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风云:不一样的隋唐史

隋炀帝四大重臣(11)
武艺超群的虞庆则和天才演说家长孙晟的这次外交访问还是相当成功的,没有辜负隋文帝对他们的期望,大大修复了突厥和隋朝的关系,这也要归功于突厥和隋朝都不想再打仗了。
于是,沙钵略可汗大摆宴席,盛情款待隋朝的外交使臣们,当然突厥的政要也列席了这次盛宴。陈年佳酿,烤全羊,烤牛排等美味是应有尽有,当然少不了男人们最爱的一道菜:突厥美女们的热舞。
突厥美女们的舞蹈实在是太精彩了,太对男人们的口味了,太有诱惑力了,缭乱了男人们的芳心,男人们的眼睛都直勾勾地看着她们,欣赏着她们的美丽,有的还大声为她们的舞蹈喝彩。
但有一个人例外,沙钵略发现虞庆则并不在欣赏美女们优美撩人的舞姿,他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的堂妹,自己的堂妹也含情脉脉地看着风流倜傥的虞庆则,两双眼睛都痴痴地盯着对方,火花四溅。
好一对痴情鸳鸯啊,自己正愁没东西送给大隋的重臣虞庆则呢(虞庆则当时还是隋朝的右仆射,权力十分大)?那就成全他们吧,虞庆则一定会永远记着我的好的。于是,沙钵略可汗就将自己的堂妹嫁给了虞庆则,并赠送了一千匹良马给他。
虞庆则带着突厥的美人,和长孙晟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大隋。隋文帝高兴地召见了虞庆则,好好地慰劳了一番,册封虞庆则为鲁国公,上柱国,邑一千户。
表面上来看,隋文帝很高兴,虞庆则的这次外交访问不辱使命,增进了双方的互信,加深了双方的友谊。
其实,隋文帝对虞庆则娶了沙钵略的堂妹这件事,是十分不高兴地。你虞庆则娶了突厥的美女,而且还是可汗的堂妹,那么你虞庆则就是突厥的皇亲国戚,如果大隋和突厥发生战争,你是帮我们大隋呢?还是帮突厥呢?
所以,隋文帝开始对虞庆则防了一手,不敢把大权再交给他了。但是,城府深不可测的隋文帝表面上不仅没有责备虞庆则,还要对他进行应有的赏赐,因为虞庆则的确为隋朝立了功劳了啊,如果你无缘无故地进行惩罚虞庆则,那么别的大臣会怎么看自己呢?别的大臣还会全心全意的效忠自己吗?
隋文帝平定南陈之后,心情愉快地来到了晋王杨广的宅第,大宴群臣。尚书左仆射高颎等人不断地向文帝敬酒,文帝开心地说:“平定南陈是主要是高颎的功劳,而降服了突厥主要是虞庆则的功劳,他们对国家的功劳真的很大啊!”
杨素接过了话题,拍文帝的马屁说:“这都是依仗陛下的威德啊!”
虞庆则很不高兴地说:“先前,杨素出兵攻克了武牢、硖石,要不是陛下的威德,怎么能攻克下呢?”
杨素听了虞庆则的话,也十分生气,开始和虞庆则你一句我一句地吵了起来,御史想要弹劾他们的行为,隋文帝对御史说:“今天是庆功喜庆的日子,你就不要弹劾了,免得扫了大家的兴致!”
虞庆则趁机对隋文帝说:“臣平生的一大爱好就是喝酒,今天御史在我的身边,我实在不敢喝,喝醉了担心御史又要弹劾我了!”
于是,隋文帝赐给御史一杯酒,将御史打发出去了。虞庆则等人纷纷向隋文帝敬酒,酒宴的气氛十分地欢快,正在兴头上的文帝,举起了面前的一杯酒,对群臣说:“饮了这杯酒,愿我、我的子孙和你们以及你们的子子孙孙年年都像现在一样,永远共享富贵。”
所有的大臣都离席,跪了下来,异口同声地说:“谢皇上!”
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任命虞庆则位右卫大将军,不久又改为右武候大将军。
开皇十七年,岭南(现在主要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五岭以南的地方)人李贤以本州聚众造反,隋文帝召集了一些大臣前来开会,讨论如何平定这次叛乱。
有两三个将领主动向文帝请求领兵前去平定叛乱,文帝都没有答应他们的请求,而是缓缓走到虞庆则的面前,愤怒地看着虞庆则,不满地说:“你身为大将军、上柱国,享受着国家的高官厚禄,现在国家有难,你却置之不理,当起了缩头乌龟,难道这就是一个重臣的行为吗?不觉得很羞愧吗?”
虞庆则做梦也想不到文帝会对自己发这么大的火,有种不详的预感,连忙跪在地上,说:“臣愿意带兵前去,一定平定叛乱,死而后已!”
楼主 当思考变成习惯  发布于 2014-06-10 15:40:20 +0800 CST  
隋文帝四大重臣(12)
于是,隋文帝任命虞庆则为桂州道行军总管,讨伐叛贼岭南人李贤。
令虞庆则十分不安的是:他向隋文帝辞别的时候,仔细观察了文帝的脸色,发现文帝的脸色很难看。要是在以前,按照惯例,隋文帝是要为出征的将领(不止一个人,还有一些小领导们)大摆宴席,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当然,隋文帝会勉励大家一番,说:“将士们好好干,国家和人民不会忘记你们所做出的贡献的,我等你们的好消息。”当然将士们纷纷踊跃发言,会说:“一定拼死杀敌,保证完成使命,不辜负陛下的期望。如果不能平定叛乱,愿意战起沙场,绝不苟且偷生!”
总之,武功天下无双的虞庆则怀着郁闷的心情,带领着士兵浩浩荡荡地向岭南(当时,由于岭南这个地区地广人稀,离当时的首都长安比较远,古代交通又不发达,所以,隋朝对这个地区的管理一直比较薄弱,再说了,在十年前,这个地区还不属于隋朝,属于南陈,因此,出现这个小叛乱,不足为奇。随着,隋朝的强大,会在这里驻军,设置一些行政单位对这里进行有效的管理。但是,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是个从繁荣富强很快走向民不聊生的一个大起大落的王朝,所以,纵观整个隋朝历史,对岭南地区的管理还是非常弱的,岭南地区发生的小规模叛乱也比较多)进发。
高手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对于虞庆则来说,平定李贤实在是太小儿科了(这时可是开皇十七年,是大隋军队最有战斗力,最所向披靡的时候,李贤的叛军和大隋的正规军比,那简直不在一个数量级上),虞庆则一路凯歌,所向披靡,有很多小的叛军首领都纷纷投降了,很快就平定了叛乱,当然叛军首领李贤被虞庆则毫不留情地杀掉了。
完满完成平叛任务的虞庆则大军,开始班师回朝,当大军来到潭州临桂镇(在今广西桂林市境内)时,天才军事家虞庆则看着这里的山川形势,感叹地说:“这个地方实在是太好了,易守难攻,如果能有足够的粮食,一个有才能的将领在此镇守,即使有百万大军也无法攻克下这里。”
天才军事家虞庆则一眼就看出了这是块难得的军事宝地,他喜出望外,决定向自己尊敬的领导隋文帝报告这一天大的喜讯,心里面喜滋滋的,心想隋文帝一定会赏赐我的,这次隋文帝应该会高兴了吧,不会再生我的气了吧!于是,虞庆则派自己的亲信同时也是自己老婆的弟弟赵什柱快马加鞭去长安向隋文帝报告这件事情,看看隋文帝有什么旨意?
可是,令虞庆则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大舅爷赵什柱简直是个十恶不赦的小人。他早就和自己的爱妾发生了某种不正当的关系,更加可恶的是他竟然早就有了陷害自己之心。他到处说自己的坏话:“虞庆则其实根本不想去参加这次平叛,只是迫于无奈才去的。”当然,隋文帝听到了这些话,并且十分地生气。
他之所以到处散步这样的话,还有更深层次的目的,就是一旦自己战败之后,他就可以向文帝告状,说自己的失败在出征之前就已注定,是由于自己主观的原因造成的,这样我的罪就更加地深重,文帝一生气说不定就将自己给杀了,即使不要自己的性命,也会将自己免官削爵,成为一名老百姓了,很难有翻身的机会了。
可惜他的如意算盘落空了,我竟然不费吹灰之力就平定了李贤的叛乱。这让赵什柱十分地失望和害怕,他担心自己和我爱妾私通的事会被我发现,会受到惩罚。
真是天灭我也,当我派遣他去向隋文帝报告:我发现了这块军事宝地,希望文帝派将领前来镇守,这样隋朝又多了一块军事要地,如果发生战争,隋朝就多了一个筹码。
可是赵什柱向隋文帝报告说:“虞庆则早就有了谋反之心,自己是冒着生命危险,偷偷跑出来,特地来向陛下您报告。如果陛下您不信的话,可以派人前去察看。虞庆则现在正占据着一块易守难攻之地,他还说这块地是块难得的军事宝地,只要给他足够的粮食,纵使大隋有几百万大军,也无法攻克下。请陛下您明察秋毫,虞庆则他简直是个忘恩负义,十恶不赦的小人啊。”
隋文帝暴跳如雷,狠狠地骂道:“虞庆则啊虞庆则,朕对你可不薄啊!你竟然这样对待朕,那就别怪朕无情了!”
于是,隋文帝派人前去悄悄地察看,派去的人很快就回来了,向隋文帝报告说:“虞庆则的确占据着一块军事宝地,并且说过这块宝地如果有足够的粮食和合适的军事人才镇守,即使有百万大军也无法攻下,合适的军事人才其实就暗示他自己。所以,以微臣之愚见,虞庆则谋反之心很明显,他的大舅子赵什柱说得话一点没错。”
隋文帝点了点头,下令派人前去逮捕虞庆则,杀无赦!
