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弃儿——读《宫女谈往录》看清宫逸事(长期连载)

老太后和皇上、皇后等出逃后的第一次午餐,就是这样度过的。但老太后根本没吃。煮老玉米汤可成了宝贝,你一碗我一碗地分抢着喝,皇上也喝了一碗。
荣儿和娟子和另两侍女,开始把割下来的豇豆角捋下来,盛在车夫的布袋里,把剩下来的青玉米堆在料笸箩里,把青玉米秸捆成两捆带在车尾。荣儿亲眼看到饥民们什么都抢,她们剥好的青老玉米,生的,他们就是嘴啃着吃,白浆顺着嘴角流下来。在大车店里不时有散兵进来,没有东西可拿,就用碗舀足一碗凉水,边走边喝,顺手把碗摔在大路上。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12:48:36 +0800 CST  
荣儿看得心惊肉跳,用眼看了看崔玉贵。崔玉贵大声对她说:“荣姑娘,不要怕,只当我们已经死了,现在活几天是赚的。要记住,事到临头放胆,死全不怕,就没什么可怕的了。”这话是对荣儿说的,也是对大家说的。对荣儿来说,像吃了定心丸一样,她牢牢地记住,“事到临头须放胆”,让她一辈子也忘不掉。
小娟子悄悄对荣儿说:“现在洋人可能进宫了,宫里的姐妹们不知如何呢?也许上吊,也许跳井。”她俩不禁用手摸摸临别时赠送的饰物,眼泪流了下来。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12:49:26 +0800 CST  
车又向前走了,路上的人渐渐疏稀起来。
这时,小娟子非要和荣儿换车坐不可,说是咱俩各伺候老人家半天。荣儿心里很感激,泪马上涌上眼角。在大车店的厨房里,她俩各自背着人藏起一个熟老玉米来,谁的心事谁全知道,无非是怕老人家饿。小娟子把手娟包好的玉米塞给荣儿,说:“这一个你孝敬给当家的(为了沿途安全,他们管皇上叫当家的)。”荣儿非常感激小娟子把给老太后献孝心的机会留给自己,在车上,她把小娟子的事一五一十地禀告了老人家,不抢功,不拔尖。后来又给皇上奉献一个熟玉米,给老人家剥玉米粒。看着老人家一口一口地吃下去,荣儿感到很欣慰,算是尽了奴才的一份心了。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12:57:48 +0800 CST  
6、夜宿清真寺
车里头奇热,像蒸笼,歪脖太阳几乎把人晒干瘪了。牛蝇随车飞舞,喜欢叮人。叮后立刻起大包,红肿一片,出奇的刺痒,先由叮的孔内流黄水,以后就变成脓。
汗出多了,就出奇的渴,渴得像由喉咙里冒烟似的,众人开始嚼老玉米秸,老太后大概实在支撑不住了,也和大家一起嚼。
路越走越高了,骡子很吃力。李莲英由前面回来,站在路旁,禀告说,已经进入昌平境地了。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12:59:03 +0800 CST  
太阳落山的时候,来到一个叫西贯市的大庄子。但谁家也不愿意收留他们。再说这村住的全是回民,他们不愿和汉民掺杂。李莲英等商议的结果, 是村上有个旧的清真寺,年久失修,已经废了变成了场院,有几间房闲着,他们就住在那里。老太后也很愿意。
屋里空空的,地下除去几块砖以外,什么也没有。荣儿愣愣地想,就要在这个地方过夜了,昨天是天堂,今天是地狱!这是谁能预料到的呢?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12:59:51 +0800 CST  
荣儿先把老太后安顿下来。炕上光秃秃的,没有办法,荣儿和小娟子把轿车的垫子抬下来,让老太后能有个坐处。
老太后自从早晨坐上车以后,闭口不说话,既不冒火气,也不显骄气,处这种逆境,完全采取逆来顺受的态度。也顾不得什么礼仪了,荣儿看光绪皇帝扎撒着手立在当地,像木头人一样,于是她拿起一个口袋,叠起来,放在矮凳上,请皇上坐下。皇上用眼看了下老太后,老太后说句“皇上也坐吧”,皇上才坐下。这时李莲英、崔玉贵都上街里张罗饭食去了。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13:00:40 +0800 CST  
