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起之秀的盛宣怀为什么能击败红顶商人胡雪岩—《政商奇才盛宣怀》已出版

政商奇才盛宣怀
【推荐语】
他有“中国商父”之称,他是清末民初玩转于官场与商界的弄潮儿,他一再于风起云涌的时代中翻云覆雨:他深得慈禧、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乃至袁世凯、孙中山的欣赏与器重,他是洋务运动的先驱和主要执行者,他因倡导“东南互保运动”一度左右政局,他曾击败过大名鼎鼎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他创造了中国亘古未有的“十一个第一”,他凭借庞大的人脉关系与高超的商业手腕同洋人大开商战,他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打造出属于自己与国家的辉煌传奇,他就是“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盛宣怀。本书以轻松幽默的笔调,讲述出主人公盛宣怀一生精彩纷呈的诸多事迹,同大伙一起见证在那个独特的时代大变局中,他是怎样一步步发家致富,成为后人争相推崇效仿的政商奇才。
【关键词】盛宣怀 商战 传奇 励志 大众读物

序言
清末民初的历史少不了盛宣怀,他可是那个时代不可不谈的政商奇才,慈禧太后就曾说过他“为不可少之人”。他凭借自己的精明和实干,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高智商和高情商,纵横捭阖于波谲云诡的政坛和商界之中,而他的一些重大举动往往又牵扯着时代大变局,仅他创造的“十一个第一”就常常为世人津津乐道,这些也足以让他名垂青史。

可是这位创造诸多第一,又在政坛商界翻云覆雨的时代大人物,由于种种原因,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然而他的许多传奇曲折又富于挑战的经历,他的成功经验和他的家国情怀,实在是精彩绝伦、扣人心弦,再怎么也很难被历史的尘埃掩盖住其光辉!让更多世人开始了解并喜欢上这位独一无二又引人关注的风云人物吧!这便是撰写本书的初衷了。

盛宣怀出生于江苏常州的富户之家,然而他出生的那一年(1844年)正值晚清刚开始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那一年,恰好他爸盛康考中进士并开始步入仕途,在这样的家国背景下,这位呱呱坠地的盛家少爷,似乎在冥冥之中注定会担负起振兴家国的重任来。盛康不仅自己做了官,而且还结交了与盛宣怀一生都有着莫大关系的晚清重臣李鸿章。

在18岁那一年,盛宣怀初露峥嵘:盛康任湖北盐法道时,淮、蜀两地都想争夺湖北市场,盛宣怀却建议其父“川、淮并行之议”,这建议被赞赏、采纳,其父便勉励他要从事“有用之学”。初尝甜头的盛宣怀,加紧学习备考,他的平台已经很不错了,但科场这一关又不得不过,23岁,他应童子试,考中秀才。在后来的日子里,他的考运一直不顺畅,不过,这并没阻挡他成为政商巨子的坚定脚步。盛宣怀除了读一些经世致用之书外,还跟着父亲及李鸿章一再实干历练,或是到陕州粮台出力,或是到湖北考察煤铁矿,或是协助其父设义庄、建义塾(私塾),或是帮助李鸿章处理“天津教案”,他也曾独挡一面地筹资购粮、赈济灾民。

29岁,盛宣怀办成他人生中的第一件大事也是整个中国的一件大事:拟定筹办轮船招商局。在政坛商界的影响渐增,盛宣怀从此便协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等人办理洋务,与列强洋人在商业上樽俎折冲,将强劲对手胡雪岩、唐廷枢、马建忠一一挑落下马,在甲午海战中积极筹划协助海军,但维新变法时又嫌康梁诸人操之过急过猛,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和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是他一手创办,他曾保荐过袁世凯操练新建陆军、支持袁继任直隶总督但后来又与他迅速交恶,孙中山筹建新中央政府时拟让其出任内政委员,1900年的“庚子变乱”中他导演著名的“东南互保运动”,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寻求他帮忙,1913年汉冶萍公司又选他复任为总理,在1915年的“二十一条”事件中他坚持汉冶萍“中日合办”……

斯人已逝,然而他一生的传奇会一直流传下去,他在政治上尤其是商业上的高度一直被看齐却很少被超越过,他的个性、风采、胆魄、才干和雄心、壮志、慈爱、情怀总是那么引人入胜却总被人不经意间就忘怀,因此,笔者期望尽可能以轻松愉快又风趣幽默的文笔,多方位、全面客观地勾画出这一位鲜活饱满、又能给人留下深刻映像的政商奇才,让这样的奇才走进人心,让这样的奇才再次牵引我们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体悟他们这一代仁人志士在追求国民富强的道路上,是以怎样的大智大勇、大仁大德在大风大浪中大开大合、大步迈进。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6-04-18 23:25:00 +0800 CST  

