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起之秀的盛宣怀为什么能击败红顶商人胡雪岩—《政商奇才盛宣怀》已出版


李二公子怎么受得了这种气,向来心高气傲惯了,他去年奉父命入京时的十首《入都》诗就可作证,这些诗写得豪迈霸气,气壮山河,个人的性格、气质和豪情壮志全部挥洒于诗句之间,且先看其中的五首诗: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回头往事竟成尘,我是东西南北身;白下沉酣三度梦,青山沦落十年人。
穷通有命无须卜,富贵何时乃济贫;角逐名场今已久,依然一幅旧儒巾。

桑干河上白云横,惟冀双亲旅舍平;回首昔曾勤课读,负心今尚未成名。
六年宦海持清节,千里家书促远行;直到明春花放日,人间乌鸟慰私情。

一肩行李又吟囊,检点诗书喜欲狂;帆影波痕淮浦月,马蹄草色蓟门霜。
故人共赠王祥剑,荆女同持陆贾装;自愧长安居不易,翻教食指累高堂。

一入都门便到家,征人北上日西斜;槐厅谬赴明经选,桂苑犹虚及第花。
世路恩仇收短剑,人情冷暖验笼纱;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这时,鸿章血涌到脑子上来,真可谓怒发冲冠,他霍地站起来,冲着盛康说,大哥,此时此刻你为我作证,我在这南厅立誓,从此往后必当不断奋进,绝不致有交还盟贴之事发生,皇天后土,日月共鉴。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6-04-29 23:29:54 +0800 CST  
盛康见鸿章气大如牛,只好劝慰道,贤弟何必恼怒,愚兄笨鸟先飞,将来可能就平平庸庸地度过一生了,而贤弟才气横溢,志存高远,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将来交还盟贴的说不定是愚兄呢。

文安公见鸿章那小子铁定心要放手一搏,心里暗自高兴,语气放缓,说少荃有这番上进心是好的,但不光要说,还要脚踏实地去做,就看你今秋的乡试如何。
鸿章不以为然地笑道,难道老爷子就这么不相信儿子,就等今年乡试,且看我金榜题名。

盛康辞别李家,就专心专意准备朝考,放榜之时,竟发现自己列在第一等。经过主考大臣面试,年纪轻轻,一表人才的他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朝考成绩下来,欣喜若狂的盛康立即到老师那边去报喜。当然,这次考中,盛康也不忘鸿章结拜之意,当下就准备了生辰八字,丹青兰帖,燃了香烛,就同鸿章换帖拜把,当着李府祖宗牌位,二人跪在地上快意地拜了八下(八拜之交),歃血为盟,又对天地日月发誓,说什么日后患难与共,祸福同当,于是就这样义结金兰。专为此事,李府上下还大宴一场,到处洋溢着喜气。

此后不久,盛康安下心来到翰林院庶常馆学习,虽说要坐三年冷板凳,生活很是清苦,但一进翰林院,那可是喜托龙门,身价倍增,作为翰林,人人尊敬不说,还是光宗耀祖的大事呢,日后平步青云更是不在话下。

很快就到了八月,顺天府甲辰科乡试的日子到了,鸿章摩拳擦掌,以一种万事俱备,只欠一考的豪迈与自信,发誓这次非中举人不可。八月初八夜,盛康就将鸿章送进贡院,之后就挂念他考试的结果。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6-05-04 12:03:05 +0800 CST  


等鸿章交了试卷出来,盛康急匆匆跑到李府去问情况,比自己考举人时都还要焦急,他是真心祝福并非常看好这位才情并茂的义弟,总认为鸿章往后的成就会远远超过他。看了鸿章默写出来的答题,盛康不禁拍案叫好,说贤弟这回肯定能中。盛康还问了老师,文安公从容地捋着胡须,说少荃答写的考卷并无大碍,按理说高中没问题,但也要看考官是否能慧眼识珠,若是碰到考官阅卷看累了,头昏眼花的,不耐烦细看,草草贴上落第的标签,扔进废卷篓,那可就完蛋咯。

