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刘邦

感谢各位朋友,这两天有些忙,没来得及一一问候各位,逸尘谢谢各位好友的支持!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1-17 08:29:20 +0800 CST  
第一帝师 张子房

正当刘邦在关中一带搞得热火朝天、项羽为东乱西患而犹豫不定的时候。一个人出现了,他,便是第一帝师、张良。

身为那个年代里智谋超神的存在,张良也是将当时的大势看的一清二楚。这也就是说,刘邦、项羽、韩信所考虑到的问题,张良也通通知晓。

因此,他明白,值此刘邦夺取、稳定关中的关键时刻,决不能允许楚军对汉军造成一点点的威胁。那么,到底该怎么办,才会达到这个目的呢?

可以说,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得到张良。因为当他看向东方的时候,嘴角便是微微的上扬了。

不久后,一直犹豫的项羽接到了一封信。看过此信之后,项羽再度皱起了眉头。可是思索良久之后,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那就是听从写信的那个人的意见。

而写那封信的人,正是张良。

那么,张良到底在信中写了什么呢?

“项王,汉王只是想要按照约定那样得到关中,取得之后,我敢打包票他会停止进兵,况且他绝不敢东向自找麻烦(汉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复东)。而且我听说齐国田荣不自量力,想要和赵国一起合谋灭掉楚国。不仅杀害了田巿,还把您分封的两位王杀了,一统齐地来反抗您,这是对您莫大的侮辱啊,为霸王计议,莫若北征田荣,给他点教训!”

好了,这就是张良所写的内容。这样看上去,似乎张良所说的与项羽考量的差不多啊?根本就没有什么新颖之处,或者说,这根本算不上一个优秀的见解。项羽,会听他的吗?

张良相信,项羽一定会听他的。因为,他抓住了项羽最想知道的点。是什么呢?

大家请看这一句,“如约即止,不敢复东”。这虽然看上去很平常,但是实际上,却是给了项羽一个额度。或者说得更准确一些,那就是这其中存在一个时间缝隙。

也就是说,刘邦此战的战略预期,仅仅只是“收复”关中地带。在他“收复”了关中之后,在进行下一步行动的时候,会有一个时间间隔。而这个间隔,便是项羽所看重的。

因为这样的时间间隔,足够他平定田齐,而后在策马西进,拿下刘邦了。因为张良知道,项羽相信章邯的能力,同样的,他更加相信或者说迷信的是自己的能力。他项羽一定会自认为如此间隔,对于自己来说,已经足够了。

另外,张良也是明白。田荣、彭越等人,项羽是不放在心上的。但是,有两点项羽一定会在意的。

这其一,便是齐地的位置。如果大家打开地图,便会看见,齐地紧接西楚的东北边境。而那里,也正是西楚的重要粮仓聚集地以及土壤肥沃区。田荣反齐地,这不要紧。可一旦他成了气候,开始骚扰西楚边防重地,那时候,就不是项羽想要见到的场面了。

所以,此刻的刘邦与田荣相比。一个距离项羽天涯、一个距离项羽咫尺。那么,是肘腋之患、卧榻之侧重要还是远在天边、遥见无踪更重要呢?对此,项羽不得不仔细的计议。

而另一方面,项羽所在意的第二点,便是他刚刚得到的至高无上的权威以及那可悲的虚荣心。想他项羽自戏下回来仅仅三个月左右,就有人公开的挑衅他这个天下霸主的权威。如果此刻不加以惩戒,那么,他的一切分封努力,都将会因此而逐渐的瓦解。他的无上权威也一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

因此,刘邦既然只是想“如约即止,不敢复东”,并没有公开的反抗他,与田荣的公然叫嚣相比,倒更像是给他一个面子。所以说,看过张良的信后,项羽思虑了很久。

他不可轻信张良,但是他又不得不信张良。但是,很久之后,他还是想出了自己要去的方向。

于是,从这一刻起,项羽做出了一个令无数人为之惋惜的决定。那就是暂缓对刘邦的行动,封其故旧郑昌为韩王,西据刘邦。自己则亲自挥军北上,平叛齐国(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击齐)。而也正是从此刻开始,项羽开始了他长达四年之久的“东征西讨”。

可能看到这里,有的人会奇怪。张良此刻不是韩王成的大臣吗?为什么在这里又出现了个韩王郑昌呢?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1-18 10:50:26 +0800 CST  

您且听我慢慢道来。

前文说过,在戏下的时候,韩王韩成依旧被封为韩王。但是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在那一章标注各自封地的时候,笔者在韩成的后面写了个“无”。而这是为何呢?

因为项羽并没有放其回国,而是把他带在了自己的身边,控制了起来。

这样一来,韩成就真的很费解了。项王,您虽然是天下霸主,可是如此扣着我,不让我回国,总得给我个理由啊。

但是项羽就是不说。反正我就是不放你,你能奈我何?看到这一幕,张良却是逐渐的明白了。因为原因,可能就在于他。

想他自己身为韩国高级官员(韩司徒),居然和刘邦如此的“亲密”。尤其是西进、鸿门宴,这一幕幕势必另得项羽感到很是不爽。

因为在项羽看来,张良这是对他的不敬。尽管他的叔父很欣赏张良,他自己也很是敬佩张良。可你与刘邦过从甚密,这一点是项羽不想看到的。

那么既如此,便从韩成身上下手吧。更何况韩成你又没有军功,这件事在谁看来,都不会有太多的“怨言”。所以说,你就老老实实的在我这里待着吧。

其实这一切,韩成也很是无奈。他可没有那个胆量去惹项羽,既然你不放我,那我就待着吧,还有人管饭吃,似乎也挺好的。

可是,没过多久,韩成降级了!因为项羽把他贬为了侯。又没过多久,韩成被杀了!同样是没有任何官方理由!甚至是连个借口都不需要。

尽管对此人人尽知这是项羽随心所欲的彰显,可没有人敢说也没有人愿意说什么。但是,这一切,张良都看在眼里。他自然是明白怎么回事,因此,没过多久,张良便是抄小路离开了楚营。离开之前,也许他会仔细的思索一番。

想他张良十几年来,先是为韩复仇而刺秦,而后是为了天下人而反秦。到了不久前,本以为反秦已定,韩国可还。可偏偏项羽又打破了他对故国的最后一丝眷恋。那么事到如今,天下之大,他又能去那里?他想要去那里?

思虑很久之后,张良的目光里涌上了一抹坚毅。为天下、利天下、安万民,此念无错。汉王,殆天授也。也只有你,才配我的辅佐,成就那大帝之业。

因此,当张良从楚营出逃后,他所去的方向,便是关中。至此,几经辗转,张良终于再一次回到了刘邦的怀抱,从此以后,他也只属于大汉。也许从某方面来说,或许张良还要感谢项羽替他斩断自己的过往。

既然对过往已经了无牵挂,那么现如今要做的,就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于当下吧!从这一刻起,秦季汉初的第一谋圣将用他的智慧,让项羽感到无奈甚至是无望。

只不过,对于这一切,刘邦可是乐坏了。子房每一次出现,都会有好消息。这一次,更是引走了项羽。

那么,妥了。一切尽在不言中,既如此,就按原计划进行吧!项羽,你可别怪我啊。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1-20 09:57:01 +0800 CST  
齐地的汪洋

此刻的彭城,就在项羽决定好战略方针不久,楚军精锐也是全部整顿完毕。在这之后,便是再也没有丝毫耽搁。

汉元年九月,项羽立刻率军北上,征讨田荣。事实证明,楚军的战斗力,那真是没得说。

这不,楚军刚刚开进齐地不久,齐楚双方便在城阳(今山东省鄄城县东南)相遇了。此刻,双方气势都可谓是相当的高涨。

对于田荣来说,两年来,自己手下的这支大军随自己荡平齐地无敌手,可谓是长胜之军。而今又在自己的亲自指挥之下作战于本土,比诸楚军的远道而来,那还是有着相当的优势的。

于项羽来说,对面的田荣虽然看上去气势汹汹。可在项羽的眼里,还真就没把他当回事。对面就算是数十万人,那也只不过是数十万只绵羊而已。想他楚军自江东以来,连战连捷,百战百胜,天下闻名,诸侯丧胆!

这世间,还有哪一只军队会是楚军的对手!而今你田荣竟然不知天高地厚,妄图挑衅老虎的威严,那我就让你好好地长长记性!

于是乎,准备好的双方都没有拖拖拉拉,直接开战。战端一起,喊杀声呼啸天地。由于双方的最高指挥官分别是各自的王,因此无论是楚军还是齐军在最初的时候,都是相当的英勇。

请注意,是在最初的时候。因为没过多久,田荣先生就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怎么这楚军愈战愈勇,这才开战多久?就逐渐的要全盘压制齐军?

这还了得?不要慌,给我狠狠地打!

可是,时间一点点的推移,局面越来越濒于失控。尽管田荣先生很有勇气,但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是打不过项羽。因此,战争就这样进行到最后,齐军大败!

此后,大批的齐军开始毫无组织的四处溃散,而楚军则是丝毫没有手下留情的奋力冲杀。就这样,田荣的大军经此一役,就几乎被项羽彻底的摧毁!

无奈的田荣也只得溃逃到了平原。意图整军再战,赶走楚人。可是就在此时,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那就是堂堂齐王、军事强人田荣竟然被当地的百姓杀了。

一国之王做到这种程度,也真是“水平颇高”。而在田荣被杀之后,齐地军民则是清一色的全部降楚,放弃抵抗!