一代名将虞庆则便不明不白地被杀掉了,他的大舅子赵什柱因为揭发有功而被封为上柱国,从此荣华富贵享之不尽,而且还和虞庆则的爱妾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楼主 当思考变成习惯  发布于 2014-06-10 20:35:50 +0800 CST  
隋文帝四大重臣之总结篇
隋朝四大重臣介绍地差不多了,虞庆则和李德林基本上介绍完了,高颎和苏威由于他们的经历太丰富,影响太大,很难一口气将他们波澜壮阔的一生就轻易地介绍完,现在我们就来总结一下。
高颎对隋文帝统治的隋朝影响最大,贡献也无人可及,担任宰相将近20年(隋文帝当皇帝24年),兢兢业业,以天下为己任,苏威、杨素、贺若弼、韩擒虎等人都是高颎推荐给隋文帝的,所立之功不可胜数,朝廷上下无不对他尊敬佩服,“隋朝第一名相”非他莫属。
苏威长期担任要职,可以说他辅佐隋文帝的时间最长(不止20年,一直辅佐到隋文帝升天,但是他开始辅佐时间没有高颎和李德林、虞庆则他们早,而且中间还有免职,所以很难算出他真正辅佐隋文帝多少年,但可以肯定比他们辅佐的时间都要长),苏威的工作也十分认真,制定了很多规章制度,为隋文帝出谋划策,可以说高颎是隋文帝的“第一谋士,”那么苏威就是隋文帝的“第二谋士。”苏威这个人最会拍隋文帝的马屁,最会看隋文帝的脸色办事,再加上他很会和下属们搞好关系(朋党事件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在官场上那是如鱼得水,春风得意。
李德林才华横溢,文学天赋惊人(高颎、苏威是典型的文人,虞庆则也是个饱读诗书之人,他们三人相对于别人而言,可谓才高八斗,文学才华十分了得,但是人不能比人,他们三个要是和李德林比文学造诣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自不量力)。但是李德林身上有着典型的文人的傲慢(这点和李白很像,老子就是有才,老子就是狂妄,有本事咱们比文学才华),而且天生的性子直,说话不拐弯抹角,得罪了不少人,很多人都看李德林不爽,向隋文帝打了李德林的小报告,所以李德林开皇十年就被贬官,年末郁郁不得志而死,所以,李德林辅佐隋文帝的时间最短,只有十年左右的时间,但是他在短暂的时间里,放出了耀眼的光芒,他曾经是隋文帝的重要谋士,谋略不在高颎之下,个人认为他的谋略要比苏威和虞庆则要高明许多,工作任劳任怨,所以他为大隋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大隋王朝永远无法忘记属于他的不朽功勋,大隋永远记载着他的不朽篇章,大隋永远留下了属于他的光辉灿烂的一页。
虞庆则是个能文能武的全才,相比之下,他的武才要比文才大,能披挂上阵(这点高颎、苏威、李德林不行,他们是典型的文人,但是高颎有杰出的军事才能,是个著名的军事,这点和诸葛孔明很像,他指挥了很多场著名的战役,其中平陈之役就是高颎的杰作。要比军事才华,高颎要比虞庆则高明,只是高颎不是个将领,是个军事或者是谋士),他练就了一身的好武艺,个人觉得他的武功不在杨素、韩擒虎之下,有可能杨素打不过虞庆则。
有着天下无双的武艺的虞庆则当然参加了很多场战役,每战必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几次和突厥交手,都让突厥有来无回,杀得突厥哭爹喊娘。可惜,这么一个文武全才在开皇十七年死在了自己孩子的大舅子手里。
也许,他的死也和他的性格有点关系,虞庆则的性子也比较直,容易得罪人,当然他的性子和李德林比还是圆滑了不少,但是,虞庆则和高颎、苏威他们二位政坛高手比还是显得不懂人情世故。
高颎、苏威他们基本上很少得罪人,他们二人更懂得功高盖主、树大招风这个千古不变的真理,所以他们二人和下属的关系要比李德林和虞庆则好的多。
高颎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大隋无人能及的“第一谋士和第一名相,”受到当时和后世人的无限推崇和敬仰。
苏威是杰出的政治家、谋略家、政坛不倒翁。
李德林是天才文学家,杰出的谋略家、政治家。
虞庆则是文武全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一代驰骋沙场的名将。
楼主 当思考变成习惯  发布于 2014-06-11 09:24:00 +0800 CST  
及时行乐
隋文帝杨坚是个志向远大的一代明君,他绝不满足自己统治的北方区域,他将目光投向了南方,一个令人心醉神迷的好地方,那里雨水充足,气候适宜,很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水路交通发达,想经济不发达都不行,真是一个鸟语花香,盛产美女的好地方。
三百年前,这片美丽的地方和北方是骨肉相连的。现在,是时候让美丽的南方回到祖国的怀抱了,她离开母亲实在太久了,估计有点想家了,那么这个任务就让我(隋文帝杨坚)来完成吧,一定要完成南北统一大业,天降大任于斯人也,舍我其谁?隋文帝这样想着,不自觉地热血沸腾,攥紧了拳头,一种势在必得的架势。
也许,上天也在暗中帮助隋文帝杨坚,赐给了他统一南北的最好时机,因为隋文帝登基的第二年(公元582年),南陈一代明君陈顼升天了,继承他皇位的是一个让后人哭笑不得的活宝,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一个只会作酒吟诗泡女人的南陈后主陈叔宝。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在这位“活宝”级人物陈叔宝的领导下,南陈是个什么样的?会有怎样奇异的景色和有趣的事情发生?
下面首先来介绍一下陈叔宝(公元553—604),字元秀,公元553年十一月出生于江陵(今荆州市),是陈宣帝陈顼的嫡长子,母亲是柳皇后。
公元582年,三十岁的陈叔宝接过了老爹陈宣帝陈顼的皇位,开始管理南陈了,刚开始的一段时间(估计最多不超过一年,这期间还包括被自己的弟弟刺伤了脖子,在养伤呢)还勉强管理管理国家的事务。慢慢地,陈叔宝觉得这管理国家不是自己所喜欢的,太讨厌了(估计跟有些人讨厌上班一个样),但是这么庞大的一个国家,不管大事小事总之每天都有一大堆事务要处理啊,陈叔宝想自己如果处理这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务,哪有时间去玩呢?哪有时间去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呢?一天就24个小时,一年就365天,一秒都不会多出来,绝不能浪费在处理国家事务上。
没有什么能难倒陈叔宝,他想出了个好办法,将国家事务交给别人办,自己就尽情地玩吧,做自己喜欢做得事情,绝不把时间浪费在自己讨厌的事务上,人生短短几个秋,不痛痛快快地玩一场,人生多没意思啊,多么对不起自己啊!
于是,陈叔宝把国家事务基本上都交给了江总(这个人的名字太霸气,天生就是个当大领导的范儿,时任南陈尚书仆射)、孔范、施文庆、沈客卿、阳慧朗、徐哲、暨慧景等人。
既然国家大事有一帮大臣帮自己处理了,那么就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拼命地玩吧。
三十岁,正是人生理机能最佳、精力最旺盛的黄金年龄。要是现在三十岁的男人,肯定都为事业在努力,在打拼,因为我们要努力工作,不然就没有money,连生存都会成问题,不管你愿不愿意,生活是残酷的,生活的压力迫使我们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但是陈叔宝一点压力也没有,哪里来的动力呢?他不需要打拼,有很多老百姓在替他打拼,他自己也没有要努力的意识,他是在温床里生长的花朵,他唯一思考的是怎么让自己逍遥自在。
每个人都有兴趣爱好,陈叔宝也不例外,他的人生主要有三大爱好。第一大爱好就是女人,漂亮的美女。第二大爱好就是喝酒,叔宝兄的酒量一部分是天生的,还有一部分是后天锻炼出来的,酒量那是相当了得,绝不会输给打虎的武松的,而且陈叔宝醉了还能喝,还要喝,基本上每天都要让自己醉一次,即使天塌下来也要喝酒喝到醉为止。第三大爱好就是写诗,身边的美女,眼前的美酒,再加上所住的环境多么的有诗情画意啊,多么地romantic,陈叔宝不是个不懂风情的人,相反地,叔宝兄是个十分浪漫的人。他将酒、美女、风景等进行艺术地再创作,写成了艳丽的诗词,这样欣赏起来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女更美了,酒更加地香醇了,环境更加地迷人了,只有像陈叔宝这么有才华和品味地人才会将他们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艺术性地加以品味和欣赏。
楼主 当思考变成习惯  发布于 2014-06-11 16:26:20 +0800 CST  
及时行乐(2)
陈叔宝绝不是一个没有追求的人,他的追求就是如何很好地满足自己的三大爱好。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陈叔宝是如何具体实现自己的三大爱好。
陈叔宝身上散发着迷人的、冲满浪漫主义气息的气质,如果这么一个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绝代佳人,那实在是件令人惋惜的事情。
当然,老天爷没有给我们惋惜的机会,而是让所有的男人羡慕嫉妒恨。上天同时赐给叔宝兄两位世上少有的美人,一位就是给无数男人无限想象的张丽华,一位就是有着独特魅力陪叔宝兄一起跳井的孔贵嫔,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令男人垂涎欲滴的美女。
下面就来介绍下很多男人的梦中情人,被誉为第二妲己的张丽华。
张丽华有着美丽飘逸的秀发,秀发有一米多长,恰好没过自己性感撩人的臀部,而且,她的头发油光发亮。人也特别聪明可爱,举止优雅得体,当她看你时,那眼神异常地有光彩和神韵,能立刻将男人的魂魄给勾去,让见过她的男人永远也忘不了她。
张丽华原本只是龚贵妃的一个侍女,陈叔宝一见钟情,立马就爱上了张丽华,张丽华就像是陈叔宝的氧气,陈叔宝如果没有了张丽华,那是一分钟也活不下去。两人如胶似漆地黏在了一起,就是大臣们有事需要秉报陈后主,张丽华就坐在陈叔宝的膝盖上,两人一起听大臣的意见,张丽华为陈叔宝出主意,往往陈叔宝是言听计从,张丽华说对就是对,不对也对。
当然,陈叔宝没有停下追求美女的脚步,叔宝兄不光钟情于张丽华和孔贵嫔,而且还非常的博爱,身边的美女数不清。
陈叔宝对他的女人们是相当地温柔体贴,关怀备至。给自己的女人们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用最好的,唯一不是太好的就是住房。陈叔宝心想:可以亏什么也绝不可以亏待自己的女人们,我要给自己的女人们造最豪华的住宅,达要史上最宜居的居住环境,这样我和我的妃子们可以尽情地足不出户地欣赏美景,品着美酒,吟风弄月,岂不美哉!
那还等什么,立刻对身边的大臣施文庆说:“朕的住宅还是先帝遗留下来的,是不是要改善一下啊!”
“是,是,陛下真是英明神武,臣早就觉得那个地方实在太寒酸了,需要好好地重建,这样才不会有损陛下的威严。”施文庆点头哈腰地答道。
“那你就尽快安排人去重建吧,记住不要有所朕的身份!”
“是是,请陛下您放一万个心,微臣一定用最好的材料,最优秀的设计师,保证不辜负陛下您的期望。”
“还是你了解朕啊,那你就快点去安排吧,记住,朕要最好的!”陈叔宝叮嘱道。
很快地,临春、结绮、望仙三栋楼阁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每个楼阁都有二三十米高,按照现在的楼层高度计算有十层楼那么高,每个楼阁都有十几个相连的房间。窗户、墙壁、栏杆等都是用上等的沉木和檀木制成,并用黄金、玉石或者珍珠、翡翠加以装饰,楼阁门窗外都挂着碧绿的珠帘,室内有宝床宝帐,穿戴玩赏的东西更是豪华异常,从古至今之罕见的稀世之宝。每当微风拂来,沉木、檀木还有其他的花香十里飘香。楼阁周围有假山,各种奇花异草,珍贵的千年古树是应有尽。与其说这里是人间,不如说这里是仙境也很难有的人间天堂。
从名义上说,陈后主居住在临春阁,张丽华居住在结绮阁,龚、孔两贵嫔居住在望仙阁,他们可以通过中间的走廊方便地互相往来。其实,陈后主哪舍得她们这些国色天香的美人独自守空房呢,几乎每天她们都居住在陈后主的临春阁里,反正临春阁那么的豪华宽敞,那么多房间,同时容纳几百个美女也不成问题。所以,后宫的王美人、李美人、张淑媛、袁昭仪、何婕妤、江容,还有宫女中有文学才华的美女都到陈后主的临春阁里来开个特大型的party。
陈后主觉得几百个女人就围着一个男人转,劝自己一个人喝酒不怎么好玩,于是他经常找一些身边的大臣、亲信(当然这些是男人)陪自己喝酒,这样男女比例稍微平衡了一点,大家你来我往的打情骂俏,行酒令,乐趣无穷。
酒喝得晕乎晕乎地,这时候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陈叔宝诗性大发,往往自己带头摇头晃脑地吟起诗来,其他的大臣妃子们也都跟着摇头晃脑地附和了起来。
吟着吟着,陈后主就开始自己写起诗来,其他人也跟着赋起了诗,最后陈后主和几位宠妃们为裁判,选出几首好诗,命人作曲,然后挑选几千个宫女练习歌唱,经常举行大合唱比赛,最后陈叔宝和几位宠妃做裁判,评比出名次,会根据排名情况给予丰厚的赏赐。其中,《玉树后庭花》和《临春乐》作为当时的神曲,被大家广泛歌唱,宫廷里的妃子、宫女、太监、大臣们时不时地就忘我地哼唱起来。
其中,流传最广的、知名度最高的《玉树后庭花》就出自一代才华横溢的诗人陈叔宝之手。
楼主 当思考变成习惯  发布于 2014-06-11 22:27:25 +0800 CST  
及时行乐(3)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陈叔宝的代表作,被后世视为亡国之音的《玉树后庭花》。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不得不说,这是一首夸赞美女的好诗,将美女的美和身边的环境美景相互比喻,相互融合,相互感应,相互渗透,让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能感受到美女的美,对这样的美女男人们怎么可能不产生无限的美好的遐想呢?
