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春风:一地鸡毛的人间故事

到现在没消息,还在审查?只好跳过这一章了。
楼主 石木2015  发布于 2015-11-12 23:47:13 +0800 CST  
5、第一次结婚

1979年2月10日下午3点,我乘飞机离开上海第三次来到广州,出席交通部人事工作会议。这天上午我还在医院看医生,原因是5天前的晚上和“黑牡丹”小周去浦东工人俱乐部溜冰,不慎被人撞倒,我前赴后继撞倒前面那人,被他飞起的溜冰鞋踢到我的脸上,鲜血直流,工作人员马上把我送到附近浦东中心医院急诊,经查门牙打掉一颗,右眼皮缝了5针,医生说须7天后拆线。

幸好小周和医院领导熟悉,上午过去就给我提前了2天拆了线。本想不去广州了,处里领导说这是我负责的事别人无法代替,我就这样“挂彩”来到广州,地面温度24度,比上海高了21度。住进会议安排的白云宾馆624双人房,房价单人4元。白云宾馆高33层是彼时中国最高建筑,76年刚建成使用。

会议结束那天正是2月17日,中越开始交战,我国政府向越南政府提出最强烈抗议,媒体大篇幅报道人民日报社论《是可忍,孰不可忍》,几年前还是“同志加兄弟”的中越两国成了兵戎相见的敌人。因为开战,广西南宁机场关闭,旅客都转到广州白云机场,机票紧张,还不容易买到23日飞上海的机票,我在广州又多玩了几天。

回上海半个月,3月9日又去大连港务局处理一个学生退学事,同时去大连海运学院联系一个叫万国伟的老师的调动。万国伟是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主创万籁鸣先生的儿子——后来因为我把万调来我校解决了夫妻分居问题,其父专门送我一副画,可惜我多次迁移,这幅珍贵的画作不翼而飞——在大连海院人事处见到党淑英老师,半个月前还一起在广州开会,如今重逢,她又惊又喜。工作之余,我们还游玩了老虎滩、星海公园和大连充满俄罗斯风韵的建筑,尤其好玩的是在老虎滩看人捞海带。1
楼主 石木2015  发布于 2015-11-12 23:51:13 +0800 CST  
在机关工作,每年都要去外地出差几次,我天性好奇,喜欢读书,喜欢游山玩水,喜欢接触社会实际,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对没有去过的地方都要去看看——在彼时中国人大多囊中羞涩很少旅游的情况下,我已天南地北又乘飞机又坐船的跑了半个中国,许多亲朋好友包括父亲都很羡慕我。

年岁渐长,家人都催我结婚成家,小周也多次要求完婚,我对她同情大于爱情,怜悯大于怜惜,相处久了觉得性格脾气不甚相投几次要求分手,但拗不过她的一片痴情。所以,这次出差回来我就向处里提出,今年不安排外地出差,我和小周定于9月30日结婚,我们的新房家具还没有落实呢。
楼主 石木2015  发布于 2015-11-12 23:53:35 +0800 CST  
7、80年代上海人结婚讲究“36条腿”即家里的家具要齐全,但是市场供应紧张,只能凭结婚证到家具店购买一张床,一个饭桌,两把椅子,大衣橱和五斗橱只能二选一,还少一半的“腿”,其它家具通常都要请木工做。做家具需要木料,城市哪来木料?

上海家庭那时主要靠烧煤球炉做饭,生煤球炉需要引火木材,上海规定凭户口本每家每月可到木材店购买20斤木材。有些木材料比较整齐,人们就挑拣出来做家具。彼时上海绝大多数居民没有煤气、天然气,做饭烧煤球或者烧煤饼,煤球如鸭蛋般大小,煤饼直径和高度约15公分如蜂窝般有十几个洞眼,都要用木材点燃。

我家彼时已经使用液化气,在当时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这是我结识的高桥化工厂和上海农药厂的朋友,给我搞了2只液化气钢瓶带炉灶,一只借给海关战友张彪,我自用一只,所以我家不用木材引火烧煤球炉。从去年开始,我就拿家里的户口本并向亲朋好友借了几个户口本,如蚂蚁搬家备了一些木材,只缺时间制作了。