目录
001 第一章 科场失意:锦绣前程长路漫漫
013 第二章 结交贵人:日后助力成功人生
025 第三章 巧解争端:悄然转向务实人生
037 第四章 慧眼识矿:蓄势立志大展鸿图
049 第五章 海禁大开:风云际会畅谈未来
061 第六章 初入幕府:献言献策终得重用
073 第七章 首次交锋:一败于商圣胡雪岩
085 第八章 洋务发家:筹办轮船招商公局
097 第九章 明争暗斗:招商局里大争总办
109 第十章 以退为进:再败于商圣胡雪岩
121 第十一章 精心设局:吞并美国旗昌公司
133 第十二章 办理矿务:机缘巧合觅得良才
145 第十三章 办电报局:南北消息畅通无阻
157 第十四章 商场鏖战:斗智斗勇为国争利
169 第十五章 独揽大局:一心挤走国内劲敌
181 第十六章 巅峰对决:一举击败红顶商人
193 第十七章 汉阳铁厂:人生事业攀登巅峰
207 第十八章 创办银行: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219 第十九章 维新变法: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31 第二十章 创建大学:成为全国效仿标本
243 第二十一章 东南互保:安定大清纷争乱世
255 第二十二章 恩怨情仇:与袁世凯争夺二局
267 第二十三章 亚洲之最:总理汉冶萍总公司
279 第二十四章 铁路国有:意外引爆辛亥革命
291 第二十五章 爱国之心:永世闪烁熠熠光辉
附 录:
300 1.煊赫的盛氏家族

300 2.盛宣怀大事年表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6-04-18 23:27:59 +0800 CST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6-04-19 12:06:52 +0800 CST  
后起之秀的盛宣怀为什么能击败红顶商人胡雪岩呢?
今人有言:当官当学曾国藩,经商当学胡雪岩。可是,大名鼎鼎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几乎富可敌国,在朝中又有左宗棠这样的中兴名臣撑腰,为何败给了早些年几乎名不见经传的后起之秀盛宣怀呢?其中的奥秘不仅扣人心弦而且足以让人感到震撼,其中的成败得失不仅引人深思而且足以振聋发聩。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晚清商圣和中国商父的经商理念和成功秘诀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下面我们就最先从盛宣怀为何能击败胡雪岩这个问题着手,探讨一下商业巨子是非成败(这不是标准答案,仅供参考):
一、家境不同。命运决定性格,性格影响命运。盛宣怀出生于官宦世家,家境相当殷实,他自幼便被寄予厚望,少年时就立志“办大事,聚巨财,做高官”,祖父、父亲(担任过知府、知州、道台,曾为苏州留园主人)两代人的努力都为其飞黄腾达铺路,这也使得他在办大事方面果敢奋进,无后顾之忧,常有大手笔,他之所以能看准时机,敢于扳倒有“财神”之称的胡雪岩,这些都与他不怕事、能办事的性格有关。胡雪岩出身贫寒,当过放牛娃,虽然精明勤奋,正直忠诚,但毕竟常常谨小慎微,在大事上反而缺少些眼界和魄力,权变能力也有限,他的钱庄拜盛宣怀和洋商所赐,发生了挤兑潮,在官场和商场都红极一时的胡财神居然回天乏术,没有“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气魄和决心,而且也没了那百折不挠的韧劲,一气之下,竟呜呼哀哉。(“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里绝非宣扬出身决定论,只是当作其中的一个因素)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6-04-19 20:05:39 +0800 CST  
二、后台不同。“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朝中有人好办事,感兴趣的人可能早就知晓,胡雪岩是靠为左宗棠购置军火,提供各种军需物资而深受左的器重,成为左的“钱袋子”,从而发家致富、青云平步。而盛宣怀呢,他也是有后台的,他家与李鸿章家是世交,年轻时就曾加入李的幕府,当过他的幕僚(秘书),帮助他开办铁矿厂而深受赏识和重用,后来执行洋务运动更是大放光彩。按理说,左和李都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是旗鼓相当的政敌,但为什么两强相争时李阵营中的盛宣怀胜出呢。当时左宗棠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就在胡雪岩惨败的那年去世,而左为人刚直不阿,清廉孤傲,在派系林立的官场人脉很少,更没能为胡积攒强大的人脉资源,所以在胡被虐时,几乎无人能助;李就不同了,官场上的“老狐狸”,老佛爷慈禧身边的大红人,不仅结识了朝中和地方的不少达官贵人,还结识了不少洋使节、洋商人,当时还制定了“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的斗争策略,这就为盛扳倒胡提供了坚实的后台和制胜的方略。胡雪岩贷款的汇丰银行买办席正甫是李鸿章红人盛宣怀死党、所在地上海道台邵友濂则是盛宣怀的表亲,商战一开,天时地利以及最主要的人和都偏向盛宣怀了。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6-04-19 21:19:14 +0800 CST  
三、掌握的资源不同。盛宣怀时任天津海关道,天津是通商口岸,洋务运动重镇,盛在此采办军需,他时而将各种资金混用一通;盛还兼办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家民用股份制企业,经营效益非常好,使得他有资金运转;他也是津沪电报线总办,电报通讯被他掌控,对于商机信息他可以迅速地了如指掌。胡雪岩就不同了,他发家后,见战争瘟疫频繁开起了胡庆余堂的药店,见生丝生意好做也搞起了外贸,但都没掌握商场上的核心技术,而且资金链单一脆弱。盛宣怀当时就是通过联合洋商、用电报在第一时间掌握商业信息,通过大量购置生丝抢走胡的客户,再怂恿银行催还贷款,结果导致胡海量生丝滞销,钱庄又发生挤兑潮,盛就这样迅速找准胡雪岩的软肋,将其击败。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6-04-19 21:36:40 +0800 CST  
四、经商理念和经商内容不同。盛宣怀“办大事,聚巨财,做高官”,他不仅仅只是为了经商而经商,他还要办大事、做高官。看看盛办的大事,开采湖北铁矿,创办轮船招商局,创办邮电……总之是创造了中国历史的11个第一,而且做的大多都是关乎国家命运的洋务企业,是近现代中的朝阳企业,他所办的这些企业都是为国库增收,为国防战争提供资金,他为朝廷出力,朝廷也信任他器重他。胡雪岩的经商理念是“戒欺”、“不二价”,这是经商致富成功的关键,可是仅有这关键想要长立于不败之地是不行的,时代在变,潮流在变,环境也在变,你不要创新经营理念吗?你不需要扩大业务做大做强吗?你不需要与国际接轨吗?盛宣怀之所以能够找准时机迅速击败胡雪岩,与这一点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6-04-19 21:42:19 +0800 CST  
五、胸襟和眼光不同。估计胡雪岩这个人顶破天的愿望莫过于成为大清首富,他的资产一度达到3000万两白银,田地就有万亩,发家后的他私生活很风流也很奢侈,据说有妻妾十三人,像皇帝翻牌子一样去“临幸”他们,还喜欢大起宅园,用他的话说:“一不做官,二不图名,但只为利,娶妻纳妻,风流一世,此生足矣!”完全是暴发户的心态和做派啊!反观盛宣怀,私生活方面好一些,而且除了累积财富外,他还乐于开办慈善事业,常常赈济灾民,首创中国红十字会,他还大力投资教育事业,交通大学和天津大学就是他一手开创的,另外,他还在甲午战争中积极筹饷,帮忙运输军用物资,他的一个弟弟也在这场战争中牺牲了;在庚子拳乱、八国联军侵华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他策划导演“东南互保运动”,一时左右中国政局,做了很多关系社会公益和政局走向的了不起的大事;其实他将铁路权力收归国有也有保护中国交通、防止经济动脉让外人染指的因素,谁知没能率先取得国人谅解,这就点爆了“辛亥革命”。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6-04-23 20:24:30 +0800 CST  
第一章 科场失意:锦绣前程长路漫漫
东南富庶地,江浙人文薮。说到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江浙之地,让好多人都向往不已,因为这里不光物质条件好,让人住起来舒服得好比呆在天堂;而且人文环境也是倍儿棒,很适合修炼品性、陶冶情操。就在这样的地理、人文大背景下,长江以南、太湖之滨的江苏常州城内,孕育着一个风云传奇式的人物,一切故事都将从此说起。

