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热窝1914:热血青年射出的那两颗子弹

(按: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这一段开始阅读与一战相关的书籍。与萨拉热窝暗杀事件相关的文字刚刚整理好,涉及事件的经过,杀手的背景,塞尔维亚与奥匈帝国的状况,以及费迪南大公的背景资料。正赶上6月28日这个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分成数篇短文先发在这里,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也希望引起大家对这一段历史的兴趣。)


1. 萨拉热窝1914:错过目标的手雷

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皇储费迪南大公在撒拉热窝遇刺,是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从后果上来说,这恐怕可以算得上是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成功的刺杀行动,在西方曾被人称为“完美的政治谋杀”。但是从执行过程来说,这却是一次相当憋脚的行动,其之所以成事,有很大的偶然因素【1】。

费迪南大公的访问,早在三月中就已经对外公布。萨拉热窝是波黑省的省府,原本属于奥托曼(土耳其)帝国统治的地盘,当时全省的人口也就一百二十万,算一个多山,贫穷,落后的省份。1878年,由农民骚乱引起当地民众起义,推翻奥托曼统治,最后却是在列强的安排之下由奥匈帝国接管。奥匈的统治也没有给波黑带来平和,当地的斯拉夫人之中兴起一股分离势力。大公的访问有两个目的,一是视察在波黑举行的一场军事演习,二是访问省会萨拉热窝,让当地民众在街道两旁欢迎皇储夫妇,借此营造一个详和的气氛,也突显皇室对波黑的重视。

访问萨拉热窝被安排在行程的最后一天,也就是6月28日。军事演习已经顺利结束,萨拉热窝的活动将为行程画上圆满的句点。访问从9点25分开始,大公与王妃乘专列从市郊进城,先去火车站旁当地驻兵的军营中主持一个简短的阅兵仪式;10点乘车前往市政厅参加欢迎典礼;然后要去当地唯一的,也是刚刚落成的博物馆剪彩;午宴则是安排在波黑省长的官邸。前两天的阴雨在那天刚好转睛,费迪南大公身着骑兵将军的军礼服,身体有一些发胖却不失军人的威风,随访的王妃索菲则是一身白色礼服搭上一条黑色的披肩,俩人的心情都很不错。接载他们的车队由六辆车组成,从火车站开出顺着一条沿河大道开往市政厅,最前边两部车上坐着开道的警察,大公夫妇乘坐的敞篷车排在第三,俩人不断向两旁看热闹的民众挥手致意。





图一:1914年6月28日早上十点,费迪南大公与索菲王妃在萨拉热窝火车站坐上敞篷车前去市政厅,并接受沿途市民的欢迎。



他们所不知道的是,混在人群之中有一个七人的刺杀小组,成员都是波黑本地的青年,已经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进行策划与准备。从年龄上来说,他们都只有20岁左右,最小的才16岁,却是人小志高,胸怀反抗奥匈帝国统治的一腔热血。他们随身带有刺杀用的手枪与手雷,也带有剧毒的氰化物,抱定必死的决心,准备上演一场英雄壮举。刺杀小组由一人负责协调,另外六人在沿途布置妥当,等着费迪南车队的出现。可是真的看到车队开过来的时候,站在前边的几位混身热血不是转化成行动,而是冷却为疑虑与害怕:一位身边人太多,无法掏出武器;另一位身边有警察,更是动弹不得;下一位看见车队走过,却没来得及掏枪;还有一位心肠软,看见大公身边坐着王妃,不愿伤害无辜女子。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4-06-28 23:47:00 +0800 CST  
要到第五人,这才出现一位敢于将计划付诸行动的勇士。他的名字叫查布林诺维奇,位置选在沿河路旁一根电线杆边上,身上揣着的手雷外形像一块肥皂,顶部引信的盖子已经扭开。眼见车队过来,他掏出手雷,在电线杆上撞一下将引信点燃,随手向着大公的座车扔了过去。

二十世纪初的西方是政治刺杀盛行的时期,政客、王室成员时常成为目标。在1880-1914年间,因此丧生的首脑级人物就有俄国沙皇,意大利国王,希腊国王,塞尔维亚国王,法国总统各一位,美国总统与西班牙总理各两位。刺杀自古有之,但是在古代要困难许多。西方古代最著名的刺杀发生在古罗马的元老院,凯撒在开会时被他的元老院同事们用刀子捅死,而按规定进入元老院议事者原本是不可携带武器的。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刺杀则是荆柯刺秦王,得使用图穷见匕首的绝招才能接近目标,最后却还是功亏一篑。十九世纪西方工业技术的突飞猛进,产生手枪、手雷这样便于携带的致命凶器,使得刺杀的实施要容易许多,站在街角的狂热分子,就有得手的机会。只是查布林诺维奇出手投弹时未能完全遵守训练中立下的规则,他所使用的手雷从撞击引爆到轰然开花之间有十二秒的时间,本应拿在手上数十下才扔出去。可是那天大街两旁有不少人,还有担负保安使命的警察穿插其中,引爆炸弹之后若不赶紧扔出去,怕是会被人拦下。

