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视角看孔子的历史贡献

外儒 下


从两千年的儒学的沉浮来看,只有在两汉和宋之后‘思孟儒学’更昌盛。这一时期,社会少有大的集团和组织。没有一个阶层能动摇儒学的‘义’。


在每个时代变迁的时候,由于新的道德理念还没有完善,往往政府会采取道家学说来治理国家。历史上讲,汉朝时,外儒内法。而笔者认为,更确切地说是,外儒内道。战略上以儒家的仁义思想作为社会观的总宗旨,提纲挈领的指导一切事物,但是微观上运用道家治理方法。具体事物具体分析,所谓实事求是,有的放矢。

秦朝结束了中国的一个时代,秦朝和汉初这一时期的道德规范还没有被全面总结出来,秦朝用了激进派的法家,汉初用道家执政。

大一统思想必须被帝国贯彻,对于法家来说,这很简单,只要把其它思想的书籍上缴烧掉,把不肯改变思想的其它流派领袖治罪,就这么简单。

而汉朝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做起事来就比较复杂,因为儒家思想对于其它思想是比较包容的。董仲舒曾经上表,请求汉武帝,不允许思想发展,其实是不允许政府接受其它思想,并没有真正做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只是不让其他学说成为‘官学’。独尊儒术这句话,出自民国时期的反儒学者笔下。
秦汉是一个新时代的建立,道德理论必定有别于前期。隋唐时期,以荀子为代表的治世儒派沉沦。在小地主兴起,士族衰败,延续了隋唐的整个过程,其道德理念又有微调,使得最有利于生产发展,最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社会道德无法被全面总结出来。这时候,隋唐基本也突出道家的治世观念。把这归纳为皇帝的个人爱好就太简单了。皇帝爱好多了去了,最大的恐怕是夜夜笙箫,不上朝。

从宋朝起,社会生产形势开始稳定,仁义并举的思孟学派成为社会道德的新规范。
再一个时期就是清朝灭亡,帝制结束。社会产生巨大转变,传统的社会道德不再适用于当前社会。摸着石头过河,整个社会的基本指导方针突出了道家思想。但是还是‘为道竖德’的,为人民服务是总原则。

道家的道侧重于自然,儒学的道侧重于社会。二者虽有一丝相同,却更多的表现为互补。因此中国两千年的思想是儒道媾和的。

怎么还用这么难听的词。笔者说西方文明是自由派媾和宗教。因为两方虽然知道离不开对方,可是谁得势了就会去批判另一方。这一点在本书第三章第八节有说明。

而儒道并存两千年,早在西汉儒学就被道家嘲笑为‘腐儒’。而儒家则干脆把道家清一色都划入法家。因为指鹿为马的法家早就臭了,划入法家使他们不批自倒。

总的来说,道家突出一点,社会更加自由,粗犷一点;儒家突出一点,更加公正一点。
总的来看儒道两家还要搭帮走下去。你要造个潜水艇,用社会的仁义‘道’做指导是不行的。我的孩子老是考鸭蛋,将来可能成为自己的负担,咱也不能把他扔到垃圾堆上。


儒学把仁义道德作为一切治理国家的指导性纲领。形成社会观指导原则上的大一统。
今天我们更要重视社会观建设,但是社会道德不能强加于人民身上。成为现实生活中道德理论的核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这就是:人民大众在这种道德理论(或者意识形态)的指导下,于现实生活中是否得到更普遍的个人利益。

道德理论普及的基础是由普遍的个人利益所决定的。这一观点由我个人提出。


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而不能是简单的富国强兵。虽然差若毫厘,但却谬以千里。

儒学的行为规范不能再是繁杂的‘礼’。只要符合人的利益便可。

儒学的人性论不能只是追求‘君子’。而应该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人人都实现了个人价值,就抚育了这个社会。也间接赡养了天下的老人。

