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热窝1914:热血青年射出的那两颗子弹

(::::帖子正文::::)
(++++只想阅读正文的朋友,请直接上天涯博客 http://HistoryNotebook.blog.tianya.cn ++++)



但是,这样的对比却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别的不说,就按照我们教科书中的说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西方列强在世界各地争夺市场,原材料,以及投资场所。对照当下,改革开放这些年下来,中国制造的商品早已销往世界各地;中国的制造业,需要从许多不同地区进口能源与矿产;早些年中国从发达地区吸引过大量投资,而时至今日,中国不但大量购买西方政府的债券,也开始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修路,开矿。单是以“经济基础”的角度来说,现在的中国与当时的欧洲列强,倒是很有几分相似之处。

一百年前一战爆发的时候,中国想参与其中,却被人挡在场外,不得入内。到如今一战百年纪念的时候,尽管许多国人不大清楚纪念的具体含义,可是在一些西方人的谈论之中,中国却屡屡被人投影成为其中一个主要的参战国。这二者之间的反差,写照的是一个世纪的历史变迁。历史的对比之中,不难找到似是而非的地方。虽说未来绝不会是历史的简单投影,但是有一点却可以肯定:当下的中国,与外部世界有着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21世纪的世界不论是和平还是战争,中国都不可避免要在其中担当一个吃重的角色,也因此要担当一份不同于往日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因后果,是一趟很有价值的历史旅程。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4-12-05 00:41:08 +0800 CST  
(::::帖子正文::::)
(++++只想阅读正文的朋友,请直接上天涯博客 http://HistoryNotebook.blog.tianya.cn ++++)


第二章 欧洲的地形与渊源

2.1欧洲与中国地形的对比

中国人读西方历史,首先要注意到地理概念的不同。中国是一“国”,英国、法国、德国也各为一“国”,但是从人口规模与地域大小来说,后三者的任何一个都要比我们小得多。就拿今天走向统合的欧盟来比较,其总面积加起来也就只有438万平方公里,人口5亿,分成28个成员国。相形之下,我们有960万平方公里,30多个省区,13亿人口。读西方历史,我们自然时常以自身为参照,进行比较。这其中更为合适的对比,应该是中国对欧洲,而不是中国对欧洲的某一国。如果将欧洲国家分离看待,只探讨其中一个国家的历史经历或是“强国之路”,所得到的角度难免有很大的局限。

虽说中国的面积要大于欧洲,但是从地形上来说,我们却要相对简单一些:西高东低,造就两条相距不远,滚滚东流的大动脉,黄河与长江。粗略来说,在农业社会的历史时期,谁能占有两条大河之间的中下游地区,就可以获得足够的经济资源,有着主导东亚大陆的势力。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4-12-09 01:03:45 +0800 CST  

(::::帖子正文::::)
(++++只想阅读正文的朋友,请直接上天涯博客 http://HistoryNotebook.blog.tianya.cn ++++)

欧洲的地形,却没有这么简单。它也有一个耸起的高原,阿尔卑斯山,范围不算很大,地点却是处在欧洲的中部。高原之上有一个小国家,瑞士,在现代是大家所熟知的滑雪胜地,在以前则是山高皇帝远的地带。在中世纪那里最出名的输出品是雇佣兵,山村里没有多少出路的瑞士青壮男子,成群结队受雇于欧洲的王公贵族,为别人上战场,靠流血拼命谋生。16世纪欧洲天主教会分裂,那些反抗罗马教皇的宗教革命者,诸如加尔文,茨温利,却是利用瑞士山沟沟的偏僻,躲在那里搞宗教实验。但是到二十世纪,这高山险阻的地形使得瑞士在两次世界大战之中都能保持中立,躲过炮火的肆虐,还吸引资金、财产前来避险,大力发展银行保险业务,成为当今欧洲最为富庶的地区。