为费迪南大公开车的司机,看见一样物体飞过来,本能地一踩油门,加速前进。手雷落下,砸在敞篷车尾卷起的帆布车盖上,其后跌落路面都还没有爆炸,直到跟在后边的车辆驶过时,才在车底嘭的一声。车上坐着的是大公的随行与助手,有两人受伤,街边的围观群众更是有近二十人受伤。出手之后,查布林诺维奇马上展开自杀行动,先将氰化物胶囊塞入嘴里咬碎,继而纵身一跃跳入路旁的河水之中。结果却是求仁不得,沿河大道旁边那条河的水深只到他的膝盖,而剧毒的氰化物居然没有将他毒死。有人估计是他们此前将胶囊带在身上时间太长,毒药已经失效。站在河里不知所措的查布林诺维奇,很快就被警察活捉。

费迪南大公听到后边的爆炸声,吩咐司机停车,令随车副官过去查看。副官很快回来报告有人扔炸弹,司机检查车身也发现数处撞击的痕迹,所幸只是外表损伤,对机械运作没有任何影响。王妃还觉得脖子与肩膀之间有点疼,细看下去表皮红了一块。路人听见大公说了一句:“那家伙肯定是疯了。我们继续吧。”座车又启动前往市政厅。这样停在马路中间其实是相当危险,若是人群中还有杀手,大公就成了活靶子。

前方的人群之中还真是等着第六位杀手,可能也是暗杀队中决心最大的一位,名为普林西普。他年龄不到20周岁,高中还没毕业,因为成天忙着搞革命,没心思照顾学业。他虽有一腔热情,但是身材弱小,志愿报名参加塞尔维亚游击队的时候,人家还不要他。这次暗杀行动,他自称为发起人,为自己找一个争口气的机会。此时他也挤在沿河大道两旁的人群之中,翘首等待车队经过。听见爆炸声后,他以为前边的某位同志已经得手,正在打探消息之际,猛然看见大公与王妃的座车开过来,还没等他有任何反应,座车已经扬长而去。

普林西普此时的沮丧不难想像,读书不成,革命不成,花几个月时间谋划的暗杀行动显然也已告失败。萨拉热窝的警察开始行动起来,在沿河大道两旁清场。普林西普只好走到旁边的商业区,排徊街头不知该去哪里,也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

(待续)

注:暗杀过程的描述,基本参照Vladimir Dedijer, The Road to Sarajevo (London : MacGibbon & Kee, 1967) pp.9-16及pp.315-323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4-06-28 23:55:05 +0800 CST  
2. 萨拉热窝1914:如此幸运的杀手

费迪南大公与王妃来到市政厅的时候,坐在前面两部车上的萨拉热窝市长、警察局长等人已经先一步到达,正在门口恭候。他们也听见爆炸,却不知其中的缘由,还以为是欢迎的礼炮声响。看见大公下车之后一脸怒气,这才觉察气氛不对。市政厅前已经站满市府官员及欢迎群众,对着走过来的大公与王妃,市长开始致欢迎词:“大公与王妃陛下到访,真是萨拉热窝莫大的荣幸……”。话还没说完,大公就气冲冲地将他打断:“市长先生,你的欢迎有什么意思?我好心好意来萨拉热窝,却有人对我扔炸弹,真是岂有此理!”市长听后楞在那里,不知如何应对。多亏索菲王妃冷静,将脸凑在大公耳边轻声说上几句,大公听后迟疑一阵,说:“你还是继续致辞吧。”市长这才回过神来,将欢迎词念完。

接下来,应该是大公致答谢辞,只是他的讲稿在搭乘被炸那辆车的一位副官身上。尴尬地等过一阵,才有人将讲稿赶送至会场,稿纸上还沾着受伤军官的血迹。大公念完之后,大家步入市政厅内,相互致意交谈,气氛和缓一些。看见此时也在市政厅的波黑省长波提尔瑞克,大公很直接地问到,“你觉得会不会有人再试图行刺?”波提尔瑞克先是一番道歉,表示今天的事情自己要负责。谈到一下项为新博物馆剪彩的行程,他说原本的计划是取道市中心商业区的弗朗茨?约瑟夫大街,现在为安全起见还是改走刚才走过的沿河大道,因为其道路两旁的清场已经完毕,应该是安全的,博物馆那边还聚集着一众省政府官员等着欢迎大公。其他人跟着插话,有的说应该取消剩下的活动,也有的说不如直接去省长官邸等待午宴。

最后拿主意的是大公本人,他想先去医院探视受伤的副官,而后才去博物馆。按原先的安排,索菲王妃只需要参加市政厅的仪式,不用去博物馆。但是听说要去探访伤者,她向大家表示要一同前往。车队在10点45分启程离开市政厅,临行前大公还口述一封给奥匈皇帝的电报,讲述发生的事件,报个平安。




图二:费迪南大公与索菲王妃携手走出萨拉热窝市政厅,准备前往医院探视早些时候被炸伤的副官。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4-07-01 00:26:06 +0800 CST  
多谢各位支持。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4-07-01 00:28:13 +0800 CST  
大公与王妃仍然是坐在车队的第三辆车上,波提尔瑞克省长也坐在同一辆车上亲自陪同。车队在沿河大道上快速行驶,走到市中心拉丁桥的交叉口上,前边开路的两辆车可能是没有弄清行车线路的新安排,向右一捌要插上原计划路线中的弗朗茨?约瑟夫大街。大公座车上的司机也跟着捌了进去,随车的省长一看不对,急忙制止:“怎么搞的?停车!你走错了,我们应该走沿河大道。”司机猛踩刹车,在一间食品店前停下,准备倒车调头。