我再说一遍,儒学应以社会责任为根本,以正义、仁爱为主干,以人的权益为轮廓。
就是,仁爱、正义、人的权益;使人修身、齐家、立业,实现个人价值。

笔者并非专家,但是笔者有权利把自己的‘认知’写在自己书中。虽然他很鄙陋,但我们对历史的认知绝非一言堂。

本书终于可以完结了。

多情者多艰,寡情者少难,情之不敛,运无幸耳。
楼主 昆仑寓者  发布于 2016-02-13 21:01:07 +0800 CST  


儒学的“仁”,就是探讨人于各种人群的关系。探索人对人类社会的服从和适应。

他也只应该研究人于社会。

应该抛弃天啊、地啊;人啊,心啊的研究。一谈起这些就会被宗教问的哑口无言,因为很多东西有不可知性。

天地是科学家的事;人、心是医学家的事。不知为不知,不要越俎代庖。

儒学核心探索:人服从和适应社会。

这样可以摆脱宗教的纠缠,做人类文明发展的先锋。
楼主 昆仑寓者  发布于 2016-03-03 14:21:36 +0800 CST  


人服从自然,是长方形。

人服从社会,是正方形。



如同你画的图形不符合长方形,那他一定不是个正方形。因此人首先是服从自然。

虽然正方形属于长方形,但是不能拿长方形的规矩来画正方形。

自然是共性,人类社会有自己的个性。
楼主 昆仑寓者  发布于 2016-03-03 14:30:00 +0800 CST  


人们老是研究政策对社会的影响,儿总是忽视社会对政策的影响,这反而是舍本逐末的。

一个所谓好的政策他仅仅是社会需求的体现。

不是社会需要好政策,而是社会需要最“顺应”他的政策。


==============================================================

是道家治国改变的汉初吗 ? 不是,是道家措施最顺应汉初的形势。

为什么东周不能轻徭减赋? 从男爵一层一层上供,直上到公爵,大王,一层一层扒皮,徭役怎么能轻。

是新的科技和生产关系改变的这一切。


同样后面的小农社会为什么选择儒家的大政府,也是顺应社会。在庄园经济中,庄园主以自己的力量就可以筑水渠,甚至开矿山。小农社会缺少有力量的社会团体,只有由政府组织、调配。


楼主 昆仑寓者  发布于 2016-03-03 14:53:30 +0800 CST  
《儒学必须有第二次‘方向性’革命》 1

引子

随着商业社会的高速发展,现今中国社会又处在从农耕社会向商业社会转型的大变革之中。儒学藤绕于农耕社会的发展,受到了近乎灭顶的冲击。

用我的观点看,第一,儒学要有方向性转变,促进商业社会发展。

第二,儒学普及要使民众得到更多的现实利益。


儒学不支持商业社会的不是‘仁、义’。而是‘孝’的封建礼仪化。

那么将儒学的根,从“孝”衍深为“社会责任心”,有什么现实意识?答曰:就是一举改变了儒学对社会支持德方向。

一个人负有社会责任心,那么他要努力学习,才能更好的工作,回报社会。这一过程于无形中实现了“个人价值”。努力工作就是回报社会,努力工作也就是个人价值实现的过程。

这和商业社会追求个人价值的观念相吻合,不再反对流动与竞争。儒学将发生‘方向性’变革。使儒学适应商业社会,并且推进商业社会。


本文导读:

第一,荀子大胆的改革,使儒学产生了第一次‘方向性’的转变。
第二,独尊儒术,是因为儒学道德使多数人受益。

第三,今天儒学怎样产生第二次‘方向性’转变。
第四,儒学道德在今天怎样使多数人受益。
楼主 昆仑寓者  发布于 2016-03-03 21:19:22 +0800 CST  
《儒学必须有第二次‘方向性’革命》 2

第一,荀子大胆的改革,使儒学产生了第一次‘方向性’的转变。

孔子的儒学信仰以仁爱为核心。‘仁’并不是孔子首创。但是他把‘仁’提到理论高度。先秦儒学被人称为儒术,它一开始只是一个治国方法,比如孔子曾路过卫国,说这里的人真多啊,弟子就问他该如何治理?他说:使其变富;弟子再问:之后呢?孔子说:教育他。就是说儒学走到哪里都是对各地的政治治理指指点点,他的儒学更多的是一种治国方法,就是以仁爱治国。以《周礼》为核心,加强西周制度。

《周礼》虽然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法’书。但是那个法的核心是‘人治’。
这一点不好理解。我们现在常说要讲法制,并不是说以前没有‘法’。比如法律规定‘国王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诸侯在其境内可以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只要给天子上税’;‘子爵在其境内可以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只要给诸侯上税’。这就是人治。像一把手负责制也是法律中的‘人治’的表现。