鸿章笑道,父亲难不成在说笑,考举人这么大的事,阅卷官怎么能如此大意。说着,鸿章还爽快地拍拍手,说就等看我榜上有名吧。

九月十二日,贡院就把中举榜挂了出来,鸿章名列第四十八名。贡院派人将这一天大的好消息向李府汇报,但他们并不见中举人的身影。李老太太诧异地喊道,老二啊,你中举了,怎么不出来向汇报的人道谢。

鸿章这小子却在书房踱步吟诗,不知他心中在想什么,只是慵懒地说,妈呀,中个把举人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儿子早就料到今科必中。

文安公本来乐得个心花怒放,听到儿子洋洋得意得有些过头了,依然没有给好脸色,他斥责道,你这小子怎么啦,这么不识抬举,尾巴翘天上去了,才中了举人就狂妄得不知天高地厚,还有进士这一关要过呢,还想去金殿唱名(这里指高中进士)嘛?

鸿章受不了老爸的训斥,无奈地走出书房,还用扇子敲敲自己的脑袋,暗自勉励道,别忘了满招损、谦受益这样的教训了,还有进士这一关没有通过呢。然后,他走到客厅,恭恭敬敬地请父母上座,自己跪下叩头道,儿子不孝,至今才中举人,望父母大人恕罪,明年恩科,一定考取进士,不负大人们的悉心抚育和教导栽培。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6-05-05 17:31:59 +0800 CST  
文安公觉得又好气又好笑,正想再摆摆架子,好好训斥一下这傲气的小子,但李老太太一个劲地使眼色,示意现在合家欢乐,没必要在板着脸责骂儿子。文安公这时才堆出难得的笑脸,放缓口气说道,这次中举,也是辛苦你了,不过明年恩科会试至今不过半年光阴,切莫荒废了大好时光,务必在家安心读书,只要能看到你光耀门楣,老夫也就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平日对你严加管教,都是指望你能成器,倘若他日你能侥幸成名,就能体会到为父的良苦用心了。说着说着,昔日的严父不觉泪湿眼眶。

鸿章见状,更是一阵心酸,他发自内心感激老父的一片苦心,一时禁不住涕泪俱下,看来高傲得不可一世的鸿章,这回被触到了内心最柔软处了,他跪在父亲膝下,抽泣道,儿子明白父亲的意思,决心努力上进,决不辜负父亲的期望。

作为一个妇道人家,李老太太却爽朗地笑起来,拍手说道,今儿少荃高中大喜,怎么爷俩都搞的这么伤心,不应该这样啊。少荃,快起来,明年中个进士,给你老爸瞧瞧!就这么一说,爷俩擦干泪,相视一笑,准备拿酒出来好好庆贺一通。

正巧,盛康也赶到李府来,激动、兴奋又高兴地将鸿章一把抱住,还痛快地说,贤弟好志气,果然一举高中,明年参加会试,再点中翰林,到时我们就可以在一起进修了。

鸿章大笑道,我就说过,日后不会把盟贴缴还给你的。盛康说道,那是当然了,贤弟不甘久居于人下,到时候气贯长虹,愚兄我可要到你那缴还盟贴啦。又是李老太太打圆场,她说,哪里话,哪里话,大不了不到一处当官就行了,我们中国地这么大,省份这么多,有什么好担心的。说罢,就吩咐下人张罗酒席,表示要痛痛快快地庆贺一番。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6-05-05 17:32:40 +0800 CST  
@dale65107529 2016-05-05 19:02:07
楼猪完全是在瞎编,胡雪岩和他后台左大炮都是挂在1885年,盛宣怀和他主子都活到了20世纪,盛宣怀更是活到了民国,纵观吾国古今官商勾结发展的,基本跑不了主子玩完马仔遭殃的循环啊
-----------------------------
不要随便扣帽子,还是要实事求是,看看他具体干了哪些事情,OK?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6-05-09 23:37:17 +0800 CST  

