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十八摸》 太极解密 武林寻踪

●●●●
也有说杨露禅最早来的不是王府,而是一个叫做“天义顺”的张家酱菜园子。酱菜园子规模不弱,张家酱菜客户主打皇宫和王公。杨露禅在张家横扫千钧,远近不挡,张家的老板和把式头,就都跟了杨学拳。三打两打,“杨无敌”的名号逐渐响亮,也就有了更多机会接触大人物、进入王府和旗营做教练。还引出了“董杨英雄会”,董乃大内第一高手、八卦宗师董海川。二人一交流二切磋三成密友,这是没办法的事,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总统级别出门,总统级别接见,大师陪宗师,三脚猫陪四门斗。
关于太极杨露禅、八卦董海川交往的故事,并不算多,据说俩老头经常围着北京城遛弯,那时候连比五环少一环的四环都没有,估计也就是围着二环转圈,于是才有了散步途中董海川揉身抓雀、杨露禅掌雀不飞的著名传闻。
除王府、酱菜园子,杨露禅可能还被请入清军大营做过教头。这个清军大营,应是皇宫卫队或驻京部队之类。最早拜了杨露禅的,至少有王府管家王兰亭、时贝勒之子时绍南、武状元出身的将军岳柱臣,因为这些人身份较高,同时向杨露禅学拳的旗营下级军官凌山、万春、全佑,不便同上级领导成为师兄师弟,便名义上拜了杨露禅之子杨班侯为师。后来,时绍南因天花丧命,岳柱臣在中俄边境战争中阵亡。反而是凌山、万春、全佑三个下级人物,混水摸到大鱼——成就杨门真功,凌山善发劲,万春善刚劲,全佑则善柔化。
去过永年的都知道,那里古城墙现在还保存完好。据说杨露禅也喜欢在城墙上遛弯,站得高看得远心情舒畅,有一次在城墙给人试拳,对手被杨露禅一发而飞,在掉下城墙的瞬间被杨露禅飞身抓了回来。又传闻说,杨露禅在永年救火,一根大杆子竟阻挡了火势蔓延。还有故事讲杨露禅在护城河边钓鱼,偷袭者想出他的笑话,结果杨稳坐不动,而偷袭者已经被鱼跃入水。
到了北京,传说也少不了,比如有清德僧闯上门来,僧人技不能胜,十分奇怪,问:吾在出其不意,为何不能得逞?
杨:是谓刻刻留心也。
僧问:本是吾先手,你何以如此快?
杨:发劲如放箭也。
僧:技何其神也?
杨:何以言神?行功日久,通体清灵,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能略如是状耳。
和尚留下研究了三天,方才离去。又有传闻,有著名点穴师傅上门,几番试手,却不能施展点穴秘手,原来是杨露禅根本不给他点穴的时间和空间。
事物发展,循序渐进,杨露禅尽管人称杨无敌,照样不可能在北京一手遮天。当时八卦董海川,在肃王府教授弟子,形意郭云深,在毓王府主持教练。这都是影响要超过太极杨家的人物和势力。而太极拳,漫说是影响了,连拳名都还没有确定呢。最早杨露禅到北京教拳,此拳尚未命名“太极拳”,他告诉别人叫“绵拳”或“化拳”什么的——这几个拳名,可能是他自己取的,也可能来自陈家沟的陈长兴。这事不好说,因为陈家沟的传统拳术叫做“炮捶”——六十年后陈发科到北京还坚持称自己的太极拳叫炮捶,但杨露禅从来不说自己从陈家沟学来的拳叫“炮捶”。大概是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永年武禹襄那边传出了“太极拳”的称呼,包括杨家,大家都觉得好,才慢慢定了“太极拳”之名。
1799年出生的杨露禅,1874年逝世。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大学士,曾仔细观摩杨的拳法和理法,赞叹道:

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浑圆一体也!

杨露禅过世后,太极拳传子杨班侯、杨健侯,后由其孙杨澄甫廓定杨家太极大概。京城太极由于滥觞于杨,根深叶茂,从学者众,衍生许多支派,如李瑞东李派太极、董英杰董家太极、王壮弘王氏太极、郑曼青郑子太极、熊养和熊式太极、田兆麟田式太极、还有府内派、老六路等。
台湾还有一派叫做“王府皇家太极拳”的,来历是——杨露禅大弟子王兰亭,将“六十四式”——后来被称为“老架”六十四式——传给李瑞东、周玉祥,周玉祥为纪念王兰亭遁入深山道门,改名为“王道人太极拳六十四式”,传吴锦园,吴锦园迁台后传叶金山。
除亲传的“徒孙”凌山、万春、全佑外,杨露禅其他比较著名的弟子还有王茂斋、牛连元、教莲灯、冀老福、陈秀峰、张信义、李连芳、张印堂、李万成等。
如果这些弟子全部到齐,杨露禅门前的规模,完全超过杨继业的“七郎八虎”。只可惜弟子毕竟是弟子——主要是别人的儿子。杨露禅三个儿子,虽数量不及葫芦娃兄弟,质量却超过了省优部优。民国时期的鼓书唱词里,有这么一句概括杨家太极拳的发展之路——杨露禅闯天下,杨班侯打天下,杨健侯杨澄甫传天下。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25 08:58:49 +0800 CST  
●●●●

2.杨班侯

杨露禅育有三子——凤侯、班侯、健侯。长子杨凤侯早亡,所以杨家拳二代,主要指的是老二老三。杨凤侯也练了拳,而且练得很好,可惜二十岁左右去世了。
由于杨露禅望子成龙之心太过迫切,老二老三小时候都有逃拳经历,懂得事理后还是坚持学了,所谓“事理”,也不过就是世道艰辛,放弃老爹顺风车另选出路实在太难。老二杨班侯,道光17年,1837年生,本名钰,相貌清矍,富有臂力,喜欢一个人琢磨,其人原地纵跳——跳远特别吓人,又精通太极大杆子,所以跳远和撑杆跳高都厉害,可惜那时候没有运动会,更谈不上什么专业运动员。
杨班侯少年英雄,性格刚硬。一次爷俩对枪,班侯一枪顶在父亲杨露禅胸口,得意道:我比你强。
杨露禅大笑:看看你衣服再说。
原来班侯的衣服上已经留白了很多“枪印”,那时候他们的枪都不装枪头,有时候包块布,沾上石灰,一刺一个白点。班侯有个表弟名唤教莲灯,因为喜好拳术,杨露禅家跑的很勤。有次表兄弟对枪,教莲灯竟然玩了把脱手技法,大枪飞出,直刺班侯,这个动作无比凶险,还好,杨班侯及时把大杆子打飞。教莲灯再三解释“意外”脱手,但愤怒的杨班侯大发雷霆,吓得表弟两个月没敢上门。
大约在1856年即咸丰6年,杨班侯进京随父传拳。到了光绪年间,杨班侯也能单飞、自己独立做教练了。有家富裕子弟以每月“四十金”的报酬请他进府教授。当时有个“雄县刘”——后人考证此人不是擅长岳氏散手的刘仕俊,便是擅鹰爪手的刘腾蛟,曾用手捏碎石头、捏断铜钱,有人挑拨他说:杨家杨班侯说你不是对手。
刘某不忿,约杨班侯较技,当时观战者数百,雄县刘一上手就抓住了杨的胳膊,以为得计,不成想杨班侯任他抓来任他扣,突然一个力抖,刘某被发出多远,滚倒在地,狼狈得很。
又有专练腿功的北京某铁腿,与杨比武,其人拳脚并用,被杨班侯左右倒撵猴化解,其人又使二踢双飞脚,杨使如封似闭,铁腿被弹出,黯然认输。
那时还少见自行车,杨班侯攒够了私房钱,首先买了一匹高头大马,他要让北京城的人看看,做拳师的也是人,也能拥有“私家车”。每次比武得胜,杨班侯骑在马上高昂着头颅大笑着回家,虽然必定迎来杨露禅的一顿责骂,但他还是忍不住对杨露禅大讲自己是如何如何把对方打趴下的。
杨班侯不善交际,不喜委曲做人,也不愿费口舌教育弟子,所以他经常郁郁寡欢,还粘上了“阿芙蓉癖”。终于有一天他突然决定回永年,而且说走就走,父亲和弟弟都拦不住。反正谁也不知道他受了什么刺激,于是由此猜测肯定是输给谁没脸了,这实属正常,武功高强也肯定有输掉比武的时候。当然,大社会不是小擂台,不会武的欺负人多了去了,在京城有“资格“欺负老百姓的高官显贵,比宠物店的狗数量不少。
杨班侯在永年老家,也零零碎碎收了些徒弟。大概是55岁的时候,光绪18年,1892年,脾气刚烈暴躁的杨班侯病死于永年。
也有传闻说,杨班侯曾在1860年杀死过英法联军,这种事情也成立,他有作案的时间、空间和能力。1860年那时候,他很有可能在清军中任着职呢——做过万字队神虎营的武术教习,因此身上还挂了个诰封的“武德骑尉赏戴蓝翎”的虚衔。不过,即使他真的参与过抵御外寇,收获的恐怕也只能是一腔愤懑——愤懑于清廷清军的腐败无能,愤懑于洋枪洋炮的蛮横霸道。
孤阴不生,孤阳不长,这最简单的太极道理,杨班侯似乎理解的有所欠缺,他在北京的日子,总结报告八个字就够了——挑战群雄、唯我独尊,所以他的人生之路,到头也没宽敞过。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25 15:58:59 +0800 CST  
●●●●

3.杨健侯

比起杨班侯的东征西讨,老三杨健侯为太极拳立下的汗马功劳更大。比起杨班侯的孤僻高傲,杨健侯也要谦和优雅得多。
杨健侯成为优秀拳二代,所谓遗传都是扯淡,苦练才是真经。父亲杨露禅没有遗传,却天生叫做武学天才,当杨露禅一身集聚了四五十年的功夫后,竟然开始异想天开,想让儿子神功速成,这可就要了儿子的命。练完内功练外功,练完拳术练刀枪,还不让睡觉——说练功得法就是最好的睡觉。据说杨健侯小时候实在受不了其中苦楚,上吊的绳子都系到了房梁上,胁迫杨露禅不得不对他放松要求。
直到有一天,杨班侯不知不觉过了筋骨皮肉关,松开了两胯双肩,拳打三遍后感觉丹田气满,与老爹推手也能发出弹球整劲来了,杨露禅才终于喜悦起来,半夜里告诉儿子如何把这整劲,发得重如泰山,轻若幽灵,发得循环往复,绵绵不绝,杨健侯总算回心转意,开始嚼到浑身得劲儿的甜头了。
杨健侯比杨班侯小了两岁,1839年出生。在永年的时候,杨健侯还喜欢玩弹弓,而且玩的出神入化,能击打空中飞行的小鸟,这还不算,赶上鸟群,能同时发出数弹,一举击落好几只。后来进了北京,弹弓这种乡野绝技,表演的机会就不太多了。
有个京官是西安人,叫季四,喜好武术,请杨健侯教练了个把多月,多少理解了太极拳“以静胜、以柔克”的妙理。当时有个在陕西特别有名的王拳师,能日行三百里、手举五百斤,在老家收徒超过半千之众,此人进京,老乡见老乡,季四就提到了杨健侯太极拳事。王拳师自认走南闯北,坚决不信,非要约杨健侯来见识见识。
见面寒暄后,二人在季四的院子里比枪法。王拳师大枪一抖,连刺二枪,都被杨健侯让虚了,第三枪,被杨健侯的枪杆粘住,王感觉枪杆顿时沉重无比,撤抢时被杨顺势一铲,王拳师枪竟然回弹,正弹中自己额头,一时满脑子金星飞舞,幸亏功力长久,没成重伤,不过额头外皮有伤而已。
一代宗师杨露禅1874年逝世后,杨班侯我行我素,35岁的杨健侯便成了杨家的撑门面人物。他秉性温和,宽厚仁慈,其拳从容不迫,含而不露,反对争强好胜、恃拳傲人,所以颇具人缘,口碑极高。
杨门著名传人李雅轩,曾将武功劲力分为五种——硬劲、僵柔劲、松沉劲、轻灵劲、虚无劲。无疑,这也是太极劲力修为的五个台阶。事实上只是一个太极“整劲”,就把绝大多数学拳人挡在了门外。万事开头难,一旦练出太极整劲,前路也就豁然开朗。
杨健侯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能把太极的轻灵之劲熟练使用,打死你也不会去练别的拳,因为再打其他拳,你会无比难受。这话在他的儿子杨澄甫身上得到了验证,后来孙禄堂以形意八卦绝学跟杨澄甫“换拳”,杨澄甫愣是不干——跟“我只来居然之家”的陈宝国好有一比——我这辈子只打太极拳。
杨健侯,名鉴,号镜湖,最早人呼三先生,晚年人呼老先生。民国6年,1917年,78岁的杨健侯,迷糊一觉,梦见了父亲杨露禅。醒来的杨健侯,知道自己将死,便把家人及门徒唤至眼前,一个个做些叮嘱,然后端起素来喜欢的三尺长旱烟袋,吸罢最后一袋烟,沐浴,更衣,一卧而去。
说到吸旱烟这事,事实上当时不少拳师都好这口。“奉茶上烟”也是长期以来中国人表达礼貌的惯常行为。门人弟子欲求前辈欢心,这类营生自然也是抢着干,而不吃茶、不吃烟的师父,还真让徒弟不知如何才好。君不见甄子丹扮演的咏春拳大师叶问,看徒弟练拳时,通常翘个二郎腿,夹支烟屁股,倒也不啻为一种打发枯燥、放松身心的方式。
五个厨子炒出的麻辣豆腐,虽然都有辣椒和豆腐,但五个味必定有所区别。杨健侯的太极拳,跟杨露禅和杨班侯都有所微妙差别。其对太极拳承前启后作用巨大,后来杨澄甫广为传播的杨家八十五式大架,以及定步推手,杨式大捋,活步四正手等等,皆是承接杨健侯的创制而加以定型。
健侯弟子、后来主持北平体育研究会的许禹生有文记杨健侯师曰:

师相貌魁梧,龟背隆准,面若狮形。道家形容有道者之行动有四状,曰坐如洪钟、站如孤松、行走如风、睡觉如弓,师诚兼而有之。
其每一举手一投足,常表现其太极拳之妙意。至表演拳路之际,其动也自然,若行云流水,其静也幽闲,若山岳孤松。动无所动,静无所静,动静互根,刚柔相济,有如初写黄庭,洽到好处。其运劲也,内似钢铁,外似柔棉,人偶以手触抵,毫不觉手中有物,然力已为引去,欲离不得,及增力深入,则如触金刚石弹,屹然莫能动,外柔内刚,有似棉里裹针。其掷人也,若箭离弦,若弹去窝,被掷者竟不觉其劲力之何自来也。
当中年时,与全佑先生出教万字队团体练习之枪法,并太极十三刀法,不三日而成军,端王等颇异之,以为何神速若是也。
拳术外,并善枪术,其最长之技,名“朝天一柱香”,谓能令敌杆还击敌之鼻端,直竖若一柱香云。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26 06:53:19 +0800 CST  
●●●●

4.杨少侯

这说着说着,便到了杨家拳三代。二代大哥杨凤侯虽然死在二十岁左右,但仍留有一子,名兆林,字振远,苦命的杨兆林,得到了二叔班侯、三叔健侯的亲授,一辈子主要在永年附近传拳,让永年、邢台、邯郸等地保留下了为数不少的“杨架”太极人。
二代老二杨班侯,有二女一子,一子1892年生,是年班侯去世,乃“遗腹子”也,名杨兆鹏。这位生下来就失去父亲、同样命苦的小哥,小时候随父亲弟子陈秀峰习拳,后来从永年去上海投奔堂兄杨澄甫,跟杨澄甫学练数年,再后来先后去了浙江绍兴、广西等地传拳,客死广西。
老三杨健侯呢,跟父亲杨露禅一样,育生三个儿子——老大兆熊,老二兆元,老三兆清。后来又跟杨露禅一样,三兄弟渐渐“三缺一”了。老二杨兆元“早亡”,可能是活了三十来岁吧,据说死因是没生儿子心情郁闷。留有二女,长女杨聪,次女杨敏。谁说女儿不如男——这杨聪杨敏的儿子和闺女女婿——也就是杨兆元的外孙和外孙女婿,一个赵斌,一个傅钟文,都是后来的太极名手。
如你所知,旧社会的人名比较复杂,小名、乳名,大名,学名,有名,还得有字。名字一般都是拜老辈所赐,非本人做主。本主长大后,对此或有意见,便有自己做主改了名字的,最多的情况是给自己加个号、甚至几个号的,至于道号、法名、笔名、艺名、网名等,都是名字的延伸一种。不同的是,有人以名名,有人以字名,有人以号名,有人以道号名——比如崆峒派武术的历代掌门人——飞虹子、飞绥子、云离子、飞云子、眉姑、飞尘子、陆尘子、袁一飞、胡飞子、燕飞霞,有人以法名名,比如“弘一”,有人以笔名名,比如“南派三叔”,有人以网名名,比如“王动王不动”。
本书涉及人物,大多有名有字也有号,这给阅读、记忆和传播带来麻烦,所以尽量省去一些。杨健侯大儿子杨兆熊,字梦祥,号少侯,以后我们就叫他杨少侯。三儿子杨兆清,兆清是名,澄甫是字,以后我们就叫他杨澄甫。
杨少侯小时候很幸福,因为有爷爷、伯伯、父亲、奶奶、婶婶、母亲等人的百般宠爱。杨少侯小时候也很不幸,因为有爷爷杨露禅、伯伯杨班侯、父亲杨健侯的轮番轰炸——该练拳啦,杨家未来就看你了!
杨少侯7岁练拳,虽然父亲是健侯,但却跟伯伯班侯投脾气。杨班侯脾气不好,杨少侯脾气也不咋地。天赋异禀者往往脾气大,少侯和伯伯班侯一样,都是学武天才,不爱说话,总觉得别人笨,一说话非打即骂,爷俩都是著名的脾气差,徒弟自然都不会多,很少有人愿意跟他们学拳。
或许你还记得跟杨露禅学拳、因为身份低拜在杨班侯门下的那三位低级军官、王府护卫——万春、凌山、全佑,此三位可都是最早得到杨门精髓的人物。杨少侯19岁的时候,与万春比手,把万春发了出去,直接撞在了门上,门框都撞坏了。不得了,万春这一撞,撞出了少年杨少侯的名气。
得了伯父杨班侯太极小架,手法多变,刁钻古怪,又得了父亲杨健侯的亲传,关键是从小推手的对象,都是杨门大腕儿,所以杨少侯技艺、功力、实战经验、自信心一一四款“登顶”要素,一款不缺。过了1900年,随着杨健侯们的渐渐老朽,杨少侯高深莫测的功夫俨然成为北京的“太极第一人”,有了“千手观音”的美名和“大先生”的尊称。
遗憾的是,杨少侯并没有对杨门太极拳的发扬光大做出多少贡献。当时尽管有北平体育研究会,他在其中不过是一个孤傲的高手。在经营和教授方面,不是他在行不在行的问题,而是缺乏兴趣的问题。另外,时运不济也是原因,清朝灭亡,杨家拳前两代赖以生存的王公贵族们,已经无力扶植和参与太极拳了。
军阀混战年代,学拳的环境和土壤,虽说是分外贫瘠,但北京毕竟是北京,一代高手想养活自己和家人,问题还是不大。
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一声春雷,给武术界吹来强劲春风,可惜这时候杨少侯已经67岁,日薄西山。风水轮流转,开始轮到比他小21岁的三弟杨澄甫如日中天了,正在壮年的杨澄甫流年有福,赶上了国术黄金十年——不止是赶上了,还亲身参与了,这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幸福。
与不幸者谈幸福,是不道德的。杨澄甫当然不会当着老哥面大谈自己的辉煌,但杨少侯仍然心里不怎么得劲,因为他顽固地认为自己的拳比杨澄甫强。
其实,杨少侯获得的名气、地位、收入,也算不上“不幸”,或许只是他自己心理出了毛病——是不是对自己要求太高了?随着高手南下的热潮,老年杨少侯也来到了南京,但倍感失落的是,他并没有受到特别推崇。中央国术馆似乎只把他的弟弟杨澄甫放在眼里,根本没他什么事。
即使已经过气,杨少侯毕竟成名已久,国民政府行政院交通部聘请他教练太极拳,尊其年老,称为“主任”。1930年初,不幸事件突然发生了,69岁的杨少侯在中山陵挥刀自杀,古楼医院抢救无效。
关于其“自裁”原因,至今未有答案。有一说,是中央国术馆众高手慕杨少侯“千手观音”之名,推李景林副馆长约请杨少侯到国术馆切磋交流,生来骄傲的杨少侯极其要面子,把国术馆的约请当作“下战书”。
一生好酒的他,以请酒的名义,与几个高手试验性推手后,估摸自己去聚集全国精英的中央国术馆——占到便宜的把握性不大,不赢便是输,“输”对于他比死还难以接受,所以他宁愿选择死,性格刚烈的他,便一了百了。
假如事情为真,可继而妄测一下——杨少侯先生当时之思想心胸,显得有些过于守旧狭仄了,越是狭仄越觉得比武非赢不可,这不是自己把自己往绝路上推吗。中央国术馆里也不是没有老头子,比如孙禄堂,论年龄,比杨少侯还大了两岁,然老者不以筋骨为能,人家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而少壮派们,又会有几个人糊涂到以打倒某某老头为荣耀?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26 08:57:35 +0800 CST  
●●●●

5.杨澄甫

先胖不算胖,后胖压塌坑。
杨露禅“从地方到中央”,把太极拳带入北京。他的孙子杨澄甫则是“从中央到地方”,把太极拳又推广大长江南北。拳二代杨健侯可能没有想到,原本指望儿子中的老大杨少侯保证杨门声名不堕,结果却是那个让他原本有些失望的温吞小儿杨澄甫,实现了后起直追,光大门楣的逆袭。
杨澄甫一度看见太极拳就想吐,这不是他的毛病,也不是太极拳的毛病,谁要说好吃不过饺子——有本事你一天三顿、十天三十顿天天吃饺子。杨澄甫天天吃饺子不吐不行了——人家天真烂漫的孩童之年,你偏偏告诉他世界是由太极拳组成的,早也打,晚也打,饭前打,饭后打,打好了给你糖吃,打好了给你买新衣服,打好了给你压岁钱。
不想打是吧?偷懒是吧?看我揍死你小子!
说这话的是大哥杨少侯,小小杨澄甫也不是怂包,对付大哥也有杀手锏,杀手锏就是“哭”。咧开嗓子嗷嗷一哭,这少侯老侯就都拿他没了办法——其实父亲杨健侯十分理解儿子的逆反心理,因为他自己小时候也曾如此这般望拳思逃。
1883年杨健侯44岁时才生的杨澄甫,那时候杨露禅已经去世。杨澄甫见到的只有爷爷的木制牌位。有杨露禅的家底和杨健侯支撑的家业,杨澄甫吃穿不愁,还能混个私塾上上,以上学的名义还能少练不少拳,所以儿时的杨澄甫满北京乱跑,东游西逛,看看书,听听曲,追追马戏、滚个铁环什么的。
环境使然,拳终归还是要打的。杨澄甫的太极拳也不是真不行,只是离父亲的期望有距离,与大哥这种奇才比不行,跟一般人比,他杨小三还是可以的。年过二十,他也能跟着父亲做个小教练了,教个入门级、小学级的学拳者,够用了,再加上他那温和开朗、宽容厚道、讨人喜爱的小夫子模样,还是很受客户欢迎的。当然,学员都是父亲安排给他的,根本不用他出门发小广告拉学员。
1918年,79岁的杨健侯逝世前,拉着杨澄甫的手:三啊,臭小子,为父要走了,以后不能再从后面挺你了,日后若有高手前来比试,就找你大哥,你千万别出手,万一杨家威名扫地,真是不孝之极。
父亲的临终之言,像一把锋利小刀,当时就戳中了杨澄甫心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要想起父亲,这小刀子就发挥作用,让杨澄甫疼得泪流满面。流泪是手段,要是把流泪当成目的就坏了。杨澄甫流泪的目的,即便是为了告慰父亲在天之灵,也要把太极拳运动搞上去。
有了自觉觉悟的杨澄甫,除了维持教学外,开始天天闭门练功,除空手练拳,还练杨家大杆子,杆子由细到粗,由短到长,又由粗到细,把白蜡杆一会使成面条、一会使成钢筋,一个人练,总是短了半截,于是他出钱聘请强壮大汉,定期来家当“人桩”。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老话老道理,真是历久而弥新。五六年倏忽而过,杨澄甫愈来愈感觉天空明亮、内力通灵、大道通畅了。
三十没立,四十立也不晚。1923年,40岁的杨澄甫找不见大哥杨少侯——好像是南下杭州游历教拳去了,对自己的实力虽有信心,却还不太踏实,想来想去,想到了全佑之子吴鉴泉。当时50出头的吴鉴泉,属于京城不多的太极顶尖人物之一,正在开创吴式太极拳的初期。
如果把全佑的师父看做是杨班侯的话,吴鉴泉和杨澄甫可以算是同门师兄弟。吴鉴泉一见杨澄甫来到天坛拳点,很是高兴,虽然比杨大十多岁,但对杨家人保持尊敬,这是必须的礼仪,让座上茶,促膝关心。
杨澄甫直言:小弟我最近有些心得,请师兄指点指点。
于是二人推了两圈。有说法是杨澄甫手进至吴的腹部时,手背轻托三下,吴“跳了三跳”,碍于周围弟子不少,二人笑着收手,互相赞扬。
杨澄甫踏实了,对吴鉴泉高超的柔化工夫他早有领教,这次对方没粘住他,没化掉他,说明自己精进了——如果证实了二不能比你大,则证实你大于等于二。
回到中山公园,杨澄甫对学员宣布——我准备正式收徒。这一得瑟不要紧,不少高手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请教起来,杨澄甫也半开玩笑半当真地把对方发出去,发出去一个排后,他的名字已经被大家挂在了嘴上,用句成语叫做名声大噪。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27 07:36:24 +0800 CST  
●●●●