1844年11月4日(清道光二十四年九月二十四日),盛府大少奶奶生了个白胖小子,府中上下欢天喜地,忙着庆祝,不过孩子他爸因赴京赶考,没能在家看着儿子出生,然后再抱着儿子,很激动兴奋地说:“我要当爸了,我要当爸了!”孩子他爷爷盛隆(听名字就很牛,曾担任过宁波府知州,当地望族,光他的府第就有九排房屋,共一百来间房子)呢,高兴得胡子乱颤,他立马给儿子写信报喜,还说早就给孙儿想好名字了,有窥私癖的人可要注意了,信是这么写的(现在被公开了):

孙儿降世,按族谱“怀”字辈排行,取名“宣怀”。岳武穆《满江红》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整首《满江红》都是岳武穆述怀之作,这个“怀”,便是立志报国也。今为孙儿取名“宣怀”,望他长大成人之后,亦不能忘祖父取名之义,立志报国,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远在京城的盛康收到老爸的来信,心中狂喜不已,儿子一出生就抱有望子成龙的心态,别说中国做父母的累,做儿女的也不容易啊,因为一出生就被寄予沉甸甸的厚望,盛康兴奋豪迈地说道,宣怀啊,宣怀!但愿你这小子将来不要辜负你爸爸我和你爷爷的期望,果真有一天能顶天立地,为国家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来!本来就中了进士,理应秋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京城花,再加上喜得贵子,这不是喜上加喜,喜气冲天了么。

富贵不归故乡,有如锦衣夜行,意思是就算再怎么风风光光,如果不让故乡的熟人知道,这又有什么意思呢。这句话是霸气无敌的西楚霸王项羽说的,有人说这人过于恋家,没有政治远见,但项羽的确道出了几千年来游子士人的心声,特别是那些怀着冷却了的心窝漂远方,但又从未有过放弃心中的理想,到后来又功成名就之人的心声,而且这心声好像带着魔力似的,一代人一代人地传承下去。盛康也是“着魔”之人,他要荣归故里,让父老乡亲都知道,本人出息了,然后再告慰宗祠,列祖列宗在上,小子我光宗耀祖啦!再说了,他要当爹啦,算是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一件大事,急切着想要回家抱儿子。

从京城南下常州,既有陆路,又有水陆,一路上舟车劳顿,但仍然归心似箭,一见妻子于夫人抱着儿子在盛府大门外等候,好一副温馨动人又幸福美满的场景,盛康欣喜若狂,先是用力吻了吻妻子的额头,然后抱着白净净的大胖小子使劲亲了又亲,还让这个八个月不曾见到过父亲的儿子叫爹,在他看来,这小子真是福星转世,是他带来喜气,助自己中了进士。于夫人告诉盛康,儿子叫宣怀,字杏荪,乳名杏官。盛康就官官、官官地叫唤着,逗了好半天才肯停歇。当天,盛府老太爷盛隆大开祠堂祭祖,上香磕头,祭告祖上,我们盛家又出人才了。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6-04-23 21:17:50 +0800 CST  
欢乐的日子特别快,又到时间讲拜拜。临走前,盛老太爷含泪相送,凭借自己多年的政坛经验(混得不算太好,但也有些不太成功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诫儿子:务必要好好准备朝考,进了翰林院才会有坦荡的仕途,不然只能分配到六部九卿衙门当个六品的主事小官,或是发布到各省去担任县官。要是考到翰林院进修几年,就可以升迁为五品监察御史,运气要是再好一些,还能升至二品内阁学士。不过,当了御史,就是外放知府也比当知县强得多,将来很有可能升为道台(介于省与府之间的官职,正四品)。日后若进了翰林院,当上大官,务必做些利国利民的好事来,一展抱负,留名青史,也不枉费读这么多年圣贤书了。

