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君临天下》已出版,长篇连载:《说不尽的宋朝》说不尽的风云变幻荣辱兴衰

【正文】

换作别人很可能头脑一热就和欺人太甚的宋朝干上了,可惜李煜不敢玩这种大冒险游戏,他甚至连一个男人最起码的冲动都没有,对宋廷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还怕对方不满意,居然要我主动上门找茬?这不是兔子逗老鹰,没事找事儿,老鼠吃砒霜,嫌活太长了吗?除非我想找死,你就甭想这一出了。

上表被人当了废纸,林仁肇的心情自然不会舒坦,但将军你也别太过郁闷,因为跟后来即将发生的事情相比,这根本就不算事儿。

李煜不识林仁肇的货,他的对手赵匡胤却眼光犀利,他对林仁肇原本就有几分忌惮,后来听说林仁肇曾给李煜上过这样一条狠辣计策,更下定了除掉这个钉子的决定。
赵匡胤亲历了当年后周与南唐争夺淮南的战争,对刘仁赡和张彦卿两位南唐名将的表现记忆犹新,他们分别坚守的寿州和楚州让后周吃尽了苦头,所以在发动对唐战争前,必须设法拔掉这颗肉中刺眼中钉,否则战端一开,此人将会极难对付。

事情总是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除掉这样一个有勇有谋,忠君爱国的将领,金银财宝、美色权力的诱惑是不管用的,搞一出“荆轲刺秦王”的老把戏,找一个顶级刺客去暗杀也是不现实的,寄希望于对方主动弃暗投明更是白日做梦。

既然都不可行,难不成直接下命令让李煜把林仁肇绑起来当成贡品送上门来?除非李煜得了老年痴呆症,否则绝对是异想天开。

可这次赵匡胤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的道理,他居然真想出一招妙计,让李煜乖乖地把林仁肇给灭了。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5-26 21:34:13 +0800 CST  
【正文】

开宝五年(972年)二月,一位南唐使者被安排住进汴京一处豪华宅院,使者正准备好好享受一番五星级宾馆服务,却无意间在隔壁房内发现了一个人的画像,画上不是别人,正是南唐名将林仁肇。

使者大为诧异,林将军的画像怎会跑到这里来呢?

陪同的宋朝使者看出对方的疑问,十分热情地作了解释:“哦,这是林仁肇将军的画像。林将军已经和我们约好择日投诚,这个画像是他送来作为信物的。”

说完,还指着这套豪宅补充了一句:“喏,这套宅院就是皇帝要赐给林将军的。”

故事讲到这里,估计大家都猜了个八九不离十了,这不是传说中的“反间计”吗?

不错,这正是赵匡胤为了除掉林仁肇而施展的反间计,北汉对赵匡胤也用过这招,搞得他险些冤杀一名勇将,现在赵匡胤来了个“移花接木”,把这招又用到了李煜身上。

反间计在历史上使用很多,“反间”成功就是“借刀杀人”,而此计的最大难点是“借”,即如何让“持刀”的人(也就是对方)相信所设陷阱,从而怀疑并杀掉己方想要除掉的人。

赵匡胤这一计划的实施过程并不复杂,他首先派人到南唐重金贿赂林仁肇身边工作人员,伺机偷到了林仁肇的画像,然后悬挂在特意准备好的房间里,又精心设局让南唐使者“无意”发现这幅“要人命”的画像。

其实赵匡胤这次用的“借刀杀人”之计并不算高明,尤其那位“使者甲”的表演技巧比较生硬,容易穿帮,十个人中九个人都不会上当,可李煜偏偏就是第十个人。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5-26 22:16:22 +0800 CST  
【正文】

这位被利用的南唐使者回国后立刻报告了此行的重大发现,李煜一改往日优柔寡断的作风,认为有图有真相,给林仁肇加了个叛国通敌的罪名,不经司法机关审判,也不给别人辩白的机会,坚决果断地把林仁肇给“鸩杀”了。

