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悲苦人生

魏延的悲苦人生
现在,有些很不负责任的文章说林彪未去朝鲜参战是怯战。自1928年林彪上了井冈山,自从接受了毛委员的革命道路,从井冈山到瑞金,到艰难险阻的长征路,林彪就从来没有怯战。1950年,林彪依托一个新中国,麾下百万大军,他会怯战?新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确实弱于美国,但1937年9月林彪的115师就依托一个巴掌大的陕甘宁,直接指挥就一万五千人马,就敢和精锐的日军玩活。他会怕美国人?开玩笑。
林彪一生谨慎,不太打没有把握的仗,但飞夺泸定桥是更加没把握的事情。关键的是,飞夺泸定桥是必须的选择,出兵朝鲜就有更多的选择。林彪认为如果不是为了祖国的利益,没有必要和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硬杠,为了别国的利益,把自己搭进去也太不值了。林彪肯定不是一个好的国际主义者,所以也不是合格的无私的共产党,但林彪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否则,就没法解释林彪的一生。
朝鲜战争爆发后,林彪就开始着手筹备朝鲜战争的人选,虽然他主张慎战。林彪认为13兵团虽然精锐,但兵团司令黄永胜比较弱,不适合全局把握一个大的战场,相对而言,15兵团的邓华就太优秀了。林彪下令,黄永胜和邓华对调职务。
在正常情况下,这种对调应该是一种耻辱。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夕,邓小平下令对调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和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这样,王必成就丢了参战的机会,这成为王必成一生永远的痛苦。杨得志是红军时期的主力师长,抗战初期的主力旅长,解放战争后期的兵团司令,建国初期的军区司令,任何时期都比王必成高一档,1955年杨得志是上将而王必成是中将。但王必成仍然不愿吃这口气。所以,面对这种对调,黄永胜摞摞脸子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黄永胜一声不出就执行了命令南下广州,一直把广州军区干成自己的地盘。
可是,邓华认为自己指挥15兵团司令部已经习惯,如果光屁股去13兵团就不便于工作,所以建议两个兵团司令部对调。这种情况在世界军史上都很罕见,林彪批准,黄永胜执行。从黄永胜的一生看,他是一个骄横跋扈的人物,这种窝脖能接受,是个奇怪的事情。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在这个事情上,我个人认为如果说是黄永胜的党性觉悟高,倒不如说林彪已经是黄永胜心中的神。林彪,对于黄永胜,是神的化身,雷霆雨露都是恩情。什么叫山头,这就是山头。
从这个地方,我们也看到林彪对邓华的赏识和培养。
这是邓华一生的第二次重要的崛起机会,是林彪的提拔和赏识。
安排完邓华后不久,广东军区副司令员的洪学智奉叶剑英之命进京出差。解放战争后期洪学智担任15兵团第一副司令员,是邓华主要副手,广东解放后,洪学智脱离野战军,担任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成为叶剑英的副手。洪学智为人宽厚(所以两授上将),进京先看望老领导林彪,交流之下,林彪认为像洪学智这样的后勤干才必须去朝鲜战场,立即下令洪学智去找邓华报到,自己去和叶剑英解释。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邓华担任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实际就是第一副手。洪学智后来担任管理后勤的副司令员。
邓华在朝鲜战场和彭德怀处的非常好,就彭德怀那狗脾气,这个世界能够和他处的如鱼得水也是一大奇观,就是1959年牺牲无限前途把自己搭给彭德怀的老部下黄克诚也是和他没玩没了的吵。在朝鲜战场,邓华经常给彭德怀提一些反建议,彭德怀为人性急过于冒险,邓华全局观较突出,而且长期跟随林彪用兵比较谨慎,和彭德怀确实是相得益彰。
就在这个时期,名震中外的陈赓到达朝鲜战场,担任副司令员。陈赓是中共二大时期的共产党员,除了转党的王维舟,还有毛泽东,党龄那个长,军内无人可比,1945年中共七大的候补中央委员,虽然在军内不是顶高(十个元帅都是中央委员),但也够高的了。邓华非常紧张,一而再、再而三的向彭德怀建议自己和陈赓对换。什么叫资格,这就叫资格。其实,解放战争后期,邓华和陈赓都是兵团司令,而且邓华的15兵团比陈赓的4兵团兵强马壮的很。
但是,彭德怀不愿意。抗战时期,彭德怀和陈赓有较亲密的关系,连浦安修都是陈赓介绍给彭德怀的,虽然彭德怀也不留情面批评陈赓,但彭德怀还不留情面批评黄克诚呢。朝鲜战争结束后,彭德怀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位高而权重,但他认为自己的个性不适合这个工作,所以就一个劲推辞,一开始提出的人选是高岗和邓小平,主席不答应,彭德怀只好上岗,干了一段时间继续辞职,彭德怀推荐的人选是陈赓,主席也不答应。彭德怀非常器重陈赓,但在朝鲜战场,彭德怀认为邓华比陈赓更加合适。
彭德怀和林彪比较器重的几个干部关系非常好,1959年跟随彭德怀倒霉的军队干部黄克诚、邓华、洪学智、万毅、钟伟,都是林彪在东北时期的重要干部。奇怪的是,除了黄克诚以外,彭德怀自己的红三军团的老干部统统作壁上观。
林彪的一些部下,比如黄永胜,对林彪崇拜的如敬天神,林彪的一些部下,在庐山会议公开顶撞林彪,比如钟伟。彭德怀在大西北,很是让一些将领敬而远之,但到了朝鲜战场,反而建立一些高级将领的终生友谊。为什么?
这个与一些将领的用人特点有关。彭德怀用人是爱士兵而苛将领,对部下有求全责备的倾向,而且态度有时很恶劣。林彪虽然也重视政治作风,他曾经参与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制定,但用人明显有倾向军事胜利的倾向。林彪为人喜欢思考,不喜多言,他曾经说过:一件事情如果悟不透彻就不能表态,而如果悟透了,就没有多言的必要。像我这种人,这么扯淡,林总是不喜欢的。刘伯承用人带有抓纲放权的倾向,邓小平晚年回忆二野的历史,就说刘邓特别重视下面头头的自主性。贺龙同志就特别长于协调关系、鼓动将领,大家团结的像一个人。
每一个人对社会人际关系都有一个认识,包括对上级的认识和对下级的认识,当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这种认识就有可能产生共鸣,也可能产生了偏差。这就是一见钟情和难以融合的心理前提。在林彪看来,邓华是非常优秀的下属,是非常值得培养的人才。在邓华看来,林彪那种阴不阴阳不阳的形象,实在令人难以亲近,倒是彭德怀的光明磊落让人爽快。
但是,邓华只是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官,搞政治还非常的嫩,嫩到不会掩饰自己的内心感受,嫩到不通人情世故。
邓华奉彭德怀的命令进京汇报工作。养病的林彪听说后派人把邓华“截到”自己的家中。林彪不厌其烦的询问朝鲜战场的各种状况,据说听的兴高采烈,而且做了一些指示。但邓华明显有些应付,最后竟然看了看表:林总,我必须去车站,时间到了。敏感的林彪立即发现了邓华的应付,你一个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战争时期,坐的是专列,你不到,那个司机敢开?林彪的表态很冷淡。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邓华确实不好,抛掉林彪是老上级的因素,1951年11月林彪已经是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他有询问战争的权力,而且作为一个顶尖的大区司令员,他对战争的领悟和指示是不允许轻视的。
邓华有些不厚道。
朝鲜五次战役后不久,彭德怀长了一个瘤子,在中共中央和志愿军总部的要求下回国治病,彭德怀推荐邓华全面接替彭德怀的工作。表面的原因是彭德怀治病,我认为根本原因是“军格”问题。联合国军的第一任司令是麦克马瑟,他是美国的五星上将,二战时期的亚太战区最高统帅,以他的资历、能力和威望,中共最少也要彭德怀才能对应,就是把朱德派到朝鲜去和他对阵,我们也认为不过分。假使麦克马瑟这家伙友好访华,解放军副总司令员彭德怀对口接待是可以理解的,林彪多少有点弱。麦克马瑟被撤职后,李奇微中将接替联合国军司令,这个规格就太低了,仅仅这个军衔就说明美国政府没有和新中国死杠的意图。以中国之大,派一个中将扫荡中国,这个不是自信,是有些胡闹。彭德怀是中共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西北军区司令员,和美军的一个中将对阵,也太显堂堂解放军没人了。邓华这个级别就有些高抬他们了。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10-19 09:32:26 +0800 CST  
@眼睛羊 149楼
魏延子午谷的提议再合理,诸葛亮也是不会接受的。
刘备死后,蜀国的形势是什么?主少国疑,此前诸葛亮一直没有直接掌握过军队,唯一一次独立领军打孟获,更像是演习性质的小打小闹。所以诸葛亮的军事资历是不那么服众的。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当时也没几个人有信心。
为了控制住局势,诸葛亮首先要控制住军队。所以诸葛亮的后半生几乎就是耗在军中,把同样是托孤重臣的武将李严搁置得远远的。诸葛亮伐魏的过......
-----------------------------
多谢。我在“汉中太守”和“子午谷计划”中一起讨论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10-19 12:22:09 +0800 CST  
@into5263 158楼
为什么刘备在关羽死后要夺回荆州,我想除了刘备的个人抱负外,最主要是随刘备进川的荆州兵将的要求。想想刘备一生靠仁义,荆州兵将随刘备进川后,不可能把家里的老老少少都带到了荆州享福,现在荆州老家丢了,军心不稳,刘备也是压力山大。这个可以对比刘邦在汉中时,每天都出现的逃兵事件。后来刘备被击败后,荆州兵将可能也伤亡惨重,后续的诸葛亮就没这个压力和阻力了。
还有一件,就是在刘备自称汉中王事件......
-----------------------------
老师的观点太好了。我也有这种认识。其实,政治人物有时也很无奈,他受到的方方面面的压力都挺大的,自由度并不高。刘备放弃北伐而东下,其实很受内部的压力,比如《三国演义》中刘备心眼已经活动,但张飞一表态,刘备就很无奈。刘备东出,诸葛亮很无奈的一句:法正如果在,可以说服刘备。法正就那么牛?刘备就那么信任?无他,法正是刘备集团中益州系统的代表,如果法正代表益州反对东进,刘备如果不杀掉法正,就必须接受建议。诸葛亮当时还没有自己的系统,说话当然不如法正有力。在特定时期,大官不如大管,权力不如山头。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10-19 22:32:34 +0800 CST  
@Kgkgkkg 159楼
看了楼主关于卢俊义的帖子,觉得楼主老师不仅学识渊博,博古论今,更难得的是有一颗宽怀包容的心态来看待每一个历史人物。印象最深的是对赵匡胤赵匡义和杨雄石秀评价,细腻地分析了两个哥哥的无奈以及两个弟弟的的自私和自大,另外楼主十分推崇宋江刘邦赵匡胤等胸怀宽广,见识卓远的领袖,可见楼主老师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
-----------------------------
多谢表扬,后人评价前人,没有权力苛刻。《三国演义》“书生议论冢中事,冢中笑尔书生气”。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10-19 22:35:39 +0800 CST  
魏延的悲苦人生
我看有些文章,嘀咕朱老总,那意思就没有拿出门的战役。朱德同志到达晋察冀后,曾经想亲自指挥石家庄战役,聂荣臻就坚决不同意,就是嫌丢人。石家庄的守军就一个中将军长,解放军总司令员亲自上了战场,聂荣臻以下的将领就不用混了,统统跳河得了。
如果今天美国来一个团长挑衅,我们最多去一个师长。事后,如果有人说国防部长没有战功,这不混蛋吗?
