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哲之死(连载)



杨虎城亲信宋绮云



方志敏



人不可貌相的胡逸民
楼主 施原  发布于 2014-10-16 20:50:05 +0800 CST  


四.《活路》事件与瓦窑堡之让
1.《活路》事件(续)

郭增恺的被捕,全因一份在东北军内部秘密发行了一个月的刊物《活路》。
原来,不久前,西北剿总政训处收到基层密报称,有一份铅印刊物《活路》东北军内秘密流传。毛人凤凭经验判断,这个情报不准确,刊物不是在东北军内部印刷的。因为此前,西北剿总政训处二科科长陈昶新想编印一些军事情报学、炮兵测量学之类的讲义,却找不到门路,他曾请求毛人凤帮他通路子。这说明,东北军内部根本就没有印刷设备。那么,这份《活路》印刷品又是从哪里出来的呢?
毛人凤猛然想西安绥靖公署军需处有印刷厂!他马上向科长江雄风请示,并一道商量了侦察办法:先找西安公安局马志超,从他的侦缉队里借来廉栋臣等两个侦探冒充失业工人,然后托关系找熟人,介绍进这个军需处的印刷厂。作了一番精心乔装打扮的廉栋臣等两密探果然不含糊,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留心等待,果然真相大白:《活路》确实是在这家印刷厂里印制的。
原来,他们进这家属于绥靖公署军需处的印刷厂不久,该厂又要秘密印刷一批文件了,由于厂方担心工人私自把印刷品带出厂外造成泄密,就对参预印刷的工人采取了严格的清点程序,确保付印的白纸与印出来的成品及废品张数相同。而且,印刷都在夜晚开班秘密进行,天亮停止。于是,两密探在一天晚饭后上班进车间,各自悄悄带进一份光纸,印刷时,用该纸换出了一份印好《活路》。一个破解迷团的机会就这样被这两暗探抓住了。
得手后,廉栋臣两人躲到在军需处后面城墙上偷阅。他们看到的内容全是指责蒋介石让东北军、西北军与红军互相残杀,并称其目的就是借红军消灭东北军、西北军。文件还说,东北军的‘活路’就是停止内战,西北(三方)大联合起来共同抗日,否则就没有活路!
显然,这就是散播不良信息,是地地道道的‘违禁印刷品’!于是,他们通过特务渠道,把样品送交西北“剿总”调查科长江雄风。江雄风获得如此重要的“反动文件”顿时兴奋不已,即向“剿总”参谋长晏道刚报告。晏道刚不敢迟疑,立即召集江雄风、马志超、曾扩情等特务头子开紧急会议,会上,他们集中分析反动作者是谁?
他们认为,既然是十七路军印刷厂印的小册子,当然是十七路军的人编写的。从内容上看,说话的口气是东北人的,宣传主要对象也是东北军。他们于是列举名单比对,最后分析来分析去,摊到郭增凯头上。郭增凯言论偏左,特别是他平日老是爱吹自己与杨虎城的关系如何之“铁”,还吹自己文采又如何如何之“牛”。到此,根据《偷斧子》寓言的逻辑去演绎,特务们越想越像,越分析越有道理,于是一致认定这个‘偷斧头的邻居’ 郭增凯是铁案难移了。《活路》作者非郭增凯莫属!报功心切的特务头子们即向蒋介石写了报告。委员长于5月10日电令:“着即将郭增凯逮捕送南京”,接令后,晏道刚不敢含糊,在12日这天他亲自打电话邀请增凯同志到总部喝喝茶,还说顺便有要事商谈。增凯同志终于落殻了,他被塞进公安局的警车,连夜被送到临潼,押上火车解往南京。
郭增凯到南京后,特务们立即进行审讯,逼他招供为何要编印这份如此反动的《活路》小册子?还企图从他口中套供杨虎城和张学良怎样密谋联共抗命的?郭增凯被问得浑然摸不着头脑。特务们用了各种威胁利诱、刑讯,也问不出所以然来。
南京的特务们只得如实转告晏道刚。晏道刚觉得,此事还是向杨虎城打个招呼为妙。于是晏参谋长约杨虎城将军来剿匪总司令部面谈。他先谈了一些与主题无关的陕北军事情况,接着隐喻道:何敬之(何应钦)在江西剿共时,随从人员中就有共产党,把军事计划偷送到红军方面,结果吃了大亏。你对你左右的人要常加注意啊!
接着他拿出《活路》给杨虎城看,他说:“郭增凯因此事已被调南京问话。”他还强调《活路》是十七路军印刷厂承印的,杨同志你理应查出个头绪来。
晏道刚此举着实不算高明。他等于给虎城通风报信了。
楼主 施原  发布于 2014-10-17 07:29:40 +0800 CST  
@wzm2005 810楼 2014-10-16 21:06:31
王以哲也算将星?
不要让人笑掉大牙。
九一八手握重兵不发一枪只身逃,不如马占山。
围剿红军丧师失地,八路军三个师番号都是原东北军地。
身为军长死于暗杀,不是众叛亲离就是警惕性不够。
-----------------------------
啊,这些内容使你失望了,抱谦!

这里的主人公不是英雄或伟人.
也不想把他们说成正确人物.
肯定既不是伟大的康熙大帝或杰出的雍正皇帝.

其实,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是有高富白的形象...
比如,好兵帅克,一点也没有好兵的资格
供大家娱乐笑笑而已.

欢迎继续批评.

