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贤关于宗族札叙之连载(添加中)


高致贤关于宗族札叙之连载(添加中)


按:近年来,我不断接触到一些关于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之类的问题,于是便对其中碰到的思想认识等问题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但因没有系统思考,均为有感即发的点滴之见,零敲碎打,发过便丢,后又觉得丢了可惜,现将还能找到的不分发表先后地拼凑在一起,作为连载,便于日后查找应用。

寻根认祖,不要拘泥于族别
高致贤
现在,不少姓氏在寻根认祖,编修宗族谱书,我们高姓也不例外,且已修成总谱。
可在寻根认祖和清理族谱中,有的人就拘泥于族别,认为同姓不同族别的人就不是同宗,这就会把同宗,甚至于亲支排除于宗谱之外。何也?
首先,从姓氏的形成来看:有以地域为姓的,有以国名为姓的,有认同战争胜利一方首领为姓的等等,当时就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认同为一个姓。这一姓人就不可能是一个民族,更不可能是一个祖人传下来的后裔。
这里,我们姑且不论姓氏形成的不一致性,就以某一个祖人的后裔——族人称为亲支的人而言,也因时代变迁,地域变更,婚姻变故,族别从父从母等等诸多因素,一个祖人的嫡系后裔也会有多种民族。就以我们从江西入黔的始祖明兴公来说,到我才第十一代,可我们这个支系中就不仅是汉族了,亲支中还有彝族等,这是有根有底的,谁能说入黔始祖明兴公是汉族,其他民族就不是他老人家的后裔了?据我所知,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中的傅有德大军中有陈有亮之弟陈有德是汉族,他就墓葬在我们贵州大方县原六龙区五凤公社的小尖山麓,他的五世孙陈恩为水西罗甸国总理,葬于六龙凰山(民称母鸡山)麓,有碑记,人称石羊坟,系县(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来为他扫墓的后裔中,就有汉、彝、苗等几种民族。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
可在清谱寻宗的实践中,有人对另一民族的同姓来找就心存戒备,其实是大可不必的。要相信,一般人是不会乱认祖宗的!
鄙人肤浅之见,未必正确,仅作引玉之砖,还盼方家指正!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04-24 15:11:00 +0800 CST  

寻根认祖,不要拘泥于族别
高致贤
现在,不少姓氏在寻根认祖,编修宗族谱书,我们高姓也不例外,且已修成总谱。
可在寻根认祖和清理族谱中,有的人就拘泥于族别,认为同姓不同族别的人就不是同宗,这就会把同宗,甚至于亲支排除于宗谱之外。何也?
首先,从姓氏的形成来看:有以地域为姓的,有以国名为姓的,有认同战争胜利一方首领为姓的等等,当时就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认同为一个姓。这一姓人就不可能是一个民族,更不可能是一个祖人传下来的后裔。
这里,我们姑且不论姓氏形成的不一致性,就以某一个祖人的后裔——族人称为亲支的人而言,也因时代变迁,地域变更,婚姻变故,族别从父从母等等诸多因素,一个祖人的嫡系后裔也会有多种民族。就以我们从江西入黔的始祖明兴公来说,到我才第十一代,可我们这个支系中就不仅是汉族了,亲支中还有彝族等,这是有根有底的,谁能说入黔始祖明兴公是汉族,其他民族就不是他老人家的后裔了?据我所知,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中的傅有德大军中有陈有亮之弟陈有德是汉族,他就墓葬在我们贵州大方县原六龙区五凤公社的小尖山麓,他的五世孙陈恩为水西罗甸国总理,葬于六龙凰山(民称母鸡山)麓,有碑记,人称石羊坟,系县(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来为他扫墓的后裔中,就有汉、彝、苗等几种民族。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
可在清谱寻宗的实践中,有人对另一民族的同姓来找就心存戒备,其实是大可不必的。要相信,一般人是不会乱认祖宗的!
鄙人肤浅之见,未必正确,仅作引玉之砖,还盼方家指正!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04-24 15:14:38 +0800 CST  

寻根问祖也不必拘泥于姓氏
高致贤
如果我们只把宗族定义为同一父系家族的话,这个命题似乎很难令人接受,但实际上,人们早已接受并执行了。正如民间所言:“同姓不同宗,各有各的老祖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已经把“姓”和“宗”区别看待了。姓不过是某些人群共同顶起的一个代号,而宗则是同一父系遗传繁衍之人群,同宗未必同姓,同姓未必同宗。
盛世修谱,各个宗族修谱,也叫清谱,即是在同姓人中将各个父系家族理顺,分清各个支系。这是指有姓氏之后的支系。如果上溯到有文字记载的祖先的话,中国只有炎帝、黄帝、蚩尤三姓,即是三个支系。而且炎帝、黄帝、蚩尤,也并非一个自然人,各是一个部落首领,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法人,该部落中的人也绝不可能是某父系一脉相承。而今的姓氏已从早期版本《百家姓》的单姓446个,双字复姓61个,共计507个姓发展到当今《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的23,813个姓氏。一个姓中又是若干支系,同姓不同宗就难以避免了!为什么呢?
首先从中国姓氏起源来看,大约有以氏为姓;以国名为姓氏;以邑名为姓氏:以乡、亭之名为氏:以居住地为姓氏;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以排行为姓氏;以官职为姓氏;以技艺为姓氏;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以谥号为氏;因赐姓、避讳而改姓等12种,每一姓中有若干父系子孙,这就说明一个姓不可能只是一个父系子孙了!大前提如斯,现实生活依然。
收养弃婴随收养人姓不说,有一种叫随娘儿(即是父死后随母改嫁到外姓人家便从后父之姓);还有一种抱养儿,也随养父而姓。这两类人,本可“三代还宗”,即三代之后改还原姓,但因后父、养父宗族强盛等种种原因,有的就没有还宗了!仅我个人所知的这两种情况都不少,何况全国全世界?《作家文摘》第1500期载《Y染色体揭秘曹操身世》一文说:“通过对全国各地111个曹氏家族人群DNA和族谱调查,寻找到了曹操的后人。并且首次确认曹操既非他所自称的曹参的后代,也非夏侯的后代。相关研究成果于2011年12月22日发表在最新一期《人类遗传学报》上。”
所以,不论从姓氏起源,还是从现实生活来看,同一个姓的人,血脉遗传也未必尽是同一姓人了。故寻根问祖中,只要和自已现在是一个姓的就是同宗,不必再去追究他们某辈老人姓什么!姓也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说不定若干若干年后,鲁迅也会被某地某些鲁氏家族认为祖宗哩!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04-24 15:16:07 +0800 CST  

寻根问祖不应拘泥于字辈(续)
高致贤
拙作《寻根问祖不应拘泥于字辈》发出后,得到不少读友的关注,除同意拙作观点外,有的补充了很好的说明。
我高姓治民宗亲就说:还有一种情况是,可能族谱有误造成字辈不同,例如,历史上高怀德是高行周之子,可治民说,他家的族谱记载怀德公是行周的孙子,中间隔了一代高锡。他说他们那一带的谱错误较多。不过也难怪:高姓族谱,和其他族谱一样,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家族成员间血缘关系及家族重要成员事迹的文献类型。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正制, “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郑樵《通志氏族略序》),族谱也就成为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唯一根据,其作用之重可想而知。
直至唐代,此风不衰,国家设置谱局、谱官,谱牒都由官府修纂保存。唐太宗曾令吏部尚书高士廉等编谱系,"开元初,柳冲与薛讷复加刊纂,考定二十六姓为国之柱,十六姓为国之宗,太原琅邪王在焉。唐末五代以后,推广科举制度,士族制度瓦解,官修谱牒散亡,而私撰家谱却盛行起来,家谱的作用也逐渐由“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的社会政治功能转化为“尊祖、敬宗、收族”等伦理道德教育功能。
明朝官修少了,民间尚未发动。
清朝大兴修谱,资料又没,自上出现拉名人的情况,自下一般还是准确的。
所以,自上,不要求一代一搞准,搞准了好。但难-----我以为,从始迁祖开始。1、准确挂靠世数;2、准确搞清下面发展。
我以为治民宗亲的说法很有见地,十分赞同,故借以作为拙作的续篇。谢谢治民宗亲!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04-24 15:18:59 +0800 CST  
与高峰谈高姓总谱
高致贤