“鸩杀”就是皇帝赐毒酒,做臣子的明知有毒却不得不喝,不喝就是抗旨不遵,要死;喝了就是中毒而死,也是要死,总之让你死你就必须死,没有选择死法的余地。

可怜林仁肇忠肝义胆,智勇双全,一心报国,没能像战友刘仁赡、张彦卿那样壮烈战死沙场,却冤死在了自己皇帝手中,到死都糊里糊涂,真是可悲又可叹。

消息传到汴京,赵匡胤的嘴巴差点掉下来,这个李煜难道没听过三国时“蒋干盗书”的故事吗?就算他不知道,难道南唐的大臣们也是傻子白痴吗?看来自己确实“低估”了李煜,没料到一向笃信佛教,连只鸡都不敢杀的他竟能如此独断专行,帮自己铲除了心腹之患,效率之高,实在令人佩服。

在李煜的大力配合下,妨碍赵匡胤讨伐南唐的第一个因素——名将已经被消除,而另外一个障碍却更难跨越,那就是长江天险。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5-26 22:42:42 +0800 CST  
@bjpbjpbjpc 7635楼 2015-05-27 15:44:00
作者:涛声依旧的你时间:2015-05-2714:36:11

@枭别离2015-05-2510:23:52

要是除了诗词,李煜能流传下来字、画,而孤本恰恰又在我手上,那我可就发达了,哈哈!!!!

-----------------------------

@bjpbjpbjpc2015-05-2512:34:27

前提是你得证明那是真品而不是伪托的赝品,就连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图都有人质疑
—————————————————
这只是假设,问题是证明不是张择端所画可能要比证明是他所画还要困难,因为主流观点是持肯定态度的,想要推翻必须拿出有力反证,而这显然十分困难,除非证明这副画的创作日期明显晚于张生活的年代。楼主对考古和文物鉴定一窍不通,不知道利用现代物理化学手段能否鉴定出书画作品创作的确切时间,又会有多少误差,除此之外还真不知道有何种手段判断。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5-27 22:13:15 +0800 CST  
@bjpbjpbjpc 7647楼 2015-05-28 16:21:00
@涛声依旧的你2015-05-2810:26:32

可不可以稍微同情一下李煜,人家胆量小了些,可也没犯什么大错误,也没欺压百姓,在他治理下,南唐的百姓生活的也很安定平和。

-----------------------------

@bjpbjpbjpc2015-05-2813:36:49

你说的这些,当年李煜在北宋即将大举进攻南唐之际,派能言善辩的重臣徐铉到东京汴梁面见赵匡胤,试图以口舌
—————————————————
字母兄又给剧透了(^3^)我还是比较赞同上面一位兄弟说的话,李煜既不如北汉刘继元那样顽抗到底,也不像吴越钱俶那样顺从到底,所以他的结局最惨,赵匡胤封他违命候可见对他有多厌恶,这种“待遇”是别的降王没有享受过的,不过赵匡胤还真是好人,还是没下黑手杀他。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5-28 19:35:45 +0800 CST  
【正文】

作为世界第三、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形势之险要已经用不着我详细介绍了,别的不说,光是宽达数百米的江面就足够让人绝望了。

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角度说,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南北方的天然界线,但从历史地理和地缘政治角度来看,长江才是中国南北政权对峙的分割线,而长江对南方政权的作用和意义远比北方重要得多,在中国东部广阔的黄淮海和长江冲积平原地区,长江是南方政权唯一的、最后的、最为重要的防线,失去长江就等于亡国。

正因为如此,历代南方政权不论是积极谋取中原的,还是消极苟安半壁江山的,都高度重视长江防线的经营,就连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国民党都曾想和共产党划江而治,并且自负地认为对方不可能越过长江天险,一千多年前的李煜就更不用说了。

但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凡事有利必有弊,长江固然起到了抵御北方政权进攻的天然屏障作用,却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南方政权的偏安心理,历史上大多数南方政权的势力范围都被遏制在长江以南,很少也很难突破到长江以北的淮河流域,不能不说是受到这种地理因素的影响,南唐就是这类政权的典型代表。

