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君临天下》已出版,长篇连载:《说不尽的宋朝》说不尽的风云变幻荣辱兴衰

【知识拓展】割据四川的古代政权

四、蜀汉 (221——263)

刘备建立。214年,备占据益州;219年进驻汉中,自称汉中王。时年,留守荆州的关羽被孙权军袭杀。221年,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世称蜀,又称蜀汉,建元章武。

汉置益州,自秦岭至于南中。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备为争夺已失的荆州,于次年出峡,夷陵之战,败退入蜀,病死白帝。刘禅继立。备死,亮辅刘禅。小国弱民,处境困难。西南夷接连叛乱。益州郡豪强雍闿执太守,求附于吴。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太守高定都响应雍闿,南中地区动乱扩大。225年,亮南征,亮军西平越嶲,马忠军东平牂柯,然后与中路李恢所部共指益州郡。此时孟获 已代雍闿据郡。亮败获,并按马谡“攻心为上”对孟获七擒七纵,终使获归心,南中平定。亮把夷人渠帅移置成都为官,把南中青羌编为军队,并允许大姓招引夷人作部曲;以南中的牛马特产充实汉国军资。西南夷人地区的闭塞状态,从此有所改变。

南中战争结束,汉吴结盟也取得圆满成果。亮227年率军进驻汉中,同魏展开争夺关陇的激战。亮在益州疲惫情况下急于求战,一方面力图以北伐来巩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正统地位;一方面则以攻为守,借以图存。

228年,诸葛亮北伐开始。以后三年,亮又屡次北伐,都由于军粮不济,没有成果。234年再次北伐,进军渭水南面的五丈原,病死军中,汉军撤回,北伐停顿。亮死后,蒋碗、费祎、董允等人相继为相,因循守成而已。258年以后,宦官擅权,政治腐败。姜维北伐,劳而无功。263年,魏灭蜀之战开始,年冬灭汉。历二帝,共43年。

五、成汉(304年-347年)

中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期之“十六国”之一。公元301年巴氐族领袖李特在蜀地领导西北难民反抗晋朝的统治,304年其子李雄称成都王,二年后称帝,国号“成”,都成都。338年李寿改国号为“汉”。有今四川东部和云南、贵州一部。347年为东晋桓温所灭。

西晋末年,秦、雍二州连年荒旱,略阳、天水等六郡賨人和汉人等不得不流徙至梁、益地区就食。他们入蜀后,由于地方官吏的贪暴和政府限期迫令流民还乡,流民领袖、略阳賨人李特等利用流民的怨怒,于301年在绵竹(今四川德阳北)聚众起义。李特及其弟李流死后,特子李雄继领部众,攻下成都,据有益州。

304年李雄称成都王,306年改称皇帝,国号大成,都成都。334年雄病死,兄子李班继位。同年雄子李期杀班自立。338年特弟李骧之子李寿杀期自立,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343年寿死,子李势继位。347年东晋桓温伐蜀,李势兵败出降,成汉亡,历五主,共44年。

六、西蜀(405年——413年)

有时亦称后蜀、谯蜀,十六国时期由汉人谯纵建立的政权,不属于传统定义下的十六国之一,其统治地区大抵以四川盆地为范围。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益州军队受命东下讨伐攻陷江陵、俘虏安帝的桓振,由于蜀军不愿离乡背景,因此发生兵变,叛军胁迫时任参军的谯纵当首领,之后又攻陷成都,谯纵称成都王,西蜀建立。

西蜀原不具立国条件,其能独立一隅乃因桓氏在长江中游为乱,东晋对长江上游的控制力减弱所致。西蜀君臣亦深明此点,因此于407年向后秦自称藩属,408年东晋攻西蜀,因后秦的援助及东晋军粮尽而获胜。409年,后秦天王姚兴封谯纵为蜀王。413年,东晋于准备多年后,太尉刘裕以朱龄石为帅再伐西蜀,蜀军望风而溃,成都陷,谯纵自杀,西蜀亡。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2-16 09:52:56 +0800 CST  
【知识拓展】割据四川的古代政权

七、前蜀 (907年——925年)

五代时十国之一,王建所建,都成都(今属四川)。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历二主,共三十五年。王建原为唐忠武军将领, 后入为禁军, 光启二年 (886),出为壁州(今四川通江)刺史。大顺二年(891) 攻占成都,据西川。乾宁四年(897),占有东川梓(今四川三台)、渝(今四川重庆)诸州,遂有全蜀之地。天复二年(902)取山南西道(今陕西汉中)。三年,唐封王建为蜀王。

后梁开平元年(蜀仍称天复七年,907)王建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前蜀永平五年(915),王建又取秦(今甘肃秦安北)、凤(今陕西凤县东)、成(今甘肃成县)、阶(今甘肃康县)四州,扩境至大散关。

天汉元年(917),王建改国号为汉。次年,复号为蜀。唐末大乱,不少世族、文人投奔蜀土,王建多加录用,有的被任为宰相,但实权常由宦官和王建养子掌握,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有时互相厮杀。永平三年,太子元膺便在一场斗争中被杀。

光天元年 (918),王建死,子王衍(899~926)继位。 前蜀建立后,很少有大规模战争,社会生产基本上能正常进行,但王建统治时赋税已很繁重。王衍奢侈荒淫,营建宫殿,巡游诸郡,耗费大量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太后、太妃卖官鬻爵,臣僚也贿赂成风,政治十分腐朽。同光三年 (925),后唐庄宗李存勖发兵攻蜀,王衍降,前蜀亡。后来,王衍被送赴洛阳中途被杀。

八、后蜀 (934年——965年)

五代时十国之一。孟知祥所建。都成都(今属四川)。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历二主,共40年.同光三年(925)后唐灭前蜀,以孟知祥(874~934)为西川节度使。次年正月,孟知祥入成都,整顿吏治,减少苛税,境内渐安。长兴三年(932),知祥杀东川节度使董璋,得东川地。四年,封为蜀王。

后唐闵帝应顺元年 (934)知祥称帝,年号明德,国号蜀,史称后蜀。同年,孟知祥死,子孟昶(919~965)继位,仍用明德年号,明德五年(938)改元广政。契丹灭后晋时,秦(今甘肃秦安北)、成(今甘肃成县)、阶(今甘肃武都东)三州附后蜀。后蜀又攻取凤州(今陕西凤县东),疆士遂与前蜀相同。广政十八年(后周显德二年,955),秦、阶、成、凤四州又为后周攻占。