这可苦了荣儿和小娟子了,要什么没什么,给老太后漱口,没有碗,洗手,没有盆。最后想起大蒲车车厢底下,挂着个饮骡子的盆,她俩把它刷干净了,给老太后洗脸洗手。以后,太监也拿这个盆同样给皇帝用。这个盆一直传到半夜,才算众人洗涮完。
荣儿刚伺候完老太后洗过脸,老太后就语重心长地说:“现在讲不了什么规矩了,她们几个(指娟子等几个侍女)接触外面的人少(指没结过婚),荣儿你就多出头吧!”荣儿恭恭敬敬地请跪安答应了。荣儿还有一个宝贝,就是火镰包。早在颐和园吃早点的时候,她就留下心了,想没途一定需要用火,她就把火绒、火石、火纸多带些。她的火纸可值金子了,半路上没卖东西的,很多人都要向她借纸,当大便纸用,以后她每个人只给一张,留下给老太后用。她的火镰包不能借走,只有她亲自打火给旁人用,所以她忙得很,这边叫,那边也喊。这时荣儿是个大红人,也是一个大忙人。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13:08:04 +0800 CST  
天渐渐黑下来了,不知由 什么地方滚出来很多蚊子,成团成团的蚊子像圆球似的滚在一起,乱吵乱叫,声音吓人。
已是半夜时分了老太后还倚墙没睡,荣儿和小娟子给老太后剥玉米,用头上的簪子穿豇豆吃。皇上还坐在地下。她俩又端来两碗豇头汤,敬给老太后和皇上。然后伺候老太后睡觉。荣儿把炕上原有的一个破簸箕扣过来,垫上一块手巾作枕头,让老太后躺好。老太后忍受着闷热,闭目养神,能眯糊一小会儿。皇上坐在车垫子上,用帽子遮住脸,两脚伸直,在墙角上强忍着休息。荣儿心想,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在一起,母子同居一室,还是第一次吧!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13:32:35 +0800 CST  
中午休息,谢谢各位看官捧场!
午后见!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13:46:06 +0800 CST  
伺候完老太后和皇上,荣儿合眼眯糊一小会儿,天就亮了。她赶紧爬起来伺候老太后。不知是什么风声漏了出去,街里的大户人家知道这批住的人是太后和皇上,送来了几屉刀切馒头,是四方的,用板刀切成的馒首。还有小方块的咸菜,两桶小米粥。这真是雪中送炭!另外,知道要行山路,特意奉献三顶骡驮轿。西贯市街里的大户人家一气奉献三乘骡轿,是很可观的了:这要有六匹骡子、三个脚夫,当这兵荒马乱的年景,总算是很豪气的了。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15:29:44 +0800 CST  
这大户姓李,是个开镖局子的,习武出身,很有点侠义味,在这一带很有点名气。他还派了个向导,姓杨,四十上下岁,极精明。
老太后坐第一乘骡驮轿,皇上第二乘,皇后第三乘,就这样离开了西贯市。又重新雇了辆轿车,给荣儿等侍女们坐,从此告别了蒲笼车。
这是老太后第一件最宽心的事,自离开宫以后,居然有人给奉献东西了,怎能不让她老人家欣慰呢!荣儿她们也总算熬过了苦难的第一夜。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15:30:37 +0800 CST  
大户人家名叫李子恒,向导是杨巨川,护驾西行,慈禧还朝后不忘旧事,封杨巨川为“引路侯”,授李子恒为新疆伊犁县令,这是后话。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15:31:25 +0800 CST  
7、路遇土匪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七月二十二日的早晨,荣儿她们陪侍着老太后由西贯市出发奔向古长城。那时,她们根本不知道往哪儿去。
还是按照老太后的口谕,崔玉贵打前站。这天崔玉贵显得美滋滋的,给他新添个帮手,那个镖局子的杨向导和他在一起。两人都好练武,提起北京有名的教师来,他们相互还有些渊源。这姓杨的又是个地理鬼,甚至某一处某一家,姓什么叫什么,他都很知底,尤其是这一带练武的多,到了某一处,一报师门,马上得到帮助。这正对崔玉贵抢阳斗胜、好大喜功、又带些江湖味的脾气。小娟子并不戴敬他,看他们走后,指着崔的脊背嘲讽他。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15:32:57 +0800 CST  
