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魂——图说秦人霸道阳刚的奋斗史(长期连载中)

第十一回 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纯是骗人的鬼话,和亲盟好只是暂时和表面的,双方互视对方为潜在的威胁甚至死敌则是真实和永恒的。为什么?由秦晋两国的地缘所决定。秦晋两国同为西方的的两大强国,秦西晋东,隔黄河对峙。秦国若想东出,其必须跨越黄河进入河东抑或经崤函山地进入伊洛平原,但河东与崤函皆为晋国占据,这样秦国东出的通道皆为晋国所卡死,秦国要有出头之日,必须控制甚至消灭晋国,晋国要图霸中原也必须压制住西边的秦国才能解除后顾之忧。对秦国来说,一个强大的晋国横亘在自己眼前,挡住东出的去路无论如何都不是好事。
公元前656年是嬴任好在位的第四个年头,这一年秦晋喜结联姻,秦穆公娶了晋献公的女儿伯姬。但在第二年,晋国发动了假虞灭虢的战争,若晋国占领虢国则控制崤山挡住了秦国东出的通道,秦穆公可不管什么联姻不联姻,亲自率领军队与晋国在河曲(黄河转弯处)打了一仗——姑爷与老丈人的战争,这场战争《史记/秦本纪》没有记载双方胜负,但从这年底晋国最终灭掉虢国和虞国来看,估计秦国没有讨到便宜。
但此时的晋国内部危机四伏,晋献公死了以后就陷入动乱,这对秦国来说确是极佳的机会。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0-17 21:58:22 +0800 CST  
正文
晋献公年轻的时候,与老爸晋武公的小妾齐姜(齐桓公的女儿)私通生了一子一女,儿子名申生,被立为太子,女儿就是秦穆公的夫人伯姬。后来晋献公又在戎娶了狐姓姐妹,大的生了姬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小的生了姬夷吾,就是后来的晋惠公。重耳和夷吾都很精明,在晋国都有党羽和势力。公元前672年晋献公讨伐骊戎,骊戎打不过,只能把骊姬和她的妹妹献给晋献公来摆平。姐俩年轻貌美都得到老头子晋献公的宠幸,骊姬生了奚齐,妹妹生了卓子。
骊姬是一个有心计和野心的女人,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立为太子,必须除掉原来的太子申生和两个潜在的威胁——重耳和夷吾,于是她贿赂晋献公的两个男宠进言:曲沃是先祖的宗庙所在,姬姓公族势力庞大,不派太子不足以镇守,蒲地和屈地位于边疆临近戎狄,不派得力的公子不足以震慑戎狄。晋献公老迈糊涂便把申生外派到曲沃,打发重耳和夷吾被去镇守蒲地和屈地。这样在国都绛城就剩下奚齐和卓子,骊姬就可以放开手脚了。
晋献公耳根子软,经不骊姬的枕头风,打算废长立幼,但周代宗法制度严格,只有正妻的长子才能立为太子,骊姬的身份是妾,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干脆立骊姬为夫人。晋国的明眼人都看的出来这其中的意思,知道太子申生的地位恐怕不保了。
公元前656年,也就是秦穆公从晋国迎娶伯姬的那一年,骊姬对申生说:国君梦见了你死去的妈齐姜,你赶快到曲沃祭祀吧。申生不知是计,到曲沃祭祀老娘,派人将祭酒和胙肉献给绛城的老爸。晋献公外出打猎,骊姬在酒肉里下了毒,献公回来打算享用,骊姬说:别忙。将酒洒在地上,地上顿时鼓起了土包,将肉喂狗,狗死,喂宦官,人亡。骊姬哭道:这一定是太子和两个公子的预谋,对君父尚且如此,国君死后太子即位,还有我们娘们的活路吗?晋献公大怒,杀了太子的老师杜原款。
有人建议太子申生向君父辩解抑或逃亡到国外,申生说:我若辩解查明真相,君父一定处罚骊姬,君父老了,没有骊姬便吃不香睡不着,人子这样就是不孝;我不辩解,背负着罪名逃亡,又有哪个国家会接纳我?最后仁厚的申生选择了上吊自杀。
重耳和夷吾可是精明的人,哥俩一看不好,便分别逃亡到蒲地和屈地。晋献公派寺人(宫中侍御之宦官)披带兵攻打蒲地,重耳明知打不过,与其抵抗还不如给自己留一个忠孝的好名声,索性下令说:君父的命令不可违抗,谁敢抵抗就是我的敌人。于是自己跳墙而逃,被披砍掉了衣服的一角。重耳带着自己的追随者逃亡到翟。第二年,晋献公派贾华攻打屈城,夷吾一看守不住,与屈地的人结盟后也选择了逃亡。当时重耳和夷吾都有粉丝追随者,这些人都出身于晋国的贵族,其中不乏王佐之才,追随夷吾的郤芮就是一个谋略过人的主儿。夷吾最初打算步重耳的后尘也逃亡到翟人那里,郤芮站出来建议:重耳先去的,你如果再去恐怕要招来晋国的攻打,不如到梁国,梁国和秦国亲近,在梁国可以和秦国搭上线,日后一旦晋国有变,有秦国这样一个强大的外援岂不是更好。夷吾就这样跑到了梁国,而且在梁国还成了亲,生了一男一女。郤芮这步棋走的可是高明,决定了夷吾日后能捷足先登回晋国为君,重耳身边也不乏能言善辩足智多谋的人物,但却没有郤芮这样的见识。
这个梁国就是当年秦庄公嬴其的五弟嬴康的封国,当年秦仲死于戎狄的叛乱,嬴其兄弟五人在周宣王的帮助下浴血拼杀收复祖地犬丘,周室为了表彰秦人,将嬴康分封到距西垂遥远的大河西岸。秦梁本同姓,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血缘关系日渐疏远,此时的梁国早已臣服于秦国,最终在公元前641年被秦国所灭,后来的河西重镇少梁便位于该国。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0-19 09:36:35 +0800 CST  
@阿黑的大哥 139楼 2013-10-16 21:11:15
回复第136楼(作者: @秦时月2013 于 2013-10-16 19:20)
偶,陇县的朋友,我在1997年到过陇县,在东南乡呆了将近一个月,是个好地方,空气好,虽然不是马油……
==========
欢迎再来,东南镇乃秦故都旧址,陇县政府新的办公地点就在此处,千河畔乃非子养马地现在已经干涸,

-----------------------------
偶,县政府搬迁啦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0-19 12:04:26 +0800 CST  
不好意思,略有改动重新输入如下:
