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刘邦

@二十九桥明月夜 2018-03-24 07:40:16
http://static.tianyaui.com/img/static/2011/imgloading.gif
-----------------------------
多谢明月兄支持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3-27 16:01:13 +0800 CST  
@梦蝶的陶渊明 2018-03-24 18:34:42
支持佳作
-----------------------------
多谢梦蝶兄!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3-27 16:04:07 +0800 CST  
@梦蝶的陶渊明 2018-03-24 18:34:42
支持佳作
-----------------------------
多谢梦蝶兄!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3-27 16:09:56 +0800 CST  
@千成葫芦 2018-03-24 18:55:19
周六顺利,晚上来支持朋友佳作,祝越写越顺、越写越好!
-----------------------------
多谢千成兄!加油!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3-27 16:10:55 +0800 CST  
@洛塔锁姑娘 2018-03-27 13:48:09
好文顶起
-----------------------------
谢谢好友!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3-27 16:12:18 +0800 CST  
硬抗项羽

此刻,荥阳前线的刘邦也不再洗脚了。前不久他刚刚派英布进驻成皋(县治今河南省荥阳市大邳山),而且不断地收到北部战线传来的好消息。这时的刘邦可谓战意十足。他下令修筑了敖仓至荥阳的甬道,用来运送粮草,准备和项羽死磕到底。

就这样,自从汉二年五月刘邦率军进驻荥阳。这一转眼,一晃快一年过去了。现在的刘邦几乎每天睡眠都不足,没办法,对面的那位猛人作战能力简直是太强大了。

项羽看到了汉军的甬道,笑了笑。楚营的众将也都笑了。因为他们记得,当年的巨鹿城外。章邯也弄了个这么个玩意儿,可其结果是什么呢?

所以说,项羽对于处理甬道运粮这个问题,很是有一套。你刘邦不是在开辟第二战场吗?你不是要以自己为诱饵拖住我吗?那不配合你一下怎么说得过去?

于是项羽数次派遣楚军袭夺汉军的粮道。有时候还特别气人,那就是楚军似乎都不用自己运粮食了。为什么?只靠抢就够吃了。为啥还要劳苦楚地的民众?

要说楚军的野战能力的确强过汉军。眼看着粮道多次被侵袭,刘邦也是没有什么好办法。

其实项羽的用意很明显,不论刘邦在其他地方刷什么花样,只要他项羽能够彻底的消灭刘邦本人。那么剩下的一切都不足为虑。

现如今刘邦坚守荥阳,抱着喝西北风的心念也要和项羽死磕到底。攻城野战楚军断然是占不到便宜。

说起来也奇怪,楚汉之际。若是论哪方军队守城守得最好,那一定是刘邦的直属汉军。而若是说哪方军队野战能力最强,那毫无疑问是项羽指挥的楚军。

所以,目前的局势就是,刘邦固守不出。项羽短时间内还无法攻破荥阳。因此,项羽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刘邦引诱出城。在运动战中项羽有着百分之百的把握送刘邦归西。可是刘邦自然也是看出了这一点,任凭楚军如何叫骂,就是不出击。

反正你打不进来,我还有粮食吃,你能奈我何?

此刻的项羽笑了。我能耐你何?你不是抱定了喝西北风的决心吗?那我就成全你!只要你粮道一断,看你还如何猖狂!

就这样,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邦的处境越来越来越不妙。

恰恰在这期间,韩信竟然派遣了一个使者前来。刘邦看了看,脸色并不是太好。因为使者只是一个人,也就是说在他的身后一个士兵也没有。刘邦现在面临楚军的猛攻,兵力也很吃紧。你韩信身为我的部将,平定了赵地以后,收编了大量的军队。难道不知道派遣回来支援老子?

很快,刘邦得知了使者的来意。原来是韩信请求刘邦立张耳为赵王,以此来镇守赵地。

刘邦屏退了使者,自己一个人陷入了沉思。现如今魏、代、赵、燕都在他的掌控之下。他可以调用那里丰富的物资、征调那里的青壮年来充实自己的军队。看起来,这一切都很正常。可是转念一想,那里真的又是在他的掌控之下吗?

他刘邦为了大业得成,不会吝惜自己手里的土地。若是有人能够帮助他夺得天下,封王封侯,在刘邦看来,是理所当然的。

看着如今自己领地的扩大,北方战事的平定。为此,他丝毫不怀疑自己开辟北部战场这一决策的重要性和正确性。可是,不怀疑并不代表着没有担心。

那担心的来源,便是韩信的意图。封王可以,就算他张耳成为了赵王,那也是我大汉所封。必将世代从属于我大汉。

可是,取得了赵地以后。什么时候封王、封谁为王似乎还轮不到韩信来“请”。也许除了韩信和张耳之外没有人知道韩信请刘邦立张耳为赵王到底是怎么想的。

所以说,此刻刘邦心里的答案也只是他自己的推测。

现如今一方面荥阳吃紧,另一方面韩信兵威正盛、又有着赵地的大量资源来补充军需。刘邦已经不知道他这个汉王在韩信手下的汉军里、在魏、代、赵、燕的百姓中还有着多少影响力。或者说是否还能超过韩信的影响力。

这一点,刘邦自己的心里也是没有确切的答案。所以,此刻韩信请立张耳为赵王,在刘邦的眼里,一个很明显的信号就是他要自树党徒、培植关系。试想一下,假若而今韩信请立张耳为赵王。那么他时张耳是否也会请立韩信为代王、魏王?其他的将领们是否也会效仿二人的所作所为?

从沛县一路走来,刘邦了解的已经太多了。当年声震一时的陈王,不也是面临着自己的部属在外私自称王而自己却无力制止的既定事实吗?现今天下大势,项羽之强,不弱于秦。华夏之乱,犹胜当时。难道他刘邦也要面临陈涉的结局吗?想到了这里,刘邦的内心不由得一阵疑虑。

此刻,韩信的这一请求。可以说把刘邦架到了火炉上,进退不得。若是答应他的请求,封张耳为赵王,万一出现自己所担心的情况怎么办?

若是不答应他的请求,那么在众将眼里,刘邦就是一个有功不赏的庸主!大家风风火火的帮你打天下,你却连个赏赐都吝惜,那么谁还会给你卖命?

想了很久的刘邦,最终有了自己的解决办法。他知道,自己凭心交人、以术御臣。他刘邦不是项羽!现如今这种局势,他相信,不论韩信还是张耳都是忠心于他的。而他也必须依靠韩信,既然用人,便要用人不疑。既然信人,便要任之专一!

不就是封王吗,我封。但、是缓封。

这,便是刘邦的办法。在一切没有明朗之前,绝不轻易的下任何一个决定。因为他知道,他干的活计是抢天下。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产生暴风般的危害,而那危害的代价,便是他刘邦的身家性命。所以,他不得不慎重。

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汉三年韩信请立张耳为赵王。刘邦答应了,可是张耳正式封王的时间却是汉四年十一月。仅仅如此做还不够。

“传令曹参,带兵回援荥阳。”

这是刘邦的另一个命令。身为沛县葫芦七兄弟之一,有他在,刘邦可以得知一切。

现今,暂且将他调回。而赵地,就由张耳韩信去抚定吧。

信之不疑、用之专一,诸臣终不负我!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3-29 14:03:52 +0800 CST  
《这才是刘邦》第四十二章 如之奈何?

处理完韩信和张耳的问题,刘邦也是必须正视起现在自己的处境了。项羽隔三差五的就袭击自己的粮道,意图很明显。就是想让汉军不战自乱,从而在野战中被楚军全歼。深知这一点的刘邦,怎么会轻易出战?可是如今粮道遭受威胁,总不能让弟兄们饿着肚子去打仗啊。如此下去,迟早必生变乱。

城破、似乎也就是个时间的问题了。

现今硬战肯定不是项羽的对手。必须要想一个万全的办法,否则粮食一天天的减少,到时候,人心必乱。军心若乱,则大势必去。那么哪里才是最好的突破口呢?

他每天都在想着怎样才能够逐渐消除项氏的势力、削减他们对天下的影响力。以此缓解现在的颓势。可是想归想,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刘邦的画策之臣不在少数。这不,得知了汉王的这一疑虑,郦食其老先生出现了。

“大王,当年商汤伐夏桀,却封夏桀之后于杞。周武灭商纣,也封商纣之后于宋。反观赢秦,无德背义,攻伐诸侯,毁人社稷。且灭六国之后,六国之后均无丁点儿封地。今为大王计,您若能再立六国之后。那其国上至君主下至臣民无不对大王您感恩戴德,望风而从,自愿的成为我大汉的臣民。大王之恩德、仁义一旦施加给这些人,那么便可以南向号令天下称霸诸侯了。区区楚国、也必将恭敬服从、为我臣下啊。”

郦食其老先生一口气说出了自己对于当时天下大势的见解。当他缓过气来的时候,看向自己的大老板刘邦,此刻老人的内心那是相当的高兴。

看来此事成了,自己又要立一大功了。因为大老板笑了,而且笑得很开心。

郦食其老先生说的有道理吗?事实证明,身为好儒好纵横的郦食其老先生来说。他的绝学便是忽悠和祸害人。而且一忽悠一个准。至于这忽悠足以见出老先生对于天下大势的了解以及自己高深的功力。

可是忽悠的负面效果也不是没有,那就是坑人。

如果老人家的记忆不错的话,他应该记得。就在不久前,刘邦刚刚灭掉了魏国、赵国。魏王魏豹、战国之魏的后代,赵王赵歇、战国之赵的后代。

可是他们对刘亭长的关系并不是很友好。如果按照老先生的这一套路来,他们对刘邦不好,是因为他们的王位并不是刘邦封的。所以,一旦刘邦分封六国后代为王,那么那些新王就一定会对刘邦感恩戴德的去跟项羽拼命。老先生的分析有道理吗?