每个作品一定要有一个英雄人物当主人公,那是几十年来的最高艺术标准.但后来回顾,甚少英雄永存.
康熙大帝即使再活500年,他也不过500年而已






楼主 施原  发布于 2014-10-17 23:13:38 +0800 CST  


四.《活路》事件与瓦窑堡之让
1.《活路》事件(续)
接着他拿出《活路》给杨虎城看,他说:“郭增凯因此事已被调南京问话。”他还强调《活路》是十七路军印刷厂承印的,杨同志你理应查出个头绪来。
晏道刚此举着实不算高明。他等于给虎城通风报信了。
杨虎城本来对郭增恺的失踪感到非常紧张。如今得知是被蒋介石下令捕走,更加不安:郭增恺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杨虎城有一套试图联络北方各军阀共同对抗南京的完整计划,郭增恺都知道。但他杨虎城知道,现在只能一切都不认账。再说,本将军识的大字不够一罗筐,《活路》那捞什子与我何干?于是杨虎城断然否定,坚称本司令的军需处绝对不会印这种东西。如果晏参谋长要查的话,还是请晏同志到市面上彻底查一查,别指桑骂槐地冤枉我!当然此时,十七路军印刷厂是否印刷过《活路》的事,杨虎城自己也心中无数。回靖绥公署后他立即派人去印刷厂查了一番,终于查出了系有人告密,告密者是二个工人,其中一人名字是廉栋臣!
杨虎城弄清了,原来这些人又是来暗算自己的!于是下令将廉栋臣二人秘密关押到17路军军法处。
晏道刚在杨虎城这边碰壁,又去找张学良,张副司令一见《活路》小册子,不禁拍案大发雷霆:这样反动的东西应当查禁,并应追查是何人所为!
他命令部队全面查禁收缴,把材料集中后,又发到孙达生手里让他处置。孙达生再把这些收缴回来的《活路》,通过各种形式再发给别的部队去了。
杨虎城关押了廉栋臣二人后,情知特务们已断了人证。于是他主动上门来到陕西省主席邵力子府上,痛斥蓝衣社特务胡乱抓人!杨虎城绝非糊涂人:邵力子是西安一带中统特务的总管,而中统一直与蓝衣社争风吃醋、闹矛盾。说蓝衣社的坏话,邵力子绝不会觉得刺耳。所以,杨虎城此举一则是在中统与蓝衣社之间多插些楔子,二则是让邵力子把话带到南京去,让中央听听。
不过,特务们随后就发现抓错了人。原来,江雄风和毛人凤等人,重新启用以前向影心留在西安的旧关系再进行明查暗访,终于又有了新结论:主张西北大联合、联共抗日的小册子《活路》是由东北部军部方面的高崇民、孙达生、栗又文和马绍周等人合编的!
其实,《活路》为一种不定期的期刊,意思是东北军的‘活路’在哪里。前文已经讲过,这高崇民、孙达生就是专门在东北军内从事兵运工作的,编制反战的小册子〈活路〉,正就是兵运工作的一个部分。高崇民、孙达生、栗又文和马绍周四人也正是〈活路〉的撰稿人。其中高崇民写了《抗日问答》的文章,表明了反对蒋介石‘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指出东北军必须联共抗日,不然就会灭亡。栗又文写了《关于如何解决抗日经费问题》,孙达生写了《论西北形势》和《整顿东北军内部的两个问题》。这些文章,在特务们眼中都是非常极端的。
《活路》既然是受中共东北军委员会刘澜波、孙达生、苗浡然等支持并参与组织的政治宣传刊,当然事先曾征得到张学良的默许。不过张学良表面上还是采用公开查禁的方式以遮盖特务耳目。所以,这个刊物本身是处于地下状态。印刷、发行,都冒着很大的风险。
楼主 施原  发布于 2014-10-18 07:30:39 +0800 CST  
@xjliang007 845楼 2014-10-18 15:46:54
如果中国这样的将星再多几个,我们现在估计日本话说的都比较溜
-----------------------------

看下去,大家或许会明白,本文目的是披露一些令人遗憾的历史真相,引起大家的回顾与深思.
那段中国濒临亡国的教训非常深刻,而绝非只是一两个懦将的功过.而是国内外形形色色势力交织挣扎的结果.
写历史,披露真相,揭示前因后果,引出历史教训,那才是本意.而绝非替谁粉饰,为谁歌功颂德.
其实,充满黑暗色彩与悲剧色彩的历史,更容易吸取历史教训

希望不要习惯性地拿"塑造英雄人物"的"革命样板"去套历史,以为写进去的人物就一定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一定值得歌功颂德.
楼主 施原  发布于 2014-10-18 18:18:42 +0800 CST  
四.《活路》事件与瓦窑堡之让
1.《活路》事件(续)

《活路》既然是受中共东北军委员会刘澜波、孙达生、苗浡然等支持并参与组织的政治宣传刊,当然事先曾征得到张学良的默许。不过张学良表面上还是采用公开查禁的方式以遮盖特务耳目。所以,这个刊物本身是处于地下状态。印刷、发行,都冒着很大的风险。
原先《活路》是采用刻腊版油印。既然如今经副司令默许了,那就准备铅印。但是,在西安找不到敢印刷的工厂。因为陕西省党部有命令,印刷《活路》这样的内容,就违犯了“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所以《活路》不能拿到外面去印。正巧,杨虎城的秘书王菊人造访高崇民。《活路》另一位编者孙达生出面与王秘书商量印刷《活路》的事。王秘书告诉他:绥靖公署军需处有个印刷厂,专印军内的材料,比较安全、保密。他答应帮助孙达生去请示杨虎城。杨虎城果然是慨然应允,并让王菊人通知军需处长王惟之负责监印,注意保密。按照实印册数发给纸张,不许多印。《活路》经过几夜突击印完了8000本。绥靖公署军需处长王惟之和交际处长申伯纯用小汽车把小册子运到双仁府高崇民家发行,秘密散发到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各部队中。当然。这种刊物一旦发出,必然很多人知道,特务也肯定会收集到手,那事就谈不到什么保密了。不过,杨虎城认为只要保密做的好,抓不到印刷厂,特务也没办法,他对张学良说:这本小册子发到前线官兵手里,作用很大。秘密保不住的时候,特务无非拿枪杆吓人,咱也有枪杆对付。有勇气抗日,不怕特务。特务来软的,我们软对付;来硬的,便和他们硬干。
所以,当晏道刚拿着《活路》找上门时,杨虎城公然与他叫板。
其实,令特务紧张的刊物远不止《活路》一种。张学良为宣传抗日,办了一个《文化周刊》,他委托刘鼎物色编缉,恰好上海左翼作家吴奚如(席儒)刚来西安,刘鼎请示周恩来后,把他留了下来。张学良接见了吴作家。《文化周刊》发行后,很快成为西安、兰州地区的畅销刊物,每期印5000份。但其中,吴奚如写的《蒋委员长身上有日本人的血液吗?》一文,特务们就上报到老蒋手里,那引起了蒋介石和宋夫人的极大忿怒:损坏于领袖的人格!