北宋乾德三年(965)发兵攻蜀,孟昶降,后蜀亡。同年,孟昶卒。

九、大蜀(994年)

993年2月,西川大旱,官府赋敛急迫,逼得农民失业,以王小波为首的百余农民在青城起义。王小波提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口号,附近农民闻风而动,群起响应,义军发展到数万人,一举攻占青城县,又转战邛、蜀各州县,攻克眉山县,活捉县令齐振元,义军声威大振。12月,义军攻江原县,王小波阵亡,众推举其妻弟李顺为领袖。李顺号召乡里富户大姓,征调粮食赈济贫乏,故旬日之间,归之者数万,许多州县被义军攻占。

994年1月,义军攻占成都,李顺称大蜀王,改元“应运”,设官置署。宋王廷震恐,派大军前往镇压,义军奋战不敌,殉难者3万余人。5月,成都破,李顺阵亡,义军余部又在张余领导下继续战斗,直到995年才最后失败。

十、大西(1643-1646年)

张献忠建立。张献忠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9月18日出生于陕西省定边县郝滩乡刘渠村(古称柳树涧堡)。明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积极响应王嘉胤的反明号召在米脂起义,自号八大王,一作西营八大王。次年,参加王自用联军,为三十六营之一。他英勇善战很快成为三十六营的主要首领并以能谋善战的八大王出名。

王嘉胤死后,与李自成等归附高迎祥,高迎祥称闯王,张献忠、李自成号闯将,崇祯八年(1635年)参与荥阳之会,议决进取,献忠与高迎祥等共攻略东方。不久张献忠与李自成因小故开始分裂,张献忠率部攻长江流域,李自成攻黄河流域。崇祯十年(1637年),遭明军总兵官左良玉部的进攻,张献忠的起义部队严重受损,本人也受伤,政治上发生动摇。次年正月,张献忠率本部义军进驻谷城(今属湖北省谷城县)受朝庭招安授予副将。驻地王家河,易名太平镇,以示休兵。

张献忠被招安,既不按原安排遣散义军,更不参加对李自成部义军的战斗,而是把守一地加强军事训练,保持自主权。崇祯十二年(1639年),张献忠因对官府腐败官僚无止境的索贿、敲诈、对自己的刁难、不信任已感不满,加之受到李自成的影响,五月初九采用“避实捣虚”“以走致辞敌”的有效战术,重举反明的大旗。以走制敌,转战四川境,使明军疲于奔命。十四年,大败明军于开县黄陵城,长驱出川,破襄阳,杀襄王朱翊铭,进破光州等地。明督师杨嗣昌因病在沙市去世。

崇祯十六年(1643年)据武昌,称大西王。不久克长沙,宣布免征三年钱粮,从者愈众。崇祯十七年(1644年)8月9日攻破成都,巡府龙文光,蜀王朱至澍及其嫔妃全部自杀身亡,其他官员当了俘虏。义军进入成都号称60万大军,很快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地区的州、县,在成都,张献忠先号称秦王,接着宣告建立大西国,改元大顺。建立健全制度,后称帝,以成都为西京,8月16日登基皇位。

清顺治三年(1646年),局势越来越紧张。当部队到达川北西充县与盐亭县交界处凤凰山坡时,大西国皇帝张献忠与清朝亲王豪格相遇,两军激战之中,张献忠中箭身亡,政权瓦解。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2-17 08:18:48 +0800 CST  
【更新】第六十一章 杯酒释兵权

截至目前为止,我们这部故事的内容基本上以打仗为主,从后汉末年一直打到宋初,打仗打仗再打仗,基本上是大仗年年有,小仗不断篇。男主角赵匡胤也在这打打杀杀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起来,从一名刚入伍的无名小卒,成长成为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

从这种情况来看,我们似乎可以说,赵匡胤同志的前半生都是在打打杀杀的日子中度过的。虽然他二十几岁之前,以及当了皇帝之后,都用不着冲锋陷阵,舞刀弄枪,但依然与战争结下了难解的缘分。

小的时候,他在战乱的环境中长大,自己的父亲就是一名身经百战的将领。长大成人之后,他又子承父业,投军入伍,十年之间,东征西讨,南征北战,三十岁领节钺。
做了皇帝之后虽然不用再带头拼杀,但天下并不太平,十年间,他内平二李叛乱,外击北汉,扫荡南方诸国,你不来打我,我也要去打你,即便没有仗打,创造条件也要打。

事实上,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打了一辈子的仗,直至生前最后的一段时光,他仍然在指挥攻打北汉的战争。

当然,赵匡胤并不是一个热衷打仗的战争狂人。除了打仗,他还做了许多更为重要的事情。这些事情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广泛的影响。在我看来,这些事情可以用“建章立制”这个词汇来概括,其重要性更是远远超过了他平定割据势力、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意义,精彩程度也不遑多让。
现在,赵匡胤刚刚平定了南汉,距离他进攻的下一个目标还有四年的时间。趁着这难得的空闲,我们有必要系统地介绍一下赵匡胤同志在上述几个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让我们认识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宋太祖。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2-17 19:54:18 +0800 CST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下面要介绍的这些事情并不是集中精力在若干年间一举完成的,而是从建隆初年宋朝建立开始,随着统一事业的推进而不断进行,贯穿了赵匡胤在位期间。

为了保持故事叙述的连贯性,更加清晰地反映事物变化的动态过程,我在此采取了以某一确定对象为主线的方式进行讲述,所以在时间上就有了跨度,与之前的故事是并行发生的,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和接受。

与历史上很多开国帝王不同,赵匡胤建章立制的过程与统一大业几乎是同时部署,同步开展,齐头并进的,而这则建立在他对“马上打天下”与“下马治天下”具有同样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平定四海、统一天下固然是气壮山河的不世功勋,典章立制、治国安民也是英明君主的宏图伟业。

怀着这样的认识,赵匡胤在建立不世功勋的同时,也拉开另外一幅宏图伟业的序幕。这番宏图伟业是从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的著名故事开始的,故事的名字叫“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帝王,他的帝王生涯起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终于“斧声烛影、死因成谜”,就连登基称帝之前也有很多关于他的民间传说故事,什么“赵匡胤赌博,只许输不许赢”、“弈棋输华山”、“两个天子一担挑”、“智斗恶霸韩通”等等,更别提“出生时异香满室”、“真龙附身”之类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附会之说了。

