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民国政治史(续帖)

马克思讲的是革命理论,他那个革命是以建立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为目标的,不是以王朝更迭,换一批人当官僚资产阶级为目的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嫡传欧洲社会民主党人的理论社会主义应该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实现,而且社会主义是必须在充分继承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巨大成果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的。而中共的毛主席和俄布的列宁可以说是一代圣主雄君,但他们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共产主义或是社会主义。所以不能说马克思的理论不符合中国或俄国朝鲜的国情,而是共产主义不符合中国和俄国的国情。如果中共的革命只到分地为止肯定会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而苏俄之所以不利用农民,那可能是因为俄国社会革命党在俄国农民中经营多年的缘故吧?
===============================================================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基点是欧洲史,几个历史阶段的划分便是如此,后来中国的史学家比如郭沫若就以这个蓝本给中国划分了所谓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几个阶段,并一度因为在意识形态上的契合成为主流理论。但是中国的历史显然跟欧洲有巨大的差别,比如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两个阶段,现在已经成为史学界争论的中心,因为中国似乎从没有哪个阶段是以奴隶作为主要生产力的——有奴隶这个概念,但奴隶不是主要生产力;然后中国的封建史等到汉武帝已经基本到头了,后期的主流形态是中央集权;所以说,中国的社会架构和文化特点跟西方相差迥异,也相当程度上不符合马克思的分析。很多人认为马克思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都以为莫不如此,实际上是极大低估了中国的特殊性,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哲学表达还是有些效用的,但可惜的是,这个辩证关系对预言历史没有任何帮助,只能后验的解释历史。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历史决定论,但从目前看来,虽然在事情发生后我们可以找到无数种方式来说明其必然性,但在事件发生前,我们却永远不知道历史会怎么进展,因此这种决定论就跟事后诸葛一样,又能有多大意义?在我看来,历史是个混沌系统,初始参数发生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引发结果的巨大差别,并不能用现有科学体系准确预测——当然玄学部分存而不论。马克思当然很伟大,作为一个社会学家,他做到了所有社会学家都没能做到的事情——以他的理论去改变世界,如今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姓资还是姓社,都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而发展到如今的社会生态的,但是,马克思的预言成功了吗?我想说的是,至少目前来看,我看不到成功的可能性。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8-20 13:14:00 +0800 CST  
自绝生路

现在我们将目光重新聚焦到中央苏区上来,经过上次的宁都会议,老毛非常郁闷地被掳夺了兵权,而取代他的居然是周恩来。周恩来这个人是个典型的官僚,特点就是非常善于处理繁杂的事务,兢兢业业,有很强的办事能力,这种人做事情即便没有多大的成功,至少也不会有多大的失败。周公虽没有老毛那样独到的战略眼光,但是勤能补拙,办事情认真踏实,因此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周公便用他的踏实和果敢取得了胜利,然后顺便也将老毛牢牢的钉在了板凳上。

但是,估计周恩来自己也知道他不过是共产国际的临时代班,尽管自己恪尽职守,但是他也毕竟不过只是整倒老毛的一颗棋子而已。关于宁都会议,现在有些人认为那是周毛的对决,但显然,这种看法是经不起推敲的,事实上周恩来只不过是被推到了前台,当了共产国际的刀手而已。周恩来何其聪明,他岂能不知宁都会议上后方局跟前方局的激战说到底只是王明与老毛的暗战而已,对于这样的争斗,周公避之唯恐不及,又怎么会主动迎前?这两方,王明代表了共产国际把持的中央,老毛代表了红军的草创力量,哪一方周恩来都得罪不起,哪一方赢了都对周恩来没有显著影响,既然如此,周恩来又怎么会主动表态?但是,周恩来却不得不表态,因为当时他是中央局的书记,他要为针锋相对的两派作出裁决,不得已而为之与主动表态,在政治上相差何止千里。

周恩来确实成了宁都会议之后的受益方,取代了毛泽东在军队的位置,但是这丝毫不能说明宁都会议就是周恩来反毛,因为周恩来这个政委,只不过是共产国际临时抬出的一个过渡者,不管输赢均是如此。那何以见得周恩来就是个过渡者呢?只需看看此次反围剿的情形便知端倪,如果周公真是真命天子,那有了上次的胜利打底,这次反围剿的指挥权应该理所当然的归属周恩来,但事实上呢?实际情况便是此次反围剿的方针制定和前线指挥都跟周恩来没有关系,决定战略方针的是米夫派二号人物博古,而负责指挥的是共产国际前一阵派到中央苏区的军事顾问德共党员李德,而周恩来呢?根本没有话语权。因此,大家听说过一个高明的政客会为了一个过渡职权就去得罪一个重量级人物吗?周恩来在宁都会议只不过是一颗任人摆布的棋子而已,无奈被卷入了漩涡,而且还要充任一个有名无实的裁判,周公的尴尬由此可见。

因此,周恩来的命运早在后方团决定倒毛之时便已注定,王明借助周恩来的力量达到了倒毛的目的之后,就肯定会将大权移交给他的小弟博古。周恩来在米夫派眼里终究只是个外人,米夫和他的弟子王明又怎会将斗倒毛泽东的胜利成果让一个外人去享受?因此,即便周恩来不辱使命,没有让共产国际临阵换帅的决定造成军事上的崩盘,他也不会成为老毛下台后填补权力真空的那一个。事实上,共产国际早就有了替代者,这个替代者便是米夫派(又称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中的二号人物,王明的小弟博古。

博古原名秦宪邦,貌似还是我老乡,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在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中名列第二。我在上文已经介绍过不少米夫派的成员了,比如王明,陈昌浩,沈泽民等人,这些人除了熟习马克思主义经典教条之外,还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擅长整人。王明自然不在话下,话说李立三刚下台的时候,王明被补入政治局,遭到了何孟雄为代表的老干部的反对,那么这批反对者最后如何了呢?在秘密集会的时候被国民党逮了!至于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家展开想象吧。而陈昌浩和沈泽民,则是张国焘在鄂豫皖搞肃反之时的左膀右臂,手段只狠辣也是令人侧目,虽没有王明那么阴,但在其他方面也不遑多让。而我们上文提到的贺龙所在的湘鄂西苏区,也搞过大规模肃反,负责人夏曦同样也是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苏联共产党就擅长搞赤色恐怖,能把人整的死去活来,这帮中山大学的学生是怎么出道的?那也是在学生斗学生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所以说,其他本事可能是百无一用,要说整人,呵呵,那可是花样翻新。

博古我估计整人方面也差不了,他也就是没机会,要有机会,绝对也是一把好手。但是这些米夫派的成员搞政治也就只会整人了,至于说在现实工作中拿出点办法来,那除了贻笑大方,也就没啥可取之处了——比如这次反围剿便是。当时苏区搞了个军事三人团,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组成,大家要问了,不是有周恩来吗?那我说说这三人团的分共,博古确定战略方针,李德负责实际指挥,而周恩来呢?周恩来负责监督军事执行情况。也就是说周恩来不过就是个跑腿的,名为领导,实际上是被其他两个人给领导了。

博古是王明的小弟,此刻也是他的代理人,共产国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老毛给搞下去,那被选出来填补权力真空的博古能不能针对此次国民党围剿提出些建设性的意见呢?必须要说,博古的想法是惊世骇俗的,绝非常人所能相比,从苏联回来的人就是不一样,怎一个牛逼了得。他的想法是,不是蒋介石牛逼吗?不是要决战吗?不是要置我党于死地吗?婊子日的(无锡方言中的骂人常见词,我说过他是我老乡了),看谁干死谁!当然了,博古是知识分子,没有我那么粗俗,但他的心态大概也就是这么回事。

同志们,经过上文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此次围剿是个什么态势了,那就是国民党将苏区团团围住,构筑起了铜墙铁壁,然后准备瓮中捉鳖。国民党出动了100万的兵力,其中用于进攻的就有50万,如果小学数学学的不是太差,我们就能明白,以中共10万的红军主力,实力是远逊的——还不说装备差了更远。但就是这10万红军,让博古有了不切实际的想法,因为红军不是一开始就是10万,在1931年第三次反围剿时红军才有不足3万兵力,在两年不到的时间,红军实力膨胀就跟面团发酵一样,一下子就大了,红军实力增长这么快,自然博古也有了些飘飘然的感觉。

所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话真的很有道理,在明白自己不行的时候,反而倒能逐步成长,而当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危机就来了。博古认为红军能在最困难的时候发展到如今这一步,这说明我党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国民党看着挺牛,但也只是看着而已,因此,何不一鼓作气,跟老蒋见个高低?人都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这话用到中共身上也很合适。想当年国共分裂时,我党那是屁都没有,南昌起义的部队最后只剩下了朱德那点后来上井冈山的叶挺独立团残部,而老毛秋收起义后,为了在井冈山立足,还要跟土匪结亲;而就是这么困难的情况下,中共发展成了如今这个态势,中央红军有10万主力,鄂豫皖的军队也有4万左右。逆境没有让中共沉沦,反而激发起了奋斗精神,在苏区一次又一次的粉碎国民党围剿,实力一步步提升,地盘一步步扩大;而如今逆境转化到了顺境,我党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并且这个危机更多来源于自身。

跟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情形出奇的相似,在国民党大军压境之际,红军不是在以逸待劳,而是在争取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而终于发现了国民党的动态之后,我党也没有能够避其锋芒,击其软肋,而是把人困马乏的军队直接拉回去玩硬碰硬的正规战,更牛的是,这还不是防守性的作战,而是主动进攻,御敌国门之外,想要在苏区之外解决战斗。对局势的判断烂到了这个地步,我们不得不说,博古等人是在自绝生路,更可悲的是,这幕戏还只是个开始,从德国远道而来的国际友人,负责指导军事的李德还没有表演呢。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8-21 09:40:48 +0800 CST  
中央红军的人数不止10万,可能由于武器不足的缘故,所以红军是不断消耗再不断补充的。第五次反围剿之前中央红军加上地方红军有11万人,反围剿过程中又扩红16万,前前后后一共投入了27万人,占到当时中央苏区可动用的壮丁的三分之一强。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长征之时,参加长征的红军有8.6万人,加上在苏区坚持的红军人数还应该在10万以上。如果红军只有10万人,那第五次反围剿中就没有什么重大损失了。实际上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损失的人员应该是27万-10万,也就是在17万左右,包括伤亡、失踪和被俘。从长征开始到湘江会战以后又减员到3万人左右,如果再加上此时中央苏区留守部队的损失应该超过23万。
===============================================================
我说的十万是反围剿开始前的数量,至于其后的补充,没有算在内。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8-21 15:19:14 +0800 CST  
招招受制

围剿,是围而剿之的意思,前几次老蒋对苏区的军事行动可以称为剿,尚谈不上围剿,但是此次行动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围剿,因为老蒋此次真正将重心放到了围字上。红军并不怕老蒋剿,在前面四次反围剿中,我军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战斗经验,我军怕的是围,国民党将苏区包围之后,通过稳步前进的方式不断缩小包围圈,并且每占一地都建筑堡垒工事,这样逐渐就将我军的空间压缩起来。老蒋的这种战法谈不上有多高明,效率也谈不上很高,但是胜算很大,用老蒋的话说就是以拙制巧,看似笨拙,却抓住了问题的根本。

我军为什么怕被围呢?因为面对国民党建筑的密集的堡垒防护网,我军缺乏能够攻坚的重武器,大家想,没几门山炮,没几辆装甲车,怎么可能攻下防守严密的碉堡?而老蒋这次的围剿策略就是将碉堡的防御作用发挥到极致,我军擅长围点打援,但是这种战法的核心是要能够保证拿下围住的点,如今有了碉堡,我军压根就没把握拿下国民党阵地,那还能指望别人派援兵过来让你打?我军进攻战的法宝就是利用佯攻牵扯敌军的行动,然后再通过优势兵力奇袭敌军暴露出来的弱点,但是现今老蒋根本就不给这个机会,因为加强了各股部队的协同作战,保持了适当的距离,根本就没有明显的弱点可以让我军突击。阵地攻不下,通过机动灵活的进攻歼灭有生力量同样难以奏效,我军已经是被废掉了手足。

攻不了,那守呢?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了积极防御的战法,就是说防御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防御获得歼灭有生力量的机会,也就是说这叫防守反击,防守是手段,反击才是目的。但是老蒋此次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不轻进,不冒进,玩的就是个稳健,不着急跟你决战,而是打下一片阵地之后就先在原地修筑防御工事,在保证了夺取的阵地不会再丢失之后,再向前挺进。老蒋这么谨慎,进军也是求稳不求快,大家想,我军哪有机会在防守的同时去打反击?所谓反击是建立在对方暴露出弱点的基础上的,现在国民党军队压根就没有在进攻中暴露出什么弱点,那反击又从何谈起?