第十一回 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纯属骗人的鬼话,和亲盟好只是暂时和表面的,双方互视对方为潜在的威胁甚至死敌则是真实和永恒的。为什么?由秦晋两国的地缘所决定。秦晋同为西方的的两大强国,秦西晋东,隔黄河对峙。秦国若想东出,则必须跨越黄河进入河东抑或经崤函山地进入伊洛平原,但河东与崤函皆为晋国占据,这样秦国东出的通道皆为晋国所卡死,秦国要有出头之日,必须控制甚至消灭晋国,晋国要图霸中原也必须压制住西边的秦国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对秦国来说,一个强大的晋国横亘在自己眼前,挡住东出的去路无论如何都不是好事。
公元前656年是嬴任好在位的第四个年头,这一年秦晋喜结联姻,秦穆公娶了晋献公的女儿伯姬。但在第二年,晋国发动了假虞灭虢的战争,若晋国占领虢国则控制崤山挡住了秦国东出的通道,秦穆公可不管什么联姻不联姻,亲自率领军队与晋国在河曲(黄河转弯处)打了一仗——姑爷与老丈人的战争,这场战争《史记/秦本纪》没有记载双方胜负,但从这年底晋国最终灭掉虢国和虞国来看,估计秦国没有讨到便宜。
但此时的晋国内部危机四伏,晋献公死了以后就陷入动乱,这对秦国来说确是极佳的机会。
晋献公年轻的时候,与老爸晋武公的小妾齐姜(齐桓公的女儿)私通生了一子一女,儿子名申生,被立为太子,女儿就是秦穆公的夫人伯姬。后来晋献公又在戎娶了狐姓姐妹,大的生了姬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小的生了姬夷吾,就是后来的晋惠公。重耳和夷吾都很精明,在晋国都有党羽和势力。公元前672年晋献公讨伐骊戎,骊戎打不过,只能把骊姬和她的妹妹献给晋献公来摆平。姐俩年轻貌美都得到老头子晋献公的宠幸,骊姬生了奚齐,妹妹生了卓子。
骊姬是一个有心计和野心的女人,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立为太子,必须除掉原来的太子申生和两个潜在的威胁——重耳和夷吾。于是她贿赂晋献公的两个男宠进言:曲沃是先祖的宗庙所在,姬姓公族势力庞大,不派太子不足以镇守;蒲地和屈地位于边疆临近戎狄,不派得力的公子不足以震慑戎狄。晋献公老迈糊涂便把申生外派到曲沃,打发重耳和夷吾被去镇守蒲地和屈地。这样在国都绛城就剩下奚齐和卓子,骊姬就可以放开手脚了。
晋献公耳根子软,经不住骊姬的枕头风,打算废长立幼,但周代宗法制度严格,只有正妻的长子才能立为太子,骊姬的身份是妾,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干脆立骊姬为夫人。晋国的明眼人都看的出来这其中的意思,知道太子申生的地位恐怕不保了。
公元前656年,也就是秦穆公从晋国迎娶伯姬的那一年,骊姬对申生说:国君梦见了你死去的妈齐姜,你赶快到曲沃祭祀吧。申生不知是计,到曲沃祭祀老娘,祭祀完毕派人将祭酒和胙肉献给绛城的老爸。刚好晋献公外出打猎,骊姬就在酒肉里下了毒,献公回来打算享用,骊姬说:别忙。将酒洒在地上,地上顿时鼓起了土包,将肉喂狗,狗死,喂宦官,人亡。骊姬哭道:这一定是太子和两个公子的预谋,对君父尚且如此,国君死后太子即位,还有我们娘们的活路吗?晋献公大怒,杀了太子的老师杜原款。
有人建议太子申生向君父辩解抑或逃亡到国外,申生说:我若辩解查明真相,君父一定处罚骊姬,君父老了,没有骊姬便吃不香睡不着,人子这样就是不孝;我不辩解,背负着罪名逃亡,又有哪个国家会接纳我?最后仁厚的申生选择了上吊自杀。
重耳和夷吾可是精明人,哥俩一看不好,便分别逃亡到蒲地和屈地。晋献公派寺人(宫中侍御之宦官)披带兵攻打蒲地,重耳明知打不过,与其抵抗还不如给自己留一个忠孝的好名声,索性下令说:君父的命令不可违抗,谁敢抵抗就是我的敌人。于是自己跳墙而逃,被披砍掉了衣服的一角。重耳带着自己的追随者逃亡到翟。第二年,晋献公派贾华攻打屈城,夷吾一看守不住,与屈地的人结盟后也选择了逃亡。当时重耳和夷吾都有粉丝追随者,这些人都出身于晋国的贵族,其中不乏王佐之才,追随夷吾的郤芮就是一个谋略过人的主儿。夷吾最初打算步重耳的后尘也逃亡到翟人那里,郤芮站出来建议:“重耳先去的,你如果再去恐怕要招来晋国的攻打,不如到梁国,梁国和秦国亲近,在梁国可以和秦国搭上线,日后一旦晋国有变,有秦国这样一个强大的外援岂不是更好。”夷吾就这样跑到了梁国,而且在梁国还成了亲,生了一男一女,儿子名姬圉,就是后来的晋怀公。郤芮这步棋走的真是高明,决定了夷吾日后能捷足先登回晋国为君,重耳身边也不乏能言善辩足智多谋的人物,但却没有郤芮这样的精明。
这个梁国就是当年秦庄公嬴其的五弟嬴康的封国,当年秦仲死于戎狄的叛乱,嬴其兄弟五人在周宣王的帮助下浴血拼杀收复祖地犬丘,周室为了表彰秦人,将嬴康分封到距西垂遥远的大河西岸。秦梁本同姓,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血亲日渐疏远,此时的梁国早已臣服于秦国,最终在公元前641年被秦国所灭,后来的河西重镇少梁便位于该国。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0-19 20:37:21 +0800 CST  
正文
年迈的晋献公知道时日无多了,但人之将死却无法瞑目,太子和重耳、夷吾在晋国很有势力,他们的党羽对骊姬母子可是虎视眈眈,就等着老头子的那天。晋献公没办法,只能将两个年幼的儿子奚齐和卓子托付给重臣荀息。荀息是忠贞之士,在献公面前发誓,一定不辜负国君的重托,不成功便成仁。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死了,晋国国内就乱了套,此时的晋国大致可以分为三派,既太子申生派、重耳派和夷吾派。三派内部也有矛盾,但对待骊姬和奚齐、卓子,三派的观点却是一致的——毫不留情的干掉。于是在晋献公还没有被安葬的时候,晋国太子派的领袖大将里克和大夫丕郑率领三派力量叛乱,杀了新君奚齐,荀息没办法,只能再立卓子为君,里克又在朝堂上杀了卓子,荀息彻底没了戏,只能实践诺言——自杀。晋国的叛乱分子连杀两君不能没人管呀,当时中原的老大、国际警察是齐桓公,齐国帅诸侯联军讨伐晋国,打算镇压平息叛乱,但由齐国到晋国道路遥远不说,诸侯联军还要翻越茫茫太行山,确实有点鞭长莫及。