昨天高峰宗亲约我到他公司坐坐,我如期而去,他到岗厦地铁口接我,一起去到他设在深圳皇岗口岸边的老总办公室。我们虽是首次见面,但却一见如故,这大概是宗亲血脉关系的作用吧?趁这星期天他办公室里没有外人,我们推心置腹,随心所欲地畅谈咱们族宗之事,从性格谈到爱好,不约而同地谈到我们的《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以下简称总谱)。
谈到高姓总谱的出版,我们均有一种光荣感!这是华人中继孔、孟、颜、曾家族统一宗谱之后的全国又一个姓氏总谱——高姓“总谱”!这不但是我们高姓族人有了寻根的文字线索和历史依据,也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库充实了内容。
之所以能编修成《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首先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宽松和谐大环境。不难想象,倘若处于极左路线的文革时期,分支家谱也作为“四旧”之来破,保留都要被批斗,谁敢修总谱?修总谱要与海内外族人联系,还有海外华人捐资。“海外关系”和“宗族主义”两顶沉重的政治帽子挂在高空,“臭老九”文人、“暴发户”富户,均避之唯恐不及,谁还敢伸着脖子去捱刀或歪主头去戴“坏分子”帽子?再说,处于“穷光荣”、“富反动”的年代,修谱所需的资金又从何而来?此其一。
其二呢,有全族人的共同关注、支持;有路加宗亲为代表的一大批族人默默无闻地为修总谱贡献力量。尤其是路加教授在研究中华民族家史(谱)的基础上,率先提出编修高姓总谱,这一设想、策划、实施都很有创举与魄力!蛇无头而不行,鸟无翅而不飞,万事开头难!没有一个人提头,事情是绝不会自然形成的。历来是人去办事,绝非事找人办!提出课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再经全国各地的调查取材,编辑出版,个中艰辛,局外人难以理解、难以达到、还难以置信!十年艰苦不寻常!我们只能对具体编修的宗亲表示深深的敬意!
其三是如何看待这总谱的出版?我虽然还没有得到,但听部分得到的宗亲反映很好。不管怎样,一幢大厦从废墟上建起来了!谁不为之欢呼?大好事,我们应弹冠相庆!
诚然,一种新事物的产生,也不可能一下就尽善尽美,尤其是没有样板的新建项目,难免会或多或少有些缺点,甚至错误。这是客观上存在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去看待她:我以为,只要大厦的主体不错,我们就要肯定成绩,不足之处就待我们去补充,去完善,去装修,让其臻于完美。绝不能因为某些不足就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企图推倒重来。须知,破坏容易建设难!斗胆说一句:谁能离开现有基础去另起炉灶?即使你改头换面加伪装去另建一座,那也是一种无益的浪费!还会带来负面影响,甚而破坏作用!为何这么说?道理很简单:同一个姓就不宜搞两个总谱。就如同一家人,已经建了一座漂亮宽裕很不错的大厦,你又何必去重复投资投劳另建一座?如果你认为已建的这一座中尚有哪些不足之处?经论证确认后加以修改补充,使之更加完善,不是费省效宏?这是将大厦比喻总谱。单就总谱而言。反正一姓人只需一个总谱,如果修为两部总谱就必然乱套。倘若另修之总谱与已修之总谱大同小异,不如将另修总谱的人财物力将已修总谱增删修改完善?如果另修的与已修的总谱完全不同(除了瞎编乱造之外,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列祖列宗的人名、住地、职衔等硬件多是比较固定的)的话,那就只有生造出另一个高姓来,这还不乱了谱?因有两种总谱,后之族人就无所适从,不知自己是哪个“高”家后裔了!另修比不修还坏事!
谁为咱高家修总谱献力,均功德无量,吾族人当尊而敬之;设若另立总谱,造成族宗分裂,那就变功为过;抑或借修总谱而从中捞外快,那就无异于出卖祖宗,性质不同了!吾族人当慎深思!一句话,千万千万不要把好事变为坏事!相信咱们族人定会顾全大局,互相包容,和谐相处,共同让已修总谱之举沿正轨前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们聊得非常和谐,他送我一本《渤海藏真》,里边还有志超、若敏等宗亲的讲话和文章哩!都讲得很不错的。我们步行到南岸渔村共进晚餐,途中高峰还一路说些笑话,让我不时捧腹!临别合影留念!是为记!
2012年2月13日于深圳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04-24 15:23:46 +0800 CST  

