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君临天下》已出版,长篇连载:《说不尽的宋朝》说不尽的风云变幻荣辱兴衰

【正文】

北汉是十国政权中最后一个灭亡的,从理论上讲,灭北汉才算彻底宣告了五代十国的终结。

这场统一战争起于后周世宗显德年间,终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持续数十年,历经三个杰出帝王才最终完成。

这其中,赵匡胤的贡献是最大的,是起到决定作用的中坚力量,但我们依然不能忽视柴荣、赵光义的功劳。

柴荣是奠基者,他亲手拉开了统一战争的序幕,赵光义是终结者,他亲自结束了五代十国这个时代。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朱温、李存勖、李嗣源、郭威等人的贡献,无论于公于私,他们都存有统一天下的志向抱负,虽然由于寿命、内讧等诸多因素没能实现,却激励了后来者超越他们的功勋!

历史就是这样的传承,无论朝代国号为何,皇帝姓甚名谁,历史的使命从不会变,它只是从一个人的手中转移到到另一个人手中。没有能力接受使命的人会被历史淘汰,或是你的兄弟子孙,或是你的将佐部属,或是你的冤家仇敌,来取代你的位置,继承历史赋予的使命。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在历史的需要面前,只有强者,只有更强者,才能屹然挺立于历史舞台!

弑君篡位者朱温,宠幸伶官者李存勖,黄袍加身者郭威,陈桥兵变者赵匡胤……他们中的有些人或许不是传统的忠臣君子,或许不是一贯的贤明圣主,却都是历史进程的推动者,是统一事业的功臣!

而另外一些人,后蜀主孟昶,南汉主刘鋹,南唐后主李煜,吴越国王钱俶,北汉主刘继元……或骄奢淫逸,或血腥暴戾,或醉生梦死,或卑躬屈膝,或负隅顽抗……凡企图偏安一隅,苟延残喘者,虽能一时保境安民,或被一地百姓感激在心,不失仁者、英雄之名,却只能作历史舞台上的背景和配角,最终逃不过被统一的命运。

因为历史不会同情弱者,历史只会把使命交给强者,历史永远只会铭记趋大势之人。

一个时代终结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将由我赵光义开启!太平兴国,太平盛世,文武兴国!我要这个年号永远被历史铭记!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2-25 12:54:32 +0800 CST  
【正文】

第八章 不同的结局

十国归一,天下只剩下了一个皇帝。故事讲到这里,我们不妨交代一下那些曾经的“皇帝们”的不同结局。

善待降王,是赵匡胤的基本政策。他承诺了,也确确实实做到了。赵光义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不但善待降王,有时还让他们在政治军事方面发挥一点作用,不当白吃白喝的寄生虫。

这些曾经割据一方的“土皇帝”在宋史中被称为“僭越之主”。在政治军事舞台上,他们摆脱不了配角的身份和亡国的命运,但如果给他们换一个舞台,他们的角色就会发生大幅度变化,有的甚至摇身一变,成为华丽丽的主角,更甚者可以光辉四射,享誉千古。

降宋的割据政权头脑中,死的最早是后蜀后主孟昶。

这位仁兄归宋后生活过的蛮滋润,乐不思蜀,但没几个月就挂了,据说连老婆都被人抢了,真应了“匹夫无罪,怀玉其罪”这句话。

对后世贡献最大的是荆南节度使高继冲。

荆南被“假道伐虢”时,高继冲还很年轻(只有20周岁),赵匡胤一开始任命他为荆南节度使,但不久后就让他举族归朝,入京后又改任外藩,被任命为武宁节度使,镇守彭门(今江苏徐州)。史书记载他在任期间“政事委诸僚佐,然有德政”。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位看起来籍籍无名的高继冲其实对后世有过很大的贡献,他最大的贡献是在医学领域。

高继冲本人不是什么名医,却亲自整理编录过一部叫《伤寒论》的医书,并在入宋后进献给朝廷。据史学家和医学家考证,高继冲进献的《伤寒论》就是著名医书《伤寒杂病论》最主要的部分。

稍微懂点中医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伤寒杂病论》是“医圣”张仲景的中医学巨著,在中医学史上地位极高,被誉为“后世方书”之祖,是无数中医的案头必备医书,直至如今仍是中医专业的必修理论,对这部书的地位无论给予怎样高的评价也不过分。

既然《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写的,那高继冲进献一部别人的医学作品又算什么贡献呢?

情况是这样的。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写成后,却因汉末三国战乱频繁大多散佚,原书虽经后世多方考据,却已无法恢复。

据史料记载,后世整理流传的《伤寒杂病论》有唐本、宋金本、明本、清本等多个版本。其中,唐本只知有过流传,也已不见其貌,真正流传到现在并发挥作用的是宋本,亦称“治平本”(宋英宗治平年间北宋官方修订发布的版本)。

据业内人士介绍,凡治《伤寒论》者,莫不以得宋本为无尚幸福,无尚荣耀,其后的金本、明本、清本,乃至日本汉医(即中医)界流传的《伤寒论》版本,主要也是来自宋本(即“治平本”),而宋本的底本就是高继冲所上《伤寒论》版本,中医界称之为“高继冲本”。

简单地说,“高继冲本”是现存所有《伤寒论》版本的母本。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高继冲本”《伤寒论》的重要性了吧?就凭这一点,高继冲同志就无愧于“最杰出贡献降王”荣誉称号。

开宝六年(973年)十一月,武宁节度使高继冲在任内去世,享年31岁,英年早逝。

历史会永远记住高继冲的贡献,他的名字将永远与《伤寒论》紧密联系在一起。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2-25 16:29:09 +0800 CST  
【正文】

最平平淡淡的降王是武平节度使周保权。

湖南少主周保权比隔壁邻居荆南少主高继冲更年轻,降宋时才只有11岁。对这样一个半大不小的孩子,大好人赵匡胤自然不会追究责任,授予他右千牛卫上将军(名字很牛的虚衔闲职),在京师居住。

由于年龄还小,周保权没什么事情可干,直到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这孩子长到了24岁,赵光义不让他继续吃闲饭了,给他安排了一份实职,担任并州(今山西榆次)知州。