已经游荡一阵子的普林西普,此时恰好就在店前,简直不敢相信大公的座车不但再次出现,还竟然在他跟前两步远的地方停了下来。他立刻拨出手枪,举在手中。这一天是普林西普特别幸运的一天,不但拣到第二次机会,还可以在近距离对着大公的座车连发两枪。枪响之后,司机赶紧倒车,退回沿河大道,波提尔瑞克下令全速开往省长官邸。大公此时嘴角出血,王妃对大公惊呼一句:“上帝呀,他们把你怎么了?”而后自己却从座位上向着大公倒下去,脸埋在大公的双膝之间。大公也喊了一句:“索菲,索菲,为了我们的孩子,你不能死!”随行的副官赶紧询问,“陛下是不是很痛?”大公重复了几遍,“没什么”,只是他的脸有点歪曲,声音也一次比一次微弱。

这一天是大公与王妃不幸的一天,如果车队不走错路,他们不会有事。如果车队走错路,只要一路快驶,没有停下改正路线,估计也没有大问题。普林西普打出两颗子弹,一发击中大公的脖子,打断静脉血管,在脊椎那里才停下来。另一发的目标其实是波提尔瑞克,却打偏了,穿过车身,从束腰带的右侧进入王妃的身体。到达官邸的时候俩人都已失去知觉,奄奄一息,可以请来的已不是医生,而是做临终礼的天主教神父。11点半的时候,萨拉热窝的教堂一个接着一个敲响哀悼大公与王妃的钟声。





图四:遭暗杀的费迪南大公与王妃,躺在棺木中,供人吊唁。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4-07-04 21:53:23 +0800 CST  
(::::帖子正文::::)
(++++只想阅读正文的朋友,请直接上天涯博客 http://HistoryNotebook.blog.tianya.cn ++++)



3. 热血青年的长成





图五:杀死费迪南大公与王妃的波斯尼亚学生普林西普。左边为他的学生照。右边是他在囚房之中。


放完两枪之后,普林西普将手枪举向自己的额头,这时才冲上来的警察将他制止,其他旁观者也意识到他是刺客,对他拳打脚踢。踉跄之中他身上携带的另一件凶器,手雷,跌落在地。不过,他还是能将毒药塞进嘴里,只是没得到想要的结果,与早前的查布林诺维奇一样,被抓了个现行。

普林西普出生在波黑西部山区的一个塞尔维亚族的小村庄【1】,当时当地的生活条件还基本处于中世纪农村的水准。他出生的那天,母亲先是下地割草,又去河边洗衣,感觉不对的时候才匆匆回家,躺在灶台边的草堆里将孩子生在地上,由赶来帮忙的婆婆剪断脐带,清洗刚出生的婴儿。在这样连接生婆都不需要的条件下,她前后生下九个孩子,其中六个夭折在襁褓之中。村里的神父给孩子取名为加夫里洛,到孩子满月时举行洗礼的时候,神父的助手才给孩子做出生登记,在教区名册上把孩子的生日记为1894年7月13日,在户口册上却写成6月13日。这一心不在焉的错误,到普林西普后来接受审判的时候要引起一场争论:取前一日期他在行刺时不满二十,按奥匈法律不可判死罪;取后一日期,他就得上绞架。

在幸存的三兄弟中,普林西普排在中间,自幼身体瘦弱,沉默寡言,性格倔强,不喜欢跟同龄的孩子玩耍。村子附近正好有所小学,虽说父亲想要他帮家里放羊,母亲却坚持送他去学校,而他自己也特别喜欢读书。老家的生活贫穷,他的大哥早年去外地谋生,在萨拉热窝做生意,在城外的一个小镇上安家。有一天,大哥在报纸上看到军校的招生广告,学费、伙食费全免,还发一套制服。想起小学就要毕业的弟弟,大哥捎信回家,建议父母送弟弟来读军校。1907年的夏天,刚满13岁的普林西普离开乡村,进城读书。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4-07-08 23:17:32 +0800 CST  
(::::帖子正文::::)
(++++只想阅读正文的朋友,请直接上天涯博客 http://HistoryNotebook.blog.tianya.cn ++++)


在幸存的三兄弟中,普林西普排在中间,自幼身体瘦弱,沉默寡言,性格倔强,不喜欢跟同龄的孩子玩耍。村子附近正好有所小学,虽说父亲想要他帮家里放羊,母亲却坚持送他去学校,而他自己也特别喜欢读书。老家的生活贫穷,他的大哥早年去外地谋生,在萨拉热窝做生意,在城外的一个小镇上安家。有一天,大哥在报纸上看到军校的招生广告,学费、伙食费全免,还发一套制服。想起小学就要毕业的弟弟,大哥捎信回家,建议父母送弟弟来读军校。1907年的夏天,刚满13岁的普林西普离开乡村,进城读书。

