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魂——图说秦人霸道阳刚的奋斗史(长期连载中)



不其簋铭文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07-07 23:12:53 +0800 CST  
唯九月初吉戊申,伯氏曰:“不其,朔方严狁广伐西俞,王命,我羞追于西,余来归献禽。余命汝御追于罂,汝以我车宕伐于高陶。汝多折首执讯。戎大同,从追汝,汝及戎大敦搏。汝休,弗以我车陷于艰,汝多禽折首执讯。”伯氏曰:“不其,汝小子,汝肇敏于戎工。锡汝弓一,矢束;臣五家,田十田,用从乃事。”不其拜稽手,休,用作朕皇祖公伯、孟姬。用丐多福,眉寿无疆,永纯灵终,子子孙孙其永宝用享。
不其簋铭文
根据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先生考证,《不其簋》的铭文,讲的就是周秦联军大破戎狄之役。李先生指出,铭文中的不其就是嬴其,先秦行文“不”字常用作无义助词,仅表语气,故“不其”即其。嬴其死后被追称为庄公(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秦庄公名其)。《不其簋》乃庄公自作器,故直用己名。铭中显示,这次伐戎行动的总统帅为“伯氏”,他上对周王负责,下可指挥不其。按先秦的习惯,对伯父和同辈长兄均可称伯,李学勤先生认为此伯氏乃庄公之兄。有的学者认为伯氏为嬴其的伯父(嬴其父为秦仲,仲排行老二),还有的学者认为伯氏是周宣王手下南征西讨立下赫赫军功的南仲。
驭方:王国维说驭方即御方,“古中国呼西北外族之名,方者,国也。”
西俞:即西隅。
羞:进。
宕:打击。
執訊:抓住活口。
大同:大集结。
敦:打击。
肇敏戎公:娴于军事。《诗经?大雅?江汉》:“肇敏戎公。”
用從乃事:忠于职守。
铭文翻译过来的简单意思是:戎狄各部侵扰周朝西方之地,周天子命伯氏和不其联合组成周秦联军抗击,追其于西地,得胜后,伯氏回镐京献俘报捷,不其率兵继续追击与戎狄发生战斗,斩获甚多。戎狄各部集合起来向不其的军队发动猛攻,双方进行了规模巨大而且惨烈的战斗,不其终于获得了胜利。战斗结束后,为了嘉奖不其,伯氏赏赐给他很多东西。
当然,仅仅通过铭文中的个别字句便断定不其铭文所载便是周秦联军大破戎狄之役,其可靠性还存在许多争议和商榷,但当年发生在西陲一带的这场战斗一定是令人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故事。
周秦联军大败戎狄,改变了陇山一带的格局。从此以后,戎狄的气焰被打压下去,最起码在短期内无法恢复。周王朝的西部边陲恢复了安定,首都镐京的国防基本可以高枕无忧,姬静也可以腾出更多的力量对付其他方向蛮夷的叛乱。此战之后,姬静册封嬴其继承秦仲“西垂大夫”的爵位,并把犬丘封给了秦人,继续扶植利用秦人防御西陲;同时册封秦仲最小的儿子嬴康于梁山,嬴康一支从秦人脱离出去建立梁国,春秋中期被一家子秦穆公所灭。
西垂烽火最大的赢家还是秦人,新得到了祖地犬丘,再加上原来陇上之“秦地”(既甘肃清水、张家川一带),地域进一步扩大。西垂犬丘是秦人的祖居之地,乃是秦人的魂魄所在,经过数带人的苦心经营根基雄厚,而且这一带是平原,又有西汉水流过,水草肥美,盛产盐卤,正是秦人农耕畜牧的理想天堂,这一切是陇上“秦地”和陇东“秦地”无法比拟的。出于部族发展的考虑,嬴其索性将居地迁到了犬丘。
西戎各部经过此战元气虽然大伤,但力量尤存,周王朝和秦人毕竟无法将他们种族灭绝。嬴其明白,戎狄各部是被周秦联军打怕了,如果把他们往绝路上逼,搞不好人家再次联合作困兽之斗,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所以嬴其对他们基本执行了稳健的和平外交,在和平的环境中,秦人的实力日渐壮大。
但秦人与戎狄毕竟有解不开的芥蒂,尤其是秦仲的死,在秦人的心中更是莫大的耻辱。嬴其的长子名嬴世父,他具有典型的秦人基因——勇武强悍而有仇必报,他看着老爸的和平外交不顺眼,发誓:西戎杀死了我爷爷秦仲,我如果不杀死戎王,为爷爷报仇,便不入犬丘。于是,带着一帮志同道合的族人离开居地去找戎狄算账。嬴世父这样的人的确有血性,但不适合做领导,领导应该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像他这样一味蛮干,快意恩仇,弄不好要将部族带向灭亡,所以部族的继承人交给了老二,可惜史书没有留下老二的名字,只知道他的谥号——襄,即秦襄公。
嬴其是秦人历史上一个伟大的领袖,他少年时挽救部族危难免于覆亡,后来执行稳健的和平外交,嬴其在位一共44年,这期间史书上没有记载秦人与戎狄之间发生大规模战斗,有了和平才会有发展。他死后7年,二儿子便受封为诸侯,追奉他为秦庄公。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07-07 23:13:24 +0800 CST  
@潇湘烟雨梁克中 30楼 2013-07-08 00:19:01
回复第28楼(作者: @秦时月2013 于 2013-07-07 23:13)
唯九月初吉戊申,伯氏曰:“不其,朔方严狁广伐西俞,王命,我羞追于西,余来归献禽。余命汝御追于罂,……
==========
二子叫嬴开

-----------------------------