名声大噪具有引蛇出洞的功能,两条大蛇果然出洞切磋来了,一条大蛇是通臂拳名家——人称“臂圣”的张策张秀林,一条大蛇是形意八卦名手孙禄堂。
有人打成仇敌,有人则打成密友,这三个人比武交手后,互相递上生辰八字,然后开始称兄道弟。一般而言,当时北京城有四大名拳——形意、八卦、太极、通背(臂),杨澄甫、张秀林、孙禄堂这一桃园三结义,俨然搭建起了一座震惊北平武术界的霸王山。这样,杨家拳三代的三先生杨澄甫——性格好好、打拳好好、交友好好的三好先生,慢慢慢慢,不知不觉,其地位声名,如同他的身材,忽然间浑圆胖大起来。
地位和声名的重要性,在于它能换来事业的兴旺和家庭的幸福。杨澄甫的弟子门生逐渐增多,三教九流无其不有。弟子多了出现意外的可能性就大,翰林弟子陈微明就给了师父一个意外——准确地讲是意外之喜。
清史馆倒闭后,失业的陈微明。南下上海,为杨澄甫编著出版了《太极拳术》,还创办了“致柔拳社”,邀请杨老师南下支撑门面。有书、有社、有人请,一时间大器晚成的杨澄甫,放佛身披金光,南巡照射。到了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时,张之江李景林第一批网罗的高手名单中,就有他的大名。
杨澄甫在上海立足未定,又应邀到了南京中央国术馆,据说张之江为了留住这位杨家嫡传,许给他月薪500大洋的巨额高薪,比孙禄堂还多200大洋,不过杨澄甫拿没拿到500大洋是个问题,因为他在“央国”呆的时间可能不足一月。
有人说杨澄甫担任过中央国术馆教务长,恐怕不能成立。最初央国并无教务长一职,后来二门取消,朱国福担任了首任教务长。所以,杨澄甫在央国的任教时间,与孙禄堂同样短暂,大概都是个把月。据说杨澄甫对央国最初的比武风气,大不适应,虽然他功力强大、内道深厚,但实事求是地讲,在“技击”方面他不能算是超一流,一则杨澄甫从小就没有在“技击术”方面下特别功夫,二则杨澄甫本人不爱“打架”,推崇的是太极拳养性健身之能,推手神奇,并不直接等于技击神奇,那种认为打好太极拳就能打好架的认识,太过天真。当然,一般的技击高手,已经绝不可能占得杨澄甫的半点便宜了,毕竟老杨同志已经大球混元——足以让你无从下手、贸然下手的结果一般都是弹回来自我受伤。
后来,杨澄甫被孙禄堂主持的“苏国”——江苏国术馆聘为顾问、一等教习。杭州国术游艺大会前,据说由于黄元秀的推荐,杨澄甫转到了浙江国术馆做教务长——算是做上了一方大省的国术领班,时间是1929年初。黄元秀是浙江国术馆的董事之一,曾通过习练杨家太极,治愈肺结核。张静江接受了他的推荐,因为杨澄甫确系当时武林中旗帜人物之一,据说在上任的接风宴上,张静江特意赠送四把龙泉宝剑给杨澄甫的四个儿子。
同年底,杨澄甫以半个东道主的身份,参与组织了杭州国术游艺大会,担任评判员。
杭州三年,算是杨澄甫比较得意的日子。浙江国术馆同样聚集了一堆教授,而且个个都觉得自己水平最高。太乙拳教习高守武,见杨门弟子在国术馆呼啸成群,有些不满,又自负绝艺,轻视太极,对杨教务长一点尊敬也没有表示出来,见杨澄甫并不生气,依旧随和,更不拿他当回事了,有天当着杨澄甫面,大坐在杨的椅子上,拉开杨的抽屉看着玩。杨澄甫轻易不怒,一怒也不好收拾。二人一人从兵器架上扯了把大枪,径直出了办公室。
功力大了,技击术可以不要。只一招,高教习的大枪就脱手而飞,不由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开始满地找缝。
1931年的某一天,南拳名师萧聘三教学员学习黑虎拳。萧老师打得兴起,每一跺脚,水泥地上便出现一个脚印,同学们大呼小叫,请求萧老师再露个绝活,萧聘三一高兴,叫同学拿来砖头和水泥板放在厅内地上,然后他开始打拳,哈一声,蹬一脚,砖头和水泥板,都在其脚下应声而碎。这一下掀起了教学高潮,同学们大声喝彩。
动静太大,或许影响到了杨澄甫,杨教务长披衣露出窗口:吵什么!吵什么!
萧老师笑:我正在教同学们打黑虎拳。
杨澄甫随口一句:这种拳有什么用。
一句话惹恼了萧老师,萧聘三:你说我的拳没用?!那你敢不敢跟我比!
杨澄甫可能是还没睡醒,这次表现了少有的托大:好,你就在我肚皮上打三拳吧。
萧聘三怒火中烧,太不拿俺老萧当回事了。于是萧老师一拳就打在杨澄甫的肚皮上,杨澄甫面露痛苦之色,脖子一挺,意思是:第二拳。
萧聘三又是一拳。观看的同学们都吓傻了,唯恐他们平时敬爱的杨教务长七窍流血、拳下暴毙。既然杨澄甫表面上还在若无其事,萧聘三的第三拳也就如约而至了。就在第三拳打中杨澄甫的时候,杨澄甫的右掌拍在了萧聘三心窝——萧倒在两米开外,口吐鲜血。杨澄甫也捂着肚子,不发一言地走了。
两位高手或许都受了内伤,甚至是很重的内伤,但都不承认。甭管有没有联系,反正不幸的是,两年后萧老师去世、五年后杨老师去世。
或许是因了此次事件的影响,杨澄甫1932年把浙国教务长的位置给了刘百川,自己又应陈济棠之邀到广州授拳。在广州杨澄甫出没往来的地方俱为“高大上”之地,受到的待遇也很有面子。所有的教学工作,身边那几个出息弟子已足够胜任。
或许是南方湿热气候的导致,杨澄甫罹患疝疾,1935年返回上海,据说有亲友奉送一民间秘方,按秘方治疗后,患处突然红肿爆发,感染中毒。1936年农历二月初十,抢救无效,杨澄甫辞世沪上,时年仅53岁。
逝者已逝,家人悲痛难言,外人自然多嘴多舌。也有医生说杨澄甫的死因是过于肥胖导致“三高”,也有说因为练功太勤、体力消耗过大,因此狂吃海喝造成恶性循环的,这话也不是胡说,杨澄甫一顿饭吃十几个馒头一只鸡,稀松平常,最胖时体重接近300斤。
逝者已逝,说啥也晚了。是年农历四月初七,上海国术界在功德林为杨澄甫举行追悼会,沪上内外人士数百人参加,大师骤离,海内武林莫不扼腕痛惜。
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乎仁。尽管一半来自天性,杨澄甫的仁义敦厚大师之风,仍然搏得广泛口碑。比如在北平武术界后来居上而不恃能倨傲,比如与老大哥孙禄堂的互谅互重,比如与吴鉴泉吴氏在上海传拳的互帮互助,比如每收别派弟子必征得对方师门同意的规矩,更加重要的,或许是英年早逝的他,仍然培养出一大批名家弟子,大大保证了杨家太极绝学的传承不失。
1931、1933、1936,李景林、孙禄堂、杨澄甫三位国术巨星相继殒落,其中两人还属于非正常死亡。这等不幸,似乎为风风火火的国术普及运动蒙上了一层不祥的阴影。果然,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国术馆和国术事业迅速七零八落,直至偃旗息鼓。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27 07:37:37 +0800 CST  
@动动动动动动动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27 15:16:02 +0800 CST  
●●●●

6.杨门弟子

杨家拳四代、五代乃至后代,均不乏善拳之人,不待细言。且跳出家门,说说杨门众多杰出弟子。杨露禅所传家外弟子,数量并不算多。其女婿夏国勋,或许不应算做“家外”之人。夏国勋与程廷华、刘德宽、李奎垣、张占魁等人交善,这些人还互通有无,串联功夫,形成了一种强强联合式“八卦太极拳”。
清王朝皇上一时只有一个,王爷却并存很多,不要以为只有皇宫里有太监,王府里也有。礼王府有个太监,名叫刘进宝,此人也从杨露禅处学得了杨拳老架。旗人富周,把杨露禅的真传又传与富英,富英传给了官至东北军中将旅长的萧公卓,萧公卓在保定多有传人。据说富周一脉的杨家太极,属于原汁原味的老拳。成年的杨班侯,为杨家“千秋饭碗”计,反对杨露禅教拳毫无保留,杨班侯改造了杨家拳,不再轻易倾囊相授,这也符合历代拳师的思维逻辑——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所以当富英跟杨班侯练拳的时候,其父富周因为知道杨班侯有保留,干脆找个“家传摔跤、丢掉不孝”的理由让儿子退学,表面上是不再学杨家太极了,暗地里却偷练杨露禅老拳。再传弟子萧公卓的拳法,证明了富家确实在瞒天过海,一直偷练杨家太极。
把杨露禅请进王府的王府大管家王兰亭,亦称清末著名高手。王兰亭得了杨露禅拳艺,又传给了李瑞东、李宾甫、司星三等人,其中这位“鼻子李”李瑞东,乃天津中华武士会支柱性人物,经他之手甚至还延续出一脉“李派太极拳”。
早期追随杨露禅学拳,因身份低级列在杨班侯名下的万春、凌山、全佑,证明了练拳跟出身没有关系,身份低大也能打出高级拳。全佑和他的传人“北王南吴”——王茂斋、吴鉴泉,合力开拓出吴式太极拳的另一片天空。
从杨健侯学拳的最著名弟子,是主持北平体育研究会的许禹生和主持中央国术馆的李景林。健侯弟子还有个叫张钦霖的,曾在杨家打杂,后被安排进杨澄甫门下,此人晚年传拳于山西、河北等地,其弟子有名王延年者,1949年把杨家拳带到了台湾,并传至英、美。
有个同样在杨家打过杂工的旗营吹鼓手——田兆麟,本来从杨少侯学拳,少侯性子暴烈时时打人,父亲杨健侯就把田兆麟拉倒跟前亲自教授。在国术馆热闹起来之前,1917年,田兆麟已经远赴杭州,在公立工业大学传授太极拳了,属于最早南传太极拳的先锋之一。
至于杨少侯的弟子传承,吴图南记载主要有东润芳、马润之、尤志学、田兆麟、吴图南,还有得过杨少侯一鳞半爪的刘希哲、顾履平、张虎臣、顾丽生、李寿籛等。
当时,或者说解放前的杨氏太极拳,正式入门弟子,还有颇有些规矩的。首先要经过师父的反复考验,得到认可,还得本人写拜师帖,最好还要有介绍人,至少是有证明人,拜师仪式上,不仅要拜师,对师伯、师叔等人同样也要磕头。未经上述程序,一般不叫门内弟子、嫡系弟子,未经程序但经过了师父点头认可,一般称记名弟子。只在课堂上、拳社里、拳班中跟着师父泛泛学过拳技者,没磕过头,师父未必记得你名字的,一般则称为学员、学生或学徒。这师徒、师生关系,可认真,又不必太过认真。比如梅兰芳曾亲自请教过杨澄甫拳法,也自称是杨门弟子,一方面梅大师有成人之美之德,一方面杨澄甫不可能顺杆爬——到处宣扬自己是梅兰芳之师。
跟随杨健侯学过拳的弟子,杨健侯逝世前大部分都安排到了杨澄甫门下。大哥杨少侯的学员,也有不少自愿转投到杨澄甫门下的。所以杨澄甫师徒一系,兵强马壮,硕果琳琅。
在1931年出版的《太极拳使用法》里,杨澄甫列出过一个名单,算是对自己当时弟子的一次小“阅兵”,名单中比较著名的有:

武汇川 田兆麟 董英杰 王旭东 阎月川 牛镜轩 田作林 徐岱山 褚桂亭 刘论山 李得芳 李雅轩 陈微明 杨凤歧 张钦霖 郑佐平 王其和 崔毅士 王镜清 姜廷选 陈光恺 王保还 邢玉臣 刘尽臣 匡克明 杨鸿志 于化行 濮玉 滕南璇 奚诚甫 朱纫芝 郭荫棠 李万程 张种交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永年太极拳志编纂委员会历经两年多的努力,编纂出一部75万字的《永年太极拳志》,又在杨澄甫传人名单里补入一批著名弟子,其中有:

吕殿臣 郭清杰 傅仲文 赵斌 傅宗元 郑曼青 陈月坡 蒋玉堃 叶大密 吴志清 汪永泉 曾如柏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28 08:54:13 +0800 CST  
●●●●

7.杨门三轩

杨澄甫传人名单中,可见“三轩”——牛春明牛镜轩、田兆麟田绍轩、李椿年李雅轩。有牛,有田,还有犁(李),倒是可以凑出一小地主之家。可惜三轩并没有联手干什么大事,放在一块写,完全是灵感所致。三轩三人,都跟澄甫老爹健侯学过拳,连“三轩”之名号,亦拜健侯先生所赐。杨健侯慧眼识徒,健侯、少侯、澄甫贴身培养,果然把三小灵童搞成了杨门弟子中的三大名片式人物。
北京人牛镜轩,学医出身——行医、行拳多有殊途同道之意,所以他与杨健侯学得不错,能空手开罐头——那时候还没有易拉罐,后来还到中央公园与杨澄甫一起当教练。1920年牛镜轩南下辗转教拳,闯荡十来年,终于在1929年在杭州浙江国术馆与杨澄甫汇合。此时牛镜轩已经在杭州有了自己的小小地盘和事业——医馆、拳馆,也有了自己的小传奇——击败武举人某某、拳霸某某、白鹤拳师柯凤元什么的。
牛医生早年还跟杨健侯学过点穴,杨健侯不仅用指头点,还能用铜烟袋锅子点穴。可惜杨健侯死的时候,尚未来得及传授解穴方法。所以牛镜轩一直不太敢施法点穴,一旦点重了解不了,那就惨了。这一点一解,阴阳两面,合则成圆,偏则成废。
杨澄甫离开杭城后,除抗战时期有些东躲西藏的遭遇,牛镜轩一直定居在美丽的西湖之畔,先后维持着“牛镜轩太极拳社”和“牛镜轩推拿诊所”。解放后,有点“大隐隐于市”模样的牛镜轩,并不确定自己已成为杨式太极拳为数不多的功夫精湛者,一不留神成了杭州乃至浙江武术界的泰斗级前辈。1961年,80岁的牛镜轩因癌症去世,去世的十天前,他还每周乘公交车去浙江大学教授“牛式”太极拳。

