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魂——图说秦人霸道阳刚的奋斗史(长期连载中)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6-05-16 07:54:28 +0800 CST  
正文:
4、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战前态势
秦韩魏“横约”的重建迫使齐楚两国迅速走到了一起。其实,齐楚两国在争夺中原地区的问题上也有着解不开的疙瘩,而且,楚国在历史上还与秦国有着三百年的传统友谊。但迫使楚国重新调整定位自己的外交联齐抗秦,第一个原因是秦韩魏横约建立以后,中原既有的力量平衡被打破,这是一直奉行均势外交的楚国不能坐视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当秦国兼并巴蜀以后,形成了对楚国的环形包围。传统友谊积淀的感情基础根本无法抵消现实的地缘威胁,楚国深切感受到了来自于秦国的战略威胁。
秦楚之间的关系变化说明:地缘因素在决定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诸多因素中更具有深刻性和持久性。就像苏联解体之后,虽然已经褪去了红色,但西方世界仍然将俄罗斯作为头号敌人。一百多年以前,英国的麦金德在那篇被誉为地缘政治学开山之作的《历史的地利枢纽》中,从地缘角度论证了那个庞大的北极熊对西方乃至于整个世界岛的威胁,从而引发了西方世界对俄罗斯的极大恐慌。应该说今天西方对俄罗斯的敌视态度很大程度上依然还是基于这种地缘方面的考虑。而相反,我们中国呢?一个自诩拥有五千年文明同时闪耀着无数智慧结晶的古老国度,到现在为止依然没有搞明白谁才是我们的真正朋友,谁才是我们的真正敌人。
楚庭中能有如此地缘政治眼光的就是担任左徒(相当于办公室主任)的屈原。富有战略眼光的屈原将秦国确定为楚国的头号天敌,在楚庭中大声疾呼希望能引起更多同僚的认同。楚怀王将联络齐国的外交工作也主要交给了他。文献中虽然没有关于两国外交联络的直接记载,但其间频繁的会晤和使节往来的情形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
这样,秦韩魏为一方,齐楚为另一方,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大体形成,但国际上的其他国家也必须要在两大集团之间做出慎重的选择,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首先说一下位处中原的宋国。宋国的国土被齐、楚、魏三国裹夹,但因为魏国的衰落和齐、楚一直对自己虎视眈眈,所以,为了自身安全计,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违心无奈地站到齐楚一边。而宋国五千乘的实力无疑增加了齐楚取胜的砝码。
与宋国相仿,位处黄河南岸的卫国也处于齐、魏、赵三国的包围之中。卫国以前曾是魏国的跟班儿小弟,但自打魏国霸权衰落,尤其是观泽之战后,卫国很快转投到了齐国的怀抱。但卫国国小力弱,恐怕连千乘都不到,基本没有参战的资格,能做的也就是在齐国向西攻打魏国的时候,国土不但要对齐国全面开放,而且还要负责保障齐军补给线的安全。
正在面对雄楚鲸吞蚕食的越国坚定地选择和秦韩魏站在同一战壕。但此时的越国基本被楚国打残,对秦国一方所能给予的帮助就是可以牵制楚国在东地的部分兵力,还有就是物质上的支援。公元前312年,越王派公师隅率舰队冲破楚国的上游封锁,送给魏国一艘名为“始罔”的旗舰,外加三百艘船,五百万支箭,若干犀角、象牙等。
而北部的三个国家——燕、赵、中山虽然在表面上都宣布中立,但事实上却与这场即将爆发的大战有着紧密的互动。
燕国这个时候还处于被占领状态,但国内如火如荼的解放运动无疑牵制了齐国的兵力,使得齐国无法全身心投入到中原的战事之中。而当齐国为了应付中原紧张的战局而不得已将驻燕的匡章主力军团南调中原之后,燕国的解放运动最终也获得了胜利,公元前312年,公子职在赵国的护送下回到燕国。
赵国实际上是燕国独立运动的真正幕后推手,赵雍不但扶植公子职组建流亡政府并最终将其扶正为燕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时,当中原的大战正式打响之后,赵雍事实上也调动兵力陈兵于中山国的边境,伺机要拔掉这个钉子户,只不过中山国也采取了针锋相对的应对措施,才使得赵国的企图没有得逞。
中山国作为齐国的附庸按理说应该毫无保留地加入齐楚一方,但中山国毕竟远离中原,中原地区的是是非非和它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何苦趟这趟浑水。尤其当自己的主力一旦介入到中原的战事,赵国随时都可能在背后捅刀子。但面临宗主国的质问怎么办?中山国可以为自己找到一箩筐理由,比如路途太远,给养跟不上,应付赵国的威胁和燕人的暴乱等等。
公元前313年(秦惠文王25年、魏襄王6年、韩宣惠王20年、赵武灵王13年、齐宣王7年、楚怀王16年),华夏大地上正式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
一方是秦、韩、魏、越;
一方是齐、楚、宋、卫。
对峙双方真正的交战主力无疑是秦、韩、魏PK齐、楚。从双方整体上的实力对比来看,齐、楚一方具有明显的力量优势。
首先,秦、楚、齐三强实力相当,任何一强与其他两强相比都不具备压倒性的力量优势。而且,从已有的交战记录来看:徐州之战中楚胜齐,桑丘之战中齐胜秦,秦国从表面上看甚至排在三强最末,虽然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按理说,同为“万乘之国”的韩魏在正常情况下加在一起的实力绝不会比齐、楚任何一国弱,这样当然可以弥补秦国在力量上的劣势,从而又恢复了大体的力量平衡。但问题是,韩、魏在当年五国合纵中实力严重受损,一直没有恢复元气,秦国不可能对韩魏抱以更多的奢望。
秦国一方虽然在实力对比上处于明显劣势,但在地缘态势上却有着相对的优势。
齐、楚两国距离遥远,不但造成信息传递和沟通非常困难,而且战线被拉得太长,从楚国的汉中郡一直延伸到齐国西境,绵延三千余里,无疑造成兵力分散,各个战场之间很难形成有效地支援和配合,容易被对方抓住漏洞各个击破。