答:简直就是屁话。

老爷子这是坑人坑习惯了,到这来坑大老板了。不过此刻的大老板也是拜倒在老爷子滔滔不绝的唾沫星子里了。

“漂亮(善)!赶紧去刻印(趣刻印),先生替我跑一趟。”

只能说,被项羽逼得极其无奈的刘邦这一刻也是鬼迷心窍了。在他看来,这简直就是妙计啊。而一旁的老先生也是内心里相当高兴了。此事若成,必当为万户侯啊。

就在老先生去准备出发的时候,张良赶来了。而他也必将为刘邦解释一下,郦食其的话为什么是屁话。

刘邦此刻正在吃饭,听说张良来了,也是有些激动。

“子房,你快过来!(子房前!)”

其实对于刘邦的大多数臣子,他大多直呼其名。而每次见到张良的时候,刘邦总会说“子房”。而且自从函谷关那一次之后,很多时候有点啥悄悄话也是必将和张良分享。只要得到了张良的同意,那么就证明,这事妥了。

只因为——信任。

张良一看,前段时间刘邦的脸色很难看。怎么今天这么高兴,看样子胃口还挺好?有事啊这是。这应该是张良的第一反应。

“子房,有一个宾客给我出了一个削弱项羽势力的计策。”

“哦?敢请大王示下。”(此句系本人猜测。)

而后,刘邦便是毫无保留的将郦食其的话告诉了张良。越说越高兴。可他也是发现,为什么越听他说,张良这表情就越有些异样呢?

“子房,在你看来,此事如何(于子房何如)?”

刘邦急切的询问了一句。

“谁给陛下出的这个主意,依此而行,大王大势去矣!(陛下事去矣)”

听到张良如此说,刘邦也是一个冷颤。但是他知道,自己的这位帝师从来不说无根据的话。

“为啥?(何哉)”

看着拿着筷子愣在那的刘邦,张良也是走了过去。

“请大王准许臣用您面前的筷子来为您筹算一下。”

“子房请讲。”(此句系本人猜测)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4-01 10:38:36 +0800 CST  
“当年商汤伐夏桀,却封其后于杞。是因为商汤觉得自己能置夏桀于死地。而今大王您能置项羽于死地吗?”

“不能。”

“此其不可一也。武王所以封商纣之后,也是因为他有着把握得到纣王的脑袋。而今大王你能得到项羽的脑袋吗?”

“不能。”

“此其不可二也。武王入朝歌,表商荣之忠、释箕子于狱、吊比干之墓。而今大王您能以同样的礼节来对待圣人、贤者、智者吗?”

“不能。”

“此其不可三也。武王入朝歌,发巨桥之粮、散鹿台之财给穷人百姓。而今天下未定,大王能做到如此吗?”

“不能。”

“此其不可四也。商纣已灭,武王废兵车、藏金戈,以此向万民显示此后天下再无战争。而今大王你能弃武用文,不在用兵吗?”

“不能。”

“此其不可五也。武王使人放马西岳之阳,同样显示不在加兵于四方。而今大王可能如此吗?”

“不能。”

“此其不可六也。武王派人牧牛桃林之阴,表示不再运输粮食用来打仗。而今大王可做如此吗?”

“不可。”

“此其不可七也。如今天下奔走以求名利之人,远离先人之墓、故旧之乡,跟随大王逐鹿天下、无非是想建功立业以此来获得一块儿封地啊。而今要重立六国之后,这些人就都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自己的故旧亲人那里去,谁还会帮助大王您夺取天下啊!”

“此其不可八也。更何况当今天下,楚依旧最为强大。一旦新立的六国再次屈服于楚国,那么大王又怎么能另得他们臣服?真的要用那位宾客的计策,大王、大势去矣。”

张良一口气说出了八不可,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张良八难。听过张良的分析以后,刘邦也是脊背发凉,冷汗直冒。他唰的一下扔掉了筷子,吐出了正在吃的东西。

“竖儒!差点坏了你老子(而公)的大事!”

“来人,立刻销毁所有铸好的六国王印!”

这一刻,刘邦抬头看向了张良。他应该没有说什么感谢之类的话语,只是投去了信任的目光。直到他走进自己的陵墓的那一刻,也许他都在想,自己真是幸运。因为,他有着这样的臣子。

实际上,当刘邦说出了“竖儒”的时候,张良就应该已经知道了那个“竖儒”指的是谁了。

其实这也不难看出,郦食其先生于秦季汉初之际,虽然是个人物。但是与张良相比,那还是有着相当的距离。

其实张良的这八不可,虽然看上去是八条。但是通过以上的简要的翻译,大家也能看出来。这第一与第二基本同义,第三四五六所说也基本一理。第七、第八才是重中之重。感觉起来,更像是气势上压人一头一样。所以,大多情况下,就算是描述这一段的时候。多数也无非就是简要概括、挑重点的说。

而今笔者在此,却是将这八不可以简要的语言翻译出来。并不是累赘语言,而是因为想让大家从中感觉出两点。

一者、张良之谋以及他对刘邦的了解。

二者、刘邦之从谏如流以及他对张良的信任。

张良每一次提出不可的时候,刘邦的回答都是“未能也”。连续六次,颇有一种小学生犯了错误在接受班主任的教导一样。尽管在我们看来,本来就不如人家,承认一下又有何难呢?

可是不要忘了,刘邦他是一个政治人物。是一个属于那个时代的王者,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似乎他的一切都应该得到赞同。而他的一次“承认错误”更像是对臣下、百姓的施舍和“面子”。

之所以这么说,就是为了证明,让一个古之帝王做到如此,是多么的不容易。反观同时的项羽,似乎他做的真不如刘邦。

而张良,恰恰是基于对刘邦的这一了解。所以他才敢大胆的以自己的语言来为刘邦出谋划策。同样的,刘邦也是因为对于张良得无比的信任,才会如此的从谏如流、言听计从。

我想,太史公他老人家在《史记 留侯世家》这一段的描述,大概就是有着如此的用意吧。

就这样,郦食其老先生的万户侯的美梦再次成为了泡影。但是不要急,天下纷纷,机会还是有的。毕竟挡在他面前的张良,他此生是无法逾越了。

求和遭拒

就这样,刘邦继续与项羽硬抗。但是时间一点点的过去了,实在是扛不住了。此刻的项羽看出刘邦坚持不了多久,便派遣军队不停的绕过荥阳、直击赵国。

今天打你这、明天打你那。韩信张耳无奈,也只得率领军队到处灭火。虽然偶尔会派出军队支援荥阳前线,但也是杯水车薪,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鉴于这种情况,刘邦的头脑里闪现出一个想法。一旦他此刻得到了喘息之机,那么无论是消耗过度的兵力还是入不敷出的粮草,关中的萧何都会有着办法源源不断的运送过来。

更何况,新收的魏、代、赵等地也就有着时间去治理。从而更好地调动应用起当地的一切资源。

所以说,刘邦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那么怎样才能获得这一机会呢?思来想去,求和的念头出现在了刘邦的脑海里。

不久之后,汉营的使者出现在了项羽的大帐里。汉使的来意很明确,那就是传达刘邦求和的意思。

即以荥阳为界,荥阳之西属汉、荥阳之东归楚。两家就此罢兵,天下重归太平。

听到了汉使的话,项羽也是陷入了沉思。现在楚军虽然占据上风,但是他的战略态势并不是十分乐观。九江王英布虽然被他赶跑,可是英布在九江一带仍有不小的影响。只要英布还在刘邦的阵营,那么项羽控制下的九江一带就始终面临着威胁。

另一方面,汉军粮道不稳,他楚军的粮道也是经常青黄不接。因为在项羽的后方,还存在个彭越。这小子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另得项羽也是颇为的头疼。

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楚军连续征战,征齐以后紧接着便是来追刘邦。战力已经大受影响,士卒将领疲惫不堪。如今齐地表面安静,实则也是一个威胁。楚地的百姓又能否连续负担起这长期战争带来的压力?

所以,此刻的楚军,虽然在战场上占据优势。但是整体态势上,却是不容乐观。恰恰此刻刘邦有意求和,那么是否暂且答应刘邦。而后稳定好自己的后方呢?

凡事利弊两面,一旦双方此次握手言和,到下次开战之前的这段时间里。对他刘邦来说是个休养生息的机会,对项羽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

毕竟双方都知道,这求和不过是个缓兵之计。歇一段时间仗还是要接着打的。毕竟对于项羽来说,在战场上打败他的所有对手,那还是有着相当的把握。

因此,项羽打算答应刘邦这个请求(欲听之)。

可是就在此时,范增老先生出现了。项羽看了看这位亚父,因为根据多年的经验他知道。

亚父此刻出现,就是来反对他的。

“不能答应他。现在打败刘邦简直是轻而易举(汉易与耳),不趁现在这个机会消灭他而去答应他的求和,后必悔之!”

范老先生一生的信条有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抓住一切机会弄死刘邦。自从鸿门宴以来一直如此。

而今眼见着汉军势弱,荥阳城破只在旦夕之间。在老先生看来,这就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所以这一次,他一定要劝谏项王别再放过刘邦,轻易的中刘邦的诡计。

那么老先生的说法有道理吗?

答:有道理。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4-03 10:01:47 +0800 CST  
“当年商汤伐夏桀,却封其后于杞。是因为商汤觉得自己能置夏桀于死地。而今大王您能置项羽于死地吗?”

“不能。”

“此其不可一也。武王所以封商纣之后,也是因为他有着把握得到纣王的脑袋。而今大王你能得到项羽的脑袋吗?”

“不能。”

“此其不可二也。武王入朝歌,表商荣之忠、释箕子于狱、吊比干之墓。而今大王您能以同样的礼节来对待圣人、贤者、智者吗?”

