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君临天下》已出版,长篇连载:《说不尽的宋朝》说不尽的风云变幻荣辱兴衰

【正文】

赵光义决定召开一次高层会议,专题讨论进攻北汉事宜。

会议上,赵光义首先问到了枢密使曹彬的意见:

「周世宗和我朝太祖皇帝都曾亲征太原,以当时兵力之强,士气之盛,却不能克敌制胜,究竟是何缘故?难道太原真的是铁城一座,坚不可摧吗?」

这也正是我们想问的问题,赵光义帮我们提出了。

作为宋初四大名将之一,赵匡胤手下的红人,曹彬曾镇守边境与北汉常打交道,也曾多次参加对北汉作战,不但具备丰富的统帅作战经验,对历次战争成败的原因也有着深刻的认识,赵光义不问别人,先问曹彬的意见,还是很有针对性的。

曹彬早已做好准备,他从容地做出了回答:

「周世宗时是因为史彦超轻敌冒进,被契丹援军败于石岭关,导致人情震恐,军心涣散,无功而返。太祖亲征北汉,是选错了安营扎寨之地,顿兵在甘草地中,致使士兵染病,影响战斗力,不得已收兵。这些都是客观原因,并非太原城坚固到了不可迫近的地步。」

从历史史实来看,曹彬上述分析还是很靠谱的。对他的回答,赵光义颇为赞许,接下来又提出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那如果我今日举兵进讨,卿以为如何?」

「国家兵甲精锐,人心忻戴,若行吊伐,必如摧枯拉朽之势,有何不可!」

曹彬的回答直截了当,掷地有声,正对皇帝胃口。

赵光义同学顿时一阵激动,热血沸腾,差点就要鼓掌叫好,恨不得马上开赴太原城下,宣布跟北汉开战。

就在这个时候,泼冷水的来了。

参加此次会议的是大宋的执政班子,包括宰相、参知政事、枢密使、枢密副使等高级官员若干人,赵光义却一个劲儿盯着曹彬不放,俩人一唱一和演“双簧”,完全没有把宰相们放在眼里。

以薛居正为首的宰相还真是有不同意见,他们一看皇帝大人貌似马上就要拍板,干脆主动站出来说话,给皇帝大人分析了一下当前形势,提出了三点意见:

一、北汉有契丹这个外援,又坚壁不战,确实很难打,周世宗也吃过大亏。

二、太祖实行“釜底抽薪”,北汉日渐穷困,支撑不了多长时间,根本用不着打。

三、北汉地狭贫瘠,得之不足以辟土,舍之不足以为患,根本不值得打。

总之,皇帝大人您要深思熟虑,不可仓促之间贸然决断。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1-16 11:03:44 +0800 CST  
【正文】

这样一看,人家薛居正提出的三条意见似乎也很中肯,作为最终的决策者,赵光义应该何去何从呢?

薛居正等人的意见还隐含着一种不信任:皇帝大人您连仗都没打过几回,就想一口吃成个胖子,把太原城一举拿下,莫非还真拿北汉当成了吴越这样的“软柿子”不成?我看您还是不要妄动干戈,不如维持现状,等着北汉不打自挂吧!

说来也不怪他们对现任皇帝缺乏信心,毕竟周世宗、赵匡胤这两位最杰出的军事统帅都拿太原城无可奈何,你一个初次参加奥运会的选手想一举打破世界记录,怎么能让大家看好你呢!试想如果赵匡胤在世再做进攻北汉的决策,薛居正等人必定是另外一种说法。

眼前这一幕很面熟。对了,就是在后周世宗刚刚即位时,面对北汉军队的进攻,也是文武大臣强烈反对御驾亲征,但年轻的柴荣最终力排众议,毅然率军亲征,取得了高平之战的胜利。

当时柴荣之所以坚持亲征,很重要的一个考虑就是认定冯道等老臣看轻了自己,一定要证明自己的能力。

面对宰相们的质疑,心高气傲的赵光义有着和柴荣一样的心理,等着北汉灭亡,你们开玩笑吧?此战若不兴师,我赵光义何以立威!