叔宝兄真是有才啊,但是后世的人们觉得他不务正业,整天沉湎于酒色之中,导致了南陈的整个官场都在享乐奢华腐败,这便是亡国之前兆。所以,晚唐大诗人杜牧在《泊秦淮》一诗中感慨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我觉得,杜牧在一个风高秋爽的夜晚,心情有点烦躁,很晚都没能入眠。于是,杜牧便来到了船头,让他非常气愤的是:江对面灯火通明,几个窈窕歌女在放声唱着婉转动听的歌曲,一群王公大臣、富家公子哥在簇拥着这些美丽的歌女们,半醉半醒地为她们的好声音喝彩起哄。
一代才子杜牧愤怒地真想跳进面前的江里,他想:自从安禄山发生叛乱以来,往日的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国家硝烟四起、生灵涂炭,这些王公大臣本来应该是国家的脊梁,但是他们现在却知道享乐淫荡,国家的命运前途还能指望谁呢?这些歌女们唱得还那么深情,难道她们一点心肝都没有吗?哪有心情唱得出来呢?
爱国诗人杜牧越想越生气,真想上去揍那些王公大臣们一顿,叫那些穿着轻薄的歌女们不要再唱了。潇洒倜傥的杜牧越想越觉得自己的祖国希望渺茫了,这让他的心情更加地郁闷,这让他联想到南陈后主陈叔宝不正是贪图享乐,唱着《后庭花》而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吗?
杜牧便即兴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泊秦淮》,这首诗对后世的教育和警示意义非常之大。如果哪位仁兄比较贪图享乐,在他家的墙壁上挂幅写有《玉树后庭花》歌词的壁画,效果肯定非常的明显,保证这位老兄会有所收敛,会发愤图强。
当然,杜牧的这首《泊秦淮》在无形之中对陈叔宝的这首《玉树后庭花》起到了极大的推广和宣传作用,歌曲《玉树后庭花》作为一首亡国之音,被大家广为传诵,深入人心。
陈叔宝也因此被大家认为是昏君,是个没有作为的皇帝,甚至被很多人唾骂和耻笑。
我觉得陈叔宝是个非常可爱的人,他的一生都充满着快乐的音符,他烦恼的时候并不多,而且他还很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排遣自己的烦恼,始终让自己快乐的活着,他的三大爱好和追求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他烦恼时可以尽情地喝酒、吟诗、抱着美女。人活得向陈叔宝那么快乐无忧,真是不往此生,夫复何求呢?
当然,我认为陈叔宝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卓越而有成效的贡献,如果不是他的昏庸无能,隋文帝杨坚怎么可能如此轻易地攻克下南陈,统一南北呢?这场战争死亡的人数非常少,估计还没有和突厥打一仗伤亡的人多。
所以,我们应该感谢陈叔宝,他的不作为对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来讲就是最大的作为。
假设南陈后主不是陈叔宝,是一个和隋文帝杨坚能力差不多的领导,那么南北的战争不知道打到何年马月?会有多少人,多少家庭是这场战争的牺牲品?伤害最深的还是我们老百姓,国强民富只会成为一句口号、一个美好的幻想而已。
从陈叔宝所创作的诗来看,叔宝兄是个聪明而灵秀的人。
陈叔宝其实是个难得的好皇帝,不光对自己的女人好,对大臣们也非常的好,可以说历史上没几个皇帝能像他那样对大臣那么的好。只要大臣不犯重大错误或和他对着干,他一般不会处罚大臣的。有时,即使大臣犯了很严重的错误,菩萨心肠的叔宝兄不仅不怪罪,反而还会有赏赐,还会勉励两句:“好好干,不要对以前犯过的错误耿耿于怀了,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只要你从现在起好好干就行,朕不会怪罪你的。”
现在就来总结一下南陈后主陈叔宝,他是个杰出的诗人,善良的君主,绝种好丈夫,一塌糊涂的政治家,一生致力于追求美女、美酒和作诗玩乐的一个逍遥自在的人。
正所谓君明臣贤,君昏臣奸。有了陈叔宝这样沉迷酒色的皇帝,你还指望他的那些大臣们干出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伟业来,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让人欣慰的是当时南陈的军队还是有较强战斗力的,军队的将领们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优秀将领,一点也不逊色于隋朝的大将。估计这是由于南陈宣帝陈顼离世才不过六七年的时间,陈叔宝对打仗一窍不通,所以也没有过多的干预军队中的事情。如果让陈叔宝统治个二三十年,那么估计南陈的军队绝大多数也成了乌合之众。
但是南陈的文官基本上都不得不被官场的不正之风所同化或变节了(当然也有一些非常正派的大臣出淤泥而不染),当时南陈官场上是非常腐败的,而且陈叔宝这个领导不闻不问,也不处罚。
楼主 当思考变成习惯  发布于 2014-06-12 14:19:50 +0800 CST  
及时行乐(4)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陈叔宝身边的大红人,吹牛逼之鼻祖,他吹牛从不打草稿也不会觉得一丝一毫的羞耻,他将牛逼吹得出神入话,活灵活现,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吹不出的(牛逼),这个人就是“牛逼大王”孔范。
话说有一次,吹牛大王孔范拍着胸脯,趾高气昂地对陈后主说:“朝外那些带兵打仗的大将军,在我孔范看来只有匹夫之勇。至于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神机妙算,怎么能和我相比呢?”
陈后主也不傻,想一下就将他骗到没那么容易。于是,陈后主半信半疑地问了问身旁的施文庆:“是这样吗?”
施文庆和孔范是穿一条裤子的,再说了,施文庆深深地知道孔范吹牛逼那是天下第一,举世无双,而且孔范还比自己混得好,如果得罪了孔范地话,只要孔范的嘴皮一动,自己的脑袋就有搬家的风险。所以,你借给施文庆一个胆,施文庆也不敢当着孔范的面说孔范的坏话啊,相反地,这正是施文庆拍孔范的马屁、建立铁杆同盟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于是,施文庆连连点头,说:“孔大人说得极是,微臣认为孔大人文武双全,有勇有谋,在当朝找不出第二人。”
一旁的中书通事舍人司马申也表示了赞同。
正所谓“三人成虎”,陈后主深以为然,非常高兴,举起酒杯,对施文庆和孔范等人说:“喝酒,喝酒,你们真是上天赐给朕的贤臣啊!”
从此,将领有一点点过失,陈后主就立刻剥夺他们的军权,将军权交给了孔范(其实,孔范一点也不会带兵打仗,从后面的那场和贺若弼的那场战役中,贺若弼和孔范的军队一交手,贪生怕死的孔范便调头就跑,导致南陈的军心涣散,兵败如山倒,不然,南陈的军队和贺若弼肯定有场难分难解的血战,最后鹿死谁手真得很难知晓,孔范你真是吹牛不犯法,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啊)。
话说还有一次,这次军情真得很紧急了,隋朝发动全国五十多万的军队准备一举拿下腐败无能的南陈,边关告急的文书如雪片般向陈后主告急(当然有很多告急文书被施文庆、孔范给扣了下来,即使没扣下来,陈后主也懒得看)。孔范当然看到了很多将领写来的告急文书,但是他不以为然,继续发扬自己吹牛逼的精神,从容不迫地对陈后主说:“长江是一道天堑,自古人们就认为是为了隔绝南北的,现在将领们谎报边事紧急,真是天大的笑话。我孔范常常觉得自己官职卑下,如果敌军真能越过长江,我一定会披挂上阵,建功立业,荣升太尉了。”
有人又谎报说隋军马匹多死(说这个话的人真会拍马屁,真是个人精)。
牛逼大王孔范幽默地说:“这些军马是我国的马,怎么可能会死呢?又在谎报军情了,难道真要老夫亲自出马吗?”
陈后主听后是哈哈大笑,认为孔范说得很对,所以根本不加以防备,每天继续奏乐观舞,举杯邀明月,赋诗作乐,《玉树后庭花》等神曲在宫廷中广泛传唱。
大家应该还记得陈叔宝建造的三栋楼阁(当时的世界地标性建筑,和秦朝的阿房宫不分伯仲),当然,建造这样堪称“世界奇迹”的建筑,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
人力对于当时的官员来说并不难办,挨家挨户地寻找年轻力壮的男子,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要为当朝的皇帝陈叔宝建造宫殿,你敢抗旨吗?抗旨和逃避徭役自己的脑袋不保外,还要连累自己的家人,所以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得老老实实的去为陈叔宝建造宫殿。当然,为了赶工期,让尊敬的陈后主早日住上豪华宽敞的宫殿,老百姓免不了要受棍棒之苦,再加上超负荷的劳动,生病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死人事件是有发生。这不禁让我想到这里面会不会出现“孟姜女哭长城”或“儿子哭着找父亲”,“白发苍苍的老人哭着找儿子”的故事呢?
记得,小时候念书的时候,语文课本上说:“这些伟大的奇迹建筑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在我看来,不光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还是很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是用滚烫的鲜血和辛劳的汗水铸就的世界奇迹。所以,历史上很多明君深深地明白这一点,他们不愿意过多地大兴土木,不是他们的财力人力不够,而是真心地为老百姓考虑,希望老百姓能够过上好日子。
楼主 当思考变成习惯  发布于 2014-06-13 09:21:50 +0800 CST  
忠臣无用武之地
人力很好地解决了,那么财力怎么办呢?这当然更难不倒陈叔宝手下的大臣们,堂堂南陈这么大的国家会缺钱吗?答案当然是NO!想让国库富有实在是soeasy,向老百姓和富人多征点税不就行了吗?