孔子处于春秋末期,正处在社会大变革的萌芽阶段。 帝王改革的目的是,在人民安定的大前提下,更多的‘收税’。最终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新的社会的私有制将取代井田式的‘王公’所有制。这种社会变革已悄悄展开,各国公侯伯子男等贵族地位严重受到威胁。使贵族产生一定的恐惧感。他们希望保有特权。

所以孔子效法周公的治国思想,在春秋各国中,受到广泛尊重。大部分的公侯伯子都希望维护自身的地位。虽然孔子的治国理念很难发挥,但是他仍受到那一时期文化人或贵族的高度重视。所以《论语》、《春秋》都被人多次作注、翻译。传播四方。

孔子在卫国遇难的时候,楚国国君亲自命人来解救他,就是不管在政治层面还是在理论层面,孔子的理论对当时都有很大影响。

论语是其整套理论论文的论点,而《春秋》可以看做支持其思想的论据------论证的事实资料。孔子以其理论思想编写的《春秋》,一直被认为是言简而义深。在当时仅为《春秋》作注解的知名书籍的就有五本,《春秋三传》流传至今。

从今天看来,孔子的贡献主要有三个。第一个就是“仁爱”。不管作为治国方法还是社会伦理,都应该排在第一位,是人类所有道德的基础。

在这里我只想引用尼采的一句话,“ 托尔斯泰认为,爱位于宇宙中心。 我曾因此嘲笑过他,如今这笑声是加诸我自己身上。”任何嘲笑仁爱思想的人,最终只能被天下笑。


但是孔子的“仁”具体表现为政治治理,整个儒学还不成体系。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作为一个统治者‘於我如浮云’就太轻描淡写了。要限制‘喻於利’。虽然孔子同时提到过仁、义、礼。但还是侧重于‘仁’。仅仅把‘仁’提到理论高度。

儒学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从孟子开始的。孟子将“仁义”并举,这才是将儒学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这种气(浩然正气)必须与仁和义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

我认为在儒学产生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两个思想低谷。第一个低谷,就是从孔子以后到荀子之前。《汉书·楚元王传赞》说:“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因为这一时期社会制度大变革如火如荼,农民私有制取代王公所有制,普通官员取代世袭世禄。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吴起、西门豹普通‘太守’等等。改革有些成效的魏国、韩国,成为列强的样板。

孟子的学说虽然成为一个体系,但是孔子以《周易》、周礼为基础,希望实现西周的政治模式,已经成为昨日黄花。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注意最后一句‘天下可运于掌’。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的落脚点在这里,真是令人诧异。在那个‘王霸’时代,天下‘不’可运于掌!这句话也说明儒术开始更侧重治国方法。可是太理想化了。不可实现。(直到隋朝文中子改革,才向‘处事能力’上发展。重要文献是《颜氏家训》)


作为最早强大的晋、齐二国,在世袭世禄的公侯伯子男体制下,其强大的结果竟是‘土崩瓦解’。他们也成了最早灭亡的强国。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完成的。

孟子在齐国,建立了一套公侯伯子男的世袭制度,是逆时代而行,不可实现。所以孟子,不管是在当时学者中,还是在王侯中的地位,很明显不如孔子在他那个时代的地位。

当时改革的主体是‘农耕制度的改革’。‘王公’所有改为私有。以此为核心,阻碍改革的‘意识形态’、官僚制度等等也要革新。

在铁器已经被大量运用于生产之中,农业生产已经不需要官员的督导,你只要不管理他,他就会自己大量的开发田地,使国家粮食充足。这样使公侯伯子男等世袭官员失去优势,一个国家也可以变成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官员只向国王负责,没有了一层一层的盘剥,既可以做到减少赋税,还大大增加了国家财富。又可以加强中央集权。

所以在仁义思想的主导下,实质推行西周的政治制度,已经变得愚不可及。因此在孟子这一段,是儒学第一个低谷。有人把儒学第二个低谷说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对此有不同看法,在《说魏晋到隋唐儒学的发展》文中专论。

社会在向东走,而儒学所持的政治理论,是要维护西周的政治体制。这使其产生了‘方向性’的大错误,给儒学带来不可逆转的颓势。而在理论上改变这一颓势的是荀子,荀子在仁义的基础上,并举礼法。尤其是其“法后王”的理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不慕往,不闵来’, ‘当时则动,物至而应,事起而辨,治乱可否,昭然明矣!’使儒学的最终思想产生方向性的转变。儒学从反对改革者,一举成为改革的先锋。