下象棋,有句话叫做“将守重营戒远征”,意思就是要知道自己的位置。美国人说国军之所以打败仗的一个原因就是蒋介石经常坐飞机去一线指挥,甚至指挥到一个营。
邓华独立指挥所有的志愿军在朝鲜和联合国军对决,虽然对手的级别大大降低,但经常指挥十几个军打仗,这种气魄也就彭德怀、林彪、陈毅、粟裕、刘伯承、贺龙、聂荣臻和徐向前,连叶剑英都没有这荣幸。邓华已经称之为独立掌握一个大的战略区的最高统帅。
1937年685团的这个副团长,15年后指挥几十万大军和世界头号强军争锋,他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也是1937年中共所有团级干部中进步最快的。如果,没有邓华和黄永胜的那一次争执,我们永远不能猜测林彪对邓华的偏爱和培养。
邓华是中共第二个和美军正面对决的方面统帅。
有一个观点,如果粟裕去了朝鲜战场,那么一定会评为元帅。我的理解是不可能。
我们以邓华为例分析。1955年,毛泽东的16个第一批正职兵团司令员授衔一定是上将或者大将,职务有的是军种司令员(肖劲光、刘亚楼、周士第),有的是兵种司令员(许光达、陈锡联、陈士榘),有的是军区司令员(叶飞、邓华、杨得志、杨成武),有的在朝鲜(杨勇),有的独挡一省大政(王震、程子华),唯一特殊是王建安。
在朝鲜战场威风八面的邓华,1955年上将、军区司令员,而人人皆知较弱的黄永胜也是上将、军区司令员。邓华得到的荣耀是一个副参谋长,而许世友也以上将军衔挂副参谋长职务实授南京军区司令员,和邓华完全相同。许世友以兵团司令员身份参加了朝鲜战争,接受邓华的指挥,但1955年军衔和待遇等同。
朝鲜战争对评定军衔肯定有作用,但并不明显。评定军衔的依据主要是国内革命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邓华拒绝彭德怀安排他在总部的工作,担任了沈阳军区司令员。1959年,庐山会议后因为支持彭德怀而被撤职。但是,邓华躲过了文革这一劫难,即使有毛泽东的保护,如果林彪和黄永胜下死手,邓华也完了。林彪绝对不是被泼脏水的那种形象,支持彭德怀的黄克诚、邓华、洪学智、万毅和与林彪发生重大争执的谭政都活到文革结束,要说没有林彪的顾念旧情,打死我都不信。
作为邓华和黄永胜历史争执的最后的一幕,1952年出现了54军。
大陆基本解放后,解放军开始逐渐精简军队。建国初期的精简军队和后来的历次精简一样,就是保留骨干力量,精简掉普通军队。但是,建国初期人们思想单纯一些,加上全国上下缺干部,所以也精掉了一些骨干,比如11军。11军是红四方面军最早的源头和第一代表,是红四方面军的母军,从抗战开始,这支军队的主要军事领导就是“小钢炮”陈锡联,就一个“奇袭阳明堡”就够传奇的了。但建国后,他的三个师分别编入了12军、16军和60军。像这种三个师都保留而撤销军部的做法是比较特别的。
1952年朝鲜战场已经基本定居,大精简势在必行。邓华起家的44军和黄永胜起家的45军合编为一个军。44军军部改编为海军南海舰队,45军军部成为新的军部,军长由原来45军135师师长丁盛担任,三个师分别是45军第134、135师和第44军130师。
无论从领导还是军队的主体来看,新的部队都是45军占优势,所以保留45军番号是正常的。
但是44军坚决不同意。新中国初期,精简部队也有闹矛盾的,但闹矛盾闹到惊动最高层并且名垂青史还只有这一次。130师确实是一支优秀部队,但135师的牌子更老更硬。两军为番号争执不下,周恩来出面调解,两军番号各取一字,编为第54军,第一任军长就是大名鼎鼎的战将丁盛。
历史就那么巧合,解放军在战争时期恰巧就没有54军,好像故意为解决这一纠纷提供机遇似的。当然也归功于周恩来能和稀泥。
54军是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军级”混编部队,为挣番号闹到这种程度,难道仅仅为了自己光荣的军史?其实,无论44军还是45军在军史上的地位和战功都比不上11军,人家也没这么矫情!
争执的背后,还有邓华和黄永胜的影子。1952年,邓华在朝鲜战场忙的焦头烂额,好像够不着这种乱事。但是,黄永胜和邓华从红军时期就闹矛盾,这种事情如果能够上了历史,那么他们的部下就不可能不知道。如果邓华的部队被黄永胜的部队吃掉了番号,那么从心理讲,邓华就彻底失败了,不管他当多大的官。比如,一个人政治上非常得意,但他的儿子就是不鸟他,偏偏改名换姓去当自己敌人的儿子,这种屈辱是难以言辞的。1927年蒋介石挥刀屠杀共产党,他的在苏联的儿子蒋经国就公开斥骂蒋介石。不管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氛围,一个老爹让儿子公开的骂,是不好受的。我们知道,蒋介石最后不但原谅了儿子,而且安排蒋经国接了班,父子感情永远血浓于水。54军番号,就是邓华的老部下130师给予老领导邓华的永远的心知肚明的安慰。虽然,从此以后,这支部队南北转战,最后虎踞中原,但从此再也与邓华无缘。
以邓华的全局观念,也许会有更大的进步,但历史没有给予这种机会。因为,要成为最高层的军事统帅,不但要有能力,还要有机遇。
所谓最高层的军事统帅,指的就是毛泽东那样的人物。
毛泽东的决策太多,要扯下去估计累死人。我决定只谈抗美援朝。今天,关于是否应该抗美援朝的讨论非常热烈,我不想触这个霉头。我这是说,无论彭德怀的豪迈还是林彪的慎战都有非常合理的因素。由于历史不能改向,我们无法实践任由朝鲜战场自由发展的可能。抗美援朝归来,彭德怀是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虽然不是常委,但我个人认为在那个军队已经渗入全国所有部门的特殊时代,在朱德已经半归隐的时代,彭德怀实际就是军队的代表,他的实际权力实际是中国第二号,什么刘少奇、周恩来仅仅是表面的人物。
1951年,朝鲜战场已经大局定盘的时候,主张慎战的林彪,已经养病的林彪被增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虽然他基本不工作,1955年在七届五中全会上,一直养病的林彪和异常活跃的邓小平一起进入政治局。1958年,林彪增选为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位列第六。
20世纪50年代,无论积极参战的彭德怀还是主张慎战的林彪都为毛泽东所重用。朝鲜战争是一次充满无数变数的战争,中国的体面确实有太多的侥幸,如果不是彭德怀这个愣家伙和硬汉子,还真不知道结局如何。
1958年,中央军委开常务会议,据说,除了毛泽东和朱德,其他军队大佬统统与会。会议期间,林彪突然高呼口号:我们要紧密团结在彭老总周围。彭德怀的老部下黄克诚当时就紧张的要命,要知道林彪是政治局常委,比彭德怀高出一个量级。但是,彭德怀非常平静的接受了。
如果,在那个时候,毛泽东去世了,彭德怀从红军前敌总指挥时代经过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积累下来的有形的无形的权力,绝对可以完全控制中国政局。
毛泽东就曾经说过:老总,我死后,你不要造反。
这句话的意思太复杂了。
第一,只要有毛泽东一天,彭德怀再牛也只能吃气,虽然,庐山会议,毛泽东说出:如果解放军不跟我走,我就找红军去。虽然,毛泽东比较冷幽默,但毛泽东竟然说解放军可能被彭德怀控制,可见彭德怀权力已经大了什么程度。
第二,除了毛泽东,中共党内无人抗衡彭德怀,如果彭德怀对毛泽东的接班人不满,如果造反,那么,毛泽东的布局就一定失败。
彭德怀之所以那么牛,关键就是草地分兵的“横刀跃马”和朝鲜战场的“割裂半个朝鲜半岛”。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10-20 07:17:19 +0800 CST  
魏延的悲苦人生
我看有些文章,嘀咕朱老总,那意思就没有拿出门的战役。朱德同志到达晋察冀后,曾经想亲自指挥石家庄战役,聂荣臻就坚决不同意,就是嫌丢人。石家庄的守军就一个中将军长,解放军总司令员亲自上了战场,聂荣臻以下的将领就不用混了,统统跳河得了。
如果今天美国来一个团长挑衅,我们最多去一个师长。事后,如果有人说国防部长没有战功,这不混蛋吗?
下象棋,有句话叫做“将守重营戒远征”,意思就是要知道自己的位置。美国人说国军之所以打败仗的一个原因就是蒋介石经常坐飞机去一线指挥,甚至指挥到一个营。
邓华独立指挥所有的志愿军在朝鲜和联合国军对决,虽然对手的级别大大降低,但经常指挥十几个军打仗,这种气魄也就彭德怀、林彪、陈毅、粟裕、刘伯承、贺龙、聂荣臻和徐向前,连叶剑英都没有这荣幸。邓华已经称之为独立掌握一个大的战略区的最高统帅。
1937年685团的这个副团长,15年后指挥几十万大军和世界头号强军争锋,他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也是1937年中共所有团级干部中进步最快的。如果,没有邓华和黄永胜的那一次争执,我们永远不能猜测林彪对邓华的偏爱和培养。
邓华是中共第二个和美军正面对决的方面统帅。
有一个观点,如果粟裕去了朝鲜战场,那么一定会评为元帅。我的理解是不可能。
我们以邓华为例分析。1955年,毛泽东的16个第一批正职兵团司令员授衔一定是上将或者大将,职务有的是军种司令员(肖劲光、刘亚楼、周士第),有的是兵种司令员(许光达、陈锡联、陈士榘),有的是军区司令员(叶飞、邓华、杨得志、杨成武),有的在朝鲜(杨勇),有的独挡一省大政(王震、程子华),唯一特殊是王建安。
在朝鲜战场威风八面的邓华,1955年上将、军区司令员,而人人皆知较弱的黄永胜也是上将、军区司令员。邓华得到的荣耀是一个副参谋长,而许世友也以上将军衔挂副参谋长职务实授南京军区司令员,和邓华完全相同。许世友以兵团司令员身份参加了朝鲜战争,接受邓华的指挥,但1955年军衔和待遇等同。
朝鲜战争对评定军衔肯定有作用,但并不明显。评定军衔的依据主要是国内革命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邓华拒绝彭德怀安排他在总部的工作,担任了沈阳军区司令员。1959年,庐山会议后因为支持彭德怀而被撤职。但是,邓华躲过了文革这一劫难,即使有毛泽东的保护,如果林彪和黄永胜下死手,邓华也完了。林彪绝对不是被泼脏水的那种形象,支持彭德怀的黄克诚、邓华、洪学智、万毅和与林彪发生重大争执的谭政都活到文革结束,要说没有林彪的顾念旧情,打死我都不信。
作为邓华和黄永胜历史争执的最后的一幕,1952年出现了54军。
大陆基本解放后,解放军开始逐渐精简军队。建国初期的精简军队和后来的历次精简一样,就是保留骨干力量,精简掉普通军队。但是,建国初期人们思想单纯一些,加上全国上下缺干部,所以也精掉了一些骨干,比如11军。11军是红四方面军最早的源头和第一代表,是红四方面军的母军,从抗战开始,这支军队的主要军事领导就是“小钢炮”陈锡联,就一个“奇袭阳明堡”就够传奇的了。但建国后,他的三个师分别编入了12军、16军和60军。像这种三个师都保留而撤销军部的做法是比较特别的。
1952年朝鲜战场已经基本定居,大精简势在必行。邓华起家的44军和黄永胜起家的45军合编为一个军。44军军部改编为海军南海舰队,45军军部成为新的军部,军长由原来45军135师师长丁盛担任,三个师分别是45军第134、135师和第44军130师。
无论从领导还是军队的主体来看,新的部队都是45军占优势,所以保留45军番号是正常的。
但是44军坚决不同意。新中国初期,精简部队也有闹矛盾的,但闹矛盾闹到惊动最高层并且名垂青史还只有这一次。130师确实是一支优秀部队,但135师的牌子更老更硬。两军为番号争执不下,周恩来出面调解,两军番号各取一字,编为第54军,第一任军长就是大名鼎鼎的战将丁盛。
历史就那么巧合,解放军在战争时期恰巧就没有54军,好像故意为解决这一纠纷提供机遇似的。当然也归功于周恩来能和稀泥。
54军是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军级”混编部队,为挣番号闹到这种程度,难道仅仅为了自己光荣的军史?其实,无论44军还是45军在军史上的地位和战功都比不上11军,人家也没这么矫情!