史记秦本纪及年表都没有秦襄公的名字,阁下是怎么知道的呀?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07-08 07:04:21 +0800 CST  
@潇湘烟雨梁克中 30楼 2013-07-08 00:19:01
回复第28楼(作者: @秦时月2013 于 2013-07-07 23:13)
唯九月初吉戊申,伯氏曰:“不其,朔方严狁广伐西俞,王命,我羞追于西,余来归献禽。余命汝御追于罂,……
==========
二子叫嬴开

-----------------------------
你说的是秦仲5子的名字,我只知道老大及庄公叫嬴其,最小的叫嬴康,老二好像不知道叫什么,试问来源出处。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07-08 07:06:50 +0800 CST  
拙作第一章——“部族时代”已结束,由于中国事关上古时代历史的残缺不全,尤其是经过秦末焚书文化之大浩劫,于早期秦史很多事情来龙去脉皆无法确证,此一方面为本人才疏学浅,同时也是当今史学界之研究局限所致。在此向各位关注热爱秦史的朋友致歉。
本人正赶第二章——“崛起关中”,从秦襄公立国到秦穆公即位,此阶段力争言简意赅,行文简洁,通俗明了,同时尽力将一些事情说的更为清楚确切。
欢迎各位朋友常来关顾,多多回帖,不管是批评还是指正,本人一并表示感谢。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07-08 23:04:06 +0800 CST  
@wamtwwamtw 36楼 2013-07-09 09:27:05
人耗子,再多也没用
-----------------------------
第一, 一种政治组织之构建必须与当时社会基本经济结构及形态相适应,大一统中央集权正适合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试想一下,大一统之下的国泰民安,小农才能保持安居乐业。这种经济与政治结构的组合长期以来在东亚大陆是先进的,这也正是中国古代在远东长期以***上国自居,汉民族与汉文化基本扩张到整个远东的根源所在。也就是说,这种文明形态在古代东方是强势文明。
第二, 阁下可以看一看秦汉与隋唐时代的历史,那时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与宋以后截然不同,本人个人感觉当时的中国人据有殖民主义的特点,看一看张骞和班超就明白了,至于宋以后的中国人为何变得如此懦弱,也许和宋代重文轻武有关。
第三, 任何一种政治组织都有优点和缺陷,本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看他是否适合时代的发展潮流,阁下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认识过于绝对化。
第四, 当今中国政治组织之任务是地方自治,民主化,这是由当今时代潮流所决定.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07-09 10:54:47 +0800 CST  
哥们的议论于当今中国可谓一语中的,本人深表赞同,一个强有力的大一统的中央政府的存在已经是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
但此种议论恐怕不适合几千年以前的中国。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07-09 10:55:17 +0800 CST  
第二章 崛起关中
1、襄公立国
公元前782年,周宣王姬静归天,他的儿子姬宫涅即位,就是周幽王,历史上的末代亡国之君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上台之初好大喜功,周戎之间的战端又启,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公元前780年,周幽王派伯士率军讨伐六济之戎(注:位于陕西西部一带的戎狄部落),结果被击败,伯士战死,不知这里的“伯士”是不是不其簋铭文中帮助秦庄公击败戎狄收复犬丘的“伯氏”。这场战争以及周人的失败,再一次打破了陇山一带周秦戎狄之间的相对和平,处于陇山以西的秦人将再一次面临戎狄围攻的危险境地。
而就在秦人部族存亡的危机关头,公元前778年,在位44年之久的嬴其也归天了,由他的二儿子即位,就是后来的秦襄公。新旧领导人换届之际,正是政局不稳之时。处于陇山周围的戎狄各部蠢蠢欲动、阴谋联合攻秦。面对这种危局,新上台的秦襄公施展了高超的政治和外交手腕。《史记》记载,秦襄公在元年,将妹妹缪嬴嫁给了丰王。此处的丰不是以宗周镐京为中心的丰镐之地,而是丰水,丰王是居于丰水流域岐山一带的西戎部落首领,实力强大。岐丰一带正处于周人龙兴之地周原附近,与陇西的秦人距离遥远,双方没有直接的厉害冲突,但却有着共同的敌人——陇上及陇东的戎狄。敌人的敌人是最可靠的朋友,秦襄公和丰王都明白这个道理。古时两国往往利用联姻或互派质子以建立和巩固联盟,秦襄公将亲妹妹嫁给丰王正是与丰国结盟牵制戎狄的需要。