字辈漫谈
高致贤
本来我对字辈没有什么研究,可是,广西高福恒宗亲却给我出了道题:“贵州老高宗亲:你对那个字辈有比较深的理解,能不能就此写些简要的总结和说明或专门研究一下?比如有的地方的字辈是十代一循环,有的是单双名交叉,我觉得在资料比较少的情况下,字辈是比较有研究价值的。”尊敬宗亲,当然只有从命了!
我在拙文《寻根问祖不要拘泥于现有的字辈》中谈到:字辈在宗族中寻找近亲支系是很重要的依据之一,但在寻根问祖中又不能拘泥于现有字辈。何也?字辈是在不断衍变着的。
让我们先来看看字辈的起源:字辈起源于宋朝。当年宋太祖赵匡胤,为其后代规定了十三个字辈,同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个字,构成一副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这是人们见到的最早的正式的字辈。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后宫嫔妃无数,子孙繁多,为防止子孙们在取名上的混乱,规定每辈人用一个字作为名字的首字,以此作为辈分的标志。这种做法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几乎所有的家族都要定期议定本族字辈。足见字辈是由各姓氏民间自由自主自订的,不需哪级官方批准。
自订字辈若干代后,人们因战争、灾荒、就业、求生、婚姻或突发事件等不可抗拒的原因,各自逃荒躲难到异地,父子难相顾,兄弟各一方,发展之后,一些人已记不起以前的字辈了,原来就没有家的不用说,即使原有家谱的也找不到了,但还得有个字辈来区分本族人的老小,这就只有重新修谱,另改字辈。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故有某姓入某地始祖为XX之说。例如我们明兴公支系修谱,就以从江西迁到贵州的明兴公为我们这个支系的入黔始祖,字辈就从他的下一代另外改写了;没过多少代,明兴公的后裔中的字辈也出现了几种不同版本。为什么呢?明兴公所生三子:张刘(荫祖)、应(荫)龙、荫发。兵荒马乱年代,逃荒躲难,天各一方。应(荫)发公一支不知去向,他的后裔肯定另改字辈了。连同在大定(今大方)境内的长房、二房两支的字辈也变得大同小异。就我们应龙祖这一支,十代之内就出现了不同的字辈,甚而有不同的民族,但又确系应龙公后裔,这就是各种历史原因造成的。后经族人中的一些有识之士重新拟谱,大多数才统一了字辈。之所以说大多数,是族人众多,分布较广,重新修谱不可能联系到本支系的所有族人,漏谱难免,且漏谱者不在少数!这就说明同支系中的字辈不尽相同,故寻宗问祖不要仅仅局限于字辈的是否相同这一项上,不能将字辈作为认亲支的唯一条件,更不能作为认宗亲的条件。
公元2005(岁次乙酉)年,我们重新编修了贵州省大方县·明兴公支系《高氏族谱》,在原有老谱字辈40代的基础上,将字辈重新统一顺延为100个字,即100代。新谱将字辈统一了,但漏谱的人未必知道,而且诸多原因,谱书不可能发到一家一本,更不可能人手一册,即使现在得到谱书的人家,若干年后,一旦遭到变故离散,他们的后代子孙还能完全记住这一百字的字辈吗?加之青少年对字辈观念的淡漠,现在许多人取名已不用字辈了;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变迁,一些人会慢慢淡忘字辈。
那么,没有统一字辈怎么认亲支呢?确切地说,认亲支就是认分支!如我们目前只认到我们的入赣始祖高崇文,凡属崇文公分支,不管字辈合不合(也不能久合),就是亲支。从江西迁到贵州的始祖高明兴,在贵州我们就是明兴公分支,只要是明兴公后裔,不管字辈合不合,就是亲支。那又怎么来判断辈分?以是明兴公的第多少代孙来衡量辈分老小。这就不会乱了!
然而,家谱是人修的,修谱人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工作态度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加上其它原因,这就不可能保证家谱所录的完全正确。例如渤海堂的高治民宗亲在介绍家谱资料影印件时说:“可能(他们的)族谱有误,历史上高怀德是高行周之子,而我家的族谱记载是行周的孙子 ,中间隔了一代高锡 。我们一带的谱错误较多。”
他分析成因说:“不过也难怪:高姓族谱,和其他族谱一样,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家族成员间血缘关系及家族重要成员事迹的文献类型。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正制,‘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郑樵《通志氏族略序》),族谱也就成为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唯一根据,其作用之重可想而知。
“直至唐代,此风不衰,国家设置谱局、谱官,谱牒都由官府修纂保存。唐太宗曾令吏部尚书高士廉等编谱系,开元初,柳冲与薛讷复加刊纂,考定二十六姓为国之柱,十六姓为国之宗,太原琅邪王在焉。唐末五代以后,推广科举制度,士族制度瓦解,官修谱牒散亡,而私撰家谱却盛行起来,家谱的作用也逐渐由‘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的社会政治功能转化为‘尊祖、敬宗、收族’等伦理道德教育功能。
“明朝官修少了,民间尚未发动。
“清朝大兴修谱,资料又没,自上出现拉名人的情况,自下一般还是准确的。所以,自上,不要求一代一代-----,搞准了好。但难-----我以为,从始迁祖开始。1、准确挂靠世数;2、准确搞清下面发展。”
高治民的认识是很深的,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认真领会其之史实与道理。高福恒出题让我谈字辈,我却谈了大半天谱书。这是不是离题了?愚以为字辈在谱书中字数虽少,可它却是修谱的核心内容,叙述一代代祖宗,也是为了说明字辈。凡谱书皆有字辈,字辈常常独立于谱书之外流传于民间,谱书中没有字辈就不成为谱书了!谱书中的字辈有写10代的、28代的,100代的不等,多少字结束没有规定。结束后另改,另改不是循环。循环便重复了,福恒宗亲说的“十代一循环”不准确,应将“循环”变为“另改”。
不同姓氏的字辈中有许多相同的字,这是因为字辈以诗的形式入谱,人们都选择音色铿锵,字义美好的字为字辈所致,连同一姓人中不同谱书的字辈也有一些相同的字,但相同字为辈的未必是同一代人。
字辈在人名中的使用上也不尽一致。一般说来,三个字及其以上字数的姓名中,都含有字辈,多数名字结构为:姓+字辈+名字=姓名。也有将字辈排在姓名最后一个字的。使用单名的,多不用字辈了。如何定字辈、用字辈没有政府规定,全系民众自主行为!故同族人中的字辈也不可能统一。
致贤答题于此,福恒宗亲以为如何?敬请方家不吝赐教!
2012年2月15日于深圳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04-24 15:25:17 +0800 CST  
忠孝在此得两全
——高占祥接见华夏高氏文化发展论坛代表追记
高致贤
首届华夏高氏文化发展论坛暨《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颁谱仪式于4月1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宗亲听说国家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高占祥宗亲要接见会议代表,都非常高兴!
我们知道,占祥宗亲是中国大陆第一位世界桂冠诗人(唯季羡林先生同时获此称号)。他多年担任文化界领导,非常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始终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他主张文艺评论应以“浇花”为主;文艺领导提倡“微调”方法,被称为“浇花论”和“微调论”。他是为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国际著名专家!能当面聆听他对咱高姓文化研究之见解,是一种幸福,但他毕竟是77岁高龄的宗长了;而且正在医院疗养,大家又怕影响他的休息。再说,医院对于高干和国际知名人士的护理也有严格规定。为国为民尽忠几十年的他,想接见研究高氏文化的宗亲代表也是对咱高姓祖宗尽尽孝!然而忠孝难以两全,二者在此怎能达到统一和谐?
经占祥宗长及其家属同意,宗亲代表与他们一道和医院沟通,占祥宗长于3月31日在病房接见了德源、驰凯、剑锋等宗亲代表,大家非常高兴!
在忠孝得以两全之中,占祥宗长精神振奋,口头指示,亲笔题书了“和合力 胜金玉”,为论坛指明方向,同时又写了3页信笺的具体意见(见图),在明确指导思想的同时,也为“首届华夏高氏文化发展论坛”留下了他的珍贵墨宝!
4月1日,德源会长在论坛开幕式上传达了占祥宗长的题词和相关意见,并转达占祥宗长向宗亲代表们问好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有德宗长同步播放占祥宗长接见的实况录像,宗亲们看到占祥宗长精神矍铄、奋笔疾书之场景,一个个欣喜若狂,对咱高氏文化发展论坛前景十分乐观!
在宗族文化研究中,难免产生不同观点,这是很正常的。但将研究成果变为某种工程(如修大通谱之类)加以实施中,有时就不利于统一操作。本次会议也谈及类似问题,因有占祥宗长的题词作为指导思想,使这次会议开成了和衷共济的大会。这“和合力,胜金玉”已成为我们论坛的指导方针,这将会让广大高氏宗亲团结起来,为国为民为宗族的文化发展而奋斗!

高致贤2012.4.8.日追记于深圳陋室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04-24 15:29:44 +0800 CST  

愿咱们中华高姓文化研究步步高
高致贤
(北京会议发言提纲)
按:4月1日,“首届华夏高氏文化发展论坛暨《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颁谱仪式”在北京法官之家会议室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位宗亲参加了会议(已多有报道),我被指定为大会发言人之一。现将我的发言提纲发表,敬请宗亲批评指正!

