榜自己多么可信多么守信用的人往往是不可信的,其中的道理就是:这个人一定是平时被怀疑太多了,所以他习惯性地会说一些话来打消别人的疑虑。一个值得大家信任的人是不会总是说一些话打消别人的疑虑,因为平时没人怀疑他,所以他也不会想到有人会怀疑他,自然也就不会去说什么话打消别人的疑虑。骗子都喜欢说一些话打消别人的疑虑。
那些说自己多好多好的人往往是不好的,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很好了,就不会往好的方向努力。一个人爱念叨自己多好多好,这类人凡事很容易产生“别人亏欠他”的心理,正是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才导致他爱念叨自己多好多好(这也是“私”的一种显像)。那些没有说自己多好多好的人才是好的,因为他认为自己有不足,所以他会向好的方向努力,这类人不容易产生“别人亏欠他”的心理。这两种区别造成大家通常看到的现象:会说的不会做,会做的不会说。
我们要如何判断自己在朋友心中的份量到底有多少呢?这当然要从朋友的行为而不是言语去判断。比如说蒋介石乘杜月笙不在的时候派人取走了放在其保险柜里的拜师帖,后来杜月笙因此去香港不去台湾,杜月笙这样的选择是很正确的。我们缺乏本能的指引,所以我们对别人所释放出来的友好信号与不友好信号的本能感受并不像一般人那么敏锐,所以我们在后天需要留心去判断。

人品差的人在潜意识里存在着骗人的“基因”,所以他们平时会很自然地说一些话获取别人的好感,因为这里面存在欺骗性质,所以他们尽量避免拿出实际,因为拿出实际的成本太高。传统说法总是认为这是利益问题,实际上这是诚意问题,这是写在人类血液里的自然法则。
根据本人多年经验,称兄道弟的人没有一个靠谱的。我的个人经历难免以偏盖全,但是谨慎一点是好事,俗话为什么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就是因为多一点狐疑没有什么不好。称兄道弟的人为什么不靠普,其内部原理到底是什么?这是否就是一种潜意识中的骗人“基因”,用称兄道弟的方式获取别人的好感?一般的老百姓不敢随随便便就称兄道弟,因为“兄弟”这个称谓太重,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不敢随随便便称兄道弟。一个人随随便便就敢称兄道弟,这说明他心里并不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到那份上,也就是说他并不在意自己的言语与行动是否一致,换句话说这类人喜欢说假话,喜欢骗人的人其为人一定不怎么样。
勤劳节俭是人的优秀品质。跟铺张浪费、好吃懒做的人交往最好是局限于打招呼这个级别,平时对话都要尽量避免,免得浪费时间和表情,毕竟我们时间有限,好人都没时间应酬,何必浪费时间应酬那些乱七八糟的。当然物以类聚,因人各异。
“不够意思”是一种缺乏交往诚意的表现。这一条的内涵与上面的一些内容有所重复,但是这种表达方式通俗易懂,所以我把它单独列为一条。
一个人如果有把你当朋友,就容易对你产生“不好意思”的心理,或者说:你在朋友心中份量越重,他就越容易对你产生“不好意思”的心理,这是动物的本性。这个比较笼统,范围也比较广,涵盖了上面一些内容,需要大家自己去感觉。一个人有把你当朋友就会不好意思向你索取,不好意思占你便宜。
2009年在一个大厂打工,我看到一个个别现象:厂里供工人洗手的洗洁精因为是老板的就整桶倒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警觉这些细节,但是作为缺乏社会经验的人往往以为那只是个例,而没有警觉到这是道德基准线比较低的一个显像。那个倒掉老板洗洁精的人在后来也骗我的钱跑了。2014年10月份在一个小工厂打工,工厂里招进一个好吃懒做得离谱的人,做了不到十天就走了,我提醒负责人要小心他偷东西,结果过了大概一个星期,老板的摩托车就被偷了,开门的钥匙是当初给他配的。我们应该学会通过一些“偶然”出现的显像来判断某个人在“接下来”会有什么行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素性,不同的素性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只要我们平日留意周围人的人品、为人,并注意那些友好信号与不友好信号,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可以预知的。
为什么人对第一印象的记忆“最鲜明、最牢固”?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否也是一种本性?一种这样的本性:在人与人初步接触的时候,本性就会对对方的行为进行“深刻”的记录,并进行初步评估,评估对方适不适合交往、能交往到何种程度……本能的安排是如此巧妙,这样的本能是如此重要,如果失去这样的本能,我们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去进行评估,包括初步接触的初步评估与更进一步接触的再次评估。