在这些异彩纷呈的故事传说中,真正写入正史且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就是这个“杯酒释兵权”了。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2-17 21:20:51 +0800 CST  
【更新】

相信大家对这个精彩的故事都已经耳熟能详,根本用不着我再请赵匡胤同志和一干群众演员上台给大家表演了,但出于彰显第一主角赵匡胤同志光辉英明形象和伟大政治智慧的需要,还得再委屈各位演员给我们重温一下这幕精彩的历史故事剧。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晚上,皇宫之内正在举行一场酒宴。主持宴会的是当朝皇帝赵匡胤,参加酒宴的也不是一般人物,他们全都是北宋禁军的高级将领,包括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罗彦环等人。

一般来说,皇帝亲自主持招待的酒宴是最高规格的宴会,作为臣子都是只敢唯唯诺诺,小心伺候,唯恐酒喝多了说错话,给自己惹来麻烦。可宴会上的这些将帅们却不以为然,他们本来就是当兵的出身,生性豪爽,粗人一个,加上都是赵匡胤曾经同甘共苦、并肩战斗的革命战友和开国功臣,像石守信、王审琦、张令铎等人还是拜过把子的结义兄弟,自然用不了顾及那么多君臣礼数。

所谓“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在他们看来,酒喝的多不多是衡量感情深浅的重要标准,皇帝让喝酒那就得敞开喝,反正大家都不是外人。

在这种意识的支配和赵匡胤的热情主持下,宴会上的气氛十分融洽,这些将帅们推杯换盏,鲸吞牛饮,畅谈往事,展望未来,很快就带上了几分醉意。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2-18 19:22:00 +0800 CST  

沉醉于美酒佳酿的将帅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赵匡胤精心设计准备的一场宴会,一场载入史册的宴会。皇帝大人的酒不是白喝的,喝酒只是为了营造氛围,叙旧只是为了制造铺垫,一切都是为后面的剧情服务。

随着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各位演员们的状态开始渐入佳境。这时候,著名编剧、导演兼领衔主演赵匡胤同志挥手屏去左右,准备开始自己的表演。

正在面红耳酣之际的一干人等看到皇帝的这一举动,顿时收敛了动静,他们知道,皇帝大人这是要说话了。

赵匡胤见众人安静下来,扫视了一下诸位将帅,充满深情地说:“没有众兄弟们的鼎力相助,我赵匡胤哪能有今天?所以我时刻感念你们的功劳恩德,永生不敢相忘啊!”

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能够说出这样感恩的话是很不容易的。这也确实是赵匡胤的真心话,石守信等人听了之后心里十分受用,他们心里也在嘀咕:皇帝大人这是句实话,如果没有俺们出力拥戴,你哪能坐上这皇帝的宝座啊!

本人的亲身经历告诉我,领导绝对不会无缘无故表扬你,更不会拍马屁似地感激你。表扬的话说完了,后面绝对会有一个“但是”之类的转折词等着送给你,赵匡胤也不例外。

就在石守信等人等待下句话时,赵匡胤一下敛起了轻松欢快的表情,迅速换上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长长叹了一口气,说道:“然而,孰不知皇帝也有皇帝的难处。今日我当了天子,才知道天子也有苦衷,甚至觉得还不如像以前那样做个节度使逍遥自在呢!自从登基以来,我是连一个安稳觉都没睡过啊!”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2-18 19:30:46 +0800 CST  

听到赵匡胤这番感慨,石守信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以为然。谁不知道皇帝君临天下,富有四海,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区区一个节度使算什么东西!你坐上了皇位却又来倒当皇帝的苦水,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啊!不行,我们还是问明白了好。

于是,石守信等人十分关心地表达了自己的疑问:皇帝大人您这是发的哪一门子愁啊!

赵匡胤本以为搞这一出酒后吐真言,诉诉自己的苦衷,这帮昔日的兄弟们就能领会自己的意图,主动提出自己所期望的那个结果,但这帮粗人的政治敏锐性和领悟力实在有限,竟然没有听出自己的弦外之音。

没办法,对粗人只能用直来直去的方法了。赵匡胤用十分平静的语气说:“你们还不明白吗?朕这个皇帝的位子,谁不想来坐一坐呢?”

说这句话的时候,赵匡胤的语气是十分平和的,脸上也没有配合凶神恶煞的表情。但对在座的各位将领来说,皇帝的这番话却不啻是晴天霹雳,让他们本来有些醉醺醺的头脑刹那间酒意全无,一股寒意油然而生。他们虽是粗莽武夫,不习惯拐弯抹角的说话方式,却不是傻瓜笨蛋,赵匡胤的这句话分明是怀疑他们对皇位有所企图啊!

一个激灵之下,这帮武将的反应也不愚钝了,他们不约而同地迅速做出了同一个动作:伏地顿首,然后仓皇地说道:“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谁还敢再有异心?”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2-18 19:34:45 +0800 CST  
【知识拓展】割据关陇的古代政权

关陇,一般指关中和甘肃东部一带地区。关,今陕西关中地区;陇,今甘肃乌鞘岭以东,宝鸡以西地区以及宁夏全境,因为在陇山(也叫六盘山)周围而称为陇,甘肃也因此简称陇。关中和甘肃、宁夏合称为关陇地区,因历史学家陈寅恪表述 “关陇集团”而成名。由于关陇地区得天独有的地理优势、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剽悍的风俗民情,使得这一地区在天下大乱时很容易成为割据势力的地盘,其中有实力者甚至以此为基础问鼎中原,统一天下。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历史上割据关陇地区的古代政权。

一、前凉(320—376)

汉族张茂建立。永嘉之乱后,凉州地区所保持的汉族政权。八王之乱后,西晋凉州刺史张轨及其子张守土保境,中原百姓纷纷前来避乱。张氏子孙世代据守凉州,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汉人士族在那里传授儒学,保存了中原失传的一些经籍和学说。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为西北汉文化的中心。

张氏虽然接受东晋封号,但由于与东晋相距万里,实际上也是一个割据政权,前凉先后打退了刘曜、石虎的进攻,又西越流沙,攻龟兹,西域诸国先后归附。后又击败伊吾戌己校尉赵贞,在其地设立高昌郡,控制了从陇西到高昌的广大地区,立国凡57年。

二、前秦(351—394)