——从我们的姓氏说起。
今天我们高家人从全国各地来到北京欢聚,共研咱高姓文化,具体落实到《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及其分谱、支谱的续修或编修工作,这工作起点高,要求高,这就要求我们以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来完成。为什么处处要求高呢?因为咱们都姓高,老祖宗择定姓氏时就定下一个高品位!畏难吗?谁叫咱们都姓高呢?这是从老祖宗高傒那里就定了的。你怕高要求?除非你改姓!姓咋能改呢?说说笑话让宗亲们乐乐。
有资料说我们姓的“高”字与建筑业有关,高字就是房子的形象:上为房顶,中有窗户,下面开门。还说这是黄帝封的。我们祖人在黄帝制下管修建,受封姓高。传说归传说,我想说的是这与咱们修“大通谱”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呢?修谱和建高楼大厦一样,先得有构想,随之而来的选基地,画蓝图,集资购物打基础,建筑主体搞装修,差几块砖头、一方玻璃,你都不算完工。修房造物的材料有钱便可买到,而修宗谱的材料是花钱买不到的。你得到全国各地去收集。我搞过文物收集工作,深有体会:有时间花钱耗时费精力,跋山涉水到山乡,往往不能如愿,这是局外人想象不到的。然而,我们的路加、家协等等一批我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有识之宗亲,经过十余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把咱们《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以下简称大通谱)编修出来付梓成功,使我们继孔、孟、颜、曾四大姓之后成为第五个有通谱的姓氏,且已将通谱颁发到部分省市区宗亲的手里!作为高氏子孙之一员,我也因而感到无上的荣光!
溪河流水汇大洋,十年功夫不寻常!不寻常啊,不寻常!没有什么好东西能代表我的崇敬,请让我代表咱贵州宗亲向路加、家协等等为编修我们高姓大通谱付出艰辛劳作和资助出版以及支持关心此事的众宗亲深深地一鞠了!
如何看待已经出版的大通谱?记得,一个多月前,我在深圳与高峰宗亲谈到这个问题时,我说了以下这样的话:
我们的“大通谱”宛若一幢嵬峨大厦从废墟上建起来了!谁不为之欢呼?我们应该弹冠相庆!
诚然,一种新事物的产生,也不可能一下就尽善尽美,尤其是没有样板的新建项目,难免会或多或少有些缺点,甚至错误。这是客观上存在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去看待她:我以为,只要大厦的主体不错,我们就要肯定成绩,不足之处有待我们去补充,去完善,去装修,让其臻于完美。绝不能因为某些不足就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企图推倒重来。
须知,破坏容易建设难!斗胆说一句:谁能离开现有基础去另起炉灶?即使你改头换面加伪装去另建一座,那也是一种无益的资源浪费!还会带来负面影响,甚而起破坏作用!为何这么说?道理很简单:同一个姓不宜搞两个总谱。就如同一家人,已经建了一座漂亮宽裕很不错的大厦,你又何必去重复投资投劳另建一座?如果你认为已建的这一座尚有哪些不足之处?经论证确认后加以修改补充,使之更加完善,这不就费省效宏了,何必多此一举?
上面是将大厦比喻大通谱。单就大通谱本身而言的话,反正一姓人只需一个总谱,如果修为两部总谱就必然乱套。不难设想:假若另修之总谱与已修之总谱大同小异,不如将另修总谱的人财物力将已修的大通谱增删修改完善?如果另修的与已修的大通谱完全不同(除了瞎编乱造之外,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列祖列宗的人名、住地、职衔等硬件多是比较固定的)的话,那就只有生造出另一个高姓来,这还不乱了谱?因有两种总谱,后之族人就无所适从,不知自己是哪个“高”家后裔了!另修比不修还坏事!
如果没有修的总谱就不要再修了,避免资源浪费;如果已修了的,那只有今后将两部合起来,取长补短,互补不足,并为总谱!
谁为咱高家修大通谱献力,均功德无量,吾族人当尊而敬之;设若另修总谱,造成族宗分裂,那就变功为过;抑或借修总谱而从中捞外快,那就无异于出卖祖宗,性质就不同了!吾族人当慎深思!一句话,千万千万不要把好事变为坏事!相信咱们族人定会顾全大局,互相包容,和谐相处,共同让已修大通谱之举沿着正轨前进!
现在我仍然坚持上述这种看法。我一直主张宗亲之间要多包容。我们贵州民间有句俗语:家族弟兄之间,打破脑壳都镶得起。但亲兄弟要明算账!这说明包容是有底线的。我认为对于大通谱的包容底线是什么呢?
一是不能搞成两种通谱。理由我在前边说了,这里再强调一下:不能让我们族中的后人无所适从,影响团结;
二是宗亲捐来修大通谱的经费不能私自截留、挪作它用,必须向宗亲公布收支帐目。
个人之见,未必正确,敬请宗亲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2012年4月1日于北京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04-24 15:33:27 +0800 CST  
高鹞子吓死郭雀儿
(高姓一些墓葬不放坟头的民间传说之二)
高致贤/搜索整理

高鹞子吓死郭雀子的历史故事在我们贵州族人中广为流传,说的是高鹞子吓死黄豆儿。我小时候就常听父老兄长们夸耀我们高家高鹞子是如何讲义气;高怀德的武艺又是何等高强!近来上网聊天,安徽的高尚宗亲又言及他们那里也流传这个故事,还加上他们那一支系族人墓葬不放坟头的风俗来印证这个传说。高路加证实这便是讲高行周的故事,行周公的后裔在全国分布很广。我根据这些写成“传说故事”。故事之一中,因语言欠准,“耀公借头”的耀公是口音之误。借头的老人实为高行周,又称高鹞子,口语中的鹞与耀同音,误将“鹞”公写为“耀”公,特此更正。那么,行周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头借赵匡胤?这还得从梁唐晋汉周说起——
中国五代残唐最后一代皇帝周世宗柴荣坐殿的时候,只因为唐朝灭亡,出来大梁王朱温篡位,称为后梁,李存勖篡位称为后唐,石敬瑭坐位称为后晋,刘知远坐殿称为后汉,郭彦威(郭雀子)篡位,称为后周。郭彦威坐殿以后,膝下无子,决定把皇位传给他内侄柴荣。
他们黄土山结拜的弟兄三人:老大柴荣,老二赵匡胤,老三是卖香油的郑恩郑子明。自从柴荣做了当今太子以后,赵匡胤当时候也进了东京汴梁,做了陈掸县的县长。
那时候还是郭威坐殿。有一年,汴梁城洪水大发,赵匡胤体恤民情,骑着马夜里来观看水情,偶然看到护城河里游着的黑鱼妖在那里作怪,赵匡胤拈弓搭箭,嗖一箭把黑鱼左眼射瞎了,哪知这黑鱼就是郭彦威皇帝的本命星,天亮时郭彦威的眼睛瞎了。
郭彦威升殿,传旨“绑赵匡胤。”
苗光义军师问:“主啊,你绑赵匡胤干什么呢。”
郭彦威说:“赵匡胤夜进皇宫刺驾,射瞎我左眼了,今天我要杀他全家。”当即绑了赵匡胤全家十八口。
苗光义说:“主啊,你杀赵匡胤,群臣不服,黎民也不服啊。赵匡胤在陈掸县当县长,你在皇宫,遥隔百里,他怎么能进皇宫刺驾的呢?”
郭彦威说:“你别问是不是他杀的,反正我迷迷糊糊的看到赵匡胤刺王杀驾,非杀他不行!”
苗光义再三力谏不能杀赵匡胤。郭彦威听后,想了想说:“要想我不杀赵匡胤也行,但他得为我除去一个人……你说还有谁?就是高行周嘛!我后周坐殿以后,独独有他高行周高鹞子高保童一个人不服我,还独霸高平关四百里,一杆枪压得天下英雄不敢抬头。他能把高行周这颗人头拎来,我就不杀他赵匡胤了。”
当时苗军师到法场对赵匡胤说:“赵匡胤,你全家被绑,马上就要魂归西天了!可惜你一身武艺。如何能保住你全家性命?我奏请皇上恩准。你若能拿到高平关那个高行周人头来,便可赦你不死。”
赵匡胤闻听此言说:“苗军师啊,高行周一匹马能力敌万军,我赵匡胤十个也不是他对手,怎能取得到他的头?”
苗光义说:“你斗不过他,难道不能问他借头吗?”
赵匡胤说:“苗先生开玩笑,借钱有,哪有去借头的。”
苗光义深知高行周的为人,便说:“唉,你到那里去开口就会借到了。”为此,答应暂时先把赵家的人全部安放在天牢里。让赵匡胤赶快奔向高平关去借人头。
赵匡胤赶到高平关,向高鹞子备述前事,请求借头。高行周看赵匡胤气度非凡,日后统一中国之天下,非赵匡胤莫属啊!当时候就慷慨地说:“赵匡胤,既然如此,我可把头借给你,可是俺们无亲无故,凭什么啊?”
赵匡胤当时就在帅虎大堂上把妹妹赵美容许配给高行周的儿子高怀德为妻。当时高怀德十五,赵美容十五,当时就在帅虎大堂立下婚约媒证,高行周自刎而亡。
赵匡胤顶着高行周的头到八宝金殿,郭彦威一见,便啪啦一头栽死了!怎么回事?
前面我们说过:高行周叫高鹞子,郭彦威叫郭雀子。赵匡胤顶着高鹞子的头上到金殿,郭雀子看那头上的鹞子眼珠子转来盯着他,吓得他屁滚尿流,“啪啦”一声从龙椅上摔下来,便一命呜呼。
各位读友,这就叫高鹞子吓死郭雀儿。
后来赵匡胤坐了天下,高怀德当了大将军。传说高怀德之弟高怀亮成了杨家将之一,暂且按下不表!
注:资料采用民间和网络综合,特此致谢!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04-24 15:35:06 +0800 CST  
贺 信