对于父亲大人的家训,盛康当作金玉良言,铭记在心,这也成了他日后对儿子宣怀的谆谆教导。这次携带妻儿回到北京,自然少不了到恩师李文安府中拜访。李府上下尤其是李老太太特别喜欢清秀俊朗又机灵活泼的杏官,为了讨个吉利,特意送给他一副亮灿灿的吉祥如意银锁片,一柄翡翠玉制小如意。这杏官从小就会来事儿,他用一双看什么都很新奇的眼睛打量着这个世界,环顾着屋子里的众人,最后将目光聚焦在李老太爷身上,晃动着身子让老太爷抱。可能出生后,盛隆抱杏官多一些,所以这小子喜欢有着长胡子的人,他摸着李老太爷的胡子,逗得老人家笑得合不拢嘴,让李家众人对这个白胖小子开心果更是疼爱的不得了。

转眼间,就是杏官周岁,盛康夫妇准备好好为儿子庆生。李府收到请柬,李老太太和在家读书备考的李鸿章痛痛快快地答应一定要去凑凑热闹,粘粘喜气。京城内的一些同乡、同榜也都来助兴,按理说也该风风光光、欢欢喜喜、热热闹闹的,可于夫人并没有理所当然的那么开心,而是秀眉紧蹙。

原来,于夫人替儿子前程着想,请算命先生给杏官算了算生辰八字,那先生说小少爷将来定是大富大贵之命,大红顶子,一品前程,那可是说得天花乱坠,就差说成是真命天子了。世间哪里有这么平坦顺利的大好人生,经于夫人一再追问,算命先生才说小少爷虽然是大富大贵的好命,但一生要渡过不少难关险关,需要靠贵人扶助才能过关斩将,逢凶化吉,平步青云。

女人嘛,就是感性,于夫人很快就将算命先生的话转告给盛康,可盛康听了之后,竟一点都不配合,哪怕只是在表情方面做出一副很在意的样子也好啊,可他却爽朗地大笑起来,不管发生什么事,女人得多哄哄啊,多安慰啊,他说算命先生的话都是那一套,别太当回事了,再说了,杏官才一岁,现在到哪里去找什么贵人,等个一二十年杏官都长大了,那贵人的高官厚禄还会在吗,做好当下的事吧,何必杞人忧天呢,还是先为杏官办好周岁宴吧。于夫人的心结还没打开,不过听夫君这么一说,觉得也合乎情理,心情这才好些,于是着手去筹办周岁宴。说归说,但帮儿子物色一个可在未来扶持他、帮助他的贵人,盛康在心里还是有数的。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6-04-27 12:00:32 +0800 CST  

抓周,这一古老而又神秘的庆典仪式,在魏晋南北朝就兴盛起来了,向来都是周岁宴中的重要一环。轮到杏官抓周时,客厅中的长案上摆放着一本书,一支龙凤彩笔,一把彩绘小剑,一颗木质小官印和一把小算盘;这五样东西,分别寓意着未来会是读书人,大文豪,大将军,当官的,生意人,对号入座,抓到哪样未来就很可能干哪样,这并不一定会实现,但很多人都只是为了讨个好彩头吧。

抓周的司仪由李鸿章担任,仪式开始后,全场聚精会神,都想看看新科进士的儿子将来究竟会成什么气候,当然,他们都知道这不一定会应验,但就当图个新奇,图个乐子,图个吉利呗。事先,鸿章将官印和书笔放在最近处,杏官一下子就先抓起彩笔,众人赞道:妙笔生花,将来一定得意于科场!不过,这小子似乎看惯了他爹的笔,觉得毫无新意,很快就将彩笔扔一旁,又去抓别的东西。这时,有好心人将书移到杏官跟前,这小子却毫不在意就把书给扔了,盛康夫妇一脸沮丧。幸好杏官又抓起官印,博得一阵喝彩,众人都说做官比读书来得更实惠,读好了书还不是为了将来做官。

鸿章见好就收,正准备宣布小寿星抓周典礼告成,杏官却把官印甩了,拿着宝剑玩了玩,觉得不爽又丢一旁,最后抓住的是那黄灿灿又能发出噼里啪啦响声的小算盘,这可把小家伙逗乐了,他还像展示战利品一般,笑盈盈地举着小算盘向众人示意。可孩子他妈于夫人的脸色就难看了,她还小声念叨着:官官,快把算盘放下,拿起官印来啊!作为司仪兼主人好友,鸿章在一旁看着也着急啊,他悄悄将官印朝杏官的小脚一推,然后一个劲地用眼神示意,这机灵小鬼心领神会,又将官印捡起来。鸿章见机行事,急忙高声宣布:抓周典礼告成,盛家小少爷,一手抓官印,一手抓算盘,亦官亦商,左右逢源,前程不可限量!众人大笑着喝彩,向盛康夫妇道喜。抓个周还闹得个一波三折,杏官这家伙可没把他爸妈给急死,不过最后的结果倒是皆大欢喜。

