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君临天下》已出版,长篇连载:《说不尽的宋朝》说不尽的风云变幻荣辱兴衰

【更新】

正在这时,张齐贤得到一个重要情报。

此前张齐贤曾派人约潘美出师与辽军会战,但使者返回代州时竟被城下辽军游骑截获,于是他很担心辽军获知情报后会设伏袭击潘美。

但还没等张齐贤想出对策,太原又派来使者说潘美在北进途中收到朝廷密诏,东路军败于君子馆,太原方面不许出战。

看来赵光义已经意识到自己命诸将主动出战策略的失误,反应速度还是蛮快的,于是潘美又很听话地率军折回太原。

这对代州来讲原本是个坏消息,潘美大军不来,代州就陷入险境。

但张齐贤听闻后却大喜:“贼知美之来,而不知美之退,岂不正是出奇制胜良机!”

这天半夜,张齐贤挑选二百精兵,悄悄出城向西南进发。

这些人不是偷袭敌营的敢死队,而是虚张声势的援军,他们每人手持一杆旗,背负一束草,跑到城西南约三十里处后,开始举旗列阵,点燃草束,挥动火把。

辽兵远远望见火光挥动,旗帜如林,以为宋军大批援兵赶到,十分惊骇,立即向北撤退。

张齐贤不会让对方这样舒舒服服跑掉,他早在辽军必经之路(一处叫土磴砦的地方)埋伏步兵两千,发动突然袭击。

辽军在撤退过程中猝不及防,夜色之下又不知宋军人数多寡,很快陷入混乱,被宋军斩首数百级,打的大败而逃,宋军缴获战马两千,车帐、牛羊、器甲不计其数。

张齐贤文武兼备,智勇双全,临危不惧,大败辽军,堪称代州大捷第一功臣,但在向皇帝报捷时,他却很谦虚归功于卢汉赟。

那位见死不救的卢汉赟倒也毫不客气,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张齐贤的谦让,得到赵光义的大力褒奖。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10-14 21:34:05 +0800 CST  
【更新】

代州大捷虽在歼敌人数上远不能弥补君子馆之战的损失,但在东线惨败的形势下,这次胜利无疑给被辽军打的怀疑人生的宋军打了一针强心剂,史书记载“各地军民闻西北捷报,人人振奋。”

正如上次雍熙北伐一样,东线的惨败必须要有人承担责任,败军之将刘廷让如同曹彬等人一样回到东京,诣阙待罪。

但与曹彬不同的是,这次刘廷让是完全听话,按照皇帝的部署行动的,而且仗打得也很拼,惩处他就意味着承认自己指挥错误,所以赵光义没有责罚刘廷让,而是让李继隆出来背锅。

可经过初步审查(“中书问状”)后,不久又将其赦免。

在大部分人看来,李继隆畏惧不前,拥兵不救是导致君子馆惨败的主要因素,而赵光义之所以对李继隆网开一面,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更是因为俩人的亲戚关系——当时李继隆的妹妹李氏已被立为皇后。

从理论上说,李继隆只要前去救援,就可能帮助刘廷让部突围成功或者减少损失,违约不救确实是坑队友。

但实际情况是,无论当事人还是当时形势都比较特殊。

李继隆以性格沉稳、处事冷静著称,宋军历次失利的大溃败中,只有李继隆所部训练有素,阵容齐整,没有遭受大的损失。

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事实上在大兵团作战中,很多伤亡损失并非双方正面交战导致,而是在一方败退的击溃战中遭受的。

无独有偶,在满城会战等辽军失败的战事中,名将耶律休哥也屡次上演这种败而不乱、全师而退的表现。

李继隆本身不是自私自利之人,这点从他很多次战役的表现中都可以证明,他之所以放弃救援,退保乐寿,绝非贪生怕死。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10-22 17:20:16 +0800 CST  
【更新】

