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民国政治史(续帖)

在转战黔东后不久,红二军团迎来了中央派来的红六军团,跟红六军团一块过来的是任弼时。任弼时资历很深,跟周恩来、刘少奇以及邓小平等人一样是旅欧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个兢兢业业的务实派——这大概是旅欧派大多数人的通性。他原本是被王明中央空降到江西苏区的钦差三人团之一(其他两人是王稼祥和顾作霖),某种意义上说是宁都会议上老毛失权的祸首——亏得他在1950年英年早逝,要是熬到了文革,指不定怎么倒霉呢?但是他扳倒了老毛,却没捞到什么好处,因为得势的是米夫派,他只不过是被当成了进攻老毛的工具,随着博古步步高升,他的地位自然也下降了,目前只是个红六军团的政委。不过任弼时的地位放在那,想要收拾红二军团的乱局,搞掉夏曦还是绰绰有余的。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9-14 11:56:10 +0800 CST  
任弼时来了之后,与贺龙、关向应组成了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的指挥三人团,夏曦自然毫无疑问的出局了。当然,出局一词是无法概括夏曦目前的处境的,尽管他名义上还被任命为红六军团的政治部主任,但实际情况是,夏曦倒霉了,他那位发明了二十多种刑罚的军师江奇被处决了,而他自己也被迫每天检讨。关向应毫无疑问的站到了任弼时一头,而夏曦则每天在检讨的同时挨顿打,既然你能随便杀人,别人当然也能随便打人。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9-14 12:05:57 +0800 CST  
当时红二军团有4400余人,红六军团有3300余人,自然军事实力是中共三大军系中最差的,不过实力差也有实力差的好处,那就是别人对他们不会那么重视——这使得他们能够在湘鄂川黔有机会夺取些地盘。地盘来了,烦恼也来了,虽说两个军团的实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加一块也有了近12000余人,但是同时老蒋的围剿也如影随形。就他们这点实力,顶得住一次也顶不住两次,果然,就在第一次好歹反围剿成功之后,第二次老蒋就拿出了130个团进行围剿,这能打得过吗?既然打不过,那就只能开溜了,而这就是二方面军的长征。

相比较中央红军的长征,二六军团则要轻松一些,一方面是国民党没那么重视,另一方面是龙云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此,他们虽然也从金沙江渡江,但是遇到的麻烦远没有那么多,这里也就不再多加赘述。在渡江之后,他们先是翻越了雪山,而后在理化与四方面军前来接应的32军(其实就是一方面军的红九军团)会合,此后在1935年7月2日与转战到甘孜的四方面军会和。此后,根据中央的指令,红二军团、红六军团与32军合并成红二方面军,由任弼时、关向应担任正副政委,贺龙和肖克担任正副总指挥, 32军的李达出任参谋长,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中共的三大方面军终于成型。

二方面军的到来自然是给身处水深火热的朱德和刘伯承及时解了围——尤其是朱德。张国焘本来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自己要搞新中央,自然需要一些重量级人物的支持,总不能自说自话啊,但是让张国焘没想到的是,朱德居然是那么坚定的毛派人物。虽然在国民党眼里,朱毛是一体的,甚至有些西方人认为两个人就是一个人,但是朱德跟老毛的关系远没有到一体的程度,要说他们也没什么大的矛盾,但是朱德显然并不是很喜欢专断傲慢的老毛——尽管他并没有公开反对过他。张国焘显然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也看出来朱德跟毛泽东的关系确实有些微妙,因此从一四方面军会和之日起,就一直想拉拢朱德,后来让朱德跟着他的左路军行事自然也是出于这个考虑。

不过,朱德并没有遂了张国焘的愿,虽然朱德对老毛的好感度比较有限,但至少那么多年合作,彼此还是信任的——至少在富田事变和宁都会议这两次重大原则问题上,朱德表现出的还是袒毛的态度。而这次张国焘试图另立中央,搞分裂,显然问题比前两次更严重,因此,朱德自然不会犯错误。朱德这个人年龄较大,在党内是个长者,脾气也好,人缘不错,看起来对政治的敏感度也差了些,但是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朱德还是有准的。因此,尽管张国焘使出了浑身解数,软硬皆施,甚至将朱德的坐骑给宰了,还给他换了警卫,可以说,该用的威胁手段都用上了,但是朱德就是不松口,坚定的反对张国焘。张国焘有些抓狂,但面对朱德不卑不亢,软硬不吃,却也毫无办法。

张国焘当然可以杀掉朱德,但是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张国焘不傻,自然知道贸然杀掉朱德是个什么问题,虽然朱德这个总司令的名号有些名不副实,手里没什么权,但名声放在那,要是动手就是严重的政治问题。本来张国焘就已经足够孤立,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才要逼迫朱德就范,朱德自己估计也明白,张国焘不管怎么威胁他,终究还是不敢杀他。就这样,双方僵住了,张国焘让朱德吃了些苦头,而朱德则安之若素,坚定不移。

毛泽东并没有给他的盟友任何帮助,他不想刺激张国焘,他自然知道张国焘只是色厉内荏,其实心理虚弱得很——如果毛泽东贸然出手,反而会害了朱德和刘伯承。因此,朱德要摆脱目前的凄惨处境,就需要第三方势力的介入,恰在此时,红二方面军出现了。二方面军的到来让张国焘再也没有道理让朱德这样德高望重的要人受委屈了,朱德和刘伯承同时恢复了职务,张国焘自然也没有任何借口了,共同北进成了会师后二四方面军的主旋律。

两个方面军在7月中旬开拔,终在10月份先后到达会宁,与前往接应的一方面军会师,这就是所谓的会宁会师——而这也是长征最终尘埃落定的标志。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开始转移到1936年10月会宁会师,期间历时两年,其中经历了与老蒋的斗力,地方的斗心,自然的搏斗,内部的争斗,一路斗到了今天,九九八十一难之后终成正果。我们不能说中共长征是取得了胜利,那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事实上,在历经如此多的磨难之后,红军精疲力竭,已经是元气大伤,所谓长征胜利也仅仅是没有全军覆没而已。

老蒋虽然计划屡屡落空,但目前的战略主动显而易见,事实上,只要不出意外,老蒋有能力将大部到达陕北,但是根据地远谈不上稳固的红军进一步击垮。不过,上天似乎注定要给中共统一天下的机会,因此就在老蒋手拿把攥几乎即将完成了攘外先安内的基本国策之时,意外出现了,而正是这个意外给了中共重头再来的机会,也让老蒋耗时5年之久的剿共之功付之东流。如果说长征是中共的自救,但依然没有完全救活,仅仅是一息尚存的话,那么这次民国史上最具戏剧性的政治事件则完成了对中共的他救,这次是彻底的救活。这次事件的当事方是张学良和杨虎城,名称叫做西安事变。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9-14 12:12:49 +0800 CST  
真他妈费劲,有一段死活发不出来了,算了,也无碍大局。又是一段拆极端来发。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9-14 12:14:32 +0800 CST  
今天更新的怎么全被删了?河蟹到了?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9-15 15:41:41 +0800 CST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是民国史上影响力的最大的一次事变,之前的任何一次政治事件都没有像西安事变那样从根本上改变民国的政治格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这次事变,那么中共可能早已成为了历史——最多也只能以弱势的反对党身份存在。而如今呢?中共建政已近60周年,而国民党则沦落到台湾与民进党争夺那一亩三分地的政权——反差如此,已经无需多言。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详细探讨这次决定了中国命运的重大政治事件吧。

一步之遥

在我们介绍这个事变之前,非常有必要对民国目前的局势做一下梳理,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此时对民国有着较大影响力的几股政治势力:国民政府、地方势力、中共、日本以及苏联。这几股势力彼此交错,关系复杂,但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挑出两组主要矛盾:一是中日矛盾,二是国共矛盾;针对这两组矛盾,老蒋提出了攘外先安内的主张。但问题是民国并不是只存在这两组矛盾,有时候次要矛盾也会相当程度的影响到主要矛盾的发展,而这其中老蒋与地方势力的矛盾则极大影响到了攘外必先安内这一政策的实行。

以当时国共实力对比而言,国民党是远强于中共的,但我们说过,老蒋之所以一定要先剿共,看的并不是中共的即战力,而是其深不见底的潜力,但是潜力毕竟不能当实力用,因此强弱悬殊仍然是这个对抗的关键词。按说老蒋如果狠下心来不管不顾的就是一心想要中共的命,那么中共想来也是难以招架的,但现在的情况是从1931年第一次围剿到如今1936年底已经足足过了六年,中共虽然被折腾的要死要活,但终究还是一息尚存。国共实力对比如此悬殊,但是6年时间老蒋却仅将中共打了个半残,问题又出在什么地方呢?

当然,必须承认的是,中共的实力远比纸面上表现出来的要强得多,这也是为什么老蒋对中央苏区先后发动五次围剿,但前四次都交了学费的重要原因;但是学费也不是白交的,老蒋在第五次围剿中倾尽全力,拉开架势,想要彻底结果了我党的小命,但是这个看起来万无一失的计划再次破产。中共确实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步步受制,几乎被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但是令老蒋无法忍受的是,中共居然轻松突破老蒋给他们设置的封锁线,顺利实施穿越。本以为是铜墙铁壁,连只苍蝇都应该飞不出去的包围圈,中共却能在几乎不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顺利冲破前三道封锁线,这仅仅是因为我军威武,老蒋无能吗?

当中共终于在老蒋在湘江布置的第四道封锁线前吃了大亏,决定改变进军路线,改道贵州之后,双方进入了决战的第二阶段——角力川黔滇。不能说老蒋准备不足,老蒋甚至将行辕搬到了重庆,在长江中游摆开了架势,要将试图强渡长江的中共扼杀在江岸旁;看起来老蒋已经是将川黔滇团团围定,再次形成包围之势,但让人诧异的是,中共居然再次成功脱逃。除了老毛神机妙算,用兵真如神之外,是不是还有些其他原因促成了中共的再次脱险呢?

虽然老蒋两次决战计划都不了了之,但是中共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军队大量减员,从出发前的8万人马削减到不足3万,可以说也被老蒋扒了层皮。更重要的是,老蒋已经把中共逼到了人迹罕至,民族复杂,环境恶劣的西部高原,虽然老蒋的围剿大军确实被甩了,但雪山草地对于红军的考验丝毫不亚于飞机大炮。部队的减员仍在继续,一四方面军会和时,由于雪山的关系,红军减员到了一万余人;而等到两方面军分道扬镳,老毛独率一三军团北上甘陕之时,中央红军仅剩下六千余人——并且大部分都是干部,军士所剩无几。按说被折腾成这样的红军即便到了陕北,有了立足之地,也应该没了蹦跶的劲,但是从1935年10月到如今1936年底,居然老蒋还没让中共彻底熄火,这个原因又在哪呢?