而秦、韩、魏三国国土紧密相连,信息的传递和沟通非常方便。同时,韩、魏两国位处中原的咽喉和中枢,虽然很容易遭到对方多个方向的打击,但为本方选择更加有利的反击方向也提供了便利。如果韩魏能够收缩战线、依险据守顶住齐楚所施加的军事压力,然后秦国集中主力组建机动兵团选择时机依次投入到各个战场,整体力量上的劣势却可以因为地缘的关系形成各个局部战场的优势。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齐、楚两国能精诚合作,调动自己的全部战争资源先声夺人实施压迫性打法,逼迫秦韩魏三国必须出动全部兵力才能应付各条战线上的吃紧局面,这样,秦国恐怕就没有多余的兵力来组建它的机动兵团。而联想到韩、魏两国的薄弱实力和鼠首两端的投机性格,很可能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再次背叛秦国,到时不但秦国“东出”战略落空,就连关中本土的安全也成问题。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6-05-16 13:20:30 +0800 CST  
是秦迷就顶一下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6-05-16 15:27:11 +0800 CST  
正文:



5、张仪欺楚
公元前313年秋,齐楚一方率先发难:
楚军突袭包围秦国新得的曲沃,封锁秦国东出的出口,在齐国的支援下,曲沃很快陷落;同时,楚国的柱国景翠率东地兵主力,直接扑向韩国的新郑,包围雍氏(今河南禹县东北)。
齐国方面,早在公元前314年,齐宣王为了纪念灭燕的武功,在国内大搞形象工程——修“明堂”,史载“三年而未成”。现在大战开打了,工程也不能半途中断,只能将匡章的主力军团从燕国调回,并联合宋军侵入魏国夹在齐宋卫之间的突出部,包围魏国在这一带的重镇煮枣(今山东东明县南)。
文献中没有记载引发战争的直接事端,也许压根儿就没有。身处大争之世,当矛盾已经激化到两方面的敌手只能拔剑对决的时候,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和借口也许都显得多余,真正的武者根本不屑于这种矫揉造作。只有在战场上实实在在的较量才能评判出谁才是雄,谁才是雌。也许这种太过赤裸的直来直去正是孔夫子评价当时“春秋无义战”的理由,但由此我们也可感觉到我华夏先民这种阳刚霸道的雄性之美。
面对齐、楚两国大兵压境,秦国还没有做好充足的应战准备,不但计划中的机动军团还没来得急组建,就是刚刚结束“赵庄之战”的樗里疾军团也正处在火速赶往前线的急行军当中。所以,秦国一方现在的形势很危急,很凶险。怎么办?看来只能寄希望于外交途径来减缓齐、楚所施加的压力。于是,包括赢驷在内秦庭所有人都将目光聚焦到张仪的身上。
张仪能不能拿出解决当下危局的办法?当然有,但没有十足的把握。
张仪将缓解危局的突破口定位在楚国。
说实话,楚庭之所以置三百年友谊不顾而联齐抗秦,也是基于现实利益做出的理性选择,放在秦国,也会如此。
其实,齐楚之间也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两国都觊觎富庶的中原地区,而促使楚国宁可暂时搁置与齐国的矛盾而选择站在秦国的对立面,原因主要还是基于国防安全上的考虑。秦、韩、魏三国同盟建立以后,可以对楚国实施多个方向的打击:秦国经武关道袭取楚之南阳;从南郑出发袭取楚之汉中郡;从巴蜀出发袭取楚之巫郡和黔中郡;而韩魏还可以袭取地势平坦开阔的楚之东国。这种局面是楚国难以招架的,所以,张仪要拆散齐、楚联盟,必须要想方设法打消楚国的安全顾虑,给予楚国安全上的足够保证,为此,张仪只能劝说秦惠文王从秦国身上割肉,然后再拱手奉献给楚国。
张仪建议割让给楚国的是商於之地。商於之地大致位于包括武关在内的丹水中下游地区,方圆六百里。虽然这片秦岭南麓的山地土地贫瘠,但战略地位却极其重要。当汉水的支流丹水在穿行这片秦岭山地的时候,形成了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通道——武关道(又名商於道),秦国东南的门户武关正位处这条通道之中。这条通道北连关中,南通南阳盆地和江汉平原。秦、楚两国不管谁占据商於之地,都可以从这个方向对对方发动致命一击:如果楚国占据该地,就可以经武关道直接威胁到秦国关中本土;如果秦国据有该地,也可以向南直袭楚国的江汉平原,向西威胁楚之上庸,向东对方城防线作内线包抄。秦国将商於之地拱手出让给楚国的结果是:不但楚国针对秦国的安全顾虑会大为减少,而且,也意味着秦国关中本部的门户随时向楚国敞开着,在这种情况下,秦国绝不敢向楚国擅启战端。而相反,不管是割让南郑还是巴蜀,都不会使楚国有这种一举两得的想法。
张仪这种以土地换和平的想法能够得到秦惠文王以及同僚们的认同吗?这个张仪一点儿都不担心,因为对楚国的割地许诺压根儿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诓骗。张仪只是希望能暂时拆散齐楚联盟,而不是奢望永久。因为从楚国郢都到齐国临淄之间的道路遥远,齐楚之间很难进行快捷有效的沟通,即使张仪的谎言最终被戳穿,但距离两国再次达成和解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秦国便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段完成尚不充分的各项备战工作,然后再重拳出击,对齐楚各个击破。而当齐楚再次达成和解的时候,估计两国中的一个已经被打残,战局对齐楚一方来说已经是无力回天了。当然,张仪的这套计划只是他与秦惠文王两个人之间的秘密,秦惠文王不但对张仪的整套计划举双手赞同,而且还承诺要配合张仪压制秦庭内部激烈的反对声音。
那么,张仪这套骗人的把戏能否在楚庭蒙混过关呢?
联系到秦楚之间维系了三百余年的友谊,因为惯性的作用,楚庭中应该有为数不少的朝臣依然对秦国抱有好感和信任,当然,这种情况在秦国也同样存在。尤其是秦楚之间长期的联姻使得两国在对方的宫廷中都有庞大的外戚集团的存在,这方面秦国可能还要更严重一些。如秦孝公时代举荐卫鞅的宠臣景监,从姓氏上来看应该源于楚国的景氏,而到后来昭襄王时代,芈姓外戚集团竟然把持秦国朝政长达几十年!