高崇民
同样,特务们把《活路》作者的更新发现密报给蒋介石,老蒋于是下令通缉高崇民、孙达生和马绍周。
南京方面给王以哲来了一封警告电报:“不得在军部窝藏共党分子”。王以哲立即拿给高崇民等人看,提示他们预做准备,并把孙达生等介绍来自北平、天津的20余名激进学生和秘密党员接到洛川,以士官的身份安插在67军教导队中,使特务们无从下手。



杨虎城秘书王菊人(中共地下党员)
高崇民知情后转由杨虎城保护,他辗转多处,最后离开西安来到天津租界南汉宸住处,到了10月份风头过去才回到西安。特务头子江雄风负责逮捕《活路》事件其他参与者孙达生、苗浡然、马绍周等人,但处处碰壁。马绍周利用东北老乡掩护而经常变换住处,特务几次扑了空;苗浡然因为是张学良卫队二营长孙铭九的同乡好友,就与张学良卫队住在一起而平安无事:而孙达生此时通过刘澜波关系住在新城坊15号,那是东北军独立105师师长刘多荃的公馆,特务不敢惊扰刘师长。虽然这《活路》事件闹得纷纷扬扬,特务们什么也没得手,只有郭增恺彻底被冤枉了。不过,你最好别急着当舂头替别人鸣不平,特务们不会有认错的事。郭增恺照样被关着,那怕他还沾一些皇亲国戚宋子文的光。
本文在后面“释蒋”那一节中,会再次提到郭增恺。而特务继续搜捕孙达生、马绍周等人,抓捕行动一直延续到两个月后的8月29日,并再次引发严重冲突。我们将在“艳晚事件”那一节继续讨论那天发生在西安城的事。
楼主 施原  发布于 2014-10-19 20:15:01 +0800 CST  

四.《活路》事件与瓦窑堡之让
1.《活路》事件(续)

特务继续对孙达生、马绍周等人的搜捕行动一直延续到两个月后的8月29日,并由此再次引发严重冲突。但由于从6月到8月,国内政治风云突变,我们不得不放下话题,把目光转向别的事件。所以插入了下一节《瓦窑堡之让》,去讨论其它更急迫的问题,而把《活路》事件演化出来的其它事变放到“艳晚事件”那一节继续讨论。

2.瓦窑堡之让

《活路》事件中抓捕高崇民、孙达生和马绍周的命令是蒋介石签署的。也可以说,整个《活路》事件是老蒋亲自抓的。但通缉令发了之后,却陷入不了了之的局面,当事人高崇民、孙达生和马绍周暂时躲避几天后,又似乎没事了。这怎么回事?
原来,国内出大事了!广东广西的陈济堂、李宗仁和白崇禧造反了。广东广西就是当年发动北伐战争的老革命根据地。李宗仁和白崇禧还是指挥整个北伐战争,实现从镇南关打到山海关的风云人物!这些人造反非同小可,是事关江山是否立即易主的大局,《活路》事件显得无足挂齿了。它自然被冷落一旁。
1936年6月1日,两广事变发生。广东陈济堂联络广西李宗仁、白崇禧亮出团结抗日的旗号,通电全国,叫板蒋介石,并以北上抗日的名义,出兵湖南、湖北。张学良、杨虎城、阎锡山、韩复渠、宋哲元、刘湘、盛世才等都收到陈、李、白的邀请,同时两广方面也特向红军发出呼请。两广军爷们的这一行动,还不是企图重复1926年北伐战争?于是全国一阵震荡,各方或明、或暗,直接或间接地支持两广势力。这事变让蒋介石一阵慌乱。
张学良、杨虎城也采取了同情两广的立场,并有了等应变计划。在两广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也就是6月2日晚,张学良、杨虎城就如何响应陈济堂、李宗仁、白崇禧作了研究,提出应对方案,并派出代表与各方秘密交流协商。至于与红军的关系,他们没有做出另外决定,而继续按肤施会谈的协议发展关系。因为不管两广事变如何发展,实现西北大联合,把东北军、西北军和红军联成一体,就是不可动摇的方针。
当然,他们没有匆匆忙忙发表声明,而是暂时静下心来,办军官训练团,搞训练,实现东北军和西北军的思想转化。然后达到与红军实现“西北大联合”的目的。
实现思想转化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东北军和西北军原本是以围剿红军为宗旨的。但自实肤施会谈后,就要求东北军和西北军的立场转变过来,变“剿共”为“联红”,逐步实现 “西北大联合”,红军、东北军和西北军团结一致,达到“三位一体”的目标。这当中就有一个重要的思想转变过程。还由于,肤施会谈是秘密进行的,放弃“剿共”为“联红”的立场是必须对蒋介石和南京政府隐瞒的,从而肤施会谈的协议条文是不能公开宣传的。所以思想转化要从军官开始,在内部通过秘密训练的办法来实现,然后从军官灌输给士兵,最后达到全军一致。其实,办思想转化训练班是周恩来的建议的。张学良对这点很信服,他的部下高福源就是成功地从红军办的“战俘学习班”转化出来的典型。他对高福源的思想变化非常惊喜,对训练班十分信服,所以他一下子就接受了周恩来的建议,计划军官训练团,实现对东北军和西北军的改造。
自肤施会谈回西安后他就与杨虎城商议,并决定在西安长安区王曲镇北堡寨村成立王曲军官训练团,对东北西北军干部进行政治轮训。他和杨虎城出任王曲军官训练团的团长、副团长。张学良的心腹王以哲任军官团教育长,具体负责训练团的筹建和日常训练工作。
筹办王曲军官训练团过程中,中共党员刘鼎、刘澜波、孙达生、宋黎等出了许多力,张学良身边的副官、秘书和卫队成员孙铭九、应德田、苗剑秋等也是训练团重要成员。为不让蒋介石怀疑,特地向中央报批。于是王曲军官训练团又称黄埔军校第七分校。训练团选择在长安区王曲镇北堡寨村的原因,主要是这儿是西安近郊,离西安中心城区近,又比较安静,同时还因为张学良在王曲镇备有一处公馆,这样便于他亲自处理王曲训练团的事务。

楼主 施原  发布于 2014-10-20 20:15:37 +0800 CST  
@wzm2005 906楼 2014-10-21 17:11:51
小中兄,
王以哲身为军人手握重兵,楼主又称之为将星,从未在军事上有所建树。
九一八王为旅长手中是东北军最精锐的部队,丢下部队化装成难民逃出沈阳。
一点军事素质也没,逃到张身边还升官了当军长了。
只怕是拍马屁拍的,难怪张大帅的奉系在小六子手中战斗力全无。
你当西安事变真为抗日,事变中积极的几个东北军后来都投靠了日本人,讽刺吧。
-----------------------------
向谷小中问好