并州是新收复的北汉领土,而且是要取代太原作为行政中心的,赵光义让他干这里的知州,也算是委以重任了。

此后周保权继续自己平平淡淡的生活,雍熙二年(985年)去世,享年33岁(又是一个英年早逝的主)。

最喜剧化的是南汉主刘鋹。

这位仁兄虽被楼主开列了“七宗罪”,战争过程的表现又和孟昶、李煜有些类似,先打后降,但结局却比他俩好的多。

刘鋹是个天生乐观的主,有个把小聪明,能言善辩,时不时还耍个宝卖个萌,逗大宋皇帝们开开心,所以不论在亡国前,还是亡国后都生活地无忧无虑,下面有例为证。

南汉灭亡后,刘鋹十分机灵地把亡国责任一股脑推给龚澄枢,结果赵匡胤把龚澄枢砍了头,赦了刘鋹的罪,还任命他为右千牛卫大将军,封恩赦候,很明显这是个带有侮辱性的封号。

赵匡胤、赵光义哥俩对降王有一项福利政策,让他们一起参加宫廷的宴会、狩猎、射箭等集体活动。这种场合上,别人都是强作欢颜,刘鋹却心情惬意,乐在其中。他在南汉时自封“萧闲大夫”,现在倒是成了名符其实的闲人,每天吃的好,睡的香,心宽体胖。

刘鋹是个“真性情”的人,不会刻意掩饰自己的感情。他当土皇帝时常用毒酒赐死大臣,甚至以此为乐。降宋后的一次宴会上,赵匡胤也给他赐酒,刘鋹还以为对方也给自己来一手“鸩杀”,被吓得差点尿裤裆,当场跪地痛哭求饶。

赵匡胤看了他的表演哭笑不得,心想我能像你搞这种下三滥的伎俩吗?自己取过酒杯一干而尽。

大宋皇帝如此光明磊落,饶是刘鋹脸皮厚过城墙,也不由得羞愧难当,这可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2-25 18:24:11 +0800 CST  
【正文】

除了吃喝享乐,刘鋹其实还是有一项特长的。

刘鋹的手工艺品制作水平很高,作品极为精巧,他曾用珍珠宝石编结双龙形的马鞍献给大宋皇帝。赵匡胤在佩服之余,忍不住感叹道:刘鋹如果把这项技艺拥在治国上,怎么会亡国呢?

赵光义即位后,着力改善降王的政治待遇,摘去了刘鋹的恩赦候封号,改封为卫国公。在进攻北汉前的一次宴会上,钱俶、陈洪进、刘鋹等一干降王纷纷说好话哄皇帝高兴,刘鋹也来了一句:

“朝廷威名远播,四方僭越之主都在此。等打下北汉,刘继元再过来,我们就凑齐了。我比其他人来得早,到时候希望皇帝大人赐给我一柄权杖,让我当个降王的头儿!”

要说刘鋹的幽默水平还真是不同凡响,借着自我解嘲,奉承了皇帝了一把,马屁拍的无声无息,恰到好处,赵光义听了也十分高兴。

吃,喝,娱乐、享受……在这种逍遥自在的生活中,刘鋹走过了自己丰富多彩、十分充实的一生。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十五日,左监门卫上将军刘鋹去世,享年38岁,赠太师,追封南越王。

纵观刘鋹生前的表现,当选最佳喜剧演员实至名归。

最识时务的是清源节度使陈洪进。

彰泉纳土是赵光义即位后收到的第一份“大礼包”,因此他对陈洪进的表现十分满意,任命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使相”),允许他留在京师奉朝请(也就是经常上朝开会),后来又不断给他封爵,一直封到岐国公。

雍熙二年(985年),陈洪进病逝于开封,享年71岁。赵光义下令罢朝二日,以示哀悼,并赐赠中书令,谥号忠顺,追封南康郡王。

在大势所趋的统一时代,颇识时务的陈洪进得到了善终。跟那些被打败且俘虏的降王比,他的待遇要好得多。

当然,如果跟下面这位比,陈洪进也只能屈居排到第二名了。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3-02 15:04:04 +0800 CST  
【正文】

最得善终的是吴越国王钱俶。

除了顽固的刘继元,钱俶是降王中归宋最晚的,但由于他在归宋前态度就十分端正,朝贡最积极,投入最多,因此纳土后的待遇也最高。其他降王归宋后都是降了格,从皇帝降到候、节度使,钱俶却先后被封为淮海国王、淮南国王、汉南国王、南阳国王、许王、邓王,头上始终戴着“王帽”,这说明投入与回报还是成正比的。

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八月二十四日,钱俶迎来了自己的六十大寿,赵光义高度重视,专门派使者前去祝贺。

遗憾的是,这竟是钱俶最后一次过生日,寿星老在当夜暴毙。

考虑到赵光义在民间一贯的坏名声以及毒杀李煜的传说,他自然就成了最大的嫌疑人,很多人怀疑钱俶是被他毒死的,钱俶之死也因此与赵匡胤之死、孟昶之死、李煜之死一起成为宋初的四大死亡疑案。

对这一猜测,楼主还是坚持“疑罪从无”的一贯思路,以较真儿的态度仔细分析一下这桩疑案。

赵光义毒死钱俶的说法最早也是来自于那部著名的《烬余录》,楼主没有找到《烬余录》关于钱俶之死的直接记载,也没有找的必要,因为这部伪书的记载没有什么参考价值,这在前面已经说过了。

接下来,我们看看正史的记载:

1、《宋史•世家•吴越钱氏》:

会朝廷遣使赐生辰器币,与使者宴饮至幕,有大流星堕正寝前,光烛一庭,是夕暴卒,年六十……久病家居,有黄门赵海被酒造其第求见,因出药数丸谓俶曰:『此颇疗目疾,愿王饵之。』俶即饵焉。既去,家人皆惶骇不测。俶曰:『此但醉耳,又何疑哉?』后数日,上闻大惊,捕海系狱,决杖流海岛。

2、《皇宋续资治通鉴本末》

俶久病家居,有黄门赵海乘酒夜造其第求见俶,因出药一粒与之,谓俶曰:『此药上所赐,愿王饵之。』俶因饵焉。既去,家人皆惶惑不测。俶曰:『主上待我厚,所赐必良药也,又何疑哉?』后数日,上闻大惊,捕海系狱,决杖流海岛。于是以俶久病,诏免入辞。