当然,在楚庭中也存在坚定的“反秦主义”者,一个就是将自己视为冤家对头的陈轸,另一个就是才华横溢、忠贞爱国的屈原。而这两个人完全有可能会给张仪带来很大的麻烦。
但张仪此次楚国之行能否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最关键的人物归根结底还是楚怀王熊槐。楚怀王贪婪而心浮气躁的性格弱点使他很容易成为张仪戏耍的对象。贪婪就会见利忘义,浮躁就会目光短浅,人之所以上当受骗说白了都是因为这两种“高贵”的品质所致。再一个就是张仪的骗术过于卑劣,可以说连最起码的底线都没有,不由楚怀王不上套儿。当然,事后张仪也要承受名誉受损的代价,被扣上卑鄙、无耻、下作之类的帽子,但紧迫的形势已经使得张仪无法顾忌这些了。
接下来张仪戏耍楚怀王的段子,我想就不用老秦在这啰里啰嗦啦,还是简明扼要一点儿好。
张仪用空头的许诺再加上一帮亲秦大臣的随声附和,把楚怀王忽悠得鬼迷心窍,即使陈轸、屈原苦口婆心地陈述利害也无法阻止楚怀王向张仪设计好的圈套里跳。当以逢侯丑为首的使节团随同张仪到咸阳敲定割地事宜的时候,张仪故意从车上摔下来,然后借故腿伤三个月不上朝,与楚使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而当楚使正式向秦庭提出割地交接事宜时,赢驷和秦庭的朝臣一个个都一脸的雾水装作不知道。
不惟如此,公元前313年年底,秦惠文王与魏襄王在临晋(一说在蒲阪,实际上临晋与蒲阪是隔河相望的两座城市)举行会晤,还特意邀请楚国的副使景鲤出席,然后再以巧妙的方式将这个消息传到齐宣王的耳朵里。用意很明显是增加齐国对楚国的不信任感。
当楚怀王得地心切,按张仪的意思连续两次派人到齐国宣布绝交,尤其是第二次派出的楚使甚至当庭辱骂齐宣王之后,齐楚之间的联盟宣告结束。但齐宣王对楚国突如其来的反常表现总是有种莫名其妙的怪怪的感觉,说不准里面藏着什么玄机,所以,给前线匡章的命令是:解除对魏国煮枣的包围,但要原地待命,等形势明朗时再说。
齐楚联盟的破裂宣告了张仪的外交目的已经实现,自己也就没有再伪装下去的必要。于是,在咸阳苦等三个月的逢侯丑从张仪那里得到的答复不是秦国六百里的商於之地,而是自己的封地,只有区区六里而已。当逢侯丑将这个令人沮丧的消息回报到郢都的时候,楚怀王愤怒了,整个楚庭也愤怒了。气急败坏的楚怀王像一头被激怒的公牛,下令前线的楚军全线进攻,尤其是喝令驻扎在丹析一带的楚军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商於之地,由此,战争又再一次打响。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6-05-17 07:31:59 +0800 CST  
正文:





6、《诅楚文》
其实,不用楚国再次宣战,秦国已经做好了与楚国进行一场生死较量的准备。在张仪为秦国争取的几个月的宝贵时间里,秦国这架战争机器的各个零部件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从各地征集的战略物资堆积如山,一波波军队向指定的前线陆续开拔。秦国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出色完成各项备战工作,这还得感谢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雄厚国力和机构运转的高效。
关于秦国对这场大战的重视程度,可以从流转于后世的《诅楚文》中窥见一斑。《诅楚文》是秦国在神灵面前诅咒楚国并祈幅于自己的三块刻有文字的石刻,据说都发现于宋代,后世根据祈求的神灵分别命名为《告巫咸文》、《告大沈厥湫文》和《告亚驼文》。《告巫咸文》和《告大沈厥湫文》文词基本相同,只是祈求的神灵不同,而《告亚驼文》历代认为是伪造的赝品。现以《告巫咸文》为例,将《诅楚文》原文为大家载录于下:
“有秦嗣王,敢用吉玉瑄璧,使其宗祝邵鼛布忠,告于丕显大神巫咸,以底楚王熊相之多罪。昔我先君穆公及楚成王,实戮力同心,两邦若壹,绊以婚姻,袗以齐盟。曰:叶万子孙,毋相为不利。亲即丕显大神巫咸而质焉。今楚王熊相康回无道,淫佚耽乱,宣侈竞从,变输盟制。内之则暴虐不辜,刑戮孕妇,幽刺亲戚,拘圉其叔父,置诸冥室椟棺之中;外之则冒改久心,不畏皇天上帝,及丕显大神巫咸之光烈威神,而兼倍十八世之诅盟。率诸侯之兵,以临加我,欲灭伐我社稷,伐灭我百姓,求蔑法皇天上帝及丕显大神巫咸之恤。祠之以圭玉、牺牲,逑取我边城新隍及邬、长、新,我不敢曰可。今又悉兴其众,张矜亿怒,饰甲底兵,奋士盛师,以逼我边竞。将欲复其凶迹,唯是秦邦之羸众敝赋,鞟䩱栈舆,礼使介老,将之以自救也。繄应受皇天上帝及丕显大神巫咸之几灵德,赐克剂楚师,且复略我边城。敢数楚王熊相之倍盟犯诅,箸诸石章,以盟大神之威神。”
按:
文中的“秦嗣王”即指秦惠文王嬴驷,郭沫若认为所谓“嗣王”就是“承继先人”之意。
“祝”就是专门负责沟通祖宗与鬼神的巫师,而“宗祝”就是群巫之长,“邵鼛”则是宗祝之名。
“巫咸”是商代辅佐商王大戊的大臣,《史记•殷本纪》说:“伊险赞言于巫咸,巫咸治王家有功,作《咸艾》、作《大戊》”。商人是一个极其迷信的部族,而巫咸在商王朝的地位相当于后世的所谓“国师”,后世往往将巫咸视为巫师的祖师爷。
而在另一篇祭文中的“大沈厥湫神”,则是水神,是秦国的地方神祗。《史记•封禅书》载:“自华(即华山)以西,四大名川,即河水、汉水、揪渊和江水,分别有祠”。 揪渊就是位于今甘肃固原县东南,即平凉县西北的朝那湫,是一个方圆不到四十里的湖泊,其中的水神名曰“大沈厥漱”,据说是潜居湖中的一条龙。至于名前冠以“大”字,是为凸显其地位之崇高,而“沈”同“沉”,古人祭祀水神常以玉璧投入水中,故以为名,如晋人祭拜的水神亦名为“实沈”。而且,秦人祭祀大沈厥湫神的时候用的是杀人取血的“血祭”,东夷部族都有“血祭”的传统,秦人自不例外,很有可能就是把代表楚怀王的木人或铸像置于神前,射击而使之流血。
文中的楚王“熊相”即为楚怀王熊槐,“相”盖为当时“槐”字的另外写法,抑或“相”为楚怀王的字。
文中的“新隍及邬、长、新”即指秦国的商於之地。