那一刻,项羽也是愣在了那里。

这是什么情况?这怎么刚刚还嚣张的不得了的田荣瞬间就被自己的百姓给做掉了?而且这齐人竟然尽皆投降于我,这是搞事情?

其实,不难想象。齐人之所以杀掉了田荣,一来是他们自认为不是楚军的对手,想免去刀兵之祸,故而才铤而走险。二来想必田荣此人对内统治恐怕也是十分的无道,不得民心。

不过,虽说这一切似乎来得太突然。但对项羽来说。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因为任谁都看得出来,只要此刻楚军收拢人心,施恩德于百姓,并且把齐地当成自己的土地,把齐国人民当做自己的国民。也许,齐地就真的会牢牢控制在项羽的手里。

那样一来,项羽的后方将会更加的稳定,而他的威名之外,也必将再多一个名号,那就是、仁德!

但是,可能大家也都注意到了一个词、“只要”。因为只要有“只要”在,那就是证明、项羽并没有这么做。

那么,面对着如今齐地的一片大好局势,项羽的做法是什么呢?

他们做的很多,但是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字:

烧、屠、抢。

是谓“项王遂烧夷齐城郭,所过者尽屠之”(《史记田儋列传》)、“(项羽)系虏其子女”(《史记 高祖本纪》)、“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多所残灭”(《史记 项羽本纪》)。

好了,以上,就是项羽的做法。

我们都知道,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又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齐地既然已降,百姓既然已归,你项羽不仅没有看到田荣之死就是因为不得民心,反而狠心向无辜的百姓痛下杀手!?

也许在他看来,那些所谓的草民微不足道。可他有没有想过,既然想要成为一个王者、帝者,若心中没有百姓只有天下,又有什么资格来染指天下?

这一点,项羽,最终也不会懂。因为他迷信于自己的武力,他相信,没有什么事情是刀剑屠杀解决不了的。但随即,他就尝到了苦果。

种如是因,收如是果。我只能说,这一切,是该他承受的恶果。就在楚军肆无忌惮的烧杀抢掠的时候,齐地之民再也不堪暴虐与凌辱。他们很是不解、同时又很是愤怒。我们只想过普通人的生活,只想过太平的日子,难道,这一切就这么难!

如此的要求都不能被满足?既然如此,我等又为何要奢求你来进行所谓的庇护与给予?因为,这里是我们的土地,这里一切的一切,我们都有着自己争取的自由!

于是,齐人毅然决然的拿起了自己手中的武器。开始四方联络义军,拼死抵抗楚军!

一时间,整支楚军陷入了齐地那犹如汪洋大海般的复仇之火里。而田荣之弟田横,也趁机聚集散兵数万,奋力进击楚军。

这一次,在齐地百姓的怒火之下,双方在城阳再次决战。此次,一向骄狂的楚军败了,败得很彻底。面对着齐地这样的局面,项羽也只得暂时退军,从长计议。

而在击退了楚军不久后。田横便是立田荣子田广为齐王,自己学哥哥田荣,当起了国相,实则专断齐国政事(专国政,政无巨细皆断于相)。从而继续与楚军作战,誓要把楚军赶出齐国。

可以说,那一刻,面对着乱成一团,濒于失控的局面。项羽不明白,在自己强大的武力压迫下,面对着死亡的威胁,是什么让齐国人不惧怕死亡也要奋不顾身的反抗自己!

是的,他真的是不明白。就算这个道理,自己想不出来。可是先贤的典籍上,却早已指出了至理。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但是项羽他就是不在意。唉,不读书,真是害人不浅啊。

可能有时候不解的项羽也真想翻看一下典籍,汲取一些思想。只不过,历史并没有给项羽时间去研读经典。因为就在他为齐地头疼不已的时候,突然接到了一个情报。

彭城受到严重威胁,是刘邦!

刘邦打来了!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1-21 10:31:48 +0800 CST  
《这才是刘邦》第三十三章 剧情大反转——彭城之战(上)

备战彭城

打电话,叫人儿!

前面说过,为了给义帝报仇雪恨,刘邦决定亲自率军,灭了项羽这个背信弃义的小人。因此,月余来,他也一直在积极地为此而准备着。

越是积极地忙碌着,刘邦也是愈发的大义凛然。当然了,刘邦虽然大义凛然。可是他却是知道,大义凛然当不了饭吃。面对项羽那种战场猛人,他觉得,还是有着必要多叫几个人一起上的。

于是乎,刘亭长拿出了自己的电话本儿,一个一个的查着对方的联系方式,开始摇人儿。与此同时,在他的朋友圈(政治舆论官方檄文)也是大范围的集赞转发项羽的一切恶行。号召天下有道之士共击之!而伴随着刘亭长发出的通讯后,各路“小弟”也是能来的几乎都来了。

但是尽管如此,在摇人儿的时候,却依旧是出现了一点小插曲儿,那么这插曲出在谁的身上呢?

还是那位陈余先生。

而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代王 陈余

敢瞧不起陈县长

我们知道,陈余先生在巨鹿大战的时候,并没有亲自率军前去援救赵王歇和他早年的刎颈之交张耳。因此,张耳对于陈余那是相当的不满意。

这不,巨鹿大战结束以后,喝了许久西北风的张耳终于和陈余见面了。

估计两人刚刚见面的时候,陈余先生可能来了一句道:

“呀,你这不还活着呢吗,看你当初急的那个熊样。”

当然了,这句话完全是毫无根据的调侃。

可是先不管陈余先生到底说了什么,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那就是看到了陈余的张耳先生,绝对是气儿不打一处来。

只见得他一通责备陈余,发出了十万个为什么来要求陈余回答。例如为什么不肯来援救他?当年的情谊都哪里去了?还能不能一起愉快地玩耍了?是不是想要翻船?!

张耳先生越说越激动,口若悬河、唾沫横飞,丝毫不给陈余面子。而正是这个时候,他想起了当初他派出突围去求救陈余的张黡、陈泽两人。因为直到现在,张耳还不知道两人去哪了。

看着眼前发疯似的张耳,忍受着他的唾沫星子满天飞,陈余先生也是由最初的“不听不听”开始暴怒起来。

这时候,他也顾不上友谊的小船往哪划了,爱翻就翻!只听得他大声的反驳道:

“他们二人以必死之心来责怪在下,我给了他们五千人尝试着先去援救你们,结果全军覆没,两个人都战死了!”

“你放屁!是不是你把他们杀了,然后故意找个借口来搪塞我!”(张耳不信,以为杀之,数问陈余。)

“你说啊,你怎么不说话了!”(此话系本人猜测)

面对着咄咄逼人的张耳,陈余先生也是实在受不了了。他很想大骂一句,你有病啊!但是出于涵养,他没有那么说。

“没有想到你居然怨恨我如此之深!竟然这样看我陈余!你以为我舍不得放弃这将军的印信吗!”

当时陈余依旧是赵国执掌军权的大将军,说过这话之后,他便很干脆的解下了将军的印信,推给了张耳。

张耳一看,你这是啥意思?试探我?这是要搞事情啊,我怎么能要?而陈余看了看张耳,你爱要不要,一转身便是走了,直奔厕所而去。

其实,可以看得出来,陈余并不是真的想放弃那大将军的印信。但是当时他一是在气头上,二是也想真的试探一下张耳的态度。故而,才如此为之。否则,他的心得是有多大?在这个档口内急?

说句难听的,就算是拉肚子到了距离厕所几米开外便没有安全感的程度,这个时候也得控制住啊。

就这样,大殿内只留下了张耳在两眼放光的看着那将军印信。他的一只眼睛里放射出贪婪喜悦之光,而另一只眼睛里则满是疑惑之光。

这个时候,一道声音出现了。从而,打消了张耳的疑惑。

“门主,我私下里听说天与不取反受其咎,现如今陈先生既然把印信交给您,您若是推辞不受,这就是违背老天爷的意愿啊,这不吉祥啊,赶快接受它!”

那么,这道声音来自于何人呢?是张耳的一个宾客。因为看着犹豫不决的张耳,他的宾客知道,同时也看到了。张耳的眼睛一直没离开那大将军的印信。

所以,自己也是有这必要为门主做一些什么。

可以说,听到了宾客的话之后,张耳的心里一下子松了一口气。原因很简单,这是老天赐予我的,和陈余有什么关系?我这么善良的人怎敢违逆上天的旨意?

这印信,我得拿啊。

俗话说得好,就坡下驴是也。而现在的张耳正巧需要一个借口来接受大将军印信,或者说他需要别人理解。他张耳不是贪图大将军的权势才收取这印信,更不是不讲信义与朋友道义的人。

所以,这个时候宾客的话,无疑给了张耳一个台阶。那既然如此,就走下去吧,挺好的。

也就在这个时候,陈余先生上完厕所回来了。眼看到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印信佩戴在张耳的身上,便大怒着拂袖而去。当真是他挥一挥衣袖,连个云彩也没有啊。而他麾下的大军,自然也就成为了张耳的囊中之物了。

大怒的陈先生一气之下带着自己的数百个死党,走也!

干啥去了?

