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千古之谜——占卜术和易经真相大揭秘

搞清楚了卜师剥龟的具体动作,和什么义啊功啊没有任何联系,也就谈不上任何迷信。

反过头来,我们再来看“开龟之四兆”,方、功、义、弓到底是什么东西。

方兆,即龟壳左右出现的变化。《仪礼》载:“左右曰方。”

功兆,即龟壳内外发生的变化。“功亏一篑”,功在古代指房屋一类的建筑物,这里指龟壳内外。

义兆,即龟壳上下发生的变化。义,指上下关系,《管子》载:“所谓八经者何?上下有义......上下无义则乱。”君臣有义,就是指的上下级关系。

弓兆,即龟壳弯度上发生的变化。

开龟,即剥落的龟壳,开龟四兆,即剥落的龟壳的上下、左右、内外、弯度发生的变化。这四兆,对应的就是下面“辨龟之上下、左右、阴阳,以授命龟者而诏之。”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12 14:48:31 +0800 CST  
搞清楚了卜师的工作内容,我们再来看看“上春衅龟,祭祀先卜”这句话

现在我们可以明白,“衅龟”,涂抹的不是血,而是油脂

“祭祀先卜”,不是祭祀前先占卜算命,也不是祭祀发明占卜的人,而是祭祀前,要先把乌龟给剥了。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12 20:30:47 +0800 CST  
卜师把龟壳剥下后,把龟壳上下左右内外的变化告诉了用龟之人,然后用龟之人拿着这个龟壳,去进行下一道程序——占龟。

负责占龟的人叫占人,《周礼》记载:“占人掌占龟,以八筮占八颂,以八卦占筮之八故,以视吉凶。凡卜筮,君占体,大夫占色,史占墨,卜人占坼。凡卜筮,既事,则系币以比其命。岁终,则计其占之中否。”

大家是不是感到奇怪?占龟呢,怎么又是八筮又是八卦的?没龟什么事吗?

不是没龟什么事,而是《周礼》规定,“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什么意思呢?通俗的讲,就是政府想知道未来的天气情况,要先用蓍草进行推演,即为“筮”;然后用龟壳作为辅助,是谓“卜”。

放在今天的话说,这叫双保险,先电脑演练一番未来的天气情况,再找些有特殊功能的动物来对照确认下。这比现在的天气预报还多一道程序呢!你能说古人这样做是迷信吗?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12 21:00:54 +0800 CST  
筮出现了,做筮的主要工具——蓍草,也就要闪亮登场了。

《说文解字》载:“筮,易卦用蓍也。”用蓍草来摆设易卦,就叫筮。

《广韵》载:“龟曰卜,蓍曰筮。”用龟来预测天气,叫卜;用蓍草来预测天气,叫筮。

《礼记》载:“龟为卜,策为筮。”用龟来预测天气,叫卜;用策来预测天气,叫筮。

《系辞》载:“子曰:'......是故,蓍之德,圆而神......”

各位看看,很普通的蓍草,到孔子这里,就又是德,又是神的——不过,废话说了一大堆,就是不告诉你,蓍草怎么用,神在哪里。

那么,在孔子眼里“圆而神”的蓍草,究竟为何物呢?它真的是我们今天所认定的蓍草吗?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12 21:55:20 +0800 CST  
关于蓍草的形态,《说文解字》载:“蒿属。生十岁百茎,易以为数。天子蓍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蓍草长得类似青蒿,长十年的话它的茎会有一百之多,容易制作数字。最高的蓍草(天子蓍)可以达到九尺高,次一点(诸侯)的有七尺,再次一点(大夫)的有五尺,再再次一点(士)的有三尺。

我们再来看古文字“蓍”





从古文字来看,蓍草除了具有显著的众多分支之外,还有粗大的根,就是被后人曲解为“日”的那部分。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13 10:12:31 +0800 CST  
综合《说文》记载和古文字,我们可以归纳蓍草有如下特点:

1、是多年生植物

2、茎有很多分支

3、能够制作数字

4、有巨大的根茎

经过研究,老马确定,孔老二口中“圆而神”的蓍草,就是今天的植物——木地肤。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13 10:19:32 +0800 CST  

木地肤是多年生植物,每年春天土壤解冻后,当旬平均气温上升到3℃时,老枝就开始复苏返青,临冬基部营养枝停止生长。

木地肤茎多分枝而斜升,呈丛生状。

木地肤有着粗大的根,茎与根的长度比为1∶26~40。

木地肤的这些外表特征,完全符合《说文》记载和古文字“蓍”所呈现的蓍草特征。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13 10:26:55 +0800 CST  
蓍草特征漏掉一条:长得象青蒿,加上

木地肤叶子象青蒿叶子,这一点也符合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13 10:43:24 +0800 CST  
既然木地肤就是古代的蓍草,它又什么神奇的地方吗?