也谢谢2005网友继续关注.
历史现象十分复杂
早期东北军在家乡遇到日本人时,一逃再逃,先丢东三省,再丢锦州,最后热河省会承德被100名日军侦察兵夺取,再把热河全省丢了,再把长城的各据点丢了,靠从江西赶来中央军25师救命,一个古北口阵地,25师战死4000人.东北军实在不堪一击,这些事实,全文均按计划将全面表述.
再说,本文在西安变前,讲到全国舆论多相信两广李白抗日口号,而惟独张学良西安事变全面遭全国舆论谴责,舆论决不信东北军躲到远离日本人的大后方后,高喊的抗日口号.所以西安事变中,张学良十分孤立.孤立促使张学良采取和平手段解决.
推动西安事变的'三剑客'是张学良的身边亲信,又是法西斯分子,他们反对和平解决.这些法西斯分子力图把西安事变引向内战.
当时,国人对法西斯没有警惕心,
最后,'三剑客'为了坚持内战立场,要谋杀东北军内不太愿意打内战稳健派首领王以哲\\何柱国\\缪徵流等等一大批人.谋杀部分得逞后,东北军各军纷纷声讨叛乱,要除'三剑客'等一批法西斯分子.并全部接受中央调防,西北大联合计划泡汤,国共谈判成功.
'三剑客'等一批法西斯分子从陕北苏区逃跑,多数当汉奸去了.

一再发表批评,使我受不了,把原文梗概讲了,就使作品失去悬念.
希望大家别看这些话,.....







楼主 施原  发布于 2014-10-21 18:40:19 +0800 CST  
题外话:
东北军主张和平解决的稳健派,后来基本都出现在抗日战场上,或战败被撤职,或战死',或坚持到胜利(比如差点与王以哲一道被三剑杀死的何柱国).总算能无愧关东父老.
东北军'主战'的三剑客那批人就是历史的另类了.不论什么人,不能看他口号多激昂,表现的爱憎多少分明。三剑客中的孙铭九\\应德田\\苗剑秋这些慷慨激昂的异类,就是很好参照标准。其实,有一度,汪精卫主席的抗日口号比蒋光头激烈多了。但最终还是两类完全不同的人。


缺乏函养,把这些事讲得如此肤浅,让大伙见笑了.



楼主 施原  发布于 2014-10-21 19:06:48 +0800 CST  

无能不是罪,包含祸心才万万要不得!
高调反米的芮左派,才是真内奸。这是国人要时刻警惕的。

下午正好有空,把稿子整理出来一段。提早与大家见面。

四.《活路》事件与瓦窑堡之让
2.瓦窑堡之让(续)


筹办王曲军官训练团过程中,中共党员刘鼎、刘澜波、孙达生、宋黎等出了许多力,张学良身边的副官、秘书和卫队军官孙铭九、应德田、苗剑秋等也是训练团重要成员。为不让蒋介石怀疑,特地向中央报批。于是王曲军官训练团又称黄埔军校第七分校。训练团选择在长安区王曲镇北堡寨村的原因,主要是这儿是西安近郊,离西安中心城区近,又比较安静,同时还因为张学良在王曲镇备有一处公馆,这样便于他亲自处理王曲训练团的事务。
第一期训练开班有108人参加,编成一个干部连,正副连长就是兼任教育长的67军军长王以哲和缪澂流。108人中有各部队的师长、正副团长、营长和总部的处长、科长、参谋、秘书、科员等等,共编为12个班。班长大都是上校级军官,担任副班长的为中校级军官,其余为列兵。干部连的学员一律着灰布军服,不戴军阶。
西安王曲军官训练团学员起居处就离太师洞没多远,他们利用土崖挖成一长排窑洞,每班住一个窑洞,每洞可容纳20人。入口处有门窗,纵深约有15米,挖掘时留出土炕当作床铺,炕宽2米,地宽l.5米。挨出口处,按班长、副班长、列兵的军阶顺序放置被褥。窑洞尽头是风雨无阻的交通洞互相联通。窑洞堪是黄土高原特有的民居与风俗遗产,冬暖夏凉、廉价实用!
饭厅是一条长30来米的露天长坑。中间留出高一米二左右土台当餐桌,两边留着矮土台当座位。为了增进互相了解,大家饭后坐在一起随意议论,交流思想,联络感情。
这时的王以哲是把注意力全放在王曲军官训练团上。他当然是按照张学良的意图,把军官们的“剿匪”思维换成“联红”行动,实现“西北大联合”的目标。不过,他一开头不是就提出“反蒋”、“团结红军”或“停止剿匪,共同抗日”这些容易招致特务注意的口号,而是讲历史,颂扬史可法、文天祥和岳飞,提倡民族气节,增强参训军官们的抗日卫国意识。在这些基础上,他说:“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打内战不行,我们永远打不回老家去。我们现在都应肝脑涂地,紧密团结在张将军的领导下,努力实现他的团结抗日主张,我们才有出路!” 王以哲的话这样说,其实与他的朋友高崇民、孙达生在《活路》中宣传的意思是完全相通的。
王曲军官训练团第一期开班时,蒋介石想用开五届二中全会的办法化解两广事变,发电报要张学良、杨虎城等人参加会议。张学良、杨虎城对两广事变内心有所准备,于两人商量后决定去一个留一个,也就是要留一手,让杨虎城留守西安以应付局面。张学良临走,特地吩咐王以哲,会议期间,全体东北军要服从杨虎城指挥。
张学良正离开西安,去兰州为邓发办手续经新疆去苏联。然后于11日转去南京、上海。当天,张学良到南京。但是,蒋介石白忙乎了一阵,他企图召开中央全会来制裁两广军头的目的没能实现。因为其时,两广事件还没有眉目,形势不明朗。多数委员正在坐山观虎斗,准备看一场好戏,于是纷纷以消极的态度进行抵制,全国许多军政大员不来南京,所以那次“五届二中全会”因人员不‘全’而夭折。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能到会给老蒋捧场,蒋介石十分满意。
但究竟这陈济堂、李宗仁、白崇禧太可恶了,搅得自己心神不宁,加上还有其它许多要紧的事要办,老蒋没能亲自多陪陪这位结拜兄弟到处玩玩散散心,而是从上海唤来熊式辉司令和吴铁城市长,命令他俩好生款待这位西北‘剿匪’劳苦功高的张少帅!让他在上海放松放松、娱乐娱乐,喝喝酒、跳跳舞、会会朋友。相对于半年前到南京参加五大时,张副司令遭到冷遇,这趟委员长够哥们了。
张学良这次“悠闲”的上海旅行,有如当年孙权借招亲为名,把刘皇叔款待于南徐的先例。看似张副司令也上了老蒋的调虎离山计。从而他这一去十几天没回西安。因此,东北军与红军的良好关系差点被搅乱。同时因他留在上海迟迟不归,一下子急坏了许多人。既让远方的陈济堂、李宗仁、白崇禧感到疑惑,也让红军领导和西北军首领杨虎城内心焦急。
首先心急的是陕北的中共中央。
我们说过,陈济堂、李宗仁、白崇禧发动两广事变的时候,也给中共中央和红军发电报,表达他们反蒋的目的,要求中共中央和红军响应他们的行动,合作反蒋。