争执的背后,还有邓华和黄永胜的影子。1952年,邓华在朝鲜战场忙的焦头烂额,好像够不着这种乱事。但是,黄永胜和邓华从红军时期就闹矛盾,这种事情如果能够上了历史,那么他们的部下就不可能不知道。如果邓华的部队被黄永胜的部队吃掉了番号,那么从心理讲,邓华就彻底失败了,不管他当多大的官。比如,一个人政治上非常得意,但他的儿子就是不鸟他,偏偏改名换姓去当自己敌人的儿子,这种屈辱是难以言辞的。1927年蒋介石挥刀屠杀共产党,他的在苏联的儿子蒋经国就公开斥骂蒋介石。不管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氛围,一个老爹让儿子公开的骂,是不好受的。我们知道,蒋介石最后不但原谅了儿子,而且安排蒋经国接了班,父子感情永远血浓于水。54军番号,就是邓华的老部下130师给予老领导邓华的永远的心知肚明的安慰。虽然,从此以后,这支部队南北转战,最后虎踞中原,但从此再也与邓华无缘。
以邓华的全局观念,也许会有更大的进步,但历史没有给予这种机会。因为,要成为最高层的军事统帅,不但要有能力,还要有机遇。
所谓最高层的军事统帅,指的就是毛泽东那样的人物。
毛泽东的决策太多,要扯下去估计累死人。我决定只谈抗美援朝。今天,关于是否应该抗美援朝的讨论非常热烈,我不想触这个霉头。我这是说,无论彭德怀的豪迈还是林彪的慎战都有非常合理的因素。由于历史不能改向,我们无法实践任由朝鲜战场自由发展的可能。抗美援朝归来,彭德怀是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虽然不是常委,但我个人认为在那个军队已经渗入全国所有部门的特殊时代,在朱德已经半归隐的时代,彭德怀实际就是军队的代表,他的实际权力实际是中国第二号,什么刘少奇、周恩来仅仅是表面的人物。
1951年,朝鲜战场已经大局定盘的时候,主张慎战的林彪,已经养病的林彪被增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虽然他基本不工作,1955年在七届五中全会上,一直养病的林彪和异常活跃的邓小平一起进入政治局。1958年,林彪增选为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位列第六。
20世纪50年代,无论积极参战的彭德怀还是主张慎战的林彪都为毛泽东所重用。朝鲜战争是一次充满无数变数的战争,中国的体面确实有太多的侥幸,如果不是彭德怀这个愣家伙和硬汉子,还真不知道结局如何。
1958年,中央军委开常务会议,据说,除了毛泽东和朱德,其他军队大佬统统与会。会议期间,林彪突然高呼口号:我们要紧密团结在彭老总周围。彭德怀的老部下黄克诚当时就紧张的要命,要知道林彪是政治局常委,比彭德怀高出一个量级。但是,彭德怀非常平静的接受了。
如果,在那个时候,毛泽东去世了,彭德怀从红军前敌总指挥时代经过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积累下来的有形的无形的权力,绝对可以完全控制中国政局。
毛泽东就曾经说过:老总,我死后,你不要造反。
这句话的意思太复杂了。
第一,只要有毛泽东一天,彭德怀再牛也只能吃气,虽然,庐山会议,毛泽东说出:如果解放军不跟我走,我就找红军去。虽然,毛泽东比较冷幽默,但毛泽东竟然说解放军可能被彭德怀控制,可见彭德怀权力已经大了什么程度。
第二,除了毛泽东,中共党内无人抗衡彭德怀,如果彭德怀对毛泽东的接班人不满,如果造反,那么,毛泽东的布局就一定失败。
彭德怀之所以那么牛,关键就是草地分兵的“横刀跃马”和朝鲜战场的“割裂半个朝鲜半岛”。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10-20 07:17:45 +0800 CST  
魏延的悲苦人生
我看到一个评论朝鲜战争的文章,那意思是美国的杜鲁门输了,苏联的斯大林输了,只有中国的毛泽东赢了。这不是持正之论。美国出兵朝鲜,在即将占领整个朝鲜的时候,中国突然出手“割裂朝鲜半岛”,但美国毕竟控制了半个朝鲜半岛,封堵了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朝鲜海峡进行海洋连接的可能,屏障了日本的安全。苏联获利更大,他不但让社会主义控制半个朝鲜半岛屏障了自己东南一隅安全,而且成功让中国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进入战争状态,分担了社会主义的亚洲事务。
当然,中国获利更大。
无论美国、苏联,还是日本,都不是什么好东西,无论越南还是朝鲜,一旦完成独立,就一定要发展扩展势力,无论中国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从地缘来讲,他们都一定和我们闹矛盾,“亲戚远了香近了殃”,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无关社会制度。美国之所以强大,与他独居北美有关,反正加拿大和墨西哥已经让他欺负的没脾气了。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军事行动,从小的地方就是“割裂朝鲜半岛”,让朝鲜永远丧失了崛起的可能,让中国东北能够保持鸭绿江、图们江的安定。从大的方面讲,就是让世界所有的国家看到中国陆军的实力,从此不敢到中国境内挑衅,否则,不要讲1950年的联合国军,就是1969年苏联军队,之所以没有和中国玩真的,就是朝鲜半岛的中国陆军的狠劲。手里没有大棒,谁也不怕你,但如果有了大棒不会使用,人家也不怕你。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无论美国、苏联都想试探一下中国的虚实,1962年一场中印边界战争让中国获得二十年和平,否则1969年中国内乱时期苏联为什么最终放弃了入侵?1979年,中国进行国家战略大转轨,突然向越南动武,原因是复杂的,但动用武力恫吓一下世界,赢取不受干涉的开放局面的考量是存在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突然向资本主义世界开放,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会答应?苏联镇压了东欧的几次改革?对于中国脱离社会主义阵营的大转向,苏联难道没有图谋?邓小平打越南,其实就是吓唬苏联:别惹我,急了我玩死的。
历史发展到今天,朝鲜这个喜欢惹事的邻居确实让我们苦笑不得。但是,面对今天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有越南和朝鲜这样还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从心理来讲,我们还不那么孤独,从私心来讲,北朝鲜的胡搅瞎闹,其实确保了中国的政治安全。美国是一个讲战略的国家,清除掉北朝鲜,然后再进攻孤零零的中国要方便的多。从某种程度讲,北朝鲜就像一个撒泼的恶人,经常恶心美国大叔,中国能够借机喘口气。近来,中日钓鱼岛纠纷加剧,美国就有给日本站台的倾向,在这个时候,如果朝鲜搅合一下就可以减轻我们的压力。
当然,所有的这些,1950年的毛泽东都不可能预测。其实,压根就不用预测,只要中国军队在朝鲜半岛打胜或者打平,哪怕控制一小块土地,那么利益之大都可能是无穷无尽的。问题是打败了呢?
整个解放战争,毛泽东都在担心美国的干涉,现在,他主动去惹美国。万一兵败,美国有了足够的借口,东北顺势推入,东南支持蒋介石反攻,中国永无宁日。毛泽东这不是没事找事吗?
你一共就带了一百元逛街,还可以请女朋友下一个小摊子,或者买一个小礼物,突然想买成即时开奖的彩票,如果中了大奖,难道还用担心买轿车自己没有驾照吗?你只需要考虑自己不能中奖的时候怎样收场就可以了。
毛泽东说:1935年9月9日,草地分兵是他一生中最危险的时刻。而毛泽东还说:朝鲜战争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抉择。我不愿意正面探讨朝鲜战争,是因为以毛泽东的目光看到的可能的东西应该比我们想到的多。我们,这些政治小朋友议论他的短长,就好比小学生指责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计算不符合小学一年级数学课本那样可笑。用小学课本和思维解读微积分,那不是瞎乱吗?
但是,毛泽东的决策非常艰难,难道什么程度呢?
1950年10月25日,是历史教科书认定的志愿军出国的日子,10月26日,任弼时“过度劳累”突然“病情”加重,10月27日去世。47岁,英年早逝,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无可弥补的损失。任弼时干地下党的时候被捕,挺过了国民党的所有酷刑,虽然获得了性命,但疾病缠身。这个革命的骆驼吃苦耐劳,把所有的烦累都往身上揽。周恩来晚年成为人民的好总理,但任弼时在建国前就“骆驼”了。三大战役结束后,任弼时病休,没有参与新中国的建立,他的身影没有出现在天安门城楼,没有亲身经历那个辉煌的时刻。1950年,任弼时身体有所好转,已经可以开展一些工作了,中国革命实在需要他。任弼时病休期间,中共中央安排陈云接替他的工作,陈云是30年代的政治局委员,除了文革,始终处于最高领导层,但是,伟大领袖对他的评价是:比任弼时太弱了。任弼时的欠缺无人弥补,所以带病开展一些工作。中国志愿军出兵的那个时刻,陌生的战场、强劲的对手、风云变幻的国际风云,中共的领导人当然感觉沉重无比。任弼时身体一直不好,既然朝鲜战争是毛泽东一生中最艰难的抉择,当然也就是中共最艰难的抉择,所以也是任弼时最艰难的抉择。我认为,任弼时是费尽心机思考朝鲜战争累死的。中共一直不公开宣扬,可能有心理的考虑。其实,面对美国的泰山压顶和苏联的翻云覆雨,忧虑成疾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须尊重的。1950年,有一个新中国为依托的任弼时难道怕美国?任弼时的字典没有害怕,不过和美国开战也确实不是一件小事情。
我关于朝鲜战争和毛泽东就扯这么一点,不是不想扯,也不是没有东西可扯,执掌共产党大权后仅仅一个促成并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就扭转了乾坤,一个抗美援朝,让后人点评到今天,毛泽东一代伟人。
毛泽东之后,邓小平执掌了大权,作为战略家,他的贡献是巨大的。我提两点。20世纪80年代,在苏联疯狂扩张的时代,邓小平高瞻远瞩的说人类的主题是和平,所以百万大裁军,仅此一点对中国对世界贡献之大,就可以永远彪炳史册。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各国共产党人都关注和平演变的时候,邓小平说:现在主要防右,长远仍然防左。邓小平确实是一代战略家,虽然他不是军事干部而是政工干部。
在讨论过这些类型的军事人物后,还有一种军事人才,就是谋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军师。考虑到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军师称号的人物,所以很有讨论一下的必要。
军事长官一般都长于决断,但不一定有谋划能力,所以需要谋士。唐朝初年有著名的“房谋杜断”,房玄龄虑事深远,考虑问题很全面,但优柔寡断,杜如晦很能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有极强决断能力,所谓谋划能力就是房玄龄那种角色。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10-21 14:44:01 +0800 CST  
魏延的悲苦人生
有些人可能说,能谋划难道就不能执行?答:还真不一定。谋士这种人,有时就好像观棋的,或者评论员。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人下棋,两个人下的难解难分,正处在胶着状态,突然过来一个人,随口一句,弄得风云变色。其实,那个多嘴驴,可能自己对弈输的极惨。今天,我们看比赛,有些点评,那是入木三分,但你让他自己参加比赛,他可能笨挫无比。
进行了大幅度的铺垫后,我们穿插讨论《三国演义》中军事人物和中国近代的一些军事人物,看看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和魏延的军事能力。
首先是单兵作战能力。
所谓的“三国二十四名将”入选的标准就是个人单兵作战能力,与指挥能力没有任何关系。在这个项目中,魏延是名列英雄榜的,魏延虽然不是三国时代个人单兵最出色的人物,但也可以排入前20名。有位朋友说:前三国看吕布,后三国看魏延。某种程度上讲,有些道理。但是,前三国看吕布是绝对的,没有敢说单兵对决压倒吕布。吕布的威风不仅仅是“三英战吕布”,还有一个是“辕门射戟”,当时没有人相信吕布能够射中。在整个三国,像吕布的单兵素质那样全面的,除了黄忠,只有吕布,当然吕布更加牛一些。至于关羽、张飞、赵云什么的,没有射箭的记录。后三国看魏延有一些道理,道理是后三国的武将,魏延出场较多。但是,魏延单兵并不是最高。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时代,有三个人名列“二十四名将榜”,张颌、魏延和姜维。木门道射杀张颌,魏延负责诈败诱引,张颌就相信,原因就是他们多次交手,相互知道底细,魏延能挡住张颌,但一定是处于下风。你让张飞、马超这样的家伙诱引张颌,他一定不上当。至于姜维,比魏延还要弱一些,“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的邓艾和姜维”,那意思不仅仅是出场晚,单兵素质也弱。
至于诸葛亮,啊哈,他是整个三国单兵素质最弱的一个,人家就是不能亲自交锋,总还能骑个马什么的,他倒好,坐一个小车指挥打仗,三国独一号,比刘备还腐败呢。我在这儿敬告所有当领导的,你想让人家出死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要全心全意的对待人家。别拿自己太当干部,特别是私人企业,你拿员工当牛马,员工拿你当万恶的资本家。爱厂如家,你老板得大头。厂子倒闭,人家员工总能找到工作,就是不如意,也能混日子,你老板损失就大了。
三国时代军事建树最大的几个人,曹操、刘备、孙策、孙权、司马懿、诸葛亮、周瑜、陆逊除了孙策都没有进入这个名单。如果论单兵能力,除了孙策,刘备就是比较牛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也有他这一号。刘备当然不能和关羽、张飞相比,但能够在那三个猛人恶斗的时候插进手去,就不简单。200年刘备穰山战役兵败,单人突围遇上刘辟,偏偏又被张颌、高览给截住,高览一刀就杀了刘辟,刘备虽然惊慌,但“欲自战”。刘备的单兵素质绝对能拿出门去,只不过刘备自视甚高,不愿意干那冲锋陷阵的活,“欲留有用之身”而已。进攻雒城战役,庞统牺牲,黄忠救了被围的魏延,但张任和吴懿指挥川军反击,杀的黄忠、魏延狼狈撤退,结果进攻的后队刘备变成了断后的将军。刘备虽然没有挡住川军的反击,也没有守住两个营寨,但毕竟在刘封、关平接应下稳定了阵脚。黄忠和魏延都溃退的情况,就一个刘备指挥部队,应该是有较好的指挥能力和单兵素质。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曹操还是宋江都是立即逃跑,他们的单兵素质是明显弱于刘备的。
三国时代顶级政治家(就是临死的时候有一片基业,所以排除了吕布和马超)中个人最能打的是孙策,他的单兵素质排名第九。其实,这个名将谱中前面12人,虽然有差别,但差别极小,除了黄忠突袭了夏侯渊,大家相互间很难有明显优势。如果,孙策遇上典韦、许褚,大家可以恶斗一番,但典韦、许褚这样的单兵猛人的事业能够和孙策这样的牛人相比吗?
