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的20场战争》,一部另类的“中国通史”

晚点到家后更新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2-15 21:22:33 +0800 CST  
第1节•汉匈百年战争(三)——汉帝国的反击

1、马邑之围

汉武帝即位之初,很多事情还要看他奶奶窦太皇太后的脸色,这皇帝当得是不太尽兴。窦太后习惯了老一套的做法,不喜欢弄险,不同意汉武帝对匈奴诉诸武力。在汉武帝即位的头六年,即建元年间,汉帝国一如既往地忍气吞声,而此时南方也不太安宁: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闽越围攻东瓯;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闽越又攻南越。闽越的两次进攻,汉武帝都派人去平定,都是还没走到目的地,闽越就退兵了,倒也没有带来大的兵祸。
虽然南方闽越的频频作乱吸引了汉帝国的注意力,但汉武帝一刻也没有忘记匈奴——怎么忘得了呢!
建元六年五月,窦太后崩,这时,汉武帝真正开始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终于可以施展自己那“击灭匈奴,缔造强汉”的宏伟抱负了。
汉武帝首先是改元为元光元年。为了遏制匈奴人在边境的嚣张气焰,保边境安宁,汉武帝命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领兵屯云中,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领兵屯雁门。同时,汉武帝鉴于匈奴人是“马背上的民族”,汉人要想跟匈奴人决一雌雄,非要众多良马不可,于是他大力支持养马,决心打造一直强大的骑兵。
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汉武帝还计划来一次大的,狠狠地敲一下匈奴人,让他们知道汉人不是一群羊!
就在这节骨眼上,匈奴单于又派人来汉朝借“和亲”之名,行敲诈勒索之实。匈奴人以为汉朝皇帝年轻,好欺负,孰知这汉武帝针对匈奴人的来意,召开了一次朝廷会议。
在会上,汉武帝说出了自己的心意:“这匈奴人隔三差五地就来我们大汉要钱要人,还真把我们大汉当成他们的粮仓、金库、附庸了?我们把公主送去,把大量财货送去,到头来怎样?他们非但没有收敛,还变本加厉!每次听到边境军民又被匈奴人蹂躏、屠杀,我就非常心痛,现在,我打算派兵去攻打匈奴,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皇帝的话正说中大臣们的心思,但大家心里没底儿,如此冒险的决策,没人敢站出来发声。这时,大行王恢看不下去了,他站了出来,慷慨陈词,认为大汉帝国不能再忍下去了,一席话说得汉武帝和诸位大臣是热血沸腾,但是御史大夫韩安国听后起身,陈述利害,如一盆冷水,浇灭了众人内心的熊熊烈焰。最后,汉武帝还是被迫接受了匈奴的和亲要求。
虽然还是要和亲,但是汉武帝的心里话已经和大臣们说了,大家都知道汉匈之间的现状维持不了多久了,忍耐了60年,总不能一直忍耐下去。
汉匈虽然实际敌对,但边境之间的贸易还是比较频繁,毕竟都要生活。在与匈奴人做交易的汉人中,有一个名叫聂壹的人,此人是马邑巨富,长年与匈奴人贸易,没少赚匈奴人的钱,但是苦于匈奴人隔三差五地打劫边邑,会影响其经济利益甚至是身家性命,于是聂壹一直很希望政府能出面摆平匈奴铁骑。
前面我们知道王恢是支持汉武帝想法的,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主战派,聂壹门路颇多,成功跟王恢套上了关系,对王恢说道:“我们这些居住在边境的汉人真是受够匈奴人了,我长年与匈奴人做生意,很多匈奴人都认识我,我现在有一计策,就是我假装卖国,用利益骗匈奴单于出兵,而我汉家兵马在马邑谷中设伏,断其归路,这样一来,匈奴单于可擒,我大汉边境可安!”
王恢听后觉得很有道理,认为此计可行,也不耽搁,立马向汉武帝反映。