从江西到云贵再到陕北,老蒋先后有三次机会将中共清理出台,但是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老蒋居然每次都在看似掌握了绝对主动权的情况下失手,即便是红军再怎么威武,老蒋再怎么无能,这事依然看起来很不可思议。显然,这样的情形已经完全无法用“不是我军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来解释了,影响事情进展的显然还有第三方力量,而这就是地方势力。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9-16 10:16:57 +0800 CST  
自清廷灭亡,乱世开启以来,中国就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境地,尽管从袁世凯到段祺瑞到吴佩孚再到张作霖,北洋要人们废了九牛二虎之力,让民国见天炮火轰鸣,但是民国却依然混乱,丝毫未见统一之象。即便是国民党发动了北伐,最终张学良东北易帜宣告国民政府时代的来临,但是这样的统一依然形式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为了统一,老蒋先后发动蒋桂之战,蒋冯之战,中原大战,好歹将几个藩王打残到再也无力争雄的程度,但是有能力跟中央分庭抗礼的地方势力是歇菜了,打着服从中央的旗号行独立之实的地方势力依旧广布民国。

在红军长征之前,有实力的地方势力包括广东的陈济棠、广西的李宗仁、湖南的何键、前东北王张学良以及重新入主晋绥的阎锡山,当然,这还都是在民国叫得出名号的,那些名气不大但根基不浅的地方派诸如黔系、滇系、川系甚至包括散落的西北军依然在各自势力范围内说一不二。老蒋这个全国领袖能领袖的地方也就区区数省,这些地方派虽然没能力跟老蒋争夺霸权,但是哪个心里没点小九九?老蒋说要剿共,但真正将剿共当成正经事来办的又有几省?

中共为什么能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迅速跳出包围圈?除了保密工作做到连指战员都不知道何去何从之外,大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陈济棠和白崇禧的放行战略,老蒋给他们布置了任务,让他们好歹挡一下红军,他们倒好,直接不理不睬,更有甚者,白崇禧还主动调离部队给红军让路。而到了川黔滇之后,在贵州老蒋为了顺道解决遗留问题,将王家烈夺了权,结果没想到被中共逮了个机会,造成了云南守备空虚的困境;而眼见王家烈倒霉了的龙云立即生出兔死狐悲之感,巴不得中共赶紧离开完事,因此所谓剿共也是浮皮潦草,根本不上心。至于说红军到了陕北,被派来剿共的张学良更是在吃了亏之后就首鼠两端,跟中共玩起了暧昧,见天眉来眼去,不说剿共,就差投靠中共了。

与老蒋急吼吼的要跟中共决出胜负不同,地方势力则乐得坐观成败,只要不影响到他们生存,你们爱怎么斗怎么斗,一手防着中共,一手防着老蒋,甚至,对于不欲久留的中共干脆送个顺水人情,而对于老蒋则阳奉阴违,就怕老蒋抢了他们的地盘。因此,地方势力在这个攘外先安内的政策执行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即便不算是拆台,至少也有意无意的给老蒋设置障碍。因此,老蒋剿共的大旗是打出去了,但除了他手下那几员亲信爱将真拿这事当事之外,作为第三者的地方派甚至还暗中对抗老蒋,大家说,就这情况,老蒋能顺顺当当的将剿共进行到底吗?因此,我军威武也好,老蒋无能也罢,真正让老蒋在占据了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却没能将中共彻底击溃的原因其实是在地方势力的态度上。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9-16 10:20:29 +0800 CST  
但是,即便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老蒋的剿*&共政策也并非毫无收益,至少他将中共打成了半残,再加把劲就很有可能完成他的既定战略,也就是说目前的阶段是老蒋已经三跪九叩都过了,彻底将中共&消*&灭就差这最后一哆嗦——用句文明词就是,老蒋离最终的胜利只有一步之遥。但就是这一步之遥成了咫尺天涯,老蒋大概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换下剿*&共不力的东北军和西北军,准备亲自坐镇,调集精兵强将来完成最后一击之时,却出现了让他一辈子都难以释怀的噩梦。历史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此,某些看起来小小的隐患,最终却会改变整个局面,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老蒋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剿*%共大计会毁在跟自己称兄道弟,表面看起来根本不会做出什么惊天大事的张学良手上。那么,让张学良对老蒋耿耿于怀,甚至不惜要采取兵谏的原因又在何处呢?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9-16 10:26:53 +0800 CST  
步步为营

上文我们已经将国民政府、中共与地方势力的三角关系做了简要论述,现在我们将目光投向现今民国另一个主要矛盾——中日矛盾上来。对抗日战争的起点,现今一直存有两种看法,一个是官方所说的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算,也就是八年抗战;另一种则认为应该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就算抗战开始,也就是被大多数日本人所认可的十五年战争。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开始全面反抗是从卢沟桥事变开始的——毕竟要从1931年就算战争开始,国共两党面上都不好看,老蒋在搞绥靖,而中共则忙着建立苏维埃,就是没把抗日放心上;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从1933年《塘沽协定》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这四年时间内,日本确实也没发动过进一步的扩张。大家一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日本自发动了长城攻势,逼迫老蒋签订了《塘沽协定》之后就没了动静了呢?

其实大家完全不必如此惊讶,打仗总是需要准备的,毕竟像关东军那样不费吹灰之力就搞掂东北那样的好事估计没有下次了,天上掉馅饼这样的事即便真不止一次,也很难落在同一个人头上,因此日本人这几年时间没大动作不代表日本人安于现状,而是他们在积极酝酿更大的动作。日本是个小国,即便他们有并吞全宇宙的野心也改变不了这个客观事实,而要应付一场大规模战争,日本就需要攒钱攒粮,而攒钱攒粮当然需要时间。这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而越是宁静就越说明即将到来的暴风雨的可怕——日本人在中国越是消停,就越说明他们要么不动手,而要动手就会闹得天翻地覆。

这段时间的宁静只能说明日本还没做好准备,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完全是几个军人脑子发热,但是没想到,瞎猫撞上了死耗子,关东军愣是就能把小张给唬住。算了,我也不想再去批评小张了,批评管什么用?眼见着人家就是把泡妞吸毒当成人生最重要之事,而且其能也仅在于此,你让人家去玩高难度,跟不可一世的关东军干仗不是强人所难吗?什么?关东军压根没几个人?奶奶的,人家小张怎么会知道?历来只有日本做中国的情报工作,哪有中国去反牵制,做日本人的情报工作的?再者说,人家小张即便有这个心,也没这个能,更没这个空啊。所以说,东北丢了也就丢了,大家就别想了,横竖那么多年过去了,现在东北不是又回来了吗?

日本人轻松写意的衣不沾血、剑不出鞘就搞定了东北,自然不能白白辜负了人家小张的一片盛情待客之意,因此顺带脚的把长城打通也是自然之事,所谓艺多不压身,提早做准备总没有坏处。但是在打通了长城,华北的大好风光尽收眼底之后,日本人决定先缓一缓,反正现在华北就是嘴里的肉了,什么时候吃都行,要吃就得吃的干净利落,将骨头也一并嚼碎。因此,老蒋在长城抗战之后跟日本人和谈并不是一厢情愿,同样的,人家日本也想见好就收,你老蒋知道缓一缓,准备准备,难道人家日本就该一边想着东北的美事,一边做梦?

老蒋说攘外先安内,说自己还没准备好,要等把民国全收拾姓蒋之后再去考虑日本的事情,这看起来没大错,我们已经反复提到老蒋这个全国领袖当得窝囊了,他想真正当个领袖,负起责任来,这当然是符合常理的。但是你老蒋在准备,人家日本就不能准备?大家都准备,那到时候即便都准备好了,谁赢谁输?当然了,老蒋可能压根就没想过能御敌国门之外,他所谓的准备只不过是将来遁逃到别处,跟日本玩起消耗之时,不要有诸如中共这样的后顾之忧。老蒋想踏踏实实的跟日本人干仗,打几年都无所谓,就是不要出现仗打完了,自己的风光被别人占了的倒霉事。从这个角度讲,老蒋还是相信日本终究是不可能灭亡中国的,或者说即便真灭亡了,他也能去国外组建个流亡政府,将来一样杀回来。因此,日本在中国怎么折腾,折腾成什么样,这个过程老蒋并不关心,他关心的是日本终究只能在中国折腾而已,最终是要走的。那老蒋将民众疾苦,百姓安危置于何处?管他娘的,只要日本滚蛋之后老子还是老大,这就够了。大家看见没,这就是政客,你能说他的想法错了吗?但是他的想法符合全国利益吗?

我们当然不能说老蒋不抗日,但是必须说明的是,相比较抗日,老蒋显然把他和国民党一人一党的地位看得更重,没办法,这就是政治,局中一百个人得由九十九个人那么想。日本当然乐得老蒋去跟中共干仗去了,你们闹吧,反正我也没安排妥帖,最好你们多折腾会,折腾完了,有你们好看的!当然,折腾的不单是中国国内,日本国内同样也不太平,虽然在犬养毅遇刺,斋藤实上任之后,日本的政党政治就去见历代天皇了,但是同样是战争狂,他们的想法也并不一致。战争只是个大的范畴,围绕这个中心点,自然会有很多可争议的地方。

石原莞尔等人在东三省事变中一战成名,并迅速得到高升,这让日本军内不少人蠢蠢欲动,为啥人家就行,我们就不行呢?我们也要建功立业啊?关于如何建功立业,日本军内分为两个派别,一个是以高级军官为代表的统制派,代表人物有永田铁山,石原莞尔以及东条英机;另一个是底层军人为主的皇道派,代表人物有荒木贞夫和桥本欣五郎。

统制派的这些大爷都是陆大毕业的杰出分子,永田铁山大家可能没怎么听说过,但是更多不是因为他能力不济,而是因为他命不好,在1935年就被皇道派的狂热分子干掉了——如果他不那么早就死,日本二战时哪有东条英机什么事?石原莞尔其实就挺看不上东条英机的,他老觉得东条英机是靠中将的老爸才能高升,能力其实差得很——这也是石原莞尔会在东条英机上台后被一脚踹开的重要原因。但不管怎么说,这帮人都有些战略思想,尤其是永田铁山和石原莞尔,基本被认为是陆大最出色的毕业生和战略家了,他们对天皇没啥兴趣,认为自己就能把事办了,在政治上趋向于保守化。

与高官侯爵的统制派不同,皇道派大部分人都是底层军官,思想极为激进,对日本的政要啊,财阀啊,高级军官啊,统统的不满,认为就是这些蛀虫害了日本,只要圣德睿智的天皇亲政,日本就会好很多。这帮人对天皇狂热崇拜,崇拜的天皇自己都发怵,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一群愤青。但是这群愤青有两个陆大的优秀毕业生领头,一个是荒木贞夫,另一个是桥本欣五郎。荒木贞夫最出名的是他的北进路线,认为满蒙完事之后,就应该立马出兵苏联——没办法,谁让人是苏联通呢?而桥本欣五郎的牛逼之处在于他总喜欢发动政变,在1931年就策划了两起未遂政变,更牛逼的是,他居然没怎么受罚。

日本的愤青比中国愤青自然是牛逼多了,中国愤青除了在网上夸口骂娘之外其实一无是处,但日本愤青敢作敢为,他们真是自己怎么想,就敢怎么做。比如他们对社会严重不满,与以口舌为能的中国愤青不同,他们真敢付诸实践,虽然此前多次政变都未遂吧,但是政变多了,总得有一次正常发动的。这次政变便是让天皇都为之悚然的1936年二二六政变,他们对日本政要,财阀大肆杀戮,时任首相冈田启介躲在浴缸里幸免于难,他的妹夫松伟传藏做了替死鬼,而至于其余要员,基本都惨遭屠杀。幸得石原莞尔处置得当,稳定了局面,而当时在关东任职的东条英机同样表现不凡,也因此得到了天皇的嘉许。

皇道派在这次事变之后元气大伤,而统制派则占据了高位,当然他们的战略也得到了进一步实施,就是先攒劲,再作战。日本人现在是步步为营,暗中搞些阴谋诡计,在天津也是狂人云集,至于什么时候动手,那就看准备情况了。而什么时候才能准备停当,那就真的只有日本人自己明白了,中国老百姓的苦日子就要来了,要命的是,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9-17 10:13:20 +0800 CST  
山雨欲来