沈客卿早就想到这一点了,他对陈后主提议:“不管官吏还是平民(以前,南陈是不对军人和官吏征税的),不管穷人还是富人,都要交税,这个征收的数额也要加倍。”
陈后主不加思索地答应了沈客卿的建议,谁会和钱有仇啊。于是,陈叔宝酒任命杨惠朗和暨慧景具体去实施这件事情,沈客卿负责此事。
那效果是立竿见影,每年南陈的国家收入翻了几十倍。经济一窍不通的沉叔宝是喜出望外,对沈客卿、阳惠朗、暨慧景他们是大加赏赐,也更加地器重施文庆,觉得施文庆有知人之明,因为沈客卿、阳惠朗、暨慧景都是由他引荐给陈叔宝的,其实他们都是臭气相投的老鼠屎,他们大肆地建立朋党,跟施文庆一伙的权贵多达五十多人,不把南陈的官场搞得乌烟瘴气,绝不罢休。
牛逼大王孔范也为自己找了个大靠山,他和孔贵嫔结拜了兄妹,发誓今生今世有难同当,有福同享。
大家会不会产生疑问,难道南陈没有一个正直的忠臣吗?为什么不给陈叔宝提建议呢?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南陈的忠臣实在太多太多了,他们也曾经给陈叔宝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建议,但是令他们十分伤心和郁闷的是,自己一天天被皇帝边缘化了,自己提出的建议对陈叔宝来说一点用都没有,简直连个屁都不如。很显然,这些忠臣都被排挤出了南陈的权力中心,甚至会受到施文庆等人一伙的栽赃陷害,他们不再受陈叔宝的重用,手里没有了权力,拿什么来为国家做贡献呢?他们当中的有些人不愿意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国家就这么一天天地腐败下去,皇帝陈叔宝一天天地昏庸堕落下去,他们一定要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什么,哪怕自己能做的已经微不足道,但是他们绝不愿意袖手旁观,他们决定誓死效忠自己的国家,希望可以用自己的鲜血来换取国人的一点点清醒,南陈官场一点点的清明,他们唯一可以做得只有为自己的国家和未来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们绝不愿意就这样苟且偷生地活下去,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让他们卑躬屈膝,他们就是为正义而生的,他们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向黑暗势力低下高昂地头颅,他们是南陈的精神脊梁,是南陈的希望和未来,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榜样和力量源泉,中华民族正是世世代代都有这样绝不妥协、绝不屈服的人们,所以,中华民族不管遇到多么大的艰难困苦都会挺过去,迎来光明美好的明天,生生不息地传承着属于中华民族的文明,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放射着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和无穷的韵味。
下面就向大家介绍两个人(当然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不胜枚举),他们的地位也许不是那么的高贵,他们的家世也许不是那么的显赫,但是,他们用宝贵的生命和滚烫的鲜血书写着正义的力量和绝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的伟大精神和高贵的品质。
第一个介绍的人就是毛喜,这个人刚正不阿,敢说真话(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讲真话直话是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没有几个人敢说自己从来就没有讲过假话,违心的话)。
有一次,陈后主感觉毛喜这个人工作有能力,打算给毛喜升个官,提拔他为尚书仆射。一旁的司马申一听陈后主有这样的想法,非常意外和担心,他知道自己这个大舅子的为人(毛喜是司马申妻子的哥哥),如果让这个正派的人掌有重权的话,肯定有自己苦果子吃了。于是,司马申对陈后主说:“毛喜是我儿子的大舅子啊,虽然我们之间骨肉相连的亲戚,但是我绝不能包庇自己的这个大舅子。我要提醒陛下的是毛喜过去常常在先帝面前说陛下您酗酒成性,并请求将陛下您赶出东宫,难道陛下忘记了吗?”
陈后主一听就有点生毛喜的气,于是这件事就作罢了。
还有一次,陈后主在宫殿里大摆宴席,让吏部尚书江总以下的公卿大臣没有特殊情况的都要参加,有特殊情况的当然要亲自向皇帝请假,说明情况。
陈后主很快就喝醉了,诗兴大发,命令毛喜赋诗。当时陈叔宝的老爹陈宣帝刚安葬不久,毛喜见陈叔宝在服丧期间竟然如此寻欢作乐,心中十分地气愤,他想起身劝谏,但是发现陈叔宝已经醉得不省人事了。于是,毛喜就在台阶上假装心病发作,倒在了阶下,然后被人抬了下去。
陈后主酒醉心还是明白地,当他酒醒后,对江总说:“我真是后悔召毛喜赴宴了,我知道他根本没有病,只是想阻止我设宴作乐罢了。”
陈后主和一旁的司马申商议道:“毛喜这个人实在是负气成性,让我难堪,我想听任他的仇家鄱阳王兄弟(指文帝陈蒨诸子)为其兄长报仇(鄱阳王陈伯山之兄陈伯茂以及陈废帝都是毛喜出主意被陈宣帝杀掉的),可以吗?”
这个司马申太不是个东西了,一点也不顾及骨肉亲情,不管怎么说毛喜是他孩子的大舅子啊,他回答说:“毛喜这个人终究是不会为陛下效力的,愿意按照陛下说得去做。”
楼主 当思考变成习惯  发布于 2014-06-14 17:19:20 +0800 CST  
忠臣无用武之地(2)
这时一位正直之士挺身而出,中书通事舍人北地(古代地名北地郡,其地域大致在今天的陕西、甘肃、宁夏一带)人傅(很可惜这么个品质优秀的人只能知道他的姓,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争辩说:“陛下,以臣看来绝不能那样做,如果允许鄱阳王兄弟向毛喜报仇,那么把先皇宣帝置于何地呢?难道也要追究宣帝的罪责吗?(言外之意是宣帝是主谋,杀了毛喜,宣帝的罪责不人人皆知了吗?)”
陈后主无可奈何地说:“那就把毛喜安置在一个小郡中,不许他再参预政事了,我再也不想见到他了。”于是,毛喜被贬为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所管辖的一个县,在当时那里肯定比较偏僻)内史。
悲乎哀哉,一位谋略过人,品德高尚的正直之士就这么黯然神伤地退出了权力的中心,即使有满腔报国的热血,除了悲愤郁闷之外,还能做什么呢?
下面来介绍第二位正直之士,这位仁兄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就是那位挺身而出的北地人傅。这么一位正直正派的人,肯定有很多地方得罪了那些奸佞之人,于是,陈后主身边的奸佞达成了统一联盟一定要除掉这个不识时务的家伙,他们诬陷说收了高丽国使者的贿赂,陈叔宝一看这么多人都说傅贪污受贿,很是气愤,破口大骂:“好你个忘恩负义的家伙,朕对你可不薄啊,没想到你竟然有负于朕。来人哪,将傅关入大牢。”
要是一般人,肯定向皇帝陈叔宝道个歉,说些陈叔宝爱听的话,保证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请求尊敬、仁慈的皇帝陈叔宝看在往日的情面上能够原谅自己(当然,傅没有接收任何人的贿赂,只是其他看他不爽的大臣们陷害他,如果他喊冤,说奸侫之人陷害自己,那么他会死得更惨,有可能自己写的这份上访信皇帝陈叔宝根本就看不到,大家都知道陈叔宝为了让自己能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将很多事情交给了身边的亲信大臣。相反的,当那些诬陷傅的人看到他写的喊冤信,肯定会在陈后主面前又告起了傅的状,那么等待傅的将是更加危险的境地)。
让人匪夷所思、大跌眼镜的是,书呆子、文人傅不仅没有向皇帝陈叔宝低头,绝不肯向黑恶势力低头,而且还大加指责起了陈叔宝,他给陈叔宝写了这么一封信:“做帝王的应该恭奉上天,爱民如子,任用贤臣,远离奸邪,天还没亮就应该起床处理朝政,天已黑了还没有吃晚饭。只有这样才能施恩于天下,造福百姓。但是,陛下您沉湎于酒色,挥霍无度。不敬奉郊庙,听信小人,远离忠臣,从来都不在乎老百姓的死活,老百姓的生活每况愈下,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了。朝野上下贿赂成风,一片乌烟瘴气。我恐怕东南的王者之气从此而尽了!”
陈叔宝很快就看到了傅的这封谴责信,在陈叔宝看来甚至还有对自己和南陈诅咒的味道,可想而知,陈叔宝是龙颜大怒,后果说有多严重就会有多严重。
但是,我们的叔宝兄真是个菩萨心肠(估计陈叔宝是忠实的佛教徒,最起码是相信佛教的,是迷信的),后人往往认为陈叔宝的性格比较懦弱。很快地,陈叔宝的气消了点,就派手下的侍卫去告诉傅说:“朕顾念往日情谊,想赦免你的罪,你能知错就改吗?”
傅大义凛然地回答(估计这小子是不要命了,性子实在是太太太直了,又有几个人真的不怕死呢?)说:“我的心就如同我的面貌,如果我的面貌能改的话,我的心就能改(要是今天还真可以改,去整容嘛)。”
陈后主听了,差点气晕了过去,心想:你小子真是胆大包天啊,老子不给点颜色看看,你当我是病猫啊,我要让你后悔,我要让天下人知道我陈叔宝不是好惹的,谁惹火了我,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的。
于是,忍无可忍的陈叔宝,命令宦官李善庆追究傅的罪责,将才华横溢、忠诚正直的傅赐死在狱中,如果老天有眼的话,一定会为傅的壮烈牺牲而流下伤心的眼泪的。
楼主 当思考变成习惯  发布于 2014-06-14 21:02:20 +0800 CST  
战争前的准备
南北一直都是敌对国,双方都有大量的间谍从事破坏对方的活动。隋文帝杨坚更是搞特务的高手,他派出了大量训练有素的高水平特务,这些特务给隋文帝杨坚带来了许多关于南陈的情报,所以,隋文帝杨坚对陈叔宝的那些所作所为是了如指掌,很高兴听到陈叔宝只徒享乐,不理朝政的好消息,这更加燃烧了隋文帝统一南北的雄心,从开皇四年起,隋文帝就和自己的一些智囊们开始秘密商议着准备发动一次对南陈的全面战争,开始积极地从事战争的准备工作,一定要马到成功,一举拿下南陈,统一南北。
既然隋朝的最高领导隋文帝杨坚已经决定了对南陈的全面战争,那么隋文帝手下人当然积极地配合领导的工作,有一大批人给隋文帝上奏平陈的计策,当然也开始了战争前的准备工作。
下面就来介绍几个人的平陈之策。大家应该还有印象,前面提到过李德林的平陈之策,应该是很好的计策,不然隋文帝不会战争结束后,还恋恋不忘李德林的功劳,准备给李德林丰厚的赏赐,只可惜史书上没有详细的记载,不得不说是件十分令人惋惜的事。
首先介绍一下大隋第一名相高颎的平陈之策,领略高手的高招和不同凡响的智慧。
高颎对隋文帝说:“长江以北的地区天气比较寒冷,农作物成熟得稍晚,而江南地区农作物成熟得早一些。所以,在对方收获庄稼时,我们征集少量士兵,扬言要袭击南陈,南陈肯定会有大量的士兵放下手中的农活,做好战争的防御工作。等到对方准备工作做好了,错过了农作物收获的最佳时机后,我们的军队开始卸甲归田。这样如此反复,对方的农作物收割和产量肯定深受影响,对方的思想也开始懈怠了,不再相信我们真得会发动袭击,这样,在他们还在犹豫不决之际,我军已经渡过了长江天险,一旦渡过了长江,我军的士气就会大增,战场的形势对对方极其不利了。再说江南水浅土薄,房屋都用茅草、竹子搭成,粮食都不是藏在地窖里。我们派人前去放火焚烧,一定可以得手。这样不出几年,对方必定力竭财尽。”
隋文帝杨坚一听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开始采纳尚书左仆射高颎的建议,南陈的官员和百姓都感到疲惫不堪。
温馨提示:下面括号内的地名注释,和古代地名所管辖的区域多多少少有点不同,只能说大概那个地区。
上柱国杨素、吴州(中国华东、江苏省苏州市)总管贺若弼、光州刺史高劢,虢州刺史崔仲方等人争着抢着给隋文帝上书,献上自己的平陈之策。
下面再来介绍一下崔仲方的平陈之策。崔仲方上书说:“如今必须自武昌的下方,在蕲(今湖北省蕲春县)、和(今马鞍山和县)、滁(安徽省滁州市)、方(今江苏省六合市附近)、吴、海(今连云港市海州北城区附近)等州驻扎精兵
,秘密进行军事部署。在益(今四川省一带)、信(江西省东北部,信江河上游区域,是上饶市的主城区)、襄(今隶属于湖北省襄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荆(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两岸)、基(今湖北省钟祥市南内方山)、郢(今武汉市武昌)等州建造大船,为水战做准备。蜀、汉二江在长江的上游,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一旦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这里是必争之地。南陈虽然在很多地方都置备了船只,但最终还是要聚集水军于汉口、峡口,通过水战来和我们分胜负。如果南陈认为我们只在上游布置重兵,因而命令军队赶赴上游增援,我们在下游的军队就可以趁机横渡长江;如果陈朝将精锐部队布置在下游,我们的军队就可以顺流而下,打他个措手不及。”
隋文帝也欣然采纳了崔仲方的建议,并任命崔仲方为基州刺史,积极从事战争前的准备工作。
楼主 当思考变成习惯  发布于 2014-06-15 13:31:20 +0800 CST  
@玉情儿99 201楼 2014-06-15 11:08:00
写的真好!支持佳作!