年轻的汉武帝听后也是跃跃欲试,但保守派的韩安国还是认为不妥,韩、王两人在朝堂之上公开论战,韩安国认为连汉高祖刘邦都被围困在白登山,我们又怎么能击败匈奴人呢?兵马一出,天下骚动,这万一有个好歹,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而王恢则认为,当初赵国区区一地方小国,面临着诸国的威胁,尚且可以连连击败胡人,让胡人不敢轻举妄动,这是为什么?因为人家齐心,不怕死;现在我堂堂大汉,国土、人口是当年赵国的十倍以上,却被匈奴压得喘不过气来,这也能忍?
王恢的话打动了汉武帝,他若有所思,半晌,决定依王恢之计,配合聂壹,在马邑伏击匈奴大单于!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夏六月,汉武帝命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领兵30万,在马邑周围设伏,静待匈奴单于。
聂壹找到单于,声称自己可以把马邑献给单于,要单于带兵接收。当时在位的军臣单于一听,高兴得是合不拢嘴,当即表扬聂壹:“你的跟匈奴合作的榜样!”但是一旁的中行说却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然而军臣单于已经被这天上掉下的馅饼砸晕了脑袋,哪还管那么多,况且,他汉人敢诈我匈奴?他敢诈,能赢得了我匈奴?
得知聂壹的计策成功,汉军三十万将士那是摩拳擦掌,憋了六十年,现在终于可以好好出一口恶气!
这匈奴单于不知是出于什么心态,带了十几万骑士出发。若是接收小小的马邑,一两万人完全足够,这十几万骑士的阵仗,恐怕匈奴单于之意,可不只是拿下区区一个马邑呀!
十几万匈奴骑兵浩浩荡荡往马邑杀来,黄沙滚滚,地动山摇。也许是匈奴人阵势过于夸张,以至于人马未到,劲风先至,军臣单于到了离马邑还有百余里的地方,愈发觉得不对劲儿。
你说这聂壹跟我说好了是秘密行事,这北方荒漠人烟稀少,我进军如此快速,这人怎么就跑光了呢?人跑光了我能忍,这牲畜落在外边是怎么一回事儿?越想越觉得不妥的军臣单于,马上命前锋探路,结果刚好碰上了一个边防小亭。小亭里也就那点人马,三下五除二就被匈奴人攻下来了,小亭的尉史被活捉,押解到军臣单于面前。
军臣单于对其进行一番刑讯逼供,这尉史没啥骨气,把汉军的计策统统告知了军臣单于。单于一听,先是惊出一声冷汗:险些命丧马邑呀!接着,是庆幸天佑匈奴,被我提前获知了这一计划!单于当即下令全军班师折回老巢,临了还不忘感恩这个尉史,封其为“天王”。
三十万汉军此时还不知道匈奴人已经折回,王恢和李息也已经带了三万人马绕到匈奴人后方,准备袭击匈奴人的辎重。这马邑的汉军等了许久不见匈奴人的踪影,王恢等人看见匈奴人逃回匈奴,知道计策已经败露,本想截击,但想想自己只有三万人马,无异于以卵击石,于是眼睁睁地看着匈奴人开回老巢。而马邑的韩安国等人得知匈奴退兵,既不甘心又怕汉武帝降罪,忙带领数十万汉军全速追击。
匈奴骑士四条腿,汉军两条腿,数十万汉军追匈奴骑兵,就像在大马路上骑单车追汽车,怎么可能追得上?结果扑了个空,虽不甘心,为之奈何?三十万汉军悖悖回师。
马邑之围,三十万汉军出征,耗粮耗财甚重,居然连一根匈奴汗毛都没带回来,这还得了?汉武帝是勃然大怒,他第一次出击匈奴,卯足了劲,却等来这么一个窝囊的结局,皇帝颜面何存!皇帝丢了颜面,那可是要杀人的!
事前好商量,事后算总账。这一次马邑之围,始作俑者是王恢,你王恢倒好,都已经绕到匈奴人后方了,却眼睁睁看着匈奴人逃回老巢,说一套做一套,不杀你,汉武帝杀谁?结果,王恢虽然花重金请汉武帝的舅舅田蚡替自己说话,但汉武帝要杀王恢的心比泰山还要坚定,绝望的王恢只好在家中自杀,以死谢罪。而那个聂壹,事后也是不知所踪,据说其改姓张氏,传言后世三国名将张辽张文远,即为聂壹子孙。
年轻的汉武帝怀着满腔热血和激愤布下的马邑之围,就这样窝囊收场了,虽然汉匈两国未能交兵,但这梁子是结下了。
回到匈奴老巢的军臣单于此时已经不再是庆幸,而是愤怒,好你个黄毛小儿,敢算计老子,找死来了!至此,汉匈之间依靠和亲维持表面和平的阶段告一段落,汉匈之间旷日持久的全面战争,开始了。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2-15 23:42:56 +0800 CST  
睡前自顶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2-16 00:26:20 +0800 CST  
睡醒自顶一下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2-16 09:47:59 +0800 CST  