日本在和老蒋签订了《塘沽协定》之后,就进入了战略准备期,虽然小动作依然不断,但已经没有了咄咄逼人的气焰,但是这对老蒋的政敌们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因为日本人准备时间越长,老蒋相应的准备时间也能越长。老蒋的政策是攘外必先安内,因此对于日本的挑衅,老蒋一贯以来的策略就是先挡一阵然后和谈,尽量不把事态扩大,但是如果把安内理解成狭隘的剿共那就小看老蒋了——诚然,剿共是老蒋的头等大事,但是抽空解决地方问题同样是老蒋的目标。

这回老蒋瞄上的是南天王陈济棠坐镇的广东,当然契机是国民党骨灰级元老、德高望重的胡汉民去世了。广东之所以能有半独立的地位,跟胡汉民关系甚大——目前这个局面就是因为老蒋当年扣押胡汉民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广东原本是李济深的地盘,结果在蒋桂之战中李济深被老蒋糊弄去了南京,然后生生被软禁了2年时间,自此广东便变成了二陈逐鹿的局面。当然二陈逐鹿一直是陈济棠压着陈铭枢,但陈济棠完全将陈铭枢驱逐出境还是借了胡汉民被扣的东风,当时粤系,汪系,桂系几个派别联合起来倒蒋,生生把老蒋给逼下了台。老蒋复出之后虽然广东政府是没有了,但是半独立的地位却被默认了,胡汉民这个省政府主席是金字招牌,老蒋好歹得给几分面子。

如今胡汉民死了,当然广东的这个体制也被打开了缺口,胡汉民人老资格老,老蒋奈何他不得,但是如今这块金字招牌倒了,老蒋就无所顾忌了。老蒋见状马上发飙,抛出了一系列广东问题解决方案,当然核心是取消广东半独立地位,要将权力收归中央。陈济棠当然知道胡汉民于他而言意味着什么,这就是张护身符,有他的老脸在,陈济棠就能踏踏实实的当他的南天王,一旦没了这张老脸,他这个南天王的地位可就不保了。因此,当老蒋借着胡汉民之死试图收权之时,陈济棠开始积极行动起来,他可不愿意坐以待毙,他找到的盟友是桂系。

桂系自然比粤系还跟老蒋不对付,当年桂系坐拥两湖两广,势力之盛一时无俩,要不是老蒋拆台,怎么会沦落到今日只能守着广西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当然,也没人会比桂系更能了解老蒋的心思——毕竟跟老蒋交往多年,苦头不是白吃的,尽管现在看起来老蒋心思放在了剿共上,但是剿共完了呢?因此不偏不巧的,就在老蒋剿共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即将大获全胜之时,李宗仁公开发表了所谓焦土抗战的抗日感言。那为什么李宗仁在日本最嚣张的时候没那么喊,到现在日本消停了,反而喊出了这个口号呢?原因再简单不过,进入1936年以来,虽然日本是没什么动作,但老蒋有动作啊,眼看着中共不日将被老蒋尽除,那接下来该倒霉的还不是素来跟老蒋有怨的桂系?

抗日就是反蒋派抓住的救命稻草,被打得奄奄一息的中共喊抗日,感受到了威胁的桂系喊抗日,连最不抗日的张学良近来居然也喊抗日,反正一句话,只要哪方觉得老蒋要对他们动手了,就喊出这个冠冕堂皇的口号来转移视线,先在舆论是占据上风。所以民国出现了一个奇异的景象,在日本闹得凶的时候大家都闷不做声,最多假模假式的搞几个通电完事,而在日本暂时消停了,抗日的声浪却是此起彼伏,并且,一个二个好像还都愿意拿出军队上去收复国土了。当然,我们不否认这几方面可能确实有抗日之心——毕竟政客也是人,谁都有点血性,但是在这样的时候喊抗日,我们很难说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管怎么说,这些人愿意拿出军队跟日本干仗,这点还是值得赞赏的。

老蒋也是郁闷,甭管他怎么做都有人不满意,还动不动就说抗日,最扯淡的就是张学良。别人都有资格喊抗日,就小张没资格,他要是真想抗日,那九一八事变的时候他去哪了?当时没反应过来可以理解,那此后几个月的不抵抗又算是怎么档子事?小张喊抗日这就跟妓女要验处女膜一样,纯粹是哗众取宠。他的心思谁不明白?还不就是因为老蒋调他去剿共,自己吃到了红军的苦头,他明白了老蒋的用意吗?所以,对于最近跟中共眉来眼去,还动不动就说要抗日的张学良而言,抗日完全是扯淡,其本意是自保。小张的演技也未免过于拙劣,他这些鬼话,谁信谁是二百五。

好了,先不说让我来气的小张,我们接着说两广的事儿。李宗仁最近闹腾着要抗日,其意图同样不在于抗日本身,而在于自保,因为老蒋一直没停止跟陈济棠的联络——就在上年底陈济棠去南京述职的时候,老蒋还跟他谈了联合伐桂的事儿。陈济棠是傻子吗?他还能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今天我灭了桂系,明天你就能灭了我,所以谢谢了您呐,本人跟桂系无怨无仇,犯不上跟他们较劲。老蒋的这点动作怎么瞒得了桂系?桂系知道老蒋已经在动歪念头了,赶紧打出抗日的底牌,率先在媒体上留个好印象,免得到时候什么地方都落下风。

因此,当面临现实威胁的陈济棠找上桂系要求帮忙的时候,桂系毫不迟疑的就答应了,然后双方就在1936年6月1日联合发表通电,攻击了老蒋不作为的抗日态度,声称他们愿与日本决一死战。既然老蒋步步进逼,一会要桂系完蛋,一会又要收缴粤系地盘,那么粤桂两系也不是吃素的,来个先下手为强,通过舆论先在口水战中占了上风再说。但是光会打嘴仗也是不行的,攘外还是安内,统一还是御侮,这个问题本身就闹不明白,老蒋言之凿凿,说日本人那么牛逼,如果国府不能统一全国号令,一致对外,这仗还有得打吗?那些说要抗日的可曾从全局角度考虑过抗日的统筹问题?光整虚的不行,得来点干货啊,就以两广的实力想跟老蒋硬碰硬那是绝无胜算,因此还有没有别的有希望成为盟友的地方派呢?思来想去,也就湖南的何键有些可能。

那么何键同志是怎么考虑的?何键同志认为,跟两广瞎搅和没啥前途,老蒋没来惹他,他去主动惹老蒋干啥?再者说,他毕竟比两广那几位听话,对于剿共也是尽心尽责,老蒋让干啥他就干啥,没让老蒋操过什么心,想来老蒋也没有立即换马的打算,既然如此,那他去主动找不是干啥?因此,他的态度是,你们玩你们的,玩得过玩不过我不管,反正跟我没关系。何键的办法是两方不得罪,一方面敷衍前来策反的桂系大将李品仙,另一方面跟老蒋汇报粤桂动向。

两广提前挑事,那老蒋又当如何呢?老蒋当然早就成竹在胸了。所谓一招鲜吃遍天,老蒋当日对付桂系,策反了李明瑞;对付西北军,策反了韩复榘和石友三;后来对付闽变,又将十九路军师级干部几乎全部收编;如今要对付两广,自然还是内部分化的老套路。想要分化桂系几乎不可能,李白体制让桂系坚不可摧,可以被打掉,但不会被拆掉;自然老蒋将重心放在了分化粤系上。当然老蒋也不是临时抱佛脚,他在粤系内部的经营已非一日,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如今老蒋就要为他的多年经营收获果实了。

反水的是陈济棠老部将余汉谋,此公早就不甘居于人下了,在跟老蒋眉来眼去多时之后,终于趁着这个机会率先造反;与此同时,粤系的空军也趁着这个机会先后投效老蒋;未经一战粤系便几乎被抽空,粤桂联盟先折一臂。本来陈济棠还想反抗一下,一看如今军无战意,仗还没打就纷纷跟老蒋献媚,心灰意冷之下离粤赴港,自此淡出政坛。粤系这个朋友转瞬成了敌人,这就害苦了桂系,眼见着老蒋布置的中央军、粤系和湘系四面合围,桂系的苦只有自己知道了。

当然桂系不像粤系那样是软骨头,尽管实力不济,但认输可不是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性格,即便情况再危急,桂系也不会放弃。山雨欲来风满楼,各派拿着抗日的旗帜开始陆续向老蒋发难,这次是两广,下次又会轮上谁呢?而事变未几便陷入孤军作战的桂系又将将事变导向何方呢?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9-18 10:10:35 +0800 CST  
南去北来

老蒋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苦恼的全国领袖,他赶上了民国这段前所未见的大变局,因此他遇到的乱子总是一桩接着一桩,永无停歇,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比如这次的两广事变。老蒋剿共大计进行到了收尾阶段,眼看就要收工了,地方派却出来闹事了。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老蒋剿共快完事了,地方派才出来闹事了,虽说两广地方派跟中共关系稀松平常,甚至桂系一度是坚决反共,但是在面对老蒋这个共同对手时,他们不得不维持微妙的平衡——因为中共倒了,对于两广也没什么好处,这样老蒋就可以腾出手来收拾他们了。因此,两广找的时机还是对头的,要是等到中共彻底被打死了再出来,那他们的命运也将是无可挽回了。

当然,我们必须说,老蒋确实对得起他霸主的名号,因为那么多年以来,他总能从容的将他的众多反对者压制下去,这次两广事变同样也不例外。还没等到舞刀弄枪,两广就变成了一广,老蒋不战而屈人之兵,广东方面的陈济棠还没发上力就不得不黯然退出;广东闹内乱,倒霉的自然是广西,虽然老蒋想要依样画葫芦,在广西方面打开缺口是不现实了,但以目前双方的态势而言,老蒋已经稳占上风。想要取陈济棠而代之的广东余汉谋,看着风头不对彻底投蒋的湖南何键,从贵州而来的薛岳部,以及顺西江而下的陈诚部,这就是目前桂系面对的所有对手,以一隅微弱之力对四面强悍之敌,桂系其实已经输了。

要是这几方面一拥而上,那桂系确实是不够一顿菜的,因此桂系在整军经武,扩充军备,依险据守的同时,还需要找对正确的战略原则,那就是此事宜拖不宜战。打肯定是打不过的,那么为今之计就只能拖,那怎么个拖法呢?首先自然是跟参与进剿的地方势力打好招呼,让他们不要相煎太急——这点不难办到,因为那些地方派比如湘军和黔军都是来打下手的,没想过当主力;其次也是最关键的就是打好抗日这张牌,取得政治优势。虽然此事本质上是地方派向中央权威发起挑战的又一个范例,但桂系不能给外界造成为一己之利以下犯上的印象,相反,他们要将此事导向抗日与否的分歧。

能不能打好抗日这张牌是决定桂系生死的关键,既然军事上的劣势已经无法弥补,那么政治上再落了下风,那就根本没得玩了。当然桂系将这张牌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在桂系的操纵下,广西发动了多起大规模抗日游行,同时,大批舆论界显要应桂系之邀前往广西,听取桂系抗日陈清。一时间桂系抗日之名传遍民国南北,各路精英都表示了对桂系豪侠之举的支持与同情,在北方正水深火热的中共,不愿与中共火并的东北军,西北军都纷纷发表通电表示对桂系的声援。一时之间,桂系俨然成了全国抗日领袖,风头之劲甚至压倒国民政府。