李继隆十分清楚辽军的战术意图,他们以众击寡,合围刘廷让所部,然后围攻打援,将宋援军阻挡在外围陆续歼灭。

换句话说,刘廷让所部被辽军吃定了,你来不来救,他都完了。

如果不救,就是违背约定。

如果去救,很可能面临更大损失。

这种形势下,与其过去送死,不如保留生力军,再图后事。

明知是圈套还要去钻的,不是英勇,而是蛮勇。

若是一个人逞英雄,死了就死了,但作为一名主将,手握上万将士性命,就必须要对他人的性命负责。

影视剧中时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敌人抓住我们的同志作为人质诱敌,个别冲动想去解救的人一定会被冷静的领导坚决制止,而被抓的人质为不因自己造成更大牺牲,也会选择自杀。

现实中亦会发生同样的故事。

有时候牺牲是必要的,但不能做无谓的牺牲,牺牲要有价值。

毒蛇噬指,壮志断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审时度势、善于因时因势而变是李继隆军事生涯的一贯作风,只要有利于取胜、有利于大局,他敢于做出任何改变。

当初满城会战他坚持“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敢违诏不尊,改变阵图,如今的君子馆之战,他也敢于违约不救,保存实力。

不久之后,李继隆将用自己的表现将证明,他保存实力不是为一己私利,而是为了把失去的拿回来。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10-22 19:25:14 +0800 CST  
【更新】

君子馆一战让辽军尝到甜头,端拱元年(988年)九月,辽军决定再接再厉,继续南犯。

此次辽军仍在西路发动袭扰性攻势,自大石路入侵代州。

张齐贤探知辽军进犯,制定了牵制战术,他预选厢兵千人,分为两部,一部屯繁畤,一部屯崞县,两处互为犄角,彼此相援。

辽军兵临代州,先至崞县,繁畤县的宋军按事先部署迅速前来支援,代州的厢兵也很快赶到战场。

辽军见宋军防守严密,基本没有取胜机会,干脆草草收兵退去。

西线战事早早收场,东线的好戏却刚刚开始。

十月,辽圣宗亲率大军展开攻势,先是夺回了之前被宋军抢去的涿州,后来又在边境附近取得一系列小胜。

十一月,辽军继续进击,先后攻陷长城口、满城、祁州、新乐、小狼山砦等城池据点,宋军守将不是城破投降,便是被斩尽杀绝。

名将耶律休哥更是越打越兴奋,他率领辽军数万精锐骑兵直抵唐河以北,准备寻找宋军主力决战,一时声势大振。

根据以往经验,辽军每次南侵都会遇到宋军的顽强抵抗和有力反击,但这次进攻之顺利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宋军的主力在干吗?

答案是,他们还在犹豫。

宋军最高统帅赵光义吸取君子馆之败的教训,改变了防御策略,不再主动寻求辽军主力决战,而是令河北诸军坚壁清野,不与敌战。

可现在敌人已经打到家门口,镇、定两州的将领还在犹豫。

到底是违背诏令主动出击,还是遵守圣旨继续等待?

定州都监袁继忠急了,他慷慨陈辞道:“敌军近在眼前,我们屯聚重兵却按兵不动,坐视他们长驱深入,侵略州郡,要我们军人何用!我宁愿身先士卒,死于敌手,也不愿苟安偷生!”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10-29 16:29:01 +0800 CST  
【更新】

一句话说的大家颜面无存,其他将领开始跃跃欲试。

宦官林延寿等人站出来阻挠:皇帝诏书在此,谁敢违令出战!

看着皇帝“不与敌战”的诏书,大家面面相觑。

抗命不遵的罪名,谁也能担当不起。

关键时刻,一个人站出来表态:“阃外之事,将帅得专焉。往年河间不即死者,固将有以报国家耳。”

发话者定州都部署李继隆是也。

这一幕跟满城会战何等相似,李继隆再次表现出他的果敢。

两年前的君子馆之战,我雪夜退军,保存实力,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跟辽军决一死战!今天就是最好的时机。

李继隆一发话,大家达成一致意见:不能再犹豫了,这一仗必须要打!