对于天生外向的人来说他们天生就“懂”得这些知识,所以他们不需要这些知识,但是我们缺乏本能的指引,我们非常需要这些知识,所以大家要积极参与进来研究、积累、传播这些知识,这属于我们这个群体内部的互助行动,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布道行动。

大多数人由于有本能的指引,他们天生就“懂”得很多道理,但是我们缺乏本能的指引,我们容易被骗,容易遭遇危险,容易陷入“困境”……本能能够有效地预知危险,而我们却缺乏本能预知危险,这确实很危险,特别是在我们还没来得及吸收足够多的知识的时候……本能的重要性就在于:我们依靠智慧难以参透各种道理,而且知识需要后天获取,难免会不及时。我们一定要把知识积累下来,让我们的同类能够轻易地获得这些知识,避免多余的磕磕碰碰耽误人生。我们缺乏先天本能的指引,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后天的学习。缺乏本能的指引可以通过后天加强学习来弥补,再加上先天赐与的智力,这实际上是一个完美的巧合。本能减弱的人在合适的环境下确实可以表现出非凡的智力,这也就是天才与神童之所以存在的原因,而缺点就是后天需要补充很多知识,所以我现在到处传播知识,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会细水长流地做下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是新人类,只要我们在后天能够尽早地获得我们所真正需要的知识,那么我们就是未来人类的进化方向。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1-26 18:31:29 +0800 CST  
小鲥鯸

在小的时候看父母走亲戚,提半只西头鹅过去舅舅家,舅舅家也回差不多的礼。小时候觉得这样一来一去不是瞎忙活吗?后来才明白,这是我们中国人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很多代代相传的传统习俗,我们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并不代表它没有道理,当然,有些习俗确实没有道理,这就需要我们参透其中的道理才能分辨出其中有道理和没道理的成份各多少。事物的原理往往太复杂或太微妙而不被我们所理解,比如孟子就嘲笑过一个活活把自己饿死的人,孟子不理解并不代表他没有道理,也不妨碍那个“习俗”继续指引我们的社会生活。后天去理解那些道理需要耗费很多时间,而且后天理解来的道理还常常没有本能的指引正确。

礼尚往来,一去一来,这不就是利益等换吗?是的,自然法则就是如此“俗气”,你可以看做这是利益等换,也可以看做是相互之间真诚与否的表现,本性没有减弱的人对这些是很敏感的,本性就是这样判断朋友的诚意的,这就是人与人之间会盘算我付出多少,你付出多少(在本性的控制之下多数人即使多贪多占也觉得是公平的,甚至觉得自己是吃亏的,所以不要以正常的公平观去看待人类对公平的认知)……范围不仅于此,和其他本性一样,这个本性也是很模糊、笼统的,比如男女是否般配,这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等价交易。结婚的礼金也是属于这个范畴,一些千古流传的规则(习俗)是有它形成的原因的,它往往遵循了自然规律。明白了一系列人类的自然法则就明白人与人之间那么容易闹矛盾是有它的道理在里面的,我以前一直觉得那些矛盾很没必要。我以前一直无法理解盆友之间为什么会闹矛盾,后来才明白:陌生人是难以盘剥的,所以必须建立友谊,成了盆友就可以有利益争夺了(当然也有协作),于是就会有矛盾,所以人非常需要内心去盘算谁付出的多,谁付出的少。这样的现象看起来很矛盾,但是想通了就不觉得矛盾了。

别人的这些知识是写在血液里的,而我们却需要后天的学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容易被骗。这些知识是那么微妙而不容易领会,后天的学习是没有先天得到的那么“精致”的。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1-26 21:19:25 +0800 CST  
一座庙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这个庙所指代的事物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等价交换。比如我把我的摩托车借给一个烂仔,旁边的师傅说:“你怎么可以借给他?我借给他摩托车是么是他认识的人我都认识……”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1-26 21:28:32 +0800 CST  
对那些品行观察的还不够明朗的人尤其需要注意。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1-26 21:50:08 +0800 CST  
第一印象即重要,又不太准


人际交往中,如果相互之间不太熟的话为什么容易产生“不好意思”的心理。原因应该有两个方面:第一,刚开始不太熟,相互之间不知根不知底,相互之间存在畏惧心理,这属于一个相互试探的阶段。第二,因为人的本性对第一印象的记录比较深刻,刚开始交往的时候容易产生不好意思心理是为了给别人留下良好第一印象。