1850年,(道光三十年),盛康朝考成绩为一等,留在翰林院担任编修,不久就如他爸所说,奉旨升迁为五品监察御史;1851年,新主登基后,是为咸丰二年,盛康又被外放到湖北襄阳府出任四品知府,平步青云,好不得意。就职前,盛康一家人同鸿章及其父母依依惜别,虽然盛、李二人志趣相投,盛家与李家关系又特好,但天底下再好的宴席也有散的时候。临别时,对宣怀一直疼爱有加的鸿章,抱起六七岁小子,言简意赅地说了一句话:“以后要听你父亲的话,好好读书,将来做一番大事业。”小孩子的感情单纯可靠得多,宣怀知道叔叔疼他,使劲点点头说,李叔叔,我一定会记住你说的话。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6-04-27 12:06:04 +0800 CST  

可到襄阳赴任时,盛康就遇到大麻烦了,当时正值国家多事之秋,太平军(俗称“长毛”)在广西揭竿起义了,自封为王的草莽英雄率着潮水般的士兵,汹涌澎湃,一路向湖北扑杀过来。声势浩大的太平军,还硬是猝不及防地就将省城武昌给拿下了,湖北巡抚常大淳及以下大员全部壮烈殉难。

当省城沦陷,文武大员全部死难的消息传到襄阳时,新官上任还没来得及烧上三把火的盛康惊吓得目瞪口呆,大厦一倾,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更何况他这个襄阳府只有一名由副将统辖的一千多名绿营兵,如何抵挡得住风头正健的太平军呢。惊吓归惊吓,可事情在眼前,总得要人来摆平啊,盛康赶紧召集幕僚商议,最后的办法就是学习为无数后人称赞并效仿的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筹集粮饷,组建团练乡勇。

于夫人听到省城那方的消息后,更是吓得心惊肉跳,不得安生,良久,她才抱着小宣怀,嘴里振振有辞地念叨着:算命先生当年就说你命中有种种险关,现在看来是被说中了,长毛要是打到襄阳来,我们一家人就完了,可怜你和你弟弟都还这么小。

小宣怀明澈有神的眼珠转动了一会儿,随即用他那稚嫩的小手去帮妈妈擦去泪水,还好生劝慰道,老师说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长毛不会一直都那么厉害的,一时半会儿也打不到这里来啊。宣怀这么一说,于夫人觉得危难关头更应该镇静啊,儿子都能这样乐观,更何况是当妈妈的,于是她破涕为笑,连连夸儿子真懂事。

盛康商议好御敌大计,就回来对夫人讲,说现在吉凶难料,再怎么也要做最坏的打算,原本希望夫人带着孩子到乡间去避一避,但在这人心惶惶之际,知府的公子都先走了,谁还会安心守城。于夫人懂得夫君的意思,她抽泣道,即便大难临头,也觉不会离开夫君半步,还是让府中的老人家带孩子走吧,这样也不会引人注目。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6-04-27 12:06:41 +0800 CST  

宣怀听了父母对话,放声哭道,爸妈不走,我也不走,忧我父母,我心伤悲,爸妈都没有了,我也就不活了。寯怀见哥哥哭了,自己也张嘴大哭起来。于夫人连忙安抚两个儿子,说自己千不该万不该提起长毛,那些长毛还在好远的地方哩,还打不到这里来,你们哥两每天到书房好好读书就行了。对于小小年纪的宣怀居然能引用《诗经》里的句子,着实让惊惶之中的盛康夫妇惊喜了一会儿,都认为这小子准是读书的料。

过了咸丰三年元旦,襄阳城内凄风苦雨的日子算是过去了,艳阳依旧高照,因为长毛丢掉武昌,离了湖北,顺江而下,去了富饶的东南,让盛康一家人虚惊一场。又过了六年,盛康升任为湖北粮道道台,进驻武昌。在离开襄阳时,因为为官声望特好,城内士绅及城内许多百姓赠来万民伞、仁政匾,还夹道相送。直到汉水之滨的官船码头,盛康一家人才与前来送行的父老乡亲依依惜别,场面壮观又令人感动。与受万人敬仰的父亲一道,宣怀觉得沾了不少光,心里还在想:出仕几年,为官一方,能够如此受到百姓爱戴与敬重,也不枉在官场走这么一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小就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现如今又在心理上得到极大满足,宣怀暗自下决心:日后自己要做高官、做大事,定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顺着汉江到了武昌,八年知府生涯转眼过去,此后又将进入一番新天地。盛康叮嘱准备回乡应童子试(清朝科举也有合理的地方,为了避嫌,父亲在当地做官,儿子不能在当地参加科考,其他亲人也一样)的宣怀:这可是读书人的第一试,这都考不上,就没法去考举人、进士。你们这些年轻人,往往志大才疏,切忌不能掉以轻心,大意不得,不然终究会吃大亏。

