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十八摸》 太极解密 武林寻踪

●●●●

2.武士会

南有精武门,北有武士会。作为民国时期最著名的两大民间武术组织,精武门成立于1910年,中华武士会成立于1912年。
清末民初,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说的是皇帝轮流做的封建制度要玩完,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国体、新政体,摆在国人面前,而在这个节骨眼上,又有成群结队的西方列强张开獠牙巨口,争先恐后地啃噬中国这块肥肉……总之,救国图存、建国强国,成为了中国无数仁人志士的热血旋律。
数几十年间,各种救国学说、救国运动波澜壮阔。主义救国、革命救国,洋务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军事救国……
体育救国,体育强国,算得上其中一支副旋。各地新型体育组织、新式体育活动此起彼伏,体育会,体操会,跑马会,足球联合会,万国象棋会,体育联合会,不一而足。
天津作为京都门户、军事卫所、商业都会、经济中心、漕运码头和开埠城市,在清末民初,成为除北京以外的另一个武术中心。形意、八卦、太极、迷踪、八极、通背………在此汇聚融合、风云际会。仅1912到1945三十余年间,就有各种武术团体、会社、馆所等一百多个组织落地开花,你方唱罢我登场,一片繁荣。
比如1912年的中华武士会;1916年韩慕侠任馆长的天津武术社;1923年钱钟玖为主席的天津武术学会、武希臣主持的天津进德武术研究会、窦英堂主持的天津道德武术研究会;1924年李景林、蒋馨山、程廷华长子程有龙等人主持的净业国技研究社,张占魁任部长的天津武术俱乐部;1928年马良、刘丕同任馆长的天津市国术馆,李景林、傅作义、蒋馨山、郭铸山等为董事,商震任馆长、张荫梧为副馆长,孙禄堂、于殿鳌等为顾问的河北省国术馆;1929年高志仁为馆长,任香谷、薛颠任副馆长的天津县国术馆;1930年杜科任总干事的天津特别市国术研究会;1931年张修华和王少三主持的无极国术社;1932年张庆声创办的太极拳研究所,郭寿臣任会长的北宁国术研究会,张殿华创办的翰臣国术通臂研究社,张占魁任总会长的中原国术研究会;1941年吴孟侠任主席的中华国术学会天津分会,1945年于景任社长的天津第四十九国术社……其中,开风气之先、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当属中华武士会。
1909年,李存义、刘文华、张恩绶、杜晓峰等人成立了具有河北“深县同乡会”性质的“军人会”,主要活动是进行武术交流。张恩绶此人,曾任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校长,是最早把武术引入学堂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之一。
或许是霍元甲在上海成立精武体育会的消息,让大家受到了激励和启发,1911年,李存义联合张占魁、李瑞东等人,在天津三条石创办了“中华武术会”,可算是当时的“新型武馆”。说它新型,主要是指它是武术家、教育家、政治家的合作产物,同盟会成员张继、王法勤、顾德保、叶云表等人,都参与或支持了武术会的创建。后有人提出“武术会”不如“武士会”恰当,于是武术会修改名称,并于1912年6月5日、6日、13日,在天津《大公报》上连续登出《中华武士会公启》、《中华武士会简章》、《中华武士会传习所简章》等,向北方武林吹响了集结号。
公启中曰:

今同人创设此会,募集击技名手,广设传习所,以求普及,期我国民自玆以往,便文弱之风而成坚强之习,以负我民国前途之重任。

武士会变“私授弟子”为“开门办学”,招收了学员才算有名有实。1912年9月8日,同盟会燕支部叶云表、马凤图、武术界人士李存义、李瑞东、张占奎等人各司其位其职,于天津市河北公园,召开了中华武士会成立大会兼开学典礼。叶云表任第一任会长,冯国璋任荣誉会长。或许是会长副会长不止一位吧,李瑞东、李存义都有资料说是第一任会长的。
为扩大影响,1912年10月18日,中华武士会在天津河北公园举办秋季大会,时称“中华武林英雄会”。一时盛况空前,观者数千。一百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武林好手,表演了自己的拿手功夫或独门绝活。比如广东来了个卢杰之,说的话北方人听不懂,但其南派风格的铁线拳和长杆子功夫大家没见过,成了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
如你所知,后来中央国术馆在杭州举办国术游艺大会,有政府经费和门票收入作保障。而天津这个民间性质的武林英雄会,却没有这么幸福,当局不给钱,募捐来的经费杯水车薪,北方人特别是一群武夫,也缺乏策划和经营头脑,还不敢卖门票——穷苦老百姓怎舍得花钱看你拳脚?怎么办,武士会创办者之一,有“赛孟尝”之称的“鼻子李”李瑞东急了,把自己武清城关的200亩好地卖掉,总算把大会办得风风光光。李爷李瑞东,豪举震武林,当然也被家里人私下扣了顶“败家爷们”的美名。
中华武士会的影响,算是打出去了,远近闻风,分会续起。京津的著名大学,都到武士会来请人引入武术教育,比如李子扬、李剑秋受聘进了北洋大学、清华大学。1913年,叶云表、郝恩光,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华武士会分会。1917年,李瑞东不幸辞世。主持校务的李彬堂被阎锡山请走,七十多岁的李存义,急招远在云南军中的弟子李星阶回天津主持校务。
1918年天津博物馆举办大型博览会,李存义、李星阶组织武士会内外300多名武林人士献演,同年又参加了北京万国赛武会,使得武士会影响波及全国,报名习武的者络绎不绝。
1922年11月,上海精武门37人“精武游艺团”来到天津“省亲”,观摩了武士会的成绩,也就不好意思提成立“天津精武会”的事了——往大里讲,大家的理想、事业一致。精武团曾三访武士会,并联手组织了大型演出和交手活动,并没有发生邀斗比武的事情。事实上,大家心里都有数,精武代表团的武功实力,并不在武士会众人之上,甚至还略有不如。总之,南北两大武术团体的聚会,堪称武林史上盛事,亲眼看到南北汇聚场面的武林前辈俱欣喜赞叹——吾道其不孤矣!
民国初期,天津是军阀们你来我往、争权夺利的重要战场,武士会的非政治性和独立性,保证了它的持续存在。李景林做直隶省长时,对武士会还多有帮助呢,李景林、孙禄堂等,都是武士会、李星阶的常客、武友。
1928年,国术热潮席卷中国,12月,河北国术馆成立,李星阶担任国术馆教育科主任,武士会成员,有的进了河北国术馆,有的进了天津国术馆,有的南下进了中央国术馆,有的进了其他馆。也就是说,随着国术馆的成立,中华武士会被兼并,使命结束。
不安分、却守己的中华武士会,前后持续一十六年,十六年辉煌,十六年荣耀,一枝独大于北方大地。2012年的时候,天津、济南、台北等地,都发生了中华武士会百年诞辰纪念活动。让我们点一批名字,以表纪念:
李存义、李瑞东、张兆东、孙禄堂、尚云祥、高振东、李星阶、韩慕侠、郝恩光、程海亭、李书文、黄伯年、霍殿阁、李景林、蒋馨山、傅淑云、阎道生、褚桂亭、马凤图、李玉琳、陈泮岭、郝铭、朱国福、赵道新等武术家,张继、王法勤、叶云表、张荫梧、傅作义、卞白眉、卞月亭、冯国璋等著名人士,均对中华武士会的创建、发展、壮大,有或大或小的贡献。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19 16:21:53 +0800 CST  


画个喜鹊添点喜气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19 16:24:58 +0800 CST  
百胜先生,提前问你下,以你的观点,同意陈王廷创太极拳之说否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19 21:34:33 +0800 CST  
重大发现!(不是我发现的)

“张三丰”“三丰”二字,乾三连,坤六断,这不正是八卦图上的的乾卦坤卦吗!

乾也,坤也,天也,地也,阴也,阳也。

那就是说,“三丰”名号并非随便取的,这个隐在名号里的阴阳太极“密码”,让“张三丰”仅凭名号,就已经实现了与“太极拳”的亲密无缝对接。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20 14:46:08 +0800 CST  

●●●●
3. 李存义

中华武士会领袖人物李存义,字忠元,道光27年,1847年生于河北深州南小营村。他出身贫寒,自幼好武。20岁时向刘奇兰、郭云深学形意拳,还从董海川学过八卦掌,与大刀王五、八卦程廷华等,过从甚密,与“闪电手”张占魁(兆东),更是情同手足、携手创业的一对好兄弟。
1890年,李存义曾在湘军宿将刘坤一帐下教授士兵练武。后到保定开设“万通镖局”,一把单刀,所向披靡,无人敢劫他的镖,赢得“单刀李”美称。据说,李存义很喜欢“三”,
在镖局里大里推行“三”式管理:一个叫“三分保平安”——逢人接物带三分笑、让三分理、饮三分酒;一个叫“三不离”——武器不离身,车马不离院,睡觉衣服不脱;还一个“三不住”——不住新开之店,不住易主之店,不住娼盛之店;有时候还提“三硬”——官府有硬靠山,绿林有硬关系,个人有硬功夫。
镖局一度做的甚是红火,然,人无全年好,花无百日红,虽然李镖头费了若多心思,甚至还提出了“以义为利”的镖局广告语,最后却也没把企业做大做强,随着经济形式的改变,镖局事业日薄西山,新式银行业悄然兴起,或许还有其他原因,镖局最终倒闭。
1900年,53岁的李存义不仅参加了义和团,还当上了团里头目,八国联军攻北京期间,他率领尚云祥等弟子,夜袭天津老龙头火车站,痛杀守站洋鬼子。李存义在《形意真诠》序言中写道:

余自学形意拳以后,入镖业谋生,兼授门徒。于庚子之役,亲率门人参加张德成、刘十九等人所组之义和团,抗拒洋鬼子侵略军于天津老龙头火车站。

义和团被镇压,李存义潜逃数年,发现清廷已经自顾不暇了,对他的通缉令也成立废纸一张。1912年,李存义在天津主创中华武士会。武士会规模至之大、影响之广,一点也不逊于上海精武会。成立之初,武士会人才荟萃,教练团队里的李书文,张占魁、阎道生、张景星、王中泉、霍殿阁、郝恩光等,俱为高手中高手。似乎也只有形意泰斗、艺高望重的李存义能坐镇中堂,一呼百应。
作为武士会的“带头大爷”,李存义武功之高,亦非常人想象。据说沧州“大杆子刘”,曾用大杆子指着他挑战,李存义不含糊,以腹部顶住大杆子,腹力弹发,把刘某连杆子带人弹出去七八米。又在涿州路遇强盗,以一根柳树枝,把使齐眉棍的盗头耍得磕头求饶。还曾在武强县坐在大车上,将拦路抢劫犯一干人等打得满地找牙。
武士会被国术馆“招安”后,李存义曾经接受过一次记者访问,说了一句很猛的话,大意是——什么是国术,形意拳就是国术。既然李存义说国术就是形意拳,练其他拳种的人就不高兴了,于是找上门来——你看看我这玩意叫国术不?既然说了大话,就必须负责到底,李存义只好代表形意拳,一次次打到让对方服气,还好,没听说难堪发生,当然,大多挑战者,还没打到李存义座前,已提前趴在武士会一大堆形意高手拳下了。
武士会的看家功夫,首推内外双修、气力同长、仿生集长、蓄用兼备、灵捷骁猛、“一年打死人”的形意拳,占了武士会的半壁江山,八卦掌差强占了另半壁,还可以把李瑞东派的太极拳、李书文派的八极拳挤进去。后来的研究者认为,形意拳能成为近现代中国四大名拳之一,贡献最大者,稍远是李洛能、郭云深、刘奇兰,稍近是李存义、孙禄堂,李存义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联络各界、发展组织和培养出大量人才上,孙禄堂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形意拳的理论研究、技术完善和个人造诣上。
李存义的弟子,包括受过李亲传的徒孙,其著名者甚众,如“定兴三李”李文亭(字星阶)、李彩亭、李耀亭,还有黄柏年、郝恩光、周玉祥、马玉堂、王俊臣、马振玉、傅剑秋、陈泮岭、田鸿业、尚云祥、薛颠、韩慕侠、李玉琳等。
李存义的“哥俩好”张占魁,融合两拳,成就形意八卦,李、张二人同为刘奇兰弟子,张占魁还是刘奇兰的女婿。张最有名的弟子是韩慕侠和姜容樵。
老了老了的李存义,颇具不服老的打斗精神,或者叫不爱惜自己“大师的金身”,不止在武士会对挑战者来者不拒,还有心思远道“走穴”,有为名叫顾坚的武林中人记述说李存义年近七十尚去济南较技比武,结果失利于查拳高手杨洪修。老有所为了若许年,有一天老头子终于吃不消了,于1920年左右回了老家,一年多悠闲静度,偶尔指导下数几乡间子弟,1921年74岁逝世。
有人问为什么霍元甲没有进入武士会,事实是擦肩而过,没有发生交集,霍一去上海病逝未归,武士会一年后才成立。还有人挑事说——创建武士会没孙禄堂什么事,可见孙的地位和武功排不上号。事实是,武士会成立那几年,孙禄堂的事业主要在北京,一是北京有武馆,二是有肩负徐世昌的一份官差,在武士会之前,孙禄堂见没见过李存义,都是个问题,大约正是有了武士会,二人才相互结识,并有了往来,在形意门辈分里孙比李低一辈,所以孙对李很是恭敬,在孙的著作《拳意述真》中,特作有《李存义先生小传》。至于孙禄堂与李存义的武功修为,平江不肖生向恺然认为:孙禄堂先生在拳术界的声名不减于李存义,论班辈,却比李存义晚一辈,论本领,据一班深知二公的拳术家评论,火候还在李存义之上。
李存义喜欢听“万人迷”的相声,偶尔也听京戏,但都是等人送票——舍不得自个花钱买票。很有一些戏班的武生,间或来武士会习八卦、学太极,但他们不习形意,嫌形意拳“难看”——情有独钟于形意拳的李存义,对此也只能呵呵了。武生赠送戏票,第一张肯定是李存义的。据说,李存义看一场戏,必定学会其中一句,这一句便在他嘴里滚来滚去,倒了大霉,什么时候是个头呢,这要看李存义下次看戏是什么日子了。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20 15:33:37 +0800 CST  
●●●●
4.李瑞东

要说这“穷文富武”,李瑞东是个典型,因为他家里是地主、土豪,而又练武有瘾,入痴如命。
要说这“因短出长”,李瑞东也是个典型。因为他貌丑人矮,“生而鼻缺、上翻”,鼻子上少一块肉,所以外号“鼻子李”。颜值如此恶劣,或许只有极高超的武功,才能弥补他内心的创伤。当年创自然门的徐矮师,也是这种遭遇,发奋用功于外人的嘲笑和歧视里。二人俱可谓——丑中真奇才,矬里大丈夫也。
李瑞东研创的“李派太极拳”,同和式太极一起,与“老五家”——陈、杨、武、吴、孙,一度被列入太极拳“老七式”。“瑞东”是他的号,名树勋,字文侯,又号烟霞逸士。他比孙禄堂还早生六年,1851年,咸丰元年,生于武清城城关东后街,祖上挂过“双千顷牌”,一顷,等于一百亩,算去吧。
可惜了,“双千顷”是“祖上”,到了其父李小歧这一代,少多了——还有四十余顷地,加上八十余座房,依然在本县富豪榜上位列三甲。父亲是县衙吏员,精通医术,并办有“济生堂”药店,行医兼做药材生意,声誉也不错,生意兴隆。
衣食富足的李瑞东,还没到为相貌自卑的年龄,便癖好起拳棒来,初练少林外家拳,青少年时代随饶阳李老遂习戳脚翻子——这种诡谲漂亮、难度系数颇高的拳脚类型,青年人没有不喜欢的。
因为武术结缘,李瑞东与大刀王五老早就认识了,还金兰结义,互换拳脚,遂学到了王五的“山东教门弹腿”及“子龙大枪”。模样笨脑子不笨,李瑞东有过目不忘之能,好强心胜,学不是目的,学到比对方强才是目的。不到三十岁,他已是当地一霸——不是欺男霸女的霸。
1880年,光绪六年,京城端王府管事官王兰亭,经过武清来访。王兰亭50出头,访的是老李,不是小李。他是太极杨露禅的大弟子,也是把杨家拳领进王公贵族大院的搭桥人。最早王兰亭学是“十二连拳”出身,经窗友富仲权介绍,1868年拜于杨公露禅门下,下了七年苦功。
王兰亭官不算小,应在五品以上,所以才有身份和能力推举杨家,顺便也给万春、凌山、全佑这些旗营小官、王府侍卫提供了学拳的机会。杨露禅当然要感谢王兰亭“拉皮条”功劳,所以他学到的是杨门真货——当然,杨家太极也不卖假货,但真货和真货是不一样的。据说王兰亭还拜过八卦拳的董海川,大有可能。
武清相聚,李瑞东的缘分到了。老王老李闲聊,谈到儿子李瑞东书不读、经不念、医不学、药不卖,倒引发了王兰亭的兴趣,特与李瑞东燃灯闲话,说得还挺投缘。光说不练假把式,技痒而起,结果“武清一霸”李瑞东三战皆北。懊丧与兴奋齐飞,小李问老王所学何门,答曰杨家太极,小李问——听说杨家露禅先生已然过世,有个杨班侯的很是那个啥。
王兰亭笑:杨班侯并非外人,乃余师弟也。
李瑞东便要拜王为师。王兰亭不同意,按家庭世交辈份,他与李瑞东同辈:你要真想学,不妨称余师哥。
李瑞东可不是说着玩的,揣上银票,说走就走,也进了京城端王府。李、王二人都是有点来头和势力之人,所以在王府李瑞东还被派了个“田亩总头”的差,算是王府“农业总监”吧,还从五品呢。李总监也就是秋天收租子时忙几天,其他时间,就在京城武术圈里游走,主打项目自然是正如日中天的太极、形意和八卦。
李瑞东不穷,所以留下了穿“钱衣”练拳的掌故。那时节铜钱、铁钱多得很,一串一串的,李瑞东特意制做一八十斤“铁钱褂”,穿着钱褂练八卦。据说练起来时如开屏,时如收尾,霹雳啪嗒,壮观的厉害,正反还都能穿,最后磨得里外锃亮,每次脱掉铁衣,大呼“痛快”的李瑞东皮肤上尽是斑斑钱印,让人产生割了他的冲动。
李瑞东、王兰亭还同一位少林禅师结拜过“三兄弟”,互相传了些五花八门——麻甲功、朱砂掌、易筋经、十三太保横练、蛤蟆功、鹰爪功、金钟罩,亦可见李瑞东武痴程度。
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跟李瑞东学拳的端王载漪,带李瑞东等人到颐和园,为西太后表演武术节目。西太后一高兴,点了李瑞东清宫二等侍卫兼侍卫教师。越富贵越怕死,这皇宫高薪请来的侍卫,俗称“大内高手”,个个都有万夫不当之勇,见新人李瑞东一加入便“位高权重”,自然不服不忿,结果被李瑞东一一击败。其中有个卖过包子的“包子张”最为嚣张,公然对李瑞东出言不逊,二人在宗人府交手,“包子张”果然像肉包子,被击出就地十八滚,滚回来就要拜师,李瑞东讨厌他,随意推辞道——叫爷就收你。没想到包子张对当儿子还是当孙子并不在意,立刻磕头——爷,小的给爷磕头了!
如你所知,宫中极高手——不是还有什么董海川、宫宝田么、霍殿阁么?按李瑞东进宫的时间看,董海川已死,宫宝田、霍殿阁还没来。
一辈子全是武术,也叫单调,李瑞东的单调人生,也偶尔跑调。在宫里当差那段,他也培养出一个爱好——收藏——那时候古玩店跟现在不一样,确实有真东西。China者,瓷器也,清代富贵人差不多都喜欢瓷器,当然是官窑。据说李瑞东在购买瓷器时,见到了甘凤池的曾孙甘淡然,从之学到了武当金蟾派太极功。
1900年,清王朝摊上了大事,先是义和拳,后是八国联。端王这头支持义和拳,开始得意后来倒霉。李瑞东自然也是反洋派,结果被八国联军包围在大院里,还好,据说他跳进深井,用缩身法贴于井壁,躲过了洋枪子弹,得以生还。比同时期死在洋人枪下的程廷华下场要好。那位端王载漪呢,因支持义和拳被八国联军列入“祸首”名单,终被慈禧发配新疆。
对清廷失了大望的李瑞东,当年就回了老家武清,见过世面,经历了生死,他不再是当地一“霸”了,而成了“赛孟尝”。从1900年到1912年民国元年,这一阶段李瑞东研拳授徒,大肆开门揖客,对上门者只有一个要求——来时露一手,走时留一手,结果差不多长着两只手的人都来合力支持,让他成为远近闻名的超级“败家子”,40多顷良田最后只剩4顷余,对于急重病人也经常赊药,呆账坏账一大堆。至于卖掉二百亩赞助武士会,那是接下来的事情。
主动的败家子是不是优秀败家子,李瑞东根本没心思琢磨这些,因为他肚子里塞满了各类色样武术品种,需要好好消化。于是,所谓“李派太极拳”,此时诞生。他编创的太极拳,分天、地、人“三盘”,由低向高,人盘拳108式,地盘拳72式,天盘拳36式,这还不是全部,还有什么“太极五行捶”,“太极白虎十三刀”,“太极青龙十三枪”等,因为李瑞东太极拳法吸收了八卦的丰富多变,又有称之“太极八卦奇门拳”的。
篮子里东西太多,可以考虑扔掉一些。武术亦如人生,做加法重要,做减法更重要。可惜李瑞东正在努力改善消化不良的状况,而老天留给他的时间,竟然不多了。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21 09:36:11 +0800 CST  
●●●●
1912年,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下帖请李瑞东赴京任拱卫军武术总教长。同年,李瑞东与盟兄弟李存义、张兆东(即张占魁)等人创立中华武士会。李瑞东因为在北京有公务,担任的是武士会“名誉”会长。会址设在天津中心公园一座大四合院,李瑞东占据正房东屋,李存义形意门占正房西屋。厢房是其他门派。平时代表李瑞东常驻武士会的是弟子李进修。
也不要以为类似的组织随便可以成立,中华武士会是经过袁世凯点头的,如前所述,创会之初,欲扩大影响,曾在中心公园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武术比赛,时称“天下英雄会”,为使民办大会成功,大会“总裁判长”李瑞东卖掉了两百亩地。这次比赛没有设擂台,担心伤人事件发生,评判机制也欠科学,几个评委按选手的表演印象,开会评选优劣。评委倒也举内不避嫌,把李瑞东、李存义、李书文都评进了前四名。最后的闭幕典礼上,大家一致请求李瑞东上台表演一把,端的是艺高人胆大,一个二百斤矮胖子,偏要表演轻功绝技,把一把刀扎进地里,自己站在刀把上,晃晃悠悠的,把大家的心都吊了出来。
1917年,农历腊月二十八日,“春运”开始,李瑞东乘私家车,从京城回到武清。那年的腊月,没有年三十,二十九相当于年三十。一大家子,年夜饭饱饱,茅台酒足足,点完一万响炮仗,李瑞东晕晕乎乎入睡。是夜,甚为寒冷,仆人特将黄铜铸造的火炉移至李瑞东床前,并加了不少煤块。要命了,火炉没有烟筒,结果导致李瑞东不幸煤气中毒,大年初一发现时,他已过世,终年66岁。
鼻子李瑞东,是很有希望成为一代宗师的武学奇才。奈何天不作美,一座“李氏武学大厦”尚在建筑之中,便告戛然中止。全心向武、所向披靡的李瑞东,一生有两次著名败绩,因其人心胸宽大,磊落大方,从不避讳,不但对人说,还写在《太极拳谱序》里:

余自从兼习各家技艺,便觉快然自足,高傲之甚,又因屡用屡效,更觉自己已成绝技,从此必无敌手矣。岂不知人外有人乎,细想皆是糊涂不通之故。当初若肯谨慎藏拙,何至后来当众出丑,岂非自满所取耶?

不过,李瑞东到底输给了那两位高手,后来也是七嘴八舌了。李门弟子说师父两次输,一是王兰亭,二是甘凤池后人甘淡然。但一般认为,他输掉的这两人,一是霍元甲,二是孙禄堂,俱为百年不遇者。百年不遇,李瑞东不但遇了——还都是自己主动找的人家。萧汝霖在1915年《新青年》第一卷第五期中《大侠霍元甲传》中记述霍李比武:

武清李瑞东,年且六十矣。尝为清侍卫教师,海内无与敌者。闻元甲名,使其弟子往风之。数往还,元甲乃之武清。瑞东与角,弱焉。富东大喜,厚礼之。元甲归语人曰:李公未驰衣束带耳。

向恺然1916年12月出版的《拳术》一书中记述:

元甲至武清,瑞东大喜,款洽备至。与元甲观其徒所习技,元甲皆赞赏不置。越数日,
与较,元甲年三十有五,瑞东且六十矣,衣锦袍,偻即曳地。元甲请驰衣,瑞东笑而不答。格斗良久,瑞东少却。元甲进抵以肘,瑞东后格于炕,大呼曰:止。

马明达《李瑞东先生二三事》文中提到:

李先生又是勇于实践而不以胜败为奇的武术家。据天津《益世报》民国八年1月25日载:霍元甲武名最盛时,李瑞东闻之不悦,与先生较已稍弱焉。然而这并没有妨碍他与霍元甲成为挚友。

启功先生有篇文章《溥心畲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其中提到了李瑞东:

先生臂力很强,兄弟二位幼年都曾从武师李子濂先生习太极拳,子濂先生是大师李瑞东先生的子或侄(记不清了),瑞东先生是硬功一派太极拳的大师,不知由于什么得有“鼻子李”的绰号。心畬、叔明两先生,到中年时还能穿过板凳底下往来打拳,足见腰腿可以下到极低的程度。

李瑞东与孙禄堂事,至少可见于1930年出版的《北派国术家掌故》:

光绪时,有蒲阳孙氏禄堂,以拳勇独步一时,举世无敌。其所精之艺为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皆内家绝学,禄堂更旁参外家各派,融会贯通,纯以神行,集有清一代拳技之大成。江湖人称“天下第一手”。时有宫廷侍卫鼻子李者闻其名,欲约以公赛。知者多劝李曰,孙玲珑透体,鬼神难测,不可公赛。李遂私访,时孙随肃王游,知李大名,待李甚殷勤,谦逊如无所能。李疑为浪图虚名辈,再三邀赛,孙乃从之。二人对立,旁者喊号,号声方出,李尚定睛未动,已然跌出,时孙早立于李之身后。观者皆未见孙何时动作,疑为神乎。李羞去,深悔此行。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21 09:37:41 +0800 CST  
@动动动动动动动

太极胖手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21 14:15:01 +0800 CST  
@咕咕百胜 2016-03-21 10:42:42
写得好,赞赞赞
-----------------------------
谢咕咕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21 15:38:45 +0800 CST  
●●●●

5 .韩慕侠

上世纪八十年代,总有一位银发老太,在晨曦或晚霞中的北京陶然亭公园,打打八卦,耍耍太极。有天,几位园友侃大山侃到周总理,老太太突然说:周总理是我父亲的学生。
满座大笑。
见老太太认真,有人问:你父亲谁呀?
老太太:我父亲韩慕侠。
众人:韩慕侠谁呀?
老太太:我父亲。
众人:你父亲谁呀?
老太太:韩慕侠。
众人:完了,老年痴呆。
老太太没有痴呆,她叫韩小侠。其父确实叫韩慕侠。韩慕侠作为张占魁、李存义的弟子,曾参与中华武士会的创建,并于1915年被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聘请为武术教员,在校学生周恩来等众多人士,成为韩慕侠的拳术弟子。
除了在学校,周恩来学习之余,常穿一长布大褂,去韩慕侠家中练武,彼此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相互投契欣赏,周曾为韩的武馆写下“韩九师堂”四字。1917年周恩来东渡日本后,还专门将他们在武馆的合影照片寄回国内韩家,那时候韩慕侠称呼周恩来为“翔宇同学”。
韩小侠还回忆起一件有关周恩来的小事:我5岁时,有一次师爷刘金清缺钱,父亲要取下我手上的玉镯子给师爷当钱使,我又哭又闹舍不得,周师哥(周恩来)拉住我问,你爱不爱练武术呀?我说,当然!周师哥说,练武术就不能戴镯子,戴镯子就没法练武术!一听这话,我这才同意把镯子摘了下来。
侠以武胜,武以侠光。韩慕侠最初的名字叫韩金镛,后来自作主张改名“韩慕侠”。以侠明志,可知其人。1877年,光绪二年,他出生在天津静海大泊村。家里是农民,跟会武的外公练成童子功,十二三岁时跟父亲去天津柴市——巧了,霍元甲最早也是去柴市,不过霍卖的是木柴,韩卖的是苇子。
有个赵秃子欺负韩父乡下人,强行低价收购苇子,韩父想委曲求全,韩慕侠坚决不让,赵秃子想吓唬小孩,韩慕侠摆出姿势要打架,赵秃子竟然发了憷。在一片对孩子的赞扬声中,“天津八大家”海张五家的管家和镖师周斌看上了他,让他去海张五家做长工,并教练其八卦掌。
韩慕侠天生胆大包天,海张五为十亩盐田跟大盐商“浪里蛟”发生龌龊,被浪里蛟围在“鸿门宴”上。浪里蛟的打手们以为只要困住海家镖师周斌便万事大吉,不成想没放在眼里的小跟班韩慕侠飞身窜到浪里蛟面前,擒贼擒王,出手而制,胁迫其送海张五和周斌出门。
小韩长工顿时名声大噪,师父周斌乐开了花,为感谢“救命”之恩,海张五特意把僧格林沁“僧王刀”奖励给他。后来,周镖师为韩慕侠前途计,介绍他拜了“闪电手”张占魁,张占魁是董海川弟子,中华武士会骨干人物,认识了张占魁,也就能时常见到李存义了,于是跟张占魁习八卦,跟李存义习形意。
新人总有些新鲜思想,韩慕侠喜欢新鲜事物、又在南开学堂里呆过,所以他的一些言行经常出乎周斌、张占魁、李存义等人的意料,更有意思的是,他还经常“目无尊长”,喜欢同师父争论。不少时候师父们虽然扳脸,心里也不得不承认韩慕侠有韩慕侠的道理。
韩慕侠非常仰慕孙禄堂——文质彬彬,偶尔有些遗世独立,武功武理深不可测。由仰慕又起模仿之心,想孙先生曾趁年轻游历全国,俺也要出去瞧瞧。于是他大约顺着孙先生足迹,游历访问了河北、山西和广大的南方,果然找到不少刺激,也私自拜了不少名师,后来他在自己家里供过“九大师父”——外祖父、周斌、张占魁、李存义、车毅斋、宋约斋、李广亭、某山西戴家后人、应天文。
这最后一位师父应天文,跟徐矮师一样,算是隐匿很深的不出世高人。“北有董海川、南有应天文”,这二位最早据说是师兄弟,但法华山上的应天文似乎专门跟董海川过不去,为表示自己比董聪明,在八卦基础上研究出一套“反八卦”,放射性的奇思异想,展示了道家高人对天地的领悟,对技艺的通透。初次接触时让韩慕侠几乎发疯,因为他的招数处处受制,比死还难受,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韩的招数应天文门清,而应天文的招数韩慕侠做梦都没见过。韩慕侠为此颠三倒四,通灵开窍。
阴阳正反,道理一通,一体多用,多体归一,韩慕侠八卦掌、八卦刀、八卦剑、八卦枪,再玩起来便进入崭新境界,跟原来不可同日而语,也面目全非。练到这个程度,不膨胀不符合规律。回到天津他决定找一战闻名的霍元甲,一找才知道,霍元甲刚刚英年而逝,失望之余,韩慕侠只能无限落寞,到了老东家中华武士会,免不了一番吹牛,那帮师兄弟当然不相信了——几年不见你不是你了?
一比划,傻了,师兄弟们差远了,韩慕侠愈发得意:没听说过吧,反八卦!
冷眼旁观的恩师张占魁,生了气:小子!过来!从哪里趸来的邪门歪道,有胆跟师父比比?
韩慕侠:师父,是你要比,弟子焉敢不从?
张占魁挥拳便上,几个回合下来,张占魁暗自心惊,自己竟然也处处被动。
张师父心里紧张,面上还能坚持住,抖擞精神,继续盘桓。李存义也看出不妙来了,疾言顿喝:小崽子还不住手!
韩慕侠立刻收招。
可能是太过专心?可能是惯性使然?张占魁却没有收招,一掌拍在韩慕侠后心,韩慕侠当即一口鲜血。李存义赶紧过来抱住韩慕侠,担心他恼羞成怒。
韩慕侠、张占魁,师徒二人从此反目。张占魁对自己的“失手”也是十分不好意思,多次主动跟韩慕侠套近乎,后来二人关系虽然表面上和好如初,但内心隔阂,应该很难彻底消除。张占魁的八卦师承,名义上师父是董海川,实际上他是跟周玉祥和程庭华学的艺。张占魁也不是老顽固,从此他承认韩慕侠反八卦确有可取之处,并安排自己的弟子多找韩请教呢。
南方游历时,大概是1911年,湖南巡抚杨文鼎曾聘请韩慕侠做侦探队长,被韩拒绝。袁世凯长子袁克定,也受到过韩慕侠的指点,袁世凯也提出过要韩慕侠去他的卫队,韩也没去。这说明韩慕侠很有主见。他一开始追随李存义、张占魁,曾经一起上书直隶总督陈夔龙,建议成立“武备学堂”,陈夔龙不准,于是他们才转辗成立了中华武士会。
霍元甲如果不去上海吓跑奥皮音,李小龙如果不演电影,即使是绝顶高手,照样可能寂寞到死,墙内开花无人嗅。所谓红杏必须出墙才能博人眼球。韩慕侠好像也不例外,他这颗红杏出墙的机会,要等到1918年9月11日。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22 10:13:13 +0800 CST  
●●●●