楼主 施原  发布于 2014-10-21 19:30:04 +0800 CST  


王曲军官团,张公馆旧址



与王曲军官团相邻的太师洞(商纣王宰相闻太师)
楼主 施原  发布于 2014-10-21 19:35:52 +0800 CST  
@wzm2005 912楼 2014-10-21 21:28:51
施原兄
写贴就免不了别人评论。
批评似是贬义实则不然,批是文字评是口头,都是读者的读书心得,眉批就是写在书中。
个人认为施兄书名取得不好。王以哲名气太小不足以代表东北军。

东北军在陕西兼论西安事变或小六子的决择---西安事变前后
是否会更好,一点愚见
-----------------------------
谢谢wzm2005兄。

西安事变

东北军
这些牌头太大,不敢用。
另外也嫌被用滥了,
才想到取小一些的,
以表示不敢拾各前辈的牙惠。
也不便与各先贤‘别苗头’。






楼主 施原  发布于 2014-10-21 21:58:48 +0800 CST  


四.《活路》事件与瓦窑堡之让
2.瓦窑堡之让(续)

我们说过,陈济堂、李宗仁、白崇禧发动两广事变的时候,也给中共中央和红军发电报,表达他们反蒋的目的,要求中共中央和红军响应他们的行动,合作反蒋。
中共中央也发觉,两广事变搅得蒋介石手脚失措,他根本就无力过问西北的动态。这正是落实肤施会谈,实施“西北发动”计划,组织“西北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的最好时期。于是中共中央在6月16日,把前次与张学良的商定的计划书内容详细上报共产国际,请求批准。报告内容如下:
我们与东北军间的统一战线上层方面,业已坚定了张学良抗日反蒋的决心。……西北国防政府的局面,目前因两广的发动,华北宋哲元与四川刘湘等的酝酿,西北发动有加快的必要。……宁夏、青海方面是打通我们与苏联地理关系的重要关键,目前还没有有利的情况,然而以红军与东北军两个西北主力起而举事,西北局面已能控制,西北国防政府已有他坚定的基础了。……为了策应两广及华北的局面,西北发动决定提早。发动的时机拟在两个月内。发动的部署以接近苏联与解决西北蒋介石力量为原则,大体以红军一方面军经于甘北,二、四方面军经于甘南,以东北军一部入兰州,解决朱绍良,并控制兰州到哈密要道。因黄河的障碍,在结冰以前红军没有办法出兵至黄河以西或以北,因此只能使用东北军。西北国防政府应以兰州为中心,此政府主席及抗日联军总司令推张学良,我们则任其副。
报告中,中共中央指出主要困难是经费和装备问题。因为这不仅是中共中央担心的问题,也是历次谈判中张学良最关心的问题。一但西北事变发动后,没有苏联的援助,几十万大军粮草弹药将无以为继。中共中央自然也深为此种情况而担忧。因此在同一份汇报中提到:
东北军一旦脱离南京政府,则财政来源完全断绝,加上红军,每月至少应得到国际300万元的资助。同时,东北军脱离南京后,武器装备的来源也完全断绝,故飞机、重炮、各类步枪、机枪、架桥设备以及各种弹药,都需要来自国际的援助。
为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援,此时,红一方面军正在西征的战场上,要把根据地扩张到外蒙边界,打通联接蒙古苏联的通道!
中共中央在与共产国际请示报告的同时,也积极与西安的东北军和西北军联系,希望能积极响应陈济堂、李宗仁的‘西南发动’。在向共产国际汇报的同一天,中央就向张、杨提议,立即按肤施会谈精神,实施“西北发动”计划,组织“西北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
希望张学良和杨虎城速速做出回应。
杨虎城接到中共中央的建议后,就去找东北军留守王以哲商量。
这事,与在上海的张学良秘密联系过了,就是没有回音。
两人面对面,沉默了好一阵。他们内心有数,没有张副司令的点头,这事还真不好决定!但这事,红军方面又催得很急。怎么办?
许久王以哲说,副司令临走把一切决定大权委托于你,你就决定吧!
杨虎城沉默了一阵摇摇头,还是等张副司令回来再说。
由于张学良和杨虎城没有及时回应,中共中央和红军除通电对两广事变发表声明外,没有能通过实施“西北发动”、组织“西北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实际行动来响应。这事,一时让红军领袖心中不快。但那不是主要的,而且,因两广事变早早夭折,不实施“西北发动”,就保住中共中央与东北西北两军之间的秘密不暴露,这反而是一桩好事。糟糕的事是蒋介石利用张学良不在西安之际,通过宴道刚严令东北军向红军的后方发动进攻,最后导致红都瓦窑堡沦陷。
张学良也估计到此次上海之行,这是老蒋故意滞绊自己,其背后或许是耍点什么花样。但张少帅不甚担心:东北军这帮底,老蒋一时是消化不了的。张少帅倒觉得,西安闭塞,而上海消息灵通。在这动乱之际,他不妨将计就计,在上海观察事态的变化。
楼主 施原  发布于 2014-10-22 20:03:44 +0800 CST  
@wzm2005 917楼 2014-10-22 07:30:05
施原兄,你用王以哲,
一则文不对题,二则不足以吸引眼球。如文要出版出版商绝不会用此名。
小六子是富二代,内心特别崇拜白手起家者。
杨虎城刀客起家和贺胡子有点像,说是杨是西北军其实不是,杨实则陕西土著军和贺不能入湘军系一样。杨只是有一段时间归属冯的国民二军而已,当时青马宁马的马家军也同时在就不算西北军一样。
杨虎城有陕西一省地盘还有17路军实力不小了。
-----------------------------
谢谢。
楼主 施原  发布于 2014-10-22 20:25:32 +0800 CST  


四.《活路》事件与瓦窑堡之让
2.瓦窑堡之让(续)