定州都部署李继隆李继隆、都监袁继忠、镇州都部署郭守文等悉率主力出战。

此番出战的宋军中有一支特别的队伍——静塞军骑兵。

在一些流行历史作品中,宋朝的静塞军被描述为“宋帝国最强大的装甲骑士团”,是“宋太宗为河北军建立的一支比辽帝国铁林军更胜一筹的装甲骑士团”,“全部采用西域良马,配备宋帝国更加精良的装甲和武器,骑士均是河北武林高手”。

以我掌握的史料,基本可以断定这是一种意淫。

静塞军是军队番号,最初只是厢军编制,并非主力作战部队(禁军),人数大概一千左右,地位和装备远不如禁军上四军那般精锐,赵光义无论如何不可能下血本装备这样一支部队。

但静塞军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和一些番落骑兵类似,它大多由河北当地子弟组成,战斗力确实十分强悍,远超很多禁队。

幽燕之地自古民风剽悍,习俗尚武,这些边民子弟大多精通骑马射箭,人数不多却作战骁勇,面对契丹入寇毫不怯弱,经常不待披挂甲胃就上阵杀敌,保护自己的家园根本不用动员。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10-29 20:02:20 +0800 CST  
【更新】

宋朝两次北伐失利损失了大量禁军精锐,李继隆升任定州都部署后,便把这支战斗力颇强的部队收编麾下,充实自己的军力,却把他们的家人留在易州,结果易州被破,静塞军骑兵家人沦于敌手。

李继隆担心这些剽悍的骑兵会因此闹事,准备把他们分散到诸军中去,消除安全隐患,都监袁继忠却劝他使用安抚之术,奏请皇帝提高静塞军的军额和工资待遇,激励他们为国尽忠杀敌。

李继隆觉得有道理,便听从袁继忠的建议,一一照行。

与辽军以骑兵为主不同,宋军以步兵为主,在防御战中摆出步兵方阵,可以有效抵御骑兵正面冲击,但若想主动出击,击败辽军精锐骑兵,只靠步兵显然无能为力。

翌日清晨,数万辽军精骑渡过唐河,列开阵势,准备发动进攻。

令人惊奇的是,李继隆并未拿出常用的步兵方阵御敌,然后寻找机会反击,这一次他要以骑兵正面直接冲锋。

于是静塞骑兵上场了。

掳走自己妻儿的敌军就在眼前,报仇的机会到了!

用不着讲话动员,李继隆一声令下,静塞军指挥使田敏率军千名骑兵摧锋直入,毫不犹豫地发动猛烈冲击。

辽军未料宋军骑兵攻势如此锐利,不能撄其锋芒,前军迅速被冲开阵形,李继隆指挥主力跟在静塞军身后,趁机向敌军阵内冲去。

很快,宋军全军都顺利投入战场,跟辽军展开混战。

习惯袭击侧翼的耶律休哥也是第一次面对宋军骑兵的主动冲锋,他试图整顿阵形,组织反击,但阵形一被冲开,八万大军陷入慌乱,呈现出一片溃败之相,饶是他以冷静著称,这次也无法驾驭局面。

耶律休哥自知无法阻止败势,干脆选择了放弃,他率军一路向北逃去,结果被宋军尾随身后,趁势掩杀,一直追杀到曹河,斩首一万五千级缴获战马万匹,伤者不计其数。

至此,唐河之战落幕。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10-29 20:52:13 +0800 CST  
【更新】