这一天,北京《顺天时报》的报道出现了如下字眼——中央公园万国赛武大会。环球大力士康泰尔,与赛者二十余人。时间9月14日,15日,16日。本会预备小金牌十座、大金牌一座。门票一元。千载一时,请看鹿死谁手。
关于打败俄国大力士康泰尔,有三种说法:
一是1916年春刘百川在上海静安寺打败康泰尔。
二是1918年9月,王子平在北京中央公园打败康泰尔。
三是1918年9月,韩慕侠在北京六国饭店打败康泰尔。
这个康泰尔头尾不清,有点复杂,他一会说自己是英国人,一会说自己是俄国人,还说自己是英籍俄国人,弄不好有多国国籍也说不定。他至少是个国际混混,身高接近两米,人高马大,力大无比,自称精通拳击,得过众多国际荣誉。在当时的中国,只为了一睹“洋人”模样,就有人甘愿掏钱,再加上他还有一套精心编排的表演花样,总是有人捧场。此人喜欢吃中国菜,喜欢把中国小孩吓哭,偶尔还叫几个中国妓女,最喜欢在中国享受“人上人”的感觉,当然最喜欢的还是钱财。
据说,此人1916年曾露面上海,在英租界设擂台挑战,横书“天下无敌”,左边写“打中一拳赏大洋50元”,“足踢一脚赏大洋100元”。上海武术界推举刘百川迎战,结果刘百川发挥腿法优势,连续击中康泰尔。刘百川的多名弟子,在解放后的回忆文章里都提到过这次比武。
即使是在中央国术馆,刘百川仍然是知名的好手,他学的是少林拳术、罗汉拳、罗汉神打功。1887中过武举,黄埔军校武术教官,北伐时当过蒋介石保镖,有“江南一条腿”之称。其打败康泰尔事迹,即便为真,同两年后的北京之战,亦应无关——顶多就是他和韩慕侠击败过同一个洋人。
至于神力王王子平呢,他存在地理上的可能性,因为当时他正在北京的陆军部任职,也来到了中央公园,据说准备相济而动、择时上台,与康泰尔较量一番。而擂台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已经按当局指示由“比武”变成“演武”了。台上的康泰尔,进行了肌肉展示,拉断了铁链子,举起了带抓手的巨大铁球。
开场的表演一结束,组团而来的中华武士会一些年轻人,就群情激昂地上了台,结果个个都能举起大铁球——铁球是空心的。场下大笑。武士会要求主持人把康泰尔请出来,按照最初的报纸广告比武打擂。
据说后台的康泰尔,大发雷霆,叽里咕噜大骂中国人没有规矩,没有秩序,骂着骂着人没影了。
所以,观众群里的王子平,根本没找着上台的机会。另一则资料显示,当时武氏太极拳传人、吴氏太极拳创始人吴鉴泉,看到报纸,也想参加武擂,听说要先报号,吴要求挂号时,警察局的人说只有表演没有比武。
可见这次活动更像是一场商演,而且组织很混乱,毛病出在最初的广告上。广告登出后,警察局出面禁止了比武,只让进行表演。据说指令来自于当时负责治安的步军统领李长泰、警察总监吴炳湘。
志在必得的中华武士会,总不能气势汹汹来、灰不溜溜回,他们突然决定直去找康泰尔,当天晚上,李存义、张占魁、韩慕侠、李贵臣等人便去了东交民巷六国饭店,嘿,消息准确,还真找到了康泰尔。
由翻译交涉,三言两语间,韩慕侠先忍不住了,指着洋鬼子怒斥,康泰尔急了,一拳打来,韩慕侠叮咣五四,把个康泰尔连摔两跤,看来康泰尔确实是个国际级老江湖,一看要吃亏,立马表示投降,既交出了金牌,还立下了字据。
李大钊当过总编辑的《晨钟》报,有一篇《大力士偃旗息鼓》的报道,说:原定三天的赛演,一天就被停止了,因为有中国武士在六国饭店手拍康力士扑地,遂不敢再登台矣。
精英尽出、组团而来的中华武士会,浩浩荡荡回到天津,那场面,老有面子了。天津北站,锣鼓喧天,人声鼎佛。因为韩慕侠教训康泰尔不是在大众瞩目的擂台上,而是在六国饭店小众场合,所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后世多知霍元甲不知韩慕侠,除了这个原因外,大的环境或许也是因素,霍大侠出手早,离八国联军侵华近,全国人民对国耻记忆犹新、仇恨正浓,所以迅速被上海报纸炒成全国新闻。这次时间比霍元甲又过去了八九年,当时中国军阀正激烈对打。
热闹已过,生活还在继续。韩慕侠对中华武士会的办会理念自有想法,但武士会讲究论资排辈,师道尊严,排不上他上主桌。再算上与张占魁“一掌隔阂”,渐渐让他对武士会有所疏远,其标志,在于他自己也开了个“天津武术馆”,后来改名“武术专馆”。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一旦有了自己的事业,才发现世事之艰,更痛彻地明白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比如理想是建个“武备学堂”,现实不过建了个老式武馆,比如理想成为新式董事长,现实不过是个班头——铺砖、拔草、捡树叶,都得亲自干。房子是别人的,水电费是自己的,甚至昨天购进两麻袋土豆,今天发现少了至少20个土豆不翼而飞……
心比天高的韩慕侠,也想写本武学巨著,但孙禄堂的《形意拳学》让他打消了念头,超不过人家有何意义?迷惘中,他又去拜访孙禄堂,希望对方指点迷津。大韩17岁的孙禄堂,只是说了句:逞其所能,达其所用,可也。
此言太过空洞,未能解除韩慕侠心中烦恼。其实,孙禄堂自己,何尝又不是面对未来困惑常有呢。解不开困惑,那就只能跳开困惑,话题自然又转到武学上来。孙禄堂极力赞扬韩慕侠——北京城里走一走,该出手时就出手,出息了。孙还特别提到韩慕侠“反八卦”对其启迪、开塞之功——为此害的孙把自己的武技,又都反着鼓捣了一遍。
韩慕侠瞧不起太极拳,对孙禄堂新近弃形意八卦,专研什么新太极拳,不以为然。孙禄堂并不意外,道:你着西服礼帽,我穿长袍布鞋,没有区别,适心而已。
韩慕侠:老哥你别生气,当今国衰民弱,人心不振,消极如太极拳者,最好是先到一边凉快凉快。
孙禄堂微笑:君要立竿见影,速成击敌,舍太极而为形意,可也。事有轻重缓急,武有长短高低。君从学应天文,可做反八卦,匪夷所思,然,太极之拳可反乎?不可,盖因其负阴抱阳,正反一体,只此一点,便可证其高所在也。
二人论了个公公婆婆,一笑而散。
据《内家拳秘闻》记载,1932年曾有《时报》记者采访韩慕侠,直爽孤傲如韩慕侠,称自己一生在武术上只服膺两个人,一是应天文,一是孙禄堂。
1925年,张学良来天津,仪表堂堂、身材挺拔的“玉面虎”韩慕侠,与之大谈“尚武救国”,跟张少帅留下深刻印象。1927年,张学良专门成立1000人的武术团,都是从16军选拔出来的精壮士兵,任命韩慕侠为团长,训练基地设在杨柳青。
韩慕侠总结出一套军队实用武术,枪也好,棍也好,矛也好,刀也好,五个动作解决,刺、拨、挑、崩、劈——似乎是受了形意五行母拳的启发。除了枪支,还每人配发大刀一片,所以武术团又称“大刀队”。大刀队倾注了韩慕侠全部心血,只可惜军阀混战,国民军北伐时东北军乱成一团,大刀队突然成了没娘的孩子。
失去了“组织”,没人问、没人管,特别是没了军费,连饭都没得吃了,韩慕侠这个团长傻眼了。怎么办?其实韩慕侠也不知道怎么办,但他知道不能对不起这些穷苦青年,于是他变卖家产,每个士兵发了12个铜板——各奔前程吧。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22 10:15:09 +0800 CST  
●●●●
转眼间,国民政府了,中央国术馆了,中华武士会也被国术馆并了,武术高手们纷纷吃上了政府的高薪,韩慕侠也在滚滚潮流中南下南京了。
李景林大方好客,不以将军自诩,却喜以“武当剑仙”自居。当时在南京,他得到了众多武林人士的崇拜,其中少不了阿谀巴结之徒。一天,中央国术馆大宴宾朋。韩慕侠见李景林在众星捧月中怡然自得,不免有些生气——你是剑仙,我还是剑圣呢。
韩慕侠突然提出想学学李馆长的剑法。
李景林很高兴:真识趣,好啊!
二人开始对剑,李景林使武当剑法,韩慕侠使八卦剑法,闪电般几个回合,韩慕侠竟然挑断了李景林的裤腰带!
裤子掉地,众人一阵大笑,李景林倒也不怒,反而开心大笑:韩兄手段非常,景林佩服!
后来,韩慕侠没在南京国术馆任职,回了天津。便有人揣摩说李景林的“报复”来了,为报“裤腰带之仇”,就是不给韩慕侠安排职位。
1931年9月18日,日军悍然侵占沈阳。20日,宋哲元联名七将领,通电全国与日作战,表示“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 1933年 3月11日,宋哲元部赵登禹、王治邦旅之大刀队,夜袭喜峰口外潘家口附近之日军一个炮兵中队,大获全胜,15日喜峰口敌军被迫后撤。
“喜峰口大捷”轰动全国,二十九军“大刀队”名扬天下,并催生了《大刀进行曲》。 这大刀队的不少军人和刀术,来源正是韩慕侠为张学良训练过的大刀团。
长城抗战后,张自忠兼任天津市长,其部队亦缺枪乏弹,只好组织训练“大刀敢死队”,又请韩慕侠担任教官。据说大刀敢死队曾把天津所有的磨刀师傅全部招进中山公园,为大刀队磨刀,成为轰动一时之奇景。磨刀要磨到什么程度呢,据说标准是——十个铜钱摞起来,一刀砍到底,变成二十个铜钱全两半。
韩慕侠这次的训练法更为简练,主要练好“韩一刀”,两个动作,一撩一劈,一撩是为了撩开鬼子的刺刀,一劈是为了削下鬼子的脑袋。招法不难,难的是勇气和气力,为此,韩慕侠使用多种方式,训练士兵练胆、练静、练桩功、练发劲,怎么还有练“静”呢,韩慕侠的理论史没有静——则动的不准、动的无力。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驻守芦沟桥的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打响了抗日战争第一枪,战火硝烟中那些背插大刀、出生入死的勇士和先烈们,是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
抗战中韩慕侠关闭了天津武馆,日军占领天津后,多次查找训练大刀队的韩慕侠,韩慕侠玩起来捉迷藏,据说累计搬家11次,除了躲避日本人,还要躲避中国人中的汉奸。 1947年,70岁的韩慕侠,被一场痢疾带走了生命——好在两年前他已经亲眼见证过小日本投降了。
韩慕侠给子女起了如下名字——韩幼侠,韩小侠,韩少侠。
这位韩少侠,人生亦颇有意味。他十几岁就参加了革命,改名韩琦,还参加过抗美援朝,从部队转业后,被安排进吉林磐石的国营供销社。32岁与长春姑娘李桂芝结婚。韩琦兢兢业业工作,平平安安持家,同事、邻居、甚至包括老婆家人,都不知道韩琦身负武功,偶尔见他比划比划,还以为是锻炼身体呢。
低调自有低调的好处,“文革”中韩琦平安无事,上世纪八十年代,韩少侠偶然看到报纸转载的一篇上海某晚报文章,写的是某武师一掌打败俄国大力士康泰尔的事迹。韩少侠一看来了火气,郑重的跟报社写了一封信,说打败康泰尔的不是某武师,而是韩慕侠——为什么我这么确定,因为我是韩慕侠的儿子韩少侠!我姐姐韩小侠还保存着韩慕侠打败康泰尔得到的大金牌!
一石激起千层浪,韩琦——韩少侠的门庭因为一封信开始热闹。纸里包不住火,干脆火一把。63岁的他开始了退休教拳生涯。某一天有人送给韩琦老人一本小书,小书里记录着抗战时期的一首歌谣,歌谣中的“十二个铜板”,歌谣显然与当年父亲韩慕侠韩团长变卖家产、送给大刀团士兵做“遣散费”故事有关:

武术团,
真敢干,
十二个铜板上前线。
大刀队,
真英雄,
十二个铜板打冲锋。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22 10:18:32 +0800 CST  
●●●●



章九 八极拳

1.演员张震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经常没有剧本、想到哪拍到哪的大神导演王家卫,七八年念念不忘,终于在2013年推出武侠巨片《一代宗师》。为此片,王家卫可谓煞费苦心,曾持续多年走访各路老师,比如走沧州,下深县,三入山西,四进山东等等,以求捕获“武林之密”。
主要演员们,亦开始提前练起武来。先后有四位八卦掌名师教授章子怡。出道于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具有深厚舞蹈功底的“国际章”,要打出角色的美感和酷劲,包括打出难度系数来,都没有问题,问题只在于以她固有的轻盈姿态,如何传达八卦高手的味道和功力。为此,她被带到沙滩上、水地中,走沙淌水,以揣摩步法中的“轻中重”、“重中轻”,达到“行步如蹚泥、前行如坐轿”的特色。
从观影效果讲,章子怡素身肉掌出战,是很不利的,但她的“宫二小姐”使得好极,“八字练法”——走、转、裹、翻,穿、撩、提、按,每个字都能找到不错的表达,左右掌带领阴阳身,少阳老阳、少阴老阴、中阴中阳,亦能如影相随、转换无碍。尤其在气质上先声夺人,一派八卦掌女高手的凛然难犯。
扮演叶问的梁朝伟,王家卫为他请来了叶问最后一个入室弟子梁绍鸿。在习练咏春拳期间,梁朝伟曾受伤入院。梁的咏春拳表现,在全片中乏善可陈,但影帝的综合水平,还是让他的叶问站住了脚。
扮演八极拳高手“一线天”的张震,那才叫邪门,王家卫一提让他去学八极拳,立马兴奋得不得了,放佛上辈子就跟八极拳有过约定,其实,他连“八极拳”的名字都没听说过。
2009年,张震首次见到八极拳第八代传人、北京八极拳协会会长王世泉老师。
王老师当面问张震:你是想真练还是为应付电影练个架子?
张震毫不犹豫、肯定地回答:真练。
练到半年,张震进入剧组,《一代宗师》拍毕,他的八极拳却停不下来。相对论告诉我们,跟着喜欢的人,或做着喜欢的事,时间会走得快。掉进八极拳魔爪的张震,突然发现练武已过三年。张震自言:

因为练习八极拳,我的性格也改变了很多,以前比较一根筋。我现在就比较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更能听到自己身体自然的呼喊。练拳之后,吸收、消化了一些新的逻辑,会更主动一些,是照着心里面的,听着身体的呼喊,知道应该怎么做,这个是很大的差别。

明星出门,一般有随从簇拥,之中也会安排保镖,习武之后的张震,有了自信,连保镖费也省了。更大的奇迹,发生在2012年,是年12月2日,吉林省武协主办“神枪杯”八极拳武术比赛,地点在长春市体育馆。同时,吉林武协、东北三省八极拳研究会、北京八极拳研究会及全国八极拳界同仁,齐聚长春,为八极拳第五代宗师“神枪”李书文诞辰150周年召开纪念大会。
比赛选手里竟然来了个香港明星!张震虽说是应王老师之命而来,但自己也确实想来见识一下。只想“见识一下”的张震,却让我们大长见识,他竟然一举夺得青年组冠军!
看来,张震应该改名“张励志”了。
随着《一代宗师》中张震的凌厉抢眼,一直默默无闻的“八极拳”,有了些浮出水面、一展风头的意思。八极拳的第一世,称为“邋遢真人”,又名黄绝道长,这高人一到世外,便要成为不见底细的云中隐龙,所以不知道邋遢真人何许人也,也不知道八极拳是其自创还是有所传承。所以八极拳又有说出自宋太祖,又有说出自少林的看山拳,又有说出自武当山道士,又有说出自焦作月山寺张岳山主持,又有说出自清代“癞道人”,又有人说戚继光《纪效新书》里的“巴子拳”就是“八极拳”,不一而足。
后来在河北沧州孟村的丁发祥碑文上,找到了一件实物证据。清初丁发祥遇到一邋遢道人,得传八极绝技。于是,丁发祥为八极二世,“癞道人”为三世,山东海丰的吴钟为四世,吴钟女儿吴荣为五世,吴荣嫁到了沧州孟村,以后八极拳分了两脉,一脉是吴门本家,另一脉是王四传张克明,张克明传张景星,张景星传李书文,李书文传给了下文将要提到的霍殿阁、刘云樵、李健吾。
为何名叫“八极拳”,也有说法,一说是此拳荟萃了八种拳法之精华,一说是八极讲求“头、肩、肘、手、尾、胯、膝、足”身体八大部位之运用,还有往玄乎里说的——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纮,八纮之外有八极。
正如张震在《一代宗师》里的耀眼表现一般,八极拳给人的印象是招法独特、凶悍刚劲,拳、肘、肩、膝,浑身上下俱为攻击利器,对手的脑袋、鼻子、眼睛、下巴、喉咙、心口、肋骨、裆部,都是不幸的标靶。无怪乎,孙禄堂曾当众“表扬”八极拳——八极者,出手非死即伤,实为恶极!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23 06:48:43 +0800 CST  
●●●●