国不可一日无主,里克和丕郑一伙首先想到的是重耳,太子死了以后,太子派的大多数人应该是倾向于支持重耳,为什么,因为重耳表面仁厚,夷吾则急功近利不择手段。里克派人到翟国和重耳谈判。重耳知道回国为君的时机还不成熟,现在的晋国国内一团糟,各派林立,尤其是里克和丕郑一伙已经连杀两君,着实让人不放心,回去不但无法安抚国内弄不好还要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于是假惺惺的回道:君父活着的时候我背负着罪名出逃,君父死了又不能在他老人家的灵前尽孝,我还有什么脸面回国为君呢?这段回话尽显重耳老谋深算的奸雄本色,但在恪守礼法的周代,却足以提升其在晋国的人气指数,为其日后回国为君捞取政治资本。
里克、丕郑没办法,又派人到梁国和夷吾谈判。夷吾兴高采烈打算即刻回国,又是那个足智多谋的郤芮说道:“国内本来有献公的儿子可以立为国君,他们为什么大老远迎立你呢?这里面一定有故事,我们只能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国才安全。”于是夷吾派郤芮到秦国谈判,答应送给秦国黄河以西和以南的五座城,东边到虢略,南边到华山,外加河东的解梁城(注:很多书上记载夷吾送给秦国河西八城,但《左传》中有更为明确的记载,故从《左传》)。 同时为了安抚里克,夷吾还许诺将汾阳邑送给他。
面对晋国的内乱,秦穆公可有自己的算盘。晋国现在有两个候选人——重耳和夷吾。很明显重耳持重表面贤德,在晋国得民心;而夷吾是一个急功近利的小人,回国后不一定能安抚晋国。按理说秦国如果为了晋国着想应该立重耳,但秦穆公心里只有秦国,所以他选择的是夷吾。
第一,不管是立重耳还是立夷吾,秦国都要保证上台的新君能够服服帖帖的听话,说白了就是当秦国的傀儡,夷吾猜忌心强,在国内的人气不如重耳,无法摆平国内各派,所以必须仰仗秦国的力量,这是秦国控制夷吾的最大筹码。第二,夷吾不能和谐国内各派,晋国的国力就无法凝聚,东边的这个邻居弱于自己,这对秦国有好处。第三,夷吾许诺的土地的确有诱惑力。第四,也是秦穆公内心最想得到的,通过帮助晋国平息内乱,也可以使秦国扬名立万于中原,为以后的东出争霸博得一个好形象。
公元前650年,秦国的军队护送夷吾归国,齐桓公听说夷吾归国,便在诸侯联军到达高粱的时候回国了,只派大夫隰朋带着军队会和秦国拥立夷吾,周天子也派遣特使周公忌父到了晋国,这样既有天子的册封又有齐秦两大国的拥立,夷吾名正言顺的当了晋国的国君,是为晋惠公。
晋惠公姬夷吾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回国后就不认账,把晋国那么多的土地割给秦国,他心疼啊,于是派丕郑出使秦国打算违约。
里克作为造反派的领袖,在晋国很有势力,晋惠公明白,其实里克心仪的是重耳,处于无奈而且贪图汾阳的土地,才拥立的自己,这样的乱臣贼子对自己终究是一个威胁,而且杀了他还可以向周天子和国际警察姜小白有交代。于是晋惠公派人对里克说:“没有你,我当不了国君,但你连弑两君,当你的国君不也太难了吗?”里克明白其中的意思,心里暗骂夷吾你这个忘恩负义卸磨杀驴的小人,但事已如此没办法只能伏剑自杀。
反对派的第二号人物丕郑当时出使秦国躲过了这一劫难。丕郑算是看明白了夷吾的为人,估计自己迟早也要被夷吾收拾,不推翻夷吾自己就没活路,欲除掉夷吾必须先斩其羽翼,于是建议秦穆公: 晋国的吕甥、郤称、郤芮不同意向秦国割让土地,君王如果贿赂三人厚礼诱骗到秦国,没有这三个家伙在国内,夷吾就成了断了膀的鸟,我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驱逐夷吾。秦穆公也痛恨晋惠公的背信弃义,便派人带重礼到晋国诱骗三人。丕郑明显低估了这三个人,尤其是吕甥和郤芮堪称足智多谋,结果计谋被识破,丕郑被杀,连同被害的还有祁举及七舆大夫:左行共华、右行贾华、叔坚、骓颛、累虎、特宫、山祁,他们都是里克、丕郑的党羽,应该是反夷吾的中坚力量。
丕郑的儿子丕豹逃到秦国,为了替老父报仇便建议秦穆公:夷吾在晋国大杀异己,不得人心,秦国如果讨伐晋国,晋国的百姓一定赶走他。
秦穆公心想晋国内部各派林立,局面扑朔迷离,趟浑水对秦国没有好处,况且为了里克、丕郑一伙乱臣贼子报仇,天下人也会唾骂秦国,便笑了笑回答:如果得不到百姓的拥护怎么能铲除异己,现在讨伐晋国还不是时候。但丕豹毕竟是来自于中原发达地区晋国的贵族,在秦人眼中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物,对晋国的情况比较了解而且恨透了夷吾,秦穆公便收留了丕豹并加以重用。
秦晋两国就这样维持着不冷不热的关系,公元前649年,两国还联手帮助周天子打败了进犯的戎人。
公元前647年,秦国报复晋国的绝佳机会终于来了,这一年晋国发生饥荒,晋惠公厚着脸皮派人到秦国乞粮。秦穆公召集大臣们议论该怎么办。公孙枝说:我们应该救济,再一次施恩于晋国,如果夷吾还不知道知恩图报,她的百姓就会离心离德,到时候攻打晋国,夷吾没有百姓的支持一定会失败。百里奚也建议:天灾流行,总会在各国交替发生,救济邻国的灾荒是正道。丕豹报仇心切,建议:不要救援晋国,而且我们应该趁晋国饥荒衰弱之际攻打晋国,一定会获胜。秦穆公心里已经有了谱,干掉夷吾不是目的,得到晋国才是秦国的实惠,而要得到晋国,必须争取晋国百姓的民心,况且秦国本来是打算借平息晋国的内乱在中原博得一个好名声,此时打晋国不但师出无名而且有趁人之危之嫌,这怎么能在诸侯中间扬名立万?于是说道:我们痛恨的是他们的国君,老百姓有什么错呀。于是决定救援晋国。
秦国的救援队伍从关中西部的秦都雍城出发,走水路沿雍水进入渭水,再由渭水进入黄河,再沿黄河北上进入汾水,最后到达晋都绛城。秦国的运粮船队在雍城与绛城近千里的水面上络绎不绝浩浩荡荡,情景确实壮观,历史上称之为“泛舟之役”。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0-20 21:35:58 +0800 CST  
正文
第二年,秦国也闹了饥荒,有来有往呀,秦国派使臣到晋国乞援,晋惠公幸灾乐祸还来不及呢,根本就不想给。夷吾的卑劣行径连国内的人也看不过眼了,大夫庆郑站出来说:忘恩负义、幸灾乐祸,以后国家有难,谁还会来帮助我们,惹恼了秦国,我们用什么来保卫国家。大夫虢射应该和夷吾是一路货,反驳道:皮之不存,毛将安附,他们生气也拿我们没办法,即使帮忙他们也不会感激我们,反而增强了敌人的实力,不如不给。虢射的话正中晋惠公的下怀,于是晋国加紧扩军备战,打算趁秦国疲弱之际攻打秦国。