转眼间,冬去春来,恩科会试不知不觉就来了。四月中旬,考完之后,就等放榜,李老太太本来就很乐观,认为儿子中了举人,华盖运已经走了,该交好运了。但见特意告假回家的文安公留在家中彷徨不安,才觉得自己或许想得太乐观了,也坐在一边担忧起来。

作为会试主人公的鸿章倒是淡定得很,虽然没有像以前那么贪睡,但心中终归藏着事,只好睁眼望着天花板胡思乱想一通,设想自己中了会试后,一定要雇用一辆马车,兴高采烈地去拜访诸位主考官,当然还有指导他文章的曾老师,想到金榜题名,然后去翰林院,人生得意之事也莫过于此,想到这里他不觉笑出声来,十年磨一剑,总算可以出人头地,一露锋芒了,我李少荃可谓不虚度此生了。

意淫得已到高潮,忽然听到母亲在房子外大喊,太阳都上屋顶了,你小子还不起来,难道等人来报喜的时候,发现新科进士还躺在床上睡大觉?

鸿章应了一声便一跃而起,梳洗完毕,就听得胡同外面传来一阵阵报喜的锣鼓声,但就是不进自家胡同这边来。一家人聚精会神听了半天,就是没有半点动静,这才觉得很不妙。鸿章终于心烦气躁起来了,在房里来回踱步了好一阵子,然后索性重新躺倒床上,管他三七二十一。

文安公就看不惯鸿章那种态度,很不悦地对他说,少荃,红日当头,不管中与不中还是到礼部去看看红榜吧,这样也来得个痛快,有谁像你这样对自己前程都漠不关心的。
无奈啊,真是无奈,鸿章应声出房,对父亲说,我的父亲大人啊,既然没有前来报喜的,想必是不会中了,礼部的题名看不看都一样,现在也完全没必要到那种众目睽睽的地方,去忍受那落榜的滋味。

都不敢接受自己考不中的现实,这是男子汉的态度吗,就算要死也得坦坦荡荡些。文安公鼻子一皱,又摆着老头架子训斥儿子,你这简直就是胡闹,好不容易考一回,中与不中总该探个究竟,大丈夫不以成败论英雄,中了固然皆大欢喜,不中,还可以等下一科,有什么大不了的。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6-05-09 23:38:35 +0800 CST  

这次又是李老太太,他也劝鸿章到礼部去看榜,让他去去就回,反正也不远。但鸿章倔强啊,他站在那里纹丝不动,还板着个脸,表情凝重得有如严霜寒冰,爷俩就那样一直僵着,那阵势让李老太太都没得办法了,眼看一场风波将起,忽听得有人来报,盛大少爷来了!这下算是缓和了李府的气氛,显而易见,盛康这次来还不是为了老弟考试一事,其实潜意识里,他早就把李鸿章当作日后宣怀的贵人了,不过他这次不是问结果,而是把消息告诉给鸿章诸人,开口就把不好的消息告诉人家这样肯定很不好了,所以他只是先说弟子已经到礼部看榜去了。

文安公急着问结果如何。盛康说他从头到尾看了两遍都没有看到少荃的名字。晴天霹雳啊,听到这种“噩耗”,文安公一下子就瘫坐在太师椅上,鸿章还在那里蛮不高兴地嘀咕道,我就说不会中了,看不看都一个样。众人都以为文安公会发脾气,可他这时反倒没有对儿子进行一番落井下石的训斥,只是用一种温和慈祥的眼光瞅了鸿章一眼,耐心认真地给他上了一堂心灵鸡汤课:这次不中也不要紧,千万不要泄气,再过两年还有一次。你要以你的老师为榜样,他当年第一回只带了盘缠三十三吊钱进京应试,落第之后,钱也用完了,几乎回不了湖南,隔了三年又来应试,到底还是皇天不负苦心人,他后来中了。为人千万不要害怕挫折,北宋大词人苏东坡就曾说过,古今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惟有坚韧不拔之志,有志者事竟成,说的就是这个颠扑不破的道理,就看你有没有非中不可的志气。