—————————————————
谢谢支持!
楼主 当思考变成习惯  发布于 2014-06-15 13:33:15 +0800 CST  
战争前的准备(2)
隋朝攻打南陈,不可避免地要越过波涛汹涌的长江,和陈朝的军队在江面上发生激烈悲壮的战斗,所以除了陆军之外,肯定还要大力发展水军,当然水、陆两通的士兵最好,还需要船只。可以说,南陈的水军是相当厉害的,他们非常自信凭借长江天险,加上强有力的防守,隋朝的军队是不可能成功渡过长江的,除非他们真得插上了翅膀,飞了过来。但是是什么原因让隋朝军队轻而易举地就越过了长江天险,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非常漂亮、干净利落地就完成了渡江任务了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后面说到伐陈之役时再具体分析。
下面我们来说说当时的造船业,由于战争的需要,无疑大大加速了造船业的迅猛发展,不管是隋朝还是陈朝,造船业都非常发达,不用说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水平,双方都在重要的军事要地布置了大量的高水平船只,船的质量有保证,经得起风吹雨打、阳光暴晒,而且机动性能优良,跑起来非常快,当然主要是需要人力来驱动,也适当地通过船帆借助于风力。
说到造船业,不得不提到杨素,不得不承认杨素是个非常有能力、有魄力的将领,将事情做到了极致、完美,他将造船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代表了当时造船业的最高水准,没有哪个人造出的船只可以和杨素领导下造出的船只相提并论,那简直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杨素领导下造出的超级大船,如果当年的杨素造出来大船能够保留到现在的话,肯定会成为世界奇迹的,让世界人民感受一下中华民族的智慧。
杨素领导下(为了方便,以后直接说杨素)建造的超级大船有五层,下面的一层最长,约有55米,每层长大约以十米的长度开始递减,那么第二层长约为45米,第三层长约为35米,第四层约为25米,第五层约为15米(战斗打响时,杨素往往站在第五层上观察战场形势,指挥军队作战),每层高度约7.5米,总高约30米(史书上记载高约百余尺),30米高有现在的十一二层楼那么高,是个标准的小高层了。
当然,杨素之所以挖空心思造这么个庞然大物,不是为了好玩,更不是为了取乐,而是目的十分地明确,就是为了打仗,在波涛汹涌的长江中打败陈朝的水军。
杨素给这个超级战船起了个名字叫“五牙”,“五”很好理解因为它有五层,“牙”怎么理解呢?原来这个战船的前后左右都有六根拍竿,拍竿的起点固定在“五牙”的第三层上,所以,使用拍竿打击对方的士兵或战船的任务主要落在了第三层的士兵身上了,拍竿大约有30米长,这个拍竿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太长的话50米长,不易操作且灵活性降低,在上升和下降的过程中不够迅速,容易被对方士兵的刀剑等武器给击中且折断,而且本身也容易折断,因为拍竿是木头做得,又不是铁打的,那么拍竿为什么不用铁呢?因为铁太重,不方便士兵的操作,灵活性和打击准确度都会有所下降,有点不听使唤的味道。太短的话只有10米,那肯定也不行,跟对方的船只太近了,对方很容易从事破坏活动,会想尽一切办法摧毁掉“五牙”战舰的。
难道是用拍竿直接打击对方的战船或将士(主要是拍打对方的战船,拍打将士太大才小用了)吗?虽然拍竿的质量很过硬,但是木头对木头,战斗力实在一般,而且再厉害的木制拍竿也容易坏啊。于是,聪明的人们想到了在拍竿的末端捆上了坚不可摧的大石头,那杀伤力可见一斑,几下砸下去,对方的战船就被砸出了个大窟窿,很快沉了下去,对方的士兵哭爹喊娘的一点办法也没有。所以拍竿就相当于战船的牙齿,很有杀伤力。
虽然,当时的士兵或“五牙”的设计师们没学过物理学,但他们很好地运用了杠杆、轮轴原理。士兵们并不是用手直接作用于拍竿的,那样速度太慢了,其实他们操作的是辘轳,这样既省力操作速度也快。
杨素的“五牙”可以同时容纳八百个士兵,一个士兵按一百五十斤计算(包括士兵带的武器和盔甲),就60吨,再加上“五牙”本身的重量,就算10吨吧,“五牙”的总质量就70吨(还还没有计算士兵带的其他作战工具和粮食)。建造这么庞大的“五牙”也许并不难,难得的是怎么让70吨的庞然大物在江面上行动自如呢?可没有别的驱动力,唯一的驱动力就是人力啊,我猜想第一层的士兵肯定不是用脚就是用手划桨,我觉得用脚蹬的可能性大点,因为脚的力气比手劲大点,而且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易行。
“五牙”的优越性无与伦比,战斗力和杀伤力是别的战船无法比拟的。但是,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非常沉重的,再说了,由于“五牙”实在是太庞大了,如果在比较狭小的区域或水比较浅的话,“五牙”就有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挫败感,而且“五牙”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和小的战船相比也差了一点。
于是,杨素造了二号战船,取名为“黄龙”,可以容纳一百人。还造了三、四号战船,取名为“平乘”、“舴艋”,这些战船和陈朝的普通战船所差无几了。
楼主 当思考变成习惯  发布于 2014-06-15 20:28:10 +0800 CST  
战争前的准备(3)
公元585年即开皇五年,后梁国主、一代明君萧岿升天了,这可是一件大事,对隋朝来说可是一件天大的好事,这无疑燃烧了隋文帝的雄心壮志,或许隋文帝杨坚会因此兴奋一个晚上没有睡着觉呢。当然,表面上,要装作十分地悲痛,甚至当着大臣的面失声痛哭。隋文帝杨坚还要向后梁送去悼念函,表示自己对友人地过世非常地悲痛,希望后梁国的新国君节哀顺变,两国继续保持和平友好的关系。
其实,隋文帝杨坚和萧岿的关系还是不错的,甚至是有一定的友情的,说不定隋文帝真得会为这位老朋友的去世流下伤心的眼泪,但是,程度绝没有当着大臣的面失声痛哭那么深,人嘛,有的时候总是要适当地表演表演,给别人看嘛,所以,太老实的人不会装的人就不太招人喜欢了。
隋文帝杨坚和萧岿的友情是从什么时候建立起来的呢?这还要从5年前说起,也就是公元580年,当时,正值尉迟炯作乱,后梁国的很多文武大臣都劝后梁国君萧岿也响应尉迟炯,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如果成功了就是对北周尽忠,即使失败了也可以称霸一方。
但是,萧岿是个十分聪明、深谋远虑的人,他知道这件事非同小可,一招走错,满盘皆输,必须慎重再慎重。萧岿心里十分明白,事情没大臣们说得那么简单,如果失败了真得还可以雄霸一方吗?萧岿在心里面给出了答案:一旦和杨坚翻了脸,成为了对方的敌人,也许永远就是对方的敌人了,再也不会有什么友谊可谈了,即使想恢复关系,和好如初,但中间的裂痕也是无法修复的。那么打呢?到底有几分把握呢?萧岿心里也没有底。
但是,聪明的萧岿没有坐以待毙,没有毫无根据的苦思冥想。他做出了一个十分英明的决定:派出了自己的亲信,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柳庄出使隋朝,表面上当然是友好访问,沟通沟通感情,加深双方兄弟般的友谊。
柳庄的这次对隋朝的访问,后梁国君萧岿主要交给了他两个任务:第一就是探听北周的虚实,军事力量如何,能不能成功平叛尉迟炯。第二就是杨坚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能力如何,掌权之后能不能服众,是不是个干大事的人?
谁都不是傻子,杨坚更是心明如镜,所以他尽量将自己和国家最好的一面展现在柳庄的面前。当然,在行为和语言方面,也会向柳庄暗示:我们国家还是非常强大的,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很快地消灭尉迟炯。你回去告诉你们的皇帝萧岿,希望他不要在我背后捅刀子,给我添乱,即使他不帮我,保持中立也行,我杨坚是个十分够意思的人,不会忘记他的好的。
柳庄的政治目的基本达到后,就赶紧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向后梁国君萧岿报告自己的所见所闻,柳庄尤其向萧岿表达了自己对杨坚的看法,说他十分地佩服杨坚,觉得杨坚是个非常有能力的人,这个人绝不能小瞧。
萧岿听了柳庄的详细汇报后,就像自己亲自去了一趟北周(当时杨坚还是北周宰相),他认真考虑之后,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绝不能响应尉迟炯,甚至可以在精神上支持一下杨坚。正所谓患难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如果在杨坚患难的时候,自己帮助了他,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我萧岿的好的。
所以,我猜想聪明的萧岿给杨坚写了一封友好信,从精神上给了杨坚莫大的鼓励和力量。信的大致内容如下:尊敬的宰相大人,您好!听到您掌管国家大权,尽心竭力地辅佐幼小的静帝后,对您的高尚品德十分敬仰。但是,令人十分痛心的是忘恩负义的尉迟炯竟然趁着新国君幼小,而趁机作乱。幸好上天有德,有您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人治理国家。我们后梁与北周世代友好,如果宰相大人您有什么需要或困难,尽管说,只要我们国家能够帮的上的一定会全力相助。最后,后梁国君萧岿再一次对北周宰相大人您的品德表示钦佩,愿我们两国的友谊能够万古长青、生生不息。
杨坚看到萧岿的这封友好信后,心里着实踏实了不少,他从心里面感谢萧岿,感谢他没有在自己困难的时候落井下石,感谢他从精神上给了自己莫大的鼓励和支持。所以,杨坚放下了手里的一切事务,当即给后梁国君萧岿回了一封信,主要是表达对他的支持表示感谢,希望二人的友谊能够天长地久,两国的友谊千秋万代。
隋文帝杨坚的记忆力的确不错,日后他当上了九五至尊,他一直没有忘了当年萧岿在自己困难的时候,给予了自己莫大的支持,他从心里面十分地感谢萧岿(当然,他最感谢的是德高望重的李穆),二人的友谊便建立了起来。
给他们的友谊注入了强心剂是在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那一年,隋文帝杨坚准备给自己的宝贝儿子杨广娶媳妇,当然,很多王公大臣将自己的女儿送到隋文帝杨坚和皇后独孤伽罗的面前,希望皇上皇后能够看中自己的女儿。
古时候,人们是很迷信的,再说了,这可是皇帝给儿子娶老婆,可是件大事,一定要慎重。所以,皇帝皇后请来了高人,算算这些女子和自己儿子杨广的生辰八字合不合适。高人算来算去,答案都是这些女子和杨广不合适,有的甚至“克夫”,即杨广要是娶了她,有可能自己的性命难保。
这下可难倒了皇上杨坚和皇后独孤伽罗,怎么那么多如花似玉的姑娘就没一个和自己的儿子杨广合适的呢?娶个好媳妇还真是难啊!