田绍轩,以“田兆麟”名鸣世,比牛镜轩小十岁。1891年生于北京,兄妹四人,排行第二,幼年丧父,长兄走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八岁时要为母亲分忧,在家门口摆起了水果摊子,年少更事,引起了水果购买者杨健侯的注意。数次接触后,感觉这孩子是个练武的好坯。穷就穷吧,杨家养得起,就让田兆麟吃住在杨家,跟杨少侯、杨澄甫为伍学拳练功。
既然是亲自选中,杨健侯对田兆麟分外严厉。田后来回忆说,刚开始的前半年几乎把他练傻了——只一个无极站桩和一个太极起势练了半年!果然不负伯乐之望,20岁的田兆麟证明了自己确实是千里驹——在民国元年北京城的武林擂台上他连续击败三十余人,一举成名。从此以后,健侯、少侯不论是出近门还是出远门,都愿意带着他一块去
1921年,田兆麟随少侯先生南行“苏杭天堂”。与现在出租车经常欺负“外地人”的情况一样,杭州人力车夫也不省油,一听田是北方口音,遂索要双倍车费。田兆麟不给,车夫扯住田的衣服想吓唬吓唬他,可惜认错人了,田兆麟随便一拔拉,车夫便跌了一个筋斗。又与现在某些情况类似——车夫胆子大,是因为人多势众,十多个车夫不干了,一涌而上,田兆麟虽然听不懂对方的“杭骂”,但拳头不饶人,几声哼哈之后,放倒一片。田兆麟抬着下巴壳,洋洋而去。还有一次田兆麟在西湖边品龙井,一群军人仗势压人,要他让座,他又如法炮制,放倒一片。围观的车夫这次不骂他了,还添油加醋,吹得田兆麟名震杭城。
1923年,随杨少侯闯荡江湖的田兆麟回到北京,听说原本不是对手的杨澄甫——突然功夫暴长,实在不敢相信,急不可耐想试验一把。没想到一出手就被杨澄甫粘住,原想把对方发出去,结果自己被发。爱武的田兆麟当然也梦想功夫暴长,所以甘心情愿地出具拜帖,成为杨澄甫弟子,好在他比杨澄甫小五六岁,不算以大拜小。
1928年,田兆麟被聘入江苏国术馆主教内家拳。杭州国术游艺大会,田兆麟名列监察委员名单。1929年,随杨澄甫,成为浙江国术馆的骨干教练。从一帧留存的老照片里,可以看出,田兆麟在浙国已不容忽视,因为他能同李景林、孙禄堂、杨澄甫、黄元秀等人坐在一张合影里了——要知道那张合影中,有不少人是站在大人物身后的。
田兆麟身兼杨门拳两代所传之老架、大中小三架,以及推手、大捋、散手、刀、剑、枪、棍,外加杨门秘术八段锦、大杆子、闭身撇身捶、错骨分筋、点穴诸技。田兆麟推手,手法奇妙、出劲深沉,找他挑战的人,经常被“自己的力伤着自己”——以彼之道、还之彼身,田兆麟经常送给对手一句话——你的劲还给你了,去找医生吧。
1930年代后,乃至解放后,田兆麟定居沪上,常在外滩公园等地授拳。1950年代初,有一南拳拳手吕飞龙,常见田兆麟被人簇拥,心想这个玩太极的很会忽悠人啊,某日发现田兆麟一人在公园,遂起挑战之心,两拳飞出,俱被拍歪,骨头剧痛。田兆麟笑——我要直着来,你骨头断了。
1956年,田兆麟还担任过全国第一届武术大赛的裁判。1960年,70岁过世。在外滩公园随田兆麟学拳的,还有个姓季的徒弟,他家中柜子里,一直挂着一件白上衣,上衣左胸口有个“田兆麟脚印”,老季一直把这个43码的脚印当作师父的“遗存”。时间一长,脚印会灰发,老季着急,找支笔,把脚印重重地描在了上衣上,以示永久纪念。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28 08:55:44 +0800 CST  
●●●●
三轩说过两轩,还剩一轩。
李雅轩,比之田兆麟又小了3岁,1894年出生于直隶交河县。1914年,20岁的李雅轩,应邀去好友张某某家中赔客,要陪同的客人,名叫傅海田。座上几人好武,免不了一番盘拳论技。第二天李便找到傅,要求从学太极。学了几个月,傅海田对李雅轩说——我这点本事当不了你老师了,我的老师广平府杨澄甫,你去找他吧。
李雅轩刚来到北京中央公园,便赢得了杨健侯的赏识,并拜了杨澄甫。从此掉入太极魔境,这一着魔持续14之久——14年大约能把28杆铁杵磨成针,资质超高的李雅轩,自然已被磨成大高手。
1928年,李雅轩接到杨澄甫信,要他去南京中央国术馆汇合,共同创业。李雅轩激动得汗毛乱跳,跳了半天,打量自己太过砢碜,竟然破釜沉舟,变卖家产,置办了一套出门的衣物,其他用做路费。到了南京,发现杨澄甫辞职不在国术馆了。找不到师父,“家产”也花得八九不离十了,慌张为难之际,发现中央国术馆正在招考教授班学员,进了“教授班”,不但吃和住的问题都可以就地解决,毕业后文凭过硬,还“包分配”——直接到各地国术馆当教头。
这么好的“鲤鱼跳龙门”机会,当然令人趋之若鹜。几十个人的录取名额,二百多人参考——二百多人不算多呀,且慢,这些人都是经过各级选拔筛出来的,不是高手也是候补高手。招考人只试了一眼李雅轩手段,便知深浅,同意让他进入正式考试。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做过台下十四年功的李雅轩,背后受罪已完成,该人前显贵了。最终,他荣获总分第2名,连张之江馆长都对他青睐上了。
1929年,李雅轩听说杨澄甫在浙江国术馆担任教务长,便毅然南下杭州,也不知道他的教授班毕没毕业——这已经不重要,要说学习,自然是跟着杨澄甫更好,要说毕业去当教习,跟着杨亦能直接达成心愿。果然,李雅轩在浙国朝夕随同杨师,并以主任教员身份教练太极拳。
李雅轩一进浙江国术馆,就曾把手能开砖碎石的同事——少林拳拳师周声洪打岔了气,害的杨澄甫亲自提着桔子香蕉去看望周病号,李雅轩回忆说:

在杭州民权路大礼堂,我与周声洪打手,用的反掌打,以右手向其面部虚扬一下,他以右臂往上猛架时,其右胁已露出,我便以右手由上往下一翻,向其右胁间轻脆的一弹。一弹不行了,他便两臂抱胸蹲地,说不出话来,以手示意要回宿舍。我扶他起来,送他到宿舍,修养了 7 天,连吃了几剂七厘散而愈。盖因我去之劲虽是不大,但正在他呼吸的时候,于不知不觉之中被弹了一下,打隔了气,并非是打伤他。

1933年杨澄甫应邀去了广东,浙国的太极拳便由李雅轩全权负了责。第二年李雅轩又应邀去了南京,在南京任教几年后,抗战爆发,他随着流浪大军流浪大西南,在重庆打到了某国军骑兵师长徐俊,徐师长于是请客,在酒席上拜李为师。流浪到成都的时候,恰逢公园里有个武会,耍拳不如弄刀目标大,于是李雅轩借别人刀,耍了一趟太极刀。
刀之所以无辜,是因为它有时候惹祸,有时候也添福。一趟太极刀,改变了李雅轩的人生轨迹。一个北方人,后半生能留在四川、留在成都,是需要一定理由的。川菜好吃,川妹子漂亮,这些理由都不够,首要的理由,应该是在此有事业可为,然后才轮到吃川菜、娶川妹。
一趟太极刀,本来就是让人看的,若是恰巧被贵人看到,那就等于中奖。贵人是山东人,名刘仲桥,当然也是受小日本所迫流浪到了四川。但流浪和流浪不同,刘仲桥流浪到成都,手里有金条,手下有纺织厂,关键是还有武术,一瞧那位的太极刀,刘仲桥知道绝顶高手来了!
迎上,请茶,一问是流浪的闲人兼穷人,立刻送上400大洋,外加100大洋衣帽费。本来就器宇轩昂的帅哥李雅轩,搓了澡、理了发、穿了新衣服,简直就帅立方了。但你不能因此武断地说李雅轩凭什么就你幸运?其一,如俗话所言机会总给有准备之人,其二,李雅轩从东流浪到西,天天都会使几趟拳脚,看见过的人不计其数,在不计其数的观众中遇到一个有实力、有眼力的贵人,符合中奖几率。
刘仲桥拜师李雅轩后,李雅轩水涨船高,算是走上了高端路线,随后结识的大多是高官、贵人、老板,其中也有不少人拜师练拳。说话间到了1946年,李雅轩在重庆陆军大学任教官,肩膀上竟然也挂着晶灿灿的少将军衔——少将军衔也不算啥,关键看跟谁比,比如跟他的太极拳学员比——黄维、卫立煌、黄伯韬等,少将算个毛。据说有高级将领戏弄李雅轩,他就在推手时把对方摔个乌龟朝天,因此得了个“目无长官”的荣誉,并受到校方处分。
李雅轩的少将军衔跟早些时候的万籁声有些类似,不能太过认真,但又不算完全没有。因为这个少将的另一面是“高等拳师”,所以大抵算身份清白,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此等特殊资历,李雅轩进入到成都政协。当然,其中有四川体委副主任郭勋祺的帮助,郭勋祺是起义的原国民党“川军名将”,也是李雅轩的正式弟子。
谁若是预测李雅轩“文革”中一定会倒霉,答案是失算了。那时候要做造反派头头也是需要“战斗力”的,成都工人造反派的头头不是别人,竟然还是李雅轩的弟子。所以,李雅轩仍然可以在成都这座休闲城市的某座竹楼上,喝喝早茶,遛遛拳套子,与几个老拳师摆摆龙门阵。直到1976年83岁去世,40余年蜀地生涯,李雅轩可谓一拳在手、半生安适。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29 07:43:45 +0800 CST  

●●●●

8.杨门五虎

杨传弟子,特别是杨澄甫门下,拳星璀璨,武杰倍出,数有三轩、五虎、十杰等,似皆未名之称谓,且其中多有人员相互参差。
褚桂亭、武汇川、张钦霖、陈微明、郑曼青、王其和、崔毅士、董英杰、姜廷选、阎月川、徐岱山、尤志学、汪永泉……这些人均可列入十杰榜,个个名头不弱,只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或不同事功中,各露锋芒峥嵘罢了。另外,有把十杰中的陈微明、褚桂亭、田兆麟、武汇川、董英杰合称“杨门五虎”的。鉴于“十杰”篇幅过大,我们就挑这个“五虎”以点带面。
五虎之一褚桂亭,1892年出生于直隶任丘南关村,家里是个小商户,7岁时半天读书、半天练功,他的气功师、拳师是“李半仙”李铁斋,8岁适逢义和拳兴起、八国联军入侵,天下大乱,褚桂亭练武强身的报国之心愈见迫切。13岁随形意高手“单刀”李存义、姜玉和,八卦名手陈德路、梁振圃求艺,后来还得到了中华武士会“鼻子李”李瑞东、“神枪”李书文的授教。
李书文神枪之能,曾深深打动18岁的褚桂亭。为此他苦修臂力,一杆大枪,先挑一二十斤小沙包,后挑五六十斤中沙包,再挑百斤以上大沙包。练完重,又返回轻。用大枪扎石头、扎墙洞、扎兔子、扎小鸡,最后是扎蝴蝶、扎苍蝇,直到能扎中窗户上的苍蝇而窗纸不破,刷大枪比使筷子还灵便,俨然已达李书文神枪境界。
光学不行,还缺历练,李存义让20岁的褚桂亭进入万通镖局做镖师,工作就是在路上。镖师走多了,都善于苦中作乐,客栈里弄个水煮花生米、凉拌白菜心什么的,喝完小酒,褚桂亭还跟于炳忠镖师学练醉八仙。眼看着镖局被银行业摧毁,褚桂亭开始跟着巡演的戏班子做保安。1914年从武汉回到任丘,为送别东渡日本的师叔郝恩光,别的兄弟乘船去天津,他非要步行,一是为了省钱,二是为了一路行功。从大清河一直走到天津,边走边打形意崩、钻二拳。即将东渡的郝恩光,在油灯下递过一把柳叶刀——你不是暗恋我的三合对刀吗?现在就传给你。
1917年褚桂亭南下闯荡江湖,1925年坐上了五省总督孙传芳的总督府侍卫队武术教官,孙传芳骑马外出的时候,身边常有两个骑马护卫,其一就是褚桂亭。褚桂亭好学,见到好功夫就想翻个底透,听说李景林离开军界南下,立刻前往投拜。因为身上有形意六合剑和八卦龙形剑做底子,不到两年,就将李景林的武当剑吸到精髓,神形俱似,李景林大为高兴,盖因李虽弟子众多,但真正练出名堂的却也寥寥。
受到李景林、孙禄堂等人的影响,褚桂亭逐渐悟到自己离武学大师还差一个短板:文化。于是他开始读书,灯下临池,以毛笔为兵器“文练”。1929年杭州国术游艺大会,褚桂亭名列监察委员之一。
杨少侯、田兆麟、褚桂亭这几位,属于提前南下的杨门英豪,而1929年左右才南下的杨澄甫等人,是赶国术馆的热闹晚来的。同门相集,免不了聚酒言欢,大家三句话不离本行。杨少侯、杨澄甫兄弟性情并不投契,或许是杨澄甫后来居上的名声让大哥不太自在,杨少侯就点名让褚桂亭和董英杰“比划比划”。褚桂亭因为董英杰一直随从杨澄甫,故有所礼让,董一发劲,褚就一退,退了三步,都到墙根了,董以为自己胜券在握,没想到褚桂亭突然反攻,猝不及防,倒退不叠,撞到桌子上前被杨澄甫一把托住。杨少侯对褚翘起大拇指说:随起随落,起落皆宜势,晚上来我房间,我给你讲讲。
褚桂亭随后也担任了浙国教师,并正式拜了杨澄甫。1930年江南水灾,孙禄堂等名家发起义演,褚桂亭在义演中表演醉八仙,成为最受欢迎的节目。然后又接任了金陵警官学校、以及国民政府侍卫队的国术总教官。第一次到侍卫队,侍卫队长一看被上司请来的这个总教官虽然也算高大,但土里土气的像个庄稼汉,队长虽无把握赢,但自信不会输,更不会输得很难看,遂挑衅褚桂亭道:胜了我这个队长,你就是南京第一。
堂堂侍卫队长,在有名的“快手褚”面前,也是一招即被弹出,又被褚单腿压在于地下。这下侍卫队全体拜服。其中几个人担心上班时间褚桂亭教的不真,还私下里磕头拜师要学秘笈绝招。在南京的四五年,政府要员陈诚、李士贞、吴思远、陈璧君、董健吾、吴恩豫,商务会长李福海,大明星荀慧生、袁美云,还有蒋介石、汪精卫的警卫金尧、吴正祥等,都在褚桂亭的学生名单里。
1936年,褚桂亭率人将已故的杨少侯灵柩,自南京陵园运至浦口码头,与上海运来的杨澄甫灵柩汇合,一同北运。浦口码头,国术界数百人设起灵台,祭奠太极二杨。褚桂亭为了这次活动,花费巨额私人存款,极尽弟子之心,要说孝敬活人——总还有些好处,人死茶凉,还如此行为,实在是令人扪心赞叹。
实际上,杨澄甫和褚桂亭的关系,远非想象中那么亲密,甚至师徒关系很是朴素,杨澄甫真正喜欢的弟子大约是陈微明、武汇川、董英杰几位,拉不近师徒关系的一个原因是褚桂亭“不会说活”、“不会捧场”,师父行走江湖,没有带着他一块的意思,是因为感觉他“用处不大”。褚桂亭最后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尊师也罢,义气也罢,有的人在表面、有的人在内心,当然,不排除表面和内心兼美的。
《蒋介石日记》里记有一事,1937年8月9日,江苏保安队干掉了日军中尉大山勇夫。此前,该日军中尉因当街射杀一保安队员,引发众怒。当时的江苏保安队队员,奋起发威,除掉了大山勇夫,保安队员们素日练习的刺枪术和劈刀术,正是褚桂亭和傅剑秋创编并督练的。南京沦陷后,褚桂亭虽然认识汪精卫并曾教拳于汪妻陈璧君,但他深明其中关节大义,远离汉奸阵营,宁可逃难昆明。
抗战胜利,褚桂亭回到南京。某日,听说上海滩的师兄田兆麟跟斧头帮结下了梁子,褚桂亭执意前往,单身赤手进入斧头帮帮会,竟然把事情真的给“摆平”了。解放战争后期,师弟郑曼青劝他同去台湾,被他断然拒绝。
解放后,褚桂亭定居上海,曾因小有名气而被聘入文史馆,却被他以文化不够拒绝了。褚先后在复兴公园、人民公园等地教拳。据传75岁时吃核桃还能用手指捏碎。85岁逝世于1977年3月16日。褚桂亭身具多般武艺,可谓一身是宝——凝聚多位顶尖高手的绝艺,可惜天时不遇,有大师之材而无大师之命,当然欠缺武理建树,也算一处薄弱。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29 09:02:53 +0800 CST  
●●●●