鸿章倔强高傲,但也吃软不吃硬啊,他这次竟然低下很少低下的头颅,跪在老父面前,强忍着泪水说,大人的教诲,儿子终生牢记不忘,决心奋发读书,定不怠慢松懈,待后年顶让殿试的喜报送到我家门口来。这个时候,爷俩太煽情了也不太好,盛康马上鼓励几句,说贤弟必定高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贤弟日后奉承天运,必将干出一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事业来。

对于盟兄的鼓励,落第更能见真情,如此关心,如此看好自己,要是再不拿出些好成绩来,怎么对得起老兄呢。

咸丰二年闰八月,盛康的好日子到来了,他奉旨调任湖北襄阳府知府,这可是四品皇堂的蓝顶官员了。得到这一消息后,李府上下也为盛康的升职非常高兴,已经升为刑部郎中的文安公设家宴为门生饯行,开席就举杯向学生致贺:如今你受圣上隆恩,前程不可限量,老夫在京为你遥遥祝福,来干了这一杯。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6-05-09 23:39:23 +0800 CST  
但干杯之后,文安公脸上呈现一丝焦虑,他接着说,目前南方盗贼群起,此灭彼生,简直形同野火烧不尽,不知何时是个尽头啊。前不久就听到兵部消息,说广西前线四百里加急快递警报,洪秀全拜上帝会一伙已经攻破永安县城,还妄称什么太平天国,各自封王,来头不大,志气倒是不小,皇上下旨将前去进剿的军机大臣赛中堂(即赛尚阿,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当时兼任钦差大臣)革职留任,戴罪立功,看这次能不能有所起色。

鸿章也帮忙分析,他说广西抚台无兵无饷,造反的会党只会越来越多,赛中堂出京奉命前去围剿时,皇上还特意赐他尚方宝刀,兵饷一百万两,四总兵共率上万官兵云集广西,即便这样,还是对付不了那帮拜上帝会的乌合之众,依我看咯,形势不容乐观啊,赛中堂焦头烂额,也不见得会有什么扭转乾坤的神机妙算,还得要启用能够力挽狂澜将帅才行哦。

本来是庆功宴,李家父子你一言我一语的,搞得盛康颇为紧张,他放下酒杯,说自己这次外放,原本是一桩大喜事,可是偏逢南方动乱,不免有些扫兴。

鸿章倒是乐观的笑道,广西虽然有动乱,但还轮不到你襄阳知府大人担心,当中不是还隔着广西省城桂林和湖南整个省吗,还有湖北省城武昌帮你挡着,你就安心安逸做你的一方诸侯就行了。来吧,我先敬大哥一杯,助你步步高升,前程似锦,到时候飞黄腾达了,不忘多多提携小弟一把。

同样是官宦人家的公子哥,在鸿章面前,盛康没有理由过于谦逊,而且自己比把弟要大9岁,要先考中进士,没理由啊。但盛康就是认准了鸿章的才情、志气和那种不屈的精神,所以虽为大哥,但对小弟却非常推崇,所以这次他又自谦道,哪里哪里,我这次外放出京为官,别看是个知府,也不过在湖北那个小圈子里打滚而已,没有大场合可以回旋了,哪里像贤弟这样才气凌云,一日潜水游,终非池中物,到时候我可要攀龙附凤了,对了,还有我儿子宣怀一辈,也得要承蒙你这位贤叔多多关照。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6-05-12 12:06:09 +0800 CST  

鸿章听了心里美滋滋的,他说,大哥想的也太远了,小弟我进士都没中,哈哈哈哈……
文安公这时又举杯说道,你们二人既已义结金兰,今后不论谁发展的快发展的好,都应该相互提携才对,不必自谦,倒是盛康一家人出京后,就少了宣怀兄弟俩,我们这里就冷清得多了。李老太太也不无惋惜地说,看着杏官一天天长大,一天比一天懂事,从牙牙学语到上私塾启蒙读书,转眼就七岁了。此番一别,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见。可见李家同盛家的交谊匪浅,真不是一般的世交。