《诅楚文》的大意就是秦王赢驷在宗祝邵鼛的主持下,在故都雍城举行祭拜巫咸、大沈厥湫神和亚驼神的仪式,目的就是诅咒楚怀王熊槐。秦楚两国早在秦穆公和楚成王时代就建立了联姻结盟的关系,并立下“诅盟”子子孙孙永不相负,如果背盟必然遭到神灵的惩罚。但是,现在的这个楚王熊槐可真是大逆不道啊,对内暴虐不辜,刑戮及于孕妇,残害亲戚,将叔父幽禁在地宫的棺椁之中;对外,无视神灵,违背了十八世的“诅盟”誓言。楚国曾经统率诸侯的联军攻伐秦国(按:既五国合纵的那一次,楚怀王为纵约盟主),企图灭了我们的社稷,屠戮我们的人民,使我们无法再延续对诸位神灵的祭拜。现在,熊槐又对秦国的商於之地有了非分之想,秦国自然不能答应他,于是,就又一次发动举国之兵汹汹来犯。我们秦国国敝民弱,甲兵老旧,只能将希望寄托于诸位神灵的保佑了,希望神灵能够降福于秦国,击败楚军,收复边城,惩罚狂妄自大的熊槐。向您奉上圭玉、牺牲并将祝文刻于石上。
在“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的商周时代,任何大事小情都离不开祭司神灵祖宗以求降福。秦人本来就是一个极其迷信的部族,所以,在这场大战之前,举行祭司以求神灵保佑并惩戒对手也就不足为怪了。从这篇祝文的性质来看,它应该是秦国在大战之前在神灵面前声讨敌人的战斗誓文。也就是说,秦国不但在人员物资上已经做好了战前的准备,而且,就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做足了充分的战争动员,由此,也可见秦国对这场大战的重视程度了。
秦楚两个曾经患难与共的盟友,现在则成了只能在战场上一决高下的死敌。这是两国之间第一次真正的全面战争,说实话,双方都没有必胜的把握。但既然选择了走上战场,宝剑出鞘见不到鲜血就没有收鞘的可能,与其畏畏缩缩,倒不如像一个勇敢的赌徒,义无反顾地将所有的赌注全数押上。这注定是一次钵盆爆满抑或血本无归的豪赌,这注定是一次伏尸百万、血染山河的生死对决,既然这样惨烈悲壮的一幕迟早都要降临,那就让它现在就开始。赢驷心中不禁豪情万丈,手按秦剑向南边的那个庞然大物发出了怒吼——来吧,楚国!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6-05-17 16:43:06 +0800 CST  
本回更完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6-05-17 16:43:56 +0800 CST  
是秦迷就顶一下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6-05-17 18:07:45 +0800 CST  
正文:


1、双方兵力部署及战术设想
在我们正式开始这场世界大战之前,先容老秦将交战双方的整体部署向各位秦迷介绍一下。
楚国最初的兵力部署如下:
第一军团:主将昭鼠,统兵十万驻扎在楚国的汉中郡(包括安康盆地和上庸之地),准备随时侵入秦国的汉中盆地夺取南郑,掐断秦国关中本土与巴蜀的联系通道。
第二军团:主将屈匄,统兵十余万驻扎在丹析之地,封堵秦军经武关通道南下的出口。
第三军团:主将景翠,统楚国东地兵主力,包围韩国雍氏,逼迫韩国倒秦。按:楚国东地最大成军规模约为三十万,所以,景翠所部应该在二十万左右。
第四军团:主将昭滑(又作卓滑),统东地兵余部十万,驻扎在广陵,严密监控和封锁越国。
机动军团:主将昭睢,统兵十余万,驻扎在楚之南阳郡,作为总预备队负责策应各方,同时肩负着方城防线的防卫。
上面的部署只是楚国最初的部署情况,当气急败坏的楚怀王向屈匄部下达了夺取商於之地的死命令后,楚军的前线部署当然又进行了一次调整。调整的主要内容就是增强了屈匄所部的力量,新加入屈匄军团的除了来自于郢都新征募的军队外,主要的成员还是来自于昭睢统领的预备军团,这样,屈匄军团的兵力扩充到将近二十万的规模。
按理说昭睢的预备队应该全部并入到屈匄部,但不要忘记了,昭睢军团作为楚军的总预备队同时还肩负着方城防线的防御。为了将昭睢军团滞留在方城防线,秦国的樗里疾甚至派出小股部队深入到方城防线外围,与楚军兜圈子打游击。虽然最终在方城防线南侧的重丘(今河南唐河县境内),昭睢终于捕捉到这支由秦将术视带领的游击部队,并将其击溃,但秦军的举动迫使昭睢绝不能对方城防线的防御掉以轻心,因为方城防线关系到楚国东西两大战区的联系通道畅通与否,一旦方城防线失守,楚国东西两大重兵集团便失去了相互间的策应,有被敌人各个击破的危险。所以,即使在楚庭接二连三的催促下,昭睢最终也只是将自己所部的一半兵力划拨给屈匄。而驻扎在汉中郡的昭鼠则干脆谎称秦国的甘茂部已经对自己发动了进攻,以此来诓骗楚庭避免自己所部有丝毫的瘦身。
楚国六十余万的兵力,分作五大坨分布在这条绵延三千余里的战线上,而其中的昭鼠部、屈匄部、景翠部则呈三叉戟的形状肩负着进攻的任务。按理说,楚国应该针对巴蜀再开辟出另一块进攻的战场,但如果这样的话,本来绵长的战线将被拉得过长。与之相比,只要昭鼠军团抢占南郑得手,掐断巴蜀与秦国本土之间的联系,也同样可以将巴蜀变为楚国的囊中之物。而鉴于巫郡三峡一带的长江水道险峻异常,楚国只需要扼守期间的战略要地,秦国在上游很难对楚国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秦国的部署如下:
第一军团:主将司马错,统帅留驻巴蜀的少量秦军约合三万人,驻扎在江州,严防楚军逆江偷袭。
第二军团:主将甘茂,统兵五万,驻扎在汉中盆地,负责监视昭鼠军团,同时等待命令,随时准备出击夺取楚国的汉中郡。
第三军团:主将樗里疾,统兵七万,驻扎在韩国的豫西山谷,多树旗帜虚张声势,与韩国的公仲部遥相呼应,牵制景翠军团和方城防线背后的昭睢军团。
第四军团:这个军团实际上就是秦国的主力军团,肩负着机动主攻任务。主将魏章,统兵二十五万,秘密地隐藏在武关以南秦岭的崇山峻岭之间,静候楚国屈匄部的到来。