张思德能够夺取两挺机枪,能够给毛泽东当警卫员,放在三国,就是典韦、许褚那样的人物。张思德有资格得到伟大领袖的悼念。但是,没有革命的舵手,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充其量也就是盲动。
但是,《三国演义》中对单兵素质的过分渲染,影响了中国后来演义小说的创作,弄得我们老相信最高军事统帅一定个人单兵素质最高。这种倾向最厉害的是《杨家将》《呼家将》系列,没有杨六郎就打不过辽军,因为杨六郎的个人单兵素质天下第一。这个,也太不拿人民群众当回事了。
其次是奉命独立指挥一支部队完成一次小规模战役的能力。放在今天,就是指挥一个团、一个师的能力,放在《三国演义》就是大批的一般军官,比如“神亭酣战”前的太史慈和“襄阳内乱”时的魏延。无论《三国演义》中的大量英雄,还是近现代历史上的大批老革命,他们的进步一般要经过这个阶段的考验,否则很难脱颖而出。我前面长篇大论了林彪和邓华,虽然他们都建立了名垂历史的事业,但和同经历的人相比,他们进入团级干部的行列并不能算早。黄埔四期的林彪参加过东征、北伐,但南昌起义的时候才一个连长,而周士第已经师长了,当时连长就一尉官,而师长就中将或者少将了。南昌起义后,林彪的进步也是相对慢的,如果不是袁崇全一枪杀了王尔琢,林彪还要窝蜷一段时间。1928年邓华上了井冈山,18岁,就是连指导员,基本和林彪等列,但1937年林彪名贯中外的抗日名将(中将),邓华才弄一个副团长。指挥连排不是林彪、邓华的特长,当然,邓华比林彪弱一些,指挥团级也不是很优秀。林彪对邓华的特别垂顾,应该与军事能力类型相近有关。《三国演义》中的那些猛人,有一些没有到达这个行列,比如典韦、许褚,有一些是由于出身,直接就进入这个行列,比如曹彰什么的。《三国演义》中最成功的那几个牛人,曹操、刘备和孙策都是一步一步奋斗成功的,尤其刘备,经常就指挥几千人,压根就一师团级规模。当然,他们指挥师团这个规模的时候,不是一般的师团干部,那是指挥部队挺进井冈山的毛泽东,当时伟大领袖的番号也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实际就一个小团。《三国演义》中的有些名人,因为机缘巧合,虽然不是凭借血缘,但也是坐直升飞机,比如诸葛亮,他起步高,就是刘备身上的常春藤,亦步亦趋的进步。在《三国演义》中优秀的师团级干部海了去,但能够从师团级干部进入控制一个集团的人物(死的时候集团仍然存在)也就是曹操、刘备、孙策、诸葛亮、司马懿而已。孙权的出身就属于“官二弟”,他的事业的基础是孙策奠定的。
并不是所有的军事家都是优秀的师团级干部。毛泽东在井冈山就曾经被撤了最高领导权,结果被安排担任指挥千把人的师长。毛泽东就很为难:军旅之事,未尝学也。你让毛泽东当军事干部,一个是他不擅长,另一个就他那跳跃性思维也不适合指挥部队练习队列。
1928年,井冈山朱毛会师,对于朱德,毛泽东的部下就叽咕:可来一个会打仗的。毛泽东是设计师,玩图纸设计是长项,但并不是建筑队长,推砖、和泥、刷墙皮,他玩不了。没有毛泽东,朱德的摩天大楼没有图纸,没有朱德,毛泽东的大楼一定也垒不起来。
《三国演义》中,到达顶层的军阀们,个人单兵素质极好,还是优秀的师团级干部只有一个孙策。中共军事斗争历史上作为军事干部到达军事一号的(建国前总司令、建国后军委常务副主席),也就朱德、彭德怀、林彪、叶剑英、徐向前那么几个。但是,中共这几个元帅革命历史高度重叠,所以,只能以朱德作为代表了。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10-22 08:11:30 +0800 CST  
@金戈vs铁马 2012-10-22 14:09:27
《三国演义》中对单兵素质的过分渲染,影响了中国后来演义小说的创作,弄得我们老相信最高军事统帅一定个人单兵素质最高。这种倾向最厉害的是《杨家将》《呼家将》系列,没有杨六郎就打不过辽军,因为杨六郎的个人单兵素质天下第一。这个,也太不拿人民群众当回事了。
-------------------------------
吹的最厉害是说唐,第一的李元霸四民山一战,杀得十八路反王屁滚尿流,两柄大锤.....
-----------------------------
确实《说唐》太邪乎,雄阔海打老虎就太没意思了,我们杀鸡还费点力气呢。而且,《说唐》最大的不足就是没有自己的单兵对照值,排名过于随意。在这一点,《水浒传》就合理一点,比如花荣的箭法可以吓跑卢俊义,但枪法明显弱于秦明,张清只要不能用石头,那么就一般的很。
《说唐》的过于邪乎,其实也给自己添了麻烦,一个是那么多猛人怎么死啊?所以,只好弄一个扬州会,李元霸太那个了,估计山倒了也能扶起来,只好自己砸死自己。还有一个麻烦就是四马投唐后,让人感觉没劲了。
扯个淡。我看金庸的《书剑恩仇录》也有异常明显的后劲不足,解救文泰来的整个故事非常紧,节奏快,让人欲罢不能,等到文泰来出狱,作者的文风大变,舒缓的让人混混欲睡,那个陈家洛就非常不真实。那是乾隆时期,霍青桐是回部女子,他们都不禁止一夫多妻,凭什么陈家洛在那儿和霍青桐姐妹感情痛苦?又不是21世纪?而且,陈家洛的武功的进步也让人不相信,虽然武林的武艺不能当真,但音乐能催生武功?就是,童话也有个底线。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10-22 17:58:51 +0800 CST  
@addisaba 2012-10-23 01:36:15
有些人可能说,能谋划难道就不能执行?答:还真不一定。谋士这种人,有时就好像观棋的,或者评论员。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人下棋,两个人下的难解难分,正处在胶着状态,突然过来一个人,随口一句,弄得风云变色。其实,那个多嘴驴,可能自己对弈输的极惨。今天,我们看比赛,有些点评,那是入木三分,但你让他自己参加比赛,他可能笨挫无比。
------------惜马谡啊,被诸葛放在错误的位置
-----------------------------
马谡的死,是多种因素的合力作用。
马谡确实很优秀,是一个极其难得的高参。放在近代史,就是左权和李达那样的人物。1936年,林彪调任红军大学校长,红一军团参谋长左权代理军团长,那就非常吃力,不久外调,安排红二师师长陈光代理军团长。1937年红军大改编,聂荣臻在回忆录中说,总部安排“擅长参谋工作的左权任总部副参谋长”。这句话应该两个意思,第一左权适合干参谋长,第二左权不适合担任独立指挥的军事领导。左权同志极有水平,总结也写的好,但指挥打仗可能弱于陈光。1938年10月林彪受伤,彭德怀直接安排陈光代理师长,左权继续在集团军总部副参谋长参谋长。但是,延安的毛泽东确定罗荣桓接替林彪,等到延安电报来到,陈光代理已经发表。陈光后来的遭遇令人同情,但实在话,陈光确实比不上罗荣桓。叶剑英何等厉害,但是,1955年评元帅,位列榜尾,无他,战争时期参谋长的位置抵不上有决定权的下一级军事首长。李达曾经担任过红二方面军参谋长,抗战开始接替倪志亮,就给刘伯承没玩没了的当参谋长。抗美援朝,毛泽东感觉不让李达到朝鲜战场参谋一下不能让李达这个参谋长的履历完整,所以让西南军区副司令李达去朝鲜战场参谋长,志愿军司令员邓华非常尊敬李达,因为李达位置高,资历深。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工作,牛的力气大,但跑的慢,没法给战士当坐骑冲锋。
诸葛亮对于能够独当方面大将的迫切需求。20世纪80年代,有一股风,往死里贬诸葛亮,尤其攻击诸葛亮培养人才不力,那意思就是诸葛亮事必躬亲,不知道放手用人。我当时也相信。后来读诸葛亮《后出师表》(《三国演义》97回):“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诸葛亮的意思是大批能征惯战的干部由于年龄偏大而去世,我们现在人才紧缺,可是人才的成长需要时间,我们培养的周期太长,所以无法弥补损失。人才的培养一个需要周期,一个需要机遇。比如,现在是和平时期,国家当然不需要极多的空军战士,因为光军饷就太可怕了。但是,如果突然发生长期的战争,比如中国因为领土问题和美国日本玩死的,这仗就先争夺制空权,第一个阶段就是导弹和飞机争夺战,不可能人家飞机都被打下去,我们完好无损吧?我们可以动用国力造飞机,但飞行员培养需要周期,总不能满大街抓一个就开飞机,这不是拼刺刀。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国内远离战场,可以培训飞行员,而日本由于人口数和战场因素,打倒后来就不行了。何必原子弹?美国如果和日本耗两年,估计日本要到月球招募飞行员。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人才不是一定培养出来的,一般军校什么的都是培养下级军官,高级将领需要战争考验,没听说哪一个军校培养司令员的,倒是有对司令员进行培训的,但培养和培训一样吗?抗战后期,罗荣桓独立领导山东根据地,身体极弱,多次要求延安来人接替。但毛泽东就是不同意,好不容易等林彪从苏联归来,结果又因为其他工作不能接替罗荣桓。延安抗大等学校多的不得了,延安当时就一个学校城,中共培养干部不遗余力,为什么不抓个把人去山东,何必累的罗荣桓半死不活?1955年罗荣桓是元帅,放眼当时中国,去哪里找合格的接替元帅工作的人去?1946年新四军第二副军长罗炳辉在枣庄累死在战场上,为什么不让别人上?没办法,别人的指挥水平就是比不上。这二年为粟裕鸣不平的人极多,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请问,1945年,粟裕是什么职务?罗炳辉是什么职务?1945年粟裕是新四军绝对主力第一师师长,而罗炳辉因为长征中红四方面军经历才担任第二师副师长,粟裕已经候补中央委员了,罗炳辉什么都不是。但是,抗战结束,战争规模扩大,中共紧急提拔罗炳辉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有指挥打仗的绝对权力,为什么不提拔粟裕?罗炳辉去世,粟裕才显露出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经过沔阳马超墓,就很伤心,那意思就是说丢失了一员大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五虎上将死了四个,赵云虽然积极请战,但凤鸣山被围,天水关被伏,明显有显摆武艺而不长于指挥的倾向。诸葛亮在天水关发现姜维的素质后,宁愿放过敌人的司令员也要赚取姜维,求才若渴啊。街亭防御战的核心是防御,诸葛亮不敢让魏延去,这家伙也是一个兵行险着的人,万一以弱旅和司马懿死磕就麻烦了。本以为马谡知道轻重,而且马谡单兵素质也弱,估计就坚守。万不想马谡也是一个积极分子。诸葛亮不是不想用人,他是没人。
马谡的死第三个因素是诸葛亮依法治国的道路逼死的。我们看《三国演义》打败仗的海了去,没有几个玩真的,杀大将的。但是,诸葛亮不行。蜀汉政权是荆州地主和益州地主的联合政权,荆州地主占据主要位置,益州地主是有意见的,所以诸葛亮就依法治国,以法律的手段镇压了一些人。马谡地位高,和诸葛亮个人感情也好,但他是老荆州。如果诸葛亮不杀马谡,益州地主就不服。北伐失败,为诸葛亮和马谡周旋的是蒋琬和费祎,他们都是荆州人,益州人在那儿冷眼旁观呢。
依法治国的最大缺点就是没有弹性。
诸葛亮在荆州,也很讲人情。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10-23 08:16:08 +0800 CST  
魏延的悲苦人生
第三、独挡方面的军事统帅。
独挡方面的军事统帅,在红军时期应该是独立创建根据地的领导人或者军团一级的领导人,抗日战争时期长期游击,所以只能定位到创建根据地这个类型,解放战争的规模太大,因该是解放战争后期兵团司令那个级别以上的干部。
在《三国演义》中不是顶尖军阀的方面统帅并不是很多。
曹操经常亲临一线,实际就以最高领导的身份担任前敌总司令。曹操手下长期担任方面统帅的是张辽,坚守合肥,挫败了江东集团多次进攻。如果酬功,曹操部下当以张辽第一,但曹操始终重用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自家兄弟。张辽以外,曹操生前就安排曹仁、夏侯惇、夏侯渊、于禁、徐晃等几个人担任方面统帅。赤壁之战后,曹仁让周瑜打败,定军山黄忠杀了夏侯渊,关羽水淹七军活捉了于禁,曹操生前也苦,自己不上一线,手下就支持不住,他倒是信任刘备,可这大耳朵拐了军马在徐州闹腾个没完。
江东集团命运好些,孙策虽然英年早逝,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顶针相接,始终有所支撑,但陆逊之后,就非常艰难,119回,263年,蜀汉灭亡,老将丁奉还担任高级将领,这个也危险了。丁奉是周瑜的帐前护卫官,放在蜀汉,就关兴、张苞的级别,虽说将领有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但208年,丁奉就已经接受周瑜指挥,到了孙权去世后,因为陆逊的去世,丁奉才独挡方面,其实也有“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味道。江东集团在赤壁大战的时候人才最多,随后虽然有补充,但消耗量远远超过补充量,战争对人才的消耗太大了,夷陵之战的时候,我们看到陆逊的指挥能力却看不到其他将领的风采。一部三国,官渡、赤壁和夷陵三次决定性大战,都是火攻,都是相对较弱的一方采取火攻。
刘备集团在诸葛亮没有加入之前,只有刘备和关羽可以独立作战。关羽在曹操重兵围攻的情况下暂时归依曹操,我认为无损名将风采,关羽的实力太弱了。我之所以未列入张飞,是因为张飞在实力占优的情况下,竟然让吕布袭了徐州,当时曹操还没有大发展,刘备本来有机会和曹操中原争锋的。219年关羽丢失荆州,确实大意,但就是不大意,他的实力也很难抵挡曹操和吕蒙的联合进攻,以当时的战略态势,由于交通问题,刘备在益州不可能快速解救,关羽最多也就保留一部分骨干入川。其实,就是关羽在败走麦城的初期,关羽完全可以像廖化那样透入西川。但不到实在无可奈何,关羽能低下高傲的头?