“不能。”

“此其不可三也。武王入朝歌,发巨桥之粮、散鹿台之财给穷人百姓。而今天下未定,大王能做到如此吗?”

“不能。”

“此其不可四也。商纣已灭,武王废兵车、藏金戈,以此向万民显示此后天下再无战争。而今大王你能弃武用文,不在用兵吗?”

“不能。”

“此其不可五也。武王使人放马西岳之阳,同样显示不在加兵于四方。而今大王可能如此吗?”

“不能。”

“此其不可六也。武王派人牧牛桃林之阴,表示不再运输粮食用来打仗。而今大王可做如此吗?”

“不可。”

“此其不可七也。如今天下奔走以求名利之人,远离先人之墓、故旧之乡,跟随大王逐鹿天下、无非是想建功立业以此来获得一块儿封地啊。而今要重立六国之后,这些人就都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自己的故旧亲人那里去,谁还会帮助大王您夺取天下啊!”

“此其不可八也。更何况当今天下,楚依旧最为强大。一旦新立的六国再次屈服于楚国,那么大王又怎么能另得他们臣服?真的要用那位宾客的计策,大王、大势去矣。”

张良一口气说出了八不可,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张良八难。听过张良的分析以后,刘邦也是脊背发凉,冷汗直冒。他唰的一下扔掉了筷子,吐出了正在吃的东西。

“竖儒!差点坏了你老子(而公)的大事!”

“来人,立刻销毁所有铸好的六国王印!”

这一刻,刘邦抬头看向了张良。他应该没有说什么感谢之类的话语,只是投去了信任的目光。直到他走进自己的陵墓的那一刻,也许他都在想,自己真是幸运。因为,他有着这样的臣子。

实际上,当刘邦说出了“竖儒”的时候,张良就应该已经知道了那个“竖儒”指的是谁了。

其实这也不难看出,郦食其先生于秦季汉初之际,虽然是个人物。但是与张良相比,那还是有着相当的距离。

其实张良的这八不可,虽然看上去是八条。但是通过以上的简要的翻译,大家也能看出来。这第一与第二基本同义,第三四五六所说也基本一理。第七、第八才是重中之重。感觉起来,更像是气势上压人一头一样。所以,大多情况下,就算是描述这一段的时候。多数也无非就是简要概括、挑重点的说。

而今笔者在此,却是将这八不可以简要的语言翻译出来。并不是累赘语言,而是因为想让大家从中感觉出两点。

一者、张良之谋以及他对刘邦的了解。

二者、刘邦之从谏如流以及他对张良的信任。

张良每一次提出不可的时候,刘邦的回答都是“未能也”。连续六次,颇有一种小学生犯了错误在接受班主任的教导一样。尽管在我们看来,本来就不如人家,承认一下又有何难呢?

可是不要忘了,刘邦他是一个政治人物。是一个属于那个时代的王者,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似乎他的一切都应该得到赞同。而他的一次“承认错误”更像是对臣下、百姓的施舍和“面子”。

之所以这么说,就是为了证明,让一个古之帝王做到如此,是多么的不容易。反观同时的项羽,似乎他做的真不如刘邦。

而张良,恰恰是基于对刘邦的这一了解。所以他才敢大胆的以自己的语言来为刘邦出谋划策。同样的,刘邦也是因为对于张良得无比的信任,才会如此的从谏如流、言听计从。

我想,太史公他老人家在《史记 留侯世家》这一段的描述,大概就是有着如此的用意吧。

就这样,郦食其老先生的万户侯的美梦再次成为了泡影。但是不要急,天下纷纷,机会还是有的。毕竟挡在他面前的张良,他此生是无法逾越了。

求和遭拒

就这样,刘邦继续与项羽硬抗。但是时间一点点的过去了,实在是扛不住了。此刻的项羽看出刘邦坚持不了多久,便派遣军队不停的绕过荥阳、直击赵国。

今天打你这、明天打你那。韩信张耳无奈,也只得率领军队到处灭火。虽然偶尔会派出军队支援荥阳前线,但也是杯水车薪,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鉴于这种情况,刘邦的头脑里闪现出一个想法。一旦他此刻得到了喘息之机,那么无论是消耗过度的兵力还是入不敷出的粮草,关中的萧何都会有着办法源源不断的运送过来。

更何况,新收的魏、代、赵等地也就有着时间去治理。从而更好地调动应用起当地的一切资源。

所以说,刘邦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那么怎样才能获得这一机会呢?思来想去,求和的念头出现在了刘邦的脑海里。

不久之后,汉营的使者出现在了项羽的大帐里。汉使的来意很明确,那就是传达刘邦求和的意思。

即以荥阳为界,荥阳之西属汉、荥阳之东归楚。两家就此罢兵,天下重归太平。

听到了汉使的话,项羽也是陷入了沉思。现在楚军虽然占据上风,但是他的战略态势并不是十分乐观。九江王英布虽然被他赶跑,可是英布在九江一带仍有不小的影响。只要英布还在刘邦的阵营,那么项羽控制下的九江一带就始终面临着威胁。

另一方面,汉军粮道不稳,他楚军的粮道也是经常青黄不接。因为在项羽的后方,还存在个彭越。这小子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另得项羽也是颇为的头疼。

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楚军连续征战,征齐以后紧接着便是来追刘邦。战力已经大受影响,士卒将领疲惫不堪。如今齐地表面安静,实则也是一个威胁。楚地的百姓又能否连续负担起这长期战争带来的压力?

所以,此刻的楚军,虽然在战场上占据优势。但是整体态势上,却是不容乐观。恰恰此刻刘邦有意求和,那么是否暂且答应刘邦。而后稳定好自己的后方呢?

凡事利弊两面,一旦双方此次握手言和,到下次开战之前的这段时间里。对他刘邦来说是个休养生息的机会,对项羽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

毕竟双方都知道,这求和不过是个缓兵之计。歇一段时间仗还是要接着打的。毕竟对于项羽来说,在战场上打败他的所有对手,那还是有着相当的把握。

因此,项羽打算答应刘邦这个请求(欲听之)。

可是就在此时,范增老先生出现了。项羽看了看这位亚父,因为根据多年的经验他知道。

亚父此刻出现,就是来反对他的。

“不能答应他。现在打败刘邦简直是轻而易举(汉易与耳),不趁现在这个机会消灭他而去答应他的求和,后必悔之!”

范老先生一生的信条有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抓住一切机会弄死刘邦。自从鸿门宴以来一直如此。

而今眼见着汉军势弱,荥阳城破只在旦夕之间。在老先生看来,这就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所以这一次,他一定要劝谏项王别再放过刘邦,轻易的中刘邦的诡计。

那么老先生的说法有道理吗?

答:有道理。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4-03 10:02:01 +0800 CST  
可能有人会问,难道范增不知道楚国现在面临的形式吗?为什么不主张暂时休养生息呢?

身为楚营的第一谋士,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当然知道。

可是他怕、怕的就是横生变数。

在他看来,刘邦诡计多端。当初分封的时候,他与项羽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将刘邦封闭到一个他们眼里鸟不拉屎的地方。而且还安排了三个心腹看住刘邦。本以为一切做的天衣无缝无懈可击,可是短短的一年时间,刘邦就突破了他们精心设置的囚牢,还差一点颠覆了楚国!这一切另得他不得不有些怕。

因为他知道,只要刘邦得到了喘息之机,天晓得他会再次搞出什么猫腻。楚国现在的局势已经处于下风了,那么既然如此,不如来一个釜底抽薪!

当前,他们的最大敌人就是刘邦,只要干掉了刘邦,那个时候,就算是局势再差,他们也能应付的来。反之,一旦在这期间,楚国并没有恢复过来,甚至说刘邦再次使诡计破坏楚国的后方。那么到那个时候,愈发不利的楚国又要再一次面临精神饱满的汉军,岂不是更加的被动?

所以,值此机会。必须彻底的干掉刘邦!干掉了刘邦,一切都会好转过来。

因此笔者认为,范增的说法有道理。

但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成功的干掉刘邦。否则,前面所说的此刻猛攻刘邦是在不利局势下来一个釜底抽薪很有可能演变成在不利局势下选择破罐子破摔的去硬拼。

破罐子破摔的结果有可能是两败俱伤,但更大的可能是自取灭亡。

对此,只能说,老先生的想法差一点就成功了。

事已至此,刘邦也只能继续硬挺了。但是此刻的他内心颇有些不爽。好你个老范头儿,当初在关中你就要杀我,现在你竟然还要破坏老子的好事儿!这么大岁数了,你不嫌累吗?

可是,刘邦不爽归不爽,人家范老先生现在身在楚营,你能把人家咋地?