李煜不通治国之术,不懂政治权谋,却知道长江就是自己的命,是自己赖以与北宋对抗的唯一资本,所以他的“暗修战备”基本上就是招募训练水军,苦心经营长江防线,意图把长江打造成一道真正意义上不可逾越的天堑。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5-28 21:40:45 +0800 CST  
【正文】

长江对面的赵匡胤却犯起了难,李煜中了自己借刀杀人之计,但绝不会蠢到放弃长江天险,而想要再耍阴谋诡计渡江也是不可能的,大宋铁军纵然天下无敌,却以骑兵、步兵为主,面对波涛汹涌、水势滔滔的长江,只能望江兴叹,毫无用武之地,反观南唐无论水军人数还是舰船数量都远胜自己,又处于相对有利的防守位置,强行渡江的难度可想而知。

打铁还需自身硬,既然无法削弱对方,那就强化自己吧!无奈之下,赵匡胤只好选择了以硬碰硬,大力训练水师,跟南唐正面一搏。

宋朝建国之初就组建了番号“水虎捷军”的专门水师,消灭南汉后赵匡胤明显加快了训练水军的步伐,他命人在汴京城郊开凿了一个名为“教船池”的巨大水池,作为水军训练基地和演习场,将士们不分昼夜地操练演习,喊打喊杀之声远播数里之外。

作为国家元首和禁军最高总指挥,赵匡胤经常亲临现场观摩水军演练,从建隆元年到开宝七年的十五年间,仅正史记载多达三十二次,所以领导重视绝不是靠喊口号、发文件,而是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的。

可能会有朋友们提出疑问,当时的宋朝已扫平南方大半地区,巴蜀、荆湖尽入版图,长江中上游尽在掌握,在东、西、北三面形成了对南唐的战略包围,完全可以从中上游从容渡江,横跨长江防线后转向陆路,何必硬要在中下游渡江,跟对方的精英水军直接对抗呢?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5-28 21:59:49 +0800 CST  
【正文】

我最初也有这样的想法,但等认真考察了江南地理形势后才发现几乎是行不通的。

南唐都城金陵位于长江下游南侧,宋军如果不想直接在下游渡江,就必须沿长江南侧穿越湖南、江西北部地区,再向金陵方向进发,这条进军路线哪怕只算直线距离就有两千多公里,何况湖南、江西北部多山地丘陵,光靠11路没个一年半载是走不到金陵的。

除此之外,粮食转运、军队士气都是问题,劳师袭远乃兵家大忌,等宋军翻山越岭赶到金陵恐怕已是强弩之末,疲惫之极,南唐军队完全可以以逸待劳,将之击败,作为一个深通兵法韬略的优秀军事家,赵匡胤是绝对不会犯这种战略错误的。

从历史经验来看,北方政权想要消灭江南势力,只有两个选择方向和进军路线。

一条是从西向东,顺流而下,直捣金陵,西晋灭东吴,选择的就是这条路线,“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就是这一情形的真实写照。

另一条路线是自北向南,在下游渡江后直扑南京,隋朝灭陈选择的是这条路线。

两条路线各有利弊,南北线(自北向南横跨渡江)略难于东西线(自西向东沿江顺流而下),但无论哪条路线都必须要面临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渡江。

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渡过长江,始终是困扰赵匡胤的最大难题,他从建国伊始就开始思考如何渡江作战,到攻灭南汉后更是一心一意准备了三年,三年内他厉兵秣马,养精蓄锐,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却在渡江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上找不到最合适的答案。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5-28 22:38:42 +0800 CST  
@我是小村官 2015-05-25 17:36:51
终于不当村官了,感谢楼主对我曾经的鼓舞,为了表示对楼主的支持,这个账号仍然保留来给楼主盖楼添砖加瓦。
-----------------------------
兄弟不在基层干了,不知到何处高就了?不管去哪里,你年纪轻轻,人生还有很多可能,楼主只是结合自身经历希望兄弟能在选择人生目标和道路时深思熟虑,一旦确定尽量不要变更,奔着一个目标努力,一定会有所回报,欢迎常来这里交流!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5-29 10:59:17 +0800 CST  
@辶日迌兄 7669楼 2015-05-29 23:31:00
一说战五渣就看不下去了。