薛居正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他们低估了赵光义的决心和理智,进攻北汉之事实际上在吴越彰泉纳土后就已确定,这次会议不是征求意见会,来听取各方的不同声音,而是一场战争动员会,是要统一大家的思想,坚决拥护皇帝大人的英明决策。

最重要的是,薛居正等人的观点看似合理,却存在一个逻辑上的重大漏洞,赵光义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漏洞,反击道:

「此一时彼一时也。现在敌弱我强,实力悬殊,形势对我们更有利。再说昔日太祖迁徙北汉民众而空其地,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发起总攻,将之一鼓荡平吗?」

顿了一顿,赵光义加重了语气:

「朕计决矣,卿等勿复言。」

话说到这一步,天王老子也拦不住了,进攻北汉之事就此定下。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1-16 21:02:22 +0800 CST  
@伯陵里安 2016-01-04 22:35:55
谢谢
-----------------------------
兄弟不客气,楼主也是边学边写,前面也有不少错误,欢迎多给楼主捉虫。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1-17 16:28:22 +0800 CST  
@韦伯兄弟 2016-01-17 17:09:01
@低首神龙狄飞惊
一句题外话,楼主是个公务员吧?很多语言感觉挺机关风味的。
-----------------------------
韦伯兄弟犀利,楼主受机关八股文影响甚重,所以有些看起来比较假大虚空。虽说楼主不喜欢机关文风,但无奈天天埋头于公文,潜移默化中已深受其害。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1-18 08:55:55 +0800 CST  
@韦伯兄弟 2016-01-17 17:09:01
@低首神龙狄飞惊
一句题外话,楼主是个公务员吧?很多语言感觉挺机关风味的。
-----------------------------
@低首神龙狄飞惊 2016-01-18 08:55:55
韦伯兄弟犀利,楼主受机关八股文影响甚重,所以有些看起来比较假大虚空。虽说楼主不喜欢机关文风,但无奈天天埋头于公文,潜移默化中已深受其害。
-----------------------------
@韦伯兄弟 2016-01-18 13:16:54
言重了,只是偶尔几句有这种味道而已。想知道自己有没有猜对,所以随便问问。看楼主开篇说自己学旅游管理的,难不成是旅游局里写公文的?(搞不懂旅游局为啥也会有虚文?)
-----------------------------
楼主大学专业是旅游管理,但并没有从事这个行业,也不是旅游局的,凡党政机关日常工作都有务实有务虚,楼主干的主要是务虚工作,所以平时写的材料虚话套话比较多,在本文中也时有体现,有时是有意为之,更多是自然写就。实际上,无论在哪个机关都难免受“新八股”的影响。毛泽东当年在延安整风时提出反对“党八股”,时至今日“党八股”有愈演愈烈形势,整顿文风任重道远。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1-18 19:54:09 +0800 CST  
@低首神龙狄飞惊 9795楼 2016-01-18 19:54:00
@韦伯兄弟2016-01-1717 :09:01
@低首神龙狄飞惊
一句题外话,楼主是个公务员吧?很多语言感觉挺机关风味的。
-----------------------------
@元芳你怎么看88 2016-01-19 09:37:08
@低首神龙狄飞惊2016-01-1 808:55:55
韦伯兄弟犀利,楼主受机关八股文影响甚重,所以有些看起来比较假大虚空。虽说楼主不喜欢机关文风,但无奈天天埋头于公文,潜移默化中已深受其害。
------
—————————————————
文风,会风,讲话风,吃喝风~我总结的新四风,哈哈。
-----------------------------
元芳大人也知道四风?说来你这新四风也不新了,拥有悠久的历史。说来不光新中国才有,千百年来都是如此,宋朝也不例外,后面楼主还会大体讲到这些。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1-19 13:03:45 +0800 CST  
【正文】

在这次重大军事决策过程中,赵光义表现出了他的果断与决绝,他不但要打北汉,还要御驾亲征。此战许胜不许败,他要把太原城揽入自己怀中,要把周世宗、太祖未竟的事业一一完成。

自信归自信,面对一贯顽强的北汉,赵光义还是拿出了高度重视,做了充足准备,他派遣官员到全国各州县调拨军马,筹集粮饷,源源不断地开赴太原方向,显示出强大的军事动员能力。

太平兴国四年(979 年)正月初十,赵光义任命宣徽南院使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相当于前敌总指挥),发出了总攻北汉的信号。

从历次战争过程来看,打北汉其实就是打太原。北汉弹丸之地,地盘狭小,根本没有什么防御纵深,也没有迁都回旋的空间,再加上兵力有限,只能选择收缩防守,固守太原一城,因此一旦拿下太原,北汉就要亡国,大罗金仙也救不了刘继元。

对比来看,宋军的优势特别是人数优势要大的多,南方战事已平,宋军可以集中力量进攻北汉,赵光义前前后后一共动员了十万多军队,兵力是北汉的三倍以上,完全可以放手一攻。

基于这种考虑,宋太宗制定了进攻北汉的总战略:兵分数路,全面进攻,一路负责打援,主力直逼太原。

对最核心的攻城环节,赵光义的具体部署和将帅人选是这样的:

河阳节度使崔彦进攻城东,彰德节度使李汉琼攻城南,桂州观察使曹翰攻城西,彰信节度使刘遇攻城北。这四路是主攻力量,承担最艰巨的任务。

八作使郝守浚充西面壕寨都监,西上合门使田仁朗、合门祗候供奉官刘绪按行太原城四面壕寨,阅视攻城梯冲器用,相当于前线的军事工程部队。

马军都虞候米信,步军都虞候田重进充行营马步军都指挥使,西上合门使郭守文、判四方馆事顺州团练使梁逈监其军,这是作为攻城主力的预备部队。

按照东、南、西、北的先后次序,任彰信节度使的刘遇本来应该主攻太原城西面,而官阶上低一级的桂州观察使曹翰应该攻北面,但赵光义没有按常理出牌,他选择了让曹翰主攻西面。

曹翰同学觉得这一安排不公平,太原城西面正对北汉主刘继元的宫城,肯定是防御重点,攻城任务最为险恶,凭什么让我去啃最硬的一面?他找到本该攻西面的刘遇,要求互换战场。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1-23 11:26:47 +0800 CST  
【正文】

刘遇占了曹翰的“便宜”,当然不会随便答应他的要求:这是皇帝的安排,要换你找皇帝去。

曹翰却犯起了牛脾气,非要和刘遇换,刘遇也是粗人,不讲什么大局观,两个人就杠上了,为此争论不休,谁也不肯妥协让步。

解铃还须系铃人,看来只有始作俑者赵光义才能解决了。

大战在即,将帅不协乃军中大忌,赵光义迅速和起了稀泥,派人告诉曹翰说:

“卿智勇无双,城西面非卿不能当也。”

皇帝都这么拍你马屁了,就算有一百个不愿意,你还能怎么办?曹翰只好认命,踏踏实实啃上了最硬的一面城墙。

总览此次进攻北汉的将领名单,人人都是强手,个个都是猛男,尤其是被赵光义点赞的曹翰,经历大小战役无数从未露过怯,当年打南唐的江州硬攻几个月才打下来,但即便勇猛如他,竟也对太原城如此忌惮,北汉的一贯强横可想而知。

完成了攻城部署,还有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打援。

打北汉,太原是重点,打援是关键,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赵光义把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了云州观察使、太原石岭关都部署郭进。

战略部署确定后,宋太宗准备送众将士出征。就在这个时候,汴京来了一名不速之客——契丹的使者。

据史料记载,这位使者名叫玳玛长寿(好一个稀奇古怪的名字),此番出使只有一个任务,代辽国皇帝问大宋皇帝一句话:

“何名而伐汉也?”(你们凭什么打俺的小弟?)

面对辽使不合时宜的质问,赵光义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霸气,他豪气干云,朗声答道:

“河东逆命,所当问罪。若北朝不援,和约如故;不然,惟有战耳!”

好一个“不然,惟有战耳”!在我看来,这句话的豪迈气势足以与西汉名将陈汤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匹敌。

不就是打仗吗?老子不怕你!咱们战场上见真章!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1-23 17:19:33 +0800 CST  
【正文】

正月初十,赵光义亲自设宴为潘美等将帅饯行,面授方略,第三次进攻北汉之战正式拉开序幕,这将是最具决定性的一次。

出师之日,大宋铁军兵强马壮,阵容齐整,纛旗猎猎,寒光闪闪,似乎蕴藏着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将任何敢于抵抗的势力彻底摧毁。

思绪翻腾中,赵光义又浮现起当初刚刚即位,自己曾经对齐王赵廷美说过的那句话:“太原,我必取之。”

好了,赵光义,现在是你兑现承诺的时候了。

颤抖吧北汉!颤抖吧刘继元!

宋军全面进攻的战略得到有效贯彻,数万大军厉兵秣马,刀出鞘,箭上弦,一旦发起进攻,无人可挡其锋,沿途所经据点均被一一摧毁。

潘美率领的四路主力更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只用几天就直抵太原城下,把城池四面围定,安营扎寨,挖壕沟,筑长连城,开始强攻。

赵光义可不想错过太原城破的历史瞬间,二月十五日,他亲率一部兵马从京师出发北上。

一路之上捷报频传,赵光义也摆出了自己的“文艺范”,时不时找个题目作诗抒情,令群臣相和,给紧张的战争氛围增添了几分轻松。

三月初一,宋军抵达镇州,赵光义决定暂时驻扎此处(术语叫“驻跸”),他要把这里作为临时总司令部,指挥前线诸军作战。

现在是太平兴国四年三月,赵光义在镇州一直呆到四月十五日,他倒是没有闲着,而是不断调兵遣将,分兵攻打隆州(今)、盂县(今山西盂县东北)、沁州(今山西沁源)、汾州(今山西汾阳)、岚州(今山西岚县)等外围据点,牵制这些地区驻军对太原的增援。