老蒋这种谨慎到极致的战法,让我军完全丧失了以巧制胜的可能性。以前国民党军队前来围剿,都是想三下五除二,砍瓜切菜一般把我军干掉,行军讲究的是迅猛,自然弱点暴露的也多,我军呢,机动歼敌能力强,能将国民党军队阵型中的弱点无限放大,因此总有巧胜的机会。然而现在老蒋的这种战法,旨在逐步缩小包围圈,将我军困壁而亡,困敌为先,剿敌为后,我军就丧失了大范围奔袭作战,以击破一点而打乱围剿阵势的机会。

不管是积极进攻还是积极防御,我军似乎都看不到一点机会,那么似乎我军就只能等着老蒋将口袋慢慢收紧,最终被困死了——除非国民党外围防御出现问题,给我军逃出包围圈的机会。我军被困住之后,弱点完全暴露,由于苏区本就是偏远山区,人员稀少,经济落后,不管是补充军力还是后勤供应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后方保障跟不上,我军拿什么去跟国民党消耗?更要命的是,我党赖以支撑的群众支持也出了问题,我党之所以能够成功粉碎前几次围剿,群众的支持是关键因素,然而现在由于跟着苏联学反富农路线,搞查田运动,在农村搞阶级斗争,这就把苏区的政治基础给毁了。

这里对查田运动有必要做简单介绍。我在上文已经提到过,老毛曾经因为所谓富农路线在赣南会议遭到了批评,什么叫富农路线呢?其实,这不是我党的发明,而是苏联的创造,意思就是在农村只是简单搞均田,而不注重阶级斗争,导致一部分富农,地主仍然把持着优势地位。苏联当时建政之后,便在广大农村搞起了阶级斗争,将一大批所谓地主,富农给斗倒了,这股风也吹到了中国,苏区也同样在那么搞,就是要对地主,富农搞专政。毛泽东受到了批判,那苏区势必就要纠正老毛的土地路线,重新分配土地,而这就是查田运动。

那么在当时的形势下适合在农村搞阶级斗争吗?我党后期有一个政治法宝,这就是统战,团结一切可团结之力量,但是现在搞查田运动,无疑是与该方针背道而驰。大家想,贫下中农需要的不是说要将地主、富农一网打尽,而是能分到所需的土地,也就是说只要能有地,贫下中农就愿意帮我党卖命,至于阶级斗争,只需要将少数为富不仁,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办掉就行。这样折中的土地革命,可以争取大量的贫下中农,也不至于将地主、富农都推到对立面,但是当时中央觉得这么搞不好,硬是要彻底化,结果就将原本对我党还不是太反感的进步乡绅完全给激怒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搞土改同样如此,过于极端了,实际上是把自己的空间给束缚死了。更何况,我党搞运动,从来就会出现扩大化的情况,此次查田运动就把一些贫下中农也牵扯在内,最后一发不可收拾,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动摇了群众基础。

我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对国民党此次的围剿战术和我党的困难进行分析,甚至有啰嗦之嫌,原因在于我想让诸位对第五次反围剿有个全面的认识,什么认识呢?就是说我党这次反围剿之所以会失败,不完全是因为我党的左倾错误,更重要的原因是老蒋对头的围剿策略。老蒋的围剿策略完全是捏住了我党的七寸,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了国民党的实力优势,而将我党的劣势全部暴露出来,因此即便我党不犯那么多的错误,也很难能够继续维持在中央苏区的地位。战争智慧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实力的不足,这也是我党能够在此前数次反围剿都取得成功的原因,但是当国民党和我党拼起了实力消耗,不再给我党有施展战争魔法的机会,那么实力的鸿沟就显得那样的难以逾越。因此,如果国民党按照老蒋制定的战略坚定的实施下去,而不出现任何意外的话,那么仅在战前,便是胜负已定。

按照正常的路子走,尚且难逃一败,更何况当时我党的战略根本是一塌糊涂。按说面对国民党这样的态势,我党逃出生天的唯一可能就是等待国民党的犯错,也就是在防御的同时,希冀天上掉馅饼,但是当时中央的领导人博古显然根本没有料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大战之前,劳师远征,在大战之时,却又试图御敌国门之外,寻求主动出击,结果自然是在国民党的高垒重壁之下受挫。既然老蒋已经决定打消耗战,打堡垒站,那么我党再去主动攻击敌军强点,岂不是白白送命?

果不其然,在反围剿初期为了夺回黎川而进行的硝石之战中,负责攻坚的东方军就陷入了苦战境地,最后面对国民党的碉堡工事之下,强攻屡遭挫折,伤亡惨重。而策应东方军的中央军同样未在南城一代阻击援军,由于有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作支撑,援军就不必跟以往那样火急火燎的去救命,而是可以有条不紊的跟我军拼实力,结果围点打援的计划落了空,援军四个师从容到位,已经损失惨重的东方军自然只得转移。按说吃了这么大亏,怎么也该吃一堑长一智了,没想到中央不依不饶,还要我军继续在敌军密集碉堡的封锁线前刀尖上舔血。后果是红七军团(新成立的军团,中央令其深入抚河,调动敌军)在进攻浒湾遭到敌军围攻,而驰援的红三军团在八角亭东南遭到敌军阻击,苦战不胜,只能退出战斗,而孤立无援的红七军团也最终只能被迫在阵地被突破后退出战斗。与此同时,另一部分在国民党碉堡群作战的中央军主力同样遭到敌军围攻,伤亡严重,只能向苏区转移。自1933年9月开战以来,我军历时两月,外线突击的策略完全失败,可以说是出师未捷,但难堪还在后头,转入防御之后,我们就将发现刚开始的失败还只是令人惋惜,而接下来招招受制的我军则有些感到绝望了。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8-22 10:04:24 +0800 CST  
一线生机

上文我们说过,此次老蒋的围剿策略可以说是非常把稳,如果不出意外,就能将我党完全困死,但是我们也知道,老蒋啥都缺,就是不缺政敌,这帮政敌最擅长的就是时不时的给抽冷子来一下,让老蒋烦不胜烦。比如说这次,眼看着老蒋难得战略对头一回,想要安安稳稳的将中共拿下,没成想,如意算盘又差点落空,原因显而易见,就是政敌又闹腾了。

这回闹腾的人是陈铭枢,自打跟陈济棠在广东内斗被逐之后,陈铭枢就混的越发惨淡了。以资历而言,其实陈铭枢在党内也是个元老级人物了,早年便参加同盟会,此后在武昌起义和二次革命中,也是屡有表现,但是资历深有啥用?陈济棠按说是他的晚辈,不过人家就是在广东掌握军权,你掌握政权的还就是不顶用。前一段因胡汉民被拘引发了一场政治风波,最后陈济棠、汪精卫和李宗仁几个人在广东另立了一个政府,当时拥蒋的陈铭枢好不容易才逃出生天,跑到老蒋那边公开反对广东政府,一方面是失势后泄愤,另一方面是向老蒋献礼。
不管出于什么考虑,反正那时候陈铭枢还是力挺老蒋的,那是不是老蒋就该好好待他呢?老蒋多聪明,岂能不知陈铭枢打的是什么算盘?陈铭枢之所以要扛着老蒋的大旗行事,无非就是要找些政治资本来跟陈济棠对抗,说穿了,陈铭枢拥蒋的动机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老蒋对非嫡系本来就不甚感冒,而对于陈铭枢这样的老资格更是心有疑忌,因此,指望老蒋将陈铭枢奉为天仙是不现实的。那老蒋都让陈铭枢干些什么呢?很简单,剿共。

老蒋最擅长的就是让杂牌军去跟中共火并,横竖不管输赢反正对他没坏处,十九路军虽然出身高贵,也是当年铁军遗脉,但是在黄埔系逐渐接掌国民党军界的大背景下,十九路军也只能是老蒋眼中的杂牌了。由于老主子陈铭枢混的非常不好,所以十九军现今也是爹不亲,娘不爱,尴尬的很,连块固定地盘都没有,自打在中原大战后被调离了广东之后,十九路军就是四处漂泊,居无定所了。没有固定地盘也就算了,十九路军还老被派去干些倒霉的差事,从第二次围剿开始,第十九路军几乎就是每战必到,几乎跟红一方面军对面相逢,都能叫出名字了。剿共可不是件轻省差事,我军虽然看起来要啥啥没有,土的掉渣,但是战斗力却着实让人惊诧,十九路军被遣往剿共自然是深得其中三味。

陈铭枢去南京后的第一个职务就是江西“剿共”军右翼集团军总司令,老蒋压根就没把他当个正经人,就是想让他和他的十九路军在剿共中自生自灭,其居心昭然若揭。陈铭枢自然不是傻子,怎会看不出老蒋外宽内忌的这一套?而真正让陈铭枢跟老蒋翻脸的则是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在前线打得火热,损失也不小,按说十九路军保家卫国军功卓著,老蒋怎么不得拿出点饷银表示表示,也好让十九路军恢复一下啊,但是老蒋是怎么做的?老蒋一面跟日本和谈,一面将十九路军调往福建就地剿共,不管哪个举动都让陈铭枢抓狂。和谈是在打抗日的十九路军将士的脸,十九路军废了半天劲,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而今老蒋要和谈,那十九路军那么拼死拼活的是为啥?而调往福建就更加明白了,就是将损失惨重的十九路军丢到苏区的狼窝里喂狼去了。大家想,那陈铭枢还能继续沉默?