联姻果然收到了奇效,襄公二年,陇山一带的戎狄各部围攻犬丘(即西垂),富有血性而勇武的嬴世父沉不住气,率兵出击,结果寡不敌众被俘。这一次,秦人正是利用与丰国的联盟,秦丰两面夹击,杀得戎狄惨败,扭转了战局。一年后,戎狄被迫释放了被俘的嬴世父。此战之后,秦襄公继续秉承老爸的方针——稳健的和平外交以发展部族实力,同时削弱分化戎狄各部。从而基本奠定了陇山一带秦戎之间的战略格局,即秦强戎弱。秦人基本摆平了陇山一带的戎狄后,他们便将目光瞄向了陇山以东富饶的关中平原。“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有的只是永恒的利益”,这句出自19世纪英国政治家巴麦尊的外交名言,秦人早在3000年前就已经付诸实践。秦人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位于歧丰一带的丰国——昔日的盟友和姻亲。
正当秦人在陇西一带日益发展壮大之际,周王朝的国运却日薄西山。孔夫子盛赞周人立国制度规模宏大而深远,但本人却认为它狭隘而局促。周王朝的立国之制是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有机结合,在内依靠嫡长子继承制度确保天子与各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及家族内部的和谐;在外依靠天子与诸侯之间的血亲关系共同维护姬姓主宰天下的局面。但是嫡长子继承难以保证继承人代代贤明;同时随着时间的流逝,昔日家族内部的血亲关系也会日渐疏远。周代的立国制度只是局限在一家一姓内部,保证姬姓的统治地位而已,其政权排斥其他部族,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过于自私狭隘小家子气。在人类的发展日益社会化、血缘政治日益向地域政治演进的大潮下,宗法分封制不免僵化而颓废,所以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崩乐坏是历史的必然。后人往往以两周八百余年来形容一个王朝持续时间的久远,其实纵观周代,周人主宰天下的局面只有200多年,即西周时代(公元前1046至公元前771年)。而春秋战国时代不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周天子虽然还保有名义上天下共主的地位,其实早已失势。就是那些恪守周制不知变通的姬姓诸侯的实力也是一落千丈最后败亡,如昔日强大的鲁国、郑国、卫国等。以至于春秋初年,郑庄公就曾哀叹:“周之子孙失其序”,“天而既厌周德”(注:我们这些周朝的子孙一天天丢掉自己的事业,上天既然已经厌弃了成周)。姬姓诸侯里面只有两个例外——晋国和燕国。晋国在春秋时代长期作为中原的霸主,燕国立国久远,一直到战国末期才被秦国灭掉。但它们都不是仰仗周制,晋国姬姓公族势力弱小,长期执政的是以六卿为代表的异姓卿大夫,正是依靠这些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异姓家族势力,才使得晋国长期称霸;燕国之所以立国久远,是因为它自身特殊的地缘位置,地处东北一隅,避开了为强国吞并的命运。其他的雄踞一方和立国久远的国家,如楚、秦、齐、韩、赵、魏等,它们都不是姬姓。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07-10 17:38:56 +0800 CST  
哥们的观点过于绝对,民主与专制,分裂与集权各有优缺点,我不必在啰嗦了。试想一下,中国古代大平原大河文明,某种程度上需要一个统一而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只是到后来尤其是近代,此政府日益成为社会演进之障碍。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07-10 23:19:18 +0800 CST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需要统一集权来维护国泰民安,黄河水患需要集权来统一治理,北方蛮夷入侵需要集权来组织防御。如果集权政治一无是处,我们中国何以疆域如此广大,东到大海,西到帕米尔高原,北到外兴安岭,难道安南,这可是古代农耕民族所能达到的极致。
故一人一家一国都有它的运势,中国近代以来走背运,在于时人不知变通,恪守组训。须知:老祖宗的东西再好也只是适合老祖宗而已,时代变迁,如果老祖宗的东西不合时宜,那该扔也得仍,但不能把背运归罪于祖宗,是自己不知变通,责任不在古人而在今人。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07-10 23:30:38 +0800 CST  
即使是民主制也有他的弊端呀,比如雅典的民主制,某种程度就是暴民政治。虽然今天看来民主制优越于专制,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所向往的确是圣贤政治,是人治,也就是专制。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07-10 23:32:53 +0800 CST  
请教一下“秦”是现在的什么谷物?