秦人被真的激怒了,秦人是有血性的,他们从陇西一路杀到关中,灭掉了无数令中原诸侯胆寒的戎狄部落,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敢于这样对秦国忘恩负义,这一次终于遇到了,怎么办?“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一个字——打。秦国正闹着饥荒,秦人吃不饱穿不暖,但他们就像几百年前的祖先一样,高唱着那首流传已久的战歌——《无衣》,在国君的带领下,浩浩荡荡杀向晋国。
秦国连续打了三个胜仗,渡过黄河杀入晋国腹里,晋惠公一看秦国这次可是动真了,你正闹灾荒,怎么还怕你吗?于是带着晋军主力迎战。公元前645年九月十四日秦晋两国在韩原摆开阵势,春秋时代秦晋的第一次大战韩原之战就此打响。
关于韩原地望一种观点认为就在黄河以西陕西省境内的韩城,但其地当时尚属梁国,梁国在四年以后才被秦国灭亡,秦晋两国没有道理在第三国境内决战,而且史书明确记载秦军渡过黄河与晋军决战,因此此种观点明显错误。韩原地望应在黄河以东晋国腹里,经秦史专家林剑鸣先生考证当在山西河津、万荣之间,其地处晋南汾水河谷平原,适合当时的车战。
春秋时代的列国战争主要是车战,战车上三个人,主将立左持弓,右边的车右持戈,中间的是驾驭战车的御手,每辆战车还配有几十名步兵,一辆战车和它后面的徒步就构成了一个作战单元。当然冲锋陷阵主要还是靠战车,步兵的主要任务是护卫战车和扫荡残敌。既然各国仰仗的都是车战,而在崎岖狭窄的地形战车无法发挥其威力,所以春秋时的战争往往选择在地形平坦开阔之地。而且贵族时代的战争极为讲究,孔子说“春秋无义战”,但春秋时代的战争确是“君子之战”。像后世使用的伏击偷袭等作战方法,贵族们是大都不屑使用的,宋楚泓水之战,宋襄公在楚人未渡河成列的时候不进攻确实迂腐,但也反映了当时贵族胜之必武的高傲风范。当时的战争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战双方的士气和军阵的整齐,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军阵被对方打乱了,战车就不能发挥威力,车步也无法协同作战,这场战争也就宣告了失败,齐鲁长勺之战齐国败退鲁国不敢追怕有诈,只有发现齐军撤退的车辙印记混乱才证明齐军确实败了就是这个道理。
君子之战就是讲究,开展之前也要讲礼数,也就是下战书,那时的外交辞令尤其有意思。晋惠公派大夫韩简到秦军约战,韩简说:“我国的寡君不才,能集合民众却不能使他们离散,贵国国君如果不回去,我们也没有地方躲避您的命令。”意思是你们如果不滚,我们就要来真格的了。秦人也不示弱,秦穆公派公孙枝回答:“你们的国君没回国的时候,寡人替他担忧;回国后不稳定,我仍替他担忧;如果他现在君位稳当了,寡人敢不接受他作战的命令吗。”韩简看出来秦人这次是真玩命来了,回来说:秦军的人数虽然比我们少,但士气可比我们高不止一倍,我今天能被俘虏不丢掉性命就是万幸了。
晋惠公一见秦军人数少,心想干脆一鼓作气将其击溃,便率领晋军掩杀过来,但他的战车陷在了泥坑里,那几匹从郑国弄来的漂亮的小驷马中看不中用,根本就不听摆弄,他的战车在泥堆里直打转转,结果被迎头而上的秦军包围。晋惠公向旁边的庆郑求救,庆郑说:不听人劝,失败活该,你还逃什么?于是不搭理晋惠公扭头就跑了。但晋军人数毕竟占优,秦军在战场上就快就顶不住了,连秦穆公的战车也被晋军团团围住,韩简的战车拦住了秦穆公的退路,车右虢射一戈刺伤了秦穆公。 眼看秦穆公就要被晋军俘获,这时候,从秦军后面冲过来三百个不着盔甲的陷阵之士,他们不顾晋军的箭雨矛林,像虎狼一样扑向韩简的战车。陷阵之士是秦国的特有兵种,一说为单纯的步兵,一说为敢死队。韩简车上的御手梁由靡没见过这样不要命的,吓得赶紧驾着战车落荒而逃。秦穆公摆脱了晋军的包围,秦军将士也不禁士气为之大振,秦穆公趁势指挥秦军反击,晋军被杀的落花流水,晋惠公的战车这个时候还在泥堆里打转转呢,结果做了秦国的俘虏。晋惠公垂头丧气的看着那几匹可爱的小驷马,心想:我今天算是栽在你们哥几个手里了。
话说秦军从哪冒出来这三百名虎狼之士?说来话长。我们前面已经交待过,当时的中原列国大都实行“国野分治”,只有住在城里的国人才有当兵打仗的义务和特权,住在乡下的野人只管种田,这也就限制了各国从军的人数,所以那时的战争规模都比较小,历时也短暂。但秦国则不同,秦国因为其特殊的立国和发展历程,宗法贵族的势力薄弱,国内推行的是三年易土而居的爰田制,爰田制下的野人不但要种田,而且也承担从军的义务,所谓入则为兵,出则为农。所有的野人都按照军事组织编制,由庶长统一管理,是一种军政合一的体制。
这三百名勇士都是野人,他们这样奋勇解围是为了报答秦穆公的知遇之恩。当年秦穆公带着亲兵在岐山打猎,将战马放在了山脚下,结果这些战马被附近三百名种田的野人偷吃了。偷吃国君的战马,那还了得?理当受罚,看来这三百野人性命难保。但秦穆公为人厚道呀,也许是受了百里奚“礼义仁德”治国理念的熏陶,得知此事后说:君子怎么能因为几头牲畜就去伤害人呢,我听说光吃马肉不喝酒人容易受病。不但没有治这三百人的罪,索性将随军带的酒也赏给了这帮野人。这三百个野人从此对秦穆公感恩戴德,心里憋着一股劲儿,就想着有机会能报答国君,没想到在韩原之战扮演了扭转胜负的关键角色。今天在陕西省凤翔城东的义乌堡,据说就是春秋时期的野人坞,是当年野人偷吃马肉的地方。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0-21 20:10:18 +0800 CST  
正文
要说晋国的失败,实在是由于晋惠公打杀异己,搞得内部不团结,庆郑临危不救便是明证。但各家贵族毕竟依附于晋国公室,大家在根本利益上是连为一体的,面对战争失败国君被俘受辱,贵族们尤其是原来的夷吾派贵族终于“良心发现”,感觉太对不住国君了,既然国君受辱,那自己只能陪着国君一同受辱,于是他们没有选择逃跑,而是拔出帐篷,把发髻披散开,蓬头后面的跟在夷吾后面,秦国人想让他们回国他们也不回。秦穆公看在眼里,不禁打了几个冷颤。秦穆公本来打算回国后好好修理一下夷吾,烹了他来祭祀部族神灵——少昊金天氏,但这时心理不免犹豫起来。为什么?因为在贵族时代,国人是国家的依靠,而贵族们——这些社会的精英更是国家的栋梁。虽然遇到夷吾这么一个混蛋国君,但到国家战败危亡之际,晋国这些个大夫仍能与国君抱成一团,这证明晋国的百姓(注:周代平民有名无姓,只有贵族才有姓)对晋国的姬姓公室仍是忠诚的,晋国仍是一个有生机、有韧性的国家,与中原垂死腐朽的鲁、卫诸国不可同日而语。秦国想要灭掉晋国纯属妄想,即使秦穆公再怎么收买晋国的人心也是枉费心机。秦穆公心里嘀咕着:秦国这次算是遇到了真正的对手。