2.三大侍卫

诗曰:凤生凤啊龙生龙,兔子娃儿会打洞。
八极拳李书文,自己做过光绪帝和洪宪帝的侍卫,结果他培养的弟子,果然出了一批侍卫最高级。大弟子霍殿阁,做过末代皇帝溥仪的武术教师和警卫官。最后一个弟子刘云樵,做过蒋介石侍卫队教官和侍卫。而与刘云樵同学与李书文的李健吾,则做过毛泽东主席的警卫员。
李健吾,山东人,又名李玉海,曾任毛主席贴身警卫,在毛赴重庆谈判期间,始终不离领袖左右。解放战争中在陈毅部队担任过特务连长,后在菏泽战役中牺牲。
而皇帝保镖霍殿阁,就要早一些了,因为他是李书文的开山弟子,沧州小集人,1886年出生,字秀亭。最早随家乡拳师李五爷习飘洒拳。17岁拜入“神枪”李书文门下,李书文发现孩子是块好材料,忍不住大赞把孩子推荐给自己的李五爷“真君子”——意思是能忍痛割爱。从此,霍始习六合大枪和八极拳,兼与李书文做跟班、助理、生活“秘书”,行走于京津一带。
李书文比较冷血,经常把霍殿阁打得橙红柳绿,还美其名曰——老子这是为历练你的反应能力。28岁时,李书文告诉霍殿阁——你出师了。跟了师父12年的霍殿阁,如释重负,满身轻松,哼着小曲回到老家,当众表演师父的绝活——大枪扎香头,在大家叹为观止时,霍殿阁得意地说,香头是死的,再来个大枪扎苍蝇吧。果然把苍蝇钉在了柱子上,这一下,可把老家的苍蝇和乡邻们,都唬得不轻。
1910年后,霍殿阁又追随李书文参与了中华武士会的活动。黑龙江驻军师长许兰州,派人持聘书邀请李书文去其军官学校担任武术教官。李书文携霍殿阁北上。1917年,许兰洲投靠张作霖,霍殿阁也跟着去了奉天。因此,东北一带,齐齐哈尔、哈尔滨、沈阳等地,留下了八极拳的种子。霍殿阁的八极拳自有自家的霍氏风格,虽不及师风凛冽,却自有敦厚气度,可能跟性格有关。
1925年奉军入关,许兰洲辞职做了天津愚公,帮助霍殿阁在天津开了个八极拳馆。好武的李景林曾邀请霍殿阁到家里演武切磋,正是因为李书文和霍殿阁的出现,给了孙禄堂研究八极拳的机会,所以孙禄堂对李景林评论说——八极拳动辄致命伤人、其旨偏激于武学大道。
孙禄堂的评论,正好反证了八极拳的鲜明特点和巨大实用价值。
当时,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的清逊帝溥仪,正黯然宅居在天津日租界里的张园,身边全是土肥原贤二安排的日本特务保镖。溥仪突然想起一招,假如找个中国镖师,也就有了借口支走日本护卫。可是,哪个拳师会听从落魄溥仪的召唤呢,想了半天,想到了李书文,李神枪曾做过光绪的保镖,也算跟清室有渊源,于是亲自修书一封。
时过境迁,李书文也觉得这已经不是一件多么光耀的事了,倒也不忍心拒绝前皇帝的请求,便征求了下霍殿阁们的意见,霍殿阁却表示愿意去,李书文顺水推了舟。
日本武士听说溥仪请来个中国拳师,对自己面临下岗并不担心,反而很是兴奋,迫不及待地要求比武,声称谁赢了谁留下,还请来日本领事馆的人观看。两方各选了两名最厉害的出面交手,这边霍殿阁、霍庆云二人,叔侄俩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顷刻间便放倒了一对日本武士,其实还是手下留情了——八极出手非死即伤吗。溥仪乐得拍手叫好,总算有人替他出了口平日被欺负的恶气。
越是虚弱,越会弄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自我麻醉,溥仪于是封了霍殿阁一个“少将武官”,随从的五名弟子,组成所谓“五虎护卫”。当时霍的天津八极拳馆还在继续开办,因为霍殿阁有了个“帝师”的名头,“战胜帝师”就成了扬名武林的捷径,遂有不少人上门挑战,也有不少名人喜欢到八极拳馆看拳,比如马占山将军:哎呀,走了恁多武馆,还是看八极拳最过瘾!
1928年,武林高手纷纷南下,因为南京要办中央国术馆了。据说李景林曾邀请过霍殿阁,还给了个少林门长的许诺,霍殿阁却说——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丢下皇上我不够仗义。
为报答李景林“知遇”之情,霍殿阁派侄子霍庆云前往南京教练八极拳,还叮嘱侄儿一定要拜李景林为师学习武当剑。霍庆云南京也去了,八极拳也教了,拜师也拜了,就是拒绝跟李景林习武当剑,理由是“学你那玩意儿,既耽误工夫,又打不死人,咱只打八极拳!”可把李景林给气得够呛。霍庆云对“恶评”过八极拳的孙禄堂老头,也不客气,当面发过一言——打拳不能打死虎,不如回家卖红薯。
1932年,文化程度不高的霍殿阁,在“忠君不二”思想支撑下,又追随溥仪去了伪满州国,这个行为,搁现在的眼光,已经不止是封建忠君思想,简直是反动了。
妄想借日本之力复辟清室的傀儡皇帝溥仪,日子过得实在憋屈,霍殿阁倒是为数不多的能给他带来一点快慰的人,因为日本人凡善武的,经常跳出来挑战皇帝跟前这几位中国武师,而霍殿阁总是让日本武士丢尽其脸。为表示亲近,溥仪还“钦赐”霍殿阁娶了二夫人。1937年6月,在“大同公园事件”中,霍殿阁们与日本士兵发生群斗,打伤十余名日本军人,还踢死了日本巡逻狗,日人迫使溥仪严惩中国保镖。
受到惩处的霍殿阁本来就郁闷,随着日军对中国全境侵略的行动,他开始对自己的选择产生自责和悔恨,1942年,“精神失常”,“气疾而死”。
也有人说,霍殿阁是抽大烟抽死的。在那种地位和环境里,霍殿阁沾染大烟癖,也不算多么稀奇,深受大烟枪之害的武林名手,不乏其人,通臂门臂圣张策,形意门董秀生,八卦门孙振川、宫宝田,戴氏心意门戴魁,俱是烟之友。
霍殿阁侄子霍庆云,经历也很坎坷,不知为什么,他南下后又“探亲”去了东北,霍殿阁死后,经不住溥仪苦苦请求,他也在溥仪身边混了一段时间。解放后,霍庆云在某饭店做烧火师傅,后来在长春武术研究会当了主席。1957年,霍庆云曾率弟子赴北京参加武术比赛,其自以为正宗无敌的八极拳表演,仅获三等奖,他对这个奖大不满意,极有意见,有个“跟得上形势”的老师叔告诉他——你现在跟不上形势啦,要想得高分,你得玩的花哨!
1980年代中国大陆有个“海灯”热,懂武不懂武的,都在谈论“二指禅”,已近80岁的霍庆云,用食指和中指也把身体支撑着倒立起来,还对着弟子们得意地笑,笑出一脸密密麻麻的小皱纹。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23 06:49:48 +0800 CST  



楼主只对文字负责,偶发图片调剂一下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23 06:55:34 +0800 CST  
@ZCL852147 130楼 2016-03-23 14:59
◑▂◐再顶
-----------------------------谢顶了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23 16:57:59 +0800 CST  
●●●●

3.刘云樵

比霍殿阁晚生23年的刘云樵,过上的却是天翻地覆的新生活。一个跟着皇上翻老黄历,一个走上潮头辟新世界。刘云樵在8岁时,就认识李书文。其实他并不想认识李书文,李书文也不想认识他这个小屁孩。无奈云樵他爹太过望子成龙,还是托了一位大军官刘保沂才请动的李书文。
云樵他爹有学问,特别是科举要考的那些学问。处在动乱年代的他爹不傻,已经看出科举举不动了,先练练武再说,其码对自保有好处。老早就开始了学前教育,安排家里的长工张耀廷教练5岁的儿子。5岁开始迷踪拳,比霍元甲下手年龄还早。本来刘云樵是个病娃,小小年纪就鼓了个大肚子,行路难,难行路。练了迷踪拳后,肚子渐渐不鼓了,饭量也上去了,老爹高兴了,送了张耀廷几亩田,别当长工了,回家做地主去吧。
迷踪拳走了,“神枪”来了。刘云樵8岁,老爹请来了李书文。李书文对幼儿教育也不在行,但他笃信棍棒底下出高徒——对不起,为了对得起你爹学费,你就给我好好练吧。据说练到三年上,刘云樵仅学会一套“小八极”,老爹当然不满足,以为李书文有“骗学费”之嫌疑,一次喝酒提到了这话,李书文大怒——孩子该学什么咱心里有数,你懂个小屁屁!一套小八极,打好了也能——乾隆爷咋说的——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
还好,他爹没有辞退李书文,不过,他爹还没糊涂到完全让儿子弃文从武,其间,也安排儿子进了族里私塾读书写字。话说棍棒底下不止出高徒,还出孝子,人就是如此奇怪——你越打他越孝顺。刘云樵挨了不少师父的打,却对师父分外依恋。1931年,22岁的刘云樵终于出徒,还有机会考进了朝阳大学法律科,但这孩子练武心野,大学堂里坐不住,偷偷带着学费跟李书文跑了。
也不是瞎跑,而是去了山东国术馆,因为李书文做上了国术总教习。山东黄县负责治安工作的张骧伍,也是李书文弟子,刘云樵随师父前往拜访,初生牛犊刘云樵在黄县击败众多杂碎,赢得“小霸王”打人机的绰号。并在张骧伍处呆了两年多时间,从其学练昆吾剑、青萍剑法,又逢八卦名手宫宝田来访,刘云樵与之学了半年多的八卦掌,差不多把“宫家六十四手”都学到了。
李书文1934年去世后,刘云樵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继续当小霸王,没前途,开武馆做拳师,有前途——不光明。再加上老爹含泪嘱咐——儿啊,你长大了,不能再打打杀杀,圣人云修齐治平,爹的意思还是做官更好。于是刘云樵想到了从军之路,一考便考进了陕西凤翔黄埔七分校。
另有一说,是他在天津击败了日本关东军剑道师太田德三郎——据说双方用的是木剑,刘云樵“一剑化三影”,连续击中德三郎肋部,掉剑的德三郎遂认伤服输。此事引起了国民党情治人员的注意,发展并推送他进了军校。在天津期间,刘云樵还访问过同门师兄霍殿阁,不过两个人话不投机。
在军校,刘云樵打猎时误伤了校长,结果被关进监狱,最后分配到抗日最前线。因作战勇敢,官至团长。1940年因战受伤,被日军俘虏。因为身具不俗之武功,日军经常拉他出来当刺刀对象,刘云樵不但屡次击败对方,还赢得过不少日军的肉罐头,并最终凭借武功和机智,瞅个冷子上演胜利大逃亡——应该叫胜利小逃亡,因为只有他一个人。一个人的虎口脱险,据说鼓舞了不少“虏友”,结果那些人无不死在日寇枪下。
一路向西,刘云樵在河南将开封国术馆馆长马金义,以八极拳打趴在茶几上,在西安,用六合大枪之“左把枪”将“西北农民银行”的保镖头头“大枪李”李增树,打至屈服喊停。在西安,刘云樵加入军统,从事情报、暗杀工作。曾有传言认为他即是特务组织里传说中的“天字第一号”、“长江一号”,但秘密身份,无从证实。1949年,刘云樵随国军败退台湾,还一度做过伞兵大队长,以上校军阶退伍。
那个年月的台北新公园里,传着一个笑话。说公园里练武者甚多,随国民党败退台湾的人,来自天南地北。某日,一群人谈起武林事迹,有个人讲——俺们黄县有个刘云樵,号称小霸王什么什么的,另一个人接话道——俺们天津也有个刘云樵,曾用木剑打败日本剑道大师什么什么的,又有个人说话了——俺们沧州也出过一个刘云樵会大枪扎苍蝇什么什么的。坐在人群后的刘云樵,闻言大笑——你们说的三个刘云樵,都是老子,记住,我的老家在沧州集北头!
1967年,退休老人刘云樵,得以觐见蒋介石,被询问了一下,蒋同意“返聘”其担任总统府侍卫室安全顾问,主要工作是传授侍卫八极拳。之后,他还在蒋经国组办的“联指部拳术师资训练班”中担任教练,训练了四期学员,使得八极拳在台湾得到广泛传播。
刘云樵教授八极拳,据说有立竿见影之功效,练别种拳效果不明显的人,只需跟他练上几个月,便会面目一新、铿锵有力,这也正是八极拳刚烈阳刚的魅力所在。1992年,84岁的刘云樵死于台湾。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24 09:01:37 +0800 CST  
●●●●