-------------------------
@故国梦华 48楼 2013-07-11 00:29:45
是不是猫耳草

-----------------------------
“秦”为酿酒之谷物,怎么能是猫耳草?敬请详解。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07-11 09:17:34 +0800 CST  
@笑傲夜猫 50楼 2013-07-11 11:42:49
7. 香草名。一说为木名。
“獵蕙草,離秦衡。”李善注:“秦,香草也……又云:秦,木名也。”《文选·宋玉〈风赋〉》
海词上的解释
-----------------------------
ou,thank you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07-11 14:40:13 +0800 CST  
第二章崛起关中之1,现改名为——1、勇赴周难,望各位看官注意,现重新着录于下。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07-11 22:38:14 +0800 CST  
第二章 崛起关中
1、勇赴周难
公元前782年,周宣王姬静归天,他的儿子姬宫涅即位,就是周幽王,历史上的末代亡国之君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上台之初好大喜功,周戎之间的战端又启,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公元前780年,周幽王派伯士率军讨伐六济之戎(注:位于陕西西部一带的戎狄部落),结果被击败,伯士战死,不知这里的“伯士”是不是不其簋铭文中帮助秦庄公击败戎狄收复犬丘的“伯氏”。这场战争以及周人的失败,再一次打破了陇山一带周秦戎狄之间的相对和平,处于陇山以西的秦人将再一次面临戎狄围攻的危险境地。
而就在秦人部族存亡的危机关头,公元前778年,在位44年之久的嬴其也归天了,由他的二儿子即位,就是后来的秦襄公。新旧领导人换届之际,正是政局不稳之时。处于陇山周围的戎狄各部蠢蠢欲动、阴谋联合攻秦。面对这种危局,新上台的秦襄公施展了高超的政治和外交手腕。《史记》记载,秦襄公在元年,将妹妹缪嬴嫁给了丰王。此处的丰不是以宗周镐京为中心的丰镐之地,而是丰水,丰王是居于丰水流域岐山一带的西戎部落首领,实力强大。岐丰一带正处于周人龙兴之地周原附近,与陇西的秦人距离遥远,双方没有直接的厉害冲突,但却有着共同的敌人——陇上及陇东的戎狄。敌人的敌人是最可靠的朋友,秦襄公和丰王都明白这个道理。古时两国往往利用联姻或互派质子以建立和巩固联盟,秦襄公将亲妹妹嫁给丰王正是与丰国结盟牵制戎狄的需要。
联姻果然收到了奇效,襄公二年,陇山一带的戎狄各部围攻犬丘(即西垂),富有血性而勇武的嬴世父沉不住气,率兵出击,结果寡不敌众被俘。这一次,秦人正是利用与丰国的联盟,秦丰两面夹击,杀得戎狄惨败,扭转了战局。一年后,戎狄被迫释放了被俘的嬴世父。此战之后,秦襄公继续秉承老爸的方针——稳健的和平外交以发展部族实力,同时削弱分化戎狄各部。从而基本奠定了陇山一带秦戎之间的战略格局,即秦强戎弱。秦人基本摆平了陇山一带的戎狄后,他们便将目光瞄向了陇山以东富饶的关中平原。“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有的只是永恒的利益”,这句出自19世纪英国政治家巴麦尊的外交名言,秦人早在3000年前就已经付诸实践。秦人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位于歧丰一带的丰国——昔日的盟友和姻亲。
正当秦人在陇西一带日益发展壮大之际,周王朝的国运却日薄西山。孔夫子盛赞周人立国制度规模宏大而深远,但本人却认为它狭隘而局促。周王朝的立国之制是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有机结合,在内依靠嫡长子继承制度确保天子与各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及家族内部的和谐;在外依靠天子与诸侯之间的血亲关系共同维护姬姓主宰天下的局面。但是嫡长子继承难以保证继承人代代贤明;同时随着时间的流逝,昔日家族内部的血亲关系也会日渐疏远。周代的立国制度只是局限在一家一姓内部,保证姬姓的统治地位而已,其政权排斥其他部族,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过于自私狭隘小家子气。在人类的发展日益社会化、血缘政治日益向地域政治演进的大潮下,宗法分封制不免僵化而颓废,所以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崩乐坏是历史的必然。后人往往以两周八百余年来形容一个王朝持续时间的久远,其实纵观周代,周人主宰天下的局面只有200多年,即西周时代(公元前1046至公元前771年)。而春秋战国时代不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周天子虽然还保有名义上天下共主的地位,其实早已失势。就是那些恪守周制不知变通的姬姓诸侯的实力也是一落千丈最后败亡,如昔日强大的鲁国、郑国、卫国等。以至于春秋初年,郑庄公就曾哀叹:“周之子孙失其序”,“天而既厌周德”(注:我们这些周朝的子孙一天天丢掉自己的事业,上天既然已经厌弃了成周)。