中华高姓宗亲总会昆明会议主席团:
欣闻中华高姓宗亲总会在春城昆明召开,作为高姓贵州之一员先表热烈祝贺!
在首届华夏高氏发展论坛暨《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颁谱会议于北京召开期间,受到高昂会长和高立国副会长热情邀请,我从内心深处感到十分欣慰,本应亲自前往现场祝贺,但因我退休后旅居深圳,加之年已76岁,个人不便成行,只好在南海之滨向大会表示热烈祝贺!向与会宗亲表示亲切问候!
北京会议前夕,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高占祥宗亲向该会的贺信中提出“和合力,胜金玉”的指导思想,使会议开得很成功,与会者深受教育和鼓舞。
昆明会议与北京会议有着共同的目标,希望与会宗亲认真领会占祥宗亲对咱高姓文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衷共济,将昆明会议开成一次团结和睦的大会、共同奋斗的大会!
祝大会圆满成功!

作家贵州高致贤
2012年4月14日于深圳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04-24 15:36:40 +0800 CST  
高家“活字典”
——高有德其人速写
高致贤
“喂,请传几张高占祥部长接见高氏北京会议代表的照片过来!”
“你到有德宗长那里找吧,那里一定有!”
“喂,高XX属于高傒公的多少世孙?”
“问有德公吧,他准知道!”
“喂,我写了一篇关于咱们高姓的历史传说,你说发往哪里好?”
“这我不清楚,你问问有德公好吗?他会处理!”
“喂………”
“………”
…………
咱们高姓QQ群聊或私聊中,常有类似问答出现,许多地方提到有德宗长、有德公。高姓宗族的问题,不管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也不论是宗族的还是个人的,许多问题似乎都可以从他那里得到答案,至少是获得一种慰藉!那高有德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1935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市农家,在村里念完小学,区里上完高小,县城读完初中,考上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毕业后,分配到西安飞机附件厂。二十年后又来到了山海关船厂,直到退休。从技术员到高级工程师;从室主任到开发公司经理,直到退休。
2004年开始接触网络 初期网名为五洋九天(意为我参加工作前20年 从事航空工业-九天揽月;后20年从事船舶工业-意为五洋捉鳖)
2005年 开始从事家谱,先是搞本支家谱。2005年建立【高氏家园】年底和高超商议建立高氏家谱网 2006年 2月6日正式建立高氏家谱网 高超搭架子 他陆续充实内容,同时利用我的高氏家园的优势 广泛收集高氏宗亲的qq信息 同时开始建立高氏家谱网qq群,利用他收集的qq资料,把宗亲拉近qq群。就像滚雪球一样 人数越来越多,qq群也越来越多。
通过高氏家谱网和qq群 发现高氏不少人才,如高路加就是通过网络了解到,才由高路加牵头 筹备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他先后参与厦门和首届首届高姓联谊大会、黄山大会、商丘大会。并参与了温州会议的筹备工作。他是高氏家谱网的主要创始人,为《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的出版做了前期铺垫,编辑出版中他也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
有德宗亲长我2岁,可他自觉为咱高氏宗族文化建设出力却先于我五六年。他早已是我“高致贤的博客圈”的成员,我却不知他是我的宗长。我与他虽然素昧平生,从未谋面,但从群聊或私聊中,抑或在处理网文中,我总是从内心深处莫名地感觉到他像兄长一样呵护着我这个顽皮的小弟弟,后知其为吾宗长,更感他的心灵手巧、乐于助人!很多关于宗族之事,他考虑得很周到,“长兄当父”之感油然而生。我深深地敬仰着我这位有德之宗长!
我与他早就相约参加4月1日的北京会议,3月31日下午听说他报到了,我从家宝酒店赶去法官之家找他,听会议报到处的小宗亲们说他一来就问我住在哪里?高峰领我去他房间却不见他,他又有族务外出了。
是夜,我们终于在晚餐厅里见面。他比我瘦,比我高,随时皆是笑脸,好个乐天派!他体力尚好,一个大大的拉杆箱里,全是摄录放像的器材,比某些摄录像记者还专业;去到他房间,他轻松地单膝跪地到电脑桌下接电源,哪像个78岁的老人?
晚餐厅里,宗亲们互相敬酒,频频举杯,弹冠相庆;向有德宗长敬酒的宗亲不少,可他哪有闲暇去受敬?他在饭厅中走来窜去,伺机抓拍宗亲们表示的种情感!
大会场中,他俨然一个专职记者,个人既要抓拍好镜头,又要操作放映,实在忙不过来了,临时拉夫,把我抓去现教我操作录像放映!大会实况录放全由他包干,摄录下所有的大会发言……下午散会后,他连晚饭都没有吃,就赶回秦皇岛了!
相见一天,他总是忙忙碌碌地主动无偿为会议服务,想与他好好拉拉家常也没时间,但我们早已心心相印了。目睹有德这样辛辛苦苦干工作,忙忙碌碌收资料,联想到他上网八个春秋,多在搜索高姓资料充实自己,他怎么不成为“高家‘活字典’”?而且,他还在不断对这部“活字典”充实内容、提高质量!
有德宗长,有德有才有正义,无私无畏无二心!北京见面只一日,给我印象何其深!他的言行正好为“年高有德”这个成语作了诠释: 年纪大,品德好!