很明显,《皇宋续资治通鉴本末》基本照抄了《宋史》的记载,而《宋史》是官修正史,流传面广,可信度高,因此“钱俶在生日当天被赵光义毒死”也就成了人尽皆知的说法。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3-02 17:20:47 +0800 CST  
【正文】

我们假设《宋史》的这段记载完全符合史实,我们能从中直接看出来钱俶是被赵光义毒死的吗?不但看不出,反而有很多疑点,从情理角度分析相当不靠谱。

首先,钱俶此人一向老实巴交,和赵光义前世无怨,后世无仇,既无公恨,也无私仇,反而可以说有功于社稷和赵光义及本人,正是他的主动纳土让赵光义拥有了一份值得炫耀的功绩。赵光义能容忍刘鋹这种人,怎么会对钱俶下毒手?根本没有任何必要。

其次,钱俶死亡的端拱元年(公元988年)距离他纳土归宋的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已有十年之久,就算赵光义想谋害他,随便找个借口就能搞定(比如谋反,还可以捎带灭其九族),何必要苦苦忍耐上十年才动手?如果他对钱俶有这么大的怨恨,怎么不见史料有任何相关记载?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端拱元年的钱俶已经60岁,不论赵海是假托皇命,还是受赵光义指使,赐药丸之前,钱俶已经是“久病家居”、“免入辞”,就算是不下毒也活不了几年,赵光义何必使用派人下毒这种拙劣手段给自己博取一个恶名呢?

最后,一个人能活到60岁,在古代已经是长寿了。诸位降王中,钱俶的寿命仅次于活到71岁的陈洪进,远远胜过二、三十岁就一命呜呼的高继冲、周保权、刘鋹等人,钱俶完全可算得了善终。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3-02 20:57:08 +0800 CST  
【正文】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北汉主刘继元。

作为抵抗最顽强的硬骨头,刘继元的垂死挣扎给宋军造成很大损失,加上对内任用奸佞,残害皇室,断绝刘氏后嗣的不良记录,即便五马分尸也没人替他喊冤,恐怕到了九泉之下,刘知远、刘崇两位祖宗还得再扒他几层皮。

可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赵光义封刘继元为特进、检校太师、右卫上将军、彭城郡公,还专门在汴京第一区赐给他高档住宅一套,以后每次的封爵赏赐一个都不少。

刘继元一看大宋皇帝待咱不薄,彻底把心放下了,每天悠游度日,归宋后又活了12年,于淳化二年(991年)寿终正寝,享年40岁左右(生年不详)。

这位让赵匡胤、赵光义哥俩吃尽苦头,守着太原城顽抗到底、最后投降的北汉末主,居然是所有降王中活到最后的,真让人意想不到。

除了降王的命运,他们子孙的情况也值得我们关注。

孟昶在所有降王中死的最早,他的儿子孟玄喆反倒混得像模像样。孟玄喆被授予太尉、泰宁军节度使,镇守贝州、定州(均在河北境内),在任期间颇有政绩,简直让人怀疑他以往在后蜀时的各种奢靡享乐是不是装出来的。

更令人诧异的是,这位仁兄居然在军事方面还受到赵光义的格外青睐,他先是随御驾亲征,攻下了北汉的太原,接下来还在围攻幽州的战役中担任方面军总指挥,绝不是打酱油的角色。幽州战后他被封为滕国公,又去镇守地方,先后担任滑州(今河南滑县)、滁州(今安徽滁州)知州,淳化二年(991年)病故,享年五十岁,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赠侍中。

这位孟玄喆在历史上还有一个特殊贡献,他是中国历史上撰写春联的第一人。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第一副春联是孟玄喆老爹孟昶那副著名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其实故事最初是这的:

每逢除夕时,后蜀宫廷都给诸宫配发桃符一对,上书“元亨利贞”四个字。太子孟玄喆很有文采,书法也了得,觉得年年老一套太没意思,干脆搞了一次创新,亲自在太子府门口的桃符上提了“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字,变成对仗的上下两句,从形式和内容上看已经是一副对联了。后来孟昶觉得儿子的创意不错,但内容还有改进余地,就动笔改成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算是进行了一次优化。

这副春联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宋朝人认为“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十个字暗含着后蜀灭国的谶语。

史上第一副春联诞生后,宋军大举攻蜀,后蜀灭亡,赵匡胤派吕余庆知成都,又在建隆元年把自己的农历生日“二月二十六日”定名为“长春节”。

吕余庆,新年“纳余庆”;长春节,佳节“号长春”。孟昶父子这两幅春联,不正暗合着后蜀被宋所灭的事实吗?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3-06 17:49:15 +0800 CST  
【正文】

第十章 千古词宗

纵观十国的降王,他们遇到了宋太祖、太宗这样的好皇帝,享受了优厚的待遇,多数得了善终,还是比较幸运的。

几家欢乐几家愁,混得惨的也有,而且是出了名的惨,最悲剧的就是那位最有才华的南唐后主李煜。

中国历史上诞生了很多著名皇帝,有的留下一世英名千年美名,有的出恶名昭著臭名远扬,最特别的是靠着特殊才艺出名。比如后蜀后主孟昶是著名诗词派别“花间派”领袖之一,最擅长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诗词。再比如宋徽宗赵喆,艺术和审美天赋极高,琴棋书画无一不精,独创书法“瘦金体”,就连踢球也是国脚级别的。

但这些毕竟是皇帝的副业,玩得太精通会被人说是玩物丧志、不务正业,赵喆同学就是如此,能把副业修炼成主业却不留骂名而名留青史的,恐怕只有李煜一人了。

李煜不想当皇帝,更不想亡国,可命运偏偏安排他当了皇帝,还狠心让他亡了国。

当亡国君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但好歹保住了一条性命,总比脑袋搬家强一些,只是想过以前那种有妞随便泡,有钱随便花,风光又有尊严的日子是不可能了。大宋的皇帝虽然赐了住宅,配了仆人,也给发生活补贴,但那顶“违命侯”的帽子却压得李煜抬不起头。