话说到这里,才有了上一章,鸿章对小宣怀意味深长的一番教导。今番一别,宣怀与世叔鸿章再续前缘时,已是十多年之后的事了。反正父亲盛康已经同李鸿章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还顺势将他作为儿子未来的靠山,足以见得他老爸眼光之高明少有人匹,说高瞻远瞩都不为过。人脉或说是关系网在中国混都是很重要的,不过孩子他爹已经为他铺平了道路,就等着他在这里助跑起飞,飞黄腾达,或许孩子在飞翔过程中会遇到暴风雨,但既然都已经起飞了,又何畏风雨?

到那个时候,鸿章已不是当年那个恃才傲物、年轻气盛但又屡屡考试不顺的鸿章了,那时的世叔鸿章可是威名赫赫的淮军统领、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被视为中兴之臣、朝廷的台柱子,不过他对宣怀这个世侄在公开场合很是严格,但暗地里又让他多加历练,多给他制造机会,对他的照顾真的少有人能与之相提并论。

而那时的宣怀也不只是一味地凭着机灵劲为人处世,那时的他仍然志向高远、雄心勃勃想要干大事,世叔似乎成了他追逐的标杆,或说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不过他渐渐的多了一些沉稳、踏实和坚韧。就是这叔侄二人俩,和衷共济,相辅相成,在晚清政坛商界纵横捭阖,各自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无上荣光。盛宣怀和往后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大贵人李鸿章的好故事还未完,精彩将会继续上演。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6-05-12 12:06:49 +0800 CST  

第三章 巧解争端:悄然转向务实人生
话说十七八岁的盛宣怀带着家人,一路历经磨难,好不容易与老爸相会在九省通衢的武昌。盛家三代劫后重逢,离愁别绪与唏嘘感慨有如滔滔江水东流不止,虽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但既然相见,到这个时候温馨和欢乐的氛围应该多一些,为了慢慢过渡到这种气氛中来,宣怀突然问起了安徽世叔李鸿章的消息。

经宣怀这么一问,全家人的心思都落在世交李鸿章身上。盛康感叹道,说起来教人担心,你世叔自从咸丰八年(1858年)庐州(今合肥)再度失守后,至今三年过去,硬是杳无音讯。他的老师曾公(曾国藩)回乡守孝丁忧,因军情吃紧,朝廷命令他在湖南招募乡勇,带兵进剿太平军。鸿章的大哥瀚章也是曾公门生,听说在南昌办厘金总局,负责筹办湘军后路粮饷。我已派人前去南昌,投信给李大先生,打听打听,总该会有你世叔的消息。

早在京城之时,盛李两家人相互关照依傍,经常来往走动,心心相印,犹如一家人,但一小撮不明真相的人仅凭宣怀次子同颐在《显考杏荪府君行述》(下文出现,统统简称《行述》)篇章中有“文忠(即李鸿章,后来清廷赐谥号为李文忠公)夙与大父雅故”这样的只言片语就断定,宣怀之父盛康与鸿章只是在官场公务中有所交往而已。其实不然,盛、李二人的交情远不止于此。但为什么撰写《行述》时,对于这一段关系写得如此低调,或许是为了向世人证实,我们家宣怀公当年是靠自己的实力打拼,才得以建立一番丰功伟绩,着力强调内在的个人奋斗,外部帮助就几乎被忽略不计。
还是在任襄阳知府时,鸿章就差人从合肥,冒着可能被太平军残部拦截的危险,给盛康送了一封信,信中有一段如此写道:

昔在京中,闻武昌之失,夙夜为大哥担忧,今武昌幸复,尊处谅必无恙,大嫂及宣、寯二侄当皆安好。发逆(太平军)盘踞江宁为久居之计,皖省近在咫尺,早晚必来侵扰,弟处之险,可想而知。幸高堂双亲及拙荆仍留京中,独身在此,毫无牵挂,弃文就武,以报朝廷,可笑八股文于今毫无用处矣。