宣怀漫不经心地笑道,儿子明白了,老爸也别太担心,多大点事儿,难不成儿子准备了这么多年,连个秀才都会考不上吗。

盛康就看不惯这种趾高气扬的心态,马上严厉地训斥道,我们常州也是江浙人文之地,有清一代就出过四个状元,六个榜眼,四个探花,一百多个进士,他们都是苦学出身,勤奋实干,才会取得好成绩,像你这种目空一切的傲气,准会栽跟斗,要是这回考不上秀才,不要再来见我。

宣怀见父亲脸色不对,这时才低头不语。接下来,盛康讲一句,宣怀就应一句;于夫人也在一旁叮嘱回乡应试,见到亲戚该怎么称呼,怎样登门拜访……宣怀都嫌爸妈念叨得太啰嗦了,只好颇不耐烦地连连称是。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6-04-27 12:07:43 +0800 CST  

道台公子回乡咯,盛隆老太爷见孙子回来,倍觉喜从天降,又知儿子升任道台,更是喜不自胜,好不得意,还喃喃自语道:真是做梦也想不到,真是做梦也想不到诶,老夫先前所预料的全都如愿以偿了。邻里亲友听闻盛府长孙回来,都要来看看这位自幼离家的长公子,见面后都称赞道台公子一表人才,在大庭广众间周旋应酬也从容文雅,听说读书写字也非常用功,还向老太爷夸耀,说长公子雏凤清于老凤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日后前程不可限量,功业当在乃祖乃父之上。老太爷乐得大笑起来,连忙拱手道谢。作为众星捧月的男一号,宣怀不甘落后,也站出来拱手相拜,还说,借重众父老乡亲的吉言,多谢啦,多谢啦!

应试当天,回来之后,盛府管家萧成让人抬着轿子去接盛大少爷,还问他考得如何。宣怀脖子一扬,年少气盛地回答,那还用说,只不过一场文字游戏罢了。说着,宣怀就大摇大摆地钻进轿子,但在轿子上,他很快就听到了路旁考生们的闲言碎语:
考生甲:这公子哥只几步路还乘轿,就算家里富贵,也用不着到考试院门前来摆阔吗?这种纨绔子弟到底有没有真功底,还真令人怀疑。
考生乙:那可是周线巷盛老太爷的孙儿,刚从湖北回来没多久,他爸是道台,他是道台公子哥哩!

考生丙:道台公子又咋滴,官二代嘛,从小娇生惯养,不知勤学苦练,哪里能同穷人家的孩子相比,寒门子弟寒窗苦读好多年,实打实的读书人。我敢打赌,这回放榜,榜首的多半是寒门子弟,至于这位道台公子嘛,榜尾都捞不到。
……

宣怀胸中的无名怒火往头顶上冲着,都快要冲破轿子,他很想来一句:奶奶个熊,这群人简直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富贵人家怎么啦,就不能安心好好读书了嘛,你们这些人简直就是赤裸裸的羡慕嫉妒恨。打道回府后,见宣怀脸色不好看,盛老太爷还以为考试时出了状况,便焦急地问他是怎么回事,宣怀把刚才的事和一腔委屈倾泻出来。他爷爷安慰道,这就是我不对了,家里到考试院又不远,应该步行过去才是,人家的议论也不无道理,今后我们都得检点喽,你也别因此挫了锐气,快下去好好歇歇呗。

谁曾料想过,这次考试的结果却被那群乌鸦嘴给说中了,放榜那天,从头看到尾,看了一遍又一遍,就是没看到“盛宣怀”这三个字,名落孙山之后,心那个简直如槁灰般凄冷,精神上受到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打击,初生牛犊却被老虎狠狠咬了一口,宣怀这才觉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能再小瞧天下考生了,更不能仗着聪明劲儿就骄傲自负,也不能觉得基础好就偷懒怠慢。盛老太爷抚着头安慰孙子,说科场如战场,胜败乃兵家常事,咱们再好好准备一回。此外,盛老太爷还用唱越剧的腔调唱到: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6-04-28 12:01:06 +0800 CST  

经爷爷好生劝慰一番,宣怀心里算是舒畅多了,但还是有些微不甘心,他撅嘴道,下一科还要等到后年啊,岂不是又要浪费两年大好时光。盛老太爷捋捋胡须笑道,有志不在年高啊,毕竟你才十六岁,关系不大。这次也算换得个教训,你须知人生不得意十有八九,除了大鹏展翅的宏图大志外,还要有坚忍不拔和百折不挠的耐心和毅力,越是有挫折就越应该这样不抛弃不放弃,稍有困难就灰心丧气,怨天尤人,那绝对不会有出息的。孩子,爷爷今天讲的话你一辈子都要牢记啊!

看着爷爷慈祥的脸庞还有那翘动的胡须,宣怀心里很踏实,小鸡啄米般地连连点头答道,爷爷教诲,孙儿必当谨记终生。宣怀言出必行,他后来在政坛商界的乘风破浪都能证实这一点。

盛老太爷期望孙子早成龙凤之人,不改当地尊师重教之风,以重金厚礼聘请了常州城中一位举人罗老夫子来教导宣怀。宣怀较先前更为踏实用功,文章大有精进。

专心读书的时间也过得特别快,转眼就是1860年,驻节常州的两江总督何桂清在行辕中,常常放出乐观的消息来稳定人心,他说南京必在半年之内拿下。盛府上下听到这消息,也是喜气洋洋,心情愉悦,等南京一光复,从常州到镇江,再顺江而上,借着东风,抵达武昌指日可待。宣怀对爷爷讲到,到时候您就到武昌去安安逸逸生活,让孙儿好好伺候您。小弟寯怀自出生还没见过您呢。老爸原来没有胡须,后来八字须浓浓的,大喜大怒时,都会翘动,他一恼,我就会害怕。