这天,荣儿和小娟子同坐一辆车,虽然彼此不说话,但荣儿心里感到无限的温暖,想起结婚时娟子送过一份厚礼,又同甘共苦七八年,恨不得抱住她痛痛快快地嚎几声,吐一吐内心的酸苦。但小娟子那水晶般的心里早就明白这些,眼睛并不看她,沉思一会儿,寒着脸说:“你的心事我知道,现在还不到你哭的时候。据目前看,咱俩的小命可能保住了,可留在宫里的姐妹是死是活还不知道。将来咱们回来,能给她们收收尸,铲几铲土,祭奠祭奠她们,也不枉姐妹一场。还记得去年正月说书的说陈圆圆故事吧?城破被俘,六宫的人被赶着迎接新主子,九殿咚咚鸣战鼓,万朵花迎一只虎。要是宫城破了,我倒愿意她们都死干净,一个不留,一朵花也没有!你哭也哭个痛快,泪也流个干净。到那时你尽力地哭吧,就是愿意随她们去,我也不拦你了。”她突然伸出两只手来,搂住荣儿的脖子,浑身颤抖着大声抽咽起来。这是在荒郊旷野的车上。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16:23:52 +0800 CST  
山路崎岖,马一高一低地走着,人坐在里面也跟着一俯一仰的摇动,时间长了,老太后怎么经受得住?但老太后始终隐忍着不言语。自从离宫以后,老太后很少说话。在上山的路上,走在前面开路的只有崔玉贵和杨向导,荣儿看看老太后轿前光秃秃的,皇上轿前也是光秃秃的,两位至尊没有一个侍卫,只有两个赶脚的脚夫,不禁低头长叹!昔日天家的气派排场不知哪里去了。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16:24:58 +0800 CST  
小娟子含着泪对荣儿说:“早晨我给老太后洗脸时,看到老人家的发髻底下、脖子周围,也有一片片的小红粒子。我问老太后,难过不?老太后眼看着旁处没理我!老太后是有什么条件说什么话的,条件不到向例不说话,现在说难过有什么用!”她喃喃地念叨着。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16:25:48 +0800 CST  
路上受苦问题不大,更大的麻烦将来临。路遇土匪,慈禧能否逃过这一劫?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16:57:56 +0800 CST  
三乘驮轿颤悠悠地走着,头骡颈下系的铜铃铛沉闷的叮咚、叮咚地响着,一声声催人入睡。
突然 间,前边的驮铃不响了,抬头望去,老太后的轿停下了。荣儿赶紧下车跑到老太后的轿前,驮轿高,她们站着只能扬脸说话,这在宫里是不许可的。老太后低声对她俩口谕,说要解溲。
她俩当时一怔,在这荒郊野外,前后没有村庄,怎么伺候老太后呢?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18:32:13 +0800 CST  
老太后果断地说:“就在野地里庄稼密的地方,人围起来!”这真是个最英明的决定。下人们赶快围成人墙,就这样,太后、皇后、小主、格格们轮流着。真是可怜可叹到了极点,没有便纸,只好用野麻的叶子权且代替了。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18:34:14 +0800 CST  
老太后最接地气的生活体验,围成人墙,就地解决,气派不同凡响。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18:43:11 +0800 CST  

楼主:半床诗7852

字数:65253

发表时间:2016-03-30 06: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3 22:52:34 +0800 CST

评论数:93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