姬姓诸侯里面只有两个例外——晋国和燕国。晋国在春秋时代长期作为中原的霸主,燕国立国久远,一直到战国末期才被秦国灭掉。但它们都不是仰仗周制,晋国姬姓公族势力弱小,长期执政的是以六卿为代表的异姓卿大夫,正是依靠这些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异姓家族势力,才使得晋国长期称霸;燕国之所以立国久远,是因为它自身特殊的地缘位置,地处东北一隅,避开了为强国吞并的命运。其他的雄踞一方和立国久远的国家,如楚、秦、齐、韩、赵、魏等,它们都不是姬姓。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07-11 22:38:51 +0800 CST  
“国人暴动”后的“宣王中兴”不过是垂死的周王朝最后的回光返照而已,西周剩下的这点国运在败家子周幽王姬宫涅的折腾下最后断了气。俗话说:皇上没福,百姓遭殃,姬宫涅就是一个没有福气的皇上。他上台后的第二年进行的伐戎之役损兵折将,接着又有天灾——首都镐京所处的关中平原发生了大地震,岐山崩,横贯关中的渭水及其支流洛水和泾水枯竭。地震和三川枯竭造成了巨大的恐慌,周大夫伯阳甫哀叹:周将亡矣。而且他还振振有词的摆出了一套大道理。《史记》记载如下:
“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阳失而在阴,原必塞;原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徵也。川竭必山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我们现在评判一下伯阳甫的这番议论。前半段大体上依据的是阴阳五行那套摸不着头脑玄乎乎的理论。中国古人习惯将无法破解的自然现象与天道、人事相联系。西汉时也发生过地震,经学家们竟摆出地主阴,地震是上天警示天子皇后的亲属即外戚集团将祸乱国家,建议皇帝疏远、排斥外戚,现在人看来不免荒诞而可笑。伯阳甫后半段议论却有着一定的道理。一个国家、一种文明必然依托于某种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及经济生活。美洲大陆环境的变迁造成了玛雅文明的衰亡;漠北草原的寒流和风暴造成了回鹘的衰落和西迁,演变为今天的维吾尔族。关中一带是周王畿之地,是周王朝的大本营,地震与河水枯竭必然破坏周人的经济活动,尤其像周人那样的农耕民族。经济破坏民不聊生必然带来国力的衰弱和政局的动荡。
北宋王安石有句名言:天变不足畏。在自然灾难面前,统治者如果能关心百姓、勤于政事,一样可以扭转危局。但姬宫涅可不是这样的主,他任用佞臣虢石父与民争利,搞得国人怨声载道离心离德,但更要命的是他宠幸“妖女”褒姒,带头破坏周人的立国之本——宗法制。
不知何故,褒国国君得罪了周王朝,为了向天子赔罪,只能牺牲本国的女人。有褒氏是夏禹的后代,夏王朝姒姓,褒是居地,故这个女人名为褒姒。
褒姒年轻貌美,很快就得到了天子的宠幸,但仍然整日愁眉苦脸见不到笑容,也许是远离家乡见不到父母,也许是心中还思念着昔日的情人。天子后宫粉黛众多,但他独钟爱一人,不免引来诸多嫔妃对褒姒的羡慕嫉妒恨。于是关于褒姒的流言蜚语在后宫传播开来,留言由后宫传到民间,千百年后又传到了史马迁的耳朵里,在《史记》中就有了下面一段荒诞的记载:
“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龙止於夏帝庭而言曰:“余,襃之二君。”夏帝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乃吉。於是布币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去之。夏亡,传此器殷。殷亡,又传此器周。比三代,莫敢发之,至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不可除。厉王使妇人裸而譟之。漦化为玄鼋,以入王後宫。後宫之童妾既龀而遭之,既笄而孕,无夫而生子,惧而弃之。宣王之时童女谣曰:“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於是宣王闻之,有夫妇卖是器者,宣王使执而戮之。逃於道,而见乡者後宫童妾所弃妖子出於路者,闻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妇遂亡,饹於褒。褒人有罪,请入童妾所弃女子者於以赎罪。弃女子出於褒,是为褒姒。”
本人简短翻译如下:
夏王朝末年,有两条龙停于王庭,自称是褒国的先君。夏王令人占卜,得到的结果是杀、去、留都不吉,只有把龙的精液保存并珍藏起来,才可以消灾免祸。夏王如法而把二龙的精液藏于木匣。历经夏商周三代,这个木匣没人敢打开。周厉王姬胡上台后,也许是出于好奇,命人打开木匣,结果龙的精液流了出来,怎么也擦不掉。周厉王命宫女们脱光衣服裸体围绕精液欢呼乱叫,精液化为蜥蜴串入后宫,遇到了一个年刚七岁的小女孩,于是上演了一出周代版人与兽。女孩被蜥蜴强暴,长大后未婚先孕,只好将婴儿丢弃,被一对夫妇捡到收养,逃亡到褒国,此婴儿就是褒姒。可见褒姒是妖女。