匈奴骑兵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2-16 11:58:50 +0800 CST  
受打击了。。。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2-16 22:19:34 +0800 CST  
2、张骞通西域

“西域”,在中国历史上有狭义和广义这两层含义。狭义西域,指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和以南,昆仑山以北地区,这也是后来汉朝可以直接管辖的地区,包括今甘肃西北,新疆大部,吉尔吉斯斯坦大部、塔吉克斯坦全部、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等。而广义西域,则是指通过狭义西域可以到达的地方,包括中亚、西亚、南亚,甚至东欧、南欧和北非。
谈到汉匈百年战争,就不能不提到这场战争的“衍生事件”——张骞通西域,又被称为张骞“凿空”西域。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件大事儿,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仍然如此。
张骞通西域,是在汉武帝立志反击匈奴的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早在马邑之战前,为了全面反击匈奴,汉武帝已经命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前后共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出使,是在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第二次出使,是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汉武帝着手准备反击匈奴,为什么要派张骞出使西域?原来,汉武帝即位不久,就听投降的匈奴人说,在遥远的西方有一群与匈奴势不两立的人——月氏人。这月氏人早年居住在河西走廊,还一度把匈奴揍得哭爹喊娘,著名的冒顿单于就曾被匈奴人当做人质送往月氏。但是好景不长,崛起后的匈奴连连击败月氏,到了老上单于时,更是把月氏王给杀了,把月氏王的头骨砍下来当碗用,月氏人也大部分背井离乡,去了新疆。
既然敌人的敌人往往可以成为朋友,那我大汉和月氏有着共同的敌人,想必也能成为盟友,一同反击匈奴吧?听说月氏很强大,有它和我一起夹击,何愁匈奴不灭!就是在这种想法的驱动下,汉武帝命前来应召的勇士张骞,以归化的胡人堂邑父为向导,带领一百多号人,满怀着激情与希望,向西方启程。
然而,当时要从汉帝国到达月氏,就必然要经过匈奴人的领地,那可是凶险至极。果然,进入匈奴境内没多久的张骞,很快就被匈奴人发现,并且被活捉、拘留。
匈奴人很聪明,知道张骞一行的意思,虽然对自己国力很自信,但总不能让他们得逞,徒增麻烦,同时,又不愿杀了张骞,毕竟人家是使者,杀了会惹来许多麻烦,而且张骞本人有才干,若肯留在匈奴,也是可用之才。于是乎,就强迫张骞与当地女子通婚,还生了一个儿子,希望用家庭栓牢张骞的心。
不过,匈奴人实在是低估了张骞这条汉子,在一国面前,区区小家何足挂齿?经过多年的谋划与等待,公元前129年,趁匈奴人不备,张骞等人成功“越狱”。
“越狱”后的张骞一路狂奔,凭借多年来在匈奴掌握的情报,来到了梦寐以求的西域,孰知此一时非彼一时,月氏已经被后来的乌孙赶跑,到了今天的土库曼斯坦那边,建立了一个名叫大夏的国家。而且,月氏人已经不愿意再找匈奴人复仇——日子过得好好的,还瞎折腾啥呢?张骞等人在西域活动了一年多,没能完成原先的任务,只好回师复命。
想着十年前被匈奴人截获,张骞等人决定不走旧路,而取道羌人的势力范围返回长安,没想到羌人已经沦为匈奴的附庸,张骞一行人又被抓住,拘留了一年多,后来张骞铤而走险,再度成功越狱,从出使西域开始,辗转十三年,终于回到长安。出发时,一行百多号人,而如今,只剩他和堂邑父二人了。
张骞这第一次出使,虽然没能完成任务,但却无意中了解到西域的风土人情,还意外了解到有一个名为“身毒”(古印度)的国家,这为之后汉武帝派人开通西南通道埋下了伏笔,也就有了后来的“夜郎自大”。因此,汉武帝对张骞还是很满意的,对其和堂邑父进行了一番褒奖。
当时汉匈战争正激烈地进行,出于战略考量,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决定再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一次,情况已经不一样,汉帝国已经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正准备对匈奴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张骞一行三百余人,带着许多财宝,主要目的是要拉拢西域各国站在大汉这边,这已经不是夹不夹击了,这是要他们臣服!
虽然最后张骞还是未能圆满完成任务,但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加强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联系,不但狭义西域地区的大小国家先后臣服汉朝,连西亚的安息(波斯)和更远的大秦(罗马)都与汉帝国建立起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
因此,虽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于表面上看都没有完成任务,但其背后蕴含的成果,直到今天也取之不尽,新疆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正式成为中华帝国的领土。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2-16 22:42:20 +0800 CST  
睡前自顶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2-17 00:14:37 +0800 CST  
自顶一下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3-09 06:49:33 +0800 CST  
呼~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3-09 18:07:42 +0800 CST  
,,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3-09 18:57:38 +0800 CST  
喜欢上了中国改革史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3-09 21:03:50 +0800 CST  
……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3-10 08:24:27 +0800 CST  
666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3-10 10:27:38 +0800 CST  
……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3-10 14:29:52 +0800 CST  
下课更新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3-10 16:37:21 +0800 CST  
第8节•赤壁之战(二)——大战前的较量