陈铭枢本来还有些侥幸心理,派他去剿共就剿共,认为剿共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高难技术活,毕竟红军军力和装备都不足道哉,但是实践出真知啊,几次较量一下来,红军是几斤几两,陈铭枢还能不知道?而老蒋一而再再而三地将十九路军调去剿共,已然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路人都知了,陈铭枢还能不知?更可悲的是,由于陈铭枢憋不住表达了对老蒋与日本媾和的不满,他的边缘地位就越加坐实了,到了1932年10月,屡遭排挤的陈铭枢终于忍不了那样低三下四的日子了,毅然决定辞职赴欧。

但是出国只不过是为了避风头,汪精卫同志就动辄出国,基本上等风头过了,或者说机会来了,就又回国准备大干一场了。陈铭枢的媒体形象还是相当拉风的,由于有了十九路军在一二八事变中的表现,陈铭枢就成了抗日的代名词,况且在外界看来,他之所以被老蒋排挤,是因为他不同意老蒋的媾和。陈铭枢抗日是肯定的,毕竟一个没有抗日决心的人,是不愿意让他的部队跟日本人火并到那种地步的,就如不管张学良如何被吹嘘成民族英雄都无法改变其不抵抗将军的本质一样,以陈铭枢的实际行动来看,他是个有爱国精神的抗日派。但是,光把陈铭枢和老蒋的矛盾看成是抗日与否的分歧也是不全面的,个人认为,陈铭枢之所以决心要造老蒋的反,是因为他终于弄明白了老蒋对他的真实态度。既然在老蒋眼里,他的十九路军是需要跟中共一块玩完的,那他还能接着傻乎乎的拥蒋吗?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似乎翻脸也只是时间问题了。但是,就凭着陈铭枢这些人要闹出声势无疑是痴人说梦,当时十九路军的军长蔡廷锴就对陈铭枢的主张很有意见,因为老蒋虽然可恨,但是贸然就公开反蒋也是自寻死路。但是陈铭枢管不着,他的想法是能争取到两广的支持当然最好,如果不能,那他就抬出老上司、另一个与老蒋有着切齿之恨的李济深一块举事。

结果联络工作做的极为糟糕,既没跟广东的陈济棠谈拢——不过要想让陈济棠跟他合作,难度也大点;也没跟桂系谈拢——桂系虽然反蒋,但也反共,此次陈铭枢跟中共合作,李宗仁当然不感冒;更糟糕的是,甚至跟本来以为是铁票的中共都没有达成攻守同盟,仅仅是签了个停战协议,就草草了事。老蒋也不是纸糊的,你靠着一个军就想另立中央,就像独立单干,那把老蒋当成何许人了?老蒋大小阵仗见过无数,连中原大战那样的险恶都过来了,还怕你区区一个军?

但是老蒋不怕归不怕,但是陈铭枢和李济深那么搅局,老蒋也是有苦难言啊。反正每次老蒋办事情办的差不多时,总会横生枝节,这样的情况也不是出现一次两次了,因此可能老蒋也见怪不怪了,不出点事那才叫不正常。就在老蒋对苏区用兵之际,李济深和陈铭枢召集一众亲信,以十九路军为基础,在1933年11月20日建立了所谓中华共和国,正式宣布反蒋,史称闽变。

对于我党来见,福建兵变本来就是个打破围剿的好机会,如果能跟十九路军相互策应,那我军完全可以利用老蒋平叛之际跳出包围圈,打破围剿。毛泽东就敏锐的发现了这个战机,提议我党借此机会,以红军主力向苏浙皖赣突进,直接威胁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南昌,福州等地,与十九路军南北呼应,一举破掉国民党围剿。可以说,闽变真是第五次反围剿中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本来我党已经是迷雾重重,看不到任何希望了,但是福建一出事情,整个局面就立即搞活,老毛不愧是天才的战略家,看到了反围剿的最后一线生机。

但是毛泽东早就没了话语权,他的提议也仅仅是提议而已,博古,李德等辈又怎会放在心上?可能毛泽东的想法过于大胆,要将主力调出苏区,实行战略突击,看着就像是围魏救赵,这对于平庸的博古等辈自然是不能接受的。老毛眼光非常毒辣,看到了继续将主力留在苏区,无疑是消极待死,因此才有了主力跳出苏区的想法。虽然老毛的想法看起来有些无厘头,甚至有些诡异,但是毛泽东之所以伟大,原因就在这里,他总是能比其他人看的更深更远,对老蒋此次的攻击态势也有着比其他众人更深的认识,因此,他的主张看似冒险,实际则抓住了根本。不过,老毛这个在野派发表意见有谁听得进去呢?就是这一线生机,在某些不善于抓住机会的人手中,也不会成为救命稻草。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8-23 09:40:06 +0800 CST  
转瞬即逝

陈铭枢和李济深在福建搞兵变,既没和两广打好招呼,也没跟中共统一战线,因此,这样的兵变打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命运——这还是亏得蔡廷锴意志坚定,没有被老蒋的糖衣炮弹给攻克。两广不愿意合作,各有各的道理,广东方面的陈济棠是一方面跟陈铭枢有旧怨,另一方面跟老蒋也没多大仇;而桂系呢,虽说跟老蒋不共戴天,但跟中共的关系也很恶劣,因此对于闽变的亲共立场极不感冒。这两方面争取不下来也就罢了,最扯淡的事情就是,居然中共也对闽变非常不感冒,除了签了个停战协议,居然连个联盟都没形成。

其实,以当时陈铭枢的实力,根本就不适合公然反蒋,像蔡廷锴所说,维持福建的半独立,学习两广搞藩镇割据是可以的,但是真要明目张胆的另立中央,那就是自寻死路。反蒋势力折腾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是有谁成功过?中原大战时声势够浩大吧?结果还不是被老蒋给破了。别人拉帮结伙地攒了一大帮子人跟当年羽翼尚未丰满的老蒋对抗尚且处于下风,更何况光靠十九路军这点人马。既然如此,陈铭枢为什么放弃暗抗老蒋的大道不走,非得走上这条几无胜算的小路呢?我们该怎么来理解陈铭枢的这个选择呢?

其实无非是名利二字,陈铭枢是个有野心的军人政客,但眼看自己蹉跎半生依然碌碌无为,内心自然是有些失落,更何况如今他在民国已经彻底成了个边缘角色;而至于利,在福建对老蒋阳奉阴违当然不是不可以,但是自己又能在福建的割据下占到什么便宜?自己如今借以控制十九路军的仅仅是那张老脸,且不说十九路军内部成分复杂,见异思迁的大有人在,即便是蔡廷锴,跟陈铭枢的关系也远谈不上和谐。

蔡廷锴跟蒋光鼐的关系是非常好,但是相比较而言,蔡廷锴对陈铭枢就有些牢骚满腹了,据蔡廷锴自己的回忆,他当时对陈铭枢的家长作风是很有些意见的,雏鸟大了也想自己飞,更何况是人。蔡廷锴觉得陈铭枢不尊重自己的威信,其实就是自己成长起来后对老上司产生的逆反心理,当家长的朋友应该明白,孩子小时候,严加管教没关系,但是大了再那么绑着他,孩子就有意见了。其实陈铭枢还是用以前的方式来跟蔡廷锴处关系,之所以蔡廷锴觉得别扭,不是因为陈铭枢变了,而是因为他自己变了,变得需要家长认同自己了。

陈铭枢不傻,自然知道这其中的微妙,因此他之所以非得横下心来公开反蒋,一方面是不想自己的政治生涯就这么走向死胡同,想要玩把最后的疯狂;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他对十九路军的控制已经渐显吃力了,如果继续这样不温不火,十九路军还能继续听他的吗?因此,对于十九路军最佳的方案对于陈铭枢本人不一定最佳,蔡廷锴的建议立足点是在十九路军本身,而陈铭枢考虑的则是自己的政治命运,立足点不一样,自然想法也就南辕北辙。

我之所以对这样一个看似细节的问题费了那么多笔墨,其实无非是想表现出政治的微妙,这也是我写民国史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剖析宏观政治和微观政治的规律。政治的微妙很大程度是人际关系的微妙,因此,了解了这些,对于大家为人处事也应该会有所裨益,果能如此,也就不枉我写作此文了。好了,我们言归正传,陈铭枢趁着蔡廷锴还没有完全离心之际——其实老蒋此前对蔡廷锴也百般拉拢,但蔡廷锴为人重守信义,还是不想背叛老上司——搞点事情,也算是对自己在政坛混了那么久有所交待。有些人就是如此,即便死也要死的轰轰烈烈,像我一样甘于寡淡的人毕竟不多。

按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陈铭枢和李济深一众人既然有如此的反蒋决心,为什么我党就不能借用这条政治上的金科玉律呢?米夫派那帮书呆子压根就不懂政治,老毛、周恩来等人都能看出这是个机会,但是王明、博古之流却硬要说闽变那帮人不够革命。更可气的是,你说他们不够革命也就罢了,博古还频频表示说这是陈铭枢等人跟老蒋讨价还价的手段,是反对统治的又一个烟雾弹,完全是欺骗广大人民群众,所以非但不与他们搭伙干,还要号召广大人民群众造他们的反。所以我常说米夫派的人大多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愚蠢程度令人发指,搞政治最关键的是什么?当然是临机应变,看菜下饭。如今人家在老蒋围剿之时“伸出援手”,我们哪有把别人生硬回绝的道理?那些所谓主义能带领我军破掉老蒋的围剿吗?关门主义到了这个地步,还能干出什么好来?

真应该为米夫派那帮人立张贞节牌坊,以表彰他们坚决的革命性,毫不向改良主义妥协的决心,古之烈女比他们如何?但是这是政治,是一个瞬间决定生死的舞台,在生死面前,其他什么原则,什么革命还不都得靠边站?人都要死了,再去说什么不靠谱的忠孝节义还有什么意义?史书上记载的那些高明的政客哪个不是手腕灵活,没有固定之法的?要是拘泥于一些条条框框,趁早别玩政治才是正道。所以说老毛为什么伟大?他伟大就伟大在能审时度势,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干些什么,这才叫搞政治!对于一个政治集团来讲,摆在第一位的是生存,连生存都不能保证,说什么旁的有什么用?

因此,老毛在谈生存,他看到了福建兵变对于我军生存的重大意义,也看到了战略突破点;但是博古等辈谈的是教条,谈的是在此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主义;生存重要还是主义重要,高下之分显而易见。但可惜的是,老毛这样的天才此时不掌权,掌权的却是米夫派的这帮蠢材,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在乱世一个战略天才擅长政治斗争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握不到权柄,即便满腹经纶,有经天纬地之才又能如何?发挥才华的基础是要有权力。幸运的是,老毛这样同时精通宏观政治和微观政治的天才不会永远都被别人踩在脚下,因此我党的倒霉也是暂时的。

既然当时的中央认为闽变只不过是反动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一个骗局,因此对于闽变采取了看笑话的态度,那么我党破掉老蒋围剿的最后一线希望也破灭了。博古等众庸才无法体会老毛的高明,反而认为老毛借此机会跳出苏区,纵横江浙,牵制老蒋,呼应闽变的策略是冒险主义,那么他们就继续自己的稳健主义吧。在福建那边乱成一团的情况下,当时的中央居然是把主力从东线调回西线,试图借老蒋分心之际,来次苏区内的大反击,收复失地。

这下老蒋乐了,老蒋建筑堡垒,采取困毙战术不就是因为防守坚固吗?你们要反攻?随便!与此同时,老蒋在北路军调集大军去福建扑火,之所以调集北路军一方面是因为北路军是他的嫡系武装,战斗力强,能保证短期内摆平闽变;另一方面也是不想给红军在闽西一带与十九路军呼应的机会。福建兵变没有得到其他反蒋势力的支持,除了几个上层人物尚属意见坚定,其余师级军官大部分已被老蒋用大洋轰倒——这帮人可不想跟着陈铭枢送命,虽然老蒋此后不一定能重用他们,至少也比死了强。当然,这其中蓝衣社也为老蒋离间计的实施提供了莫大帮助,有同志也在问,为什么我不讲些CC系和政学系的内斗,为什么不讲军统和中统,为什么对很多著名地下组织只字未提,关注这些的同志稍安勿躁,我在以后会详细讲述这些。好了,闽变仅仅两月有余,便在孤立无援并且十九路军内部分崩离析之下被老蒋轻松搞定,而这仅仅是第五次围剿的小插曲——而让其仅仅变成插曲的就是伟大的米夫派中央。机会从来都是转瞬即逝,失去了就不会重来,既然我党没有把握,那等着的就是老蒋继续用太极将我党玩死。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8-24 10:27:10 +0800 CST  
万劫不复