姬宫涅可不管什么妖女不妖女,他只管吃喝玩乐。看着心爱的美人整日冷着个脸,心中不高兴,于是想尽办法逗美女开心,褒姒也像经意和他过不去似的,无论你用什么花招,我就是不笑。这下姬宫涅可急了,为了博得美人一笑竟然不顾国家安危,搞出个“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关于此段故事大家应该都知晓,钱穆先生认为也许是街头巷尾小人之语,不可确信,结果被史马迁道听途说后都收录到《史记》中。但周幽王因为宠爱美女而废嫡立庶,导致西周王朝的覆灭确是不争的事实。
古今人性是相通的,在社会主义的伟大中国,不知有多少清官因为包二奶、养小三,与结发妻子反目成仇而身败名裂。姬宫涅也没有逃过这一怪圈,为了心爱的小三,索性将王后申后与太子姬宜臼废黜,立褒姒及其子姬伯服为王后和太子。姬宫涅此举激怒了申后的老爸申侯,申国为姜戎之一支,地望在谢,位于今河南宛县,世代与犬戎(西戎一部,以狗为图腾)交好,在西戎中有较高的影响力,与赢秦同为周人联系并震慑戎狄之重要力量。申侯遂联合缯国、犬戎阴谋攻打镐京,推翻姬宫涅。
公元前771年,申、缯、犬戎联军攻破镐京,姬宫涅带着褒姒、姬伯服仓皇出逃,逃到骊山附近被犬戎追上杀害,美女褒姒被虏,同时死于这场祸难的还有姬宫涅的叔叔、王室司徒郑桓公姬友。
镐京被破,天子见杀,天下诸侯尤其是姬姓诸侯本应该率兵勤王以戡戎乱。但史书记载率兵勤王的只有四人:郑桓公之子郑武公姬掘突、卫武公姬和、晋文侯姬仇、秦大夫(即秦襄公)。由此可见世间人情冷暖和周制确实无法保证国运长久。这四个人里面,秦襄公的地位最低,根本不是诸侯,只是偏居西隅的一个大夫,但秦人是从戎狄包围之中经过血雨腥风的战斗拼杀出来的,与戎狄作战经验丰富,战斗力不亚于任何一家诸侯。最终四家联军击破犬戎收复镐京,拥立申侯的外孙姬宜臼为天子,即周平王。
犬戎虽然被击退,但关中地区戎狄气焰却特别嚣张,他们时不时骚扰镐京。此时周王朝的贵胄们已经习惯了养尊处优的安逸生活,他们已经失去了祖先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的勇气,面对破败不堪的镐京,周平王下了一个决定——放弃镐京,迁都成周洛邑,于是晋、卫、郑、秦又派兵护送天子东迁。为了表彰秦人力战犬戎、护送东迁的功劳,周平王正式册封秦襄公为诸侯,并且赐给他歧以西之地(即关中平原西部),说:“戎无道,侵夺我歧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平王东迁洛邑这一年是公元前770年,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一页——春秋战国由此开始,也是这一年,赢秦部族终于野鸡变凤凰,成了正式的诸侯国。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07-11 22:39:25 +0800 CST  
2、襄公立国
镐京之难,周平王在外公申侯以及许、郑、秦、晋诸国的护送和拥戴下,在洛邑戴上了天子的冠冕,但春秋初年却是东西二周两王并立。根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就在周平王于洛邑称天子不久,虢公翰(注:周幽王佞臣虢石父之子)又拥立周幽王另一子姬余臣在携地(位于关中平原,镐京附近)称王。十年后,即公元前760年,晋文侯姬仇起兵袭杀携王余臣,二周并立的局面才告结束。
关于西周末这一段史事,钱穆先生别有一番议论,摘录如下:
“及平王东迁,以弑父嫌疑,不为正义所归附,而周室为天下共主之威信亦扫地以尽,此下遂成春秋之霸局。”
“平王宜臼乃申侯甥,申侯为其甥争王位,故联犬戎杀幽王。凡拥护平王诸国,如许、申、郑、晋、秦、犬戎等,皆别有野心,形成一非正义之集团,为东方诸侯所不齿。因此周室东迁后,政令亦骤然解体。”
无论周平王摄天子位是正义还是非正义,对于拙作之主角——秦国,都是一场宝贵的胜利,秦人藉此捞取了丰厚的政治实惠,既成为正式的诸侯,又得到据有歧丰之地的许诺。
秦襄公是秦国的开国之君,其为秦人之立国主要做了3个方面的努力。
第一、在外交上,“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努力与中原诸侯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我们都知道,49年的新中国、90年代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当今的北朝鲜和台湾,他们都急于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为本政权的生存营造一有利的外部环境。此时的秦人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寄居“秦”地的附庸抑或偏居犬丘的大夫,既然已经升格为正式的诸侯,就应该堂堂正正以诸侯的身份活跃于当时的国际社会,得到中原诸侯的普遍认可,故与各国开展外交很有必要。
然当时秦国偏居西垂一隅,与中原诸侯相距遥远,中间还有关中戎狄之阻隔,所以秦襄公开展“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还有另一层深意。即秦人不能永远偏居西垂,有朝一日荡平戎狄据有关中跻身强国之列,势必要参与中原诸侯的争霸斗争。襄公此时便急于开展与各国的外交,正是想借助外交提高本国知名度、寻找中原华夏文明的文化认同、在中原诸侯中建立广泛的人脉,同时利用与诸国交往的机会刺探各国国情及国际形势,为以后更为复杂的政治军事博弈做准备。由此也可见襄公的立国理想确实远大呀。