张学良也估计到此次上海之行,这是老蒋故意滞绊自己,其背后或许是耍点什么花样。但张少帅不甚担心:东北军这帮底,老蒋一时是消化不了的。张少帅倒觉得,西安闭塞,而上海消息灵通。在这动乱之际,他不妨将计就计,在上海观察事态的变化。
张学良特别注意到,那个 ‘潇洒’、‘滑头’、‘贪财’却又老成持重,表面与自己一样风流豪爽内在却城府极深的钱大钧,这次没来与自己相见。钱大钧与小张堪称交情颇深、志趣相投!去年冬天,自己参加四届六中全会时遭冷落,就是钱大钧一人到机场接自己。可这次,来机场接自己的人员不少,可偏他没出现。钱大钧是军中的风流将军,著名的富家小姐欧阳藻丽、欧阳生丽这对美女姐妹花双双甘心情愿地嫁给他,两女共侍一夫!这点颇让风流少帅张学良羡慕不已。以往张学良与赵四小姐与他们一家向来来往密切。
张学良与钱大钧的来往开始自1932年,那年发生长城抗战,钱大钧出任保定行辕主任,他指挥的第13军含有孙元良、汤恩伯等枭将。因相继发生的锦州、承德失守而导致热河沦陷,张学良遭举国上下的一致谴责,那时也正是张少帅最难堪的时候。1933年蒋介石、宋子文到钱大钧的保定行辕逼张学良下野以承担失败责任。张学良记得当时钱大钧宴送自己出国考察的情形。1934年,蒋介石成立武汉剿总,自任司令,重新启用张学良为副司令时,卸下保定行辕的钱大钧当了武汉剿总参谋长。从此张学良、钱大钧密切往来。后来,武汉剿总撤销,成立西北剿总,张学良照样当副司令。临走,张学良向钱大钧告别时说:“慕尹,我先走一步,在西安等你!”可是,张学良左等又等,就不见钱大钧来,等来的却是宴道刚参谋长。什么原因让钱大钧与自己分手?张学良颇费思量。不过此后,他们因不再有同衙门关系,张学良与钱大钧来往倒更亲热更自然了。
可这次怎么啦?私下没见到钱大钧,张学良甚是疑惑。改任军事委员长侍从室主任的钱大钧,竟然不在老蒋身边,这点更让张学良费心思。后来,张副本司令终于知道了,老蒋又给钱大钧一次全权处理广东事变的机会。
北伐战争时期,钱大钧任广州卫戍司令,替蒋总司令打理革命的大后方基地广东。接着,1927年412事变时期,钱大钧与李济深一道配合蒋介石的清党行动,也在广东省策动了清党事件。后来还是这个钱大钧,他破坏了八一南昌起义军的南征。他先率两个团在江西南部冒险与起义军纠缠,阻挡并拖延起义军南征的步伐,并挑拨离间造成参预八一起义的蒋光鼐、蔡廷锴等率领的北伐军第11军脱离起义队伍。第11军就是那支攻克武昌城的北伐军劲旅,它的脱离使起义军很受伤。接着又是钱大钧在闽粤赣边界的三河坝伏击并暗算了八一起义军!因此,钱大钧是老蒋的心腹至交,而且他在广东留下许多重要的人缘关系。比如长期在赣南与红军周旋的粤军二号头目余汉谋就是他的私人朋友。果然这次,钱大钧南下广东直接挖了陈济堂的墙脚,成功地鼓动粤军余汉谋宣布效忠南京政府,对抗陈济堂。此时,广东空军的头子黄锐光和所有的飞机被蓝衣社特务分子戴笠收买,广东空军摇身一变成了中央军的空军!陈济堂一下子成了孤家寡人,被迫接受体面下野的安排,余汉谋取代陈济堂执掌广东军政大权,广东被招安并退出两广联盟。广西李宗仁、白崇禧孤掌难鸣,只好退缩。区区半个月,两广事变就这样夭折了。
张学良庆幸自己没有匆忙宣布‘西北发动’,没有盲目随大流起事。蒋介石也注意到,在上海的张公子正专心一意地忙乎着声色犬马,觉得此人胸无异志,基本忠诚可信。虽诸多特务提供的秘密报告表明,东北军首脑张学良、王以哲已经在与红军秘密媾和,但老蒋对这批黑材料持怀疑态度。他不相信张学良会走得那么远,只认为军阀本性造成他的山头主义,为保存实力而畏战。当然,由于张学良东北军不听话,蒋介石内心依然十分不满!何不趁张学良不在西安之际,把东北军逼向围剿红军的战场?蒋介石这么想,也早已这样做了。事实上,张学良一脚踏进南京的那天,蒋介石的第一道命令就已直接下达洛川的67军各师师部:进攻红都瓦窑堡,抄陕北红军的后路!他的这命令经西北剿总参谋长宴道刚的手跳过张学良和王以哲而直接下到107师长刘翰东、117师长吴克仁和独立105师长刘多筌手上,要他们火速向红军根据地蟠龙、永坪、安塞、瓦窑堡行进。他的命令立即得到执行,而张学良、王以哲浑然不知。因为此时张学良不在西安,王以哲不在洛川。
楼主 施原  发布于 2014-10-23 21:58:58 +0800 CST  
@wzm2005 906楼 2014-10-21 17:11:51
小中兄,
王以哲身为军人手握重兵,楼主又称之为将星,从未在军事上有所建树。
九一八王为旅长手中是东北军最精锐的部队,丢下部队化装成难民逃出沈阳。
一点军事素质也没,逃到张身边还升官了当军长了。
只怕是拍马屁拍的,难怪张大帅的奉系在小六子手中战斗力全无。
你当西安事变真为抗日,事变中积极的几个东北军后来都投靠了日本人,讽刺吧。
-----------------------------
@施原 907楼 2014-10-21 18:40:19
向谷小中问好
也谢谢2005网友继续关注.
历史 现象十分复杂
早期东北军在家乡遇到日本人时,一逃再逃,先丢东三省,再丢锦州,最后热河省会承德被100名日军侦察兵夺取,再把热河全省丢了,再把长城的各据点丢了,靠从江西赶来中央军25师救命,一个古北口阵地,25师战死4000人.东北军实在不堪一击,这些事实,全文均按计划将全面表述.
再说,本文在西安变前,讲到全国舆论多相信两广李白抗日口号,而惟独张学良西安事变......
-----------------------------
@谷小中 967楼 2014-10-24 16:02:25
施原兄,作品出现争论是好事,说明读者在认真看。 历史 上的事情本来就很难写,真相往往被传闻所蒙蔽
-----------------------------
小中兄所言极是.
我一直感谢wzm朋友的帮助.