彼此的算计:
关于赤壁之战的具体地址,至今没有定论,笔者也不敢指明具体在哪,只好说是在当时乌林港与樊口港之间的长江水域。
曹操率军沿长江及两岸行军,准备直取秣陵、三吴之地,灭亡孙权。为此,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也逆江而上,迎面以战曹军。
由于曹军主力是北方人,士兵不习水战,将领也不懂这一块,于是曹操只好倚重投降过来的荆州军,荆州军也依旧归其老将领蔡瑁、张允等人指挥。
孙刘联军的信心主要源自于在水战上的优势,他们认为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江南水军,打起曹军那些旱鸭子来那也就几轮箭雨和强攻的事儿。但他们没想到的是,荆州军虽然人心不稳,但实力还是有的。
出了陆口港不久,孙刘联军就遇到了曹操的大军。“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虽然曹军和孙刘联军也不能完全算是仇人——至少曹军与孙权军没有多少恩怨,但既然是战争,那也就跟仇人没有多大区别了,两家果断开战。
孙刘联军火力全开,但却惊奇地发现对方在水战中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好对付!原来,是曹操军中的荆州军发挥了作用。几轮交战后,孙刘联军虽然占据上风,让曹军前进不得,但自己也打得吃力。
不能再这样打下去了,必须想想办法。周瑜率军略为后退,继而扎营,曹操也下令停止进军,双方隔江对峙。
曹操知道自己水战会吃亏,但是兵力雄厚,周瑜打不过来,于是决定先对峙练兵,日后再一鼓作气干掉孙刘联军。而周瑜也琢磨着非得把荆州军弄瘫痪不可,否则凶多吉少,因此也按兵不动,思考对策。双方就这样各有各的打算,暂时没有大的军事行动。
虽暂不比武,但还在斗智。曹操首先搞起小动作,他派周瑜的小学同学蒋干前去劝降周瑜,顺便了解一下孙刘联军的虚实。周瑜多么聪明的一个人,一看蒋干就明白了曹操打的算盘,于是心生一计,故意让蒋干以为孙刘联军渣渣,还“不小心”让蒋干在半夜里发现了曹军将领的“通敌信件”!
一看这信件,蒋干被吓得是倒吸一口凉气,也不管夜深路不好走,连夜就偷跑回曹营,向曹操报告此事。曹操听后大惊,原来,信里面写着要拿曹操的人头过去投降,而写信人是蔡瑁和张允。
好你个蔡瑁和张允!曹操本来就多疑,最近又对荆州水军的表现不满意,难怪那么多人还打不赢孙刘联军,原来你们两个小子想拿我的命去孙权那里领赏!生气的曹操当即下令捉拿蔡瑁、张允等人,并且来不及听他们解释,就迫不及待地将他们砍了,任命于禁和毛玠这两个曹军将领中水战“学得最好”的来掌管荆州水军。
这下,孙刘联军的心腹大患轻易地就被除去了,他们死后,曹操冷静下来想想,发现大事不好!中了周瑜那小子的借刀杀人之计!这才知道蔡瑁、张允死得冤枉,想想剩下的半吊子水军将领,追悔莫及。
人死不能复生,时光也无法倒流,既然杀了,那后悔也没用,想想接下来怎么办才比较实际。曹操脑子转得快,“我杀了蔡瑁,刚好可以作为他两个弟弟倒戈的借口”,得意的曹操于是派蔡瑁的族弟蔡中跟蔡和到孙刘联军那边诈降。
这蔡中、蔡和两人都是草包,就他们俩那点破智商,加起来都不知道有没有周瑜一个人高,周瑜能看不出来他俩是诈降?不过也好,那就将计就计,利用这两个呆子。
周瑜假装对蔡中蔡和放一百个心,有什么大事都会让他们知道。后面的历史想必大家都知道,周瑜等人想出苦肉计,也是多亏了蔡中蔡和报信,才使得曹操深信不疑。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3-10 18:45:35 +0800 CST  
……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3-10 19:26:52 +0800 CST  
最近事多、网差、心烦,更新慢,还请大家见谅!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3-11 15:24:34 +0800 CST  
自顶一下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3-11 16:00:58 +0800 CST  

楼主:史海求索

字数:66459

发表时间:2016-01-28 04:1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2:52:01 +0800 CST

评论数:156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