老蒋眼见风头不对,也打出了一张可能搅乱广西局势的牌——黄绍竑。黄绍竑本是新桂系三巨头之一,但在中原大战中遭到各方攻讦,最终离桂赴宁,现今已经成了国民政府的要员。老蒋此时撤销李宗仁、白崇禧广西职位,派遣黄绍竑去善后自然是用心歹毒,但是黄绍竑毕竟跟桂系感情深厚,如今虽天各一方,但要他做伤害桂系的事情,他肯定也是不愿意的。果不其然,黄绍竑公开表态不愿接受任命,俨然跟桂系站到了一边——血浓于水的道理,黄绍竑还是明白的。老蒋对别的派系采用离间分化的路数可谓屡试不爽,唯独桂系油盐不进,根本就不吃老蒋这一套,这次黄绍竑的表态再一次证明桂系向心力的强大,即便是一个已经离开桂系的前要人也时刻在为桂系的整体做考虑。

桂系确实让老将头疼起来了,原本以为失去了盟友粤系,桂系肯定不堪一击,没想到桂系还真是硬气,一边迎战,一边造势,让老蒋左右不是,拆不散,打不得,两广事变彻底陷入僵局。既然全国舆论都在声援桂系义举,那老蒋再要兵戎相见就肯定不合适了,如今要解决两广事变,也就只能是和谈了。老蒋当然不愿意过多纠缠,相比较桂系这点破事,显然中共更让老蒋挂怀,因此老蒋主动示好,派遣要员前往广西沟通。桂系本来就没有战意——要打也打不过,既然如此,和谈也未尝不可,于是双方在僵持一段时间之后,开始接触。

桂系的态度一是老蒋停止向地方继续进逼,二是如果日本再有动作,那么老蒋必须全面抗战,桂系也愿意出兵赴难;除此之外,桂系愿意服从中央任何决议。其实老蒋何尝不知道桂系的心思,有了这个台阶,大家当然就得顺着往下走,于是乎,在9月初,老蒋发布恢复李宗仁、白崇禧职务的命令,而桂系也宣布愿服从中央。自此,雷声大雨点小的所谓抗日之争在老蒋作出让步之后不了了之,桂系得偿所愿,暂时稳定了在广西的地位,而老蒋也暂时排除了两广的后患之忧,终于可以腾出手来,继续落实他的剿共大计。

两广事变虎头蛇尾,怎么看怎么像是一出闹剧,桂系唱了出焦土抗战的大戏之后终于暴露了他们的真实意图,于是,在老蒋默许桂系在广西的既定地位之后,所谓抗日之事也就不了了之——所谓日本再有动作两方将如何如何,完全是应景之辞。桂系得到了令他们满意的结果,老蒋也暂时缓和了两广的敌对气氛,双方各得所需,自然不愿意再去扯皮。尽管没有能把广西的遗留问题搞定,但将广东收归己有,老蒋对于这件事情的结局也算可以接受了,毕竟,老蒋的工作重心可不在两广之上,搞定了此次事变之后,老蒋就要向中共发起最后的冲击了。

原本在陕北剿共的是自丢了东北之后便无所事事的张少帅,但是我们张少帅似乎一开始并没把红军当盘菜,自然他手下的将领也是如此,然后毫无悬念的,我军给东北军好好上了几课。这几课分别是劳山战役、榆林桥战役以及直罗镇战役,在这三场战事中,东北军共损失了三个师的兵力,而且这才仅仅是两个月。尤其是直罗镇战役,我军更是把机动作战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把到达直罗镇之后便安心睡大觉的牛元峰率领的东北军精锐109师一夜之间包围,然后突然发动攻击,打得东北军是溃不成军。东北军在小张手下要么就是不发一枪就仓皇逃离老家,好不容易被派来跟红军较量一番,又是被打的昏头转向,我们该用什么词来形容小张呢?小张的败家速度直接可以去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更让小张少爷郁闷的是,他打了败仗,老蒋不说宽言抚慰,发些军饷来弥合他受伤的心灵,还直接就把东北军在这次战事中损失部队的番号给削了,而军饷呢?军饷自然也是能少发便少发。小张这下慌神了,怎么蒋介石哥哥突然翻脸了?本来还甜言蜜语的,现在怎么变得不喜欢他了?不单不喜欢他,而且貌似还是把他往绝路上逼啊。本来以为剿共是件轻省的差事,没想到穿的破破烂烂,武器也是残破不堪的红军居然如此厉害,那蒋哥哥让他来剿共是什么意思?难道要把弟弟他抛弃吗?张学良通过分析之后终于得出了残酷的结论,那就是没了地盘的东北军如今就成了丧家犬,老蒋让干啥就得干啥,让他们来剿共其实是没安好心,而如今老蒋撤番号、削军饷更是证明了老蒋的歹毒用心。

军阀是什么东西?有了地盘才叫军阀,如今把地盘慷慨送人的小张终于知道他老爹为什么在北洋时期为了块地盘那么玩命了,是啊,没地盘东北军算个鸟?但是小张醒过味来的时候为时晚矣,谁让他已经把家给败了呢?现在小张终于明白要抗日了,为啥要抗日呢?不抗日谁还他地盘啊?没地盘谁待见他啊?小张这个人,虽说没啥出息,但发狠的时候还是有那么两下子的,当年杨宇霆不就是那么完蛋的?蒋介石不是杨宇霆,但把小张惹急了,他可不看你是谁。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9-19 09:53:54 +0800 CST  
华丽转身

小张是个败家子,纯的,他接手东北军时虽说已经过了奉系的顶峰,但至少东北王的位置还是相当稳固的,他老爹给他留下了偌大的家业,但是他是怎么跟他死去的父亲交代的呢?一个东北王,坐拥军队30万余,兵精粮足,进可觊觎天下,退可坐霸一方,然后,如今小张的东北军却俨然丧家之犬,而将他们驱逐出门的居然是人数几乎可以忽略的关东军。据说关东军在接收了大批武器之后甚至惊叹东北军的装备之精良超过了他们自己,但这些对于小张而言有什么用呢?兵士再多,武器再好,在废柴手里也只会成为别人的礼品。

但是让人觉得可笑的是,如今小张却喊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还以此屡屡向老蒋进言。我要是老蒋,非得大耳刮子直接抽上去不可,你说小张你装什么不好,装抗日英雄?抗日英雄是你这样一听说日本人行动就赶紧也不顾国仇家恨的溜号了事的人能当的?抗日英雄是那个让日本人轻轻松松就占据了东三省不带还手,还深怕友邦怪自己不懂礼数的不抵抗将军?猪鼻子插大葱,难道就是大象了?你还喊抗日,你也有脸?可惜啊,老蒋毕竟是台面人物,听到小张这些屁话,也不过只能感到啼笑皆非罢了。

那么小张是怎么突然就变身成了爱国将领了呢?虽说民国政坛上不存在不可能,但是像小张这样七十二变的毕竟也不多见。小张这样的少爷,毕竟脸皮子挺薄,成天被人说不抵抗将军(请注意,是说,不是骂,这是个基本事实)心里也是不爽的,但是这充其量只能说小张有了高呼抗日的心理基础。小张变脸的根本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他感受到了生存危机。

我们说,一个军阀最要紧的莫过于地盘,有地盘就有钱有人,有钱有人才能维持可持续发展,军阀丢了地盘相当于军人丢了枪——谁还怕你?小张当年是怕这怕那,最终稀里糊涂的将东北拱手送人,于国而言,自然是莫大的耻辱,但对小张和他的东北军来讲,更是自掘坟墓。没了东北,东北军自然就失去了其独立地位,现在一切食用均仰仗于人,而一方诸侯也变成了老蒋眼中的杂牌。原来在坐镇东北的时候,老蒋对小张言必称汉卿老弟,亲昵之态溢于言表,而如今呢?如今老蒋完全拿出了老大的派头,对东北军横挑鼻子竖挑眼,怎么看怎么都不顺眼。想想也是,政治是个势利的舞台,老蒋把兄义弟一堆,但有几个在失势后老蒋还继续当回事的?甭管老兄还是老弟,失了势就是臭狗屎。

老蒋不是慈善家,当然不愿意出那么多钱每年养着东北军那么多人,谁愿意拿自己的奶来喂饱别人的娃呢?更何况,对日不抵抗的东北军如今最大的价值也就是让老蒋担心尾大不掉了。小张背着卖国的骂名也要让东北军不抵抗,原因何在?还不是因为有了军队就有他小张的地位?别跟我说小张不抵抗是为了全局考虑,是丢车保帅,是为了让老蒋不为难——这话三岁孩子都不信。也就是说,老蒋如今在用自己的钱养着一群随时可能造自己反的兵,那你说老蒋还能自我陶醉的认为好人有好报?因此,老蒋不会给东北军好脸子那简直是一定的。

这可不,老蒋想出了一个老法子,当年他就是用这套办法来对付西北军残部的,那就是派去剿共——让杂牌剿共,这是笔稳赚不赔的买卖。于是,东北军便在红军中央到达陕北之后被派去剿共了,而这个剿共的过程我们在上文已经交代过了——溃不成军。然后老蒋又是拖欠军饷,又是压缩东北军编制,完全将借剿共之机清洗东北军的意图暴露了出来。如今东北军遭到了国共合围,中共打不过,而国民政府又摆明了要拆台,小张这日子过得自然是不够顺溜。

不过小张也有自己的办法,同时对付中共的明枪和老蒋的暗箭确实是很困难,说不好东北军就交待了,但是小张有什么必要陷入非剿共不可的思维误区呢?小张不想剿共,难不成红军就想等着东北军来打?同是天涯沦落人,何必非得拼个你死我活呢?因此,小张就在这样的情势下开始跟中共秘密接触,干柴烈火,一点即着,很快小张就跟中共谈拢了互不侵犯的条例——甚至小张还假惺惺的表示要入党,无奈中共尤记得当日他老爹杀死李大钊一事,此事也只能作罢。从1936年4月秘密接触开始,到1936年9月,中共和小张达成了《抗日救国协定》,同时加入这个停战联盟的还有西北军将领杨虎城。

在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是男主角,而杨虎城是男配角,但是杨虎城这个配角跟中共的联系可比主角张学良还早。早在杨虎城被老蒋调去参加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三次围剿时,他就曾经有过和张国焘方面的接触,只不过当时张国焘对他怀有戒心而作罢。杨虎城比张学良还别扭,因为他的十七路军是爹不亲娘不疼的武装,在老蒋眼里他是杂牌,而即便在西北军内部,他同样也不是冯玉祥的嫡系力量,这样别扭的身份当然是比任何人都渴求逃离国民党这块是非之地。

因此,小张突然从不抵抗将军变成抗日急先锋,主要原因不是小张对此前自己的所为有所悔悟,而是他为求自保而耍弄的手腕——既然老蒋不待见他,他又何必一根绳上吊死呢?小张和中共打连连,从一开始的互不侵犯、互通有无到后来明目张胆的喊统战,可以说态度逐渐明朗化。小张摆出了一幅我要抗日、我不内战的态度,那老蒋又是什么态度呢?

人在得意的时候就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老蒋如今就是太得意了——眼看着剿共进入收尾阶段,两广事变也被他轻描淡写的化解,自己还有什么事情不成呢?老蒋大概认为小张就是个花花公子,纨绔子弟,这样的人除了把妹泡妞,还能在政治上干点啥呢?老蒋自己是一步步爬上来的,估计对小张这样的太子党会有些不放在眼里,根据他以往的经验,小张这样头脑幼稚,懦弱怕事的少爷实在没什么可担心的,更何况,这位少爷已经把家给败了。但是老蒋大概忘了,虽然小张无能怯懦的表现占据了他的大部分政治生涯,但是他也曾经有过威猛狠辣的时候,当年他下手将杨宇霆干掉,不就震动了民国政坛吗?所谓蔫人出豹子,小张并不是一个遇事三思而行,沉稳老练的政客,而一个靠情绪左右的人,又有什么事情是肯定做不出来的呢?