由于在刚开始认识的时候处于相互试探阶段,也是为了给别人良好的第一印象,因而容易产生不好意思心理,所以人际交往的第一印象的评估即重要,又不是很准确。人在刚开始交往的时候会深刻地记录对方的行为等等各种信息,所以人类对第一印象的记录比较深刻,这应该与人进去一个新环境之后大量记录环境信息的这种本性是属于同一种本性,至少是相近的。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1-26 22:02:48 +0800 CST  
天然呆的语病治疗

不善言谈的人经常为不善言谈而苦恼,即不容易理解别人的表达,自己也不擅长表达,还容易说一些傻话和伤人的话。学习言谈容易进入一个自己要多说话的误区,这确实是误区,学习言谈主要还是从听别人谈话开始,如同黑社会的小混混跟大哥一样,一开始不懂当然是跟在大哥后面看别人怎么说怎么做,而不是一开始就冲前面,那样会造成不必要的牺牲。
一般来说社会大众并不喜欢话太多的人,特别是每天工作很辛苦,下班了大家更愿意安安静静地看电视,毕竟聊天也是存在能量消耗的。对于需要保守秘密的人更加需要少说多听,因为说多了就说漏嘴,秘密随口就出去了。
作为不善言谈的人,在交谈中应该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的说话方式一般是不会说错话的,又不会不小心泄露秘密,又可以学习知识,又可以让对方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一举多得的事,所以说:多提问、少发言的行为方式的执行难度低,错误率低,收获多,是很划算的。
听多问多了就能迅速积累很多谈话资料,这就有了谈话的材料基础。人与人之间的交谈如同写文章,写一篇文章如果不围绕一个主题中心去写,一下子说东一下子说西,大家就会容易看糊涂,不好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谈也是如此,自己所讲的事物与别人所谈的内容离得太远,大家就不容易理解,容易听糊涂。与别人聊天所讲的事应该贴近他人所讲的主题,别人讲交通事故,就要讲类似的事情,而不是讲一些离得太远的事,否则容易让人一时不好理解,别人理解太费力就会觉得累。自己讲的话离大家所讲的主题太远容易让人不好理解,容易让人心里觉得累,不仅如此,自己讲的话离主题太远还容易说错话:种地的,打工的,摆地摊的,盗窃的……各个行业有各个行业的禁忌,贴近别人的主题就不会那么容易触犯到那些禁忌。
在说话的时候语速不应该过快,语速太快有很多弊端,语速太快不仅体力消耗大、容易说漏嘴,而且语速太快的话,对方在听的时候需要集中精神听,这样会让听者觉得累,因为听力和思维需要跟上你的语速,谁愿意总是处于一种精神高度紧绷的状态呢?当大家特别需要休息的时候,我们更加应该采用懒洋洋的语速,以配合休息。
能说会道当然是巨大的优点,但是听比起说也确实存在不少优点: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如果自己不是主听方的话,还可以一边听一边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时间得到充分利用,很划算的。说话对体力是有所消耗的,听别人说话即不需要多少体力消耗又可以接收很多信息,所以多听少说是非常划算的事情。说话消耗了体力需要多吃一口饭来补,这样日积月累就造成很多浪费。在浪费成风的当今当然没什么,必竟有得浪费,但是在特殊时期,我们一定要避免太多的浪费。我们要珍惜,争取听别人谈话的机会,听别人说话是在接收信息,自己说话是在输出信息,接收信息体力消耗小又可以积累知识,很划得来的。我在外面买东西总是不要店主的袋子,东西拿在手上又时尚又环保又显得自己素质高,这也是很划得来的\^o^/~@^_^@~
看书和听别人说话,这是人获取知识的两个比较重要的途径,这两个途径都有巨量的垃圾信息,而且知识的覆盖面侧重不同:书本主要给我们提供科学技术知识,别人的谈话则侧重生活中的知识,当然这并非绝对,你需要什么知识,你自己就自己想办法去着重吸收,比如戚继光依靠访友学到打战的知识。人活着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争取时间去吸收知识。人类也不是世世代代都能衣食饭饱的,当我们忍饥挨饿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懂得如何用最小的体力消耗去吸收最大量信息和知识。另外,与别人交往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与别人双眼过长时间的对视,因为动物在发起进攻的时候,或者互斗的时候都会用眼睛死盯对方,所以我们的眼睛与别人对视时间过长就会给对方传递一个敌视的信号,这是人的本能反应。当然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每个人自己在实践中琢磨。