和关羽相比,张飞是缓慢的进步,但在赤壁之战后也可以独当方面。张飞第一次用计是22回活捉刘岱,从这个地方开始愣头青张飞没有了,是认真学习军事指挥的张飞。第24回,面对曹操的大兵压境和袁绍的见死不救,张飞建议偷营劫寨,刘备就评价:“素以汝为一勇夫耳。前者捉刘岱时,颇能用计;今献此策,亦中兵法。”张飞劫营最后失败,但以当时的条件,除了这个办法,还真没有其他办法。最起码,我想不出什么办法,那个地方一不能放水,二不能放火,张飞这个“斩首行动”就很厉害了。当然,久经兵旅的曹操预先防备就没法了,张飞本来就不是曹操的对手,他两个不是一个量级。
第41回,208年长坂坡大战,张飞“见桥东有一带树木,飞生一计:教所从二十余骑,都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树林内往来驰骋,冲起尘土,以为疑兵。飞却亲自横矛立马于桥上,向西而望。”结果,第42回,张飞就吓跑了曹操,这其实是三国时代的第一次空城计,比诸葛亮那个早的多。不过,张飞吓跑曹操后,命令“将桥梁拆断”, 刘备就判断张飞弄巧成拙:“若不断桥,彼恐有埋伏,不敢进兵,今拆断了桥,彼料我无军而怯,必来追赶。彼有百万之众,虽涉江汉,可填而过,岂惧一桥之断耶?”古人说:刘备是哭来的江山。那是绝对的胡扯淡,就这一判断,刘备的指挥能力超过张飞就太多了。刘备“于是即刻起身,从小路斜投汉津,望沔阳路而走。”结果在汉津渡口汇合了关羽和刘琦两支部队,摆脱了曹操的追兵,全军上船,分取江夏和夏口,完成了战略转移。刘备这个舍弃江陵,直奔汉津,明显就有预案,否则,天下哪有这么巧啊,所有的刘备集团都在这儿上船。曹操是北方旱鸭子,要摆脱追击获得战略缓冲,只有上船一法。从长坂坡大战,我们看到刘备不但是一个战略家,而且是一个优秀的战役指挥家,高出张飞很多,虽然,张飞的进步很大。
刘备集团在赤壁大战后快速发展,随着人马的增多,当然编制就扩大,需要的独立活动的将领也要增加。攻占南四郡,是刘备集团其他四个高级领导人独立活动的重要阶段。
零陵战役是取南四郡的第一场战役,这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因为他是诸葛亮独立指挥的第一仗。
诸葛亮出山后,担任刘备的军师,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就是一手策划了火烧博望和火烧新野。但是,这两次战役其实都是刘备指挥的,虽然诸葛亮在那儿发号施令,但刘备都在场。诸葛亮的作为大体就是司机实习,教官亲自督导。我们看曹操出征,谋士提建议,但从来就没有指挥权,诸葛亮就大不同,他不但提建议,还要亲自指挥。但是,关羽、张飞这些名将,会接受一个儒生的指挥?所以,需要刘备的站台,那意思就是:诸葛亮的命令就是我的命令,必须执行。
赤壁大战后,诸葛亮威信空前高涨,这家伙忽悠江东孙家联合抗曹,确实不简单,众将没有理由不执行命令。所以,零陵之战,刘备虽然同行,但就大营压阵,诸葛亮第一次坐小车亲自独立指挥。在整个战役中,诸葛亮统统不管不顾刘备的意见,独立全权指挥,意思就是告诉众将,没有刘备的站台,我也行。
诸葛亮独立夺取零陵,确立了以猛将为辅佐的诸葛亮指挥战役的体制。诸葛亮获得独立带兵的资格。
诸葛亮夺取零陵之后,并没有集中兵力取其他三郡,而是让赵云独立带兵三千进攻桂阳。这个地方有些古怪,刘备、诸葛亮带领其他一万二千人马在零陵作壁上观,让赵云自个进攻桂阳,为什么?
由于刘备占领了南郡,割裂了南四郡和曹操的联系,而孙权正和曹操在合肥大战,刘备集团有的是时间夺取南四郡。诸葛亮在零陵经过了战役指挥的考验,获得了众将的认可。现在,刘备还要给赵云一个锻炼的机会。对于这种意图,刘备集团的高层统统明白,所以,张飞争夺的非常强烈。从全书来看,一直到瓦口隘之战,刘备都对张飞不那么放心,可能第一次徐州之失给予刘备太大的阴影,虽然他用“妻子衣服论”安慰张飞,但估计心里也疼得不行:刘备出身贫寒,弄一个徐州不容易。所以,对于52回这一次抓阄我是不相信的。“张飞不服,刘备喝退”,那是拿大哥的范压人了。
赵云夺取桂阳后,张飞反应强烈:“偏子龙干得功!偏我是无用之人!只拨三千军与我去取武陵郡,活捉太守金旋来献!”
怨不得张飞强烈,刘备领兵南下,关羽总领荆州防务,那已经是对他的不信任,过去都是他留守。诸葛亮取零陵,他是军师,可是自己是先锋啊,结果赵云独立带兵,自己眼看就被挤出高级将领行列了。诸葛亮批准了张飞独立指挥武陵战役。这一次,刘备一言不发,文本没有任何记载。没有记载,其实就是刘备不放心,但诸葛亮批准,刘备也不好拒绝。
张飞夺取武陵的战役非常简洁顺利。
无论如何,张飞通过了独立带兵的资格考验。
占领南三郡后,刘备写信通告关羽。这里面太古怪了。刘备按兵不动给关羽写信,吃饱了撑的?难道刘备自己就不能进攻长沙?无他耳,如果张飞、赵云都夺得一郡,那个在赤壁之战中因为放走曹操而寸功未立的关羽就太尴尬了。刘备的意思,就是:兄弟,你要不露一手?
老大,不是好当的,刘备需要协调关系,刘备的兄弟们任劳任怨的给刘备出死力,不是同情会哭的刘备,是感念刘备的恩情。
关羽立即领略了刘备的暗示。不过,关羽有些太自傲了,他一定要显示出自己高于别人的地方,所以只带五百步兵。关羽不光骄傲,他要一个展现的平台,表现自己的军事二号的能力巩固自己的地位。
对于关羽的骄傲,刘备和诸葛亮都非常紧张,所以领大兵接应。我在前面已经分析,关二爷读过《春秋》,读的半懂不懂的,有些教条,为了荣誉,竟然放过马失前蹄的黄忠不杀,要不是黄忠感念恩情不肯放箭射杀,不要说取长沙,关二爷连命都丢了,刘备和诸葛亮随后接应也帮不上忙。关二爷是整个《三国演义》中义绝云天的人物,也是被暗算次数最多的人物。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10-23 09:39:17 +0800 CST  
魏延的悲苦人生
平定南四郡后,刘备集团拥有了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五个可以单独带兵的指挥人物。当时刘备有了几万人马,他的那些大将可以指挥万儿八千的,放在现在,就是师级干部,正儿八经的将军了。不过夺取南四郡的时候,刘备全军一万五千,恰巧是1937年林彪115师的人马数量,张飞、赵云都带领的三千人马,放在1937年,也就是一个115师的建制团。209年,张飞、赵云是什么官员我们先不讨论,如果硬要和近代对应,他们大体就是1937年385团团长杨得志的级别。韩玄在长沙估计也就几千人,杨龄出马带领的就是一千人马,所以我前面说魏延也就一个营级干部。黄忠和魏延加入刘备集团后,并没有安排地方防卫而是跟随刘备的野战军。我个人认为,刘备应该升了魏延的级别,别管指挥的军队多少,级别应该和黄忠相仿,所以才有雒城争功事件,否则,一个营长不可能和团长争夺战争任务。
关羽去长沙,带去的是五百刀手,这个五百刀手是关羽的本部人马,意思就是关羽的警卫部队。按照现在编制,五百人就一个营了。张飞、赵云为了能否独立指挥三千人马,挣得不可开交,人家关羽都已经有自己的基本部队了。那个没有办法,关羽是汉献帝封授的偏将军和汉寿亭侯,那是中央组织部备案的红头文件任命的干部。
刘备入川,庞统是军师,但仅仅是军师,他还没有获得单独带兵的肯定。进攻雒城,庞统和刘备分道进兵,落凤坡中箭身亡,第一次单独带兵就牺牲了。战争是一个充满无数偶然性的因素,任何人都无法预测偶然性的机遇。但是,从用兵的风格看,庞统和魏延都有急功近利的倾向,“紧行无好步”,谨慎没有过分的。我个人认为,如果刘备走小道,也可能遇到张任的伏击,但更大可能是遇不到,一个是刘备久于战争经验丰富,另一个就是刘备这家伙心眼多,随时预备开溜。夷陵之战前,刘备虽然多次失败,但多是因为实力弱。
庞统去世,诸葛亮指挥荆州军队兵分两路入川。所有坚持诸葛亮不会打仗的朋友必须重视这一点,诸葛亮指挥赵云为一路,张飞自己为一路。这是诸葛亮第一次没有刘备的情况下单独执掌兵权。诸葛亮为什么让张飞而不让赵云单独统兵?从整个文本看,就指挥能力来讲,诸葛亮更加信任张飞,而刘备更加认可赵云。张飞统兵入川非常顺利,活捉并且招降了严颜,抢了诸葛亮的首功。既然大家是支援刘备的第一批入川部队,当然捷足先登就是首功。诸葛亮,非常欣赏张飞这一功勋,事实上,张飞从此在益州战役和汉中战役表现都非常突出,杀的张颌丢盔弃甲。张飞已经是正儿八经的方面统帅。
黄忠在益州战役很出了一些力气,但是他没有独立指挥军队的经历。到了汉中战役,从葭萌关开始,天荡山、定军山一路杀过去,连杀夏侯渊等曹魏名将,当然就跻身高级将领的行列。
至于马超,是不用讨论的,渭水大战,杀的曹操狼狈不堪,最后虽然败的很惨,但那是战将败给战略统帅的经典,就好比项羽败给刘邦一样。三国时期,曹操是顶级的最能指挥的人物,他正儿八经的失败是汉中战役败给刘备,连赤壁之战都要考虑长江的地形因素。如果周瑜在平等条件下和曹操对决,大家都知道结果。曹操最大的失败就是汉中战役,因为他拥有兵力、将领(许褚、夏侯惇、徐晃、庞德、张颌、曹彰六人的单兵素质大体和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等人的单兵素质相抗,而且刘备集团的军队是分梯次加入的)和地形因素的优势。汉中战役,曹操败得无可争辩,所以,这以后曹操就不大上一线,而刘备就开始骄傲。孙权确实没有公平战败曹操的记录。
218年,魏延就任汉中太守,对于这个任命,我在下面单独讨论,在这里我先说一下:在刘备生前,在担任汉中太守之前,魏延没有一次单独带兵的经历,没有一项可以与五虎将相抗的战功。刘备对魏延的任命是重用和赏识,就好比1937年林彪宁愿罢免黄永胜也不愿罢免邓华一样,刘备发现的是魏延的潜力。但是,在刘备生前,魏延确实功勋不突出。由于诸葛亮重用马谡而刘备认为马谡不可独当方面,所以历史评论者认定刘备对人才的鉴别远远高于诸葛亮。其实,也未必,比如诸葛亮对张飞的认识就比刘备高明,虽然刘备是张飞的哥哥。每个人都有看走眼的时候,曹操看错了于禁呢。
大体讨论了那些可以单独带兵的战役指挥人物,现在我们讨论顶层的战略统帅。为了减少讨论量,我的范畴是实际有权独立指挥一个集团所有力量的人物,当然前提继续是去世的时候集团没有灭亡。这样一来,大体就是曹操、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刘备、诸葛亮、孙策、孙权、周瑜、陆逊。
在我列出的这个名单中,除了孙策,也就刘备、司马懿单兵素质好些,司马师也曾经亲临战场,第107回,司马师在阳平关拦截姜维,结果姜维“只三合,杀败了司马师”。对于司马懿,很多人眼中的形象是文官,其实这家伙单兵素质相当好。为了除掉司马懿,诸葛亮设计了上方谷阴谋,当时就让魏延诱引。魏延是当时诸葛亮手下第一高手,司马懿敢于和他放对,这个水平就不低,他应该是低于魏延,但相差也不多,否则魏延何必诱引,直接干掉就是。比如,吕布什么的,只要获得与司马懿单挑的机会,就不会放过他。我们现在讨论诸葛亮,所以可以把诸葛亮排除讨论。历史上好像还没有人不承认曹操的军事才能,但曹操的单兵素质也不高。我们可以认真的得出一个结论,战略统帅可以单兵素质极差。所以,坐小车的诸葛亮是不是军事家与单兵素质无关。