而且现在楚军已经把荥阳团团围住了,这可如何是好(汉王患之)?只能依靠使者互通来拖延时间了。

这时,外面的人通报,陈平求见。

当刘邦看到陈平胸有成竹的表情之后,不知怎的,他的内心竟然有一丝平静出现,那是一种久违了的熟悉。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4-04 14:01:27 +0800 CST  
《这才是刘邦》第四十三章 大汉美男子

陈平

其实有的时候,我真的替项羽感到很无奈。对于这位楚霸王有着满心的同情。虽然他的勇武固不用说,但是他的识人之明却真的是比诸刘邦,差的很多。

值楚汉天下大乱之际,人才辈出。谋士战将层出不穷,但是凡事都有出类拔萃的存在。谋士战将的水平自然也有着一流二流之分。在当时的天下,若说顶尖名将,项羽是当之无愧的首位。

而另一位用兵高手最初在他的帐下,可是他却没有把握住,最终成为了刘邦的大将军。这人自然便是韩信。

另一方面,作为楚汉之际的一流谋士来说。张良与项羽也算是熟识,可是他的信条里。配为其主的人只有一个,还是刘邦。

现在看来,似乎人才都成为刘邦的了。

别急,这里还有一位大才呢。

此人身为谋士,其才智不下于张良。但两人之间似乎又不好做一个横向对比。因为看起来,张良之智更多儒雅飘逸的奇幻。而此人之谋犹胜游刃有余的奇巧。

最初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有什么才能,因为当时其主是项羽。可后来的时候,全天下没有人不知道陈丞相的才干,因为那时其主为刘邦。

陈丞相者,阳武户牖乡(今河南省原阳东南)陈平也。

又一个吕公与刘邦

与张良先生韩相之后不同的是,陈平先生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但是他非常喜欢读书,一直与哥哥陈伯居住在一起。当时其家有薄田三十亩,身为家里的男丁。为了糊口,下地务农是在正常不过的了。可是他的兄长陈伯却是明白一个道理。在贫穷也不能耽搁弟弟的学业。于是陈伯努力的耕田,听任陈平四处游学结交。

就这样,时间一点点的过去了。陈平长大了。小伙子不仅个头高、而且还是个典型的美男子(长大美色)。这一点与张良先生相比就有点意思了。

如果大家还记得的话,太史公他老人家说留侯的相貌看上去很像“妇人好女”。就是说张良长得很俊秀,像是个美女一样。而老人家说陈丞相的长相是“长大美色”。再加上刘邦的“异相”,这一对君臣简直就是现代的当红天团啊。

也许刘邦是队长、张良是颜值担当、陈平是主唱。如此一来再加上沛县六个葫芦娃。周勃编曲和吹弹、樊哙曹参架子鼓钢琴、萧何作词、夏侯婴司机、卢绾经纪人,这简直就是个必火的天团啊。

好了,闲话少说。看着陈平这样个美男子,有的人就说了:

“家贫的陈平是吃啥了、能长得如此“标志”啊?”

与此同时,看着逐渐长大、却又一直不管家中生计的陈平。他的嫂嫂受不了了。

“也不过吃糠咽菜罢了。有这样的小叔子,还不如没有!”

可是没过多久,这句话被陈伯知道了。他二话没说便是把陈平的第一个嫂子给赶出家门了。由此可见,他对弟弟,那还是寄予相当的厚望的。

其实在当年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刘邦、陈平、韩信都不视家生产。同样的,他们的嫂子对他们也都不好。而碰巧的是后来三人还成为了君臣,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

一晃儿,陈平也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了。可是因为家里穷,有钱人家没有愿意把女儿嫁给他的。恰恰陈平还比较傲娇,怎么说呢?那就是穷人家的他还不同意呢!

就这样,眼看着陈平这个美男子当了一年又一年的光棍儿。这个时候,一个和当年的张耳的妻子一样,具有传奇色彩的女子出现了,她走进了这个美男子的眼里、又慢慢的进入了美男子的心里。

那么此女是谁呢?

说起来,她是陈平的同乡。此女的祖父张负是户牖乡的有钱人。之所以说这位张氏具有传奇色彩,是因为她嫁了五任丈夫。也就是说结过五次婚。结婚次数如此之多倒不是说她因为感情不和等问题离婚或者说被人休弃。而是因为她每次嫁过后他的男人就驾鹤西去了。

没办法,年纪轻轻的,可能长相还十分不错。加之秦末那时候也不是不允许再嫁,因此,她就一直嫁。可是到了最后,没人再敢娶她了。

甭管你长得漂亮与否、为人贤惠与否,还是命要紧啊。

说到这里,大家也都明白了。此女克夫啊。因此,这位张氏也是颇为的苦恼。

身为一个地儿的,陈平自然也知晓这位张氏的故事。加之可能张氏相貌出众,而陈先生还是个美男子。所以,谈婚论嫁的年纪里,他才不管什么克夫与否,反正我是相中了(平欲得之)。

碰巧有办丧事的人家,陈平因为家贫。就去为办丧事的人家帮忙打理,以此来赚一些钱补贴家用。张负也是来到了那家吊丧,完毕以后。一下子看见了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的陈平,越仔细看越中意(独视平伟)。

陈平也不傻,一看这老头这么看他。恰巧他还就是张氏的祖父,这难不成意味着自己和张氏有戏?

因此,他也就故意找借口,拖延着晚离开,以此来等待张负闲暇下来。

此刻的张负便是当年的吕公,陈平似乎也像是当初的刘亭长。两人交谈一番,这张负更是看好陈平。这小伙子,当真不错。因此,他没有直接回家,反而是跟着陈平来到了陈平的家!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4-07 15:22:58 +0800 CST  
左拐右绕,在靠近城墙的一个穷巷子里,陈平在一个以旧席子做门的房子前停下了脚步。很显然,这就是他的家。然而张老先生没有在意这些,吸引他的目光的却是陈平家门前的车辙。以张负的眼光自然看得出来,那些车辙都是一些长者、有道德的人、达官贵人的车辙。

这里只是一个陋巷,这些人来这里做什么?还是说这预示着什么?张老先生看过了这一切,内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并不知道张老先生有没有进入陈平家里与他的兄长交谈一番。但总之,老先生离开以后,陈平一家可是相当的高兴。

这样一来,再傻的小伙子都明白了。老人家这是有意嫁孙女了。更何况,陈平也不傻。

要说张老先生也是个办事效率极高的人。老人家相中了陈平以后,回家就是找来了他的儿子张仲,也是告知了张仲给张氏物色到了一门婚事。张仲也很是高兴,毕竟现在已经没人敢娶张氏了。现如今能有一门婚事,这可是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

于是他也是询问张老爷子到底相中的是哪家的小伙啊。

“我打算把我孙女儿嫁给陈平。”

当张负说出了陈平以后,张仲立刻表示反对。

“陈平不仅家贫而且还不愿意劳动,全县的人都耻笑他。为啥要嫁他?”

张负看着自己的儿子,笑了笑。

“哪有一表人才的人会长久贫寒卑贱的呢?”

看到自己的父亲已经下定了决心,张仲也不好再说什么了。说服了自己的儿子,张负又叫来了自己的孙女。

想必张氏也早就听闻过陈平,因此张负告诫张氏道:

“不要因为人家贫穷,就不守做媳妇的礼节。侍奉长兄要像在家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嫂子要像在家侍奉母亲那样,谨记谨记。”

就这样,张氏嫁给了陈平。陈平先生的聘礼钱都是张家借给的,其实话说回来,以后都是一家人了,还啥聘礼不聘礼的。

另外,办酒席时本应由男方支付的花销也全都由张家包下来了。就这样,陈平抱得美人归。小两口过得很是恩爱,而且陈平自从娶了张氏以后,手头越来越宽裕,交游也是愈发的广泛起来。

顺便提一下,这位被人视为克夫的女子,自从嫁给陈平以后。陈先生也是步步高升,直到成为了大汉宰辅身子骨都是相当的硬朗。而张氏应该对陈平的辅助是相当的大的。

所以,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爱情这种东西,谁都会有。重要的是遇见对的人。而上天是公平的,一定会在正确的时间让双方遇见相伴一生的彼此。在这里祝全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婚后的陈平有一次同里巷的街坊邻居们一起祭祀土神。而陈平恰恰是主持切割祭肉的。他非常公正公平的把祭肉分给每一个乡亲,里巷的街坊邻居们对于陈平的做法都是交口称赞。

“陈小子很不错啊!干得漂亮!”

看到这一幕,陈平先生和当初的陈涉、刘邦、项羽三位同志一样。也是大发感慨,壮志凌云。

“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别急,陈先生,用不了多久。你的机会就到了。

秦二世二年十二月,这个时候魏咎已经成为了魏王。感觉到天下大势的陈平认为时机已到。于是他辞别了自己的兄长,带领着一群少年前往临济去投奔魏咎。

因为在他看来,至此天下大乱之际,正是他陈平一展抱负之时!

来到了临济以后,可能是由于陈先生的确“貌美如花”,又加之他的确有才能。因此,魏咎便让陈平做了太仆。

太仆是干什么呢的?简要来说就是为天子管理车马,同时也负责亲自为天子驾车。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专车司机。那位楚汉之际的第一赛车手夏侯婴便是这个职位的翘楚。

咱先不管陈平先生驾车技术如何,但总之,魏咎能把这样的一个职位授予他。看得出来,魏咎对于陈平还是很欣赏的。

当时,章邯击败陈涉,已经率大军进击魏国,兵锋直指临济。这个时候,陈平应该是针对时局向魏咎提出了自己的一番看法。但是很可惜,魏咎并没有听从(说魏王不听)。这令得陈平内心也是有些不爽,但是另他不爽的还在后面呢。

因为他得知,有人在魏咎面前打他的小报告(人或谗之)!

我好心替你出谋划策你不用也就算了,现在这魏国竟然还有人说我坏话?

奶奶的,不干了!

因此,当得知有人进谗言之后,陈平甩甩袖子,直接跑了。

其实他之所以离开魏咎,还有着一个现实的原因。那就是,凭借陈平的眼光他不会看不出来。在章邯的兵锋之下,临济破城只是时间的问题。

既然如此,他也就没有待在这里的必要了。走你!