老蒋料定了小张的无能,但却没认识到小张神经质的一面,因此他注定会为自己的轻视而付出代价。在1936年12月2日,小张来到洛阳请见老蒋,言自己部队不稳,要求中正兄亲往西安训话,老蒋压根就没把小张当回事,训话是吧,那去呗。其实就算小张不说,老蒋也准备去西安了,当然他去西安不是训话的,而是去坐镇剿共的——老蒋曾先后在南昌、武汉、重庆和贵阳等地设立剿共行营。此次老蒋前往西安,是准备调动他的中央军过来剿共,顺便让不听话的张学良和杨虎城消停点。在到达西安后,老蒋便发布了调动了他的中央军进剿中共的命令,而对于不听话的张学良和杨虎城,老蒋给了两条路,一条是进兵剿共,另一条是被调去安徽(张学良)和福建(杨虎城),没有第三条路,你们看着办吧。

老蒋以往前线督阵多次,从未有过什么危险,此次老蒋自然也不会认为有什么问题。但是张学良会乖乖的接受老蒋提出的两条路中的一条吗?还是说,张学良有第三条路可供选择呢?不巧的是,张学良对老蒋的两套方案都无兴趣,他用实际行动证明,除了外放和进兵,他还有更绝的路可走。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9-20 09:42:36 +0800 CST  
独辟蹊径

老蒋一生遇险无数,所历党外或党内的对手也不胜枚举,从孙中山逝世后的潜力小生到如今稳居国府中央,举手投足都会震动民国的霸主,他所经历的阵仗已经足以让他处乱不惊。

我们可以试着列出老蒋迄今为止所经历过的重要对手:东征时期的陈炯明;广东国民政府期间的胡汉民、许崇智、西山会议派和汪精卫;一期北伐中的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第一次下野前后的桂系、唐生智、李济深以及汪精卫;东北易帜后的桂系、冯系、以及晋系;中原大战后江西和鄂豫皖苏区的红军;第二次下野时的汪系改组派、粤系以及胡派;闽变中的陈铭枢、李济深、蒋光鼐以及蔡廷锴;长征途中的毛泽东以及张国焘;两广事变中的陈济棠以及桂系;如此等等。我很难想像除了蒋介石还有哪个历史人物会在他的政治生涯中面对如此之多的对手,或许老蒋应该考虑去申请个政敌数量的吉尼斯记录。

正是因为老蒋经历了那么多事,遇到了从数量到质量都异常强大的对手,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老蒋压根就没把小张当回事。老蒋看不起小张,虽然他从未公开表现出来,但是我们可以从他到达西安这个龙潭虎穴之后的态度窥探一二。面对张学良和杨虎城,老蒋表现出的是睥睨一切的气势——他甚至不愿意跟他们多做交流,而是直接给出了A或是B的二选一。俗语说强龙不压地头蛇,西安如今是张杨二人共同控制,按说老蒋应该在到达之后有所收敛才是,但是,他完全没有示弱的表现,他的强硬和傲慢甚至有些让人抓狂。他敢于接受小张的邀请,并在到来之后无所顾忌,这难道不正是对小张最大的羞辱吗?

岁月的积淀,阅历的增长会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所有伟大的人物都不是天生即如此,他们的强大总是在漫长的积累中形成的。老蒋经历的太多,他靠深沉诡秘走到今天,但是如今他真正让人害怕的地方却是那不可一世的霸气——哪怕在别人的地盘都要强压一头的豪迈。或许有了这股气势,老蒋能够轻松让大多数对手为之屈服,但是不幸的是,如今他所遇到的对手是个从来不按常理出牌的小张。张学良当然比老蒋先前遇到的大多数对手都差,在大多数民国要人眼里,小张只是个擅长票戏把妹,吸毒成瘾,胸无点墨的花花公子,这样的人还值得老蒋来重视吗?但是仅从常规角度来看待小张是要出大问题的,小张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已经几次给大家展示了他在关键时刻永远是民国舞台意外性NO.1的政客。

当日杨宇霆将他当成了无用的阿斗,但小张却轻描淡写的让这个试图当相父的权臣见了阎王;在二期北伐中,原以为小张会学习乃父退居东北,伺机反扑,但是他给出的答案却是易帜;在中原大战时,原以为小张念及唇亡齿寒会让两方先斗到两败俱伤,但他率先进兵中原,将老蒋一手扶上霸位;在东三省事变中,原以为小张会为了国仇家恨拼死抵抗,没想到小张却连送大礼。我们必须再次借用高考作文题来概括小张在历史节点的行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他的行动不能说是离经叛道,细细想来也有些道理,但是任何一个政客都不会像他那样屡屡让人跌破眼镜。小张在此前证明了一点——任何一个从常规角度来看待他的人都会败得很惨;可惜的是,正在势头上的老蒋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这点。可能不管是东北易帜还是进兵中原,最终得利的都是老蒋,因此老蒋也没有细细品味小张这两步棋的非常规之处;而至于诛杀杨宇霆,老蒋只会从他的角度认为小张驭人乏术;不发一枪放弃东北,则不管谁来理解都只能是怯懦无刚。但是如果将这几件事情合起来看,我们就能看出小张的特殊之处来,他跟大多数政客不一样,他不够精明,也缺乏理性,在特定的时间,他会显得神经质。

感性和神经质的小张确实显得稚嫩,但是稚嫩并不代表不能伤人,相反,像老蒋这样久历世故的老牌政客通常并不会失手于那些深沉老练的人精,能让他吃亏的倒极有可能是冲动的莽汉。很少有人能跟老蒋斗心眼,跟他斗心眼的人几乎都输得很难看,但是老蒋没有想到,他的心眼再多,也抵不过小张那冲冠一怒。小张压根没想要跟老蒋比试手腕的精巧,处事的圆滑,他的想法简单得很,简单的让人怀疑小张到底有没有想过如何收场。

小张的方案再次让人跌碎眼镜,他做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决断——兵谏。古时臣子向皇帝进谏,通常是上折子,讲道理,最壮烈的也不过是头撞柱子,以死尽忠,但是小张却要打破常规,他要把刀架在老大脖子上,逼其就范。大家说,有哪个神志清醒的人会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意见呢?兵谏的关键并不在于能否顺利发动,而在于如何收场。可能我才疏学浅,反正我是觉得在张学良之前,兵谏一词只是个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存在过的事实。道理很简单,那些把刀架在老大脖子上的人通常都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态,老大如果不死,自己肯定难逃一劫,因此兵谏到后来就成了政变,不是自立便是另立,保留原君王几乎不可能。跟以往不同的是,小张这次是纯粹意义上的兵谏,是采取武力手段胁迫老蒋接受自己意见,但问题是,小张果然考虑清楚即将发生的种种可能情况了吗?

我们不得不佩服小张惊人的胆识和勇气,他是真正将生死置之度外,事实上,任何一个政客都不会在完全没考虑自己处境的情况下贸然发难,但是,小张独辟蹊径,成为了政坛上的超男——想干就干。那些谨小慎微,走一步算三步的政客是不可能像张学良一样做下如此惊天伟业的,因为他们缺乏张学良这样敢想就敢做的气势。能在历史书中写上浓墨重彩一笔的人通常都是建立了殊勋的成功者,但是张学良作为一个十足的失败者,却能比很多成功者更出风头,他完全打破了常规,他不是一个利己主义者,而从利他主义的角度扭转了局势。

老蒋为他的轻敌漠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没有想到张学良居然敢行此非常之事——事实上任何一个人站到老蒋的角度都不会想到。兵谏对于张学良本人没有任何好处,这种赤裸裸的里通外敌、吃里扒外、以下犯上的行径只会给他带来无穷的后患,即便他不会被处死,至少也会失去自由。但问题是,小张发动兵谏之时似乎并没有考虑过个人的荣辱得失,如果他畏首畏尾,这件事情也绝对不可能发生。一个抱着传统想法的老牌政客碰上一个年轻气盛的意气少爷,他们之间擦出了中国历史上最绚丽的火花——或许是空前绝后。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在1936年12月12日凌晨5点,张学良以及杨虎城兵分两路,西北军控制了居住在西安城内的诸多国民党随行要员,而东北军则赶到临潼华清池活捉了蒋介石,这便是著名的西安事变,亦称双十二事变。领袖被地方大员绑票,这是在戏文上才会出现的情形,即便是最有想象力的导演也绝对想不出这样惊心动魄的情节,但是,这却在民国这个产生了诸多奇迹的舞台上发生了。张学良和杨虎城彻底轰动了全国,民国的局势猝然紧张,各派都开始准备在张学良搭好的戏台上演出一幕大戏。

你搭台,我唱戏,张学良并不是这出戏的主角,他只是搭好了戏台,真正唱戏的将是中共以及幕后的苏联,国府要员。那么各怀鬼胎的几方要将把局势导向什么方面呢?西安事变到底会走向何方呢?不要走开,明日奉上。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9-21 10:46:15 +0800 CST  
各显神通

张少帅果真是非同凡响,老蒋经历了那么多对手,但从来没有一个会像他那样直接就搞绑票的,小张这叫抱着必死的决心来行大义——虽然已经晚了,但毕竟是自我救赎。我想虽然小张此举有冲动的成分在内,但是他绝对不会傻到搞不清自己处境的地步——他可能无法预测这件事情的最终走向,但对自己的命运大概已经有了心理准备。这并不是不成功便成仁的赌博,因为小张并没有取而代之的能力——不管最终老蒋是死是活,小张的命运都无二致。

老大被绑架了,这对于国民政府来讲真的是颜面丧尽——对于民国来讲自然也是有够丢人,历来只听说过国家首脑被暗杀的,但是有谁听过国家首脑被绑架的呢?如果老蒋是被反对党比如中共给绑票了,那也只是丢人而已,但是现在绑匪俨然是东北易帜之后便身居高位、一度是民国二号人物、跟老蒋本人也称兄道弟的张少帅,这就不只是丢人的问题,这完全是一幕够反讽的政治闹剧。因此,当消息传出,国府要人第一反应就是想找个地洞钻进去,真害臊啊;然后可能是震惊,连老大都可以被绑票,民国真没安全感;当然这些反应都是瞬间的,毕竟这帮政客也见过大风大浪,缓过神来以后,就该考虑怎么解决问题了。

解决问题的办法无非是两种,一是通过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另一种是武力征讨;持第一种意见的人包括蒋氏亲属如宋美玲、宋子文等人,还有冯玉祥、李烈钧、孙科等人,持第二种意见的人则居多数,包括何应钦,陈果夫、陈立夫、戴季陶、居正、吴稚晖等人。这里简单说明一下冯玉祥的情况,冯玉祥在察哈尔抗日盟军解散之后又回到泰山隐居,但在1935年被老蒋征召入府,如今担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持第一种意见的人是想跟绑匪张学良讨价还价,或许还要放点血,出点赎金,目的是保证人质的安全;持第二种意见的人则是出于大义,大家想,领袖被绑票了,你还跟绑匪谈条件,这成何体统?这要传出去,国民党的脸往哪搁?宋美龄毕竟是蒋介石老婆,一日夫妻百日恩,现在考虑问题自然是从私利出发,只要老蒋不出状况,当然什么都好说;但何应钦、国民党元老级政客以及陈氏兄弟都是久经历练的场面人物,他们当然得以国府颜面为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人死了可以再找个人顶上,面子丢了上哪找补不?生死事小,面子事大,一党一国领袖被绑票已经足够丢人的了,如果还跟绑匪谈条件,那国府威严何在?国家体统何在?