读书人常说士可杀不可辱,李煜是个读书人,却是个懦弱的读书人,没有宁死不屈的骨气。对他而言,这个世界是灰暗的,但至少不是彻底的黑暗,自己还不想和这个世界说再见,去那个黑暗寒冷的世界报到。

活下去吧李煜!活一天是一天,只有活下去,你的人生才会发生转变,才会变得与众不同。

来到汴京后,李煜没有了以前做皇帝时的烦心事,吃饱喝足之余还能抽出时间搞文学创作,春花秋月的艳词自然没心情写,取而代之的是对家乡的思念。

北方的春寒料峭让他更加怀念江南的水乡,自己多想用现在的一切换来回到家乡,做一个无欲无求的读书人,哪怕是一个普通百姓。

可自己的手里哪里还有什么砝码?此生此世恐怕只能在梦中再回那个魂牵梦萦的江南了。

在化不开的浓浓思乡情中,李煜提笔写下了一阙《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3-07 09:58:37 +0800 CST  
【正文】

在这种生活中,开宝九年九月,李煜等到了赵匡胤驾崩的消息。

让灭了自己国家的皇帝更早死去,这或许是上天对自己的一种补偿吧!李煜暗暗地想,自己的命运会因此改变也说不定。

上天确实改变了李煜的命运,继位后的赵光义照例大赦天下,降王们也跟着沾了光,李煜那个刺眼的“违命侯”终于被去掉了,皇帝还给他加特进,封为陇西郡公。

赵光义对李煜的物质生活也很关心。太平兴国二年,过惯了富裕日子的李煜感觉手头比较紧,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向皇帝打了个报告,说明了自己生活穷困的状况。

赵光义知道后二话不说,马上下命给他增加月俸,赐钱三百万,每逢宴会、祭祀、射猎等活动,也经常下诏让李煜一起参加。

出席这种场合对刘鋹这类没心没肺的人无非就是凑个热闹,可对有着强烈自尊心的李煜来说却不啻为一种煎熬,每次在宴会上看到年轻貌美的宫娥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他就忍不住回忆起当年轻歌曼舞的时光,一首《玉楼春》在他的脑海中逐渐呈现: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往日的风光旖旎,今日的悲苦凄凉,其中滋味有谁能解呢?

都说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药,时间能冲淡一切,但对敏感脆弱的李煜而言,时间增加一分,悲伤就增加一分,愈加刻骨铭心。

在无数个辗转难眠的夜晚,他披衣而起,独自登楼,看秋色如水,残月如钩,一股莫名的滋味涌上心头。

庭院深深深几许,离愁无人可倾诉。李煜挥毫泼墨,写就一首《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赵光义虽然改善了李煜的待遇,却似乎又不放过折辱这位才子皇帝的机会,不时夸耀一下自己人生胜利者的身份。

有一次,赵光义亲临崇文院观书,诸位降王也跟随前往。面对卷帙浩繁的图书典籍,赵光义不无得意地对李煜说:“听说卿在江南喜爱读书,这里的书籍不少是卿的旧物,归朝以后还有来看过吗?”

这话乍听像是皇帝大人跟你拉家常,可在李煜耳中却更像一种讽刺:你不是爱读书,爱藏书吗?现在你的书籍,你所有的东西,你的整个国家都是朕的了。

作为人生的失败者,李煜竟无言以答,只得叩头拜谢。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3-07 21:36:32 +0800 CST  
【正文】

按照心理学家的说法,得不到满足的潜意识欲望乃是沉醉回忆的强有力的内在驱动力,所以幸福的人绝不会沉醉回忆,只有那些潜意识欲望得不到满足的不幸的人才会沉醉回忆。

李煜就是这种情形,他明明现在过着屌丝的日子,还总想着以往高富帅的生活,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其实,其他降王的心情大多也不痛快,但人家至少没有直接表现出来,有的还脚踏实地工作,为大宋王朝发光发热,忙忙碌碌中就想开了,不至于总是沉溺在美好回忆里不能自拔。

李煜不一样,他没有实职,没有工作,没有了原来的舒适生活,更重要的是没有了尊严,除了多愁善感的情绪,寂寥凄凉的境遇,不堪回首的回忆,满腹经纶的才华,他什么都没有,写词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

李煜在江南时,跟大周后享受了十多年逍遥自在的生活,这期间他的创作题材较窄,内容主要反映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代表作有《浣溪沙》、《一斛珠》、《菩萨蛮》等等,我们不妨来欣赏一下。

《一斛珠•晓妆初过》

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楼主对诗词的研究水平连半瓶子醋都没有,但光凭两眼看也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香艳气息,又是郎情妾意,闺房调情,又是美酒佳人,红袖添香,那画面实在太美,让天下男人羡慕万分。难怪李煜会沉醉于昔日回忆,换做其他人也一样,哪个不忆江南?

李煜前期词作风格温婉艳丽,香软柔靡,虽有个别自然率真,清新雅致的作品,但整体风格仍不脱晚唐词坛大派“花间派”遗风,倘若早生几十年,以他的相貌和才华,温庭筠“花间派”掌门的位置恐怕要受到严峻挑战。

如果南唐能够苟延残喘到李煜寿终正寝,我相信李煜最终的历史地位和评价会是这样子的:

一个地方割据政权的皇帝,一个历史上可有可无的人物,一个政治上毫无建树的帝王,一个艺术上有所成就的词人。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3-12 17:47:13 +0800 CST  
【正文】

但一切都在公元975年发生了改变。

公元975年,宋师大举进攻,南唐灭亡,李煜投降,被赵匡胤赐给一个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封号——“违命侯”。

从皇帝降阶为侯爵,表面是降王,实质是阶下囚,在当时的任何人看来,李煜已经从人生的最高点滑落,等待他的将是看不到终点的低谷,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若从传统观点来看,李煜的人生确实发生了重大转折,而且是急转而下,前途一片黑暗,令人绝望。

西方有一句谚语:上帝给你关上门,同时会给你打开一扇窗。中国没有上帝,却有老天爷,老天爷不能给不幸亡国的李煜重新做回皇帝的机会,却给了他在另一个领域做帝王的境遇。

请不要哭泣李煜,你将在今后几年内饱受精神的煎熬,内心的挣扎,但唯有经历这些,你才能真正达到人生的巅峰,在那个只有你一个人的顶峰,做一个真正的千古词帝,独占,风光无限。