就在皇上杨坚愁眉苦脸的时候,他忽然想到了自己的老朋友后梁国君萧岿,萧岿有没有女儿呢?他的女儿到底和自己的儿子合不合适呢?反正死马当活马医了。想到这,皇帝杨坚便给萧岿写了封信。
楼主 当思考变成习惯  发布于 2014-06-16 15:48:39 +0800 CST  
战争前的准备(4)
萧岿看到隋文帝杨坚的这封信后,心里十分高兴,要是能和大隋皇帝成为亲家,那于己于国都有巨大的好处。可是,很快萧岿就由高兴变得沮丧了,因为他的确有个女儿,但是这个女儿是二月出生的,根据风俗是个不祥之兆。于是,就将自己的这个女儿送给了自己的六弟萧岌收养。
没想到的是,自己的这个女儿太不祥了,没过多久,自己可怜的六弟和他的老婆双双归天了,自己真是对不起六弟和六弟媳啊。
实在没有办法,毕竟是自己的亲骨肉啊,所以,又将她送到了她的舅舅张轲家中,还好,一直平安无事,算算她今年已经16岁了,应该是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
就是这么个不祥的女儿怎么可能和大隋皇帝儿子合适呢?但是大隋皇帝既然写信给自己,问自己有没有合适的女儿,如果大隋皇帝知道我没有请高人占卜就断然回答自己的女儿不合适,那么大隋皇帝就有可能误会自己,是不是自己看不起他大隋皇帝?
想到着,萧岿命令人将自己的女儿从她舅舅张轲家中接到宫中。
当人将他的女儿带到他的面前时,萧岿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面前的这个女子长得是多么的漂亮啊,萧岿是一国之君,什么美女没有见过,可是眼前的这个女子是他平生见过最漂亮的,简直就是仙女下凡,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有几回见?再看看她的眼睛多么地有神,多么地迷人,还真和她母亲张皇后的眼睛有几分神似。
已经有十几年没有见到自己的女儿了,女儿真得长大了,变了模样了,还依稀记得那个襁褓中的她笑起来是多么地可爱,自己可是哭着将女儿送给自己的弟弟收养的啊!
女子萧一直都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长得是什么模样,她经常在脑海里想象着自己父亲的模样,不知道多少次,在梦中呼喊自己父亲的名字,但是父亲的模样总是那么的模糊,总是没有办法看清他的脸。今天,终于如愿以偿地看到自己的父亲了,原来他长得如此的帅气。
啊,她忍不住哭着喊了起来:“父皇!”
他也忍不住哭着走到她的面前,将她紧紧搂到自己的怀里,哭着说:“女儿,父亲对不起你啊,对不起你啊!”
父女俩紧紧拥抱在一起,失声痛哭着,多么地感人,身边很多大臣、太监都忍不住留下了眼泪。
她伸出了自己纤纤玉手,为自己的父亲擦着晶莹剔透的泪水,哭着对父亲说:“父皇,女儿从来都没有怪过您,女儿知道您这么做,肯定是有苦衷的,女儿真得一点也不怪您,只是女儿实在是太想您了!”
萧岿听了女儿的话,心里更觉得欠自己的女儿实在太多太多,哭得更加地伤心。他在心里面对自己说:“从今以后,再也不要和女儿分开了,要好好地补偿自己的好女儿。”
萧岿不抱任何希望地请来了高人对自己的女儿和大隋皇帝的儿子杨广的婚事进行占卜。
不卜不知道,一卜吓一跳。高人连忙向萧岿和公主报喜道:“恭喜皇上、公主,卦上显示公主和大隋皇帝的儿子杨广的婚事是大吉。”
后梁国君萧岿喜出望外,真是风水轮流转啊!他连忙写信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大隋皇帝杨坚。
隋文帝杨坚和夫人独孤伽罗得知这个消息也非常高兴,原来合适儿子的妻子竟然是后梁国君萧岿的女儿,真是再门当户对不过了。
于是,大隋皇帝杨坚送了大批大批的聘礼到了后梁国,为儿子杨广迎娶了漂亮而合适的新娘萧氏。那一年是开皇二年,杨广14岁,萧氏比杨广大2岁、16岁,真是名副其实的姐弟恋,后来历史证明他们的婚事的确是大吉,杨广和萧氏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萧氏聪明能干,温柔贤惠,诗词书画、占卜、医术样样精通,是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奇女子,深受隋文帝杨坚和妻子独孤伽罗的喜爱,为自己的夫君杨广成功扳倒杨勇、成为后来的一国之君隋炀帝立下了不少功劳。
既然隋文帝杨坚和后梁国君萧岿成了儿女亲家,这无疑大大加深了他们二人的友谊。
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后梁国君萧岿亲自到长安来朝见大隋皇帝、自己的亲家杨坚。
萧岿这个人是个十分谦虚和识实物的人,他知道自己的国家和大隋王朝比是比较弱小的,小国的国君即是大国的臣子,所以要放得下平时做皇帝的架子。萧岿穿上朝服以君臣之礼拜见了隋文帝,隋文帝原本是想以国君见国君的礼仪同等地位地接见萧岿,没想到萧岿这么识实物,非常高兴,赏赐萧岿缣万匹以及价值相当于万匹缣的珠宝(缣:双丝的细绢)。
萧岿在隋朝首都长安居住了三十几天后,隋文帝杨坚亲自设宴为萧岿饯行。两位四十不惑的中年人(隋文帝杨坚比萧岿大一岁,杨坚当年是44岁),酒喝得非常地尽兴,聊得十分地投机。
楼主 当思考变成习惯  发布于 2014-06-16 19:47:40 +0800 CST  
战争前的准备(5)
真是世事难料,没想到一年后,一代明君萧岿就归天了,他的儿子萧琮继承了皇位,成为后梁的新国君。
其实,隋文帝早就想吞并后梁,但是,顾忌到老朋友萧岿,所以迟迟没有动手。现在萧岿升天了,隋文帝决定是时候对后梁动手了。
于是,隋文帝采取的第一个动作是:征召新后梁国君萧琮的叔父太尉吴王萧岑入朝,任命他为隋朝的大将军,封怀义公,趁机将他留在长安,不让他回国了(其实,隋文帝给他的都是些虚名,没有实权,跟软禁差不多,但是不愁吃,不愁穿,甚至为了堕落萧岑,送一些顶级美女供他享乐),又重新设置江陵总管监视后梁国(江陵即今天的荆州,是后梁国的首都,由于前些年隋文帝看在萧岿的面子上,命令撤掉江陵总管)。
公元587年(即开皇七年),农历八月,隋文帝对后梁采取了第二个动作:征召后梁国君萧琮入朝。有了前面软禁萧琮叔父萧岑的那一招,现在又来这一手,是人都能看出隋文帝的如意算盘。
现在问题是萧琮明明知道到了隋朝后,自己肯定会被暂时的监禁,自己的国家后梁也就因此不存在了,归附大隋了。但是,他有选择吗?他可以对隋文帝杨坚说no吗?
萧琮是个聪明人,他做出了明智的选择,他的最终选择是归附大隋。他不仅仅一个人去大隋的首都长安,而是带着自己身边的文武大臣二百多人,浩浩荡荡地从江陵出发,没过几天来到了长安,隋文帝杨坚也派出了强大的阵容,热烈欢迎萧琮一行人的到来。
那么后梁国君萧琮为什么会做出归附大隋的决定呢?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做出这样决定的呢?
我猜想隋文帝杨坚肯定和后梁国君萧琮通过书信,双方都发表了自己对当时局势的见解和判断。隋文帝杨坚肯定在暗示萧琮,表示大隋一定要收复后梁,如果你萧琮不同意归附大隋的话,隋朝就会动用武力,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一定要收复后梁,不能让后梁再这样割据一方了,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大一统,你萧琮好好想想吧,如果你愿意归附大隋王朝,你也是在为中原的统一做贡献,是历史的功臣,否则就是历史的罪人,如果你愿意归附的话,我们大隋不会亏待你的,一定给你封官进爵,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萧琮反复地琢磨隋文帝杨坚的话,如果自己不归附,那么隋朝动用武力,自己国家肯定打不过人家,到时候自己的性命都难保,别说什么荣华富贵了。干嘛敬酒不吃吃罚酒呢?萧琮和他父亲萧岿一样,是非常识实务的。于是,他给隋文帝回了一封信,表明自己对隋文帝杨坚十分的敬仰,愿意归附大隋,而且还会带领自己的文武大臣一起去归附大隋,希望自己能在大隋谋个官职,不能尸位素餐,一定要为大隋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我认为还有一种可能促使萧琮做出归附大隋的决定。这种可能就是萧岿在病危时,将自己的宝贝儿子、未来国家的接班人萧琮叫到自己的病床前。对他说:“儿子啊,父皇恐怕是不行了,但有一件事始终放心不下啊!隋文帝杨坚是个有能力的君主,国家蒸蒸日上,我想他早就想收复后梁了,只是顾忌到父皇我的面子、父皇和他之间多年的友谊、当然父皇也是他的亲家,所以才一直没有对后梁下手啊。我归天之后,就不好说了啊,我估计他肯定是要收复后梁的。如果他对你说要你归附后梁,你一定要答应他,不能和大隋开战,我们国家根本打不过大隋。儿子,你一定要记住父皇今天对你说得话啊,归附大隋算了,绝不能和大隋打仗。”
萧琮已经哭得泣不成声了,他连连点头,跪在地上,说:“孩儿,谨遵父皇的教诲,不和大隋开战,和平归附大隋。”
萧岿这才放下心来,语气平缓地说:“这才是我的好儿子,这样我就放心了,在九泉之下也可以安息了!”