.
楼主 施原  发布于 2014-10-24 17:36:13 +0800 CST  
四.《活路》事件与瓦窑堡之让
2.瓦窑堡之让(续)

张学良一脚踏进南京的那天,蒋介石的第一道命令就已直接下达洛川的67军各师师部:进攻红都瓦窑堡,抄陕北红军的后路!他的这命令经西北剿总参谋长宴道刚的手跳过张学良和王以哲而直接下到107师长刘翰东、117师长吴克仁和独立105师长刘多筌手上,要他们火速向红军根据地蟠龙、永坪、安塞、瓦窑堡行进。他的命令立即得到执行,而张学良、王以哲浑然不知。因为此时张学良不在西安,王以哲不在洛川。
虽然刘翰东、吴克仁和刘多荃隐隐约约地知道一些张副司令及王军长与红军的幕后交易,但此命令来得突然,又是蒋委员长签署的,而且顶头上司又不在,所以他们不敢迟疑。
但刘翰东知道,与红军达成的规矩还是要照办:军事行动要预先通知对方!于是刘翰东派副官何东升给红军送去公函:
“蔽部奉命向蟠龙镇及永坪镇、瓦窑堡各地前进,乞贵军予以方便!”
此时红军退出东征搞西征,全部红军主力正西征甘肃与宁夏,两省交界处的战火正旺,陕北苏区后方十分空虚。东北军大举推进,特别是直捣红都瓦窑堡,势必对红军及苏区群众造成心理上极大的损伤。因此,中共中央将这件事看得相当严重和急迫。周恩来连发几封电报给东北军67军军部王以哲,却没让局面出现转机。不得已,发电报给刘鼎要他查明真相。刘鼎不敢怠慢,匆忙出发去前线。
12日,赶到洛川了解情况的刘鼎回电说明,67军向苏区推进的事是来自西北“剿总”的命令,现已通知停止。67军部允许暂待2、3日,等张学良返会西安时再行定夺。
可是,13日这天,107师司令部,仍派何东升副官送来公函,重复前一天的要求。原本,当时正是推动“西北发动”计划的大好时期,如果发生红军与东北军的激战,势必使此前的一切努力泡汤!况且负责后方防卫的红29军和红30军距离瓦窑堡较远,调防不及,周恩来等研究后等不得不委曲求全,争取和平化解决危机。
为此,周恩来派联络局局长李克农直接与刘翰东联系,说明与张学良、王以哲前此约定之双方地域范围,要求该军停止继续向前推进。李克农为了能够证明双方高层已建立统战关系,就将王以哲与周恩来的通电直接出示给了刘翰东等人。
事实上,刘翰东是直接收到西北剿总参谋长宴道刚传达的命令,严格说,也就是蒋介石的命令。因此他不因见到周恩来、王以哲的通电就能停止部队行动。刘翰东表示说,无论从执行“剿总”命令角度,还是从指挥部下的角度,他都难以取消此次行动。他还说,不如红军适当配置兵力,摆出架势,迟滞东北军前进,“以释群疑”。刘翰东把看到王以哲给中共电报事报告给在西安代替张学良值守东北军大本营的王以哲。这事又难免引起王以哲的不满。不管怎么说,张学良才是东北军的当家人。没有张学良的撑腰,王以哲是无法对抗宴道刚的,更何况宴道刚身后就是蒋介石!由于王以哲无论如何也联系不到远在上海的张学良,从而他无法制止西北 “剿总”发出的那份袭击瓦窑堡抄红军大后方的命令。
刘翰东、吴克仁和刘多荃就这样进驻了红军根据地蟠龙、永坪等地。这永坪就是红军长征与陕北红军第一次会师的地点,徐海东和刘志丹就是在这里实现了永坪会师!蟠龙镇则是苏区一个后勤据点,驻扎着红军大量后勤机关和伤病员,集中了一批红军医院和兵工厂。加之东北军进军之前没有通知,蟠龙镇的丢失导致红军蒙受重大损失!如果东北军继续进攻红都瓦窑堡,苏区军心民心将受到震动而引起恐慌。
蟠龙镇、永坪以北几十里就是瓦窑堡,而瓦窑堡为当时陕北苏区的首都。
瓦窑堡形势危急!


楼主 施原  发布于 2014-10-24 23:09:52 +0800 CST  

四.《活路》事件与瓦窑堡之让
2.瓦窑堡之让(续)