顺便说一下,如果把秦末汉初的各个诸侯国比作一个大集团的话。那么陈平先生身为楚汉之际比较有能力的“职场精英”,一个“总经理”的苗子。

他跳槽的几率很高,而且往往都是跑(亡去)。看样子,这小子似乎是个不安定分子,而且几乎每任和他共事的同事都是会向老总打他的小报告。这给人一种陈先生不会处理同事关系的感觉。起初我也这么认为,但是后来我明白了。

陈先生可能不太擅长人际关系,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这小子太有能耐了。

从魏咎那里出走不久,陈平也是没有急着去投奔哪一路诸侯。就这样,到了汉元年(前206年)十月左右。项羽率大军到达了今河南省东北部的黄河边上一带。此时刘邦已经进入了关中。

经过了对天下大势的长久观察,陈平决定了。那就是他要投奔项羽。毕竟之后不久项羽收降章邯,一举而成诸侯上将军。看来,这一次,陈平算是投奔了明主了。

后来陈平跟随项羽入关,很是受到礼遇。但实际上却是不受重用(赐平爵卿)。在这期间,陈平还曾与刘邦打过一次交道。就是在鸿门宴之际,刘邦借口上厕所后不久。项羽便是派人出去召回刘邦。毕竟你去了这么长时间,是便秘还是拉肚?总得有个说法啊。

据此,有人认为,在那一刻陈平也许与刘邦就已经有私交了。否则陈平既然已经去找刘邦,又怎么会让刘邦走脱呢?不过不管怎么说,这只是一种猜测而已。

时间继续推进着。到了汉元年十月,刘邦还定三秦。项羽所封的殷王司马卬叛楚应汉。这时候,陈平进入了项羽的视线。他被项羽封为信武君,带领魏咎原来留在楚国的宾客们前往讨伐司马卬。结果这一仗打得很漂亮,因为司马卬顶不住陈平的进攻,投降了。

所以,得胜后陈平也是受到了项羽的嘉奖。他特意派遣自己的族人项悍拜陈平为都尉,这是仅次于将军的武官。另外又赏赐给陈平金四百两(赐金二十溢。一溢或说二十两、或说二十四两)。

此刻的陈平得立战功,又受到了封赏,小心情也是美滋滋的。可是这种心情没保持多久,他便是坐卧不安起来。

汉二年三月,原本已经平定的殷王司马卬被刘邦打败再次投降了刘邦。这事儿可是气坏了项羽(项王怒)。

前不久刚刚派人平定司马卬,自己手下的将领一个个吹嘘着说殷地自此安稳。可是现在又如何?你们这是拿我当猴耍吗!简直是一群饭桶,要你们何用(将诛定殷者将吏)!

得到了项羽大怒并且要杀掉所有前番平定殷地的将领这一消息后,陈先生的小心脏再次扑通扑通的狂跳起来。他可是清楚这位西楚霸王必定是言出必行,烹个肉粥埋个活人连眼睛都不带眨一下的。

就自己这点战力,想要保命,反抗是没啥效果的。

事到如今,也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了。那就是接着跑吧!

千年之后的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里写道这样的一段情节。那就是武圣关二爷在过五关斩六将之前,曾经挂印封金。就是把曹操所赠给他的金银以及亭侯印信全部留还给了曹操。这一故事历代被人传送不已。敬佩关二爷他老人家重情重义,不为名利钱财所动。

而比关二爷他老人家早四百年的陈平先生也是这样做的。

他封存了项羽赏赐给他的黄金与官印,并且派人把它送还给了项羽。示意,我与你再无瓜葛了,以后有啥事你可别找我了。

在这之后,陈平先生拿起宝剑,便又抄小路跑了。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4-08 16:24:14 +0800 CST  
奇葩的陈先生

要说陈平先生的经历也是相当的惊奇。因为在他渡河北上的时候,竟然遇见了劫道的!

这什么世道,光天化日的,渡个河都能让人家给劫了?经过前文的描述,大家应该还记得。那时候大盗似乎是一个颇受人欢迎的职业。几大猛人纷纷投身这一行业。比如陈余先生、彭越先生、英布先生等等。

那么,陈平先生在黄河渡口遇见的这一位是怎么回事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话说陈平已经上了贼船(的确是贼船),正往对岸驶去。此刻的他可没有心思去欣赏这壮阔宽广的黄河,再吟诵两句“啊!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真好看啊!”。

因为他最担忧的是速度,万一项羽派人追过来那可怎么办?所以,不论艄公怎么摆渡,陈平都是觉得这船的速度太慢了。

可是没过多久,大概船也到了河中央了。这速度突然间更慢下来了,难不成是想要让陈平先生应景再吟诵两句“有美一人,宛在水中央。”?

可是,当陈平先生看向艄公的时候,聪慧的他发现了一丝不正常。因为那船夫总是不怀好意的瞄他!

这可吓坏了陈平。难不成是这船夫相中了自己的“美色”?这是什么世道啊?

太可怕了。长得好看也有罪吗?

陈平先生你还真猜对了。这船夫真的是相中了你的美色。不过你不要误会。且看这位船夫是怎么想的。

“船人见其美丈夫独行,疑其亡将,要中当有金玉宝器。”

在船夫看来,这样一个美男子,自己一个人渡河。还带着一把宝剑,这小子定然是个开小差的将领啊。

看他那腰包,这一定有金银财宝啊。

越想到这里,船夫就是越高兴。越高兴就越要冲动。这要是干一票,得抵得上摆渡多少次啊?因此,决议已定的船夫决定了。

“目之,欲杀平。”

通过这件事,似乎可以得出一个道理。

这第一点就是要说没啥事不要拿着宝剑乱逛,那个年代里。有着佩剑的十有八九是个有钱人。不劫你劫谁?当年的韩信受胯下之辱,好歹还能保命。可是而今的陈平先生,看样子,就要被人扔到河里喂鱼了!

这第二点就是长得太漂亮,果真是容易招风啊。

接下来的第三点更重要,没啥事不要自己一个人出门,危险啊。

其实,看到这里,想必大家都有一点很好奇。那就是这位船夫想必也是位高手。最起码应该类似于混江龙李俊、浪里白条张顺那样的水平。否则,他怎么敢劫一位将领?

要知道,能够当将军的不说有万夫不当之勇,寻常武术想来也是相当精通的。而这位船夫既然知道对方是武将,竟然还准备下手。不得不佩服,那年代当真是能人辈出啊。

那么,陈平先生被打劫了吗?当然没有,否则怎么会有声施后世的陈丞相呢?

既然如此,在得知了船夫不怀好意的情况下,陈平先生是怎么做的呢?

所谓高手一出手,就知有木有。很显然,陈平先生就算看出了船夫不怀好意,可是他却不敢丝毫轻举妄动。

原因很简单,眼前这船夫,陈平先生自己应该搞不过他,换句话说,不是对手!

这可怎么办?陈平先生急的满身是汗。这要是在想不出个办法,这不就被人家仍到河里喂鱼了吗?

就这样,思来想去的陈平先生突然做了一个辣眼睛的举动。只见得他二话不说直接脱掉了自己的衣服!

艾玛,这天太热了,这汗出的(吓的),你看看。

这可能是陈平先生当时边脱边说的话。正好,现在船速下降,大哥你一定是划不动了。我来帮你!(平恐,乃解衣裸而佐刺船)

这一下,饶是以船夫的定力都是差点没站稳掉到河里面去。很显然,陈平先生这是在搞事情啊!

你虽然颇有“姿色”,可是也没必要这么痛快的把自己的衣服脱掉啊!你把我当什么人了!

实际上,船夫也明白了。这小子就算是个开小差的将领,那也是个穷光蛋。毕竟那么一个大老爷们儿,衣服都脱了,还有钱的话,他能藏在哪呢?

就这样,这位大哥看陈平先生这也太不容易了(的确不容易)。另外陈平先生这浮夸的演技也着实征服了他,也就打消了要打劫陈平先生的念头。(船人知其无有,乃止)两人合力,船很快也就到了对岸,而陈平先生也就穿上衣服走了。也许在陈平先生临走的时候,那船夫还在想,这是什么奇葩啊?

其实,每次看到这里的时候,我都想笑。陈平先生当真是有先见之明,他若真的带上了项羽所给的赏赐。那估计这一次他也就交代在黄河上了。

另外,陈先生那一套“脱衣舞”也着实辣眼睛啊。当真是能人自有传奇,古人诚不我欺!

就这样,美男子陈平成功的到达了黄河的对面,修武。

因为他知道,当今天下,似乎也只有修武的这一位才能够抗衡黄河对面的项羽。

而这一次,他真的想对了。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4-09 10:27:24 +0800 CST  
《这才是刘邦》第四十四章 使坏的美男子

陈丞相

招人嫉妒的美男子

汉二年(前205年)三四月左右,陈平先生穿好了衣服,来到了修武。因为此刻,汉王刘邦的大营正扎在这里。很显然,陈平先生从此以后是要跟着咱汉王混了。

但是话又说回来,陈平先生毕竟是从项羽那边投奔过来的。也就是说在这里人生地不熟,怎么才能见到汉王刘邦呢?

事实证明,没有什么事能够难得住美男子陈平。他很快联系上了当时刘邦比较信任的一个谋士,魏无知。

看到这里,大家不要被此人的名字所迷惑。实际上,在我看来,魏无知,实有大智。

陈平先生既然前来投奔刘邦,那么他的引荐人是必要具备以下几点。

首先,便是受到刘邦的信任,同时也很有可能专门负责接纳引荐人才等具体工作。

其次,便是此人一定不是乘人之危之徒,而是进贤招才之士。也就是说,具有较高的职业操守。

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要求,陈平才敢于把自己的未来寄托给这个人。我相信,以陈平先生的智商,他既然选择了拜会魏无知,就已经说明了一切。

同时,反过来也可以看出。能够得到刘邦信任的人,又怎么可能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总之,陈平成功了。

具体什么方法我们不得而知了,但是一定不是利用“美色”。

一番交谈过后,魏无知认定,面前的这人不仅长得好,而且也一定是有着相当的本事。因此,他便是将陈平先生推荐给了刘邦。

就这样,陈平得以接近刘邦。在向刘邦的中涓石奋递交了自己的名片之后,终于,刘邦召见了陈平。

其实这里有必要提一下魏无知这个人。可以说,陈平先生得以在刘邦阵营站稳脚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魏无知。而当刘邦称帝后大行封赏之时,陈平也是没有忘记当初魏无知对他的帮助。使得魏无知再次得到了刘邦的赏赐,也算是报答了魏无知的恩情。