这次大战中,宋军以寡敌众,仅靠万余部队率先发动冲锋,一举击败辽军数万精骑,充分证明中原的骑兵绝对不好惹。

与满城会战类似,李继隆再一次违令出战,却再度收获一场大胜。

这是一场货真价实的胜利,一场许久没有的大捷,

捷报奏至东京,群臣上表称贺,皇帝下诏褒奖,大赏参战将士,至于李继隆置自己诏书于不顾、违令出战的举动,当然是既往不咎。

唐河之战令契丹精锐骑兵颜面大失,号称“专治小孩夜哭”的于越耶律休哥亦吞下自己军事生涯的最大败绩。

这让契丹上下都很不服,很快他们又发动一次攻势。

端拱二年(989年)七月,宋威虏军缺粮,报请朝廷发粮支援。

朝廷有人建议干脆放弃这座城池,定州都部署李继隆坚决反对。

经、太宗两朝苦心经营,宋朝在河北地区的防御体系已基本形成,这个体系从横向大致分镇州、定州、高阳关三个帅司,分别镇守河北的中、西、东三个方向,最高长官均称都部署。

从纵深来看,这个体系又有三个层次。

雄州、霸州、莫州、易州、威虏军等为前沿防御屏障,属第一线防御,瓦桥关之战就发生在这一线。

镇州(真定)、定州(中山)、高阳关等是帅司所在地,宋廷在此屯居重兵,以为防御中坚,唐河大捷就发生在这一线。

大名、贝州、冀州、澶州等为第三线防御,背阻黄河,拱卫京畿,后来咸平年间的澶渊之战就发生在这一线。

毫无疑问,最有效的防御应该是把敌军挡于第一道防线之外,但同时这也是最薄弱的一道防线,辽军历次南侵往往能轻松突破第一道防线,将战线推进到第一、第二道防线之间。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11-01 16:56:55 +0800 CST  
【更新】

特别是易州失陷后,宋军在河北西线的防御前沿阵地失去了一个重要城池,剩下的惟一军事据点就是威虏军。

若威虏军因缺粮陷于敌手,宋军在河北的防御将变得非常被动。

赵光义明白威虏军的重要,他做出一个正确的决定,由李继隆发镇定马步军万余人,护送粮车数千乘前往支援威虏军。

辽军早就盯上这块天天挂在嘴边的肥肉,得知宋军派重兵护粮,耶律休哥立马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耶律休哥一向最擅长抄截粮道,他亲率八万骑兵,一路浩浩荡荡向南杀去,准备趁机打劫宋军粮队。

当然,耶律休哥的目标不仅仅是截粮,而是彻底击溃李继隆所部宋军精锐,一雪唐河惨败之耻。

但宋军的行动迅疾隐秘,当耶律休哥率兵进入宋境后,李继隆所部已经完成护粮任务,踏上返回定州的路途。

耶律休哥不甘无功而返,决定带三万精骑继续追击宋军。

宋军缘边都巡检使尹继伦正率所部一千多人巡边,猛不丁与大批辽军碰个正着,着实吓了一跳。

尹继伦定定神儿,正准备以寡敌众,豁出去跟辽军拼一次,却没想到辽军竟对自己视而不见,匆匆而过,直接当他们不存在。

尹继伦号称“黑面将军”,脾气性格很是火爆,这次遭受辽军冷遇让他的心灵备受创伤,他决定给辽军一个大大的惊喜。

尹继伦开始动员部下说:“辽军这么鄙视我们,太让人郁闷。他们若是获胜,必定在回师路上一高兴,顺手灭了我们;若是不胜肯定也会泄怒于我。总之,我们已经在阎王殿挂了号,无论胜负都会被灭。与其如此,不如冒险一搏,跟随在辽军背后,伺机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如此,纵战死犹不失忠义之名,岂不胜过被人鄙视而死!”

部下被他的豪言壮语打动,纷纷表示愿意死战效命。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11-01 20:33:26 +0800 CST  
【更新】

尹继伦令全军厉兵秣马,人人手持短兵器,借着夜幕掩护,悄悄在辽军身后尾随,辽军一心行军,竟未觉察这支兵马的跟踪。

辽军一路疾驰到数十里外的徐河(今河北徐水南)附近,已经迫近到距离宋军主力只有四五里,耶律休哥下令:全军就地开饭,吃饱肚子与宋军决战。

李继隆早已探知辽军前来的消息,并作出相应部署,然后率主力严阵以待,准备迎接一场恶战。

人吃饭时,精神是最松懈的,一直尾随辽军的尹继伦抓住机会,突然率兵从辽军背后杀出!