这半年我不去外地出差,就利用下班时间和休息天干起了木工活,在部队学了一手木工手艺,这下派上用处了。花了几个月时间,我设计制作了一个独门带镜大衣柜,一个高低式酒柜,一个书柜,一个写字台和一个装了橡皮喇叭的音箱,小姐夫请来油漆师傅给家具上漆,款式新颖油漆地道,引得邻居和朋友们纷纷上门参观。

9月30日,按父亲意见我们在家里和邻居家摆了结婚宴,中午两桌,晚上三桌,热热闹闹办了婚事。10月2日晚上,学校来了20多人闹新房。8月份,学校后勤处给我在学生宿舍1号楼临时安排了一间房,本想婚后就搬过去,父亲要我在家住一个月,这样我们10月30日才乔迁新居,开始了我们的新生活。
楼主 石木2015  发布于 2015-11-13 00:00:00 +0800 CST  
@EFamer2007 2015-11-13 18:47:27
楼主比我大二岁,所不同的我不曾入党,这个我不觉得遗憾,我们都是从毛时代荒唐的的一地鸡毛中长大,毛这人哪我只能摇摇头!
-----------------------------
我们是同代人,都有同样的感受,谢谢关注。
楼主 石木2015  发布于 2015-11-13 19:18:46 +0800 CST  
刚才偶然手机上天涯,突然看到昨天发的西单民主墙一章在,也许是网络乱码弄丢了,还以为有什么不妥词句呢,现在重发。
楼主 石木2015  发布于 2015-11-13 19:25:59 +0800 CST  
4、西单民主墙

在我去北京招生前后,中国政坛又一次泛起波澜。

因我从北京回来,经常有人跑来问我北京发生什么事了,我说我一介草民没有关心北京政局。有人就问我去过西单吗?那里有一道民主墙贴了许多大字报。我说去过西单,10月5日离开北京时还没有大字报。后来我了解的西单民主墙形成原因是:9月11日,“文革”中被停刊多年的《中国青年》杂志复刊。但复刊第一期便被当时主管宣传的党中央副主席汪东兴下令查禁。

理由是:1、刊物中登载了一些1976年四五天安门运动的诗抄,当时四五天安门事件尚未平反,有为“反革命事件”叫屈的嫌疑;2、杂志里没有登载毛泽东的诗词;3、杂志里没有登载华国锋的题词;4、有一篇文章提出要破除“现代迷信”,即破除对毛泽东的迷信,这在当时是极具震撼力的观点,也是刊物被禁的最主要原因。

10月11日,贵阳诗人黄翔等人在北京王府井《人民日报》社门口,贴出大字报《火神交响诗》,同时散发油印民刊《启蒙》。15日左右,有人把已被查禁的《中国青年》公开贴到了西单墙上,引起许多民众聚集观看。随后开始有人在墙下面贴出自己的感想,表达对宣传部门查禁《中国青年》的抗议。16日,北京吕朴(音乐家吕骥之子)以真名和联系地址在西单墙上贴出《致宗福先和于无声处剧组公开信》大字报。这张大字报被誉为点燃西单民主墙的火炬。同日,一份署名“机修工0538号”的大字报,批判毛犯下的历史错误。接下来,就进一步出现了要求肃清专制余毒、要民主、要言论自由的大字报。
楼主 石木2015  发布于 2015-11-13 19:28:06 +0800 CST  
11月20日,新华社播发北京市委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的消息后,大字报不断地贴出,西单民主墙前驻足观看的读者越来越多,多时达四五千人。有人宣读、抄录、照相和录音,中外记者夹杂其中采访、摄影,外国人与中国人随便交谈。有人撕毁大字报,有人维护张贴权利。11月25日晚,西单民主墙前出现了自发组织的“民主讨论会”。

11月27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专栏作家罗伯特•诺瓦克时对民主墙涉及到的重大问题公开表态。邓说:“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并强调自己不是赫鲁晓夫,不会贬低毛泽东。他还否定了外界传闻的他与华国锋的矛盾,表示不赞同大字报对毛的评价,也表示自己不会当总理。但对大字报、对群众的民主诉求,他表示理解和容忍:“这是正常的现象,是我国形势稳定的一种表现。”又说,“写大字报是我国宪法允许的。我们没有权利否定群众发扬民主,贴大字报,群众有气让他们出气。群众的议论,并非一切都是深思熟虑过的,也不可能要求都是完全正确的。这不可怕。”