他却没有上成军校。大哥是生意人,对政治并不关心,但是真要给弟弟报名的时候心里还是有几分犹豫。这一天带弟弟进城,备两件内衣内裤,与店老板聊起来。店老板连连摇头,告诫道:把孩子交给帝国的军校,将来是帮别人镇压自己的乡亲,还不如送他回乡下;送他进商校才是最好的选择,将来或许可以赚大钱呢。于是大哥打定主意,自己掏腰包,当天就在城里帮普林西普找好住处,带他去商校报名注册。如果不是店老板这一席话,或许费迪南大公来访时,普林西普就不是一名刺客,而是站在受大公检阅的队伍之中。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4-07-11 00:50:26 +0800 CST  
(::::帖子正文::::)
(++++只想阅读正文的朋友,请直接上天涯博客 http://HistoryNotebook.blog.tianya.cn ++++)


在商校学习期间,普林西普是一名好学生。但是学过三年之后,他却有了自己的主意。平日交往的同学与朋友,都很看不起商人。受他们的影响,普林西普决定转学,去一间正规高中学接受经典教育。所谓经典,在西方指的是古希腊、古罗马留下的文献。两千年前的古希腊文与拉丁文,到后来已经没有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西方现代教育兴起之后,经典教育被人批评为浪费精力学死人的语言,在当今的西方中学已经取消。但是在二十世纪初,经典却是想要晋身职业或是知识阶层的人必修的课程。普林西普的决定让大哥很不高兴,他上学要靠做小本生意的大哥供养,于此同时竟然看不起大哥经商的职业。架不住弟弟的倔强与坚持,大哥最后还是想通了,高中毕业之后若是能读大学,将来家里或许能出一位专业人士,医生或是律师,还是要强过经商。为此大哥还专门请人帮弟弟补习商校之中不用修读的希腊文与拉丁文。

进入高中之后,普林西普却从好学生变成差学生,因为他的主要精力已经不在读书之上。让他分心的有两件事,一是文学,一是政治。在文学方面,他开始大量阅读俄国、法国等地的各类文学作品,特别喜欢诗歌,还时常有着写诗的冲动与尝试。但是他对自己的才华没有信心,写下的作品都不敢拿出来给别人看。在政治方面,他开始受同学之中反抗奥匈帝国情绪的影响,参加“青年波斯尼亚”组织,阅读革命书籍,寻找救国救民的大道理。他还自告奋勇,前往塞尔维亚报名参加游击队,愿为民族解放流血牺牲。可是招兵站的人见他身材瘦小,看都不多看一眼就打发他回去。跟他同行的许多同学,穿上军装上前线立功,回来之后在伙伴之中好不风光,普林西普却只能在一旁郁闷无比。

为了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在一起有更多的时间,普林西普又自作主张,跑去贝尔格莱德上学。萨拉热窝与贝尔格莱德之间的距离有300公里,在现在来说不算远,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却不算近。而且,两地分属不同国家,萨拉热窝是奥匈帝国下属的一个省城,贝尔格莱德则是塞尔维亚的首都。不过,经典教育的课程在两地差别不大。奥匈的高中,每学年期末都有考试,只要能考过就可以升级,对上课倒没有特别要求。只是这种不专心的读书方式,又是让大哥很生气,兄弟俩吵得厉害的时候,大哥甚至停过给弟弟的资助,普林西普只能饿着肚子,偶尔跟同学蹭口饭吃。不过,大哥终究是心软,不忍放下弟弟不管。普林西普就这样在两地之间来回折腾,期间有一年考不及格,就要满二十岁的人,还没有完成高中课程。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4-07-14 00:29:04 +0800 CST  
(::::帖子正文::::)
(++++只想阅读正文的朋友,请直接上天涯博客 http://HistoryNotebook.blog.tianya.cn ++++)

4. 阴谋始于剪报

根据几位杀手被捕后的交待,整个暗杀计划开始于1914年三月中旬,费迪南大公访问波黑的消息出现在萨拉热窝报纸上的时候。青年波斯尼亚组织中,有几位成员读报之后觉得这可是一个向奥匈当局发动攻击的机会。可惜的是,他们自己没有武器。有人想到,前不久回家探亲的查布林诺维奇,说过他有一把左轮手枪。几个人一阵商量,最后决定把报纸剪下邮寄给他,算是给他一个建议。

这位在后来的刺杀行动中率先扔出手雷的查布林诺维奇,此时也是浪迹贝尔格莱德的热血青年【2】。他也出生于波黑,年龄比普林西普小半岁,家境要好出许多。他父亲进城谋生,在萨拉热窝开起餐馆,以当地标准,收入算是不错的。只是开餐馆要得到政府的许可,他父亲也因此要为警察办事,餐馆中得来的消息要向警察报告。再加上父亲块头大,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出手打老婆孩子,父子之间经常发生冲突。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4-07-16 00:26:21 +0800 CST  
(::::帖子正文::::)
(++++只想阅读正文的朋友,请直接上天涯博客 http://HistoryNotebook.blog.tianya.cn ++++)