此时天色未亮,宋军在暗,辽军在明,正在吃饭的辽军士兵被宋军猝然冲突,也不知对方来了多少人马,一时陷入混乱。

耶律休哥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宋军一名猛将已杀到眼前,大喝一声,挥刀砍向耶律休哥。

耶律休哥慌乱躲避,仍没躲过这一刀,手臂被砍得鲜血淋漓。

名将不愧为名将,逃跑的速度也不同凡响。混战中,他找到一匹战马,飞奔而去,侥幸逃得一命。

但尹继伦所部人数毕竟不多,很快陷入辽军包围。

还好此时李继隆已率领主力从正面向辽军发起冲锋。

辽军腹背受敌,主将又受伤逃跑,整个队伍失去指挥,毫无反击之力,完全陷入崩溃,四散逃窜时又自相践踏,死者无数,溃不成军。

李继隆与镇州副都部署范廷召率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徐河北十余里处才鸣金收兵,斩首数千级,俘获甚众,是为徐河之战。

辽军的溃败还没有结束,此前李继隆已派定州副部署孔守正率兵埋伏于徐河之北的曹河,辽军逃到在曹河的斜村一带,又被孔守正逮个正着,一阵乱战后,主将大盈相公被斩杀。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11-01 22:12:59 +0800 CST  
@低首神龙狄飞惊 2016-08-26 12:43:28

【更新】

第十三章 北伐!总决战!

自从高粱河之败,赵光义很长时间没有再提攻打幽州的事情,甚至着手修复与契丹的外交关系,试图维持双方相对和平的局面。

但这并不表示他彻底放弃幽燕,打算与契丹缔造百年和平。

不,我没有放弃,也不敢忘记。

我不敢忘记高粱河惨败的耻辱、落荒而逃的仓皇,不敢忘记百姓的水深火热、辽军的侵掠骚扰,不敢忘记宇内一统的未竟事业。

暂时的沉默只是等待,是积累,等待一雪前耻的重要机会,积蓄重新站起的强大力量。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

雍熙三年春(986年),机会终于出现了。

知雄州贺令图、岳州刺史贺怀浦(贺令图之父)、文思使薛继昭、军器库使刘文裕、崇仪副使侯莫、陈利用等人先后上言,建议趁“契丹主年幼,国事决于其母,其大将韩德让宠幸用事,国人疾之”的大好机会,大规模兴兵北伐,一举收复幽燕。

贺令图父子说的赵光义怦然心动,虽有大臣表示强烈反对,但他力排众议,毅然决然地选择再度北伐。

做皇帝就要有气魄,这件事我说了算!

在赵光义看来,契丹内部政局不稳,实力必定不如以往,而自己足足做了三年的充分准备,此次北伐没有理由失败。

从表面上看,辽圣宗这年十六岁,其母承天萧太后代理国政,说“契丹主年幼,国事决于其母”诚然不虚,而且这位女强人也确实宠爱她公开的“情人”韩德让,说权臣“宠幸用事”也大体属实。

但“国人疾之”却是贺令图父子毫无依据的主观臆断。


—————————————————
@小手温暖 11147楼 2016-11-04 12:23:00

侯莫陈利用 是一个人吧
—————————————————
是的。此人姓陈莫陈,名利用,因旁门佐道很得太宗宠幸,后面还会提到他,这里多加了一个标点,多谢兄弟指出!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11-04 13:38:36 +0800 CST  
@hangneba 9195楼 2015-11-07 17:18:00

@邪王石之轩20159193楼20 15-11-0712:01

@邪王石之轩20152015-11 -0310:12:32

赵老大一去,赵老二上场,我已经准备好,宋朝是如何被辽,夏,金,元虐死的,??作死啊,


—————————————————
@低首神龙狄飞惊 2015-11-09 11:01:56

@低首神龙狄飞惊2015-11-0 512:06:40

兄弟,北宋南宋可是分别被金元所灭,没辽夏什么事O(∩_∩)O虽说他俩和


—————————————————
狄青是宋仁宗期间的,虽然楼主认同狄青的战斗力和战术水平。但客观的说,狄青是将才不是帅才,他并没有改变宋夏战局的整体形势,而宋夏战局的变化必须从一个长期阶段去考察,不能仅仅看短期表现。这部分楼主会在仁神哲徽四朝详细探讨,欢迎朋友讨论交流。