邓小平的讲话,新华社做了报道,第二天全国各大报刊纷纷刊登。12月初,邓小平利用接见日本、美国和法国外宾的机会多次表示,尊重人民利用大字报表达自己不满的权利。之后一些民间团体将自己制作的刊物贴在西单墙上或散发给来往群众。一些外国媒体也赶来采访,这使“西单民主墙”有了国际影响。与此同时北京大学三角地也出现了北大民主墙,很快民主墙形成一个运动。
楼主 石木2015  发布于 2015-11-13 19:29:12 +0800 CST  
与北京西单民主墙遥相呼应,上海人民广场出现了民主角。上海的舆情集中在对毛的功过评价和对“文化大革命”进行反思的10件大事上,要求上面解释1、2、3、4、5、6、7、8、9、10是怎么回事?——即一月风暴、二月逆流、三家村、四人帮、5.16通知、六厂二校、七二一工大、八一八大检阅、党的九大、十大。

这些天我去浦西办事就常常骑着自行车拐到人民广场看看,在广场右侧人民公园入口处围着许多人,一幅“革命民主万岁”的红底黄字标语挂在墙上十分醒目,听说是北京一个大学的宣讲团昨天刚在这里进行过演讲。前几天学校开会传达市里精神,对群众的大字报和集会“不要压制,要引导”。

12月4日我又来到人民广场,看见广场东面几幢大楼前聚集着很多人,人民公园那里的大字报也比前几天多了,主要是批评毛,几乎每张大字报都直呼其名,有开门见山指名道姓的,有指桑骂槐含沙射影的,还有只用大字赫然写的“天皇不知天高,万岁也有今朝”,也有以“控诉——文革这个家”为题写的自传,把毛比作秦始皇专制独裁。还有一张写华国锋的大字报,标题是“我催我儿华国锋”,说华国锋脚踩两只船坚持“两个凡是”,催促他要为人民办事,否则也会垮台。
楼主 石木2015  发布于 2015-11-13 19:30:59 +0800 CST  
2年前华国锋一举粉碎四人帮,老百姓都称他英明领袖,才过去700多天怎么就有人贴他的大字报?我挤进去,只见两个中年人在议论:“现在讲民主,但是这样骂人胆子也太大了吧。”另外一个说:“这样辱骂华主席是不对的,怎么能骂英明领袖华主席呀。”我心里也这么想,这种伤及人格的民主似有不妥,这样做不利于华主席说的安定团结。现在这样有点像文革初期的“煽风点火”。

还有不少大字报批评彭冲来上海工作不力,说“彭冲不冲”,有一张大字报用大字写着“打倒彭冲”,一个衣着朴素的年轻人伸手去撕“打倒”二字,边上有人起哄,他一边斯一边说:“这样做不对,彭冲怎么可以打倒,他是华主席派到上海做头头的,我们应该支持他。”周围人指责他:“你有不同意见也可写大字报嘛,怎么可以撕呢?”年轻人不睬继续抠纸。边上人就骂他“神经病”,我倒觉得年轻人满可爱爽直。还有些大字报为刘少奇、薄一波、彭德怀、彭真鸣冤叫屈,认为他们是毛的牺牲品,
楼主 石木2015  发布于 2015-11-13 19:32:03 +0800 CST  
@烟陌红尘 2015-11-13 11:46:55
文章信息量很大,慢慢学习
-----------------------------
客气了。我想通过一个人的经历,真实反映几十年来的上至庙堂下到草根与个人浮沉他人言行等一地鸡毛的人间故事,留一个历史给后人,也不枉来这世界走了一遭。
楼主 石木2015  发布于 2015-11-13 20:49:34 +0800 CST  
6、学生宿舍1号楼

1号楼一层二层原是学校办公楼,去年机关办公室搬到实验楼,就把一层作为教工宿舍,解决困难家庭,共安排了8户,除了陈鸣永和丁锡全两人是“文革”前大学毕业的教师,徐伟康是政教组教师,其他都是工农兵大学生,陶国林在远洋系,夏永明在轮机系,都是助教,祝炳发在起运系做辅导员,还有一个石永辉是实验员。