从降宋开始,命运的捉弄,际遇的变化,亡国的痛苦,生活的凄楚,对往事的种种追忆都转化为对自己所作所为的懊悔,李煜多想回到四十年前,让一切都重来一遍,一首《破阵子》将这种思绪表露无遗: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反差强烈的人生遭遇直接促使李煜的词风发生了改变,无论是内容还是风格都与降宋前截然不同,作品成远也超过以往,可以说李煜的艺术从降宋后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境界。

李煜这一时期的词作大多哀婉凄凉,充满忧伤气质,抒发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感,表达了对往事的无限眷恋,代表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乌夜啼》、《望江南》、《子夜歌》等等。

总体而言,李煜后期词作的共同特点是语言明快,音韵和谐,词句清丽,不假雕饰,用情真挚,形象生动,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完全摆脱了“花间派”的浮靡,艺术成就超过晚唐五代,也远远超越了自己前期作品。

如果用古诗词领域的“行话”来说,李煜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对后世词人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北宋婉约一派如柳永、晏殊、李清照等名家莫不受到他的影响。

可以说李煜既是花间派的集大成者,又是婉约派的开山鼻祖。词这一文学形式正是从李煜开始才有了风骨和灵魂,即便他的词作称不上空前绝后,无人可敌,也堪称中国词史上承前启后的重量级人物,后世尊称他为“千古词帝”,实非过誉之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词至李后主尔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李煜是第一个用心血用灵魂写词的人,他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得以流传千古,引起后世共鸣,完成了从亡国之君到千古词帝的华丽转变,如果没有人生剧变,生活沧桑的经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感谢宋太祖赵匡胤,感谢他挥师灭亡了南唐,让中国历史上少了一个昏庸皇帝,多了一个词中帝王,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语始工”。

综观李煜一生,做皇帝极其失败,当词人极度成功,而他做词人的成功却得益于做皇帝的失败,清朝人沈雄在《古今词话》说“后主疏于治国,在词中犹不失南面王,当得上是比较公允的评价。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3-12 22:30:55 +0800 CST  
【正文】

第十一章 李煜之死

后世给了自己极高评价,但作为当事人的李煜对此一无所知。对他而言,降宋后的生活衣食无忧,却没有自由,没有地位,没有尊严,自己只是一个身份特殊的高级囚犯,受尽屈辱,尝尽辛酸,“日夕以泪洗面”,填词只为抒遣情怀,却愈遣愈愁,换不来内心的片刻宁静。

从心理学角度讲,自杀并非完全是懦弱的表现,不是没有勇气面对现实的选择,很多时候自杀是一种勇气,是对命运的一种抗争。当你确实无法改变命运时,自杀是一种表达态度和决心的极端方式,按常规理解,李煜的处境显然很适合用这种方式结束生命。

可惜的是,李煜是一个真正懦弱的男人,南唐灭国时他没有勇气自杀,成了阶下之囚后,他仍然没有勇气对自己下手。

痛苦是因为难以忘记。面对痛苦,刘鋹、刘继元等人选择了忘记,所以他们乐不思蜀,得到善终,而李煜选择了回忆,难以忘情,所以他生活的痛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死亡才是真正的解脱,是重生。

既然你没有勇气自杀,就只好听天由命了,而老天爷对生死的答复是——人总有一死,早晚而已。

是的,人总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或死的无人问津,或死的惊天动地,而李煜的死则极其诡异。

据某些史料记载,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公历8月13日(农历七夕)正是李煜42岁生日。在与后妃们聚会庆祝时,这位才子皇帝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当场写出了一阕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阙《虞美人》的艺术性无可置疑,可以说是句句经典,字字珠玑,是李煜的最佳作品,自诞生以来吟唱不绝,传诵千古,即便放在数之不尽的婉约派词作中,也堪称压卷之作。

很遗憾的是,这也是他临终前的绝命词。

据说这阕《虞美人》传到了宋太宗的耳朵里,赵光义很讨厌这些春花秋月唧唧歪歪的文艺范儿,也不能容忍一个亡国君整天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用诗词表达怀念故国的悲恨,于是赐毒酒毒死了李煜,事后还虚情假意封李煜为吴王,以王礼厚葬,特诏辍朝三日,以示哀悼。

还据说李煜的死状极惨,他是被用一种叫“牵机药”的毒药所杀,中毒后全身抽搐,头脚缩在一起,状极痛苦。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3-13 20:39:55 +0800 CST  
【正文】

词宗与皇帝,天才与庸才,这个集成功与失败于一身的传奇人物,终于走完了四十二年的生命,告别了这个让他眷恋又绝望的世界,他的词却永远流传下来,焕发出穿越时空的光彩。

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最不会做皇帝的皇帝之一,却是最会填词的皇帝——这个没有之一。他生前和死后总被当做无能之君的典型批判,但后来却成了五代十国时期最有名、最出风头的皇帝,成了多才又奇才、多情又痴情、浪漫又悲剧的代表。

他那英俊的外表,忧郁的眼神,敏感的气质,唏嘘的命运,悲剧的结局,神乎其神的填词手法,都深深打动了了众多文艺小资女人的心。

对男性来讲,李煜先后娶得两名绝世美女,还是亲生姐妹,更是让人羡慕嫉妒恨,巴不得穿越到南唐取而代之。

李煜兼具小鲜肉的颜值魅力、大叔的沧桑气质和大师的文艺范儿,直接秒杀留着大胡子、长头发,身着奇装异服,一派乞丐颓废作风的所谓当代艺术家,在文艺圈内的知名度和受欢迎指数,赵匡胤、赵光义哥俩儿拍着千里马都赶不上。

失之东隅,得之桑榆。哥几个在九泉之下相遇,赵匡胤、赵光义一定会感叹:咱们为求天下大治,这呕心沥血,这文治武功,知名度居然还赶不上人家娱乐明星填个词,唱个曲,唉!这世界太奇怪,太奇怪,我们实在是看不明白,看不明白。

李煜死了,他最终获得了解脱,虽然他死的一点也不轰轰烈烈,但名人的死总能吸引人的眼球,而李煜的死把自己推上悲情人物的舞台,更给另一个人扣上一顶阴险狠毒的帽子,这个人就是赵光义。

在很多人尤其是李煜的粉丝看来,李煜就是被赵光义用牵机药毒死的,这是铁板钉钉的事实,容不得反驳——至少你是最大的犯罪嫌疑人。

如果按照“嫌疑”来说的话,赵光义身上至少还背负着几条重大命案,前有赵匡胤、李煜,后有赵廷美、赵德昭、赵德芳,受害者全是身份地位极为特殊的重要人物。

赵光义同学可不干了,直接从棺材里头跳出来喊冤:为什么被黑的总是我?!