氐苻健建立,十六国之一,为氐族苻健所建。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历六主,共四十四年。前秦的领土面积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处在第一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民族政权,是中国古代“最早尝试由少数民族来统一全国”的历史政权。

早在公元333年,后赵主石虎徙秦、雍及氐、羌十万余户于关东,以氐族酋长苻洪为流民都督,率氐一族百姓徙居枋头(今河南汲县东北)。石虎死,苻洪降晋,接受东晋官爵。350年,冉闵诛胡羯,关陇流民率西归。此时苻洪拥众十余万,自称大都督、大单于、三秦王,欲率众还关中。苻洪死,苻健继领其众,称晋征西大将军,自枋头西入潼关,氐人纷起响应。苻健遂攻占长安,据有关陇。351年称大秦天王、大单于,国号大秦,史称前秦,352年称帝,都长安。

354年,东晋桓温率军攻秦,苻健坚壁清野,355年,子苻生立。357年苻生堂兄苻坚杀苻生自立。苻坚即位的几年内,前秦国内相对安定,在十六国纷扰时代中,呈现一派「小康」气象。在此基础上,前秦势力渐强大,他聚集氐族武装力量,开始了统一黄河流域的征战,370年灭前燕,371年灭仇池(今甘肃成县西北)氐族杨氏,378年取东晋的梁、益二州,376年灭前凉,同年乘什翼犍衰乱灭代,382年苻坚命吕光率军进驻西域。至此,统一整个北方,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苻坚自恃强盛,不断对东晋发动进攻,战事主要在东线徐州一带和西线襄阳一带进行。379攻占东晋战略重镇襄阳,苻坚遂决定重新部署,全力进攻东晋。383年,淝水之战,前秦大败,苻坚被姚苌所杀,前秦逐渐崩溃。

三、后秦(384—417)

羌族姚苌建立,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前秦苻坚在淝水之战溃败后,羌族贵族姚苌于公元384年在北地(今陕西富平县)自称秦王。385年杀苻坚,取长安。386年称帝,国号大秦,史称后秦,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统治区有今陕西、甘肃、河南等地。417年为东晋刘裕所灭。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2-19 12:46:44 +0800 CST  
【更新】

石守信等人原本以为自己这样摆出一副服从的姿态就能顺利过关,让皇帝对自己放心,却没想到赵匡胤接下来的话更让他们震惊万分。

皇帝大人依然以平和的语气说道:“此言差矣!即便你们对朕效忠,绝无二心,但如果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有朝一日也来个黄袍加身,把黄袍硬是加到你们身上,你们又当如何呢?恐怕就是要不得已而为之吧!”

黄袍加身!这四个字犹如千钧之锤,重重地击在了石守信等人的心里,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窜遍全身,“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八个大字在他们的脑海中一闪而过,历史上一幕幕开国帝王诛杀功臣的惨剧迅速在眼前映现。

他们不是没有想象过出现这种情形的可能,但眼前的这个人,这个当年与自己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兄弟,这个英明睿智、宽厚仁明的开国皇帝,难道也会像那些过河拆桥的帝王一样,重演屠杀功臣的惨剧吗?要知道,他南面称帝才一年多,兄弟们对他忠心耿耿,虽然在君臣之礼,为臣之道方面,我们懂的是少了点,但也绝不敢有谋逆造反之意啊!难不成今天这场宴会就是自己的最后一顿晚餐了吗?

在生死攸关的紧急关头,人类求生的本能往往会发挥出其不意的作用。面对突如其来的复杂局面,在毫无准备、不知所措的情况下,石守信等人本能地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2-19 19:59:53 +0800 CST  

这些平时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高级将领展现出了自己的演技水平,他们跪在地上一边不停地叩头,一边痛哭流涕,嘴上还不忘向皇帝请示:“我等愚钝无知,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惟愿陛下哀怜,给我们指点一条活路吧!”

看到这些战战兢兢、痛哭流涕的功臣将帅,赵匡胤心里满意了。他知道这些人的表现虽有一定的表演成分,但总体上还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这些当年的兄弟们如此可怜模样,也着实让他心中有些不忍。

接下来,赵匡胤又摆出一副怜悯的姿态,为眼前生死攸关的兄弟们指出了一条康庄大道,他将早已准备好的台词一字一句地背诵了出来:“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何其匆匆?所谓富贵之人,不过是多积金银,享受娱乐,荫庇子女而已。你们何不释去兵权,多蓄歌妓舞女,以为身心耳目之娱,把酒言欢,颐养天年,岂非人生乐事?”

听到赵匡胤这番推心置腹的话,石守信等人紧张到极点的心情好歹稍稍放松了一些。皇帝大人肯为自己指点迷津,这说明并无戕害功臣之意,只是要罢去自己这些将帅的兵权,求得皇位的稳固罢了。

只是即便我们释去兵权,出守地方,你赵匡胤就会放过我们吗?谁能保证那一天你晚上睡不着觉,再想起我们兄弟几个,派人来赐个毒酒,到时候我们手上没兵,岂不是被你忽悠一把,欲哭无泪吗?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2-19 20:11:21 +0800 CST  

不过,他们的顾虑并没有持续太久。作为该剧的编剧兼导演,赵匡胤早就准备好了所有的台词,他趁热打铁,接着又说道:“朕还可以与汝等约为婚姻,结成秦晋之好,从此君臣之间再无猜疑嫌隙,上下相安,共享富贵,岂不是万全之策?”

赵匡胤这番话说完,石守信等人终于顾虑全消。既然皇帝都答应了和我们联姻,我们就既是开国功臣,又是皇亲国戚,关系更近一层了,身家性命也就有了最后一道保障,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皇帝大人不愧是当年的兄弟,连这一层保险都给俺们考虑到了。话说到这个份上,俺们除了感激涕零,还能有啥好说的呢!

对做臣子的石守信等人而言,除了谢主隆恩,他们确实没有什么更好的表达方式了,于是大家趁势再次拜谢,大声高呼:“陛下如此关心臣等,真可谓生死人而肉白骨啊!”