刘邦在夺取江山后大宴群臣,其中对张良的评价颇值得玩味——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意思就是说一场战争的胜负其实早在帷幄之中的运筹之后便已初见分晓,更简单的说,战前决定的战略方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场战争的胜负。这个道理反映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之上便是当博古、李德等辈坚定地实施了关门主义,并准备在苏区内寸土必争之时,胜负便早已决出,不管这场战争中我军有多么英勇善战,能够拖多长时间,都无法改变结果。

其实,不管是先前的主动出击还是之后的消极防御,米夫派中央的指导思想都很明确,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保住苏区这来之不易的地盘,主动出击是为了御敌国门之外,而消极防御则是寸土必争,而限制他们思维的正是看起来一片大好的苏区河山。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苏区这一亩三分地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打下的,要不是当年老蒋忙着跟党内的这帮政敌干架,老毛也压根就没有机会经营起这片领地,越难得到的东西往往越显珍贵,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米夫派中央也没啥大错——至少比轻易就抛家舍业的败家行为强得多。

但是,米夫派中央看到的都是常理,正常来讲确实不应该将辛苦经营了这么长时间,也有了一定统治基础的地盘弃掉,当年刘备放弃个新野还不舍得百姓呢,更何况是我党好不容易有块地盘,但是天才和庸才的差别就在这常理上。老毛是天才,周恩来刚到苏区跟他聊天的时候,老毛就是海阔天空的狂扯,似乎是不着边际,搞得周恩来这个典型的实干派官僚觉得老毛这个人不靠谱,但老毛真不靠谱吗?其实周恩来觉得跟老毛交流有障碍原因很简单,他们的立足点不同:周恩来是个很有办事能力的人,擅长处理繁杂公务,协调各方面关系,因此谈事情就很实际,就事论事;但毛泽东不一样,毛泽东之伟大体现在他的战略思维,他从不会拘泥于一件事情上,其思维跳跃性和发散性让人可能很难把握住重心,但是他看到的往往是事情的本质。所以老毛这种人不会有思维盲区,我们很多人考虑问题都会有些不自觉的钻牛角尖,但老毛不会,他是个极为通透的人,眼光之犀利,洞察力之深刻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极为罕见。

因此,老毛为什么会建议要放弃苏区?不是因为老毛不心疼这块地盘,江西苏区是毛泽东一手创建,哪有父母不疼孩子的道理?老毛只不过是比较理性罢了,他看穿了老蒋的意图,知道老蒋的所有计划都是集中于围困苏区这一点上,既然人家将战略重心放在了苏区,那以我党这点实力,怎么可能跟老蒋硬碰硬,玩消耗?因此,既然老蒋想要决胜于苏区,为什么我党就不能走出思维盲区,先弃后取,来个围魏救赵呢?老蒋将重兵都放在了围剿苏区上,如果没有福建兵变稍微破坏了一下老蒋的阵型,那么想从苏区飞出一只苍蝇都难,但是,有强点就必定会有弱点,老蒋的弱点在哪?答案就是那些原本以为遥不可及的中心城市!因为老毛将几乎全部身家都赌在了苏区上,那么那些原本看起来坚不可摧的地方不就正是老蒋最大的弱点吗?这个弱点本来我军根本无法利用,因为老蒋重兵将苏区团团围住,我军根本出不去,但是闽变一出,老蒋的外线防守马上就出了漏洞,而老毛则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因此,老毛放弃苏区去威胁大城市真的像博古等人认为的那样不靠谱吗?不,这正是体现了老毛的天才!

老毛的想法看似异想天开,实际上则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而看起来稳健的博古等辈实际上是在被老蒋牵着鼻子走,所看到的反攻机会都是老蒋埋下的陷阱。我们以篮球比赛为例,两个球队对抗,胜负的关键是什么呢?答案是看谁控制了节奏。前几年的太阳队就经常给很多球队设陷阱,因为跟着太阳跑打起来很舒服,命中率也很高,所以战术素养稍欠的球队不知不觉的就进入了太阳的跑轰节奏,然后当然是安乐死,因为你打着很舒服,但太阳打着更舒服。那太阳公认的克星马刺是怎么赢太阳的呢?答案是控制节奏,不管太阳怎么打,我都按照阵地战慢条斯理地跑战术,打着打着,节奏就慢下来了,而一旦节奏慢下来,马刺就赢了。所以说,谁掌握了节奏,谁就能取得胜利,国共对抗便是如此,如果一方永远跟着对方的节奏走,那么这一方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较量的核心在于牵制和反牵制,谁掌握了主动权,谁就赢了一多半。就如下棋,永远被对手调动着行棋,那么几乎不可能赢棋,高手对弈,可能会被牵制一时,但不会被始终牵制,因为高手永远在考虑怎么破掉对手的牵制,从而实施反牵制。老毛和博古的差别在于,老毛永远在考虑如何抓住机会反牵制,而博古永远在被老蒋牵制,一个人试图让对手纳入自己的节奏,而另一个人则永远跟着对方的节奏走,孰优孰劣,自见分晓。对于中共来说不幸的是,此时拥有决定权的并不是天赋异禀的毛泽东,而是庸庸碌碌的米夫派。

可能有同志会说我讲历史从来不讲重点,抓住个细节问题说个没完没了,也没见我到现在举出个反围剿战事的例子,其实,就事论事谈历史终究是下之下,我们谈历史重要的是对事件的分析而不是描述。知道几个史实不过是多了些酒桌上吹嘘的资本,我们看历史的目的是什么?不正是加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吗?因此,背诵史实般的谈历史本无太大意义,之所以很多人觉得有趣,无非是大多人喜欢借此吹嘘自己的知识广博而已。

说得又有些多了,我们回到正题。事实上通过我们上文的分析,反围剿的过程我们即便不看历史书,只需拿着张地图也可以自己来描述。一切都在朝着老蒋的预定计划在发展,由于我党没有能趁着福建兵变给予老蒋足够的压力,因此当老蒋处理完那点问题之后,整个围剿又进入了原定轨道。整个闽变就好像是开会过程中接了个电话,由于与会人员没有散场,所以这个电话也无伤大雅。于是,老蒋便使用收缩法将包围圈一点点的在缩小,不求多快,只求有效;而我党呢?则拿出不放弃半寸土地的豪情,跟国民党堡垒对堡垒,正规战对正规战的大打消耗战。看起来我军骁勇善战,抵抗了不少时间,甚至也歼敌不少,但是这些都是表象,真相是我军的阵地在逐步被蚕食,我军就像是被按在玻璃杯中的小白鼠,眼瞅着空气被一点点抽干却毫无办法。因此,照着这个打法打下去,即便我军能够以一敌十,战斗素质强了国民党几条街,终究也难逃失败厄运。

此次反围剿就是在国民党逐步压迫,我党拼死抵抗不支,然后再压迫,再不支的循环中度过的,虽然看起来时间非常漫长,进行了一年有余,但是整个过程都像是老蒋作战计划书里所写的那样分毫不差。由于苏区的经济,人力等各方面都居于绝对下风,因此,战斗越是到后来,就越是显得艰难,而到一年之后,我军几乎被压缩的无半点转圜空间,更要命的是,苏区已经是十室九空,根本无法给战争提供必要的后勤支持,打到现在,可以说胜负已判。此次围剿并没有什么太过于惊险的战例,所有过程都是如白开水一样寡淡无味,用波澜不惊来概括这次围剿,可以说是再准确不过了。

等到1934年10月,几乎苏区所有重要的战略据点都被国民党所控制,国民党三路合围,已成瓮中捉鳖之势。直到现在守无可守,无处容身之时,米夫派中央才做出了红军主力放弃苏区,向湘西进行战略转移的决定。但是此时转移,我军已经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战斗力受到了极大削弱,更重要的是,老蒋会让我军轻轻松松的就转移吗?我党面对的必定是一路荆棘,前路如何,谁都无法给出答案。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8-25 09:36:59 +0800 CST  
同志们要谅解我说了中共诸多好话,这帖子已经很不和谐了,如果再唧唧歪歪,说不好要第二次被和谐。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8-25 11:44:03 +0800 CST  
长征

好不容易才有如今规模的红军在李德与博古的摆布下逐渐走向了死胡同,历时一年有余的反围剿正在走向失败,直到现在,米夫派控制的中央才缓过神来,发现不进行转移已经难以为继——而战略性放弃苏区的想法其实老毛早就提出过。这次转移在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上都有响亮的名号,因为它的名称叫长征。

明枪暗箭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其实在很多方面跟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反围剿都很相似,同样都是敌我悬殊,同样都是国民党层层推进,甚至连战前头脑发热去争取不断的胜利也是异曲同工,当然还包括一开始的硬碰硬,但是相同的开端和形势却有着不同的结局。张国焘眼见形势不利,便迅速恢复了清醒,决心跳出苏区,从而能在老蒋阵型未固之际保存了大部分实力,此后更是在川陕开创了一片天;而李德和博古等辈是怎么做的呢?他们是被老蒋揍得鼻青脸肿之后,阵地被压缩的无法再压缩之后才后知后觉的决定转移,此时外围老蒋早就是部下重兵,就等着沿途一轮一轮地将红军整垮。共产国际对毛泽东、张国焘等人横竖瞧不上眼,认为他们不懂马克思主义、不懂军事,但是他们用的人不是瞿秋白,就是李立三,要么就是米夫派的那几位,更别说向忠发,没一个挑得起大梁。遥控指挥到这个地步,共产国际这位太上皇也真是把该丢的丑都丢完了。

话说在中央苏区的政争中,王明领衔的米夫派在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将苏区的创建者,在军队中拥有极高威信,潜势力巨大的毛泽东给搞下了台。按说老毛掌握了兵权,红一方面军中大部分都是他的亲信,不是亲信的也被整肃了,这么强的能量怎么能说丢位置就丢位置呢?说起来其实也不复杂,因为在老毛拉起军队之前,就已经规定了军队的权力结构,那就是党权高于军权,也就是说军事长官只有带兵权,却没有统兵权,一切军事行动都必须由党决策执行。军队虽然基本是老毛一手拉起来的,但是老毛以往指挥这支部队靠的是党权,在前几次反围剿中他都是红一方面军的政治委员,党指挥枪,以前是老毛控制军队的理论依据,现在却成了他丢失兵权的根源。至于说党权的争夺,那么有共产国际支持的米夫派显然远远占据了上风,再加上周恩来这样在党内根基极深的官僚向来都是随波逐流,因此,老毛被米夫派整倒也是势所必然。

自己统兵打仗反围剿干得好好的,苏区在他的经营下也是逐步壮大,不说功勋卓著,是我党的头号功臣,至少也没犯过什么错误,但是如今他却因为自己打胜仗的方式不合共产国际的胃口而莫名其妙的被夺了权,换谁都得郁闷死。要说下台,老蒋其实也下过两次台了,但是第一次有徐州兵败,第二次有东三省沦亡,不管怎么说也是让政敌有了攻击自己的口实;但毛泽东下台的方式显然有些无厘头,哪有坚持正确的主张打了胜仗却因为不受太上皇亲睐而被削职夺权的?所以老毛自从在宁都会议失了兵权之后,就变得郁郁寡欢,而当博古正式上台后,老毛家更是门庭冷落,人生的落差如此之大,即便老毛也抵挡不了这样沉重的心理打击。心情郁结,往往身体健康就得受影响,老毛便是如此,在中央决定战略转移之前,老毛已经身染疟疾长达数月,整个人被折磨得精神状态极差。