—————————————————
@sidemanM 11145楼 2016-11-03 20:56:00

狄青就和三国的吕蒙差不多,开始时只知道猛打猛冲,但是随着战场的成长,范仲淹教他读《左氏春秋》,最终可不再是一开始的那个“吴下阿蒙”,平定侬智高的战绩足可说明其统兵征战之能,应该说不仅仅是将才,已经成长为一个帅才了。
—————————————————
可惜了狄青,没有更大的舞台发挥,后来让他干枢密使,实际上是用其短而摒其长,他的军事才干更容易受到朝廷高层的制约,而且他也无力改变朝廷的军事体制特别是指挥体系,还不如在前线做一名高级统兵官。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11-05 14:50:06 +0800 CST  
【更新】

徐河之战充分展现了李继隆、尹继伦等将领高明的战术素养,尤其尹继伦的勇猛让辽军大为忌惮,被称为“黑面大王”,唯恐避之不及。

对耶律休哥而言,徐河之战是他军事生涯的最后一战,却以身受重伤、全军溃败告终,应该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辽军经此一败,此后数年不敢再大举南下,徐河之战成为宋太宗期间宋辽最后一次大战,北方边境终于趋于安定。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到端拱二年(989年)的十年间,是宋辽军事冲突最为剧烈频繁的时期,双方围绕对幽云的争夺,爆发大大小小战争数十次,宋军有两次大举北伐,辽军则有五次大规模南侵。

从战绩看,宋辽双方交锋互有胜负,基本扯平,同时呈现一个基本规律:谁主动发动进攻,谁就以失败而告终。

这一规律充分证明了宋辽双方在整体实力上的接近,谁都无法把对方彻底击垮。

纵观这十年的历次战役,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宋军的军事战略总体呈现出一种从积极到消极、从主动到被动的转变。

进攻方面,从第一次北伐的“速战速决”到雍熙北伐的“持重缓进”,防守方面,从高粱河之败后的御敌于国门之外、积极防御,到歧沟关、君子馆之战后的坚壁不战、消极防御,都体现出这种转变。

很显然,这种转变是由宋军最高统帅赵光义一手主导的,至于这种转变的军事成效,恐怕连他自己都难说满意,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

除了军事理念和策略的转变,北宋军事指挥体系也打上了赵光义个人的深刻烙印。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11-07 16:52:12 +0800 CST  
【更新】

赵匡胤建立了“枢密院—三衙—帅臣”三位一体的军事体制,这种体制有利于皇帝集权,加强对军队的控制,但他在世时,凡出师征讨都任命惟一统帅,且赋予主帅生杀予夺大权和自主战术指挥权。

赵光义更进一步强化军事权的集中,无论是兴兵征讨还是防守御敌,都是兵分多路却不任命统一主帅,各路互不统隶,直接对皇帝负责,甚至将战术指挥权集中到自己一人手中。

战术安排都由皇帝事前制定,变动调整也要请示皇上决定,所谓监军、阵图就是束缚将帅手脚,实现遥控指挥的重要工具。

这种风格在每一次宋辽大战中几乎都有体现,比如高粱河之战的御驾亲征,满城会战的按阵图布阵,雍熙北伐时的遥控指挥,君子馆之战的主动出击,唐河之战前的坚壁不出,都是他一人做出的战术决策,前线将帅只能谨慎遵守,不敢逾越。

很明显,这种指挥体系完全超越了当时的技术条件。

古代没有电报、电话等即时通讯技术,京城的皇帝无法及时掌握前线最新情报,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却是古今如一,皇帝发出的命令、事先准备的阵图,在做出决定的当时可能是符合实际的,但当指令抵达前线时形势已经大为改变,不加变通地执行只能后果自负了。