和如今中国大学的学生宿舍一样,1号楼每户都是18平方。公用盥洗室,中间是两排水池,左右两间是男女洗手间。49年后建造的学生宿舍千篇一律,一栋栋宿舍楼从北朝南整齐排列像军营,毫无特色。几十年后我到交大工作,徐汇校区保留着解放前的一栋学生宿舍下院(现在是董浩云航运博物馆),下院是一栋二层楼建筑,尖顶红瓦,墙壁青砖勾缝,乍看如遵义会议会址,古色古香。一进门是个偌大的长方形天井,铺着类似北京故宫殿堂地坪使用的褐色金砖,四周是一间间房舍。拾阶而上,二楼由木质扶梯围拢,四周也是房舍。天井上方覆盖着玻璃,窗户镶嵌着徐家汇天主教堂那种彩绘玻璃,晴天日光洒进来朦胧斑驳如一地碎银,下雨天雨水落在上面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整栋建筑恬静优雅,透出一股浓郁的书香味。

这些年去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和上海的华东政法大学,解放前建造的宿舍楼都各具风采,别有韵味。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也是一种文化。我常想,交大校友钱学森先生感叹中国49年以来出不了大师,是否和这千人一面没有个性没有特色没有灵气更没有书香味的建筑有关?置身在军营般的宿舍有的是纪律、规矩,却扼杀了高等学府应有的独立、自由、创新。
楼主 石木2015  发布于 2015-11-13 21:11:23 +0800 CST  
我们8户都在一楼,二楼以上是学生宿舍。紧挨我们住家南窗的是一个已经废弃的游泳池,窗前满地杂草碎石。刚搬进来,丁老师、陈老师都说要安上遮光窗帘,因为窗台比较低矮,发生过几次有人从窗台朝里窥视的事情,不知是青年学生好奇我们夫妻生活的无意瞥视,还是外来人员或勤杂工里居心不良者的故意窥探,而且对面宿舍楼居高临下虎视眈眈,我自然也装上了遮光窗帘,免得“春光乍泄”。

陈鸣永老师是福建人,丁老师是山东人,都很会做菜,他们自嘲“文革”中无所事事,就苦练家务掌握了一手好厨艺,一南一北两个“厨师”成了我学习烹饪的老师。以前我从来没有自己开伙,现在开始家庭生活,烧饭做菜就由我担当,因为小周上班须一个小时,我上班只需2分钟,办公楼就在斜对面。邻居们都用煤球炉,我用的是液化气炉,清洁卫生高效便捷,丁、陈二老师家里来客或者炉子熄灭,我就请他们用我的液化气炉。很快,我和他们成了互相照顾的生活共同体。

一年后,陶国林上实习船任职,临走和我说他妻子顾红菊下班回家做晚餐不方便,能否使用我家的液化气炉,我自然同意。小顾有一个三岁女儿琳琳。说来奇怪,小琳琳谁都不让抱,见到我却很喜欢我抱她,也常常窜到我家玩,小家伙喜欢看电视,我结婚就买了台12寸黑白电视机——彼时电视机还不普及,大多数人家还没有——遇到有好看的节目或重大新闻,我家就成了公共电视房。

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二人世界有了着落。小周此时已担任区卫生局团委书记、党总支副书记,常常很晚回家。工作之余,我制定了学习和写作计划,还经常参加市作协组织的文学讲习班,那几年我去听过许多作家的讲座,如苏叔阳、刘白羽、蒋子龙、陆文夫、李国文、理由、航鹰、孔捷生等。
楼主 石木2015  发布于 2015-11-13 21:18:53 +0800 CST  
@qinqilong2011 2015-11-13 20:44:38
刚刚才追到的故事,引人入胜
-----------------------------
谢谢关注!
楼主 石木2015  发布于 2015-11-13 22:18:26 +0800 CST  
@云淡风不青 2015-11-14 10:01:50
是宫廷政治。不是《金瓶梅》,哈哈
-----------------------------
@在水千方 2015-11-14 17:56:05
哈哈哈
-----------------------------
谢谢关注
楼主 石木2015  发布于 2015-11-14 19:16:59 +0800 CST  
7、学校户口事件

我是机关工会主席又在人事处工作,如今住进学校,经常有人来我家谈事闲聊,我家成了信息集散中心,一段时间来,听闻了不少教职工对学校领导的意见,对某个普通员工的绯闻趣事,对一些干部婚外恋的议论。现在想来,信息也像商品需要有个窗口,就如中央巡视组一到某地就要落实办公场所,公布电话收集线索,然后“打老虎,拍苍蝇”。半年后,不少老师向我反映,说学校领导不关心职工的切身利益,随随便便就把学校集体户口落到川沙县洋泾派出所。