4. 李书文

听三国记下了猛张飞,看水浒忘不了黑李逵,走一趟清末民国之武林,李书文也有这种骇人效果。此人与八极拳那是一个德行,见血封喉,出手必杀。李书文的性格是不记仇,一般有仇当场就报了。李书文的口头禅是你想死呢还是不想活了?
民国前后国内八极名手,当然不只八极拳第五代传人李书文一人。其师张景星的其他弟子如马英图、韩化臣、张玉衡等,俱不辱师门,将此拳传遍八方。上世纪80年代,日本有资料显示,以陈式太极拳、八极拳最受习拳者欢迎,二拳习练者在日本均达百万之众。
李书文对徒弟严厉,讲究礼法,徒弟的家人都必须同样称他老师才行,其教授弟子中不乏达官贵人或高级军官,一码归一码,练武就是练武,师徒就是师徒,你不拿我当回事,我也不拿你当回事。当然,李书文自己拜师时,也是恭谨超常,像侍奉父亲一样对待师父黄十海、张景星,据说只要师父在,他就永远站着。
李书文,字同臣,1862年出生在沧州盐山王南良村。先随张景星习八极三年,后随张景星师兄黄士海习六合枪。赶巧的是,三人都是同村。十二年苦功,李书文双拳一枪,均达造极地步,尤其“神枪”一名来之非易,能以一枪之身轮起车轱辘转如风车,挑起一头肥猪扔过墙头,至于扎苍蝇之类那是小菜一碟——还能扎镜子上的苍蝇,苍蝇死而镜面如常,扔铜钱于空中,能用枪尖接入钱孔。
李书文练武痴狂,对自己狠,对对方也狠——这个对方不一定是谁,有时候一块石头不幸成了对方,最后成了一堆碎石。功夫练成这样,真是让“天雨粟、鬼神哭”。以至于李书文把自己折腾得钢筋铁骨、精悍瘦小,那倒霉的肥肉、赘肉,全练成汗水蒸发了。
1882年,盐山大集,来了芦苇荡里的强盗“阎王”王大海,“狗熊”肖玉雄。这帮土匪吃点啥、拿点啥、装点啥,自然没有一个人敢吭声,大胆些的不过是点头哈腰赔个笑。肖玉雄盯上一个卖鸡蛋的花姑娘,情绪上来了,不摸鸡蛋摸人家脸蛋,姑娘哭着要跑,又被肖玉雄扯出了裤腰带。是的,那天显然不是肖玉雄的黄道吉日,这时候李书文出现了,他不说话,只出示了一顿爆拳,让肖玉雄全身骨头断了十几根。
肖的喽啰,狂呼大叫,阎王王大海带人提刀跑来。李书文抄起小贩身后一根三尺三的小扁担,扁担头一点,阎王刀就飞了,扁担绕个半圆,又拍在王大海脑袋上,半个脑袋没了。领教了吧,20岁的李书文,便是如此凶猛。多年后,弟子刘云樵想起师父行事作风来都替师父害怕——师父性情刚烈,脾气固执,他有个毛病,出掌致残,出拳要命……
李书文也没想到自己的功夫这么厉害,更是感叹肉人不经打,好在这次盐山知县念他为民除害,没有收拾他。随后,李书文又跟披挂拳师黄林彪学了一段时日,竟然发现它跟八极拳简直是绝配——八极加披挂、神鬼都害怕。
1886年,李书文到北京投奔做镖局的师兄王忠泉。说是师兄,其实没见过面。王忠泉见面就说不能因为你是我师弟就帮你,先试试你手段如何。一试,王赢不了李,大为沮丧,眼不见心不烦,没留他在镖局,而是推荐他去了某王爷处做了侍卫。
李书文在北京混,免不了又要出故事。有个号称罗成“罗家枪”的传人,听说来了个“神枪李”,不得劲了,“自信”这个东西,怎么说呢,罗家枪或许是太过自信了,比武就比武,偷偷比划比划也就可以了,他不,非冠冕堂皇地给李书文下了战书,并约请大刀王五、包括师兄王忠泉等人观战。六合大枪号称是岳飞所传,这下好了,比武变成了罗成大战岳鹏举。最后是岳鹏举找到了机会,一枪点中罗成的肋部,迅速撤回。为什么迅速撤回呢,李书文有教训啊,再使一点劲就碰到心脏了。
立刻,神枪李书文的名声传遍京城武林。
1895年,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的袁世凯,派人请黄士海去教练军队,没想到黄没来,派来的是徒弟李书文。袁世凯当然想瞧瞧李书文有没有实力了:要做我新军教官,是要考核的,麻烦你演两手?
李书文马上掉下脸来。可巧,听说袁世凯新聘请的武术教官来了,几个日本人跑来“参观”,这几个都是袁世凯聘请来的外籍教官,腰配日式军刀,一看李书文瘦小,还扛着一杆很不协调的大枪,四个日人大笑,有个还会中国话——东亚病夫!
完了,李书文恰好能听懂这四个字,腾地一下,杀机顿起。一个日本人害怕别人抢了风头,率先抽刀,示意跟李书文比试。袁世凯点头同意。二人拉开架势,日人左一刀,右一刀,刀刀斜刀,凶险得很,不好躲啊。李书文退了几步,看得心里有了数,就该出招了。大枪一抖,荡开长刀,枪尖不停,顺势扎入对方喉咙。
谁也没想到李书文出手如此之重、杀性如此之大,另外三个日本教官缓过神来,哇哇暴怒,三把刀围住了李书文。
袁世凯倒也没喊停,他想,你杀了人家,人家再杀了你,两边扯平,没俺老袁什么事。
一不做,二不休,李书文基本上平均两枪一个,瞬间三人中枪扑地。怎么办呢,袁世凯想了半天,笑了。李书文也笑了。
两年后,光绪皇帝听说了李书文,就跟袁世凯要人,袁世凯便把他送给了皇帝。当时皇帝身边已经有了八卦掌宫宝田,二人遂成莫逆。由于当上了皇帝保镖,李书文的名气再一次高涨。朋友圈也是今非昔比,经常坐在皇帝不远处,听皇帝跟康有为、梁启超这伙人开会研究变法,又经常与王五、张策、李瑞东等人研究武功。“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慈禧给圈禁起来,李书文辞职云游江湖去了。转了几年,北方闹了义和团、八国联军,王五、程廷华等人死的死、逃的逃。
1910年,同盟会叶云表、马凤图在天津倡议成立中华武士会,形意门李存义、张占魁、太极门李瑞东、八极门张景星、王忠泉、李书文等汇集武士会,阵容强大到自己都不好意思。同年,李书文前往北京,把俄国拳王马洛托夫打得窝心吐血,不能再战。宣统皇帝溥仪为此赏赐金佛像一尊。
1914年,李书文应许兰洲之邀北上,上文霍殿阁事迹已有介绍。徒弟都闹了风光,师父李书文在东北能闲着吗——虽然他已经很注意看住手脚了,但打死人的事,还是发生过几起,搁在法治社会,早够判他几个死刑了。据说张作霖曾亲自到许兰洲处,聘请李书文担任奉军三军武术总教官。
1925年,李书文携弟子重回天津,结交李景林,并担任李景林部武术总教官。1928年,应张之江、李景林之邀,与张骧武、马英图等人一起,为中央国术馆编写八极拳教材。还兼任了河北国术馆的顾问。1929年担任杭州国术游艺大会监察委员。
1930年,山东国术馆在济南创办,李景林辞了南京职务去担任馆长。他联络到了李书文,有了这二李坐镇,山东国术馆地位扶摇直上。太极拳、武当剑,八极拳、六合枪,有了这四门主打江山,山东国术馆的弟子们经常在各种比赛中风头强劲,摘金夺银。
李景林只注重成绩了,但忘了一条,有李书文在,容易摊上大事。国术馆里有个李景林的亲戚——表舅黄之洞,也是枪术名手。不知道是哪个小人,偷偷告诉李书文说黄之洞骂他了,可能这句骂的话比较击中李书文痛处,李书文大怒,找见黄之洞,见面就是两拳,第一拳打在心窝上,黄之洞本能缩颈低头,第二拳砸在脑瓜顶上,这人的脑袋比西瓜结实不了多少,哪经得住李书文这一气急败坏之很拳,黄之洞当成七窍流血,气绝身亡。
李书文不得不离开国术馆了,弟子霍殿阁的弟子李剑秋回忆说——李师爷离开山东,越想越觉得对不起黄之洞,不久郁郁而亡。另一个八极门传人贾志浩的叙述,又不太一样——说李书文打伤黄之洞致死后,李景林知道李书文任理不认官,认艺不认人,也不与他理论,说咱俩过过手,谁输谁走人,后来李景林一剑封喉,李书文认输走人。
李书文年龄比李景林大七八岁,武林成名也早,即使是做过将军的李景林,也不好对他怎么着。台湾刘云樵的门人又说——李景林和李书文矛盾不是一天,因在山东国术馆发生争执,李书文便弃馆走人,并言刘云樵曾当面听见李书文讽刺李景林——穿着大褂练剑,能好到哪里去?
关于李书文的结局,1934年在天津小站——注意,这是袁世凯练新军之地,也是李书文“崛起”之地,一座大院前,神枪李懒懒坐在椅子上,眯着眼睛看小弟子练武。看就看吧,咋一直不动呢,后来大家才发现,那个曾经“动如绷弓、发若炸雷”的烈人,已无任何气息,时年七十有二。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24 09:02:59 +0800 CST  
看球先生高论,发人思索。祖宗的好东西,虽俱水土流失严重,我还是愿保持谨慎的乐观。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24 18:32:09 +0800 CST  
●●●●