那么将老毛无情的排挤出权力中心的米夫派又是怎样的表现呢?他们看不上老毛的草根气息,老毛依赖农民,打游击战,这些都让熟习马克思主义教条认为要无产阶级城市革命的米夫派深为不屑,他们觉得老毛土里土气,除了读过几本史书,基本对先进理论一窍不通,怎么看老毛都不符合一个共产主义领袖的标准。而米夫派都是正规科班出身,理论背得滚瓜烂熟,而且在苏联久经考验,政治忠诚,他们自己都觉得中国革命的未来要靠他们自己。不过,被共产国际看的一文不值的老毛给他们倒是置下了偌大的家业,而米夫派到目前为止却只能让人看到败家的那一面,虽然看起来他们很有骨气,誓死守卫领土,但是战争看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过程再怎么荡气回肠,抵抗再怎么顽强,也无法改变反围剿失败的现实。毛泽东苦心经营了那么长时间才有了红军和苏区的一切,如今将他赶下台的米夫派却要一步一步的将其败光,这一切是多么的讽刺。

局面如此被动,不走已然是不行了,米夫派虽然后知后觉,但至少最终还是知觉了,博古依赖李德打正规战的经验——先是阵地进攻,后是阵地防守——将红军毁成这部田地,要是再不有所觉悟,大概就要被国民党生吞活剥了。有趣的是,似乎从纸面上还看不出红军受到了太大损害,因为刚开始组织转移的红军数量俨然有8万多,而围剿开始前红军也就是10万多,看起来红军虽说有些损失,但也没像我说的那么夸张。事实果真如此吗?且不说这8万军队中红八军团和红九军团的2万人马是在反围剿中临时组建的,大多为新兵,即便是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宁都起义部队扩编而来)这样的红一方面军主力也有很多兵员是临时补充的。反围剿打到后来,苏区几乎搞到没有无兵可征的地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能明白反围剿这一年中红军确实已经元气大伤,成了强弩之末。从10万的精兵强将搞到现在苏区十室九空,军队素质参差不齐,米夫派的败家也可算是一绝了——完全是老蒋让他们怎么干,他们就怎么干,配合天衣无缝。

不过真要走也是要考虑一些问题的,比如说让哪些人走,哪些人留下,谁走谁留是长征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在走与不走之间徘徊的边缘分子中,毛泽东赫然在列,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犹豫,表面上看起来是毛泽东彼时身患重疾,身体欠安,可能无法支撑这样的远征,但这不过就是个借口,真正的原因是老毛落架的凤凰不如鸡,被中央排挤。事实上,老毛自从在宁都会议下台之后,也一直不断有明枪暗箭向他袭来,此前李德一度提议让老毛去苏联养病,现在又在临出征前派老毛去于都考察,说来说去就是要将老毛排挤出瑞金。毛泽东拥有的能量实在太大,即便现在下野,李德和博古等国际派对他也颇有忌惮,尤其是军事不力的情况下,老毛在部队中的亲信随时可能抬出老毛,而老毛一旦复出意味着什么,相信博古和李德心里都清楚得很。因此,米夫派中央虽然没有明确表示不让老毛参加远征,但是种种迹象表明,老毛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米夫派施加的压力。

老毛当然清楚一旦不能参加长征,自己非但性命难测,更重要的是,他将永远失去竞逐最高领导权的机会,因此,现在老毛该动用他所有的能量来争取一个参加长征的名额。老毛所能动用的力量当然是军队中的关系,红一军团的首脑林彪和聂荣臻都是他的人,而朱德和彭德怀也不愿意继续被李德玩弄,他所要做的就是通过军队的声音来影响中央,让中央明白,如果不带他参加长征,军队可能作出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这是一场暗战,双方都没有明显的发力,但已经剑拔弩张,米夫派安排毛泽东在临征之前出外考察是对毛泽东的威胁,而毛泽东的亲信立刻做出了回应,林彪与聂荣臻暗中来到于都向毛泽东请示,这是对米夫派的回答,关键时刻表达了红一军团对老毛的支持。

此时毛泽东的高明彰显无疑,他并没有头脑发热的让林彪和聂荣臻跟着他走,而是要求他们服从中央命令,“去命令你们去的地方”。老毛清醒的认识到现在还没到发力和决战的时候,因此还不能公开跟米夫派翻脸,他还需要寻求更多的盟友,仅仅依靠红一军团是远远不够的。但同时,这也是毛泽东向米夫派主动示好,既然毛泽东做出了让步,那么米夫派显然不能再得寸进尺,就在这样的博弈中,最终毛泽东获得了一个看似不好不坏但对他极为关键的机会——米夫派最终同意毛泽东完成了于都的调查任务后参加远征。

这是一场极为微妙的较量,甚至党史都无法将其明确写出,但是事情的真相往往蕴藏在不为人所注意的细节之中,而对政治的把握能力同样也在对细节的解读之中。毛泽东在躲开了米夫派的明枪暗箭之后,以退为进,赢得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博古等人终将发现,将毛泽东带走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毛泽东深通韬晦,能进能退,善于政治交易,更重要的是,他拥有强悍的爆发力,民国乃至世界的历史终将因为这一次暗战而改变。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8-26 10:08:41 +0800 CST  
谁走谁留

既然中央决定转移,那么最先出现的问题便是留守和远征的人员安排,有走的也必定是有留的,主力转移不代表全线转移,因此,中央苏区必定还是有留下的人。长征虽然艰苦,但对于那些上层人物来讲,安全系数远比留守要高得多,留下来的人当中,最多只能有十分之一可以幸存,因此,一旦被留下,就意味着生死一线,前途未卜了。

既然如此,那被留下来的人当中,必定都至少是跟米夫派中央不睦的,说白了,就是异见分子和反对派肯定会成为这场政治角力的牺牲品——而米夫派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正是毛泽东。如果有可能的话,米夫派会让毛泽东和他的亲信力量都留在苏区,这样不但消除了老毛对中央的潜在威胁,还借刀杀人,将老毛彻底暴露在老蒋的枪口之下。但是老毛岂是任米夫派摆弄之人?虽然在这失势的两年中,他都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反抗迹象,但是在关键时刻,毛泽东可不是那种任人鱼肉的窝囊废。老毛虽不想坏了规矩,借助军队夺回权力,但是老毛同样也不会将自己军队中的亲信当成摆设,在要命的时候,这就是他最大的筹码。一开始米夫派试图将他排除在长征的名单之外,但是毛泽东关键时刻动用了军队的力量,用政治交易的方式获得了参与长征的机会。

但是,老毛能够勉强保全自己,却保全不了与他相契的一众支持者。因此,尽管老毛异常惊险的逃离虎口,但是他的亲信却成为了政争的牺牲品。这些人中包括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和其妻贺怡(贺子珍的妹妹);湖南的老党员,与毛泽东关系匪浅的何叔衡;以及老毛的支持者,拥有很长党龄的早期党员贺昌;参加了宁都起义,红五军团的创建者之一,老毛的坚定拥趸刘伯坚。他们被留下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仅仅因为是老毛的拥护者,既然连老毛自己一开始都差点被抛弃,那么他的这些党内的朋友又怎么能逃离厄运呢?

那么这些被中央留下的老毛的支持者最后都是什么命运呢?大同小异,他们都在游击战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毛泽覃受长兄毛泽东的影响加入中共,参加过南昌起义,是朱德率部上井冈山时的联络人,而后还与贺子珍的妹妹贺怡结成了夫妻,由于跟毛泽东的特殊关系,被留在了苏区,于翌年4月底在游击中遇难。
何叔衡是中共资历最老的党员之一,是湖南党委的创建者,跟毛泽东有很深的渊源,被留在苏区后,于翌年2月底在长汀突围中牺牲。
贺昌虽然年岁不大,但党龄很长,早年积极参加组织领导山西的工人运动,来到中央苏区后与毛泽东相契,因此被米夫派留在苏区,与同样留守的陈毅、项英等人组成了中央分局的领导核心,翌年三月初在游击战中遭伏击牺牲。

刘伯坚是中共旅欧派的代表人物,此后去苏联东方劳动大学学习,是学生领袖,后来为冯玉祥旅苏期间亲睐,在西北军中参与统战工作,因此积累了相当深的人脉。老蒋分共后,刘伯坚被冯玉祥礼送至武汉,此后不久前往苏联伏龙芝学员学习,与刘伯承是同学。回国后不久进入苏区,西北军在中原大战失败后被老蒋改编,其中第二十六军被派往江西剿共,刘伯坚被中央任命去做策反工作,利用他在西北军多年积累的上层关系,刘伯坚最终策动二十六军发动了宁都起义,此后被整编为红五军团,成为了红一方面军的主力。刘伯坚是毛泽东在党内和军中的坚定盟友,因此颇受米夫派中央忌恨,留守苏区后翌年三月在游击战中受伤被捕,此后被国民党所杀。

当然,跟毛泽东有关系而被留下的人中远不止这些,但这四人最有代表性。毛泽覃是老毛胞弟,关系接近无人可匹;何叔衡跟老毛早年相识,相交日久,关系深厚,同是湖南党组的创建者;贺昌是青年知识分子,工人运动领袖,跟老毛相交虽短,但也关系不凡;而刘伯坚在党内更是有极深的影响力,在欧洲期间便与周恩来熟识,此外红五军团也听命于他,他跟老毛的亲密关系也颇为米夫派所忌恨。有亲缘有资历有关系有实力的老毛亲信,米夫派又怎能放过?

从以上四人的遭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米夫派对毛系势力的排挤到了何种地步,要不是突围需要军队,林彪等人估计也得被留下。但是老毛毕竟不是凡人,被整到这个地步,他也没有任何感情上的表露,他不会感情用事,只会默默地等待机会,只求一击而胜。我们此后在长征途中还会发现,老毛的忍耐力确实非常人可比,他是个真正的顶级政客,从不为感情左右,有的对只是局面的冷静分析。但是整过老毛的,老毛也一定会让他付出代价,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老毛当然算不上君子,但是老毛的记性也远非十年可比。

被留下的人当中自然不单单包括老毛的亲信,另三人也值得我们关注——陈毅、项英和瞿秋白。陈毅算不上老毛的铁杆拥趸——在井冈山期间还跟老毛有过龌龊,并被毛泽东忌恨一生,当然,他更不是米夫派的人。他被留下的原因一是因为受了重伤,不便远行;二就是周恩来通知他留下所说的,“在江西多年,有影响,有名望,懂军事,红军走了,需要留下个高级干部给群众一个交待”;三是相对于米夫派,陈毅无疑更接近毛泽东,因此米夫派不愿意带走一个很有可能在关键时刻附和毛泽东的重量级人物。

陈毅和毛泽东总体来说关系是不错的,陈毅这个人性格直率,为人坦诚,公私分明,毛泽东对他还是比较信任的,但是相对于林彪、罗荣桓这样的铁杆亲信,陈毅显然就有些外人的味道了。陈毅和毛泽东龌龊的根源是井冈山的一段经历,毛泽东和朱德因为一些意见分歧闹出了点矛盾,当然这也在红四军中造成不好的影响,而陈毅就是在调解中方式不当,出了大问题。

朱毛虽说总体上还算和谐,大多时候相敬如宾,但是要说什么矛盾都没有,那也是假的,尤其是毛泽东这样咄咄逼人的性格,是个人就忍不了。后来红四军召开个党代会准备调解一下,陈毅是当时的党代表,自然也是要在会议上发言,当时毛泽东已经提前给他打过招呼了,按说差不多就完了,没想到陈毅还是年轻气盛,惹了大祸。在陈毅的发言中,对朱毛都毫不留情的痛加斥责,尤其是对毛泽东更是毫不留情,朱德性格宽厚倒还没什么,毛泽东可是气得半死,不停地在吸烟。这还没完,到最后党代表选举前委书记,居然朱毛都落选了,上台的俨然是慷慨激昂发了场飚的陈毅,并且陈毅自己还没把票投给毛泽东。虽然此后陈毅多次表达了对自己鲁莽孟浪的后悔,但是木已成舟,毛泽东是个记仇的人,而且最恨以下犯上,此后这件事屡屡被拿来当成攻击他的标枪,直到文革,林彪等人还时常拿出这件旧案来打击陈毅。