好了赵光义同学,请稍安勿躁,听清楚我是说“如果”,实际上我还认为你是被冤枉的。接下来,请你回到棺材里好好躺着,由我来给你做辩护律师,帮你洗清冤屈吧!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3-17 20:21:54 +0800 CST  
【正文】

各位看官先别骂我总替赵光义翻案,咱们要用理性的态度和严谨的方式去分析一下,看看犯罪嫌疑人赵光义到底是不是幕后真凶。

从案情来看,“李煜案”跟“赵匡胤案”十分相似的,死者同样是著名帝王,死亡比较突然,死因不甚明确,嫌疑人则是同一个。

另外,两个疑案在正史中的记载都是寥寥几笔,而在私史野史中的记载则是详尽而丰富。

惟一重要的不同点是,“赵匡胤案”的版本非常之多,“李煜案”的版本则非常少。

为了最大程度还原历史真相,我们仿照解谜“赵匡胤案”的手法,把“李煜案”有关记载全部罗列出来:

1、《宋史•太宗本纪》:

“三年七月,卒,年四十二。废朝三日,赠太师,追封吴王。”

2、清毕沅《续资治通鉴》:

“李后主之卒,它书多言赐鸩非善终”。

3、北宋王铚《默记》徐铉见后主:

“铉既去,乃有旨再对,询后主何言。铉不敢隐,遂有秦王赐牵机药之事。牵机药者,服之前却数十回,头足相就如牵机状也。 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

第一种官方记载和第二种过于简略,没什么研究意义,破解“李煜案”的关键在第三种记载的可信性,这也是李煜被赵光义毒死说的最原始版本。

该版本完整记载如下:

徐铉归朝,为左散骑常侍,迁给事中[1]。太宗一日问:“曾见李煜否?” 铉对以:“臣安敢私见之!”上曰:“卿第往,但言朕令卿往相见可矣。”铉遂径往其居,望门下马,但一老卒守门[2]。徐言:“愿见太尉。”卒言:“有旨不得与人接,岂可见也[3]!”铉云:“我乃奉旨来见。”老卒往报,徐入立庭下久之。老卒遂入取旧椅子相对。铉遥望见,谓卒曰:“但正衙一椅足矣。”顷间,李主纱帽道服而出。铉方拜,而李主遽下阶引其手以上。铉告辞宾主之礼,主曰:“今日岂有此礼?”徐引椅少偏乃敢坐。后主相持大哭,及坐默不言。忽长吁叹曰:“当时悔杀了潘佑、李平。”铉既去,乃有旨再对,询后主何言。铉不敢隐[4],遂有秦王赐牵机药之事。牵机药者,服之前却数十回,头足相就如牵机状也。[5] 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6],并坐之,遂被祸云[7]。

这段古文楼主就不一一翻译了,简单地说是南唐旧臣徐铉奉赵光义之命探访李煜,李煜表达了对当年枉杀忠臣的悔意,徐铉回去后汇报给了赵光义。赵光义本来对李煜就不怎么感冒,而李煜又缺乏政治敏锐性,又是奏乐,又是写词,借以表达对江南故土的思念之情,彻底惹恼了赵光义,于是安排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把李煜毒死。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3-17 22:20:12 +0800 CST  
【正文】

现在问题来了,《默记》是什么东东?这段记载又究竟有多可信?

《默记》是北宋汝阴人(今安徽阜阳)王铚撰写的笔记小说,类似“赵匡胤疑案”中的文莹《湘山野录》,上述记载就存于《默记》《徐铉见后主》一文中。

作为私人笔记,《默记》主要记载汴京的朝野遗闻,清朝在编纂《四库全书》分类时它归入“小说家类”而不是史书类,还在摘要中留下了这样的评语:

“颇近小说家言,不可据为实录耳。”

不光是古代史臣,只要认真分析下我们就能发现《徐铉见后主》一文漏洞百出,至少有十处错误(错误之处已经使用数字标注):

错误[1]:顺序颠倒。

按《宋史•徐铉传》:“太平兴国初……铉直学士院。从征太原……师还,加给事中。八年,出为右散骑常侍,迁左常侍。”由此可见,徐铉加给事中为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任右散骑常侍为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迁左散骑常侍为雍熙五年(988年),李煜早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去世。应改为“徐铉归朝,加给事中,迁左散骑常侍。”

错误[2]:前后矛盾。

“仅一老卒守门”和“七夕命故妓作乐”两个版本自相矛盾,“仅一老卒守门”刻意突出李煜被幽囚的情形,“老卒”、“旧椅子”等词眼则显出李煜生活的贫苦,但这显然只是臆造。

按《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太平兴国二年)右千牛卫上将军李煜自言其贫,乙未,诏赐钱三百万。”这说明李煜不仅享受着右千牛卫上将军的常俸,赵光义还经常给予赏赐。试想如果李煜穷到只有一老卒、两张旧椅子,又从哪里来的故妓?又何以作乐?

错误[3]:有悖事实。

按《续资治通鉴•宋纪九》:“煜虽贫,张洎颇丐索之,煜以白金颒面器与洎,洎意犹不足。”此类记载还有不少。李煜入宋后至少见过郑文宝、徐元楀、潘慎修、张洎张冉父子等南唐旧臣,何来“有旨不得与人接”?此旨是谁下的?下于何时?

