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的20场战争》,一部另类的“中国通史”

战争,是人类兽性的体现之一,又受人类理性的影响而变得复杂。战争,是文明之母,倘若没有战争,恐怕就不会有现今如此灿烂的人类文明;战争,又是文明之子,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赋予了战争更多地理由、杀戮和恐怖。
人类历史上第一场战争早已无法考证,但是在人类有意识记录历史的这几千年时间里,战争却几乎是无时无刻都在进行。就拿本文所讲的各战争的“总策源地”——中国来说,在中国号称长达五千年的历史中,战争虽然不能说是中国历史的主角,毕竟那样太残酷,但至少可以说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记得有人做过统计,中国最长时间的一段整体和平时期,就是今天,从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算起,到今天,也只是三十多年的光阴。
也许我们很多人感觉不到,中国的历史,深受战争的影响,我们的今天,还残留战争的烙印。因此,本文就是希望从“战争”的角度,去看待、去讲述另类的“中国通史”。
在本文中,将提到20场大大小小的战争,这些战争都是笔者认为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甚至今天仍然可以深切体会到其影响的。这20场战争,有些是单一的战争,更多的是一系列战争的合称,故名为20场,其数实远超20。在此,笔者先将这20场战争的名单列出:
1、拉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变革时代序幕的“涿鹿之战”;
2、华夏族形成的决定性战争“阪泉之战”;
3、结束三千年分裂、开创大一统时代的“秦统一六国之十年战争”;
4、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第一次对决“汉匈百年战争”;
5、四百年乱世之源的“汉末十年动乱”;
6、第一次错失的统一——“赤壁之战”;
7、第二次错失的统一——“淝水之战”;
8、重建中华帝国的“隋灭陈之战”;
9、中华帝国与阿拉伯帝国的碰撞——“怛罗斯之战”;
10、中华帝国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
11、汉人初失帝国的“蒙古风暴”;
12、引爆明帝国的东北亚火药桶——“抗日援朝”;
13、最后的帝国——“满清入关”;
14、海权与陆权的对抗——“郑成功复明之战”;
15、古代与近代的分界点——“鸦片战争”;
16、国运之争——“甲午中日战争”;
17、民国的转折——“北伐战争”;
18、中国的重新统一——“中原大战”;
19、国运的转折——“抗日战争”;
20、开启新的时代——“解放战争”。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1-27 20:15:00 +0800 CST  
第一章
先秦时期,若从炎黄二帝算起,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为止,历时约3000年。这可能是我国历史上战争最频繁的时期,从有“中华第一战”之称的“神农氏伐斧燧氏之战”,到涿鹿之战、鸣条之战、牧野之战,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大大小小的战争,诸如城濮之战、崤之战、长平之战,等等等等,无法一一列举。
这一时期的战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规模、烈度日益增大,从最初的部落之间的战争,演变成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继而成为国家间的战争,甚至发展成“天下大战”。虽然这一时期战乱凭仍,但是大体不出吞并、称霸的范畴,大多对中国历史进程的直接影响比较小。
然而,已知只是“大多”,那就肯定还有“少数”,而这“少数”之中的“典型”,就是本章要讲述的对象,它们分别是:1、拉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变革时代序幕的“涿鹿之战”;2、华夏族形成的决定性战争“阪泉之战”;3、结束三千年分裂、开创大一统时代的“秦统一六国之十年战争”。
到底这些战争的来龙去脉为何,有哪些旧的和新的认识,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什么、提炼出什么?问题会有很多,答案到底如何,且听我娓娓道来。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1-27 20:20:51 +0800 CST  
第一节•涿鹿之战(一)——良渚入侵和黄帝东迁

我们知道,任何事情都有起因、经过、结果,作为各自拉一帮人就开打的“群架威力加强版”——战争,也是离不开这个规律的。所以啊,我们要按捺住内心的激动、澎湃,先来了解一下涿鹿之战的起因。
那么,作为堪称“划时代战争”的涿鹿之战,到底是怎样打起来的呢?接下来,咱们就去一探究竟。