而米夫派留下项英,原因就跟陈毅等人不同了,项英非但不是老毛的人,而且跟老毛关系极为恶劣,项英留下来是替米夫派看场子——项英当时是米夫派的跟班。项英这个人人品不好,大家想,一个连问都不问就可以枪杀自己妻子的人能好到哪去?而在此后新四军跟叶挺的合作中,我们还会提到更多的看到项英的恶劣——比起后来陈毅和粟裕的合作,项英和叶挺的合作真可以算是一场悲剧,项英和陈毅的优劣也一览无余。

至于瞿秋白,我们只能说他是个牺牲品了。瞿秋白一度跟苏联走的很近,但是却因为执行苏联的指示过于坚决,在六大中下台,此后在苏联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时,瞿秋白更是跟米夫闹得水火不容——他更倾向于鲍罗廷,因此受到了米夫极其亲信的忌恨。此后瞿秋白被派回国纠正立三路线,但是瞿秋白再次犯错,居然没有领会共产国际的精神,对立三路线点到即止——要知道米夫派对李立三在位期间的打压可一直怀恨在心。连续犯错的瞿秋白彻底从中央领导人沦为可有可无的边缘人物,虽然毛泽东还建议中央带上他走,但是米夫派一方面跟瞿秋白有旧怨,另一方面也怕瞿秋白关键时刻倒向毛泽东,因此居然以瞿秋白身体欠佳为由留下了他。其实瞿秋白摇摆不定的性格压根不适合当政客,如果他安心当个文人,做点研究,写点文章,可能会取得更高的成就,但是他自己选择了这条路,因此也怨不得自己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者。

长征的走留之争再一次暴露了中共党内紧张的斗争气氛,但是米夫派作威作福的日子就快到头了,整了那么多人,还把红军折腾到这个份上,军队中的不满情绪显而易见,一堆干柴,只需要一点火星就将燃烧起来。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8-27 10:14:31 +0800 CST  
我操,怎么回帖死活回不出来?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8-27 12:39:49 +0800 CST  
首先老毛的战略意图是兵出江浙,围魏救赵,跟十九路军南北呼应,打乱国民党围剿态势,调动对手,制造运动战机会,伺机重回苏区。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8-27 12:45:06 +0800 CST  
路线问题,一开始长征的时候也是想去跟贺龙会和,但是可怜当时中共根本不了解贺龙那边的情况,经过湘鄂西的残酷肃反,贺龙就剩下了几千人,地盘少的可怜,还不固定,到那里未必有什么好果子吃,此为其一。更要命的是,国民党能猜到你会那么干,后来的湘江惨败就是因为国民党料到了中共的转移路线,提前设伏,打了个措手不及。如果一开始去湘鄂西是可行的,那后来去也应该是可行的,为什么后来没成功?因为你能想到的办法国民党也能想到,就那么简单。至于说最后红军的那条长征路线,说实话再困难没有了,在川黔滇险些被困死,老毛饶是掌握了国民党军队的动向,费尽心思闪转腾挪才能巧渡金沙江,稍微指挥出点问题,红军就出不去了,这得有多险?后来渡江之后过雪山草地,很轻松吗?一开始一方面军有8万人,等到跟四方面军会和只剩下了1万人不到,损失了多少,大家可以算算。为什么说长征是军事史上的奇迹,这不是在吹牛,确实困难,确实是奇迹。很多实地考察过的西方记者都同意奇迹的说法。既然是奇迹,就说明红军最后的长征路线实在谈不上有多高明,只是穷极无奈,死马当活马医了。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8-27 12:46:14 +0800 CST  
某些人说老毛是为了自己的权位……老毛是傻¥%逼?军队没了,哪来的权%#位?质疑老毛也要靠谱一点好不好?就算老毛说的真没有可行性,他会拿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军队生存开玩笑?老毛还没那么脑%#残吧?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8-27 12:49:59 +0800 CST  
所以,老毛根本没想过要在大城市落脚,威胁大城市只是虚晃一枪,根本目的不是围城,而是创造空间——后来老毛在长征中就多次用过这招,佯攻贵阳,佯攻昆明,难道这也是老毛要去打大城市?当然不是,老毛这么做的唯一目的是调动对手。红军本来实力就弱,其优点也在于运动战,有朋友说,红军去了江浙未必有运动空间,反而会被困死,歼敌再多也没用。这位朋友其实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国民党的大城市根本没那么坚固,因为主力都被调去剿共了,大城市反而空虚了,只要中共摆出那副架势,不怕国军不匆匆前来解围,这样国民党的在苏区的围剿就被打乱了,反而为红军打运动战歼敌,然后折返苏区创造了机会。而且,有了红军的呼应,十九路军也没那么快就失败,红军逼不得已也可以去福建,到时候还能接收苏联的军援,到时候苏联再对闽变政府有意见,也不能拿中共的生存开玩笑吧。群众基础的问题,其实后来长征,不也没有群众基础?少数民族跟汉族的对立不比红白对立更严重?待在苏区肯定是死,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冒险一下?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8-27 12:50:51 +0800 CST  
然后李德、博古的指挥问题,居然还有人要翻案,我是服了。还红军主力尚在……动动脑子好不好?路上随便拉几个人能跟老兵油子一样?红军在反围剿损失了多少,已经有朋友算过了,说是23万左右,我认为可能还多些。到后来转移的时候,红军里很多都是新兵,战斗素质根本不行,在湘江惨败,这就是重要因素。苏区到后来十室九空,壮丁被抓完,居然有人说红军主力尚在,我真是怀疑说这话的时候有没有动脑子想想。李德、博古要是指挥的好,遵义会议李德会被几乎全票打掉?还米夫派内讧,人家李德是钦差大臣好不好?要不是真的不行,谁敢动他?你当中共那帮人吃了豹子胆了?人家指挥的好好的,你把人家随便撤了?跟共产国际怎么交代?米夫派为什么内讧?还不是因为张闻天和王稼祥觉得苏区的反围剿出了大问题,然后路上在湘江又惨败,他们觉得不换人不行了。要不是这样,他们神经病啊,老毛跟他们非亲非故,把他抬上来干吗?红军为什么到了遵义士气低落?还不是因为在苏区反围剿的时候被打残了,然后到湘江有吃了大败仗?这些责任是谁的?李德、博古指挥的很好?要翻案也得拿出点事实吧,不是这样随随便便就能诋毁老毛的。老毛纵有千般不是,他的能力还是出类拔萃的,要不是他出山,红军能顺利完成长征?反正我是不敢想。

最后,奉劝某些人不要动不动就错啊对的,不要老是信口雌黄,好像弄得网友比老毛还牛逼。老毛再差,也比我们这样的强得多吧。老毛当然不是神,但是至少在那个年代,没有他,中共早就该喝西北风了,不要以为老毛是盖的。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8-27 12:53:19 +0800 CST  
回楼上:
首先,前四次反围剿红军的损失并不大,因此原有兵员得到了有效保留,因此是基于骨干力量之上的增兵,而第五次反围剿中,苏区壮丁几乎被征集一空,你居然说新旧比例差不多,我不知道这个差不多是从哪里来的。难不成第五次反围剿死的都是新兵?第五次反围剿和前四次最大的区别就是损失极为惨重,几乎整个苏区被打空了,你居然能说主力尚存,看来只要是兵,就是主力了。

米夫派在决定转移时,很多红军指战员都不明所以,保密工作做得是非常好的,但是一年多的反围剿以来,苏区打得人困马乏,经济崩溃,伤亡枕野,军中有意见,这是有据可查的。打了半天还是得走,那前面打了那么多仗,死了那么多人,意义何在?早知如此,一早苏区还有兵可征的时候为什么不走?到最后苏区壮丁死光了,没办法了,要走了,结果一开始运气不错,陈济棠和白崇禧没找麻烦,等到了湘江,来了一场惨败,损失掉一大半人马。最后没办法改变路线,又是一条绝路,转来转去差点没转出来,等到了陕北,一方面军剩了5千人,如果这也叫战略转移,那什么叫逃命?步步落了下风,一点主动权都没有,还叫国民党太强,李德指挥的不错,这个不错体现在什么地方?体现在最后不但丢了苏区,还创造了个长征的奇迹吗?

后来红军每个连队有10挺机关枪?麻烦给个资料出处,我只知道抗战以后王明因为没带来军援还惹得军队不太高兴呢,红军的装备还能这么牛逼,当真是我孤陋寡闻了。西征本来是去打通补给线的,结果西渡黄河的时候被截成了两半,张国焘最后不同意去接应西路军,导致西路军在宁夏人生地不熟,吃尽了马家军的苦头,最后全军覆没,虽然有老毛的责任,但是老毛有什么办法?西征部队只去了一半,半路被截,这种运气不好的事情也能怪老毛?西路军在西夏不熟悉地理环境,强龙不压地头蛇,被马步芳等人用红军的办法困死了红军,这也能怪老毛?老毛又不是神!要怪就怪宁夏计划,但是,宁夏计划战略意义显著,如果成功,红军就有了大后方,这个计划难道也有问题?

另外,西征失败有史可查,东征是怎么个失败法,还请你给我解惑。另外,老毛在陕北半死不活了?你真厉害,要是小张剿共剿的得意,会主动跟中共停战?怎会去搞兵谏?你当小张傻&%逼啊,歪曲历史也不能这么歪的。还奄奄一息呢,本来转移到陕北的红军就是奄奄一息,又没给时间恢复,能逼得小张签停战协议还不够牛逼?照你意思要怎么办?把东北军全灭了才叫牛逼?

李德失误如果仅仅是湘江惨败,他在遵义会议会那么灰头土脸抬不起头?遵义会议上李德几乎被全票通过解除职务,仅仅是湘江惨败?想当然也不是这么想的。如果米夫派干的很好很漂亮,老毛怎么有机会出山?就因为王稼祥、张闻天和周恩来几个良心发现?但是为什么军队也要求毛泽东复出呢?李德不是干的很好吗?

毛泽东在宁都会议下台是因为整肃太过火?你以为中共的政治斗争还这么有人道主义精神的?搞清楚老毛为什么下台再来说话好不?