就在秦穆公的大队人马快回到雍城的时候,忽然发现有人穿着丧服连哭带嚎的跑出来嚷嚷要见国君。原来秦穆公的夫人伯姬带着两个儿子和女儿要自焚。伯姬是晋献公的女儿,是晋惠公的同父异母姐,眼见亲弟弟被掳要处死,肯定要营救。于是便带着太子嬴荦,儿子嬴弘和女儿简璧登上了高台,下面堆上柴草,派人穿着丧服跑出来告诉秦穆公:秦晋两国不能以玉帛相见,反而动起了干戈,如果夷吾早晨进入国都,我们娘几个就晚上自焚,如果夷吾晚上进入国都,我们就第二天早晨自焚,你看着办吧。嬴任好大概有点惧内,于是就把夷吾安置在城外的灵台。
到底怎么处置夷吾呀,秦穆公心里也没有谱。快意恩仇的秦人群情激奋,这回可算逮住了这个卑鄙无耻的小人,很多人干脆就建议:带进国都,杀了他祭祀神灵。秦穆公知道这样肯定不行,还是从晋国留学回来的海龟公孙枝有主意,建议到:我们现在灭不了晋国,杀了夷吾只能增加两国的仇恨,不如放他回国,让他的太子到秦国作人质,然后和晋国签订合约捞取点实惠。秦穆公觉得有道理。
那边晋惠公也着急,终究得回国呀,于是就把亲信郤乞叫来,告诉他回国找吕甥想办法摆平。要说晋国确实人才济济,追随重耳的有一大批,就是混蛋夷吾身边也有几个出类拔萃的,前面那个郤芮就是一个,吕甥应该是第二个。郤乞回国找到了吕甥,吕甥心眼多告诉他如此这般这般。
话说这一天,郤乞把国人都召集到宫门前,宫门前堆满了国库里的财物,但听郤乞向大家喊道:“这些东西都是再下奉国君的命令赏赐给你们的,而且国君让我传话给大家——我战败被掳,已经给国家带来了耻辱,辜负了大家的期望,所以你们还是立太子吧,我没脸儿回来了。”晋国的老百姓可被郤乞忽悠的感动了,但听底下一片哭声,吕甥一看时机到了便喊道:“国君在外边受辱,不为自己担忧反而想着大家,我们得怎么回报这样的国君呢?”说着说着自己也硬挤出几滴眼泪花子。但听底下的人们就七嘴八舌地嚷嚷开:和秦国拼了、说什么也要接国君回国……。吕甥接着喊道:“我们应该增加赋税,整顿军备,内部团结一致来辅佐太子,别的国家知道了,友好的就会鼓励我们,敌对的就会害怕,估计秦国也不敢把国君怎么样。”晋国人听了一致赞同。
于是晋国进行了改革——“作爰田,作州兵”,所谓“作爰田”就是和秦国一样实行爰田制,废除井田制下的阡陌,农民三年易土而居,向国家交税;所谓“作州兵”,鉴于晋国韩原之战大败,原来的“国人兵”已经被打残了,国家兵源不足,怎么办?规定爰田制下的野人也有当兵打仗的义务,这样晋国的军队数量比以前还多了。晋国的“州兵”以两千五百家为一州,每州由州长统领,自备甲兵,既是战时组织又是行政组织,有点类似于满洲的八旗制度。
吕甥摆平了国内便连跑带颠的跑到秦国的王城会见秦穆公。秦穆公虽然觉得公孙枝的话有道理,但毕竟对晋国这块大肥肉眼馋,想试探一下晋国的情况看是否有机可乘,问吕甥:“晋国内部和睦吗?”吕甥翻了翻眼皮回答道:“不和睦,因为国内的小人和君子意见不一致。小人因为国君被俘而耻辱,亲人战死而悲痛,他们拥立太子、征税整顿军备,宁可侍奉戎狄也要和秦国决一死战;君子们知道国君的过错,但仍爱护国君,他们征税整顿军备,打算报答秦国的恩德,绝无二志。”吕甥可真是个人物,这段话实际上是暗示秦穆公——晋国吃软不吃硬:若杀了晋君,晋国将与秦国玩命到底;若放了晋君,晋国将感恩报德。秦穆公接着问:“晋人认为我会怎么处置你们的国君?”吕甥偷偷看了秦穆公几眼,接着回道:“小人认为国君一定遇害,他们说:‘我们欺骗得罪了秦国,秦国怎么能放他回来?’君子认为国君一定会回来,说:‘我们既然知道了过错,秦国一定会原谅。’”吕甥接着说:“不服从贵国就拿了治罪,认错服了以后就原谅放归,让三心二意的国家惧怕,顺服的国家感恩戴德,秦国恩威并重,通过这一仗,秦国可以称霸诸侯扬名立万了。如果不放寡君,或放他回去后再打击报复,把恩德变成仇恨,估计贵国不会这么干吧?”吕甥可把秦穆公的老底摸透了,秦国不就是想当诸侯的大哥大吗,用这个来忽悠,正说到了秦穆公的心坎上。于是秦穆公拿定了主意,放混蛋夷吾一马。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0-22 21:33:23 +0800 CST  
顶一下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0-23 20:21:43 +0800 CST  
正文
公元前645年,秦穆公与晋国的全权代表吕甥在王城签订了合约:
1, 秦国放晋君姬夷吾归国。
2, 晋国将原先许诺送给秦国的土地,即黄河以西和以南的五座
城外加河东的解梁城必须兑现悉数割给秦国。
3, 晋国的太子姬圉在晋君归国之际要到秦国作人质,以续两国
之盟好。
十一月,晋惠公终于归国了,回国后二话没说杀了背叛自己的庆郑,
看来他还是不能容忍国内的异己,本来晋国的百姓对夷吾重新燃起了希望,如此不免凉了半截。这一年晋国又闹了饥荒,秦国好事做到底又一次救济晋国,秦穆公真是大度仁厚,大概被吕甥忽悠蒙了,一门心思要通过“仁义之道”在诸侯中树德立威。晋国祸不单行,第二年,晋国边上的狄人也来欺负晋国,攻占了狐、厨、受铎,而且渡过汾水,一直打到昆都,晋国没办法呀,刚被秦国打败,哪有力量还击,只能忍气吞声。
公元前643年晋国的太子姬圉到秦国做了人质,秦穆公给他娶了妻,就是怀嬴,同时为了表示两国的盟好,将河东的解梁城还给晋国。在这一年,称霸中原的大哥大齐桓公姜小白死了,死了以后国内陷入内乱,齐国的霸业衰落。没有了国际警察,此时的晋国也只能看着秦国的脸子,秦国便肆无忌惮了,在公元前641年灭了同姓的梁国。梁国可是姬圉的姥姥家呀,姬圉对秦国恨之入骨。看着老爸夷吾的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姬圉心里可起了盘算:晋国国内有那么多公子,如果老爸没了,秦国再不放我,那我的君位就打了水漂。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干脆逃离秦国。姬圉和妻子怀嬴商量,怀嬴说:“你是晋国的太子,想回国继承君位也是正常的,国君把我嫁给你就是为了让你在秦国安心,我若跟你一起回去就是违抗君命,我不走但我也不会泄露秘密。”就这样姬圉在公元前638年逃归晋国。