看到伏在自己脚下感恩不尽的将帅,赵匡胤心中涌起一股难言的情绪。他们曾经是自己的兄弟和战友,曾经并肩作战,出生入死,为自己登基立下汗马功劳。他们是无数将士的统帅,也曾经号令诸军,莫敢不从。他们中的好几个人年龄比自己更大,资历比自己更老,甚至头上的白发也比自己更多,而今却像一个个犯了错的孩子跪在自己面前哭泣求饶。

戏演到这一步,也该收场了。

想到这里,赵匡胤又是一番好言劝慰,务必让诸位兄弟放下心来安享富贵。最后,他轻轻地挥挥手,石守信等人就此退去,只剩下一桌杯盘狼藉、残羹冷炙和静静发呆的赵匡胤。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2-19 20:13:27 +0800 CST  
【更新】

从胆战心惊,命运难料,几乎性命不保,到柳暗花明,性命无忧,石守信等人在短短的时间里,经历了从地狱到人间的变化。即便他们个个都是身经百战、杀人不眨眼的一代勇将,平时刀架到脖子上也不会皱一下眉头,但面对自己昔日的兄弟,现在的皇帝,只是几句看似波澜不惊的话语,居然让他们禁不住感到恐惧万分,其中的惊险刺激只有亲身经历之人才能体会。

没有刀光剑影,没有血雨腥风,有的只是怀柔的帝王心术,是赵匡胤的精心设计。

当然了,这些将帅们早就习惯了号令三军,一呼百应,大权在握的生活,突然夺去他们的兵权简直比从他们身上割肉还要难受。这种感觉也是可以理解的,就好比现在有的领导干部习惯了有人前呼后应,拍马讨好,高高在上的日子,一旦退休赋闲在家,立刻门庭冷落,无人问津,这前后境遇的对比差别,实在是让人很不是滋味,就此心理失衡,甚至导致精神抑郁,患上心理疾病的也不乏其人。

与退休干部不同的是,经过刚才的步步惊心,生死攸关,石守信他们至少想通了一点,那就是割肉虽然很疼,但总比割脑袋要强得多。何况皇帝亲口作了许诺,要与自己联姻,跨入别人梦寐以求的皇亲国戚行列,不但自己此生无忧,还能保后世子孙富贵,而代价只不过是放弃兵权而已,还是比较划算的。

小沈阳说“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钱还没花了”,赵本山大叔则说,“人生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活着呢钱没了”。权力再大,诱惑再大,没了性命也无福消受,这笔账只要不是白痴都能算得清楚。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2-20 18:55:54 +0800 CST  

第二天,石守信等人识趣地主动上表,称自己有病在身,不宜执掌禁军,请求赴地方任职。

对于这种你知我知的默契举动,赵匡胤也不再讲什么客套虚伪、再三挽留之类的面子话了,除了石守信因为位列开国功臣第一之故,被挽留下来继续担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外,其他申请全部予以批准,罢去王审琦等将领在禁军中的一切职务,特别安排到重要地区也就是所谓的“大藩”任节度使。

当然,硕果仅存的老将石守信也知道自己这个光杆司令在位不会长久,要是想平平安安度过下半生,就得坚决、主动放弃兵权,离开这个是非之地。所以,到了这年九月份,石守信再次上表请求解除军职,终于获皇帝批准。

赵匡胤没有忘记与诸将联姻的许诺,他把自己的妹妹燕国长公主嫁给高怀德(又是一对典型的寡妇嫁鳏夫),把自己的大女儿昭庆公主嫁给了王审琦的儿子王承衍,二女儿延庆公主嫁给石守信的儿子石保吉。

赵匡胤一共有一妹三女,另外一个女儿永庆公主已经嫁给了魏仁浦的儿子魏咸信,但剩下的将领张令铎却只有女儿,却没有儿子,而赵匡胤的儿子还不到结婚年龄,这还怎么联姻?

这点小难题当然困不住赵匡胤,正好自己的亲弟弟赵廷美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姑娘,赵匡胤便做主让赵廷美娶了张令铎的三女儿。

这样一来,身为皇弟的赵廷美成了张令铎的女婿,原本跟赵匡胤是结拜兄弟的张令铎无形中长了赵匡胤一辈。辈分虽然乱了一点,称呼起来比较别扭,但皇帝赐婚联姻那是求之不得的福分,这点小麻烦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再说历史上类似的事情也不少,只要皇帝说行那一定就好,还没人胆子大到跟皇帝论辈分的程度。

伴随着公主下嫁,皇弟娶妻,一片喜气洋洋的氛围中,著名历史剧“杯酒释兵权”终于圆满落幕。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2-20 19:13:21 +0800 CST  
【知识拓展】割据关陇的古代政权

四、西秦(385-431)

鲜卑族(一说赀虏)乞伏国仁建立,都苑川(今甘肃榆中东北)。盛时控有今甘肃西南部和青海部分地区。鲜卑乞伏氏在汉魏时已自漠北南出大阴山,迁往陇西,并定居于此。前秦主苻坚在位时,乞伏鲜卑酋长、国仁父乞伏司繁被任命为镇西将军,镇勇士川(今甘肃榆中)。后司繁死,国仁代镇。淝水之战,苻坚败亡,国仁聚众十余万。公元385年,国仁自称大将军、大单于,并领秦河二州牧,筑勇士城为都,史称西秦。

388年国仁死,弟乞伏乾归继位,称河南王,迁都金城(今甘肃兰州)。394年前秦主苻登败死,乾归尽有陇西之地,改称秦王,并于400年迁都苑川。同年败于姚兴,遂降附后秦,为其属国。

412年乾归死,子乞伏炽磐继位,称河南王,迁都袍罕(今甘肃临夏)。414年攻灭南凉,改称秦王。428年炽磐死,子乞伏暮末继位,政刑酷滥,民多叛亡;430年暮末欲东趋上(今甘肃天水),归附北魏,但途中遭夏主赫连定阻击,故退保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431年夏军围攻南安,暮末出降,西秦遂亡。

五、后凉(386—403年)

氐族吕光建立。淝水之战前,苻坚派太尉吕婆楼子吕光率兵经营西域,吕光攻破焉耆、龟兹等三十六国,俘获大量珍宝和马匹。淝水之战后,吕光回归姑臧(今甘肃武威)。苻坚被害后,吕光于386年入据凉州,建立后凉。

六、南凉(397-414年)

鲜卑秃发乌孤建立,都乐都(今属青海),盛时控有今甘肃西部和宁夏部分地区。秃发即「拓跋」的异译,为拓跋氏的一支,被称为河西鲜卑。秃发乌孤时期,以廉川堡(今青海民和)为中心,势力不断发展。初附于后凉吕光,但于397年与后凉决裂后,乌孤自称大将军、大单于、平西王。史称南凉。