第二、在文化上,“作西畤,祠白帝”,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主旋律。
几千年以前的中国人不知道金大将军的主体思想,也不明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当时的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祭祀祖先和神灵。
殷商王朝极其重视神学,从现在发现的大量甲骨卜辞便可窥见一斑,其政权就是依靠神权以强化神化王权。赢秦部族与殷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其政权亦带有极其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早期的部族领袖孟戏和中衍“鸟身人言”就是明证。
秦人现在正式升格为诸侯,当然要加强本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作西畤,祠白帝”,西是具体的地名,即秦人的居地西垂犬丘;畤,止也,言神灵之所依止也,谓为坛以祭天也;白帝指的是少昊,少昊本为上古时代东夷部族的英雄、领袖,和颛顼一起被秦人奉为祖先。中国古代祭祀往往“以祖配天”,将本部族在传说时代的英雄或祖先与至高无上的天神相匹配、相统一。因为秦人此时的居地在西垂,因此少昊——这个本为东方部族传说中的英雄便成了西方的主神。根据中国的“五行”学说,西方属金,其色主白,故少昊被称为:白帝——少昊金天氏。
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襄公以太牢之礼(即以牛、羊、猪各三)祭祀白帝。周代是极讲究等级的时代,在祭祀的时候只有天子才能用太牢之礼,诸侯只能用少牢之礼(即羊一);只有天子才能祭祀天地,诸侯只能祭祀域内的名山大川。秦襄公以太牢祭祀,以祖配天,毫无疑问违背了周代的礼法,在当时实属大逆不道。
但周室东迁,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国与国的竞争仰仗的是实力,有实力才有魅力,什么礼法、仁义、道德,只要于富国强兵有利便可痛痛抛诸脑后。
秦人利用祭祀,以祖配天,确立了公室统治的合法性,同时还在部族民众中增强了本部族的神圣感和本位感。建立西畤,将本部族的祖先尊奉为西方之主神,无疑秦国俨然将称霸西方确立为本国的发展方向,起到振奋朝野、激励人心的作用。此举在当时虽然僭越礼法,但对处于戎狄包围、强敌环视的秦国应该是必要的。
国家的强弱和命运不在于疆域是否辽阔、人口是否众多,而是看它的立国精神和规模,近代以来的中国和印度若从疆域和人口论,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国,但它们都是列强嘴里又肥又大的鱼肉,是弱国不是强国,为什么,没有规模宏大而光明正义的立国精神;古罗马原本是一个小城邦,但有着严谨的法治精神、严格的纪律、以及坚忍不拔的意志,最终发展为地跨亚非欧的千年帝国。因此,国虽大,如果腐朽龌蹉,一样衰落败亡;国虽小,如果能有光明正义的立国精神,一样可以发展强大。秦国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大气”的国家,虽然只是一个偏居西隅的小邦,但却有着攻略关中、称霸西方、虎视天下的勇气和魄力,可见其立国的精神和志向何其高远,再加上秦人先天就具有的血性阳刚的韧性,国运自然壮大而气象万千。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07-12 22:46:15 +0800 CST  
第三、军事上,伐戎。
周平王所给的歧丰之地只是空头许诺,秦人要想占据关中——富饶的八百里秦川,还要靠血与火的战争。但天子的空头许诺毕竟为秦人理直气壮对戎狄开战进而据有关中提供了理由。
此时的秦国基本摆平了陇山一带的戎狄,陇山以西西汉水流域的祖居之地西垂犬丘基本没有后顾之忧,所以,秦襄公在立国的第五年,便厉兵秣马,带领如虎狼一般的秦人雄赳赳气昂昂地翻越陇山,扑向关中平原。这一次开战的对象是昔日的盟友,如今的死敌——丰国。
秦襄公此次伐戎,成就了一首民歌——《诗经秦风小戎》,现摘录于下:
小戎
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角夐>軜。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
俴驷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韦长>镂膺。交<韦长>二弓,竹闭绲縢。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
这首诗是一位在后方西垂犬丘的妻子思念在前方随秦襄公讨伐戎狄的丈夫所作。每节的前六句都是描写秦军的军容威武雄壮。当时的秦军已经有了用于作战的兵车(“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文茵畅毂,驾我骐”);兵车上配备着毛色各异的骏马(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是中,騧骊是骖),马的身上还披着甲衣(俴驷孔群),士兵武器齐备,有锐利的三锋矛(厹矛鋈錞)、用朱羽作装饰的盾(蒙伐有苑)、以虎皮为室的弓(虎<韦长>镂膺,交<韦长>二弓)。每节的后几句都是描写妻子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和担心,盼望他早日归来,隐隐有种不祥的预感。