“天行有常”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

“天人相分”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治乱吉凶,在人而不在天。并且天人各有不同的职能,“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礼论》)“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天论》)
楼主 昆仑寓者  发布于 2016-03-03 21:20:08 +0800 CST  
《儒学必须有第二次‘方向性’革命》 3

荀子引进“法”这个理论是非常大胆的。在西周土地和人民,被公侯伯子男一级一级的管理,就是说王很难管到‘公’,公很难管到‘候’,基本上属于一种人制为主。法制改变了这一切,但是“法”这个词,并非出自儒学,而是出自法家。

百家争鸣,一马当先,这个一马当先的就是法家。随着法家李悝在魏国的率先成功,称霸天下,使各国纷纷效仿。法家借用黄老之术,是在理论上对西周制度的最大打击。

黄老之术区别于后面的老庄哲学,他是假借黄帝治国方案。用老子的天道无常,人只能更加的适应。这一理论来推行改革,谁又知道黄帝推行的是什么治国之术,但肯定不是西周的治国之术。这是法家在推行土地改革和官员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拥有的巨大舆论利器。

孟子使儒学成为完善的学说 以德治国。像《老子》一样,但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正所谓: 虽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人。荀子‘重礼尊法’的思想使‘仁义’的推行现实可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用道德自律。

荀子说人皆可以为大禹—用礼、法约束(其礼义,制法度。涂之人可以为禹)。

而荀子并非抄袭法家的法,而是嫁接,使法走入正途。法家的法的基础是,社会经常变化,应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制定具体的法律。(这种方法对吗,这种说法不对)。

荀子以为,礼义是立法的精神,如果人们爱好礼义,其行为就会自然合法,甚至不用刑罚,百姓也能自然为善。总之,荀子的礼法兼施、王霸统一,是对对礼法、王霸之争的总结。其实质是:社会文明程度越高,法律越不严酷。

儒家的法律是法出于礼(礼: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处事有规),法出于道德。法律是用来维护道德基础,这被后世广泛认可,即使在西方法律也是出自基督教道德。所以在美国大法院的浮雕塑像上,所描绘的法律先知中,东方的代表是孔子---以德为体,以法为用。

《荀子·非十二子》中大骂‘法家’。后来杨倞在注《荀子》时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和发挥:“慎子本黄老,归刑名,多明不尚贤不使能之道。故其说曰:‘多贤不可以多君,无贤不可以无君。’其意但明得其法,虽无贤亦可为治,而不知法待贤而后举也。”杨倞的这种解释和发挥对帮助我们理解荀子的观点很有裨益


荀子嫁接了法家的法,使儒家在其‘仁义’理论思想不变的情况下,政治拥护方向一举改变,政治方向几乎和孔孟的政治方向完全相反(当时则动,物至而应)。这是一个巨大的有胆识的改革。儒学从保守,转变为支持改革。甚至有人支持极端改革。像董仲舒等汉儒甚至要全面‘解放’奴隶。这在当时就过于激进,无法实现。

孔子开创儒学,孟子将其完善为一个思想体系。荀子使儒学行之有效, 现实可行。他的行事法则不再是‘适应天道’,而是‘窥敌观变,欲潜以深,欲伍以参’(深入研究,广泛对比)。至此儒家学徒成为---进则可安天下,行则能明礼义。

荀子开始吹牛,即使俗儒也可治理‘万乘之国’;雅儒可以治理‘千乘之国’。说到大儒,他更吹的没边没沿。但不管怎么说,儒家开始崛起。
楼主 昆仑寓者  发布于 2016-03-06 21:27:59 +0800 CST  
《儒学必须有第二次‘方向性’革命》 4

第二部分


第二独尊儒术,是因为儒学道德使多数人受益。

当然能不能安天下,成为现实生活中道德理论的核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这就是:人民大众在这种道德理论(或者意识形态)的指导下,于现实生活中是否得到更普遍的个人利益。

道德理论普及的基础是由普遍的个人利益所决定的。这一观点由我个人提出。

就像现代人们大多“温文尔雅,不管你是工人也好,是商人也好,是官员也罢,他们大多是温文尔雅的,没见过几个人是见人就吹胡子瞪眼的。所以“温文尔雅”被认可,是因为这样做使自己受到益处。