查布林诺维奇也曾在萨拉热窝商校读书,却因成绩不合格而被退学。父亲将他一顿暴打之后,让他去当学徒工,试过铁匠、车工,都不喜欢,最后成为印刷厂的排版工。他其实并不愿意退学,喜欢读书,白天工作之后晚上还在灯下读小说。有一次,他父亲发现儿子竟然在读一本宣扬革命的俄国小说,干脆将他房间里的电灯泡给卸下拿走。在家里跟父亲冲突不断的他,在工作时也经常领头与雇主冲突,组织工会,参加罢工,还曾因此被捕。于此之外,他在工人运动内部也时常与别人发生矛盾,同志之间争吵起来,别人还拿他父亲当告密者的事情来攻击嘲笑他。为了躲避父亲的专制,警察的迫害,同志之间的不和,他也跑去贝尔格莱德,在印刷厂做工,收入微薄,平日里喜欢与波黑来的学生们混在一起。

剪报在三月下旬寄到贝尔格莱德,查布林诺维奇在午饭桌上读信,正巧普林西普在场,于是也给他过目。普林西普看后,什么都没说。查布林诺维奇也没太往心上去,下午做工忙过一阵之后,早把整件事情丢在脑后。可是吃晚饭的时候,普林西普又来找他。俩人一阵长谈,普林西普郑重其事邀请他一起参加暗杀费迪南的计划。查布林诺维奇欣然应允,俩人商量着还要再多一名成员,形成三人小组,选定普林西普的室友与同学,格拉贝兹,另一位来自波黑的学生。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4-07-17 19:43:55 +0800 CST  
(::::帖子正文::::)
(++++只想阅读正文的朋友,请直接上天涯博客 http://HistoryNotebook.blog.tianya.cn ++++)

暗杀行动的第一个难题是找到武器。查布林诺维奇的确曾有过一把手枪,但是现在已经不在身边。普林西普通过关系联系上他认识的军人,想从塞国军队中搞武器。在贝尔格莱德的波黑学生之中,有不少参加过游击队,仗打完之后呆在那里。在他们的帮助与牵线之下,普林西普与他的两个同伴搞到四把手枪,六颗手雷,还跑到郊外一个荒无人烟的野地里进行训练,对着树干练习射击,普林西普的成绩最好。

普林西普又捎信给他在萨拉热窝的一位好朋友,伊利奇,请他在当地配合行动。他们俩是老相识,几年前13岁的普林西普从乡下来到萨拉热窝读商校的时候,大哥给他找到的房子,房主就是伊利奇的母亲。据说普林西普最初接触革命文献,正是受到比他大四岁的伊利奇的影响,后来也一直把伊利奇当着他最好的朋友。伊利奇也是出身贫寒,才五岁的时候,当鞋匠的父亲病逝,他与洗衣为生的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后来有些积蓄,弄几个房间出租给当地的学生。

伊利奇也在商校读过书,而且成绩优异。毕业后却是找不到工作,先是卖报纸,在戏院打杂,其后浪迹他乡做过各式各样的苦工。生活的艰苦损害了健康,他只得回到萨拉热窝,争取到奖学金上师范学校。1912年,也就是暗杀事件前两年,才从师范毕业,其后在外地当过一阵教师,又回老家在银行做过职员。在暗杀发生前,却是在当地一家塞尔维亚文报纸当校稿员,还给报纸写过评论。与普林西普相似,伊利奇平日也是静默寡言,酷爱读书,还翻译过高尔基,巴枯宁等人的著作。在青年波斯尼亚成员之中,他可以算是比较老成,有经验,有思想的一位。后来整个暗杀行动,也是由他指挥调动。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4-07-20 22:48:01 +0800 CST  
(::::帖子正文::::)
(++++只想阅读正文的朋友,请直接上天涯博客 http://HistoryNotebook.blog.tianya.cn ++++)


5. 青年波斯尼亚

以20世纪初欧洲的标准来说,波黑属于贫穷落后地区,工商业没有发展起来,经济基础还是中世纪水准的封建农业。当地的人口,分为三个“民族”,塞族(塞尔维亚人),克族(克罗地亚人),与穆斯林。其实按照语言、民俗、血缘来说,三者是一家人,没有很大分别,都属于斯拉夫人之中的同一个分支。他们之间的间隔是由宗教来划分的:塞族人信的是东正教,也就是流行在俄罗斯、东欧、及地中海东岸,尊从君士坦丁堡牧首的基督教会;克族信的是天主教,也就是流行在中欧与西欧南部,尊从罗马教皇的传统基督教会;穆斯林则是当地的斯拉夫人,在奥托曼统治期间改变信仰,跟随土耳其人的伊斯兰教。

在中世纪,塞族人曾经有过一段政治独立的时期,后来被奥托曼征服。双方于公元1389年在科索沃进行过一场殊死激战,结果塞族军队被奥托曼歼灭,他们的地盘落入土耳其人的统治。但是土耳其人也付出惨重代价,一位名为米洛斯?奥比里克的塞族骑士,走入敌营中诈降。奥托曼的苏丹(皇帝)亲自接见他的时候,他却拨出隐藏在身上的匕首,杀死苏丹,其后自己也被人斩成几段。这是一场成功的“荆柯刺秦王”,多少弥补了塞族人在科索沃战役惨败所带来的屈辱,整段故事变成一首英雄史诗,在塞族民众之中代代相传,妇孺皆知。虽说现代学者的考证并没有找到多少相关的证据,但是传说的力量往往大过历史真实。到十九世纪塞尔维亚独立建国的时候,国庆节就定在6月28日。费迪南大公访问萨拉热窝的日期,也恰巧定在6月28日,有人说这是对塞族人的挑衅,也是引起暗杀的原因之一。不过,普林西普与同伴们策划暗杀的时候,并不知道费迪南是哪天到访萨拉热窝。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4-07-23 23:43:58 +0800 CST  
(::::帖子正文::::)
(++++只想阅读正文的朋友,请直接上天涯博客 http://HistoryNotebook.blog.tianya.cn ++++)