现在很多人说何应钦力主武力解决是想置老蒋于死地,要取而代之,持这种看法的人根本没想过老蒋死后何应钦是否真有能力取而代之。何应钦是黄埔中央军的二号人物不假,但是他这个二号人物的权威是建立在老蒋授权的情况下,帮老蒋偶尔看看场子还行,真要独当一面,黄埔系的那些真能服他?再者说,何应钦在党内只是个小字辈,谁能让小字辈来当领袖?即便老蒋真的死了,取代老蒋领袖之位的也应该是声望隆盛的汪精卫才是,跟他有啥关系?因此,我们切不可看轻了何应钦,他出兵征讨的想法确实是出于公心,就如他气急败坏对宋美龄吼的那样:“你一个妇道人家懂得个什么,只知道救丈夫!国家的事,你不要管!”跟何应钦一样主张出兵的人也不少,而且这份名单里都是跟老蒋关系密切的人,即便何应钦是想害蒋,那陈氏兄弟,戴季陶,居正和吴稚晖这些人难道也想害老蒋?所以说,何应钦出兵是想害蒋的说法根本经不起推敲。

虽然张学良在发动兵谏之后便对外宣称是为了抗日,但是对于大部分国民党要人来讲,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绑架国家领袖都是犯上悖逆,无法容忍的,因此,尽管鸽派言之凿凿说张学良无害蒋之意,事情尚有转圜余地,但出兵征讨的意见还是占据了绝对上风。但要进攻也得有个台阶,俗话说先礼后兵,国民党各派最终决定,先让于右任去西安宣抚——请注意,此虽名为宣抚,但实际则是发出无条件放人的最后通牒,事情不成功便要出兵。

于右任当然没有成功,虽然他认为凭着他的这张老脸,杨虎城等西北军将士好歹会给几分面子,但是杨虎城根本不买帐,不鸟他宣抚这茬——可怜于右任的火车刚到潼关便失去了宣慰的希望。既然张杨两方不听劝告,那国民党方面也不是好惹的,在12月16日于右任宣慰遇阻之后,国民党决定出兵,何应钦担任讨逆军总司令,刘峙和顾祝同分别率兵从左右两路联合压迫西安。没多久,西安周边便感受到了炮火的威胁,张学良当然从没想过要兵戎相见,要打起来就没了达到目的的可能,为了表示诚意,缓和局势,他释放了被扣押的蒋鼎文。蒋鼎文带来的是老蒋停战的手谕——在此之前,宋美龄已经暗示了老蒋南京戏中有戏,何应钦见罢,只得停止向西安的进攻。

向老蒋传达南京情况的人是端纳,他是跟蒋介石和张学良都有着密切关系的澳籍记者,在事变当晚,他就被一心救夫的宋美龄恳请去了西安。宋美龄非常担心老蒋会被张学良撕票,因此先行一步,让端纳去西安预作调停。西安事变自此进入僵局,而要打开这个僵局,张学良的盟友,内战的另一当事方中共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中共意向又是如何呢?

中共大多数人对念念不忘剿共的老蒋自然是恨之入骨,更何况,如果老蒋死了,为了争夺权位,国民党还得乱上一阵,这对共产党休养生息也算有利,但是,现在不单是国共交锋的问题,还得考虑抗日。对中共有极大影响力的苏联关心的便是日本问题,当时日本陆相荒木贞夫是著名的北进派,因此,苏联需要中国能够成为抵抗日本的战略基地,从这个角度考虑,保留蒋介石这样将来会成为抗日全局领袖的人物对苏联是相当有利的。但苏联发来的指示还是让人大吃一惊,苏联的电报里说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是日本间谍所为——完全是无稽之谈,那么苏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言谈呢?其实苏联是受到了国际压力,想要说明自己跟西安事变毫无关系而已,因此把责任推给了压根不着边际的日本。除此之外,苏联还表明了态度,那就是不支持张学良的行动,并指示中共放老蒋一马。

苏联的指示让中共内部陷入了混乱,中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其一,如果杀掉老蒋——虽然毛泽东认为张学良未必从命,虽然能暂缓危局,但中共将失去包括苏联在内的国际支持,革命前景几无希望;其二,如果放过老蒋,中共将如何保证老蒋不会再对中共用兵?如果老蒋继续对中共用兵,那此刻危如累卵的中共会不会为了失去那样一个喘息的机会而后悔呢?思来想去,最后中共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必须赌一把,赌老蒋能信守诺言,在事情解决之后不再对中共用兵。其实,不赌又能如何?因为杀蒋除了逞一时意气,能够暂时赢得喘息机会之外,对长远来讲是自绝生路,苏联将考虑国际影响而停止对中共的援助,而中共会彻底陷入空前的外交困境,因此,即便逃过一劫也毫无意义。

因此,中共也表态了,周恩来作为大使于12月17日亲赴西安,见机行事。这是周恩来展示自己外交才华的第一个机会,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周恩来必须表现出他善于理清头绪,长袖善舞的特质。和周恩来一样同样渴望和平解决争端的是宋美龄,她打出的第一张牌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端纳在西安城中努力活动,并最终促成了宋美龄赶赴西安交涉其事。在12月22日,一心要老蒋活着走出西安的宋美龄和他的兄弟宋子文来到了西安,自此三方会齐,西安事变出现转机。

三方都希望能够和平解决争端,西安事变在经历了初期短暂的阴云密布之后终于要云开雾散,只是这样的结局真是老蒋所乐意看到的吗?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9-22 09:57:40 +0800 CST  
云开雾散

在解决一桩绑架案的过程中,一般来说,人质的态度是无足轻重的,因为人质的作用仅仅是以他的价值作为连接绑匪和主家的桥梁。人质是这桩纠纷中最重要也最不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他是绑匪索取敲诈的筹码,但同时,他几乎不能在事件解决过程中发挥任何作用。但是,西安事变不是一桩普通的刑事绑架案,这两者之间仅仅是形似,因为在普通绑架案中态度无足轻重的人质如今在这起事件中却能起到左右局势的作用,原因是蒋介石有着双重身份,不单是人质,同时也是绑匪提出要求的兑现方。这起绑架案的特殊之处就在于,绑匪索取回报的相对方并不是人质的利益相关方,而是人质本人。

所以,现在我们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原本作为交易筹码存在的人质——民国的领袖人物蒋介石。蒋介石此次之所以被小张扣押,闹出下属绑架老大的世界级笑话,完全是因为他个人的疏忽大意。正因为他无视小张数次提出的要求——甚至连个敷衍的话都没有,态度强硬傲慢,才导致了本来就有些神经质的小张发飙。老蒋纵横政坛半生,所遇无数,哭也吃过,乐也有过,下过野,上过台,威风过,失落过,但是论及政治生涯最大的耻辱无疑是这次被小张扣押。前几天还当着小张的面拿出气势汹汹的劲头要求小张二选一的老蒋,如今真是栽了个大跟头,竟然被他压根就瞧不上眼的小张给绑了票,这可比他两次下野都难以接受。

主子被底下的臣子欺负,这本不足为奇,中国历史上这样的权臣多的是,整个东汉几乎都是这个架势,但是问题是,老蒋这个主子可不是东汉那些两三岁、五六岁就被权臣架上了皇位的儿皇帝,小张也不是威风八面、吆三和四的权臣。正因为老蒋强势而小张弱势,这次绑架案才会显得如此的不可思议,对于老蒋而言,这是人生中难以释怀的一次阴沟翻船,而造成翻船的原因完全是因为他低估了对手——或者说他根本没将小张当成对手。对于老蒋而言,除了耻辱,他还能有别的更多的感受吗?政客和普通人一样,都爱面子,区别在于政客的面子比普通人更重要,普通人爱面子很多时候是虚荣心作祟,但是政客的面子直接决定了他能否在政坛上接茬混,他还能否制服形形色色的下属和对手。人无威而不立,对于老大级的政客来讲,威信的重要性不比手中的兵马小。

所以,在刚被绑架的当天,老蒋想的都是如何速死,甚至遗嘱都写好了,就准备随时自杀殉国。完全因为自身的麻痹大意而造成了今日的窘境,风光了半生的老蒋显然无法接受这样的落差,因此,自杀可能是最能反映他屈辱感的情绪表达方式。当然,老蒋毕竟不是凡人,虽然在他这个位置上,出现这样的事情,确实很难有脸活下去,但是大丈夫能屈能伸,即便终究一死,他也不想采取如此轻率的方式——冷静下来后,他决定观察局面之后决定是生是死。

自杀的念头终究只是感受到屈辱之后瞬间的反应,很快老蒋就恢复了理性,虽说没脸活了,但是这么死貌似也不够英雄,有些胆怯逃避的味道,因此老蒋马上放弃了自杀的念头。但是纵使老蒋不想自杀,他杀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威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张学良和杨虎城,老蒋虽然取消了轻生的念头,但是态度依然强硬无比,根本不愿意谈条件,人急了会红眼,尤其是素来缺乏理性的张学良;二是中共,老蒋肯定知道张杨二人跟中共有关联,而中共对其恨之入骨,被中共借故泄愤也不无可能;三是部将,何应钦率领的讨逆军态度难定,老蒋无法确定何应钦是否真有除他之意。不过,老蒋在政坛走钢丝多年,自然也明白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究竟会发生什么,因此静观其变是老蒋现在的最佳选择。大不了真的难逃一死,到时候再死也不迟。

老蒋终究还是死不了,张学良根本没有杀老蒋的意思,他跟孤注一掷的杨虎城不一样,杨虎城已经做好了全面投靠中共的准备——在鄂豫皖围剿时,他就已经有这个意愿,而小张只是要老蒋给他个说法而已。最有可能杀他的中共在苏联的指示到来之后也决定走一回钢丝,派去了周恩来斡旋其间,争取事变的和平解决,看起来中共也不会动手。至于何应钦,在蒋鼎文带去了他的手谕之后,讨逆军的行动就终止了,这说明何应钦对他还是畏惧而服从的。

既然已经放弃了自杀,同时他杀的可能性也被排除了,那老蒋总是需要找到一个活下来的方案——而要活下来,似乎继续强硬而不做出一点妥协是办不到的。但是,张学良提出的要求却恰好是老蒋的死穴,也是他的禁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口号听起来没啥问题,但对于老蒋而言,却味同嚼蜡。老蒋目前已经是骑虎难下,试想,老蒋花了无数金钱精力好不容易快要将原定计划实现了,如今却要他放弃,那此前他所做的算什么呢?有哪个人愿意自己花了无数心思来做的事情到最后却是半途而废呢?现在的关键并在于攘外先安内这个政策的对错,而在于怎么让老将接受自己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所做的一切即将付之东流。这是心理上很难过去的一道坎,老蒋甚至有些进入了死胡同的意思,他坚信自己战略方针的正确,同时他也很难去放弃五年时间经营起的局面,要让老蒋这样性格强硬、几乎很难改变主意的硬汉来接受这样的事实谈何容易?