以这样的观点我们再回头看儒学是怎样摆脱法家的纠结,一举成为社会的主导“道德理论”。

儒学的第一个发展时期---春期战国,儒家提出仁 、义、礼。这个义一开始就不被统治阶级所接收。

看到这个“礼”,更是让统治者如芒在背,恨之入骨。在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的最主要矛盾是侵略于反侵略。统治阶级自己的自律暂时属于次要矛盾 ,你让国王贵族们去守礼,他们就会把你轰出来。宋襄公持‘仁义’,被天下笑。

而到了汉朝,国家形成了大统一,出现了七王之乱,从汉武帝的爷爷到他爸爸, 一直到汉武帝初期,王国受到最大的威胁一直来自于统治阶级内部,统治阶级内部的自律,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最主要矛盾。统治者为了保护自己的性命和富贵,也 必须接受这个他们最痛恨的“礼”字。在汉武帝之前,已经有了很多重要人物支持儒学。

仁爱、正义的思想也使大地主阶层成功转型。

西汉是士族阶级产生的年代,战国土地可以私人耕种,使大地主阶级开始萌芽。到西汉鼎盛时,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发展,大地主阶级开始产生。没有文化,又突然变富,他们的道德水平可想而知。不管是司马迁《游侠列传》中的西汉部分大侠,还是《汉书游侠列传》中的大侠,他们记录的全是新兴大地主。西汉所谓的侠已经不是春秋战国中的刺客,而是为祸乡里的恶棍。从汉武帝“徙云陵”开始,他们成为政府的压制方向。

在“举孝廉”、“选秀才”中他们也被刻意压制,当然任何政策都不是一刀切的,这其中也出现和政府配合,像黄霸的“豪杰役使”。压制大地主的政策一直延续到王莽时期。(这段历史我在《士族的产生和发展及影响》中有细致论说)

而东汉不再压制大地主,改为教化。(随之大地主的壮大,也压制不下去了)大地主在接受教化之后,马上产生巨大的能量,利益立显。大地主子弟有钱,可以装作“好善乐施”,这在“举孝廉”中占据巨大优势。穷人,你说你好,你接济穷人了吗?

而在“选秀才”中更是异军突起。那时的书籍还叫“册”,是竹作书,刀刻字,是非常贵的,近乎稀有。大地主子弟才读的更多的书。三国中把冀州让给袁绍的韩馥,就是拿刻字‘刀’自杀的。东汉“选秀才”几乎被大地主子弟垄断,大地主就那么些人,这时才会出现世代为官,四世三公现象。大地主群依靠儒学教化,一举改变自己的形象,成为新兴的‘士族’。《后汉书》起,再没《游侠列传》,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起士族几乎垄断文化。

就是与儒家一直竞争的法家,为了自己“得利”也不得不接受儒学。法家以“因人之情”(顺应形势)为基础,读一二本法律条文,就去当官。

而法律是因“礼”而定,比如杀人,有人要被夷三族,有人要杀,有人要被判远徙,而有人就被判坐几年牢,再有人甚至不被判刑(如桓温杀仇人全家,仇人也是官员)。

这种情况使只读“律法条文”的法家(吏)无所适从,只有回头再从新学习。

这里最典型的是西汉武帝时丞相公孙弘,他小的时候研读了一本“吏”书,就去当“狱吏”了,常发生错判,被“犯罪免职”,一气之下回家专研《公羊春秋》二十年。

我前面说过的,《论语》好比儒学的论点,《春秋》是论据,论证的事实资料。公孙弘学了这么多例子,当然受益匪浅,成为丞相。


从儒学道德各层次所接收的故事中,我们发现,道德伦理的建立,要使大众明显获得利益。
楼主 昆仑寓者  发布于 2016-03-07 19:37:57 +0800 CST  
《儒学必须有第二次‘方向性’革命》 5

第三,今天儒学怎样产生‘方向性’转变。

随着商业社会的高速发展,现今中国社会又处在从农耕社会向商业社会转型的大变革之中。儒学藤绕于农耕社会的发展,受到了近乎灭顶的冲击。


儒学要有危机感,其枝叶(三纲五常等等)一直是伴生于农耕社会。在农耕社会即将完成其历史生命的时刻,儒学遇到其从未有过的生存危机,再不发出新枝,也有伴它西去的可能。儒家的困境,既不符合当代,不贴切时代,自身没有发展。

和谐为体,中庸为用是现在新儒学的主流。从清朝纯正的农耕模式提取出来。儒学如果这样发展,将被扔进历史的犄角旮旯。

从这一点上看,我们新的道德理论能不能在现实生活中使全国人民受益呢?