15世纪的奥托曼帝国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相比,要算是经济上更为发达的地区。按照那时候的标准,波黑算不上贫穷落后。要到十九世纪欧洲开始工业化进程,奥托曼才显出滞后,诺大的帝国在管治上也出现问题,各地离心离德,各自为政。在波黑,拥有土地的贵族基本上是在宗教上依顺奥托曼的穆斯林,坚持基督教信仰的塞族人与克族人,则大多是在土地上辛劳耕作的农民。没有帝国政府的节制,波黑的贵族对农民的欺压索取过度,造成农民反抗。类似的骚乱在奥托曼统治下的希腊、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也曾发生,每一次都引来俄罗斯、奥匈、英国、法国等几个大国插手干预。骚乱平定之后的安排,也是几个大国之间的战略平衡与交易,有的地区独立,有的地区被别国接管。波黑地区在1878年被奥匈接管,但是在名义上还属于奥托曼帝国。三十年后(1908年),奥匈正式吞并波黑,引起一场外交风波,也引起许多塞族人的不满。

奥匈接手波黑之后采取保守政策,并没有跟穆斯林贵族过不去,怕触及贵族的利益会引发政治不稳。奥匈皇室信的是天主教,安抚同样是信奉天主教的克族人要相对容易一些。但是在最大族群塞族人眼中(约43%),从奥托曼换为奥匈,境况没有多少改善。从经济上来说,奥匈倒是将铁路、工厂、银行带进落后的波黑,只是在工业化刚起步的社会,农民的处境往往是更为艰难。运输方便之后,外地的农产品运入波黑,变成谷贱伤农。原本贵族索求的地租就很重,现在还要向奥匈纳税,而且要求交现钱,不许以实物替代。进入波黑的银行,给农民提供的不是信贷,而是高利贷,使许多农家欠下一身的债务。凡此种种,让还没有挣脱封建枷锁的农民,又要背上资本主义的沉重负担。也难怪普林西普与他的朋友们,对商人特别反感。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4-07-25 23:18:37 +0800 CST  
作者:海浪微风 时间:2014-07-26 16:06:33

费迪南大公之所以选择6月28日访问,是因为6月28日是他结婚十四年纪念日。

================

好象不对。我看到的书藉上说,费迪南在1900年6月28日,
当着大家的面宣誓不会改变他的贵贱婚姻。奥皇要他这样
宣誓,怕的是费迪南继承皇位之后拨高索菲的位置,没人
拦得住他,由此可能引起政治麻烦。

宣誓之后三天,也就是七月一日,他与索菲成婚。

至于说到访萨拉热窝的日子,则是由演习的安排,到六月
才正式定为28日。之前并没有完全定下来。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4-07-26 23:09:11 +0800 CST  
作者:海浪微风 时间:2014-07-26 16:09:36

为什么塞尔维亚黑手党要刺杀大公呢?

===========

塞尔维亚及黑手会的情况,下周会具体讲到。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4-07-26 23:10:06 +0800 CST  
(::::帖子正文::::)
(++++只想阅读正文的朋友,请直接上天涯博客 http://HistoryNotebook.blog.tianya.cn ++++)



在教育方面,奥匈做过一些努力,在波黑增办学校,使得当地一些家境不算富裕的孩子也有读书的机会。问题是在经济依然落后的波黑,学生毕业之后并没有什么出路。政府部门有限的职位,大多用的是奥匈派来的外地官员,间或会留一些位置照顾的克族人。由此才造就像伊利奇、普林西普这样有文化没前途的塞族高中生,对奥匈统治充满仇恨。在他们眼中,奥匈统治是外族的压迫,波黑的前途在于争取塞族的自由与自主。这当然,是受十九世纪流行于欧洲的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那时候欧洲各地的民族主义者们,模仿追求意大利统一的组织“青年意大利”,在各地成立过“青年德意志”,“青年爱尔兰”,“青年波兰”,“青年捷克”,“青年土耳其”等等,追求民族独立,国家的再生。这一风气传到波黑,就变成“青年波斯尼亚”。同样的风气也曾影响到二十世纪初,五四运动之后的中国,所用的名称还更要年轻一些,变成“少年中国” ,有许多中共早期领导人都曾参与其中。梁启超就专门写过一篇文章,题为《少年中国说》,以文学的手笔议论政治,热血沸腾,激情满怀,现在还时不时有人拿来当教材使用。