再说五虎之一武汇川,名振海,1890年出生,1912年在北京中央公园以少林拳挑战牛镜轩失利,立刻拜入杨澄甫门下。此人自视甚高、性格莽直,一个例子可以证明,1935年在上海成立“汇川太极拳社”,公然号称“杨氏首徒”,表明自己资历特老,标榜自己杨门武功第一。
按照常理,杨澄甫身边一帮人,应该与乃师一般的仁义道德、温和敦厚。偏偏这个武汇川,锋芒毕露,先声夺人,此种“刺猬型人才”,应该不符合杨澄甫审美要求的,奇怪怪奇的是,杨澄甫真的很喜欢武汇川在他面前恣意放肆,甚至像宝一样把他带在身边——或许,缺啥补啥的原因吧。
武汇川身材魁梧、敢冲敢撞,从学徒起,便被杨澄甫选做了“人靶子”,相当于杨为刀俎,武为鱼肉。人靶子每天的遭遇,好一似刚出绞肉机,又入和面机,被千百回撕扯揉搓。当然,这遭遇的结局,意外却是双赢。武汇川赢到的好处是,从绞肉机汆出弹性牛丸,从和面机揉出筋道呛面大馒头。
当“人靶子”得了甜头,武汇川自己收徒弟也喜欢胖大硕伟的,这样可以像师父那样如法炮制——完全把圣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导当蒲公英吹了 。徒弟做了人靶子,竟然也有喜欢受虐的,大呼过瘾。师徒推手,武汇川气势凶猛、入内透里,徒弟落地时地动山摇、哐当作响,真他妈人生一大乐事。
在灯红酒绿上海滩,武汇川经常头戴礼帽,身披黑色斗篷,偶尔也会出现在吴鉴泉、叶大密等人的拳社,去了就说——谁敢给我比一比?
还真没多少人敢比,遇到个别不知好歹的,差不多都被武汇川给当了“肉靶子”。所以大家一般公认在上海除了师父杨澄甫,那就是武汇川功力深厚了,所以他与三轩中的田兆麟,被称作沪上杨门“哼哈二将”。
武汇川曾去山东国术馆短暂任职。也曾做过发财梦,投资股票结果打了水漂。一次把资本家打伤——资本家武功不行,脑子行,人家有汽车,暗地里开车将武汇川撞伤,还肇事逃逸。
1936年杨澄甫意外病逝,47岁的武汇川也在同年暴病而亡。据说,海上闻人张啸林,曾聘请武汇川为武术教师,专门给他包了一辆豪华人力车,赠送一块手牌——手牌的作用是在张啸林的娱乐场所——多座青楼内享受VIP待遇,免费畅行,武汇川因此一度夜夜笙歌,那个啥啥。
不能因此把武汇川当成“流氓混混”,其教授弟子师道尊严,不乏精心,名下高徒不少,武功实力均不容小觑。而且武汇川也很会做诗,比如: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化入太极都不见。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29 09:03:51 +0800 CST  
●●●●

9.任县帮

“廖大嘴”廖白先生曾评论过杨式太极拳人物,值得一听:

有人说杨氏到了杨澄甫先生时,就没真东西了。这是胡说八道。杨澄甫先生的功夫是非常厉害的。散手、推手都行。当年杨澄甫先生去广州,李济深不仅借给他一幢小洋楼,还送给他两个美女。没真功夫,哪能有这种待遇。这事不是我胡说,广州的朋友马志斌也知道的很清楚。
根据我的体会杨氏太极练的好的还是在上海。比较出色的田兆麟一支,田的徒弟叶大密一支,褚桂亭一支。此外还有位姚师傅,据说是武汇川的徒弟,都有功夫,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但脱俗的高手也没有见到。相比而言,金仁霖的推手功夫确实很高。蔡松芳并没有传说的那么神,与金仁霖相仲伯。褚桂亭的传人葛先生发人的功夫很好,打出去咚咚的响。傅钟文不跟外人推手,不知其底细。田兆麟的徒孙李歌清,触人甚轻,发力生脆,但是得进他的点,应变差一些,也算是好手了。
北京练杨氏的,解放后两大支,崔毅士、汪永泉。说实话与上海练杨氏的比差了一节。两边的练法也不一样。崔毅士是个踮脚,靠在树上跟徒弟玩推手,看着都别扭。汪永泉是说拳的主儿,北京话老头儿拳,老头儿玩玩的玩艺儿,离实用远了点。仲浩群说魏树人有功夫,不知是按照什么标准。根据我的体会,基本没什么功夫,推手恐怕还不如白普山,比金仁霖、蔡松芳就差远了。北京人懒,在公园里尽是凑在一起说拳的,上海人讲究实际,在公园里练的多说的少。看来北京人要骂我了。北京练杨氏的还喜欢空谈高境界,什么空啊、意啊。这点倒与上海吴式的马岳梁一支很相似。

杨门传人,除去五虎、十杰,还有“任县四人帮”之趣谈,说的是河北任县不得了、出了杨门四块宝——王其和、姜廷选、崔毅士、董英杰。
王、姜略过,单说崔董,其中董英杰也是五虎之一。崔毅士,名立志,字毅士,任县大屯村人。董英杰,名文科,字质斋,号英杰,任县北关人。从地理位置上讲,两家相距并不远,但董家要优越一点——住在城乡结合部。
崔毅士1892年出生,比董大了5岁。从小,崔毅士就跟着爱武的父亲去找邻村老拳师刘瀛洲,习练三皇炮捶,并由刘瀛洲介绍,又随了“太极圣手”李香远,学武式郝传开合太极小架。董英杰的经历大致相同,只是不知道俩人是不是在刘瀛洲或李香远处就已经互相认识了。
乡下的崔毅士,家庭经济反而比城关的董家好一些。1909年,17岁的小崔同学进京继承祖上遗产,遗产中还有一份“永聚号”麻刀灰铺子的商号。遗产让小崔进入富二代行列,富二代中,也有干正事的,比如崔毅士,在北京他四处打听、八方探访,掂量了数天,最后拜入杨门,成为杨澄甫最早弟子之一。
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从此崔毅士就陪伴着杨澄甫一起成长,一直跟到杨澄甫1936年谢世,合计27年。这份追随,真对得起他本人的名字——崔立志——立志打好太极拳,而崔毅士——一其毅力超常到令人发指。
董英杰呢,他比崔哥晚了13年,一直到1926年,才拜入杨澄甫门下。不过,前边的时间,董英杰也没闲着,他把武式太极已经练入堂奥,一个武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了——太极那么多,我想去转转,于是对名气更大的杨式太极产生探秘心理,遂辞别家人进京寻找杨门正宗。
1928年,崔毅士、董英杰俱作为杨澄甫团队成员,合伙南下,纵横上海、南京、杭州、汉口、广州等地。也正是因为门前如狼似虎高手如云,才保证了杨澄甫毫无愧色地与李景林、孙禄堂成为国术黄金时期三巨头。
1932年,当身在浙国的杨澄甫接受陈济棠、李宗仁邀请前往广州时,不知崔毅士有没有同时前往,董英杰肯定是去了。
杨澄甫1936意外病亡,群虎无首,必成分裂。崔毅士也开始单飞,抗战期间一个人授拳于武汉、万县、西安、兰州、蚌埠、合肥等地,曾在西安成立“致强太极拳社”。
抗战胜利后,崔毅士回转北京,别忘了人家在北京有产业——东华门大街路南的永聚号,也有豪宅——东华门附近数出数进的四合院,用的全是红木家具,摆的全是古董,一件解放后的没有——那时候还没解放。
解放后,崔毅士当选北京市政协委员,创立了“北京永年太极拳社”,从“永年”的名字可见,崔一生不忘师恩,传拳也坚守杨门规矩。
董英杰则一直留在广州,往来于粤、港、澳等地继续传拳,甚至一度下了南洋,传拳东南亚。各位皆知泰拳凌厉,董英杰击败了多少泰拳高手不得而知,反正他的太极拳社在泰国也站住了脚。
1948年,香港“董英杰太极健身院”公开发售董著《太极拳释义>。在1954年发生的澳门生死擂——吴公仪对战陈克夫中,57岁的董英杰还担任了擂台裁判之一,曾亲自上台表演过“董式太极拳”。他的董式杨家拳,练习路线叫做“先求开展,后求圆掤,再求紧凑”,当然董英杰一定是到了“紧凑”程度。董先生1961年去世,其子董虎岭、其女董茉莉,以及其孙、其曾孙等,皆为太极拳知名人士,广泛传播太极拳与海外。
老年的崔毅士,达观豪爽,交友广泛,他的拳社很像北京拳友之家。全国各地只要是杨澄甫弟子来到北京,都会感受到崔毅士热烈的兄长情谊。1963年,年逾古稀的崔毅士竟然从太极故里广府永年邀请到了侯助清女士进京小住——侯助清何许人也?杨澄甫夫人!
是时,杨门弟子们,与“老师母”——也有弟子应叫“老师奶”的,聚集一堂,共话往事。年龄最小的太极儿童,助兴朗诵了一段太极拳发劲歌:

丹田气鼓劲前冲, 势如强弩透其胸。
陡然一震五脏碎,一心太极还是松。

童子唱完发劲歌,引起了崔毅士老人的回忆:

说起这发劲啊,不知你们发现过没有,其实每个人发劲时不一样,可能是意识太过于专注,完全忘了自己应该什么表情。班侯师爷发劲时脸上发怒,健侯师爷发劲时脸上反而是一笑,杨少侯发劲时一脸诡异,澄甫师发劲时没有表情,李雅轩发劲时瞪眼,李香远师父发劲时也是笑嘻嘻的样子 ……

说着,絮叨着,崔毅士不知道自己已经老泪轻落,在场年纪大些的,无不泪眼婆娑。侯助清老人吃力地扭头看去——墙上有幅灰暗的画像,画像里的杨澄甫正注视着她。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30 10:00:39 +0800 CST  
●●●●




章十一 吴式


1.吴全佑

北京人喜欢侃大山,据说受满清入关的影响最大,因为东北人能侃,赵四刘能都知道。东北二人转,必是一男一女,一能一怂,一聪一傻,道理很合阴阳太极。二人抡圆了这么一转,便红红火火圆圆乎乎。吴全佑很小的时候,就发现了“圆”的恐怖——圆是世界的开始,圆是世界的结束,圆是天地间存在状态之最佳。天圆,地圆,宇宙圆,西瓜圆,鸡蛋圆,屁股圆,星星圆,太阳圆,地球圆,车轱辘圆,野酸枣滴溜圆,人生幸福叫圆满。想清楚为什么,就知道翻来覆去围着“圆”转的太极拳那个为什么了。
天下之大,一圆而已。
吴全佑有个朋友叫许禹生,许禹生在《太极拳势图解》里介绍吴全佑云:

当露禅先生充旗营教师时,得其真传盖三人:万春、凌山、全佑是也;一劲刚、一善发人、一善柔化;或谓三人各得先生之一体,有筋骨皮之分。

这位“善柔化”的吴全佑,系吴式太极拳的开山人物。1834年生、1902年卒。按时间算,吴全佑属于最早随杨露禅学拳的弟子之一,因为同学中有王爷家的贝勒、贝子以及旗营高级军官,担任“神机火器营”小军官的吴全佑,不适合同上述人物互称师兄师弟,所以他被记名于杨露禅的儿子杨班侯名下。另一个说法,当时的吴全佑担任的是王府侍卫——也说不定侍卫、旗营是一个机关两块牌子。
先学杨露禅老派,后学杨班候初改的新派,为吴全佑合二为一,创立吴家风格太极拳创造了条件。全佑为人忠厚,外柔内刚,对杨露禅执礼甚恭,一片“孝心”。老迈的杨露禅回永年老家过年,会不会再回北京,还很难说。吴全佑徒步送师,一程一程又一程,直到送出卢沟桥,杨露禅命令他返回,并鼓励他——回去好好练,站住中定,往开立打。吴全佑还是依依不舍,继续跟着走,杨露禅跳下马车,急了:我全部功夫都教过你了,没有一招留下,就看你以后练的造化了,记住圈内打人、圈外推人便是。
全佑的家室,安在城南大兴,乡邻人称“全三爷”。他喜欢养鸽子,曾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用大杆子击溃十多人——当时,这十多打手正围殴三个使长枪的回人。没成想这十多个打手是“抬黄杠”的,其背后主使,乃某太监。
太监想出的办法总是阴毒,命人在全三爷玩鸽子的地方埋伏,打手们个个戴了防灰的风镜,先是用石灰迷了全佑的双眼,然后一顿乱打,多亏全佑运气护体,否则非死即残。全佑也不是普通布衣,是旗人出身,还担任九门提督惠五爷家里的武把式教练。惠五爷一出面,太监赶紧大摆筵席、赔礼道歉。
全佑靠着一身太极柔化之功,曾经在旗营里降服烈马。烈马碰上他实在是运气不好,冲刺,急刹,狂抖,尥蹶子,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马背上这个汉子却混若无事,两脚还夹得烈马很不舒服。最终烈马决定投降——爱骑骑,老子认命啦。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大清权人的贵族命总有用完的时候,辛亥革命后,王爷跌落为平头百姓,全佑这些跟班当差的,也失去了待遇还算不错的工作岗位,大批满人随行就市,改了汉姓,比如有些“爱新觉罗”姓就改了“金”——“爱新”原意本来就是“金子”,“叶赫那拉”改了“佟”等。全佑的本名,大约应该是乌佳哈拉•全佑,之所以改成“吴”姓,据说是因为“吴”与“乌”谐音的缘故。
王爷贝勒们失去了特权和公俸,大多靠变卖家产度日,全佑虽然家产不咋地,但他不像某些满清纨绔,只会盘核桃、遛鸟、斗蛐蛐。他会太极拳,于是开设武馆,教学成绩颇为可圈可点,著名的九大弟子:王茂斋,郭松亭,夏公甫、齐阁臣、刘恩绶、刘彩臣、常远亭、英杰臣——当然还有全佑的儿子“老九”吴鉴泉,一个赛一个,均身手不俗。
九大弟子够多,随意点一个吧,比如排行老七的“七大爷”常远亭。
这常家比全佑家出身还要“高贵”,常门祖先曾跟随清太祖入关有功,被封“多罗亲王”。所以常远亭年轻时就在皇宫大内混,担任四品带刀侍卫,又带着一身的武艺跟随全佑习练太极拳。
常远亭的儿子常云阶,自有随父开练,几十年持之以恒。经父子两代研磨,常家太极拳逐渐形成了所谓“龙身蛇形、低沉婉转、内含折叠”的特色。1970年去世的常云阶,在世时,着手成立了“常式太极拳研究会”,并编写《常式太极拳大全》。目前全国各地常式弟子也有数万之多,影响不大却也不小。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武协主席顾留馨曾评价说:

常拳既有别于吴式又不同于杨式,其架式低沉,劲走螺旋、内意丰富、起伏自如,具有浓郁的古典太极拳色彩。经研究,一致认为这是吴式的老架子、杨式的大架子,经常家父子二代人学而后化,独具一格的太极拳。

常拳实系吴式一脉,要说在吴全佑九大弟子中——推广传播吴式太极成绩最为卓著者,当属“北王南吴”,北王,叫做王茂斋,南吴,则是吴鉴泉。甚至大有人舍弃全佑,把吴鉴泉和王茂斋定位为吴式太极拳创始人。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30 10:01:58 +0800 CST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30 15:24:28 +0800 CST  
发帖22天,逢破5之喜,记号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30 17:51:14 +0800 CST  

●●●●

2.北王

吴鉴泉南下,北京乃至北方的吴式太极拳,多传自于在全佑九大弟子中排在老大的王茂斋。注意,意拳有个王芗斋,跟太极拳这个王茂斋名字相似,但不是一回事。吴式太极王茂斋,1862年出生于山东掖县大武官村,少时进京,在砖瓦铺学徒,砖瓦铺位于东四钱粮胡同,名叫“同盛福”。这个建材铺子,很可能是王家祖业,否则王茂斋一个掖县娃很难进京,更不太可能三十多岁做上大掌柜。
同盛福前店后宅,虽不称大富大贵,但黄花梨柜子里银元和余粮都是不缺的。所以王茂斋一方面是全佑弟子,另一方面,也是全佑家的“贵人”。作为来自孔孟之乡的山东客,在尊师重教方面王茂斋表现优异。全佑之所以认识他,完全是因为店主和顾客的关系。王茂斋送货到吴家,看见了太极拳,他早就想学这个东西了,一开始全佑没有心思教授他这八竿子打不着的外姓人,架不住王茂斋整天前门午门哈德门。
随着清朝灭亡,民国建立,吴家逐渐陷入困境,王茂斋多次给予救济。当比王茂斋小8岁的吴鉴泉师弟也失去工作、丢了俸禄时,王茂斋干脆请全佑举家住进了同盛福后宅,担心吴家不好意思,还说请你住过来是为了帮我尽快提高拳艺。
同盛福后宅,二楼有演拳厅,楼下有练拳场。环境很重要,住在一起确实对提高拳艺大有裨益,王茂斋,吴鉴泉,还有另外几个师兄弟聚集此处,切磋研磨、相促互长,不到十年工夫,“北王南吴”修炼成型。在政府南迁、国术振兴的年月,吴鉴泉也奋勇出山,告别亲爱的茂斋大哥,1928年去上海淘金了。
能掌管一大摊子买卖,还多年不倒,说明王茂斋脑子比较好使,这也符合吴氏太极内刚外柔的品质。作为山东人,王茂斋跟满清王公贵族没有任何关系,而一些跟随杨露禅学过拳的“贵族”徒子徒孙,却经常有人在王或王门弟子面前大摆其谱,一副师叔师伯的架势,按事实讲,首先追随杨露禅学艺的全佑,只是因为出身低微,才被压低身份——排进杨班侯门下。王茂斋认为现在是民国了,应该恢复事情的本来面目,所以他一再告诉弟子,我师父是全佑,师爷是杨露禅,让那些拳打得不咋地却喜欢扯大旗、充大辈的妄人们,边呆着去。
众所周知,拳练到一定程度会遇见瓶颈,山重水复疑无路,只有悟性奇高或机缘凑巧的,才能柳暗花明,进入又一村更高境界。后来吴鉴泉在南方曾对人讲,王茂斋有次遇到一推手能人,数次都推之不过,心下大为懊恼,因为对方练拳的年头和功力并不比他强到哪里,于是王茂斋茶不思、饭不想,不停地钻牛角尖,却不得其解,偶然看到一伙石匠在凿石头,一手钎子一手锤,接触石头的钎子完全是放松的,却在锤子砸到钎子上的瞬间,准确恰当地凿掉了目标。
松其手,力在身,发力瞬间点到魂,这不正是太极发力的奥妙所在么。王茂斋放佛一下子开悟,高兴得像过年的孩子。再练拳的时候,果然感觉一下子找到了动静虚实、松柔推击的核心点,自如开放,身心融洽,内心喜悦无以复加。
1916年,民国太极奇人宋书铭的突然显露,曾经是近代太极拳一大谜团。一既不杨式、也不陈式的古稀老叟,自言传自远祖——“武当七侠”宋远桥,一出手竟然让京城所有太极高手颠三倒四,不得不一起前往拜谒请益。王茂斋、吴鉴泉也在请益的队列之中,所以说二人后传的吴式太极拳,确实比老杨家的太极,有了不少的不同和新意——比如吴全佑的柔劲,宋氏的手法。
同盛福的伙计们在学拳方面,属于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店里不用雇保安,而且对建材经营这种重活累活极有帮助。王茂斋掌柜在这方面也属带头大哥,据说很多客户喜欢到他这里买建材,竟是因为这里有效率奇高的免费装卸工。一百斤石灰袋子,王茂斋一手一袋,嗖嗖地往马车上扔,马车上的伙计也不示弱,接的稳,码的齐——假若不以太极手法和柔运臂力做底子,一是接不住,二是接坏麻袋。
1930年左右,王茂斋和吴鉴泉已跨入北平太极名家第一方队。王茂斋因为有生意,在武林南下潮中,是少数留下来的一员,所以在北平愈加显得出类拔萃。1933年,民国政府第四任北平市长袁良庆请“北平体育研究社”的许禹生帮自己请个名师。许禹生可能不太清楚袁市长身具武功,也不清楚他喜欢什么拳种,便推荐了几个人让市长自己选,没想到袁市长竟然跟被推荐的都过了几招,而且还多占上风。
许禹生笑着解释:不是没有高手,我是怕伤着市长。
市长:谁能赢我,我必拜其为师。
许禹生就把王茂斋介绍给了袁良,二人试手几次,袁良均被发放于地,这一次袁市长满意了。做了市长的老师,王茂斋一下子在北平炙手可热。中国官场上历来不乏“有眼力价”的跟屁虫,立刻便有警察局长等官绅巨贾,纷纷拜了王茂斋为师,也不知是真心学拳,还是想借此靠近市长大人。
当时有名的北平体育组织,除许禹生主持的“北平体育研究社”,还有“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1930年代,王茂斋是太庙研究会的主要主持人之一,由于生意太忙,平时在太庙教拳的主要是他的弟子杨禹廷。袁市长学了几年后,才正式拜师,那是在1937年1月8日,在灯市口“同和馆”饭庄举行拜师仪式,袁良、李文杰等7人拜倒在75岁的王茂斋面前,同时还有赵安祥、王培生、吴练祯等7人拜师杨禹廷。
故宫太庙,今天叫劳动人民文化宫,绝对叫风水宝地。据说当时王茂斋一到,还是很有派的,有专用的大藤椅,有专人沏茶。王茂斋主要是看,看谁练得好或看谁练得不顺眼,就说上几句。最红火时,研究会会员300多人。
15岁的王培生当时已随杨禹廷学拳三年,小小年纪竟然推败了好几个成年人,王茂斋高兴了:孺子可教也!当晚杨禹廷就安排王培生住进了同盛福,在王茂斋的监督下,练拳练累了,就一遍遍抄写拳谱。王培生18岁成了北平第三民众教育馆的武术教练,日后还出版了多部武学著作。
王茂斋的名弟子有杨禹廷、王子英、李文杰、张继之、修丕勋、赵铁庵、刘光斗等,再传弟子有刘晚苍、王培生、李经梧、温铭三等。威仪够范,规模够大,弟子够众,于是有人劝王茂斋打出旗帜,比如王门、王派、王氏,王茂斋完全没有这个意思,自始至终把自己的太极拳定姓为“吴”。正是王茂斋和吴鉴泉的合力推举,从而保证了“吴式太极拳”位列太极五大名门之座。
王茂斋身在北平,为老家山东掖县也做下了不小的功德。1936年,掖县县长兼掖县国术馆馆长刘国斌请客。席间,大家谈到了董海川飞身抓飞雀、杨露禅单掌“雀不飞”的传奇故事,王茂斋即兴请人抓来一只麻雀,把麻雀放在手掌上,一松手,那麻雀光扑棱翅膀,却飞不起来。原来王茂斋也能将麻雀脚上的蹬劲化掉,麻雀无以借力,飞不起来。
掖县国术馆教务长修丕勋,1918年时已经学了三年尹振八卦掌,王茂斋回乡省亲,想收他为徒,修丕勋年轻气盛,说大爷你这摸鱼的拳法灵吗?一老一少一比划,修丕勋无论什么招,每进必被粘发。最终服气的修丕勋,索性跟随王茂斋到北京学拳八年。一般徒弟五年出徒,修丕勋感觉不够,多练了三年,时间一长必有事迹,修丕勋曾替王茂斋收拾过两个海龟青年拳击手,还把逞能的高丽跤手压倒地上起不来。
掖县这一支吴式太极,一直传到至今,修丕勋的儿子修魁一以其还成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呢。上世纪七十年代,父亲修丕勋年事已高,他老晚年所收徒弟很多是由修占代替父亲教的,父亲离世后,修占开始正式收徒,并不保守,提倡修拳先修心,修心先修德。
莱州崮山道士胡万祥,因身体条件差,练罗汉功不得力,做不到像道兄们那样——在掌门招呼下,手插沙子、脚踢老松、腿绑沙袋爬山挑水扫山路。他偷偷下山拜了王茂斋为师。这种行为被道观视为无组织无纪律、偷学门外之技,主持于万东、道兄张万秋很生气,把个胡万祥打了个东倒西歪、痛哭流涕,打就打呗,还骂胡万祥不识货,放着山上的罗汉拳不学,偏去学那些俗人俗技。王茂斋听言情况,不太高兴,第二天就带着弟子修丕勋、外甥张式聚,以进香名义来到道观。
王老板本来不差钱,回到老家更注重面子,所以他布施的钱物不在小数。于万东道长很高兴,听说王茂斋请以演武,遂兴致颇高,派出张万秋表演拿手绝技。王茂斋嘴叼长杆烟袋,坐在凳子上,不阴不阳地说:你的罗汉功练到了家,不简单,但是中看不中用,跟老头子我比,恐怕一招也使不上。
或许是因为地处偏僻,于道长也好,张道长也罢,不止是没见过太极拳、连听都没听说过。张道长当然不服,请求较技,于是切磋开始,王茂斋并不进攻,只是轻描淡写地化解对方的招数,数招已过,道长左支右绌,只剩狼狈的份儿。
于是喝茶,两盏茶过后,道长的元气又充足上来,仍心有不甘:王老先生,你一辈子的功力,当然厉害,未必是你这什么太极拳了得。
王茂斋指着修丕勋:这小子练太极不过几年,你教导教导他?
一教导不要紧,这修丕勋真不客气,接连给了张万秋好几个倒,一边发招,还一边叫——你往右倒、你往左倒、你往后倒,关键是张道长完全“听话”。从此以后,道观里也开始向张三丰的太极拳积极靠拢了,道士们竞相向大武官村跑。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31 07:07:04 +0800 CST  