399年迁都于乐都,后乌孤死,弟秃发利鹿孤继位,徙都西平(今青海西宁)。401年秃发利鹿孤改称河西王,次年死,其弟继位,改称凉王,迁回乐都。自404年后南凉为争夺河西走廊而与邻国连年征战,以致农牧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连年不收,国力渐衰。414年西秦趁南凉进攻吐谷浑乙弗部,乘机袭取乐都,后南凉降于西秦,南凉遂亡。

七、北凉(401-439年)

卢水胡(或匈奴族)沮渠蒙逊建立,都张掖(今属甘肃)。盛时控有今甘肃西部、宁夏、新疆、青海各一部。397年后凉进攻西秦失败,吕光杀死从征的部下沮渠罗仇兄弟,罗仇侄蒙逊遂以会葬为名,与诸部结盟起兵反抗吕光,并与从兄男成推段业为凉州牧、建康公。399年段业入据张掖,自称凉王。401年段业杀男成,蒙逊遂以此起兵,攻破张掖,并杀段业,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建国号北凉。412年蒙逊迁都姑臧,称河西王,至421年灭西凉。

433年蒙逊死,子牧犍继位。439年北魏大军围攻姑臧,牧犍出降,北凉遂亡。蒙逊弟无讳等率残余势力西走,立国于高昌,460年为柔然所灭。

八、西凉(400-421年)

汉族李暠建立,都酒泉。盛时控有今甘肃西部酒泉、敦煌一带,西抵新疆葱岭。400年,据敦煌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公,并设官建号,发兵攻下玉门以西各城,控制了西域,建国西凉。

401年,沮渠蒙逊杀段业,建北凉。自此常对北凉作战。405年迁都酒泉,并徙胡、汉各族二万余户于酒泉一带,以汉人一万户侨置会稽、广夏二郡,余户则分置武威、武兴、张掖三郡。北凉沮渠蒙逊每年进攻,西凉力不能敌,故与北凉通和立盟,后北凉背盟进攻,不得不迎战。417年病死,子李歆继位,继续与北凉作战。420年歆闻沮渠蒙逊南伐西秦,遂率军三万攻北凉都城张掖,途中为逊所败杀。同年,歆弟李恂据敦煌称冠军将军、凉州刺史。421年三月蒙逊攻破敦煌,恂自杀,西凉灭亡。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2-21 14:16:40 +0800 CST  
【知识拓展】割据关陇的古代政权

九、大夏(407—431年)

匈奴赫连勃勃建立。勃勃本匈奴南单于后裔,其父刘卫辰在淝水之战后,占有朔方之地。勃勃曾任后秦姚兴的骁骑将军,夏龙升元年(407年)脱离后秦,自称大夏天王,大单于。刘裕灭掉后秦后,自回江南,留在长安的守兵力量薄弱,加上又发生内讧,赫连勃勃乘机袭取了长安。夏昌武元年(418年),勃勃在灞上即皇帝位,留儿子赫连镇守长安,然后自还统万(今内蒙乌审旗南白城子)。

赫连勃勃是十六国后期最残暴的统治者,他不仅仍实行胡汉分治,而且施政暴虐。他发汉人及匈奴人十万筑都城,「蒸土筑城,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又造五兵之器,……射甲不入,即斩弓人;如其入也,便斩铠匠」(《晋书·赫连勃勃载记》)。他每征一地,往往大肆屠城和坑杀战俘。

大夏的统治是透过军事征服,因此政局很不稳定,至其子赫连昌时,因被北魏所逼,南走上邦(今甘肃天水)。夏胜光元年(428年),魏攻陷上邦,俘赫连昌。赫连定逃奔平凉(今甘肃平凉西北),自称夏皇帝。夏胜光四年(431年),赫连定在西击北凉时,被吐谷浑所俘,夏亡。

十、西秦政权(617—618年)

薛举建立。隋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人。其父汪,徙居兰州金城(今甘肃兰州)。举容貌瑰伟,凶悍善射,骁武绝伦,家产巨万,交结豪猾,雄于边朔。大业十三年(617年)与其子仁杲(gao)起兵,自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据陇西之地,众至十三万。不久称帝,迁都天水(今甘肃天水)。

薛举父子得秦州后,薛举命薛仁果进攻扶风,为农民起义军唐弼阻拒。薛举遣使招降唐弼,但薛仁果却在唐弼归降后乘其不备对其发起突然袭击。唐弼因猝不及防只率数百骑逃去,薛仁果尽得其余众。武德元年(618年),薛举在高墌(今陕西长武县西北)大败唐军,之后.命薛仁果乘牲进围唐宁州(今甘肃宁县),结果被唐宁州刺史胡演击退。

就在这时薛举病死,薛仁果回高墌继位。薛仁果继位后,便不断地对唐发动进攻。他首先击败唐将窦轨的进攻,之后又围攻唐朝的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径河北岸)。唐军仓猝应战,两军战于百里细川(今甘肃灵台县西南),结果唐军被打得大败,骠骑将军刘感也袖薛仁果擒拿。之后,薛仁果率军乘胜围泾州。这时,唐陇州刺史常达救援泾州,在宜禄川(今陕西长武县境)击败薛仁果军,斩首千余级。

不久,李世民率唐军讨伐薛仁果。薛仁果命部将宗罗喉率军向李世民挑战,李世民却坚壁不出,双方相持60余日。时间一长,薛仁果军中乏粮,将士离心,部将翟长愻、牟君才、梁胡郎等相继向李世民投降。李世民即命部将庞玉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县北)袭击宗罗喉,李世民亲牟精锐士兵加入战斗,将宗罗喉击败。之后,李世民率军乘肚进逼薛仁果所在的折墌城(今甘肃泾川县东北)。至此,薛仁果部属纷纷降唐,薛仁果无计可施也只好随之投降。李世民将薛仁果送至京师,连同所部将领数十人,一并斩首。

十一、西夏(1038—1227年)