图十四:欧洲地形图



瑞士在欧洲历史的叙述上占不到多大一个比重,因为它毕竟地域有限。只是以它中心的位置,倒是可以为理解欧洲的地形提供一个很好的参照点。从阿尔卑斯山向北边看过去,欧洲大陆像一面铺开的扇子,由西向北再往东。中间高周边低的地形造就不少河流,却是东南西北什么走向都有。最大也是最为著名的两条,一条多瑙河是向东流的,另一条莱因河却是流向西北。前者进入黑海,后者却是进入与黑海隔绝的北海。我们的诗歌之中,那些“大河东流去”的词句,在欧洲人听来一定是莫名其妙。从阿尔卑斯山向南边看过去,又是另一番景象,所见到的不是大陆,而是地中海,只是从大陆上有三条多山的半岛伸入海中:东边是希腊所在的巴尔干半岛,西边是西班牙与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二者之间还夹着一个形状像一只女人靴子的意大利半岛,其最南端已经靠近非洲大陆。三者都在不同时期对欧洲的历史进程有过特别的影响。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4-12-12 00:28:07 +0800 CST  
(::::帖子正文::::)
(++++只想阅读正文的朋友,请直接上天涯博客 http://HistoryNotebook.blog.tianya.cn ++++)


2.2 跟着西方历史绕大圈


在西高东低的中国,进入现代之前的历史大事件多半发生在黄河与长江流域。虽说三千年期间,中国的经济重心渐渐向东南移动,“逐鹿中原”却一直是我们历史叙述的主轴。相比之下的欧洲历史,其大事件却是随着时期的不同,在不同地区之间转换,其转换距离之大怕是超出一般中国读者的想象。给大学生介绍西方历史的教科书,通常是从两河地区的苏美尔,也就是现代伊拉克的南部讲起。从距离上来说,巴黎到巴格达有三千八百公里(相当于北京到新德里),而且一个在欧洲,另一个在亚洲,相隔千山万水,历史上并没有多少纠葛。只有到十九、二十世纪,那里才成为西方所关注的贸易通道,原油来源地。在十九世纪之前,欧洲人对两河地区的了解非常有限。他们眼中最古老的文字记载是写在圣经旧约之中的故事,内中提到过亚述、巴比伦(分别在现代伊拉克的北部与中部),记下的却是流离失所的犹太人对亚述与巴比伦的仇恨,亚述因此留下一个凶残的名声,巴比伦则干脆就被骂为“BIAO子”。


要通过现代考古,欧洲人才在两河地区与古埃及的沙堆之中,发现文字、城邦、国家最早出现在远古的中东,比圣经的编写要早两、三千年。圣经创世纪的神话(比如大洪水),原本是从两河地区神话改编过来的。拼音字母,则是埃及文字的简化,形成于地中海东岸的黎巴嫩、巴勒斯坦一带,而后才传至西方。在地理概念上,那一带被泛称为“东方”(Orient),与他们自己所在“西方”(Occident)相对。要到现代他们才将西亚称为“中东”,以便与亚洲东部的“远东”有所区隔。当然,圣经与基督教本身也是来源于东方,或者按照启蒙时期那些喜欢批评基督教的人士的说法,是“东方的迷信”。虽说在历史长河的大部分时间里,西方与东方相互隔离,却在文化上间接地受到东方的影响。因此,欧洲的历史,在现代教科书上得从远古的中东开始说起。只是毕竟相隔太远,难免给人一个头尾不连贯的感觉,前边几章讲过中东古文明的开始,后边大部头的欧洲历史却与东方的事件基本拉不上关系。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4-12-16 01:56:44 +0800 CST  
(::::帖子正文::::)
(++++只想阅读正文的朋友,请直接上天涯博客 http://HistoryNotebook.blog.tianya.cn ++++)





叙述真正进入欧洲的范围,从古代到现代时间上跨越两千五百年。如果简略的从重头戏发生的位置看过去,可以发现一条有趣的轨迹。叙述的起点是公元前500年欧洲东南角的古希腊,那里的哲学与艺术在现代的西方被奉为经典。到公元前100年,阿尔卑斯山南边的意大利半岛上兴起罗马,其所建立的帝国主导地中海周边长达五世纪。蛮族入侵之后,有500年间的黑暗时期,没有留下多少历史记录。到公元1000年之后,欧洲的复苏,又是从意大利开始,有商业贸易的兴起,也有文化艺术的复兴。因此,罗马、意大利在进入现代之前的欧洲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可是到1500年前后,航海探险却是以葡萄牙与西班牙为基地。随之而来的是大西洋沿岸贸易的兴起,欧洲的经济中心向西迁移。到此为止,欧洲历史的叙述已是从东向西,跨越阿尔卑斯山以南,延伸于地中海之中的希腊,意大利与伊比里亚三个半岛。