蟠龙镇、永坪以北几十里就是瓦窑堡,而瓦窑堡为当时陕北苏区的首都。
瓦窑堡形势危急!
瓦窑堡以南,是东北军的刘翰东107师、吴克仁117师和刘多荃独立105师。前面说过,刘多荃独立105师战力相当强,决不输于东北军任何一个军。对瓦窑堡构成军事压力的,除东北军外,还有地方军阀高桂滋和高双城的部队及汤恩伯的中央军。
即使是考虑到通过与王以哲交涉,可以约束瓦窑堡南线的这些东北军的话,那红军还得面对北线的高桂滋和高双城两个师的压力。当然,最主要的威胁来自国民党中央军汤恩伯部。汤恩伯有两个团正奉命从东北部绥德向瓦窑堡逼近。
李克农再次来蟠龙镇面见刘翰东。刘翰东依然说是军令难违。他还说,中央军汤恩伯部正从山西渡河大举西来,纵然东北军和北面“两高”袖手旁观,瓦窑堡终不可守,红军不如干脆放弃,这也便于东北军用以宣传,消除南京方面的怀疑。
李克农出于使命所在,也只能在言语上坚持不退让。他说,东线之敌并无进占瓦市企图,“我军奉命决在官路坡、杨高坡、涧山地进行顽强防御,巩固瓦市”。这就是说,红军要在瓦窑堡以南与东北军决一死战!
谈判似乎陷入了僵局。6月15日,周恩来急电询问王以哲,要求解释。
王以哲接到电报,急忙回洛川。看了蒋总司令的命令和晏道刚的电文,又调查了作战情况后,马上给周恩来连发数份回电。第一份电报表示制止部队继续进攻瓦窑堡。
“此次部队前进,弟确不知,兄我两方精诚相见,事实俱在。但法西斯利用张不在西安,弟不在洛川,急催前进,现在急电前方负责者令前进部队停止前进撤到蟠龙以南”。
王以哲很快收到周恩来会电:“知此事出于法西斯之捣乱,兄我两方关系决不因此事件有所损失,弟与兄方已是一家,休戚与共”。
接着王以哲对红军遭受的损失表示歉意:“尚请谅之”。
王以哲又通报了对红军伤病员的安排情况:“对兄方伤病员待遇已令前方负责者转令各部队优待之,请放心。”
王以哲调查以后,于17日下令东北军暂退出蟠龙镇,苏区民心才稍安。电报向周恩来表示:“弟认为此一点小误会障碍不了兄我大体之方针,望兄宽恕并向各方多作解释,尔后行动,弟决负责。”周恩来回电称赞:“吾兄为东北军之柱石。” 随后,远在南方的张学良听到汇报,知道彼此之间出现了误解,也托刘鼎带信给周恩来。信中称:
恩来同志:贵我两方,屡生误会。必须互谅互信而调整之。外间情况等等,嘱刘同志面达。特此敬祝努力并乞代问候诸同志为盼。张学良启
注意,此后张学良与中共中央领导人通信均以同志相称。我们不妨借机会说明一下:或许,那同志名单中还有另外一个人,那就是王以哲。不过,王以哲是同志的事,是他逝世半世纪以后由叶剑英和中共中央组织部确认的。而张学良那同志的称呼,虽然此时总书记洛浦已确认,但据说并未获得当时共产国际的同意。但这不影响双方电报往来的称谓。后来双方约定,在电报中称东北军为“甲军”,红军为“乙军“。用赵东、赵来代替毛泽东、周恩来,而用李毅、李仁、李忠称张学良、王以哲和于学忠。不了解情况的人,即使破译了电报密文,还以为是两赵、三李两家门的兄弟之间的生意往来。
当天,刘翰东果然收到新的命令停止进攻。于是他发出信函通知李克农:107师已经收到王军长电令,并于现地停止前进。
而后,刘翰东107和吴克仁117两个师分别退出永坪、蟠龙两个镇,使眼看就要发生的交战危机得以化解。
早在15日,红军西北军事委员会已看清瓦窑堡的危局,估计到瓦窑堡迟早必失,准备易地再战,决定先搬空瓦市再说。具体部署是:调彭德怀、林彪前来协助周恩来,将中央机关全部迁出,随主力西撤。
楼主 施原  发布于 2014-10-26 20:34:07 +0800 CST  


四.《活路》事件与瓦窑堡之让
2.瓦窑堡之让(续)

早在6月15日,红军西北军事委员会已看清瓦窑堡的危局,估计到瓦窑堡迟早必失,准备易地再战,决定先搬空瓦市再说。具体部署是:调彭德怀、林彪前来协助周恩来,将中央机关全部迁出,随主力西撤。
幸亏当天的这一及时决定,不因为东北军的后撤而犹豫不决,并果断的执行,否则中共中央的损失将不可估量。因为,东北军的后撤了,红军警惕性放松了,但其它军队没有后撤。他们依然把瓦窑堡当作进攻和掠夺的目标!四天之后瓦窑堡就猝不及防地被其它忠于国民党的军占领了。而且,攻进城的军队,既不是此前来势凶猛的东北军,也不是令人可怖的中央军汤恩伯的军队,而只是瓦窑堡北面高双城手下一群稀稀拉拉的鸦片兵!
事情是这样的:瓦窑堡面临多路的军事威胁。原本中央军汤恩伯的第13军在晋北戒备亲倭的内蒙德王叛军,此时也派出两个团由山西渡黄河进入陕北绥德,与地头蛇高桂滋的84师合兵一处,目的是监督西北‘剿总’各支部队的动向。17日,王以哲67军停止向北进攻,并退出蟠龙、永坪两镇后,就引起蒋介石的警觉。于是,汤恩伯给王以哲发电报,意思是说,王以哲你老兄出兵有困难的话,兄弟我就当仁不让了!他自20日起就要向瓦窑堡进军。王以哲立即回电解释说,67军现正忙着修碉筑路,再说给养有点困难,等后方交通线巩固之后就会立即向前推进。王以哲估计,汤恩伯见电报后就不会急匆匆来抢功。同时王以哲把汤恩伯的意图向红军通报。他明确表示,希望红军在瓦市不保的时候,能首先让东北军进占,以便借此向南京方面表功,掩盖南京的耳目。当然,从红军角度看,既然知道瓦窑堡必定不保,与其被汤恩伯占领还不如主动送给王以哲。因此,中共中央也很快答应了王以哲的这一要求,给王以哲的回电称:“无事不好商量也。”双方并且约定,一旦两军靠近时,应各自向天放枪,以资掩饰。至于东北军进入瓦市时间,则等待红军视东线的作战具体情形而定。中共中央还建议王以哲提前向西北“剿总”谎报67军已占领瓦窑堡的消息,以杜绝别的国民党军队因贪功而产生幻想,盲目地进攻瓦市。按此建议,东北107师刘翰东果然抢先谎报了自己攻占瓦窑堡的功劳!
各路白军都看到了西北剿总的战报:刘翰东占领瓦窑堡!于是,进攻瓦窑堡的全部军队都因不知虚实而变得迟疑不决。这包括汤恩伯的那支分队。
而东北军后撤后,红军把注意力转向瓦窑堡东北绥德的汤恩伯中央军身上。当红军集结在瓦窑堡东面的老君殿附近准备打击汤恩伯的13军时,发觉对手仅有两团兵力!而且这两个团也因刘翰东已”立功”在前而止步不动。汤恩伯出兵的目的是督战,是逼东北军进攻红军而非去抢大功!
见汤恩伯部队不动,红军方面也改变主意了,于是另发一份电报给王以哲:“兄部是否须要进入瓦市,俟弟与张先生见面时再定。十日内兄部在蟠龙、肤施间集结修路筹粮为便。”
此时,瓦窑堡北面石湾镇的高双成第86师也因得知刘翰东抢得‘首功’而止步不前。高双成本与中共红军也有默契。再说,既然刘翰东已经抢功到手,86师何必去凑热闹。于是他约束手下,不让他们混水摸鱼。看来,瓦窑堡的危机就要化为一场虚惊。
就在这看似和平女神就要降落瓦窑堡之际,意外发生了。


楼主 施原  发布于 2014-10-27 22:02:59 +0800 CST  

几个人物


高桂滋


高双城


吴克仁


刘多筌
缺翰东,张云衢照片
楼主 施原  发布于 2014-10-27 22:58:42 +0800 CST  

楼主:施原

字数:531502

发表时间:2014-08-25 22:2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8 09:52:38 +0800 CST

评论数:1127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