父亲对儿子的关怀总是无微不至的,所以,我认为萧岿在临终前对萧琮说了这番话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当萧琮和他的文武大臣们来到长安后,隋文帝杨坚紧接着又打出了第三招:派遣大将军崔弘度率军戍守江陵(前面已经说过,隋文帝杨坚在江陵这片区域已经设置了江陵总管来监视后梁国了,肯定也驻扎了少量的隋朝军队。那么,现在为什么又要派大将军崔弘度率军来江陵呢?隋文帝杨坚有何用意呢?我认为隋文帝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要废掉后梁国,让后梁国从此在中华大地上消失,只有大隋,而没有后梁。那么,大隋怎么才能成功而顺利地收复后梁呢?当隋文帝杨坚一声令下宣布废掉后梁,从此后梁就属于大隋了。虽然现在萧琮和两百多文武大臣已经在隋朝首都长安了,难道就不担心后梁会出现一些爱国或激进分子反对大隋的统治,发生叛乱吗?所以,隋文帝杨坚提前做出了应对的准备,派遣崔弘度率领大军戍守江陵)。
于是,崔弘度率领军队声势浩荡地向后梁的首都江陵进发了,后梁很快就得知这个消息了。当崔弘度的大军到达都州时,后梁国君萧琮的叔父萧岩、弟弟荆州刺史义兴王萧等人害怕崔弘度趁机袭取江陵。于是,萧岩、萧等人带领后梁国文武官吏、平民百姓总共十万人在陈朝大将军陈慧纪(陈武帝陈霸先兄弟的孙子)率军护卫下,投奔了陈朝。
我们现在来想想,萧岩和萧等人担心崔弘度大军的袭击有没有道理?答案当然是有必要担心,因为对方的确是来者不善,崔弘度率大军到来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占领江陵并用武力牢牢控制江陵,既而废掉后梁。
楼主 当思考变成习惯  发布于 2014-06-17 14:53:10 +0800 CST  
战争前的准备(6)
所以,摆在萧岩、萧等人面前的只有三条路可走。第一条路是条阳光大道,就是像萧琮等人一样归顺隋朝,在十里之外,摆好整齐的队伍,迎接崔弘度的大军,并主动交掉手上的兵权。隋文帝一高兴,肯定会封官加爵的,当然只是个虚职,没多少实权,只有调到其他地方才有可能会有点实权,但荣华富贵肯定享受不尽。
第二条路,也就是萧岩、萧等人选择的道路,他们之所以选择投奔陈朝,我认为他们在心里面是仇恨隋朝的,因为隋朝即将灭掉他们的国家,所以他们就是要和隋朝对着干,就是要挖大隋的墙角,我们不是打不过你吗?但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们投奔你们隋朝的敌国陈朝,就是要和隋朝对着干。没想到,竟然有十几万后梁人愿意投奔陈朝,说明后梁的统治还是比较得人心的,他们对后梁是有很深的感情。因为对后梁的爱,才会产生对隋朝的恨嘛。这十多万人,不管是官员、富人、平民百姓,他们都是爱国的人,是值得很多人学习的榜样,当大家看到这里的时候,给他们一个赞吧。
第三条路就是既不投奔陈朝也不归顺隋朝,带领军队占领一个地方,重新割据为王。但是,这条路太凶险了,有可能刚占领一个地方,就有朝廷的军队来平叛了,所以成功率太低了,所以他们没有选择这条路是明智的。他们选择第二条路也不笨,但是后面的历史告诉我们他们还是选错了对象,陈叔宝那个家伙太不争气了,一年半后,陈朝也被隋朝给消灭掉了。
隋文帝杨坚听到萧岩、萧等人率领文武大臣十万多人投奔陈朝的消息后,勃然大怒,当即宣布废掉后梁国。为了安抚没有投奔陈朝的后梁官吏百姓,隋文帝决定派遣尚书左仆射高颎前往江陵去安排具体事宜,并下令给宣帝、孝明帝萧岿各十户人家守护陵墓。任命后梁国主萧琮为上柱国,封爵莒公。话说,我们的萧琮虽然由原来的皇帝变成了大臣,但是日子过得还是相当滋润的,公元604年,杨广当上了皇帝,萧氏当上了皇后,萧琮可是萧氏的亲兄弟啊,所以自然显贵无比,直到公元607年病逝,享年50岁。
其实萧琮是个非常有文学才华的人,写了很多文学作品,可惜很多作品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失传了。萧琮骑马射箭样样精通,此人性格大度倜傥,甚至有点放荡不羁,正是有着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的性格,所以才会不介意为人臣下,才不会心理不平衡,如果萧琮是个小心眼的人,怎么也不肯低头,我想他是不会轻易归附大隋的,那么一场恶战不可避免,也许就被隋文帝给杀了,怎么能活到公元607年,真是应了“性格决定命运。”
现在我们将视线聚焦在公元588年,这一年,隋朝已经做好了战争的最后准备,甚至杨广领导的大军已经从各个方向出发了,只是还在行军的路上,就差和陈朝的军队打起来,但是,就在这时陈叔宝领导的陈朝还在做着白日梦,不仅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而且还在为战争的失败继续做贡献。前面我提过,陈朝的军队战斗力一点也不差,为什么隋朝轻而一举就消灭了陈朝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在战争即将全面打响的最后一刻,隋朝在做些什么?而陈朝又在做些什么?我们就会发现,如果隋朝不轻松消灭陈朝,那才叫做天理难容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隋朝。1.当时人们或多或少都相信鬼神之类的迷信,为了让陈朝的人民(陈朝的所有人,包括老百姓、富人、官员大臣)相信陈朝真的是气数已尽,面对陈朝的腐败,老天爷都开始生气了,这样的王朝真是天怒人怨,天理不容,大家都要顺应上天的旨意推翻这样的王朝(即陈朝)。
隋文帝杨坚派出了大量间谍从事对陈朝的破坏活动,这些活动目的明确,不是杀人放火,而是制造一些迷信假象,让人觉得这是上天惩罚陈朝。
首先,这些间谍在一个漆黑无人的夜晚来到了临平湖(肯定事先踩过点),将湖中央的水草都打捞到湖边,估计这个湖比较大,这个工作量也比较大,湖中央的水草有几十年,甚至有几百年没人清理了。第二天早晨,这些间谍故意叫上几个村民来到湖边,村民们一看,天哪,临平湖被水草堵塞不知道有多少年了,自从自己出世这临水湖就被水草堵塞着,昨天还是如此,怎么一夜过来,这湖中的水草怎么突然散开了,这太不可思议了,难道是老天爷做得?
不一会儿功夫,临平湖四周围满了从四面八方来的人,有老人孩子,男人女人,有官员,有士兵。那场面是相当地壮观,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他们都在议论着:“这件事太匪夷所思了,我看是老天爷做得!”
楼主 当思考变成习惯  发布于 2014-06-18 11:04:34 +0800 CST  
战争前的准备(7)
旁边的人问:“老天爷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另一个人神色怪异地小声说道:“这还要问吗?你不知道自从陈叔宝当上皇帝后,我们的生活都变成了什么样,我看老天爷看我们受苦都看不下去了,要惩罚陈朝了!”
很多人都纷纷说“对对……”
他们忘记了吃饭,忘记了时间,逢人就议论着这件事,而且也就那几句话,但是他们好像怎么也说不完,越说越激动,越说越兴奋。不知不觉天黑了,他们才恋恋不舍地回家,吃完饭,继续和家人议论这件事,躺在床上仍然在议论,一直到进入梦乡后嘴上是不说了,但是竟然做梦仍然梦到了临平湖的水草怎么突然就散开了呢?太不可思议了!
人们从来就没有比对这件事热情更高涨的了,他们谈论了一天又一天,一遍又一遍,一年又一年。
当然,对于这种爆炸性新闻,陈叔宝很快就知道了。其他事他可以不闻不问,但对于老天爷做得事,他是一定要过问的,谁叫他是天子(上天的儿子)呢?
胆小的陈叔宝知道后,立即下令在建康(南陈的首都,现在的南京)城中修建大皇寺,准备在寺中建造七层宝塔。
隋朝的间谍们早就做好了对大皇寺破坏的准备,在佛塔快要完工的一天晚上,他们放了一把火,大火一直烧到第二天清晨才熄灭,美丽的佛塔变成了灰烬。
这下更让人们觉得不可思议了,觉得这是上天在惩罚陈朝,胆小地陈叔宝得知这个消息后,连忙跪在菩萨的面前,忏悔道:“不知道我陈叔宝哪里得罪了菩萨,还请救苦救难地观世音菩萨指点,叔宝一定改正!”
这无疑从精神上和心理层面上,摧毁了陈朝的民众对陈叔宝领导的政府的信心。说不定,当隋朝大军到来时,他们会狐疑这会不会是老天派来拯救老百姓,消灭陈朝的天兵天将呢?从后面陈朝军队很多没打就投降了韩擒虎和贺若弼等人,我觉得说不定或多或少地受这些迷信事件的影响。
2.为了表明战争的正义性,争取本国民众的最大支持,让陈朝的民众也厌恶陈朝腐朽的统治,不再拥护陈朝,一旦战争打起来后,陈朝的军人、老百姓少抵抗隋朝的军队,隋文帝杨坚写了一份慷慨激昂地诏书,把陈叔宝狠狠地骂了一顿,现摘录如下:“陈叔宝占据着巴掌大的地方,却只知道骄奢淫逸,大肆剥削平民百姓,使他们倾家荡产,又驱逼黎明百姓,是他们受徭役之苦。陈叔宝亲小人,远忠良,自古以来,帝王昏庸腐败,难以为比。因此天地为之震怒,天理难容。再加上违反德义,背弃誓言,屡犯我大隋边疆。普天之下,都是朕的臣民,每当我听到江南百姓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朕都会为此伤心流泪。所以,朕要出师讨伐暴君陈叔宝,拯救受苦受难的天下百姓!”
隋文帝杨坚似乎觉得自己骂得还不够过瘾,后来又列举了陈叔宝的二十条罪状。为了让天下百姓都知道陈叔宝是个罪大恶极之人,搞垮搞臭陈叔宝,隋文帝命人印了三十万份的宣传册,宣传册上详细地介绍了陈叔宝的二十大罪状。
当然,这个宣传册隋朝的民众想看还看不到,主要是给陈朝民众看的。那么,隋朝的民众怎么能够知道陈叔宝犯了哪些罪行呢?其实很简单,在隋朝的大街小巷里都张贴着写有陈叔宝二十大罪的告示,隋朝的民众照样可以了解陈叔宝的罪行。
相对于隋朝的民众,陈朝的民众可要幸运多了。每当隋朝的军队攻下一个地方,就会给当地的民众发放这种印有陈叔宝二十大罪状的宣传册。陈朝的有些民众会问隋朝的将士:“这书要钱吗?”
大隋的将士十分慷慨地说:“不要钱,这是我们大隋皇帝免费送给你们看的。”
有的民众感慨道:“没想到大隋皇帝这么好啊,以前就是百姓拿朝廷的一张纸都要给钱的啊!”
陈朝的民众基本上人手一册,一家七八个人,这样的宣传册就有五六本。但是,问题随之而来,官员和士兵基本上都能看得懂宣传册上的内容,但是很多普通老百姓根本就没读过书,只能对着这些宣传册发呆。后来,他们成群结队地去找附近的读书人,让读书人给他们念陈叔宝的二十大罪状,也都能知道陈叔宝所犯的二十条大罪。
有一些民众被这宣传册给洗脑了,开始痛恨起陈叔宝和陈叔宝领导的国家,他们从心里面开始渴望做大隋的子民。我猜想这也许也是隋朝军队没有受到陈朝军民顽强反抗的原因之一。
3.公元588年农历十月二十八,隋文帝杨坚宣布正式讨伐罪大恶极的陈叔宝以及腐朽无能的陈朝,并在太庙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希望杨家的列祖列宗、老天爷可以保佑隋文帝杨坚马到成功,一举拿下陈朝。
隋文帝杨坚命令杨广(隋文帝的二儿子)统率军队从六合出发,杨俊(隋文帝的三儿子)统率军队从襄阳出发,杨素统率军队从永安出发,荆州刺史刘仁恩统率军队从江陵出发,蕲州刺史王世积统率军队从蕲春出发,庐州总管韩擒虎统率军队从庐江出发,吴州总管贺若弼统率军队从广陵出发,青州总管燕荣统率军队从东海出发,共有行军总管多达九十多位,总兵力达到五十一万八千人,那出征的场面相当地壮观,东西连亘几千里。
可以说,这次隋文帝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基本上是举全国之力,一定要一举消灭陈朝。
这五十多万大军的总元帅是年仅二十岁的晋王杨广,考虑到杨广的年轻和作战经验有限,隋文帝给杨广配了两个军师,一个是运筹帷幄的左仆射高颎,一个是身经百战的右仆射王韶。他们二人负责安排军中的具体一切事务。我认为高颎和王韶的权力相当的大,杨广每每发出命令,都要得到他们二人的同意,如果他们二人不同意,可以有效地否决杨广发出的命令,当然,他们二人有什么主张,最后往往也要征得杨广的同意,因为必须有元帅兵符和帅印这个命令才有效,才会得到执行。
楼主 当思考变成习惯  发布于 2014-06-18 19:06:20 +0800 CST  
@周涛1115 238楼 2014-06-19 19:41:00
支持你,力顶!我的老朋友。网友见面是有可能的,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谢谢!