这些外围州县没有什么战斗力,在皇帝大人的亲自调度下很快被一一扫平,把太原变成了一座名符其实的孤城。

皇帝大人的心情着实不错,指挥兵力纵横四出的感觉十分过瘾,而奉命打援的那一路也传来了令人振奋的喜讯。

事实证明,只要干儿子北汉被打,干爹契丹一定会来救援,简直就像游戏里的触发设计一样,从来没有例外。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1-24 08:56:03 +0800 CST  
【正文】

刘继元第一时间就向干爹发出了求救信号,契丹皇帝辽景宗算是一个有为之君,他深知北汉对辽国的重要性,迅速集结了数万部队,命南府宰相耶律沙为都统,枢密副使抹只担任督军,火速救援太原,随后又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为统帅,率后续部队赴援。

负责打援的郭进是五代宋初名将,赵匡胤建宋后对他委以重任,任命为洺州防御使,充西山巡检,专门负责与北汉接壤的太行山一线防务,一干就是十几年,无论为政还是治军都成绩斐然,赵匡胤对他十分赞赏,称他“守西山十余年,使朕无北顾之忧”。

郭进长期镇守边境,跟邻居北汉和契丹礼尚往来,大仗小仗打了无数次,对他们的战术特点早已烂熟于心,他准确判断出契丹援军的进军路线,亲率精兵在白马岭列阵,静候对方到来。

白马岭即白马山,位于今山西孟县东北,滹沱河以南,此处地势险峻,是南下孟县进而西进太原的必经之路,郭进的计划是借助这里特殊的地势阻击契丹援军。

二月十六日,契丹援军果然如约而至,却发现郭进正率领一帮车匪路霸在此拦路准备打劫。

契丹骑兵也不是易与之辈,他们打算从此路通过,却不想交买路钱,只是双方中间隔着一条河流——北木口河(滹沱河支流),若是交火必须有一方渡河来战。

契丹援军统领耶律沙观察战场形势后,决定暂时不过河,打算等待后续部队赶到,在友军掩护下再渡河进攻。

宋军的任务是阻援,自然更不着急,但契丹骑兵是来驰援的,时间对他们十分宝贵,大将敌烈没把宋军瞧在眼里,加之救援心切,打算来一个抢攻,竟不顾主帅耶律沙的命令,率本部兵马强行渡涧。

敌烈焦急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可以肯定他一定没听过《孙子兵法》中“击其半渡”的故事。

郭进等的就是这一刻,敌烈所部先锋刚刚渡到一半,他指挥军队发动了突然进攻。

契丹骑兵一向彪悍,却没有专门训练过在河里打仗,宋军的强弓劲弩一齐发射,打的契丹阵脚大乱,英勇的宋军骑兵趁势冲进河内,与契丹骑兵短兵相接,战事十分激烈。

一阵乱战后,契丹军队惨败,大将敌烈为自己的冲动冒进付出了代价,他本人和儿子蛙哥(这名字更酷)、耶律沙的儿子耶律德里以及另外两名将领光荣地当场阵亡,伤亡不可不谓惨重。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2-01 12:59:33 +0800 CST  
【正文】

宋军绝不会放过痛打落水狗的大好良机,趁势向前进攻,准备把耶律沙所部一块给灭了。

眼看这股援军要被全歼,耶律斜轸率领的后续援军终于赶到。

耶律斜轸是契丹数一数二的名将,军事能力比起耶律沙不知高出多少档次。关键时刻他没有头脑发热,直接扑上去跟宋军缠斗,而是迅速组织麾下射手进行远程火力压制,万箭齐发之下,好不容易才掩护耶律沙残军摆脱宋军追击。

郭进见对方后援已至,并没有贪功恋战,迅速率军退出了战场,自己已经完成了阻击任务,可以向皇帝大人报捷了。

经此一败,契丹再也不敢托大,只好狼狈撤退。北汉兄弟,别怪咱不仗义,俺们都自身难保了。

打扫外围和阻援之战进展顺利,太原方面的消息却不是很乐观。

宋军发动攻城战后,北汉一如既往进行了抵抗,防守强度不亚以往,饶是宋军猛将如云,将士不惧死伤,仍没能占到丝毫便宜。

城内的北汉军队甚至在重重包围中搞起了“反击”,趁夜派出一支人马偷袭城外的宋军营寨,还好宋军严阵以待,没着对方的道儿。

为了尽快拿下太原,皇帝大人决定赶赴前线,亲临指挥。

四月二十三日,赵光义抵达战争最前线——太原城。

太原,古称晋阳,城池险固,山川形胜。太行、吕梁雄峙东西,崇高险峻,汾河纵贯南北,奔腾涌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四月的太原,春光明媚,春意勃发,在这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大好时节,太原城内外却是一片战马嘶鸣,激烈交锋的火热场景。