“之河上泽中渔猎”。

是和彭越先生一样,打渔去了吗?看上去是,不过认真你就输了。

几百个人打渔那得多大的鱼塘啊?说白了,就是主业强盗兼职打渔而已。毕竟几百张嘴也是要吃饭啊。

那时候生态条件好,鱼肉可能更鲜美。看起来,这小日子,那家伙过得也是相当的滋润啊。

就这样,时间推移到项羽大分封之后。张耳先生因为跟从项羽入关,又因为他擅长交际、人缘很好。好到了这些人都在项羽面前为他说好话。以至于项羽都听说了张耳的大贤,所以啊,羽哥一高兴,大手一挥,王位封地要啥有啥,张耳也就成为了常山王。

按理说,都封了王了,自然皆大欢喜。可是大家记住,按理来说的东西,其结果往往是不按理来。

没办法,都是套路啊。

那么,为什说不按理呢?

这就要看张耳先生这个常山王的封地在哪了。

在哪呢?

答:在赵国。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1-23 08:15:20 +0800 CST  
不对啊,那原赵王赵歇呢?这位在巨鹿喝了数月西北风的仁兄哪里去了?

别急,一向恩怨分明的项羽怎么会忘了他。他的分封办法就是把原来的赵国一分为二。一个叫做常山国给张耳、另一个则将赵歇徙封到代,这一点前文我们简要说过了。

不过这还不算,原本啊,赵王歇住在信都城里。可是羽哥说了,信都得给张耳大贤居住,还得改名,叫做襄国。小歇你就收拾收拾搬家吧。

就这样,原本还是一个战壕的小歇和张耳大贤彼此之间有了嫌隙。没办法,我好好一个赵国你给我分两半,行,我就不多说啥了。我好好住个信都你也不让,我走也行。竟然连个念想都不给我留,还改名?

项羽,你行,我打不过你,但是张耳,我记住你了!

所以说,两人一起喝的西北风算是白喝了,不知道灌了一肚子凉风的二人肠胃有没有着凉。

当然了,不满的不仅仅小歇一人,自然还有陈余先生。他与张耳功劳差不多,就是因为没有跟随项羽入关,加之项羽有点不太喜欢他。因此,就算是有人替他说话项羽也仅仅封给他三个县,本来就生气的陈先生便是更加的生气。

“张耳和我功劳差不多,现如今他是王,老子却只是个县长!(侯)!项羽你小子偏心!”

可是生气归生气,你要让陈县长操起菜刀找项羽拼命,他还是没那个胆量的。当初连力拼章邯他都没有去,更何况是打败了章邯的项羽了?不过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陈先生会忍耐,会等!

终于,机会来了。

当齐国的田荣叫板项羽的时候,陈县长抓住了时机,派遣自己的亲信夏说(读月)游说田荣。这位夏先生虽然看起来挺像瞎说。但还真的不是瞎说。

只听得他对齐王田荣转达陈余的话道:

“项羽那厮枉为天下主宰,太偏心了!他将自己的亲信诸将全部分封到好地带,将原来的各国之王徙封到鸟不拉屎的地方。你看看,现在那受苦受难的赵王小歇就在代那个破地方,想想我就痛心啊!希望大王您能给我点人马,我愿以整个南皮的人马地盘给大王当个小弟!”

田荣听了以后,思索片刻。他刚刚反对项羽,如果此刻多树立几个反对项羽的势力成为自己的朋友,自然在分散项羽注意力的同时又减轻了自己的压力,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得到了齐国援助的陈县长立刻调动自己的全部兵力袭击常山王张耳,一战下来,没有准备的张耳大败而走。转眼之间,赵地就全部被陈县长收回,紧接着,他从代地迎回了小歇,重新拥立为赵王。

而小歇也很是感激陈县长,便册立陈县长做了代王。大家真可谓是其乐融融。很是激动地陈县长、奥不、陈王为了表示讲义气,并没有到自己的封国去当土财主。而是派遣亲信夏说以相国身份留守,自己留下来辅佐小歇。

用他的话说,小歇太弱了,得有哥哥照顾。

但真的是如此吗?

自然不。

实际上,陈余趁机逐渐的再次控制了赵国。但不管怎么说,陈县长成功了,而先与张耳大贤共喝西北风而敌视陈县长现在又在陈县长“辅佐”之下的小歇算是个悲催人物。

没办法,在那个年代里,他注定受人摆布。而这、似乎并不是他的错。

另一方面,败走的张耳大贤在著名星象家甘公的建议分析下,认为天命所属的刘邦终能战胜项羽。恰好自己当年还照顾过刘邦,因此,便投奔了刘邦。刘邦也很是讲究,对他很是礼遇。一个王的待遇,也是应有尽有。

就这样,时间再次回到汉二年。刘邦决定为项羽送终,打电话摇人儿的时候,自然便是摇到了陈县长那里。

而陈县长自然也知道,自己最恨的张耳在刘邦处。更何况现在他执掌赵代两国,也很是有分量。面对着刘邦的摇人儿,自然要摆一摆谱。

因此,他对汉使说出了自己出兵的条件,也就是“小插曲儿”。

“回去告诉你家汉王,斩了张耳那厮,我就一起出兵。”

就这样,汉使回去以后,也是告知了刘邦陈县长的想法。只不过,听到之后的刘邦却是哈哈大笑了起来。这点小事儿怎么能难得到勤劳勇敢的刘亭长?

不过他这一笑,可是吓坏了张耳。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1-24 15:20:52 +0800 CST  
常山王 张耳

兄弟,你这几个意思?不会是真的要砍了哥哥我?要知道咱俩可是亲家啊(刘邦将自己的女儿即后来的鲁元公主嫁给了张耳之子张敖)。

那一刻的张耳可谓是一身冷汗,不知怎的,他总觉得,这事刘邦似乎做得出来。可就在他心神不定的时候,却是已经得知了陈县长答应了出兵。

这是咋回事儿?

原来刘邦找了一个和张耳长相酷似的人斩了以后送给了陈县长。那年代里就算是保鲜技术很好、刘邦也定然是不用。

就这样,陈县长一看,还真的挺像,也就没有多想。张耳,你也有今天啊。

回禀汉王、陈余愿率军与之共讨项羽!

全军出击

因此,到了现在,在汉王刘邦的带领下,西魏王魏豹、常山王张耳、殷王司马卬,以及陈余掌控之下的赵国等等都是聚集到了一起,人终于算是找齐了。

可以说,截止到汉二年三月末左右,在天下的政治舆论上,项羽已经彻底的被揭露了其丑陋的面目。几乎能够这样说,那一刻,连乡野的百姓都知道:

项羽身为人臣,弑其君为不忠。身为主宰,袒其私为不公。身为王者,屠百姓为不仁。身为诸侯,伐人国为不义!既如此,天下人自当群起而攻之,绝对没商量。

而另一方面,此刻的刘邦也已经逐渐的稳定了后方,将关中、汉中、巴蜀一带做到了更加有力的融合与衔接。内政等一切都有条不紊的继续着。

事实上,对于这一切,刘邦丝毫不担心。因为,在那后方,有着他的第一大管家——萧何、镇守着。这,足以另得他百分之百的放心。

与此同时,通过一番摇人儿,刘邦也是逐渐的扫清了关中周围、以及自己东进的一些障碍。如关中地区,紧困章邯。关外地区,西魏王、殷王、韩地等等全部降服。可以说,到了现在,真的是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

一切妥当的刘邦看向了东方的齐地,因为项羽的精锐部队此刻正深陷于齐地无法自拔。

那么,这个时候,便是进击项羽的最佳时机。

因此,接下来,就是决战了。

全军出击!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1-27 07:43:08 +0800 CST  
《这才是刘邦》第三十四章 剧情大反转——彭城之战(下)

掏你老巢儿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刘邦连要挟带忽悠率领五诸侯联军(劫五诸侯兵),会和彭越部三万人,正式大举伐楚。

这一次,联军总数多达五十六万人!想当初鸿门宴之际,项羽拥兵四十万威胁刘邦。可此次,刘邦比他还多了十六万,显然是要一举灭掉项羽的节奏。

也许在那时的刘邦看来,项羽就算在能打,自己这么多人一人一口唾沫就能淹死他!

一统天下指日可待,时间不会太长了。而这种思想,在一段时间内一直存在于刘邦的头脑中。

大军进发以后,联军的进军十分顺利。几乎可以说是没有遇到任何的像样的抵抗。而此时的项羽自然得到了刘邦东进的消息,可是在他看来,既然已经快要灭掉齐国,那就等到完全灭掉后在去迎击汉军(项羽虽闻汉东,既已连齐兵,欲遂破之而击汉)。到那时,似乎也为时不晚。

其实项羽之所以此刻还能沉得住气,也是还有着另一个原因。那就是西楚的西方边境有大将龙且驻守定陶。龙且此人,向来为楚之骁将,与英布的水平不相上下。可以说,他是楚军中,除却范增、项伯等人之外,项羽最为倚重的大将。

故而,西楚的重镇定陶,项羽也是交给了龙且前去驻守。更何况,在项羽看来。自己的国境防御严密,刘邦的水平,想要攻打进来一定会耗费不少时间的。可是这一次,他失算了。

因为得知彭城空虚的刘邦,立刻将大军分为三部进攻。

首先是刘邦自将中军,且各诸侯王基本都汇聚中路军,从曲遇(今河南中牟东)直插外黄(今河南兰考东),兵锋直指彭城。

其次是派遣曹参、灌婴率领北路军向前挺进。北路军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疾速击破驻守在定陶的楚将龙且。进而切断龙且部与彭城的联系,从北部防御齐地楚军回援,然后回师彭城。

这一次,猛人曹参、灌婴再一次用行动证明了两人在汉军猛将中的地位。因为龙且虽然坚守城池、以逸待劳。但是在汉军的强大攻势下,最终不敌曹参、灌婴,败逃而去。

实际上,这一次,龙且虽败,但是他的内心是极其不服气的。因为虽然无法考证龙且的具体兵力,但少于曹参、灌婴还是一定的。不过这不要紧,因为在这之后,你们三人还会再次碰面。而那一次,就不单单是胜败这样简单了。

至此,北路军成功的完成了任务。

之后便是南路军了。南路军由薛欧等人率军由南阳郡出发。其战略目的是一来进一步扫除东进大军周围障碍。二来防范九江、临江等国军队的救援。

就这样,不到一个月,刘邦就顺利的攻进了彭城。

很轻松吗?的确,在五十六万大军的攻势下,的确很容易。

这一次,胜利来得太轻松了。面对着西楚霸王的宫殿,刘邦的思绪回到了一年前的鸿门。那一次,他忍辱负重,在那他人预定的酒宴上受尽了侮辱!