我看过一个朋友评价中共军事家的单兵素质,朱德当然是榜首,罗荣桓殿后,就他那身体,就不是冲锋的料。有个朋友说,让毛泽东和罗荣桓一人一挺机枪,相距50米,打光子弹如果有一人受伤,估计也是乱碰。这个确实夸张的很。毛泽东不是近视眼,他的身体一直很好,也热爱体育,应该还能拼刺刀什么的,但队列和精确射击估计就弱了。中共十个元帅,政工出身单兵素质较差的有陈毅、罗荣桓和聂荣臻,林彪也不突出。至于刘伯承和徐向前因为伤病而影响,就不能算作单兵的讨论。中共,一共就一个伟大领袖和十个元帅,竟然也有那么多单兵素质较差的人物,可见单兵素质确实与指挥能力不能挂钩。
在我前面所列的三国战略人物名单中,陆逊连一个像样的师团级战役都没有指挥过,就直接指挥了夷陵之战,那是孙权举家国命运相托。公元前206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总司令)之前,韩信从来就没有独立指挥过一支部队、一场战役。与其说刘邦信任韩信、孙权信任陆逊,不如说刘邦信任萧何、孙权信任阚泽,更不如说,他们已经没有更好的选择,走投无路抓住什么就什么了。联系陆逊,我们说伟大的战略家也未必一定需要经过师团级干部这个台基,甚至可能并没有杰出的指挥一般战役的能力。1937年,林彪培养邓华,为了邓华开革了黄永胜,但一直到平津战役,林彪对邓华的使用一直是很谨慎,估计就是看到邓华实际一线指挥的能力并不突出,但当建立野战兵团后,当一个兵团已经多达20万人马,当兵团司令的职责实际是控制全局而脱离具体的一线的时候,林彪开始重用邓华,彭德怀也重用邓华。
在中共所有元帅军事家中,具有极好的单兵素质,具有优秀的师团级战役指挥能力,具有独当方面能力,同时也具有战略思考能力的人物,能有几个?也就是朱德、彭德怀、贺龙和叶剑英而已,至于其他人,在个人单兵素质一项就给排除了。其实,叶剑英缺少指挥大兵团的经历,贺龙指挥过18兵团入川,但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事成就也弱,彭德怀的问题是出自抗战前期,他对国共两党抗战的道路和未来的认识有些模糊。朱德在井冈山和闽西曾经与毛泽东闹过矛盾,但古田会议后就和毛泽东莫逆于心配合的非常的好。如果苛刻一些,朱德是中共最成功的军事干部,也是最全才的军事干部。
回过来看《三国演义》,如果找一个个人单兵素质过硬,师团级指挥过硬,独立指挥大部队过硬,还能够有出色的全局战略统筹能力的,一个时代也就一个孙策而已。
但是,孙策性急不能容物,那里有我们“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的朱老总那样看透人生。拼战一生,浑身上下没有伤痕,饱经建国后政治风云,能够清清白白而又基本不受波及,中共一人而已。这个睿智无人能比。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10-26 16:30:31 +0800 CST  
@金戈vs铁马 205楼
估计马谡一直当高参,机关办公,一张报纸一杯茶闲得慌,也想到一线历练,再加上可能有魏延等上过战场的老兵嘲笑他白面书生,纸上谈兵得有理有据,一上战场拼刺刀就拉西摆带,只适合在中军大帐敲敲边鼓、收发收发文件、传达传达会议精神、起草起草会议纲要、参考参考作战方案、总结总结经验教训等而已。马谡就一直想证明自己,这次机会来了,谁知一证明就餐具了,真被老魏言中了(PS:三国那回有啊?)
以上纯属......
-----------------------------
分析的很透彻。我在下面写到的时候一定借鉴。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10-26 18:13:09 +0800 CST  
@金戈vs铁马 204楼
是否有毛伟人不轻易轻信他人的因素呢?林罗都是井冈山老红军,老毛一手扶植起来的。
-----------------------------
这种因素的成分不大。革命时期,条件艰苦,损失率高,共产党缺干部,尤其缺少独挡方面的人物,所以毛泽东拼命的办学校。中共进入山东后,军队和地方党务有些不统一,经过多次人事更替才选中罗荣桓。无论建国前还是建国后,毛泽东的用人思想还是比较开放的,延安抗大拖枪的将领都得到机会,放在别人就未必。刘伯承在宁都会议上攻击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很猛,对毛泽东解除军权起了很大作用。但毛泽东对刘伯承的使用很放手。
1937年因为“少将旅长名片”事件,毛泽东罢免了陈伯钧的359旅旅长,王震接替。陈伯钧是老井冈山,但说撤就撤。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10-26 18:22:34 +0800 CST  
@金戈vs铁马 206楼
大才的楼主啊,刘备自封汉中王时,五虎、魏延的职位相当共军延安时期的什么职位?
谢谢!
-----------------------------
太复杂,思考思考回答。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10-26 18:23:18 +0800 CST  
魏延的悲苦人生
庞统牺牲了,诸葛亮不去,刘备就不敢主动进攻雒城,这个说明优秀的刘备在兵力弱项的情况下,没有优秀的助手就不能正常指挥战争,这个非常类似《水浒传》中的宋江,没有吴用,他就很吃力。易中天老师很推许法正,但刘备并没有让法正接替庞统,一定要等待诸葛亮,那意思就是法正比诸葛亮差远了。
《三国演义》中这些顶层战略家,能力也有差距。本来最牛的是曹操,现在许多史评,也把曹操推许的人间无比,也有些不负责任。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只推许刘备,天下熙熙,别人不入法眼。但是,不久曹操就看到孙策的厉害,慨叹:狮儿不可争锋。这是曹操第一次公开承认看走眼。曹操这个人很率性,但也很自负,自负的曹操一旦心生怯意,就不得了。第67回,曹操在汉中:“吾若知此处如此险恶,必不起兵来”。曹操虽然从张鲁夺取了汉中,但218年汉中战役兵败于刘备在这个地方就已经有了根子,曹操心怯。孙策英年早逝,26岁,应该是上天赐给曹操的最大的幸福,否则,曹操没有机会全心全意经营北方。和孙策相比,孙权就太弱了,虽然从赤壁之战开始,曹操主要的进攻方向是孙权而且曹操也没有占领孙权的土地,但在战场上,孙权明显太弱,他连一个张辽就对付不了,长江是他的依托。
208年,从新野到赤壁,证明了绝对优势的曹操不能困住刘备和诸葛亮的联合,虽然他也有许多谋士。218年,汉中战役是曹操的第一次完败。我们基本可以以此为依据判定,曹操在相对优势的情况下(不是绝对优势),挡不住刘备、诸葛亮联手进攻。赤壁大战后,周瑜虽然费尽心机,但占不了刘备和诸葛亮联手的便宜。221年刘备单独东下,所向披靡,孙权就不敢上一线。没有了周瑜、鲁肃、吕蒙,孙权根本就没有脾气,一个劲求和,放在孙策,估计,问题是如果有孙策,那里有这么一档子。我前面已经讨论,任命陆逊,是孙权无可奈何的选择。孙权敢和曹操对决,虽然多败,但孙权确实不敢和刘备对决。孙权没有和曹操较长的接触,但刘备在江东深入虎穴,压根就不怕孙权,就好像1945年毛泽东敢去重庆一样,那是气势如虹。我感觉美人计嫁妹子的孙权和重庆谈判蒋介石到有点共性,都吃了大亏。
夷陵之战,刘备的失败,一个是自己有些骄傲,一个是没有诸葛亮帮助, 一个是陆逊这家伙比较阴柔。刘备的能力非常接近宋江,不能独任。
我们看中共那些名将,有些人就可以独任,有些人必须搭班子。
最喜欢揽权独任的是彭德怀,1936年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前夕,彭德怀担任红军前敌指挥部总指挥兼政委,虽然政委一职后来被任弼时接替,但是红军时期中共特别重视政工干部对军队的监督,这种一肩挑非常罕见,我印象中除了项英,彭德怀可能是较早的。但是项英本身是政工干部,他的职务应该是中央根据地政委兼任司令员,而彭德怀本身是军事干部,他的职务是军事干部兼任政工干部,二人表面一样但内涵不同。抗战中期,朱德回延安,彭德怀把八路军在敌后的党务、军务所有权力都揽在身上,一言九鼎,《亮剑》中总部首长的形象逼真极了,那不是一般的牛。西北野战军时期和抗美援朝时期,他都是一肩挑。
彭德怀经常一肩挑,是有条件的。
第一要身体健康胜任繁杂的工作。抗美援朝时期,聂荣臻代理参谋长,因为工作负荷太大,竟然累晕倒了。林彪曾经接替周恩来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结果时间极短就累病了。
第二,要有当劳动模范的决心。两个人的工作一个人干,又不多领工资,所以一定要有奉献精神。
第三必须有胜任各种工作的能力。项英担任军区司令员,这个确实不合适。黄克诚长期是政工干部,他的长处是战略判断和根据地建设。你给他一点人马,一段时间就创立一片根据地,一段时间就组建一支部队,战役指挥就是短板。1941年后,黄克诚是新四军三师师长兼政委,其实打仗的工作就必须委托别人。
林彪虽然是名将,但必须有人搭班子。林彪的工作是军事胜利第一,这个无可争议,军人的职责是打仗,打仗的目的是胜利。林彪喜欢静静的思考,讨厌打搅,那些繁杂的工作就必须有人承担。林彪身体一直较弱,就是未受伤之前也是这样,受伤后就更加严重。林彪特别倚重老政工罗荣桓,平津战役后,罗荣桓必须休息,林彪就邀请另一个老搭档聂荣臻一起南下,聂荣臻不愿意重新担任专职政工干部,所以拒绝了邀请。最后中央安排老政工干部邓子恢南下协助林彪。新中国成立,战争结束,林彪把大批的繁杂工作丢给邓子恢,自己就养病。他不喜欢繁杂,他的本质是将领。
平心静气的讲,三国的那些牛人,曹操最全面,虽然单兵素质较差,刘备也不弱,但没有诸葛亮,刘备就不撑。
三国中期,诸葛亮开始实际掌握蜀汉全部权力,六出祁山。对于诸葛亮六出祁山,有些评价比较低,陈寿也认为诸葛亮连年出兵打仗,竟然没有实现目的,所以“将略非其所长”。这个评价有些武断。
先来一个强词夺理的说法。208年,曹操统一中原后,开始南下统一中国,但是一直到曹操去世,他不但没有完成统一中国的工作,而且12年间就占领了一个西凉,一个汉中,最后汉中又让刘备占领了。反过来,208年后,刘备虽然最终丢失了荆州,但以一个小小的新野和八千人马竟然占领了益州和汉中,应该是取得极大的胜利。208年后,孙权一次又一次打败曹操的进攻,不但稳定了原来的地盘,而且还向岭南发展,还占领战略重地荆州,也应该是取得极大的胜利。
如果,以成败论英雄,208年之前,曹操打败袁术、吕布、袁绍,是杰出的军事家,208年之后,不但没有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而且实力发展远远落后于刘备和孙权,那么就不是优秀的军事家。
这不扯淡吗?