大宋皇帝赵光义刚刚下车,他顾不上休息,冒着被流石飞矢击中的危险,不断绕城巡视,抚慰攻城将士,给军队鼓劲加油。

皇帝大人首先来到太原城东,检查了营垒攻具的准备和使用情况,他饶有兴趣地询问起装备的技术参数,肯定了我军军事工程装备技术取得的成果,勉励工作人员再接再厉,研发出更好的工程器具,不断提高我军打硬仗、攻坚城的战斗能力和水平,为恢复故土,统一天下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赵光义又先后来到城南、城西和城北,看到将士们不断伤亡仍然不惧危险,前仆后继,大胆冲锋,他的面色十分凝重,对广大将士英勇无畏的精神表示了高度赞扬,并且跟攻城将士的代表们一一握手,深情地说:同志们辛苦了!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2-01 17:32:40 +0800 CST  
【正文】

当有人劝告皇帝大人要远离前线,注意自身安全时,赵光义毫不在意,他动情地说:将士们不怕牺牲,争先恐后,勇于战斗,我怎么能坐视不管,不闻不问呢!

听到皇帝这句话,大宋的热血男儿激动万分,他们没有被战争的惨烈和战友的鲜血吓倒,却被皇帝大人真诚的关心深深感动了,大家忍不住留下了激动的泪水,振臂高呼:请领导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在皇帝大人关心慰问和亲自督战下,广大将士受到极大激励,感到浑身充满了使不完的力量,大家都想在皇帝面前踊跃表现,争取立功,卯足了劲地攻城,史书称“人百其勇,皆冒死先登”。

赵光义不仅“躬擐甲胄,蒙犯矢石”,还发挥自己的军事“特长”,亲自“指挥戎旅”。他调整了攻城战术,把所有弓弩手集中在自己座驾前列阵,命令他们轮次发射,形成密集的火力网。

密密麻麻的箭矢好似漫天飞蝗一般,朝城头招呼过去,转瞬间把城墙射成刺猬,“矢集城上如猬毛,城无完堞”,战况之惨烈可见一斑。

这种“箭海”战术到底射死了多少敌人不好说,但城内的北汉军倒是发现一个补充箭矢的好办法,他们只要动员百姓把宋军“送进来”的箭全部捡起来上交,“十钱易一只”,就收集了一百多万,根本用不着学诸葛亮搞什么“草船借箭”。

除了“火力压制”,赵光义还搞起“心理战术”,亮出了自己训练已久的“秘密武器”——数百人的“宫廷舞剑队”。

早在决定进攻北汉之前,赵光义就从禁军中精心挑选了一批身体素质绝佳的勇士,把他们集中在一起演练“剑术”。这种剑术并非江湖传说中杀人于无形的功夫,而是很像武术比赛中的剑术表演,有一套规定套路,一群人表演的话似乎叫“剑舞”更恰当些。

据说这套剑术练成后,队员们个个功夫了得,号称“皆能掷剑于空中,跃其身左右承之,见者无不恐惧”,数百人一齐练起,更是“袒裼鼓噪,挥刃而入,跳掷承接,曲尽其妙,使者不敢正视”,其视觉效果让我想起那首著名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罢如江海凝清光……

在太原城下,这支“舞剑队”得到了大把的亮相机会,只要皇帝大人巡城督战,必定让“舞剑队”充当前导仪仗,每到一处就耍上一回“剑舞”,展现一下训练成果。

虽说在两军对垒,激烈交锋的环境下,这帮人蹦蹦跳跳的表演更像是耍杂技,但据说“城上人望之破胆”,起到了震慑心理的效果。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2-05 09:09:17 +0800 CST  
【正文】

此时距太原城被围已近两个月,在这种高强度进攻下,任何人都抵抗不了多长时间,何况城内守军的饷道早被切断,派往契丹告急求援的使者被擒获斩首,契丹干爹似乎也没信心再派出援军。

百般不利之下,北汉守军士气终于开始低落,太原城的抵抗似乎到了极限,只要再加一把劲就能打破城池。

这几乎是宋军上下的一致看法。

关键时刻,赵光义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命令三军暂停攻城,稍稍退却。

赵光义深知困兽犹斗的道理,城内守军一直在强攻之下勉力支持,身心高度紧张,已接近崩溃状态。这个时候突然缓上一缓,给刘继元一个主动投降的机会,或许会有惊喜。

可惜的是,刘继元真的打算死扛到底,面对赵光义亲自发出的劝降手诏,他连看都不屑去看,守城门的人根本不敢接受。

壮哉刘继元!他继承了北汉一贯强硬的光荣传统!刘知远、刘崇、刘承钧、刘继恩在这一刻灵魂附体!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

面对刘继元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赵光义困惑了,他实在是搞不明白,在大宋持续十多年的经济封锁和军事打击下,北汉国力日渐穷困削弱,为何士气却依然高涨?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抗战激情和勇气到底从何而来?难道代北的男儿真的如此血性刚强?难道刘崇的子孙都和他一样的又臭又硬?