不能使大多数人受益的理论,再高深、只要脱离了现实利益,就不会被人们接受。

说这么多与我们今天的现实社会有什么关联呢?我说过,孟子时期是儒学第一个低谷,而如今是儒学的第二个低谷。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像其第一次低谷一样,社会在向商业社会改进,而儒学的指向还是农耕社会,商业社会要求人流动(开放的心态),竞争,当然农耕社会要求人安定,无为(只要老老实实耕种)。(我在《独一无二的魅力中国》中有评说)


用我的观点看,第一,儒学要有方向性转变,促进商业社会发展。

第二,儒学要使民众得到更多的现实利益。


对于第一点,我是这样想的:儒学发展到清朝,基本上演变成以“孝”为根,以“仁、义”为主干,以繁杂的“礼”为其枝叶、轮廓的一棵参天大树。

现在我们很多人不用养我们的父母,他们很多是靠“退休金”生活,而退休金是哪里来的,是从社会每一个工作的人中提取的。一个三十岁的人,你将来的退休金其实并不来自你现在缴了多少,而取决于将来社会的财富水平。今天拿到的四千元“退休金”的人,当年他们都缴这么多了吗?所以,你今天的工作是在感恩别人,而将来将被别人感恩。

所以当今社会是个福利社会,‘孝’不能包全你所应感恩的人。

所以现应把“孝”延伸为“社会责任心”。

我们不说深得,最显著的是一个人从出生到工作前,再从退休之后,是被社会关爱的人。

其实我们在方方面面都受益于社会,如果你出生在古代,即使你是地主家的,在你出生时,也就是一把剪刀,一盆热水。

那么将儒学的根,从“孝”延伸为“社会责任心”,是什么现实意识?答曰:就是一举改变了儒学对社会支持德方向。

一个人负有社会责任心,那么他要努力学习,才能更好的工作,回报社会。这一过程于无形中实现了“个人价值”。努力工作就是回报社会,努力工作也就是个人价值实现的过程。

这和商业社会追求个人价值的观念相吻合,不再反对流动与竞争。儒学将发生‘方向性’变革。使儒学适应商业社会,并且推进商业社会。

说到这里就衍生出另一个问题:商业社会和农耕社会比,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商业社会的“不确性”。

农业社会很稳定,你的食物来源就是,家里祖辈开垦的那几亩地,只要老天不和你作对,虽然很穷,但你不用考虑明年是否挨饿。

但商业社会不同,你甚至不知道下个月,是否还能在这个工厂上班,或许下个月这个单位就不要你了,或许它破产了。所以商业社会里人们心里压力更大。

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比以前更富有了,可更加牢骚满腹,怨言更大。原因是人们比吃‘铁饭碗’时,对未来有更多的‘不确定’,心中更恐惧。

这就要求商业社会向更深得‘福利社会’发展。只有更完善的福利社会,才能使人们更放胆的追求个人价值。

一时失业有救济金,有医疗,有养老等等。

福利社会的完善使社会更加有活力,反过来,又推进了福利社会纵深发展。

所以儒学的根—由‘孝’衍深为‘社会责任心’。这在‘福利社会’完全可以做到。 在文明达到现今的高度,“孝”这个根太狭隘,完全可以以社会责任做根,这个根部才牢固,厚重。

那么将儒学的根,从“孝”延伸为“社会责任心”,是什么现实意识?答曰:就是一举改变了儒学对社会支持的方向。由支持家族理念改为支持‘个人价值’;进而由支持农耕社会改为支持商业社会。
楼主 昆仑寓者  发布于 2016-03-08 20:29:15 +0800 CST  
《儒学必须有第二次‘方向性’革命》 6





四。儒学道德在今天怎样使多数人受益。

最终观点


基督教在西方的地位不是偶然,它有两大优势。第一,简单的说,基督以其”原罪“思想就鼓励了流动与竞争,人可以大胆的去办任何事,只要最终真诚忏悔了,上帝还会原谅你。尤其在道德改革之后。马丁路德的新教教义里,宣扬放弃父母,放弃儿女,放弃妻子,只相信上帝即可。人可以大胆的去办任何事,只要最终真诚忏悔了,上帝还会原谅你。——顺便说一下,他最后把放弃妻子这句话删除了,因为他自己想结婚。