可惜的是,即便个别有魄力的将帅(如李继隆)大胆违诏取胜,赵光义最多也只是对违诏之事不予追究,却也不会吸取教训,改变自己的军事指挥思想,主动赋予将帅更多便宜从事之权。

这套军事指挥体系的影响极为深远,所谓“将从中御”的祖宗之法即滥觞于这一时期,极为后世诟病,即便是宋朝士大夫对此制度亦颇有微词,但却为宋朝历代皇帝坚定支持,其中奥秘自然不言自明。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11-07 17:08:39 +0800 CST  
@新浪弄潮儿 11159楼 2016-11-07 11:27:00

今日立冬,楼主保重,养好元气,加强更新。
—————————————————
多谢朋友关心!这几天出差在外,更新不免又要受到影响,还望多多谅解!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11-09 12:54:45 +0800 CST  
@低首神龙狄飞惊 2016-11-07 16:52:12

【更新】

徐河之战充分展现了李继隆、尹继伦等将领高明的战术素养,尤其尹继伦的勇猛让辽军大为忌惮,被称为“黑面大王”,唯恐避之不及。

对耶律休哥而言,徐河之战是他军事生涯的最后一战,却以身受重伤、全军溃败告终,应该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辽军经此一败,此后数年不敢再大举南下,徐河之战成为宋太宗期间宋辽最后一次大战,北方边境终于趋于安定。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到端拱二年(989年)的十......


—————————————————
@荆芥菜末 2016-11-09 20:19:34

耶律老哥的最后一战?难道说这位名将阳寿将尽?这对宋朝来说不啻为一个绝好消息啊!


—————————————————
@青楼红袖招 11173楼 2016-11-10 12:44:00

总体来看,契丹的耶律休哥、耶律斜轸、韩德让等人都是当时名将,而宋朝这边的帅才太少了,李继隆勉强算一个,可惜地位不高,而且赵光义还喜欢亲自指挥,简直就是宋军的灾难,两次大败他是脱不了责任的。
—————————————————
不过太宗一向讳过,他是不肯承认自己错误的,所以每次战败都会有几只替罪羊,高粱河之战是石守信等,雍熙北伐是曹彬等人。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11-10 17:43:25 +0800 CST  
@李二狗gogo 11180楼 2016-11-11 18:43:00

更新
—————————————————
出差归来,今日一定更新!!!!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11-12 11:31:40 +0800 CST  
【更新】

第十四章 文官之治

既然军事上由开拓进取转向消极保守,那么将主要精力从对外转向对内,从武功转向文治就成为必然选择。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赵光义曾对近臣说过:“朕每读《老子》至「佳兵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未尝不三复以为规戒。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

话虽如此,赵光义当时还是没有放弃武功的,但历经十年的宋辽战争仍未恢复幽云后,他终于做出了实质性转变。

淳化二年(991年),赵光义又对近臣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赵光义的武功或许并不显赫,但他的文治确实值得大书特书。

拜各种网文和半头砖家所赐,宋朝往往被誉为读书人最幸福的朝代,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道理,却也要分什么时候,至少宋在位期间,读书人的地位还是不如武将的,工资待遇也不高。

如果说赵匡胤提倡文治,只是给读书人的幸福生活开启了一条门缝的话,赵光义则是更进一步,彻底敞开大门,让阳光照亮了全天下读书的仕途,在大宋走向文治过程中,他的重要性更甚其兄。

一个皇帝如果只有武功,显然不足以成为名垂千古的明君英主,即便是像汉武帝、唐太宗、明这样武功卓著的帝王,也不能总拿着自己东征西讨,开疆拓土的武功到处炫耀,大多都希望自己治下是一片歌舞升平,繁荣安定的太平盛世,只有这样你明君的成色才够足,官员百姓和史官们才会给你歌功颂德,否则就会被讥笑为只会打天下,不会治国家,穷兵黩武的粗人一个。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11-13 17:57:48 +0800 CST  
【更新】

赵光义对此有着深刻认识,他即位不久就专门到一个地方视察,里里外外转了几圈后,向着左右说了这样一句话:

“这么简陋寒碜的地方,怎么能广蓄天下图经书籍,招揽延纳四方贤俊呢?”