●●●●

3.南吴

有言说吴鉴泉或王茂斋,曾拒绝担任中央国术馆馆长的邀请,这话恐怕是出自吴门弟子的一厢情愿。中央国术馆首任馆长张之江、副馆长李景林、武当门长孙禄堂,单就资历和名望讲,吴鉴泉也好,王茂斋也好,还差一大截子。
吴鉴泉出身满族,其骑马射箭本领,应在师兄王茂斋之上。父亲全佑对他的言传身教,亦应该超过王茂斋。但他与王茂斋共同成长,一起切磋的时间太久,反而不好说谁比谁强了。吴式太极拳的真正创立,吴鉴泉还是要排在首位的——也许因为他姓吴吧。通过对家传杨式太极拳的修改、删节和充实,形成了吴式柔化紧凑、手法轻灵、连绵自然的特点,对于推手,吴式也要求立身中正安静、严密细腻,宁静而不妄动。吴式拳最终成型,除吴、王之功,还要算上偶然遭遇的宋书铭宋派之助,另外师弟郭松亭的贡献也不小,王、吴、郭同门三兄弟,同聚同盛福后院,揣摩拳法的次数和时间相当之多。
1915年,北京体育研究社来了一个叫威廉的美国大力士,社长许禹生请吴鉴泉和威廉较量,吴鉴泉果然以柔克刚,连化带拧,扔了大力士数跤,大开眼界的威廉,报名参加了学习班,还如期拿到了毕业证书。
平江不肖生向恺然记述,当时北平说起专攻太极拳的人,杨澄甫、吴鉴泉算是其中佼佼,有人如是评价二人之艺——杨澄甫善于发人而不善于化人,吴鉴泉善于化人而不善于发人。向恺然自己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这事“表面现象”,表面现象只说明杨澄甫喜欢把人发出去,而吴鉴泉却更喜欢化而不发,从内里讲,“发”和“化”,似二实一,会发必会化,会化必会发,吴鉴泉不喜欢发人,向恺然认为是他惯常“温文尔雅的做派”使然。
另一则传闻,好像印证了向恺然的判断,褚民谊1925年由广州到北京,出于健身长寿的目的,便寻了杨澄甫学拳,杨澄甫貌似也以性情敦厚著称,可能“发人”属于其职业习惯和教学乐趣吧,他不顾褚民谊的“官面”,依旧经常发人——包括高官褚民谊。当褚民谊接触到吴鉴泉的教授时,发现吴出手不发人,这样好啊,于是不再找杨澄甫了。褚学了吴家太极,因专心致志,病象大改,精气神强化不少,感觉好极了,所以后来到上海担任中法工业学校校长时,盛情邀请吴鉴泉到上海授拳。
1928年,已经58岁的吴鉴泉来到了上海,除了自己收徒,还在精武会和国术馆兼职教练,终于算是比较好的创立了个人事业和较为富裕的家庭生活。1929年,中央国术馆与浙江省政府联合举办杭州国术游艺大会,吴鉴泉、王茂斋,双双被指定为大会26名评判委员之一,算是对他们一流实力的高度肯定。
谁要说一辈子没“难堪”过,绝对让绝大多数人难堪至极。高手若吴鉴泉者,同样遭遇过难堪,而且越是高手,难堪的吨位越大。据《内家拳旧闻》记载,民国十八年,杭州国术游艺大会期间,吴鉴泉曾作为评委表演太极拳,还对擂台选手朱国禄的“拳击术”提出异议,认为“不合国技”——祸从口出,吴鉴泉马上就要为他这句错误言论付出代价,果然朱国禄之胞弟朱国祯,闻言大不高兴,一抱拳道:吴老师,能否上台一较?
老吴犹豫。
朱国祯:我只用国术,不用拳击,看我能不能赢你。
朱国祯纵身跳上擂台,再次邀吴,吴鉴泉还是由定力的,他坚决不肯上台,僵局中,李景林与陈微明出面“调解”,朱国祯才算作罢。
吴鉴泉宁可“背锅侠”,亦拒不上台,或许真的是个上选,毕竟自己年近花甲,贸然上台,万一被年轻人打个外焦里嫩,一世英名毁于光天化日不说,受个伤顶个肺的都是危险——看官或许不知,那朱国福、朱国禄、朱国祯仨兔崽子可不是一般人物!在杭州游艺大会之前的南京国术考核比武中——三兄弟携手进入前十,轰动武林,早已是令人闻风丧胆的“朱门三虎”。此次杭州擂台,三兄弟上了一个朱国禄打擂,最后荣登亚军宝座。
1930年,吴鉴泉在兼任精武体育会教师的同时,又被聘为上海国术馆董事兼武当门主任。1931年在褚民谊安排下,他首次“触电”,上海明星公司拍摄了吴的拳架以及同弟子推手的纪录片。
1934年秋,吴鉴泉前往湖南游历,主题是到长沙看望儿子吴公藻、吴公仪,以及亦友亦徒的王润生。请吴家两个儿子到湖南国术馆任职,是向恺然跟何键提的建议,吴公藻不负众望,率湖南代表队参加第一届国术考试,有9名选手进入了甲等,甲等共34人,占了四分之一强。好成绩让何键很高兴,一听说二吴的老爹、吴式掌门人驾临,便安排手下在长沙车站铺了条红地毯,让吴鉴泉十分意外。
这个“高级”礼节,自然让某些人不太服气。1931年曾获湖南首届国术比赛冠军的唐徽典就是其中之一。唐早在1931年就参加了湘潭的精武体育分会,国术馆成立后,他对省主席何键仅给他一“名誉教官”的虚名不满,认为何键“重北轻南”,为此,唐徽典曾通过柳森严约请国术训练所总教练顾汝章比武,意图为“南方”争光,由于何键出面制止,比武未成。
1932年,国术训练所改组,唐徽典为首的几名湖南武术家终于被请进了国术馆,这才心气渐平。吴鉴泉的到来,特别是红地毯待遇,又刺激起了唐的好胜之心。唐徽典逮着机会,郑重要求——请吴大师指教。吴是北京人,听不懂湖南话,还热情地让唐同学就坐呢,唐徽典双手叉腰一动不动,那吴公藻听得懂地方话,遂告诉父亲说这位是湖南国术考试的冠军、巫家拳高手唐徽典,他想跟你试试手。
吴鉴泉当时64岁,唐徽典50岁,二人商定推推手。推了大约三分钟,唐徽典两次栽倒在地,这次唐徽典终于承认太极拳“有东西”了,遂要求拜师,吴鉴泉没同意,只是鼓励了几句。以后唐徽典也开始练习太极拳,再提到吴鉴泉时赞叹说吴老头名不虚传,松软如棉,转动如旋,吐气如泉,触人如电。
或许是受了师兄王茂斋搞经营、做老板的影响,1933年开始谋划,1935年春“鉴泉太极拳社”正式成立,地点设在上海福煦路慈惠南里。后来众多吴拳弟子一起集资,1939年在西藏路青年会楼顶和楼外分别建立室内和室外练功场所,鼎盛时期,据说每天早、中、晚都有学习班在开班。上海不少名人政要,或参加过鉴泉拳社的培训,或直接把拳师请进府内传授,名人如章乃器、陈布雷、熊式辉、褚民谊、屈映光、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王晓籁、顾孟余、焦易堂、王甲宝、彭养光、吴思预、谷正伦、褚辅成等等。
吴鉴泉和王茂斋,都没有看到抗日战争的胜利,前者1942年去世,72岁,后者1940年去世,78岁。
据说褚民谊邀请吴鉴泉到上海开馆,把前边的工作都替师父做得很好了,吴鉴泉一到上海武馆门前,发现武馆门联上题“神拳太极吴鉴泉”,下题“打遍天下无敌手”,可把吴鉴泉吓得够呛,坚持把“打遍天下无敌手”撤掉,才同意进门。尽管如此,上午进门,下午就有人来访,有位威震江南七省的道人黄道子打上门来,吴鉴泉推辞不过,只好奉陪,几个回合之后,黄欺身一掌向吴打来,吴乘势将其拿起,一掌发出丈外,黄道子当时口吐鲜血,两个时辰后,一命呜呼,吴鉴泉出资厚葬,还痛哭一场,也是怪了,人命一出,比武的竟然不再出现了。“鉴泉太极拳社”作为吴式太极拳的一面旗帜,被吴家人至今一直传承。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3-31 17:40:26 +0800 CST  
●●●●

4.鉴泉弟子

吴式太极拳,教拳有因人而异之优良传统,所以有“千人千面”之说,加之每式拳架,多有不同走法,便形成了某传某架的百花繁荣之局面。其实不同的拳架,只说明不同的传承路线而已。而得其真者,万变不离纲举目张,目标是功夫上身,自如运发,太纠结拳架,则舍本逐末。
事实上凡师父带学生,你会发现——似乎大部分时间是在纠正拳架——不是刚说了“舍本逐末”么,呵呵,自己打脸呀。答案是,“本”有用,“末”亦有用。“舍本”当然不对,“逐末”是大错没有的。但“本“的”东西,往往反而“巨简单”,第一课就说过了;另外“本”的东西往往“说不得”,要靠学员体悟;第三,有时候,“本”需要在长期“逐末”后才能摸到,如同追求姑娘不能直接入洞房要从花言巧语开始。
吴鉴泉传人,首先是子女亲友,儿子吴公仪、吴公藻,女儿吴英华、吴俊华,女婿马岳梁、李立荪,侄子吴耀宗、外甥赵寿邨。两位公子——吴公仪和吴公藻,学拳有成后,并不喜欢大树底下好乘凉,父亲在上海打天下,哥俩就出外闯荡,一个辗转山东、广州,一个往来浙江、湖南。1937年,哥俩在香港和澳门成立了“鉴泉太极拳社分社”,抗战期间二人一度回到上海,1948年重返香港,1954年,吴公仪还一手炮制出与白鹤拳师陈克夫“澳门打擂”的轰动事件,吴式太极在港澳、东南亚、加拿大、美国等地广泛传播。
吴公仪小时候,被吴鉴泉责骂甚多,可能是父亲认为自己的儿子理所应当比别人强,这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不时发作,反正吴公仪怎么练拳都不对,被对手打跌不对,打跌对手也不对,搞的小吴特烦恼,多次离家出走。
邻居杨澄甫的大哥杨少侯,却很喜欢逆反少年吴公仪,特地拉着吴公仪亲自讲解、示范和对练,让吴公仪终于对太极拳的乐趣有所醒悟。吴公仪渐渐对父亲的责骂“无动于衷”起来,经常一个人偷偷练习杨少侯教授的拳。吴鉴泉后来发现儿子当面一套吴式,背后还有一套杨家式,细问大喜——原来是杨大伯父看上自己儿子了。
赵寿邨是吴鉴泉外甥,吴耀宗是吴鉴泉侄子,二人都得到了真传。赵寿邨也是吴家拳社的教练之一。吴耀宗二胡拉的不错,曾经用“太极乾坤剑”帮助梅兰芳修改《霸王别姬》中的舞剑动作。这二人在吴鉴泉去世后,一直在上海主持拳社。赵寿邨六十出头——在文革中去世。吴耀宗则在1980年恢复拳社时,担任副会长,在一次接待日本太极拳访问团时,74岁的他,拄着拐棍与日方多名团员推手。老年的吴耀宗,非常焦虑太极拳后继无人,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坚持收了二三十名弟子,直到1990年去世。
吴鉴泉的女儿吴英华,亦自幼随父习拳,她的拳柔和大方,风度沉稳,气质内秀,17岁被请进北京同仁堂药行做拳术教练。吴姑娘比父亲到上海还要早,她1921年就应邀南下,在西门子洋行总经理的府邸授拳,并在中南银行、金城银行等多处任教。丈夫马岳梁,满洲贵族出身,十几岁时候学医,1929年参与创办上海中山医院,他小时候练过摔跤、三皇炮捶、通背拳、少林拳等,一度打得虎虎生风,几年过后,打拳还有老样子,马家和吴全佑早有交情,所以马岳梁经常能见到吴鉴泉,只要是跟吴鉴泉比划,必败无疑,吴鉴泉劝他专心学习太极拳——直到有一天他终于下定决心。马岳梁比吴鉴泉女儿吴英华大6岁,小时候经常见面,有些青梅竹马的意思。后来大家在上海再次聚首,男有情女有意,金寿峰师兄做媒,二人于1930年成婚。结婚以后,这一女一婿都成了鉴泉拳社的主力队员,天天早晚学习、切磋、传授,马岳梁的功夫,慢慢也追了上来。
1939年上海沦陷期间,褚民谊这个吴鉴泉的学生,做上了汪伪政府行政院长,成了大汉奸,褚汉奸还特地为马岳梁安排过一个南京市卫生局长的缺,马岳梁不想背上汉奸骂名,连夜逃跑,步行6个月到达陪都重庆。
重庆中医学院院长、名中医张锡君,跟马试了试手,便请他住进府教练。名医门前病人多,病人之中有钱人多,有钱人之中大人物多,于是都知道了张府有个私人教练马岳梁,张群、李济深、黄炎培、卫立煌、李明扬、何键等,都多少跟马岳梁学过几次拳,蒋介石办公厅主任刘斐,身体很差,一段时间为了练拳天天派专车来接马岳梁,刘斐还跟蒋介石推荐过,蒋介石口头表示几次要学,却总是没有时间。
抗战胜利后,马岳梁终于可以回到上海了。刚胜利的上海大街上,有不少“盟军”美国兵吃喝玩乐,有个美国大兵可能吃饱了撑得难受,在一条窄弄堂里,伸出一臂,结果过路的男男女女要么掉头,要么从大兵胳肢窝下走过,每过一人,大兵就咧嘴大笑。这不是侮辱中国人吗,路过的马岳梁用英文命令对方停止这种戏弄人的无聊行为,大兵抬手一个大耳光,马岳梁早有防备,一个撤步大捋,美国大兵被捋倒在地,大兵急了,跳起来猛踢牛皮靴,心说踢死你个中国佬,马岳梁却迎了上去,玉女穿梭,后发先至,又把美国大兵梭到墙上去了,美国人也是欺软怕硬的货,倚靠墙上,对马岳梁露出大牙谄媚地笑,还伸出大拇指。
1953年马岳梁被一个“天道传道师”莫须有罪名判刑三年,1955年被法院提前判决释放。1966年文革,马岳梁被评为“上海十大反动拳术权威”,惨遭抄家、批斗。1980年,“上海鉴泉拳社”复社,睽违多年的吴家兄弟重心扎堆,力图振兴祖业,吴英华任社长,马岳梁、吴耀宗任副社长,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吴式太极拳,慢慢得到了复兴。历经坎坷老来乐的吴英华、马岳梁夫妇,都活到了九十多岁高龄。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4-01 08:39:29 +0800 CST  
●●●●