进入十七世纪之后,重心又开始北移,列强之间的争夺时常发生在从阿尔卑斯山流向西北的莱因河流域,法国、英国、荷兰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对现代影响深远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正是诞生于欧洲的这一西北角。接下来,十九世纪的工业化,使德国在铁路运输的推动下实现统一,成为欧洲的新兴强国。历史的焦点,来到阿尔卑斯山以北,又倒头从西向东迁移。二十世纪上半叶,发生两次世界大战,西北的英国与法国虽然赢得战争却势力衰落,北边的德国虽然战败却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实体。两次大战期间,欧洲的东北还兴起一个新的超级大国,苏联。到二战之后,美苏之间的冷战虽然触及全球各个角落,对抗的重点却都是落在阿尔卑斯山以东,多瑙河周边的东欧地区。当然,两次世界大战,也都是在这一地区引爆。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塞尔维亚,还恰恰是希腊的北邻。两千多年的欧洲历史叙述,到此时正好在地理上绕着着阿尔卑斯山转过一大圈。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4-12-19 02:53:01 +0800 CST  
(::::帖子正文::::)
(++++只想阅读正文的朋友,请直接上天涯博客 http://HistoryNotebook.blog.tianya.cn ++++)


2.3 希腊何时属于西方?


作为欧洲历史起点的希腊,在一般的地理划分上,算作欧洲的东南角。但是在过往两千多的大部分时间之中,却算不上是西方的一部分。从希腊往北走,一路上遭遇的是巴尔干半岛的崎岖,还没走出现代希腊的境内,就已经进入蛮族出没的地带。从交通上说,希腊与外部的联系靠航海更为方便。只是以古代的技术条件,航海大多得靠着海岸线走,一路可以得到淡水、粮食的补给。在地图上看起来,希腊离意大利半岛不远,但是因为海流与风向的关系,从希腊前往意大利要困难一些,而且西边都是经济与文化落后的地区。较为容易的,反倒是以爱琴海之中的众多小岛为跳板,经过小亚细亚南岸,驶向叙利亚。而后再沿地中海东岸向南,可以顺利走到埃及;或者经过一小段陆路之后,沿幼发拉底河向东南,走去两河地区。埃及与两河,才是丰衣足食的富裕地带。因此,希腊与中东地区的交往,要比与欧洲的交往来得紧密得多。在罗马统治地中海周边的大帝国时期,希腊自然也是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但是在西罗马遭受蛮族入侵之后,希腊属于东罗马(拜占庭)的部分,与西方渐行渐远。到东罗马垮台之后,希腊又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在信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统治下生活了好几百年,直到19世纪重获独立。而即使是在19世纪,在西方人眼中的希腊在地理上仍然是属于东方。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4-12-23 03:03:26 +0800 CST  
(::::帖子正文::::)
(++++只想阅读正文的朋友,请直接上天涯博客 http://HistoryNotebook.blog.tianya.cn ++++)


与两河、埃及的古文明相比,希腊是后来者,其辉煌时期也只有约两百年时间(公元前500-300年间),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可以说是昙花一现。在爱琴海两边的古希腊虽然靠山近海,地理环境却并不优越。在大河边的两河与埃及,河水不断从上游带来有机质,沉淀下来的泥沙成为肥沃的土地,种植条件优越,农产品丰足。虽说大河两旁有洪水的问题,但是修沟筑渠只是挖泥掏沙,只要能动员足够的人力,水利与种植都可以做到有组织大规模,刺激文明、国家的出现。在山沟沟里的希腊,山坡上开荒费时费力,得到的却只有贫瘠的土地,打不到多少粮食。兴修水利要开山挖石,以那时的技术条件来说挑战性很大,累死累活也就能挖个蓄水池。地中海虽然就在近旁,但是因为水深,捞不到多少鱼虾。因而希腊周边,虽然看过去是山青水秀太阳高,却时常是肚子吃不饱。蓝蓝大海之中的半岛,就生产水平上来说,不会比黄沙漫漫之中的沙漠绿洲好很多。