大臣们不说话了,皇帝这话是有原因的,这地方有一个特定的称呼——“三馆”。

“三馆”可不是我们今天的文化馆、博物馆和图书馆,而是从唐朝开始设立的三个文化机构——统文馆(又称昭文馆、修文馆)、集贤殿书院、史馆的合称,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文献馆、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局、史志办,都是国家重要的文化机构。

盛唐时期的三馆在文献传承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受安史之乱破坏,唐都长安城破败不堪,“三馆”逐渐无人问津,所藏图书资料受到很大损失。后来的五代政权大多忙于政治军事工作,把有限的经费用在了招兵买马上,更没人去装点门面,“三馆”虽保有其名,办公条件却很糟糕,地处低洼,阴暗潮湿,空间狭窄不说,选址也很有问题——正好建在兵营附近,人来人往,比菜市场还热闹,搞得三馆的秘书们想要写个材料,编修书籍,都得另找地方才能静心写作。

赵光义正准备要以文治国,以太平兴国,这么磕碜的三馆,怎能彰显我大宋太平盛世的形象呢?不行,必须重建,马上就得开工!

皇帝一下令,重修三馆立马成了天字第一号重点工程,有关部门立刻行动起来,迅速贯彻落实皇帝大人的指示精神,选定开封城左升龙门东北,原车辂院旧址作为重建地址,项目在第一时间内启动。

赵光义对三馆工程是真的重视,不光是动动嘴皮子下下命令,他还发挥自己的建筑设计功底,亲自规划设计了“三馆”总平面图,并派亲随到项目现场担任监理,全程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11-13 20:34:21 +0800 CST  
【更新】

在皇帝大人的高度重视和亲自过问下,项目组上下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偷工减料吃回扣,不消极怠工拖工期,大家都是竭尽所能,加班加点,晨夜兼作,呈现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

项目建设过程中,赵光义同志也多次到工程现场视察,强调有关部门一定要搞好安全生产,把好质量关,务必把要把工程项目建好。

事实证明,最高领导亲自抓的项目无论是质量还是进度一定都是最好最快的,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新三馆就圆满竣工,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组美轮美奂的建筑群,“轮奂壮丽,甲于内庭”,西侧还专门留了一个给皇帝大人行幸御览的侧门,实在是高端大气上档次。

赵光义对工程质量十分满意,亲自为“三馆”赐名为“崇文院”。

崇文崇文,崇敬文治,这个名字听起来比“三馆”气派多了,也更有文化内涵。

三馆也被重新定了名,分别命名为“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然后又在崇文院里建立了“秘阁”,号称“内诸司舍屋,惟秘阁最宏壮”,赵光义再次秀了一回自己的书法,御赐飞白书“秘阁”二字。

请大家不要望文生义,这个秘阁可不是用来从事见不得人的秘密活动的场所,而是图书馆中的高端图书馆,之所以叫秘阁,是因为它主要用于收藏从古至今的珍本图书和古画墨迹,包括王羲之、王献之、唐太宗、唐明皇、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怀素等人的书作,以及如顾恺之的维摩诘像、韩干的马、薛稷的鹤、戴嵩的牛、东丹王李赞华的千角鹿、黄筌的白兔等画作。

这些书画作品若是能流传到现在,个个都是国宝级文物,即便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货真价实的珍藏,为安全起见一定要秘密保存,因此得名“秘阁”。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11-13 21:32:10 +0800 CST  
@彷徨的准90后 11185楼 2016-11-12 19:24:00

陆续追了两个月终于赶上大部队,只是没想到地点是在医院,感冒挂盐水,难受
—————————————————
感谢朋友支持!感冒带病追赶更新,着实让楼主十分感动!还是要保重身体,祝愿朋友早日康复,欢迎常来批评指教!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11-14 13:01:18 +0800 CST  

楼主:低首神龙狄飞惊

字数:929910

发表时间:2014-05-28 20: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7 09:54:34 +0800 CST

评论数:121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