盛老太爷大笑道,难道你就不怕爷爷翘胡子了吗?
宣怀俏皮地吐吐舌头,莞尔一笑,说爷爷不会朝我发脾气。
盛老太爷捋捋胡须,仰天笑道,你小子欺负爷爷好脾气啊,你可要知道,你爸小时候啊,爷爷胡子一翘,你爸爸吓得浑身发抖呢。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6-04-28 12:02:41 +0800 CST  
爷孙二人成天乐哈哈地盼望收复金陵的消息,好消息不来,坏消息却先来一步,忠王李秀成攻占杭州,城头遍插忠王旗。盛老太爷和罗老师都搞不透太平军的把戏,天京(即南京)被困,怎么还有心思和余力去远袭杭州。一旁的宣怀帮着分析,说是太平军用围魏救赵之计,想要分散天京外围的清军力量。盛老太爷和罗老师思虑片刻,都点头称是。

过了几天,盛府世交杨宗濂前来拜访,盛老太爷专门通知仆人到书房将宣怀叫到客厅来拜见世兄。这位杨世兄字艺芳,今年二十六岁,其父杨延俊与李鸿章都是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进士,而且私交特好,鸿章在考举人那天,生了一场大病,还是同一个考场的延俊悉心照料他才将三场考试熬过去,后来他们双双金榜题名,成为至交。不过这位延俊世伯不善于在官场周旋,只做了两任知府,就告老还乡,郁郁而终。

宗濂生性豪迈,但不好读书做文章,以至于科场屡战屡败,只好捐了个编外的内阁中书(从七品)。这小子比他父亲的手腕要精明得多,他善于交际,才识卓著,在内阁中又能近水楼台先得月,渐渐得到朝中大臣的赏识,升迁为户部员外郎。正当仕途光明之际,家乡苏南吃紧,宗濂看准时机,告假回家,组建地方团练,购置枪炮快艇,准备风生水起地好好干一番。

宗濂突然来访,寒暄问候一阵后,就谈到重点:苏南告急,请老世伯及早做好避难准备,万一长毛打过来,那可就危险了。盛老太爷本来打算去上海租界避难,但又担心长毛切断退路,正为在哪里避难发愁时,罗老师站出来说,他在苏北盐州有个亲家,虽然穷乡僻壤,但长毛一时打不会到那里去。盛老太爷觉得这样冒昧打扰不太好,犹豫不决。宣怀却着急了,他告诉爷爷,如今无路可走,只得先去盐城,再等机会去武昌找老爸,祸福旦夕间,速作决定为好。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6-04-28 12:03:21 +0800 CST  
盛老太爷那可是一万个舍不得常州的家产,还对守住常州抱有侥幸心理,罗老师和宣怀怎么劝都听不进去,说是再等两天看看。可只等了一天时间,就听闻何桂清非要到苏州去“筹饷”,其实是想开溜。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关键时刻,一个人的人品就展露无遗了。城内士绅得知总督大人要弃城而去,连夜上辕门请求他留下来守城。何桂清非说常州无兵可守,要到苏州去招兵筹饷,很快就会回来救援。第二天清早,士绅数百人捧香跪在辕门外,求他不要出城。这个杀千刀的何桂清竟然下令开枪,杀死士绅十九人,领着他那打长毛不敢,打手无寸铁的乡亲却毫不手软的五百多亲兵践踏着士绅们的血肉,一溜烟逃命去了。

得到这样的消息,盛老太爷这会儿可是彻底死心了,决定同罗老师及家人先到盐城去避难。入秋后,又同宣怀等一大家子人辗转到南通,再到宁波,经浙江、皖南、赣北、鄂东,最后抵达武昌,这几个月来,好比上演了一部盛家西游记,历经兵祸、匪寇、山路崎岖、水路风浪等多重磨难,才得以同武昌的盛康夫妇大团圆。

在这路上,多亏有盛宣怀这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充当先锋路探,他带着家人如统率三军,从容镇定地渡过一道道难关。盛老夫妇为此都特别惊异,这小子读书考试虽然不是很牛,但应付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倒是让很多大人都自愧不如。盛老太爷还暗自称奇,这小子经过这次历练,日后不管是混官场还是混商场都能渡过难关,宏图大展,前途不可限量啊!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6-04-29 23:14:04 +0800 CST  

第二章 结交贵人:日后助力成功人生
事情还要从放榜的那一天说起,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通过科举这条独木桥,千军万马向官场冲过去,很多人在半路上就被淘汰掉,所以只要有考试,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情景是常有发生的。没办法啊,在“士农工商”的传统时代,作为读书人,只能“学而优则仕”,貌似不能像现在干些第二、三产业的事情来。当然,后来局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清廷大员开办洋务事业,能够帮忙办事的都能一展身手,飞黄腾达,盛宣怀就是这样一个不走寻常路的例子,这都是后话了,再说了,像他这样的干才也举世难得,只要在某个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上天总会为你安排属于你自己的那片舞台。