青年波斯尼亚的成员主要是波黑的塞族高中生,有普林西普这样的在读生,也有伊利奇这样的毕业生,倒是有几分像同学会。从组织上来说,它却比同学会还松散,没有章程,也没有负责人,只是志趣、经历相似的学生聚在一起。他们有一个共同爱好,文学。平日里不但喜欢阅读与讨论各国的文学作品,也喜欢自己动笔,写小说,文艺评论,诗歌。在这些学生之中,以后要出现好几位著名的作家,其中还有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伊沃?安德里奇。他是克族人,同情塞族学生的理想,比普林西普大两岁,俩人在萨拉热窝是相识。他们特别崇拜诗人,按照安德里奇的话说:“我们整个社会都在鼾声中死睡;只有诗人与革命者闭不上他们的双眼。”后来甚至有人将青年波斯尼亚说成是文学运动,而不是政治运动【3】。

奥匈当局自然是不能容忍青年波斯尼亚的存在,因此他们的读书写作也成为地下活动。穷学生的清苦生活,加上对理想的追求,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之中像清教徒,不喝酒,不近女人。在政治上,他们有仇恨的对象,恨奥匈帝国,恨资本主义与商人,也恨父辈的权威,恨普通民众的麻木。至于说他们的政治诉求,却不是那么清楚,只有一个远大、模糊的前景,受外族欺侮几个世纪的斯拉夫人,要争取独立与自由,有要自己的民族国家。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4-07-28 23:55:46 +0800 CST  
(::::帖子正文::::)
(++++只想阅读正文的朋友,请直接上天涯博客 http://HistoryNotebook.blog.tianya.cn ++++)


6. 不统一,毋宁死

此时在波黑的东边,已经有一个塞族人自己的民族国家,塞尔维亚,只是其存在时间不长,内部政局动荡不稳,经济基础也是落后的农业,在工业发展水平上还比不过奥匈统治下的波黑。围绕着贝尔格莱德建立的塞尔维亚公国成立于1817年,于此之前那里在奥托曼统治下已经有四个世纪,于此之后塞尔维亚名义上仍然是奥托曼的属地,但是实际上已经是政治自主,开初人口也只有一百万。随着奥托曼的衰落,塞尔维亚逐渐扩张,科索沃,阿尔巴尼亚,马其顿,以及波黑都是塞尔维亚垂涎的目标。1878年欧洲几个大国在柏林商讨决定,将波黑交托给奥匈。希望落空的塞尔维亚,只是得到正式的认可,成为独立的国家。到二十世纪初,塞尔维亚的人口已经达到四百多万,但是政治局势却是相当不稳定。在外与周边的大小邻居(奥托曼,奥匈,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时有冲突与争端,在内有两个不同的家族争夺王位,也有农民的不满与骚乱,整段历史读下来充满了政变,谋杀,镇压,流血。最富有戏剧性的一次政变发生在1903年,一群青年军人冲入贝尔格莱德王宫,将国王与王后从藏身的暗室里拖出来,乱枪扫射之后再砍成几段,从窗口扔到大花园里。时任总理与国防部长也在政变中丧生。新国王登基后,这些军人成为军中要角。

1908年奥匈正式吞并波黑,反应最为强烈的是塞尔维亚,甚至宣布进入军事动员状态,摆出一拼的架势。但是巴尔干半岛上的任何改变,都涉及欧洲几个大国的利益与角力,塞尔维亚是小国,并没有多少发言权,最终只能让步接受事实。塞尔维亚军队内部与波黑的青年学生之中,因此出现强烈的不满情绪。当时担任塞军总参情报部门负责人的上校,狄米特里耶维奇,是1903年政变的主谋者之一,因为身高体壮,绰号“阿匹斯”(古埃及神话中的“神牛”)。对塞国政府的妥协大为不满的军官们,聚集在他周边,成立“黑手社”。组织的正式名称其实是“不统一,毋宁死”,以将巴尔干半岛上所有塞族人居住地区纳入大塞尔维亚国为政治目标,组织地下武装,瞒着政府在境外进行游击,破坏,间谍,暗杀等等活动【4】。流落贝尔格莱德的波黑学生与青年波斯尼亚的不少成员自然成为黑手社的招募对象。普林西普算是其中晦气的一员,豪情满怀跑去加入游击队却被人拒之门外。





图六:黑手社头目,塞军总参谋部情报负责人狄米特里耶维奇上校,绰号“阿匹斯”,坐在他的办公桌前。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4-08-01 00:42:21 +0800 CST  
(::::帖子正文::::)
(++++只想阅读正文的朋友,请直接上天涯博客 http://HistoryNotebook.blog.tianya.cn ++++)


与黑手社联系上之后,波黑那些充满理想的青年学生难免卷入恐怖政治的旋涡。十九世纪出现在欧洲的无政府主义极端派,就是主张以扔炸弹,搞暗杀等等暴力行为来宣扬他们的诉求。在社会矛盾尖锐的波黑,自然有不少学生受其影响。更何况塞族传说中,本来就有一位五百年前在科索沃之战中成功刺杀苏丹的英雄。1910年,一位名为兹里伊奇的青年波斯尼亚成员,也是在萨拉热窝的沿河大街上对波黑省长所乘的马车连开五枪,只是都没有击中目标。他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遗体被当局偷偷掩埋在专门留给自杀者与流浪者的乱坟岗之中。青年波斯尼亚的学生们,后来还是将他的坟墓找到,当成他们朝拜的场所。四年后,伊利奇、普林西普、查布林诺维奇在执行暗杀前,都曾特意去那里献花、致意。