几十年来,上海人的子女入学基本上是按户口所在地就近入学,上一个好学校意味着接受好的教育,人生就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有钱人纷纷在名校附近购买房子把子女户口落进,以致现在房地产界出现了一个“学区房”概念,房价比一般房子价格高几倍,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户口落在川沙县,子女上小学中学就在川沙,对注重子女教育的大学教职工来说,无疑激起大家的气愤。

彼时上海没有改革开放,交通不方便,浦东没有什么好学校,就连住房也是如此,上海人有句话:宁愿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我向处里同志和学校工会打听,他们说我校前身是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户口在虹口区东长治路,60年代迁来浦东,按规定须根据现址落户,但我校是浦东唯一一所大学,而且乳山中学(即我的母校)已划给我校做分校属黄浦区,完全可以要求公安部门把集体户口落在黄浦区,就像现在有的人有多套房子,户口可以按意愿落在其中一套内。

老郁、叶海清、徐平秋和处里人都说这是陈浩官僚主义作风造成的,事先也不和我们人事处商量,就叫学校办公室去办理集体户籍迁移。
楼主 石木2015  发布于 2015-11-14 19:26:21 +0800 CST  
户口事件持续发酵,许多教职工纷纷指责这是领导不体察民意不顾下一代教育的官僚主义,不少人还写信给报社或去政府上访,成为上海80年轰动一时的一个群体性事件。我没有户口问题,但我是工会主席理应维护职工利益,就找主管行政的钟道副院长和学校工会反映民意,他们说这事是党委领导办的,他们并不知情。

许多教职工就推举我为召集人,准备张贴海报自己召开质询会,党委书记陈浩获悉忙把我叫去,面示我必须去压服群众不得开会。我说:这件工作应该由学校领导去做,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速纠正错误,为什么那么怕群众呢?你书记不肯开会,大家只好自己开会了。陈浩听了脸色一变,警告我说:“你要考虑后果!”

质询会如期召开,几百个教职工自发出席,陈浩也来了,他推诿责任,说转户口事事先他不知道,明显的文过饰非,大家群情激奋,罢工罢教之势一触即发。
楼主 石木2015  发布于 2015-11-14 19:41:01 +0800 CST  
此事惊动了市里,市教卫办派人来校召开座谈会,出席者是各级工会负责人和教职工代表,我在发言中还批评了副院长陈希群,其女儿高考490分,而我校计算机系最低录取线520分,他女儿是挤掉他人名额走后门录取的。未点名的批评远洋系党总支书记王雅珍为自己儿子的工作又哭又闹,是陈浩帮她把儿子调入我校远洋船工作,说明学校领导只关心自己的子女,不关心教职工利益,如果心中装着全校教职工,就不会随便把集体户口落在川沙了。

我讲话写文章不仅擅长逻辑推理,还善于两相对照,更加激起大家的愤怒。教卫办答应会和有关部门协商解决我校的户口问题,不会影响教职工子女的入学。会后,有几个老师对我说:“谢谢你帮我们做了件好事,我们小孩上学问题可以解决了,但是你这样做更要得罪陈浩啊。”也有人如轮机系党总支书记于明昭劝我说话“注意分寸,不要出格”。我这人有话憋不住,路见不平就拔刀相助,心想我说的都是事实,领导有错就应改正。

年轻人啊,你的名字叫幼稚。

总以自己的理想度量别人的心胸,岂不知领导的龙鳞忤逆不得。如今我已到耳顺之年,还在小周在世时聊起我一生的坎坷尤其是在海院的事,她说我如果依旧口吃说话结巴,就不会口无禁忌得罪领导遭受大难了。

现在想来她这番话真是金玉良言,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做个哑巴或许真能明哲保身呢。
楼主 石木2015  发布于 2015-11-14 19:47:03 +0800 CST  
第四章 昨天是抹不去的影子