到公元前500年,两河与埃及已经前后出现过好几个大帝国,但是希腊还是处在城邦时期。所谓城邦,其实就是一个有集市贸易的小镇,在周边占着几块地盘,包含几个村庄,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其总面积若是可以有我们概念中一个县的规模,就可以算是超级大国。这些众多的城邦之间,自然是争吵打斗不断,写在古希腊历史里,却都被放大成为“国际纠纷”。城邦的军队只是“民兵组织”,村镇之中的青壮年男子,平日里忙着各自的生计,打仗的时候有义务为保卫城邦上战场。这样的业余组织,连基本的兵器都无法提供。军中所用的盔甲、刀剑还得响应号召前来集合的人自己准备。因此,得有一定家底的人才能备得起当兵打仗的行套,为保卫城邦出力既是义务,也是身份与荣誉。能上战场的人,才是受大家尊敬的公民,其中自然不包括没有地位的女子、奴隶,或是购置不起武器的贫穷人家。城邦之中已有贫富贵贱之分,但是在这乡镇大小的有限地域之内,富贵人家还没有不劳而获、养尊处优的福份,其尊贵的地位更多地来自敢于上战场的勇气与为城邦出力的担当。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4-12-30 01:27:37 +0800 CST  
(::::帖子正文::::)
(++++只想阅读正文的朋友,请直接上天涯博客 http://HistoryNotebook.blog.tianya.cn ++++)

2.4 不是神话的古希腊


古希腊的城邦政治,不是我们现代观念之中涉及千千万万大众的国家大事,而是一个乡镇规模的管理与安排。即使是大城邦,公民的人数也就是上千人。既然城邦有难时大家一起外出征战,平日城中大事的商定也理应有大家的参与。不论是宣战、和谈、征税、战役的组织还是法规的定立,都需要开大会,获取支持。反正乡镇之中有头有脸的人为数不多,一个打谷场就可以容纳得下。城邦的事物与组织也相对简单,大家商定一下就可以操办,不需要专门的官僚机构来管理。当然,乡里乡亲之间的政治同样也会牵扯到复杂的人事,难免有意见、利益的不同,派别之间的对立,家族之间的竞争,时常引发内部的尖锐矛盾,造成政变或是革命。在数目众多的希腊城邦之中,因此出现过各式各样的体制,有的是几个大家族主导(贵族统治),有的是全体公民投票(民主),也有的会出现众望所归,一言九鼎的领袖(独裁者)。


但是不管采用哪一种体制,其政治运作都得有群众参与,集体讨论,主导城邦的人都得给乡亲们(公民们)一个讲得过去的说法。争吵,辩论,在大会上发表意见,争取大家的支持,也是城邦政治的重要一部分。有志于从政的人,通常要拜师学习“修辞学”,“诡辩术”,学会如何表达自己,如何辩驳他人的论点,如何打动听众,还有如何训练宏亮的声音,因为在没有扩音器的古代,站在台前发言也是卖嗓子的力气活。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5-01-06 03:52:54 +0800 CST  
(::::帖子正文::::)
(++++只想阅读正文的朋友,请直接上天涯博客 http://HistoryNotebook.blog.tianya.cn ++++)


古希腊那些令后世敬佩的哲学思索,正是出自这样的争辩环境。其特别的地方在与神学的对比之中,看得更为清楚。在基督教神学里,有一本圣经作为上帝的启示与真理的源泉,还有教皇或是教会长老作为教义的权威。其最为典型的论证方式是从圣经中拿出一段神话故事,而后不断从故事的字句中去挖掘真理与启示。比如说,圣经开篇创世纪之中亚当夏娃短短几页纸的简单故事,经过一代又一代专业与业余神学家们的比喻与延伸,可以构建出对人生、人性、社会、自然、乃至整个宇宙的解释,而且还被奉为金科玉律,是不可能出错的真理。希腊城邦公民大会的辩论中上演的却通常是乡亲们之间的争论。反应在由此产生的希腊思想之中,更为讲究的是逻辑、理性,概念的解释,词句的含义,道义的思辨。在讨论方式上,则是你来我往,相互批驳,有一股批评、探究的精神,而不是引经据典,借助某本经书,或是某位圣贤,或是某尊神灵的权威。按照后来西方人的说法,这是“哲学的开始”。