2012年4月12日草于深圳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04-24 15:39:11 +0800 CST  
对《忠孝在此得两全》的评论初汇1
高致贤
高二 11:33:17
致贤宗长上午好~
刚才拜读了您的《忠孝在此得两全》觉得写得非常好,犹其读到“和合力,胜金玉”已成为我们论坛的指导方针这将会让广大高氏宗亲团结起来,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很有共鸣,我觉得您说出了我们广大高族宗亲的心声,本来想跟贴说几句但无奈我不是那个会员所以不能登录,只能在这里打扰您一下,如果有不妥当的地方请多多包涵和教导:
我们高族事业自2006年起是第一次飞跃主要表现在:
1,高超和有德宗长成立高氏家谱网。
2,成立了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和联谊会(高志超为会长,高路加为秘书长)。
3,修建高傒墓。
4,编修了大通谱。(以路加教授为主)
正当在我们高族这些网络的文化的和实体平台都有所建树,大家欢欣鼓舞的时候,问题来了,最后搞成分裂了,分裂所造成的后果令人心痛也让广大宗亲极其难受,这分裂的原因起初我也跟您一样以为是某些宗亲说的那样是部份宗长处理钱的问题,但慢慢才明白那样说的事情只是片面之词,这些事情就是到现在我也还是搞不清,但无论是什么原因我们也不须深究,只希望我们高族能从头起搞好团结,再来一次更大的飞跃!而要做到这些是非常需要您们这样有名望有见识的宗长正确引导本着包容共荣才能做得到。而目前一些宗亲从打倒或搞臭的手法来着手我觉得非常不妥,这只是我的看法不一定正确,希望宗长批评指教。


贵州老高 13:16:01
很有同感,共同努力!谢谢你的关照!
桃源梦对你的博文《忠孝在此得两全》发表评论:尊敬的致贤宗长好!有您这位德髙望重的老宗长参加北京会议,是全体与会宗亲的光荣。会议组织中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请多多包函和留下宝贵意见。请把寄谱的邮址发我手机13911253938
你回复说:小弟过奖了,我能为族中办点事是幸运。我在北京会议大会上的表态出自肺腑,绝不食言,请严格监督我!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04-24 15:41:35 +0800 CST  

贺中华高姓壬辰春北京会议
高致贤
[中]原文化谁传承?
[华]夏儿女一条心;
[高]氏宗族属华夏,
[姓]脉从古袭至今;
[大]姓百家有我在,
[通]天赐我字辈文;
[谱]写新篇作纲要,
[总]览古今高姓人;
[谱]就族人弹冠庆,
[好]在第五通谱※成!
※指中国继孔、孟、颜、曾四姓之后,高姓是第五个有通谱的姓

有德宗长:我昨晚才知要写贺词,今晨起来一边准备行李,一边匆匆拟了几句藏头顺口溜,算搭个架子,发给您请修改。我马上去赶飞机了,北京见。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04-24 15:45:18 +0800 CST  

核心内容是总世系表
——读《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心得之一
高致贤
北京会议上领到一套《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以下简称大通谱),带回家中开始阅读。确切地说是选读,此读也只能算浏览。为什么不通读、不细读呢?
宏篇巨著,上、下两卷,书重六七斤,我这76岁的老头捧读捧不动;200来万字,昏花老眼通读所需多少年月!故我采取从粗读到细研,从选读到通读的方式慢慢学习大通谱。
所谓粗读,就是浏览目录和标题,从中挑选我之所需。首先被我选中的是什么内容?第二章:高姓总世系表(以下简称总表)!这一表人名就是了解我们高姓历史渊源的总纲。
有了它,读之便可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从千余年来纷繁复杂的千头万绪中梳理出我们高姓的源流。这便是我们需要《大通谱》之意义所在。如果没有纲领性的这一章,其它史料便如散沙,且各支系均有自修之谱,且已理顺本支系的迁徙脉络,大通谱没有这个总表,那就成了“大而不通”,它就没有这么大价值了!
总表像张联络图,有了它,打个不很贴切的比方,族人寻根问祖便可按图索骥、顺藤摸瓜,找到自己支系的来龙去脉。
总表像株大树,有了它,族人便可从主杆找支杆,从支杆找分枝,而后找到细枝末节,将海内外的高姓族人联系在一起了!这就可将分散于全球的高氏宗亲的历史分支统一起来!
总表连分表,分表系支表,支表接家史,家史连个人。还可从中找到宗亲中的辈分。分居于全球各地高姓各支系自理本支系的字辈,几千年的流离迁徙,经历了上百代人,光凭现有的字辈已分不清个人辈份了。有了这总表,加之分表、支表,条分缕析,脉络分明,我从共祖姜太公那里清理下来,我属于太公96世孙;再从我们的入赣始祖崇文公那代算起,我是他的41世孙。这样,我们便可溯源而上,顺流而下,在本姓人中分出辈份来。这便是总表带给我的实用意义!路加宗亲通过20年深入各地收集采访,和编委会成员们一起分工负责,团结奋斗,将许多散碎银子炼为金缕总表,功不可没!
除这“大通谱”外,我还有明兴公支系的《高氏族谱》和《中华百家姓氏通鉴》。明兴公支系谱中有“神农至崇文”、“崇文至明兴”的两个世系图表,就让我们对族史沿革一目了然!《中华百家姓氏通鉴》第一卷中也收有《高氏源流》篇,但因没有世系图表,让人读后如堕烟云。两相对比,就觉得大通谱在全族中的统一作用无可非议。凡为大通谱的供料采写、编辑出版尽心竭力的宗亲都应受到尊敬!

2012年4月15日记于深圳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04-24 15:49:54 +0800 CST  
错别字及书号
——读《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心得之二
高致贤

未拿到《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以下简称大通谱)之前,就看到有读者已经仔细审读过它,而且指出其中不少错别字。我觉得应该向指出错别漏字之读者学习。学什么呢?学他们认真负责的阅读精神!洋洋洒洒200万言之大通谱,浏览一遍尚需不少时日,而且从中挑出不少错别漏字,足见其阅读之认真、仔细。这种无偿而认真的校对精神,着实令我钦佩!
我搞过一些校对工作,深知校对之艰辛,错误之难免。我们搞校对之时是先校大样稿,即是一校;再校小样稿,即为二校;三校清样稿,即系三校。上机印出一份来再校,叫插红校。各次校对人均要签字负责。看来已很认真了,但却错别漏字难免。校对实在是一项细致复杂难度大的工作!文革初期,我们县里印一本毛泽东的《老三篇》小册子供群众学习,我和管宣传的军代表刘天禄两人校对,那时错了毛著一个字,就要被打成篡改毛思想的“现行反革命”,故我们互换读看,校顺读校对之后,又逆读校对,唯恐有半点差错。可印出来再度反复校阅,发现整本册子中掉了一个字,且掉的只是文后注释中的一个阿拉伯数字,这就不得不将那一大堆新册子赴之一炬,重新校印!校对工作之难度由此可见一斑!
根据校对工作之复杂性,新闻出版管理机构也允许一本新书录入的差错率在万分之三以内,超过万分之三才算问题。200万字的大通谱的错别漏字有多少?我没有统计,因为没有仔细通读,也无法统计,如果按万分之三的允许率来看,它的差错在600个以内均不算问题,请有心时读者算算看!
也许有人认为这差错率不光是错别字。对的,还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等硬伤也算差错,那就“数错并算”吧!不过,差错应有个合情合理又统一的衡量标尺,不能以甲去衡量乙,也不能以乙去衡量甲,尤其是文学艺的衡量标尺更不能这样。比如大通谱第五篇《艺文》中,选了不少古代高姓作者的诗词。有的古诗词流传着不同的版本,版本不同的原因有流传过程中的错简,也有作者之修改。比如今人耳熟能详的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有个句子:毛手书为“原驰蜡象”,印刷本中却为“原驱蜡象”。两种版本均不错。就看你选用哪种版本。如果谁要用“驰”去否定“驱”,或用“驱”去否定“驰”,看似均有道理,也都没有道理,两种版本都合理存在,同时流行。故用此版本去否认彼版本,都扯不清,也不能令人信服。对大通谱中的古诗词,也只能在编者采用的版本中来校其对错。
行文至此本应结束,但还想到一个号外:有人说大通谱的书号是非法的,这只需到作家出版社去举报就OK了,何必四处招摇?这里不用赘述。我想说的是:大通谱作为家族史料,不要书号也可以。如果要到印刷厂印制,按其要求办个“内图资准印证”即可。若自己能印制,连内图资准印证都可以不办。作为家族史料,宗亲捐资凑钱印制,自写自编自印自用,只作赠阅资料,不对外营销,何来非法?所谓非法,就是用假书号出版图书并且公开上架销售的营利行为。非营利的资料公用、赠阅及交换使用,如行政文件、产品介绍之类“自产自销”印刷品也要办书号吗?国家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文化宫之类单位收藏的珍贵资料,又有多少是有书号的?书号对公开出版发行之营利图书起作用!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04-24 15:52:35 +0800 CST  
续 修 宗 谱 之 我见