宋史你还是要好好读。
—————————————————
兄弟看来是误会了,您看看楼主的帖子标题可不是战五渣,那个应该是管理员在推荐的时候给改的(他们可以随便改,不需要征得作者同意),所以希望兄弟随便翻翻楼主的主帖,至少看完楔子部分,绝对看不到任何鄙视宋朝的言语,相反楼主是理智宋粉,有信心说天涯所有关于宋朝的帖子都不如楼主此帖来的客观理智和全面,希望兄台别受那个什么五渣影响(可能是管理员为了吸引眼球),关键要看内涵,欢迎看后再来发表高见!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5-30 08:49:13 +0800 CST  
@小贩129 7677楼 2015-05-30 16:40:00
@低首神龙狄飞惊2014-05-2819:29:31

这家喜得贵子的男主人名字叫赵弘殷,而那名刚刚经历分娩痛苦的妻子和母亲姓杜。在此之前,他们已经生育过两个男孩,这名新生儿是夫妻俩的第三个儿子,作为孩子的父亲,赵弘殷给自己这个儿子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赵匡胤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虽然赵弘殷家里养着两个未来的皇帝,但眼前却只是两个只知索取无法奉献的孩子,长子赵匡胤长到十多岁的时
—————————————————
兄弟眼光犀利,事实是这样子的,赵匡胤上有一兄,楼主疏于考证,凭印象记忆犯了幼稚错误,说成了第三个儿子,后面又因为老大夭折,就索性说养着两个孩子(还有赵光义),其实也不严谨,楼主初次动笔开篇不少错误,也有不少朋友帮忙指出,后面就好多了,望谅解!多谢朋友纠错,欢迎常来指教!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5-31 07:25:29 +0800 CST  
@扁担挑糍粑 7682楼 2015-05-30 18:53:00
@武安君贝影2015-03-0311:55:32

@低首神龙狄飞惊2015-02-2120:46:20.0

兄台还要拜祭祖祠,我推测兄弟应该是南方的,南方祭祖的传统保留很好,不像我们这边,祖宗们的祠堂早就让位于社会主义建议了,年味也是一年不如一年。

—————————————

没错,小弟福建的。除夕要去祖祠,初一早上也要去。然后到初九再去,元宵再去。囧啊。

---------------
—————————————————
朋友是四川眉山的?确实才子辈出,令人仰慕啊~好像有人专门统计过宋朝的进士和状元产地及数量(以省份划分),江西,福建,四川应该都是大户,而且北宋北方进士多,南宋南方进士多(这很容易理解),具体到州府这一级楼主手头上没现成资料就说不清楚了,朋友如有状元人数的数据不妨给大家分享,欢迎常来指教!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5-31 10:04:32 +0800 CST  
@食炸糊晕了 7678楼 2015-05-30 17:18:00
@清明之月2015-05-3011:24:08

楼主呵呵。宋朝根本就不是战五渣,宋朝建国的目的是自守而不是,进攻。各种制度都是建立在保证政权稳定的前提下建立的。而且,在蒙古国的攻势下,南宋是坚持最久的。至于为啥吗,宋朝常常处于被动而不是主动原因在于,宋朝属于农耕国家,如果强行发动对外作战,国力损耗过大。就算胜一时,结果也是常年国内的萧条。不利于政权稳定。宋的军事实力根本就不弱。

-------
—————————————————
多谢朋友关注!楼主对兄台此言有不同意见,以文制武的话,以后的明朝不也是一样的体制?在很多人看来明朝战斗力不差吧?现在更是以文制武了。至于将与兵临时凑乎,你是说业界流传的“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吧?当然,受传统观点和网络流言影响,对宋朝不擅打仗的认识深入人心。所有这些楼主都会在后面深入分析,望朋友常来指教,一起讨论交流!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5-31 17:04:26 +0800 CST  
【正文】

第八十九章 落榜考生不好惹

正当赵匡胤纠结于渡江这个历史性难题时,一个人的名字突然闪过脑海,我怎么差点忘记这个人!