古希腊也有一部神话,名为《荷马史诗》,那其中凡世的纠纷肇因都是神灵之间的勾心斗角。而古希腊的绝大多数民众,也是把《荷马史诗》当作他们的圣经,真理的源泉,以其中的故事,用比喻、隐喻来理解人世与人生。古希腊的不凡,则是产生了像苏格拉底,拍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跳出神话框架来理解世界的哲人。以当时的标准来看,他们很有几分超前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也因此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其中以苏格拉底的命运最为不幸,被人告上雅典法庭。领头起诉他的,正是一位“诗人”,代表着那些在诗歌、神话之中找灵感与真理的人。起诉的罪名,是“对神灵不敬”及“腐蚀青少年”,陪审团则是雅典的公民大会。审判是一场言词的较量,由起诉的诗人舌战答辩的哲人,最后的结果还是诗人更能打动听众,哲人则在群众投票之中被定下死罪。判决后,苏格拉底原本可以选择逃离雅典,保自己一条老命。可是性格倔强的他,却拒绝学生与友人的帮助,情愿服毒自尽,为哲学付出生命。服下毒药之后与药性发作之前的那一段等待之中,他还在与学生们讨论问题。这一过程,记载在他的学生柏拉图的笔下,为后世留下一段哲人的悲壮。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5-01-09 02:01:23 +0800 CST  
2.5 大哲人不知城邦的终结

古希腊哲人对政治也有许多研究,这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他在《政治学》一书中,对比流行于希腊城邦之中不同类型的政治体制,就城邦的存在,国家的根本,体制的稳定等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议。因此在现代的西方,有不少人认为亚里士多德是“政治科学”的鼻祖。但是政治理论与政治现实,时常是两码事,体现在亚里士多德身上尤为突出。这位一头扎在城邦的政治理论问题之中的大哲人,却没有意识到爱琴海周边的形势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希腊城邦就要成为过去式。

在亚里士多德的有生之年,希腊北边的马其顿发展出一套虽说原始,却可以有效集结大势力的政治组织方式。当地山头众多,基本上还是分散的酋长部落,说来在政治上落后于爱琴海周边的希腊城邦。但是马其顿国王却得以与这些酋长们“英雄结义”,成为大家尊重的大王,集结各部落的势力,在马其顿的旗帜下四处冲杀抢掠。他们所形成的大军达到四万左右人马,规模远在任何一个希腊城邦之上,组织训练也比城邦那些保家卫国的民兵更为严格、专业。而希腊众多的城邦,却一直意识不到这一共同的外来威胁,还陷在城邦之间的“国际”恩怨之中打得不可开交,直到雅典、斯巴达等等都一一被马其顿收拾,独立的城邦在爱琴海周边的历史从此终结。亚里士多德讨论政治,眼里却只有城邦,完全没有提到希腊境外的两河,埃及,更是对马其顿的兴起视而不见。这最后一点,尤为让人不解与感叹。亚里士多德自己就是马其顿人,只不过年轻时拜师柏拉图在雅典读书,后来又留在雅典教书。他父亲还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曾介绍亚里士多德来王宫中给当时的王太子当过几年老师。这位太子不是别人,正是后来赫赫有名的亚历山大。现实中希腊城邦全都败在亚历山大的手下,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中却对马其顿以及他那位威震天下的学生没有什么兴趣。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5-01-13 02:36:34 +0800 CST  
(::::帖子正文::::)
(++++只想阅读正文的朋友,请直接上天涯博客 http://HistoryNotebook.blog.tianya.cn ++++)


征服城邦之后,亚历山大打遍希腊周边无敌手。眼见手下专事征战的将士们没有战利品可抢,难以维持,他开始放远目光,瞄向东方。那里的波斯帝国,统治着两河,埃及以及连结两地的叙利亚,都是中东周边最为富庶的地区。亚历山大为征服波斯所组织的远征军中,既有马其顿人,也有从希腊城邦中招降的勇士,进入波斯帝国境内之后,所向披靡,从小亚细亚(现代的土耳其)打到埃及,又从埃及打到两河,再一路打到印度。从罗马时代开始,亚历山大的东征变成西方人所津津乐道的传奇。其实在中东漫长的历史上,类似的蛮族入侵出现过好几次,比较知名的包括:公元前十三世纪,同样是来自希腊周边的海上流民,冲击埃及与叙利亚;公元前六世纪,从现代伊朗的大山之中冒出来的波斯,也是后起的蛮族,在中东建立起大帝国,后来又被亚历山大冲跨;公元前一世纪的罗马兵团,与希腊人一样来自地中海之中一个穷山恶水的半岛,后来在地中海周边建立罗马帝国;公元七世纪,从阿拉伯沙漠中冒出来的穆斯林骑兵,其远征军要一路打到地中海西边的西班牙;公元十三世纪从戈壁沙滩上冒出来蒙古骑兵,其所征服的区域更是从东亚一路延伸到东欧。亚历山大却未能建立自己的帝国。他在西亚驰骋十年,突然暴毙在征伐途中,自己的营房之内。其后,希腊联军所征服的区域,被他手下的几位将军所瓜分。死时不满34岁的亚历山大,还未曾有在战场上遭受严重失利的机会,因而给后世的西方留下一个战无不胜的英雄传奇。