只是老蒋的心理障碍,必须有人能够给他化解,而这个人则是前往西安慷慨赴难的娇妻宋美龄。正如何应钦所言,宋美龄是个妇人,对家国大事懂得并不多,她所考虑的事情简单到了极点,她唯一的想法就是要老蒋活着。虽然宋美龄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色彩,但是终究她是个女人,与她的二姐宋庆龄一样,她也见识了宋庆龄失去丈夫之后的落寞,因此她怎么能忍受丈夫一旦遇难之后的巨大落差呢?很多时候能解开人心结的并不是缜密的分析——要说分析,老蒋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当然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点到为止的寥寥数语——宋美龄不擅长长篇大论的作分析,但却能以直觉切中要害。

据蒋介石自己日记中的记载,他之所以最终改变强硬的姿态,跟宋美龄来到西安见到他之后所说的一句话有关,这句话是 “宁抗日,勿死敌手”。一语道破天机,让老蒋纠结万分的其实倒不是是否抗日的问题,而是是否要放弃自己原定计划的问题,但是老蒋考虑的太远,却没有考虑眼前的问题。眼前的问题是如果不接受张学良抗日的要求,那么西安事变势必陷入漫长的僵局,最终他非但不能改变事业半途而废的状况,甚至连东山再起,洗刷耻辱的机会也将失去。因此,现在并不是应不应该放弃原有主张的问题,而是别无选择,必须放弃的问题。因此,以我看来,宋庆龄点醒蒋介石的并不是那句话的本意,而是给蒋介石传达了对目前境况的概括,从而让老蒋明白,战略退却才可能迎来新生。

虽然老蒋内心仍有挣扎,但是他终于还是转变了态度,他的态度转变就预示着西安事变即将结束。在宋美龄来到西安后没多久,在12月24日,三方会谈终于达成了共识,老蒋接受了张学良的六项要求,但出于荣誉问题,老蒋只是做了口头承诺,并没有签字。但即便只是口头承诺,对于张学良而言也已经足够,老蒋真想毁约,即便签字也一样能毁,他如想践约,又何须签字这等虚套?西安事变终于在经历了让人煎熬的12天后云开雾散,但是紧张的对抗气氛的消弭对于当事各方来讲则是有喜有愁。云开雾散的只是民国,对于老蒋,对于张学良杨虎城,他们的命运又怎么谈得上云开雾散呢?

附西安事变共识:
1. 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
2. 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证人民的自由权利。
3. 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
4. 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方针。
5. 与同情中国抗日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
6. 其它具体的救国办法。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9-23 10:13:14 +0800 CST  
功亏一篑

西安事变终于得到了和平解决,三方达成了君子协定,自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以来就陷入了漫长内乱的民国终于暂时停歇了亲痛仇快的内耗——讽刺的是,这个局面的到来居然是由不抵抗将军张学良一手促成。如果说张学良突然喊出抗日的口号还有部分原因是出于私利的话,那么这次他悍然发动兵谏,则是抱有丈夫一去不复返的激越。这是小张的自我救赎,他是九一八事变的罪人,但是现在,他必须为这个罪过给个交待——不管我们怎么去戏谑小张的无能,但是不能不承认的是,小张毕竟还是个有担当,敢于面对罪衍的人。小张缺乏一个政客应有的心机手腕,但是同时,他的内心毕竟比政客要纯澈一些。

小张不是什么民族英雄,他也当不起这个称号,在他发动西安事变之前,已经犯下了不可原谅的大错,这次兵谏只是一次不彻底的赎罪。但是,我们必须佩服小张的胆识,在没被中共完全接纳——入党申请被驳回——的情况下,此举很有可能为他带来难以预计的恶果,但是小张是个性情中人,他不会像大多数政客那样反复算计,他是个敢想就敢做的人。当然,我们完全可以说小张冲动莽撞甚至有些稚嫩,但是这不也正是小张可恨又可爱的地方吗?

有人说是中共把小张卖了,其实,中共也根本不知道小张会有那么大的胆子敢就地跟老蒋叫板,西安事变发生后,甚至中共内部也有些诧异,当然,诧异之后,更多的是幸灾乐祸——老蒋也有今天?因此小张的行动其实跟中共并没有太大关系,完全是他的个人行为,同样也因为如此,中共才会对救了自己一命的小张如此感激涕零,给个民族英雄的帽子恨不得都觉得不够。中共没有把小张卖了,而是小张把中共救了,这就是西安事变的概况。

当然,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小张便被扣押了,事实上,这已经是以下犯上,罪不容诛的小张所能得到的最好结局了。而至于事变的二号男主角杨虎城同志,他的结局比张学良悲凉的多,由于他跟中共的关系比小张更进一步,因此在1937年遭到了拘禁,在被关押了12年之后,老蒋在撤离大陆,前往台湾之前将他杀死泄愤。杨虎城在西北军中之时就曾经跟苏联有些不清不楚的关系,而后也多次试图投靠中共,后来据说还秘密入党——老蒋能容忍小张一时兴起的鲁莽,但无法接受这样里通外敌的叛逆。

西安事变的最大受益方毫无悬念的是中共,这次事变影响太大,即便最后达成的只是君子协定,老蒋也不能马上就对中共展开报复——这样会让他威信尽失,因此,中共终于得到了休整喘息的机会。中共太需要这样的战略休整了,在被老蒋追着打了6年之后,好不容易借助国民党内乱发展起来的军队几乎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尽管中共依然能够击败前来剿共的张学良,甚至能在山城堡战役中击败胡宗南部队,但是他们已经无力再去应付中央军的又一波围剿了。目前的中共正处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的第二个低潮,红军被困在陕北的一小块地盘里,没有外援,没有补给,几乎山穷水尽。

红军的困境是全方位的,甚至被派去执行宁夏战役,试图打开河西走廊,打通与苏联补给线的四方面军在前段时间也遭到了惨败。中共在到达陕北之后虽然跟苏联取得了电报联络,但是无疑中共更需要的是取得苏联的物质支援,从而度过难关,而让实力保存相对完整的四方面军西征便是出于这个考虑。但是这次出征从一开始就不顺利,先是在西渡黄河的时候遭到了国民党的攻击,导致了四方面军被一分为二,顺利渡河的西路军(包括第30军,第五军,第九军约3万人)在陈昌浩和徐向前的领导下继续作战,而东路军只能放弃渡河计划。

西路军在进入河西走廊之后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他们不熟悉环境,中央的战略指示朝令夕改,而且大多不符合实际情况,而一心赎罪的陈昌浩则对中央指示亦步亦趋,不敢稍有违犯,结果可想而知。更要命的是,西部高原的马匪比老蒋的正规军还难对付,他们神出鬼没,经常出其不意的对红军发动攻击,马步芳和马步青充分利用地利优势将红军打得苦不堪言。强龙不压地头蛇,四方面军虽然悍勇,但是面对中央不熟悉实际情况的乱指挥——忽东忽西,忽走忽留,他们也无能为力。中央的指示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的反复,原因在于西路军不仅担负着打通补给线的任务,同时也是红军仅存不多的有生力量,需要策应河东部队的反围剿——在西安事变后确实出现过大兵压境的情形,因此一心二用的西路军无法专心一处,在西征之中屡屡贻误战机,最终遭到全面溃败。

西路军的失败在很长时间内被当成张国焘分裂主义的罪证,但实际上这次行动完全是受到中央全程指挥的,甚至陈昌浩为了表示对南下分裂的忏悔,根本对中央是言听计从,丝毫不敢有任何主见,因此西路军的失败,主要责任是中央的。中央之所以会在指挥西路军西征过程中出现如此众多的失误,其根本原因也在于红军兵力的捉襟见肘,虽然红军迫切需要打开补给线,但是同时也需要有足够的兵力来应付国民党随时可能出现的围剿态势,因此将西路军当成了战略棋子来回拨弄,最终使这支部队堙没在茫茫西部戈壁之中。西路军最终在漫长的消耗中几乎全军覆没:陈昌浩和徐向前在后期离开部队先行回到中央;李先念则率领一个支队爬过祁连山,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到达新疆;而王树声所率的支队全军覆没,他自己也是通过沿路乞讨回到延安;张荣率领的一个支队则杳无音讯。

当然,最终老毛将西路军溃败的责任一股脑的推给了张国焘,这也很正常,所谓痛打落水狗,毛泽东需要威信,张国焘则是最好的替罪羊。不过张国焘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西路军溃败负有责任,如果他不耍性子,跟中央一路到达陕北,可能西征计划也不会进行的如此被动,不过张国焘不负决策和指挥责任,这是毫无疑问的。西路军的困境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当时中共已经到了何种狼狈的境地,苦心经营起来的局面已经再经不起猛烈的打击了。幸好,中共碰上了雪中送炭的张学良,正是小张的惊天之举让中共避免了全面崩盘的危险,因此,不管我党如何高唱小张的赞歌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没有小张,就没有如今的我党了。

中共在仅剩最后一口气的情况下居然奇迹般的生还,最郁闷的当然是老蒋。要知道老蒋可是冒着被人骂卖国的危险,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坚定实施了5年的剿共战略,但是如今却因为小张,他的所有努力,他的所有牺牲都白费了。在如今的2009年,中共正在欢天喜地的筹备60周年建国大典,而国民党却只能在台湾跟不上道的民进党肉搏,如此形势的逆转当然都归功于关键时刻改变了整个民国局面的张学良,归功于冒死兵谏,归功于西安事变。

在历史中,形势的转变总是转瞬而来,老蒋为自己的疏忽大意付出了最终丢掉江山的惨痛代价——在此之后,中共蒸蒸日上,老蒋的绝对优势一去不复返;缓过气来的中共终于可以发挥出让老蒋忌惮不已的巨大潜力,并在此后的抗日战争中成长为与国民党并驾齐驱的两股力量;民国历史就此逆转!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9-24 09:43:49 +0800 CST  
蒋系内部的纷争

自老蒋1927年发动四一二政变,在南京另立政府,开始控制国民党中枢以来,蒋系势力便青云直上,成为国民党最强大的力量。当然,蒋系内部延续了中国政治的一般规律——派系林立,纷争不断,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蒋系内部的纷纷扰扰。

蒋家天下陈家党

在蒋系内部,最有权势的主要是两股力量,一是陈氏兄弟的CC系,二是老蒋的命根子黄埔系,一党一军,这是老蒋维持自己老大地位的主要支柱。与此同时,蒋系内部还有一股势力一度也大出风头,这便是以一部分高参组成的政学系。今天我们就先从二陈的CC系讲起。

CC系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中央俱乐部(Central Club)首字母,另一种说法是领导者二陈姓氏首字母。因此,要了解CC系,首先得了解其前身中央俱乐部,而中央俱乐部的由来则要追溯到1927年。当时蒋介石恰逢徐州兵败,再加上南京的桂系和武汉的汪系两方面夹击,最终导致人生中第一次下野,而中央俱乐部正是在这一时期,由老蒋授意,二陈牵头组织起来的派系。老蒋深知自己第一次下野的根本原因是自己在党内根基不够,因此老蒋迫切需要将党内的亲蒋势力整合起来,从而成为自己将来在党内取得霸权的基础,二陈组织的中央俱乐部便是源于老蒋的这个战略意图。

二陈不负老蒋厚望,中央俱乐部为老蒋复出大力活动造势,并最终促成了老蒋借广东事变之机重新登台。此后中央俱乐部不复存在,但是以中央俱乐部成员为基础的CC系却延续了下来,并在1928年的国民党三大上大出风头。陈果夫展示了他从事党务工作的天才,采取了联合胡派、西山会议派以及孙科太子党打击汪系的办法,成功将汪系势力逐出中枢。这是老蒋政治生涯中在党争中对汪精卫的第一次全面胜利,在此之前,尽管老蒋屡屡让汪精卫难堪,但在党内却占不到太大便宜,这次他苦心培养的陈果夫却助他打了一个翻身仗。陈果夫在这次大会上为了阻止在基层根基雄厚的丁维汾派与汪系联合用到了指定代表的非常手段,但是对于老蒋而言,获胜比什么都重要——尤其这是他复出以来的第一战,不容有失。自此之后,老蒋便对陈氏兄弟的才干彻底放心,并将党务全部交给了陈氏兄弟打理,此后CC系日益发展壮大,形成了蒋家天下陈家党的局面。