如果只是一般的“雅故”交往,信中在问候时就不会大哥、大嫂、侄子叫得那么亲热,关心得那么殷切,也不会把家人的近况和自己内心的想法全盘托出。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6-05-14 10:49:59 +0800 CST  
等到第二年,湖广总督吴文镕战死黄州,鄂军东援之路被阻断,太平军又攻取武昌,安陆、荆门、宜昌等府县望风披靡,兵锋所及,距离襄阳只有二百里。城中风声鹤唳,盛康不但要想方设法保境安民,还要筹措军饷,经常被各路统兵官催促,这些军官老爷稍有怠慢就到府衙上大吵大闹,搅得盛康终日战栗不安。就在这焦头烂额之时,贤弟鸿章的信件如雪中送炭般及时送到:

关河阻隔,又已年余,翘首西望,深以兄嫂侄儿安危为念。闻武昌再失,周围府县多已被陷,不知襄阳尚能支撑否,故差急足持书探问动静,至盼此书从烽火连天中递达时,合府安然无恙也。
……(此处省略一段,主要陈述安徽悲哉壮哉又痛哉惜哉的战事)

家严悬念家乡安危,亦携合门家眷由京来皖,被府中士绅公推为诸县联防团董,广募乡勇,督率操练,不遗余力。惟以吕公(工部侍郎,安徽全省团练大臣)之丧,刺激过甚,中风在床,不能行动,益以庐州之失,雪上加霜,终日愤懑郁结,病逝日渐沉重,不幸于今年四月初五日弃世。鸿章奉养无状,致老父不克终年,中心哀伤,昊天罔极。战火弥漫,道路梗阻,不能及时遍告亲友,即以此函以代讣闻。

出京以来,家破人亡,诸事多不顺手,日日与贼寇对峙,旦夕难以逆料,密云满天,正不知何日方能重见灿灿阳光也。
尊府情况,望赐书详示,交来人带回,以慰长想。

患难不但见真情,更是非常需要真情之人在心灵上多多予以慰藉,鸿章面对国破家亡、贼寇难除这些足以令人心力交瘁乃至精神崩溃的悲痛之事,满腔愤恨忧郁无处挥洒,这个时候找结拜兄弟倾诉一番是再好不过的了。安慰兄弟,鼓励兄弟,为兄弟打气加油,盛康有求必应不在话下,这也足以见得盛康、李鸿章二人情同手足、恩若兄弟,日后鸿章栽培宣怀,良苦用心之多也并不难想象。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6-05-14 10:54:02 +0800 CST  
半个月过去了,去南昌送信的差人相当尽责,他急匆匆回到武昌,怀揣着回信就交到盛康手里,还说李二先生正在李大先生厘金衙门中。荒烟蔓草的年头,得到兄弟消息,太令人激动了。盛康慌忙拆信,原来在咸丰八年离开庐州老家后,鸿章绕道去了镇江安顿家眷,后来又只身去江西,辗转几百里,投到恩师曾国藩幕府中。师生相遇,风云际会,理应携手共进,在保境安民的事业上共创佳绩。但鸿章性子倔,他反对老师在四周皆山的军事绝地祁门县安营扎寨,又屡次劝谏老师不要对失守徽州的湘军宿将李元度给予过当的严厉处分。到后来,鸿章竟与恩师国藩闹决裂后,负气出走。在信的末尾,鸿章如是写道:

家兄屡次劝我回营,然弟抱定主张,老师若不手书相召,终不愿再受羞辱。
前途茫茫,正不知如何了结。
欣闻大哥已得实缺道,将来前途无量,天涯失意人惟有遥遥拜祝合府康吉耳。

学过历史教科书的年轻人或许都还会有些映像:曾国藩在进剿太平军屡屡失利后,有一次差点就投水自尽,后来给朝廷的请罪书上说自己将屡败屡战,其中历尽千辛万苦,心事讲出谁人知,但后来国藩位极人臣,备极殊荣,彪炳史册,非常励志,这就会让人不禁感叹——不是一番梅彻骨,哪有扑鼻暗香来。可是在这里看到日后与世界名相俾斯麦等人齐名的宰辅李鸿章的经历后,不觉会异口同声地叹一句:原来名声显赫的大人物都很不容易啊!