可是在希腊人心目中,亚历山大却不是英雄,而是残暴的外来入侵者。马其顿虽然就在希腊北边,语言上与希腊差别不大,却地处希腊人概念之中的野蛮地区。更何况在亚历山大的铁掌之下,希腊城邦遭受过太多的屈辱。亚历山大的死讯传回希腊时被人当作是喜讯,雅典民众更是自发上街庆祝,并开始迫害生活在当地的马其顿人。这其中也包括当时在雅典办学校,年过六十的亚里士多德。他的麻烦要比别人更大,既有名气,又曾当过亚历山大的老师,但是被指控的罪名却跟苏格拉底相似,“不敬重神灵”。雅典公民聚在一起开会审判,又一次以投票的方式给一位大哲人判下死罪。亚里士多德倒是比师祖苏格拉底想得开,在学生帮助下赶紧连夜乘船逃离雅典,据说临上船时丢下一句:“我不可以让雅典对哲学犯下第二次罪恶。”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5-01-16 00:46:01 +0800 CST  

(::::帖子正文::::)
(++++只想阅读正文的朋友,请直接上天涯博客 http://HistoryNotebook.blog.tianya.cn ++++)


2.6哲学的脆弱


亚历山大死后,中东与希腊被他手下的三位马其顿将军所瓜分,三者之间冲突不断。在爱琴海周边,希腊城邦仍然没有完全臣服于马其顿人的统治,时有反抗发生,但都是徒劳无功。其后,有的城邦请求意大利半岛上的罗马为他们撑腰,对抗马其顿。最后的结果却是引狼入室,马其顿被罗马击败,希腊也变成罗马属下的行省。


意大利半岛也是产生城邦的环境,罗马在扩张期间还是一个实行共和制的城邦,对希腊文化很有几分尊敬。想要从政的罗马贵族子弟,时常会跑去希腊拜师求艺,学习修辞与演讲。在希腊人眼里,罗马人是粗鲁的丘八,对罗马统治不服者大有人在,但是残酷的现实却是希腊人的文化优越敌不过罗马人手中的刀剑。而且罗马对不从者的镇压特别凶狠,别说造反,单有哪个城市胆敢拖欠税款,罗马军团可以冲进城中,将有钱、有地位的人绑下,直接拖去奴隶市场,卖出的价钱用来抵税。在那时的希腊,只有富贵人家读书受教育有文化。押到奴隶市场出卖时,希腊的文化人多半又是被罗马贵族买去当家奴,带回意大利成为家庭教师。所以为师者通常都是家奴,罗马以及后来的西方,没有尊师重道一说。当然,给人教孩子的家奴,地位要比干杂活的家仆高,待遇也要比做苦工的奴隶好得多。孩子长大之后,多半也对老师怀有感激之情,许多当老师的家奴后来都被解放,获得自由身,有的更是成为罗马官员的秘书。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5-01-20 02:04:59 +0800 CST  
作者:作合1 时间:2015-01-19 12:57:18

有关亚历山大的故事源, 是来自于这本历史小说.

===========

作合兄好!