1、文汇报约稿被毙

自78年9月和徐明全赴北京招生并去南京、天津商调计算机人才,经过几年筹备,计算机教研室成立,归属基础部,徐明全任主任,但师资仍显不足,老徐还在多方物色人才。他家住吴淞,为了节省时间,他就在办公室搭一张折叠床工作晚了不回家。从我住到学校,他就是我家常客,经常跑来抒发他立志把我校计算机专业搞上去的雄心壮志,他虽年逾五十,一股工作豪情犹如杀敌红了眼的战士。虽然他和陈浩一样是新四军老革命,两个人却截然不同,一个专心于业务,一个致力于权利;一个胸怀大志培养人才,一个党同伐异任人唯亲。这样两个不同信仰不同作风的人,工作中就注定要发生矛盾。

老徐不是个纵横捭阖擅长驾驭部下的政治家,教研室成立几个月就祸起萧墙,一个经他手调来并推荐担任教研室副主任的周广生自认自己科班出身资历老,对组里其他老师颐指气使,也渐渐瞧不起老徐,在课程设置、师资安排、经费使用等方面唯我独尊,听不得不同意见。还反对老徐引进一个国内知名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张松之,实际是嫉妒心作怪,如武二郎比他高的不用。一次去医务室看病,老徐偶然发现学校医务室青年医生徐心敏对数学和计算机有特殊才能,经过多次摸底测试,觉得这个年轻医生可以胜任教研室的教学,就想把他调来。

周广生不同意,认为他大学都没有读过,怎么能做教师?老徐安排了一次试讲,教研室教师和学生听了课后都觉得他讲得好,老徐就安排小徐给学生讲授部分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而周广生却坚持己见,还拉拢了几个老师向学校告状。时间一久,计算机教研组分裂成两派,矛盾越演越烈。我参与了计算机教研室的人事调配,几乎所有老师都是我经手调来的,我自然同情老徐,希望秉公办事。
楼主 石木2015  发布于 2015-11-14 20:07:42 +0800 CST  
事情闹到陈浩和新任副院长负责教学工作的陈希群那里,怪事发生了,二陈没做调查就一边倒的支持周广生,不同意老徐把张松之调来,更不同意老徐“不拘一格降人才”要正式调徐心敏的事。老徐一次次找二陈沟通,得到的答复和周广生一样:一个大学都没有读过的人怎么能给大学生上课?这两年老徐负责计算机教研室筹建,工作中和二陈有过几次争论,他们觉得他是“刺头儿”,尤其是78年我和老徐去北京招生,没有录取陈浩那个关系户,老徐也明显感觉陈书记对他的冷漠,其实那件事完全是我做主的。

还在研究计算机教研室归属问题上,当时任系主任的陈希群要求把计算机教研室划归起运系,遭到老徐反对,他认为应该归属基础部,因为语文、数学、物理、力学和政治理论等公共课都在基础部,这样有利于计算机专业的普及。我在学校召开的研究计算机教研室归属问题的办公会议上,也同意老徐意见,认为计算机教研室应该归属基础部。一不留心得罪了日后当上党委副书记、院长的陈希群。

唉,在中国,人生处处有地雷,不知哪天就会爆炸。

老徐几次来我家谈此事,我也被徐心敏刻苦自学的事迹感动了。老徐知道我一直在写作,就建议我写一篇小徐的文章宣传年轻人自学成才。前些日子,我买了一本《重放的鲜花》,里面都是文革前一些作家写的小说和报告文学,我特别喜欢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和《本报内部消息》两篇特写,去年还看过他轰动全国的报告文学《人妖之间》,很佩服他的胆识和文采。

写小说是三分事实七分虚构,写报告文学则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小徐自学成才的素材是现成的,我就决定为小徐写篇报告文学,彰显他的自学成才精神。医务室就在我们1号宿舍楼南边,小徐小我2岁,平时也经常见面,对他很熟,我就花了十几天时间,写了一篇题为《勇敢者的道路》的报告文学,寄给《文汇月刊》。

10天后接到《文汇报》记者郑重来电约我去报社。原来他在《文汇月刊》看到了这篇一万多字的报告文学,觉得题材很好,就约我改写一篇2000字的新闻先在《文汇报》刊登。自从复员回上海,还没有写过新闻报道,如今就按郑重的吩咐改写了一篇通讯,题目是《三年前高考落选,三年后执教大学》。没几天,郑重又通知我去报社,把清样给我看了,并说新闻还须我校党委审核,如果通过很快见报。
楼主 石木2015  发布于 2015-11-14 20:14:08 +0800 CST  

楼主:石木2015

字数:172398

发表时间:2015-10-21 22:3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2-22 16:55:08 +0800 CST

评论数:107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