第二,思想束缚最少。  基督教看起来就像一棵椰子树,其以上帝造物为根,以原罪为主干,轮廓就是十戒。戒杀人、戒枪、戒放火、戒偷等等。他对人们行为和思想束缚最少。

但是相比之下,宗教的问题更多,在这里不谈这个。千言化一语,只引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最著名的启蒙者托马斯·潘恩的一句话,“现在再说,人是上帝创造的,是对人智慧和常识的一个侮辱”。

这里再说我的儒学的第二个观点。就是儒学像个大榕树。我们的儒学发展到清代,食不言,寝不语,不吃辛辣。基本上,人从起床到睡着前,不管是行为还是思想都被束缚,太压抑。只有共性,没有个性。

所以儒学不能再像无边无际的大榕树,而应该像椰子树,坚固的根,高高清晰的树干,寥寥无几的束缚(枝叶),硕大灿烂的果实(修身、齐家、立业---一句话实现‘个体价值’)。

我们儒学的根以“孝”的范围衍生扩大,引出了“社会责任心”,使它的根更深、更粗。

而对于儒学的繁叶要猛砍,使它精炼,更能突出主干(仁爱,公正)。只留下对人的权益有用的,没用的砍掉,这样我们的“礼”不再是三纲五常,而这是人的权益。(注意不是权利,也不是权力)

所以现在的儒学应以责任
楼主 昆仑寓者  发布于 2016-03-10 20:23:08 +0800 CST  
所以现在的儒学应以责任心为根,以仁爱、正义为干,以人的权益为轮廓。

因为不管是以人为本,还是国家任务为“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其实旨就是保障人的正当权益。

所以我的观点是:现在的儒学应以社会责任心为根,以仁爱、正义为干,以人的权益为轮廓。结出硕大灿烂的果实(修身、齐家、立业---一句话实现‘个体价值’)。

我说儒学首先要做的不是宣扬,而是批判和发展。

首先,儒学要有危机感,其枝叶(三纲五常等等)一直是伴生于农耕社会。在农耕社会即将完成其历史生命的时刻,儒学遇到其从未有过的生存危机,再不发出新枝,也有伴它西去的可能。儒家的困境,既不符合当代,不贴切时代,自身没有发展。

其次,我们应当乐观。任何一次道德的升华和意识形态的提高都在社会安定,昌盛时。汉朝唐朝,宋朝,明清。

今天,当人们感叹世间风气不好时,并非人心不古,道德不再。而是社会安定,繁荣,其他更严重的社会矛盾远离我们而去,如饥饿,战争等等。道德问题被突出出来。

我们也不必对当代社会悲观。反倒应乐观,道德的建立往往在社会的‘鼎盛期’。汉朝鼎盛‘尊儒’。朱熹,明王阳明。

乱世出枭雄,盛世出圣贤。现在不是出伟人的年代,而是出圣人的时代。修身,立业,你就是那一个。


我 再说一遍,儒学应以社会责任为根本,以正义、仁爱为主干,以人的权益为轮廓。结出硕大灿烂的果实(修身、齐家、立业---一句话实现‘个体价值’)。

就是,仁爱、正义、人的权益-----使个体价值实现(修身、齐家、立业)。


情之所至,言无不尽。

叹一声,多情者多艰,寡情者少难,情之不敛,运无幸耳。
楼主 昆仑寓者  发布于 2016-03-11 18:50:05 +0800 CST  
从孔子到孟子,到董仲舒,到朱熹,到王阳明再到王夫之,儒家的思想 一直在改进中。在这里我忽然感叹,现在的现代的儒家,他们要想复辟儒学以前的辉煌,不 也应该使儒学思想,进一步发展使他更符合当代,更贴切于时代,而不应像宗教人士一样, 抱着几本《经书》满街跑
楼主 昆仑寓者  发布于 2016-03-11 20:21:11 +0800 CST  
儒学在仁义的总纲下强调的是‘礼’。礼是约束中上层,由上至下的。


看到这个“礼”,更是让统治者如芒在背,恨之入骨。在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的最主要矛盾是侵略于反侵略。统治阶级自己的自律暂时属于次要矛盾 ,你让国王贵族们去守礼,他们就会把你轰出来。