那么,这个魏无知到底是什么人呢?其实,他的事迹真的比较少。只是见于与陈平有关的篇目。但是在这里,笔者之所以提出这个人。除却他有着识人之能、成人之美的优点之外。

还因为着一个原因。那就是有人说,他是魏无忌的孙子。

魏无忌者谁?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也。这种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前文我们说过,刘邦是信陵君的绝对粉丝。以此来理解魏无知在刘邦心中的地位,似乎还真的说得通。而更重要的是,魏无知也并没有给他的祖父丢脸,他的事迹虽然少。但是每一次都有着他的闪光点。不论其他,单说举荐陈平,便绝对是大功一件。

当然了,这只是一种说法。大家可以凭借自己的认知再行选择。

就这样,陈平终于见到了刘邦。当时和他一起来投奔刘邦的人还真不少。足足有着七个人。

这一次,刘邦似乎并没有洗脚。看着风尘仆仆的七个人,也不容易。汉王一发善心,来啊,赏他们顿饭吃。

有理由相信,七个人很可能此刻都在饿着肚子。刚来到这里,汉王就赏了顿美餐。汉王果然贤德啊。

看着七个人风卷残云的吃饱喝足。刘邦也是笑了笑。

“好了,都下去休息吧。”

其他的六个人不由得再次感激汉王。不仅赏赐饭食,还这么体恤下属。知道我等舟车劳顿,这就给安排下榻了。但是陈平却是愣在了那里,一动不动。

因为,他根本不可能走。只要他一走出刘邦的住处,那就证明,他这次投奔是白来了。他在黄河上那一段辣眼睛的表演也就全都白费了。

事到如今,他怎么会看不出来?刘邦虽然很是和颜悦色,也很符合规矩礼仪。但是压根儿就没有重视他们的意思。这简直是在打发人的做法啊。

他早就听闻刘邦用人很是有一套。那就是被用者必须具备刘邦所认定的能力。而这个被用者到底有没有这个能力,又该怎么去判断呢?是刘邦坐在那里等?等到有一天金子发光的时候再认为你是一个贤才而后大加录用吗?

很显然,并不是。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求职者与面试官的例子。人们看来,面试官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可能他会很赏识你,但是问题是或者说关键是有什么办法让他赏识到你?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主动。

主动推荐自己。

对于刘邦来说,他所认定的人才,必须要敢于在他的面前表现自己。老话说得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否则,我没有那个闲心和时间来慢慢的培养你、观察你。而这一点,也是一个求职者所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想到了这一点的陈平,并没有离开。刘邦观察着离开的那几个人,他的眼里依旧有着一种不在意的神色。而后,他的目光留在了陈平的身上。

“你为何不退下?”

“臣为大事而来,所说的话不能拖过今天。”

看着刘邦的眼神,面临着刘邦的询问,陈平并没有发慌。而是异常平静的回答刘邦。

他在赌,在赌刘邦到底是不是那个可以托付的明主,是否真如他所想的那样。

此刻的刘邦,也很是平静。他看向了陈平,久久不语。但是他的神色正式了起来。两个人就这样交谈了下去。

很久过后,刘邦的大笑声传了出来(汉王与语而说之)。

“你在项羽那里身居何职?”

“回禀汉王,在下官拜都尉。”

“好,从现在开始,寡人拜你为都尉。做我的骖乘,领监军之责(使为骖乘,典护军)。”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4-12 11:39:08 +0800 CST  
《这才是刘邦》第四十四章 使坏的美男子

陈丞相

招人嫉妒的美男子

汉二年(前205年)三四月左右,陈平先生穿好了衣服,来到了修武。因为此刻,汉王刘邦的大营正扎在这里。很显然,陈平先生从此以后是要跟着咱汉王混了。

但是话又说回来,陈平先生毕竟是从项羽那边投奔过来的。也就是说在这里人生地不熟,怎么才能见到汉王刘邦呢?

事实证明,没有什么事能够难得住美男子陈平。他很快联系上了当时刘邦比较信任的一个谋士,魏无知。

看到这里,大家不要被此人的名字所迷惑。实际上,在我看来,魏无知,实有大智。

陈平先生既然前来投奔刘邦,那么他的引荐人是必要具备以下几点。

首先,便是受到刘邦的信任,同时也很有可能专门负责接纳引荐人才等具体工作。

其次,便是此人一定不是乘人之危之徒,而是进贤招才之士。也就是说,具有较高的职业操守。

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要求,陈平才敢于把自己的未来寄托给这个人。我相信,以陈平先生的智商,他既然选择了拜会魏无知,就已经说明了一切。

同时,反过来也可以看出。能够得到刘邦信任的人,又怎么可能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总之,陈平成功了。

具体什么方法我们不得而知了,但是一定不是利用“美色”。

一番交谈过后,魏无知认定,面前的这人不仅长得好,而且也一定是有着相当的本事。因此,他便是将陈平先生推荐给了刘邦。

就这样,陈平得以接近刘邦。在向刘邦的中涓石奋递交了自己的名片之后,终于,刘邦召见了陈平。

其实这里有必要提一下魏无知这个人。可以说,陈平先生得以在刘邦阵营站稳脚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魏无知。而当刘邦称帝后大行封赏之时,陈平也是没有忘记当初魏无知对他的帮助。使得魏无知再次得到了刘邦的赏赐,也算是报答了魏无知的恩情。

那么,这个魏无知到底是什么人呢?其实,他的事迹真的比较少。只是见于与陈平有关的篇目。但是在这里,笔者之所以提出这个人。除却他有着识人之能、成人之美的优点之外。

还因为着一个原因。那就是有人说,他是魏无忌的孙子。

魏无忌者谁?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也。这种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前文我们说过,刘邦是信陵君的绝对粉丝。以此来理解魏无知在刘邦心中的地位,似乎还真的说得通。而更重要的是,魏无知也并没有给他的祖父丢脸,他的事迹虽然少。但是每一次都有着他的闪光点。不论其他,单说举荐陈平,便绝对是大功一件。

当然了,这只是一种说法。大家可以凭借自己的认知再行选择。

就这样,陈平终于见到了刘邦。当时和他一起来投奔刘邦的人还真不少。足足有着七个人。

这一次,刘邦似乎并没有洗脚。看着风尘仆仆的七个人,也不容易。汉王一发善心,来啊,赏他们顿饭吃。

有理由相信,七个人很可能此刻都在饿着肚子。刚来到这里,汉王就赏了顿美餐。汉王果然贤德啊。

看着七个人风卷残云的吃饱喝足。刘邦也是笑了笑。

“好了,都下去休息吧。”

其他的六个人不由得再次感激汉王。不仅赏赐饭食,还这么体恤下属。知道我等舟车劳顿,这就给安排下榻了。但是陈平却是愣在了那里,一动不动。

因为,他根本不可能走。只要他一走出刘邦的住处,那就证明,他这次投奔是白来了。他在黄河上那一段辣眼睛的表演也就全都白费了。

事到如今,他怎么会看不出来?刘邦虽然很是和颜悦色,也很符合规矩礼仪。但是压根儿就没有重视他们的意思。这简直是在打发人的做法啊。

他早就听闻刘邦用人很是有一套。那就是被用者必须具备刘邦所认定的能力。而这个被用者到底有没有这个能力,又该怎么去判断呢?是刘邦坐在那里等?等到有一天金子发光的时候再认为你是一个贤才而后大加录用吗?

很显然,并不是。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求职者与面试官的例子。人们看来,面试官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可能他会很赏识你,但是问题是或者说关键是有什么办法让他赏识到你?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主动。

主动推荐自己。

对于刘邦来说,他所认定的人才,必须要敢于在他的面前表现自己。老话说得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否则,我没有那个闲心和时间来慢慢的培养你、观察你。而这一点,也是一个求职者所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想到了这一点的陈平,并没有离开。刘邦观察着离开的那几个人,他的眼里依旧有着一种不在意的神色。而后,他的目光留在了陈平的身上。

“你为何不退下?”

“臣为大事而来,所说的话不能拖过今天。”

看着刘邦的眼神,面临着刘邦的询问,陈平并没有发慌。而是异常平静的回答刘邦。

他在赌,在赌刘邦到底是不是那个可以托付的明主,是否真如他所想的那样。

此刻的刘邦,也很是平静。他看向了陈平,久久不语。但是他的神色正式了起来。两个人就这样交谈了下去。

很久过后,刘邦的大笑声传了出来(汉王与语而说之)。

“你在项羽那里身居何职?”

“回禀汉王,在下官拜都尉。”

“好,从现在开始,寡人拜你为都尉。做我的骖乘,领监军之责(使为骖乘,典护军)。”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4-12 11:43:57 +0800 CST  
看着大笑的刘邦,此刻的陈平确信,自己跟对人了。而看着面前的陈平,刘邦坚信,他再次得到了一个大才。

那么,“骖乘,典护军”什么意思呢?

骖乘,是与王者同乘一车,立于王者之右作为警卫的人员。有的时候,王者看中了某人的才华,也会临时任命他为自己的骖乘,以此来表示尊重敬贤之意。而此刻的陈平做骖乘,显然是因为第二点。

所谓的典护军,便是主管监察、督促诸军众将的职位。说通俗一些,也就是监军。

一军之中,将在外时,一般情况下君王都会派遣监军。监军的权利之大,便可想而知了。

陈平身为一个刚刚投奔来的楚营都尉,给他一个都尉当当也就得了。不了解这小子到底几斤几两的情况下,不仅对他荣宠至极。还让他做监军监督起原来的汉营诸将,难道众将不会就此不服而心生怨气?刘邦这是一时头脑发热吗?

实际上,这便是当时汉营诸将的想法(诸将尽欢)。可是刘邦依旧如此做了,而且更加的信任陈平(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只因为,他自信,自己所认准的人,绝不负他!