良渚入侵

良渚文化的起始年代距今约5300-4000年,是一个主要发源于太湖平原的史前文化。我们知道,那是传说中的江南,土地平坦肥沃,被称之为“鱼米之乡”,自然条件非常优越。但是,那是现在,或者说是离现在不久前。在良渚文化发展时期,由于正值全新世大暖期,当时的太湖流域可是跟现在的亚马逊平原差不了多少的。
在这湿热的太湖平原上,良渚先民发展起了很先进的史前文化,生产力发达,人口总量也随着食物产量的上升而增长,并且增速比较快。不过太湖平原毕竟地方比较小,而且当时的土地利用率真的很不高,所以环境人口容量相对较小,那么人口的大量增长必然会导致资源的紧缺,资源的紧缺必然促使人们去开辟更多的资源,于是良渚先民便有了向外殖民扩张的内在驱动力。
只有内在驱动力,还不足以赋予良渚先民强大的殖民扩张意识,谁愿意离乡背井呢?但是,因为大暖期的降水量异常丰富、海平面上升等原因,使得太湖平原经常内涝,海水还时不时倒灌,本来就不大的一块地儿越变越小,还闹起了盐碱化,于是,越来越受不了的良渚文化先民,在这外因的迫使下,加之自身内因的驱动,开始走上了集体扩张的“打砸抢”道路。
既然连北纬30°左右的太湖平原都跟现在的亚马逊平原差不多,那么往南发展,就相当于是进入了寸步难行的热带雨林区了。即使是现在,人类在热带雨林区的活动也不太顺利,因此在生产力虽已获得长足发展,但是仍然不怎么发达的新石器时代中后期,热带雨林可能比沙漠更难对付。所以,良渚文化先民起初向南、向西(逆长江两岸而上)扩张的幅度并不大,他们满怀着对家乡的不舍和对新环境的向往,集中力量向北扩张。
在良渚文化扩张时期,正是大汶口文化的中后期,大汶口文化区已经超出了山东省的范围,向南发展到苏北地区,甚至到了淮河南岸。因此,良渚文化先民“北伐”的第一个对手,就是大汶口文化的先民。
大汶口文化虽然发达,但毕竟上了年纪,活力不比当年,很多东西都固化了,而良渚文化则如刚出道的小伙子,意气风发、敢闯敢拼。结果,大汶口文化跟良渚文化一碰撞,马上呈现出“兵败如山倒”的颓势,良渚文化一路高奏凯歌,向北推进,没有遇到多大阻击便称霸苏北、挺进中原。已经进入苏北的大汶口文化大多是要么被消灭,要么被同化,只有少数得以保存。
“成鸠氏之国……兵强,世不可夺”,《鶡冠子》中这样记载着一个江南古国,而据考究,我们认为,这个成鸠氏之国,就是良渚文化区的其中一个部落,而且这个部落的人很暴力、很能打,装备也很好,在当时非常强悍。但是还有比它更强悍的,那就是将在后文出现的蚩尤,他是“战神”,被推为“兵主”,是涿鹿之战的主角之一!
大汶口文化在良渚文化面前的不堪一击,不但刺激了良渚文化先民的野心,而且引起了中原地区神农氏为首的“仰韶—大汶口文化区”部落联盟的恐慌。
从有关三皇的传说中我们认为,当时在位的应该是神农氏(由于史料有限,关于这一时期的事件我们都不能使用表肯定的词语)。神农氏发源于姜水,即今陕西宝鸡一带,位于仰韶文化的西端、属于马家窑文化的东陲,秉承着马家窑文化向外扩张的传统,老早就进入了中原,后来还取得了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领导权,其首领被尊为“炎帝”,位居三皇之一。
据太史公《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到了良渚入侵时期,“神农氏势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禁。”大概可以了解到,当时神农氏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面对良渚文化的入侵,就好像满清政府面对西洋人的侵略一样,几无还手之力。《史记•五帝本纪》还接着说,“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有一些书籍更是说九黎国君蚩尤想夺取炎帝称号,这个蚩尤,实为良渚文化的代表,或者说是该文化向北扩张的主力军,他要夺取炎帝称号,其实是想取得中原地区,即“仰韶—大汶口文化区”部落联盟的领导权,继而称霸中原地区。
面对咄咄逼人的良渚侵略军,大汶口文化先民和仰韶文化先民会怎样应对?他们之间将要迎来怎样的结局?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1-27 20:22:33 +0800 CST  
顶一下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1-27 21:45:31 +0800 CST  
小观点:

(一)蚩尤为良渚文化代表:蚩尤族主要发端于今长江下游地区,活跃于黄河下游地区,而这一地区正是良渚文化由发展到扩张所及的地区。且蚩尤部落被称为九黎,其图腾也带有浓厚的南方文化色彩,加之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学者认为蚩尤一说源于良渚文化,因此,鉴于蚩尤所部实力之强、知名度之高、战后影响之大,故将其作为良渚文化的代表。

(二)神农氏族源:神农氏也被称为“炎帝”,关于神农氏的起源,传统说法主要有西北说、南方说。笔者认为,西北说更符合当时的实际,而南方说则更多是后人附会。尤其是汉时阴阳五行说盛行,把南方定为“火”,继而造成了炎帝在南方的说法愈演愈烈,到了宋朝,因为宋认为自身是“火德”,奉炎帝为保护神,所以便更加宣扬炎帝出自南方。但是,从当时南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现今考古挖掘支撑来说,炎帝出自南方的可能性不大,神农氏起源于姜水,是目前为止最可靠的一种说法,也是能得到考古学支撑的(考古不可能直接证明神农氏,但是可以找到神农氏的影子,就好像尧王城的君主不一定叫尧,但是确实有像尧这样的君主存在于尧王城一样)。

(三)仰韶—大汶口文化区部落联盟:主要指河南、鲁西、晋南、冀南地区的部落联盟,是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占主导并有重叠的一个地区里面的部落联盟,其首领是三皇。良渚文化入侵时期,正值神农氏统治时期,前面提到,神农氏源自西北,其迁徙原因可能是神农氏之前实行游牧经济为主,或者是粗放的耕作农业耗尽了地力。而神农氏迁入该地区之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技术特别是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提高,农作物品种数量和产量显著提高,继而奠定了神农氏在该地区部落联盟中的地位。而农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部落之间的联合,从而形成了更为稳定的部落联盟。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1-27 22:43:10 +0800 CST  
黄帝东迁