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唐僖宗时,党项部首领拓跋思恭被朝廷封为夏州节度使,因平黄巢起义有功,一度收复长安,再次被赐姓李,封夏国公。从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以夏国公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这部分党项羌武装也被称为定难军,其势力范围以夏州为中心,包括夏、绥、宥、银四州(即今鄂尔多斯南部地区)广大地区皆称为拓跋氏的私人领地,一直持续到宋初。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宋太宗削藩镇的兵权,把李氏亲族一锅端到京城,准备根除西北这一大盘盘踞势力。李继捧的族弟名叫李继迁,志向不凡,深知一旦入京,无异于蛟龙失水,再无翻盘可能。因此借故逃离,遁入茫茫草原。宋朝此时认为逃跑的小股匪帮没什么能耐,折腾不起来,但李继迁却很有政治头脑,连娶数位当地豪强的女儿作为妻妾,一下子与地方首领成了亲戚,势力渐盛。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李继迁会同族弟李继冲诱杀宋将曹光实,并占据银州,攻破会州(今甘肃靖远),与宋闹翻;又向辽国“请降”,被契丹人封为夏国王。

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李继迁截夺宋军粮草四十万,又出大军包围灵武城。宋太宗大怒,派五路军击夏,皆北。宋太宗崩后,宋真宗即位,为息事宁人,割让夏、绥、银、宥(陕西靖边)、静(陕西米脂)给李继迁,事实上承认了西夏的独立地位。

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李继迁率诸部落攻陷宋朝重镇灵州,改名西平府,后又攻取西北重镇凉州,截断宋朝与西域的商道,截断西域向宋朝的入贡,同时禁止西域诸部向宋朝卖马,严重影响了宋朝的国防军力建设。与吐蕃会盟时,李继迁遭吐蕃人暗算,被劲弩射伤,后伤重而死,时年42岁。

李德明即位后,倾力向河西走廊发展,南击吐蕃,西攻回鹘,大大拓展党项羌族的生存空间,1019年,李德明选定怀远镇(今宁夏银川)为都城,改名兴州。他对外仍向宋、辽称臣,对内则完全是帝王气派。

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夏国公位,开始积极准备脱离宋。他首先弃李姓,自称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讳为名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开始了西夏自己的年号。在其后几年内他建宫殿,立文武班,规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军名,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并颁布秃发令。并派大军攻取吐蕃的瓜州、沙州(今甘肃敦煌)、肃州(今甘肃酒泉、嘉峪关一带)三个战略要地。

这样,元昊已拥有夏、银、绥、宥、静、灵、会、胜、甘(今甘肃张掖)、凉(今甘肃武威)、瓜、沙、肃数州之地,即今日的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公元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宋廷上下极为愤怒,双方关系正式破裂。此后数年,元昊相继发动了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并在1044年,在河曲之战中击败携10万精锐御驾亲征的辽兴宗,完全奠定了宋、辽、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大败宋辽之后,元昊不可一世,日益暴横淫纵,甚至将儿子宁令哥德妻子纳为妃子,1048年元宵节,因夺妻之恨,元昊之子宁令哥挥刀,将其父元昊的鼻头全部削掉,元昊痛极血尽而死,时年46岁。

元昊子谅祚继承大位,其死后又由子秉常即位,此时西夏政局内部动荡,宋神宗以为有机可趁,派兵五路攻夏,准备收复灵武。但败多胜少,特别是灵州、永乐城两战,损失士兵民夫达60余万人,耗费军费无计。西夏方面国力也大亏。

女真崛起后,西夏攻占宋朝定边军(今陕西吴起),并向金国称臣。金朝皇帝在高兴之余把此前占领的西夏故地乐州(青海乐都)、积石州(今青海贵德)等河外诸州都赏赐给了西夏王乾顺,西夏领土达到鼎峰。

蒙古崛起后,一直视西夏为眼中钉(一来西夏占据了北方蛮族入侵中原的通道——黑水城;二来西夏控制着河套与河西走廊地区的财富),将其作为练兵场,不断派兵袭扰突击,演练部队。1227年西夏终于全部沦陷,蒙古兵还在西夏王陵附近挖地三尺,尽皆破坏,以至于从明朝开始历朝均未在西夏王陵附近获得过多少有价值的物品。按成吉思汗的遗训,蒙古军队将俘获的夏末帝和所有西夏皇族尽皆屠杀,西夏亡。

十二、大顺政权(1643—1645年)

李自成建立。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原名鸿基。称帝时以李继迁为太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曾为银川驿卒。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八年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声望日高。次年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十一年在潼关战败,仅率刘宗敏等十余人,隐伏商雒丛山中(在豫陕边区)。次年出山再起。 十三年又在巴西鱼腹山(腹一作复)被困,以五十骑突围,进入河南。

其时中原灾荒严重,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

由于起义军领袖犯了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迫害吴三桂的家属。逼反吴三桂,满清贵族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他迎战失利,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永昌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考察地形,李自成神秘消失,大顺政权瓦解。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2-22 13:54:32 +0800 CST  
【更新】

第六十一章 杯酒疑云

“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剧十分精彩,我的叙述也很详细,各位演员尤其是男主角赵匡胤的演技更是炉火纯青,并且被写入历史教科书和各类历史科普读物,其真实性似乎无可辩驳。但在史学界,对这一幕戏是否真的发生过这一基本问题却有着很大的争议。

支持者认为这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虽然细节方面不易考证,但基本情节是可信的。数百年来绝大多数历史学家或者学者都持这种观点,几乎从来没有人提出过质疑。也就是说这件事情本身并不是像“斧声烛影”、“金匮之盟”之类充满悬疑的谜案,而是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

争议是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的。出于为人民负责,为历史负责,严谨治史的态度,一部分学者开始怀疑“杯酒释兵权”的真实性。经过一系列多角度的详细考证,他们发出了“疑点甚多,不足征信”乃至“全系传闻,不可置信”的论断。

本人学术水平有限,在这里不能也不便专门撰文对此问题进行论述考证,但有些基本观点还是可以探究阐述一番的。

要想弄清楚这件事情的真伪,我们首先要看这件事的源头,也就是最早记载于何处。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2-22 20:53:52 +0800 CST  

从南宋到今天,所有叙述“杯酒释兵权”事件的形形色色的版本,都是以著名史学家李焘所撰《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为蓝本的。而李焘的记载又是综合北宋政治家王曾的《王文正公笔录》、司马光的《涑水记闻》和的王辟之的《渑水谈录》等史料,考证了事件发生的背景、时间、过程和结果之后而形成的。