对我这个文本有兴趣的人主要应该是一些性格内向的人,或者是曾经内向过的人,或者是在娘胎里内向过的人。一般的人不需要这些知识,但是我们非常需要这些知识,所以我们要积极研究并传播这些知识,我现在每天晚上都要随机加一两个QQ群分享这本研究心得。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1-26 22:07:15 +0800 CST  
我们为什么容易被骗
写书的人不会说自己的不是,别人也不让写书的人说自己的不是,所以看书看到的是一个虚假的世界,比如谁敢陈述这样的事实:hei人很懒,而且男的到处鬼混,女的养孩子……类似这样不能上书的例子数之不胜数。不同地方的人的行为方式确实有不同的特点,有时候相隔不远语言相同的人的品性都相差巨大,可是就是不能公开说。本性的缺失使我们缺乏排外心理,这是我们容易被骗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的人可不会那么容易就觉得别人可以做朋友,除了自己的亲戚、同乡,其他的人不会随便交往,有交往也是低一个层次,至少在心里是低一个层次的,或者说是一种盟友关系(即合作的关系),再直白一点说就是相互利用的关系,所以他们不会那么容易被骗。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1-27 12:34:18 +0800 CST  
这样是否可取
我们由于本能的减弱而没有结盟的本性,同时,我们因为本能的减弱而不容易产生矛盾,所以我们既需要有组织性的生活,也比较适合有组织性的生活。

我们缺乏本能的指引,这个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是极其危险的,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我们不能坐以待毙。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1-27 12:45:34 +0800 CST  
做坏事要否定,做好事要肯定
潜意识到底是什么?潜意识就是本性指引我们做什么事,同时又附加一个功能,这个功能就是否定本能的控制、否定那是一件坏事。做学徒的时候配模,我把师傅的指甲砸黑了,我一直觉得那是不小心,多年后我知道,我那确实是故意的,我那样做的时候是故意的,做完之后马上就认为是无意的,这是多么神奇。我那确实是恶作剧,当然我会说我的恶作剧是希望他不要总是摆那块垫铁,那样很危险,我希望我自己摆就可以,我也会推卸责任说我没想到会把他砸那么疼……这些看似是我的理由,实际上是我的掩饰,恶作剧就是恶作剧,我就是看他人老实才会那样做的。监狱里的犯人被抓到都不一定有愧疚、自责心理,没被抓到的时候更加不会觉得自己在做坏事。人类的本性是多么神奇,可以让人类做坏事而觉得理所当然,一边做坏事,本能一边帮我们否定那是坏事,否定自己是坏人,否定自己在说谎,否定自己在骗人,否定对自己负面的一切……而做好事的时候则相反,做好事的时候本能从来不会否定自己是在做好事,不会否定自己是个好人,甚至会夸大。否定自己在做坏事,否定自己存在不良意图,这种“自我否定”还会上升到实际行动,这是天然的掩饰,于是就形成一种真诚与欺骗共存的奇幻现象,这种奇幻现象可以让人反复被骗。这就难怪“朋友”对你的欺骗那么不像欺骗,因为欺骗之余确实是“朋友”。一个本能驱使我们做坏事,另一个本能帮我们寻找理由甚至采用实际行动来帮我们掩盖、掩饰、否定我们是在做坏事、帮我们否定自己的意图是那样的意图、帮我们否定自己的意图是那么黑暗,于是做坏事的意识就“潜”了起来……否了自己的真实意图,取而代之的是高大上的理由,说是理由,说的更直接就是掩饰,用善掩饰恶。所以骗吃骗喝的人不会觉得自己在骗吃骗喝,骗钱跑路的人不会觉得自己骗钱跑路,电视上一个抢劫珠宝店的劫匪说自己一直不敢把自己做的事往抢劫上面去想,也就是说他在没有被抓之前并不觉得自己的抢劫行为是抢劫……

把邪恶意图进行潜意识处理或者找理由找借口以获得一份“心安”,当意图败露之后,大脑另一个特殊功能就会开启:扭转记忆、编造记忆、选择性失忆……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社会现象:狡辩。做坏事找理由、找借口,这与邪教用善包装恶的道理是相同的,那找的其实不是理由不是借口,那其实是一种掩饰,把真实意图给模糊了,让人难以分辨,难以“治罪”。人类大脑的特殊功能是如此神奇,这是人类重要的生存技能,所以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矛盾双方的说辞总是不一样,双方都用有利于自己的说辞,双方都真情流露,我们在电视机前迷茫。

人类的大脑功能确实很神奇,让人难以用文字来描述它的神奇,这确实很难描述,这可不是玩笑话,这确实很难描述,而且每个人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更加复杂了,只能各自去理解琢磨观察。

楼主 寡人交友不慎  发布于 2016-01-27 12:54:04 +0800 CST  

楼主:寡人交友不慎

字数:229032

发表时间:2016-01-25 18:4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2-22 16:55:33 +0800 CST

评论数:4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