实际上,即使楚国的屈匄部没有在这个方向对秦国发动进攻,秦国也会将主攻的矛头指向这里。因为,当秦军的主力军团在这个方向取得突破后,即可以南下直趋鄢郢,也可以西上与甘茂军团夹击昭鼠部,还可以从侧后包抄驻守在方城防线的昭睢部。总之,到时秦国将牢牢掌控战争的主动权,而楚国将陷入在各条战线上被逐个击破的局面。当然,秦国这种将局部优势扩大为全局优势的战术设想,还需要各支参战部队能够切实完成统帅部分派给自己的任务以及相互间的通力配合。
而作为统率秦国这支主力军团的主将——魏章,一个陌生的名字,这无疑又是秦国迷惑楚国的一个障眼法。按理说,如果从资历、经验和信任度而言,樗里疾应该是指挥这支主力秦军的最佳人选。但秦庭却偏偏指派樗里疾去援助韩国,很明显是利用他的知名度给楚人制造了秦国主力又一次东出的假象。而魏章出身于魏国,作为步张仪后尘入秦求仕的外籍客卿,之前基本上名不见经传,但却有着过人的军事才华。当魏章选定好了针对楚军的伏击地点之后,又很巧妙地将麾下的精锐军团隐藏在秦岭的崇山峻岭之间。当楚国以逢侯丑为首的使节团经武关道归国的时候,完全可以得出秦国在武关一线防守薄弱空虚的错误判断。逢侯丑应该是兼任使节和军事间谍这样的双重身份,后来直接担任了屈匄军团的副将,在楚庭原本即担任武职,而他提供给楚庭的军事情报完全可以赢得整个楚庭的高度重视。
分析完秦楚两国的兵力部署和战术思路,这场战争的胜败估计大家可以做出提前的预见了。那么,我们接下来还要介绍一下其他几个参战国在战前的兵力部署情况。
韩国的情况比较简单,公仲的主力军团估计不足十万人,驻防在雍氏,阻击楚国景翠部二十余万人的围攻。这是一次力量对比悬殊的攻防战,如果没有秦国樗里疾军团的遥相声援,恐怕韩国早已经挂白旗投降了。
当楚怀王粗暴地抛弃了齐国,匡章的齐国主力军团解除了对魏国煮枣的围攻之后,魏国终于可以松一口气,赢得喘息的机会。但腾出手来的魏国并没有转而支援其他战场上的友军。秦国给它的指令是:原地修整,同时要加紧补充兵员和给养,以迎接未来更为严酷的挑战。因为,齐、宋两国的主力仍然驻扎在魏国的边境虎视眈眈。齐宣王虽然好像对国内的形象工程——明堂的建设要更热心一些,但对中原的战局也没有丝毫的疏忽。齐楚之间的联盟关系虽然被暂时中断,但共同的利益和敌人使两国完全有再次恢复盟约的可能。齐国现在的态度是观望,如果有必要,随时可以再次对魏国发起第二轮更大规模的进攻。
好了,期待已久的大战终于可以开幕了。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6-05-18 07:34:15 +0800 CST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6-05-18 07:35:30 +0800 CST  
是秦迷就顶一下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6-05-18 16:18:14 +0800 CST  
正文:



2、战争经过
(1)丹阳之战
公元前312年春(秦惠文王26年,楚怀王17年、齐宣王8年、魏襄王7年、韩宣惠王21年、赵武灵王14年),楚国的屈匄统领近二十万人的大军直接扑向武关要塞。按照屈匄事前的预想,既然秦国在这个方向的兵力空虚,自己完全可以毫无顾忌地全线压上突袭武关,拿下武关之后,再进兵关中威胁咸阳。
当屈匄部冒冒失失闯入丹水谷地深处的时候,事实上这支二十万人的大军已经走上了不归之路。当确定楚军已经完全进入到为他们事先设计好的坟墓后,魏章果断地向前线的将士下达了进攻的命令。随着一声声低沉的号角声在山谷间回荡,埋伏在河谷两侧崇山峻岭深处的秦国锐士蜂拥而出。惊惶失措的楚军乱成了一锅粥,虽然经屈匄紧急部署,勉强组织起防守阵型,但这边的秦军以逸待劳,那边经历了数日急行军的楚军已是疲惫之师,所以,经过秦国锐士反复几次冲击,楚军整个阵线崩溃,兵败如山倒。这是一次快刀斩乱麻的伏击战,楚军留下了八万多具尸体,其余四散奔逃,主将屈匄及裨将逢侯丑等七十多个执圭的贵族成了秦军的俘虏。
这就是秦楚之间第一次真正的较量——丹阳之战的大体情况。关于丹阳之战的具体地点,多数的观点认为就是当年楚子熊绎所居之“丹阳”,但学术界对荆楚的这块祖居之地仍然存在着争议,至今还没有定论,主流的观点认为,熊绎所居的丹阳即丹淅之会——丹水和淅水汇流后注入汉水的地方,大致就在今天丹江口水库一带。
作为丹淅之会的楚旧都“丹阳”,位处于平原地带,如果丹阳之战的确发生在这一带,那么,秦楚之间只能是一次光明正大的对决。而从当时魏章军团和屈匄军团的兵力对比来看,大致都在二十万上下,也就是实力大体相当,应该是一次势均力敌的较量。虽然说商鞅变法之后,秦国锐士的战斗力要远胜于楚军,但处于下风的屈匄完全可以凭藉丹阳的城防固守待援,如此,战局势必陷入长期的僵持局面。而联想到屈匄部的西边是昭鼠部,东边是驻守在方城一带的昭睢部,再东边又是景翠部,这三支大军完全可以抽调兵力支援屈匄部,抑或抄袭魏章军团的补给路线,到时,劳师袭远孤军深入的魏章军团将陷入楚军的合围面临全军覆没的险境。
所以,对秦国来说,丹阳之战只能是一场快刀斩乱麻的速决战,而秦国要取得这样的预期效果,不可能是在位处丹淅之会的平原地带打一场光明正大的常规战甚至围城战,只能是利用复杂的山地地形搞一次精心策划的伏击战。
所以,老秦个人认为,丹阳之战中的“丹阳”不是熊绎所居之“丹阳”,而只是“丹水之阳”这样一个笼统的地理概念。著名秦汉史专家林剑鸣先生在《秦史稿》中,对丹阳之战的交战地点给出的解释也是“今河南丹水之北”。具体的地点大致可以圈定在今陕西商南县以南、河南西陕县以北,夹在丹淅二水之间的这片秦岭南麓的山地。
丹阳之战秦国采用了半路伏击这种不大光彩的方式取得了“速胜”,因为追求“速胜”,也就决定了这场战役不是歼灭战,秦国锐士只取得了对方八万多颗首级的战果,但问题是屈匄部剩下的残兵已经四散逃命溃不成军,也就是说,秦国已经完成了丹阳之战的既定目标。事实上,如果要彻底消灭这些四散奔逃的楚军,势必也要将秦军主力分散开来分头追击才行,而且这肯定是非常费时的工作。魏章现在还没有这样的闲情雅致来关照楚国的这些残兵败将,因为他的眼睛里还有景翠部、昭鼠部、昭睢部这三大坨楚军。所以,秦国的这支进攻矛头经武关道径直出现在南阳盆地后,魏章将麾下二十多万人分成两部分:一部近十万人向西逼向楚国的上庸之地,与甘茂军东西夹攻昭鼠的十万楚军,目的是夺取楚国的汉中郡;自己带领其余的主力,从内线包抄方城防线,占据方城防线之后,再抄袭景翠军团的后路。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6-05-19 07:49:24 +0800 CST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6-05-19 07:50:16 +0800 CST  