时间一点点的推移着,汉营中的元老们决定开始动嘴了。不是别人,正是葫芦七兄弟之一的周勃和骑兵的统领灌婴。两人不满于陈平得到的信任和荣宠,气呼呼的找到了刘邦。

“大王,陈平这小子虽然长得好看,美如冠玉。可是这顶什么用啊?我们认为,这小子人品不咋地。我等听说,他在家里时曾经和自己的嫂子私通。投奔魏咎为魏所不容。逃奔项羽又为羽所弃。这不得已,他才投奔我们大汉。不想大王竟如此重用他,让他当护军。我听说陈平私下里接受诸将的贿赂,给他钱多的人便能得到好处,给他钱少的便备受刁难。这小子,就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乱臣货色,希望大王您明察啊!”

刘邦没有想到,这一次前来说陈平的竟然是周勃、灌婴。不过饶是如此,刘邦也并没有立刻下结论。可是,在几经了解之下,他得知了陈平这小子的确收受贿赂了。至于和嫂子私通,不得而知(各位看官,此事我亦不知)。

难道这小子人品真的不咋地?我看错人了?

有些恼怒的刘邦此刻又有了一种想骂人的冲动。

“来人,把魏无知给我叫来。”

很快,魏无知倾听了老板的怒吼。

“大王,臣下所以举荐陈平,是因其才。今大王所问,是疑其行。当今天下,虽有尾生之信、孝己之孝却无任何益处于刘项之争,您有时间来任用这些人吗?而今楚汉争雄、相拒于此,臣推举奇才谋士,关键是看他的计谋能否对我大汉有利。又怎么能因为所谓的盗嫂、接受贿赂这种虚无缥缈的小事而疑虑呢?”

听过魏无知的话,刘邦的脸色有了些好转。他岂不知魏无知所说的很是符合当下的情形。换句话说,如果这个时候楚军的铁骑横扫过来。所谓的人才任凭你说的天花乱坠却依旧退不得敌军丝毫,那又有什么用?

倒不如真刀真枪的上战场,拼一个够本儿,拼两个赚一个来得实惠。

所以,此刻的刘邦心里,已然有了答案。不过,他不是项羽,就算臣下说的再有道理,他也必须要自己再次确认一番。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刘邦。

“来人,传陈平!”

很快,陈平也出现在了刘邦的大帐里。以陈平的智商怎么会不知道此刻的刘邦召见他是为什?

因此,他也只能小心翼翼的倾听老板的二次怒吼。

“先生在魏咎那里不顺心,到项羽那里又开小差儿,而今来跟我刘邦混,守信义的人能这样三心二意吗?”

听到了刘邦训斥的陈平自然快速的想出了自己想要说什么,似乎在他进汉营的那一天起,就知道会有这么一次对话。

“启禀大王,臣下侍奉魏王,可魏王不能用臣之计,因此才又投奔项王。但项王此人用人不专、信人不一,他所宠信之人要么是项氏宗族要么是姻亲子弟。即使有奇谋之士,也不能获得重用,故而臣下弃楚而去。更何况臣下早就听闻汉王善于用人,因此前来投奔。臣此来,身无分文,不接受诸将之贿则无以为资。臣愚见,若在下之谋有能相助于大王者,希望大王能够采纳。若在下之计一点用都没有,那么诸将所送之金都在那里,请大王查封并上存国库,臣也请大王准许我就此离开。”

陈平一口气说完了他的想法。不难看出,他的这番话里处处蕴含着对刘邦的褒义。

项羽用人如何、刘邦用人怎样,一目了然。更何况的是,他自己已然自诩胸有大才,是为天下而计。如此说法,不得不惊叹于陈平先生的智商。

但是他是怎样解释自己收受贿赂的?说是自己来的时候身无分文(臣裸身来),不收钱就没办法周转用度。说实话,陈平先生的确是上演了一段裸身热舞。但是没办法周转用度就是你乱接受贿赂的理由吗?

其实陈平如此说,也是在赌。他打赌眼前之人不是项羽,不会因为贪污这种“小事”而迁怒于一位大才。

果然,他成功了。

听过陈平的话,刘邦是如何表现的呢?

史料原文是“汉王乃谢”。一个谢字便足以道明刘邦用人之胸襟。

刘邦看向了陈平,所谓的盗嫂之事,他也是没有继续追究。因为在他看来,只要这人能有利于打败项羽。别说他贪污,到时候他想要多少钱就给他多少钱!

不过,陈平虽有奇谋,虽然这一次刘邦也并没有追究。但是在刘邦的心里,此刻,陈平的能力已经被他了然于胸了。

那是一份多年后的人事任命,或者说遗嘱,证明了一切。

就这样,陈平的地位至此已不可动摇。周勃、灌婴等人虽然依旧不服气,但是也的确是不好再说什么了。

又是一顿饭的事儿

且说时间再次回到汉三年四月,陈平前来拜见刘邦。他早就听说了刘邦请和遭到了拒绝,现如今局势一天天的恶化,刘邦也是愁眉紧锁。

“天下纷纷,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陈平刚刚拜见过刘邦,就听到大老板感叹了这么一句。任谁都能听得出来,刘邦这是在犯愁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项羽啊。

正如前文所说,面对刘邦的请和,项羽也是要答应了。可是范增却是不同意,执意要为刘邦送终!

这可气坏了刘邦,你这老范头儿这不是找我茬吗?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解决掉老范头儿呢?

不过刘邦也仅仅是想一想,便是打消了这个念头。这不是痴人说梦吗?范增被项羽尊称亚父,在楚营的地位简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解决老范头儿,想都别想!

但是陈平看见刘邦后,却是笑了出来。也许那笑容在刘邦看来,竟是如此的猥琐或者说邪恶。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却又是那样的胸有成竹。

来吧,美男子,你有何法,说来听听啊。毕竟陈平先生在项羽那里待过了一段时间,对于楚营,自然要更了解一些。

“大王,项王此人,恭敬爱人,那些廉洁好礼之人全部都投奔于他。但若是拿出爵位、土地对部下论功行赏的时候,他就比较吝惜了。人才也因此不归附于他。如今大王您傲慢而缺乏礼仪,具有清廉节操的人不来归附您。但是大王您舍得给人爵位、封地,因此那些圆滑、没有骨气、好利无耻之徒又多归附您。”

一般一个臣子要说到这里的时候,但凡是一个君王恐怕都要气的炸肺了。

陈平你小子什么意思?你说我舍得拿出土地、爵位分封给有功之人,这是人尽皆知的,是我刘邦的优点。

你说我傲慢而少礼,这我也不在乎。毕竟我的确不屑于遵守所谓的条条框框。但是听你这意思,投奔他项羽的都是高洁之士,归附我刘邦的就都是无耻之徒?

以臣下来反衬君主,你这不明显说我是无耻之徒吗?反了你了!

但实际上,当刘邦听到这话以后,依旧很是平静。因为他知道,陈平说的是事实。正如之前魏无知对他说的那样,当今之际,最能有利于时局的,就是最好的。

所以说简单一点就是,别整那虚的,要来咱就来务实的。

陈平也是深知刘邦,故而才敢如此说下去。假若他面对的是项羽,就算是再借他一个胆子,他也断然不敢如此啊。

“大王,正如臣下所说。如果您与项王谁能够摒弃自己的那一面短处,发扬你们长处的一面,那么天下弹指可定。”

刘邦点了点头,因为他也是这么想的。可是问题就在于,这只是想而已。

“但是,大王您喜欢随意侮辱人,不能够收拢到具有清廉操守的士人啊。”

小的时候,老师常常告诫我们,听别人的评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但是”、“然而”、“可是”这些字词。原因很简单,哪怕前文说得再好,重点却是在后面。所以陈平的意思很明显,老板,你这毛病你是克服不了了。

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呢?当然不是,否则陈平先生怎么会在这里与刘邦来这么一段“数落”呢?

“尽管如此,不过您大可安心。因为楚营那里有着可以扰乱的地方。”

至此,刘邦笑了。

陈平先生晚年的时候,曾经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多阴谋,是道家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

大概意思是,他这一辈子所出的计谋虽然厉害,但大多数属于上不了台面的“损招”,有违天道。他的后代是不可能再次拥有他这般荣耀了。

这话在我们今天看来有点玄幻的味道,但是顺便提一句,陈平先生的后代境况真就如他预言的那般,甚是准确。所以在这里,再次向古代的各位“大能”们致敬。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4-16 07:44:16 +0800 CST  
新更和回复都不见了………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4-18 17:20:44 +0800 CST  
从陈平先生的话里不难看出,他所出计谋很有一点我们今日所说的“使坏”的感觉。而这,自然也是张良与陈平的最大区别。两人相比,前者更多谪仙临尘之感,后者更具红尘争渡之味。

所以,当刘邦听到陈平的话后,他笑了。因为他知道,陈平这小子这是要使坏了。

“大王,项羽那里刚直的臣子像亚父范增、大将钟离昩、龙且、周殷之辈,不过区区几人而已。以臣下愚见,大王您若能舍得拿出几万金,来实行反间计,以此来离间楚营君臣,从而令他们互生猜忌。项羽此人猜忌多疑而又易听信谗言,此计若成,他们内部定然混乱而互相残杀。那时我军在趁机攻打,击败项羽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儿啊。”

这一次,刘邦听过陈平的话后,彻底的放心了。当即调拨四万金,归陈平调用。你爱怎么花就怎么花,我丝毫不过问。

刘邦真的彻底放心了吗?真的彻底放心了。到了这里,大家也能看得出来,这一计策就是典型的以利动人的离间之计。似乎并算不上什么高明之处,难道项羽不会用吗?依据陈平的分析,项羽手下多高洁清廉之士,刘邦手下却更多好礼无耻之徒。

看起来,似乎刘邦的手下更容易被金钱名利所打动。那么,面对项羽手下的高洁清廉之士,所谓的以利离间真的会有用吗?

