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千古之谜——占卜术和易经真相大揭秘

今人皆言《连山易》失传,是因为人们不理解易和连山的真实内涵。如果理解了连山易的真实内涵。我们就可以从史书中找出很多和连山易有关的内容。

老马略举一二。

第一个例子:八风

《淮南子 天文训》载:“何谓八风?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条风至四十五日,明庶风至;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清明风至四十五日,景风至;景风至四十五日,凉风至;凉风至四十五日,阊阖风至;阊阖风至四十五日,不周风至;不周风至四十五日,广莫风至。条风至,则出轻系,去稽留;明庶风至,则正封疆,修田畴;清明风至,则出币帛,使诸候;景风至,则爵有位,赏有功;凉风至,则报地德,祀四郊;阊阖风至,则收县垂,琴瑟不张;不周风至,则修宫室,缮边城;广莫风至,则闭关梁,决刑罚。”

八风,谓之条风、明庶风、清明风、景风、凉风、阊阖风、不周风、广莫风。

这八种风,来自不同的方向的各座山:

条风来自东北方,其山叫条山;

明庶风来自正东方,其山叫明庶山;

清明风来自东南方,其山叫清明山;

景风来自正南方,其山叫景山;

凉风来自西南方,其山叫凉山;

阊阖风来自正西方,其山叫阊阖山;

不周风来自西北方,其山叫不周山;

广莫风来自正北方,其山叫广莫山。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19 11:47:09 +0800 CST  
第二个例子:各种不可理喻的神话传说

古代史料中记载了很多神话传说,在今人看来,感到不可思议。但是如果我们用《连山易》的思路去理解,就会恍然大悟了。

比如,共工怒撞不周山,如果按照连山易的思路来理解,其实际内容是,当时的北极星是原本位于北方的颛顼星,但原本位于东南的颛顼星,却有成为北极星的趋势,最后,地轴倾角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本位于东南方向的共工星,跑到西北方向的不周山一带去,成了新的北极星。这是一次比较大天文事件,直接导致了大洪水的爆发。

再比如,夸父逐日,如果按照连山易的思路来理解,就是位于夸父山上空的星星,跟随太阳一起运动的天文现象。

再比如,嫦娥奔月,如果按照连山易的思路来理解,就是位于嫦娥山上空的星星,突然快速向月亮奔去,结果在广寒山上空停了下来。

再比如,应龙杀夸父、蚩尤,如果按照连山易的思路来理解,就是位于应龙山上空的星星,捕获了夸父星、蚩尤星,然后往南方去了。

再比如,后羿射日(实际应该是羿),如果按照连山易的思路来理解,就是木星的运行规律发生了改变(具体原理后面会讲),导致天下大旱,后来羿山上空的星星快速飞向太阳方向,木星运行规律才恢复了正常。

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以上这些所谓的神话,其实就是连山易框架下出现的天文现象,如果我们不了解连山易的内涵,很容易弄得一头雾水、百思不得其解。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19 12:12:08 +0800 CST  
第三个例子:星体分野

星体分野是古代占星术的重要内容,不论是十二星次分野,还是二十八星宿分野,其核心内涵就是:将天上的星体和地上的地区相对应,通过观察星体的变化来推测其对应地区的兴衰变化。

追究星体分野的根源,就在于连山易。

随着长时间的观察和经验的积累,人们发现,用山名来代替其上空的星体,有一个重大的缺陷,那就是星体是可以移动甚至消亡的,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带来实践中的混乱和不便。于是,人们就改变了对星体的命名规则,改用星体的形状来命名。但是连山易中将地区和星体联系在一起的习惯,却保留了下来,于是便产生了星体分野。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19 15:05:07 +0800 CST  
弄清楚了连山易,我们再来说归藏易。