盛康一直认为自己是笨鸟先飞,贤弟鸿章则会如当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有道是,人生失意无南北,同是天涯沦落人,不过他现在又升任为湖北第一道台:湖北盐法道台,兼管全省盐政和武昌首府;而贤弟却如此时运不济,命运多舛,所以二人不能同病相怜,难以惺惺相惜,只是大哥晋升的光鲜亮丽更是鲜明地衬托出小弟落魄的黯淡无光。

读完信,盛康唏嘘不已,回到衙内,将贤弟的消息告诉夫人,想不到少荃如此怀才不遇,竟落拓到这番田地。

知道内情后,于夫人发愁了,她说,李叔这个人就是个牛性子,牛牵到哪里都是牛,如果曾老师不去信请他回到自己幕府中,这个僵局如何才能打破,树大好乘凉,跟着曾大人总会有转机的,你说该怎样劝解他。

盛康思虑片刻,才带点安慰性地说道,我想曾公毕竟是爱才之人,冷静一阵子,总会把少荃召回的,我们无能为力啊。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6-05-14 10:59:11 +0800 CST  
于夫人仍是不无担忧地说,这很难啊,李叔都出走半年了,曾老师仍然不写信召回他,这次恐怕难以挽回了。

这时宣怀恰好闻讯过来探听世叔消息,到底自年幼就备受世叔的关爱,他接过信反复看了几遍,才爽朗地笑道,父母大人,你们不用担心,曾大帅肯定会召世叔回营的,只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

何以见得,这句话从盛康夫妇口中同时喊出,夫唱妇随快到天衣无缝的境界。

宣怀侃侃而谈:曾公与世叔,一个爱才,一个尊师,所以才会走到一块去,偶尔闹点小摩擦,多大点事儿,事后他们都会悔悟过来的。但是要设法弥补,作为老师的就应该宽宏大度,首先表示弟子的意见是对的,把大营从绝地迁走,然后再修书一封,将弟子召回去。但老师也要顾及自己的面子啊,等到打了个大胜仗,面子上好看了,才会差人到南昌去把弟子召回,要不然他会以为别人说他没本事才将弟子叫回来的。所以现在大营未迁移,胜仗也未打,不是时候啊。

于夫人听宣怀分析得头头是道,急忙赞道,宣怀这孩子,头脑就是灵活,说得真是合情合理。

做父亲的听到儿子的见解远在自己之上,心中窃喜过望,想必这小子日后的功业肯定会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远远超过他这个当爹的。不过,他并没有轻易夸奖儿子,怕他骄傲自负,反而责备宣怀:你这孩子真不知天高地厚,竟敢胡乱议论大人间的事,还不给我下去读书。你上次回乡参加童子试没中,我还没说你呢,目前虽然战乱不息,没法考试,但万不能荒废学业。为父准备请一位老先生来督促你,待江南平定,你就回去应试,若再考不上,那就别怪为父不客气啦。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6-05-20 11:58:42 +0800 CST  

宣怀觉得自讨没趣,只得低头说了几声是,就回到卧房,去看他喜爱的《儒林外史》,似乎这小子也有讽刺科举的心思,倒是与作者吴敬梓的想法一拍即合,在他们看来,死读“四书五经”,到头来读成个呆子、傻子,除了寻章摘句,没有半点实际本领,即便如范进那样中举了,到底于国于家无望。叛逆的心绪正在滋长蔓延,但对于盛宣怀来说,这似乎是他人生中的大幸,他可是一心立志要做大事的人,科举这累赘束缚不了他。

当时盛康父子所在的湖北,用《行述》里的话来说就是“军务吏治,严明整饬,冠于各行省”,再加上处于盐法道的位置上,盛康同官场诸多同僚交往,接触到很多人,处理过很多事,碰触到社会上很多实际问题。宣怀随着父亲耳濡目染,而且又事事研求,湖北军务吏治的事情,让他有不少启发,对他终生行径都有重大影响:

一、加强军事力量以维护政府统治,维持社会秩序是头等大事。他和他的家人为避祸乱颠沛流离,就是太平军造成的,而且他们一家人历尽艰辛,只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因为还有千千万万个家庭同样遭遇着战乱造成的不幸。为此,必须建立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英勇善战的新式军队。

二、必须筹备源源不断的军饷来维持军队开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打仗,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烧钱,必须开源节流,得有有效的生财之道和理财之法。这种想法可说与洋务运动的思想理论相一致。

三、必须惠及民生,建立健全的保甲制度,以防范匪患滋生。官逼民反是一条亘古难变的真理,如果百姓的活路、生路被活生生地给断了,他们万不得已才被迫铤而走险,冒着身败名裂、被诛九族的危险揭竿而起。在日后,宣怀大力做慈善,不光与家训有关,也不光与自己匡世济民的志向有关,因为他还能清醒地认识到与民休养生息、让百姓安居乐业乃是政府维稳的根本。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6-05-20 11:59:47 +0800 CST  

在寄居湖北五六年的时间内,可以说是宣怀一生当中最为关键的几个时期之一,这段时期内的经历,影响了他一生的思想和行为。此外,就是这段时间内的一件重大事情,让盛康对宣怀刮目相看,也为宣怀日后在科举一途上全身而退,专攻“经世致用”之术埋下伏笔。

在任湖北第一道——盐法道上,盛康意气风发,励精图治,整顿盐务,督察辖内吏治,很想有一番作为。但没过多长时间,盐务上就发生了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湖北东西向相邻的两个省份安徽与四川(当时还没有重庆直辖市)两地的盐商为争夺湖北这个交通要道之地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而且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本来安徽与四川的盐商都在各自划定好的地界内做贩盐的买卖,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安好,但随着买卖越做越大,双方各自把如意算盘打到其他省份,一心想要拓展商业版图,而处于中华腹地的湖北正好成为他们激烈争夺的地盘。
商战正式上演,第一回合即将开始!
首先是安徽一带的两淮盐商出招,他们向新官上任没多久的盛康上了一份公禀,原文如下:

湖北一向由户部指定为淮盐行销引地,自从军兴以来,道路梗阻,淮盐销鄂较少,川盐趁机越界入鄂销售,夺了淮盐大半销场,现在官军节节胜利,淮盐运输逐渐恢复,请求禁止川盐侵入省内销售。

由于战乱,道路阻塞,淮盐到湖北行销的较少,川盐趁机抢夺原本属于淮盐的市场,淮商还将先前在湖北销售多少盐的以及湖北是他们地界的证据都拿出来了,以求盛青天盛康大人还他们公道。

四川盐商也不是吃素的,他们老早就懂得向熟悉盐务的盐法道衙门文案师爷讨好,所以文案师爷立即将这份公禀的内容透露给川商,川商也紧跟着上呈公禀给盛康,为所得利益辩护,公禀内容如下:

四川现有自流井等二十四处州县盛产井盐,川鄂毗邻,川盐销鄂乃势所必然。军兴以来十年,淮盐中断,若非川盐入鄂供应,后果岂堪设想。近年四川各井旺产,而销地有限,以致盐场存盐堆积如山,资金积压,势难持久,为免影响盐民生活,恳请宪台大人准将湖北全省列为川盐引地。

川商以退为进,虽未有与淮商正面交锋,但其实是反将一军。如此一来,为官十年,在应付上司下属、处理政务驾轻就熟的盛康,对盐政还真有些把持不住,这样,他只有按照户部规定行事,湖北是淮盐引地,川商所禀没必要再议,于是他让幕府中的总文案寿如山修书一封,驳回川商的请求。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6-05-20 12:04:39 +0800 CST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6-05-20 12:05:12 +0800 CST  

楼主:再造文明

字数:24825

发表时间:2016-04-19 07:2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1 10:03:04 +0800 CST

评论数:4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