能不能打胜仗,是评定军事能力的重要指标,但不是绝对指标。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10-27 11:16:58 +0800 CST  
@金戈vs铁马 206楼
大才的楼主啊,刘备自封汉中王时,五虎、魏延的职位相当共军延安时期的什么职位?
谢谢!
-----------------------------
老师的这个提议的最大难点是时间点的界定。中共1937年进入延安,1947年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撤出延安,前后共计十年,在这十年间,中共领导层发生极大的变换,1937年的中共和1947年的中共领导有极大不同,比如1947年刘少奇是中央军委副主席并兼总政治主任,已经是军事核心人物,而1937年刘少奇还没有获得军事发言权。
我个人理解,老师的意思是既然《三国演义》有一个“五虎将”,梁山有一个“五虎将”,我们自己给中共也套一个五虎将。既然是在“魏延”的帖子中讨论,不加进去不好意思。
现在,我就按照这个思路回复,时间段选择在1945年中共七大。
1945年中共七大,毛泽东成为中共的绝对领袖,1949年毛泽东走上天安门。刘备219年进位汉中王,221年建立蜀汉。从时间点来看,用1945年中共七大来研究汉中王时代勉强具有对应性。
1945年,刘少奇和周恩来都是军委副主席,但他们的身份都是参与军事最高决策的党务干部,大体就是刘备进位汉中王时期的诸葛亮、法正、糜竺(他的安汉将军地位比诸葛亮还高)等文职军人。所以我们一律不进入讨论。
刘备的身份已经确定,就不必讨论了。
1945年中共成立新的中央军委,除了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刘少奇和周恩来外,还有朱德、彭德怀两个副主席。副主席之下的军委委员有陈毅、贺龙、林彪、叶剑英、聂荣臻、刘伯承、徐向前等七人。1955年中共评定的十位元帅除了罗荣桓以外统统进入中央军委,而1955年评定的所有的大将统统没有进入中央军委。所以,这个名单异乎寻常的重要。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10-27 14:15:18 +0800 CST  
魏延的悲苦人生
六出祁山时期的诸葛亮和汉中战役时期的曹操极端接近,但兵力和后勤远远不如。
我们知道,无论《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前期是取得了极大的胜利,连取三郡,割裂了西凉和魏国本部的联系。形势的急转直下不是马谡的失街亭,而是司马懿执掌魏国西线军事指挥。
将领指挥打仗有时很接近下棋。棋力有高下,军事指挥能力也有高下。
第一次北伐前,司马懿就有对诸葛亮军事行动的大体预测,所以申请到雍凉地区,也就是今天的陕甘地区训练军队加强防卫工作。
诸葛亮立即就很紧张,他认为司马懿一定是自己北伐的强劲对手,马谡鼓捣一个反间计弄得司马懿丧失了军权。然后诸葛亮就北伐。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期虽然也有一些挫折,比如赵云被困凤鸣山,比如赵云和诸葛亮在天水被姜维算计,但是诸葛亮非常有信心,他压根就没把夏侯懋和曹真放在眼中。事实上,魏国君臣也确实奈何不了诸葛亮,虽然诸葛亮的人马少,但他的智谋完全弥补了兵力不足和后勤供应的缺点。诸葛亮玩弄夏侯懋和曹真于鼓掌之间,基本完成了占领三郡割裂西凉的战略目标。但是,诸葛亮这个部署有一个大缺点,那就是兵力不足带来的攻守两难。陕甘两省被秦岭天然隔断为两个部分,秦岭非常险要,岭南和岭北只能通过几个非常艰险的孔道连接交通。诸葛亮北伐的时候,由于长期的军阀混战,秦岭以北的经济破坏非常严重,无法为北伐的蜀汉军队提供充足的粮食,而且汉中地方小人口少,虽然是重要的前进基地,但不能为大军提供充足的后勤,这样一来,诸葛亮北伐就必须从益州大后方调集物质经过汉中通过秦岭各管道输送到前线。诸葛亮的后勤保障线不但遥远而且艰险,根本就不能保证诸葛亮北伐的后勤支持,大体也就保证100天左右,所以诸葛亮选择道路相对宽广一些的斜谷,目的是减缓道路艰险对后勤的更加不利的影响。诸葛亮北出后主力部队驻守斜谷口附近的沔阳、阳平和石城,目的是保障通道安全和后勤保障线,赵云的前军直取南安、安定和天水三郡,目的不但是扩大前哨基地,割裂西凉与长安的联系,而且还有就地获得部分粮食的意图。赵云先后在凤鸣山、南安和天水三次受挫,迫使诸葛亮不得不从主力部队先后抽调部队投入西线,而且自己和魏延也上了一线,在解决了西凉三郡后,诸葛亮不但打败了夏侯懋、曹真,还安抚了西羌少数民族,然后,诸葛亮按计划在渭水之西整顿军队。
我们看诸葛亮在北伐前期非常顺利,但有一个明显的软肋,那就是兵力不足。
诸葛亮在主力前出后,更加拉大了后方补给线,如果主力投入一线,那么就没有部队保障后方和侧翼的安全,如果分出相当部队保障后方和侧翼的安全,那么一线部队就明显的不足。
诸葛亮在祁山恶战曹真,玩弄曹真于鼓掌之间,就是知道曹真只是一个相对合格的一线战役指挥家而没有战略头脑,曹真的步子只跟随诸葛亮的节拍起舞。诸葛亮在打败曹真后,经过渭水以西整顿,再次取道斜谷进攻郿城,目的是扫清进攻长安的外围阵地。
进攻郿城和长安是攻坚,肯定是旷日持久,所以,诸葛亮集中了所有一线部队。为了保证侧翼安全,诸葛亮安排赵云、邓芝兵出箕谷。如果司马懿不被启用,曹真就只会集中力量保卫郿城和长安而已,所以诸葛亮完全可以在广阔的关中平原野战调动敌人。但是,司马懿担任平西都督,统帅南阳等地的中原军队进入潼关以西加入西线。司马懿加入西线,一个方面是增加了曹魏在西线的兵力,而且司马懿一眼就看破了诸葛亮漫长战线的致命点,那就是斜谷口的街亭和列柳城。诸葛亮大部队去了一线,曹魏只要有一支部队占领街亭,截断粮道,那么诸葛亮的大军就不能在关中持久作战,因为他的粮食只能供给一个月。
司马懿咬断诸葛亮补给线的战略统筹是高明而可怕的。
诸葛亮很轻视曹真,“诸葛亮欺子丹无备,定从此进”。但是诸葛亮并不敢欺负司马懿,他知道司马懿这样的高手一定会“断吾咽喉之路”。但是,诸葛亮本钱短小,无力在辽阔的关中平原全面铺开,只能让马谡、王平、魏延和高翔在街亭一线固守。这样一来,诸葛亮就和曹魏形成了互有攻防的局面。只要马谡能够守住街亭,确保粮道安全,那么司马懿的大军就因地形过于险峻无法展开而置于无用之地,而诸葛亮的主力就可以逮住曹真猛打狠揍。如果司马懿掉过头来和曹真汇合,诸葛亮也已经占有先机,而且诸葛亮机变百出,在平坦广阔的地区正好消灭曹魏军队。
司马懿到达街亭后,发现蜀汉军队在此防守,立即认识到自己的图画已经被识破,所以很沮丧。但是,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安排,把严防死守改为防守反击,最后是全线崩溃。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但战例的出现一般要有三种条件:一个是具有战争的正义性(姜子牙牧野大战、项羽巨鹿之战反抗暴秦、刘秀昆阳之战反抗王莽),对手水平明显较弱出现重大战略战役指挥失误(曹操官渡之战、努尔哈赤萨尔浒战役、陆逊夷陵之战),有明显的地理和气候因素(周瑜赤壁之战)。每一个战例都有具体的特殊性,可能并不具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但最少也要具有一个条件,否则平手过招,你凭什么以少胜多?
诸葛亮出师北伐已经是政权和政权的战争,中原人民已经没有了对汉政权的旧国感情,诸葛亮没有战争的正义性。诸葛亮北伐不但得不到地理条件的优势,而且因为交通不便严重影响了后勤供应,而且由于秦岭以北地理、气候和汉中的明显不同,诸葛亮必须面对曹魏骑兵的威胁。
诸葛亮出师和司马懿相比还有一个极大的缺点,那就是后方不稳定。我在前面说过,诸葛亮北伐在某种程度上和汉中战役的曹操接近,就是指后方不稳。218年曹操汉中战役的时候,刚刚发生了许昌的耿纪、韦晃和金祎的反曹兵变,曹操自己的重要谋士荀彧、荀攸都站在曹操的对立面而死亡。曹操集团和汉献帝的势力处于你死我活的斗争中,曹操放心不下后方,当然也放心不下东线的孙权。曹操本人既要处理所有的军国重务,还要担任前线的总司令,还要始终提防别人的暗算。那是千头万绪繁杂无比。北伐时期的诸葛亮实际控制蜀汉政权,负责处理军国重务,而且还要担任前线的总司令,他也不放心成都的政治。诸葛亮当然聪明,但无论多么聪明的人都有一个最高限度,他不但要用自己的智慧弥补兵力的不足和交通不便带来的供应困难,还是始终关心后方的不稳。
分心是诸葛亮的天然的缺点。
相对来讲,诸葛亮北伐时期,司马懿更加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但恰巧这种政治上的软弱,反而使司马懿没有国家大政的繁累而集中精力思考军事。
司马懿本人的战役指挥能力明显弱于诸葛亮,机变能力更弱,但是司马懿经过长时期的思考,发现了诸葛亮的战略不能长久的不可更改的短板和粮道不通的短板。司马懿根据诸葛亮的短板采取了拖时间的打法和断粮道的打法。而这种打法是任何军事家都无法弥补的,除非诸葛亮策划司马懿造反或者魏国皇帝怀疑司马懿,但诸葛亮兵出祁山后,这两点都已经不可能。于是,诸葛亮又策划了另外一个战略,那就是千方百计挑动江东出师北伐吸引司马懿于东线,因为江东出兵可以直接威胁魏国的核心地带。但是,江东的陆逊也明白三国鼎立的局面一旦变成魏蜀对立,东吴未必能够斗得过诸葛亮,所以是虚与委蛇。对于东吴的这种心态,司马懿心知肚明,所以始终把注意力放在西线。这样一来,诸葛亮在战略上始终无法摆脱天然的短板。
一个人是不是优秀的军事家,是本人的天分和后天的努力,比如林彪和陈毅都是南昌起义的部队,陈毅的地位高于陈毅,但林彪的军事成就高于陈毅,这就是林彪的军事天分高出陈毅。但是,一个人的军事成就的大小,却必须受时代的影响。比如说,薛岳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军事家,抗战时期以战区司令的身份取得很大的成就,那是正儿八经的抗日名将,但是解放战争就倒了血霉,最后让解放军15兵团邓华的40军韩先楚和43军李作鹏挑了最后的巢穴海南岛。抗战时期,林彪就一115师师长,邓华就一385团副团长,和战区司令天悬地隔,但薛岳最后败得极惨,一个方面是国军不得人心,一个方面就是林彪的军事天分更高。
南北朝时期有个石勒,那是从奴隶到皇帝的碴,
有一天问大臣:我和古代的那个帝王差不多?
大臣答:你和汉高祖一样。
石勒说:我如果遇上光武帝刘秀是可以和他争夺天下的,如果遇上汉高祖刘邦就只能拱手称臣。
周瑜很牛气,但在荆州争夺战中始终斗不过诸葛亮,这就是瑜亮情结。
诸葛亮北伐的最终不能成功,不是诸葛亮指挥能力差,而是司马懿也很优秀。
那么,面对司马懿,诸葛亮难道就不能摆脱自己的短板吗?历史上就没有摆脱短板的成功战役吗?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10-28 13:01:22 +0800 CST  
@金戈vs铁马 2012-10-28 19:02:17
谢谢楼主的有问必答,看茶!