章十 杨式

1 .杨露禅

阴阳谐和,乾坤生机。万物吞吐,一心太极。
本书名曰《太极十八摸》,其中之“太极”,既指太极拳之太极,又非指太极拳之太极。盖因太极之理,并不只在太极拳中,少林拳、八卦拳、形意拳、八极拳之类中国名拳,亦莫不内涵太极之理。两仪之和曰太极,阴阳、动静、刚柔、明暗、虚实、速缓、收放,均为太极之象也。亦因了这个缘故,“太极十八摸”虽主摸太极拳,却要从旁门别拳摸起——旁门别拳不是外人,都是砸断骨头连着筋的亲戚。
一不留神,好像已经摸到太极之城城门之下——淡定,请从容不迫。陈、杨、武、吴、孙,北杨南吴,西武东孙,中陈式。先从北门进兵如何?北门不是唤做“德胜门”么。来着了,一进德胜门,鸦鸦一群人,原来是捭阖肆意、气度华贵的杨家杨式太极一派。
杨式宗师杨露禅,在太极拳发展史上的地位和重要性,怎么说也不过分。虽然他没有太极拳的发明之功,但没有他,就不可能出现所谓杨式,也不可能出现后来的武式、吴式、孙式。没有他携拳进京,辐射全国,太极拳便不会广为人知、为天下所重。
如果没有杨露禅,今天的太极拳会是什么样子,不堪设想。乐观的说法是,没有杨露禅必定会有牛露禅、马露禅,一个露禅也没有,总还有陈家沟的陈式。悲观的说法是,如果没有杨露禅——寂寞空庭春欲晚——即便是陈家沟极拳亦有可能无疾而终或自生自灭。
既然属太极老干部,那一定出生得比较早一点。是的,这一年,太上皇乾隆驾崩。埋葬了乾隆,继任的嘉庆皇帝立刻处死了贪官和珅——说不定和珅就是乾隆预留给嘉庆的登基大礼。
这一年,是18世纪的最后一年,1799年。同年,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也“驾崩”了。当清朝皇帝还在封建世袭的时候,美国人已经开始依据选举法,选举产生了新总统亚当斯。其中昭示的意味很明显,大清王朝蒙受资本主义列强肆意践踏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所以杨露禅死后40年,大清王朝覆灭。
杨露禅,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人,世居县城南关,自小好动,父亲做小买卖,他做跟屁虫,跟丢了的时候,一般是在大树底下正跟练武的人呼呼哈哈呢。杨露禅是杨家拳一代,这是肯定的,是杨家穷几代,不肯定。祖父、父亲这两代,穷得可以肯定。卖煤球,糊烟筒,摆粮摊,摊煎饼,饥一顿,饱一顿,肥一顿,瘦一顿。
永年习武风气浓厚,杨露禅虽然不能算练了童子功,但启蒙作用还是有的。看热闹,是孩子们的共性——看,果然有人打架!加油!
西大街道北,太和堂药店,但见掌柜王旭初三掌两手,俩寻衅滋事的人被甩出店门,跌于大街。哇,王掌柜好厉害!眼力改变命运,十来岁的杨露禅认准了王掌柜,就跟人家套近乎——师父!你是下凡的神仙吗?
喜欢恭维乃人类通病,王掌柜一高兴——小家伙要是没事干,到我这打杂吧,试用期仨月,五险一金没有。杨露禅乐坏了,放佛捡到了一只金饭碗。王掌柜见优秀小员工杨露禅是真心喜欢武术,就告诉他——你要不嫌河南远,可以去伺候咱太和堂大东家,他家里有好拳师,是我见过最厉害的。
从河北永年,到河南怀庆府温县陈家沟,搁现在看其实很近,二百公里出头,坐高铁顶多一站地,但在当时,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属一辈子跨不出的距离。事实上杨露禅也不知道陈家沟到底有多远,反正他跟着伙计上路了。如果你认为坐无马车、骑无毛驴、实属悲惨的话,那你就奥特了,因为杨露禅比你的悲惨还悲惨。他有车,但不是坐的,而是推的。
推车的不是老汉,是少年,少年不是别人,是杨露禅。车是独轮车,独轮车也不是空的,是永年王掌柜送给东家的货物和礼物。太和堂的河南大东家,住温县陈家沟,名叫陈德瑚,陈氏族谱里他排在第15世。其本人并不练拳,但他有可能在家里开了拳场,并聘请了陈长兴教授族人子弟,也有可能是陈长兴租用了他的场地,也可能,不聘不租,大家都是义务。
陈长兴有个外号“牌位先生”,就是说随便往哪里一戳,就雷打风吹不动摇了。当时一半以上的中国人,所谓文化娱乐顶多就是听场大戏而已。可以想见,农村一场大戏,那会是多么的人山人海。陈大拳师也来看戏,两腿一戳,腰杆一挺,连看戏,带练功,人潮人海中,有你有我,这无所谓,主要是有陈长兴——郑板桥都死了还忍不住赞叹道——牌位先生端的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要说起来,太极拳历史真的应该给陈长兴立个大牌位。说不定,他才是太极拳的真正创始人呢。
陈家沟的练拳点,据说有南院、北院之分。陈长兴没有资格去更“正宗”的北院,好像是因为他不守规矩,肆意篡改祖宗拳法。陈长兴不守“家法”“祖制”的第二个证据,是收“外姓人”为徒——杨露禅就是一个案例。所以叛逆的陈长兴,叛逆篡改而出的拳,说不定就是太极拳。
而把太极拳传播出去的人,也正是陈长兴传授的“外姓人”杨露禅。杨露禅在陈家沟的日子,既不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也不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既不像小说《偷拳》那么精彩,也没有电影《太极之从零开始》那么浪漫。主要原因嘛,首先还是因为穷。他没有能力——给陈德瑚或陈长兴一个拒绝不了的价钱。所以,他只能是陈德瑚家的一个打杂小长工,也只能在陈姓弟子们练拳的时候偷偷学两招了——如果这算“偷拳”的话,他还真是小贼。
偷偷看,偷偷打,总有被发现的时候,当陈长兴发现杨露禅打拳的时候,从那似是而非的一招一式、一步一动,感觉出这个孩子似乎是冥冥中自己要找的那个。
学拳之路是漫长的,杨露禅在陈家沟的时间,有说20年的,有说18年的,有说13年的,有说10年的,有说十多年一直在陈家沟的,有说中途走了又回来的,有说三进三出的——三进三出是因为前两次回到永年,发现还是打不过武家武禹襄,就不得不又玩起消失来,悄悄返回陈家沟找陈长兴继续卧薪尝胆。
杨露禅的超一流耐力和定力,值得我们呈上最大的敬意。吃糠咽菜,当牛做马,十几年如一日,不容易。当然,杨露禅持久坚挺的原因,可能我们都想错了——或许他根本不觉得苦——万一他有自虐症,或者以练拳为人生最大乐事呢。
常人不甘于寂寞,伟人在寂寞中诞生。
握有金刚钻,不惧瓷器活。人,只要在一个方面成了第一,差不多就能一俊遮百丑了,成家立业,当然更不会是大问题。杨露禅成了永年拳术第一的时候,老婆也有了,娃娃也有了,家也有了。40岁,他的第3个儿子杨健侯出生。跟他学拳的有穷人也有富人,武禹襄算是富人之一,武禹襄不但积极踊跃地给杨家送学拳费,还免费让杨家的孩子到武家学堂学文化。
如果这样下去,太极拳的未来会怎么样,还是不好说。阴差的时候,还得阳错配合。这时候该着太极拳兴旺的另一家功臣,也开始发力。其实也不算发力,甚至完全是偶然为之。武禹襄二哥武汝清进士,在刑部做员外郎,这员外郎当然经常接触一些满清贵胄、朝廷大员、京官地主之类人物,聊大天总有涉及到武术、教练、护院、保镖之类话题的机会,而官员中习拳健身者不在少数。武汝清不是书呆子,亦称拳术强手,虽然不能与痴拳弟弟武禹襄比了。武汝清做为行家里手,琢磨着杨露禅到北京绝对不会给永年、给杨家、给武家丢人,于是推荐杨露禅到北京教拳。其实武汝清也会太极拳,但他自诩身份堂堂,传拳卖艺这类事,万万干不得。
角度不一样,看到的远远不同。能有机会到北京天子脚下,杨露禅当然很高兴,有传拳卖艺的机会,那也叫好得很。杨露禅出现的北京城的时间,大约是1860年前,一说是1856年。1856年他57岁,这个年龄出山,确实有点太过晚矣,好在这个年龄的他,正好把太极拳理琢磨得差不多了,功力和手段正在山高人为峰的峰值阶段,另有俩大男孩左右辅佐,还真不错。班侯、健侯,十八九岁未及弱冠,早成永年知名拳手。一老带二小,三驾马车,锵锵三人行。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25 08:56:38 +0800 CST  

楼主:动动动动动动动

字数:3603

发表时间:2016-03-08 16:5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25 03:43:35 +0800 CST

评论数:144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