大约和良渚文化扩张同时或稍晚,神农氏的小兄弟、生活在西北的黄帝部落也踏上了寻找新家园的道路。当然,这个时候的黄帝还不叫黄帝,他有自己最初的名字,叫“姬轩辕”。
这名字取得很简单,因为黄帝自己的部落最早是起源于姬水流域(比炎帝的老家要稍靠北一些,据说两伙人有着较为亲密的血缘关系),所以姓姬。又因为出生地叫“轩辕之丘”,所以名字叫轩辕。跟日本明治维新后老百姓取姓氏的情况很像有木有?!当时的日本老百姓也是随手指一个比较好认的事物或地名,就把它当成自己的姓氏,看来一百多年前日本人民的觉悟和我国五千年前劳动人民的觉悟是差不多的。
据说这个姬轩辕啊,一出生就显露出了神通,从小到大都非常聪明,而且能力出众,最关键的是可以团结众人。在当今社会,能力出众和团结众人只要有其中之一就已经很不错了,而姬轩辕可以做到兼备,那真的是不得了。当然,事实上他是不是真的神通广大、能力超群呢?虽然不可考,但是绝对不会是真的那么神奇的,这只是后人一种对超自然能力的崇拜和向往罢了。
不管怎样,姬轩辕却的确是一个很了不起的部落领袖。为什么笔者敢这么肯定?因为姬轩辕一生做了好几样大事,而且对历史影响很大,这些事情也许大家都是知道的,笔者要讲的第一件事,就是“黄帝的搬家”。
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搬家”。原因不明,可能是胡乱生产,把自己地力耗尽了,又想着去糟蹋别的土地;也可能是游牧经济占主导,要追求更肥美的牧场;还可能是在老地方仇家太多,活不下去了,不得不逃命,等等等等。
不管怎样,姬轩辕的确是带着整个部落,收拾好行李,从姬水出发,向东方进军。关于这次“搬家”,有两点我们是可以知道的,一点是“起点”,一点是“终点”。“起点”即为姬水流域(有观点认为即为今渭河上游),“终点”则是冀北地区。而在这沿途路线到底为何,学界历来众说纷纭,比较多人认同的,是范文澜先生的说法:“仰韶文化的种族,从西方往东方发展,到渑池地方,遇到另一类的阻碍,前进不得,遂渡河入山西,北上顺长城线往东。”这是他提出的一个大致路线,而他认为黄帝最终不但是到了冀北,还有分支是经热河(今河北省北部和与河北省接壤的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中部到辽东半岛和朝鲜北部的。
在这里,我们没办法确认范先生所指的“另一类”是指什么文化的先民,但后来姬轩辕的部落可能阴差阳错地与红山文化的先民产生了接触,并且两种文化互相交融,互相吸收,还结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联盟。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红山文化里面的玉文化、龙文化和女神文化等与我国传统文化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许多专家学者都在找寻其中的奥秘,这里面肯定有着某种程度上的交流与融合,而后来进入中原的黄帝部落可能就是担任着中间人的角色。在黄帝与蚩尤的战争中,从黄帝所处位置及所动员的武装力量来看,我们也可以了解到红山文化先民确实加入了这场战争,并且表现相当出色,甚至有人还认为黄帝就是源于红山文化的。
总之,姬轩辕的聚族迁徙,不但找到了新的家园,还有意无意地卷入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战,并且改变了中国史前文化的发展走向,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1-28 00:49:54 +0800 CST  
顶起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1-28 09:17:17 +0800 CST  
@huluwayy 2016-01-28 10:01:38
顶起,楼主加油!
-----------------------------
感谢您的支持!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1-28 11:12:05 +0800 CST  
小观点:
(一)黄帝部落与红山文化的关系:黄帝部落作为“外乡人”,进入了红山文化区,可能通过军事或联姻的手段,取得了红山文化区先民的一定程度上的归附或者说帮助,而且黄帝部落代表的仰韶文化也和红山文化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从而使得黄帝部落及其入主中原后的所作所为带有浓厚的红山文化色彩。甚至有学者认为,黄帝部落即起源于红山文化。不管怎样,黄帝部落与红山文化关系紧密,两者共同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1-28 13:11:16 +0800 CST  
顶起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1-28 13:58:43 +0800 CST  
。。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1-28 15:26:40 +0800 CST  
第二节•涿鹿之战(二)——激斗,炎黄VS蚩尤

备战!备战!