木地肤神奇的地方,就在“易以为数”上。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13 10:58:24 +0800 CST  

在遥远的古代,没有电脑,没有计算器,甚至没有算盘。当有数字计算需求时,人们一般使用一种工具——算筹。

算筹的形状,就是一些粗细长短都差不多的小棍,一般由竹、木制成。

《说文解字》载:“算,长六寸,计历数者。从竹”。算筹,长六寸左右,用来计算日历节气。

《汉书 历志》载:“数者,一、十、百、千、万也,所以算数事物,顺性命之理也。……其算法用竹,径一分,长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为一握”。算筹,用二百七十枚摆成六角,围成一圈。

《隋书 历志》载:“其算用竹,广二六觚分,长三寸。正策三廉,积二百一十六枚成六觚,干之策也。负策四廉,积一百四十四枚成方,坤之策也。”正的算筹是三棱的,二百一十六枚摆成六角一圈,代表天干;负的算筹是四边的,一百四十四枚摆成四方形,代表地支。

《梦溪笔谈》载:“算法用赤筹、黑筹,以别正负之数”。红筹为正,黑筹为负。

北宋陶谷撰《清异录》载:“铸铁为算子”。铁的算筹出现了。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13 16:42:31 +0800 CST  
用算筹表示数字,一根表示一,两根表示二,三根表示三,四根表示四

五以上,就要组合了。比如七,要一根横着加两根竖着的,或者一根竖着加两根横着的。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13 17:15:44 +0800 CST  
如果要表示多位数,就要: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再用纵式,千位再用横式,万位再用纵式。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13 17:38:28 +0800 CST  
那么,算筹是如何进行计算的呢?

举例说明:23+73=96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13 21:13:13 +0800 CST  
举例说明:247-128=119(分四步)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13 21:16:44 +0800 CST  
举例说明:26*183=4758






1.把乘数26摆在上面,被乘数183摆在下面,被乘数的个位与乘数的十位对齐,中间留有空余,准备摆乘得的积(如图2);

2.从高位乘起,用乘数十位上的2乘被乘数183,得3660,摆在中间,积的数位与被乘数对齐(如图3,积的个位0用空位表示);

3.去掉已乘过的乘数十位上的数字2,把乘数个位6移至与被乘数的个位对齐的位置(如图4);

4.用乘数个位6乘被乘数183,所得的积与3660相加,最后得积4758(如图5)。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13 21:33:44 +0800 CST  
举例说明:309/7=44又1/7(分五步)



第一步,309在上,7在下,见图1

第二步,将7移到十位上,和0对齐,见图2

第三步,用30除7,得四余二。然后四上移,余数二占十位位置,见图3

第四步,将7再移回个位,见图4

第五步,用29除7,得四余一。结果得数:44又1/7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13 21:55:51 +0800 CST  
通过以上算筹的加、减、乘、除运算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算筹计算,具有形象具体、容易操作的优点,同时也存在着纵横记数、置筹不便,运算的数字较大、速度较快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失误等缺点。

而另外一种计算工具——策,则完全可以克服算筹的这些缺点。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13 22:16:39 +0800 CST  
策,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说文解字》载:“策,马菙也。”策,就是催马的鞭子

《蔡邕 独断》载:“策,简也,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其次一長一短,两编下附单执一札,谓之为简。连编诸简,乃名为策。凡书,字有多有少,一行可尽者书之于简,数行可尽者书之于方,方所不容者乃书于策。”策,就是简,长的是两尺,短的为一尺,摆放顺序是一根长的接一根短的。一长一短连在一起,下面附上一捆单个竹片,这些竹片叫简,把各个简连起来,就叫策。写字时,一行字能写完的写在一根简上,几行才能写完的就写在两根简上,两根简还写不下,就写到策上。

《礼记》载:“龟为卜,策为筮。”策,就是用蓍草来预测天气。

马鞭,简编,蓍草,为什么都叫策呢?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14 11:23:37 +0800 CST  
既然马鞭、简编、蓍草都叫策,三者之间有什么内资联系吗?

先来看马鞭。马鞭一般由鞭把、鞭体、鞭鞘组成。

鞭把,指马鞭的把手。

鞭体,指马鞭的骨干部分。

鞭鞘,指系在鞭体上的细皮条或细布条。


马鞭实物







舞台马鞭


象马鞭一样的鱼叫马鞭鱼


象马鞭一样的草叫马鞭草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14 15:36:20 +0800 CST  
再来看简编

根据《蔡邕 独断》记载,简编是按照一长一短的次序来进行编订的,而《说文解字》中,关于“册”的记载,和《蔡邕 独断》里讲的非常相近

《说文解字》载:“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者。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古文又从竹。”册,就是一种应用文体,君王册封诸侯所用。表示组成它的竹片一长一短,中间有两道绳编。古文有竹字头。

再来看古文字“册”



而湖北出土的包山楚简,也印证了《独断》《说文解字》的记载



由此可见,古代的“策”“册”,指得就是同一样东西——简编。
楼主 马红光2011  发布于 2013-11-14 17:18:45 +0800 CST  

楼主:马红光2011

字数:49731

发表时间:2013-11-10 23:4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3 22:49:11 +0800 CST

评论数:102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