是秦迷就顶一下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6-05-19 13:05:23 +0800 CST  
正文:


(2)雍氏之战
现在的昭鼠军团事实上已经陷入两路秦军的夹攻之中,更悲催的是,楚国汉中郡所辖的安康盆地和上庸之地土地贫瘠,经济实力有限,所以,昭鼠所部十万人的后勤补给主要还是仰仗于来自江汉平原的输送,而这条补给路线现在已经被魏章分出的秦军所掐断,昭鼠军团军心动摇。在两路秦军的夹攻之下,昭鼠军团很快被击溃,剩下的为数不多的楚军退守上庸,依托多山少平原的有利地形对秦军展开了殊死的抵抗,因为秦廷对甘茂下达的命令是彻底占据汉中郡,所以,摆在秦军面前的是一个又一个艰苦的攻坚战。
而魏章率领的十几万军队从内线直接抄袭楚国的方城防线,因为是内线包抄而不是正面进攻,所以,昭睢所部的五万楚军几乎没有任何地利可言,自己如果还对方城防线上的各个要塞死守不放的话,很可能就会遭遇与屈匄部一样的命运。于是,在与魏章周旋一阵,兜了几个圈子以后,就脚底下抹油向南退却,而且在撤退过程中,昭睢还特意命令士兵丢掉旗帜、锅灶等随军物质,给秦军制造出已经溃不成军的假象。
现在摆在魏章面前的是两种选择:其一,继续追歼昭睢部,其二,置昭睢部于不顾,按原定计划,包抄景翠部。而东方吃紧的战事最终迫使魏章不得不选择后者。樗里疾军团和韩国公仲部与楚国景翠军团在雍氏的对峙正处于胶着状态,如果魏章的这十几万生力军投入,秦国一方的优势将立马显现;而再往东,当齐国获悉秦楚丹阳大战的消息以后,现实的利益迫使这个头脑灵活的商人很快原谅了楚国重新站在楚国一方,齐宋联军又一次包围了魏国的煮枣,这可是一边倒的对抗,秦国如果不能及时救援,魏国支持不了多久就会挂白旗投降了。
整个战局的形势迫使魏章只能放昭睢一马,魏章的这个迫不得已而且表面上看似正确的决定事实上却差一点给秦国带来致命的灾难。如果魏章将昭睢看作贪生怕死之辈的话,很明显他低估了这个老城持重灵活机变的楚国勋贵。当昭睢带领自己仅有的五万楚军撤退到邓城(今湖北襄樊北)的时候,就下令原地修整,而且树起旗帜发出布告,收拢整编屈匄部和昭鼠部逃散的士兵,而这些逃兵的数量非常庞大。身在郢都的楚怀王也再次下达了动员令,事实上就凭楚庭低效的机构运转,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新征募的军队人数应该非常有限。虽然如此,昭睢还是集结了一只二十万人的军队,这支军队的任务是瞄准机会再次发动对秦国的致命一击,使得整个战局彻底翻盘。
话说魏章部占领方城防线以后,这十几万生力军很快就加入了雍氏一带的战斗。樗里疾军团和魏章军团南北夹击,再加上公仲部的里应外合,楚军又一次遭到了惨败。而令楚国惊喜的是,景翠部并没有遭遇全军覆没或者被彻底击溃的厄运,而是突出重围,向南撤退。秦国方面的应对是兵分两路:由魏章率领一部分秦韩联军追击已经被严重瘦身损失过半的景翠军;由樗里疾和公仲率其余的秦韩联军继续东进援助魏国。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6-05-19 15:52:15 +0800 CST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6-05-19 15:53:24 +0800 CST  
正文:




(3)濮水之战
这个时候的魏国煮枣城已经是岌岌可危,而就在这个节骨眼儿,樗里疾和公仲的援军适时赶到。齐宋联军为了避免陷入内外夹击的危险,匡章主动选择了撤退,然后沿濮水沿线摆开防御阵型,严阵以待。齐秦两国当年在桑丘之战中曾经有过较量,齐胜秦败,当时的齐军主将就是匡章,所以,匡章对秦军还是有心理优势的,只要自己严阵布防不让对方抓住漏洞,等待对方自己犯错误,又可以重复当年桑丘之战的一幕。但匡章错了,因为他对面的秦军主将不是贪功冒失的甘茂,而是以稳健著称而且足智多谋的秦国“智囊”樗里疾。
樗里疾、公仲和魏国的主将翟章看着匡章摆出的铁桶阵,中间还隔着濮水,一个个脸上都皱起了眉头。但还是秦国的樗里疾,挤了挤眼睛,扭过头和韩魏主将嘀嘀咕咕了一番,随后三人不约而同哈哈大笑。
樗里疾找到的击破匡章濮水防线的秘诀就是策反宋国。
魏国的煮枣位于魏国东境的突出部,而且正好夹在齐宋卫三国国土之间,同时正处于从齐国东到函谷关的这条东西大道上,这也是齐宋联军围攻煮枣的主要原因。当秦韩的援军到达的时候,匡章主动选择了撤退,但齐宋联军撤退的方向不是向东撤到齐国境内,因为齐国在宋卫之间有一个天然的屏障——大野泽,之后又是依泰山等断裂山体构筑的齐长城防线,所以,匡章并不担忧秦韩魏联军向正东方向攻入齐国本土,他最担心的是联军北渡濮水之后,经卫境攻入齐国,这样就绕开了大野泽和齐国长城防线,既可以南下过济水直捣临淄,还可以掐断留燕齐军的退路,这对齐国来说的确是灾难。
与联军北渡濮水越卫攻齐相比,其实,联军向南经宋国侵袭齐之南境,也应该是樗里疾一个不错的选择,最起码表面上看来是这样。但对齐国来说,宋国和卫国毕竟是两个体量不同的盟友,宋大卫小,与卫国根本无法阻止联军越境相比,作为五千乘的宋国不但有着相对广袤的防御纵深,而且也能组织起相对有效的防御,虽然这种防御在联军的猛烈打击下最终也会崩溃,但齐国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段进行更为充分的战争动员,因为国内的明堂建设牵涉了齐国更多的精力,也就是说对之前的战争,齐国并没有全身心投入。况且,不管是秦韩魏联军向东直接攻入齐境,还是从宋国“借道”,联军的侧翼或者后防都将暴露给北面的齐宋联军,这无疑将又一次送给匡章突袭反攻获得胜利的机会。