为了消除对方的疑虑、为了保命,可以说倾尽了自己的一切手段。虽然说,消除了对方的疑虑。可是,到最后,依旧是狼狈的逃了回去!

尽管他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虽然人们惊叹于刘邦的演技。但是无论何时都不要忘记,任何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自尊心。可能在世人的眼里,刘邦是一个通于权谋,善于利用自身优点来为自己创造有利条件的人。但是,我相信,哪怕直到他驾崩的那一刻,鸿门宴一直是他心理不愿提及的阴暗面。

可现在又如何,他还不是站在了项羽的宫殿里?!

因此,这一刻的刘邦很“任性”。身为一个争夺天下的领导者,他被曾经的侮辱、仇恨暂时的蒙蔽了双眼。或者说,逐渐的失去了应有的理智,于是他下达了一条命令:

把项羽的所有美女财宝统统带走,告谕各诸侯,开怀畅饮!

是的,您没看错,这就是那时候刘邦的做法。

当项羽率领诸侯军进入咸阳的时候,所发生的一切,而今上演在彭城,这块儿现如今诸侯眼中的肥肉。

几乎是一瞬间,诸侯军在彭城之内到处哄抢,真正的达到了无恶不作的地步。与一年前一样,在他们看来,这是自己应得的赏赐。各路诸侯军才不会在乎,既然高高在上的王都有了指令,那么,他们又为什么不能像王那样,肆无忌惮的“享受”一番?

而这一切,在后世的史书上,谁又会知道他们的名字?充其量只知道他们是诸侯军的一员,更何况,在那史书上,自有这些王来替他们背黑锅!

这,也是人性,只不过,是极其丑陋的一面。所以,既然要准确的记述历史,就必须将此等罪行彻底的揭露出来。

项羽凶残不假,此刻的刘邦,也不见得有多仁。因为彭城之乱,他负有主要责任!

天下大业,必以万民为本。只要万民归心,天下,迟早会有的!而此刻的刘邦,显然将这一点抛诸于九霄云外了。

同样的,刘邦此举俨然将项羽给忘记了。也许在他看来,你的王都都已经在我手里了,又能奈我何?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1-30 10:16:34 +0800 CST  
首先再次问候各位兄弟姐妹的支持,逸尘在这里向各位致歉,因些许琐事,几天没来天涯,没来得及回复各位兄弟姐妹的支持,感谢!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1-30 10:17:46 +0800 CST  
看上去,只要一直这样继续下去,那么等待刘邦的下场就只有一个。但是好在他的手下还有着一个豪华班底。

这一次,张良韩信全都随军出征。刘邦糊涂,他们二人却是清醒的很。他们知道,在这样乱下去,一定会出事儿!身为大汉大将军与大汉谋主,他们必须在此等环境下做出最万全的准备,做好最坏的打算。

只因为,项羽还在。

于是,在统一调配下。诸侯联军将防御的重点设置在彭城的东北两面。也就是今山东枣庄、邹县,江苏沛县、芒砀山一带。因为在他们看来,项羽一定会急切回援。既如此,舍远求近,东北两面最有可能是他的突破口。

做完这一切之后,大家都回去喝酒了。

是的,他们都回去饮酒作乐了。因为他们的防备也仅止于此了。仅止于此吗?仅止于此了。

可能有人会问,张良、韩信那等人物怎么仅仅只会有着这样的布置?

实际上,二人可能想到了还存在纰漏。但是此刻的他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原因就在于联军人数太多了!而且虽然五大诸侯表面上听从于刘邦的指挥,可是暗地里心怀鬼胎。韩信未必能有效的指挥他们。换句话说,他这大将军也许仅仅只能有效的组织汉军布置防御。所以,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殊不知,此时的项羽已经在赶回的路上了。

我为项王

当得知刘邦将要攻入彭城后,最初的项羽也是有些惊慌的。但是,也仅仅是最初而已。因为他知道,如何救援、破敌才是当务之急。其他的一切,无需在想。

所以,短暂的慌乱之后,项羽再一次展现了其过人的军事天赋和超人的冷静判断力。

我真的很佩服项羽,因为仅仅是短暂的思考,他便是找出了诸侯联军的弱点。并且,一次惊天的作战计划在他的脑海中产生了。那么,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那就是果断的将楚军的主力留在齐地看场子,将指挥权交给部将。而他自己则亲自挑选了三万精兵,连夜回援彭城。

您没有看错,他的的确确只带了三万精兵。而对面的刘邦呢?拥有着五十六万大军,足足是他的近十九倍啊!

但是,这些,都不是项羽所在意的。

我为项王,天下皆当俯首!

血战彭城


而我也只能说,接下来,便是这位秦季汉初之际,屹立在兵道巅峰的天才项王的表演时间了。

项羽不愧是才气过人,只见得他率领三万精骑,沿途收拢散兵。首先便是兵过鲁(今山东曲阜),其次直插胡陵(今山东鱼台东南)、而接下来出现在了萧县(今安徽萧县)。

为什么在这里要简要的交代一下项羽的进军路线呢?只要大家把地图拿出来一看就知道了。

项羽的最终目的地萧县,位于哪里呢?

想必您已经发现了。那就是基本上在彭城的正西。这也就是说,兜了半圈,项羽成功的绕开了联军的布防重点,出现在了联军防御的薄弱处,彭城西!

《孙子兵法 计篇》有云: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孙子兵法 九地》有言:

“兵之情主速”。

可以说,项羽此次的行动很好的诠释了以上的两点。

其实仔细想想,就会知道项羽这次军事决定的大胆之处。为什么这么说呢?

要知道,诸侯联军的地盘或者说大本营一定是彭城的西方。而现如今项羽所处的位置,也是西面。这就意味着,一旦战事陷入胶着,项羽虽然切断了联军的退路,猛然进攻之下能够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但是他自己也被阻隔在统治腹地之外,况且对面有近六十万人,比例相差悬殊,此战的惊险可想而知。一个不慎,他可能就会被那五十六万大军分分钟消灭掉!

因此,这一仗,是项羽自巨鹿以来的第二次豪赌。项羽此生,精于兵行险招。像这样的豪赌,纵观其一生,可以说,有着三次。而这一次,天命,还是属于他的。

另外,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项羽是否是在刘邦攻入彭城以后才回救彭城的。在这一问题上,《史记高祖本纪》和《史记 项羽本纪》的记载显然有出入。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2-01 08:37:52 +0800 CST  
《高祖本纪》记载:

“汉王以故得劫五诸侯兵,遂入彭城。项羽闻之,乃引兵东去齐”。

《项羽本纪》记载则为: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

在这两处记载里,似乎一处是说刘邦先入彭城,而后项羽回救彭城。一处是说项羽先回援,而后刘邦才入城。

其实,在笔者看来,很可能为项羽先行回救彭城。

其一者,虽然项羽起初意欲先破齐,后击汉。但这种战略规划是建立在自己的西疆能够抵挡或者是拖延刘邦的基础上。但是在他得知刘邦已经进逼彭城的时候,这种设想便失去了价值。

彭城是项羽的大本营,更是西楚的政治中心。一旦国都陷落,对士气的打击可想而知。

所以,在得知刘邦将要进逼彭城之后,项羽立刻率军回救。

其二者,项羽一生作战,军略勇猛第一、兵道冒险居第二。巨鹿之战的打法虽然是迫于时势,但绝对堪称一大胆的尝试。而现如今的彭城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们不妨就此想一想,若项羽在回援彭城的时候,汉军还未攻入彭城。而项羽却已经决定绕过汉军,直插彭城西面!

也就是说,他没有直接面对联军进行阻击,而是把彭城让了出去。

这说明了什么?

项羽深知双方兵员优劣,但项羽之所以这样做,一是源自与自信,二是源于对刘邦军队成分的了解。

刘邦之所以拥有这么多军队,是怎么得来的,连要挟带忽悠。显然不可能是铁板一块,况且战斗力强弱程度也是大为的不同。对付这样的队伍,只要让他们乱起来,就足够了。

但是,怎样让他们乱起来?

答案是,以彭城为诱饵,诱使联军入城,放松警惕,松懈下来。彭城的财货足够消磨他们的斗志和警惕性。趁着这个机会,利用自己士兵对家乡的感情,率领一支士气高昂的军队,冒险一击,才有取胜的可能。

不得不说,这,正是项羽的过人之处。

那么,既然计议已定,接下来,就是收割的时候了。

于是,在这一天的早晨。项羽率领早已经蓄满斗志的楚军将士们突然对诸侯军发起进攻。

一瞬间,三万楚军精锐如狼似虎般对着联军冲杀过来。于此同时,听着那战马嘶鸣、金鼓齐响之后。不仅是汉军士兵一片迷茫,就连高层都是一震恐慌。

这项羽是打哪儿出来的!