长征在现代战争史上当然是奇迹,不仅仅是运动距离长,而且追兵多,地理环境恶劣,黄巢的长征我不太了解,但是地理环境肯定不如红军所经历的那么恶劣,这我查资料是能查到的。另外,黄巢一个败军之将也能来取笑老毛了?你的逻辑果然神奇的很。

你以为红军去攻打大城市,国民党军还有心思踏踏实实进苏区?敢情大城市根本就不要守是吧,可以任凭红军出入,你老蒋敢这样想,人家那些富商可不愿意啊。打大城市当然是算定了国民党军队一定会火速增援,中共穷山恶水,当然可以战略放弃一些地方,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区域可是老蒋的命根子,放弃不得的,不要想当然。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8-27 21:17:57 +0800 CST  
担架奇谋

对于李德、博古的瞎指挥造成的损失,一线的指挥官早就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其中以彭德怀为最,因为彭德怀的红三军团总是被用来跟国民党硬拼——当然,损失也至于惨重。彭德怀是个极为有血性的人,性格强硬而暴戾,当然无法容忍那些“崽丢爷田”的苏俄派继续拿他部下的性命开玩笑,因此在众多红军指战员中,彭德怀是最早跟李德、博古他们发生冲突的,当然也是最激烈的。另外跟李德的战略方针唱对台戏的有红一军团的政委聂荣臻和当时的参谋长刘伯承,他们亲眼见到了红军在堡垒对堡垒的消耗战中逐渐丧失阵地。而红一军团的司令员林彪虽然略显暧昧,但是在关键时刻,他绝对是毛泽东的铁票。

在战争年代,要想真正成为领袖,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会跟苏共一样给人扣帽子整人,更重要的是,他必须让他的部下看到光明和前景,显然,博古并不能做到这一点。年轻的博古仅仅是去苏联读了些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他不懂中国国情,目中无人,甚至认为毛泽东是乡巴佬,更要命的是,他还压根不懂军事。博古不懂军事,但却是军事三人团中最具分量的,外行要领导内行,则还必须依赖内行,而博古天真的认为那个在德国有过作战经验,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过的李德是他所需要的内行。因此,尽管李德是个顾问身份,似乎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有过越权的想法,但是由于博古的让权,使得李德越俎代庖,竟然成为了实际的军事指挥者。李德懂得很多军事理论,似乎在慕尼黑也有过堡垒站的经验,共产国际认为他是最适合中国的军事顾问——因为此前红军过于依赖游击,而苏联则迫切需要中共尽快夺取政权,而这一切都需要夺取大城市的正规战。但是,李德所知道的只是欧洲的军事,他不愿意了解中国,不愿意学中文,不愿意改变他欧洲式的生活习惯,因此自然也不能真正领导好红军。

再好的理论也不如优秀的实践,不管李德如何将他的军事理论吹嘘的天花乱坠,现实情况是,在毛泽东指挥红军的时候,他可以击退国民党,夺取给养辎重;而如今则是节节败退,每次防御战都要死掉两三千人,据周恩来说,整个反围剿中,红军损失了六万将士——当然,周恩来也是凭印象,实际情况要糟的多。并且,即便最终做出了撤离的决定,似乎也没个完整的规划,比如粟裕领导红七军团,肖克领导红六军团先后作为抗日北上先遣队实施突围,似乎是为了牵制国民党主力,而让红军主力安全撤离,但问题是,这两支先遣队是在七八月份便出发了,而红军主力却是在十月份实施转移。粟裕率部先行,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中损失惨重;而肖克则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华,在国民党40个团的包夹中奋勇前行,最终在湘西与贺龙会和,即便如此,他的八千部队也仅剩下了两千。损失这么重大,他们起到什么战略价值了吗?直到今天,甚至党史都不能解释这两支部队突围出去对于主力长征有何意义。

但是,长征似乎并不是仓促的决定,因为红军为了长征曾准备了半年时间,之所以到最后还是弄到支离破碎,这就只能说红军的指挥系统实在缺乏必要的战略规划。不过,红军的长征至少有一点是成功的,那就是保密措施极为严密,除了少数的核心人员,甚至指挥官们都不知道行军方向——自然,蒋介石一开始也并不知道红军已经开始了转移。红军的行进路线是从粤赣边境出发,绕道广西,渡过湘江,然后前往湘西边境跟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和。

刚开始的行军出奇的顺利,因为两广都不是老蒋的势力范围,自然陈济棠和白崇禧等人不愿意跟红军拼命,从而让老将坐收渔利,陈济棠还跟周恩来密约互不侵犯,而白崇禧虽然反共,但更反蒋,因此红军经过广西的白崇禧势力范围时,白崇禧甚至没有任何举动。老蒋一开始是不知道红军开始转移,等到知道了,先是考虑让何键派兵追截,最后转念一想,不如让红军跟两广的地方派火并一把,来个坐收渔利,因此让何键在湖南一带加强戒备。但是老蒋显然是聪明过了头,他以为陈济棠和白崇禧都反共,因此不会让红军那么轻松的过关,没想到他们压根就没上老蒋的当,直接放行,这让老蒋的算盘落了空。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红军顺利突破了三道封锁线,其实也没打什么恶仗,因为所谓的封锁线只是老蒋那么认为,两广的地方派可没觉得自己需要跟红军玩命。但是等到了湘江,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老蒋感到形势严峻了,自己废那么半天劲,就让红军这么轻松就溜了?红军当时的问题是队伍实在太长,虽然一三军团以老兵为主,渡江比较迅捷,但是八九军团都是组建未几,大多是新兵蛋子,在行军的过程中已经有人开了小差,他们的渡江速度就远不如一三军团的主力了。因为这个原因,红军遇到了长征以来最大的危机,因为真正的封锁线出现了。

白崇禧是反共的,但是他之所以在红军通过时甚至还让了道,原因就是不想跟红军打硬碰硬的遭遇战,免得让老蒋白占了便宜,但如今中共磨磨蹭蹭的,渡个江花了那么长时间,那不是在嘲弄白崇禧吗?白崇禧虽然对老蒋命令不感冒,但是明目张胆的违令却也是要琢磨的,更何况,他对中共也没啥好感,当年俞作柏就勾结中共,差点让广西改姓。因此,红军终于尝到了苦头,不单何键奉命派出四个师猛攻红军北翼,就是原本还客客气气的白崇禧也立马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硬拼他不干,与何键搞夹击他还是有兴趣的。

湘江一战,我军被切割成两部分,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猛烈攻击,各军团都卷入了战斗,而国民党部队则是出动了大量的空军发动空袭,战斗进行的极为艰苦,新军队伍几乎全军覆没,即便是强悍的一三军团也是几乎遭到灭顶之灾。虽然湘江一战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是大概的估计还是有的,在长征前十个星期中,大概损失了四五万人员(大部分是非战斗减员),其中湘江一战则是损失了一万五的兵力,组建不久的红八军团自此成为历史。

湘江一战的惨败,让红军中积聚的怒气终于到达了临界,李德和博古的指挥权威正在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行军的过程中,毛泽东早就开始为肯定会到来的一天做着周密的准备,他知道军队终究会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抛弃李德,而他终究会重新上位,而现在他所需要的做的是争取更多核心人员的支持。在他努力争取的人当中,有两个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个是王稼祥,另一个是张闻天。

由于长征初期,毛泽东身患疟疾,健康欠佳,而王稼祥同样是久伤未愈,张闻天则是身体本来就差,因此都是躺在担架上前行,这三人经常在一起讨论时势,分析反围剿中的战略错误,已经隐隐成了一个派系,时谓担架三人组。王稼祥是王明最初空降到苏区的三人团中的一员,虽然也被称为布尔什维克,但却不是米夫派成员,来到苏区后对毛泽东的才华极为欣赏,甚至有些崇拜,不久之后便成了毛泽东的坚定拥护者——宁都会议上他就是毛泽东的最强力的支持者。而张闻天的另一个名字在党史上经常出现,那就是洛甫,他是米夫派成员,有些书生气,但与王明博古等人不同的是,他对权力比较淡薄,因此反而能正确看待局势,而毛泽东的才华同样给他不错的印象。王稼祥和洛甫都是当时中央的核心成员,也是博古和李德的反对派,他们对毛泽东的支持将在不久之后让中共改头换面。

屋漏偏逢连夜雨,当时红军已经由于上海的电台被老蒋清扫跟共产国际失去了联系,因此李德和博古突然就陷入了极为不利的孤立境地,因为他们已经无法得到共产国际的有力支持。反围剿的失利,湘江一战的惨败,王稼祥和洛甫的支持,共产国际遥控指挥的丧失,这一切都为毛泽东酝酿一场大的政治行动铺平了道路。毛泽东等待这个机会已经足足等了三年,在这三年中他忍受着米夫派对他的侮辱和排挤,他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都遭到了打击,但是,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毛泽东有足够的天赋和能力重新夺取他失去的一切。机会总是留给有把握之人,而毛泽东早就为这个机会做足了准备,好戏就要开演了。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8-28 10:02:22 +0800 CST  
任何一个军队的指挥官都不会让自己的部队整部被歼灭丧失骨干力量,也不会让自己部队的老兵大量伤亡,一般都是边打仗边补充,一个部队架子下,新兵不断的死亡,老兵在部队中的固定比例,不会让下降到一定的限度,一般都是伤亡过半立刻撤退,就是这个样子,说红军老兵比例有一定下降,从50%下降到35%是正常情况,战斗力并没有大量下降,武器弹药的匮乏是另外一个因素。
=============================================================
既然你承认红军的老兵比例是明显下降这个基本事实就好,至于战斗力是否下降,相信大家都有公论。红军长征一个月,在湘江战役之后,部队折损大半,你说战斗力有没有大量下降?为什么湘江战役会惨败?哪些部队损失最大?我主贴中已经有过介绍,不予赘述。

国军百万大军来围剿,楼主问了,为什么你们米夫派明知守不住,不早早的走呢?非要等到壮丁征完,弹将尽粮将绝的地步才走?走不是办法,到哪里都需要面对这百万大军,迟早要打。现代轻兵器战争防守比进攻容易,红军又占尽山区地方的地利,如果一开始就走,放弃地利,那往哪里走呢?周围还有比罗霄山更好的作战战场吗?答案肯定是没有,不然前四次毛泽东不可能绕着井冈山兜圈子就是不出山。而且当时中国军阀林立,北方日军虎视眈眈,红军和国军主力死耗,以待其他地方生变是良策,唯一的有机会扭转局势的方式,把国军主力尽量拖住托时间是最好的办法。
=============================================================
这就对了,我在帖子里一开始就说,除非国民党内部出问题,否则红军必是前途黯淡,但同时也提出闽变是个机会,但是米夫派有没有利用好闽变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呢?你口口声声说要其他地方生变,结果离得最近的福建出事了吧,那米夫派为什么还待在苏区不动?所以说,从米夫派对闽变的态度来看,并不像你所说的那样是在等待时机,因为就算时机出现了,米夫派所做的也是去堡垒地带反攻,这样的反攻有超过1%的机会?米夫派的战略方针果然很好很强大,原来等待机会来临就是为了去反攻堡垒。

红军每个连十挺机枪,在《红军西征》一书中我翻书的时候发现的,而且还发现了红军到达盐池的时候地方地主献给红军烟土两万两的红军涉毒证据,这本书真是一本好书。红军西征是夺了宁夏陕北的一些地方,可是没有和四方面军完成会师,也没有完成夺取宁夏的战略目标;东征被阎锡山逼了回来,使德王钻空子在绥远闹事成就了傅作义,至于后来的小张搞的西安事变不是小张被红军打怕了,而是二十万中央军来玩当年夺定西南三省的追缴把戏,东北,西北军怕失去地盘,在我党挑唆下发动事变,不是所谓的怕打红军。
=============================================================
我奇怪的是,宁夏战役就是为了打通补给线的,你前面也说苏区已经打到接近弹尽粮绝了,那么,在补给线都没有的情况下,每个连这十挺机关枪是从哪变出来的?如果不用宁夏战役就能从弹尽粮绝补充到每连十挺机关枪,那还去西征干吗?就算老毛想清算四方面军,那张国焘就是傻%¥逼?现在有些书为了哗众取宠,连基本逻辑都不讲了,我也真无语。西征失败,以前一直认为是张国焘的责任,现在有翻案,说老毛也有责任,但总体来说,张国焘的责任是80%,他自己也承认的,老毛责任也就不到10%,至于西征为什么失败,我以后会说。东征被阎锡山逼回来……你的意思是当时的红军实力强到可以跟阎锡山扳手腕了?就那点人马拿不下阎锡山很丢人吗?阎锡山真就有你说的那样不堪一击?同学,阎锡山好歹是中原大战时的反蒋盟主,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更何况红军这匹马也快瘦死了。
我问的是为什么小张要跟中共停战,那时候还没中央军什么事儿吧。事实上,正是因为小张剿共吃了苦头——而且这些苦头是哪吃的,怎么吃的都是可以查到的,才不愿意跟红军打,才要签停战协议的。而正是因为小张剿共不利,老蒋才让中央军来剿的,要是小张剿共剿的轻松,老蒋乐得坐山观虎斗,干什么要费钱费人的让自己的部队过来剿?
西安事变是中共挑唆的?历史就是这样被歪曲的。事实是,当时中共压根就不知道小张在搞什么鬼,后来听说小张发动兵谏还吃了一惊,还有些幸灾乐祸,本来要怂恿小张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老蒋除掉的,但是苏联没同意,发来了指示要求和解,这才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西安事变的解决跟中共当然有关,但是发动跟中共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这是张国焘回忆录里说的清清楚楚的,我想在这个跟他没有直接利害冲突的事情上,他也没有必要扯谎。