您的意思是,亚历山大不存在?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5-01-20 02:07:48 +0800 CST  
作者:双重标准要不得 时间:2015-01-21 03:24:05

楼主这话就不厚道了,欧洲一直有贵族传统,中世纪日耳曼的蛮族之王可是冲锋在前撤退在后的!你真以为英国王子的服役是作秀?一战二战英国军队里的贵族那次不是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尤其二战英国贵族除了皇室几乎绝种,牺牲整整一代人,一战貌似皇帝的伯父都战死!欧洲的贵族可不是天曹的贵族,严格说起来天曹没贵族,

==============

至少两位王子没去伊拉克吧。

欧洲贵族这么厉害呀?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5-01-22 23:45:42 +0800 CST  
(::::帖子正文::::)
(++++只想阅读正文的朋友,请直接上天涯博客 http://HistoryNotebook.blog.tianya.cn ++++)


这样的环境,并不适合希腊城邦时期那些探索宇宙奥秘,思索社会规律的哲学。取而代之的,是在人生跌宕与命运坎坷之间,以什么样的态度为人处世的人生哲学,有的行乐,有的怀疑,有的愤世嫉俗,有的坚忍苦行,有的更是在宗教之中才能找到安慰。罗马的铁拳所带来的政治统一,使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员有更多的交流,军团在不同战区之间换防,商人在各地之间贸易,被俘的军人与平民被当着奴隶卖到天涯海角,不幸的难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这样的交流虽是无奈,倒也带来不同地区文化之间的融合,但是产生的却不是哲学思想,而是各式新宗教,因为这些可怜的人们需要的是神灵,来帮他们超越眼前的残酷现实。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是产生在地中海东南角巴勒斯坦的一个犹太人的新教派,崇拜耶稣的基督教,声称给人们带来救赎的福音,许愿一个死后的公正与永生。到公元四世纪,帝国衰败,罗马面临蛮族入侵的威胁,社会再一次发生大动荡的时候,基督教已经成长为国教,而希腊哲学却早已衰落。


公元五世纪,罗马城被蛮族攻破,西罗马帝国的西部被蛮族冲垮,欧洲进入中世纪。此时的希腊,与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一起,都属于东罗马的范围,虽然也遭受蛮族入侵,却没有被冲垮。这等于是又回复到罗马帝国建立之前的状态,希腊算是东方的一部分,与意大利及欧洲其它部分的联系有限。就连读同一套圣经的基督教会,也因为时间的推移,联系的困难,及教义的争端,一分为二成为两大教派,用拉丁语的西方罗马天主教与用希腊语的东方东正教(教徒主要在叙利亚,希腊,巴尔干半岛,及后来的俄罗斯)。二者互相敌视,各自认为自己才是正宗,对方是异端。在罗马教皇的图书馆中,或许还可以找到两本沾满灰尘的希腊书籍,毕竟基督教所尊奉的圣经新约,原文是用希腊语写成的。只是在中世纪的教士之中,已经无人可以读懂希腊语,读懂他们自己的圣经的原文。而希腊城邦与希腊哲学,早已成为遥远模糊的记忆。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5-01-22 23:47:31 +0800 CST  
作者:双重标准要不得 时间:2015-01-23 01:05:30

无知者无畏!一战英国贵族国王的伯父还是叔父战死了!首相儿子战死!陆军大臣还是海军大臣兄弟战死!

=======

噢,原来王伯王叔都是黄继光,董存瑞。不过,还是日本人
更狠吧?不战死都切腹了。

这里读的是历史,不是视死如归的革命故事。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5-01-25 20:52:50 +0800 CST  
(::::帖子正文::::)
(++++只想阅读正文的朋友,请直接上天涯博客 http://HistoryNotebook.blog.tianya.cn ++++)


2.7 西边不亮东边亮


现代的论者时常将西方说成是古希腊文化的继承者。这不能说不对,但是却跨过好大一段历史。进入中世纪之后,西方人对古希腊所知甚少。他们再次拣起希腊文化的时候,用的是东方所保存下来的希腊经典,特别是伊斯兰学者所编辑整理的希腊文献与研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古希腊的文化遗产只有西方人来当继承者,那恐怕早都沉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亚历山大的远征,直接后果是给东方大片区域带来毁坏与动荡,间接后果却是让希腊文化得以在东方广泛传播。 马其顿将军在东方建立王朝,使用的官方语言是希腊语。大批马其顿与希腊军士在各地安顿下来,建起的是希腊式的城市,内中有希腊式的戏院,寺庙与学校,还有城邦期间所流行的开会议事方式。当然,这些城市不同于城邦,它们只是王朝统治之下的地方政府。在中东各地,他们是掌握政治权力的外来人,人数远少于受他们统治的本地人,语言、文化上也时常与本地人发生矛盾冲突。但是,至少希腊的书籍得以流传各地,而且不只是在小亚细亚,两河,叙利亚与埃及,连后来在波斯、亚美尼亚都有希腊书籍得以保存下来。亚历山大虽然因为终结城邦而被希腊人恨之入骨,却成为希腊文化最得力的传播者。亚里士多德虽然因为他的这位学生几乎惹上杀身之祸,却也因为这位学生在不经意之间所成就的文化传播,成为后世伊斯兰学者们最敬重的学术权威。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5-01-27 01:15:51 +0800 CST  
作者:双重标准要不得 时间:2015-01-26 04:44:16

-----------------------------你谈历史可以啊?黑欧洲贵族干嘛?人家王子参军上前线你酸葡萄黑人干嘛?