但是赵光义明白的是,此次进攻北汉许胜不许败,自己必须一举拿下,没有任何退路,否则最重要的一次演出将彻底搞砸!

好了,刘继元,既然你选择了死路,就别怪我不给留活路了!

五月初,太原城战火重燃。

赵光义依然不断地绕城巡视,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马不停蹄,又是指挥督促诸将攻城,又是慰问受伤将士,忙的不亦乐乎。

攻城的战斗已经进入白热化,天武军校荆嗣作为先锋抢攻城池,激烈的战斗中,他足贯双箭,手部受伤,数颗牙齿被打碎,仍然奋勇作战,手刃数人,坚持不下火线。

赵光义见此情形,担心损失一员猛将,赶紧把叫他下来治疗。

另一员大将李汉琼的情况更加危险,他也是身先士卒,率众先登,乱箭射中他的头部,又射中手指,如此重伤之下,犹且力战不退(这位仁兄应该戴着头盔,否则早就壮烈牺牲了),好似打了鸡血一般。赵光义对他关怀备至,亲自检查伤口,包扎治疗,甚至提出要到“洞屋”中慰劳攻城士卒。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2-05 11:15:58 +0800 CST  
【正文】

“洞屋”也称“洞子”,是古代一种攻城器具,用木头制成,外面蒙上牛皮,装有四轮,形状像屋,其下如洞,因此得名“洞屋”。攻城一方士兵就是靠着这种装备的掩护,靠近城池发动进攻。

赵光义去“洞屋”里视察,意味着他准备冒生命危险到城墙根下找死,到处乱飞的石头箭矢可没长眼,它们也认不得什么神仙皇帝。

听了皇帝的话,李汉琼大吃一惊,陛下您是万乘之尊,怎么能干这种没头脑的事?万一出了事,三军将士可怎么办?

他顾不得自己身上的伤,又是痛哭流涕,又是以死相逼,好说歹说,最后总算让皇帝大人停止了冒险的冲动。

赵光义的表演实在有些过于“肉麻”,因为目前的战局根本用不着他再出面激励,宋军三军用命,“士奋怒,争乘城,不可遏”,太原城破在即,唾手可得。

眼看北汉只剩最后一口气,太原城内人心动摇,北汉宣徽使范超、马步军都指挥使郭万超等人终于扛不住,先后出城投降。

刘继元的弟弟、代州刺史刘继文,刘继元的女婿、驸马都尉卢俊也都当了一把识时务的“俊杰”,扔下自己的主子,投靠契丹干爹去也。

刘继元众叛亲离,北汉士气一落千丈,让赵光义十分振奋,他充满自信地对诸将说:咱们再加把劲,争取明天中午到太原城内开饭!(翌日重午,当食于城中)

全力攻城的同时,赵光义也担心众将士杀红了眼,破城之后屠杀百姓泄愤(这种情形以前不是没有出现过),还是给了刘继元最后一次机会,诏谕他认清形势,速速投降,承诺保其终生富贵。

到了这个份儿上,彪悍的刘继元竟然还打算固守城池。已经退休卧病在家的丞相马峰听到这个消息,急的从床上爬起来,硬是拖着病体入宫,一把鼻涕一把泪给他讲解兴亡成败,生死顺逆的大道理,终于说动了这位顽固到家的皇帝。

打拼到这个地步,我刘继元对得起刘氏列祖列宗了!

一声仰天长叹后,刘继元决定向大宋举城投降。

这一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佳节。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2-05 15:21:57 +0800 CST  
【祝福】爆竹声中辞旧岁,不知不觉又一年。2016年春节来临之际,楼主向所有支持和鼓励我的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和最真诚的祝愿!祝所有朋友新一年里心想事成,顺心如意!【祝福】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2-07 10:13:53 +0800 CST  
【正文】

五月初六晨,赵光义亲幸城北,接受刘继元的投降。

按规定,投降一方的刘继元要率官属身着投降标准装备——“缟衣纱帽”待罪台下,受降一方的赵光义则召刘继元升台问罪。

事到如今,刘继元终于低下了他高傲的头颅,叩头认罪:

“臣自从听说陛下御驾亲临,就打算主动投降,但城内亡命之卒贪生怕死,顽固拒战,臣是被他们威逼才不得投降的啊!”