还是在开宝三年(公元970年)的时候,赵匡胤收到了一封奏书,自从当了皇帝赵匡胤每天会收到数不清的上书,既有来自文武百官的奏章,也有来自民间百姓的书信,有拍他马屁的,有给他提意见的,有检举揭发的,也有求官入仕,托关系走后门的,但是在五花八门的上书中,这封“特别”的上书依然引起了他的特别注意。


上书人是一名叫樊若水的普通士子,就是这个连小人物都不算的布衣百姓,竟在上书中大谈攻取江南之事,尤其是就北宋军队如何渡江提出了一套极为详尽的方案,还信誓旦旦表示只要按照我的方案行事,定可安然渡过长江,直捣金陵。

赵匡胤一下来了兴趣,他立刻亲自召见了樊若水。

樊若水祖籍京兆府(今陕西西安),从爷爷那一代起举家搬迁定居到了江南,他的父亲曾经担任过南唐的基层官员县令,因此便在池州(今安徽池州)安了家。

南唐可以说是读书人的天堂,不论前主李昇,中主李璟还是后主李煜,南唐三代皇帝都十分重视文治和任用文人,每年都举行科举考试,很多读书人通过科举入仕并飞黄腾达,樊若水也是众多士子中的一员,可他的运气实在不怎么好,考了好几次都没能中第。

换做别人,落榜实在没什么大不了,回家后头悬梁锥刺股,发愤图强,继续努力,考不中就再考,一直坚持到考中不就行了吗?但樊若水却很个性,他认为自己这样的优秀人才竟然每次都名落孙山,一定是科举考试有黑幕!

此处不识货,自有识货处!义愤填膺的樊若水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动起了投靠江北宋廷谋取功名的想法,只是两手空空就主动上门,对方肯定不会接纳,就算去亲戚家串门不也得带上点礼物吗?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5-31 20:14:47 +0800 CST  
【正文】

不久之后,当涂(今安徽当涂县)采石矶附近江面上出现了一个奇怪的身影,这个人手持钓具丝绳,划着小船往返于长江南北两岸之间,似乎在忙着钓鱼,而且一钓就是一整天,风雨无阻,钓鱼不辍,如此坚持了好几个月,谁也不知道这位仁兄到底钓了多少鱼。

数月之后,谜底终于揭开,辛苦几个月钓鱼的人正是樊若水,他拿着送给大宋皇帝的见面礼到了北宋都城汴京。

樊若水献给赵匡胤的礼物当然不是长江鱼鲜,而是采石矶附近的长江水文数据。

原来樊若水早就看出宋军进攻南唐的意图,也知道渡江是宋军最棘手的问题,所以才费尽心机做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工作,给出了一套完美的解决方案——架桥,确切地说是浮桥。

即便是架设浮桥,要在工程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在号称天险的长江之上,实现起来也是难于登天,以往的渡江作战都是乘战舰顺流直下或者利用船只摆渡,还没人能在长江下游成功架设过浮桥,可以说这是一个无人打破的空白记录,难度可想而知。

然而,科考失利的樊若水决心要挑战这一记录,他以钓鱼为掩护,在小船上载着细细的丝绳,一头固定在长江南岸,另一头则借着小船直趋北岸,借此测量出江面的宽度。

长江的宽度和水位总是在变化的,为了掌握确切的水文数据,樊若水选择了在不同时刻反复进行测量,对数据进行大量测算,最终得出了架设浮桥的最佳地点和最佳方案,也就发生了前面上书的那幕情景。