CC系成员大多是保守派精英,他们信仰三民主义,忠于蒋介石,疯狂反共,崇尚集权统治,鲜明的反帝主张,在社会改革方面崇尚延续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因此,CC系成员是一批与老蒋具备相同政治主张的人物。在老蒋接掌政权之后的很长时间里,陈氏兄弟组织的这个派系都是老蒋在党权上与政敌对抗的依靠,也因为这个原因,陈氏兄弟得到了老蒋的格外亲睐,在组织部轮流执政,在党内一手遮天,风头之劲无人可匹。

在CC系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机构值得一提,这便是一开始由陈立夫挂帅的党务调查科。陈立夫原为老蒋的私人秘书,如今却下放为一个科长,而且这还是陈果夫的提议,仅从这一点就能看出调查科在党内的分量。原本调查科只是干些一般性的党员资料调查之类的工作,目的也是为了给组织部的人事安排提供依据,但是在老蒋上台之后,调查科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这个机构逐渐变成国民党的特务组织和情报部门。在陈立夫高升之后,调查科先后换了4个科长,并最终选定徐恩曾作为陈氏兄弟的代理。

调查科在陈氏兄弟的经营下不断扩张,原来仅有采访股和整理股两个下属机构,此后出于跟中共地下组织角力的需要,又成立了一个特务工作总部,由徐恩曾担任主任。特工部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特务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特务工作开始系统化和组织化。特工部当然没少为陈氏兄弟长脸,让老蒋高兴,比如他们抓获了差点让中共党组织彻底崩溃的顾顺章——顾顺章事件直接导致了中共放弃了在上海的党总部,对于国民党来说当然是值得欢欣鼓舞的大胜仗。当然,除了顾顺章这个超级重量级人物之外,曾经在上海党部负责情报工作、救过老蒋性命并深受其喜爱的陈赓,前中共首席人物瞿秋白等大佬级人物都被国民党逮捕。鉴于在反共方面取得了如此突出的成绩,陈氏兄弟不断得到老蒋的褒奖,用现在的话来说,当时陈氏兄弟在老蒋面前是红得发紫。

如果单说调查科的名号,大家可能觉得陌生,但是如果知道调查科便是1937年成立的大名鼎鼎的中统的前身,大家应该就不会有这个感觉了。和中统并列的自然是军统,老蒋历来喜欢摆弄政治天平,搞平衡,玩制衡,因此他不会让陈氏兄弟专美,在1932年,由黄埔系精英牵头成立了个中华复兴社(又称蓝衣社),其中也有个特务处,这个特务处便是后来军统的前身,处长是戴笠。徐恩曾和戴笠是国民党特务机构著名的哼哈二将——此为后话,暂且别过不提。

当然,陈氏兄弟不仅仅是从事特务工作,陈家能成为四大家族之一,当然还有些别的能耐——除了帮助老蒋搞宣传,办党校,排挤汪系,对付后来翻脸的胡汉民之外,陈果夫还在治政上有些成绩。陈果夫在国民党内政声颇佳,虽被我党定性为腐败没落的官僚资本集团四大家族中的掌门人,但陈果夫为官清正,两袖清风,这在国民党内是有名的。陈其美三兄弟中,老大陈其业(即陈氏兄弟的父亲)是个成功的商人,因此陈家本来就是个家底殷实的书香门第,家教也极为严格——尤其对长子陈果夫的教育更是如此,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陈果夫是很有些抱负的青年,自然与一般的腐化分子有本质区别。

在陈果夫离开党部,将权力交给陈立夫之后,曾经先后担任过导淮委员会副委员长,江苏省省政府主席,并在其后接掌农业银行,不管在哪个行当上,陈果夫都干出了成绩。在导淮之任上,陈果夫亲自指挥建设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很好的控制了淮河泛滥频发的不利局面,成效显著——后来这些水利设施在抗日战争中大量被毁;在担任江苏省省委主席期间,他革新吏治,整治民风,将江苏打理的井井有条。而最有争议的农业银行行长任上经营党产的问题,事实上陈果夫并未将党产当成私产,他投资的所有产业的收入都交给了党部,可以说是为国民党发展兢兢业业,不曾有半分疏忽。而后陈果夫到台湾后居然无钱治病——他从年幼时便罹患肺结核,身体状况一直不佳,试问,中国现代可曾有这样的官僚资本家?陈果夫反共不假,但是历史岂能黑白不分,将人物脸谱化到令人发指的地步?陈果夫如泉下有知,看到如今对他的评价,不知会做何感想。

陈果夫胞弟陈立夫虽然从未有过基层工作经历,一直都在党部任职,但是清廉自守,不曾有过私财,在台湾被老蒋抛弃之后,居然沦落到去美国养鸡为生的地步,试问,一个以养鸡为生的曾经手握大权,煊赫一时的人物是腐化分子?陈氏兄弟如果真是官僚资本家,那么他们的晚年生活为何如此不堪?所以说,历史是不容诋毁的,陈氏兄弟与我党有血海深仇,我党对其咬牙切齿,这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因此就对故人乱下定语,是极端不负责任的表现。

不管如何,目前正是陈氏兄弟的黄金时期,他们在党内说一不二,位高权重,CC系正蒸蒸日上,但是既便如此,陈氏兄弟也不能感到满足,因为以老蒋惯常的手段,他们势必会遇到一些老蒋给他们设置的对手。对手主要有两个,一是最近也如日中天,深受老蒋宠幸的政学系,二是同样势力强大的黄埔系。那么这三方势力又会有些怎样的戏码呢?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9-25 09:48:43 +0800 CST  
屠龙记

乱世是纵横权谋之士展现自己的舞台,也只有在这样的时期,他们才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像和平时期那种无事找事型的,比如曾某人,这就是强与命争了。人总是斗不过命的,乱世雄杰如果到了治世,雄心就变成了野心,而一旦套上了野心家的名号,不管这个人如何抗争,最终都敌不过不可逆转的宿命。因此,像民国这样的乱世,势必会造就些这样的人物,在古代,这类人被称为谋士,而这类人通常都是政治集团成败的关键。当年刘邦击败项羽,无非是因为智谋之士多为其所用,而项羽却连个范增到最后都要寻死觅活。今天我们要讲的便是民国首席谋士、被蒋介石称为现代卧龙的杨永泰。

杨永泰的教育背景非常复杂,他从小便接受了严格的旧式教育,此后又留学日本接受了西式教育,可以说是一个学遍古今,融汇东西的奇才。为了实现政治抱负,他早年追随孙中山,但是很快他便发现孙中山并不是一个能让他实现理想的雄主,在护法战争期间,他参与了国民党稳健派和旧桂系、滇系合谋的倒孙运动,而在陆荣廷失势后,他这个广东省长便彻底进入蛰居状态。从1920年到1927年很长的一段时间,他都在上海郁郁寡欢,惜其才华绝世,却不遇明主。一身襟抱未曾开的杨永泰当然不会永远遗珠在野,很快他便被原政学系的好友,在蒋介石上任后重新得到起用的张群和黄郛举荐给了求贤若渴的蒋介石,并就此开始了他辉煌的谋士生涯。说到这里,我们要简单介绍一下政学系的情况。

政学系是国民党议员中的一批高级知识分子联合而成的一个派系,在孙中山在任期间,他们作为国民党的非主流派一直受到压制——当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护法战争时期他们作为孙的反对者参与了军政府的倒孙运动。政学系并不像CC系和黄埔系一样有诸如中央俱乐部和蓝衣社这样的组织,他们是一群有相同政见的松散集合体,政学系借以维持的关键并不是组织章程,而是相互之间深厚的私人关系。在蒋介石上台后,由于张群和黄郛这样在旅日期间就跟蒋介石结下深厚友谊的政学系分子重新得到起用,这个派系也渐渐有了冒头之势,但是,真正将政学系推向顶峰的人物还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杨永泰。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9-26 09:37:58 +0800 CST  
杨永泰初见蒋介石正是其苦恼于藩镇割据之时,桂系,冯系,晋系以及张学良接掌的奉系都各自拥有不小的地盘,作为全国领袖,蒋介石有其名而无其实,因此,如何削藩便成为老蒋政治活动的中心。现在我们知道,老蒋的削藩运动取得了空前成功,与其不睦的三藩最终都被打到无力争雄的程度,而张学良也最终倒向蒋介石,可以说,这是蒋介石自北伐之后又一次重量级的演出,而这出戏的导演正是杨永泰。削藩策便是杨永泰送给蒋介石的见面礼,他给蒋介石的建议是,以政治手段解决晋系,以军事手段解决桂系,以经济手段解决冯系,以外交手段解决奉系;这个削藩策对老蒋的意义不亚于当日诸葛亮对刘邦提出的隆中对,因此卧龙之名就此传出。老蒋听见此语时,顿有醍醐灌顶,恍然大悟之感,自此便深敬杨永泰,由于杨永泰给老蒋谋划的战略和战术方针对头,老蒋成功从民国的乱局中脱颖而出,成为名副其实的霸主。

由于杨永泰在这段时期的决定性作用,老蒋将其引为股肱,对其言听计从,年近半百、失意半生的一世奇才终于开始在明主手下展现光芒。当然,杨永泰的传奇还没有结束,在老蒋连续三次发动剿共都收效甚微之际,又是杨永泰给老蒋提出“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战略方针,并一举改变了老蒋剿共以来的颓势。依靠这个策略,老蒋成功将中共赖以制胜的法宝——民众支持通过舆论手段和强权手段给剥夺,并在不久后便迫使张国焘的四方面军退出鄂豫皖,并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围剿中将中共逼上了长征的绝路。杨永泰所谓政治剿共的核心是“软化、分化、感化”的六字诀,落实到行动上便是舆论宣传、保甲制度和连坐制度并用;同时,杨永泰还提出了经济封锁的策略,再加上老蒋步步为营、群筑堡垒的军事部署;可以说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给红军造成了毁灭性打击。这一策略大获成功,要不是地方势力不配合,老蒋完全可以将中央红军彻底剿杀。同时,借红军长征之际,剪除地方势力,同样也是出于杨永泰的谋划,尤其是老蒋最终借机兵不血刃控制四川,更是漂亮至极的政治手法。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9-26 09:41:36 +0800 CST  
针对老蒋进兵四川¥剿&¥共的逼人气焰,刘湘采取了抵制手段,坚决要求自主剿*&共,不让老蒋渗入四川。杨永泰建议老蒋将计就计,光发军饷不派兵,仅遣一个参谋团进入四川。为了迎合刘湘统一四川的心思,中央发布了重组防区,统一划编的命令——这下刘湘乐了,自以为得计,殊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刘湘以为只要老蒋军队不入川,就奈何他不得,没想到杨永泰是避实就虚,玩了招变色计。借着重组防区,调换和培训地方官员之际,杨永泰将亲蒋分子遣往督察,顺利控制了四川的基层官吏。然后杨永泰打出组合拳,先对剿*&共不力的田颂贤撤职查办,树立中央权威;此后成立军官训练团,分化拉拢川军将领;最后图穷匕见,通过川康整编会议,裁撤川军,调换防区,彻底将川军、川政收入中央。在杨永泰的策划下,老蒋不费一兵一卒,完全通过灵活的政治手段,利用川军的内部矛盾,将一心独掌四川的刘湘彻底击败。在收编四川过程中,杨永泰的天才再次显露无疑,手腕之精巧,虑事之严密,绝非等闲可比。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9-26 09:47:44 +0800 CST  

楼主:民非明

字数:3094

发表时间:2009-06-08 19:1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12 02:16:48 +0800 CST

评论数:255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