——序续修高氏明兴公支系宗谱



族之续修宗谱时,余因尚在潜心尽忠,退休便旅居深圳,诸事缠身,未能参与效力,十分惭愧。家兄退休得早,得以参与续修工作,尽了大孝。那是一种幸运亦是幸福。这里,我只有向列祖列宗跪歉了,并向为续修宗谱出力的众族人遥致谢忱。

宗谱,曾一度被许多政治无知者视为“封建遗物”,加以“四旧”之罪名而破之,实在可笑。宗谱是一个宗族之正史,亦是整个中华民族光荣历史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却被一些学究称为“野史”,真不知他们的“正史”是怎样产生的。余以为,只有各姓族谱的综合,那才算完整的国史,或曰民族史。缺少宗谱内容充实完善的国史,最多只能算作一部由某些政要指使下的文人编造的残篇破简,可信程度应大打折扣。余以为本族人续修我宗谱,实为宗族、国家和民族之大计,堪称美事。修谱者值得钦佩。

所谓正史,往往是官史,不过是一些畸形枯骨架子而已,能有中华民族的多少血肉?东南亚某国家到中国觅宗,最后确定他们皇室祖宗在我国的就是某氏宗族家谱。足见宗谱已成为海外华人寻祖觅根的可靠依据。不然,那么涉及到国际问题的严肃认祖,没有确凿的史料是绝对不行的。续修宗谱工作之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我说宗谱之重要,绝不认为宗谱就是十全十美的东西。宗谱也有其局限性,但多是很真实的。诚然,在一个官本位之风盛行的国度里,修谱也难免受些影响,也会有人往往想找些大官来装璜族面,不惜牵强附会。国家是需要有官来管理的,族人中有人参加管理国家大事有何不好?但谱中所收录的官职,必须有依有据,千万不能错认祖宗,更不能乱认祖宗。倘有乱认、错认,就是一种不孝,一种耻辱,将愧对列祖列宗。修谱是在写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千万不要拉大旗作虎皮。

姓氏如何形成?那是姓氏学家们去抠髓之事,与修谱人关系不大,当然,若能有依有据地记入宗谱,也算一种知识表现,没有,也不影响宗谱的性质。姓什么,无非是一个符号或曰代号而已,有何值得炫耀?我们只要把自己能搜集到的资料加以整理,将本族人的来龙去脉理个大体清楚,就算一大贡献了,要想绝对理清是不可能的,也没有那个必要。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的姓氏观念在逐渐淡漠,人员也在不断交流,不断融合,完全依父定姓的时代逐渐过去。从父从母姓的风气也在兴起。若干年后,谁是某姓的嫡系子孙,也很难确定,只好是认姓就认谱了。好在我们现在修谱,尚未受到“乱姓”的什么影响,谱中所录,皆我高氏子孙无疑,值得庆幸;以后的,我们可不去管他,其实也管不了啦!

族人令我作此谱序,我心悦诚服。作为高氏子孙一员,这是我千应万该所尽之责任。也许有人认为:因为我系咱高姓本支系中第一个正式评聘为记者,又是第一个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贵州分会的正式作家的所谓文人,才得以撰写谱序。记者、作家是真的,但与众多族人相比,只不过我先获得那个正规手续而已。其实,族人中比我文化知识高、写作能力强的人多得很,只不过按宗族辈分我稍高一些。然而,后来居上,一代胜过一代,那才是我宗族人才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诚然,其他姓氏也有请我为他们写宗谱序言的,那只是想借我的名而已。在我本姓人中,我是个普普通通的文化人,比我强的多,将会有更多人强过我,但我也不是没有作为的。退休前发表几百万字的作品不说,退休后旅居深圳这个国际性的都市里,能在3000多名研究生上岗和专家、学者、教授如林的南山区立足,且能受请到一个单位主持文字工作,还受聘为一家报社的专栏作家,自立于高级知识分子之林,总算没有给族人丢睑,也感谢列祖列宗的庇荫。我能冲破某些框框套套,超越某些陈规陋习来写此序,也感谢列祖列宗遗传下来的独立自强基因。

作序,也可将谱书的内容提炼概括,扼要介绍一下,抑或将修谱者的辛劳记录一番。可这两方面我都没有做到。因我暂居外地,起草此文时尚未拜读过宗谱稿本,也未参加过修谱工作,在这里只有检讨的份,哪还能指手划脚、说三道四?故我希望修谱的族人们能写个内容概要和后记,以弥补我之不足,拜托啦!

用什么来结束此序呢?余以为:咱高氏作为伟大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尊老爱幼、团结和睦、互敬互爱、互相帮助、遵纪守法、勤俭持家、自强不息等传统美德,以及开源节流、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等时代精神,都应记住,且将其发扬光大。希我族人珍视。

明兴公十一代孙高致贤敬撰

公元2003年季春于深圳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04-24 16:09:37 +0800 CST  

当主编都由富商把持之后……
高致贤
这“主编”当然是编书报刊的了?我这里主要谈的是编修某谱之类的主编。
某地某族为修宗谱,邀约了一批文化人筹备,碰到的第一个具体难题就是资金缺乏。历来文人——我说的是真有文化知识之人——皆不富,故有穷秀才一词之流传。如何解决这个资金难题?穷秀才们接受了一个馊建议:而今虽然文化少,可有钱的人多,他们便来个“捐编委”。族人中捐多少钱给一个编委会的什么头衔!旨在筹资把谱修好!
通过一番“捐编”,大把大把的资金到手,编委富了,可也变味了!富商把持编委,大官也因捐而登堂,始筹之穷秀才们却被挤到一边去了。穷秀才们又有个谦逊的传统美德,以前集体作文或编纂什么书刊时,署名习惯从大官到大款,执笔者的姓名往往写在最后。现在虽然好一些了,但为了完成修谱这个大局,名列末尾他们也忍了,可忍辱负重并不能如愿。为什么呢?
商场如战场,商不厌诈,某些大款捐任了编主任之类,有的直财权。编委大权到手,捐资滚滚而来,财源茂盛,他们便想到以此为资本又可赚一大笔钱,于是便要以我为主的另外修谱,编委会得听我的,你们那些穷秀才、臭文人得按着我的指挥棒转,不听指挥?一边去吧!我权钱在手,还愁无人为我卖命?别看我大老粗一个、肚子里没几滴墨水,我有钱可买人代我写作来出书,可以买博士文凭。你又怎么样?!于是,一个修谱好事变为了一场经济纠纷,影响修谱不说,还伤了宗亲和气!
这时,原来动议筹划此事的牵头文人n恍然大悟:我们筹集资金的捐编不对:贪官想捐个光环,奸商也想捐个文位,可想不到捐编还可掌财权,自己掌握的捐款比自己捐出去的多了N倍,真是吃小亏占了大便宜。为富不仁者财迷心窍、见钱心变,于是引出一场经济纠纷。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你看,人家某姓某支系续修家谱,也倡议族人捐资,但人家不捐编委会职务,而是在谱书中留下捐资者的芳名和金额,有大成者还可略记。编委捐资职不变,非编委捐资不买职,发现有才有德者,捐不捐款均可参加编委,保证编委的文化性与道德性,留给后辈族人一部文化含金量较高的宗谱……
想到这里,N耳畔仿佛响起一种声音:文化?文化己被金钱强奸了!道德?道德值多少钱一斤?!
这声音好熟哟,N睁眼一看,说话人原来就是他们捐编进来管捐资的大款ZC,他顿觉心血上涌,仰面朝天……
此间人语云:当钱多文少又缺德之人充斥修谱编委的时候,修出来的谱书也没有多少文化含量了!
本文纯属虚构,请不要胡乱对号入座。若有愿入座者,报上实名,也好给你修个脸谱吧!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04-24 17:54:52 +0800 CST  

读高占祥题词有感
高致贤
[和]衷共济同宗亲,
[合]璧同著一本经;
[力]挽狂澜于困境,
[胜]利之本在齐心;
[金]科玉律皆如此,
[玉]洁冰清受人尊;
[指]望宗亲立此则,
[导]好迷航一塔灯!