面对来势汹汹、骁勇善战的良渚侵略军,大汶口文化先民的“边防部队”——苏北部落群几乎全军覆没,良渚侵略军杀进了中原,把战火直接烧到了神农氏的地盘。
神农氏的统治已经腐朽不堪了,当时的炎帝恐怕还搞不清楚这良渚人是哪里来的,是人还是鬼,只听说良渚人非常凶悍,个个如修罗一般,尤其是他们的老大蚩尤,铜皮铁骨、刀枪不入,吃砂石,喝人血……越听越可怕,越想越发怵……
但怕归怕,这仗还是要打的,谁都知道这仗要打,但是具体要怎么打,一时还没有达成共识。前方的失利也许是偶然,但是一路溃败而且良渚人毫无强弩之末的征兆,这可如何让人乐观起来?很明显,单凭仰韶—大汶口文化区部落联盟的力量,是难以抵挡良渚侵略军的步伐的,然而要找外援,又不知道四海之内,诺大个中国,有谁可以和良渚侵略军一较高下。
时间不是静止的,战争不会等人。你想你的办法,我不会因为配合你思考而停下征伐的脚步。
就在神农氏手足无措之时,蚩尤已经挥师杀向神农氏统治的心脏地带,并且大败隶属神农氏的武装力量,神农氏在忠诚卫士们的死命拼杀下侥幸逃脱,而蚩尤则宣布成为新一任的“炎帝”,一时间,中原变色。
就在神农氏政权几近颠覆的时候,恰巧已经进入冀北的黄帝部落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而正在南下。黄帝也算是挺“背”的,他的南下正好赶上良渚侵略军气势如虹的时候。但是,这又何尝不是一个机会呢?黄帝是一个有着政治抱负和战略眼光的杰出领袖,他嗅到了潜在的巨大政治利益,一个大胆的想法悄然产生:联合神农氏炎帝,一同击溃蚩尤为首的良渚侵略军,然后图谋中原之地,进而取得天下。
说干就干,黄帝马上和炎帝(神农氏,下同)取得了联系,双方就良渚侵略军问题互相交换了意见,对“能不能和他对着干”这一关键议题取得了共识,认为“良渚侵略军虽然厉害,但也是人,咱们一斧头下去,他们照样人头落地,老子就不信凭我们‘仰韶-大汶口文化区部落联盟’和‘仰韶-红山文化区部落联盟’团结起来的力量都搞不掂他!干!必须干!”
在达成这无比自信和热血沸腾的共识之后,黄帝和炎帝向世人宣告结成“反蚩尤(良渚)同盟”(炎黄同盟),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场称得上全国范围的内战——涿鹿之战的对战双方的名单正式确定,良渚集团正在消化扩张成果和准备更大规模的进攻,而炎黄同盟则在紧张备战。风云变色、鸟兽出逃,一场划时代的战争,即将到来!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1-28 17:05:58 +0800 CST  
顶一下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1-28 17:24:46 +0800 CST  
饭前顶一顶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1-28 17:55:50 +0800 CST  
小观点:

(一)炎黄同盟得以结成的原因及实质:炎帝希望重新夺回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领导权,黄帝则想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图谋中原、进取天下,但是在当时的现实情况下,炎、黄双方都清楚认识到蚩尤为首的良渚文化先民的强大战力,明白单独对抗没有胜算,唯有联合起来尚有一定的取胜把握,因而结成了暂时的“反蚩尤(良渚)同盟”。因此,这次结盟是一个各怀心思的结盟,其针对的对手相同,但是目的不同,这也为后来战胜良渚文化先民后,炎帝、黄帝迅速反目埋下了伏笔。

(二)炎帝称号的易手:笔者认为,蚩尤击败神农氏炎帝后,自立为炎帝,取得了一定的政治号召力,但是原本的炎帝还保有大多数该地区部落联盟所属部落的支持,因此虽然一度被驱逐,但是实力仍然不容小觑,这也是其能和黄帝平等结盟的政治资本。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1-28 19:33:02 +0800 CST  
一天了。。。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1-28 20:24:07 +0800 CST  
@leigesunboy 2016-01-28 21:12:41
刚开贴就多更点儿,更快点儿,聚聚人气。楼主写的不错,挺简练,事情交代清楚,观点明确,不像一些帖子,有用的没用的事件一股脑往上堆,纯粹是显摆知识量,写作能力驾驭不了的,只能乱成一锅粥。重要的细节可以展开讲,不重要的可以放弃。加油!
-----------------------------
感谢您的提醒、肯定与鼓励!本帖顺着时间顺序讲述影响我国历史的20场战争,是以史实为基础,加上自己的观点而写成的。我觉得知识量是基础,但不是主要,自己的观点才是核心,所以我也将多读、多思、多写,努力把这一帖子写好~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1-28 21:45:28 +0800 CST  
开打开打!