看到樊若水这份特殊礼物,赵匡胤除了惊喜,还有一丝丝感动,此前也有不少南唐文武官员投靠,却没一个像樊若水这样的有心之人,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冒着砍头危险,顶着叛国投敌罪名,将间谍活动进行到底的大无畏精神。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5-31 20:46:20 +0800 CST  
【正文】

对这样拿着自主知识产权研究成果,千里迢迢前来投奔的人才,当然不能像对付那些叛降的阿猫阿狗们一样杀掉或者遣送回国,但现在自己还没有做好进攻南唐的全面准备,这个人固然可用却还不可大用,于是赵匡胤只赐了樊若水一个进士及第,让他去舒州(今安徽安庆)干团练推官。

对这个结果,樊若水选择了接受,他知道现在要做的只是等待和准备。

樊若水在舒州并没闲着,他根据皇帝的指示一直进行架设浮桥的准备工作,反复推敲方案的每一处细节,确保做到万无一失。

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七月,赵匡胤终于启用了这颗关键的棋子,他下诏拜樊若水为赞善大夫,同时派使者到荆湖地区督造大批黄黑龙船和战舰,供架设浮桥之用。

开宝七年九月,赵匡胤任命颍州团练使曹翰为先锋都指挥使,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曹彬为西南路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同时命山南东道节度使潘美、侍卫马军都虞侯李汉琼、判四方馆事田钦祚等先后领兵赶赴荆南。

此前的开宝五年(公元972年)至六年(公元973年)间,赵匡胤先后任参知政事薛居正、吕余庆兼任淮南、湖南、岭南和荆南、剑南水陆转运使,又专门设置川蜀水陆转运计度使,很好地贯彻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原则,为大举用兵做好了充分的物资经费准备。

开宝六年三月,宋廷遣使与辽国修好,双方约定停止军事冲突,维持和平局面。

开宝六年四月,卢多逊出使南唐,获取南唐十九州的军事地理等重要情报资料。

截止到目前,进攻南唐的各项政治、经济和军事准备已全面就绪,大军集结完毕,只待皇帝一声令下,大战即将爆发。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5-31 21:09:48 +0800 CST  
@清明之月 2015-05-30 11:24:08
楼主呵呵。宋朝根本就不是战五渣,宋朝建国的目的是自守而不是,进攻。各种制度都是建立在保证政权稳定的前提下建立的。而且,在蒙古国的攻势下,南宋是坚持最久的。至于为啥吗,宋朝常常处于被动而不是主动原因在于,宋朝属于农耕国家,如果强行发动对外作战,国力损耗过大。就算胜一时,结果也是常年国内的萧条。不利于政权稳定。宋的军事实力根本就不弱。
-----------------------------
多谢朋友关注指点!其实楼主真的没有说宋朝时战五渣,那个标题是社区运营推荐的时候临时改的,我也不知道他为啥改这个名字,可能是觉得这样更吸人眼球~~

至于你所说的内容我基本上都认同,宋朝从立国之初的基本思想就不是扩张,而是守土,这一政策决定了宋朝即便能打败辽金,也最多就是恢复燕云,不会去赶尽杀绝,这些内容在后面都会涉及到,在楼主已经完成的部分也绝没有战五渣之类的论断~~

楼主本文的目标是对宋朝历史进行全面回顾和全景透视,在此基础上争取让广大读者对宋朝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所以正需要像你这样的朋友多来指点,就一些历史话题讨论交流,在观点碰撞中求同存异,希望朋友常来指教!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6-01 09:42:32 +0800 CST  
@韦伯兄弟 2015-05-29 17:13:58
不好意思,我继续挑刺:
一条是从西向东,顺流而下,直捣金陵,西晋灭东吴,选择的就是这条路线。
另一条路线是自北向南,在下游渡江后直扑南京,隋朝灭陈选择的是这条路线。
——————————————————————————
貌似西晋灭东吴,隋朝灭陈都是多路并进的吧。
这个李煜难道没听过三国时“蒋干盗书”的故事吗?
————————————————————-————-——
貌似......
-----------------------------
我还奇怪韦伯兄弟最近没怎么出来,兄弟就出来给挑刺了,看来想要兄弟常来发表意见,楼主以后得努力犯一些错误(☆_☆)/~~