他不是在齐地吗?就算他不在齐地,不也应该在东方吗?这是怎么回事儿!

但恐慌归恐慌,当务之急,是立刻组织军队抵抗。可是,这一刻,诸侯联军的弱点暴露无疑。由于各自心怀鬼胎,战斗力又不尽相同。

在楚军的冲击下,诸侯联军立刻大乱起来。称得上是一哄而散,四散逃命。见到这一幕,项羽定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于是,精锐楚军趁势掩杀,联军死伤者不计其数。

战场上到处都是汉军的尸体,一片哀嚎声、惨叫声弥漫于彭城的周围。

到了中午时,战斗基本已经分出胜负了。那就是项羽“大破汉军”,一直把汉军追杀到彭城东面的谷水、泗水。

汉军大败,临阵的战死者竟然多达十余万!

这还不算,由于汉军一路败退,楚军穷追不舍,使得战场上的所有诸侯联军犹如惊弓之鸟。早已经吓破了胆子,失去了抵抗力。另一方面,因为不看到、不抓到刘邦,楚军的追兵便一刻也不停止。于是在彭城一带上演了一幕惨烈的追杀场面,汉军要么是被同伴踩踏而死,要么是被楚军杀死,溃不成军。

但是没办法,此刻的他们恨不得将手里的武器全部扔掉。不为了其他,只为逃命。于是,汉军继续溃逃着。他们先是跑到了彭城南的高山处,楚军再次追杀过来。没有办法,汉军只得继续拼命的向前逃跑,可是跑了一阵后,他们停下了。

因为前面就是睢水,他们没有船,又不一定会游泳。现在就是传说中的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也是兵法里提到的死地。该如何是好?

此时的汉军已经失去了抵抗的勇气,面对着磨刀霍霍的楚军,他们一致的认为,面前的河水相对还是比较温和的。

于是,汉军士兵拼命的向河对岸游去。就这样,下河的人越来越多。到了此时,无论是会游泳的还是不会游泳的,全部冲进河中,场面一片混乱。

而最后的结果是:

“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

那一刻,天空下一片血腥。但是,战争的场面就是如此的残酷。一旦投入其中,便是真正的身不由己、不亡不休。

与此同时,打了这么久,汉王刘邦终于被发现了!而他的处境也是十分不妙。

用史书原话说就是:

“围汉王三匝”。

说的通俗点儿,基本上是里三层外三层。

这仗打的,想想就憋屈。堂堂五十六万大军,被人家打的落花流水、稀里哗啦不说,连最高统领都被围在这里,形势危急。

汉军此战真可谓是大败至极!

眼看着刘邦就要交代在这里,汉军将士们也是奋力拼杀。但无奈比重悬殊,就是冲不出去。照着这样发展下去,刘亭长可能就真的去陪秦始皇了。

可就在此时,异像出现了,怎么回事儿呢?



道友渡劫 有如神助

只见此时,在整个战场的西北方向突然刮起了阵阵狂风。那么,这个风有多“狂”呢?

可以说摧折树木、掀毁房屋就是分分钟的事儿。整个战场一瞬间飞沙走石,烟雾弥漫。一时间天昏地暗,好好地晴天突然间变成了黑夜。看上去,就像是哪方道友濒临突破,在此渡劫一般。那场面,绝对是乌云密布、相当的吓人。

这还不算,因为这股狂风正是向着楚军这面吹过来,楚军大惊,以为神人下凡,阵脚大乱,四散而开。

这个现象就比较奇特了,大白天的狂风凭空产生,遮天蔽日、飞沙走石。这只有在神话里会出现的情景居然出现在了太史公他老人家的记述里。这不科学啊。

所以,很多人再次很干脆的认为这是神话刘邦的描写。原因很简单,这种情况在他们的认知里是不可能存在的。

但这未免也太过武断了,一千六百年后,明成祖朱棣靖难之战时,也是有过同样的经历,说来这也真是碰巧啊。

看来清朝的修史者明知道这是胡编乱造,而且已经有人用过这个“典故”,却还是毅然决然的写上了史书。

所以说,即使这种描写是神话。但是也不失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另外,在我看来,发生这种规模的沙尘暴也是极有可能的。但这点显然就要劳烦气象学家、环境学家等深入研究了。

话说回来,有如神助的刘邦也是趁此时机,率领几十名亲兵趁乱杀出重围。此刻,跟在他身边的除了这几十个人以外,还有着一位能人。

那便是楚汉之际第一赛车手、沛县葫芦七兄弟之一的夏侯婴。

事后证明,夏侯婴的驾驭水平,绝对是超一流的。

夏侯先生,看你的了!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2-03 17:10:35 +0800 CST  
就这样,彭城之战到此基本结束。

项羽以三万兵力击溃了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阵斩十余万人,踩踏、淹死者十余万人。而此战也成为了我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经此一战,刘邦军的建制基本被打散。而项羽的楚军则又一次名满天下。

但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是,这一次的彭城之战却并没有达到巨鹿之战那样的效果。因为在不久之后刘邦再次重整旗鼓,与项羽对峙。而项羽关于此战的战果,也仅仅只是收复了所丢失的土地,类似于彻底逼降章邯这种情况再也没有出现。

这,是否已经说明了一个问题呢?

那就是伴随着各种因素的掺杂,楚汉之间的战略优势似乎已经开始转变了,从此以后,项羽将更加被动。

谁是总指挥

可以说,彭城一战刘邦败得很惨。但是这一战还有一个疑点,那就是联军的总指挥到底是谁?

可能有人会说,是刘邦啊。的确,总指挥的确是刘邦。但是还得有负责具体指挥的人啊。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个人是谁?是韩信吗?按理说韩信身为汉军大将军,理当由他指挥。而且这一战败得太惨了,如果真的是韩信指挥的,那可真的是这位兵仙的军事生涯的一大败笔啊。

可是在看太史公他老人家的《史记》、班固等人的《汉书》的时候,问题出现了。那就是针对于这么一场大败仗,却没有一个人出来负责。因为诸篇并没有明文记载,这就造成了含混的现象。

针对于这种现象,清人郭嵩涛的看法得到了相对较多的认可,现摘录一段他的原话。

““汉王从临晋渡,劫五诸侯兵入彭城”,而不及韩信。以当时事实求之,“拜韩信为大将,部署诸将所击”,则高祖之定三秦,皆信所部署,高祖不自行也。既定三秦,而高祖直趋彭城以当项羽,自是相持荥阳、京、索间,专意与楚争衡,而韩信渡河击魏,因击赵、击齐,始终未于高祖会攻项羽,直至垓下,乃始一当项羽。”

那就是说,他认为直到垓下决战之前,韩信从未与项羽正面交过手。也就是说,彭城之战,韩信并未参加。

此外,也有人据《汉书》韩信本传认为,韩信当时可能留在关中练兵、围攻章邯。而刘邦败后,恰恰是韩信率领关中之军支援刘邦。

当然了,也有人认为韩信参与了这一战,而笔者遵从于这一看法。原因是韩信在被拜为汉军大将军后,就出色的完成了平定三秦的任务。凭借刘邦的识人之能和用人特点来说,怎么会在决定灭掉项羽的时候不带上自己的这一员大将?

楚汉相争开始时期,刘邦曾一度认为速战便可以解决项羽。因此彭城之战他下了很大的血本,要一次性灭掉项羽,而不是说去找项羽对峙、打持久战。

至于对峙荥阳,是他彭城战败以后的不得已的决定。那也使他明白了,消灭项羽,需要的是持久战。所以,若从彭城之战刘邦的战略目的来看,在没有交战前,这一战是刘邦心里和项羽之间的决定生死存亡的最后一战。

试想一下,如此重要的决战、总数达到五十六万人的联军,刘邦怎么会不万分的上心?军事大才韩信恰恰可以更好的协助他来指挥作战。刘邦对于自己的军事指挥才能有着清醒的认识,又怎么会将韩信置于后方?

所以笔者认为,韩信可能参与了东征大军。

任何一说,只要合理,便有其存在的道理。不是吗?总之,彭城之战虽然结束了,可是刘邦却还在跑路,没办法,后面的兄弟穷追不舍啊!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2-06 07:48:36 +0800 CST  
《这才是刘邦》第三十五章 下邑神谋


第一赛车手 夏侯婴

话说从战场逃走的刘邦本来打算到沛县一游,接走自己的家人,到关中去享福。可以说,对于前不久派遣王陵等人迎接家人却被项羽阻拦而不得前进,刘邦也是一阵苦闷。这兵荒马乱的年代,太公、吕雉等身为汉王的家属,还是在项羽的地盘儿,安全系数基本上都是零下了。

想着就另刘邦惊慌不已。

现如今,虽说自己兵败,但好在还有几十个兄弟,何不趁此机会把家人接走?