----------------------------
从用兵的风格看,庞统和魏延都有急功近利的倾向。
--------------------------------------------
都想在领导面前露一手,可以理解,卧龙、凤雏齐名,孔明在自己高超的包装之下,加上出山之初几把火已经充分赢得刘备的信任,如鱼得水言听计从,而庞统的失意东吴之旅其...........
-----------------------------
老师的观点非常准确,作为新员工,庞统和魏延确实有立功巩固地位的心理,对于这种心理我们不但要理解,而且要支持。
但是,二人性格确实有问题。
庞统确实为赤壁之战立了功劳,而且很多人也推许他,所以诸葛亮给庞统留下了一封推荐信,建议他去投刘备。诸葛亮当时带不走庞统,是因为庞统本人对回复汉王朝统治和刘备的事业不感兴趣。庞统反对曹操,喜欢的是江东。对于庞统,周瑜和鲁肃特别尊敬,所以庞统有进入核心的可能。
但是,赤壁之战后,周瑜在江东有崇高的威信,孙权特别尊敬他。凭良心说,周瑜是个有本事的人,立下那么大的功劳,应该获得尊敬。孙权就问庞统:“公之所学,比公瑾如何?”孙权抬出周瑜来多少有显摆的意味,看我这个很兴旺,周瑜刚刚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你来投奔是对的。但孙权抬出周瑜也有压抑庞统的味道。卧龙、凤雏二人齐名,诸葛亮在刘备那儿非常得宠,言听计从,现在庞统来到江东,他的心理期望值肯定很高,但江东当时人才已经很多,最重要的岗位都已经有人,连鲁肃才捞一个赞军校尉,连个将军都不是,庞统总不能跨过鲁肃吧?
庞统的期望值确实很高,他要获得核心层的位置,所以就来一句:“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庞统这句话的内涵是我的能力远远高于周瑜。这样一来,庞统不但在感情上挫伤了孙权的自尊心,而且还给孙权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庞统公开表示他的能力超过周瑜,那么最低也必须安排庞统做周瑜的副手,否则庞统是不满意的,但庞统做周瑜的副手,不要说周瑜的态度,就是以程普为代表的广大干部也会反弹。而且庞统这种公开诋毁周瑜的话,肯定会有人八卦给周瑜,如果孙权要搞好和周瑜的关系,就没有重用庞统的空间。所以,孙权说出“曹操自欲钉船”这样强词夺理的话和“吾誓不用之”这样绝情的话。
从庞统的江东之行,可见他的性格确实有缺点,即使自己的才能高于周瑜,也不能在那种场合说那样的狠话,不要说急功近利,就是团结同事也显得太二了。
占领涪城后,庞统窝囊刘备:“伐人之国以为乐,非仁者之兵”。这个确实够二的。人可以有个性,但不能太跋扈。毕竟还有一个伦理道德呢,就是论年龄刘备也比庞统高出一代,放在任何时候,这种对长辈的大窝脖也不能提倡。
魏延想立功,这个可以理解,但雒城劫寨,领导已经安排了黄忠,他可以参与一下,但竟然要完全抢夺黄忠的战斗任务,就太过分了。如果,魏延胜利了,刘备怎么办?魏延的做法是战场抗命,这种罪过之大在任何时候都是重罪。难道胜利了,还要重罪么?那要看战争的目的。比如,领导本来想设计一个圈套把敌人诱引进来,结果你见猎心喜,上去把敌人赶跑了,不杀头是王八蛋!
黄忠加入刘备集团的时间大体和庞统、魏延相当,也有强烈的立功倾向,无论进攻益州、无论占领定军山,无论北山烧粮,他都非常积极。但是,人们对他很理解,因为黄忠毕竟还没有太急功。事实上,黄忠是这三个人中事业成就最大的。
黄忠那么大的功劳,关羽仍然不能容忍,后人就说关羽骄傲。但是,如果一个人在一个集团服务了36年(184——219),突然有一个新员工和他平起平坐,当然要心理不舒服。
关羽窝囊黄忠,历史没有记载黄忠的发言,估计他就忍了,毕竟人家是老同志,自己年高但资历浅。
庞统和魏延有本事,但确实不会做人,放在任何一个单位,都有事业大发展的可能,但也有搅合的一塌糊涂的可能。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10-29 07:59:47 +0800 CST  
魏延的悲苦人生
1949年9月林彪统帅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进攻锦州发起辽沈战役。在这之前,关于发起辽沈战役林彪和毛泽东发生了长时间的争论。我前面已经分析,林彪用兵非常谨慎,极少打无把握的战役。当林彪同意南下的时候,他已经有了绝对的把握,沈阳城的卫立煌已经在劫难逃。但是,林彪南下是有缺点的,东野虽然是中共各大野战军中最富裕的部队,但国军在东北也是最能打的部队,新一军和新六军是国军的王牌。东野最大的缺点就是脱离了松花江以北的老根据地,进入外线作战。在辽沈战役之前,解放军的后勤总体是根据地内线供应,而国军则是从大后方进行联勤供应。这种后勤供应的特点决定了国军可以远距离作战,而东野如果脱离根据地就必须特别慎重后勤供应。东野当时已经几十万大军,对后勤的供应已经非常敏感。东野南下的汽车只携带了单程汽油,这是为了增加对人员和其他物质的运载,如果打败,东野的所有汽车就统统丢弃,那么所有的重炮都因为没有汽车而必须丢弃。也就是说,如果东野不能在预定时间拿下锦州,那么东野就不是一般的军事失利,而是一次极其重大的挫折。这是林彪长期不同意南下的原因。
1949年林彪南下后,在蒋介石的督促下,沈阳国军编组了廖耀湘兵团西进援助锦州。廖耀湘知道直接西进一定会被林彪围城打援,所以趁东野主力进攻锦州外围的时候,掉头掐断了了东野的后勤保障线。
林彪南下有一次重要的犹豫,那就是侯镜如兵团进入辽沈战场。侯镜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侯镜如背后的傅作义。本来,国军内部非常不团结,傅作义很难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让自己统帅的部队去东北打这种高消耗的苦仗,何况为了配合东野发起辽沈战役,聂荣臻的华北野战军已经提前出动。但是,傅作义这家伙已经感觉到如果东北国军完蛋,自己就是林彪进攻的对象,所以非常积极动员侯镜如兵团进入东北战场,同时自己策划了奇袭西柏坡的军事行动。聂荣臻的华北野战军对傅作义的牵制非常不力。
如果侯镜如兵团进入锦州,东北野战军绝对不可能攻取锦州,而廖耀湘就会大踏步向锦州合围,林彪的胃口根本就吃不了这两桌子菜,攻城不可、打援无力,只能撤退,撤退就是大溃退。
所以,林彪非常紧张。
现在,我们看电影《辽沈战役》,西柏坡的毛泽东很生气,认为侯镜如兵团是一个并不大的敌情变化。我一直是佩服毛泽东的,但在这个地方我是不同意他的判断,十万人加入战场是一个极大的敌情变化!在特定的情况下,就是一个连加入战场也是重大敌情变化,压死骆驼有时就是一棵稻草,因为一棵稻草可能就超过承受的极限。
林彪之所以最后同意南下并最后取得锦州战役的胜利,关键是发现了塔山这个地方的特殊性。辽西走廊地形异乎寻常的逼狭,而塔山以北没有一个可以使用的海港,这样侯镜如兵团要想进入锦州战场就必须通过塔山,而塔山这个地方虽然没有什么险要的地形,但是过于狭窄非常不利于国军的大兵团展开,解放军只要牢牢控制住塔山,国军无论有多大兵力都只能干瞪眼。而国军只要拿下塔山,由于地形的开阔,解放军就极难建立新的防线,国军就可以蜂拥而进锦州了。
所以,辽沈战役的核心是林彪拿下锦州,而拿下锦州的关键是塔山。只要守住塔山,无论侯镜如还是他背后的华北傅作义就没有发挥兵力的空间。只要侯镜如兵团进入不了锦州,廖耀湘就只能在锦州以东徘徊而不敢和林彪对决,那么林彪就可以一口一口的消灭东北国军,只要拿下锦州,林彪就可以用锦州的物质进行补给。
如果把林彪南下的东野类比为第一次北伐的诸葛亮,那么沈阳的卫立煌和他派出的廖耀湘就大体上是曹真,而傅作义和他派出的侯镜如就大体上是司马懿。街亭那个小地方就类似塔山,地方不大关系全局。郿城是诸葛亮进攻的目标,大体类似锦州,长安就类似沈阳。
马谡、王平失守街亭和吴克华、胡奇才塔山鏖战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们今天过于关注马谡的指挥失误而忽略了战争性质的差异性。
塔山大战,解放军的兵力和装备都处于绝对劣势,解放军虽然战略筹划和战役指挥都非常正确,但胜利的基础是广大指战员的英雄奋战和不怕牺牲。
忽略这一点只谈战略什么的是没有意义的。
马谡守御街亭,虽然兵力处于劣势,但装备并没有差别,占据山地本身没有缺点,缺点是山上没有水。但是,王平毕竟有一支军队在当道立营。马谡在街亭遇到挫折后,如果顺利突围汇合王平还是可以挽救局面的,因为他们背后还有魏延的二道防线。诸葛亮的安排是谨慎的。但是,问题来了,问题是诸葛亮北伐是一场并不正义的战争。
马谡大军其实是主动上山的,面对司马懿断水,马谡没有采取什么措施,他是故意把自己的部队逼入绝地,然后绝地反击的。
我们看《三国演义》有过多次绝地反击的成功战例。但是,马谡失败了,为什么?
我们看《三国演义》的绝地反击,一般都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多少都有一点正义性,另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有一个猛将当先冲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街亭山上马谡的士兵没有拼命的积极性,面对魏军的围山,蜀军都非常害怕,马谡连杀两员将领,蜀军才向下冲锋,一遇挫折就撤回山去。马谡本人的单兵素质非常的差,不能带头冲锋,撕不开魏军的包围圈。当天夜里,大批的蜀汉军队就主动下山投降了。
马谡山上没有水,王平军队太少不能解救马谡,但是王平一直拦住大道,魏军并不能偷过。如果马谡和王平能够汇合仍然可以守住街亭。
马谡的军队在山上连三天都没有支持就被迫突围,面对马谡的突围,司马懿命令让开大道。
当马谡命令士兵进攻,他们拒绝,因为进攻就是送死。当马谡命令士兵坚守,他们还是拒绝,因为没有水是不能长期坚守的。当马谡命令士兵突围,士兵就非常积极,他们也不愿意投降,毕竟益州还有父母、老婆和孩子。所以,司马懿放开大道,让蜀军的锐气消耗掉再追击他们。
马谡和王平最危险的时候,魏延赶到了。应该说魏延的反应还是非常迅速的,他在司马懿到达街亭的第三天就主动到达街亭。如果马谡能够在山上多坚持一天,魏延就可以构建另外一道防线,也可以接应马谡撤退,蜀军虽然有重大损失,但毕竟可以控制住局面。
但是,马谡没有坚持三天!马谡的军队没有继续坚持的思想动力。
如果是解放军在街亭坚守,如果也出现重大领导失误,会不会全线崩溃?答案是不可能!
解放军历史是非常有名的“风门岭十三勇士”就是一个绝证。
1950年4月邓华指挥了海南岛战役,渡海先锋部队第43军第127师第381团一连迎来了最残酷的考验。由于渡海船舶的短缺,进入海南岛的解放军仍然处于劣势,薛岳指挥部队反击解放军登陆部队,我解放军如果控制交通要点风门岭,那么就可以赢得大部队集结的时间,否则国军就可以依托兵力和装备优势继续控制海岸线。因此,风门岭就成了海南岛战役的关键。
风门岭最高峰为105米,被称为105高地。但是,风门岭面积狭小而且没植被,非常不利于防守。
接受任务的时候,渡海部队“辗转行军作战,已经有两天三夜没有获得休息了。”
风门岭战斗,一连在10个小时先后打退了国军13次的步兵炮兵联合进攻,总共击溃了国军的3个步兵团,1个步兵炮连,1个山炮连,3个迫击炮连。阻击了国军6个团的增援部队,使解放军集中主力歼灭国军主力,夺取了这场决战胜利。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10-29 11:29:12 +0800 CST  

楼主:yc雨花石

字数:180661

发表时间:2012-09-23 21:2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2:55:33 +0800 CST

评论数:1496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