公元前637年,干了一辈子坏事的晋惠公姬夷吾死了,太子姬圉即位,就是晋怀公。刚刚登上君位的晋怀公心里一点也不踏实,为什么,外边还有一个姬重耳呢,在晋国国内的人气指数特高,拥护追随他的人越来越多,这可不行。于是晋怀公在国内下了一条命令:国人不准追谁逃亡在外的人,过了期限还不回来的绝不赦免。当时晋国狐偃和狐毛哥俩追随重耳,是重耳身边的得力干将,他们的老爸狐突因为年纪大呆在国内,晋怀公逮捕了狐突,让他召两个儿子回国,老头子狐突根本就瞧不上姬圉,说:“重耳是狐偃和狐毛的主子,天下有父亲教育儿子三心二意背叛主子的吗?我明白你的意思了,要杀就杀,随便。”晋怀公就杀了狐突。狐突可是几朝老臣呀,在晋献公的时候就得到重用,在晋国也可以说德高望重。晋献公戕阀异己杀害元老重臣,搞得晋国人心惶惶,越来越不得人心。而此时的秦国对这个不辞而别的坏小子也没有好感。这样国内和国外几乎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一个人——姬重耳。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0-24 23:39:26 +0800 CST  
且看下一回
第十二回:崤谷封尸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0-25 23:49:30 +0800 CST  
顶一下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0-26 09:44:29 +0800 CST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0-26 21:25:09 +0800 CST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0-26 21:25:36 +0800 CST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0-26 21:26:01 +0800 CST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0-26 23:06:12 +0800 CST  
顶一下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0-27 18:20:37 +0800 CST  
第十二回 崤谷封尸

公元前643年,中原人的伟大领袖齐桓公姜小白死了,诸子争立,齐国陷入内乱,齐国的霸业由此衰落。中原没有了国际警察,诸侯之间顿时陷入战乱,南边的楚国又开始对中原虎视眈眈,向以引领中原礼乐文化自居的鲁国和郑国率先投入楚国的怀抱。中原没有霸主不行呀,这时产生了一位老兄高举“仁义”大旗号召天下,打算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他就是宋国的国君——宋襄公公子兹父。但宋国国小力弱,宋人又迂腐,宋襄公要以“仁义之道”来匡扶大争之世纯属痴心妄想。先是在盂大会诸侯,结果被楚人所执,放归之后又于泓水与楚国决战,结果因为恪守仁义,拒绝在楚军未渡河未成列之际进攻,丧失了战机,反而被楚国打败,自己也受了伤,于第二年即公元前637年死了。宋襄公一死,楚国更是肆无忌惮,大家要注意,在中原华夏诸侯的眼里,楚国和秦国一样都是不懂礼仪的化外之邦,因此必须有人站出来号令天下抵御荆楚维护周礼,这个人就是晋文公姬重耳。
话说这晋公子重耳当年因为骊姬的陷害逃亡到翟,他的身边有一堆粉丝追随者,这些人可都是一些了不起的人物,如精于谋划的狐偃,能说会道的赵衰,精忠善战的先轸,其他如狐毛、颠颉、胥臣、贾佗、魏犨、介子推等,可谓人才济济,其中狐毛和狐偃哥俩更是重耳的娘舅,是晋国元老狐突的儿子。
这样一批人物跟着重耳在狄国一呆就是十二年,而且重耳和赵衰在狄人那里还娶了妻生了娃。这帮人都是有雄心有抱负的人物,看着晋惠公夷吾在晋国瞎胡闹,真的沉不住气了,但狄国落后闭塞,所以大家打算出去逛游逛游,第一,为了寻找外援,以图有朝一日取夷吾而代之,第二,到中原列国开开眼,了解一下国际局势,增长见识。要说重耳寻找外援,理应首选秦国,因为秦国毕竟是与晋国相邻的唯一大国。据《左传》记载,重耳曾经跟随狄君到渭水边上打猎,大老远的到渭水打猎干嘛?渭水流域的关中平原正是秦国的统治中心呀,所以我们相信重耳是有意想和秦国接触,其最初的时候一定寄希望于秦国。但最终放弃,也许是秦国已经扶持了夷吾不能反复;也许是重耳看出秦国对晋国的包藏祸心便主动放弃。文献既然不能给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我们也只能对此做出如上的猜测了。总之,重耳一行人离开狄国,其首选的不是西方的秦国而是东方的齐国。因为齐桓公是中原的霸主,一言九鼎,借助齐国的力量也许还有的希望。
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与拙作主旨关系不大,俺只能约略述之。其经过的国家先后为卫、齐、曹、宋、郑、楚、秦,可谓在当时的中国兜了一个大圈。我们不禁纳闷:为何在卫、曹、郑这样的小国,重耳一行遭到了冷落甚至非礼;而在齐、宋、楚、秦这样的大国却得到了礼遇和资助。其实不足为怪,何为大国,非单指土地广袤人民众多,而是其统治集团气度恢宏目光高远,宋虽难称大国,但宋襄公当时也有图霸中原的雄心壮志。晋公子虽然落魄流离,但身边追随那么多王佐之才,将来绝非池中之物,现在善待资助这批流浪者也许会在以后得到丰厚的回报。而卫、曹、郑则目光短浅,他们根本看不起这个又老又落魄的晋公子(注:估计此时的重耳年龄应在50多岁)。但重耳在齐、宋、楚终究没有得到有力的外援:齐国的管仲已死,齐桓公信用奸佞,玩物丧志,齐国的霸业已经大不如初;宋国国小力弱,宋襄公心有余而力不足;楚国与晋国道路悬远,鞭长莫及。最后在楚国的护送下,重耳一行还是来到了秦国。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0-27 19:53:07 +0800 CST  
顶一下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0-28 20:53:19 +0800 CST  
正文