从军事角度着眼,匡章向北撤退然后再沿濮水构建防御的确是最为明智的选择,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将宋国的本土暴露给秦韩魏联军,意味着宋国将为齐国最后的胜利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而再联系到宋国并不是齐国忠诚的小弟,所以可以想象,前线的这支宋军之所以背离祖国南辕北辙,很有可能是齐国发挥大国淫威被迫裹挟所致,也就是说,现在的宋国对齐国自私自利的大国沙文主义抱有很大的意见。
接下来的故事情节我想大家完全可以猜测得到了,就是宋国的国都睢阳迎来了秦国的特使,他会向宋偃直接阐明利害:如果宋国再执迷不悟追随齐国,那么宋国本土将首先遭到联军的打击,而现在的宋国国内兵力空虚,因为主力正在帮助齐国驻防在濮水沿线。而一旦宋国能够回心转意,秦国倒不是奢望宋国对齐国反戈一击,只要驻防在濮水的宋军能够撤回国内,将齐军的侧翼完全暴露给联军,就算大功一件,秦国承诺对宋国秋毫无犯。失去侧翼保护的齐军必然失败,而联系到地缘上的原因,能够对宋国造成致命威胁的唯有齐、楚两国,所以,一个被打残的齐国绝对是宋国的幸福,而一个完好无缺的齐国会对宋国意味着什么?看一下燕国就应该明白了,燕国的今天也许就是宋国的明天。这样一番陈词,符合宋国的利益,不由宋偃不同意。
如此,濮上之战的过程就不用赘述了。因为宋国的反水,齐军的侧翼赤裸裸地暴露在秦韩魏联军的面前,再加上齐国技击孱弱的战斗力,匡章就是有再高的军事水准也难以挽回这场败局。匡章遭遇到了第一次也许也是生平唯一一次败仗,副将声子被虏(一说阵亡),匡章本人则带着残兵败将狼狈溃逃。随后,秦韩魏三国分头略地:韩国公仲部围攻襄丘(今山东省东明县西),秦国的樗里疾部围攻卫国的蒲邑(今河南省长垣县境内),魏国的翟章部围攻燕邑(既春秋时南燕旧地,在今河南延津东北)。几乎与此同时,魏章军团在南下追歼楚国景翠部的途中顺势占领了楚国的上蔡(今河南上蔡县)。甘茂攻略楚国汉中郡的战斗也接近尾声,公元前312年,秦国将原属蜀国的汉中盆地与刚刚从楚国夺取的安康盆地和上庸之地合并,新组建了秦国的汉中郡。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6-05-20 07:33:56 +0800 CST  
正文:


(4)蓝田之战
这场大战打到这个时候,秦韩魏一方可以说已经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但是,如果赢驷和张仪这个时候就认为联军胜局已定的话,无疑为时过早,因为他们忽视了雄楚的战争潜力。
话说楚国的昭睢已经在邓城附近集结了二十万大军,虽然大都是残兵败将和刚征集来的新兵蛋子,但这样的一支乌合之众完全可以在恰当的时间选择恰当的地点给秦国致命一击,从而挽回败局。昭睢的眼光的确很毒,他选择的反击方向就是屈匄部曾经的死亡之旅,既然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因为这个时候,秦国在武关方向以及本土关中的兵力非常空虚。如果说当年屈匄确实冒失的话,那么这一次昭睢率领的二十万楚军甚至置侧翼甘茂十几万秦军于不顾,以迅疾的速度直袭武关,只能用“果敢”二字来形容。很快,武关陷落,昭睢的二十万大军直接扑向兵力空虚的关中平原。
但武关并不是整个武关道上的唯一屏障,就在武关道在关中平原的出口处,也就是在秦岭的北坡,秦国还有最后一道屏障——“峣关”(峣关故址在西安市蓝田县城南,因临峣山得名),地处蓝田县,所以,秦楚在“峣关”一带的生死决战在历史上又名为“蓝田之战”。
昭睢突如其来的绝地反击使得咸阳震动,因为现在的关中本土不但兵力空虚,而且秦孝公和商鞅当年在营建咸阳城的时候,甚至连城墙也没有建,一旦楚军突破峣关进入关中平原,咸阳危在旦夕,秦国只能签订城下之盟,前面的所有战果也将前功尽弃。峣关,这个与函谷关、武关相比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现在无疑成了维系国命的最后一道防线。而秦国的三支主力大军都远离本土:樗里疾部远在东方,这只军队根本就指望不上;魏章部正在中原追歼景翠部,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他能提供的支援只能是就近抄袭楚国的鄢郢以迫使昭睢回援;距离关中本土最近的要数驻在汉中郡的甘茂部,虽然接到警报后正在紧急回援关中,但能否及时赶到还是未知数。赢驷现在只能下达紧急动员令,不管男女老少,只要能拿起木棍和钉耙,都统统组织起来开赴前线,而秦庭的所有朝臣,包括太子赢荡在内,也都要随同赢驷本人亲临前线。如此,秦国在短时间内迅速组织起将近二十万人的杂牌军,虽然这支杂牌军的实际战力不能高估,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可以为保卫家园随时进行殊死的战斗。
秦国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完成如此迅捷的战争动员,这是昭睢始料未及的,但既然走到了这步田地,绝没有收手的可能。就这样,秦国和楚国这两头已经疲惫到极限的野兽在峣关城外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战斗。而与此同时,甘茂军团正在火速驰援的途中,魏章统帅秦韩魏联军越过方城防线,直扑楚军的后方基地邓城(今湖北襄樊北)。随着邓城的陷落尤其是甘茂军团抵达峣关,楚军最后翻盘的机会化为泡影。