而到了汉朝,国家形成了大统一,出现了七王之乱,从汉武帝的爷爷到他爸爸, 一直到汉武帝初期,王国受到最大的威胁一直来自于统治阶级内部,统治阶级内部的自律,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最主要矛盾。统治者为了保护自己的性命和富贵,也 必须接受这个他们最痛恨的“礼”字。

儒学的发展方向应是向先进,甚至是斗争方向的,要解决当代人类社会最尖锐的社会 矛盾,有的理论甚至应该是被执政者一时所不接受的。
楼主 昆仑寓者  发布于 2016-03-12 05:11:55 +0800 CST  
@昆仑寓者  ①人之所以迷信,只是由于恐惧;人之所以恐惧,只是由于无知。
②基督教依靠的是欺骗、无知和轻信。
③利益根本不是别的东西,只是我们每一个人视为幸福所必须的东西。
④要公正,因为公正维系着人类;要和善,因为慷慨暖人心窝;要宽厚,因为你周围的人跟你一样脆弱;要谦逊,因为你的傲慢伤害每一个人的自爱心。


保尔·昂利·霍尔巴赫(1723—1789)
楼主 昆仑寓者  发布于 2016-03-14 21:59:55 +0800 CST  
当国有难时,就是人有难时,像武汉会战,国破家亡时,热血青年赤脚赴国难。

当国家安定繁荣时,人们会认为成功只是来自个人的努力。团体观念变弱。

我们比父辈过的好,父辈比祖辈过得好。

并不是我们比父辈更聪明,更努力。父辈比祖辈更聪明,更努力。

成功首先要归功于社会,人民。
楼主 昆仑寓者  发布于 2016-03-15 22:29:39 +0800 CST  

瑞士《新苏黎世报》:西方的主流意见是不允许中国崛起对西方的优势地位构成威胁,理由则是西方缔造的世界秩序建立在普世性的价值观之上。

============================================================

是啊,教皇烧死布鲁诺时,也认为自己捍卫的是普世性的价值观。


只要遇到不适,就会怀疑
楼主 昆仑寓者  发布于 2016-03-20 21:16:22 +0800 CST  
“义”被列入到社会道德的核心,从而形成了我们熟知的‘仁义’道德。这是有中国特色的,因为士族消亡,只有在中国内陆士族消亡。所以我说,东西方分道扬镳之后,中国的道德核心是公正,中国走向以公正为主流的发展社会。




而西方由于士族没有消亡,走成以自由(流动、竞争)为主流发展的社会。在人与人的竞争上越走越远,西方社会道德的核心是宽容。
自由只能是被包容。因为每个人只是世界人口的70亿分之一。每个人只有包容别人的自由。

你的儿子逃学,女儿早恋,媳妇出轨。不得不说,这也算人家的自由。你不能鞭棍交加。你就包容一下吧,不然非被别人的自由气死 。追求自由的顾城,因无法包容别人的自由而成为扼杀自由的魔鬼。

而今天社会高度科技之下,商业社会,人与人的竞争在减弱,生活物资充实,人与人的合作却在更多的加强。责任和个体利益越来越突出。
儒学应以社会责任为根本,以正义、仁爱为主干,以人的权益为轮廓。
就是,仁爱、正义、人的权益,使人修身、齐家、立业。
楼主 昆仑寓者  发布于 2016-03-22 21:55:56 +0800 CST  
身在陋室,心忧昆仑。

身在陋室,心游昆仑。
楼主 昆仑寓者  发布于 2016-03-23 18:02:06 +0800 CST  
沙特阿拉伯宣布,其挤压高成本竞争对手(如美国页岩油生产商)的战略正取得成功。
============================

美国页岩油是变废为宝,老事物总想压制先进事物,失败是必然的。
楼主 昆仑寓者  发布于 2016-03-23 22:49:47 +0800 CST  
在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生活的二十世纪,西方不少人总是夸耀自己的拉丁文,鄙视中国的象形文字,而高本汉则认为汉字的形式美和独创性远远超过拼音文字:“中国文字是一个美丽可爱的贵妇
楼主 昆仑寓者  发布于 2016-03-27 21:56:51 +0800 CST  

楼主:昆仑寓者

字数:1649

发表时间:2015-10-16 21: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07 12:51:48 +0800 CST

评论数:86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