至于网文所传“李煜以太平兴国三年七月七日生日”更是毫无依据,如果所言属实,为何南唐旧臣徐铉所著《江南录》、郑文宝所著《江表志》、陈彭年所著《江南别录》、龙衮所著《江南野史》对此全无记载呢?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3-18 12:40:02 +0800 CST  
【正文】

错误[4]:子虚乌有。

按李煜《不敢再乞潘慎修掌记室手表》:“昨因先皇临御,问臣颇有旧人相伴否。臣即乞徐元楀……已蒙遣到徐元楀。其潘慎修更不敢陈乞。”

赵光义允许潘慎修为李煜掌记室,如要试探李煜问徐元楀潘慎修即可何须利用徐铉?

我们前文曾经介绍过徐铉,他在南唐灭国前多次出使汴京,不畏强权,灭国之后他自认有罪,将李煜比作徐偃王(西周时期徐国国君,不喜刀兵,躬行仁义),一心求死,不愿苟活,赵匡胤、赵光义都很欣赏他的忠义和才华。这样一位忠于故国旧主的臣子,怎会做出卖旧主的行为?

这段资料同时也证明李煜住处不只有一老卒守门,至少还有徐元楀潘慎修负责李煜的文书。

《十国春秋》点校对此也提出质疑说:“徐铉求见后主,遂以悔杀潘佑之言奏于太宗,此出宋人小说,盖诬善之辞。”

错误[5]:无中生有。

请注意,整篇文章最大的亮点“牵机药”出现了!

根据江湖八卦传说和“金古梁温”四大派掌门人排名,“牵机药”与“钩吻”、“鹤顶红”并列为江湖三大致命毒药,其毒性之烈仅次于唐伯虎先生发明的绝世奇毒“含笑半步跌”。该药品剂量小,毒性大,见效快,人若服用之后肠胃剧痛,全身抽搐不止,手脚忽蜷忽展,头足相就如同牵机状,死状极为惨烈,实在是居家旅行,报复行凶,杀人灭口必备良药,上至皇帝,下至江湖混混都是它的忠实用户。

现在有资料说,牵机药是中药马钱子,主要毒理成分是马钱子碱(也是灭鼠药的主要成分)。如果该说成立的话,“牵机药”有如此毒性也就不足为怪,可惜这种说法并没有严谨的科学实验证明。如果李煜真的被“牵机药”毒死,这件事情的影响力又这么大,后世应该会经常使用才对。

奇怪的是,这种名叫“牵机”的杀人越货必备毒药在正式史料、正规医药书籍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至少我没有发现),反倒不如另外一种毒药“鸩酒”的应用更加普遍。

事实上,就算在充满各种传奇故事的笔记小说中,这种谈之色变的“神药”竟也没有出现过,历史上似乎只有李煜这惟一的受害者!如果说同样的药只是换了名字,只有杀李煜的时候有“牵机药”的称呼,之前和之后都没有,那李煜也未免太过幸运了吧!

这样看来,正如四川唐门五花八门的各种毒药一样,“牵机药”更像是被《默记》的作者王铚无中生有给“发明”出来的,至于他此举出于何种考虑就很难得知了。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3-22 16:28:01 +0800 CST  
【正文】

错误[6]:有悖常理。

从内容来看,《虞美人•感旧》无非是怀念一下故土,表达几丝哀愁,完全没有攻击大宋朝廷和皇帝本人的意图(连影射都没有)。再说李煜作词也不是一天两天了,降宋后的三年时间里至少写了十几篇,谁也没拿他怎么样,偏偏就是这一个竟能惹得赵光义龙颜大怒,非要置之于死地而后快?这显然有悖于常理。

《虞美人•感旧》的写作时间没有明确记载,但从“昨夜又东风”(春天刮东风)、“一江春水”、“明月”等字眼来看,应该写作于春季。特别是“东风”在诗词中十分常见,比如“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李白)、“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等等,均系指春季。另外,词中虽有“秋月”一词,显然并非实指秋天,而是与“春花”相连隐含“岁月流逝”的意思,推断该词写于初春季节靠谱一些。

总体来讲,《虞美人》是一首感时伤怀之作,而这类作品往往是触景生情,不可能在七夕前后写出,《虞美人》系绝命词并导致李煜被害的说法并不合理。

错误[7]:逻辑混乱。

按马令《南唐书•后主书》:“太平兴国三年,公病(此处指李煜),命翰林医官视疾,中使慰谕者数四。翌日,薨。”

赵光义在李煜病重期间十分关心他的病情,多次派御医前去诊治,还派使者慰问探望,怎么又会派赵廷美赐牵机药?就算在御医和使者探视的第二天李煜就去世了,也不能证明李煜就是赵光义加害呀!

皇帝派人探视臣属病情的举动是为了表示对大臣的器重,这在史书上随处可见,而且都是在病重乃至病危之际做出的,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单单凭此就推断李煜被赵光义赐毒所害完全是不符合逻辑的。

错误[8]:多此一举。

《默记》如此充满疑点的记载完全无法令人信服,反倒更像是臆测、编造、栽赃的故事,而且就编故事的水平而言也实在不怎么样。

如果赵光义有杀害李煜之心,随便找个由头就可以把他处理掉。“意图谋反”是最好的借口,历代皇帝都这么干,不但可以光明正大把李煜咔嚓掉,还可以顺便诛其九族,禁传其诗词,更可以把李煜名声搞臭,扣上“谋反逆臣”的大帽子,让他永世不得翻身,为何要容忍李煜接近三年的时间才动手?还要追封他“吴王”的封号?

说句让李煜寒心的话,他连被赵光义“惺惺作态”的价值都没有,杀了他就像捏死一只蚂蚁。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3-22 17:15:11 +0800 CST  
【正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排除赵光义的作案嫌疑,“李煜案”可以结案了,他的死根本没什么疑点,李煜被宋太宗毒杀只是后世人不知出于何种动机的臆造虚构,以及好事之人的以讹传讹罢了。

既然不是被毒死,李煜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不好意思,我也没有明确答案,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史料做一下推断的。

《宋史•礼志》:(太平兴国三年三月)二十五日:吴越钱俶来朝,宴于长春殿,亲王、宰相、节度使、刘鋹、李煜皆预。

这是一条十分重要又容易被忽略的记载。

在此之前,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刘鋹、钱俶、李煜等人参加朝廷重大活动的记载,而在此之后却只有刘鋹、钱俶等人的活动记录,独独没有了李煜的活动迹象。

直到七月八日死亡,也就是说李煜在三月底、四月、五月、六月都没有露面,在此期间他到底干什么去了?