注:首届华夏高氏文化发展论坛暨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颁谱大会于2012年4月1日在北京召开,高占祥宗亲在贺信中提出和合力,胜金玉的指导思想。会议对此作了充分肯定,代表们一致赞成。作此顺口溜以为纪!
2012.4.14.于深圳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04-24 18:39:18 +0800 CST  
先问问自己
——读《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心得之三
高致贤

拙作《读〈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心得之一、二》发表后,在宗亲中引起强烈反响,提出不少意见和建议,正反皆有,不管来自哪方面的意见,均说明一个问题:宗亲们都很关注《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以下简称大通谱)!对这些意见,我以为编委,尤其是主编都会表示欢迎的。何也?他们心血与汗水的结晶已引起宗亲们的高度关注,获得宗亲认可,这对进一步完善大通谱增强了受众意见!
作为编修方面会这样想,受者方面如何呢?我以为有些提问者所提的问题,似乎也该先问问自己。
如某人对本家上三代都搞不清,寻根中咨询有谱宗亲,说了点支离破碎的东西,就认为自己可能是某支系的了,这当然没有错,可人家根据他说的线索,查不出依据来,不敢认定他是那个支系的。对此,他不是积极找依据来说明,而是到处招摇某支系的谱书太不全面!理由就是没有写上他家的族史!可他就没有问问自己提供了修谱资料吗?或曰提供了可靠资料吗?不知者不为错,但自己不知而要苛求别人必须知道来满足自己的无理要求,又另当别论了!
比如某持有“史料”的宗亲,在大通谱采集资料时,他不愿给通谱采编人员,待人家书成之后,查阅大通谱中没有收录他们的《xxxx支系史料……》感到很不满,便以大通谱缺少其手中之“史料”来反讽大通谱之不全面。大通谱缺失了某方面的史料,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上述这反讽不是另具讽刺性了吗?反讽者是不是可以先问问自己:当年你为什么不将“史料”给采编人员使用呢?
又如某人问大通谱上能不能查到他们的始迁祖xxx的名字?只知一个名字,其余一无所告,这是对大通谱寄予厚望,渴求寻根之心情可以理解,可他们把大通谱当成高姓族史的“百科全书”,要求实在也太高了。大通谱是有识之宗亲采编的。他们虽然披肝沥胆十余载,对分散流传于全球千余载的宗族史料,又岂是一个编委会一二十年可以搜全的?这类宗亲何尝不可问问自己为大通谱提供了什么族史资料?
“先问问自己”。这并非只为某些人所设。凡是宗亲对大通谱提出的重大问题,编读双方都可自问。编委问问:采编工作中有无重大遗漏?力所能及的工作尽全力了吗?受众问问:自己为大通谱的编修做了什么贡献?
如果编者对读者提批评意见都不予理采,甚而认为是别有用心,那就是自堵言路!须知,已出版的大通谱并非已经达到至善至美、无可挑剃的程度,尚有一些需要补充、修正、提高的地方;这是编委方面。
而受众方面呢?如果认为大通谱有点不足就全盘否定,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那便不是关心大通谱了!须知,金无足赤,瑕不掩瑜,编得再好的图书,也不可能满足所有读者需要。正如天下一号厨师炒的菜也不能让所有食客都满意一样,众口难调呀!
此间人语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这里对编读双方都有用;责问自己,包容别人,齐心协力,共图大业,乃是把咱《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和分谱以及支谱编修完善的重要性之一!
2012.4.24.于深圳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04-26 06:14:31 +0800 CST  
不经意间一句话 数代寻根梦圆成
——今又找到明兴公的一支后裔
高致贤

一句“关山填鸭院”,几代寻根梦圆成!
我们贵州大方县百纳乡鸭院村鸭院组的高德明、高亮明兄弟及其子孙们已对上溯八九代前的宗族不知底细了!自己怎么改为彝族也不知道。改革开放以来,他们一直不忘寻根,怎奈八九代之前均无依据,只好徒叹奈何!
德明、亮明下代中的高超、高顺杰、儿媳吴世勋等先后进入网络平台,从我介绍的族史中,感觉到他们好像是应发一支的后裔,向我咨询。我让他们寻找史据,通过多次交流、提示、启发、追询,一步步得知他们的老人从路布乡的关山迁到百纳乡的鸭院,我再让他们寻找墓碑,终于在鸭院找到清光绪年间高应武之墓碑,但其上代的情况也就不知道了!应武公之后也无字辈,名字随意改,但他们并未放弃寻根!
我于4月28日从深圳回大方参加《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贵州颁谱仪式,与他们预约时间来面谈。我到大方后就与高祥勋预约时间,请他一起座谈。高祥勋是《高氏族谱·贵州大方高明兴支系》的主编之一。他花20来年功夫,深入江西寻根、循回贵州、大方周边有关省地县以及大方县境内高姓居住的乡、村、组、户调查取证,获取大量宗族史料,修出一部被高德原、高路加、高家协等专家、教授高度赞扬的家谱。高祥勋掌握并熟悉明兴公支系的许多宗族史料,被族人誉为明兴公支系的“活字典”!有他参加,就可找出许多线索。
5月1日下午,德明之儿媳吴世勋与我联系,我们预约2日上午交谈。当我和祥勋先后到达我们颁发“大通谱”的红楼酒家时,德明夫人陈珍明已率弟高亮明,媳吴世勋,子高顺华,侄高顺林,还有在大方读高中的孙女高银垚也先后到场。但他们谈的,还是我们在网上聊的那些。通过反复启发、分析,祥勋讲述了张刘公后裔迁入和迁出路布的历史后,肯定从路布迁出去的均是荫祖(张刘)公的子孙。但他们如何到百纳去仍无线索。我和祥勋在与他们有意的“闲聊”中,高亮明自然露出一句:“听老人们说是‘关山填鸭院’。”这个“填”字正好说明他们迁徙的原因:在族人中的“填”,就是本族人中某人没有男孩传宗,就从族人中抱养(过寄)一男孩来顶这支人的宗。关山是被抱养人在路布的住地,鸭院是抱养人在百纳的住地!来龙去脉已弄清楚,但已修成的明兴公支系谱中没有找到高应武的名字,这还不能完全确认,留下待查。
高祥勋回家再详查资料,竟然在荫祖(张刘)公碑刻孝名中找到应武的名字,多方吻合,便可确认!
正是几代寻宗无觅处,一语道出迁徙因,列祖列宗在天灵,保佑后裔不离根!这是我此此回贵州大方参与颁发《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期间又一最大的收获!谨向列祖列宗跪谢!


2012.5.2.于大方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05-03 07:30:49 +0800 CST  

楼主:贵州老高

字数:352455

发表时间:2012-04-24 23:1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3-22 16:17:37 +0800 CST

评论数:28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