一想到此,刘邦也是在夏侯婴的狂飙之下,来到了老家。可是到了家刘邦才发现,自己的家人已经逃走了。

原来项羽也是下了狠心,早已经派人来抓捕刘邦的家眷。吕雉不愧是日后统御天下的超级女强人,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带领着刘太公等,在审食其的保护下,自行逃跑了。

可是也不知是太过慌乱或是其他原因,居然跑错了方向,正好投入了楚军的怀抱。

哎呀,正找你呢,自己来了。

就这样,没有接到家人的刘邦垂头丧气的继续向西撤退。而面对这种局面,他也只能在心底默默祈祷吕雉太公等能够平安无事了。

可是现如今的他,那也是时刻处于危险境地。因为他刚刚没走多远,就发现后面的楚军追兵又跟上了!

对于这一点,刘邦很是气愤。但是就目前来说,提剑死拼显然不切实际。

没办法,只能继续跑!

可是就在这时,飞奔的刘邦座驾突然间止在了那里。因为虽说车速很快,可是眼尖的刘邦依旧看到了前方不远处有着两个小孩儿。他越看越觉得熟悉,不仅仅是因为长相,更是来源于内心深处、血脉连接之中的悸动。

因此,悸动的刘邦仔细一看。

天啊,这不我的娃儿吗!不错,那两个小孩儿正是刘盈和鲁元(据说叫做刘乐)。

这是怎么回事儿?他们两个不是应该在太公和吕雉的身边吗?怎么会流落在这里呢?但此刻也来不及多问,还是逃命要紧。因此,刘邦带上两个孩子便再次坐着专车飞速的逃跑。

夏侯婴先生依旧上演着自己的飙车神技,一溜烟的功夫便是消失不见了。

后面的楚军看着刘邦的座驾,那真是恨得牙痒痒啊。先不说它是一辆马车,自己一方是精锐骑兵,竟然追不上它!这还不算,因为各种道路路况,那刘邦座驾总是能如履平地般的飞速通过。

想想他们就能知道,这座驾司机一定是个能人!

刘邦对于夏侯婴的神技那也是相当的满意,虽然说逃命的时候心情难免很紧张。可是楚军就是追不上自己,你能奈我何?

但是这一次,似乎有点问题了。因为渐渐地,刘邦发现,自己的马车似乎速度总是提不起来。而此刻,后面的楚军却是越来越快。这是怎么回事?看夏侯婴,应该是超常发挥了。自己座驾的马匹也都是千挑万选的。可是,为什么速度却降下来了呢?

突然间,刘邦的内心出现了一个想法。这莫不是自己的马车超载的缘故?想到此处,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幕出现了。

只见得刘邦的目光缓缓地移向了自己的两个孩子。似乎可以看得出来,他的眼里有着犹豫与不舍。但后面楚军的呦呵声却也是越来越真切,这证明,楚军的追兵离他已经不远了。

因此,转瞬间,刘邦眼中的犹豫之色尽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抹狠戾。

孩子,为了你爹的大业,去吧!只见他抓起早已经吓坏的孩子嗖的就扔出了(也可能是用脚蹬)马车!现在有的演员在拍电视剧的时候,每当涉及到骑马很有可能会摔伤。大家不妨想一下,那一辆飞速行驶的马车,两个孩子就这么突兀的被扔了下去,摔伤那绝对是肯定的了!

可能把孩子扔下去以后刘邦的心中也是有一种莫名的味道。但他也懒得去想太多,值此危急时刻,逃命要紧。

可就在思索间,他清楚地感觉到自己的马车居然停了!这是怎么回事儿!掀开车帘一看,居然是夏侯婴下车又把两个孩子抱上了车。看到这一幕,刘邦内心一动。既然孩子都已经抱上了车,也不好说什么。那就继续走吧。可是走着走着,刘邦眼看着楚军要追上来,就再次把自己的儿女扔下了车!

扔一次就够狠心了,后面全是追兵,两个从刘邦车子上掉下的小孩儿会是普通角色?楚军的追兵会放过这两个孩子?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2-09 06:36:13 +0800 CST  
要知道,吕雉和刘太公现在已经被人家扣下了。此时的刘邦直系亲属就只有这两个娃,他们若是落入楚军的手中又该是什么样的下场?因此,这一刻的刘邦只能用更狠心来形容。

可是这一次,第一司机夏侯婴再次抱起了两个孩子。并且刘邦每次(注意这个词)扔下孩子后,夏侯婴总是放慢速度,直到自己完全抱住了孩子(雍树),这可气坏了刘邦!

楚军追兵追的这么紧急!你还在这慢吞吞的拖,信不信我杀了你!

夏侯婴

说着刘邦便拔剑对准了夏侯婴,但是这次夏侯婴也是着急了。面对刘邦的威胁,夏侯婴并不害怕。因为他知道,刘邦只是急切,却并不会杀他。毕竟让他自己驾车逃跑,成功的概率极低。

果然,他猜对了。就这样,一辆座驾,四个人,继续飞速的向前行驶着。

顺便提一句,日后刘盈即位以后,夏侯婴获赐京城皇宫以北第一豪华高贵的宅院。而原因就是因为吕后和刘盈都对当年夏侯婴的搭救感激不已。

这一次,刘邦沉默了。他知道,现在这种情况多一两个人似乎已经无关大局了。那毕竟是自己的儿女,人心,终不是冷血。

于是,一行四人连带着些许随从策马飞奔。可怎奈楚军速度着实太快,最终,还是追上了他们。

看着面前的虎视眈眈的楚军,这该如何是好?硬拼的话,决然不是对手。可是也不能束手就擒啊。到底该怎么办?此刻刘邦的思绪飞快的旋转着,片刻后,刘邦出马了。因为他已经想出了应对之法。同时也是因为他看到了楚军的将领不是别人,正是丁公固。

那么这人到底是谁呢?是楚军大将季布的舅舅。刘邦见到是他,也不管什么风度了,当即大喝一声道:

“好汉!你我英雄何故苦苦相逼!”

当初韩信面临屠刀的时候,放开了嗓子大吼了一声。而也正是那一嗓子救了他的性命。

现如今,刘邦的这一嗓子也是取得了同样的效果。丁公听过刘邦的话以后,琢磨了一会儿,转身就走了。

没错,是的,他真的转身就走了。也就是说他把刘邦放了!而刘邦也趁机彻底的逃脱了楚军的追赶。

那么,放了刘邦以后,丁公会有什么好处吗?在这呢,熬过了楚汉相争,当刘邦登基称帝之后。丁公因为放了刘邦一马,被刘邦当做反面教材,杀了。

但是,尽管如此,丁公也只是个过客而已。而对于刘邦在这次奔逃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即多次推下自己的亲生儿女,还曾要杀掉抱回孩子的夏侯婴。千百年来,最一致的口吻便是,刘邦的心太黑太狠了。

当然也有的人说刘邦此举是为了救两个孩子而被迫出此下策。但在我看来,这样赤裸裸的心狠手辣的行为,是丝毫不能用言语来美化的。

我们时刻要记住,刘邦,是一个政治人物,是日后的帝王。他们的心并不是我们的正常思维所能评判的。也许在他们的心里,有很多时候,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这一点,我始终相信着。

就这样,成功的逃过一劫的刘邦一路飞奔,终于跑到了自己的地盘儿,下邑(今江苏省砀县东)。

因为此刻,他的大舅哥吕泽(日后被封为周吕侯)正在此处安营扎寨。得知前线战败后,便就此收拢溃散士卒。

刘邦来到以后,也就接管了这里,继续整顿兵马。看着面前的老弱残兵,刘邦的心情也是颇为沮丧。

不久前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几天前的尸山血海,十余万士卒因为自己的失误而命丧沙场,多少的父母失去了孩子,多少的妻子失去了丈夫。这一切,本不该发生的!

可是为了自己的野心、为了天下的安定,为了突破那往昔的规则,似乎这一切又是不得不做的。

想到这里,刘邦便不由得仔细思考自己这一仗为何败得如此之惨!惨到居然不得不征调关中的老幼来到前线战斗(萧何亦发关中老弱未缚悉诣荥阳)。

可以说,彭城一战,让刘邦再一次的认识到了楚军的实力。也让他看清了所谓的诸侯联盟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想要成大事,所能依靠的,除了自己,便只有自己的亲信弟兄。因为看到汉军大败,楚军势强。各路诸侯几乎全部归顺项羽,叛汉而去(当是时,诸侯见楚强汉败还,皆去汉复为楚。)

在他们的眼里,那歃血为盟的兄弟之情,在性命和利益面前根本就一文不值。军事实力上不占优势,政治上又缺乏可靠地同盟。难道真的不能奈何项羽了吗?但随即他的心中产生了一个想法,可是似乎又无法实施。

下邑神谋

那一刻,坐在自己的马鞍上,刘邦不由得自言自语道:

“我要把关东之地作为助我打天下的分赏,可是谁能够帮助我啊。”

“有三个人,可助汉王。”

这个时候,远方一个人缓缓地走了过来,开口说道。

刘邦抬起头看见了那个人,他笑了。

只因为,信任。

“子房,依你之言,不知所说的是哪三个人啊?”刘邦笑着问道。

“九江王英布,梁地的彭越”。说到这里,张良停顿了一下,但随即便说道:

“第三个便是韩信。”

听到张良的回答,刘邦很是疑惑,渐渐地有着一抹凝重显现在脸上。先不说别人,就拿英布来说,他可是项羽的第一盟友。

当年楚军的第一大将,项羽分封之际,更是将他封为九江王,称孤道寡、尊荣至极。天下谁人不知他英布是项羽的铁杆,可以说英布与项羽的个人感情很是深厚。要他叛楚归汉,这似乎就是天方夜谭。子房怎会如此说?