=========

怎么这么敏感呀?难道你是会讲中文的英国王室的血
脉?

别替他们担心,王室就是让人黑的。你以为是让人拜
的?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5-01-27 01:24:37 +0800 CST  
(::::帖子正文::::)
(++++只想阅读正文的朋友,请直接上天涯博客 http://HistoryNotebook.blog.tianya.cn ++++)


也因为亚历山大的远征以及马其顿将军们建立的政权,希腊语作为官方语言在中东不少地区流行过近千年。罗马征服地中海东部地区之后,也是延续使用希腊语作为官方语言,而不是使用他们自己的拉丁语。而且在罗马帝国建立之后,帝国的重心渐渐东移,希腊语比拉丁语变得更为重要。在农耕时期,经济与农业的发达通常并不能转换成为军事组织的强大,因此农业定居地区屡遭蛮族入侵征服,在东亚、西亚、欧洲或是北非都曾多次出现。要到火药的广泛使用,特别是工业化之后,在依靠枪枝、弹药、钢铁、大炮的战争之中,经济与文化的发达才会转变成落后地区难以比拟的军事优势。罗马帝国建立的本身,也可以说是一次蛮族入侵,在经济与文化上他们都无法与包括希腊在内的东方地区相比。凭借他们在军事组织上的优势,罗马得以击败东方,抢掠大批的财富、奴隶运往意大利,将罗马建成帝国辉煌的都城。但是从长远来说,用刀剑抢来的财富只能维持一时,经济与文化上的优势却是更为持久。罗马帝国的发展就是一例:帝国建立之后三百年下来,包括意大利在内讲拉丁语的西罗马地区在经济上逐渐衰落,抢来的财富又回流到帝国东部的希腊语地区。

到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干脆放弃罗马,将都城东迁,移到连结爱琴海与黑海的拜占庭,并将新都城命名为君士坦丁堡。这样一来,连罗马帝国的政治中心都东移到希腊语地区。公元五世纪,北方蛮族入侵,东、西罗马都受到严重冲击。罗马城攻破,讲拉丁语的西罗马地区沦陷,被肢解得四分五裂。但是君士坦丁堡却没有被攻破,东罗马帝国虽然历经艰辛,却还是能够维持对地中海东部的控制。要到公元七世纪,从阿拉伯沙漠上冒出穆斯林骑兵,这才将东罗马赶出埃及、两河及地中海东岸地区。希腊语在东方的官方主导地位,就此终结,被阿拉伯语取代。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罗马,又称拜占庭帝国,其后还维持了好几百年,直到1453年才彻底被土耳其人征服,君士坦丁堡也被改名,成为伊斯兰教的城堡,伊斯坦堡。希腊与巴尔干半岛,也变成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地区。因而希腊语言与文化的影响,在东方持续的时间要远长于西方。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5-01-30 01:23:51 +0800 CST  
作者:双重标准要不得 时间:2015-01-27 03:04:11

就你这素质还能谈历史?有点常识都知道民选首脑随便黑!美国总统德国总理你不人身攻击造摇污蔑你黑无所谓!世袭的不能黑!日本天皇英国国王比利时国王不能黑!这都不懂?中国领导有欧洲贵族万分之一的但当也不至于名声这么坏!有危险领导先走有吃的领导先吃!简直就是人渣!

====================

好吧,我们这里是平民谈历史,素质自然没法跟您相比。

世袭的不能黑?谁订的规矩?写在圣经里的?

那当年英国报纸成天拿查尔斯戴安娜的风流韵事开心,
算不算黑?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5-01-30 01:36:55 +0800 CST  

楼主:修木读史

字数:167698

发表时间:2014-06-29 07:4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1 10:04:28 +0800 CST

评论数:44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