北京正阳门内碾儿胡同李文安府中的氛围就不那么好,文安公的儿子李鸿章算上这次共有两次乡试都没中,气得他脸色铁青。鸿章这个人自负才华盖世,又仗着是老爸拜把兄弟曾国藩的门下弟子,向来心高气傲,是个眼睛都长在头顶上的人,这次居然又没中,除了大骂“莫愁他妈的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他妈的不识君,不识君的都是他妈的”外,考官的爹妈也被“问候”过了,还责怪这些人有眼无珠,全不识货,那么大一匹千里马走在你面前,你却没好好珍惜,非要等到本少爷在事业上登峰造极时,你才追悔莫及。

文安公毫不留情面地训斥儿子心气浮躁,骄兵必败才导致几次落第。鸿章本来心里就很不好过,就要发作去顶撞他老子,盛康却过来向恩师文安公报喜谢恩。弟子高中举人,还算有些欣慰,文安公将一盒印有“金堂玉马”四个字的极品徽墨送给盛康,交代他这个新科进士在参与栓选翰林院考试(称为朝考)时,就用这盒墨水。文安公还特意嘱咐,但凡考中了进士的人,文笔都不会差到哪里去,考官的着眼点都在书法上,用这上等徽墨写的字乌黑亮洁、方正平滑,这样才能入考官法眼。这“金堂玉马”可是进贡中的珍品,希望助你一臂之力,考进翰林院。

盛康慌忙离席,拱手谢道,师恩似海,弟子没齿难忘,其实这墨留给鸿章用才更合适。
文安公长叹一声,说你不用为他操心,我这里还有一盒,就不知你这位老弟有没有福气享用咯!

鸿章听了就很不爽了,他哪里受得了这种冷嘲热讽,索性将头扭过去。盛康便过来安慰,鸿章才气豪迈绝伦,来日方长,多加用功,考中不难,一待登科,前程不可限量。今秋乡试必可高中,来年又是太后万寿恩科,一举入闱会试,必当金榜题名!

但愿借盛康吉言,让他如愿以偿,文安公又向鸿章喝道,听见没有,还是要踏踏实实读书,别仗着自己有点天分就志得意满,这样永远也难成功,还是尽早考上功名为好,万万不能辜负曾老师对你的一番教诲,不然一直是个白衣,那别人就可要笑话了,说“翰林侍讲曾国藩的门生,李某人的儿子,居然连个举人都考不上,简直太丢脸了。”
鸿章血气方刚,哪里受得了这样赤裸裸的激将法,抬起头来就高声抗辩,我老师二十八岁才中的进士,儿子今年才二十二岁哩,只不过一时运气欠佳而已,我就不信了,再过几年还不能金榜题名。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6-04-29 23:15:00 +0800 CST  

文安公再次喝道,哟嘿,你就莫说这些大话了,可要多学学人家盛康,勤勤恳恳、埋头苦学才有望高中。

又是盛康长盛康短的,这也要来他个成王败寇吗。不过人家盛康确实比他先中榜了,想到这里,鸿章识人才,惜人才,说是要与盛康拜个把子,好受他陶冶,借他东风助周郎玉成大事,还谦称道,不知小弟能否攀龙附凤,借你一点灵光,好早日攀附羽翼青云直上。

盛康又喜又惊,说是自己高攀了,惭愧得很。
鸿章却爽朗大笑起来说,盛康啊,你说颠倒了,我区区一个秀才,央托今科进士,这才是高攀呢。

文安公挺赞成儿子与已是今科进士的学生结盟为异姓兄弟,将来混官场拼得就是实力和人脉,于是他笑道,你们都还没当官,不过年岁相仿,志趣相投,大可不必彼此谦让,今天就先说定了,待盛康朝考定下来,你们就正式交换盟贴,择日举行结盟典礼。
文安公话音刚落,鸿章就单膝跪地,躬身一拜,说盛康兄长我六岁,当是盟兄,大哥在上,小弟先行个礼。
盛康慌忙还个礼,说贤弟礼重了,还不曾交换盟贴,别太隆重了。

文安公在使用激将法方面还很会见缝插针,他时刻不忘激励儿子,甚至不惜让儿子和弟子扫兴,他正色说道,少荃(李鸿章字少荃)可听好了,待你们交换盟贴之后,按照本朝成规,若干年后,盟兄弟之间如有一个人做了大官,地位远在另一人之上,又恰巧在同一个地方为官,那么,那个作为下属的就得亲自上门交还盟贴,从此只能以卑职、大人称呼,再不能称兄道弟。少荃既然想借盟兄东风,更须激励奋发,才能了却为父的一桩心愿,万万不能自暴自弃,不然到了那么一天,去府上交还盟贴的滋味有你好受的。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6-04-29 23:16:57 +0800 CST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698789/
这是《政商奇才盛宣怀》的豆瓣评分,还请各位多多支持,O(∩_∩)O谢谢。原谅我这样不厌其烦地做宣传,没办法,这一行压力大收入低,现如今酒香也怕巷子深,更何况我这不是非常香的名酒,但绝对是实打实的纯粮食酿造的真酒,不添加任何防腐剂或勾兑剂,能帮助各位长精神之外还能长知识,能遇到很多有趣的事和有作为的人,神交古人,对酒当歌,如此一来,岂不快哉!谢谢各位了,拜托,拜托!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6-04-29 23:26:43 +0800 CST  

楼主:再造文明

字数:24825

发表时间:2016-04-19 07:2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1 10:03:04 +0800 CST

评论数:4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