至于第二人彭越,此人巨盗出身,无所归属,带兵打仗很是有一套。更重要的是他不但所居位置重要,而且由于项羽分封时对他的不闻不问,使得他敢于反抗项羽。就冲这一点,彭越似乎还可以考虑。

但是当刘邦听到张良所说的第三个人是韩信的时候,一向果决的刘邦也是迟疑了。他思虑了片刻,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因为他很想听一下自己的这位首席谋臣这么说的原因。

看到默不作声的刘邦,张良继续问道:

“英布是楚军的枭将,作战勇猛,在天下人看来,是楚军的忠实盟友,可是彭城之战的时候,他出现了吗?”

刘邦猛然间抬起头,看着张良。他就知道,自己所信赖的子房,绝不说无用之言。是啊,彭城之战自始至终,那在外人眼中是项羽第一盟友的英布都没有出现!

如果说在汉军起初进攻楚军的时候,摄于刘邦所发布檄文的震慑,英布由于分不清战场形势走向,没有贸然出兵,倒还说的过去。可是当项羽回救彭城,并把汉军打的大败的时候,英布为何依旧没有出现?

这么说来,似乎只有一个可能。

正在此时,张良补充说道:

“他与项羽不是一条心,两人之间早有嫌隙了(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

“子房继续讲。”

“我曾听闻项羽征讨齐国的时候,派人向英布征兵,若是按照以往,英布自当亲自率军前往相助。可是这一次,他却仅仅派遣偏将带领老弱四千前往楚军营地,依大王对项羽的了解,英布会好过吗?”

听过张良的话,刘邦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没错,就是英布。刘邦相信,作为一个囚徒出身的英布,之前他舍生忘死的拼搏是因为他一无所有而无所顾虑。一旦他拥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时候,他就会逐渐的畏缩起来。

因为,眼前的一切他从未拥有过。这种前所未有的感觉让他不愿意在失去。也就是说,他,害怕失去。此刻的他,早已不是当年的英布了。这样的人,利益与恩义面前,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既然如此,英布必为我大汉所用。

解决了收降英布的疑惑后,关于重用彭越,刘邦与张良二人意见相合。那就是都是看中了彭越在梁地的重要地理优势以及彭越的敢于反抗的勇气。

可是让刘邦真正诧异的还是张良居然推荐了韩信。看着有些迫不及待的刘邦,张良对刘邦说道:

“汉王手下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只有韩信了。”

可以说,这是一个十分高的评价,而且是出自张良之口。韩信虽然是汉军的大将军。可是到现在为止,不仅还未经历过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大战,而且他的战功也不够显赫,甚至是刚刚经历了彭城惨败。

但是张良依旧推荐了韩信,这说明,张良的内心也已认可了这位当初被人羞辱不得志韩信。

记得前不久,刘邦的左手萧何,也对韩信给予了如此这般的评价。现如今、他的右手,同样的认同了韩信。加之刘邦自己的选择与判断,他相信,用此三人,天下可定也。

思虑已定,刘邦率军继续开拔。因为他早已经选好了与项羽对阵的战略要地。他相信自己,虽然不久前自己损失了十余万人马,但是在那里,一定会让项羽好看。

谒者随何

走着走着,便到了虞县(今河南省虞城县北)。起初刘邦还在为张良为自己想出的妙计而颇为喜悦。可是转念一想,计划没有问题,可问题是,派谁去执行呢?

思来想去,刘邦把目光投向了身边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在投奔刘邦的时候各个能说会道,吹嘘自己怎么怎么厉害。可是面对刘邦那询问的眼神,他们却一个个的非常有默契的低下了头。那意思很明显,这活我干不了。

刘邦本来就看不惯一些儒生,当即小暴脾气便发作了,他对这群人说道:

“像你们这类货色,也有资格谈论经国大业?指望你们这群腐儒,永远也别想取得天下!”

之后便开启了滔滔不绝的“演讲”,手下的一干人也只得是唯唯诺诺,不敢出声。他们早就听闻过面前的汉王的光荣行径,因为那帽子、他们还想要啊。

另外,也真如刘邦所说,现阶段这种情况,他们这群人还真就没有太大作用。于是乎,对于这种类似于家常便饭的训斥,经过长时期的抗争,他们已经研究出了屡试不爽的招数。

那就是只需要做到一个字,听!

对,就是听!

不管你怎么骂,你怎么骂我怎么听,当你骂够了,我就当没听见,你能奈我何?

可他们越是沉默,刘邦就越是愤怒。伴随着经久不息的叫骂声,刘邦没发现的是,在这群人的后面,有一个人始终不卑不亢,甚至都没有低头。

因此,不久后,为了使汉王不至于缺氧(一直咆哮很累的),这个人出手了。他上前对刘邦说道:

“不知大王你几个意思?(不审陛下所谓)”

刘邦也是惊讶,在自己“演讲”期间,居然还有人敢站出来?定睛视之,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侍从官随何。看着面前的一身儒生打扮的随何,刘邦冷静了一下,对他说道:

“谁要是能替寡人出使淮南,招降英布,让他发兵背叛项羽,只要把项羽托在齐地几个月,老子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取得天下。”

“说完了?多大个事儿啊,我去(臣请使之)!”

只听得随何很是淡定的说道。

你去?就你?没有开玩笑?

要知道这次出差,虽然说包吃包住。但除却要有足够的才略,也必须要有足够的胆识。因为弄不好,这是一项很可能壮烈的工作。于是刘邦仔细的观察了眼前的这个男子,可是从他的眼神里居然看不出丝毫的胆怯和戏谑。

相反的是一股正色之气,更是一种成竹在胸的气势。熟视了良久,刘邦也收起了不屑,先散了怒气,缓缓地对随何道:

“我不能派军队保护你,只能给你一支使团,不知你可还愿意前往?“

“臣愿前往。”

“好。”

就这样,随何带着大汉的使团——二十人,出发了。他要去的地方是号称项羽第一盟友的九江王英布的地盘。而他要做的,是招降。

那一刻的刘邦期待着随何能够招降英布。而随何也自信自己一定会招降英布。

因为他似乎已经找到了对付英布的办法了,不为其他,只因为来源于经久的观察和了解。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2-13 11:30:19 +0800 CST  
新年到,逸尘在这里感谢各位兄弟姐妹们一直以来的大力支持!值此新春佳节,逸尘在这里祝愿各位兄弟姐妹们新春行大运,狗年发大财!身体健康,阖家欢乐!给大家拜年了!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2-15 10:04:55 +0800 CST  
各位好友,初八假期,逸尘回来了!继续开始更新!祝兄弟姐妹们新年顺顺顺!旺旺旺!发发发!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2-23 09:50:35 +0800 CST  
《这才是刘邦》第三十六章 轻松搞定

九江王

英布者,六(今安徽省六安县北)人也。说起这个人,也是有着传奇色彩的。当他还是无名之士的时候,有一天,他突然遇见了一位大师。很碰巧的是,这位大师也是个相面高手。

当他看到英布的长相后,立刻惊讶异常。

哎呀,小伙子,了不得啊!

于是,一阵拍大腿之后,他给了英布一个预言“当刑而王”。什么意思呢?

通俗点说就是英布要犯过事以后就能封王拜相。这个预言也可以理解为诱导或者说是怂恿人犯罪。要知道,当时的英布还是个少年。这位大师的话深深地烙印在了这个少年的心里,“培养”了他“积极”的狂热的心。

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就这样,英布带着预言成长着。说来也真是奇特,英布这小子长大以后,还真就犯事了。

也就是“坐法黥”。就是类似于宋江林冲等脸上被刺了字。因为这个,英布也被称为黥布。按理说,犯个事搁谁都不高兴。可英布却恰恰相反,因为被刺字的黥布此时简直是欣喜若狂,别人都以为这人是不是脑袋坏了?可是黥布对他们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当初人家说我当刑而王,说的就是这个吗?”

原来,那位大师的话他一刻已没有忘记。也许,这小子是故意的也说不定。可是不管怎么说,他已经完成了大师所说的第一步,那接下来,是不是就应该封王了呢?

当然不是,因为在这之前,作为大秦帝国的子民,劳动的先。也就是说英布先生光荣的成为了劳动力,他干的是什么呢?

修骊山陵墓。

可是这家伙就是不一般。为什呢?尽管他是被判罪押往骊山服役,但是英布却和那些管理犯人的小头目以及一些“江湖人士”十分要好,很是吃得开。后来天下动乱的时候,英布干脆带领着这群人逃亡了!