东风吹,战鼓擂,玩起命来谁怕谁?战争终于到来,两军严阵以待!
蚩尤带领大军首先发难。传说蚩尤有兄弟81人,个个凶悍无比、能征善战,后世有人认为实际上是81个与蚩尤部落亲近的大小不一的九黎部落,我部分赞成这种观点,即这些所谓兄弟其实都是跟蚩尤有着血缘关系的部落,但我认为81只是虚数,作为个位上最大的数——9,九九八十一,让我觉得这是代指蚩尤手下的部落非常多。
面对来势汹汹的良渚大军,炎黄同盟虽然已经做好了准备,仍然免不了会惊颤,尤其是跟良渚大军作战过、幸存下来的老兵,更是“谈良色变”。
两大阵营都不愧是雄踞一方的大集团,一上来,并不是直接互相出重拳狠揍,而是互相试试对方的实力,就好像有经验的搏击运动员,主动去试对手的拳重一样。
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炎黄同盟的惊颤果然有其道理和必要:双方接战数次,炎黄同盟无一胜绩,次次被打得狼狈逃窜。
双方实力对比似乎很鲜明啊!谁胜谁负似乎已经可以看出来了,想必先前还满腔热血的炎黄二帝也有点坐不住了。
但是,黄帝毕竟是黄帝,即使是心里没底,他也要镇定,要想出制敌之策。针对己方连战连败(良渚人自入侵以来,几乎就没有被打败过),黄帝认为可以利用这一颓势,转危为机。
说到这里,估计已经有人猜出原因和对策了。反正咱们的部队老是打败仗,都已经习惯性失败、退却了,再打输几场也不碍事,关键是要看怎么个输法。他蚩尤不是很能打仗吗?他们良渚人不是逢战必胜吗?他们良渚侵略军不是很嚣张、一路挺进吗?那就让他们嘚瑟好了,那就让他们来好了,等他们嚣张够了,就一口气收拾掉他们!
具体怎么做呢?黄帝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
黄帝收缩了主力,先“退居幕后”,“躲”到河北境内去了,而派一些杂牌军,层层设防,层层阻击,一来迟滞蚩尤军的进攻,争取准备决战的时间;二来是要消耗蚩尤军主力的有生力量,为决战创造优势;三来是要让蚩尤军日益骄傲轻敌,利于决战时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四来是要吸引蚩尤军北上,让其战线拉长,加大补给难度,使其成强弩之末。
就这样,蚩尤军在北上的过程中一直没遇到炎黄联盟的主力,每一道防线,蚩尤军团都好像是拳打窗户纸一样,一捅就破,久而久之,蚩尤军团开始弥漫着一股盲目乐观情绪,越打越忘乎所以,不觉已经进入了冀南地区,已经离其大本营千里之遥。
就在蚩尤军团盲目乐观、忘乎所以之时,炎黄联盟的主力已经完成了集结、备战,正在前方等着蚩尤军团的到来。杂牌军也已经打得差不多了,是时候该决战了!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1-28 21:49:54 +0800 CST  
@每天看到 2016-01-28 21:52:09
厉害!写的很很精彩!
-----------------------------
谢谢!敬请期待后面的内容~!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1-28 21:58:59 +0800 CST  
@史海求索 17楼 2016-01-28 20:24
一天了。。。
-----------------------------
@江河任我游 2016-01-28 22:03:40
好帖
-----------------------------
谢谢~!
楼主 史海求索  发布于 2016-01-28 22:11:44 +0800 CST  

楼主:史海求索

字数:66459

发表时间:2016-01-28 04:1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2:52:01 +0800 CST

评论数:156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