李德错不错都是个败军之将,面对别人的质疑,结局是肯定的。当时党内有军事能力和威信指挥全局的,除了李德就是毛泽东,现在把李德搞下去,那不借用毛泽东是不可能的,很简单的问题。
=============================================================
原来败将之将是无所谓对错的,这个逻辑很强大。那么李德这个败军之将仅仅是在湘江战役中当了败军之将?还是整个反围剿都是败军之将?我相信在遵义会议上投反对票的那些中共高层比你我肯定都明白。

黄巢是败军,夺了长安后部下反叛而失败。毛泽东是胜利者,苏联给了毛泽东七十万关东军的武器,帮助林彪组建炮兵军(军级别炮兵部队,最高级别炮兵编制),这个炮兵军的火力把国军所有炮兵加起来再扩充三倍,火力也不是这个炮兵军的对手;帮助毛泽东建立亚洲最大兵工厂永新制造厂,就这一个工厂的军火生产能力是国军总和的五倍以上;援助2500车皮朝鲜物资,帮助组建训练200万苏式装备新军........
毛泽东能不胜利吗?换上一头猪也能胜。
=============================================================
我又看见奇迹了,敢情在你的意见中,我党的武器装备直接甩了国民党五条街,怪不得能赢。嗯,要是当年那些参加过内战的老军头看到你说的这些会做何感想。中共部队的装备在内战中有改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但是事实上,改善的只是东北野战军,其余部队武器装备还是很落后,至于你说的那些大部分是建政后的事情,原来建政后的事情还可以玩穿越,拉到建政前来的。至于你说的永新制造厂,我这查了半天,貌似只有两个永新,一个是广西的,一个是江西的,这跟内战有一毛钱关系?至于你说的那个炮兵军,麻烦给个资料出处,另外,麻烦讲点逻辑,不要人家说什么你就信什么,现在市面上乱七八糟的资料多得很,可信度嘛,呵呵,就需要自己分析了。
最后,原来老毛换头猪也能赢,这我实在是佩服之极的,敢情你去也能赢是吧,网络世界真是无奇不有,领教了。

话说回来长征就是长征,红军苦,黄巢也苦,红军条件苦,人家面临的危局多,恶仗多,路程远,这个有空楼主去研究下。
=============================================================
这里说长征是现代军事史上的奇迹,这跟黄巢有关系吗?就算黄巢曾经也干过类似的事情,你就能说红军长征就不是奇迹?逻辑先搞清楚,OK?

至于守大城市,国军一百万呢,兵多着呢,一边围剿一边防守歼灭跳墙部队,这个楼主自己去想,你说容易不容易做到?
=============================================================还国军一百万,吹牛皮也不怕吹破了嘴。还跳墙部队,那时候闽变老蒋把北路军抽出去了,那边防守空虚你不知道?你是不是还不知道中共有国民党无线通信的密码本,国民党军事部署都能预先了解的?还一边围剿一边歼灭跳墙部队,国民党真的很好很强大,也不至于前面搞了四次围剿都灰头土脸了,老蒋看了你这话也得汗颜啊。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8-28 11:49:25 +0800 CST  
一决胜负

接连不断的失利,从长达一年的反围剿步步受挫到如今的湘江惨败,红军的数量已经锐减到了3万余人,李德和博古的日子似乎快要走向尽头。在这样的乱世,谁能取得胜利,谁才能赢得威望,因此,不管米夫派的人在政治斗争方面,在排斥异己方面有多么强的能力,只要他们不能带领红军走出泥淖,他们就不会被广大的党员和将士所接受。而李德和博古原本在党内斗争中的最大支柱——共产国际的指示也丧失了,因此,等待他们的必将是较量中的惨败。

在湘江之战以后,红军到达了贵州边境,原本长征的路线是向北挺进,到湘西北与贺龙的红二方面军会和,但是这样目标过于明显,老蒋也不是傻子,当然知道中央红军丧失了江西根据地之后势必跑到湖南跟贺龙会和,更何况,肖克已经先期带领红六军团到达了湘西。因此,在湖南等待红军的必定是列阵以待的国民党雄兵,要是继续按照原计划前进,那么红军就是自投罗网,也就是说肖克的突围非但没有为主力提供便利,反而让老蒋明确了红军的前进方向,这就叫弄巧成拙,当时红军战略部署的低能由此可见。既然不能去湘西北,那应该去哪呢?谁又能为红军指出一条合理的去路呢?

当然,所有人都知道,这种情况下只能指望毛泽东了。湘江战役后,红军遇到的压力减轻了很多,追击的地方军队看到红军也只是借道,没有常驻的打算,便也不愿意继续追袭,只剩下薛岳的部队还在继续紧追不舍。贵州多山,地形也复杂,但对于善于行路的红军来讲却并不是最大的麻烦,很快,他们便来到了黎平。黎平是贵州东南部一个还算繁华的城市,红军准备在这里略作休整,顺便讨论一下接下来行军路线的问题。在黎平之前,其实已经有过一次非正式会议简单讨论过这个问题,而黎平的会议只是确定原有的决议,更重要的是,将新的决定知会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毛泽东是这次会议的主角,事实上,这是毛泽东三年以后重新参与军事决议,到了这个艰险时刻,毛泽东必须当仁不让的拿出他的权威和天才来拯救濒临崩溃的红军。

毛泽东的看法是,继续按原计划前进,我军必将受到湖南部队的强硬阻击,可能全军覆没;因此红军不如深入地方武装相对孱弱的贵州谋求发展,如果有可能,重新建立根据地。毛泽东的建议得到了一致通过,包括向来蛮横的李德也没有表示异议,大家都知道,他们必须将命运托付给毛泽东,只有这个红军的创建者才有可能带领他们走出危机。

红军下一个目标便是著名的遵义,而在遵义之前,他们需要面临渡乌江的考验。当然,由于贵州盛产鸦片,很多军士都因吸食大烟而疲弱不堪,红军要击败这群乌合之众,从而夺取遵义并不费力——这也是毛泽东力主进入贵州的重要原因,唯一的麻烦仅仅是自然环境的阻碍。渡乌江稍微有些小的阻滞,但是对于久经考验的红军并不会造成太大困难,而渡过乌江之后,红军便可以向目的地遵义进发了。在夺取遵义之后,红军决定召开一次会议详细讨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经验教训,当然最关键的是,中共必须要重组权力中枢——在遭遇了各种艰难险阻之后,李德和博古的威信已经丧失殆尽。

从一个细节就可以看出李德和博古已经被中共主流所抛弃,他们在遵义并没有跟中央其余要人住在一起,而是另外住在了一所洋房内;而毛泽东、王稼祥和洛甫则住在了一个旅长的宅子里;这一切都预示着中共面临着一场剧变。毛泽东已经完全做好了重新接手中共的准备,为此他等待了整整三年,而且忍受着各种责难和攻击,但是否极泰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老毛这块中共内部成色最足的金子终于要在关键时刻熠熠闪光了。

参加遵义会议的人员名单有共产国际顾问李德;政治局委员博古、毛泽东、朱德、陈云、周恩来、洛甫;候补委员王稼祥、邓发(保卫局局长)、刘少奇、何克全(米夫派成员,时任共青团总书记);红军指挥员刘伯承、李富春(接替受伤的王稼祥任红军政治部代主任,老毛亲信)、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米夫派成员,时任红三军团政委)、李卓然(红五军团政委);秘书长邓小平。从这名单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毛泽东将赢得怎样的完胜,因为军队中几乎都是他的支持者,而在政治局中,他的政敌博古也只有何克全一个盟友。

会议由博古先发言,他可能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因此承认了自己指挥上的错误,但也极力辩驳,认为客观因素确实也存在,但是这被看成是有意推脱责任。博古说的话你要说有错吧,其实也没啥大错,基本还是客观的,但是这个时候绝对不是客观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应该担负起责任来,在这一点上周恩来是表率——敢于承担责任至少不会惹人太大的反感。周恩来在为人处事方面确实很有一套,他是三人团之一,自然也应该承认错误,他做得很好,承认在战术指挥上问题比较严重,这个表态一方面是在向老毛示好,另一方面是在平息众怒,我们不得不说,周恩来八面玲珑的这个劲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接下来开火的是老毛,老毛说话总是风趣而又生动,切中问题的关键,他对反围剿的评价是防守中的保守主义,进攻中的冒进主义以及退却中的逃跑主义,说得非常到位,所以说论起水平,老毛确实是鹤立鸡群——尽管中共其他要员也非庸碌之辈。接下来老毛还对闽变中的策略提出了严厉批评,认为这是整个反围剿走向失败的关键。一句话,就是李德博古不了解中国国情,也不懂实际军事,因此流于纸上谈兵——这也狠狠回击了米夫派对他乡巴佬的侮辱。

毛泽东的话很不客气,但也点燃了会议的气氛,因为他所说的正是红军指战员所想说的,不过毛泽东说的更好,更痛快。有了毛泽东的态度打底,接下来老毛的拥护者们蜂拥而上,包括王稼祥,洛甫,李富春,朱德,聂荣臻,彭德怀和刘伯承等人都对李德进行了猛烈攻击,说实话,李德确实问题很多,为人蛮横傲慢,水平也不咋地,当然很多人对他早有不满,借着现在这个机会,自然是要好好发泄一下。林彪的态度现在是个疑问,因为很多当事人都跟他有怨,导致最后回忆此事的时候,习惯性的将他排除,但我认为林彪是毫无疑问的挺毛派,于公于私,他都肯定会站在毛泽东一边。这个会议持续了三天,到最后攻击的词锋越来越激烈,李德和博古终于被架上了审判台。

支持博古的只有何克全一人,但是何克全一个人怎么能抵挡如此汹涌的攻势?而事件的核心李德最后回忆时说自己什么也没说,直到1948年才出版了回忆录谈了自己的看法。但据翻译伍修权回忆,李德在会议过程中不断为自己辩驳,将责任推到中国同事身上,坚持认为自己作为顾问不应该负责,自己的指挥也没有任何问题,只是中国方面执行不力。李德如此蛮横无理,自然只能引来更多口水,这个傲慢的德国人似乎并不明白在他身边的都是中国的精英,应该给予足够的尊重,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他只能被越推越远。

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大获全胜,以压倒性的优势终结了李德、博古对中共军事的控制权,但是同时,毛泽东也给自己留了后手,而这些后手最终都证明毛泽东是个多么天才的政客。第一个后手是,他只对军事路线提出了批评,并没有涉及到政治路线,因此是就事论事;第二个后手是,他没有将矛头指向博古,而是对准了李德;第二个后手是,他没有立刻成为名义上的党总书记,他将这个位子留给了支持他的米夫派成员洛甫。这三个后手是如此关键,我们以后就会发现,没有这三个后手,毛泽东就不可能稳固住自己的地位,至于说这三个后手有何奥妙,我在下文会给出答案。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8-29 09:47:08 +0800 CST  

楼主:民非明

字数:3094

发表时间:2009-06-08 19:1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12 02:16:48 +0800 CST

评论数:255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