5 .茂斋弟子

打小只接触太极拳,未免自陷牢笼,不利全面发展,王茂斋儿子王杰王子英,除随王茂斋、吴鉴泉学拳,还得到过形意拳名家尚云祥、八卦掌名家兴福的教授。18岁王子英得了“太极劲”,推手令人称道,无形无相,变化无穷,经常把学拳早的师哥们推出丈外。杨禹廷有个刘姓弟子,老年时常回忆自己被王子英一发坐上立柜顶的古怪之事。
修丕勋最盼望两姨兄弟王子英来掖县走亲戚,那样就可从王子英那里索取推手真经。掖县附近与王子英推过手的,大都惦念不忘——跟谁推也别跟王子英推,那手,活老虎!那劲,雷子呀!
王子英性子耿直,跟老爹王茂斋搞不好父子关系,跟徒弟搞不好师徒关系,所以亲爹就一个,徒弟也不多。解放后,大将罗瑞卿曾邀请王子英教拳,还推荐他去北戴河高级干部疗养院授拳,王子英说自己脾气急躁,伺候不好领导,推荐了李经梧。王子英若是去了北戴河,文革中或许就不会大倒其霉了,因为受了“跳楼自杀”未死的“罗瑞卿事件”刺激,对某部门又来邀其给领导人授拳的人说——不去,我不知道你们机关的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
这话便成了王子英争当“牛鬼蛇神”的如山铁证,他被遣返回乡,接受大队民兵的严密看管,不幸病后又被赤脚医生用错了药,文革开始后第二年病逝,时年65岁。
北京城里的平民子弟杨禹廷,比王子英大15岁,9岁习武,1916年左右,二十七八岁时找王茂斋求学太极拳。王茂斋不同意——你武已经练得不错了。杨禹廷没办法,只好请出自己的八卦掌师父高子明来亲自拜访王门,才得偿所愿。自此,每天早晨五点到十点——再早点来进不了王门——因为同盛福开门时间就是凌晨五点。杨禹廷五点进门,入同盛福后院拳场练拳,有时候王茂斋来点拨一下,有时候吴鉴泉也来指教一下。
如此这般10年时光悄悄溜走,日积月累,终成大器。1930年代,王茂斋主持的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杨禹廷成了常务主持和驻场教练。杨禹廷此人比较一根筋,终生以授拳为业,拳好,教得也好,人生“机会”总是很多的,比如有资本家重金请他南下——他不去,有显贵帮他某了个盐务总署的位置——他也不去,冈村宁次还请过他呢——当然更不去了。哪儿都不去,想去的地方只有太庙训练场,本来还能骑着让丐帮羡慕的自行车,内战时期物价飞涨,为给老婆孩子糊口,不得不又当掉了自行车。所以他每天从后海走到太庙。
心无旁骛者,练拳必有大进境,杨禹廷被誉为“松柔大师”不是没有来由的。太庙的太极拳研究会,是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心中的“圣地”,不少拳手在解放后的回忆文章里,只要提到当时太庙太极拳的热闹,一定少不得记录杨禹廷的一笔。可喜的是,将近百年后的今天,太庙的太极拳活动依然香火旺盛。杨禹廷1887年生,1982年95岁时,无疾而终。
授拳一生,弟子满门,他一辈子的努力,对于吴式太极拳在北方的枝繁叶茂贡献卓著。
王茂斋名徒,还有上文提到的修丕勋。修丕勋能做上掖县国术馆馆长,也是经过竞争上岗的。八卦掌教练“馒头郭”,形意拳教练林占令,都不是吃素的,两人都与修丕勋较量过。先打后交,然后就哥仨就你好他好我也好了。
刘光斗,则是另一位经历比较传奇的王茂斋弟子,他出生在蓬莱城一书香门第,父亲1916年考入朝阳大学法科,1919年把7岁的刘光斗送入弹腿门张玉莲门下,三年后拜王茂斋为师。天资聪颖的刘光斗17岁也考入朝阳大学法科,这时候父亲已经留学三年海龟后担任北洋政府外交部推事了。
上文说王茂斋安排儿子王子英,去找兴福兴三爷求学游身八卦连环掌。其实王茂斋派的是两个人,另一人就是刘光斗,亦可见王茂斋对刘的重视程度。到了1930年,18岁的刘光斗已经博取“铁胳膊刘”的美名。他的八卦师父兴福,满姓叫做唐格拉,所以又名唐兴福,唐兴福老了的时候,把自己得意的宝刀、宝剑都给了刘光斗。
毕业后李光斗第一份工作,是西安禁烟局。西入长安,先有个崔云祥到处找高手比武,号称已经打趴下15位了,已把刘光斗排在了第16位,结果落空,崔云祥趴在地上非要拜师——不同意就不起来,刘光斗没办法,传了崔云祥八卦“老八手”。后有个西北军首领杨虎城认识了刘光斗,杨将军认为如此俊的身手就不要做什么禁烟局了,1936年推荐他去了中央国术馆——可惜那一年的国术馆,已经是兔子尾巴了。
在国术馆期间,有次当着张之江、邵力子、冯玉祥、李烈钧、吴军山等人,一个练炮捶的拳师,可能是想在大人物面前露露脸,提出与刘光斗切磋切磋。拳师一记重拳击中,砰然有声,刘光斗竟然挺胸接了这一拳,先採后挒,挒中对方肩部,对方一个趔趄,前门大开,刘光斗跟起一脚,在对方鼻子前停下,收回,笑道:这一脚跟上,非死即伤。
看得冯玉祥很高兴,特地与刘光斗聊太极拳。刘光斗告诉冯玉祥:太极功夫,表面至柔,内里至钢,练的是绵里工夫,出的是绵里裹铁。
抗战爆发,刘光斗挂念老母亲和老婆孩子,偷偷潜回老家蓬莱。1944年,年仅32岁的刘光斗,携妻子儿女离开蓬莱去天津、北京,大约是五六月份间,刘光斗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他的消失,据说原因只有妻子知道,妻子告诉亲友——她会在死前说出“真相”,没成想妻子死于突发脑溢血。
有个人比刘光斗早生6年,却做了刘光斗的徒弟。他也姓刘,出生于蓬莱东南东许家沟。他叫刘晚苍,为了谋生,十多岁便到叔祖经营的北京东四十条“复兴粮店”当学徒。叔祖与刘光斗父亲有交谊,在刘家常见刘光斗有模有样地练拳,便让刘晚仓跟刘光斗学。刘晚苍绝对不乐意啊,跟一个小自己6岁的人当徒弟,岂有此理。后来他终于明白,学拳不是按年龄来的,按的是谁比谁厉害,厉害做老师,不行当徒弟。眨眼十多年过去,1932年,那刘光斗不是有了个西安任职“禁烟局”的工作么,刘晚苍也跟着去了——看来这师徒俩“哥们”感情真不错。
那时节各地大兴国术馆,国术比赛当然会是家常便饭,刘晚苍参加了陕西国术比赛,获大枪第一名,登时闯出了“大枪刘”的绰号,跟师父“铁胳膊刘”相映成趣。刘光斗在西安呆了三年,兼职国术馆教练。三年后,刘光斗去南京,刘晚苍这次没有跟去,而是回北平当上了“恒记米庄”三掌柜,一回北平,拳艺又有机会得到师爷王茂斋、唐兴福的指点。
据说恒记米庄自从来了三掌柜,从此不再请保安。接送银钱的活,经常是刘晚苍亲自担任,根本不用雇佣保镖护银。米庄附近,出过一“赵阎王”,当然是被米店三大爷刘晚苍给收拾了,还出过一推着粪车、天不怕地不怕的“粪霸”,当然也被刘晚苍给收拾了。
后来的日子,刘晚苍和师伯王子英,常常一起推手练拳,地点主要在地坛公园松树林。解放后,刘晚苍失去了米庄,只能在地坛练拳散心了。文革期间,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中山公园、统子河等著名太极道场,纷纷受到冲击,但学拳的人总有比较“鸡贼”的,循声就有不少人“秘密”转移到了地坛。刘晚苍来者不拒,不收费,不收礼,不自私,不保守,一手促成了地坛太极的兴旺景象。刘晚苍重视技击,特别看不上官方推行的“简化太极拳”:那玩意儿还不如去跳芭蕾!跟我学拳,是要讲打的!
1974年6月,全日本太极拳联盟访华团到达北京,国家体委东查西找,请出了几名高手,其中就有68岁的刘晚苍。日本代表团秘书长叫三浦英夫,柔道六段,在同泽园饭庄一次宴会上,三浦按耐不住,终于提出了挑战,说自己有几种手法,想看看中国的朋友能否化解。刘晚苍挺身而出,接了三浦英夫三招,不但一一化解,最后一招还压得三浦英夫一腿着地,出现了半跪的姿势。
三浦英夫特地把自己的手表赠送刘晚苍。三浦英夫秘书长回日本后,在日本太极拳刊物上撰文,文中称赞了“中国刘”,日太联盟曾邀请刘晚苍赴日讲学,刘以年龄太大为由拒绝。叶剑英元帅听说了这事,便请刘晚苍上门教练,为保密需要,家里人当时对外人说——刘三爷回山东老家了。
1984年,78岁的刘晚苍刘三爷,当选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首任会长,也出书,也写字,也绘画,多有闲情逸致,1990年7月5日,大雨滂沱,刘晚苍老先生告别了家人弟子,魂兮天堂。其弟子殷健,曾记述刘老师讲解太极拳十分生动、通俗易懂:

什么是功夫?拿走道来说吧。平常人两三岁走路,可说是人人都会吧!比方说,前面有条小溪,刚没脚面,水面挺宽,又没有桥,你还不想湿了鞋,怎么办?旁边有一位抬脚问了问溪边的石头,挺悬乎,人家借着劲一窜身过去了,你也抬腿探探路,觉着石头挺扎实,往上一踩,扑通掉水里了。这就是有功夫和没功夫的差别。

有的太极拳架子虽对,就是味差,内行人一看就知道。外部动作可以纠正,可味道只能凭自悟了。例如写字,颜真卿柳公权的字有多好!可你看郑板桥的字,七扭八歪的,也得说好,为什么?劲对,味好。你说他的味好让我拿出来尝一尝――没有。你写出字来一笔一划的,人家一看知道是什么字,可不说它好,就是没味。这味就是神韵,太极拳叫做气势。

内功拳就像培养婴儿,刚满月的小孩不能随便乱跑,须不断哺育,待身体强壮才能行走。

怎么不丢顶呢?比方说一面墙要倒,你要想拿棍子顶着就非得有块木板贴在墙上,再在板上支竿子,要不然竿子在墙上穿个洞,不等你修,照样塌。

撩人犹如推磙子,不能让它把你卷了,只可时时沉下劲来,松沉到底,才能送得出去。发劲仿佛大铁锤砸下去,锤到了——浑身的劲也压到了,落到就是一个整力。一是要有个准点,二是要干净痛快。

楼主 动动动动动动动  发布于 2016-04-01 08:41:43 +0800 CST  

楼主:动动动动动动动

字数:3603

发表时间:2016-03-08 16:5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25 03:43:35 +0800 CST

评论数:144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