他带着这群江湖人士一起跑到了江中(今江西安徽一带长江处)做起了强盗。又是强盗,看来在那个年代强盗也是一个比较火的行业。就这样,英布的强盗生涯一直持续到陈涉起义。

这一天,英布也按耐不住了。他不会忘记曾经的预言,而且,面对混乱的天下,他的内心也是有着火热般的悸动。

于是,他带领着自己的部属投奔番县(今江西省波阳县)县令吴芮。吴芮看英布相貌不凡,且很有统御能力,不仅非常器重,而且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不知道吴芮会不会相面,但总之,他的女儿也是嫁给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和那位千里之外的吕雉似乎也有着相同的命运,只不过,吕雉显然是幸运的。

感受到了岳父的信赖,英布也是干劲十足。很快,他和自己老丈人起兵反秦,并且手下还拥有着一支数千人的队伍,已经初具规模。

前文说过,当陈涉败亡后,他的部将吕臣先生在陈县一带和秦军陷入胶着状态。就在此时,英布率军助战,一举击败了秦军左右校尉。而这,也是英布作为一员猛将在反秦战场上的第一次正规出场。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在投奔项梁以后,英布作战常常勇冠全军,战功显赫(布常冠军)。

因此,项梁对他很是欣赏。项梁败亡后,英布又在巨鹿之战里立下大功(楚兵常胜,功冠诸侯,诸侯以兵服属楚者,以英布数以少败众也),深受项羽赏识,最终被封为九江王。

至此,当年那个预言家的预言果然成真了。英布很是高兴,几年前他还一无所有,可现如今,他业已南面称孤,坐拥一域。可不知为何,此刻,他的心中,似乎总是有一片阴霾挥之不去,让他没有办法在继续为眼前所获得的一切而感到欣慰。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2-23 11:40:56 +0800 CST  
相反的,却有着一种无法言表的担忧。那巨大的压力绝不是他能摆脱的,至少在现阶段英布是这样认为的。而那压力的来源,便是项羽。

英布不会忘记鸿门宴那一刻的刘邦。同样的反秦功臣,刘邦的遭遇会不会也落到他的头上。尽管他曾经是项羽的首席大将,项羽对他似乎也是十分信任。但是,长时间的追随,让得他也是逐渐的明白了项羽的为人。

在项羽的心里,似乎一切人,一应事物都必须百分百的遵从,遵从自己。因为在项羽看来,你们的自由,你们的一切是我赋予的。这就说明,我还可以随时取回。

这,正是英布的担忧。他害怕失去,他不想失去。人心总会有私,这一刻起,英布的小九九出现了。也正是在此时,他害怕的那位项王给他下达了一项任务。

由于要征讨齐国,英布你作为我的小弟,要亲自带兵与我会师,共同击齐。

看着面前项羽的使者,英布犹豫了。他回想了自追随项羽以来所做的一切,先是在新安坑杀降卒。那一次,他违逆人性,血腥的屠杀了二十万手无寸铁的生命。又一次,为了遵从项羽的命令,他派遣部将很是卖力的截杀了楚怀王。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但是项羽的吩咐,怎么敢推辞?

仔细想来,项羽虽然给了自己王位,土地。可是吩咐的事情还真就没有一件人事。就拿截杀楚怀王来说,一旦风声走漏,那天下人以及其他诸侯,不论是真情还是假意,都是要指着他英布的脊梁骨大骂的,还很有可能前来攻打!

这可不是英布希望看到的。所以,这一次,面对项羽的征兵,他采取了这样的方法。

“布称病不往,遣将将数千人行”。

大哥,不好意思,兄弟病了,就不去了。项羽看着九江来的几千士卒,虽然很是不悦。但没办法,“称病”这种请假理由,是无论哪个君主都要给个面子的。这几乎也成为了一个类似于皇帝登基前总要谦让那样的“传统”。于是,项羽这次也就没多说什么,但是,心里的黑本上,已经给英布描了一笔。

时间继续推进,到了汉二年四月。当刘邦推进到彭城的时候,作为楚国的第一盟友,九江王英布做出了一个很够意思的决定。

那就是按兵不动,也就是你们打,我猫着。而他这次不出现的理由还是称病,似乎病的还挺厉害。因为,他看到了刘邦所发的那篇檄文。前段时间他还在为截杀楚怀王的事情忧心忡忡,这一刻,刘邦就当着天下人的面要给楚怀王报仇。

于是,英布选择继续等。

可是项羽忍受不了了。前番称病,大家心知肚明,也就给你个面子。这次,我的老巢都快让人攻占了,你居然还称病?有些东西只有第一次用才有效果难道你不知道吗?

可英布先生显然没有这个觉悟,反正称病用着顺手,也不怕一直病下去,更何况哪能那么短的时间就痊愈呢?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2-25 11:45:08 +0800 CST  
马上奉上更新!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2-27 12:10:46 +0800 CST  
就这样,项羽对英布的不满越来越严重。多次派遣使者来责备英布,英布面对着使者的问责,甚是恐慌。对于项羽的惧怕也随之增加,同样的,脱离项羽的念头也渐渐产生了。因为他害怕自己会受到攻击,虽然他对自己的勇猛很有信心,但是在项羽面前,英布自认还是没有那个胆量的。

事实上,此时的项羽,也是真的不想惩治英布。因为他的处境不是很妙,甚至可以说很糟糕。不仅刘邦在不断地骚扰,齐国在不断地反抗,似乎就连赵国也是蠢蠢欲动。能和他站在同一战线上的似乎也只有九江王英布了。

这让项羽很是头疼,环顾自己身边的将领,也没有一位可以独当一面的人才,似乎事事都必须他自己亲力亲为。而英布,他的才华看在项羽的眼里,欣赏在心里。如果能够安抚下他,使得英布再次成为自己的亲信,那将是一个很大的助力。

所以项羽决定,对于英布的举动,不予以军事打击,而是转变为口头说教。这时的项羽没有像以前那样,没有丝毫的犹豫,果断进行军事打击。他欣赏英布固然是一方面,但是现实形势的压迫才迫使他不得不这样做。这位傲世的霸王似乎也有些力不从心了。

但在他看来,一切还都在可控的范围内。于是他派出了使者,安抚英布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问责。因为英布是挑战了项羽的威严,这种举措若果不妥善处理,敲打敲打,一旦其他人纷纷效仿,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也就在此时,刘邦也出现了。像英布这种人,处在现在这个阶段,很大的可能是项羽的计策失算了。

时间再次推进,随何先生已经来到了九江。但作为汉王的使者,虽然受到了同等级官员的接待,可是却一直没有能够见到英布。每天只是和九江的太宰聊聊八卦,看看新闻。

久而久之,随何明白了,英布这是把自己晾在这里,两头讨好啊。因为在他的住处不远处,项羽的使者也在,英布的既不想得罪刘邦又不敢惹怒项羽的矛盾心理被随何看在眼里。只不过虽说如此,可是在来这里之前,他也是想到了也许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此,就这样一直过了三天。随何依旧与九江太宰谈论人生,可是这一次没有像之前那样,因为随何话锋一转,突然对九江太宰说道:

“大王这是不愿意见我啊,我试着猜测一下这是为什么啊?”

“先生哪里的话,我王近来偶然风寒,故此特命在下接待先生,如有不周,还望见谅。”九江太宰急忙回答道。

随何没有理会九江太宰的这番废话,继续说道:

“大王之所以不见我,恐怕是因为在他的眼里项羽要强于我家汉王吧?如见汉王之所以派我来这里的原因,就是要和你家大王仔细唠唠这个问题啊。”

九江太宰听到随何这样说,心里暗暗惊讶。既然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那么在“称病”似乎也没有什么显著效果。倒不如让九江王听听这随何是和说辞,再定夺也不迟。可是刚刚想到这里,只听到随何又加了一句话。

“大人如果能够让我得以被召见,我说的话要是对的,则正合大王心意,若我说的话根本不值得听,那就让大王把我和我的手下都剁了,以此来显示大王背汉亲楚的决心!”

这句话说得不仅勇气十足,而且还是十分为英布着想。于是九江太宰便把随何的话上报了英布,英布一听,有意思,见见他吧。就这样,随何见到了英布,经过一番礼仪过后,随何并没有直接说明来意,反而是问了英布一个问题。

“大王你跟楚国啥关系啊?(我怎么觉得比对你亲爹还亲啊?)”

“我是他的臣子啊。”英布没有思考便回答道。

“大王您和项羽都是诸侯,身份地位都是平等的,凭什么要像臣子那样侍奉他啊?莫不是大王认为楚国强过大王,才要把自己的国家依附楚国吗?”

听着随何这具有浓烈的煽动性的话语,英布也是隐隐感觉到了一丝不爽,就是,凭什么啊?但是不爽也不能冲动,如果仅仅是激将就听从了随何的话,也未免太过草率了。于是他准备继续听下去。

“大王,项羽身为楚王攻打齐国尚且身先士卒,您说自己是他的臣子,却仅仅派遣偏将,只带四千人前往助战,身为他的臣子,这么做,不合适吧?此其一。”

“我家汉王与项羽大战彭城,互有胜负,大王一不曾出兵助战,二不曾派兵追击,这么做,不妥吧?此其二。”

“大王虽然挂着个依靠楚国的空名,但却不管楚国的死活,而是单纯的依靠自己(自私),楚国是傻子吗,天下间有这样的好事吗?这样不可取吧,此其三也。希望您能仔细的考虑在下的话啊。”

举这样,说完了这些,随何也是暂缓了心理攻势,因为他要给英布一点反应的时间。事实上,随何的话每一句都说到了英布的心里,也正是英布的担忧,他也正为此而烦愁不已。

这种把项羽当傻子的做法的危险度绝对高于玩火,说的不好听,玩火的最大危害也就是自焚。但是耍项羽,除了自焚,连带着自己的所有,都要承受火山一般的怒火。

两千年后的今天,一个成为国民老公的形象,灰太狼。似乎在每一集的结尾都会说一句“我一定会回来的”!

很是有一番气势,可是对于两千年前的英布先生,在他的面前,似乎只有一句话比较适合,他,回不去了。

可是该怎么办才好呢?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2-27 16:37:32 +0800 CST  

楼主:年昔逸尘

字数:1082

发表时间:2017-01-29 15:4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17 09:46:07 +0800 CST

评论数:738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