楼主对宋朝以外的历史只知皮毛,自古北方政权进攻江南无不是水陆并进,即便在水路和陆路上也都是多路并进,隋灭陈,西晋灭东吴肯定也是如此,所以写这段的时候没去专门查找史料,只是隐约记得西晋灭吴的几路大军中,应该是王睿率领的从益州上游出发沿江东下的水师发挥的作用最大,也是他代表西晋受降,而在隋灭陈的战争中,在下游渡江攻建康的贺若弼、韩擒虎两路功劳最大,二者均为多路齐发,有所侧重,所以楼主就把重点的路线摘出来写了,没有展开介绍。

当然,楼主这种写法太过概括,也不够准确和严肃,很容易让人产生只有一路军队进攻江南的错误认识,至少应该写明都是多路齐发,而以某一条进军路线为主攻,其他路线为辅攻,韦伯兄弟的意见十分中肯,楼主表示一定接受!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6-01 13:12:16 +0800 CST  
@韦伯兄弟 2015-05-29 17:13:58
不好意思,我继续挑刺:
一条是从西向东,顺流而下,直捣金陵,西晋灭东吴,选择的就是这条路线。
另一条路线是自北向南,在下游渡江后直扑南京,隋朝灭陈选择的是这条路线。
——————————————————————————
貌似西晋灭东吴,隋朝灭陈都是多路并进的吧。
这个李煜难道没听过三国时“蒋干盗书”的故事吗?
————————————————————-————-——
貌似......
-----------------------------

还有“蒋干盗书”这出戏,韦伯兄弟也是火眼金睛,“蒋干盗书”原本出自于明末成书的《三国演义》,李煜那个时候当然没处去看`(*∩_∩*)′历史上确实有蒋干此人,和周瑜同窗好友,只是并非三国演义描写的愚笨小丑,而是当时名士,他确实受了曹操委托去劝降周瑜,但两人见面交谈后,周瑜表明忠于东吴的心迹,蒋干回去后即劝曹操放弃劝降周瑜的念头。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6-02 09:37:34 +0800 CST  
【正文】

等等,我们似乎还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开战的借口。

古人凡事都讲究顺天应时,大吉大利,打仗也要师出有名,赵匡胤更是深谙其道,无论是伐荆湖还是平后蜀灭南汉,他都找到了合适借口,但李煜对大宋一向毕恭毕敬,小心侍奉,比儿子伺候老子还孝敬,想要打人家还真是无处下手,连找个理由都不好意思开口。

以赵匡胤的智商情商水平,绝对不会被这样一个小问题给难住的,既然没有借口,那我干脆就制造借口好了。

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九月二十一日,赵匡胤派时任知制诰的李穆担任江南国信使,前往南唐宣谕了他对李煜的旨意——到汴京觐见。

听到这个消息,李煜惊呆了,对方前几次“邀请”被自己以各种理由搪塞过去,可这次恐怕不能再拖延了,否则换来的或许就是大兵压境,生灵涂炭,自己最终难逃一死。

可如果自己听命进京,毫无疑问会像弟弟李从善一样被扣留起来成为高级人质,依旧脱逃不了阶下之囚的命运,在他的一生中,从来没有面临过如此艰难的抉择。

经过一番激烈的内心斗争后,李煜终于做出了艰难的决定——乖乖听话,入京觐见。

李煜如此“敢于”赴险倒不是因为他爱好和平,而是不敢承担起一个皇帝的责任,不敢面对可能战败的结局,更不敢直面可能的死亡,入京虽说十分危险,虽说可能失去人身自由,却可以保全更加珍贵的性命。

在这个艰难抉择的时刻,李煜选择了活下去,哪怕是以一种屈辱的方式。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6-02 21:29:39 +0800 CST  

楼主:低首神龙狄飞惊

字数:929910

发表时间:2014-05-28 20: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7 09:54:34 +0800 CST

评论数:121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