文献中虽然没有记载秦楚这场蓝田大战如何收场,但就当是的战场形势来看,不难得出一个对楚国非常悲催的结论:事实上,现在昭睢的二十万楚军已经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想要全身而退已经不可能了。因为,秦国东西夹击楚国汉中郡的部队总数在十五万左右,除了甘茂所率的五万人经褒斜道火速赶赴峣关之外,剩下的近十万人很有可能会经上庸之地重新夺回武关,掐断昭睢军团的补给线并封堵楚军的退路,这样,给养断绝的楚军就陷入峣关和武关两支秦军的南北夹击之中,即使不被秦军消灭,也会被活生生困死在狭窄的武关通道内。而此时楚国的郢都兵力空虚,在已经占据邓城的魏章部面前,几乎就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6-05-20 13:18:59 +0800 CST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6-05-20 13:20:14 +0800 CST  
正文:






3、评点将帅
蓝田之战的结束标志着这场历时一年多的世界大战告一段落,老秦现将双方前线将领的表现一一点评以缓解一下前面的紧张气氛
从秦国一方来说,最为关键的一场胜利应该首推丹阳之战,不但大大削弱了楚军的有生力量,而且还可以腾出一支强大的机动兵团,为秦国一方赢取了战争的主动权。而魏章作为丹阳之战的指挥者,在双方兵力大致对等的情况下取得一场快刀斩乱麻的“速胜”,其表现只能用精彩两个字来形容。如果单就丹阳之战的表现来看,魏章毫无疑问应该是这场大战的第一名将。但很可惜,魏章在后面的表现不免要黯然失色:放任昭睢部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溜走,为后来楚国的绝地反击留下隐患;楚国的景翠部能够逃离秦韩的三面围攻,作为抄袭景翠后路的魏章应该负有最大的责任;追歼景翠部,虽然也取得了占领上蔡这样的胜果,但一直没有歼灭这支楚军,反而被人家牵着鼻子走,离关中本土越来越远,忽视了对关中本土的掩护。只有在蓝田大战的时候,能够审时度势,就近袭取邓城,威胁楚国的鄢郢,才算将功补过。综合来看,只能屈居第二。
与魏章相比,樗里疾虽然没有丹阳之战那样精彩的表现,但整个大战当中,樗里疾不但没有什么过失,反而表现一直可圈可点:前期,以少量的兵力虚张声势牵制景翠军;之后,在濮水之战中审时度势策反宋国,一举击败齐国名将匡章,为秦国洗刷了当年桑丘之战的耻辱。所以,综合来看,樗里疾排名应该位列魏章之上,排名第一。
而韩国的主将公仲和魏国的主将翟章,一个牵制了楚国景翠部,一个牵制了齐国匡章部,这都应该是实力对比悬殊的守城战,战争打的都很艰苦,但这两位老兄也都算完成了各自的使命,虽然没有大的失误,但这种守城战的分量也不能夸大,只能用中规中矩来形容,所以并列第三。
排名最末的估计大家都能猜出来是谁了,就是那个表现一直都比较疲软的甘茂。按理说,以近十五万兵力而且是在切断对方补给线的情况下,击溃楚国昭鼠部十万人,虽然谈不上精彩,也算是功劳一件。但其后对汉中郡的攻城略地实在不给力,十五万大军就这样滞留在汉中,更要命的是,忽视了武关一线的防务,被昭睢反击得手。从秦国前线各路军团所处的位置来看,甘茂部距离武关最近,武关失守甘茂应该负有主要责任。还好,就在昭睢部兵临蓝田的时候,甘茂能够审时度势做出部署,最后对昭睢部形成夹攻之势,也算是将功补过了。
对齐楚一方来说,排名第一的毫无疑问非昭睢莫属。
昭睢原本所部不下十万人而且作为楚国的机动兵团,本来可以在未来的大战中有着更为出色的表现,但在大战前却被楚怀王粗暴地调走五万支援屈匄部。当丹阳之战后,面临魏章部优势兵力对方城防线的内线攻势,昭睢剩下的五万人马根本就没有与魏章继续纠缠下去的资本。所以,方城防线的丢失并不能说明昭睢的无能。而昭睢能够明智的从魏章的眼皮底下溜走,不但保存了这五万生力军,而且又在邓城附近收拢残兵败将,为楚国集结了一支绝地反击的可观力量。昭睢的反击不管是时机上的把握还是方向上的选择都堪称精准,险些使整个战局为之翻盘。有的朋友会质问:昭睢突袭蓝田,犯孤军深入这样的兵家大忌,但试想一下,在当时齐楚联军已经全线溃败的情况下,也就只能用这种出奇制胜的办法才能挽回败局,即使有风险也是值得的。但可惜的是,秦国的反应太快,结果功亏一篑,反而陷入被围歼的窘境。
匡章作为齐国继孙膑之后的又一位名将,很可惜在这场大战中不但没有什么叫响的表现,反而在濮水之战中遭遇到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惨败。但这场失败主要还应归罪于宋国的中途反水和技击孱弱的战力。但其后能固守防线,使得秦韩魏三国迟迟打不开局面,说来也算是难能可贵了。
排名第三的是景翠。开战之初,景翠部完全有可能一鼓作气拿下韩国的雍氏,逼迫韩国作出外交转向背叛秦国,如果是这样的话,战局将对齐楚一方大为有利。但这位老兄却被樗里疾给忽悠了,结果,他的这二十万大军就这样傻呆呆的滞留在雍氏城外。当秦国取得丹阳之战的胜利以后,尤其是魏章所部突破了方城防线对景翠部做出背后抄袭的时候,景翠的二十万大军已经处于秦韩三路大军的包围之中。但可喜的是,景翠能够突出重围,而且一直牵着魏章部的鼻子走,绕了一个大大的圈子,使得魏章部远离关中本土,间接策应了昭睢的反击,也算是大功一件。
第四名是昭鼠,这位仁兄的表现就如同他的名字一般。开战之初,凭借优势兵力完全有可能一举击溃甘茂部,夺取秦国的南郑,但他却畏首畏尾迟迟不敢动手,反而谎报秦军来攻拒绝支援屈匄部,不但胆小如鼠,而且典型的自私自利。及到面临两支秦军的东西夹击,缺乏应急措施,导致十万大军崩溃,汉中失守。但这位老兄在最后时刻能够坚守城池与秦军展开寸土必争的死缠烂打,为自己黯淡的功劳簿上挽回了些许颜面。
最后一名毫无疑问就是屈匄,作为二十万大军的统帅,冒冒失失地就往魏章的圈套里钻,明显缺乏一名统帅所应具备的沉稳持重。虽然只有这一次失误,但这次失误对整个战局来说是致命的,这位老兄当仁不让理应成为这场大战中楚国最大的罪人和秦国最大的功臣。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6-05-20 16:33:36 +0800 CST  

楼主:秦时月2013

字数:141845

发表时间:2013-07-05 00: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1 09:35:16 +0800 CST

评论数:196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