也就是说,后三者的记载都可以算得上是最原始的史料记录,如果你还想从别的正史资料中找到关于“杯酒释兵权”事件的记录恐怕就要失望了,这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比如《国史》、《实录》等最权威的官方史料档案中都只有“释兵权”,也就是罢去石守信等人兵权这一事件和结果的记载,而没有关于“杯酒”,即如何罢兵权的具体过程和手段的记载。所以,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就成为了最为权威的版本,“杯酒释兵权”事件也从此开始成为信史,为后人广泛称引。

需要说明的是,《续资治通鉴长编》虽然从名字上来看不像《元史》、《宋史》、《明史》等大家所熟悉的官方正史一样,但从编撰形式和内容上来说也属于正史,它与前面“兄弟们”的区别仅仅在于修史者的身份不同,《宋史》是由官方主持编纂修订的,后者则是由学者个人修订的。

事实上,李焘的这部《续资治通鉴长编》在历史上的可信度、知名度和美誉度要远远高于官方出身、根正苗红的《宋史》,这是历代史学家和学者们所公认的。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2-22 20:57:32 +0800 CST  

说完“杯酒释兵权”事件的源头是可靠的外,我们换一个角度,从质疑者的角度出发,分析一下“杯酒释兵权”事件的真伪。

质疑“杯酒释兵权”真实性的学者论据颇多,最根本有力的依据无非有两条。

第一条依据来自于这些记载的作者身上。

质疑者认为,不论是王曾、司马光,还是李焘、王辟之,其生活的年代距离宋初都比较遥远,最早的王曾也是公元978年出生,等他搞史料研究的时候最起码也是20岁以后,距离“杯酒释兵权”时间已经过去40多年。在此之前并无相关的记载,而王曾本人却能详细叙述“杯酒释兵权”事件的具体过程,他的记载从何而来?

到了司马光修《涑水记闻》的时候,更是已经距离宋初九十多年,而这位仁兄却能更加绘声绘色地描述九十多年前“杯酒释兵权”事件的全部过程,甚至连每一句台词对白都言之凿凿,简直就像司马光同学亲身经历一般,难道是他掌握了穿越之术,通过时间机器回到过去,亲眼观察了事件的全过程不成?还是司马光同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文学想象力,充当了编剧兼导演,把本来子虚乌有的事情在王曾同学的基础上又加以文学渲染和艺术夸张?

关于这一点,我是这样认为的。对“杯酒释兵权”事件的记载确实是经历了“从简到详、愈发生动”的过程,也不排除其中有艺术渲染和细节夸张的成分,但这并不足作为否定这一事件真实性的充分理由,详细与简略的关系,并不等同于有与无、真与伪的关系。

举例来说,司马迁先生所修撰的《史记》被誉为史学暨文学巨著,其中所载传记的故事性极强,表达手法也很生动,尤其对人物言谈举止和表情神态的刻画活灵活现,令人叹为观止。但你总不能以此为依据,否定其记载的真实性吧?

要知道司马迁记载的历史事件很多距离他本人生活年代已经数百、上千年之久,在那个造纸术、印刷纸还没有发明,历史记载很大程度上靠竹简木简甚至口头相传的年代,司马迁的记载岂不更殊为难信?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2-22 21:03:29 +0800 CST  
【更新】

质疑者所依据的第二条理由则是来自于这一记载本身,确切的讲是关于这一事件的发生时间。

按照李焘的记载,“杯酒释兵权”事件发生在建隆二年六月初,而这一时间段距离赵匡胤母亲杜太后去世时间不长。质疑者据此认为“建隆二年六月初二,太祖母昭宪杜太后病逝,六月初到七月初,乃国丧期间,朝廷上不作乐,不宴饮”。既然朝廷有这样的规定,作为皇帝的赵匡胤就不可能违背规定,在国丧期间举行宴饮来罢去功臣宿将的兵权。

这一理由可以说是十分强有力的,因为在古代那套繁琐的礼制教条中,关于丧葬的规定可以说是最为严格的。一户人家中有人去世,什么样的亲戚服多长时间的丧期,穿什么样的丧服,服丧期间禁止什么行为,允许什么行为都有明确的规定。

比如关于丧期长短,依据死者身份和生者与死者的关系亲疏,就分别有三年丧、期年丧、九月丧和三月丧。也就是说,生者与死者的关系越亲密,服丧的时间越长。而母亲去世,儿子毫无疑问是关系最为密切,服丧期应该最长的人,自然应该服时间最长的三年丧。

对这些丧葬规定,凡是有头有脸的大户人家必然要严格遵循,不敢有一丝一毫逾越,否则轻则受人鄙视嘲笑,认为你不懂礼数,重则违法犯罪,追究法律责任。百姓之家尚且如此,皇太后病逝更是要举国服丧,全国人民哀悼,赵匡胤作为一国之君和逝者的亲生嫡子,更不可能超越礼制去搞什么“杯酒释兵权”。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2-23 21:16:48 +0800 CST  

这种说法和论证可以说是极有分量的,也有着直接的历史论据,看起来甚至是无法辩驳的。但是论者却忽视了另外一个情况,那就是理论规定与实际执行之间的差别。

我们的老祖宗虽然很讲究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有些规定甚至到了不合情理的地步,但规定是规定,事在人为,他们有时候也是很讲究灵活处理的。

比如上面所说的丧期“三年丧”,从字面上理解是三个整年,也就是三十六个月,实际上是指三个年头、两个整年,也就是二十四个月。在此期间,服丧之人要身着丧服,不能作乐,不能宴饮,不能纵欲,停止一切娱乐活动,基本上要保持清心寡欲,做个和尚道士。

当然,这只是理论规定,现实中这么严格执行显然是比较困难的。别人暂且不说,就皇帝而言,你总不能让皇帝大人天天穿着丧服上朝视事或者接待外国使节吧?

要说我们的老祖宗实在是聪明,为了解决这种理论规定与现实执行困难之间的矛盾,他们别出心裁,发明了一种“以日易月”的成俗。

所谓“以日易月”,就是把一天当成一个月来计算,时间度过一天就相当于度过一个月,很有点“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味道。

这样一来,原来要服两整年(二十四个月)的丧期现在只需要服二十四天就可以了,二十四天的丧期一过,就不再禁止作乐、宴饮,孝子贤孙们也可以除去丧服,从和尚道士的生活中解脱出来,过正常人的日子了。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2-23 21:27:19 +0800 CST  

楼主:低首神龙狄飞惊

字数:929910

发表时间:2014-05-28 20: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7 09:54:34 +0800 CST

评论数:121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