一定有用。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来自于刘邦、陈平对项羽的了解。

因为他们分析的很明白,项羽此人恭而爱人,这是刘邦短时间内无法做到的。那么也就是说,刘邦根本无法短时间内克服自己的一短。人无完人,各有所缺,此话不假。

但与人征战,若要求胜,必须要以己之长克敌之短方有求胜的可能。所以,对于此刻的刘邦来说,既然不能克己之短,便以己之长克敌之短!

项羽所短,无非就是舍不得名利、爵位、土地。刘邦之长,便是有着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的精神。值此天下大乱之际,任凭他志趣在高之人,也无非有着建功立业、封妻荫子之心。

退一万步来讲,就算楚营之臣恪守忠心,不接受汉营的贿赂。但是,只要项羽知道了这件事,那么凭借项羽的猜忌之心和他的缺点,那些臣子还怎么能够受到重用?日久势必寒心,瓦解楚营指日可待。

所以,对于刘邦来说,不论他的钱楚营的人收没收,他也一定要让项羽知道楚营有人收他钱了!

这正是在以己之长克敌之短的同时,来瓦解敌方之长。长久以往,此消彼长。刘项的对比中,项羽将再也没有一丝一毫的优势可言。正如茅坤在评价陈平此计的时候,称其为“屠龙手”,确乎恰评!

那么前面说过,此等计谋,项羽不能用吗?因为刘邦手下更多好利之徒,似乎以利动之,更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项羽可以用,但是他没用。

经过长期的交手,刘邦已经太了解项羽了。此人刚愎自用,他本身出身贵族与白手起家的刘邦大有不同。可以说项羽在骨子里就有一种对于刘邦的不屑态度。

所以,但凡是刘邦所做,项羽往往是嗤之以鼻的。

更何况,现如今刘邦是他的最大的竞争对手,但凡是刘邦所用之人、所施之计,项羽是绝对不会在用的。因为他要处处与刘邦相对相反,这才能凸显出他霸王的特立独行!

看起来很任性,有一种“抬杠”的感觉。但事实上,正是如此。抓住了他这一弱点的刘邦,又怎么会放过这绝佳的机会?更何况,刘邦对于笼络手下很有一套,他自己谙熟于用人之法,又怎么会给项羽可乘之机?

项羽连自己的亲信重将都吝惜赏赐,又怎么会耗费时间金钱在敌对阵营里?

两相对比之下,一目了然,诸般尽显。所以不得不说,权谋之术上,项羽的确逊色于刘邦。

所以到了这里,就等着依计而行了。毕竟看那模样,对于陈平来说,这就是小菜儿一碟。

可不,还真就又是一顿饭的事儿。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4-19 07:28:46 +0800 CST  
从陈平先生的话里不难看出,他所出计谋很有一点我们今日所说的“使坏”的感觉。而这,自然也是张良与陈平的最大区别。两人相比,前者更多谪仙临尘之感,后者更具红尘争渡之味。

所以,当刘邦听到陈平的话后,他笑了。因为他知道,陈平这小子这是要使坏了。

“大王,项羽那里刚直的臣子像亚父范增、大将钟离昩、龙且、周殷之辈,不过区区几人而已。以臣下愚见,大王您若能舍得拿出几万金,来实行反间计,以此来离间楚营君臣,从而令他们互生猜忌。项羽此人猜忌多疑而又易听信谗言,此计若成,他们内部定然混乱而互相残杀。那时我军在趁机攻打,击败项羽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儿啊。”

这一次,刘邦听过陈平的话后,彻底的放心了。当即调拨四万金,归陈平调用。你爱怎么花就怎么花,我丝毫不过问。

刘邦真的彻底放心了吗?真的彻底放心了。到了这里,大家也能看得出来,这一计策就是典型的以利动人的离间之计。似乎并算不上什么高明之处,难道项羽不会用吗?依据陈平的分析,项羽手下多高洁清廉之士,刘邦手下却更多好礼无耻之徒。

看起来,似乎刘邦的手下更容易被金钱名利所打动。那么,面对项羽手下的高洁清廉之士,所谓的以利离间真的会有用吗?

一定有用。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来自于刘邦、陈平对项羽的了解。

因为他们分析的很明白,项羽此人恭而爱人,这是刘邦短时间内无法做到的。那么也就是说,刘邦根本无法短时间内克服自己的一短。人无完人,各有所缺,此话不假。

但与人征战,若要求胜,必须要以己之长克敌之短方有求胜的可能。所以,对于此刻的刘邦来说,既然不能克己之短,便以己之长克敌之短!

项羽所短,无非就是舍不得名利、爵位、土地。刘邦之长,便是有着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的精神。值此天下大乱之际,任凭他志趣在高之人,也无非有着建功立业、封妻荫子之心。

退一万步来讲,就算楚营之臣恪守忠心,不接受汉营的贿赂。但是,只要项羽知道了这件事,那么凭借项羽的猜忌之心和他的缺点,那些臣子还怎么能够受到重用?日久势必寒心,瓦解楚营指日可待。

所以,对于刘邦来说,不论他的钱楚营的人收没收,他也一定要让项羽知道楚营有人收他钱了!

这正是在以己之长克敌之短的同时,来瓦解敌方之长。长久以往,此消彼长。刘项的对比中,项羽将再也没有一丝一毫的优势可言。正如茅坤在评价陈平此计的时候,称其为“屠龙手”,确乎恰评!

那么前面说过,此等计谋,项羽不能用吗?因为刘邦手下更多好利之徒,似乎以利动之,更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项羽可以用,但是他没用。

经过长期的交手,刘邦已经太了解项羽了。此人刚愎自用,他本身出身贵族与白手起家的刘邦大有不同。可以说项羽在骨子里就有一种对于刘邦的不屑态度。

所以,但凡是刘邦所做,项羽往往是嗤之以鼻的。

更何况,现如今刘邦是他的最大的竞争对手,但凡是刘邦所用之人、所施之计,项羽是绝对不会在用的。因为他要处处与刘邦相对相反,这才能凸显出他霸王的特立独行!

看起来很任性,有一种“抬杠”的感觉。但事实上,正是如此。抓住了他这一弱点的刘邦,又怎么会放过这绝佳的机会?更何况,刘邦对于笼络手下很有一套,他自己谙熟于用人之法,又怎么会给项羽可乘之机?

项羽连自己的亲信重将都吝惜赏赐,又怎么会耗费时间金钱在敌对阵营里?

两相对比之下,一目了然,诸般尽显。所以不得不说,权谋之术上,项羽的确逊色于刘邦。

所以到了这里,就等着依计而行了。毕竟看那模样,对于陈平来说,这就是小菜儿一碟。

可不,还真就又是一顿饭的事儿。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4-19 07:29:03 +0800 CST  
《这才是刘邦》第四十五章 君臣之道

可怜又可悲的亚父

经过仔细的对比,笔者发现,陈平先生在楚汉之际所出的一系列谋划,使得他更像一个谍报人员。或者说情报贩子、大汉情报部长。

为什么如此说呢?您接着往下看。

话说得到了刘邦大力支持的陈平也开始发挥出他“情报贩子”的特长。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无钱对面手难牵。经过陈平先生不为人知的一些活动,一些小消息开始在楚军内部散发开了。

在楚军的大营里,时常可以看见三五成群的士兵们聚在一起谈论着什么。起初的时候,项羽还没有在意,毕竟士兵们终日征战,唠唠家常这也没什么的。可是久而久之,项羽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啊!

“你们听说了吗,钟离昧将军身为项王的大将,屡立战功,可是到头来,却还不是连巴掌大的土地也没有。我看,他是无法封王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

“可不,我还私下里听说,钟离将军很是不满。已经暗地里与汉王达成了协议,要共灭项王而后分裂其地呢!”

“唉,你小声点儿,这可是要掉脑袋的啊。”(以上对话,系本人依据史料原文衍生)

之后,这话很显然的传到了项羽的耳朵里。没办法,目的就是想让项羽知道。你就算装聋,那也没办法。

因此,得知了这一消息的项羽有些慌张了。他不是没有疑惑,还视楚营。能征惯战的大将就那么几位,他项羽之所以在谋略不足的情况下还能逼得汉军龟缩不出,不正是依靠手下的将士们战力剽悍吗?

所以,尽管此刻项羽可能明白这是刘邦的计谋,但是,这一刻的他,依旧选择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因此,没过多久,钟离昧便是发现,自己似乎有些不受重用了(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身为军中的大将,他怎么会不知道那些传言?可是此刻的他也是无能为力,只能无奈的叹息。而且,他的内心,也有了一丝松动。

就这样,楚营陷入了一片猜疑之内。每天都有人散步“小道消息”,对此,项羽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但是,项羽毕竟是项羽。若是单单以几句流言便使他上当,那也未免太小看他西楚霸王了!

既然怀疑是刘邦你这老小子在捣鬼,那么好办。只要派遣使者去你那里打探一番,一切便都会明晓。因此,没过多久,项羽的使者来到了汉营。

而楚营的项羽,在这一刻,也是笑了出来。因为在他看来,刘邦那些上不得台面的“损招”,终究不是“正道”。

可他不知道的是,此刻的刘邦和陈平,笑的比他还要灿烂。如果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么很可悲的是,羽哥在这里成为了螳螂。而黄雀,自然便是刘亭长。

因为,刘亭长是不会以一个半成品的计谋来对待项羽。还是因为,他了解项羽,又是因为,这天下间,只有项羽才是他唯一的对手。

所以,有必要再给项羽下一剂猛药,保他服过之后晕头转向、乖乖听话。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4-19 07:31:02 +0800 CST  

楼主:年昔逸尘

字数:1082

发表时间:2017-01-29 15:4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17 09:46:07 +0800 CST

评论数:738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