这个聪明的妻子,她的担忧不是没有理由的。
首先,经庄公、襄公两代50余年的发展壮大,秦国颇具实力,但此时的秦国毕竟还是西汉水流域一偏居西垂的小邦,西汉水上游一带,平原狭小,秦国的疆域和人口都很有限,因此不具备扫荡戎狄据有关中的实力。
其次,从戎狄方面来看,他们攻克镐京,逼迫平王东迁以后,关中平原就成了这帮野蛮部族的乐土,此时的关中戎狄气焰正盛,尤其是盘踞在歧丰一带的丰国,实力依然强大不可小嘘。
再者,襄公此次东征要翻越茫茫陇山,可谓劳师袭远,犯兵家之大忌。陇上及陇东一带仍然为戎狄各部盘踞,秦人千里奔袭关中,军队的粮草辎重运输很容易被戎狄袭扰而中绝,而且远离本土作战,一旦被戎狄包围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所以襄公此次伐戎时机尚未成熟,失败是必然的。
《史记秦本纪》记载:(襄公)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
继秦仲之后,秦人又一位伟大族长兼国君殒命疆场,秦人的崛起之路看来注定要与鲜血和烈火为伴,前方没有坦途,只有勇敢的面对流血和牺牲才能披荆斩棘,据有关中。
秦襄公在位共12年,即公元前777年——公元前766年,当了5年诸侯。死后,谥号为“襄”, 根据谥法,“甲胄有劳曰襄”,“辟地有德曰襄”,秦襄公伐戎失败,并没有开疆拓土,因此“甲胄有劳”是符合襄公戎马倥偬的征战一生。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07-13 07:26:45 +0800 CST  
4、文公创业
秦襄公是秦国的开国之君,但他却带着未了的夙愿战死在伐戎的道路上,“扫荡戎狄,据有关中”——这一历史任务只能交给他的儿子秦文公来完成。
我们现在回来计算一下秦国几代君主的年龄,秦庄公嬴其在年轻时,他的老爸秦仲就死于戎难,估计这时的嬴其年龄应在20岁左右,庄公在位44年之久,是一个极长寿的族长,死时估计在六七十岁。而他的儿子秦襄公虽然是老二(注:老大是嬴世父),但在上台执政时估计最少也有40岁,襄公在位12年,死时估计在50岁左右,那么他的儿子即秦文公即位时就应该有二三十岁了。
秦文公不像自己的老爸那样勇武刚烈,反而有点象自己的爷爷——秦庄公嬴其,稳健而持重。年轻的国君认识到:秦襄公伐戎失败,证明一点,即秦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便可实现扫荡戎狄据有关中的理想,这需要很长的时间,也许要经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完成。
经历秦襄公伐戎失败,秦国的国力受损,所以上台伊始的秦文公并没有马上就举兵伐戎,而是致力于稳定国内,恢复元气。在上台后的第三个年头,他做出了一件出人意料的决定——“以兵七百人东猎”。
这次东猎不是随便的游玩狩猎,而是一次有目的的武装考察。
秦国在襄公时代就已经确立了国势东向的立国理想,但以祖居之地西垂犬丘为根据地确是秦人向东发展的最大障碍。犬丘位于西汉水上游,是陇南山谷中的一块狭小平原,它东临秦岭、西临岷山、南临巴蜀、北临陇山,东西三十多里,南北三四里,过于狭小局促,限制了秦国国力的发展壮大。而且它与关中有茫茫陇山相阻隔,秦人若进军关中,必须翻越陇山劳师袭远。凡此种种,秦国要国势东向,必须告别这片赢秦部族用一代代人鲜血浇灌和捍卫的祖居之地,将部族主力迁徙到陇山以东。当年秦人始封之地——非子所居陇山以东、关中平原西部、位于渭水上游的汧水(即今天的千河)平原便成为秦人的理想迁都之所。
《史记秦本纪》记载: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东猎。四年,至汧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获为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
可见这次行程历经一年,是一次长途跋涉的艰难行程,期间,秦文公要率领700名骑士从西垂出发,北上进入渭河流域,东越陇山,再经千河南下,最后到达汧渭二水交汇处,然后占卜、选址、施工,营建秦国国势东向的新都——汧邑。汧邑地望很有可能在今天陕西陇县的磨儿塬附近。
秦文公东猎路线图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07-13 20:45:09 +0800 CST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07-14 06:38:00 +0800 CST  

楼主:秦时月2013

字数:141845

发表时间:2013-07-05 00: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1 09:35:16 +0800 CST

评论数:196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