要说刘继元这伙计是够顽固,可脑袋瓜也很灵光,水平跟南汉主刘鋹不相上下,口风变的比谁都快,一推二作五,把黑锅扔给别人背,把自己择的干干净净。

赵光义哪能不知道他这点心思,可为了信守承诺,显示自己的宅心仁厚,他还是赦免了刘继元这个“罪魁祸首”的罪过,然后装模作样找了一群刘继元所说的“亡命之卒”砍头示众。

可怜忠心耿耿的北汉将士,拼命战斗到最后一刻,到头来却被当成替罪羊给宰了,一腔冤愤向谁诉说啊!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北汉平,大宋得十州,一军,四十一县,三万兵士,三万五千二百二十户百姓。

北汉平定后,赵光义派使者火速赶回京师,第一时间到赵氏宗庙告祭,把这个重大好消息报告给祖宗们(“以平晋告宗庙”)。

这是一件光宗耀祖,名留青史的功绩,确实值得骄傲和自豪!

听到这个好消息的当然会有宋太祖赵匡胤(实际上赵氏宗庙里只有他才是正牌皇帝,其他人都沾了他的光),灭北汉破太原,最高兴的是他,最遗憾的也是他,但无论如何,这次胜利不单单是哪一个人的成功,这是赵宋王朝的无上荣光。

刘继元投降了,一向忠诚的杨业仍在据城死战。要谁说这都是没有必要的事,公司被兼并了,老板破产了,你一个员工还死扛什么劲?

赵光义也是爱才之君,他不忍心眼看一代名将杀身成仁,下令刘继元“戴罪立功”,发出手书劝降自己的部将。

事已至此,主君已降,自己顽抗又有何意义?杨业痛哭流涕,整理戎装,向着北方郑重一拜,解甲归降。

杨业不知道的是,选择归宋不是他职业生涯的终结,而是人生新篇章的开始。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2-15 19:21:08 +0800 CST  
【正文】

如果不是这次归降,他即便战死最多也只是忠君报国的北汉将领,不会有“杨无敌”的绰号,史书将不会有他的传记,民间将不会有“杨家将”的故事。

现在,他将成为大宋的臣子,他的英名将超越同时代的所有名将,他的事迹将在历史上流传久远,他将在一条新的战线上,缔造一段属于自己的新传奇!

刘继元、杨继业,在五代十国的君臣搭档中,你们虽没有为国捐躯,仍不失是一对英雄好汉,值得你们的对手尊敬。你们的表现虽不足以与刘仁赡、张彦卿并肩,却足以让孟昶、李煜、王昭远汗颜!

刘继元投降了,北汉灭亡了,太原城换了新主人,该赦罪的赦罪,该砍头的砍头,该封赏的封赏,该抚慰的抚慰,该免税的免税,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

但除了这些,赵光义还干出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

一开始,赵光义的心情还是很不错的。他先是即兴做了一首《平晋诗》要求群臣唱和,然后把他住过的行营改建为“平晋寺”,又亲自写了一篇《平晋记》,命人把《平晋记》铭刻在“平晋寺”的石碑上,好让大家都知道他“平晋”的伟大功绩。

一系列炫耀功绩的措施后,一条诏令的发布却吓了大家一跳:

“太原本维藩镇,盖以山川险固,城垒高深,致使奸臣贼子违天抗命,因其悖逆,诖误军民,今既荡平,议须更改,当令众庶,永保安宁。”

这就是著名的《禁毁晋阳城诏》,保卫太原城的战斗刚刚结束,摧毁太原城的战斗又开始打响。

赵光义摧毁太原城的战斗分四步走:

一、把晋阳改为平晋县,从一国首府、并州治所一下子降格到县城,然后把榆次县升为并州,作为河东地区新的行政中心。

二、在晋阳城附近临时筑新城,将晋阳城内百姓全部迁走,然后放火烧毁晋阳旧城,“万炬皆发,宫寺民舍,一日俱尽”。

三、火烧之后的第二年(太平兴国五年)四月,又壅汾河、晋祠之水,以大水灌太原,彻底摧毁旧城。

四、再两年后的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兴建新的太原城。据说在修建新城时,所有街道都建成“丁”字街,取“丁”的谐音“钉”,寓意“钉”破“龙脉”,防止太原再现“真龙天子”,危及赵宋天下。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2-15 20:43:35 +0800 CST  
【正文】

又是火烧,又是水灌,铁打的城池也经不起折腾,一座始建于春秋晚期,拥有近1500年历史的晋阳古城就这样被彻底毁灭,新建的太原城在规模大小和坚固程度上完全无法和旧城同日而语。

拆旧建新在古代不算什么特别重大的事情,但把一座历史悠久,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千古名城付之一炬,实在太过可惜,而更饱受质疑批评的还是赵光义在火烧太原城中一段很不光彩的记录:

“尽焚其庐舍,民老幼趋城门不及,焚死者甚众。”

你赵光义不是一向标榜爱民吗?为什么能赦免罪魁祸首刘继元,却不放过太原城手无寸铁的百姓?这不是赤裸裸的暴力拆迁吗?