我那六块帖子,从上往下数123已是废帖,请不要顶,456任意顶,谢谢!

—————————————————
知道了,周涛兄,有时间我一定会去看你的!
楼主 当思考变成习惯  发布于 2014-06-19 19:59:57 +0800 CST  
隋唐猛人就是多
人是历史的主角,是历史的缔造者,历史之所以有趣而波澜壮阔,那是因为有着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的人们。所以,再继续介绍战争前的准备前,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上文中提到过的、这次领导隋朝大军的重要将领们,也许对这些猛人们了解地多一点,会对隋朝的历史印象更加地深刻,更加地全面。
1.王韶(公元526—593),是这次伐陈之役的重要谋士和决策者,对这场战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字子相,山西太原晋阳人,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王谅就去世了。小时候的王韶大方文雅,很有节操,有识人之明的人觉得他长大后肯定会有所作为的,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
北周时屡次因为军功受到提拔,官至大将军,可以同三司一起商议国事。武帝宇文邕攻下晋州后,不想再打下去了,想要班师回朝,王韶劝说道:“齐朝纲纪混乱,再加上齐主昏庸无能,以臣愚见,今日可一战彻底消灭齐朝,怎么可以失此良机,半途而废呢?”
武帝宇文邕听后,非常高兴,赏赐王韶缣一百匹。后来武帝平定齐朝,王韶以功劳而进位开府,封晋阳县公,邑五百户,又赏赐他马牛等牲畜一万头。
宣帝在位时,拜王韶为丰州刺史(经常去下面调查的监督官),改封昌乐县公。
当隋文帝杨坚当皇帝的时候,他觉得王韶这个人是个大忠臣,又很有经验,开始重用王韶。王韶进爵为项城郡公,邑二千户(每年有两千户田赋的收入,这可是不小的数目,这个待遇是比较高的了),加位大将军。
杨广去并州(山西太原)镇守时,隋文帝考虑到自己儿子的年轻,就任命王韶为行台右仆射,好好地辅佐杨广。为了提高王韶工作的积极性,隋文帝赏赐他彩五百匹。
王韶是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也许长得比较凶,又练了一身的好武功,杨广还是有点怕他的,在他面前还是比较老实的。
话说王韶有一次因为公事出去了几天,杨广一看王韶不在自己身边,还有好几天时间才能回来,胆子便大了起来,再也无法压抑自己内心贪图享乐的欲望,于是在池子里建了三座漂亮的假山。
王韶回来一看,心里很不高兴,他知道隋文帝是个比较节俭的人,讨厌人们骄奢淫逸,在举国上下提倡节俭,反对骄奢淫逸的大背景下,晋王杨广的行为如果被隋文帝知道了一定会很不高兴的,自己是隋文帝派来辅佐晋王杨广的,责任重大,一定要想个办法阻止晋王的这种不合事宜的行为。和晋王杨广讲大道理,给他上政治课?他会听吗?有效果吗?如果晋王杨广一不高兴,根本不会睬你,甚至将自己永远屏蔽在千里之外了。
所以,做事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王韶灵机一动,有了。他命人拿绳子将自己的上身捆住了,然后求见晋王杨广。
杨广一看,很是好奇,就问:“老师,您犯了什么错误了?干嘛将自己捆起来?”
王韶说:“臣有罪,请晋王惩罚!”
杨广更加地好奇,连忙问:“老师,您到底犯了什么罪了,我怎么会不知道?”
“臣的确有罪,而且还是大罪。微臣是皇上派来辅佐晋王您的,但是臣不知道晋王您的池子里什么时候多了三座气势宏伟的假山,臣以为这大大地不可,有违皇上提倡的节俭之风,这是臣的失职,难道不是大罪吗?”王韶语气诚恳地说。
杨广一听,哈哈大笑,说:“我还以为怎么了呢?这算得了什么,不就三座假山吗,我马上命人将它们拆了不就得了。”
于是,晋王杨广命人拆除了那三座假山。这段佳话很快传到了隋文帝的耳朵里,隋文帝十分高兴,赏赐王韶黄金一百两、宫女四人。
这次的平陈之役,王韶担任的职务是元帅府司马,和高颎一起负责军中的大小事务,十分地称职。后来,隋军成功地平定陈朝,晋王杨广班师回朝,王韶被留下来管理后事。几年后,王韶被调回了长安,隋文帝杨坚设宴盛情款待了他,并当着身边大臣的面,夸奖道:“当年年幼的晋王挥师南下,之所以能一举平定陈朝,都是子相的功劳啊!”
于是,进位王韶为柱国,赐奴婢三百人、绵绢五千段。
开皇十一年,六十六岁高龄的王韶依然奋斗在官场的第一线,尽心竭力地为大隋朝廷效忠,隋文帝来到并州后,听说王韶十分称职,亲自慰问和奖励了他。
楼主 当思考变成习惯  发布于 2014-06-19 20:04:13 +0800 CST  
隋唐猛人就是多(2)
隋文帝语重心长地对王韶说:“自从朕来的这些天,发现你的胡子一天比一天白,恐怕是劳累过度导致的吧,子相啊,你一定要保重身体,国家可不能没有你这样的人才。”
王韶十分谦虚地答道:“微臣真得是老了,不懂得如何做官了。”
高祖不解地问:“这是什么意思?不懂得做官,难道是没有用心吗?”
王韶连忙解释道:“当年在乱世臣尚且用心,现在可是圣明之世,怎敢不用心呢?只是臣真得是老了,老眼昏花,而且还健忘,所以,只有更加地努力,唯恐自己有犯什么错误,有损大隋的朝纲啊!”
隋文帝勉励道:“子相啊,你的努力和成绩大家都看在眼里,大隋不会忘记你的功劳的,只是现在朝廷还是用人之际,你还要努力为国效力啊!”
王韶慷慨激昂地说:“臣一定尽心竭力,死而后已!”
隋文帝笑着说:“子相,严重了啊,不过有你这句话,还有什么事值得朕忧虑的呢?”
后来,秦王杨俊为并州总管,隋文帝仍任命王韶为长史。一年后,隋文帝召王韶到长安来,王韶因为劳累过度,死在了旅途之中,享年六十八岁。
隋文帝对于王韶的突然离世,十分悲伤,责备秦王杨俊的使者道:“朕是要子相徐缓入京,没想到你们让他骑马飞驰来长安,他如此的高龄怎么受得了,杀死子相的,难道不是你们吗?”
隋文帝命令有关部门为王韶建造一栋像样的住宅,沉痛地说:“离开人世的人,哪里还需要什么住宅?朕只是想借此表达对子相地思恋之情。子相受我的委托,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从来都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没有半点不如人意的地方,今突然离朕而去,朕的内心十分地愧疚,感觉对不起子相啊!”
说着说着,隋文帝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命人取来王韶写给自己的十封信书,给群臣们相互传阅。隋文帝接着说:“子相敢于直谏,所说的话裨益甚多,朕每当看到这些言论,都不舍得放下。”
隋炀帝杨广继位,对曾经指点自己,尽心辅佐自己的王韶心存感激之情,追赠王韶为司徒、尚书令、灵豳等十州刺史、魏国公。
有人会说,这只是隋炀帝杨广做得形式主义,对离世的王韶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绝不是形式主义,有着很强的现实主义意义。因为,王韶有后代啊,他的后代会一直继承王韶的爵位,高官厚禄享之不尽。没错,王韶的儿子王士隆继承了父亲的爵位。
2.燕荣。字贵公,燕荣的性格异常的刚烈,臂力过人,武艺超群,像这样的武将,想不当官都难,在北周时官职为内侍上士。后来,跟随周武帝宇文邕讨伐北齐,以功授仪同三司(礼仪跟三司基本相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古代根据官职级别的大小,会对官员的礼仪有相应地要求。例如官员房屋的大小、身上的佩戴、出行的排场都有严格的规定。而仪同三司的待遇基本上和三司差不多,说明官职已经相当地大了,是从一品的散官)。
隋文帝杨坚当皇帝后,进位燕荣为大将军、落丛郡公、晋州刺史。后来跟随河间王杨弘打击突厥,以功劳拜上柱国,改封青州总管。
燕荣这个人大概是个武痴,自己力大无穷就算了,他还要求自己身边的人也要有力气,所以,凡是能跟在燕荣身边的人都是经过严格挑选,力大无穷之人。
人和人之间真的有很大的不同,性格也千差万别,譬如陈叔宝的性格比较仁慈软弱,隋文帝杨坚深沉严厉,李世民大度仁爱,而燕荣的性格是相当的残忍凶暴,和隋炀帝杨广有着一拼,估计比隋炀帝杨广还要残暴,如果要是让燕荣这样的人当皇帝,估计他天天都要杀人。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大隋有名的酷吏燕荣如何演绎性格中残暴的一面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在燕荣手下当官的人,那可千万不能犯错,一点错误都不能犯。若有人不小心犯了错,燕荣一定会将犯错的人叫到自己的面前,怒目圆睁地大加责备一番,别以为口头批评警告就完事了,精彩刺激地还在后面呢。燕荣会吩咐人对犯错的人狠狠地打一顿,打到皮开肉绽,甚至打得能清晰地看到骨头。
你还别说,正因为地方的领导是个残暴无情之人,谁都不敢惹事,所以,燕荣管辖的区域四海升平,门不闭户,你想找一个小偷或小混混,你都找不到。其他州县的人有事经过燕荣管辖的区域,都心惊肉跳,不敢多呆片刻。
隋文帝知道了燕荣的优秀政绩,大加赞赏。燕荣因为母亲年老,请求每年都入朝一次,隋文帝欣然答应了他的请求。当燕荣即将辞别时,隋文帝在内殿为燕荣举行了盛大的晚宴,并令王公大臣作诗为燕荣饯行。
伐陈之役时,以燕荣为行军总管,率领水军从东莱沿着海岸线,进入太湖,攻取了吴郡。继而又攻取了丹阳,当时吴人都推举萧(萧琮的弟弟,和萧岩一起投奔陈朝的那个萧,后面的一个字打不出来。我想你起什么名字不好,干嘛要取这么个名字呢?现在有人将他最后一个字写成王献)为盟主,在晋陵设置重兵以阻挡隋朝的大军,被宇文述的大军所打败,燕荣率领五千精兵紧追不舍,最终抓获了萧。于是,晋陵、会稽都被平定了。
楼主 当思考变成习惯  发布于 2014-06-23 16:44:50 +0800 CST  

楼主:当思考变成习惯

字数:383597

发表时间:2014-05-11 04:4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9-02 21:38:25 +0800 CST

评论数:93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