李煜是没有人身自由的,不会出去到处乱跑,没有特殊原因也不会拒绝出席朝廷活动,惟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生病。

李煜病的应该比较严重,病的不能起床行动,所以才不能参与朝廷的重大活动,虽经多方治疗亦并无好转,到七月份已经病入膏肓,七月七日更是病危,所以赵光义才“命翰林医官视疾,中使慰谕者数四”,终于七月八日不治而亡。

这应该是迄今最为合理的推断,更印证了七夕当日“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的荒谬,至于李煜死于何病,因何患病,实在无从推断。

“李煜疑案”终于尘埃落定,但严格来说还没有彻底结束,因为这是一个“案中案”,赵光义“谋杀”李煜的嫌疑虽被洗清,另一项重大“嫌疑”却有待查明,那就是“强奸”小周后。

一听楼主翻出这桩旧事,赵光义一下子又从棺材里跳出来:我赵光义到底是得罪哪路大神,以至背负谋杀和强奸的两大罪名啊!

赵光义同学请冷静一下,且听楼主慢慢道来。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3-23 08:56:26 +0800 CST  
【正文】

五代十国有三位超级美女:花蕊夫人和大小周后。花蕊夫人、大周后的故事前面已经讲过,下面是小周后的故事。

大小周后是亲姐妹,两人都姓周(这不废话吗?),都曾被李煜立为国后,因此得名大小周后,正如花蕊夫人的名字一样,大小周后的真实姓名也是一个小小谜团。

陆游著《南唐书》载大周后的小名叫娥皇,却没有说她的大名,更未提及小周后的名字,后人把小周后叫女英有附会上古时期“娥皇女英姐妹共事一夫”的故事,可靠性不大。

清朝康熙、乾隆年间考据学盛行,考据学家戴震考证得出小周后的小名确为女英,至于周蔷、周薇之说是民国言情小说虚构出来的。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台湾一史学家专门对此进行大量考证,认为大周后的大名叫周宪,小周后的大名叫周嘉敏,这一说法得到内地历史学家的广泛认可。

其实名字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俩都是绝世美女,知名度比三国姐妹花“大小乔”不相上下,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两个绝色女子原本可以拥有幸福美满的一生,但嫁给同一个男人彻底改变了她们的命运,比起“大小乔”,她们的遭遇悲催的多。

大周后和李煜是结发夫妻,两人感情十分融洽,可惜幸福总是短暂的,大周后在乾德二年(964年)就与世长辞,时年二十九岁。

大周后生病期间,小周后已被李煜召入宫中。

一位是成熟男性、多情才子,一位是怀春少女、情窦初开,碰到一块那是干柴烈火,一点就着,两人迅速发生暧昧关系,而这一切都瞒着病中的大周后。

有一天,病床上的大周后掀开帷幕,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妹妹竟在宫内,她问道:“你是什么时候来的?”

小周后只有十五岁,不知避嫌,利落地回答:“已经好几天了”。

听到妹妹的回答,大周后什么都明白了。

可李煜是一国之主,小周后是自己的妹妹,自己拿他俩无可奈何,只好转身面壁以示不满,据说直到去世都不肯转身回头。

大周后去世后,李煜的表现十分悲伤,还专门写词哀悼,应该说确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可因为之前跟小周后的暧昧,他的悲伤被人怀疑有过度表演成分。

姐姐一死,妹妹继位顺理成章,但天不遂人愿,另一个女人出来搅局——李煜的母亲(也就是皇太后)钟氏也薨了。

最亲近的两个女人先后离世,李煜着实悲惨,按礼制他要为母亲服丧三年,这期间天大的事情也要让路,于是直到三年后的开宝元年(968年)十一月,小周后才被册立为国后,可谓好事多磨。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4-01 08:59:43 +0800 CST  
【正文】

小周后接了大周后的班,全盘继承了李煜的宠爱,她的受宠程度甚至超过大周后,俩人把所有忧愁抛诸脑后,天天腻在一起,花前月下,饮酒作乐,过起神仙眷侣般的生活。

按这个节奏下去,如果没有意外发生,小周后打破姐姐做皇后的时间记录是轻而易举的事。

可意外偏偏发生了,这次搅局的是一个男人。

开宝七年(975年)九月,赵匡胤挥师江南,次年十一月,李煜出降,南唐灭亡,小周后的幸福生活戛然而止,满打满算只有八年。

李煜举族迁往汴京,被封为违命候,小周后被封为郑国夫人,两人还在一起,不过再也没了幸福的滋味,每次看到身边美丽依旧的佳人,李煜都禁不住回想起当年与之幽会的场景: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上面的故事不是我编造的爱情小说,而是来自陆游《南唐书》的记载,但接下来的故事就请大家擦亮眼睛,细辨真假了。

传闻说小周后是个绝色美女,赵光义垂涎其美色,规定让她定期入宫参拜,多次将之强留宫中,强行发生关系。

更无耻的是,超级淫魔赵光义还把宫廷画师召来,将自己“行幸”小周后的场面进行写生绘画,足见其心理变态。

受到羞辱的小周后无力反抗,也没有勇气自杀,只好把怨气发泄到更加软弱的李煜身上,据说她每次返回住处,必定痛哭流涕,对李煜大声喝骂,外人听得一清二楚,一点也不给自己老公面子。

再发展下去,赵光义为了达到长期霸占小周后的目的,毅然决定除掉李煜,而使用的手段就是神奇的“牵机药”。

按这种说法,赵光义毒死李煜的动机倒是有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强幸小周后的说法有几分可信呢?

要搞清楚赵光义是不是强奸犯,还要看证据能否经得起质证。

赵光义强幸小周后的故事流传甚广,追本溯源主要源自两种记载,最早版本仍是北宋王铚的《默记》:

“龙兖《江南录》有一本删润稍有伦贯者云:李国主小周后随后主归朝,封郑国夫人,例随命妇入宫,每入辄数日而出,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多宛转避之。又韩玉汝家有李主归朝后与金陵旧宫人书云:‘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4-01 12:33:36 +0800 CST  

楼主:低首神龙狄飞惊

字数:929910

发表时间:2014-05-28 20: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7 09:54:34 +0800 CST

评论数:121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