这一举动给赵光义的个人形象抹了很大一块黑,也惹起了很多太原百姓的怨愤。直至如今,很多太原本地人提起赵光义,仍然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穿越时空来一场“太原保卫战”,打倒万恶的侵略者头子赵光义。

对赵光义焚毁太原城的初衷,有人的解读是泄愤,因为太原军民抵抗太过顽强,宋军伤亡惨重,才导致大肆报复,也有人说是为了给当年没能攻破太原的哥哥赵匡胤报仇。

其实摧毁太原城的真实原因已经在那篇《禁毁晋阳城诏》里了,所谓“太原本维藩镇,盖以山川险固,城垒高深,致使奸臣贼子违天抗命,因其悖逆”,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太原王气太重”,毁了太原城,就是要断了此地的“王气”。

“王气”是一种奇怪的东西,它在很多朝代都曾出现过,却无色无味,无声无息,无影无形,极其神秘,有的只是文字记录。它出现的时间、地点均不确定,无法通过天气预报预测,一般只能由星象风水大师鉴定,而且每次出现一定都会有人跟着倒大霉。

现在看来,“王气”根本就是封建迷信,毫无科学根据的忽悠人,但在古人眼中这就是科学。

据说赵光义继位时,曾得道教高人相助,这位高人夜观天象,认为宋兴之地为归德(今河南商丘),属于“商星分野”,而太原属于“参星分野”,自古参商不相见,因此太原跟不是中央一条心。

赵光义同志把这些说法和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一印证,顿时觉得很有道理。

当中央政权强盛,天下趋于统一时,太原总是最后归服;当中央政权衰弱,天下趋于混乱时,太原总是最先叛乱。

无论治乱兴衰,天下之势似乎总是离不开太原。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2-16 21:07:19 +0800 CST  
【正文】

客观地说,“王气”之说并非空穴来风,只是此王气非彼王气,我们说的王气是指太原城特殊的地理形势和重要的战略地位。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论述太原地理形势时指出,太原府“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为河东之根本,诚古今必争之地也……太原为河东都会,有事关河以北者,此其用武之资也”。

后周太祖郭威曾这样评价河东地区的重要性:“河东山川险固,风俗尚武,土多战马,静则勤稼穑,动则习军旅,此霸王之资也。”道出了太原真正的“王气”所在。

如果讲到太原对局部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上千年的浑厚历史暂且不提,就说最近几十年间,太原也是风云际会,卧虎藏龙之处。

太原是后唐(李克用、李存勖)、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三朝的龙兴之地,北汉政权(刘崇)的国都,河东地区第一大都会,北方最重要的军事重镇,几乎主宰了整个五代时期的北方形势。

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力,几千年来恐怕只有幽州(北京)、长安(西安)能堪匹敌,留着它放任不管,万一哪天再崛起个割据政权,这不是给自己添堵吗?

其实毁城不是赵光义一个人独创的“罪行”。宋朝建立后,为了彻底解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赵匡胤也曾下令摧毁部分地处偏远,朝廷力量鞭长莫及的州郡城池,以防割据势力凭借险固卷土重来。

在这种大背景下,一向以易守难攻,坚不可摧著称的太原城更不能保留。赵光义摧毁太原更多是出于稳固赵宋江山的战略考虑,绝不是为了简单发泄个人情绪,更不会无故杀害城中百姓,虽说他此举确实造成了百姓的伤亡。

经赵光义这一番折腾,太原城的王气似乎是断了,但千百年以来积淀形成的不畏强敌的精神并没有因此断绝。无论是后来的辽、金、元、清,还是近代的日本侵略者,凡是敢于侵犯太原的敌人,无不深刻领教了这一方百姓的剽悍尚武,奋勇顽强。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太原城已非原有城池,昔日的晋阳古城在经历浩劫后,只剩几百米依稀可辨的古城墙遗址。那绵延的夯土残垣和茂盛的灌木丛,一如当年太原百姓不愿屈服的铁骨脊梁,似乎在诉说着当年金戈铁马,寸土必争的惨烈战争。

对任何外来的侵略者,太原城迎接他们的只有抵抗。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2-16 22:17:28 +0800 CST  
【祝福】元宵佳节,祝所有关心支持楼主的朋友们节日快乐!阖家幸福!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6-02-22 12:53:24 +0800 CST  

楼主:低首神龙狄飞惊

字数:929910

发表时间:2014-05-28 20: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7 09:54:34 +0800 CST

评论数:121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