归藏易,故名思议,就是根据星体的出现和隐藏,来判断太阳位置,进而判断季节的方法。

经过长期观察,人们发现,在太阳运行的黄道一带,有很多星体,太阳总是在某个季节,和特定的星体一起出现;然后这些星体,在每年的某一段时间里,会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直到过一段时间,这些星体会再出现。

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星体的出现和消失,作为判断太阳位置所在的参考物,进而推测和判断季节的更替时间,是谓“归藏易”。

从历法上讲,“连山易”所测算的一年,是太阳回归天赤道的周期,是谓“回归年”,那么“归藏易”所测算的,则是太阳和某个恒星一同出现的周期,是谓“恒星年”。

“回归年”和“恒星年”之间,在时间上会有一定的差距,即为“岁差”。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19 17:41:24 +0800 CST  
史书中关于“归藏易”最典型的记载,是《礼记 月令》和《吕氏春秋 十二月纪》:


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

仲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

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牵牛中

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日婺女中.

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

季夏之月.日在柳.昏火中.旦奎中.其日丙丁.

孟秋之月.日在翼.昏建星中.旦毕中.

仲秋之月.日在角.昏牵牛中.旦觜觿中.

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虚中.旦柳中.

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

仲冬之月.日在斗.昏东壁中.轸旦中.

季冬之月.日在婺女.昏娄中.旦氐中.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19 21:26:37 +0800 CST  
《尚书》中也有类似记载: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霄中星虚,以殷仲秋;

日短星昂,以正仲冬。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19 21:54:36 +0800 CST  
《易经》中也有很多归藏易的记载,随后老马会一一解读。

大家都比较熟悉而有典型的“归藏易”是:

潜龙在渊(藏),

见龙在田(归),

飞龙在天(归),

亢龙有悔(归)。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19 22:01:44 +0800 CST  
现在我们知道,连山易,就是用山名来代替方向、星体进而推测太阳位置的方法;归藏易,就是通过观察某些星体的出没来推测太阳位置的方法。那么周易呢?周易是怎么一回事呢?

现在流行的说法,将《易经》命名为《周易》,并且把周易和周文王联系在一起,真是贻笑大方。你翻一下《易经》全文,除了孔子忽悠的那部分,哪里有周文王的影子呢?

后人之所以被误导,其一是孔子忽悠:“《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

瞅见了没,孔子看不懂易经,于是胡乱推测了,说这个易经是不是说的文王和纣王之间的故事呢?

是不是呢?是吗?不是吗?到底是不是呢?发了一番感慨后,孔子给我们留下的答案是:他也不知道。

其二是《史记》司马迁所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大家注意了没,文王是演周易,而不是发明周易。这个就好比说,老马闲来无事,拿着《黄帝内经》操练一番,莫非老马就成了《黄帝内经》的发明不成?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21 11:41:40 +0800 CST  
那么,什么是周易呢?

周易,顾名思义,就是以某些星体行走一周,来判断太阳位置的方法。

人们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在黄道一带的那个恒星圈,可以作为观察日、月、金、木、水、火、土等星体运行规律的参考物,而某些星体运行一周的时间,和太阳回归年是基本一致的,于是,他们把恒星圈分为若干份,以此来记录和观察行星运行的位置所在。

于是,周易产生了。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22 21:22:59 +0800 CST  
根据史书的记载,对恒星圈的划分,大致有三种:

第一种,将恒星圈划分为十部分,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后世称为十天干。

第二种,将恒星圈划分为十二部分。这种分法里又分两种,一种是十二星次,即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另一种是十二支(十二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戌、亥。

第三种,将恒星圈划分为二十八部分,即角、亢、氐、房、心、尾、箕、 井、鬼、柳、星、张、翼、轸、奎、娄、胃、昴、毕、觜、参、斗、牛、女、虚、危、室、壁,后世称为二十八星宿。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22 21:35:23 +0800 CST  
而绕恒星圈一周作为观测太阳回归年的星体,也大致有三个:

第一个是北斗星,其斗柄围绕北极星转动,斗柄指向恒星圈的位置,可以用来记录月、日。

第二个是木星,古代称为岁星。在天干纪年方法里,岁星绕恒星圈一周的时间为10年,即年行一宫;在地支纪年纪年方法里,岁星绕恒星圈一周的时间为12年,即年行一辰。

第三个是月亮,其在地支纪年里,以二十八星宿为背景,月行一辰,一年走十二个月;日行一宿,一月大约绕二十八宿走一圈。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22 21:47:36 +0800 CST  
长期以来,有一个疑问一直在困扰着很多中国人,那就是:十天干、十二地支的名称,究竟是怎么来的?特别是十二地支,为什么会和那十二种动物联系在一起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一个历法上的一个公案:即《夏小正》到底是十月历,还是十二月历?

有人把《夏小正》理解为十二月历,对此,刘尧汉和陈久金把《夏小正》和彝族的太阳历作对比研究,指出《夏小正》原是把一年分为十个月的太阳历,今本《夏小正》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是后人添加的。其主要论据如下:

1、《夏小正》有星象记载的月份只有1—10月,11月和12月没有星象记载。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各月太阳所行经的经度大致相等,大致平均每月日行35度多;表明它是把一年分为十个月的。如果一年分为十二月,每月日行应为30度。(太阳一年在黄道上运行一周,行经360度)

2、从参星出现的情况看,从“正月初昏参中”日在危到三月“参则伏”日在胃,再到五月“参则见”日在井,每月日行都是35度。从五月“参则见”日在井到下年正月“初昏参中”日在危,相隔210余度,若以一年十个月计,相隔六个月,每月日行也是35度余;若以一年十二月计,则相隔八个月,每月日行26度,显然不合理。

3、从北斗斗柄指向看,《夏小正》正月“县在下”,六月“正在上”;从下指到上指为五个月。由于一年四季斗建辰移是均匀的,斗柄由上指回到下指也应是五个月。这也说明《夏小正》是十月历。

4、《夏小正》五月物候与农历六月物候一致,以后渐渐出现差距,七月中出现了农历八、九月才有的物候,如“秀雚苇”、“寒蝉鸣”;九月“王始裘”,相当于农历的十月底十一月初,所以十月已进入全年最寒冷的季节了。

5、《夏小正》五月“时有养日(白昼最长,即夏至)”,十月“时有养夜(黑夜最长,即冬至)”;从夏至到冬至只有五个月。那么,从冬至到夏至也应该是五个月。合起来,一年正好是十个月。

夏小正,和彝族十月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起呢?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23 21:45:10 +0800 CST  
夏小正之所以和彝族十月历联系在一起,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大家都知道,在历史研究上,有一个夏商周断代工程,这个工程把历史文献中的“夏”,作为一个朝代,排在商朝之前,来进行考证和研究。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这个夏朝何人创建?创于何时?创于何地?史料中你根本找不到一点踪影,也没有人来告诉我们。

但就是这样一个笑话,却堂而皇之的走进了中国的历史课本,荼毒了几代人。

《尔雅》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按照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思路,如何解释这段话?唐虞又是什么朝代?

民国时那些老学究所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混淆了国号和地名。这一个错误,直接导致了今人在读古代史料时,经常会产生错觉,即:古人写错了。于是,各种矫正古人记载地名错误的论文横空出世了。今天的人,能考证出,古人写地名时写错了,这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奇观。

大禹建立的,是夏后朝,不是夏朝。夏后和夏,虽然相差一字,但是在地理位置上却相差十万八千里。

夏,在史料中,从来就是一个地名概念,而不是朝代概念。

老马在《被颠覆的华夏地理——古地名真相大揭秘》中已经指出,夏地,就在今天的三峡一带,跨重庆、四川、湖北、贵州。而这些地方,正是彝族的主要分布区域。

夏小正,是夏地的历法,而不是夏朝的历法;而古代夏地,和今日彝族分布地有重合,因此,夏小正和彝族十月历联系在一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同理,岁、祀、年、载,是夏地、商地、周地、唐虞地,不同地方的叫法,而非不同朝代的叫法。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23 22:13:16 +0800 CST  
《尔雅》又载:

“大岁在甲曰阏逢,
在乙曰旃蒙,
在丙曰柔兆,
在丁曰强圉,
在戊曰著雍,
在己曰屠维,
在庚曰上章,
在辛曰重光,
在壬曰玄黓,
在癸曰昭阳。

又载:"大岁在寅曰摄提格,
在卯曰单阏,
在辰曰执徐,
在巳曰大荒落,
在午曰敦牂,
在未曰协洽,
在申曰涒滩,
在酉曰作噩,
在戌曰阉茂,
在亥曰大渊献,
在子曰困敦,
在丑曰赤奋若。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23 22:21:34 +0800 CST  
《尔雅》又载:“月在甲曰毕,
在乙曰橘,
在丙曰修,
在丁曰圉,
在戊曰厉,
在己曰则,
在庚曰窒,
在辛曰塞,
在壬曰终,
在癸曰极。

又载:“正月为陬,
二月为如,
三月为寎,
四月为余,
五月为皋,
六月为且,
七月为相,
八月为壮,
九月为玄,
十月为阳,
十一月为辜,
十二月为涂。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23 22:25:34 +0800 CST  
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周易》主角的木星、月亮,对其位置的观察,都存在两种方法,即十月历和十二月历,也就是天干法和地支法。

而木星、月亮运行的背景,或者说观察其运行规律的参照物,就是黄道一带的恒星圈。

联系到夏小正,我们可以断言,十天干、十二地支,本来是对黄道恒星圈不同的划分方法,即一种是把太阳回归年划分为十个月,一种是把太阳回归年划分为十二个月。一种是十月历,一种是十二月历。

两者本来是没有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的,是后人生拼硬凑出了干支纪年法,才使二者产生了联系。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23 22:33:54 +0800 CST  
那么,十天干、十二地支、十二属相,究竟是怎么来的?

老马下面就一一道来。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24 16:01:54 +0800 CST  
我们先来看二十八星宿图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24 16:04:15 +0800 CST  
再来看《汉书律历志》中二十八星宿、十二地支对应表:

夏历十一子月:星纪,初斗十二度,大雪。 牵牛初, 冬至。终于婺女七度。

夏历十二丑月:玄枵,初婺女八度,小寒。 危初, 大寒。终于危十五度。

夏历正寅月: 诹訾,初危十六度,立春。营室十四度,雨水。终于奎四度。

夏历二卯月: 降娄,初奎五度, 惊蛰。娄四度, 春分。终于胃六度。

夏历三辰月: 大梁,初胃七度, 清明。昴八度, 谷雨,商终于毕十一度。

夏历四巳月: 实沈、初毕十二度,立夏。井初, 小满。终于井十五度。

夏历五午月: 鹑首,初井十六度,芒种。 井三十一度,夏至。终于柳八度。

夏历六未月: 鹑火,初柳九度, 小暑。张三度, 大暑。终于张十七度。

夏历七申月: 鹑尾,初张十八度,立秋。冀十五度, 处暑。终于轸十一度。

夏历八酉月: 寿星,初轸十二度,白露。角十度, 秋分。终于氐四度。

夏历九戌月: 大火,初氐五度, 寒露。房五度, 霜降。终于尾九度。

夏历十亥月: 析木,初尾十度, 立冬。箕七度, 小雪。终于斗十一度。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24 16:09:37 +0800 CST  
根据《汉书律历志》记载,子月在二十八宿的位置,始于南斗,终于婺女,示意图如下: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24 16:33:47 +0800 CST  

楼主:马红光2011

字数:49731

发表时间:2013-11-10 23:4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3 22:49:11 +0800 CST

评论数:102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