此时的晋国,晋惠公夷吾已经死了,其子晋怀公相比老爸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杀了狐突以后,搞得国内人心惶惶,国人对之离心离德。秦国对这个不辞而别的小子也不抱有任何希望。重耳便在此时到了秦国,重耳明白秦国需要的是一个听话的晋君,姬圉从秦国不辞而别说明他不会老老实实的听秦国摆弄,自己到秦国能否得到扶植也是个未知数,关键看自己如何表现。重耳在秦期间可谓谨慎小心,他的法宝是两样——第一装乖,第二装可怜。
秦穆公将女儿文嬴嫁给重耳,陪嫁的还有四个女人,原先嫁给姬圉的怀嬴就在其中,改名为辰嬴。新婚之夜,辰嬴端着器皿侍候重耳洗漱,重耳洗完不用手巾擦手,而是习惯性的将手上的水甩干,重耳的行为大概违背了当时的礼节,惹恼了辰嬴,质问重耳:“秦晋两国地位相当,你为什么这样轻视我?”这下可吓坏了重耳,赶紧换上衣服将自己囚禁起来赔礼道歉。秦穆公得知此事,心想:这家伙真乖。
秦穆公以国君之礼招待重耳,周代贵族间的交往极讲究礼仪,在外交场合双方往往赋诗来抒情达意以彰显其高雅,如果赋的诗不得体,将被视为无礼,甚至为此而动武。狐偃是重耳身边的谋主,按理应该由他陪同重耳赴宴,但狐偃有自知之明主动让贤,说:耍嘴皮子我不如赵衰,还是让他去吧。赵衰精通诗书,本为周穆王时代造父的后人,和秦人是嬴姓同族,但赵氏早已根植于晋国是晋国的大夫,赵衰更是重耳的随从和秦国根本就不一条心,这样就由赵衰陪同重耳赴宴。勇武厚重的秦人在中原人眼里被视为野蛮的戎狄之邦,秦穆公上台以后深以为耻,便重用外来人才百里奚和蹇叔,就是为了改变秦国野蛮落后的状态。秦穆公本人更是仰慕中原文化,精通诗书礼乐,宴会间的赋诗应对更是其拿手绝活。但外交间的赋诗应对不过是繁文缛节,决定不了一国外交的成败得失,决定成败得失的关键还是决策者的见识和谋划。比如中国的领导人出国访问,如果能稀里哇啦说一通流利的外语,只能证明这个领导人个人外语水平好而且好显摆,并不能证明你这个国家就真的融入了世界。秦人傻就傻在仰慕中原一直要向中原礼乐文化看齐。
宴席间,秦穆公为了在晋人面前展示秦人的风雅,便来了兴致赋了一首《采菽》,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虽无予之?路车乘马。”这不过是外交场合的客套话,意思是欢迎晋公子的到来。
重耳不敢怠慢,在赵衰的暗示下赋了一首《黍苗》——“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表达了重耳像春天的禾苗盼望雨露一样希望得到秦国的帮助。
秦穆公接着赋了一首《鸠飞》——“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承诺一定会帮助重耳回国抢夺君位。
赵衰一见宴会快到高潮了,重耳必须得借坡下驴,于是暗示重耳赋《河水》,后人考证“河水”应作“沔水”,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但听重耳吟诵道:“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彼飞隼,载飞载止。嗟我兄弟,邦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 诗中的流水暗喻晋国,大海则暗喻秦国,意思是重耳回国为君后,一定向“流水”朝宗于“大海”一样报答恭敬秦国;后面半段则表达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思念以及对家国动乱的担忧,用游子思乡之情来感动秦穆公。
秦穆公被真的感动了,但秦人不会忧伤,有的只有慷慨激昂的战斗豪情,于是便应和了一首《六月》,但听秦穆公吟诵道:“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玁狁(注)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该诗也出于《诗经/小雅》,描写的是戎狄进犯周王畿,周人在炎热的六月进行战争动员,经浴血搏杀终于打败戎狄凯旋而归的情况。秦穆公借助此诗来勉励重耳要振奋精神,帮助周天子扫荡戎狄安定天下。
赵衰听出了其中的玄机,高喊道:“重耳拜谢秦君的恩赐。”重耳连忙走下台阶拜谢叩头,秦穆公一看太可气了,走下一级台阶辞谢。赵衰说:“秦君将辅佐天子的重任托付给重耳,重耳怎敢不拜。”
重耳在秦国的装乖装可怜彻底把秦穆公忽悠了,秦穆公铁了心要支持重耳归国。晋怀公本来在国内就不得人心、众叛亲离,重耳不但在晋国人气指数高,而且又有秦国的强大外援,剩下的就不用再说了。《左传》以纪实性的笔法记录了这场伯伯推翻侄子的政变,现简译如下(括号部分为本人后加):
(重耳带着秦军)渡过黄河。
包围令狐,进入桑泉,占取了臼衰。
二月甲午日,晋国军队驻扎在庐柳(抵御重耳)。
秦国的公子絷到晋国的军队(谈判),晋军撤退到郇地。
辛丑日,狐偃和秦晋的大夫在郇地结盟。
壬寅日,重耳进入晋国的军队里。
丙午日,(重耳)进入曲沃。
丁未日,(重耳)在晋武公的庙宇接受众臣的朝见。
戊申日,(重耳)派人在高粱杀了晋怀公。
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联合晋国的军队不费吹灰之力就干掉了侄子晋怀公,这一年是公元前636年,重耳就是晋文公。晋文公回国后着力安抚国内,以宽大为怀大搞统一战线,不管以前是重耳派还是敌对的夷吾派、中立的申生派,统统被纳入统战的对象。但仍然有两个人做贼心虚,就是夷吾的死党郤芮和吕甥。这两个人当年替夷吾出谋划策没少祸害重耳,心想:重耳现在虽然不说什么,但迟早要收拾咱们,不如先下手为强。两人打算焚毁重耳的寝宫再带着族兵趁乱做了重耳。没有不透风的墙,两人的谋划被当年在浦城追杀重耳的寺人披告了密。这一次又是秦国帮了重耳的大忙,重耳秘密跑到秦国避难。郤芮、吕甥一把火烧了公宫,但没找到重耳,不禁慌乱,心想重耳一定是往秦国逃,便追杀到黄河岸边,结果被秦穆公骗到对面处理掉了。平息了郤芮、吕甥的叛乱,晋国终于实现了国内和谐,重耳现在剩下的只有等待机会,一个可以让晋国扬名立万于天下的机会。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0-28 21:20:56 +0800 CST  
正文