想给奥匈在波黑制造麻烦的黑手社,暗地里一直在策划暗杀行动,目标包括奥匈皇帝,部长及省长级官员。普林西普与查布林诺维奇或许如他们所交待的那样,看到报纸之后才去请缨。但是黑手社内部,早已有暗杀费迪南的讨论,只是在等待适当的时机。暗杀所需要的武器,是由阿匹斯手下提供的,贝尔格莱德三人组的训练也是也是由黑手社的人来安排。有许多塞国军官参加的黑手社,本身也是地下组织。塞尔维亚只是一个小国,却总想着把周边其它国家境内的塞族居住地吞并下来,实现大塞尔维亚的统一。黑手社的存在也是因为塞国的勃勃雄心没有足够的实力支持,军方的强硬派才搞秘密组织在周边惹是生非,一旦闯下大祸,政府还可以推卸责任。普林西普与伙伴们卷入其中的经过,主要来自他们在法庭审理时的交待。他们不但没有提到黑手社,还尽力为塞国开脱,把一切罪责揽在自己头上。相应的证据,要到后来才慢慢浮现出来。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4-08-04 01:08:15 +0800 CST  
(::::帖子正文::::)
(++++只想阅读正文的朋友,请直接上天涯博客 http://HistoryNotebook.blog.tianya.cn ++++)


6. 为后代留影

普林西普捎信给伊利奇,请他协调配合,并不是简单的因为俩人是好朋友。后来找到的证据显示,伊利奇不但与黑手社有联系,还认识阿匹斯。1913年年底,伊利奇曾经去过贝尔格莱德,向阿匹斯汇报情况,讨论刺杀波黑省长【5】。伊利奇应该是黑手社安置在萨拉热窝的一个头目。到选定来访的费迪南为新的刺杀目标之后,自然是由他来负责组织工作。他很快就在萨拉热窝组成另一个三人小组,形成两个三人小组加上他自己一共七个人的刺杀队。奥匈当局在后来的审判之中,却没能把这些联系查清楚,只知道贝尔格莱德有人提供武器,完全不知道黑手社插手其中。

受完训练之后贝尔格莱德三人小组,带上手枪、手雷与子弹,于五月底登上返回萨拉热窝的旅程。在塞国境内,自然是有人一路照顾,招待。但是进入波黑境内,却是很有几分危险。随身背着吃重的武器,很容易被人发现。三人上路后不久,就发生争执,查布林诺维奇管不住嘴巴,喜欢跟生人聊天,还总是有点显摆。最后只得让他一人走大路,普林西普与格拉贝兹则是翻山越岭,选一条走私者用的小路。幸亏一路都有人安排老乡协助,虽说辛苦,却没有碰上什么麻烦。一个星期过后,三人到抵达萨拉热窝,才知道费迪南的访问日期已经公布,定在6月28日。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4-08-06 00:33:44 +0800 CST  
(::::帖子正文::::)
(++++只想阅读正文的朋友,请直接上天涯博客 http://HistoryNotebook.blog.tianya.cn ++++)



格拉贝兹与查布林诺维奇各自回家居住,普林西普则是回到老地方,跟伊利奇住在一起。两个小组之间互相独立,互不相识,只有伊利奇知道所有的组员。萨拉热窝小组之中有一位穆斯林,穆罕默德巴史奇,26岁,是年龄最大的组员,出身破落贵族家庭,早已参加黑手社活动,平日住在城外。另两位是在校学生,楚布里洛维奇17岁,坡坡维奇才16 岁。俩人成为组员后,没有受过任何实弹训练。受此重任,俩人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竟然会私下向别的同学炫耀,自己就要去暗杀王储。所幸别人以为他们只是吹牛而已,没人当真。


在等待期间,却出现一个意想不到的波折,刺杀行动的负责人伊利奇竟然改变心意,打起退堂鼓。据他后来在法庭上声称,自己曾经多次劝说普林西普放弃暗杀计划,因为这样的暴力行为达不到什么政治改变,反而会招来奥匈当局的反扑与迫害,最终受苦的还是塞族同胞。普林西普也在庭上证实这一说法。至于内中的原因,同样是引起后人不同的猜测。暗杀发生时伊利奇24岁,判决下来必死无疑。他说出这一段劝阻,只是为了保命,而普林西普也予以支持。他在行动前想到退却,应该不是贪生怕死,毕竟他最有经验,暗杀前的各种准备也都是他在张罗。从他在那一段时间写的文章来看,是有一些思想转变的苗头,其中谈论到无政府主义极端派的暴力行动,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效果。有的人因此认为在青年波斯尼亚中属于老一辈的伊利奇,在思想上从向成熟,不像年轻一些的普林西普,还沉浸在流血牺牲的悲壮情怀之中【6】。

楼主 修木读史  发布于 2014-08-08 00:01:28 +0800 CST  

楼主:修木读史

字数:167698

发表时间:2014-06-29 07:4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1 10:04:28 +0800 CST

评论数:44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