就在重耳上台的这一年,周王朝出了乱子。原来,周襄王的弟弟姬叔带与王后隗氏通奸,小叔子和嫂子不正经,这种事儿发生在天子之家岂不让天下人笑话?周襄王没办法便废了王后隗氏。但隗氏是狄人的公主,于是姬叔带便联合国内的几个大夫勾结狄国引狼入室,周军大败。周襄王灰头土脸的逃到了郑国,派人分别向秦国和晋国求援。
按理说“勤王”这样的正义之举,对谋求霸权的秦晋两国来说都是绝佳的契机,但秦人太厚道了或者说缺乏一个大国应该有的敏锐嗅觉。得知消息,秦穆公亲自率领军队到了黄河岸边,然后知会晋国,天真的打算和晋国一起平定周乱。但晋国人可不这么想,他们可要精明多了。在狐偃的建议下,晋文公辞退秦军,以最快的速度带领晋军在第一时间帮助天子平定叛乱——姬叔带被杀,周襄王又重新回到了洛邑。
晋国的勤王之举名利双收,不但提升了本国在诸侯中的人气儿,而且周襄王还将周王朝在黄河北岸的阳樊、温、原、欑茅统统赏赐给晋国,这里就是晋国的“南阳”,是晋国进入中原的桥头堡,极具战略地位。而秦国则为自己的厚道和木讷什么也没捞到。
晋国可真独啊,狠狠的玩了秦国一把,但秦国根本没缓过味儿来,不但没跟晋国翻脸,反而还幻想着与晋国联手共同匡扶周室。楚国虽令中原诸侯胆寒,但好勇斗狠的秦人可不管这一套,于是便率先与威胁中原的楚国动了手。就在这年秋天,秦穆公派军队攻打鄀国(位于今河南内乡附近),鄀国是楚国保护下的附属国,楚国的申公子仪(斗克)和息公子边(屈御寇)帅申、息的楚军救援,驻扎在商密(今河南淅川西南)。秦军故意经过商密附近的析城,析城大概是驻鄀楚军与楚国联系的交通咽喉抑或其军辎粮草的所在。但秦国并没有碰这颗钉子,而是绕道丹水直驱商密。秦军把自己的士兵捆绑起来扮成被俘的楚军,扬言已经占领析城,黄昏时分到了商密城下。夜里秦军掘地歃血,做出与斗克、屈御寇盟誓的假相,然后把盟书放在上面故意让鄀国人看见。诺国人判断析城被占,驻商密的楚军已是困守孤城军心动摇,与秦军盟誓也是情理之中,便信以为真开城投降。秦军兵不血刃占领了商密,俘虏了斗克和屈御寇,然后班师而回。楚国令尹子玉(名成得臣,字子玉)得知大怒,率军追赶秦军,但早已来不及了。秦国此战的胜利意义深远,商密位于丹水南岸,秦国染指该处,后来便在附近营建武关,武关地位仅次于函谷关,既是秦国防御楚国的东南门户,也是秦国从关中根据地出发,经秦岭谷道——蓝田道沿丹水、汉水进攻楚国心脏鄢郢的交通咽喉。
楚国与宋国的泓水之战以后,中原的诸侯国如郑、鲁、卫、陈、蔡都屈服于楚国的淫威之下,只剩下齐国和宋国还在苦苦支撑。齐国毕竟还保有大国实力,宋人固执执拗也不肯向楚国低头,但他们都不敢挑战楚国的霸权。秦国虽然失掉了勤王的机会,但率先打响了与楚国的第一枪,也算是在诸侯面前露了一把脸。晋文公心里也明白,要作中原的老大,光靠勤王这种沽名钓誉的勾当是不行的,必须要动真格的——血与火的战争,因此晋楚之战不可避免。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派令尹子玉、司马子西领兵攻打背楚亲晋的宋国,宋国赶紧派公孙固驰晋求援。当年重耳流浪的时候,宋襄公资助过他——送给他八十匹马,而今又是晋国的盟友,晋国援宋于情于理都说得通。于是晋文公在被庐阅兵组建三军——中军、上军、下军。晋国的三军每军设将和佐,佐就是副将,其中中军将由晋国的执政担任,是三军的统帅。按照春秋初期的军制,士兵五人组成一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每两即士兵25人配备一辆战车,战车上还有甲士3人,合28人,一军共500辆战车14000名士兵。但到春秋中期以后,随着步兵越来越重要,每辆战车配备的步兵增加到72人,晋国在城濮之战三军共有700辆战车,士兵应该有五万多人,这在当时应该是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这样庞大的军队要运动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晋国直接救援宋国,则需要向南翻越太行山,渡过黄河,可谓千里奔袭、劳师袭远,而楚军则可以在宋国以逸待劳,这对晋军不利,怎么办?又是狐偃的主意,有点像后来的围魏救赵,策略就是晋军不直接援宋,而是就近攻打曹国和卫国,曹、卫是楚国的盟国,为了盟友楚国会放弃对宋国的包围而北上救援,到时以逸待劳的不是楚军而是晋军。
晋军南下,渡过黄河猛攻曹、卫,曹、卫国小力弱很快投降。但晋国明显低估了楚帅子玉,子玉根本没搭理这一套,死死咬住宋国就是不放。宋国可是实在熬不住了,又一次派人到晋军告急。但晋文公犹豫了,因为楚国太强大了,而秦国和齐国也不愿意平白无故替晋国跑龙套,单凭晋国一己之力没有必胜的把握。这次是中军元帅先轸出的点子:让宋国单独和秦、齐谈判,送给两国土地,秦、齐两国贪图宋国给的好处必然答应替宋国解围;而晋国则拿战败国——曹、卫的土地补偿给宋国,曹、卫已经任晋国宰割,根本没有话语权;曹卫是楚国的与国,楚国一定不答应,这样秦、齐两国与楚国产生矛盾,必然联晋击楚。晋国人就是聪明,这套弯弯绕秦国和楚国根本就无法望其项背。这样晋、秦、齐、宋四大国联合抗楚,楚军阵营中虽然也有陈、蔡,但都是弱不禁风的小国,无非是捧捧场、壮壮胆而已。
之后晋国私下里和曹卫谈判,允许其复国但必须断绝与楚国的盟好。晋国又扣押了楚国的使节宛春,故意激怒楚帅子玉,子玉入了套挥师北上决意与晋军决战,而晋军退避三舍,名为报恩实为寻求战机,最后大败楚军于城濮。晋国在城濮之战能战胜楚国,所凭的不单是雄厚的国力、军力,更有聪明的头脑。看晋国在此战的表现——欺凌弱小、争取盟友、分化敌盟、挑逗敌帅、诱敌深入,真可谓八面玲珑,玩弄天下诸侯于股掌之间。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打着向天子献俘的幌子召开了践土会盟,周天子正式册封其为诸侯的领袖,从此开始了晋国在中原一个多世纪的霸主地位,我们可以将公元前632年以后的一百多年称为“晋国世纪”。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0-29 20:46:28 +0800 CST  

楼主:秦时月2013

字数:141845

发表时间:2013-07-05 00: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1 09:35:16 +0800 CST

评论数:196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